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農曆三月十六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April 18th, 2011 ( March 16th on Lunar Calendar )
時間:100年04月18日,20:30〜22:00
地點:寧靜園(高雄市鳥松區本館路文明巷1弄2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女淇師姐音聲唱頌
麗雲師姐音聲唱頌
威呈師兄音聲唱頌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我們說「信」為寶藏第一財,所以「信」這個字在各個宗教裡面都擺在第一順位,不管是基督教的信望愛,還是淨土的信願行,還是華嚴裡面的信解行證。信為道元功德母,為什麼?因為它是第一重要,所以,華嚴裡面講「信為寶藏第一……」,寶藏嘛,無量無邊的第一財,也就是說你若把「信」挖到手了,你就得到第一、最最最殊勝的一個寶藏就到手了,那有第一,其他的就具足嘛!
「信」很難!要我們信外在,一般來講還屬容易,要相信自己……在這個時代是最難的。我們說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現在的人要叫他往外追逐很容易,因為現在人習慣不勞而獲,依他性高,叫他信回來自己非常不容易的原因是因為信自己還得要去修正,修正就是改嘛,改變習氣就能得到我們人生一切的美好,不容易啊!那當我們回歸自性的時候,一切具足嘛,那個具足實難想像,非一般人間邏輯所能去測度理解。
很多人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那為什麼佛覺、眾生迷?那本是一體性,為什麼會有這個等差?當然,自此以降非凡夫境界,所以,就藉著我們的一步一腳印,上功不昧下行深入去慢慢慢慢回歸回來所謂的「人之初,性本善」那個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那我們現在呢?現在是依妄起用、分別而立輾轉生成至累積變成那個根深蒂固的執著不能拔除,所以,在六道輪迴裡面輾轉流衍、求出無期。
古師大德、諸佛菩薩畢竟慈悲,我們說生生世世不疲不厭倒駕慈航來此救度眾生,事實上,對佛來講實無眾生可度,唯眾生自性自度。開示是諸佛菩薩的工作,悟入是我們眾生,「開」一般白話文講比較清而易解的……我們說言教,說出這些宇宙人生的真理、宇宙人生的道理,讓我們可以明白理解;「示」是表現出來、演出來,那叫身教啊,那麼裡面就有所謂的因果理事現象,有這些作用、理體,通通以表現、表演出來給我們看。那麼「悟入」呢?當我們瞭解了就叫做悟得、明白,明白它背後的理事因果,換言之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那麼「入」就是去落實,一般若以「止觀」層面來講,我們的悟即是觀、入即是止,止就是做到,先去瞭解明白之後才有深切的行動,那這一個部份是我們眾生自己的工作,也只有這樣才能去度得了嘛!
事實上,外在哪有眾生可度?唯是自性眾生無邊無量誓願度啊!外在也沒有一個什麼煩惱可以除,亦唯是自性煩惱無量無邊去去除它、轉化它。外在也沒有一個法可乘,自性清淨無染亦本無一法可立啊!可是,起作用無量無邊卻又能生成萬法,所以,萬法的角度來講是所謂的我們說無量無邊的法門誓願成,去誓願學,學了之後,成就無上的……我們說生命狀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那個全部都是自己,無關乎外在。還好科學家現在也去幫我們做了一些證明,沒有物質嘛,那我們想到外在就是物質、現相,事實上,這些現相在一念無明頓現,此生此滅它是同時的,乃至於一個虛空法界裡最小的粒子〜我們說「一合相」,那個鄰虛塵和我們的關係都緊密,沒有它就沒有我們存在了。
所以,無限裡面如果有一就有一個限,有一個不行就有一個限制,那就不是真無限。這個理路難瞭解,所以就要提起我們的信願,很多時候是大概懂,可是,做不到,做不到就證實不到,那也因為做不到,我們才要再去努力嘛!現在學法其實回歸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什麼?我們就不要想,經典、古聖先賢講的就是、是、是、對、對、對去落實,其實你已經一步一腳印在逼近、在契入了。那在契入的過程當中又有一種不自知的感受,意思是說我們沒有去設定目標、目的那個所謂的果、收獲,現在我們若不去設定收獲,我們的一步一步慢慢逼近是自然的事情。那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很難、沒什麼成果?就是我們隨時隨處在設定收獲,我們說古人講:「但問耕耘,不問收獲」,我們現在的人都會顛倒,就是但問收獲、不問耕耘,所以,收獲遙遙無期。
那要從哪裡開始?就是從我們的理解開始啊!那「理解」這件事情我們眾生又有執著,又麻煩了,對不對?人家說的又很難接受啊,所以,「不信」又出來了。古師大德對待眾生的角度都會有一個共通的認知,那是什麼?「信」最難!真的是很難,所以,有很多出家的乃至於老死畢生都不相信佛,不相信有「覺悟」這件事情。很多學法的人到最後都會補一句話說「人本來就是會煩惱」、「人本來就是會擔憂」、「人本來就是會……」,很多「本來就是會很多……」的這些負作用、負面的這些思想見解行為本來就是啊,那當然也沒有錯,人本來嘛……所以才叫人嘛!可是,我們都明白有六道、有不同維次的生命階級可以去提升,所以就不能把「人」當做是一個終極,用那個「本來」來框架我們自己。所以,我們要超越人道,那一個「本來」就理當不存在,畢竟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嘛!這個才是本來吶!
「本來」是覺悟的、「本來」是沒有煩惱憂慮牽掛的,「本來」是沒有〝操煩〞(台語:比喻憂心忡忡)的,我們遇到都會啊,因為我們習慣了這件事情。性相近、習相遠,對法,善用對治去把自己拉回來。那又缺乏精進啊,「精進」這件事情有時候去依眾靠眾、靠同參的力量也不無小補,助益也是蠻大的,要不然就是自己要比較〝巴結〞(台語:比喻自我承擔)一點靠自己。依眾靠眾有同參提醒,有時候我們會基於負面的情緒而達到一個正面的結果,什麼叫負面的情緒?比如說很多的這些不好意思、造作是在我們體性裡面本來就沒有的,可是,我們卻因為這一種心態……有的人是愛面子,對不對?為了面子問題,他還是會督促自己去加強功課的落實。反正,能夠達到那個正確的目的,這些手段方法也都可以被理解、可以被認同,因為它是一個階段性過程。畢竟法門無量,諸法亦平等,從無量無邊的法裡面去挑出適合自己的,適合了之後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那當然當中有一個微調的空間,現在的人理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比較狹隘的,我們說一本經書、一句佛號唸到底、看到底,你也不能說不對啊,可是,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上識的人、會學的人他的「一」是他整個人生就是一個「一」、整個遍虛空法界是一個「一」,他不是拿那一個一本書、一個方法、一句佛號一直在那邊重覆就叫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可是,我們又沒辦法去善學,那這一個方法就是可以被認同、理解的。可是,也不要忘記它只是一個工具、一個踏板,我們不要把它變成一個目的。
現在學法的人很多都把這個功課當成一個目的,今天若沒做就很緊張,「緊張」有時候也是好,可是不能用著緊張去做,緊張是督促我們不能這樣,緊張沒有用。那如果今天沒做,卻在生活當中體驗……我們說反聞聞自性,善學者山河大地皆是清淨法身無盡慈悲的示現,法都隱藏在裡面,所以,那個一是即一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善學的應該把它提升到這邊。可是,不是叫你們放棄原來的功課,(師父笑說)你們很多人現在在想:「哦,讚啦!回去不用再花個一小時念佛、一小時拜佛、一個小時看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對不對?都不用了(眾人笑),你就要在鏡子前照一照,我們是上根的那一種還是中下根?
