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Almsgiving is the Cause

Wealth and Fortune are the Effect

 

布施是因福德是果.jpg - 2017信而有徵

 

Fish processed foods has been my family business. We also had the chance to start a vegetable business as well. We sell vegetables, such as bird’s-nest fern, white water snowflake, nostoc (also known as The Tears of Lover) and so on. It was very difficult to run the vegetable business because vegetables are a seasonal product. Its selling is influenced by the weather which was unsteady. We often ran out of goods. Besides, we sold only a few items so that many restaurants were not 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us as a long-term customer.

There has been a question in my mind while I am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Dharma, How do I earn money? How to get wealth? Can we change our destiny? People nowadays try their best to get a good job, look for a good career. But I wonder why I could not find the answers to those questions in Buddhist Sutras. Instead, Buddhist Sutras only tell people to give and to accumulate merit. Master Hong Sheng said that our jobs are the opportunities of making fortune, but do we really know the reason of having fortune? People only focus on the chances they have, but the truth is that almsgiving is the cause; wealth and fortune are the effect. Wealth comes from giving wealth. Health and longevity comes from giving fearlessness, wisdom comes from telling Dharma. Master has mentioned in the Dharma lesson that earning money is the simplest thing in the world. We can get it by giving internal wealth (helping others by our labour) and external wealth (giving money and material things) and if someone always serves others without expecting anything in return, he or she will get more.

Master also gave some examples that there is a concept of donating 10% money in Christianity. In ancient China, there was a true story about Fanli who had donated all his wealth on 3 occasions. Every time after he donated all the wealth, he would become wealthier. I wondered why my wealth had not come to me? Master said Dharma can be verified. Whether you apply Dharma into practice or not will make different results. Those who can apply it will benefit from it, on the contrary, they won’t.

After learning Dharma, the idea of gaining and losing has reduced. My heart feels at ease and is more steady. Once I happened to know that I could donate money to Taipei Tai Chi Art for the renting. Therefore I used the money I earned by selling vegetables to do the donation. I had kept doing it for a while and did not care about it. Later I found the vegetable business became stable gradually. There were more good customers. Some restaurants and shops in Nantou and Liuqiu ordered nostoc from me and even the restaurants in Taipei made the order from us as well. These strengthen my belief in the truth that Master had said that there’s no need to look for outside, everything is from our hearts. By donating a little money every month, the money in the account didn’t become less. Instead, the supplies and customers got on very well and everything was arranged naturally. Thus I could spend more time on Dharma learning rather than work. Maybe this is the merciful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blessing. As long as we can apply Dharma in practice honestly and improve our morality, our career and family business will be equally improved. As Master Hong Sheng said the Truth is seamlessly close to life, once it is not, it is not the Truth. Dharma is harmony and flexible which can be applied in the daily life. From my work I realized the Truth exists everywhere and in every moment and I have a chance to give at any time. I should live in the moment and put saints’ teachings into practice, serving people more often and correcting my own wrong perception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Now troubles are fewer and fewer and I am happier and happier with my work.

This is my Dharma learning experience. I hope everyone can apply Dharma into their practice and treat everything we meet well. Thank everyone. Thank all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Thank Master Hong Sheng for the teachings.

 

Written by Hsu, Chien-Che

 

 

布施是因,福德是果

文:徐健哲

 

末學家中是從事魚類食品加工,後來有機緣接觸到蔬菜的買賣生意,像是山蘇、水蓮、雨來菇情人的眼淚)等等,在市場裡兼著賣,補貼收入。剛開始經營真的相當困難,因為蔬菜有季節性,也常受氣候影響,不穩定,常常缺貨,加上末學賣的品項不多,許多餐廳不願意合作長期供應。

自己在修學過程中,心裡常有疑問:到底要如何賺錢?福報又是如何得來?命運是否可以改變?現代人想方設法要找好工作,找好的職業,但為何佛經上找不到教人做什麼工作或職業可以比較賺錢,而是教人去布施,積德累功?弘聖師父上人說,職業是「緣」,那財富的「因」是什麼?我們都在緣上捉摸,而不懂真理:「布施是因、福德是果」──財布施得財,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師父上人在法堂上提到,賺錢是天下最簡單的事情,想賺錢就去財布施啊!財布施(我的體力勞力)、外財布施(我的資糧物質),都去勤做服務奉獻,最好「三輪體空」,心要不求回饋,效果更好。師父上人也舉例說,基督教有十分之一奉獻的觀念,古代也有「范蠡三聚三散」,散盡千金富還來的真實故事。那為何我富不來?師父上人佛法是可以驗證的:有做,可以印證有做的效果;沒做,也可以印證沒做的效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者不得。

有機緣得知一覺元台北太極藝術教室護持基金,可以隨喜供養房租,心想我就拿頭裡賣菜賺的錢,每月固定撥出一點,從郵局頭轉帳匯入台北教室護持基金,這樣維持也有一段日子,也沒多做他想。學法之後,心也比較踏實,得失心不再那麼重,細細去體會「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的真理。漸漸地,發現生意開始轉變穩定,更加相信 師父上人講的真理,一點一滴去做,累積福德資糧。來的客人變多了,也變好客人,竟然還有台北餐廳跟我訂菜,南投的餐廳和小琉球的店家跟我訂購雨來菇(情人的眼淚)。每個月這樣奉獻一點心意,帳的錢也沒有變少,反而貨源和客都配合的很順利,事情常自自然然安排得好好的,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變少了,反而有更多時間可以學修成長。我想這是諸佛菩薩慈悲護佑。師父上人的道業,去落實了,老實、聽話、真做,家業、事業就等量提升。佛法真的是活活潑潑,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如   師父上人常的「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從這工作上,末學體會到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是道,都是布施的機會,應當提起觀照力,落實諸聖賢的教誨,多去為眾生服務,努力修正自身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現在每天越來越開心在工作上,煩惱也越來越少。這是末學的學習心得分享,也期待大家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上,完善每一個因緣。感謝大家,感恩諸佛菩薩,感恩   師父上人教導。

                                     

 末學 健哲   合十感恩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年農曆五月十六 明覺法堂(屏東)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Pingtung, Taiwan

on June 19th, 2008 ( May 16th on Lunar Calendar )

