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舍離樹下 師父音聲及開示

 

時間:2012116

 

紀錄組恭敬整理

 

[印度行] 2012年11月6日「維舍離樹下」 弘聖師父上人說法開示1.jpg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並開示:

我們看到的這些建設紀念,那個紀念不只是一種緬懷,更是一種提醒。後世的人,因為世尊沒有住世了,理體縹緲虛無,沒有這些有為的建設,我們沒辦法去返照、建設我們內在的無為。所以到處有一些紀念,你說它有沒有意義?還是存乎在人!不然時空的不同……比如說你們現在來,面貌和十幾年前不一樣(指阿雲師姐在十幾年前曾來過印度朝聖),對不對?才十幾年。那你想想看,十幾年的面貌就差那麼多了,更何況是三千年到現在。很多行跡是現在蓋的也好,還是以前延留下來的這些遺址,其實那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當我們看到的時候,能夠從這些故事裡面了解到他們當時的行儀對待,到底人應該何去何從,這比較重要。

到最後也是自己決定自己的去處,所以來到這裡,人家爭論也好,還是人家贊同也好,其實最後還是自己涅槃,自己要有自己的歸宿、去處。所以因緣聚散總無始,來到這邊來來去去,「嘸來嘸去」和「來來去去」其實都是方便的表法,八不中觀裡面「不一不異」,當我們看到它的時候,先想我們自己其實也是「不一不異,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去。」地球就好像是我們一顆細胞裡的分子結構,你的靈性關注到它的時候,它那時候活絡;當你的靈性沒有去關注到它的時候,好像頓時它不存在。不過這個不存在也是一種相對性,再怎麼樣,你只要靈魂存在,你的身體機能都跟這個靈魂緊密相關,所以從軟體和虛妄的硬體來講,其實是一不是二,「虛妄不二、真妄一如。」

阿育王當年發很大的心去建設這些,無非也是一種除了自己對佛陀的憧憬以外,也受益良多,有感而發。當然,何嘗不是一種大權示現,來把它做一種延續,能夠使正法的久住性稍微拉長一點,當我們看到的時候,就會去回想、遙想、冥想。事實上「冥想」,有人說坐著,開始在那邊想,那個叫作打妄想,不叫作冥想。事實上,「冥」嘛,地藏王菩藏是「幽冥教主」,祂把自己降低到極處,所以如果從白話文,何嘗不是一種「去思絕想。」形式上好像坐在那邊,「冥」就是讓它越不彰顯,不彰顯什麼?「想」啊!不彰顯我們的著相之心,著想就是執著之心;不彰揚我們的分別之心,最後回歸那個沒有妄想的時候,「冥想」始達究竟圓滿。

「冥想」確實不是叫我們選擇一個地方去想東想西,很多修行者的冥想他以為是這樣子,所以有時候很冤枉,那只是換一個時空去想同樣的事情而已,所以冥想、回歸,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你們比較少聽到我們在講冥想,冥想好像是修行者的國際通用語言,可是諸多人都不了解,正如說佛家,尤其是修禪的人,他非常的熟悉坐禪(打坐)這件事情,可是並不了解坐禪的義理。坐禪是「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既內不動心,表示沒有起心動念;外不著相,表示也是沒有起心動念,所以裡外一如的時候,就沒有這個起落的問題。

所以他們在那邊「坐」,不是在那邊打坐、盤腿、面壁;「禪」也不是一種高妙玄理,而是一種如如實實的生活行儀而已。有人說「平衡」,你們生活當中取得心性上的平衡,即是往「禪定」的方向去深入。

