2013年8月幸福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於李奇霖師兄主講後開示)
【元和妙音 正念定心】
時間:102年08月10日
地點:一覺元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有些動物牠有皮,然後會脫皮,通常脫皮的時候是牠一輩子最痛苦的時候。可是有些動物牠一輩子不是只脫一次皮,所以必須經歷一次次的掙扎,就像我們人在往生的時候,那是最後一次脫皮。有一個形容叫做「生龜脫殼」,活生生的烏龜,卻要它把殼剝離下來,很多人到現在都還以為烏龜是像寄居蟹一樣可以從殼跑出來,其實不是啦!「生龜脫殼」它是一個形容,表示我們一個人在學修的道途上會遇到一些障難,本然如是。這些障難從何而來?從我們內在的心緒而來,外在本來沒有善惡、對錯、好壞,其實都是從我們的心起作用而產生的境界。
所以脫也是把外層脫掉,這形容什麼?放下!我們講「舉外明內」,它還是要應對到我們內在的起心動念去釋懷,釋懷是比較白話的用詞,一般講放下大部分的人不能理解。放下起始於哪裡?對某些人來講叫做看破,看破就是了解、明白它。所以在一個修行者成長的過程來講,首重自知,也就是說當他發現到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時就有希望了。一個修行人首忌一輩子發現不到自己的問題,你們有沒有發現好多人都是沒問題、沒問題,到最後只有一個問題就是終老往三惡道走,這問題可大了,怎麼辦?那時候通常也不能解決了。所以貴在自知,自己知道自己的盲點、自己的錯誤在哪裡,你知道還不一定能夠去改善,更何況不知道?
所以古人講算命、論命,乃至於我們現在坊間的求神問卜,何嘗不是為了明白它、了解它。這樣一個了解,它本身並不能改善我們的問題,可是如果有一個正確價值觀的話,算命論命其實也是為了我們修命造命做先前的理解,如果在理解它後再補上這個修命造命,那麼一個人他還是可以有無限可能。這時候這些命理、星座、紫微斗數……等等的先前了解,透過它們來明白,也是一個好的過程。可是偏偏眾生容易迷執,我們人習慣了二邊,二邊就是前段、後段,比如算命論命到修命造命,我們只停留在前段而不要後段,那麼這樣子還是不能起作用。
所以為什麼要學修而不是去探尋(往外)?為什麼修叫做「參」,而不是研究?修是把我們不需要的丟掉,我們要明白「學習」只是前方便而已,這一個讓你明白之後,我們還得要透過「修」的狀態,修叫做什麼?落實!行、證很重要,有行有證。行、證是自己的功課,這件事情是任何佛菩薩、三世諸佛都沒辦法幫助我們的,祂只可以幫助我們明白,明白解釋給我們知道。
所以佛家講的比較簡單,諸佛菩薩、諸佛如來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祂不但跟我們說明白、講清楚,還演給我們看,讓你建構信心,一個人沒有信心是不會去做的,即便在做的過程裡面,他也不太有毅力。有了信心才能產生自信、信願,信為首,信仰為首,深入一點就是這一個信心的作用。所以一個字它有無量義,不好用言詞去講,可是我們學修者卻能從我們最簡單可以明白的這一個義理去著手,這一個深度就是我們本來還不足的深度的前方便。所以凡事有所基礎、有所累積,基礎扎得深,我們的大樓就可以蓋得高!人家講:「練武不練功,到頭一場空」,可是在練「功」之前,那個「武」還是很重要,凡事都有它的基礎功。
