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幸福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於何宏哲師兄主講後開示)

【把握今生學法因緣 著力了卻生死大事】

 

2013年6月幸福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jpg

 

時間:1020609

地點:一覺元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我們學法是真的「來真的」,不然來假的來幹嘛呢?(師笑、眾笑)什麼事都要是真的嘛,所以為什麼要叫「一真」,回歸「一真法界」,對不對?

我們講到「信」上面還有所謂的「真信」,這次在馬來西亞一個佛寺裡面,就有幾個同參在闡述觀世音菩薩所代表的一些義理、傳輸的一些概念。那麼佛寺裡面有一個好像是主事者,聽說跑去跟瑞騏講說:「你知道嗎?我們這邊要拍攝是要申請的。」那我們哪知道!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就像自己人,自己人哪還要有什麼程序?去就直接聊天打照面、閒聊家常,和眾神佛都是家常嘛!那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是我們的妄想、執著讓我們忘記了,忘記表示什麼?它並沒有不見,並沒有消失,那我們忘記了我們本來就是跟上面那一尊……照理說我們看到上面那個〔柴頭偶仔〕(台語:意指木頭或其他材質雕塑的佛像)應該覺得那是自己的身體啊,對不對?身體應該坐在那裏。

結果跟祂們聊聊天之後,出來,想說不要讓人家罣礙,他們有顧忌嘛!然後主事者聽完之後跟著出來,「啊!講得好!講得好!我們就是喜歡這個。」喜歡什麼?喜歡正信佛法。「不像很多人來這邊都亂講!」等等。當然他(瑞騏師兄)有拍攝啦,我這是用我的語態去講,聽說過一陣子他會剪輯出來分享給大家。

那麼那一天還來不及跟他講正信佛法,正信還不足,我們要真信。一般我們講說「不信」是很沒有因緣、福薄,那麼不信之人他會無所不為,可是他的無所不為是沒有智慧的判斷力的,做對,碰運氣算是幸運;做錯,十常八九,所以命運會因為做錯而乖違、低落,往下跌落,這叫做不信之人。那不信之餘提升上來,我們最常聽到的是所謂的「迷信」,常常有科學派的就叫著我們:「不要太迷喔!」,那麼迷信派的也叫他們科學派的不要太迷喔!迷什麼?迷那個不信啊!所以,在未解之前,選擇信與不信統統是迷信,我們要給自己一個空間去深入了解。

那麼這一個迷信又總比不信好啊,因為迷信之人他還有一種因果的概念,還有一個善惡是非的分野,所以他基本上不管他知道的錯的深度跟精準度到哪裡,他都比較不敢去為惡。那麼他因為這樣的態度他會少造業,他不一定知道正確是什麼,而能去創造大的福祉,可是基本上他會比較處於一種保險機制,(生命狀態)要很好是不一定啦,不過也不會變得較差,這樣也算不錯了。那麼去了解深入之後,我們了解了啊,那我們就有選擇性了,我們選擇了我們了解的正確的,我們去落實,那時候就叫做「正信」,正信佛法。那麼正信之人他們不一定做得到位,他只是知道,我們人知道正確的理路後還有一種東西在抗衡,就是我們自身的習氣。我們生生世世無始劫以來,層層疊疊累積很深厚的這一些汙染,不容易去除,即便我們嚮往正確、嚮往光明,我們有時候還是會怕被陽光照得很熱,可是偏偏若沒有陽光,一切地球上的生物都不能存在啊!那個陽光代表著我們嚮往的光明,我們的習氣代表我們的畏縮(怕太熱),那麼這一個畏縮跟我們所理解的光明不能抗衡的時候,還是起不了作用。

所以,再上去還有一個即便是佛教徒也少聽說的「真信」,真信就是剛剛宏哲在講的:「來真的!」來真的就是徹法底源,把自己的劣根性做一次的篩選掉,以「知道正確」為前提,那知道之後你要去落實。所以四事因緣難得,即便遇到了,很多人還是不能成就,更何況沒有遇到。那麼遇到為什麼不能成就?因為我們沒有來真的,「沒有來真的」從佛家講就是我們的精進度不足、我們的認知度缺乏,所以我們會把它當作一種世間的學術,世間的學術它也是世間法,它不是真正佛法。

