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農曆四月初二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May 4th, 2011 ( April 2nd on Lunar Calendar )
時間:100年05月04日,20:30〜22:00
地點:寧靜園(高雄市鳥松區本館路文明巷1弄2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女淇師姐音聲唱頌
麗雲師姐音聲唱頌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我遊走太虛,且見蒼生寂寥,緣起大悲智行,何曾度眾」,佛實不度眾生,唯眾生自性自度;眾生迷失,藉著外在、追求外在,以妄追妄,又以妄制妄,最終了不可得。學道的人、學佛的人最基礎就是要把自己搞清楚、弄明白,這個自己擴大即是整個遍虛空盡法界。
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前陣子去台北,台北的同參就在問這個問題,她說曾經請教過一些佛學專家「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到底是什麼狀態呢?要如何去解釋?我們眾生本來就本覺本有,那不覺本無……為什麼我們現在的人都不覺、不知不覺?本覺本有到底跑去哪裡了?那麼釋迦牟尼佛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展現出來的能力,為什麼我們現在眾生怎麼找都找不到、怎麼想都想不出來,只能從經教去理解一些字面的意義?那當然人家(佛學專家)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呀,可是也不知道如何解釋。說真實話也無怪乎,因為諸佛妙理非關文字,那真理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是我們所能形容出來的,因為它既非精神亦非物質,那麼我們現在人所能見聞覺知到的,都是所謂我們定義上的精神和物質。
精神和物質是所現所變,它不是能現能變,它沒辦法去理解。所以,若以禪來說,至此境界非凡所能測度,它是親證的一個領域。就好像人家修密的三密相應〜觀想、手印和持咒,觀想、手印幾乎在這個時代還不是什麼大問題,可是,這個音聲……我們所謂的這些咒語(真言)可能在來到這個時代大大出了問題。比如你們有持咒的,大悲咒也是咒嘛,這個好像是時下比較大宗,以白話文來講叫做流行,有一些比較深奧的……我們說比較密藏裡層的,一般人比較不容易去瞭解。可是,它出在什麼問題呢?因為發音不精準,大小聲、長短音通通不精準了,就像我們傳話一樣,從第一個人一語一語傳過去,傳到第十個就都變了樣,所以,變了樣的音聲就起不了大作用。
「咒」基本上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所謂和鬼神溝通的言語,這個是有意思可以解釋的;另外一種是沒有意思解釋的,可是它也具足它深層的意義。比如說我們用真言密咒在為人家治病、為人家處理問題的這一種,它沒有意思,可是它有關係到它的長短音、大小聲(震動波),那麼它的大小如果不精準的話,它就沒辦法正確的去解決我們生理上的這些問題。那麼從這一個角度,好像一般認知比較嚮往咒密的這些人就似乎沒希望了,事實上不然,現在這個時代還有一條路徑叫做「至誠感通」,那要靠著我們的真誠之心去感而通知。是心即咒,是心而預知即為咒語,我們就要但問我們自心是不是啊?那個「是」就是對不對、有沒有合乎稱性的標準?沒辦法稱性、性德沒辦法流露也得依照聖教啊,換言之,從最基礎的善惡對法的善要提昇上來叫做淨善的淨,再提昇上來淨、善二邊皆不著,大化太虛狀態空有不二、寂照圓融的狀態,那一個咒又可以真正感通。
所以,「咒」在這個時代變成是一種親證,就像很多人無法瞭解「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我們比喻說小時候我們常常……乃至現在有的人比較〝無頭神〞(台語:比喻恍神、心神不集中),常常會遺失鑰匙,老半天找不到鑰匙,懊惱不已,結果手一插進口袋,才發現鑰匙一直在口袋裡,往外找不到嘛!所以,他心覓法無有是處,佛法是自心圓證的。「本覺本有」就像那一根鑰匙本來就在你身上,它本來就存在,那「不覺本無」就是什麼?你往外要找那個鑰匙本來就找不到嘛!那我們眾生通通都是做這一件事情,殊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直往外在建構。
現在的人比較貪,貪東、貪西,貪財、貪健康、貪色、貪名、貪利……,什麼都貪,那往外叫貪,斷除就回歸,斷下慳貪即為布施。所以,我們學法慢慢要去重新認知所謂這些佛理上的專有名詞,它在不同層次有不同解釋,所以一字無量義,一經一切經,你一字通就一切經通了。那很多人無法理解,因為我們用著我們的思想,用著障礙的思維模式去瞭解無障礙狀態了不可得,所以我們要拉回來常去觀想,哪是一直在外面找鑰匙?本來就有,那個形容我們的本能完美無瑕,一旦他心覓法的時候,我們就忘記了自己是啊!所以才有一句話:「踏破鐵鞋無覓處」,這個是標準的凡夫,找啊!得來全不費功夫嘛!你那一根鑰匙本來在你身上,要不要花功夫得到?根本不需要,那這就是眾生的迷失。
台北的同參在問這個問題,我們也大略這樣去跟她解釋,她豁然開朗原來是這樣子,原來是這樣子之後呢?怎麼辦?好像心開意解,可是時間久了是不是又被原來負面那個不覺本無的習氣給拉回「不覺本有」,你看多冤枉!所以,在凡夫境界某些層次,漸修也是可以被理解認同的,事實上,「禪」講「頓」,那時候北漸、南頓,北神秀、南惠能,神秀的漸修、漸悟慢慢慢慢就失傳了,因為禪裡面沒有「漸」這個東西。可是,漸、頓再上來還有一個叫「圓」,所以一般我們說一乘圓教,理事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頓」是圓融、「漸」是行布,漸次的意思,是一步一步來,頓是一次就解決了,那它雙雙不圓融。(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這就是一般你們所瞭解的華嚴境界──「一乘圓教」,就是我們剛剛前面講的寂照雙融、真空妙有。