 

2008年農曆五月十六 明覺法堂(屏東)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97619日 19002100

地點:魚問屋(屏東縣東港鎮光復路一段148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昨日應蔡老師邀約去參加高雄一間寺院住持的生日宴,席開百桌,結果遇見黃○○教授。後來黃教授坐在我旁邊,言談間提到這間寺院是淨土道場,但據我了解似乎不是,那裡應該是地藏法門、地藏道場。它算是一間很大的寺院,在佛教界滿有名氣的,至少寺裡的住持也在電視頻道講經,可是卻連在裡頭做事的人都不知道寺裡主要是教導什麼,因為黃教授長期幫這間寺院規劃所謂「生命成長教育」方面的課程。那麼這是坊間普遍的現象,我們是藉人藉事去表達一件事情――學法一定要清楚明白。

無可厚非,我們人難免有一些自主意識的看法,然而現在大多數於法上或者學習生命成長的教育都是四個字〜「似是而非」居多,我們不能說他沒有講到對的部分,可是當中參雜了很多不對的,一般人其實也分不清楚。至於是不是那位站講台的人故意如此?事實上也不盡然,人家不致於這麼壞心故意教你錯誤的,主要是他們自己不知道!他講得對的部分也許清楚,但講錯的部分並不知道,所以參雜在一起叫做「似是而非」。不過,我們若是學「似是而非」,「是」的部分可能就變成一個引導,引導去了解「非」的部分,「了解」是外面講的,換一個用詞則是引導我們不自覺去「接受『非』」,如此一來,人生的方向就被誤導了。

生日宴結束後,蔡老師請我喝咖啡,這才了解原來學法有這麼多需要留意之處,參雜一點就錯了。那就好比學佛之人正前方一度不差的方向是「佛」的位階,那個學位、能力和果報只要差一度即到不了,分毫之差就永遠到不了啊!只是說相差的這一度本來很接近,一旦越走越遠就會離得越遠。為何「佛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因為只要有那一度的不正確即全盤否定,若以現在的言詞就叫做「都是假的」。可是,既然如此,何必還要說那些?因為這「一度之差」人家不相信,所以才一度一度慢慢地調整過來,是這麼一回事。

與我同桌的那些來賓幾乎都是這間寺院的老參,當中有一位也是受邀前往,是高雄某職校退休的校長,剛好坐在我旁邊。他的對面正好是他以往認識的朋友,也在教育界,他比較晚到,坐下來一看到我旁邊這位就說:「你最近不錯喔!氣色不錯,身體很好喔!」他就面有難色:「人不能看外表」,我說:「你說的這句話就對了。」我接著告訴他:「你的心臟要注意一下」。他很訝異:「對啊!你怎麼知道我的心臟有問題?」人真的不能單看外表,現在的人都習慣於客套,一見面就先誇一下,有可能誇錯了卻不自知(師父笑)。我旁邊這位的身體真的很虛弱,而他的朋友卻說:「你最近很好哦!氣色不錯。」其實他最近狀況比以往更差,於是他就不知如何回答。若是回答:「沒有,我最近身體很糟」,那就有損人家的稱讚;那如果附和謬讚,又有違自己的良心。我們可以去觀察,人普遍不自知地活在虛偽的世界裡,你怎麼知道別人身體好?你有通力嗎?沒有!既然不通,光看到人家的外相就認定如此?

從這個角度又可以觀察到人在看事情僅止於一面,我們曾經說過至少要八面――「體、相、用、因、緣、果、理、事」,於是才有一句話叫做「八面玲瓏」。如今能顧及正、反兩面已經不錯,但是有了正、反,尚且還失去上、下、左、右,再說上下左右全被看完,猶有裡子看不到啊!說真的,人有時候要回歸自心的客觀,事實上,認知一個「我們客觀」還是主觀,與其如此琢磨於文字上,不如退而求其次別有太多的見解,因為「見解」就是現在學者所謂的「思想」,也就是「思想」障礙了我們,讓我們無法超越去過著一個自由自在的人生。「思想」、「見解」我們套用在周邊發生的任何依報〜人事物上就產生誤解,即便階段性沒有發生,久了之後仍會產生,為什麼有這個時間差?因為緣不一樣。

坦白說,具有智慧的人不見得永遠不會遇到責難、挫折或者是錯誤,而是他會「不二過」,「不二過」我們廣義地講就是不會在同一個地方繼續跌倒。所以我們就自己參自己,假若過去有一些狀態,無論是人際關係或是事情的看待上,因為某種原因久了之後產生化學變化、變質了,我們就盡量去修正,從這樣的關係裡面學得經驗,當第二次再遇到人事物的關係時,也就容易以一個比較真正客觀的距離去看待,那一路走來就始終如一,就比較不會有什麼閃失和錯誤。

昨日喝咖啡時,蔡老師坐在我對面,我後面那一桌本來有個人在睡覺,當我們開始說話時,他突然醒過來,我沒有看到,蔡老師對我形容:「他在打嗝耶!」(師父笑)後來她說:「以前只有耳聞,都是聽義孝和威呈在形容,今日終於親眼見識到。」我說:「照理說應該是那些法師一起用餐時那能量比較強才對,為什麼會這樣?」所以蔡老師這才體會到「佛法論實質、不論形式」,只要做到就是了,做不到,即便講得天花亂墜也沒用!