中下根要培養,它不是永遠沒有變上根的機會,下根的培養……透過這種我們說有為法,有時候講說是死法(死的方法),去把自己救活。用這種死法然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讓我們在這種過程裡面得到定靜的功夫,那我們的根性就慢慢提升。那下根可以提升成中根嘛,中根可以提升成上根,上上根也可以從當中去培養出來,所以,只要是自己當下的圓融即是圓滿。學法沒有在跟人家比的,嚴格來講,也沒有在和自己比,為什麼?因為三心(過去、現在、未來)不可得,所以,安住在當下即是。問題就來了,我們通常也當下沒有安住,妄想紛飛、執著紛起,這些負面情緒的境緣又不斷的展現,所以又把我們打亂了。
「一門深入」要去廣的理解,可是,當我們廣的理解還沒有訓練得力的時候,我們就從狹隘的去契入著手,也在狹隘的一門深入裡面隨時提起觀照力,在這當中訓練。我們總是會出門嘛,和人事物對待嘛,那在做功課的時候提起觀照力就是為了要出去用,用成什麼?就是用成一即一切的那種一門深入啊!那時候,山河大地就起作用了。聽好,「山河大地」不要只想成就是那座山、那個曠野,或者是那個海邊、海浪,我們現在若想到自然就想到那些,可是,自然是一個法則,大自然的法則,我們說是一個律則,它不是特指一座山就等於自然,只是說相對我們現在人道的污染,這些山河大地相較來講算是自然嘛!它是一個產生的現象。
換言之,真正的自然在哪裡?在這些理體我們通通瞭解、運籌帷幄,符合了,我們就在自然裡面。它沒有告訴我們科技是不對的,是我們不符合自然律,所以,科技變成禍國殃民的工具;如果我們是符合自然律的,科技就變成福國利民的工具嘛!所以,科技它也可以是自然啊,那它也可以是非自然啊!從考古的角度來講,看到很多以前的古文明,我們很難理解,為什麼那樣的狀態……看起來都很古老啊,有的工具是石頭、有的是……,很難想像為什麼蓋得起來?那個時候沒有現在所謂我們認知的高科技,換言之,他們有高科技,只是我們不能理解,所以,他們高科技的形象和我們高科技的形象不一樣。前陣子電視上不是又常在報導什麼外星人等等,他們的高科技我們也很難理解,對不對?所以,這通通在自然法則裡面。
一切法從心想生,很多的生命形態是我們不能理解的,尚且還有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形態。比如說阿姆斯壯登陸月球,他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對不對?上面空無一物、寂寥啊!說月球上沒有生命體,對不對?那沒辦法呀,(師父笑說)因為他可能沒修禪定,所以他不能突破維次空間,不知道嫦娥娘娘和兔子在那邊搗藥、吳剛在那邊砍樹(眾人笑)。不同維次空間重重無盡、重疊在一起,我們人的定……勉強也說他有定,只是定到人的程度而已,那個穩定性只能去理解這一個世間,甚且這個世間都不能理解。佛法叫我們要當覺者,覺悟就是明白,明白整個宇宙人生真相,那時候的生命體是通透的,簡言之,就是把我們的自在裁決權拿回來而已啊!「裁決」我們也可以說是「主宰」,它是從兩個角度去講,如果沒有拿到這一個學分,永遠就是有痛苦追隨。那其實不是,是我們去追隨痛苦,痛苦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我們又跳進去,我們若沒有,痛苦也追不到我們,對不對?
所以,老話,執著、分別、妄想還是要透過生活當中隨時隨處去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然,有人說北漸、南頓,南惠能、北神秀,神秀是禪宗裡面我們說所謂主張漸悟的,惠能主張頓悟。神秀的脈絡好像也失傳了,沒幾代就不見了,可是,我們現在還是知道這一件事情,為什麼?因為「禪」來講真的是「頓」,沒什麼「漸悟」的這個東西嘛,禪說頓悟「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可是,神秀的存在有沒有他的價值意義?有啊!因為很少人是上上根人,尤其來到這個時代,他們那一個時代就很少了。那六祖惠能祖師他只度一種人〜上上根,上上根以下叫什麼?上根、中根、下根嘛!所以,你若是上根人去找六祖惠能,他會指引你去神秀那裡,他說:「我這裡只度上上根人,不好意思,你少一個『上』,你要去神秀那邊,他才有辦法度你」(眾人笑),對不對?