很多人不瞭解華嚴,一般修「淨」的才知道一句所謂的「實報莊嚴土」,事實上,實報莊嚴土就是華藏世界,很多修淨的不知道。極樂淨土即華藏,華藏即淨土,它是從大來講、從精華處來講不一樣,好比你們在台灣,你們在台灣的高雄,高雄也是在台灣,只要你有能力,你可以遊走通暢無礙、通行無阻。我們生命真實狀態亦復如是,也不是在太虛裡遊走而已,那是一個形容比喻,事實上,太虛是你變現出來的嘛,你自己變現出來,你說你在裡面遊走,那很奇怪啊!這個就是我們思想很難以理解。
所以我們拉回來剛剛說「貪財」,古人說〝財多心(身)反弱,心(身)弱不能任財官(倌)〞(台語),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德、沒有進德修業的話,他得到財會不堪受。那〝心(身)弱不能任財官(倌)〞就是說他的德修不足,他會不堪受他的福報,他的福報反而會壓垮他,造成他生活很多的困境。所以,我們若是想要財,我們從內財去修啊,這時候的內財不是所謂佛家……我們說專有名詞財布施的外財、內財這麼狹隘,佛典叫做內典、佛學叫做內學,換言之,你內在的圓滿,你外在的財就具足圓滿。那財不特指錢,財就是你人生所需的資源總合,也就是說你的寶藏你通通可以開發出來,因為寶藏是在內,開發出來顯於外,所以你外在能夠用的就是開發出來的東西,它通通沒有離開你的內在。那就是和我們剛才說的那一句同樣意思,不覺本無啊!外在的寶藏要去追求是本來不可得的,你怎麼知道你內在具足圓滿。
所以祖師能(惠能)大師才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其本自具足,所以它的作用上「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這和老祖宗講的也不謀而合,「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那現在很多人會前面四個、不會後面那一個,就是說他最終想要財也得到財了,資源有了,可是他的人生沒有作用,他不會將這些財去運用到更廣,變成一個活水。運用到迴向他的德的,那我們所修的這些通通可以得到,可是,不能把目標定得太淺、太窄。我們說期法乎上僅得其中,那期法乎下的大多數都是不及格,沒辦法去得到,那期法乎中僅得其下嘛,如果我們沒把志向定高一點,絕對沒辦法。包括很多人講的能力,剛剛講的是物質,那麼能力有時候不等同物質,比如說現在看到很多人靈感很強,包括很多修行者他追逐的神通,這些三明四智五眼六通通通都是本自具足的德能相好,我們往外去追求的時候就忽略這些了。
所以,把所有這些心性的能量修成的都迴向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說的「無上正等正覺」,它是一個人生的最高領域,當我們最高領域得到了,底下的通通有,因為你最高能力達到了,你能變現出來的極限就不可思議。乃至於諸位有一些人有在體會這些修行的道次,當然,「修行」要再重覆一次,「修正錯誤觀念思想行為」,不是光坐在瀑布底下沖水,也不是在那邊享受芬多精。我們說很多靈修者喜歡到山林裡面,山林裡面很多芬多精可以幫助我們洗滌,包括養生,養生之後我們的心會比較舒暢一點,心舒暢,靈就比較沒有障礙,三者會等量提升。可是這還是一種我們說階段性的助力,那從養生的角度是很好,可是不能永遠只是依賴這個,一定要導回自性的開發、自性的流露。
那這些也只是一種依報的現前,但現在的人相反,所以,我們剛剛講說修正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坐在瀑布旁邊吸收這些負離子、在森林裡面吸收這些芬多精,好像和我們改個性沒什麼關係吧!所以,這些是幫助的,正助我們要搞清楚,正就是徹底把我們錯誤觀念思想行為導正過來,那麼副就是這些……人家說靜坐、打坐可以心平靜一點,嗯〜這個也可以幫助你,也沒差。這裡有很多人有念佛、拜佛的功課,那個事實上也是一種助修,如果你每天念佛,你不知道念佛的真實第一諦義理,你還是沒辦法,所以口念彌陀心散亂,人家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所以那是一種助,你也透過念佛讓心會比較清淨一點,那麼保持這個清淨心,清淨的當下個性就改回正確了嘛!我們說污染的心不正確,清淨的心是正確的,可是你能不能把這個保持恆常?在你二六時中應對人事物的時候、在你生活當中應對進退能保持這種清淨?那個才是真正的念佛。那麼慢慢從觀想、觀相或者是持名慢慢導回實相念佛,實相念佛就是剛才講的徹底把自己個性改回來。「改」事實上也是一個方便講、方便用詞,因為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啊!那你去改什麼?那是對治我們迷失的眾生說「改」這一個字,事實上回歸嘛!所以回頭依靠!事實上,依靠亦無一物所依,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回歸……很多東西是導歸兩個字〜放下,放下即得。
在我們生生世世阿賴耶識田累積的種子裡面通通有,上至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全部都有,所以才說世出世間法的成就總在遇緣不同。比如說我們若從小就被逼著上講台,沒有打草稿的時間機會,我們遇到那一種不打草稿的緣,保證你一輩子站講台都不用寫草稿。可是這對現在的學者來說很難,他們都要準備啊,所以他遇到的緣就是非得要準備不可。非得要準備,他就一輩子要準備嘛,那就像現在我們的意識型態有一個key word,現在對你植入看到這個就開始變那個,像催眠一樣,我們的人生都在被自己催眠,(師父笑說)要不然誰規定站講台要打草稿、要有演講稿的?
