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農曆八月初二 明覺法堂(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August 30th, 2011 August 2nd, 2011 on Lunar Calendar )

 

2011年農曆八月初二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1000830日,20302200

地點:寧靜園(高雄市鳥松區本館路文明巷12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麗雲師姐音聲唱頌

宜靜師姐音聲唱頌

奇霖師兄音聲唱頌

如芬師姐音聲唱頌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畢竟「佛說一切法,但除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師父笑說)我們就是沒本事恆安樂〜恆常的處在安樂的生命狀態裡頭,所以才有一大堆這些法。那法不是特指我們所謂佛家經典〜被記載下來而稱為佛經的這個東西,畢竟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一切諸佛名號尚且是巧名安立,何況是人世間的一切萬有現相、一切生命的狀態?亦復如是,只是一種安立、安名而已,方便溝通用,那我們不能執著於這種文字相的表面。

所以,剛才說到「不是特指我們稱為佛經」的,一切宗教這些被認同的自古至今而不毀的典籍,何嘗不通通是一種佛家經典?為什麼?因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善巧方便恆通三世古今、周遍十方在這個所謂的九法界裡面運用自如,畢竟隨緣妙用無方德。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世界裡,重重無盡的維次空間有眾生就有念、有念就有維次空間,就產生這些五蘊。《心經》告訴我們什麼?觀照〜「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般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因為它是一個空性,所以,本自空寂、何用住淨,再來一個觀淨、觀心、觀空?因為心體本來空寂,再加上一個「觀」即是妄,無奈乎眾生愚迷、心外紛馳、馳求,執著一個「有」,所以才要告訴他「有」〜有一個方法可以讓我們成就。

那貪著成就、貪著這些境界……所以佛經說什麼?「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我們說黃葉止啼……也有人說「舉空拳以止啼」,小孩子愛吃糖果,告訴他那葉子可以換糖果,葉子給了他,他就不哭,就好比威呈說蘿蔔在誘驢子(蘿蔔掛吊在驢子面前,驢子因想吃蘿蔔而舉步邁前),(師父笑說)就不知道我們是不是那一隻驢子了?事實上,一切幻化、五蘊皆空、無自體性,空有不二的世界裡,無須著於世塵,我們要藉著我們迴光返照的能力去安般守意、善護淨心,甚至連「觀」都不用了,無觀又無依靠啊!

所以,在《觀經》裡面有《十六觀經》法,然後面對著韋提希夫人……韋提希夫人當年她的兒子以現在的用詞是發動政變,把他的爸爸(國王)關起來還不給飯吃、不給水喝,想要活活把他餓死。當時,韋提希夫人就把蜂蜜抹在身上……我們說可以去探監但不能帶任何食物,其他的人也都不能接近,那她是國王的至親也是這個發動政變的人的媽媽,所以有這個權利可以進去探望,那透過一次一次的探望,讓國王舔她身上的蜂蜜以維持他的生命。一次、二次、三次……久了之後就被這個兒子發現,結果就被禁止了,她非常傷心之下就率領著五百宮女去找釋迦牟尼佛,請教祂如何尋求一個出路,人生真是太苦了,怎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在家裡?所以,你看,貴為皇室也不一定幸福,她是皇后,她的兒子卻是如此。那她兒子是接受誰的煽動?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也是釋迦牟尼佛的皇親,算是祂的堂兄弟。他想要自立為佛,然後煽動韋提希夫人的兒子自立新王,二個人一起作姦犯科,過著貪瞋癡具足、愚迷的生命狀態,殊不知已造下地獄業因。

韋提希夫人請教世尊想要離開這個世間苦,不再想要有生生世世的這些糾葛,世尊這才告訴她《觀經》裡面十六觀行。事實上,韋提希夫人是不是照著這樣長時訓練而成就的?亦不是,她在當下聽著釋迦牟尼佛帶著二位隨從〜大目犍連和阿難尊者,其他的這些出家的阿羅漢都不在,這是比較特殊的狀況,一般祂在講經說法的時候都有很多的常隨眾,那這次的當機者是韋提希夫人,她當下就悟得,證得了「無生法忍」。什麼是「無生法忍」?就是超越十法界登入圓教初住以上,嚴格來講是八、九、十……八地菩薩才真正的無生法忍,那麼十、十一再上去的最後一個叫做「寂滅忍」。那麼她當下聽聞釋迦牟尼佛跟她講那麼一段話、教她這些方法之後,頓時就已經登地、超越十法界了,那時候她已經是住實報莊嚴土。

那裡面也有一條叫做什麼?念佛,持名念佛,還有觀像念佛、觀想念佛……等等都在裡面,祂就報給她他方佛國度的世界,韋提希夫人看到極樂世界非常嚮往。事實上,她頓時是不是已經超越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登入極樂了?因為她已經住實報莊嚴土了嘛,只是說差一個有沒有迴向到極樂世界?她如果迴向過去,也是極樂世界的四土三輩九品裡面的上上……那些所謂的實報莊嚴土,以下是什麼?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那那一個位階事實上是非常高超的,在念佛的角度來講叫「理一心不亂」,我們末世眾生、後來的眾生再慢慢去尋求這些方法想要去證得,可是,苦苦練習,怎麼練也練不著,原因在哪裡?這部份我待會兒再說。

後來……她不是有五百位宮女嗎?那這些宮女也都為之授記,也就是說她們照這樣的方法去修,她們也都有辦法登極樂世界。那當然不等的時間、不等的品位,因為人的根基各有不同,即便照著同樣的方法,它的力道也不一樣。總之,這五百位也都被授記,(師父笑說)都有打保證啦,打保證就不錯了,不像我們現在也沒有人幫我們打保證,對不對?得要自己在那裡〝默默泅〞(台語:形容載浮載沉)、胡亂鑽。那這些五百宮女被授記之後,就等於打了保證書,肯定就是未來不退位,不退成佛也不必再經歷三惡道之苦,更且也不必經歷三善道之無奈,因為享完之後又沒遇到佛法,那不是很無奈嗎?然後又得再墮。所以,六道同苦之餘,她們也希望再往上向上一著如韋提希夫人一樣超越十法界,因為六道同苦實則十法界、九法界皆苦。

為什麼?因為未成佛即不圓滿,只是它的差別在哪裡?苦苦、壞苦、行苦再加上不圓滿苦,所以,即便很多人嚮往阿羅漢超越了,阿羅漢還是苦啊,因為祂偏空,那偏空相對一個六道執有好像不錯了,可是,釋迦牟尼佛喝斥其為嬌芽敗種,換言之,祂還是有祂諸多的瓶頸侷限。所以,學道的人一定要將目標定在最高,剛才講這些觀行、這些的方法,我們後世人花很多心力想要去成就、追逐,可是,通通不得成就的原因在哪裡?大勢至菩薩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我們眾生多有的是什麼?相繼!可是,多有的是少什麼?淨念!所以我們是雜念相繼,雜念相繼當然不可能成就嘛!那有的人是有淨念,可是不相繼。