這個叫什麼?剛剛前面講的「適合」,法門無有高下,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六祖惠能很高段,對不對?只度上上根人,那我們不是,他可能也頭大大,該怎麼辦,經說了也聽不懂,用暗示的、明示的都聽不懂。我們就在那裡所謂〝鴉仔聽雷〞(台語:比喻一頭霧水),怎麼說都聽不懂,他就像對牛彈琴,可是,現在好像……「對牛彈琴」以前是形容什麼?形容好像很駑鈍、都聽不懂嘛,現在好像也不能這樣子,(師父笑說)這樣好像有侮辱到牛(眾人笑),你知道嗎?對啊,我們發現牛的靈性也很多都聽得懂啊,對不對?是我們沒辦法去和牠們溝通啊!我們和阿興去高大牧場,感覺牛也很有那個靈明覺知,還是蠻聰明、蠻有智慧的。
所以,我們人要加把勁,現在鬼道眾生很多都比人道還積極,求往生、求上進嘛!「往生」也不要那麼狹隘,只是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十方諸佛依正莊嚴,祂身處的都在淨土裡面嘛!對不對?所以,往生就是讓我們的生命活起來、提升,而不要往下墮落嘛!沒有人規定只有極樂世界才叫提升啊,你自己成佛,你的淨土不叫提升?不是這樣嘛!那當然,我不是說極樂世界不要去,只是讓你們用一個平等心去學法的時候,我們頓時在法上就又消去分別見了。
在我們眼前的課題可以去成就的就趕快去成就,不一定老是要依賴補習班,我不知道你們如何,我們以前讀書的時候,我們發現都是哪一種學生比較喜歡去補習班?多數也是這些學生會想到去補習班補習,就是那些讀書讀得很好的學生,我們這種讀書讀不好的,本來就很不喜歡讀書了,還送我們去補習班,我們豈不是更討厭(眾人笑)?要讀兩次嘛,學校讀一次,放學還要再讀一次,所以,去補習班的多數是那些資優生。其實,資優生已經很厲害了,你有沒有發現?可是,這就是人間的矛盾。那學法的人也有這個矛盾,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你們聽過嘛,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極樂世界要修行一百年,所以有那個比喻啊,娑婆世界成就容易,因為它有風霜考驗;那極樂世界沒有風霜考驗,可是,極樂世界緣好嘛!所以,各有利弊。
我們把極樂世界形容成補習班,你們的教室在娑婆世界,所以如果你們能直接在娑婆世界努力,考上大學、博士班……我們比喻博士班叫「佛」、大學是「阿羅漢」,至少要考上大學阿羅漢,碩士是菩薩,這樣就好了啊!可是,標準在博士班,直接考上博士班當博士這樣就好了。(師父笑說)那你們若直接考上,你們去極樂世界做什麼?對不對?那去極樂世界要做什麼?就是要再回來教的,去那邊補習補習可以考上,都好啊,我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嚮往極樂世界,就要在娑婆世界鍛鍊實力拿高分,你那時候的補習班就很輕鬆,讀補習班就是再一個補習老師來幫你確認說「嗯〜你很穩定」,對不對?
所以,念佛十八願……我們說嚮往極樂世界的人,第十八願〜持名念佛,他也要發菩提心。菩提是什麼?菩提心覺知、覺悟,我們自己要覺知啊!我們自己要覺悟啊!這才叫菩提心,不是說像現在的人我發願吃四十九天的素叫做菩提心吶!然後換我孩子的身體健康一點,(師父笑說)現在的菩提心都變成這一類的。所以,我們說……都很〝哩哩落落〞(台語:比喻七零八落)啦,人生境界有好一點又有不好一點,當然,我不是特指身體的病痛,人生的境界就時好時壞,不能持續、不能愈來愈圓融,因為實質不夠。那覺知啊〜發現到,發現到我們有問題嘛,覺悟,再去明白這個問題的理路、來龍去脈,換言之,一個是知其然,再提升又知其所以然,那我們一定要提升到又知其所以然。
十八願它是一個念,一切法從心想生,可是,我們還得要有個條件,好比我們要移民,我們不能只想說要去美國,當然,現在美國也很多人不想去,(師父笑說)現在有什麼地方比較好,是人家想要移民的?澳洲好了,很多人要去澳洲,可是,要有條件啊,不只是我們一直想,若以我們人世間來說,你要先拿到那邊的認可,對不對?那邊是什麼?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所以它那邊認可誰去移民?上善之人嘛!上善之標準就是十善業道,所以,十善要符合上善的標準,我們才能去。那標準要從哪裡拿?標準在你們娑婆世界這間教室去鍛鍊助長。那如果你拿到十善圓滿了,你也不用去了啊,因為你已經考上,你不用再去補習了,你們不曾看過那種考上大學還去補習班補習考大學的吧?
所以,志向很重要,把我們的目標定高一點,高一點不是我們的去處,現在很多人的學習和人生的志向都是定在結果,設定結果,比如說人世間我要有一棟洋房、我要有一台名車,我的努力就是往那邊;那學法的人就是我要往生極樂世界;可是,甚少聽到人家是從因上去定目標的。所以,《了凡四訓》也做了一個示現,袁了凡先生他好像不是從他的目的去定嘛,他都是從原因上去定,比如說「我要做三千件善事」,他並不是「我要得到什麼」,對不對?那他固然知道命中無子……等等,他還是從原因上去定,所以,我們學法要快速就是從原因上去定。
那原因不明白,對等的結果不要緊,我們就去瞭解什麼是正確的言行舉止,往那邊去定就好了。比如說有人做善事,如果什麼都不知道,退而求其次也好,「淨」達不到,那「善」總是也不錯啊!去定目標,你一個月要做多少善事,這樣總是比自知錄、功過格還好,對不對?功過格就你也沒目標,你只是每天睡覺前回想今天做了幾件善事,好的幾件、不好的幾件,一直在那邊……都在重覆而已,重覆你的錯、重覆你的好。所以,善學者不必再去往過去追思,來者可追、逝者已矣,往來者我們認知、理解的正確去定目標。
那麼為什麼猶要定目標?我們一下子做不到圓滿,如果不去做,我們又會懶散,變成兩頭空。所以,我們可以去設定我們能力所及的善,階段性去設定一個量。當然,善是無可稱量的,為什麼?因為自性不可稱量,所以顯現出來的外在不可稱量。可是,因為我們習慣了執著、習慣了分別,計數、計算,(師父笑說)說到計算,我就想到你們那個計算機(眾人笑),我們要會算啊,要會算人生的利頭,不是我們人的享受的利頭,是指生命價值,要去計算這個東西。尤其學法的人,可不要學一學卻下地獄,那就是不會計算,對不對?所以,定一些我們能力所及、可以去設定的善的行為事件的目標。