這個讓我體會到之前2008年張啟華文教基金會找我去和學員分享一些聲音和能量的……,她們定那個題目很長,我背不起來,反正我不知道是什麼題目就答應了。在過程當中我就常常接到祕書長的電話,她們這個單位做事很謹慎也很慎重,她打來就問我什麼時候要寄準備的講義?我就納悶的回她:「演講要講義哦?」(眾人笑)她也很訝異的說:「你沒有講義嗎?沒有講義要怎麼講?」我說:「我不知道啊,講義要怎麼準備,妳告訴我」。那她也很頭大,想說是我的演講,我還問她;後來她就說:「好,那沒有講義就不用印」,電話就先掛斷了。
過了幾天,她又打來問:「那個powerpoint你要用什麼軟體?」我說:「什麼是powerpoint?」(眾人笑)我又沒在公司行號報告過,我哪知道那個,她就告訴我要準備電腦、投影螢幕什麼的,我就說不用、不用,她又很納悶:「不用?哦,好、好」。她可能愈想愈心慌,怎麼這些都不用,萬一這場演講搞砸怎麼辦?後來又打電話來:「那收音機總是要吧?」她說的是CD player,因為「音聲」和心靈能量的演講,那總是要讓人家聽音聲吧?(師父笑說)我又說:「不用啊,不用收音機,收音機要做什麼?」她說:「蛤?也不用?電腦也不用、投影螢幕也不用,什麼都不用,那到底要什麼?」我說:「就只要有椅子讓人家坐,人家不會因為站久站到腳酸就好了。」那時候她們這一個level的負責人是張金玉老師,她也不知道,有可能她來看到什麼都沒有就心慌。
演講那天就講、講、講,結束之後還把我們拖到咖啡廳繼續講,有夠沒良心的(眾人笑),七點半開始一直講到十二點多,都沒停的。不過,(師父笑說)你們的沒良心還不會比李叔叔他們還……,我們第一次上台北去做講座的時候,我們定的時間是一點半到三點半兩個鐘頭,我到的時候是十一點半,那天是小克載我去的,我們在吃便當的時候就陸陸續續很多人來了,就開始講、講、講,講到第一聲有人說:「時間晚了,我們要回家了」的時候是晚上七點四十幾分了,大家在裡面沒有看到外面天黑嘛!那個人很恭敬頂禮就走了。然後……就像現在這樣子,大家也都坐著杵在那邊,也不知道要幹嘛,冷場不行啊,嗯〜繼續講,講到吃晚餐的時候已經是八點四十幾分了,(師父笑說)那個是比較沒良心的(眾人笑)。
(師父笑說)不會啦!有時候就是這樣。一輩子我們也沒想到要站講台,這是真的,這裡有很多比較熟的人就知道,尤其和我家人有接觸過的就都知道,我們從小在家裡,家人一個禮拜難得聽到我講兩句話,我講的話永遠都是「好」、「沒關係」、「是」……這樣子(眾人笑),要回答人家嘛!比如媽媽說:「要吃飯了沒?」我就應:「好」;「吃飽了沒?」「吃飽了」;「……有沒有關係?」「沒關係,都可以」;就這樣,除了這種話語,我家人幾乎聽不到我講半句話。這可能是一種天性,懶惰到不愛講話,你看就知道有多懶惰了,所以我們就要用懶惰的方式。總在遇緣不同,(師父笑說)這在講什麼你們知道嗎?我要講的是「福非定福」、「好非定好」、「壞非定壞」,也就是說逆非逆、善非善,它是不一定的,是看你怎麼去運用。
所以我們現在人傻,若是學佛的人你們就知道要精進,對不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那你怎麼知道連懶惰都是一種好處?因為你懶惰啊!所以你就〝巴結〞(台語:比喻自我承受)一點,對不對?那懶到什麼程度?我們連……,這和你們吳老師就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吃飯慢,他也覺得他寫字慢,所以他小時候寫作文時,人家不是都要先打草稿,然後再用毛筆謄寫?那毛筆字寫得醜,所以寫很慢,他乾脆跳過,人家在打草稿時,他就要先寫了,否則會來不及嘛!所以你看總在遇緣不同,造成他站講台也不用打草稿。那我們這是趕鴨子上架,我以前沒有在站講台的,懶得講話嘛,所以最近和她們互動時才在分享,(師父笑說)不知道是不是小時候沒講到的,現在都要把它補回來(眾人笑)?
「日出千言不損自傷」那是真的,所以古師大德才叫我們若要說話,也得把話說在有用處的地方。佛經講什麼?佛不戲論、不閒說,祂不說那些不營養的話也不和你開玩笑,不說那些無意義的話,什麼是無意義的?比如說這雞蛋是公的還是母的?當然,蛋孵出小雞會有公的、母的,雞蛋本身沒有嘛!還有另外一個,我們小時候常常在爭論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這種問題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佛不去討論這種問題。尚且連時空都不討論你知道嗎?因為時空本是不相應行法(抽象概念),比如說西方的記述……佛滅度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東方中國的記述是三千多年,那你說到底是二千五百多還是三千多?所以不必討論這種東西,因為時空是不相應行法。你若在忉利天,計算方法又不一樣了,在地獄道的記述方法也又不同,所以你只要知道對我們人生有意義的事情,去涉獵它、去吸收它即可。
講話亦復如是,所以《無量壽經》才把口業放在第一,妄語、兩舌、綺語、惡口,禍從口出,嘴巴隨隨便便就容易造成我們人生的禍害,你看,吃就生病、說就得罪人,還傷害自己又催眠自己,妄語、綺語啊,其實人家很清楚,沒被你渲染掉,你自己先在那邊覺得了,通通造成人生更大的障礙。所以口業擺第一,叫我們守住它,那當然會有口一定先有意念,貪瞋癡嘛,所以,善學者、上上根人他是直接止念,訓練不起心、不動念,換言之,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沒有那些錯誤言語的造作,你就沒有那些錯誤身體的造作,所以,識得一則萬事畢,唯「觀心」一法即得成就,不用舞弄到八萬四千法這些里里雜雜。
「觀心」觀何心?護淨〜善護淨心,把我們心的清淨度守護住。那麼清淨也是一個基礎而已,一般來說,清淨對等的學位可以取得阿羅漢了;再向上一著平等,清淨提升平等,你們就取得菩薩的學位了;平等再提升正覺,那時候就叫做佛。「佛是最高學位」、「佛是覺悟圓滿」、「佛是雙足尊」用不同名詞去定義這一個生命狀態,我們回歸自性德即為佛。包括一般我們講的二乘乃至於十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等覺乃至於妙覺,通通是一種假名、一種巧設化成而已。那有的人就很難理解,前面的是方便啊,那麼你怎麼能說妙覺是不存在呢?對不對?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能夠講出來的就不是啊,起心即妄、動念即乖,出口必錯、開口必乖,所以這些名詞通通是巧名安立,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所以佛才告訴我們「得無所得」,《心經》現在很多人很會唸,裡面說了什麼?以無所得故、無智亦無得,那我們要得什麼?所以那些的名詞通通是一個巧名安立、方便設下。
所以佛才叫著我們依義不依語,不要捉摸在那些文字本身,為什麼?因為不同宗派形容同一件事情就會有不同的名相,這些名相的不同又造成學佛的人的歧見、衝突,就又忘記我們是要藉著文字去契入實相,我們反而變成實相被擋住,還在文字上鬥爭、對立。畢竟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那麼諍也不淨然只是對外諍而已,連自己的理解都在諍嘛,所以放下即得,先回歸訓練清淨,讓我們取得佛法的入學班。十信位菩薩……我們說「初信位」就是一般講小乘的初果須沱洹,那就是佛家的小學一年級,換言之,六道輪迴的眾生連學佛的資格都沒有。(師父笑說)這樣說起來,我們大家都有夠傷腦筋的,所以我們現在先修班、補習班趕快……,看能不能補得考進小學班,我們在幼稚園中班、大班趕快努力一下。