所以佛法可以去改造我們的命運,回歸我們自我體性,自我體性裡本自清淨無染,所以它沒有煩惱憂慮牽掛。換言之,我們只要做任何一件事情,乃至於你學佛,面對經典、面對這些學習的儀式、面對這些經教等等,如果你起煩惱,你也就是落在所謂的世間法,所以你那個形式是佛的樣子,可是實質還是世間。如果你處在一個世間裡面,你真正無煩惱憂慮牽掛,你只是順應,在隨緣了緣當中去訓練和努力,極力去契入所謂的棄因絕果的狀態裡面,你那時候也叫真正的佛法。

所以,這樣的說法不好懂,好懂,我們從哪三個字講?所謂的「戒、定、慧」三學,依照一個規律,我去接受它,接受的人不會有煩惱,不接受的人會有煩惱,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比如說,你看到一個人,你接受他,你不會有煩惱,你不會因為他長得怎麼樣、他對你怎麼樣好壞、他給你的觀感而有所判斷,你那個判斷就是煩惱的根源,那麼你接受他了之後,你這些判斷卸除,你自己是沒有煩惱的。你接受一件事、一個物,統統是這個理路,你一旦接受了,你就沒有煩惱憂慮牽掛了。

所以,在世間的運作裡面,不管一飲一著,這些柴米油鹽醬醋茶,不管你的人生的事相多多、你遇到的這些境界多麼的嚴重,只要你的心不染著,你去應對它,在隨緣當中去了緣,了就是了結啊!我們欠人家錢,我們要跟人家結帳,結帳後你就沒有那個忐忑了,如果你不接受「你得去還帳、結帳」,你永遠遇到就忐忑,因為人家會讓你困擾,人家會來找你討債,討到你有夠煩的。我們都說人家找我們討債所以我們覺得煩,其實不對嘛,是我們欠人家沒有還,所以我們會因為這樣,造成這些後果的反撲。所以,這個結果的反撲是誰創造的?是我們自己,所以煩惱是自己尋得的。

古人說:「踏破鐵鞋無覓處」,這是標準的眾生,一直找啊!一直往外面找,他就有煩惱、歧見,可是偏偏「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就是如來。無奈乎眾生要多、要雜、要豐厚,可是,實則的法本無,是應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所以才方便假立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代表無量無邊,換言之,眾生有無量無邊的歧想,這些分別見、執著見、妄想見產生的這一些境界,所以,法是藥、眾生是病,要不然若眾生無諸多妄念,本無一法可立啊!所以,講真的,也無一法可教,只是人家要聽,那麼這次去馬來西亞亦復如是,人家要聽,我們只好講,如果人家不要聽,我們也樂得清閒。所以最好是人家都不要聽,我們就都沒事了,那時候叫什麼?識得一則萬事畢!

所以,即便坐在(講台)上面,也要有一個認同,方便講也就是當還債想,那你們這麼多人坐在這邊,剛剛宏哲你還很多債了嘛,(眾笑)只是在還債的過程裡面是一種舒暢的啊,人家不是惡臉相向的,我們世間有很多是這樣還的。所以諸佛菩薩跟我們眾生差別在哪裡?差別在祂有智慧,所以祂會轉境界,而我們眾生沒智慧,會被境界所礙。這表示祂面對的境界跟我們眾生面對的境界是一樣的意思,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心現識變祂把它轉掉了。所以祂也是欠債,我們也是欠債啊,可是我們還得很痛苦,祂有智慧,在還債很像人家給祂恩情,人家還我們債,我們還要崇拜祂,這是很奇怪的道理嘛!一般是人家還我們時,我們視為理所當然:「喂!多還一點,還不夠!」一直跟人要,這是世間標準的凡夫。

所以,諸佛菩薩若跟眾生沒有緣分的話,祂也沒辦法回到這個世間來,用你們的用詞叫做「度眾生」,那麼實則諸佛菩薩不敢言有所度,實為眾生自性自度嘛,本無一眾生可度。那麼眾生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要去度自己,諸佛菩薩來這裡是教導我們。所以,立場不同,我們的觀念要不一樣,我們不能隨便拼湊,那是一種倫理、倫常。所以,公司文化有公司倫理,在一個團體裡面有倫理,那在一個家庭裡面有倫理,那個倫理的意思就是關係良好、關係正常,彼此跟彼此是什麼關係很清楚,什麼關係有什麼關係基底上的對待,那個對待恰當就是圓融,所以倫理不是那麼死死板板的。整個宇宙我們人來到這個空間亦不過是要把關係搞好而已啊,關係有三者:人跟人、人跟大自然環境、人跟天地鬼神,就這麼幾個關係,而人跟人的關係的基礎又在人跟自己的關係,所以我們一定要跟自己處好。