好比基督教《聖經》裡面不是教他們要把人生收入的十分之一拿去奉獻,它定那個十分之一就是目標,你看,他們也是從原因去定啊,多好!那當你十分之一做習慣了,你慢慢再定成十分之二嘛,對不對?又做習慣,就以此類推一直累計,累計累計到十分之十啊!你們現在聽到又「怎麼可能十分之十?」,你看,又不信了,人家佛說愈施愈多、愈多愈施,我們是愈多時愈捨不得,所以,沒學的時候信佛,學了之後疑惑,做了之後不信。不是祂不對,是我們捨不得,所以,這樣子的速度就會很遲緩,跟不上過去生不足的福報的現前,(師父笑說)這個聽得懂嗎?過去生有福的現在很好過,那過去生總是會有造惡業、沒有福的時候嘛,努力就起起伏伏。那來到這邊造惡業、跌落的部份比較多的時候,是不是就是沒有福的現前,對不對?那我們這一輩子造福的持續力又不夠,遇到那一截的時候,我們就會很痛苦,痛苦之後我們就會疑惑、更加迷惑,更加迷惑又造業。迷惑什麼?迷惑之前所學的到底對不對,那有的人就推翻掉了,推翻掉,如果你學佛法,你又在那邊謗佛毀法……等等,那就又造業啊,然後整個人生就會愈來愈低落,那這樣就很冤枉。
所以,只能不間斷往上累計,真的,不會虧到啦!那透過一個「布施」,也不要只停留在物資上,把你的人生通通布施。真正布施是把我們這些……一般說放下,「真正放下」會的就是把我們內在貪瞋癡放下就好了,不會的也沒關係,不會的就退而求其次,(師父笑說)把我們的東西放下嘛(眾人笑),給人家就是你放下那個東西了嘛!把我們的喜歡放下,通通是這個東西,所以,濃縮兩個字叫「布施」。布施練得、熟悉了,你的持戒功夫就比較容易上軌道,持戒功夫、守規矩上軌道了之後,你的忍辱功夫就比較能夠得力。所以,我們在座有非常多人「忍辱」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對不對?最近學修的過程我們都發覺我們很容易火氣冒上來,冒上來就火燒功德林,其實好像也沒那麼嚴重,為什麼?因為我們又沒有什麼功德(眾人笑),(師父笑說)冒上來的火只是燒草而已,哪有燒功德林,對不對?那總是對自己傷害啦!瞋恨畢竟是地獄的業因,我們不要老是在那邊「唉〜功德林燒掉了」,我們又沒有種到功德樹,哪來的功德林?所以,清淨重要。
那當然,忍辱訓練得力了,修持忍辱之後,精進、禪定都容易上軌道,那智慧也會生出來呀!當我們有禪定的心的時候,那時候就比較容易有功德,因為心是清淨的,三輪體空,那麼可以讓前面那些布施、持戒、忍辱轉化成功德,就不會又被燒掉了,到那時候一不小心又冒火上來時,才真的叫做「火燒功德林」,我們現在頂多有一些負的、折損掉,對不對?所以為什麼要給出去?因為不要等到我們自己來燒啊,我們先給人家至少還有價值,自己燒一燒就都沒了。為什麼你們常常做功課要迴向?你積的福若有功德……對不對?迴向!通常說「若有功德」幾乎都沒什麼功德,可是,還是有一個念力,心願的力量,那它轉化出去是福,眾生被你迴向,這個生命狀態他得到的是你的福,也會等量提升比較好。
那個就像我們在鄉間村里民中勤奮好學,進京趕考考上狀元,狀元就是得去當官,對不對?然後到朝廷上任之前就先衣錦還鄉,拜見父母、以前的老師,這個就叫做迴向,迴向大家知道你了,以前大家對這些人就會比較尊重,那麼他返鄉之後又回去京城任官,他的家人、親戚朋友就會比較受到這些鄉里民的尊重愛戴,那個就是他迴向給他家人的能量,這個就是屬於福的部份。聽好,功德一定要自己建樹,功德沒辦法人家給我,人家能夠給我們的只是福,換言之,我們能夠給人家的也只是福。那為什麼說把功德迴向?因為功德可以轉化成無量無邊的福,釋出無量無邊福,所以可以迴向,福德的本身不能轉化成功德。
那你說三輪體空造福就有功德,那個是三輪體空的本身,不是那個福變成功德。所以,話頭裡面的文字就會有障礙,大家一定要去明白,並不是我現在布施、做善事有福,然後把這個福放著,等它有一天轉化成功德,「功德需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功是因、德是果,持戒有功、得定是德,修定有功、開慧是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功德、功德,它有因果的關係,所以,一定要回來我們的清淨。如果你們想到這些,要種功德林就要想到不是我們的忍辱沒修好把功德林燒掉,是我們忍辱沒修好的同時根本種不下功德樹,所以根本沒有功德。這樣你們知道吧?去廟裡可不要又在那邊求功德了,(師父笑說)捐錢求功德,對不對?
最近以來有沒有什麼疑惑?包括你們在聽音聲的感受,你們這個很少去體會,就是比較無為法的這些感受比較少去體會,一般我們都從比較道理上去理解。人啊,畢竟是在這個時代的教育體系下成長,也養成了這種習慣,慢慢慢慢一定要把我們的所謂心靈的部份回溯回來,不能只是停留在所謂的這些文字相,心靈其實是離相,我們愈少這些腦筋思維的罣礙,我們的心靈愈容易去契合。畢竟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為學日益啊!我們為道,道法自然,自然律把我們率性慢慢彰顯出來、回歸,所以,那個是神會,一般你們說心領神會,不是在知見上去捉摸。
包括中醫有一個名詞叫:「神聖功巧」,它就不是在一招一式的有為上去捉摸,比如他們的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木、火、土、金、水,由水生木、木生火,火回歸變土,土生金、金生水,即便是陰陽五術裡面,這個也是一種有為。可是,這個……就是說我們若無法去神會,只好用這個去捉摸推敲,要不然中醫裡面所謂的望、聞、問、切,基本上也都是一種……包括連第一個字「望」都是一種有為,聞、問、切最後是把脈。不過,(師父笑說)現在這個標準算是還蠻厲害的醫生,在古時候算是三等三了,第一等「望」就可以了,可是,上面還有一個神會(心領神會),用你們的「神」……講白話一點就是用感受直接去體會這樣子而已。
