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幸福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於張棋研先生主講後開示)
時間:102年04月13日
地點:一覺元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二十七億人口(指剛剛主持人說到每天有二十七億人口在facebook按「讚」),比學佛的還多!(眾笑)現在地球的人口大概七十幾億,學佛的只有多少呢?七億。那最多宗教徒的族群是所謂的基督教、天主教體系,他們大概有二十幾億,再來就是穆斯林,一般講的回教大概有十五億。接觸佛法的……還堪稱不了學佛啦,大概只有七億,佔總人口十分之一而已。那在這七億的人口裡面篩選,真正面對到所謂「教育」的佛法……佛法我們學到現在都知道它的類別非常多,有所謂「教育的」、「宗教的」、「怪力亂神的」、「迷信的」……等等,還有「時尚的」。比如有些人就會:「哇!你們修密宗很高尚,我也要來〔參一腳〕(台語:一同參與之意)。」(師父笑)人總是盲目嘛!這些再去篩選到剩下「有接觸到教育的佛法」,接觸而已喔,還不是學,大概又十分之一。那麼這十分之一裡面接觸到且能夠依正確的「四依法」去理解(還尚未執行)的人,大概又是這十分之一裡面的十分之一。然後再淘汰到最後,你就知道真正接觸到所謂一般講的「正知正念的佛教」(佛陀的教育、智慧覺行者的教育),大概沒剩多少人而已。那沒剩多少人裡面又「著力今生須了卻,未來都不會受餘殃」的這一種人大概就屈指可數,所以它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因緣。
所以佛法才講:「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明師難求、佛法難聞」,這「四事因緣」如果沒有遇到的人,他頂多就是跟所謂的佛法結一個善緣而已,〔沾一下醬油〕(台語,比喻是玩票性質而已),這一輩子曾經遇到過,所以下一輩子可能比較有機會再遇到。但是下一輩子在哪一道還不一定知道,無量無邊的劫數、劫難一直流衍,所以它叫做「六道輪迴」,苦無出期。所以,我們自己要去珍惜我們所接觸到的這個佛法,在這個同時,佛法還是要不斷自己去理個清楚,它不是所謂我們從小到大跟著老伯伯、老媽媽到廟裡面求神問卜這一種,那是一種所謂心理安慰的一種信仰,求個慰藉,這不是我們所認知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一種教育――智慧覺行圓滿的教育。
那麼從相上來講是什麼?是覺悟者在九法界至善圓滿的教育。而從它的定義上來講是什麼?是可以幫助我們智慧開啟圓滿的一種方法,這就叫做佛法。這一種方法有它正確的理論、有它正確的方向,只要符合它去運作,你就可以得到那個圓滿的智慧,這個叫佛法。所以,佛者覺也,覺悟的意思,為了尊重祂,只翻譯聲音而不翻譯意義。所以,一個學習者……其實是全人類啦!但也不是人類而已,九法界不只人類嘛,一切眾生只要他想回歸至善圓滿的生命體,沒有一個人不應當學佛啦!那這個佛法剔除掉宗教的印象的時候,它實質上用白話文講就是「沒有一個人不應該智慧圓滿」嘛!所以我們自己就要把我們的目標訂高一點,畢竟「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那你們知道你們學習的目標應該在哪裡?就是你們聽過的一個名詞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減法人生」……減叫做「少」,少欲――知足嘛。事實上,「欲不可縱」是世間法,出世法是根本不能有欲,你欲不可縱是少欲而已,你可能還逃不出六道輪迴的牽制。所以一般我們講「寡欲無為」,「寡」就是唯一,剩一個而已,少到最少,再少就沒有了,那個叫「一」。你們聽過以前皇帝都自稱「寡人」,對不對?因為全國只有一個皇帝,所以他叫「寡」。寡欲就是剩下一個欲望,假設有欲望的話,什麼欲望?就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欲望。那當然有這一個欲望還是什麼?障礙!所以最後還得把你那個成佛的念頭放下,你自己本來就是嘛!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皆當成佛啊!那為什麼會障礙住?是因為我們那個念頭產生。