我也藉機和蔡老師分享,讓她了解一些事情,因為住持在末後剛好提到一件事,其實前半段所講的內容也不錯,包括談到四川大地震,讓我們觀「無常」,我是滿認同的。到了末後,因為關係到信徒奉獻捐錢供養,這就必須把事情釐清楚,他說:「你們的供養金除了用在這些宴請的食物跟供養僧侶以外,其他的錢我們一定要講清楚……」,佛法真的是如此,供養金若有特定的用途就不能挪為他用。事實上,不僅是佛法而已,世間法亦復如是,如此一來才能清清楚楚,我們現在社會的亂象就是會私下挪來挪去,挪到最後就層層疊疊分不清楚。一旦分不清,大家亂成一團,再要追究原因就永遠沒完沒了,到底是從哪一個時機因緣點起源的都已經無從得知。所以,佛法知道事件的產生必有其因,它從因上就轉化了。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直接從因上斷除,祂就沒有是非不清的結果,一路走來自然很平和。

回到住持說的那一段,因為他們還有很多道場要建蓋,於是就說:「其他的錢呢?這一定要講清楚,一定要經過在座大家的同意!」為什麼要大家同意?未經大家同意就直接拿去蓋佛寺是不如法的,有可能要背負因果,所以就說:「你們所捐的錢除了供養法師、僧侶跟食物以外,所有的錢都拿去蓋佛寺,幫你們做功德好不好?」結果大家就好高興地鼓掌:「好!好!好!」他接著說:「說一次不算數,我們要確定,所以要說三次。最後確定了,我們就可以放心地拿去蓋佛寺,幫你們做功德。」就這樣問了三次。你們去參,前面講的部分都好,我也覺得滿對的,就是末後「幫你們做功德」這部分出問題,然後大家熱烈回應:「好棒喔!有功德了。」到底是有或沒有?有的人比較不了解,有學的人就知道並無功德,因為「我想要有那個功德」嘛,對不對?所以是不是「似是而非」?只有導入,還是助長眾生的貪!當中都是高知識分子,你看嚇不嚇人?!我們一到就不乏聽見他們彼此稱呼:「教授好!」或「博士好!」這種層級就是我們社會的中堅分子,社會的中堅分子領導未來,你看我們的下一代慘不慘?一頓飯讓我吃到腳底都發涼了。

蔡老師最近也轉化不少,改善很多,她說:「我不相信我這種人是會吃素的,很不可思議!」你們不要誤解她只是那一餐吃素,她最近每天中餐都吃素,我說:「這樣好啊!」為什麼?到達一個年紀以上的人不要再在身體累積太多毒素。當然,不見得吃素就沒有毒,可是它至少少了那些肉的化學效應,我指的是生物性的化學效應,而不是抗生素之類的而已,抗生素跟農藥有什麼差別?還不都是毒!一個生命體在遇到驚嚇時會發酵毒素,即便牠的成長過程沒有諸多化學藥劑、抗生素,如果死前是受到驚嚇的,牠的肉本身就有毒素。那麼我們到達一個年紀能盡量去改變飲食也不錯,所以她對自己的評價也是覺得不可思議。

其實人只要有機會了解,他的思想、觀念、行為就會轉化,你們在生活當中也是要如此去參,而不是人云亦云,認為人家說的就如何如何。所以我們幾乎每次見面都會有意無意再三重複「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原因就是這樣,「一門深入」套一句淨空老法師所講的,他也要花三十年才能夠接近「如如不動」,不被外在的人事物影響,那我們要如何花個三、四年就解決?請教在座諸位,你們有哪一位比淨空老法師的根器還高的?(師父笑說)我們的起跑點沒有人家早,我們還想拼過人家?還想用比人家少的時間、精力超過人家哪有可能?可是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乃至方東美先生也都告訴他:「沒有第二個惠能大師。」事實上,為說法故,要說有沒有?再說啦!可是,學習一個教育最穩當的方法就是「一門深入」,現在的人就是雜修,雜修無法成就,很冤枉!

我以前不曾參與過佛寺,只有昨日早上去了一趟,這才知道原來寺廟的交流有這番景象。其實也難為他們,因為應對的眾太多,難以契及很深入的層面。參與的幾乎都是老參,我不過就那麼一個機緣稍微提到,大家都無法接受「一乘圓教」,他們只會說:「你修得很好哦!哇!你涉獵很多哦!」盡是如此,後面一定接著補上一句:「可是我們是凡夫,不可能的!」如果不可能,何必要修?不可能成佛,為何學佛?我說:「眾生皆有佛性。」「對啊!對啊!佛是這樣講,可是我們是凡夫,不可能啊!」

所以那個「緣」真的很奇特,意思是「緣」可以很殊勝,但也可以遇到很劣等的緣,這個劣等就不是指「超越」的那個「躐等」,而是比較低層次的緣。關於這部分蔡老師昨天就問:「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就是淨土裡面的一句話:「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得生彼國」。那「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個層面依現在這一輩子看來就是過去世的累積,於是現在的人就有很多藉口推諉是過去世所造成。好,我們如果一直藉口著墨在「過去世」,老要比較過去世誰有、誰沒有,我們這一輩子就永遠不得成就。所以若是比較有氣魄的人,他就比現今:「我現在要累積了」,你在這一世累積,你這一世的緣就在轉化,那個殊勝度就不斷地提升,所以最後你也可以接受得了「一乘圓教」。

黃教授剛好坐在我旁邊,我對他說:「華藏世界一真法界是『果』,任何事情都有因果,『一真』是果,那它的原因呢?」(師父笑說)你們接觸那麼久了,你們知道嗎?不知道?!都是聽到我說「一真法界」?這好像也不錯了,很多人連「一真法界」都沒聽過,對不對?你們有的人以前跑佛寺,好像也沒聽過。很簡單!「一真」是果,「一心」就是因、「一佛乘」就是因,接觸到一心、一佛乘,結果就是「一真」。「接觸」我們直接跳過去,當中當然一定要如理得法地去持、去修、去理解,不能說「只要遇到就解決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若以昨日我看到他們的狀態,也真的是沒有白吃的午餐,但我們相對是白吃人家的午餐了,因為是中午宴請的(師父笑)。

什麼是「一心」?佛典上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沒有夾雜」的心就叫做「一心」,現在的人就是都夾雜,都落在二、三。所以相對來講,就是訓練「一」而已,因為我們落於二、三,我們才要訓練回來「一」,已經回到「一」就不必再來一個訓練了。因此,很多人才能了解到原來「仁義道德禮智」其實本來可以不用強調,因為每一個人本自具有,當然就不需要這些文字、這些有為的形式去框架回來。你本來就是「仁義道德禮智」,還需要從外面再學一個「仁義道德禮智」嗎?講白一點,我們現在是「人」,我們說我們要學如何做「人」,這很奇怪啊!是因為我們不是「人」,我們才需要學做人。

