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元 文萃 第 5 期【信而有徵】
廣東禪門祖庭參訪行 ~ 一趟開啟迷霧之旅
我是沈老師口中所謂的「蝸牛一族」,經常是直言不諱、眼光犀利,常以為儒家道統自己是雖不中亦不遠矣!待人處世的道理哪有欠缺?仁義禮智信的修為哪有偏離?事實上卻是課堂上講得頭頭是道,但本身一些行為上背離仁道禮法而不能自我察覺。
一次次的機緣,經由紋宏師兄的牽引,讓我能漸漸接觸到佛法的真義,善知識的引導來自這位「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的覺者:弘聖師父。每次 師父不疾不徐的解說總讓我的畏懼心、測度心、傲慢心慢慢的瓦解……,印度行宛如一場神蹟,雞足山好像一段心靈的洗滌,我只是個旁觀讚嘆者,只因為因緣的不具足,但我深信總有一天信願具足,應該也會有屬於我該處的時空場景,103年2月21日就是我翹首盼望已久、好戲正式登場的日子。
要出發了,期盼已久的日子終於登場囉。
13個人小小的學修團體,師父表示「13:十方三世佛」,不得了!何德何能成了十方三世佛?該有多少警惕、戒勉的意味存在,若是學佛路上存有成佛的宏願,那麼平日的言行舉止豈不是更應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哪能懈怠?豈可怠慢?當下就提醒自己,此行非觀光不可放空,隨時隨地皆該用心觀照,倘能有此心態必能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我暗自期許著!
以下整理出此行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場景與真義,是再一次複習與期勉,凡走過必留足跡,烙印於心隨時警醒:
(一) 應無所住
這四個字是六榕寺裡供奉六祖惠能的祖堂殿上的匾額,師父在此遇到一位當地的小姐,她滿臉疑惑請教問題,師父隨機應化眾生,解說著應無所住的意思,對待人生的正確態度:不執著但不是放棄,該有清淨心,心越定靜才能長養諸多智慧,隨機應化人生所有疑難雜症。「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進一步仔細闡述著十善業道的深度涵義,以歡喜心對治內在莫名的瞋恚、以清心寡欲放下無限上綱的欲求、以真誠心活在當下減少妄念癡迷,進而口不造綺語、兩舌、惡口、妄語,身不盜(不踰矩,不輕易挪移他人之物,不貪便宜)、不殺生(脾氣差,恣意發脾氣)。
六榕寺內,師父慈悲應化
信手拈來皆是智慧之語,雖然聽過數次,每次都有不同的體悟,原來這就是所謂境界的提升,何謂學修?正確的理論、方向、方法總讓我這位未能登堂,遑論入室的徬徨者,每每在滾滾紅塵之中,隨波逐流,依然提不起信念。卻總還是有此因緣在覺者旁邊觀看他的自在從容,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除了感佩,就是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讚嘆!今日得以在異鄉親眼目睹實境的驗證,那字字佛語,是那麼真誠動人、那麼深入心扉,對一位素昧平生的陌生女子該有如何明澈的心念,才能如此切中標的,直指人心,說得另一位中年男子嘖嘖稱奇,因此酒醒了、人也服了!一路真摯的相送到車上來,行為舉止絕無造作,那一刻,我才真的覺悟到:啊!原來每一場師兄、姐的感動是如此的真實,自己向來是霧裡看花,憑空想像,但是想出來的皆是妄!不管好壞,信解行證,少了真實的自我體驗,哪能提起任何學修的動力?念及此,感恩小妍老師讓我有此機會,第一次到大陸就是一趟轉變下半場人生的契機,珍惜每一個當下,提起觀照力,努力朝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覺悟體性前進吧!
仰之彌高、望之彌堅
(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話現在已經變成佛家的口頭禪,誰都會說。不但現在人會說,古人也會講。在唐朝時代,白居易遇見鳥窠和尚。這位法師何以叫做「鳥窠」?他是個老修行人,萬緣放下。他在樹上搭個小篷,像鳥窩一樣,住在樹上,生活多簡單!那時白居易是杭州太守(如同現在的市長),遇到鳥窠和尚,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教?鳥窠和尚就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聽了哈哈大笑,這些話三歲小孩都會說。鳥窠和尚回答,「三歲小孩雖能說,八十老翁做不到」。一位中唐有名的詩人都無法領略「萬緣放下」的真諦,以世間人的觀念去解嘲得道高僧的智慧,這難道不是所知障的最佳詮釋。
在第二天的南華寺參訪,遠遠瞻望距今1300多年的六祖真身,再想及他對中國禪宗的偉大貢獻,景仰之心油然而生。但是情識作用作祟,內心不禁一股悲涼之怨悄然升起,只因為先前上網查詢資料,得知如此珍貴的真身竟遭受兩次橫禍,一是日本人的無知戲謔,一是文革時期紅衛兵的殘酷對待。佛菩薩本該無怨尤之心,當年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當下尚且都能放下怨恨的情懷,並許下成佛之際第一個度化的人就是他,如此寬大的心量豈是世間人所能想像!所以,六祖也該無怨無尤,隨緣隨分應化眾生,倘若眾生無緣再見此真身,那就該萬緣放下,哪能有什麼嗔恚怨恨呢?