唯「觀心」一法亦可以成就上上根人,「頓超」不是不可能,我們剛才說世出世法總在遇緣不同,演講也好或是談一些事相通通一樣,換言之,現在人講的「意識型態」是被植入的,那個就是一種緣。從小到大我們被植入什麼意識型態,我們就產生那一種性格、產生那一種價值判斷,這些愈來愈強、愈來愈強就造成我們所謂的五見〜我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那這些也就是剛剛講的,只要有這些,我們就沒辦法入學佛的小學一年級,因為這些就是讓我們幼稚園不能畢業的主因。所以第一個要訓練的放下這五個科目,見思煩惱,五見放下了,思惑也放下,所以慢慢透過放下執著訓練得力,放下分別得力,再提升放下妄想,那三者為一,所以善護守淨的人一念間三個全部放下。
俗說也要多少說一些、真說也要加減說一些,那我們不要落在一邊,漸、頓一如,那就是圓教。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次第,那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每一件事情的對待,它同時有悟也同時有行,換言之,理事圓融,它同時具足它理的深度,它也具足它事相的周延。所以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離真空,當我們自己從那個心境上去契入,那麼肉體或者是這些物質的現象就不甚重要,它是藉著一個幻境讓我們修真,藉假修真,不執著於假也不執著於真,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所以含靈蠢動皆有靈性,導歸回來的時候,我們回歸我們清淨法身,只要我們導歸少分的清淨法身,我們生命能量的作用即不可思議,要善用。
所以我們現在也才有一個新名詞叫做「心能」,心性的能量完全沒有污染,(師父笑說)現在日本的核能恐怖的要命,對不對?其實很多國家都有核能,也不知那些要如何消化,這造成這些夢境的污染,我相信即便大家知道是夢,也不喜歡做惡夢嘛,對不對?現在的世間是大夢,如同永嘉玄覺大師在《證道歌》裡面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明明知道那是夢,我相信也沒人喜歡做惡夢;明明知道在睡覺時會做夢,也沒人要做惡夢嘛,不過卻常會做惡夢啊,那個惡夢就是我們的妄念產生的。所以善於植入善根種子,惡根種子不好剔除,它要現前你才能消化掉,所以善於避開惡緣、種善根種子,我們的人生就會汰舊換新,愈來愈順暢。
瑞珠師姐:報告師父,曉蓮請我代她請教師父一個問題。她說《弟子規》入則孝裡面有一段:「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她的問題是說當我們生活中沒有遇到父母親或別人生病時,以及沒有遇到有人過世的時候,那這些經句是否也有其他的理解及落實方式?弟子雖有些體會,但是不很確定,請師父開示。
師父:佛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我們藉事悟理、藉理修事,所以理即一、事即萬,萬就是無量無邊。所以《弟子規》全部的濃縮何嘗不是一個「孝」字而已?你說若如此我們不要去解釋拆開那麼多一千零八十個字,我們用一個「孝」好了,那後面有哪一句不能做?所以,學法切忌死在句下,就是說我們要活用、活活潑潑,它可以去對應世出世間這些所有的現象。意思是說我們要長養出我們的悲憫心,透過那些最基礎的有為形式,那麼最終是長養出我們的悲憫、我們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那這時候好像又是對事,那麼濃縮孝、敬。
儒家講「毋不敬」,就是說每一件事情都要含著恭敬之心,我們之前也說過「父母呼,應勿緩」,那如果從這個角度,妳剛剛講的那個好像都有一個特定對象,對不對?那麼如果那樣有特定對象的理解,我們《弟子規》的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也是有特定對象的。,你們怎麼知道「感應道交絕不失時」,一切男子為我過去父、一切女人為我過去母,對不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它是同一體性,你如果看到一根草、一朵花在痛苦時,你怎麼辦?(師父笑說)她說:「我就看不到啊!」對不對?看不到是正常的,不過不是正確的。就好比我們現在的人是正常的,我們沒有一些靈感、我們不通是不正確的,你們知道嗎?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些三明四智五眼六通是我們的本能,那如果一個人沒有一些超高的靈感……我們說所謂的通力,那這個人叫做不正確的人、不正確的生命狀態吶!可是他正常。那麼正常是從什麼角度講?多數嘛,多數不正確變成正常啊!我們釐不清這兩個名詞的定義時就攪亂。
所以那些問題……比如說裡面其中有一條,林強在台北也問過我,「守喪三年」這個現在要不要?我說要活用嘛,現在工商社會時代,他守喪三年那個「三」其實也是一個大數嘛,三以多,就像《華嚴經》用「十」來代表圓滿,《彌陀經》用「七」,密宗也用「七」的倍數,比如說二十一七,它這個是代表圓滿,那合而得之,比如四方上中下為七,所以包含全部,一直拓開是整個虛空法界的圓滿。那「十」是從哪個角度?八方上下,一樣的意思,只是它取決的角度不一樣而已。那麼中國人常用「三」,比如說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只能三、不能四隅反?舉一反三,反三的意思就是叫你通悟,那佛家叫做一聞千悟,你看,一個用「三」來代表、一個用「千」來代表,那一聞只能千悟?不能一千零一悟(眾人笑)?所以我們要善於去體會那些文字的弦外之音,那如果這樣子的話,那些都沒障礙了嘛!
所以那天林強問我這個問題時,我就跟他講要活用,工商社會繁忙。那他就說:「如果像我們這種音樂人、自由業,我們有存款可以呢?」「可以你就做啊!」因為你想做,你就做三年嘛,那你不能三年零一天嗎?三年了,好,停,就到這邊(眾人笑)。我們都把自己人生僵化了,包括這個就像戒……《弟子規》是個戒啊,所以我們要瞭解戒裡面有開遮持犯,開緣、開戒,本來應該不能這樣,可是你這時候沒這樣不對,你就要這樣;如果你這樣才對,你沒有這樣的話,你就犯戒。比如持酒戒的,來到一個場合需要和光同塵喝個小酒,可是自己保證不能醉的前提之下,我不喝就犯酒戒,這雙向的,很多佛教徒不理解、不知道,很多法師也不知道這個層面,活活潑潑的啊!
「遮」叫做預防的意思,防禦戒,類似剛剛講的酒戒,酒本身沒有錯,它說:「真是衰,被你們泡出來還罵我們,煮菜又需要我們」(眾人笑)對不對?所以那個酒多倒楣啊!就好像現在小孩被生出來還受苦、被侮辱、沒受好的教育。所以,因為酒會讓我們生理造作不能控制,容易犯了前面的性罪〜殺、盜、淫、妄,所以它被列在戒律裡面。那從這個角度比如說「煙」是不是戒律?如果你在有抽煙的人面前點頭,他就把你罵到臭頭了。前幾天新聞不是這樣報嗎?太魯閣有兩段自然風景區前面寫:「禁止抽煙」,陸客來看了就罵,說是戶外怎麼不能抽煙?又不是公共的密閉空間。那他們可能也很多考量,不要污染到大自然清新的空氣嘛!你們也知道,我們如果是在大自然環境抽煙的,煙蒂一定是丟在地上,那裡沒有垃圾桶,我很少看到抽煙的人抽完煙會把煙蒂放在口袋裡(眾人笑),對不對?類似這樣,它是週邊會產生很多的負面作用,所以被列在一種限制、規範裡面。
所以《弟子規》是個戒,那它一定也有開遮持犯嘛!所以我們要活活潑潑。如果你暫時沒有對象,你就不用去想,那叫打妄想,(師父笑說)就像剛才講的踏破鐵鞋無覓處,還繼續(往外)找啊!一定要知道它的理路啦!