影射到我們的生命、這些音聲的理路來講,古人云:「音通心地,聲達性海」,那個「樂」這時候就產生了關係,這個關係就是剛剛奇霖老師在講的倫理,用在人與人的互動對待,保持一個平衡、正常、正確,叫做倫理。用在關係,一個樂章裡面這些和弦的配置悅耳(不雜亂),就產生了樂。所以古人制禮以調身、制樂以調心,為什麼樂可以調心?因為裡外一如!倫常關係用在人身上,顯於大自然的狀態換個名詞叫做關係協調,關係協調就和了。一個人調和了,他這一個小周天圓滿,他跟外在這一個大周天(大自然、天地)就相符,這種境界就是有一些修行者很喜歡的,叫做天人合一。
所以殊不知儒、釋、道三家殊途同歸,導向同一個境界,這一個境界是道家在講的「天人合一」;佛家在講的「導歸自性」;儒家在講的「大同世界」。而它從哪裡來?也是從我們內在的調平。顯於外,在波動的世界裡頭我們才叫做音、聲、樂……等等。所以古時最好的藥是聲音、音樂,當然它不能單味而存,所以中醫有個名詞叫做「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就產生樂了,樂不是單音,所以音聲的結合共鳴,在一種次第調和均衡,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裡面,它可以去調我們的心,心調了,我們的身就調了。畢竟當今先進的科學家也發現了一件事情,物理現象的基礎是所謂的心理現象,所以為什麼說古時候的人智慧非常高?因為他 們發現直接治心就好了,物理現象的基礎是心理現象,心治好了,基礎導正了,你的現象就導正了。
所以古人創造「藥」這個字,上面一個草字頭,底下就用一個「樂」,它不用一個「食」字,不叫你吃也不叫你喝,它是叫你聽到一種美妙的音聲。那麼它搭在一起當然有它的倫理關係,這個關係美好就產生了樂,所以聽到這一個美好的音樂心情就快樂,心理現象快樂、導正了,你的生理現象這些病痛就導正了,所以心快樂,身就快樂啊!是這麼來的。但當眾生慢慢的疏忽了這一個理路,心往外奔馳,這一個功能在我們人性裡面就漸漸蒙蔽了。
現在人做不到(心快樂)之後,才退而求其次變成要有一些所謂物理行為上的運作,於是針灸、推拿、點放、拔氣這些醫理的技術就產生了。這些技術好說還比較接近自然,若再退而求其次又更不扎實了,等而次之又往外延伸就變成所謂的湯藥,這時候都要吃進去身體了。中醫的煎藥,它是透過水(湯藥)和水的一種相應相容性,湯者盪也,我們身體百分之七十基本上也是水組成的,所以一般如果用吃的,湯藥比藥丸還好用的原因就在這裡。那煎藥再退而求其次,就是產生早期科學、醫學上所發展出來的以化學藥劑去調理,其實它不算調理,它變成是一種抑制、囤積。這些化學的藥物所謂打針、吃藥又退而求其次,更不好的做法就是產生現在的手術(切除)。
你們可以發現,我們本來是好好的一個身體,它出了病變,是我們心理產生病變而引發外在生理的病變。現在所謂的不治之症(癌症),癌細胞是原來健康的細胞變成不健康,假設我們把癌細胞切除,那麼原來的那個不健康細胞就沒有機會再恢復健康,因為被切除了。這個切除就好比什麼?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那個根我們比喻是心理作用,長出來地面的綠草比喻為物理現象,我們現在的人都捉摸在物理現象,而不把心理現象做一個徹底的調整,這最後就變成沒完沒了。這一個沒完沒了可大可小,因人所結的業力深淺不同而決定,也因人在學修道業上精進努力的程度不同而有不等的效果。