在台北的時候剛好有講到這一段,告訴台北的同參什麼是「有淨念,不相繼」?就是遇到事情的時候要來求一下,在那個「求」的心態之下,頓時剎那契入那個清淨狀態。遇到事情嘛,痛苦萬般了,對不對?以世間人的說法叫做「臨時抱佛腳」,抱到佛腳了,稍微精進一下,好了、好了、沒事了,沒事了就沒有了,沒有了是相對什麼?接觸法,(後續)那個相繼就不見了,所以這樣也不得成就,因為這一種清淨就是一般我們講的什麼?苦、樂、憂、喜、捨,眾生有捨受,苦、樂、憂、喜固然好瞭解,捨受為什麼不好?捨了、有清淨怎麼會不好呢?因為它剎那,它不能恆常、不能長久。

所以,眾生的苦、樂、憂、喜、捨的捨受和佛菩薩的不一樣,佛菩薩是常住恆常,也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隨所住處恆安樂」,祂的心恆常的安樂。為什麼會恆常安樂?因為沒有得失,恆常的沒得失。什麼叫「恆常的沒得失」?恆常的放下!放下是什麼?就是那一個字〜捨。所以,恆常的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我們內在執著、分別、妄想,放下三個與生具來的三重障〜傲慢、嫉妒、貪欲,恆常的放下它當然恆常的安樂啊!所以,眾生夢寐以求,心外求法卻了不可得。

「佛說一切法,但除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因為我們有諸多這種貪求、紛馳的心,如草原縱馬易放難收,有如那隻猴(齊天大聖)……心猿意馬的表徵,做一種示現來告訴我們「萬宗不離其一」,那個一是什麼?一體一性!也就是說六祖惠能大師悟得的時候講的那五句話,末後一句講什麼?「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是那個清淨守住這一個一。所以,佛家講「識得一則萬事畢」,你回歸那個一體一性的時候,那時候就一即一切了。

所以,不管是在家修、出家修,通通可以成就,那麼現在這個時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因緣出家去修,那麼也不是每個出家的人都有因緣去接觸到正確的如來正法,那多有的是這些儀式、形式。再者,也不是每一個出家的在出離田宅之家換了一個廟宇之家之後,都有一個清淨的道場、清淨的寺廟,對不對?所以,「鬥爭」這件事情、煩惱憂慮牽掛的結果是恆通這一個世界我們地球上每一個角落幾幾乎乎都會有的,無關乎你的身分、地位、你的形式。那麼在家修呢?又有諸多的這些雜事、人情世故。

出家修得什麼?避開一個煩惱……當然,是正常的那一種,不是像我們現在這個亂的社會,避得一個污染,然後去尋求一個清淨,這個也是淨土宗善巧方便的形式,聽好,善巧方便就不是真實第一諦。那淨土很多人在念阿彌陀佛,淨土中心主軸的這一個內涵,不離透過彌陀聖號來讓我們返照修得清淨心,所以是自體清淨,不是仰賴外在彌陀。那麼仰賴外在彌陀都是什麼?前面講的「欲勾牽,入佛智」!因為眾生除了愚迷以外還懶惰、懶散,他不要自己去改個性,只是期待別人給他好東西,有好東西就什麼都好,所以才會有諸多被拐騙的現象。所以,在這一個社會、這一個時代,只要人家談到這些修行、宗教,諸多人都聞之色變,「好恐怖!不知道那又在搞什麼鬼了。」神棍一堆,對不對?

所以,分辨不清楚,那這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種迷思?也是眾生標準的愚癡,因為分辨不清是非邪正嘛!裡面有錯誤的、裡面也有正確的,裡面有邪魔外道的、裡面也有如理如法的,是我們自己分辨不出來。那分辨不出來……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就變什麼?見取見、戒取見通通產生了,這些通稱為偏見,以偏見去貼標籤。畢竟「一切所見法,但以心作主,隨解起眾相,顛倒不如實」,那「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我們用著有思維之心去測如來圓覺之智,了不可得嘛,所以怎麼測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這讓我想到一個例子,去七美回來之後,那天雅聰來這裡,就說和理事長……我們在七美遇到以前在畫會的理事長,六十七歲了,很久沒見面,相見歡啊,他就牽起我的手一直講話。當然,他這樣我已經習慣了,剛開始是以前在畫會的時候辦茶會,他看到我也是這樣牽著,亂不習慣的(眾人笑),一個長者一直這樣牽著不放,他老婆也在旁邊,很多半生不熟的認識的人看起來就覺得很怪,(師父笑說)好像我們兩個有什麼……古話叫做「斷袖之癖」(眾人笑),在七美的時候因為少人又都認識的,所以就沒差。結果回來雅聰就說……意思是我和理事長交情好好,說我一看到他就牽著他的手,我聽半天,咦?不是啊,是他牽我的手,不是我去牽他的手,那是不一樣的。

好,我們親眼都看到,定義……你有幾種定義?對不對?光是世間法就……我們方便講就「一字無量義」了,你佛經怎麼看得懂?你要怎麼用學者那種研究的態度去瞭解佛經?了不可得啦!要開智慧才有辦法。尚且四書、五經、十三經你窮守一輩子都沒辦法去透徹,用學者的態度,四庫全書你一天花十六個鐘頭去讀,假設給你一輩子是一百年,你從零歲出來就會讀書好了,從媽媽肚子裡出來就開始拿那本書在看,那你一百年也看不完,我們要如何走那一條路?所以,不要走冤枉路,那生命要對自己負責,生命是什麼?生命是活活潑潑的、是有覺性的、是應當覺悟的,不是在那裡博聞強記,我們現在有的人說廣學多聞,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焉,它是有理的、可以被理解的,如果你不瞭解到這一個層面,你會覺得為什麼他讀那麼多、背那麼多還不足以為人師焉?因為他沒有覺悟,在佛家的角度來講。

佛家角度的「師」是什麼?明心見性!所以,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你枉然把所有的大藏經在你一輩子看完,枉然吶,因為你只是一個……像這些錄音機,對不對?如果背那些書會開悟……背那些經書就會開悟,把它們都記牢牢的就會開悟,我相信這些(錄音機)都比我們還厲害了(眾人笑),對不對?它們還不會遺漏,我們在講還會遺漏,你看看,這些機器它的容量多大?我也告訴你,它的容量絕對沒有你的腦袋大,可是,我們迷失啊!所以西方在極度「動」的文化裡面產生「科技」,昌進發達,可是,人的靈性退化;東方在極度「靜」裡面產生「神通」,所以,靈性昇華嘛!靈性昇華的通達無礙,窮透一切宇宙。為什麼講一切宇宙?因為宇宙不是一個,是無量無邊個。