瑞珠師姐:謝謝 師父。
師父:剛剛講到抽煙,基督教的《聖經》好像沒有講「不能抽煙」這幾個字,你們佛經看那麼多,佛經上有沒有?(學員搖頭)也找不到嘛!所以就是這種問題,它隨著時代不同啊!可是基督教可以依義不依語,好像有一段是說:「人的肉體是上帝的聖殿,上帝住在聖殿裡」,那抽煙是污染聖殿嘛,對等大不敬,對不對?那如果對他們的經教……有啊,這就不是依義不依語嗎?佛家講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這一條就有了呀!好,那一切污染我們內在的清淨、心的清淨、肉身的清淨都是汙染,那麼從佛家的角度是沒去限制你,它跟你講清楚、說明白,可是你自己去選擇,所以它是最民主開放的一個生命狀態。
又自由、又民主、又開放,那就是什麼境界你們知道嗎?現在人常在強調呼籲這個,那個就是華嚴境界,所以這些人如果真的要得到又自由、又民主、又開放,他就要去讀《華嚴經》。什麼才叫做真正的自由民主開放?《華嚴經》就講這個啊!自由到隨心所欲而不踰矩。我們現在不是啊,我們現在不要說隨心所欲,根本隨心不能所欲,對不對?有人說:「有啊!我要怎樣就怎樣」,以前李明依的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問題是你喜歡的你真的辦得到嗎?生老病死苦、五陰熾盛、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你都喜歡,你都辦不到啊!你不喜歡生,你被生了,生有苦嘛,我們胎兒時躲在媽媽的肚子裡,胎獄好苦。她喝杯涼水,我們如寒冰地獄;她喝杯熱水,我們像是火宅地獄;她走路,我們感覺像地震,就這樣啊,那叫胎獄。
所以他受到極大的痛苦,某一些記憶是在胎獄裡面遺忘掉的。你們知道現在的醫學、現在的災難,很多人出了很重大車禍,他會喪失記憶,類似這樣。那個重大車禍表示重大痛苦,受到很大的痛苦時,他會記憶喪失,所以很多的記憶在胎獄裡面也消失殆盡,生出來就忘記過去生的事情了。有什麼記得住?奪胎的那一種,「奪胎」你們知道嗎?那就是他要生出來時,那個胎兒本身的靈魂可能壽命已到,剛好不同的靈進而借體,所以他沒有前面十個月痛苦的胎獄好讓他忘記,有可能他只忘記二年,過去一百年他忘記二年,所以有九十八年都還記得住。有的出生後講他以前活在哪裡什麼的,後來有去印證,這都有實例,當然不多啦,因為很多特殊例子,特殊表示不多嘛,對不對?(師父笑說)可是還是很多嘛,只是相較性不多。
所以,我們對經教要活,要不然就會修到讓我們身邊的人覺得我們怪,你知道嗎?會覺得很討厭。菩薩所行之處皆令眾生生歡喜心,我們是走到哪裡人家怕到哪裡(眾人笑),對不對?這樣就錯了。所以第一件就是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們不曾聽過恆順如來的嘛,對不對?更何況我們還不是如來。(師父笑說)當然,我們也不能反過來叫人家「你要恆順我這個眾生」(眾人笑),不能這樣子。我們是要成長的人,恆順周邊的人,他們好就好了,很多是有因緣的,人家要不要成長……等等,都是有因緣的。只要把自己調整好,時機因緣到了,周邊就轉化嘛,也不費吹灰之力,那是真正的修行,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現在都是很吃力,花盡九牛二虎之力,不但不如意還更傷心、更鬱悶、更氣憤,對不對?那就不是修道。
「道」畢竟不離生活,道法自然,我們說「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學法的人最常落在一個窘境就是拿著法去要求別人,其實不是這樣,是修正自己錯誤觀念思想行為,並不是修正他人錯誤觀念思想行為,他人需要用感化的,不是去修正他的。能勉強修正我們的人只有兩組:一組是父母、一組是老師,尚且這個時代他們大概也不敢修正我們。(師父笑說)所以我也都提心吊膽,只能用點的,點的又悟不到,悟不到怎麼辦?悟不到就算了,開破講清楚,人家回去還會恨我吶!你們不知道喔?我都知道啊(眾人笑)!