我們現在很多人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自己在糾結,譬如說在馬來西亞的時候,有一位婦人衝到前面說:「我發現我有兩個我!到底怎麼回事我也不知道!」你看!有兩個你,這兩個你還衝突,那如果我這兩個我衝突,我怎麼跟其他外面的人相處?好比家人,再拓寬人際關係如朋友、事業上的夥伴,統統沒辦法(相處),尚且你跟這些天地鬼神、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體更沒辦法相處好,所以身心靈不可能得到一種清安。那麼學法亦不過是回歸我們本然的清安嘛,所以剛剛講佛跟眾生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因為佛清安,而我們煩惱憂慮牽掛,要不然其他的事相都一樣。

那麼很多人會說不一樣啊!佛經翻開常常有描述那些異相和不一樣的境界啊!那就是因為我們失常、錯了,所以我們的境界顯不出那樣的美好,而佛菩薩恢復正常了,祂們本來就活在那個世界裡頭,所以祂們的世界叫做淨土。而現在人人嚮往淨土嘛,尤其是西方極樂世界,它是一個易行道,可是即便是易行道也沒那麼簡單,光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去了?哪有這麼簡單!所以最近以「十念法」勸著同參去訓練看看,做起來還真難,要保持十句佛號不要有雜念很難,通常會的念到第二句就雜念出來了,才「阿彌陀佛」一句,雜念就出來囉,(師笑)不要說十句。十句算一組,過程中有雜念出來就歸零再重來一次,「阿彌陀佛!」雜念又出來了,你看,又不行了。

所以,學修除了明白之餘還有一段很重要──訓練!多數的學修者都在這裡潰堤、潰敗,他撐不過那個訓練,都會覺得:「這樣有夠麻煩的!乾脆怎麼樣就好了。」都會給自己很多的退路和藉口,有退路和藉口就是讓你的習氣戰勝了,你那個不明白戰勝了,這就是凡夫。不明白就等於凡夫;明白就等於佛。所以,它跟我們的這些大經大藏、三藏十二部統統無關,其實三藏十二部亦不過只是要讓我們明白而已,明白了之後你最後就是「放下」這二個字,「放下」叫做簡單,最簡單的即是最好。

那你看現在為什麼很多學修者接觸了那麼久,皓首窮經半百人生,有的甚至已經接近一百了都還沒辦法有一點點的法喜,那個原因就在這邊,因為他雜,他想要太多,他不知道簡單最好。所以,從簡單的理路來說,越簡單越好,如果從「教」的角度,為什麼我們說根本無法可教?因為簡單到最後就是無,沒有東西。人家說「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最上乘就是唯一佛乘,大乘是菩薩道,中乘是所謂的辟支佛,小乘是所謂的阿羅漢,而我們都在人天裡面的人乘,這都叫做先修班。

所以,學法的第一個要務就是我們不要去想要一個美好,這個「想要美好」即已是一個妄想,那麼「不想要」也是一個妄想,可是「想要」比較有貪的意味出來,「不想要」比較沒有貪意。可是,法是公平的,一體兩面,當不想要又太習慣了,那個貪欲先不講,他會失意,失意就是消極,消極也不是正確人生。所以「離」嘛,離開我們外在諸多的形形色色即為正,就回歸了,人生不要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自私自利,你基本上拿到學佛的資格了,那時候才拿到學佛的資格而已,也就是說你剛報名而已,報了名、繳了錢,可是上課證還沒拿到,所以我們不要去好高騖遠,嚮往東、嚮往西,嚮往那些大經大論。

一般人說「般若」,般若是我們的自性本然,不是從外面這些經教的文字上所覓得的,般若是從你無所求來的,無所求得到的是根本智。所以,我們的人生總是要面臨到這些人事物跟自己的事業、家庭、人際關係,那怎麼無所求?應對,接受它的發生,可是不是沒智慧的接受,有智慧的接受就是心不染著,所以你那時候自自然然有辦法去應對,而不是一種遭受。若沒有智慧就只是在承受,心還是汙染,還是沒辦法解決人生的煩惱憂慮牽掛層面的這些痛苦。那麼透過不間斷的訓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在一種儀軌上,它可以幫助我們辦到,可是並不是每個人一訓練就得到,因為每個人的根性不一樣。一訓練馬上就得到的,那也非等閒之輩了,那一種人通常只是來表演給眾生看的而已。所以我們不要去羨慕也不要去嚮往,我們要踏實,踏實在我們自己安住的心上不斷去訓練,訓練就是修嘛、行嘛,不斷修正、不斷修正。