所以,包括有很多人在練這些五術、練什麼神通,練到可以看到境,用什麼眉心輪去觀想……等等,都在一種有為的狀態裡面。那它存不存在?存在啊!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可是,我們要知道即席離席的道理。有的人會常看到境,慢慢去提升,提升到離這些色身香味觸,你還是可以去知道,那個就是我們自性起用心領神會。比如說也沒看到、沒聽到、沒聞到,可是,你就是知道,只能方便講說是三個存在的那個訊息,物質、訊息、能量嘛,我們解讀不是在解讀能量,是解讀那個訊息,所以,訊息裡面隱藏很多的這些可以轉化成的知見。那麼你要怎麼去解讀、去領會它?回歸清淨啊!那就是什麼?止靜則一念不生、動念則萬善相隨,它是離文字相,一種心領神會的東西。
畢竟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我們現在的人……不是要我們放棄經教,是叫我們藉著經教去隨文入觀,當你入觀的時候,那個文本身已經不存在了。入觀入進去就是接近心領神會,那你就可以徜徉在那種所謂我們說換另外一個名詞叫做「它的維次空間」,那是一種禪定。所以,讀經教也可以讀到禪定,禪定隨文入觀,如果是電影演的,就是看書看到很多畫面出來。那你說是真的假的?它是一個形容,比如說古時候沒有這些video的時候,它是用文章去形容,現在有電影,它是用這些畫面想像去形容,告訴你那個理路嘛!所以,「善學」我們再三強調要會,孔子「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這學生他就不教了,那現在的人都「我會、我會,舉一隅就是你比了一個角,我知道還有三個角」,那他又落在這個有為的死法裡面,這通通是一個障礙限制。
「舉一隅而以三隅反」是契入那個理,理入則千悟,「千」是一個表法,代表無量,所以,我們理沒辦法入的時候,我們事相才一個一個捉摸。我們看經教也是要如此去體會,可是,這個有時候階段性好像沒那麼容易,所以,才要你們有時候訓練「淨」,不是只叫你們去看這些經教,而是有一些所謂的行門。比如說念佛,阿彌陀佛我知道,四個字一直念一直念有什麼作用?它本身「阿彌陀佛」四個字你不理解,可是,你不斷重覆,你又可以回歸那個定靜的功夫,那個神會的功能就比較容易產生,換言之,回歸那個「本來無一物」,我們說萬緣放下你即得,應念即至、妙觀自成,就有那個生命的狀態。
這個說起來會不會很難理解?之前好像很少談這些,很久很久沒有講了,因為怕大家不知道,可是,還是要去聽一下,人生亦有可能性,總在遇緣不同。經教的契入……我們說覺、正、淨,「正」門是我們一字一句去把它搞清楚弄明白之後去落實,也可以達到,那那個時間非常冗長,還得看我們的理解度,因為有時候會死在教下,那理解了又死在一法。所以,有一個「覺」門,那就是你們說的禪宗,它屬於覺門,要悟啊,要開悟、頓悟啊!「淨」門就是你們所謂的……像淨土宗修清淨,那它可以為輔,一即一切,一而三、三而一。那這個又是我們說總體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照理說,你在做一件的時候同時具足,比如說你們在看經教,你們就要有覺了,你看到那些文字,你就要悟得了嘛,悟得文字背後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對不對?那時候有覺嘛!那當你覺了之後,你同時具足清淨,因為你如果有一物堵塞,你就覺不了嘛!所以,透過教下,可以達到覺和淨;那透過淨,清淨會開智慧,智慧起用,無量無邊智慧產生,你又可以知道經教,所以,一而三、三而一。
那覺呢?亦復如是,你如果覺悟了……,不清淨的人他覺悟不了,所以,覺悟了,一理通萬理徹,所有的事事相相你都可以知道它的理路,只是差別在於後得智上也許你的用詞會不一樣而已,你的理路的形容會是一樣的。那用詞就是一些工具的涉獵,這些教下、這些經教不一樣。換言之,隨著時代的不同、時代的繼續發展下去,以後的用詞又會跟現在不一樣,對不對?更何況現在的用詞已經很多和古老祖宗不一樣了嘛!我們比喻一個最簡單的「看破」,我們現在就誤解很多了,「看破」兩個字這麼好的義理,可是,我們現在誤解啊,都變成是一種消極、一種逃避,是一種撒手不管,都變成是這種概念,其實不是,看破是瞭解透徹、明白、積極,他才有辦法。所以,你看光是古時候的用詞和現在的義理、現在人的定義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要再轉,轉成「看透」,我相信「看透」用久了又會有問題出現,對不對?永遠跟不上嘛!
所以,世人逐法時非悟,法逐人即為自性通達,那是法在追你,不是你去追法。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那些經教、那些文字是你去用的,不是它來限制你、框架你。所以,唯言自利、不言利他,一個悟的人若看太多經教……除非它有一些功能性,必須要透過這些方法去幫助一些眾生,要涉獵一些不同的工具,要不然對一個剛明白覺悟的人,有時候還會轉加昏沈,看太多還會恍神吶,清淨還不得力的時候,無形中還會被這些文辭的障礙給轉掉。
那不是叫你們不要讀書,是要會讀;不是叫你們不要看經,是要會看,試著常常植入自己隨文入觀,即便什麼是隨文入觀不知道。就是你們看到那些文字在形容,你就要起用你心靈的層面去融入它,好比有時候你們看電影看得很感動在流眼淚,有人看經也會啊,看得很感動而流眼淚,那個通常是比較有去融入嘛,換言之,要融入一定不能有自己的成見。還有一種經驗是你聽人家在講故事,你自己會有一些畫面,很融入,隨文入觀類似這樣。以後你們在學修的過程中就要慢慢去體會一下什麼是隨文入觀,「離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這些術語比較不容易懂,總之,不要有自己的想法,去體會它這樣就好了。很多文字我們不能理解,可以去查查字典,去瞭解它的定義是什麼,那個都是工具。那要把這個習慣、這個體會善用在當你離開經教、抬起頭來面對的這些人事物上,你要如何去融入。