(師父笑說)那天偉宏問我:「師父,這樣(拍打自己的手)你會不會痛?」(眾人笑),虛空法界一體啊!我這樣(拍打自己)你會不會痛(眾人大笑)?你們覺得會不會痛?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那時候我就回答說……為說法故,這件事我也是聽說的,不是自己真正遇到,當年胡XX她們在修行,胡XX的外語能力很好,早年都在翻譯一些書籍,翻譯一些外國心靈成長的書籍,翻譯久了也知道一些常識知識,所以她開始也可以跟人家講。你們有學佛就知道,這樣的狀態是什麼?見聞轉誦是小乘,我翻譯、我見聞再轉過來告訴你,小乘嘛,對不對?悟法解義是中乘,你深入瞭解了,悟到道理了,這叫中乘;依教奉行是大乘。所以若從這角度來講,現在大乘的人沒幾個,對不對?尚且中乘就很難找到了,小乘的很多。可是小乘的見聞轉誦基本上他還會願意自己修正,現在比較不是,現在見聞轉誦都是要壓制人家的,這個就不納在小乘裡面,小乘是還會自己修的這一種。那萬法盡通、萬法無滯,通達無礙,湛然常寂啊,對不對?那叫做什麼?上上乘,上上乘更稀有難逢,全球將近七十億人口,看有沒有找到七十個,是這種比例吶!所以,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這是真的有這種比例。
我們剛才說到胡XX這樣子修,聽說後來她覺得她境界提升了,為什麼?她可以見到這個人就感受到對方的心臟很痛,因為她也很痛。所以那天我才告訴他們,那也太〝給陋〞(台語:比喻技藝不佳、沒有用)了,本來一個問題而已,現在變兩個問題(眾人笑),對不對?搞不好人家還不怎麼嚴重,吃了藥就好,她沒有藥吃,還多了一個問題,這叫做所謂修行的道次高?如果你們不瞭解這個背後的理路,你們還真會覺得她好厲害哦!「妳怎麼知道我心臟痛?」「因為我也痛啊!」「哦!妳好厲害!妳可以感應到我的痛。」所以我剛才說偉宏問的那件事,我到底會不會痛(眾人笑)?如果我們說這樣的層次不是很高,等一下有人說我們是硬柪的(眾人笑),(師父笑說)我不會痛啊!你們一直打,打得痛死了,我都不會痛。
真的啦,我們說同理心你可以感受眾生,感同身受,可是不是你也這樣,換言之,胡XX那個狀態,如果她知道對方心臟很有問題,她不會痛,她還有一些智慧提供給對方讓他處理,甚至她出手幫對方處理解決,那不是更好嗎?幹嘛兩個一起病,對不對?倘若如此,那個就叫傳染病了(眾人大笑),我們大家都修,修行到最後大家都傳染那種痛苦。我相信痛苦的人比較多,要傳染也是痛苦的力量比較大,我們若期望,我們去極樂世界被人家傳染諸上善人給我們,那裡都是善男子、善女人諸上善人,問題是我們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尚且還在娑婆世界裡的閻浮提(地球),你們都知道閻浮提是什麼,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無不是吶,換言之,沒有一件是好的,對不對?那那個也不用傳染了,我們也是列在那個行列裡面,所以,感應、感應,諸多層次,一定要提升到最高。
那天我們從墾丁那個方向回來,經過台灣普濟禪寺,他們的委員理事長就問我們是不是〝帶駕〞(台語:類似乩身)的?我們說不是啊,問題是他們不能理解,他們不能理解沒有〝帶駕〞怎麼能知道?所以換言之禪寺在修什麼?修禪吶!我沒有見過有禪寺在那邊對著水唸大悲咒的,說要唸出一個大悲水。眾生本來是佛,你本來的心就要大悲了啊,還在那邊……,他們有那個儀式,最後還站在外面欄杆向上迴向。你不能說他不對,可是……我現在的意思就是說名詞要符合,禪〜內不動心、外不著相,禪(宗)、淨(宗)、密(宗)其實導歸一如就是叫你「覺」,你覺悟起來啊,而不是依照外表形式在那邊捉摸而已。那麼外表形式是不是罪?也不是,那如果要依照外表形式,就是要搞清楚、弄明白為什麼這個形式可以變成我嚮往的那個樣子,這時候又覺了,所以,覺了也不會堅持不要什麼形式,它的形式變成恆順眾生,這又來了,現在沒有在恆順如來嘛!
諸多善巧方便,畢竟隨其心門引入一乘法,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就是那個覺者,覺者的方法是無量無邊的善巧,所以我們就要學到那個方法,從那個方向去學才不會死在教下。畢竟「經書因人說有,萬法本自人興」,是法逐人,而不要冤枉到人去逐法。意思是說如果降到最低、人間最喜歡的東西就好〜鈔票,你們就學到啦,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對不對?是法逐人、不是人逐法,你們就知道是要讓四隻腳的來追你,不要辛辛苦苦去追那四隻腳的追得好累。錢四隻腳啊,我們人二隻腳追不贏它,所以哪知道布施是因、福德是果,萬緣盡捨、斷下慳貪,你即得虛空法界。虛空法界有無量無邊的財寶,所以那個人就財寶豐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左右逢源、頭頭是道。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所以我們要當個覺者,(師父笑說)覺者離開台灣去到北京還是覺者,對不對?不要當牛啦!那總在遇緣不同,所以要不斷告訴我們自己「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就往那個方向去鼓舞自己。
雅聰師姐:我發現我好像闖了個禍,嗯〜應該不只一個。那天……就是我媽媽喜歡打麻將,我弟弟就勸她不要打麻將,她說打麻將可以預防老人癡呆症,然後我弟弟就跟她說拜佛、念佛也可以預防,而且身體還會健康,去打麻將反而累得要命,然後回來心情又不見得很好。所以她後來覺得我弟弟跟她講完這個她好歡喜,她覺得很受用、她悟到了。昨天晚上她跟我講這樣,可是,早上起床她看到鈞鈞(師姐的兒子)生病、有點兒不舒服,我就帶鈞鈞上樓去拜佛、念佛。結果下午鈞鈞發燒,我們要回家了,她就跟我講一句話說:「小孩子生病,唸『阿彌陀佛』不會好啦」,然後我就一股無名火,沒講話就回來了。後來在車上我就對這件事情有一些反應,回家後我剛好看《了凡四訓》,淨空法師就剛好講到說如果別人這樣講的時候,我們就笑一笑,還是對他說「阿彌陀佛」。結果我不是,我是硬逼著我兒子要繼續去做那些事情,然後還要打電話給外婆說他已經好了。其實我覺得我人為操作的部份好像比較多,聽完以後,我就覺得好像有……(收訊不清,故略)。
師父:對啊!學佛不是學一個善惡,是學一個覺悟,把自己的智慧覺醒起來。所以隨時隨處都是度化眾生的所在之處,也都是度化眾生的機緣,比如她說念佛沒用,機會來了,對對對,念佛真的沒用,然後解釋為什麼念佛沒用。剛才我們講:「口唸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會的有用、不會的沒用,這也是幫助對方覺醒的一個契機,在會與不會嘛!所以,禪門不好學,古代的禪師常問:「你會嗎」,到底是會什麼?沒頭沒尾突然冒出一句「你會嗎」,這意思是你明心見性了沒?(師父笑說)對啊!學佛就是最低目標明心見性,你們有的人聽到可能就覺得怎麼又不一樣了?之前告訴我們最高目標的方向,現在卻說最低目標。(師父笑說)本來就是啊!學佛要幹嘛的?成佛啊!成佛最低不是明心見性是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吶!這個見性成佛是所謂我們說才堪稱法身大士,諸佛菩薩、分證即佛明心見性啊!那麼還有四十一個位次等覺,上面妙覺叫圓滿佛果,對不對?回歸常寂光!那麼如果從回歸常寂光叫做佛來講,不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圓教初住是基礎嗎?對不對?那不是明心見性是基礎嗎?所以最低標。
那如果妳這樣的時候,太好了,妳同時就可以度化一整個家了,從她麻將世界出來又更加強了她的信心,讓她瞭解為什麼念佛沒有用。她如果瞭解為什麼念佛沒有用,她就同時會瞭解為什麼有人念佛會有用,那麼她就有機會去學習那個有用的念佛。也不用自己在那邊生氣,妳看,一隻腳又沒(ㄇㄛˋ)進去地獄了,趕快拉出來,(師父笑說)沒到膝蓋去了,很冤枉,是人家的事,又沒我們的事,對不對?