所以,透過音聲,這是一種沒有副作用的醫療方式,可是並非現代人都可以明白理解它。那是不是所有的聲音都等同?我們以前講制禮作樂,那是不是所有的音樂都可以調心?事實上不然,古時候的人比較言簡意豐,講的都是一種正向的標準,比如說我們要聽音樂,就應該明白是聽好的音樂的意思,不用再解釋。可是因為現在的時代太複雜了,人的思維(念頭)太雜了,念頭產生現象,所以相較起古時候,我們現在的現象最雜。現在的雜思多,創造出來的音樂也雜,所以這個雜就不能和原來那個調和符合倫理的樂章相應,有時候聽錯音樂反而會生病的原因也在此。
當然我們現在不能去對某些樂風有所批評。那天有一位同參來,說他喜歡音樂、要做音樂,他也慢慢有學修,了解這個理路,就問我是不是對樂風要有所考量?我說當然要考量啊!除非我們已經超越。所謂超越就是人家說的「脫化」,在境界以上,他可以利用任何一個工具去表達他正向的能量,所以這時候是超越工具的,可是還沒超越的人就要慎選工具。音樂的樂風(風格)、類別、派別,這些好比工具的不同,而一個人的涵養是所謂的能力,能力若是超越,它便可以運用任何工具表達出正向的能量磁場,那如果不行呢?不行是在百分之七十的常數裡面,這個也是一種命定、一個大自然的現象、大自然法則。就好比水的結晶一樣,科學家有做水結晶的實驗,讓水在零下五度C的結冰過程去聽音樂,能量場比較好的音樂,我們聽起來比較舒服的音樂,它結晶出來的樣子很漂亮。可是聽那些比較吵雜的音樂,或者是歌裡面在表達一些髒話、負面思想的,它結晶出來就非常的醜陋,屢試不爽。
所以,能力很重要,以佛家來講,自性本通,空有不二,但我們人還沒有修行到那個層級時,空、有好像是二,所以在有為的世界裡面還是要慎選。曾經有人問我們:「風水地理這種事情到底存不存在?」我說:「當你心超越了,它不存在;可是當你心沒超越,它還是存在。」這時候就有所取決了,什麼是心超越?《了凡四訓》中雲谷禪師說:「人未能無念,故為陰陽所縛」,「縛」就是障礙、束縛的意思。這句話就是說沒有起心動念的人才叫超越,沒有起心動念的另外一個名詞叫做清淨,一個人清淨,他就不受外在的這些有形、有為,一般講的風水地理、命理給限制,所以他沒問題。可是,一個人還沒到這層級時,他還是會被這些障礙,比如說,家裡有時稍微亂一點,一個杯子放錯位子我們就不高興了,這個就叫風水,風水就是環境,環境可大可小。
但即便理解這樣,還是不能執著在外在有為這些環境的束縛。只是佛家、儒家、道家甚至古時候所有的一切聖者,都教著我們秉持中道而行,實事求是的意思。比如說我們現在還未能無念,那我們現在是不是要迷執在風水、命理的這些算計上?這樣又停留了,又執著在那邊。那個執著讓我們永遠沒辦法精進,永遠沒辦法超脫,也就永遠受控於外在的形式,所以這樣不究竟,這樣人還是不能進步。所以,在我們還沒達到究竟之前,我們還是要隨順世間的這些民情風俗,可是在這個隨順的過程裡面,盡快的成長自己,讓自己超越。
所以,這世間的有為如果是一種過程,那是可以被理解接受的,而且是可以被認同的,因為存在即是合理!但若這世間的有為是我們的目的,那就完蛋了,表示我們永遠上不去了。好比爬樓梯,假設你的目的是到101層欣賞風景,可是你到50層的時候覺得風景也滿漂亮的,然後就停滯了,那麼上面50層的境界你都無法體會到。既然有上面,一定有下面,一個學修者在這一種歷程裡面,還是不離「隨時發現問題,隨時了解問題,隨時解決問題」,這一件事情是不停滯的,換言之,你隨時在發現、隨時在了解、隨時在解決,你又有新的,舊的已經沒有了,那時候也符合一種理路:無住,不執著!可是因為你會去面對它,所以又叫生心。