所以,有的人說「他心通」……其實「他心通」也沒那麼難,不是人家說得飛天鑽地的神通,你們只要能夠訓練自己將心比心,把對方當做自己,你就可以瞭解他,至誠則感通嘛,你對待人如果有對立的話,你就很難理解他。除非我們說的是那種報通,類似當鬼有五個報通,其中有一個「他心通」,那當然我們不是講那一個東西,我們講的是生命融入。比如說大海上無數個泡沫,彼此對立不能相屬、不能理解,那我們本來也是那一個泡沫,那一個泡沫就叫做沒有他心通的生命狀態,那麼你把自己戳破了,你回歸大海,你即是大海,所以,所有的泡沫和你相屬,是不是就將心比心把它們當做自己了?其實就是自己了,那時候你就可以和它們相屬連結、理解。那你是本來就知道,「他心通」就是一個形容而已嘛!所以,人家在學什麼神不神通的東西,在那邊坐半天觀想,那有時候容易走火入魔,還不如這樣直接了當,關心人家就像關心你自己一樣。
關心別人的小孩就像愛我自己的小孩一樣,你就也可以瞭解那個小孩啊,只是不要都被小孩子給騙了,哄小孩結果都被孩子騙了,(師父笑對某些學員說)最近妳們好像都常有這種經驗,「現在的小孩怎麼這麼聰明」對不對?妳看,那孩子以對待妳去對待自己,他都知道妳們在想什麼,怎麼樣就可以把妳們騙了(眾人笑),所以,不要讓小孩走在前,我們自己要提升起來。(師父笑說)有人不知道這件事,因為最近有人被小孩子騙了,小孩子的誠懇、憨厚騙得了大人的同情、愚昧,然後他們得到了寵愛,對不對?「愛」是要的、「寵」不需要,「寵」會把他變壞,「愛」會滋長他的善,寵愛,不好。所以,現在的教育大大出問題,其實古老祖宗的教育真的是愛的教育,那一個愛不斷的提升,從愛緣提升到眾生緣,再提升到法緣,更加提升到無緣大慈。那個愛一般你們說「大愛」,當然,佛家它不講愛,甚至大愛都不講,為什麼?愛有一個情執的意味,那麼慈悲裡面沒有這個東西,只要有情識就會有偏頗。
所以,我們現在學制在講的「愛的教育」,我好像在小學的時候就常聽說,那個也是西方傳來的,還甚至有一本書就叫做《愛的教育》,一本小小的冊子,那這一個不是真正的愛的教育,它變成是一種不能打、不能體罰的教育等於愛的教育,其實不是,佛家四攝法裡面不是有愛語、利行嗎?愛語不是講好聽的話,是講關心對方的話、對對方有用的話。那關心的話不見得好聽,最好聽的就是阿諛奉承的話,諂媚的話最好聽嘛,對不對?所以愛語不等於那個,也絕對不是那個,愛語是說關心對方的話。利行是做的行為、做的事情都是對對方有好處的,那你從這個角度去看,完全都沒有自己啊,沒有自己,你那個講出去關心對方的話,它才會準確,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得失。
那我們現在很多人想去幫人家,比如說你們學了一些法,你們有一個基本概念就是不能自私,我們有一口氣能夠盡量去幫助別人就盡量幫助別人,可是為什麼常常因為這樣又有一些負面反撲?你們沒有想過嗎?因為我們不是真正的不自私,我們常常有時候要去幫助別人的基礎都是建構在自己的名聞利養,所以我們有得失,只要你有自己就有得失。有一種是比較接近,這個是情緒上的一句話:「我豁出去了」,豁出去是比較接近沒有得失,那時候反而你講出去的話又比較精準。因為你沒有情識,你的正報沒有這個東西,你依報就比較不容易有。那為什麼我只是講比較不容易?如果你的正報真的完全沒有了,你依報也不會有,可是,他有他自己的情識,但他不會恨你。
你們不曾聽過古時候的媽媽都這樣?「我寧願你現在恨我,也不要你將來因為我……」,那有的是說得比較難聽,「我寧願你現在恨我,也不要你下地獄了才來怨我。」對不對?所以,她沒有得失,最後那個小孩長大也不會恨他媽媽,有可能還會感恩。當然,我不是叫妳們沒事去打小孩,妳們要拿捏,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以你有沒有發現?還得有同事,同事是什麼?如果你的愛語是他做錯事情,你必須要負責、必須要為他好而講一些比較重的話時,他是不是會受傷?有可能,那後面的同事就是什麼?同事就是白臉啊,你前面的手段叫做黑臉,黑、白臉自己都可以扮得到。
所以,四攝法不是只是做生意的人想要生意鴻展、賺大錢才要行四攝法,不是這樣而已,是你的人生通通用得上。那做生意最後得到好和你的教育小孩最後讓他成就,背後的理路是一樣的,原則原理一樣,只是它套用的事相上不一樣、對待的人不一樣,這樣而已。那就是我們剛才說的「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如果我們這是這、那是那,就叫做「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做生意我知道四攝法,我今天做飲料的生意,我知道四攝法;明天做花的生意,我知道;後天做電腦的生意,我知道;通通知道,那教小孩呢?那個和這個沒有關係,(師父笑說)這個就是不會用,所以要活活潑潑。
紋宏師兄:師父, 你今天提到「清淨心」,這個清淨心其實是我們的自性,這應該也是《金剛經》裡面所談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心。那我有一點疑惑是這個清淨心是有程度的差別嗎?我們怎麼知道在清淨之中起的是妄心還是清淨心呢?
師父:簡言之,在我們還沒達到圓滿的時候,它有差別。比如我這樣說好了,六道輪迴三善道、三惡道,善道比較肯捨,對不對?惡道不肯捨,所以往那邊。從捨的角度,願意捨得下的就接近清淨了,就比較清淨一點,那愈不願意的是不是他愈不清淨,對比。那他昇華了到第九次地定,他六道輪迴所有的不清淨都沒有了,可是,他還有執著一個淨啊,因此,那也不是圓滿的淨,所以,它在過程當中是有比較級的。那我們怎麼知道?從煩惱的角度去對回來,如果我們做這件事情有煩惱,做完之後有煩惱的感受回來,這就叫不清淨,清淨裡面沒有煩惱。那你說有的人就不想,他也沒煩惱,那不想了之後,有沒有煩惱?也是有啊!比如說小孩子上課發呆,他在發呆的時候很清淨嗎?他什麼都沒想嘛,結果一個粉筆丟過來,「哦〜好痛喔」(眾人笑),煩惱,(師父笑說)不清淨!所以有因果上的角度。
那麼你剛剛講到的是我比喻那個小孩子發呆的這個無明,他不知道這是清淨還是無明、還是他在打妄想的狀態,打妄想我們比較好瞭解,無明不好瞭解,昏沉……等等這一類的不好瞭解,那就從果來講,一個人如果感到昏沉,他的身體不會感覺到舒適,你可以從很多這些有為去導回來。一個清淨的人,他的身體不太會有那個苦受,即便生病哦,他很清淨,他的苦受也不太會有,可是他知道他生病,所以你看,清淨是覺悟啊!清淨有那個覺知能力知道「我在生病」,可是我不會因它而煩惱,就比較不會覺得煩躁、憂慮。