師父一路迅捷的帶領我們在人群雜遝的南華寺中穿梭著,隨著當地導覽制式化的解說,由內而外有次序的參訪著各大殿堂,末了選在一棵菩提樹下坐下,不假思索地說起法來。只見人群逐漸圍觀,宛若海浪一波又一波……,但 師父從未停下說法的節奏,一氣呵成般詳盡的闡述佛法真意,惟恐時間不足,更怕當地人不解,耐心、悲心、佛心樣樣俱足,中途不曾停下來喝口水,思緒更不曾停下來統整,原來棄思絕想的真智慧就是這樣,如行雲流水自然真誠,如萬丈白瀑一瀉千里,聽得我腦門來不及吸取,有好一段時間是放空了!真慚愧,如此契機居然障礙現前,還好一段音聲洗淨塵埃,眼淚鼻水中自有一種懺悔意涵。
南華禪寺,菩提樹下,為人演說。
(三)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跟在 師父身旁的弟子們,個個謹守本分,言語造作不踰矩,對社會國家乃至於身邊的眾生都想做個好榜樣,因此,他們隨時提點自己:清淨、平等、慈悲、正知、正見,,否則將枉費來人世這一遭。
弟子規就是他們的功課,不只要會背誦,還必須確實落實在日常生活人、事、物的對待上。這一趟短短的五天相處中,我感受深刻,因為,提起警醒心、互助心、和樂心的團體,原來呈現出來的是一幅人間真善美的畫面,它擁有強大的薰染力。當然,這股強大的能量來自 師父上人,沿途隨機應化的說法,不只感動大陸陌生的同胞,隨行的台灣導遊他的態度更是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轉,由不知其然進步到真誠提問:能否有學佛的捷徑、步驟?由冷漠、靜觀其變到主動關懷我們的需求,熱誠地加了一道菜:小白饅頭,吃得宏哲師兄笑顏逐開,大家盡興導遊也是悅自心中來。原來施比受有福、成功不必在我,這些老生常談的理論,由布施一盤小饅頭就能有如此暖流瀰漫在彼此心中,我看見了!也烙印於心,隨手之勞,金錢、體力、知見……,既與人,己愈多,是該去除自己的慳吝,學著往放下即布施的這條路精進吧!
小蔡師兄的坦率、真誠,宛如赤子之心般純潔無瑕,由他身上隨時散發出對 師父的尊崇愛戴,對佛法的求知若渴,無時無刻不蹲跪在 師父面前,只為了不錯過任何言語,深怕漏錄了佛語,惟恐錯失學修的機會。看見他的老實精進,腦海突然浮現鍋漏匠的畫面,知識、常識自以為豐厚的凡夫俗子,在老實念佛的功夫上,往往因所知障太深而無法明心見性,自以為懂得而自視甚高,少了一份清淨心則永遠浮沉於六道輪迴裡,載浮載沉,求出無門呀!小蔡師兄真是我學習效法的目標。
瑞騏、棋研師兄一路上好像是 師父的左右護法,拿著腳架衝鋒陷陣,一前一後,捕捉鏡頭,保護 師父於人群中,深恐一個閃失漏拍了任何一個珍貴的畫面,腳程之迅捷,永遠必須趕在 師父前面,你知道背著沉重設備追上 師父的腳步已經誠屬不易,還得跑在前頭!是什麼樣的信願才能支撐?是什麼樣的改變才能如此堅定?這個中滋味應該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只是一個旁觀者、讚嘆者,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更何況十二個人行?人人是好人、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廣東短暫的時空相處,真讓我有極樂世界的享受!
美好的呈現,背後必有辛勞的付出。(感恩影音工作的師兄姐)
出家比丘首次見面就能放下身段專心聞法,而我卻觀察測度半年
一段精彩對話:女居士請問善知識---佛的知見是什麼? 師父上人智慧對答來日揭曉
2月21日是個起始點,真正開啟我的學修大門,實在汗顏自己的愚痴,雖然這半年來已經在一覺元跟各位師兄、姐共同研討古聖先賢的文章典籍,但對於真實的人生應對道理,總還是宛如隔靴搔癢,抓不到重點,為何如此空虛?我知道!只因未能真確落實於現實生活中,所以永遠止於望文生義的自我妄想,未能內化於心成為真正的人生智慧。廣東禪門祖庭之旅喚醒了沉睡已久的心靈,「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鐫刻於心,時刻提醒自己的身口意,親近善知識,深入體悟法義,確實依教奉行。我如此自我期勉著!阿彌陀佛!
末學 芳美 敬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