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9幸福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於陳鴻興先生主講後開示)

【假的真不了 真的假不了】

 

2013年9月幸福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jpg

 

時間:1020907

地點:一覺元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有一天○○老師跟我說:「師父,您的眼睛好大。」我想一想:「不是吧!是因為我的臉比較小。」這案例要告訴大家什麼?我們活在一種對法的世界,人與生俱來的執著、分別、妄想產生了我們所謂的幻相,我們活在幻相裡卻還認假為真,那就會把我們的價值觀扭曲偏頗。

學習只是為了一件事而已,把我們的價值觀導正回來,所以它才有一個「戒」的存在,那麼戒其實本然是一種性德的流露,一般我們看歷史上形容聖人、佛菩薩乃至於西方聖者這些有智慧的生命體,他們的樣子一樣一樣記錄下來,就變成我們現在認知的戒律,當我們不了解時,我們就會很討厭面對它。為何說不了解?因為我們沒有深度的去探索過我們自己,以致於我們現在的人多數都庸庸碌碌活在一種時間流裡面,尚且連時間都是一種抽象概念,它還是不存在的,空間也是不存在的,都是依著我們的妄起用。

剛才鴻興老師有講到「癡」(愚癡),這些貪、瞋、癡、慢、疑,大家可以比較深度的去了解,「癡」在佛法來講,它就是所謂的無明,無明一起用就產生了這些分別、執著。剛才講的「瞋」,瞋和貪的世界就是所謂執著、分別的起用,所以無明造成障礙。那麼它細說無量,我們現在所聽到的這些聖者的闡述,也不過是你們無法了解的整個盡虛空遍法界裡面的滄海之一粟而已,就好像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一座樹林裡,旁邊當然跟了很多常隨眾,其中有一位阿難尊者,世尊從地上撿起一把樹葉後,對阿難尊者說尊者跟隨這麼久、聽過這麼多的法,所聽到世尊講過的法就像世尊手中撿起的樹葉,而沒講過的法就像眼前所看到的整片樹林,整片樹林是比喻樹葉數不盡,這還是很保守的比喻,整片樹林和手中樹葉的對比還不足以形容,所以我們講盡虛空遍法界之滄海一粟。可是,萬般歸一,到最後如果我們真正尋求所謂戒的引導,回歸我們的自性本然時,也無一法可說,換言之,那時候也沒有半片葉子可以講。

今天下午和二位學員討論到這一個問題,法非定法,所以我們要適時認知最適合我們自己在生活上可以去落實的方法,改變自己,讓我們人生從非轉善,一般講斷惡修善,乃至於更往前一著叫破迷開悟,也可以說轉迷為悟,再更往上一著叫超凡入聖,那時候回歸我們真佛本性。那它萬萬沒有離開一直在強調的「戒」,世間法和所謂的出世法差別在哪裡?就在戒、定、慧三學!它的基礎還是在戒,依循著一個真理的樣子叫「戒」。

當然,一即一切,在形象上是說不完的,只是諸位有幸活在所謂佛家講的中國,當然,不要那麼狹隘只是說這個國家,所謂政治範疇的中國,它不是這樣講的。所謂中國和邊地的講法差別是什麼?一般我們講中國難生或中土難生都好,是指有佛法聽聞的地方,或者再廣泛來講,不要落入宗教上的印象,有真理闡述的地方叫做「中國」(中土),「中」是相對「邊」(邊地)來講,邊地是聽不到這些聖賢理路的地方,必須要有善根、因緣、福德才能去生長在這種地方(中土)。

那麼諸位有幸,全球看一看,這種地方大概因緣最最最具足的就是台灣,台灣是一塊寶地,可是台灣人不一定有智慧,但你有沒有發現?全世界好像只有台灣人最樂善好施,比如說全世界哪裡若有什麼災難,台灣人捐最多。那麼你只要有施,你就有福,可是這一個福的回受不一定很圓滿。我們常講台灣人不一定有智慧,是指我們在回受這個福的過程當中、在受用的時候會有煩惱,有煩惱就不清,所以一般叫做「癡福」。如果你有智慧,你是清淨的,你在樂善好施的過程裡面是清淨的,那麼你在回受享福時是一種清淨的福(清福),清福是沒有煩惱、憂慮、牽掛的,以致你在受用這些福報時是快樂喜悅的,差別在這邊。

那麼它是保持恆常的,這其中的關鍵是什麼?在「定」這個字,一般我們學習的人只是知道它有智慧的產生,所謂戒、定、慧,其實,定到極處,它等同圓滿的福報也產生了。所以福慧雙修,不會的是先修福後修慧,何謂不會?佛說法依真俗二說,這是所謂俗說的範疇,會的呢?畢其功於一役,你同時就福慧圓滿。那有一個方法是非常快速的,當然,學習成長沒有捷徑,沒捷徑是指不要取巧,學法只要你路途對,那個本身就是捷徑,那就是當念萬緣放下。所以才講「會」與「不會」,會的就當念萬緣放下,所有虛空法界一切俱得,屆時實無所得,所以乃謂真得。那我們現在的人不容易瞭解,這才有一個依戒得定、依定開慧的次第,否則一般會深入的人,他同時道共戒、定共戒都有。