雅聰師姐:謝謝 師父。
師父:所以,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我們要常於自性觀,不是往外啊,「她怎麼這樣?」氣得要命。有可能跟妳說一說她也沒事了,還很歡樂,妳卻在那裡氣得要命。
(師父問學員甲)最近身體狀況怎麼樣?
學員甲:起起伏伏,感冒的時候睡眠比較少。
師父:就是好過一陣子就停住了,之前比較差,好上來之後就停住,沒有繼續好上去,停在這一節嘛!(學員甲點頭)所以表示什麼?我們某一個層面要再加強力道。從這裡(下)提升到這裡(上)表示有用,可是有用的力道也許還沒有很深入,所以停滯。比如說我們一天吃一餐飯,我們不會餓死,當然,我們不說像修行的過午不食那一種,以一般人來說。可是,我們吃一餐飯不會飽,然後變成一天吃兩餐、吃三餐,你就飽啦,是不是改善得很好了。那吃兩餐又不及吃三餐,所以有時候我們自己的功課……,當然,我們講「功課」不要落在形式而已,藉著形式去契入剛剛講的那些活用的時候,它又可以幫助你更向上一著再上去,就比較不會在那裡起起伏伏,壞也沒有以前壞,好又好不完全。所以我們佛事的功夫的深度要加強,佛事是什麼?(師父笑說)覺悟的事情,不是在那裡〝叩叩鏘〞(台語:指敲木魚及鐘的聲音),那只是其中一種形式而已。
我們說「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很多人想學不能學,很多人可以學卻不是很積極,有的人很想促成也不太能夠,比如說台北一直有一個公家單位的學員常年在李叔叔那一個教室,改善很多,(師父問小光師兄)小光,那是你們認識的嘛,她的小孩曾經是小光的學生,現在是他哥哥的學生。她就覺得很好很好,能學習成長太幸福了,所以希望給她們公司一些對成長有興趣的同事也同霑法益,那也不只是對學法有興趣的,因為整個公司多數彌漫在一種低迷的氣氛裡。
她們整個公司幾千人,她那個單位就一百人左右了,她就說公家單位愈做愈痛苦、愈做愈鬱悶、愈做身心靈的毛病愈多。這和我們以前的印象不一樣嘛,公家單位鐵飯碗,游手好閒沒事做,「吃」報紙、「看」茶這樣,對不對(眾人笑)?那是她說的,她說現在都是被人打電話去罵,接線生接到電話就被說:「你們是米蟲」,(師父笑說)她說:「要是我以前早就怎麼樣了,現在都是、是、是、對、對、對,我們還有二號米蟲、三號米蟲」(眾人大笑)。對啊!修忍辱啊!修到一個程度,結果很有興趣說希望找我們去,她們有一個學佛社,常常有演講。
那我也沒什麼時間,她先生就非常的……她先生是屬於那種比較有正義感的那種人,他說:「妳怎麼可以幫 師父安排這個,根本車馬費不夠他的高鐵費,怎麼可以找人家來做這種生意?」(師父笑說)你看我們變成是做生意(眾人笑)。我說沒關係,重點不是價格的問題,是時間的問題。想半天,好吧!如果真的盛情難卻的話,那就去台北共修的前一天或後一天撥出時間,她覺得很高興我們這邊終於答應了,她就去和佛學社會長談。結果會長說:「可以啊,可是他的理念要和我們一樣」,那她就納悶了:「請問佛有什麼理念?」(眾人笑),對啊!學佛的人都講不出來。
所以你就知道坊間的人、團體都是意識型態,都在建構自己,這在佛家就叫做「邊見」(對立)。什麼叫做一樣、不一樣?比如說基督教很多派系不一樣,不是都一樣「神愛世人」嗎?「沒有,神愛我們這組人,不是你們那組人」(眾人笑)?就變這樣,「神愛基督徒,不是愛所有的人,你是佛教徒」祂有這樣說嗎?又沒有,對不對?祂說愛世人、世間人啊!所以,還是人的意識型態分野出來的。結果她昨天傳簡訊來,就說:「唉〜自從會長知道你是在家的之後,二話不說就說今年沒時間」,(師父笑說)我就跟她說:「還好妳沒跟會長說我的年紀,要不然會長就說永遠都不要來」(眾人笑),所以分別見啦!
四種四姓同歸釋姓,當年的婆羅門教有四個階級不平等,你是婆羅門就永遠都是婆羅門,你是剎帝利就永遠……,就是說你是王族就永遠是王族、你是奴隸就永遠是奴隸。所以,釋迦牟尼佛做一個軟性的革命,四姓四眾平等,祂說在家二、出家二通通平等。來到這個時代,大部份比較迷信名牌、崇拜名牌,有時候名牌還不等,就是說我們會著相,理光頭的好像比較對。可是,那天不是有帶你們去(戶外教學)?你們就聽到人家理光頭的在恨理光頭的,恨得牙癢癢的,對不對?「我對出家人太失望了」(師父笑說)講這句話的人是出家人(眾人笑),對出家人吃的悶虧太多了。所以你看,我們厚厚的禮就上去了,那個叫做雪中送炭,一般都是錦上添花。
當然,我們不能針對這樣子講,只是為了說法故,讓我們瞭解那個背後的理體。出家者出離生死之枷、煩惱之枷,不能只是出離田宅之家。一般人家說:「身出心也出」,身心出家猶如釋迦牟尼佛;後來的佛弟子身出心不出,非真出家人,我們看到他們也是要禮敬,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禮敬諸佛嘛,可是,要不要稱讚?看他的行宜,有沒有符合八萬四千細行,這些威儀有則德,他有沒有符合那些莊嚴妙相?莊嚴妙相不是說打扮得很漂亮,是指美好,他的行宜如理如法。後來又有一種身雖未出、心早出,猶如維摩詰居士,也是當年住世的另外一尊佛「淨名如來」再來,也有人說「寶積(如來)」。最後一等就是像我們這種身心都不出的,身心都不出的就要趕緊學習。
那麼是不是在形象上出、身出?也不盡然,現在的心出比較重要。身是為教化故,換言之,身是一種表法,不是一種究竟,心才是。那如果身代表一切的話,《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五十三個善知識,五十三個善知識以現在的用詞來講叫做各行各業不同、男女老少不同的族群,換言之,「五十三」是五十三大類的各行各業,那裡面也只有六個是示現出家,其他四十七個都是在家。所以這就比如說什麼?在佛家來講,出家是為了學佛,阿羅漢啊,出離六道輪迴的枷。那出家是學習嘛,阿羅漢是學到大學,學到碩士是菩薩,菩薩之後……一般我們以醫學院來說好了,是不是最後的階段叫做要出去實習當實習醫生?實習了之後是不是就要出去……我們說上班了,要開始去應化,這時候如果你還在出家,你心永遠被那個牢錮鎖在形式上的假出家,那你不就永遠不能去應化嗎?對不對?