來這一趟,你們參到好像阿育王的功勞也不可沒,對不對?不然不管是十幾年前還是現在,這些遺址早就都沒了,至少還讓人可以去回溯。相信你們看到的一定比你們沒看到的還少太多,你們沒看到的比看到的多到你們無法想像,我們不止是講這些靈界、無形的、不同維次空間的這些諸聖眾,而是連物質的層面,沒有去探索到的,還是很多。所以「心外求法,了不可得;他心覓法,無有是處」,並不是要我們一直往外去追逐。考古學家有考古學家的工作,我們修行人有修行人的工作,各有不同,也不相妨礙。那麼,考古學家把他的工作完成,也是在修行啊!那不是我們的工作,我們就不用去捉摸那些。可以了解的就盡量去了解,不能了解的就放下,真正還是得要返聞自性、返躬自省,把自己內在失調的部分,去把它慢慢調整回來比較重要。

所以「塔」嘛,堅不可破,藉「塔」修心,人人的靈山塔。所以為什麼他們常常做一些塔。那「舍利」,金剛不壞的一種物質,好像民國初年,有人拿舍利子,外國人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就拿鐵槌去敲它,結果鐵槌凹進去。所以很多人要判定舍利子是不是真的,就拿鐵槌,不過有時候會捨不得(眾人笑),因為現在的人會忐忑啊:「我這個如果是真的,剛好被打破。」

同參:不是打不破嗎?

師父:對啊!因為我們沒有那顆舍利子啊!不然……我相信你們有人有舍利子,你去拿鐵槌敲它看看,你捨得嗎?要敲的時候:「就算是假的,也寧願相信它是真的好了」(眾人笑),如果真的打下去,是假的!那這麼多年的感情也沒了,對不對?

所以那是一個能量的聚合,那是一個表法,所以常常講「舍利塔」,舍利塔不一定裡面有舍利子吶!你們知道嗎?它只是用舍利來表法,加上那個「塔」,塔是一種建構的意思,所以我們要建構我們自己的……有個意義像「樹」一樣,樹是代表人生要有建樹,不是說那棵樹有多大棵,當然,如果是做木工的人,他可能就要注意這個,(師笑)因為樹大棵比較有價值,比較能賺錢。如果不是的,就要去了解,「塔」的建構,很重要,裡面涵藏舍利真性,那就是金剛不壞,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看各位有沒有什麼疑惑。

(嘉財師兄提問問題,內容大致是當年佛陀在維舍離同意接受女性出家,但起初佛陀並不接受,是為何因?)

師父:在一個清淨道場為什麼男女要分開?「避緣!」我們不是常講到「因、緣、果」,在修行時,常常男女聚合的時候,起「淫」這個妄想的緣會比較深,雙方都一樣,不只是男性。

這種緣比較深的時候就容易破壞清淨的狀態,所以階段性比較切分,其實佛制好像本來也是這樣。再來就是說,在輪迴的世界裡頭,聽好!不是真如體性喔!真如體性的世界裡,眾生平等,沒有這回事。可是偏偏在輪迴的世界裡頭,有這些業因果報,所謂的我們個人的業力不同,所以你們發現女孩子她們有先天上的劣勢,男孩子有先天上的優勢,那就是他們修行過程這些依業受報的因果造化不一樣。就是說有錢人有有錢人的優勢,窮的人沒有這種優勢,那是不是有錢人與窮人不平等?不是啊!但是偏偏到一些地方,有錢人才可以進去,窮人不能進去,對不對?這就是業力的問題,所以有這一個質性。

佛經上說,女生要修成男生還得要費一番功夫,要花幾輩子的時間,有這一部分。所以在修行的時候,比較劣勢的時候,男眾直接比較容易去提升,所以如果是這個角度,女眾好像還有她們的業要去消的意思。可是在教化的角度是沒有等差的,只是在修行的這個歷程上會不一樣。