不執著不是叫你放棄,是叫你放下,放下是不受障礙。可是不受障礙、偏空的時候,我們人還是被那個空給障礙,所以那時候要生心。一般講無所住行於布施,服務還是需要,解決問題還是需要,不能撒手不管,但是心不影響,當我們有這樣的態度時,你再去試練元和妙音,你會發現你的境界不斷提升。一即一切的世界裡,很多事情並非你達到某一個基礎再來做,它是同時的,換言之,深入德的人,他唱時也比較能夠融入,而比較融入在唱本身的人,他的德也比較容易提升。何謂融入在唱本身?你融入在唱的本身時,你是沒有諸多目的性的,所以你的腦子是清淨的、是不思索的。
人為何心煩意躁?就是思考太多,所謂的思想,分別為思、執著為想。所以為什麼很多學修者乃至於一些修行的引領者都教著他們的學員放空?當然,要依義不依語,如果錯解「放空」,會修得更慘。什麼是正確的放空?放空就是叫你清淨,清淨不是什麼都不想,放空無念,無念是無邪念存正念,這一個正念裡就是一種正確的抗體。心的抗體產生作用大的時候就產生身的抗體,對應到外面有為物質上,意思是一個清淨的人免疫系統能力就會比較高,因為心有抗體。簡言之,清淨為抗體、慈悲為解藥!而這些音聲的凝聚,小可振動、重新排列我們的生理組合,這些電子海的排列組合失衡即病,而排列組合次序恢復回來即符合倫理(關係),關係就正確了,它(電子海)的排列和繞著原子核的速度正常時,「樂」這個倫理關係就產生,所以小可治病,大足以影響整個大自然,它最根源的基底是我們的念。
所以藥從有形、有為上來講,聲音已經產生了,而在聲音之前還有一種更美好的藥叫做「念」,只要我們隨時去訓練清淨念,我們的生活就由內而外在改善。因為我們的肉體是小物質,擴大往外這些生活環境是大物質,所有的一切物質在佛家叫做「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它沒有離開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一個會學、會修的學修者,他從根本修,根本修就是掌握住起心動念就解決了,外境已經不重要,不重要並非荒廢著不去運作,而是它本來就會改善,它既然本來就會改善,就不用我們去費心。
所以,學修要知道方向、理論、方法,我們發現近代的學修者為何大多不能成就?原因就是他對學修這件事的價值認定偏頗了。最近我們也問許多同參:「你人生的總價值觀為何?」你所有的金錢、精力、時間一定花在價值觀上,一旦有另一個價值觀產生,這個金錢、精力、時間遇到衝突時,你一定選擇你的價值認定。這也就是為何多數的學修者即便很規律的運作他的學修課業,卻無法在他人生有一種大轉化的改善,原因就在此,因為我們多數人即便不否定「學修」這件事,可是我們的總價值還是在「欲望」這件事上。
現在大家可以了解「欲望」是我生活上的這些享受,有物質上和精神上的享受,比喻來說,假設我是一個學修者,現在某地方有一堂課要去上,可是剛好有一齣我最放不下的連續劇在播放,該怎麼辦?是不是就先請個假在家裡看電視?這就是所謂價值其實還是在欲望上,電視節目還是我的價值。反正學修還有好幾堂課,而今天是連續劇的完結篇,播完就沒了。價值放在這裡,那麼在學修上絕對不會有所收穫,而是在欲望上有所收穫。我舉這個例子,你把它套在你學修和生活上所有的印證,它是一個蹺蹺板、一個天平。所以,這是最低關鍵,如果這個釐不清,那麼學修通常會換回很多煩惱憂慮牽掛,因為你會鬱悶、會硬撐,比如你會覺得為了看完結篇而不去上課,不知會不會被說閒話,這不就是多了一個煩惱?自己在裡面掙扎。學修是為了去除煩惱的,這一個價值判定先拉出來,方向、理論乃至於方法才好說,否則統統不成。