我們有幸生在這塊土地算是有福,東方老祖宗也幫我們歸納了很多,一直在強調的《弟子規》,事實上是古代我們老祖宗的家學,古代的家族都很大,每一個家族都有它自己的規範、自己的家訓,它有同有異,有大同小異的部分。因為每一家族的淵源不同,有的經商、有的仕宦、有的教書、有的務農,統統不一樣,所以把所有家訓大致相同的部分歸納集結,成為我們現在能理解的《弟子規》,這是一個共通的部分。那麼古人幫我們歸納,我們不必再費心在生活上到處找,這是我們得力之處。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所以一切善知識皆值得被推廣,成功不必在我,學修的人一定要有這個基本態度。

我們常在想為什麼要講?是因為人家有需求,我們才講,有時候我們自己也在想,今生今世到底招誰惹誰得要坐在這邊講話?我老覺得講話並不是我的專長,我小時候像個啞巴一樣,現在想想,可能是被老天爺處罰,成長過程中少講的,現在都得彌補回來。所以人還是要平衡些,這是要我們認知一點――放下,人家要聽,你就多講,若人家不聽,你也就落得清閒,那如果大家都不要聽,你那時就值得高興了,為什麼?無事一身輕!可以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就回歸啊!那不是人生的一種責任完了嗎?所以END它是識得一則萬事畢,當你人生的一個責任已經完了時,你等於是畢業了,畢業了再往另外一個境界去挪移。那另外一個境界是什麼?也不知道,套一句鴻興老師剛剛講的:「您怎會知道?」「我也不知道啊!」下一個階段去哪裡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但偏偏遇上了你就有能力知道。這好比鏡子,鏡子它也不知道你會站到它面前,你未站上之前,它怎麼會知道你?但你一站到它面前,它馬上就知道(照到)。

所以這一個時代的人貪嘛,想要多,一多就搞死人了,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所以要學習一個「讓」的哲學,讓就不是要,不是往外貪,你讓盡天下,天下俱足,天下都沒有離開你。所以你才能真正契入清淨法身,在法的理體上契入,此時肉體這個身本來就不是你,是一種緣聚緣散的理路,每一個人統統是這樣。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們的清淨法身本來無二無別,學法的人切記「心外求法,了不可得」,一定要認知到我們的學修方向,戒定慧三學要隨時隨處提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去反思反省。

學修並不一定要在固定的功課上去捉摸,只是依照我們現在人的根性,還是要有一個依準,可是不能是表面上的依靠,而是慢慢舉外明內,從表面的依靠慢慢契入它的理體。它的理體就是所謂我們身口意的最底層,它沒有脫離我們生活當中的運作,會的是這樣子,這樣一個人他在學修就可以很快速改善他的人生。改善人生是一種基礎而已,它不是目的、結果,一般講福,福它只是一個基礎。菩薩要度眾生必須有大福報,否則人家不聽,所以祂很清楚福報只是一種工具。那麼我們現在多有學修者把福報當成目的,或者輕視、蔑視福報的存在,這落在二邊都不對。你要很清楚所有一切學修它階段性的目的是什麼,你才容易在過程中學習「放下」這二字,這個了解的過程就叫看破,所以回歸還是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你在人生不間斷了解,不間斷去做到,那個叫做放下,它另外一個名詞叫止觀(觀止)。

所以佛法的闡述,八萬四千法門其實法法統回同樣一個法身,這八萬四千法門的成立也是因為我們眾生八萬四千塵勞煩惱而有,既然知道是八萬四千塵勞煩惱,我們就正視自己的就可以了,因為別人有的煩惱我們不一定有,我們就不用去關心那一帖藥,我們必須很正視我們自己這一帖。學修不要好高騖遠,莫欲遠求心外之佛而遺忘了自己本來真佛。所以學修最後統統是消歸自性,屆時常寂光大光明藏的契入,人也沒有這些問題了,所謂煩惱憂慮牽掛的問題乃至於快樂什麼的統統沒有。那時候既無精神世界的存在也沒有物質世界的存在,可是偏偏是一種圓滿境界。那時候還是有辦法隨十法界眾生之感而有所應,那是一種自然法則。所以,期望我們透過學習,學習一個明白,回歸自然的生命狀態,倘若如此,我們在人生的過程裡絕對沒有這些苦難,階段性還是有一種離苦得樂的心境會比較有一種動力。