一毛孔一微塵,一微塵一世界,一世界裡面有恆沙諸佛如來在那邊說法,每一尊佛都有一個教化區,每一個教化區裡面都有無量眾生,無量眾生裡面的任何一個眾生都有一毛孔一微塵,那裡面的一微塵又有一世界,裡面又有無量諸佛在那邊說法、講經、教化,無量諸佛又各有世界,世界裡面又有無量眾生,重重無盡。現在的科技……以它的高倍顯微鏡去探測它也探測不到啊!看到水的結晶已經很了不起了吶!你怎麼知道連那個水的結晶裡面又有三千大千世界?你怎麼知道?神通!所以,好好去修神通,可是,這時候疑問來了,說老師在鼓吹我們往外去追求神通,聽好,我又沒有叫你們往外,對不對?不要誤解人家的意思、扭曲人家的話,「神通」是我們的本能嘛,我勸你們大家恢復本能,恢復你們原來的面貌,什麼面貌?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所以,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那麼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我們當今很有聰明才智的人怎麼看都看不懂,那你說他看不懂卻還能跟你講道理,他會講出道理……他不懂嗎?還真不懂吶!因為做不到啊!做不到就不叫懂。佛家的唯一最高標準什麼叫做「瞭解了」?就是你做到了,沒做到的前面都不叫真的瞭解。解行相應嘛,「解」叫做看破、看透,什麼是看透?你做到了啊!所以,解、行是一、不是二,如果它是切分為二,非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無常、無不常,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垢不淨。

那我們要用什麼心境去接觸你們的生命狀態?這些典籍通通只是一種介質而已,那有的人不需要透過介質也可以理解啊,比如說那些典籍是介質,那這個(師父指桌上的MP3)是不是也就像典籍了?典籍是從哪裡來的?我們以佛家的經典來說,釋迦牟尼佛當年沒有著書,阿難複講,所以,若以現在的講法就是阿難是最厲害的錄音機嘛,對不對?現在也不能叫錄音機了,這些都叫MP3,更科技一點,祂是最厲害的MP3嘛!(師父笑說)人家那個MP3還會開悟吶,對不對?我們這些MP3不會開悟。我不曉得這些MP3的容量有多大,這有辦法你唸完全部的大藏經都錄下來嗎?沒辦法對不對?你看看人家阿難,全部祂複講的,祂錄下來啊,重複講。

所以,不要小看人的腦袋,那「腦袋」是一個形容,因為腦袋也不過是這些細胞組成,還在物質裡面,我們講的是靈性,「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嘛!那你看最大的錄音機是誰?你們的自性!那其實是什麼?如果以錄音機來講,叫做阿賴耶識〜第八意識田,你們所有的起心動念都被錄進去了,不用講出來也不用行為到,通通被錄進去了。有讀過法律的就知道,讀法律的人他要背很多書,隨時應對到什麼犯罪行為,他就要馬上連結到哪一條、哪一條(法規),然後是該要怎麼懲罰的、又有哪邊是有空隙可以去寬容的,怎麼弄都有一個名詞叫「法律漏洞」,對不對?那你們有沒有聽過「因果漏洞」?因果絕對沒有漏洞!所以,不信因果的人當今當世絕對不能成就。為什麼?因為他會漏掉,他的不信讓他以為有空隙,所以漏掉了,漏掉了成就自己的機會。

所以,倫理、道德、因果,倫理、道德擺在前,這三個具足的人,他的心是定的,心定的人同時就有智慧了。所以,定同時是慧、慧同時是定,定為慧之體,慧為定之用。亦不能把它看成二件事情,先來一個定、再來一個慧,不是這樣子,是它等同,它本來就是一如,只是從不同面向去看。是先有你還是先有造作?你和你的造作是同時,比如有人說「我沒有造作,我現在只是坐著而已,我現在沒有在比手、沒造作」,你坐著就是一種造作,所以你和造作是同時啊!那我們眾生習慣分析了,讀書人嘛,習慣分析,最後把我們這個整然的生命體都打碎了,打到支離破碎,所以,我們生命的思維和整個能量的支離破碎顯現於外,就是我們的生命狀態、這些物質有為的支離破碎。什麼叫支離破碎?不如意啊!所以,人生事不如意常八九嘛,這常常聽過,這個時代要聽到事如意者常八九……那就很難了,對不對?那學佛是要幹嘛?是要轉,把不如意常八九轉成完全如意,而不只是八九而已,八九還有一二是不如意啊,那還不是學佛的人的目標。

所以,我們要善護我們的淨心,善護守淨,有的人急功觀法、坐禪……等等,那麼行住坐臥皆是禪,在家修不容易,於滾滾紅塵當中去歷事練心。那一般講叫做「即身成佛」,而不是仰賴外在,那現在也有可能可以在家裡面什麼都不管,然後等待能夠功夫得力,三年後阿彌陀佛來接你往生,可是,好像一萬個人也很難找到一、二個有這種福報,那為什麼叫福報呢?我們現在有沒有人有辦法像鍋漏匠這樣什麼都不管?找一間破廟窩著,然後有人找好一個阿婆送飯來給我們吃,過午不食,我們就只要念佛就好,什麼都不管,對不對?我們就先餓死啊,又沒有人要送飯給我們吃。

我們還沒本事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我們還沒本事在一日或一念之間解決、成就,然後阿彌陀佛來:「嗯〜我三分鐘後來帶你」,聽到「三分鐘」……糟糕,我還有什麼沒交待的?雜心,通通沒辦法!所以,我們人貴自知,我們要知道我們的處境,我們要善用我們的處境去成就自己。所以,「即身成佛」是廣的來講,換言之,狹的來講就是把自己的本分依照如來聖教的標準去落實好就好,所以它不妨礙各行各業,這叫做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壞世間相,亦不離世間覺嘛!

那在家修的準則……記得六祖惠能大師在唐朝的時候,也提供了很切實的標準給在家的眾生有一個方向去落實,古人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師父笑問雅聰師姐:妳不是有背嗎?)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天堂)只在目前」,你就照這麼去修,這裡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了。所以,迷人望東望西,那麼東方人造罪求願往生西方,請問:西方人造罪求願往生哪裡?所以當下即是啊!那透過彌陀聖號恢復我們自心的平直、自心的真誠、自心的正覺、自心的清淨,我們即是啊!所以,中峰禪師才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早期廣欽老和尚好像在土城有一間寺,很有名,前一陣子我看電視時有想到這件事情,大概是上禮拜左右,那間佛寺外面有人在那邊喝酒打殺,(師父笑說)這當然不是一件好事情,我的意思是說不是佛剎就能保證什麼,而是自己能保證自己。廣欽老和尚當年也是六十幾萬人口在送他,他是一位淨土宗的大德,坐化往生的時候大家來送他,還有人要來為他助念的,助念的時候……想一想還嫌麻煩,我們的用話是「打擾」,當然,大德沒有這種負面心境,只是說白費工的,對不對?你若自己能往生自在,哪還需要人家來為你助念、來送你?