補充一下,經典上的專有名詞是這樣講:「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形」就是所謂的「物質」,你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物質、現象。而「形皆有識」就是每一個物質現象裡面都具足圓滿的精神世界。所以,精神世界跟物質世界是被我們的念頭變現出來的,當今的科學家用高度的科學儀器亦復如是發現了這一個真理,其實它是一個道理,還不到真理的層面。那麼他發現到整個宇宙的存在就是「能量」、「訊息」、「物質」,這在佛法的專有名詞是什麼?「境界為緣長六粗」的前面是什麼?「一念不覺生三細!」所謂那個三細相。
也有人說「見分」、「相分」、「自證分」,那麼後面有一個叫什麼?「證自證分」啊!而「見分」就是什麼?我們的精神世界。「相分」看得到,就是所謂的物質世界。「自證分」就是變現出這兩個(精神、物質世界)的那個世界,有的人說「業相」,也就是現在人所講的「能量」。那麼能量它會變,你可以選擇它變成什麼能量,什麼能量出來的時候,它就變成什麼物質跟精神。所以,我們活在這裡面,我們活在我們創造出來的世界裡面,如果你回歸所謂的「證自證分」,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覺性」、「悟性」,那時候你就可以拿捏、掌握這個自證分(能量)。
換言之,你可以淨化你的念頭,你想要過什麼日子,你就要從根本的念頭修起。所以,念頭就產生了我們的觀念、思想,觀念、思想運作就產生了我們的態度、行為,態度、行為的慣性產生就變成個性,那麼個性就造成我們所謂的命運,而這個命運是我們生生世世好幾輩子一直流衍到現在的。所以,你要改變你的命運,你就要一個一個推回去。那麼會的是什麼?直接跳過去,念頭轉掉,你的命運就改了。那不會的沒關係,慢慢訓練嘛,現在人講的「改個性」嘛!所以,殊不知我的命運是什麼?是我們自作自受,自己創造出來、自己去感受的。當我們的念頭閃失了、出錯誤了,我們創造出來的世界、境界就不好(一般我們自己定位為不好),然後我們就會有痛苦,煩惱、憂慮、牽掛都跑出來了。那這個深了我們會不自知,不自知迷嘛,迷了、深了,所以不斷在造業、不斷在受苦,受了苦,極度的痛苦更不自知啊!
所以,在這種錯誤當中的歷練只要沒有接觸到佛法(覺悟的方法、理路),失敗是不等於成功之母的,並不是經一事長一智吶,是經一事你在當中淬鍊了,你才長一智。小時候我們常聽老師講:「失敗為成功之母」,後來慢慢長大,當今有多少人一輩子都在失敗而從來沒成功過。所以,是失敗當中你有去記取這個教訓,淬鍊出智慧來,那個智慧會幫助你下一次避開這個失敗,所以會成功。可是這個何嘗不是必須去從個性上改,如果你一直培養失敗的個性,你每次的失敗就是下次更失敗之母啊!有的人是踢到鐵板還會醒來,有的是同一個坑一直重複跳,這種人多的是,並不是你跳到坑裡就等於你能跳出來。
所以,「學習」、「接觸」階段性對一個人非常重要,那麼學習、接觸了還不一定做到,所以佛家有三個字叫做「學、修、證」,先學習,意思就是把它弄清楚搞明白,把什麼弄清楚搞明白?把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為何存在?」、「我存在的這個環境是怎麼一回事?」、「我的價值是什麼?」,所以「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把它搞清楚弄明白,宇宙就是環境,人生就是自己啊,我活在人生裡面,佛法就在講這一件事情。
那麼它基本上具足五個科目,剛才講到新科技造成很多人生障礙,你就知道古老祖宗多慈悲,他們有高度智慧可以發展高度科技,可是,發展出來卻把它毀掉,因為他知道後代子孫……就是我們,我們沒有所謂的「道德觀」,我們良知不足,對不對?我們會沾染很多的惡習氣,所以我們會利用現在的科技來傷害我們自己的同胞,然後這變成又是另外一層的惡性循環。所以,那就是沒掌握到所謂的「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有這個教育基底的人他才會有智慧,因為智慧是從清淨心起用而產生的狀態,它不是從廣學多聞來的。廣學多聞來的全都是知識常識,知識常識僅能幫我們發現問題、了解問題,但是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所以,一個人心不穩定他就是沒智慧,煩惱很多的人絕對沒智慧,心很清的絕對有智慧,智慧跟讀不讀書無關,如果跟讀書有關,六祖惠能是第一個沒智慧的代表,因為他是文盲嘛,對不對?