所以你們就看到為什麼這些佛菩薩的造像……基本上很有名的這五大菩薩只有一尊是示現出家相叫做「地藏菩薩」,其他的都是在家,還有珠寶瓔珞。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看,學佛不是叫你過著貧窮的生活,是叫你心能夠甘於貧,而不是外在。換言之是告訴你能受用它,只是不要去執著它;能享有它,不必去擁有它。所以那些菩薩滿身瓔珞,那就是什麼?應以什麼身得度,則現以什麼身為之說法,為應化故。所以穿衣吃飯皆為眾生,眾生看到你穿得有行情,他才會認同、信任,你就不能穿得太寒酸;他如果覺得你吃得……像我們吃的那樣就會被嫌了,(師父問某學員)那不是妳的朋友嗎?在枋寮啊,我們吃的是排骨便當,「不行!」那其實也不是排骨便當的問題,是上面那一塊排骨不行,「修行人怎麼可以吃排骨呢?這不是修行人。」(師父笑說)我到現在也不知道為什麼修行人不能吃排骨(眾人笑)?難道要TOLO(鮪魚肚肉)嗎(眾人大笑)?
所以,著相啦,這一個著相要著在另外一邊叫吃素,現在這個時代若遇到修行人就先問你有沒有吃齋?你如果反問他,他也不知道什麼是吃齋。吃齋是什麼?「吃齋是吃植物!」吃植物的是牛、羊,那不是吃齋。吃齋者〜持齋者,齋者齊也,齊者平等,以平等心持受你的生命即為持齋,你吃、穿、用都以一個平等心去對待,那個叫持齋。有一種比較狹義的說法是過午不食叫持齋,那一般現在的吃素叫做茹素,茹素就是吃植物。現在吃植物的也吃得很不清,把植物做得像肉一樣,有素的生魚片吶,我曾經吃過一次,人家帶我去素餐廳,我心想:「唉喲,怎麼有生魚片?」(眾人笑)一吃,連味道都很像。所以,你看心有沒有?再說!
平等性啦,姑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然,我不是反對吃素,是希望吃素的人不要落在一種迷失、一種執著,而造成周邊的人的生活困境,你是要透過吃素去度化他們的,不是要吃素去障礙他們。吃素很好啊,當然,吃素跟成佛沒有關係,可是它可以長養我們的慈悲心。為什麼跟成佛沒有關係?如果吃草、吃素能成佛,我們就都沒份了(眾人笑),被我們吃的那些牛、羊就都成佛了,對不對?(師父問雅聰師姐)妳不是有養兔子?我們這一隻阿金(狗)也可能會成佛,牠都是吃素飼料。所以,要有正知正念,在養生方面素很好,可是要真的有機。現在要找有機的很難,最好自己有一塊地自己種,但是種也不一定,因為下酸雨啊,就又沒了,所以全球環境的惡劣,不是那個小小區塊可以解決。
佛法為什麼不強調捉摸在這些事相上,而叫著我們覺悟導回心性的提升?就是正報、依報的問題,真正究竟圓滿解決就是智慧覺醒。那麼迴向、祈禱、做法會這些比較俗說的法事、佛事通通是什麼?俗說是方便、一個手段,它能治標、不能治本,要治本還得自己見性。所以我們說最低標要見性,你們若知道最低標見性,我們還在那裡〝雞仔腸、鳥仔肚〞(台語:比喻心量狹小),我們就遙遙無期了。所以給自己定目標要定高一點,君子立長志、小人常立志,要把志向立長遠一點定下來,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只怕有心人嘛,所以鐵杵可以磨成繡花針,藉著我們的努力精進勇往直前,堅石可破。
有人一趟路從北部來,有什麼疑惑要趕快解決的?(學員默然)(師父笑說)現在沒有了嗎?
瑞騏師兄:師父,現在已經十點十幾分了。
師父笑:算是唱得比較久就要說得久一點。(眾人笑)
音聲的世界妙,楞嚴二十五圓通,它是一個最特殊的法門,最顯而易見的特殊。那一般說念佛法門……地水火風空見識,見大是念佛,識大是彌勒、見大是所謂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那釋迦牟尼佛把耳根……眼耳鼻舌……調到了最後變第二十五圓通,照理說念佛法門是第二十三,可是它卻變二十四,所以它做了一個微調,它是一個微微的特殊法門。楞嚴裡面有二個特殊法門,「念佛」是針對盡虛空遍法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是針對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所以「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那這樣對虛空法界比較……,你可以互為正助啊,那念佛如果不契入實相念佛,也了無是處啊!那耳朵最利、眼根不利,舌根……等等都不見得耳根那麼利,耳根很容易聽得懂,眼睛看得〝霧煞煞〞(台語:比喻模糊不清),比較遠一點就看不到了,近一點的也看不到,老花眼、近視眼,對不對?那耳朵還比較容易去契入,所以為什麼我們很多應化都以音聲去做主軸就是這樣。那麼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藉著外在的音聲讓我們契入內在,我們說「若以色見我、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這一個音聲非外在之音,而是音通心地、聲達性海,從我們內在啟發引流出來的一種音聲。所以我們在聽也不能去執著,也不用去想,可是那個感受是最直接了當的。
學佛的最後還是在心靈的提升,不是捉摸在身和所謂你的知見上、邏輯上、知識常識上的理解而已,這些通通不是,這些通通是附諸的,我們要回來我們的主軸〜心靈層面的提升。那麼心靈層面的提升就非一定法,只要你能把我們的心放淨去感受外在,猶如交光大師講的:「捨識用根」,它比較不好懂,換言之離心意識,叫著我們在接觸一件事情的時候放下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就容易當下即得。這個就是前面我們講的「總在遇緣不同」,那如果遇到這樣的緣,你們就趕快去契入啊,就不一定要一直執著在所謂的教科本上的緣,什麼叫教科本的緣?塞一大堆知識常識的緣。
老子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所以我們就走那個「損」的路徑,損了,回歸無為即成覺者;學了,無止盡即成就為學者,學者最終還是會有問題。那你說覺者呢?如果會有問題就不叫覺者,所以覺者沒有問題,我們要成就那個覺者,不能執著在學者上面。那成就覺者之後,學者的學養你通通一目瞭然,你也會,只是你不去執著它。所以,整個虛空法界是你自性變現出來,只要回歸自性,無有一法不可得,換言之,因其無有一法可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