至於音聲,也和你的生活完全融入的,你唱出來的樣子就是你生活的總合。聲音就像一個訊息,它是一種表達,一個人的總人生就是你現在這個樣子,你現在的樣子就具足你的總人生,它不是只有你這一輩子,它包含你無量劫這些能量聚合的參數,都在你現在這個時候顯現出來,單看你有沒有辦法去解碼。所以有的人要了解人,他是不需要去和對方相處的,因為他有他的解碼器,那個解碼器說穿了就是清淨的心。換言之,你整個人不管有沒有說話都會有訊息散發出來,總合都在這邊,更何況你唱出聲音。
你們以前會納悶為何你們唱音聲而我可以解碼?解碼之後,你們就說:「好準,好準」,我也不曉得你在準什麼,這就你的總合啊!說真的,你不用唱,我也可以精準的解碼,它只是透過不同的介質。好比算命,有的是透過你的八字四柱、有的是透過面相或手相、有的是透過星座等等,那些都是參數,那些參數都有訊息,你透過訊息再把它解讀,好比摩斯密碼,你解碼後也可以知道那一句話的意思,而這一個解碼器就是清淨的心。
所以,假設你們有因緣在練習元和妙音的唱頌時,重點就要把握住你當下是清淨的,不是為了要表現,人只要想「圖表現」就是欲望,有欲望就又煩惱,你唱出來的能量就不好。這時最好是遇到不懂的、比你更煩惱的人,因為比你更煩惱的不知道你煩惱,你如果遇到比你清淨又清淨不到位的人,他會很受不了。如果清淨到位,他可以反過來幫你解套,所以還是沒離開清淨。
一即一切,一體二面,你有沒有看過有德修的人是很煩躁的?所以某個層面,清淨等於德,一個有德修的人一定清淨,清淨的人沒有欲望,你有聽過那種有德修卻又欲望很多的人嗎?沒有啊!因此儘管有不同說法,可是它表達同一個理路,我們只要依其義就可以了。要我們「離心意識」有點難,要我們「捨識用根」更聽不懂,所以簡單講就是叫我們學一個東西時不要想太多。想是障礙,你只要想就有煩惱,所以接受,接受就吸收了。比如一塊海綿遇到水,它如果想東想西,先探究這水是什麼,它就吸不進去了,不想就直接吸進去,吸進去就飽滿了,所以正確的學道模式是這樣,我們要先去理解這個。
價值觀很重要,這是任何人不能幫助我們的,因為佛菩薩尊重一切眾生,祂不會勉強你一定要怎麼樣,可是祂可以提供(方法)。我們自己是學修者,我們自己就要清楚,這一個理路如果清楚,前面講的那個脫皮的次數就少了,所以學修過程的痛苦就少了。還有一種人是直接明白透徹,他根本不用脫皮,所以也沒有痛苦,因為只有快樂,那時候叫做「法味無窮」,到那時候你才能真正體會到為什麼古師大德講:「世味哪有法味濃」。當然一定是法味濃,可是這句話好像對在場的人是相反的,你們覺得明明世味比法味濃,這個就是我們的價值觀還沒有釐清,釐清就解決了。
所以為什麼修行在個人?「做」和「認定」這兩件事是個人的事情,一旦你「做」和「認定」上軌道,那麼「教」交給佛菩薩就好了,祂自然就會和我們應,因為我們有所感,感應道交絕不失時。所以,我們認定的深度夠,我們落實的深度愈深,祂就應得愈多,否則祂對不起我們。所以「教」這件事不用煩惱,換言之,「吸收」這件事也不用煩惱,在外面要找個什麼正不正確的也不用煩惱,統統是因著我們的善根、因緣、福德而起作用。我們自己要落實我們的福,我們要增長我們的善根,這是我們自己的事,這件事情和我們的價值定義有關,所以學修者第一件事就是沉澱一下,釐清自己的價值定義,這部份有了,其他就好說。
棋研師兄:請教師父,師父在唱頌元和妙音時,那一顆心如何去形容?