我舉一個例子,要不然你們很難瞭解,這就要講到自己了,有一天,女淇(學員)早上十點半來協談,我就聚精會神的一直說,說完快十二點半,結束了,換義孝(學員)和他女朋友來,說要去吃飯、幫他們看房子。女淇整理完就回去了,我跟義孝說等我一下,我先上樓,我上樓準備一下就出門了。他們請我們去吃義大利麵,結果有人吃到一種千層麵,就直說好好吃、好好吃,他的女朋友就說:「好好吃,再點一個」。其實我們都有自己的餐點,吃飽就好啦,結果就「好好吃,再加點一個」當點心。後來東西送上來就分成四份,他學弟也剛好來,要一起去看房子的,有個人就挪一份給我,我就跟他拍了一下肚子,他會意說我已經太飽、不要吃了。
吃完中餐後又馬不停蹄一直處理事情,結束他們也跟著回來。那天晚上好像是你們精進念佛會,他們沒參加過就很好奇想要留下來參加。那我們回來時又到晚餐時間了,你看,人就是一直吃(眾人笑),他們又說要不要一起去吃晚餐?我就說:「你們兩個去好了,我剩半小時而已,等一下又有人協談」我就上樓了。後來是依芬(學員)嘛,所以,我那天沒吃晚餐。有可能是他們這樣塞,塞得我太飽了,對不對?後來下樓就又處理依芬的事。之後,不知道什麼機緣,有一個人提到這個話題,我才跟他講說那天中午我是上去吐,上去一趟吐了兩次,後來在餐廳我拍我的肚子,意思是讓胃腸休息,因為吐了,胃腸總是比較虛弱嘛,(師父笑說)結果他們以為我是吃太飽(眾人笑)。
所以,見未真……我們若說起這種東西,見真未真、聞假不假,不是眼見為憑吶!後來處理依芬的那一段是比較麻煩的,結束之後,通通沒有人發現我有任何病容,要不然你們問女淇,這件事我還沒跟她提過,(師父問女淇師姐)早上的時候都沒事嘛(女淇師姐點頭);那晚上是依芬,(師父問依芬師姐)有事嗎?(依芬師姐搖頭)沒事嘛,而且我們還要不斷發功,(師父笑說)發功是妳們的用詞,我就跟著說發功,沒什麼功可以發(眾人笑)。
所以,其實沒有苦受,可是,該吐還是要吐啊!為什麼?你不能讓穢氣儲存在你身體嘛,我們現在的人不是,一吐就傷食道、耗氣。可是,你的受有沒有?沒有;事有沒有?有。所以,「生心」是事相上、「無住」是清淨;無住是離相、生心是隨緣,隨緣應化。它是二方面來講,所以,無住、生心結合起來叫做「菩薩」。那麼阿羅漢……我們說小乘它只有無住,清淨嘛,可是它不生心,所以不圓融,它那個清淨還是不圓滿。
那菩薩無住生心,無所住行於布施,所以祂不否定有「幻有」的現象,因為祂瞭解幻有的現象就是那些未成就的眾生的業力,感應道交,我們感、祂要去應啊!所以祂不會堅持,祂沒有執著也沒有分別,阿羅漢的清淨還有分別和妄想。可是,菩薩的無住生心沒做到圓融,所以再提升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雙融,那就是佛啊!佛證得一切種智,就是空有不二到圓融,那時候真正是極度清淨。那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是一般淨土的第四土叫做「常寂光」,一般講「大光明藏」,那時候始堪稱真正的覺正淨那個淨,要不然都是淨裡面的什麼淨,只要有等差的淨就不是圓滿清淨。所以,自性不可稱量,它就沒有等差嘛!六祖惠能祖師說的:「何其自性,本自清淨」,那個清淨就是完全沒有這些用比較來對應說「有沒有比較清淨?」、「現在比昨天還清淨」、「希望後天比今天還清淨」就沒有這些東西,因為會歸「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就沒有了。那個「無」起用又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紋宏師兄:這中間還是有個心意識啊,我不解的是「無住生心」這個心,剛剛師父也提到菩薩有這個心,這個心是不起作用的心嗎?
師父:「作用」要看你的定義在哪裡?「無住生心」換另外一個言詞好了,隨緣布施;布施叫生心、隨緣叫無住。事有、心無,心無叫無住、事有叫生心。所以,祂生的心不是祂自己的心有動心意識,而是事有,心還是無。祂那個生心心還是無,要不然你就生不了心,因為你有一個心了,你就沒辦法去面對其他的。另外一個說法,菩薩、佛本無一意可乘,故能成就一切意,那是鏡子而已,所以,無住是那片鏡子、生心是你去照鏡子,不是它有心。你走了,它無你;你來,它有你啊!那片鏡子形容自性心如明鏡。
所以,只能用那個味道,不能在文字上的解釋捉摸。在文字上的解釋捉摸就會走進死胡同,愈走愈窄、愈走愈窄,那就是我剛才前面說神會心領言外之意,不能執著在一句話上面。所以,那個心……我們說真心不可得,那個心就是什麼心你知道嗎?你把心拿出來,我幫你安,就是覓心了不可得的那個……,那個假名叫心,因為沒有一個心啦!所以,那個叫做「一心」,一心是因、一真是果,那一真又是假名啊,所以一心也是方便講。換言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個無住生心的這個心就是這樣子。
紋宏師兄:所以就以平常的生活來看,它也是事來則應、事去則定的這個心,對不對?
師父:對啊!所以緣來勿拒、緣去勿留,隨緣!階段性採取被動,來找你的叫做隨你的緣,你去找的叫做你去攀緣。來找你的,你認真去對待他就是生心,可是,因為你心無,所以你會積極,換個角度來講,無住是清淨、生心是積極進取。用更白話來講,盡人事是生心、聽天命是無住,所以,盡人事、聽天命,你就能拿捏為什麼我們要生心。那那個生心為什麼不會污染到我自己、不會讓我自己煩?因為你沒有得失。那事相為什麼有?一個覺悟的人,他只是隨份過日,什麼是隨份過日?因為過去無始劫以來,在無明的狀態造下的惡業、善業,現在通通事相會有,這個叫幻有的世界,所以去應對,這一部份叫生心。那因為他覺悟了,他自己不會再干擾,所以他透過這個生心、這個過去無始劫來現前的業力,他可以透過這個機緣再去度眾生,幫助使他再轉化也達成無住生心,所以這是這一條路。那眾生的路不是這樣,眾生無覺,他沒有無住,他有住且還生心,用著有住去生心,所以叫造業,無住生心不造業。
紋宏師兄:所以,從事理上講,如果不生心,其實是在斷因,是不是?