那他的福報、他的德行召感這六十幾萬人口,然後人家走的時候就說:「沒來沒去,沒代誌(台語:根本沒有什麼事)」,那我們眾生迷心他求,常常在那邊去又來、來又去,來了又不如意,不如意又想去,去又沒能力去,所以受業力引導,那個業力的總結果就是所謂的因果不空。所以,學法的人一定要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是在九法界以降來講,有一句話「因果不空」,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事實上,當你回歸寂光,連因果也空了,因為它沒有緣嘛,沒有緣就空了。只是一般我們比較不這樣去講,希望你們理解一下就好了,上功不昧下行,還是得退回來一步一腳印去做。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可是,迷失已久,所以才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所以,法都是相對而立的,沒有高下。迷悟嘛……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有先後啊,所以,八萬四千法,法法平等,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以致造成表面上好像法有高下,事實上,本無一法可立,何來有高下可分?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認知清楚。第一個方向要確立,方向沒有確立,方法、理論也不用講了。方向確立之後,找正確的理論、用正確的方法,這三個具足,可以保證讓我們在短時間內成就。那如果這三個具足到不行,又一念精進發心,你在剎那即是佛。所以,安住、直下承當我的剎那,那時候你就是如如佛了,不必他想、外求。

自性本自空寂,能施、能捨、能授、能受的通通是空,這只是一種造化,透過我們生生世世無明的狀態底下造下的因,現在的果只是隨順它,就是說在隨緣當中去了緣,在了緣的狀態下深入去棄因絕果,那時候不就因果空了嗎?棄因絕果不是也空了?那恢復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唯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那上上根人(根器高的人)一聽便悟、一悟千悟,那麼我們如果不是上上根人怎麼辦?想辦法把自己提升到上根人嘛,有階梯可以爬,我們也可以去爬嘛!所以,不管你是不是上上根人,上根人、中根人還是下根人,通通沒有離開同樣的方法〜精進勤了,也通通沒有離開正確的方向、理論、方法。

所以,方法是一樣的,只是在理論上悟得的程度不同,那麼方向也不能不一樣。既然都一樣,那麼剩下理論不一樣,我們接受我們原有契機的理論,一步一腳印的扎根,我們本就可以從下根提升為中根;再努力下去,也本來就可以從中根提升為上根;再扎根,也本來就可以從上根提升為上上根嘛!那時候一聞即了,一了一切了啊!一聞一切聞、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那最後這個如如不動之心即是真實,我們就回歸了,那回歸是什麼?回歸的時候就講不出來了,那有待諸位自己去印證,運用自如,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妙用恆沙自自如如,沒有任何障礙,正所謂「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慢慢透過我們修行內證的功夫去達到那個目標。

那階段性不必去望東望西,什麼叫望東望西?想要幫助什麼啦,人生周邊的親朋好友看不過去、有很多需求,我希望他怎麼樣啊,佛家講:「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道家講:「不能安魂制魄,就不能安魂定魄」,所以,「安魂制魄」在佛家講的就是「自度」,「安魂定魄」就是「度他」,沒有離開這一個共通的原則原理。不能幫助自己就沒辦法幫助別人,你自己沒有圓滿,你看到的不圓滿通通解決不了,為什麼?因為那是我們自己不圓滿的自現境。所以,不圓滿的自己一定解決不了外在的不圓滿,唯有自己圓滿起來,有沒有想要解決?也不用想,外面的不圓滿已經在被解決了,因為依正莊嚴,依報隨著正報轉,它是在同時、剎那,正所謂自行而後化他、自覺而後覺他,覺行圓滿。

透過迴光返照回來,我們長時於這種有緣之下的一種分享,我們不敢講「教」啦,那麼在分享之前會覺得自己有所困境,困境的另外一個名稱也就是「不足」,在不同的角度來講用不同的名詞。那麼我們會透過努力修學,在學的狀況裡面還會知道自己的缺失,也就是剛剛講的那個「不足」,那知不足而能自反,才可能知道不足之處,他才能自我反省要補足。那學而知不足、知不足而能自反也;「教」……我們剛剛講「分享」,當你在和人家分享這些概念的時候,你會知困,知困而能自強也,我們才能自立自強去激勵自己。換言之,如果我們覺得我們人生都沒什麼問題……什麼都沒問題就二種嘛,一種就你是如如佛啊,沒問題呀,問題都圓滿解決了,所以沒問題。那麼剩下的清一色就是沒有在學的人,沒有在成長的人覺得自己沒問題呀!所以,我們自己要人貴自知,看我們到底是哪一邊的?(師父笑說)如果是後者,我們就要趕快知不足一下,趕快補充一下。

我們就是很奇怪,肚子餓就知道要吃飯,靈性餓了都不知道要來學法,對不對?很多人在問「為什麼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來來去去……前陣子乃至一直以來都有這樣特色的人群,遇到問題才會來找我們嘛,對不對?這個很多人都知道,找的時候就是要請教問題、怎麼解決問題,這時候你派給他一些功課回去做,他回去也認真做了,做了一個禮拜、二個禮拜、三個禮拜又來理論:「沒有用啊!」不想要這個了,能不能換另外一個?他就是不願意持續下去,很奇怪啊,那吃飯吃二口不飽,卻願意一直吃下去,我們眾生就是這種迷思。所以我們比較顧體(肉體),顧肉體的滿足,我們比較不顧靈性,所以我們生生世世都在六道輪迴的原因就是如此,肉體換來換去,顧來顧去也會不見了呀,那你靈性已經下滑了卻不知道。

所以,要善於守護我們的……我們說身心靈三而一、一而三,從任何一個角度都好,那道脈也說:「養生為始,證道為歸」,也不是偏在一邊養生而已啊!並不是說養生是最終極目標。我們現在大部份的人都以養生為終極目標,所以養生的比較好賺,養靈的沒人知道、沒人要繳錢(眾人笑),對不對?所以,這些價值觀在哪裡?我們價值觀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成就嘛,養生也可以成就啊,成就世間的……那時候我們唱片公司老闆跟我們講了幾個字,他在昆蟲店看到一隻獨角仙很厲害的扳倒了另外一隻獨角仙,他就在旁邊冒出一句話:「猛丁哥」,齁〜很會取名字,意思就是很壯、很健康,那你這個健康也不能帶去啊,對不對?萬般皆不去啊!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些凡所有相怎麼產生的?在因果裡面產生的,所以因果不空、萬法皆空。那麼這些凡所有相是什麼?就是那個五蘊,所以,照見五蘊皆空嘛,那照見之前你要起觀照能力,起觀照能力之前你要離心意識,離心意識就是不要用著我們的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那「不要用執著、分別、妄想」稍可以理解又很抽象,它的第一步就是不要五見〜我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那不要有五見的最根本就是不要有我見,所以,離開一個「我」、放下一個「我」,其他的就不存在了嘛!那麼其他的延伸存在也就是建構在這個「我」產生的,所以沒完沒了,沒完沒了的這個產生就帶來沒完沒了的痛苦。

所以,我們若要改變人生,就先從這個「我」,道家常常教育著這些修道人幹嘛?要「無我觀」,無我嘛!那佛家講「空觀」、「空性」,空假用中,二邊不立、中道不存,換言之,叫做「無住」,無住、無我是一樣的意思,淺深不同而已。所以,學道若不知道經典,就從那裡開始契入,那如果你沒有這個原則原理,你也不知道在家怎麼修,比如「恩則孝養父母」,有的孩子就和父母過去是冤親債主,只要看到父母就很氣,要如何孝養父母?對不對?這時你觀照能力要起來了,因為你有一個「我」,所以才有一個「我很討厭的二個爸爸、媽媽」,那你不知道過去是討厭來、討厭去,得罪來、得罪去,這一世若你都覺得他在得罪你,就是過去世你都在得罪人家呀!那這個追溯前緣的這些因果是要讓我們明白,明白的人叫看破、叫瞭解,瞭解的人才放得下,這是一種路徑。 