那麼最好的訓練場就在我們(自己)的生活,這個「我們」要把自己括號起來,因為即便我們在座這麼多人坐在同一個屋子裡面,我們自己的生活也都不一樣。所以,不要去好高鶩遠,看到別人的生活怎麼樣我們就去嚮往,我們只要面對我們自己的,因為我們自己的生活就是我們的學分,我們生活當中屬於自己看待的不如意的那些事,就是屬於自己沒考過的學分,我們不需要去考別人的學分,把自己完善就好了。那麼屬於我自己受用良好的,那個就是我本來就考得很好的學分。所以,你考得很好的學分的福祉也是你自己受用啊,那個當下叫做享受嘛,你享受你的福。而你不好的人事物是你自己的業,也是要你自己去消啊!所以最後還是得靠自己啊!人言:「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用著「順違皆順,客塵不能濁其心;悲智雙游,萬境不能亂其慮」的生命狀態去應對,我們人生處處是禪機、處處是增進、處處是淨土。所以,不離此而達彼,可通十方三世諸佛的妙智,妙智契入,我們就是圓滿佛,圓滿佛化現萬類,沒有一處、沒有一事是不能度過的。

所以基本上還得回歸到我們自性,自性裡面有一個東西叫做「信」,「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這一個「信」字是最難的。一切十方三世諸佛所講的經教義理,也就是要讓你建構這個字而已,當你「信」提起的時候,你「解、行、證」統統在剎那間即證得。那麼三而一、一而三,一而四、四而一,佛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才是真相,而我們眾生因邏輯的演練太過習慣,所以不能了解「一」的概念,那個一即一切就是整然(整體),也就是說整個盡虛空法界沒有離開我們的一心造化。從科學家的角度,整個虛空法界的形形色色統統是我們念頭產生出來的相續幻相,換言之就是我們自己變現出來的,佛家講「一切法從心想生」,「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我們的心純,我們的體就美,這個體不是指這個身體,是指整個我們的虛空法界,我跟環境統統一如的,這樣子整個體就完美了。所以,成就的是自己,失敗的也是自己,外在的諸佛菩薩只是來告訴我們這一些理路而已,祂也不能架著我們的脖子,硬著頭皮叫我們去行,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所以,諸佛菩薩住世無盡慈悲,祂離世亦是無盡慈悲,因為住世是眾生需求,諸佛菩薩就多跟他講一些,欲知靈山路,當問過來人,祂也告訴你,那個過來人的路也是你自己的路,所以才教著我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如是之修我們要去哪裡望東望西?諸佛如來之所以興出於世唯一大事因緣,眾生迷惑,所以造業、所以受苦,受了苦又更加迷惑,更加迷惑又更加造業、更加受苦,這樣的輪迴求出無期,你們所謂的「六道輪迴」於焉產生。

所以要解決六道輪迴的問題,要破迷開悟,開悟是覺,明白透徹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那麼要往外去了解一樣一樣,那又迷失在外了,那時候叫「心外求法,了不可得;他心覓法,無有是處」,怎知一切宇宙的變現亦為我一心所造。所以要了解自心啊!人家說:「心心心難可尋,寬時徧法界,窄也不容針」,重點就來了,你是要讓你的心寬遍法界,還是要讓你的心窄不容針?針不容,怎麼能容得下人事物呢?所以,唯心所造,最後講什麼?「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好自修行!感恩。 

主持人紋宏師兄:師父上人控制時間一向都控制得很準,不知道有沒有同參有問題要跟師父請教?

(此時無人發問)

師父上人:你們算比較含蓄啦,本來以為馬來西亞那邊很含蓄(師父日前受邀至馬來西亞),問他們:「有沒有問題?」馬上全部:「有!有!師父啊!這邊啦!」(非常踴躍的感覺)(眾笑)全部都冒出來,(師笑)還有人用滑壘的方式衝出來。為什麼你們知道嗎?因為我們常常可以見面,他們只有那麼一次,珍惜的意思啦!這裡也有人參與到去馬來西亞的前半段,後半段您(同參高阿姨)就不知道了吧?前半段已經讓您覺得很咋舌、不可思議了對不對?