師父:沒辦法形容,形容的都是假的,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們聽、我唱,我既是唱而無唱,就祈望你們聽而無聽,這樣子可能是最好的形容。可是這樣的形容你們又好像看不到那個風景,所以很多事情是參的,而不是去研究的、去定義的。「定義」這件事是世間人的運作,之所以說世間,就是超越不了輪迴,所以要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比如說你在聽,你也不必去捉摸那個字到底是什麼,你也不必去算計那個聲音到底是幾度音、旋律到底是哪一種風格,統統不要,是叫你返聞聞自性。你聽到我們在唱,其實你去感受它就好,因為感受是你的,不是外在那一個聲音。
當你落在意識時,比如說以前有學過音樂的人,在這個音聲的角度有時候會有學法上的所知障?就是他一聽到,專業知識就出來了,「這是C和弦」、「這是小調的」、「這是F key的」,開始落在這些名詞的定義,那這些統統是假名,既然是假名,我們就不必執著。假名是好溝通用的,好比說你要作一個音樂,我也要作一個音樂,我們當中必須要有共同的術語,術語好溝通。像前幾天他們在練烏克麗麗,然後○○就說要請我調個音,我說我又不會烏克麗麗,能調什麼音?○○說它就好像吉他,四條弦的吉他,我說應該沒那麼簡單,要不然人家幹嘛還開班授課?我看了之後,烏克麗麗弦的排列組合和吉他的理路明明都不一樣,如果你把它當作吉他,和弦的指法方式同樣放在烏克麗麗,它彈出來的音調會完全不一樣,有可能是很難聽的,所以要重新理解一次。
後來查了一下,它有譜,譜就是溝通的術語,我從以前碰音樂到現在,我的弊病就是看不懂譜,那我怎麼學?我哪知道一拿起吉他就會了,直接跳過那個譜。所以人家拿譜給我看,我彈不出一首歌,可是你哼一次給我聽,我就彈得出來,所以我的溝通方式是用哼的。一般像他們比較專業的溝通是看譜,而我是用耳朵直接聽,二種方式都成立。我相信最古老的音樂家創作那些交響樂,他們當時哪裡有這些理路,他們也是把聲音記錄下來而已。所以,當你們在聽音聲時,是回溯到它的最根本,「返聞聞自性」不好懂,可是要去參,也就是說你不要用思考,你去感受。
當你聽到時,你的第一直覺感受就對了,可是你這時候的對和你下一次聽的第一感受又不一定是一模一樣,因為你的障礙不同。也就是說我們的自性本性是一模一樣的,可是現在因為無量劫以來的迷失,層層疊疊覆蓋住我們的自性,它的深淺類別不一樣,所以當同一個我聽到同一首歌,在不同時空感受也會不一樣,可是你的那個第一感受就是對的。你今天聽了感覺好好,下一次聽也感覺好好,可是你覺得怎麼二次感覺不一樣,然後就說這樣是不對,要把心態調到和上次一樣,這就是造作。
所以,學修到最後就是自在,自在就是沒有這些造作,是透過外在的音聲讓你去回溯內在的心緒,這個心緒深到極處就是你們講的自性流露。那時候你裡外就一如,就自他不二,那時候也沒有所謂的形容詞了,形容是一種方便的工具而已,它不是結果的本身,這大家要記住。就好像你們學法時,諸多形容、諸多派別,它都平等,如果我們執著在某一種派別的術語裡面才是對,我們那一個派別本身的學修也就錯了。八萬四千法,法法通自性,所以法法平等,那要怎麼法法都契入?歸元無二路!所以只要你頓時放下你的執著分別心(心意識),你頓時回歸那個無二路的「一」的時候,你方便有多門就通達了。
真正的生命體在於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不能去分野的。所以你說好聽、不好聽,連這一個最初始的形容都錯了,好聽或不好聽是我們的分別心,外在沒有好聽、不好聽。你說這茶好喝、不好喝?同樣一個你、同一杯茶,有可能你現在喝覺得好喝,等一下又覺得不好喝了。現在喝覺得很甘甜,等一下喝又覺得胃不舒服,因為喝太多了,那時候你說它好難喝,那是我們的分別心,它還是同一杯啊!所以把這一個感受用在你們生活當中的待人處事,這時候又是一種養分。所以,隨時聽隨時會有不同的感受,那是正常的,除非它是死法,死法就沒有了。