那麼會的是直接從「無我」做起,拿掉「我」,咦?到底是誰在討厭雙親?你既無一個「我」,哪有一個討厭?解決!對不對?頓念即登如來地就「恩則孝養父母」、解決了,後面的呢?「義則上下相憐」亦復如是啊!後面的通通是如此。所以,拿掉一個「我」,用在全世界、用在虛空法界就解決了嘛!那那時候叫做小乘(小乘佛果),小乘是什麼?羅漢道!羅漢道比較偏在自己,只要拿掉一個「我」而已嘛,其他沒有了。那麼提升大乘〜菩薩道,菩薩道還有一個利濟群生,所以空有不二的概念。那羅漢道偏空,可是祂已經不簡單了,知道空性啊!換句話就是拿掉那個「我」,提升空有不二、證得了道種智;再提升空有不二的圓滿、完完全全的圓滿,福慧完完全全的具足,叫做一切種智,就證得了佛果。 

所以,這些六度萬行都在教我們什麼?去應化這個世間,所以,在家修要懂得一個原理原則,懂得你當下的修行即是利濟群生,它是不二,你不要把它切分開來〜「我要利濟群生」,你有那個「我要」的時候,你就切分開來了。是如理如法契入我們所知道的如來正法的當下就在利濟群生了,因為那時候叫「自利」,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要有這一個明白。所以,功德、福德是一,也不是二,通通如此,那這樣的人就快,他不落在邊見對法裡面。那我們世間人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對法嘛,是、非;善、惡;長、短;高、下;利害、不利害;富有、貧窮……通通是這些東西呀,這些如果去除掉之後,就解決了、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愛屋及烏,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有孩子的人能不能把別人的孩子等同看待?自己雙親在的人能不能用同樣的心去對待別人的雙親?通通如此而已啊!所以,自己用對待自己的心去對待所有一切眾生,這樣就解決了。

 

所以,學修要「會」,禪宗常講:「會嗎?」他們常問:「會嗎?」會?聽老半天也不會呀!什麼叫「會」?連「會嗎?」這句話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又要如何會?(師父笑說)連人家這樣問我們,我們都不知道他在問什麼了,要「會」到哪裡去?「會嗎?還不會?」拿石頭去丟竹子:「這樣會嗎?」人家開悟了,我們被竹子反彈回來的石頭砸到頭,我們會開花,不是直接開悟啊(眾人笑),那這樣通通不是。所以,悟性很重要,那悟性從清淨得來,一切萬法不離其宗,還是回歸那個清淨。那清淨尚且不要停留在一般我們借助外在的依靠而已,一定要知道它最終目標是回歸自體清淨,而不是依靠它……比如說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了沒事,沒念就出事,那個也不是真清淨。可是,你說這樣能不能放棄?又不能啊!又不能放棄它,它是方法,所以,方法守住,可是我們不能不知道方向,方向要正確。

自始以來我們都在講「方向」,當然,方向也不能那麼狹隘而已,簡言之,眾生最好理解的用法,一條線畫下來,什麼叫正確的方向?「為蒼生著想的」叫做正確方向;凡事(包括修行)是為自己著想的通通是錯誤的方向,只要有一個「我」存在,通通是錯誤的方向。所以,我們現在修法的人多、成就少的原因在這邊,經典……看經典也是為了我的名聞利養,打坐也是為了我自己的境界提升,念佛也是為了我自己……通通自己。那你說不為自己是應該怎麼做?又很抽象,對不對?所以,方法是一樣的、形式是一樣的,可是,態度不一樣,那就對了。有的人是聽到態度不一樣,連方法也改了,那就永遠沒完沒了了。

學修的人有一些階段,比如說初機、初學者,為了要確保他跟什麼相應,他可以去稍微涉獵一下群經、各個方法門徑、法派,稍微、點到為止去感受我相不相應,那感受到相應的那一個就開始一門深入了。那麼已經是老參的,就不能在那邊換來換去,常換盆子的樹長不大,這個就是之前我們曾跟幾位同參講的,為什麼坊間很多法寶流通處?那麼許多祖師大德都勸眾生成就的方法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選擇一樣就好了,那麼這些法寶流通處為什麼要琳琅滿目什麼都有?這是因應初機,初機者不知道啊,你告訴他他也不信任,那就很多選擇給他嘛,讓他去看一看。

那這個不是和我們讀書都一樣嗎?比如說我們讀美術系,我們剛開始是通才教育,我記得我在讀壽山國中美術班的時候……後來去前鎮高中美術班,之後去文化大學美術系,我在讀壽山國中美術班學的美術的類別比我高中、大學都還多,而且都還深入。那麼一旦我高中畢業之後進大學,發現怎麼會學得是這麼粗淺的東西?可惜那時候沒有一直長時去維持其他的科目,那就是這一個門道來了,通才教育一定是對比較初級的,給你很多選擇接觸,你什麼都接觸過了,你最後選擇一樣你最相應的,那你選擇相應的,你其他的時間分配就很少,你主攻在那邊,所以才有大學的選系嘛!

比如說我們美術的有所謂的西畫組、國畫組、設計組……,那一年級的時候沒有分組,一年級的時候是通識還有這些美術概論,包括陶藝你什麼都要選修一下。可是,到了後來就各選各的,以那個組為主了,其他都是你自己自願要不要學,只要學分湊得滿就好了。比如說我自己就是選西畫組,西畫組裡面又諸多,有水彩、素描……,素描是比較通識,還有油畫,有的有膠彩的……等等;有的去做雕塑的,這又屬於雕塑組的。那有這麼多,我們最後篩選就一樣,我最後就是油畫,那你才可以在那邊一門深入啊,這是中階段,那麼到末後也不用選了,也不用接觸其他了,到最後就是四個字〜觸類旁通,你什麼都會,因為「一理通,萬理徹」,一通一切通,那這是一個理路方法。

現在的人心不安定,貪嘛、什麼都要嘛,在我們的藝術領域也常常看到那種多才多藝這一類的人,可是,幾幾乎乎……很少很少有樣樣通樣樣精的。他說他什麼都會,但大概都是半調子,每一樣要用的時候都上不了檯面,可是私底下又響叮噹、什麼都會啊!跟人家閒話家常起來……哇!好多才多藝哦!可是,要用的時候卻沒有一樣拿得上檯面。所以,多才多藝藝不專精,專司一藝可成名,那麼這相對世間來講成名嘛,因為出世間……成名要幹嘛?成名也沒用啊!對出世間的人成名是要幹嘛用的?是要利益眾生、利濟群生用的,你有這些名、有這些福,你好度眾生。就好像菩薩要花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為什麼要修「相好」?那你說:「不是平等看待嗎?」美的、醜的都平等看待,問題是那是菩薩呀,眾生又不對你平等看待,你長得太醜,人家不要聽你說啊,所以你就要長得漂亮一點、英俊一點,人家看到你就滿心歡喜,那那時候就願意接受你的說法,所以這都是善巧方便的工具。