高阿姨:我在機場就聞到清新的、像甘露水一樣的味道,還有花香味,結果我昨天在阿里山上1700公尺的神木前又聞到一樣的味道。

師父上人:樹神有去護持妳們。(眾笑)

高阿姨:不曉得,那天沈老師聞到的是檀香味對不對?

師父上人:她聞到沉香,上等沉香,要加個上等喔!人家在機場就聞到了。

高阿姨:對啊!然後到出境。那我聞的是水,很舒服、沁人心脾的那種味道,還有花的味道,我從來沒聞過的,就是很……我也不知道怎麼形容,不是那種野花的香味。

師父上人:所以今天馬上衝過來看看還有沒有。(眾笑)

高阿姨:我想要驗證在機場的那個味道,那天是五月二十七日,昨天六月八日,我在阿里山上。

師父上人:我們剛好昨天要回來了。

高阿姨:對!我昨天跟一位顧客上阿里山,然後我就聞到那個味道,應合了在機場跟昨天當下的味道一樣。

師父上人:我們去跟回來都有(聞到味道),掐頭掐尾,我們不能聞到就了數吶!它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我們人要有終始,我們不能有頭無尾,你有發覺嗎?為什麼古師大德教著我們「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若能不退初心,成佛有餘,我們就是有頭無尾啊!眾生本然嘛,哪裡有什麼佛?所以人家說:「念佛一年,佛在心中;念佛兩年,佛在天邊;念佛三年,化為雲煙」,都不見了!(師笑)所以教著我們要有恆心毅力啦!不管是什麼香味都沒關係,現在科技這麼發達,香水噴一噴就有香味了。(眾笑)

高阿姨:還有睡覺的時候,三個人在那邊發抖,我卻覺得好熱。(此時狗狗阿金吠了一聲)

師父上人:阿金跟您附和,牠很少叫吶!

高阿姨:我說我好熱,我另外一個朋友說她一直念阿彌陀佛,她有感覺那一種陰氣跑出來,因為在山上嘛,然後我覺得好熱想要開窗,朋友就說:「不要!把它關起來,趕快睡覺!」

師父上人:算是您在檳城有讓人加持到,回來後都是全身發熱的。(眾笑)

高阿姨:就全身發熱,她們在那邊冷得發抖。後來隔天我那個朋友就跟我講:「妳知道昨天有什麼東西跑進來嗎?」我說:「我怎麼知道,我全身在冒汗,妳們大家說冷得要命」。我就不知道啊!她說她念阿彌陀佛念一個晚上都睡不著,我就睡到天亮,不知道那是為什麼?

師父上人:不會啦,我們處的空間不是只有單一你們所謂的三度空間,空間其實重重無盡,同時疊在一起,那麼有緣就會突破,另外一種是透過禪定的功夫。一般的眾生不是透過禪定的功夫,是透過他的因緣造化,佛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那這個果報、會緣,它的對象不一樣,不管是人、植物、礦物,還是有形的、無形的,它都存在嘛!那麼我們用現在科學家的角度去講叫做「能量場」的不同,不同維次空間也就是它的磁場不一樣。磁場、能量變現出訊息跟物質,所以你們聞得到的、看得到的、感覺得到的都叫作訊息、物質,它的背後就是能量。

那麼我們要去追尋「那個到底是什麼?」,有很多事是了不可得,譬如說我今天跟你說那個就是什麼,你要怎麼確定?這也是我說了算啊,這樣不公平。所以,覓心了不可得,我們要回過頭來知道怎麼改善比較好,只要你能改善的,這些所謂的智慧(改善的方法),你不用去追尋射箭的人是誰、他從哪個方向射來,你要趕快把箭拔掉去擦藥,你自己好了就好了,所以這是一個學法的最積極態度。我們說不能繾綣情懷、回首前塵,來者可敬,只要往前邁向,後背陰霾自然消散。

那會遇到這些,表示我們人道的這一個人本身的能量場太低,他會被干擾,要不然是不會的,是祂們被你干擾。你干擾祂變成好的,這叫做影響,你影響祂變壞叫做干擾,看你往哪個價值去引導。所以我們當然希望是去影響人家讓人家變好,不希望別人干擾我們讓我們變壞,這就是四種能量去比較,一個叫高、一個叫低,高有正、負,低也有正、負,所以四種能量。那我們要透過學修去把我們的心念純淨回來,就是剛剛講的「訓練」,訓練到力道很精純的時候,這個能量就強。那麼心專注、清淨,這個能量叫「好」,好的能量就出現了,而高叫做強,又好又高的能量就產生了。所以如果我們是這四個能量中又好又高的那個能量,我們遇到其他四個都不會有問題,你如果是屬於好的低能量,當你遇到壞的高能量還是會被影響,是這一個理路,以此類推。