好!那為什麼「倫理」、「道德」、「因果」擺在前面?因為有這三個觀念的人他的心會比較安定。他的欲比較少,他知天命嘛,他了解大自然法則是什麼,所以他安心了。古時候的人常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矣。」「放心」是把奔馳出去的心攝受回來,安住。所以另外一句話是什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後天下平,它的根就是那個「格物」啊!所謂格物者「革除物欲」,把我們這個無止盡的欲望革除掉,你後面統統都具足了。所以,革除物欲等於那個「放心」,往外奔馳的心攝受回來,三個基底有了,他清淨了,他遇到人事物就會有智慧,有智慧就能解決問題。所以到那時候才去發展科學,這時候每一個人都有智慧,就不會被科學反撲,因為他有能力去駕馭科學,那時候科學就是什麼?造福人群的工具!那如果沒有前面四個,科學是什麼?像現在的時代就是傷民傷眾的一種介質。
那麼我們自己沒辦法去抵禦所有大自然的環境……我們說地球多數的眾生的錯知錯見,可是真理上你也不得為礙,因為「共業」裡頭只要你知道這一個正確的理路,你還可以拉出「別業」啊!那別業一般叫做先「自度」,自修能自度,「自度」有足夠能量之後又有緣時,你再回到這個共業裡面去「度他」,所以,「自覺」才能「覺他」;「自行」才能「化他」;「自度」才能「度他」。所以一個人不需要這麼急著要去幫助周邊的人,因為那個念頭是一種強求刻意。一個人應該是什麼?從內底裡去調節自己──「我有沒有疏失?」、「我做得好嗎?」,只要你這個調節好,最後就變成一即一切,同時了。你這個調節好,你同時就已經度到周邊的人了,那個是不假思索的,因為這是自然律。
那麼我們現在人常常用頭腦在思考,頭腦沒有離開什麼?執著、分別、妄想!整個人生的痛苦也就是來自執著、分別、妄想。所以,一個真正在修行的人,最後就是把「思想」(頭腦運作)這一件事情修掉,那時候你就回歸什麼?自性!自性的作用就是「現量」,「現量」精準無缺,所以那個時候就叫做更有效率的人生,其實是最圓滿的人生,那時候回歸就是一種「福慧雙足」。那麼階段性「福薄」不好運作人生,所以要從福契入,那麼福有非常多層級,一層一層去體驗。
那其實最淺還得要有一個「信」字,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相信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是對的,那麼我們才能再去相信背後的因果理路跟它的原理原則和事相的作用,這些我們才能相信。所以,具足這六個層面:「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這六個層面具足的信才叫做圓滿的信。那麼這一個信具足,後面就延伸啊,「信為道元功德母」,你才能「長養一切諸善根」,那麼這個善根起用、長養了,你才會有善果。
所以我們錯誤人生的根是什麼?貪、瞋、癡、慢、疑、惡見!那麼有因沒有緣也造成不了結果,緣是什麼?財、色、名、食、睡!所以當因遇到緣的時候,你就產生那些煩惱、憂慮、牽掛的事情來了,而從煩惱、憂慮、牽掛本身是解決不了的,我們把它先擱著,回歸回來調整自己的貪、瞋、癡、慢、疑。把貪、瞋、癡、慢、疑漸漸的丟盡,你遇到緣也不會起作用,所以你也沒有那些果了,最後就「識得一,萬事畢」,回歸回來我們本來輕安的人生。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不了解這些理路的人就以為學佛是往外馳求的一種求神問卜,其實那些都是冤枉啦,它是一種錯解。
自古以來佛法是一種因緣法,它會因應著不同時空、不同場域跟不同族群的人而變一種形式去因應它。佛家有一句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離世覓菩提)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要在人世間去因應你自己個人造業所產生的這個障礙,你要自己去化解它。所以,人是過著自己寫出來的劇本,自己是主角照著劇本演,自己快樂,也是自己痛苦啊!所以,只要我們能夠「永言配命」,我們的福是自己求得的,跟外在的這些天神亦無關啊!六道輪迴乃至四聖法界一直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再到圓滿妙覺佛,統統是自己自作自受用。