並非有「人的軀殼」就叫做「人」,從理體上、本質上,做到五戒十善才堪稱「人」,我們如果沒有做到,(師父笑說)我們都不算是人,只是外表披著人皮,內底裡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那得看我們是「貪」或是什樣?若是貪,就是披著人皮的鬼;若是瞋恨、嫉妒,就是披著人皮的地獄眾生;若是愚癡,就是披著人皮的畜生啊!假若做到十善、四無量心呢?就是披著人皮的神;若做到平等呢?是披著人皮的佛,那就恭喜你了。當然,從某一個角度、層次來講,說「學做人」也是對,現在一打開電視,似乎披著人皮的「人」已經很少了(師父笑)。

剛才提到喝咖啡時,坐我後方的那個人一直打嗝、打哈欠,後來可能實在受不了,到處張望想找出到底是何方神聖讓他如此?「剛才走進佛堂都沒這樣,為什麼坐在這裡想睡一下就這樣了?」可是到處張望還是找不到。之後,他就起身去逛一逛,(師父笑說)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逛了一圈再回來:「有好一點」,瞬間又開始了,完全坐不住。所以蔡老師和我聊天時也是心不在焉(師父大笑),她一直在注意那個人,觀察他的現象。她說那個人後來就在原位頂禮,也不知道在拜誰,拜完又起身去佛堂頂禮。

餐會在我們喝咖啡之前就結束了,寺院的人又說:「不要走哦!待會兒還有歌仔戲!」手法很多。其實那場歌仔戲也不錯,至少演的內容是教人家「仁義道德禮智」的,不像一般宮廟外面演的歌仔戲,那種內容有時候就比較不入流(師父笑)。說到還有歌仔戲,後面接著說:「在這個區間裡面,要供養法師的人就可以開始排隊。」法師好像是在會客室裡,大家排隊供養,我剛好經過,發現:「怎麼無路可走?」由此可知人家有多興盛,排隊的人約莫數百個,人手一包等著進去(師父笑),這個部分是什麼?福報啊!

之前好像是女淇問過我,問說:「為什麼有的法師、居士講得也不是很好,可是信眾那麼多?」它是不被劃上等號的,就好比很多偶像歌手也唱得不好,可是粉絲很多,對不對?那是人家過去生修福,所以這輩子的人緣比較好。人緣好,就算唱得再難聽,粉絲也會買他的唱片,粉絲又不是為了好聽才買,是因為喜歡這個人啊!包括舞蹈亦復如是,有的人跳得不是很好,但是人家的觀眾就是很多。所以,我們應該去學習人家的長處,避免去數落人家的負面。

以前我們那個地下樂團的團員都很厲害,歌藝、琴藝都非常好,可是大家鬱悶得很,因為粉絲沒幾個、沒有人要聽。於是就開始嫉妒那些偶像歌手,開始批評:「你看,唱成這樣,還會走音,沒有一個能夠唱現場,開個演唱會居然還有上萬人,沒天理!」是他們不知道天理是什麼,不是沒天理(師父笑)。如此一來,他又冤枉了,雖然彈得好、唱得好,可是造業啊!已經沒福報、沒人緣了還造業。「嫉妒」就是去地獄的業因,所以發覺到「人間地獄」也確實存在,我們以前那個地下樂團團員的生活模式就跟地獄景象差不多,因為他們每天都很痛苦,不時感到瞋恨、空虛,空虛就去PUB買醉,買醉後一鬧口角就打架、見血光……等等,日復一日,很少有人能夠很幸運地從當中拉出來,無量劫都要輪迴在那個世界。

所以要福、慧雙修,如此一來就不會去嫉妒人家,因為人家有的你都有,人家沒有的,說不定你也有了,你還可以分享給其他人。我以地下樂團所比喻的就是他們有修「慧」,所以歌藝、琴藝都很好,可是他們沒有修「福」,以致於他們很鬱卒,沒有人願意買單、沒有粉絲!當然,有些偶像歌手也唱得不錯,唱得不好卻有很多粉絲的那種歌手就是有修福、沒修慧,所以即便唱得不好,唱片也能賣得好,就是這種道理。人生是一碼歸一碼的,不能攪和混為一談。

那天我對一位朋友說:「內在跟外在是不同的,大家都把它們混為一談。」就是說「修行」這件事情大家好像都有進步,我說那是「外在的進步」,他一臉的納悶:「哪有外在進步、內在進步的區分?」外在我們方便比喻叫做「福報」,福報是「不了義」,所以方便比喻是外在,就是說我們的物質狀況、身體狀況會好,各方面都等量提升、都很好,可是我們內心的煩惱卻不會減輕。煩惱是內在,物質、身體這些享用是外在,外在會好是從「布施」來的,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依你布施於哪一方面。財布施,外在就有財富的回饋,想要富裕就去多做財布施;法布施回饋於智慧,這就比較結合到內在;無畏布施回饋於身體健康方面,這也比較屬於外在。

很多修道、學習生命成長的人都捉摸於外在而忘記內在,譬如有人花了二、三十年甚至一輩子做佛事,生活有沒有過得比較好?有的人有,但是現在普遍都不怎麼有。(師父笑說)願意負債去捐給寺廟的人很多,為了要修行而跟家人不合的人也一大堆,這樣就本末倒置了。我們之所以要生命成長或是修行也好,目的就是讓人生過得幸福美滿,怎麼能為了追求一個幸福美滿卻先造成不幸?好比說每一年媽祖生日都有人流血,本來是求平安的,在還沒得到平安就先打架了,這就是本末倒置。

所以重點在於我們內在的煩惱有沒有分分斷、智慧一直長養出來?「智慧長、煩惱斷」跟外在的人事物無關,再有錢的富豪也有煩惱,所以就不是金錢或物質能夠滿足的,為什麼?因為不相應,內在的層面就得要從內在去化解。所以,「行於萬物謂之道,通於天地謂之德」,根結處是我們的道德的問題,而不是我們外在物質的問題。一個人內心會失落、鬱悶、痛苦難耐,全是因為失德!失德的前提是因為不了解「道」、不合於「道」,也就是違背自然真常之理導致失德。我們講的是比較廣泛的,失了德,我們就不通天地、不行萬物,所以內在就會鬱悶。那這種狀態我們還想從外在去求是永遠求不到的,因為永遠不能滿足。