所以唯有淨念才有辦法契入好能量,事實上,連「淨」也都化除掉,我們執著一個「淨」,會還有一個「染」在對應。「染」叫做善惡,離善惡,中道不存,這時候叫「淨」。「淨」在所謂的六道輪迴、十法界裡面叫做四聖法界,它還是不圓滿。所以,尚且要把四聖法界也放下,放下不是放棄,它包含在我們整個生命裡面。放下,不執著、不分別的時候,你甚且不妄想,你就超越四聖法界了,那時候回歸實報莊嚴土(一真法界),那時候的名稱叫做諸佛菩薩、叫做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你們去廟裡在祈求的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祂們就是在這個境界,所以祂只有救苦救難,沒有受苦受難。如果我們證得那樣子的狀況(境界)去到那邊,您說您們到1700多公尺以上,那就會光明乍現,異香撲鼻,不是熱也不是冷,是溫暖,走到哪裡都一樣。

所以要做自己的主人,做主人不是空口說白話,現在很多人也都做自己的主人,可是是錯誤的自己在當主人。所以要了解什麼是自己,要不然我們現在的人學修都被名詞給誘惑了,「道就在生活當中啊!生活就是道!」你看誰不會講,問題是標準在哪裡不知道,我們沒有去捉摸。大家都會講:「不要顧慮那麼多,自在就好。」你看那個「自在」,有的人把逃避責任也叫做自在,有的人像鴕鳥一樣把頭伸進去土裡叫做自在吶!統統不對啊,所以它有深刻的標準的。那你覺得「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算不算自在?光是聽到「嚴以律己」就覺得不自在了對不對?真正的自在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因,你的自在人生是果,換言之我們得不到自在人生就是我們未曾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講這樣比較白話,佛家說到妙處:「道本圓成,不用修正」,「見聞覺知,本自圓寂」,那你要怎麼修?(師笑)都講完了啊!所以不是那一句話不對,可是我們現在的人要有基礎、要有根器。凡是在我們身邊發生的這些非一般人常常可以遇到的,當然,就對法上來講是少見多怪,好比你們有些人是會聞到香味的,有的人會看到光,有的人會看到其他什麼的,一般人沒有因緣看不到,他會覺得那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個都不要緊,可是不能迷執在這邊,畢竟正信佛法不迷神通。

有一天,紋宏問我:「不是說正信佛法不談神通嗎?」我說如果不談神通的話,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在講的,祂身邊發生的事情,對現在的人來說都是神通嘛,因為我們現在很[給路](台語:沒有用之意),(眾笑)那時候的人們都是阿羅漢,所以那是祂們的生活啊!事實上,祂們也不等於談神通,說不談神通也對啦,為什麼?因為祂們本來就是這樣,那個叫自然法則啊!祂們本來就這麼自然,所以祂們不把它定位叫神通。我們改一個字叫不「迷」神通,你不能迷失在神通裡面,不能去追逐「異象、感應」這種東西。可是感應道交絕不失時,它又是自自然然的事情,自然表示你不作意,你不去追逐它,一旦追逐了,你又落在執著分別見裡面,再好的自然境界都會變成魔境界。所以不是從境界上去判斷,而是從我們的心有沒有被迷執、錯誤引導去判斷。

高阿姨是沈老師的朋友,我們這一次一起去馬來西亞,相處了前半段的五天。我本來也不知道(高阿姨的感應),因為有一天她不見了,聽說去檳城就被影響得很嚴重,諸如此類。沈老師她們先回來,我昨天回來就聽小妍說:「沈老師一直講說她本來以為學員寫的『印度行』(指印度行見聞)……,有那麼誇張嗎?」沈老師跟我很熟,當然也很認識我、了解我,可是看到你們寫的關於印度行的文章,就覺得「有這麼誇張嗎?」結果她跟小妍講:「這次我跟他六天才知道那都是真的喔!」(師笑、眾笑)是真的,但你看起來不就是這麼自然而已嗎?那些相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必去執著它。 