所以,福慧雙修,福在慧先,稍微有福的人他要開慧比較容易。那麼因應眾生,你自己的福非常重要,你有福,你不但可以直接幫助眾生,你也可以因為你的福而攝受住眾生,那攝受住了之後你再傳授你的智慧給他。那如果你沒有福,人家不喜歡你……人緣也是一種福,有時候我們比較貧窮,人家比較看不起,那時候的富有又是一種福。所以,學法的人和沒學法的人對福的看待不一樣,他是認知那是很好的工具,既然那是工具,自己就不會迷失在裡面。那麼學法學得不正確和沒學法的人是變成那些福的工具,所以變成物質的奴才、金錢的奴才嘛,為財而困、為這些金錢而煩惱的原因在這邊。

學修的人對這些名的看待是一種利濟群生的工具,如果不是呢?如果不是利濟群生,那「名」不是一件好事情,障道;「利」呢?障道;通通是障道!所以,「名聞與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這是一個學道人要深刻去謹記的,要牢記這些名聞利養不但是障礙我成道,也是把我拖下三惡道的一個最大主因。所以為什麼你們要慢慢去理解「讀經讀到下地獄」、「念佛念到去地獄」吶,那些都是首選,「首選」你們聽得懂嘛,修行的人第一個分發去的地方就是地獄,地獄門前僧道多,所以,謹記!有時候我們去地獄,不一定那麼有福報、有因緣人家會來救我們。

最近就有一位長老往生了,那也讓我們深深刻刻體會到,因為他在某個宗教團體裡面算是長老,人緣非常好、分量也不小,那你說這在人間是不是好事?人緣很好、分量很大、大家都尊重啊!結果往生的時候殊不知這些居然幾幾乎乎都是冤親債主來障礙,障礙順利往更高層次提升,人家的好心會障礙我們吶!就不講這位長老,我講通則,比如說一個人往生的時候,我們以我們現在人情世故可以理解的,是不是你對一個人有深厚的感情,你才會捨不得他走?那如果你沒有捨不得,你會不會因為他斷氣而在旁邊哭哭啼啼?那因為感情好……感情好是世間人所嚮往,那你說這是好,對不對?到往生那一刻……稍微有侍終津梁、臨終須知的概念的人都知道,八小時內神識還在,不能去動他,這是通則。

那麼少數是一種叫做「守屍鬼」,他執著太深了,一天、二天、三天都還不走的,你要對他相當的開示、做個能量的輸送,他才有辦法提升、才會趕快走,要不然他三天都在那邊,有的還長達上把個月,一個月、二個月大有人在。可是,這畢竟是少數,我們講的是常數、通則,大數法則是八小時到十二小時,這個阿賴耶識(第八意識)……一般我們叫「神識」還在,它在離開的過程需要這麼多的時間。那在這個過程裡面,一根針掉到地上的聲音在他聽起來都像是打雷這麼大,更何況去碰他、動搖到他?我們輕輕這樣摸他,他就好像……這是一個比喻,就好像豬毛刷子……不是豬毛做的刷子,是刷豬毛的刷子,有的是用鋼刷,就像用鋼刷從你的皮膚刷過去這麼的痛,他們的感覺會倍增,所以,容易起瞋恨心、不高興。

那我們知道瞋恨心的業因引力往地獄啊!換言之,如果親人在那邊哭哭啼啼,他起貪戀之心,貪的業因往餓鬼道拉。所以,感情好到底是不是好?感情好要修啊!把世間凡情修成法緣嘛!所以,愛緣慈悲提昇〜眾生緣慈悲;(眾生緣慈悲)提昇〜法緣慈悲;(法緣慈悲)提昇〜無緣大慈,要感情好……要後面那兩個才叫真正好,不障礙又可以皆大歡喜,世間凡人不知道,所以,這是一種冤業的關係。有很多人生了孩子覺得孩子好可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可愛的,很佩服自己怎麼生出這麼可愛的小朋友,很喜歡啊,結果長大是要來敗家的,對不對?(師父笑說)那時候才來覺得他怎麼這麼惡質?當然,不是全部這樣,我們講說業因果報裡面有這些問題。

所以,這個人世間的福非定福,禍亦非定禍,是單看我們有沒有智慧?有智慧就能轉,轉禍為福、轉福為功,福德不能了生死,所以「此事(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就是說福德邊事通通沒辦法。所以,「成道非由施錢」這個錢不要那麼狹隘只是在那邊捐錢而已,成道和你的福報不對等,福報大不一定會成道,可是,你成道肯定福報有辦法大,因為有智慧了嘛!所以,福德邊事不必太去追逐。

今天在台北就有一個人來請教,說他有一個朋友先生退休了,這一次股市風暴讓他損失了八百萬,退休金就剩八百萬而已,全賠了,很傷心、痛苦,不曉得該怎麼辦?想一想,可能拿把刀子刺下去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可是又沒勇氣,(師父笑說)苦啊!眾生苦啊!對不對?他的疑問是說:不是八百萬已經足以度過晚年餘生,怎麼還會這樣?眾生貪嘛,基礎性根深蒂固的貪欲,所以他覺得八百萬退休金有機會變成八千萬嘛,他就沒學法呀,不像你們這麼有智慧,知道「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如果八百萬……像你們這麼有智慧知道「布施是因,福德是果」,八百萬可以用四百萬去換回來嘛,對不對?他想要八千萬,八百萬都拿去布施嘛!心地一塵不染,最好是清淨施,八百萬不是去投入股市場,而是投資在所有人世間需要他服務的人,通通送,送到一毛不剩的時候,八千萬很快就來了,就是愈施愈多、愈多愈施,愈施又愈多、愈多又愈施……沒完沒了的多。

(師父笑說)這個好不好?我們就教他啊,問題是他要不要做?他說現在沒有八百萬了,沒八百萬……還有內財啊,內財勝過外財,是單看你的心量啊!我們現在的人就是少的時候捨得,比較多的時候闊氣,又再多的時候吝嗇,再更多的時候一毛不拔,所以就開始又要下墜下去了,(師父笑說)這是世間人的周律。所以為什麼因果通三世?第一世造福很願意、布施;第二世大富大貴、享福;第三世貧賤;貧賤了就又捨得了,我們說沒有的時候就捨得布施,可能在那個時代又有一些聖者跟他說一說,「哦〜這樣我知道了」又開始去布施,又開始了哦,下一世又享福,咦?又迷失了,下一世又貧賤,沒完沒了啊,眾生都在搞這個事情,你看,多辛苦,就不要一次到底,然後生生世世不虞匱乏。