中國人說「知足則常樂」,常樂的人一定知足,這種知足就不是那些計量可以去衡量。因此,修道人不能冤枉到只於外在捉摸而忘記了內在,當然,我們沒有否定外在的福,為什麼?「福」在「慧」先,一個人的生活若是太苦,講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師父笑說)他說:「我肚子已經餓了,你先給我一頓飯再說。」相對的,富貴者學道亦難,若是富裕到一個程度以上,他說:「人生又沒有什麼痛苦,我這樣已經最好了,哪還有什麼要追求、要修的?」如此看來,中階的人可能是我們認知最有福報的,就是說有錢、生活過得去、沒有欠缺,可是也沒有富裕到養成奢侈的習慣;稍窮的人也窮得還能過日子,不致於完全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這個層級可能是最有福報的,上不上、下不下,不會太好也不會太壞,有快樂、有痛苦,快樂也不會樂到昏了頭,痛苦也不會苦到忘記人生還有一個希望可以追求,尚能去反省自己,所以這一層級的比較有福報。

福非定福,我們「福」不能執迷於算命術士說過去有福、現在或是未來如何,那都是定法。曾經有預約協談的人沒來,卻來了一位跑單幫的茶葉推銷員,當時義孝也在場。之前他曾經向義孝推銷過茶葉,說是多好又多好的梨山茶,義孝為人好,也就捧個場,沒想到泡出來的茶真的是……,(師父笑說)修道人不能說不好,但真的是不到那個價值。那天又來,本來還要找義孝,並非找我,剛好他家的門關著,然後就在我們那條儲運路上找一戶要去推銷,也不知道是聽誰說:「那一頭有在講道、有喝茶」,奇怪!那裡怎麼有人知道我們在講道?那些人都自顧不暇了(師父笑)。

結果他闖過來就問:「你們有喝茶嗎?」我說:「有啊!有喝茶。」他就明說要推銷茶葉,我說:「我話說了一半,我有喝茶,但沒有在買茶。」(師父笑)結果他還是進門了,我看他也是可憐,一生如此痛苦、困難,是該向他買茶葉或是教他賺錢才對?我們說救急不救窮、救難不救窮,這個窮是連心裡都窮。所以他進來後我沒向他買茶葉,還泡茶給他喝,以致於他不敢拿出茶葉,因為他喝到我們的茶就知道他的茶葉拿出來會砸了自己的招牌。那我們請他喝茶,還教他賺錢的功夫,雖然沒有唱音聲,他也聽到幾乎快掉淚了,最後歡喜地離開。

他要走之前還留話:「我下次會帶茶葉來。」義孝可能心想:「咦?你包包裡不都是茶葉嗎?」(師父笑)他的意思是下次會帶茶葉相送。我告訴他:「你不要這樣說。」你們知道為何他說了好幾次我都不點頭嗎?我怕他若是忘記就又造業,冤枉!我告訴你下次會帶茶葉來,可是我忘了,不是故意不帶來,但只要沒帶來就造下口業,一碼歸一碼,就這麼嚴重!所以我沒答應他,他沒拿來就沒關係。最後我告訴他:「我是怕你造業才沒有答應你。你如果記得就拿來,那是你個人的事,如果忘了,你也沒有罪。」學修就在日常生活中而已。

師父:最近有什麼要探討的嗎?

學員甲(手上拿著一樣東西):師父,您知道這是什麼嗎?

師父:這是珠子,八卦啊!它是銀的嗎?不是吧!

學員甲:我公公有一天睡覺時夢見一位老人告訴他說拜拜的香爐裡面有東西,我公公一挖就把這個挖出來了。

師父:大部分插香的香爐裡面都有啊!一般有拜拜的人都知道,香爐裡要先放寶再放香灰好固定香腳。所以如果有依照禮俗去做,大部分都會在底下放一些寶,至於是什麼寶就不特定,有的是七寶、有的是五寶,寶的種類也不一定,這只是一個表法。那有的民家不放這些珠子、銀……什麼的,他放銅板,用紅紙包著,原則上有依禮俗做的都會有,所以應該不是一件很特殊的事情。

學員甲:我公公挖出來之後,這一兩個月來,心裡一直怪怪的、毛毛的,就說人家對他下符咒。

師父:沒有啊,本來就這樣了,問題是那個香爐是誰處理的、從哪裡來的?是他去買來自己放香灰或是人家早就用好了?或是祖傳下來的?

學員甲:是換新的爐子。本來比較小,換成較大的,人家買香灰來用。

師父:所以是人家幫他整理好的,那對方就是照規矩做而已。人就是這樣,不是鬼嚇死人,是自己嚇死自己。

郭媽媽:我之前也曾請教 師父類似的問題。我家的香爐是親戚幫我整理的,當時也是不懂香爐裡要放東西。拜神的人說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要送神,過後必須把香灰整理一下,香腳太多就要拿一些起來,這才發現裡面有一包紅紙包著的東西。以前不曾聽人家說過,一發現有東西時,心裡也是怪怪的,所以就打開來看,裡面有錢、有玉還有別的,很納悶又不敢問人家。後來請示了附近廟裡的王爺公,祂說隨便我,最後就決定把它拿起來,還拿去丟在海裡。

師父:除非是新的香爐,否則香爐內若有插香,香灰就會越來越多,總是要清的。大數法則來說,一般民俗上會在一年將結束時做個汰舊換新,可是又不會把香灰全部倒掉,為什麼?那是中國人一個表法的意義,留一些香灰表示承傳!至於為什麼裡面有寶?福惠子孫!傳承是表「孝道」、飲水思源。「孝」字本身就是上方一個「老」、下方一個「子」,那「老」表智慧,智慧一代傳過一代而沒有斷絕叫做「孝道」。一般我們中國人說「不孝為大」,有一種說法是「無後嗣」(沒有後代),其實是我們狹隘地解釋它卻困擾了自己,「吾有不孝,無後為大」這個「無後」就是指「智慧沒有傳承下去」的意思,而不是說沒有生個兒子傳香火。所以「香灰」的表達也有智慧傳承之意,那麼以香拜拜、禮敬祖先的這個人就在長養恭敬心,有緬懷祖先、慎終追遠的意思。

所以我們透過這整套儀式的表達就在長養、在置入性行銷,置入性行銷什麼?古聖先賢的智慧!一旦這些智慧變成我們的觀念後,我們的行為舉止就會轉化,所以一個人就會比較知道孝順,孝順的人也就比較會知道尊師。那尊師、孝順的人再拓寬愛屋及烏就比較能夠慈悲對待其他的人事物,當中有這一層意義。那麼「地藏法門」其實很簡單,除了前面講的這三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最後落實在十善業,前面是論心,我們的心得要這樣,但很抽象,不知道該如何做?所以用「十善」的標準讓我們可以依循去落實。那大部分的人都比較愛財,對不對?所以就放一些寶可以保存,存寶就福惠、嘉惠給將來一代一代的子孫。老人家是擔心人家對他心懷不軌,如果是我挖到,就覺得挖到寶很好啊(師父笑)!