我也坦白跟你們講,那天我們下飛機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行李出來的地方等,她們兩個在那邊聞到香味,老實講,我沒有聞到,她們很聰明啊,就四處聞看看是不是有誰噴香水。那從沈老師的角度是:「不可能!」因為她很喜歡沉香,她說不可能有人拿沉香在做香水,糟蹋東西的意思。這裡有一個沉香專家,所以你們才有沉香茶可以喝呀(眾笑),阿彌陀佛!要對人家感恩(眾笑),以後就有更多沉香茶可以喝(眾笑、師笑)。那時候沈老師說不可能拿沉香做香水,何況是在那個空間(機場)。馬來西亞他們的香跟我們的不一樣,他們的香比較野味,跟你們去印度看到的好像一樣,就是摻雜很多料的那種香。那她(沈老師)是聞到很精純的上等沉香,我多羨慕她們:「您們都聞得到,我都聞不到」。

不會啦,有麝自然香,何必東風入。所以把自己燃燒出來。我告訴你們一件真相,一個大力士能夠舉起所有的物體,就是舉不起自己,所以光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亮的,香也從來不聞到自己的香,你們曾幾何時聞到自己內臟的味道?(師笑)所以,把自己內在的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好好的燃出來去服務人群,這是我們學佛的真正價值義理。

什麼是戒?依照諸佛菩薩的教誡而行。有人是修道的,就依照他們的諸神眾、諸天神的教誨去履踐。修儒的,依照孔子、孟子這些聖賢的義理;修道家的依照他們的老莊這些高度智慧;基督徒就依照他們的耶穌基督、上帝……等等諸聖賢的義理去循規蹈矩,那個就叫戒。那我們的心要符合這個東西啊,久而久之你的心就產生定,不散亂。所以我們不要用著我們的心浮氣躁去待人處事,我們自己不舒服,人家和我們這種心浮氣躁的磁場在一起,人家也不舒服。所以那時候就不叫燃香,香是好的,我們也不喜歡旁邊的人心浮氣躁影響我們,將心比心,把內在的定香也燃燒出來。「定」有了你就有智慧了,我們不喜歡周遭的人對我們很[盧](台語:死纏之意)嘛,[盧]有一個層面是愚痴啦(師笑),所以我們要把我們的智慧燃燒出來,戒香、定香、慧香,三種真香。 

很多人不知道「解脫香」,解脫的意思就是沒有執著、分別的心,從十法界的道次裡面,一般是說他了解空性,了解空性才會解脫,萬法皆空,了不可得,那麼空性的人他不執著,一般在位次來講是阿羅漢以上。我們要以這種「內在認知體性是空的,所以我們不執著」的態度來待人處事,你看我們都很喜歡跟一個很不執著的人在一起,將心比心,如果我們是一個很執著的人,有可能你周遭的人會很討厭我們。所以我們要把這個不執著的心燃出來,叫做解脫香,香代表影響力、代表美好的意思,你們在那邊點香,我在這邊聞到,就是我被你影響了那個意思。

所以,在佛桌上插那一炷香不是要給佛菩薩聞的,那一炷香是告訴你它燃燒出香味來給你聞,你也要學習將心比心燃燒你的香去給別人聞,這叫解脫,空性之理。可是習得空性的人常常久了之後又會執著「空」,執著「空」他就否定「有」,所以有時候久了他就變消極,不理世事、離群而居,最後開始又變古怪、變孤僻老人……等等如此一直延續,因為性相近會習相遠,它會擴散,這樣也不究竟圓滿。所以最後要來一個「解脫知見香」,為什麼後面加個「知見」?就是他不但了解空性,也不否定有為,無為跟有為一如,因其無為而能無所不為,所以那時候叫無住而生心、生心而無住,從更白話的講法叫做無所住行於布施。那麼前面那個「解脫」一般只是講無住,可是他不一定有生心,內心無所住所以有空性,可是有的人他都不動,他只利己不去利他,利他你得要行於布施,行於布施就是認真的對待你周邊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情,不求任何的回饋也沒有得失。那因為你無所住,你行為上又會行於布施,無住行於布施,這個時候叫做菩薩,所以菩薩比阿羅漢圓滿。 

那麼無住生心,無所住行於布施,做到最圓滿的那個人叫做佛,而菩薩已經上軌道了,只是做的不一定夠圓滿。所以把這樣無所住行於布施(無住生心)做到最圓滿,那時候叫做「寂照雙融」,叫做「解脫知見香」,那時候就入一乘了,就沒事也無話可說了,因為至此境界以降,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諸佛與佛方能證之。所以至此以降之境界不是凡夫思維所能測度,連三乘人測如來之智皆了不可得,更何況我們一輩凡夫?所以至此以降之境界,唯有事、理相契而能循規蹈矩去做到,它是做到的而不是理解到的。所以方法可以講,可是境界講不出來。那不管你們聞到什麼,要善於解碼,解碼之後要對我們的真實生命有所助益。 