所以,怎麼樣才能辦到?唯有你靈性的覺醒,而不要停留在靈魂的漫遊〜孔子所謂的「遊魂」!沒有目的叫漫遊;沒有目的、沒有方向目標,人生毫無主見、不能自主自在叫做「遊魂」,那就是我們現在的生命體。你想要健康,沒辦法!你想要八百萬換八千萬,卻連八百萬都沒有了!你看,都沒辦法作主。所以,唯有靈性的昇華……遊魂(靈魂)覺醒了就叫「靈性」,那時候就不生不滅,真正的不生不滅在那邊。所以,我們要朝那個方向去努力、去成長,然後沒有離開我們生活當中的一點一滴。

剛才講祖師在唐朝的時候也這樣奉勸大家,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那些偈頌,事實上,如果在家修的,希望把那段偈頌能夠背下來,背下來常常提醒自己,你就第一句就好了〜「恩則孝養父母」。我們現在都看到人就說「感恩」,這些宗教團體互相看到了就「阿彌陀佛」、「感恩」。這哪有什麼?會說「阿彌陀佛」,真的阿彌陀佛要來帶他走,「不行,我的孩子還沒長大」!「阿彌陀佛」不就都說假的?說「感恩」,一個不如意就互毆了(眾人笑),通通都是假的。所以,要實質,不能停留在形式,好好從《弟子規》的周全完善,你有那個根什麼都好說啦,沒那個根……什麼都把握不住。

那《弟子規》不要狹隘是那三個字,是透過那一千零八十個字、那幾件事情來訓練我們圓滿,從那一個點開始擴張。那有些人不一定,有些人是生下來也不太會犯錯,因為他的性德流露啊,他就符合這些真理,所以沒有再來一個你要给他假名從《弟子規》開始,沒有這些。像以前早期的那些老人家有時候都比較沒機會讀書,可是人家也不太會犯錯,所以他們也不用去讀法律《六法全書》,學學什麼是犯罪,我們要先背好才不會犯罪,不用啊!你看我們現在的高級罪犯幾乎都是精通法律,你不精通法律要如何鑽法律漏洞?那不是都犯法嗎?所以,這就是我們自己心性的問題,不是那個東西本身,學修也是要以這種心態去深入。

說到這邊,看諸位最近以來有什麼疑惑?(學員一片默然)看有幾分鐘留給大家,可不要像今天在台北……李叔叔一開始就有提醒晚上南部還有一場,就說:「今天要準時下課,一點半到三點半,最遲最遲四點以前就要離開。」然後我們差不多三點左右……就留半小時(學員提問),當然,一開始有講一段話就是說難免會撞期,因為台北是固定國曆每月最後一週星期二,那麼這邊是農曆初二、十六,所以難免會搭到。那李叔叔為人也很好,他當時就說如果搭到同一天,台北就改期,後來我們想一想,要改多數不容易、改少數比較容易,所以我們就少數配合多數。

比如今天大家都在場,那我們就說下個月的月底因為吳老師生日,所以取消一次好不好?即便你們都同意了,我們這邊沒有人在家,可是,今天沒來的有可能那一天會來呀(眾人笑),對不對?所以這很麻煩,乾脆就如期照常,反正現在的科技昌進,我們要好好利用科技,現在有高鐵很快,那就去(台北)再回來,只是辛苦一點、累一點這樣而已,可是能夠去周全這比較重要。所以今天就有這個狀況,一直以來我們也知道,我們如果說到什麼時間結束,後面一定還要疊上一個多小時,問問題的就又疊上一個多小時,那這一次因為沒辦法,不是我們不慈悲不給人方便,就實在沒辦法,那大家都各有權益嘛,如果那邊拖延到,這邊就權益受損嘛,是不是這樣?所以就如是告訴大家。

結果我就看看時鐘,那邊有時鐘、這裡沒有,我看看已經三點,「有沒有什麼問題?剩半小時」結果大家都沒問題,我就又繼續講,講到超過三點半了,然後大家解散。這時候開始有問題了,一個接一個,一直接、一直接,(師父笑說)這好像是眾生的習慣,然後什麼問題都冒出來了。所以我們現在還有幾分鐘?(小妍師姐回答:七分鐘)七分鐘!(眾人笑,仍未有學員提問)

說到「七」我就想到七美人(澎湖七美鄉)(眾人笑),想到七美人……還有一個笑話在我大學的時候,那和七美人無關,是和「七」有關係。我剛進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學長,他很有趣,他那時候大七(眾人笑),還沒畢業。有讀過大學的大概就知道有「家族」、「學伴」,有這個模式在成長互相勉勵。那我這一個家族的學長大七,也蠻照顧我的,他是專業做拉胚的,在新竹北埔。他就和我們分享一個他當年大學新生時的故事,大學是不是選課,他就選到一堂英文課,選了一個英文老師聽說不錯。這個英文老師的中文口音很重,有點聽不出來,那大家聽他上課就很累,我學長又愛打瞌睡,那是新生上課的第一天,還沒正式上課,只是介紹,老師會介紹這一堂課的未來是什麼樣的周律。

那有一件事讓他印象最深刻,因為他只要聽到「考試」就會害怕,他最討厭考試,遇到考試都會特別複習很多。結果那個老師提到考試,就在黑板那裡講說「我們這學期有七種考試」,他一聽到就很驚訝:「什麼?七種考試,人家不是說考上大學就自由了嗎?」就不像高中那麼多考試,要月考、段考、小考……一堆,還要補習,怎麼大學還有七種考試?才一學期六個月不到就有七種考試。然後老師就要大家抄下來,大家就很不情願的抄,結果他開始寫,寫到「期中考試……」,原來是有「期中」考試,害他嚇了一跳,誤以為有「七種」考試(眾人笑),其實老師要表達的就是他們只有期中考試,那六個月只有一個考試這樣而已,讓大家緊張了一下。

那說到七美人……我們也不知道去七美島還得要做超度,有夠傷腦筋的,剛好碰上農曆七月,你看,有夠可憐,人家七美人也覺得很鬱悶,幸好有我們理事長在那裡做印證。在翻譯的時候,祂們就說在那邊四百八十幾年將近五百年,七美島後來的發展祂們也功不可沒,七美人的這一個文化功不可沒,和那個雙心石滬,最有名就這二個,然後鑄造了七美島的活絡,要不然就像荒島一樣。那也帶動了當地居民的經濟,但終一輩子人家在做普度時,都不曾為祂們做過半次,七美島的人沒有為七美人做過任何一次的超度法會,所以,我們這次去……算是有一點在抱怨。

我們理事長過去那邊五年,也算蠻有名氣的,還有一點影響力,齁〜七美人多聰明啊(眾人笑),所以,我們人不要笨過於冥界你知道嗎?套一句淨空長老說的,現在升天的冥界比人道多哩!這是一個反常吶,照理說,五濁惡世出世尊,所有的佛示現人道成就(成佛),(師父笑說)怎麼現在冥界去極樂世界的比人還多?這聽了就鬱悶,對不對?所以,七美人逮到機會呀,很聰明。不過,他(理事長)就不通啊,所以我們就要做翻譯。然後那個理事長在那邊沉思,也不知道是為難還是……,他後來就備註說那是正確的沒錯,因為他是當地人,對當地文化很熟嘛,他說對、對、對!真的是從他出世以來,他所知道的七美島沒人在為祂們做法會,我們就為祂們牽線說希望當地人如果發展不錯,可以回來向祂們感恩一下,在七美島的廣場幫祂們做個超度法會,就不說超度,普度也不錯啦,(師父笑說)他們就來不及做超度,已經被我們度去了(眾人笑),所以,普度嘛,普度是施食供養,這樣都好嘛,做大布施。換言之,就是剛才講的「恩則孝養父母」,孝養啊,一切眾生為我過去父母嘛,對不對?更何況七美島的發展祂們功不可沒,應該要去做個感恩。