棋研師兄:師父上人,常聽您對學生說不要得少為足,但學生不明白什麼是少、什麼是足,往往境界來了才知道事情大條,所以想請師父為我們開示。

師父:一字尚且無量義,更何況「得少為足」一句話,為什麼世尊當年交待著末法眾生學修要依義不依語?每一句話放在不同的角度,它的解釋都不一樣,一般在告訴你們不要得少為足的角度是什麼?我們學修者容易自滿,這一個自滿容易顯現出內在的傲慢,更加強內在的傲慢和自我優越感。我們知道人俱生三個煩惱:傲慢、嫉妒和貪欲,人為何會有痛苦?就是我們有這三個俱生的習氣。所謂俱生就是人一出生就有,除非你是再來人,再來人就是過去已經圓滿了,現在來到這個人世間,祂的工作和我們不一樣。我們的工作是人生酬業,來還、來被糟蹋的,那其實在被糟蹋的同時,我們也糟蹋別人,我們屬於這一種。那再來人並非如此,再來人是藉著被糟蹋的機會去幫助人家,所以祂不會糟蹋人家。

那麼祂被糟蹋也不一定是百分之百,因為過去生人和人的關係、眾生和眾生的關係多有討債、還債、報恩、報怨這四種,所以有些是來糟蹋的、有些是來報恩的,無論如何,因為祂是再來人,祂有智慧,祂都有辦法透過這些不論是善緣或惡緣,來到祂這邊就以智慧去對待,共結法緣,讓大家都提昇,這沒問題。倘若不是再來人,就都具足那三個俱生煩惱。這三個煩惱愈深重的人,他在這個人世間等於愈痛苦、愈不如意。

我們人容易消遣佛法、消費佛法,得到一點佛法的知識常識,在生活圈當中就難免會有一種優越性。一般人少接觸是講不出法的,那我們稍有涉獵過的人出口成章,難免讓人家投以羨慕崇拜的眼光,表面上好像人家稱讚是好的,其實不然。所以為什麼學修佛法的人就很清楚:惡業雖不好,其實善業也不好,因為人是情識動物。一般講「依智不依識」,情識未卸除,尚未依智之前,我們會依情識作用,情識剎那生變。所以,遇到好的人事物,我們歡喜的同時我們會變質,這個變質就產生這些貪戀、這些優越感,此時這能量又變不好,又回來反撲自己。所以當我們學修一段時間,難免有這些機會,若有機會但心又不定,我們就容易受不了境界的影響而再往人生負面墮落。所以常勸諸位,有因緣當周邊的人投以羨慕崇拜的眼光時,要趕快警惕自己不能得少為足。

最近也常對諸位講,我們在這裡鍍一下金,在外面都飛天鑽地,為何如此你們知道嗎?因為你們有正確的方向、理論和方法,就差這樣而已。不過,後面得補上一句話,換言之,要認清一個事實:有可能不是我們厲害,是別人太遜了。這就是我一開始講的,到底是你的眼睛大或是臉小?參去!它沒有固定答案,自己去參!要參,它才有一個悟處,如果我講白了,你的悟門就被堵住。不要忘記學修重在悟處,不重在名詞解釋或知識常識的傳衍,或者你可以背多少佛家用詞,統統不是,你會背就不精進。那你說不會背怎麼講得出來?它自自然然就講出來了,否則剛才鴻興講那麼多例子,你去哪裡背他的朋友一大堆歷史?初見面你就要知道,甚至不用見面也可以知道。只是說真的知道那麼多要做什麼?知道得多你就煩惱,就堵住了你另外一個知的機會。

所以隨時隨處放空,可是大家對「空」這個字要去理解,不能錯解它是沒有東西。換言之,以「清淨」大家比較好懂,隨時隨處保持你內在的清淨無染,那麼你應對到外在的這些聲色,統統不受污染,而且你可以把外在的這些聲色統統透過你清淨的能量去淨化掉。如果這樣的理路一傳十、十傳百,那這社會不美好才奇怪!現在的社會剛好是相反過來,我們不清淨,又去和不清淨糾結,不清淨延續不清淨,以致整個社會污染成這樣。那麼人的世界不清淨,到大自然環境也就不清淨,最後整個地球的軌道就會偏頗,乃至於太陽這些黑子的作用,也就會影響到這整個磁場,那其實它統統沒有離開我們的心現識變。

人學法,心量要大,一個心量大的人就不容易得少為足,方法比較重要,而不是那個現象。現象本身不太重要,因為現象永遠沒完沒了,一個人只要有念頭就有現象存在,念頭會變,所以現象也就會變。為什麼不要心外求法?心外求法都是現象,即便你心外遇到佛了,還是現象。所以要尋得本來真佛,一乘圓教在佛法體系裡面有別於大乘、小乘的差別在此,它是要我們認清自己就是佛,只差別於現在是糊塗的那個或覺悟的那個而已。那麼也不要把佛太神化,佛畢竟不是神,當然祂超越,不是在神的角度裡面,做一個明白的人過一個正常的生活,那一個人就叫做佛。所以沒那麼嚴肅,也一定都是往內化、往自我調整的理路去深入,慢慢的隨著時間到來,它就水到渠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