我們常講君臣佐使,一即一切,佛以一音而為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要怎麼認定?也有人聽了覺得很難受吶,我遇過有人一聽就直接摀著耳朵:「不要再唱了!不要再唱了!」,那時候○○也在場。他有一個朋友得了恐慌症之類的病,求醫沒用,求坊間一些大師、求神問卜統統沒用,我們去了才知道還有求瑜伽大師,反正很多種。剛開始我們是和他講話,他的反應就是很生氣,叫我不要講,說我講的沒有用,他已經聽N個大師講過了,每個大師都很會講,可是都沒用,大家都只會講。這時我心裡就有一點開心,他說不要講,我還覺得講話很累,日出千言,不損自傷,既然不用講,那我就用唱的。我一唱,他馬上就很難受,摀著耳朵。還好他沒有叫我不要唱,我就繼續唱,愈唱愈開心,他愈摀愈痛苦。唱了大概二分鐘,他就把手放下來,然後頂禮:「剛才不知道……」,當然,他有外靈的問題,那個比較複雜,我們就不講。最後他就很接受、很歡喜了,之後見面都想聽。
你看,同一個他,為什麼前二分鐘特別討厭?這就是我們以前常比喻的,人在掃地時,你看地板的髒度,它如果很乾淨,你會掃得很開心,因為不會揚起灰塵,你會覺得怎麼一掃就是乾淨的,很有成就感。但你也不用開心,那是本來就被保養得很好,又不是因為你掃才乾淨。另有一種是地板上的灰塵很厚,你隨便一掃就會揚起灰塵,有灰塵是不是就痛苦了,所以那是幫他的靈性清理(掃地)所揚起的灰塵,這樣的一個人聽到音聲會覺得很痛苦。如果你有得失,你就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唱得難聽,一旦你有得失,你音聲的能量就會不足,就會降低好幾個層級。如果又起第二個念,想唱個他比較喜歡聽的,這又是污染、造作,你就又降更多層級了。念頭不間斷延伸,你音聲的品質就愈來愈差、愈來愈差,他可能耳朵會愈摀愈重,愈來愈討厭聽,所以正確的做法是你只要保持清淨、保持愉悅,外在與我何干!
可是因為他本來就和我共體,這兩面話不好懂,再舉個例子,世界三大男高音其中之一,他曾在某次接受訪問時,人家問他既然已經是三大男高音之一,成就為國際頂尖的聲樂家了,不知還有沒有什麼願望?他說還有一個願望,他希望他在臺上唱歌時,臺下的每個人都能感覺是專為他而唱的。這很不簡單了,對不對?主持人又問他何時可以達到這個願望,他說這輩子大概達不到。可惜他沒遇到你們,如果遇到你們,你們就可以教他,自他不二,真心而唱就解決了。佛以一音而為演說法,眾生有多少?無量無邊吶!隨類各得解!就是所有一切眾生都認為佛是專為他而唱的,所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的原因在此。他了解樂理,可是他不了解人生的理路、生命的理路。
就好比大陸有一個天才演奏家○○,他曾經分享過,說他希望在演奏時,聽眾愈多愈好,我們通常會覺得人愈多愈緊張,而他說對他來講人愈多愈抽象。人少,會看得到聽眾的表情,人多,他就看得眼花了,然後就不會被聽眾影響,只要彈他自己的,那時候就會彈得很好。當然,佛家不是這麼沉寂,再多、再少都一樣,就彈好我自己,那時候就通啊!所以,人性本善,一切眾生皆善,這個善不是善惡對立的善,是圓滿無瑕的意思。佛家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只要掌握清淨法身,你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通達,三世表示過去、現在、未來。那有的人會覺得只是和佛相通而已,可是你不要忘記,你們現在假設還沒成佛,你們也都是佛,三世的未來佛,所以你們也都有份,一切眾生都有份。你只要掌握住那個根本,只要做好自己的根本,其他就相通,通達無礙,那時候一切眾生都感動了。所以,三大男高音之一就要學這個,一唱,大家都覺得是為他而唱的,就這麼一回事。