所以,我們要把我們這個理路理清楚,它的正確的理論、方法、方向還得要搞清楚,可是,當今很多學修者他知道,也非常有福報去遇到正確的理論,可是他偏偏不知道方向跟方法,常常又把理論跟方法混為一談,那就更沒希望了。「理論」我們簡言之,你現在所看到的這些古籍,我們常常後面稱為「經」的,比如說「佛經」、「聖經」、「道經」、「可蘭經」、「玫瑰經」等等都是正確的理路,這些我們定位為正確的理論,那等同說「諸法平等」,所有的一切宗教的最終義理都是正確的。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人在接觸、這麼努力在學習,統統得不到他們經典所描述的結果(至善圓滿的結果)呢?就是因為他們的方法錯誤。我們把這種生命之學當作世間求學問,求學問是你知道就好了,生命之學是要力行的,就是說你要實踐它。那麼我們常常知道而做不到嘛,所以這就不是真智慧。
一般來講,能說不能行,有的知道的還說不出來,對不對?就像我們講說你知道卻做不到,統統是假的。那我知道了為什麼還做不到?因為人有惰性,有他的習氣阻礙,所以妙招就在於它的重複。所以古老祖宗一直教著我們「一」,「識得一,萬事畢」,「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也就是現在白話文簡單講叫做「重複」,你一件聖賢的理路你不斷重複,今天知道這個道理,我知道了啊,明天又有人講,我又樂於知道一次,後天又有人講,我又樂於知道三次,這樣的人他可以成功。「世出世間法得成於一而敗於二三」嘛!「世出世間法得成於忍」啊!「忍」這個字的意涵跟那個「一」的意涵是一樣的。
我們說現在的讀書人有時候比較高傲,因為聽過了而人家又再講就「啊!這個我聽過了,你還再講一次?這沒什麼,我聽過了。」問題是我們聽過了卻做不到啊!所以他不知道那個人再跟他說一次就是在幫助他啊!也許是諸佛菩薩化現、示現來加強我們的火候,以這個方法來加強我們這種重複的功夫。所以,「重複」是方法,正確的理論在經典裡,我們不斷去重複這些正確的理論,這樣子容易成就。
再者,還有一個最前提叫做「方向」,我們現在學法多數的人都想到自己嘛,很多人他的生命如果沒有一些困境,他會來學嗎?(師父笑)沒人會來學,那我為什麼要學?就是為了要改善「我的」問題,「我的」嘛!那別人的問題呢?那個叫做〔別人的囝仔死不完〕(台語:比喻只要自己好,不管他人)(師父笑)不好聽,這個就是錯誤的方向啦!簡言之,一條線畫下來,你學習成長是為了眾生的福祉,這個方向就正確了。那麼你正確還不一定能達到嘛,假若你的學習只是為了一己之利的,這個方向就搞錯了。可是,古聖先賢無盡慈悲,他知道眾生有這個「貪」,有這個劣根性,直接要他把劣根性丟掉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他只好像剛剛講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先隨順他的習氣,能夠先滿足他的需求,之後他比較願意了,再來告訴他正確的方向。
那麼眾生在這一個階段的速度就不等了,有的這樣子慢慢撐已經撐過無量劫了。「劫」大家有概念嗎?我們講「大劫」是「增劫」、「減劫」講下來,那麼什麼是「增劫」、「減劫」?我們現在是「減劫」,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住世是三千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大概是一百歲,那麼我們現在的平均壽命大概是七十歲,所以……這樣子講好了,平均壽命最小減到十歲,最高加到八萬四千歲。那麼一百年加一歲,從十歲開始每一百年加一歲直到八萬四千歲,這樣叫「增劫」,然後再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再減一歲,如此一直減到十歲,這樣叫「減劫」,一增一減叫一劫,這樣的時間無量,叫做無量劫。那麼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都在這樣的錯誤裡面迷失,只有誰才可以真正去超越?具足「六度萬行」的人,最後回歸六度真義的那一種人。