事情真的很多,之前馬來西亞人四月來這邊,就說要請我去(馬來西亞),那時候我開玩笑跟他說:「啊!人家都說要邀我去旅遊,要帶我去玩,結果都是去做工的。」(眾笑)這次有跟著去的……比如瑞騏、奇霖,他們也真的很辛苦,那邊是熱帶,大太陽下揹著攝影器材、收音設備東奔西跑,後面您們(沈老師和高阿姨)沒有跟到。您們比較幸福,您們是連三輪車一踩出去,大太陽馬上變陰涼,很奇怪!拜她們的福,(師笑)都是VIP啊!檳城很難停車,車子一到,前面那部車子就會離開,我們就剛好停進去,都是她們的福,我們吃她們的福就吃得很開。

最後回來體會到什麼?原來這樣的「出遊」,才是人生更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它重點不在玩,玩會膩。重點是原來我把我人生的資糧……,賺錢是為什麼?是花在我嘴巴的受用、身體的受用而已嗎?不是!他們把這些受用拿去,回來可以利濟更大的蒼生,法喜充滿。他們被太陽曬得很歡喜,你們會這樣嗎?「喔!黑斑會被曬出來,防曬油要抹厚一點!」(眾笑)你在法裡,當下會忘卻這些事情。也剛好老天都會配合,雖是艷陽天,突然就會有涼風吹拂,多好!所以跟一般的消費價值觀不一樣,這個分野就在「利己」跟「利他」的心,我們如果利他,我們的錢一定花得值得,我們利己,花再少錢都不值得。聽好!是再少錢都不值得喔!所以人生的資糧就是這樣,回歸剛才講的「一即一切」,整個虛空法界尚且是一個一體,我們當然有責任義務為一切蒼生的福祉設想。

在麻六甲也有一個世界遺產的保護區,我們去的檳城也是去年剛申請過世界遺產,那個George Town(喬治市)呀!麻六甲也都是一些古厝,那邊有一間永春會館,這「永春」是一個地名,會館就是當時的仕紳和一些讀書人……讀書人比較有志氣嘛,對社會比較有一些責任,所以他們組了一個會,常常交流發展一些學術,希望去幫助社會。當然,掛在會館裡相片上的人都不知道往生幾十年、幾百年了。那邊就告訴著他們:讀聖賢書所為何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要彰顯我們最高的人生價值意義,所以如是之人,說真的,比較有辦法去學佛啦,因為學佛又超越天下你知道嗎,還超越啊!那我們凡夫講到天下好像多偉大了,對不對?尚且不能得少為足。

佛法的標準很高,可是不難,因為高低不二。萬丈高樓尚且平地起,上功不昧下行,所以我們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把地基紮穩,不要去好高騖遠。當你的地基穩固的時候,你的高樓自然形成,即便高樓在大地震當中還會倒,地基永遠不會。他們這次去印度,你們有沒有發現都是一件事情?所有的遺跡都是地基,它上面的建築都毀了。釋迦牟尼佛行跡,祂過去住的、講經說法的地方,你們看到的都是地基,所以告訴你「地基亙古不變」。你有地基,要再來恢復高樓,你可以重新變個樣,那個高樓表多變、表應眾,地基表自利。所以,自行化他、自覺覺他於覺行圓滿當中,就去圓滿「圓滿菩提」的綻現。

包括這次從麻六甲要回來的前一天……他們那邊本來很多地方要做停車場,因為觀光客越來越多,結果在挖地基的時候挖到以前的城牆,古蹟!所以就圍起來了。還是地基啊!(師笑)所以,不是去那邊觀光:「喔!那個古蹟幾年幾年了。」它們幾年跟我們有什麼關係?你就要從中體會那物質裡面的訊息呀,有可能古蹟躺在那邊說:「你們有辦法像我們一樣躺在這邊千年不壞嗎?」你們的自性啊,不生不滅!那你們要怎麼去彰顯你們的自性?從聖賢的基礎教育落實起,你做到你就是了,做到的同時即是圓滿。

 

相關文章:

20130607 正信佛法 隨喜青雲_弘聖師父上人於麻六甲開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