當然現在不比以前,以前成道第一名的是出家男眾,再者第二名是出家女眾,第三名在家男眾,第四名是在家女眾。現在是完全倒過來,現在你發現很多……我們不敢說開悟證果,修行比較有所成的,尤其修淨土,念佛往生的,第一名是在家女眾,第二名在家男眾,第三名可能出家女眾,第四名才是出家男眾。為什麼?傲慢啊!以前的人的質性比較純樸,所以他出家的目標跟動機本來就是正確的,所以他的督促力本來就是正確,就是說他的因緣造化讓他去出家是為了真正要求道的,不是出家為了名聞利養。現在的出家眾是被服務得有夠舒適的,所以以前叫「貧僧、貧僧」,(師笑)現在是「富僧、富僧。」

以前的貧僧是瘦瘦巴巴的,苦行啊!瘦得像猴子一樣,現在都嘛是……(眾人笑),對不對?當然我們不能針對出家人這樣講,我的意思是說修行來到這個時代比以前更難。比以前更難的時代,換言之,比以前成就跳上去的輻度就更大,所以「五濁惡世出世尊」,你們總不曾聽過極樂世界出世尊,那是相對,因為去到極樂世界是保證班,保證班一定可以做佛了,只是它的力道沒有像在五濁惡世直接淬鍊出來的深。就好像練功的人,古時候的人講的,你如果看到一個人身上剌了兩條龍,你就知道不要惹他了,因為他是練家子,少林寺闖十八銅人出來的,最後香爐剌龍,他不用打,只要舉起來人家就害怕了(同參笑)。

那有人是在某個武館練幾十年,有可能只是在武館裡面練而已,那是詠春拳還是什麼,如果每天只對木椿打而已,都沒有出去實戰過,你有可能沒有那個功夫。所以,那個五濁惡世的薰染,它的反作用力大,可是相對,世間法一體兩面,比較污染、比較考驗大的地方,相對成功率少,只要一旦成功,都是佼佼者。在比較安逸的世界成長的,被人家保護得好好的,好像比較不會受傷害,但是他要成功到有那個力道,要花很久的時間。

極樂世界我們不講,他方世界比如說藥師琉璃佛的琉璃光世界也不講,一大堆十方諸佛土的世界不講,為什麼?因為你們活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報土裡面的閻浮提,所以你們必須在這裡先把這裡的功課完成,對不對?不是期望說別人家那個淨土有阿彌陀佛來接引,那也是要在這裡練好,人家才要讓你去,對不對?所以不是只有一個……那一天我不是有提到,小妍說劉素雲居士幫人家助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成了!那個是因緣會遇吶!我們不能期待我們每個人都是躺在那邊都有劉素雲居士在旁邊(眾人笑),所以一定要靠自己。

極樂世界皆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他的「諸上善」的標準就是十善業道的善,「諸上善人」──最高極處善良的那一類的人。所以,沒有做到十善的人去念佛,很難往生。換言之,如果你做到十善圓滿了,即便你沒有念佛,你已經是佛了,聽好!是圓滿喔!不是世間做善事的那種,是包括心的圓滿、內外的圓滿具足那一種。

所以那個女眾、男眾是這樣,這也都是因緣法,來到這個時代就比較沒有這樣,因為這個時代沒有這些……比如說他們婆羅門教的世界裡頭有這些階級,我們看待是很不公平,可是從業力的角度,你為什麼會投生到那個家族?你為什麼會投生到貴族、投生到奴隸?因為你過去生的學分決定啊!所以在這個角度,這個不平等也不是一種不平等,是自己要去消業。只是說人可以更脫化,可以去超越這種限制,這就要靠修行了。所以世尊當年來,並不是用像現在政治的硬性革命,再去設計一種政治的制度來推翻婆羅門教,不是這樣。祂就是……一般我們俗稱「軟性革命」,透過教育讓眾生明白這一個理路的時候,原來他是可以在這種階級不平等裡面去得到一種幸福美滿,以致於下輩子不需要再來受這種不平等的待遇。

 

     [印度行] 2012年11月6日「維舍離樹下」 弘聖師父上人說法開示2.jpg

阿育王柱立覺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