那麼為什麼加一個「真」?因為我們現在多數的學修者都錯解了六度,因為剛才講的「方向」問題。我們為什麼布施?因為我們想得到福報。那剛才是不是講一條線畫出來?布施是為了自己得到福報,這樣方向就錯了,所以一個人他這樣子修無量劫也不得成就。那麼叫他不要這樣修……直接講真的布施是什麼?斷貪!是叫我們不要貪,剛才減法人生講減到最極致就是不貪嘛,這樣就叫做修行,這樣叫做正確的方向,那麼這樣一個人可以成就圓滿無上菩提,也就是方才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他可以成就。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人就叫做「佛」,佛就沒有問題了,因為他是覺悟者。
那麼一切世間的學者都還有問題,因為他有煩惱,他沒有離開心意識︰執著、分別、妄想。換言之,布施的真義是把我們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都丟掉、布施掉,最後我們沒有煩惱,所以就圓滿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亦復如是,都不是為了叫我們得到智慧的,不是為了要我們得到什麼,不是那個「得」,而是叫我們不要原有的那個假相的劣根性,把那個(劣根性)不要,你本來就是美好。
所以,世間人他活在對法的世界裡頭,你才要用一個「有」跟「無」去跟他講,事實上,你沒有「不」你就是「是」了嘛!所以,佛法是破除我們眾生的執著用的,而不是它怎麼解釋才對,不是啊!比如今天我了解了一個對的佛學名詞,你遇到一個問題,我用這個名詞告訴你、希望你怎麼做,結果錯了,為什麼?因為不相應、沒有契機,因為沒有觀機的能力。那麼這個只能在學術上運作,學術上可以解釋諸多這些名詞,可是用不上啊!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些佛學名詞,他已經把他的人生搞定了,所以跟「學」、「無學」無關。那麼「學」是為了讓我們有信心、對「法」的深入,最後呢?你有信心了,你不用學也成就啊!所以,「成就」這一件事情是跟我們的放下與否有關,「學」是為了了解怎麼放下,學了之後,了解法了,這些錯誤的都放下,你自己就是「真」了,所以就回歸了。
所以,學法一定要有一個正知正念的理路,才不會被錯誤的知見所影響。那麼不一定是多數就叫正確,所以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勸著我們現在末法時期眾生,學法一定要依「四依法」: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要依這四個,而不是我們一種盲從,盲從第一個字叫「盲」啊,那盲了你後面就不能成功啊!那現在多有的是「盲修瞎練」,沒搞清楚,聽人家這樣講就去做了,做了也不知道到底做得對不對,然後就徒增什麼?畏懼!那麼無形中又增加了貪欲。所以,「貪」跟「畏」造成我們人生的困苦,也造成我們的人生被錯誤誤導,就是說你如果沒有貪,別人也沒辦法騙你,騙你的錢、感情、人情。(師父笑)你如果沒有畏懼,也沒有人可以騙你,你也不會被人害死。所以,學法就是學一個「明白」啦!佛是什麼?「明白人」叫做佛,而我們眾生是「不明白的人」,所以我們就叫「糊塗佛」,因為我們有能力當佛,可是我們現在糊塗了,把那個糊塗變成明白,你就是佛嘛!
所以,佛法是什麼?教你如何做一個明白的人、過一個正常的生活而已啊!而正常的生活裡面是沒有煩惱、憂慮、牽掛的,不正常才有這種東西嘛,當然這句話很難在地球用,(師父笑)地球人好像沒什麼「沒煩惱、憂慮、牽掛」這種事情,所以我們常被別人說是異類、怪物,那實在是很冤枉的事情,可是大家又很喜歡異類、怪物。那個完全沒有痛苦的人……我們何嘗一輩子努力不希望有這種東西,白話文叫做「幸福美滿的人生」嘛,那它統統有它正確的理論方法。所以期望諸位能夠在你們的人生去創造屬於你們自己幸福美滿的日子,那麼它真的是垂手可得,只要有正確的方法、理論、方向,它是事半功倍的!那麼我們就是用錯了方法、理論,搞錯了方向,所以把我們的人生搞成「事倍無功」,有功半還算不錯了,(眾笑)事倍無功啊!努力一大半,結果什麼都沒有,還是傷害、還是負分的,那就很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