學員甲:那我是不是要再把它放回去?

師父:看你自己,如果覺得把它放回去會比較開心就放,它就好比源頭,可以讓股子股孫一直生、不斷蔓延。

郭媽媽:裡面是放什麼?

師父:有兩顆珠子,還有一個用銀錢做成的八卦。那不一定真的是銀,它是以顏色去代表,要不然你說我們用的銅板是不是銀的?所以它是一個表達的意義而已。老人家現在心理上很忐忑?回去後可以告訴他:「有一個年輕人(師父說自己)說家家戶戶基本上百分之八十的香爐裡面都有寶,所以有一個老人來說『你家的香爐有寶』的機率就很高了,不必嚇自己!」那是一個提醒,假如那裡面真的是銀、是金,還可以拿去賣錢轉成現金,哪還會害怕?我們不能受制於外在的有為,連看不到的都是有為,真正的無為只有一個至極的「真如無為」。看不到的東西有沒有?「無」!看似沒有,整個虛空還是一種相似無為,它不是真正的無為。只是說到那個層級比較不好理解,我們就說說生活上你們比較容易去理解、落實的部分。

「養身為始,證道為歸」!人生再要追求什麼也不外乎「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尤其是身體,不能太過與不及,我們不能太〔寶惜〕(台語:意指過於珍惜)這個身體也不能不愛惜這個身體,所以不取、不捨,兩邊不立、平等看待。有的人修道迷執於「身體是四大假合」,然後就放任不管了,「身體是四大假合、是假的」沒錯,不過,若沒有這個假的,你要如何藉假修真?它是你的工具。換句話說,工具如果是一種物質,你尚且都不愛惜了,你還會去愛惜什麼?如果不愛惜它,相對於靈魂而言,你是自私的。靈魂在裡面,我們說「靈魂比較重要,這肉體不重要」,我們是不是「只顧著靈魂」的自私?對不對?可是一旦太〔寶惜〕身體,就又忘記靈魂才是我們,永遠無法超越。

所以當取其中道,中道不是除以二就是「中」,我們說兩邊都不執著,也沒有選一個「中間」,選擇中間也是一法,所以「兩邊不立,中道不存」。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執著,可是,執著「要」固然是執著,執著「不要」也是執著,「適當」才是最好的。無論是對我們自己或是對待家人都要以中道立場去往前努力,做我們該做的、該努力的,「結果」才會自然成。意思要聽好哦!「隨緣」你們現在就比較好了解,它不是消極、不是任性:「隨緣、隨緣好了,什麼都不用做了。」隨緣就是不攀緣,但並不是消極,該做的、該努力的,我們在能力所及的範疇裡面去做到最大的效益成本、周邊效應,那就是了。

下午,女淇問了一個問題,因為我說「學佛的人是最積極、最有效率的,這個時代是講求效率的時代,不是傻呼呼、什麼都不知道。」她就問:「嗯?不是有一句話說『天公疼憨人』嗎?」你們聽了覺得怎麼樣?「天公疼憨人」那個「憨」的意思不是指白癡、呆呆地什麼都不知道,它有一種憨直的意味,一般說「老實」,天公疼老實人!那如果是呆瓜都能成就,我們為何要學佛?「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悟就是智慧,為何我們要有智慧?(師父笑說)不是越呆越好嗎?就是老實人才會有智慧,所以不是天公單方面給他的,是他創造出自己的美好人生。因為老實人有智慧,知道何者正確、何者錯誤,錯的就不做,因此他不會取巧、不會虛華,他的心就比較穩定,這種人就比較有成就,相對之下顯得好像天公疼到憨人。那如果是傻呼呼地,對、錯都分辨不清楚了,哪還能有成就?

所以古人才會有一句話:「最怕生到憨子,不怕生到浪子」,因為浪子一旦知道錯了還會回頭。而「憨子」則跟「天公疼憨人」的「憨人」定義有所不同,中文是一字無量義,看你從何種角度去解釋它,放在不一樣的地方也就會有不同的解釋,「憨子」是指傻子,他無法理解世出世間的道理,真假、對錯分不清,你得照顧他一生。所以,我們若學得智慧,我們就會把「憨」(老實)轉化成智慧,聰明是跟不上智慧的,聰明不能解釋等於智慧的原因就是如此。「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啊!要嘛就聰明到有智慧,不然就降低到憨厚老實,要老實一點,居於中層的都不會成就,因為中層的很虛華、很取巧,是很聰明,但又不致於聰明到有智慧,甚至還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諸位還有什麼問題?不太能理解的就懂多少算多少,還有什麼要了解的嗎?或者是剛剛已經講完了?「沒有問題」和「講完了」是不一樣的。順便和諸位分享一下,我們人的敏銳度、感受性都比較粗,所謂是「粗、細、玄、妙、微」五種層級,大部分的人都處於「粗」的階段而已,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有很多作用後才會去回溯,看到一個現象了,我們才會透過這個現象去了解原因。如果沒有現象的產生,多半都不知道我們有那個原因。所以,出現一些現象代表著有一種訊息而已,當然,若想知道個中道理,我們再加以解說。比較粗的來講,就是我們內在和外在的心理平衡問題,廣一點來說,就是對外的人事物和對內的心境無法取得一個平衡。長久以來,我們有可能是知道有現象的,可是我們不自知這些現象會造成我們整個生命體的一些壓力和障礙,所以有時候聽到音聲會有一些作用的原因就是如此,甚至有時候我們沒有唱音聲也是有一些作用。