所以,我們的法真的是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要標、本並治,一般是治本、釜底抽薪,可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緩不濟急,要不就是治標而不治本,沒完沒了,所以,我們要在當下即刻即能圓滿,又幫祂的標治好、又可以讓祂贏去祂的本〜釜底抽薪的這些教育。所以,上士示以法、下士顯以通,「通」也是無盡的善巧方便接引一切眾生而產生的一個方法,那麼如果你沒有那個通力去做這個善巧方便的工具,那麼眾生常常會卡在那一截而不能契入上士之法,示以法就是教育,這個教育他就沒辦法有機會契入。

一般要直接……一個很〝甘苦濟掛〞(台語:比喻生命狀態不好、一堆煩惱)的人,你要叫他直接自己讀書讀到開悟證果、遠離苦厄,你看容不容易?很難啊!所以,對一個很〝甘苦濟掛〞的人,你要先幫他去除這些痛苦啊,所以先給他魚吃,再給他釣竿教他釣魚,要不然他都快餓死了,你還叫他去學釣魚?(師父笑說)他就先死給你看,他根本沒氣力可以學,所以,一定要標、本並治,訴求圓滿,這一個圓滿的行來自我們圓滿的心。

所以,那天我們就去為七美重新定義:「圓滿的心闡於外就是美好」,那我們現在眾人愛美好、不愛圓滿的心嘛,所以,「七」一直以來在佛家的數字都是一個很好的表徵,上、中、下、四方,世間的圓滿都周到了,那華嚴的用詞不等,依其義理即可。那七美淒美,不再是淒美了嘛,可能祂們的歷史要去改觀了,也信而有徵,幸虧也透過威呈傳輸簡訊,心靈的傳真傳給他,寫下一些東西來做一些感應,算是對我們的一種感恩。你看,連冥界都知道感恩了,那我們人都不會去感恩祂們,你看看,就是這樣。

說到這個,就想到昨天在上課時吳老師剛好提到一段,讓我想起的確有那一段,因為我這輩子真正做放生只有一次,就是跟吳老師,早期他還不是住在現在住處的時候,那時候他們有買一些鱔魚,我們拿去澄清湖放,(師父笑說)聽說現在好像不能了,好險,我們那時候還不犯法(眾人笑),對啊,這要很清楚吶,佛法第一要不犯法,要守持國法,不能為了我們的方便去造成別人的困擾。那時候去放的時候,我們也是跟牠們問訊,然後對牠們音聲唱誦,你知不知道那個鱔魚多有靈性?牠們一群這樣下去,幾隻我也不知道,總之一定是由岸邊往外游嘛,牠們游一游還會抬頭浮出水面,臉朝著我們點頭,就像海豚那樣,海豚不是會這樣(抬起上身對人點頭)?你們曾看過鱔魚這樣嗎(眾人笑)?我也不曾,我一輩子第一次看到,牠們點頭後又沉下去,游遠一點又浮出來再一次,不下三次。你看,含靈蠢動皆有靈性,你用什麼心態對它,它就用什麼狀態對待。

今天我要回來的時候,李媽媽跟我講一個故事,她首先是來確認,她說:「老師,蜜蜂會不會這樣子?(二前腳靠攏抬起,好似人的合掌)」(師父笑說)我說我哪知道(眾人笑)?我想應該不會啊,蜜蜂牠的生理結構就是這樣子(六腳張開朝下),應該不會這樣啊(抬起靠攏)!她就說她那邊有一個學員,是她的朋友,她家窗口外老是有一個蜂巢,以前都是趕,趕了又來、趕了又來,讓她很煩!後來她開始學(法)了,李媽媽就告訴她不要趕,我稍微潤飾一下她大概的意思,她告訴她現在在學了,「我們不能殺牠們、趕牠們,要跟牠們溝通,向牠們問訊、問好,妳就放曉戈老師的CD」,她就對她這樣講,結果她就真的照做。

後來奇異的事情來了,很多蜜蜂就來來去去,工作很盡責嘛,採蜜回來,結果有一隻蜜蜂面對著她(李媽媽的朋友)、在她面前一直這樣(看似合掌答謝),停在半空中一直飛、一直這樣,大概前後有一分多鐘,後面四隻腳是朝下,前面這二隻就這樣(眾人笑),她很驚訝:「怎麼會這樣?」,非常好奇蜜蜂怎麼會這樣,後來就用手機把牠拍下來,拍下來的時候,蜜蜂就好像點了一下頭,然後轉頭飛走。她就分享給李媽媽:「怎麼會這樣?不可思議!」這種事情會很不可思議嗎?你們也聽得覺得很不可思議齁(眾人笑)。小妍那時候……烏龜還沒去台中的時候不也是嗎?她對烏龜講話,烏龜還會對她點頭,那個從小聽【無住】長大的小烏龜(眾人笑)。

所以,含靈蠢動皆有靈性,有時候畜生……包括我們阿金現在也很盡職,我們不是都有協談嗎?有時候是晚上,晚上幾乎到十點,(師父笑說)本來協談的時間牠都是趴在那邊那個桌底下睡覺,很妙哦,有幾個學員遇過,對不對?牠就大概到十點……前不會超過五分鐘、後不會超過五分鐘,牠就跑到那個櫃子那邊,站在那邊往這邊看。在這個動作之前,牠會先啪、啪、啪的發出聲音,製造噪音讓我們分心一下好注意牠,牠就坐在櫃子那邊。我們如果都不理牠,甚至也沒察覺到牠的行為,繼續講、講、講,大概再超過十分鐘,牠就走過來頂人了(眾人笑),(師父笑說)「太晚囉!太晚囉!」(眾人大笑)頂這邊的被協談者若還不動,牠就頂泡茶的人(眾人大笑),每次都這樣,很有趣,所以啦,都有靈性。

               所以,不要小看小孩子,(師父笑說)不是說拿小孩子和狗一起作比喻,不是這個意思,靈性不滅,我們現在大人對小朋友的教育都以為他還小、不懂,我告訴你,他在懷胎的時候就懂了,他只是不方便表達,因為他的工具太粗糙。他還小,工具未趨於成熟,所以運作不容易,他沒辦法表達,可是,他的靈性和我們大人等無差別。所以,一切眾生的靈性也等無差別,因為回歸那一個自體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都具足圓滿啊,並不會說狗的自性就比較差、人的自性就比較好,那就二法了,不是佛法。所以為什麼要尊重一切眾生的原因在這邊,因為尊重一切眾生即是尊重自己,為什麼?虛空法界是一個自體,同一體性。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