那你說為什麼有的人流淚、有的人歡笑?因為有的人很乾淨、有的人還有灰塵,不一樣。有的人灰塵厚,所以揚塵大,就要掃久一點;有的人灰塵少,揚塵小,就掃快一點,差別在這邊。那個灰塵就是比喻我們生生世世以來的業障,生生世世以來的業障厚薄不等、類別不等。學中醫的就知道君臣佐使,不會單一味藥,而是配套,假設我有五根手指頭,需要這根的就取這根,需要那根的就取那根,他也許聽不到五根的聲音,但條條道路通羅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那首〈祝福〉不是有一句這樣的歌詞:「不同的路通往一樣山巔」,所以誰有分別?在山下的人有分別,在山頂的人沒有分別,因為他爬到山頂,一看,哇!原來整個圓周都有路上來,在山下是看不到的。比如我從南邊的路要爬上山,這時候人家告訴我北邊有路,我告訴他:「別傻了,只有南邊有路」。但當我爬到山腰,我會告訴他:「原來西邊和東邊也有路」,因為這時候才看得較廣。最後爬到山頂了,好慚愧,原來北邊也有路。所以,一個人的高度不同決定他的視野不同,這比喻學修的心量,心量愈大的人,他在這個人世間愈沒有衝突,愈容易去包容別人。事實上,走到頂點的人,他沒有「包容」這件事,因為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哪還要來一個包容?
比如說我和人家相處,是不是常常人家勸我們要提出包容心?有包容就表示我們心胸狹窄你知道嗎?因為老是和人家起衝突啊!哪有心胸寬大的人會和人家起衝突?可能人家會和他起衝突,他自己還是不會,除非他也看不慣,所以要多一個包容。就好比現在的人做善事,覺得犧牲奉獻,有「犧牲奉獻」表示他基底裡還不太願意做善事,所以有一個犧牲的感覺,要不然是本分嘛!比如說你左手被蚊子咬,你的右手有說:「我犧牲奉獻我的時間來幫左手抓癢」嗎?它自自然然就伸過來了,這就本分啊!
所以要達到這一個味道,音聲才容易去契入。唱者尚且唱而無唱,因為沒有造作心,所以唱而無唱,聽者也聽而無聽,他就相應,感應道交就融入了。在那一種我唱你聽、你聽我唱的過程裡,也不必計較誰唱誰聽,反正統統有了,因為唱的人唱出你內心,何嘗不就像你自己在唱了?你聽得融入,何嘗不是唱的人也在聽了?所以音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功能無限。也不是只有音聲功能無限,是整個宇宙你們所處的任何一法都功能無限,單看……就像禪宗講的那句話:「你會嗎?」,要參!
「參」很抽象,稍微形容一下什麼是參?比較白話來講,就是你要常常去體會你的人生、感受你的人生。參就是離心意識,不要想,我們學法的人有所謂的參究,不講研究,研究落在心意識,就像你會思考、用邏輯,你一用邏輯,你就失去那個直覺了。也許剛開始的直覺有的準、有的不準,不準的那個直覺就是他帶著思考,帶著思考的直覺一定不準,完全放下思考的那種直覺就是準的。有的人會覺得自己沒有想,但也是不準,其實他的潛在意識還是有在想。所以為什麼要清楚、保持清淨?你清淨心顯現出來的那個就是直覺,就是準的,這時候就接近真實。為什麼講「接近真實」,還不是完全真實?完全真實不好講,但接近真實夠我們去練習了。你們會嗎?(參!)
那你們說:「師父您是怎麼唱的?」,就這樣唱啊!到底是怎樣唱?所以,長時薰修,沒有二法,長時薰修不要想,你自自然然就會了。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若能契入本懷,舉手投足皆成密印,開口發聲真言滅罪,隨事起念妙觀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