好比我說和蔡老師坐下來喝咖啡那一段,我後方那個人本來靠著椅子睡覺也好好的沒事,哪知我們一坐下就對他產生一些作用,開始打嗝、打哈欠。那對他來說好比如此,當然,當中還有另外一個領域的問題,如果是「細」的部分,大家就各自不同了,「粗」的可以這樣大略來講。只要我們去了解大概有這個原因就好解決,現在是要如何慢慢地讓我們的內心取得平衡而已,我們如果有在學,慢慢地去了解,內心自然會逐漸取得平衡。

我們現在其實是一個斷層,我們沒有承接到古老祖先的智慧,他們的智慧就是讓社會安定、人生平和。然而現在無論是電視頻道或是學校所教育的都是讓我們心境起伏的,拓展開來就是外在人事物的起伏,因為它來自於我們的心境,於是變成一種惡性循環。外在起伏又帶給我們壓力,使得我們的心境又更起伏,我們越起伏,外在越動盪,整個地球、社會就因此而墮落。那如果有辦法慢慢地了解的人,他自己就從這個災難拉出來,至少會在自己的生活中拉出一個平和度,「平和」一拉出來,心境就快活,外在的障礙也就相對比較少。

(此時魚問屋主人養的狗走近 師父,師父摸摸牠:「你也要聽?好、好。」)

我們說不能躁進!我以另一個角度、一個通泛的道理來說,謠言止於智者,也許它不是謠言,可是當有很多訊息來到我這裡,照理說要先停下來,等消化了之後,該出去的、可以出去的再說;而不該出去的,因為我有消化過,才有能力判斷能不能出去。假若我們囫圇吞棗地吸取進來,無論是否正確,一出去都會有傷害的機率。為什麼?錯誤的訊息進來固然出去本來就是錯誤,然而正確的訊息進來,也許就只對我是正確的,因為「法非定法」,當我出去對到另外一個人時,這一個正確的道理對到他可能剛好就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要有這種理解,有時候以守為進會比較妥當。

換言之,知道的東西不必太急著想要表達,你們的用詞比較好聽叫做「分享」,「分享」的心境是好,不過,我們常對大家勉勵、提醒:慈悲固然是好,可是當中少了「智慧」的慈悲往往造成不預期的傷害,那就比較冤枉!「傷害」並非我要的,一旦產生了就比較冤枉!所以要慢慢地去提升、啟發出我們的智慧,階段性能避則避。我們比較講究的是什麼?預防勝於治療!我以「生病」為喻,不要等到生病了再來治療,那總是有痛苦,我們直接不要生病就好了,這是最近一些對待上要注意的。

話說回來,外在如何其實跟我們無關,為什麼?我們往外看,是非則存,若能往內回溯,即無是非。不是我們白癡看不懂,傻呼呼地沒有能力分辨,而是我們看到時是知道的,但是沒有必要讓外在的這些現象來障礙我們的心,範圍再擴大一點,來障礙我們的生命體,因為我們要求進步都來不及了,哪還去注意東、注意西?最近我也常遇到,這個比例似乎很多,一般人就是好奇、多事,自己的事情已經知道不完了還一直想去知道外在的事情,知道到全世界、全宇宙,一個腦袋如何裝得完?所謂是「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人要達到「清淨無為」的狀態才會輕安。只要達到了「無為」,任何想要知道的就自然會知道,那種知道是不會有障礙的。即便沒有想要知道個什麼,境界一旦現前就清楚明白如何應對,豈不是解決了?!

剛才提到「養身為始,證道為歸」,我也是不斷以此調節、提醒自己,為什麼?因為能量一直透支!那天在「糧食庫房」(藝術展覽場)我才對他們說過,我們學法一定要用心,不可以當作聊天而已,好比「開卷有益」――翻開書本就要有收穫,若是不抱持著這種心態,書翻了老半天豈不是浪費生命嗎?我還告訴他們,咱們是硬撐著以性命一直透支能量要換你們的幸福美滿,問題是大家當作耳邊風,很愛來聽法,卻很不愛「持」,「持」就是「做」,回到生活裡都不要改變自己錯誤的部分。我坦白對諸位分享,克實而論,我這個年紀能夠撐到現在已然是萬幸了,如果以我的生活狀態、透支能量那些事情來說,這條命早就不該存在,現在是還撐著。

我從小就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那種小孩,媽媽懷我時是她身體狀況最差、最不營養的時候,所以我在她的肚子裡就營養不良了,出生後又搶不贏我兩位哥哥,飲食都搶不贏人家,所以又後天失調(師父笑)。慢慢地了解到人生是何用意,用著我們的心境去調節,少欲、無求,身體方面消耗能量的部分就比較少。其實我們一個人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是被「胡思亂想」消耗掉的,並不是因為做了很多事情,所以我們往內回溯到降至最低。這麼說好了,假設可以服務大家,「煩惱、憂慮、牽掛」這些負面心境降到最低才能蓄積一些能量,要不然我們世間法要應、出世法也要應,(師父笑說)不管人皮裡面是什麼都要應,現在連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體也要,應對不完啊!

那麼自己「修持」的部分也很重要、不能忽略,所以才會勉勵你們在不多事的狀態下要愛惜你們的物命,我們這個肉體是物質,要去愛惜它,否則一旦能量散去,物質也消失了。依科學家的看法,能量稀薄叫做「場」,濃縮的能量是「物質」,所以科學家已經發現並沒有物質存在,它就是「能量」的問題而已。濃縮的能量是物質,如果把這些能量拆散了呢?把比較稀薄的沖淡也就沒有這些物質,人的肉體亦復如是。因此,科學家從這個角度才發現到人根本沒有死過,是物質換了而已,你依然是你,只是換一部車或換兩部車的差別,哪有死掉?重要的是在於換一部性能比較好或比較差的車子。