師父:不生心不是斷因,生心才能斷,比如說業消福來,你業不現前,你哪來消?你永遠都有業啊!所以,業產生了,消業就叫做生心,如果你都不理它,業還是在,你沒有生心嘛!你無住,可是沒有生心,所以永遠消不了,換言之,你的福也永遠冒不出來,業消福來嘛!這是從俗諦上去講,真諦來講是什麼?你直接回歸寂光,你沒有緣了,所以過去的因產生不了作用,到那個時候沒有因果,因果都空了,關鍵是沒有緣。只要你還沒有回歸寂光,你都會遇到這些緣,所以你只要不生心,你就在那裡翻攪,所以要無住生心。
換言之,不生心,菩薩幫不了眾生,祂就當自了漢而已啊,別人的小孩死不完,我自己好就好了,不關我的事,所以不圓滿。換言之,也不會自在,為什麼?一定會遇到緣嘛,那我不生心我就不自在嘛,生心就是坦然應對,但是心無、得失從緣、無住,這個人會自在,而且走到哪裡都廣結善緣、開懷到哪裡,對不對?要不然要如何一缽千家飯、雙足萬里行?你如果不要生心,誰要給你?(師父笑說)對不對?你一缽千家都要不到飯,雙足帶著餓肚子一直走一直餓,也是又起煩惱。尤其在企業上更要如此,那菩薩又更上一著加上了積極,我們說遇到嘛,剛才我是不是講到這一截?因為我們這一截還沒做到,那如果你這一截做到了,接下來一截就是你要主動出擊,菩薩為眾生做不請之友,主動出擊啊!去關懷人家,看到人家需要就出手了,可是,它當中有理路,這個理路不是用一二三什麼方法可以講,這個理路是你自性智慧起用、當下即知。
所以,不從結果去講,從原因去講,原因就是培養智慧,智慧哪來?定來!定哪來?戒來!戒是什麼?恢復性德、守規矩這樣。那守什麼規矩?說起來就〝勒勒長〞(台語:比喻要花很多時間)了,這一個總綱領是這樣子。那麼定是什麼?清淨!起智慧,最終就是那個智慧。所以,當你在看經也好,當你在助人也好,當你在被毀謗侮辱也好,你通通在戒定慧裡面,事相沒有差別,在自心沒有差別;事相本身差別是因為你自心的差別。所以,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你說人家在幫我們成就,我們看經怎會和人家侮辱我們是一樣的?八風吹不動,「我看經,我八風吹不動」,人家罵你一句你就倒了,對不對?表示你看經不入啊!「罵?嗯〜諸佛菩薩示現來考」這一題罵得我愈罵愈開懷(眾人笑),人家一罵,心馬上生起感恩,感恩來成就我無始劫來「忍辱」修得不夠,這一次太高興了,因為我一點瞋恨心都沒生起,對不對?還感恩他,感恩他來考我,把我考過了。
事相沒有差別,那是世間人不知道,才覺得不好的都不要來,最好是好的給我,好的立刻起了貪愛,馬上又墮落;「不好的不要來」,就還沒來你已經開始墮落了。世間人如是,所以六道輪迴求出無期。以人間的講法,學法的人階段性逆向思考,大家遇到不好的是不是心情會不好,但是逆向思考,遇到不好的若心情很好,你很快就成就了,你很快就契入無住生心,再鍛鍊成熟就寂照圓融了。
偉宏師兄:師父,剛剛您說修忍辱的那一段,那如果對方一直罵,但是我們是沒有起瞋恨沒有錯,但是對方可能愈罵他自己瞋恨心愈強,那這樣子我們會不會犯了所謂的殺戒?
師父:那不甘你的事啊,要不然你有第二個方法能讓他不瞋、不罵嗎?
偉宏師兄:掛電話。
師父:掛電話會不會讓他更氣?
偉宏師兄:哦?!(眾人笑)
師父:我剛才說唯言自利、不言利他,我們只要把持住就好了,那麼他還會這樣,表示我們把持的這個至誠還不到嘛,你知道嗎?就讓他繼續唸,唸到最後他累了、嘴酸了,他就不唸了(眾人笑),不唸了,他就會冷靜一下,回去想:「我今天怎麼唸這麼多?」。所以,對方根本不必去顧慮,一味把自己把持好即可。你掛他電話,我告訴你他更生氣,換成他來你家按電鈴(眾人大笑)。你掛電話的心意他體會不到,他還會扭曲,對不對?我剛剛不是說了?言見為憑不見得吶,人常常會誤解,所以你們的階段性都採取被動,他如果唸到累了就沒事了,就算是打架的也會打到累啊,對不對?
偉宏師兄:謝謝師父。
我們說誠於中、形於外,人之初、性本善,是因為習相遠嘛,對不對?所以,我們對待人一定要堅信一句話,尤其是……我們不敢說有在做教育,這樣講好了,我們在學聖教,因為學的人也許還沒有機緣去幫助人(教人),我們在學的人一定要堅信一句話,就是剛剛講的那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畢竟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嘛!所以如果你不堅信這句話,你就會常存對立,你用的方法就會有所錯誤,錯誤會愈滾愈大、愈滾愈大。隨著我們的智慧愈提升,我們的對待會愈精準,所以,一昧回歸。
那為什麼說誠於中而形於外?身治而後天下治、身成而後天下成,你有沒有發現所有的古聖先賢通通是叫我們往內在去圓滿,而不叫我們往外在去捉摸,講到佛家的極處就是什麼?因為那是我們的自現境,那既是我們的自現境,你哪可能從外面去把它抹滅掉?所以,我們就要在這個時候趕緊長養出菩提心,遇到這些……菩提心的第一步叫做「覺知」,我們要看到就知道了,不是知道他很差勁來罵我,是他來罵我讓我知道我有差勁的部份,那叫知道。然後開始覺悟要怎麼樣才能消除這個,那就是你們在學的,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所有的佛法通通是藥,你就要在這些法裡面找藥了,有哪一顆藥適合我對治這個病。
來讓你看到不好的境界是醫生,那醫生告訴你你有這個病,你不能一拳揍醫生嘛,對不對?但我們現在的人對待就是這樣,我們還把他恨回去,恨回去就是「你不是告訴我我有病」然後揍下去,你的病不但不會好還得罪醫生,所以,這叫覺知能力,趕快提起之後你再契入覺悟,覺悟叫做學,修就是訓練覺悟的穩定,穩定了你就辦到了,就真覺悟了。
所以,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一切萬法的造作不離我們心境的起用,《金剛經》已經明示:「一切法從心想生」,那麼最最最最低的程度,我們也要去知道一件事情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我在這個虛空裡面抓拳打虛空,了不可得嘛!所以,我們不要去做那種冤枉的事,拉回來。佛學之所以是內學,就是告訴我們凡事都是內在的問題,和外在無關,外在只是一個現出來警示我的,警示叫做提醒,提醒我有這麼一件事情要去正視它,而不是叫我再去起這些負面的煩惱憂慮牽掛、對立、執著、分別的心。慢慢把自己契入這裡面,不斷去重覆、習慣它,習慣正確的知見,久而久之,錯誤的知見自自然然淡化、淡除。si ki mi na 感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