「靈性」無始以來從沒有死去,是我們不明白這個真理才誤以為人有死、有生,有生、有死是一種假名,比如說「過身」,過一個身就是換一個身體,輸贏就在於未來換的身體比現在好或不好。我們若有本事換一個比較好的身體,也就不會傷心了,對不對?比如說假設我們現在開的車是BMW的,若有本事換一部法拉利跑車,當我們這部BMW不見了又怎麼會傷心?身體好比如此,若能換一個更高級的身體,即便三更半夜也要趕快跳起來換啊!何必苦撐?「死生自在、生死自在」是真的,宇宙的真理是這樣,包括現在的科學家也都發現真是如此。(師父以身旁的狗為例)牠過去生也不是這種身體,牠是說過去可能條件比較差,比較奢侈揮霍、不節儉,於是換個身體變成現在這樣,如今要努力再重新換。(師父笑說)動物都有靈性,只是說還有本事換成這樣也不錯了。

包括在那間寺院所看到的事情,我們要以什麼態度去看待?很簡單!人家的好我們去學就好了,確實人家的福報也是不淺,對不對?當我們看到人家的福報時該如何?回過頭來努力積福啊!可不要已經看到人家福報好、自己沒什麼福報了還傻呼呼地折福。其實人就是這樣,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有時候看到檯面上一些講經的法師,咱們都替他們捏一把冷汗,為什麼?接受供養,若不了道,未來生是欠幾個人就要做幾隻馬、幾隻牛來償還的。古人說牛是在做什麼的?替人耕作,在還的啊!吃你的一粒米而已,你的恩德如同整座喜瑪拉雅山這麼高大,今生若是不了道,未來生做牛做馬還你都還不完,所以再傻的也要會算!

之前嘉財和美雲問到一個問題,美雲問我:「師父,您的畫出售嗎?」我說:「有啊!人家要買就賣,沒人要買就算了。只是說沒有時間致力在畫畫、賣畫上,如果有時間,這麼做是比較穩當。」為什麼?畢竟買賣是商業,誰也不欠誰,聰明一點的就這麼做就好,哪像我們傻呼呼地坐在這個位置說法,這就是傻瓜,萬一摔下來就很難為情了。古有前例,錯下一字即墮五百世野狐身!當時是百丈禪師的道場,他在說法時,有一位老人家想請教問題,百丈禪師請他隔天在法會的時候再問。後來這位老人家向他請法:「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百丈禪師回答他:「不昧因果。」那位老人家說:「我知道了,感恩!」就走了,當年就在後山往生。老人家是一隻狐狸精化現來的,他對百丈禪師說他是這間佛寺以前的住持,當年是住持時,修行的道次已經滿高了,不料有位信眾提問:「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他回答:「不落因果。」僅是說錯一字而已,下墮五百世的狐狸精,你們看那有多嚴重!(師父笑說)慘了!我不知道已經說了多少?所以不好玩!那天我才分享給少陵,說得他整個雞皮疙瘩都冒起來,他說:「我在外面都一直對人家講,不知道有沒有講錯?」就是這麼嚴重!這不能開玩笑的!

由此可知 釋迦牟尼佛為何很慈悲,當年祂就說了,祂也是提醒末法時期的眾生,尤其是站講台當老師的。當然,你們比較沒有這個問題,我講的是比較狹說,指的是說法的老師,你們是教技藝的,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三者,「授業」的老師比較沒有這個問題,只是領錢這樣教而已,至於「傳道」和「解惑」的這種老師就得腳底站穩了。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麼邪師都去哪裡了?地獄門前僧道多啊!在地獄門前徘徊的多,入地獄的當然又更多。所以,十八層地獄裡,那些無惡不作的都在開舞會,可是地板下方還有人在叩叩叩:「拜託!已經很晚了,不要吵了。」十八層地獄的眾生很納悶:「我們已經是最下層了,怎麼還有人在下面敲?你們是誰?」「我們就是當年教你們的老師啊!把你們教壞了,害你們下地獄,我們難道不該到更下層?」(師父大笑)

日前分享過,某位認識的長輩以前學道時,是每個月初一、十五凌晨三點開始到五點結束。他那個時代一起在學道的人很有趣,上課地點在鳳山,道友分別來自旗山、台南,當時大部分的人日子沒那麼好過,多半是騎摩托車,住台南的也一樣是騎摩托車到鳳山,凌晨五點下課後再趕回去上班。十年來如一日,沒有人缺席過,好有趣!期間裡曾遇過賽洛瑪颱風,也無人缺席。所以初二那日颱風天我才有個感觸:「不過才下這樣的雨而已,大家就來電詢問有取消嗎?」(師父笑)我回想這兩年有因緣每個月從枋寮去高雄,我也是兩年來如一日,同樣是風雨無阻,就靠我那部90C.C的機車而已,也是從枋寮冒著「伸手不見五指」的雨撐到高雄,聚會個一、兩小時再冒雨騎回枋寮,即便遇到颱風也是如常照做。

所以重點在於學習的心態而已,那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誠敬度」,「一分恭敬則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則得十分利益」!並不是佛菩薩給我們多少,是我們自己感應相應的量到哪裡。假設你拿一個鍋子來,我只倒一點點水給你就是對不起你,換言之,如果你拿的是一個小杯子,我倒太多給你,你也不堪受。感應道交絕不失時!諸佛菩薩沒有自己的意思,無意乃能生一切意,無法乃能應一切法,無生之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那不是以現在人間所謂的「無」、「有」可以去解釋的,它就是這麼微妙!若說「有」,找不到;若說「無」,又有本事生出來。所以科學家才以「能量場」來說,能量在哪裡?沒有啊!既看不到也摸不到、聽不到。不過,若沒有能量,即使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都好好的,五臟六腑也十分完好,我們就是沒有本事動,對不對?所以是「能量」在作用,能量抽掉就不能動了,進到身體又可以。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所以說「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即無種,無性亦無生」,生生世世既無生亦無死,過一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已。「自由自在」外面哪裡有得找?外面並無一個「自由自在」,內在沒有煩惱、沒有痛苦就是自由自在了。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心懷依他性,任何相或任何動我們一定都要有自性、要自主,我們要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不能不清不楚地任由外在操控我們。

當年 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本事生生世世不換那個身、不過身?有啊!然而為什麼祂要示現滅度?滅度也是度眾生的慈悲啊!如果祂不滅度,活了幾千歲、幾萬歲,眾生就不學了。為什麼?依賴心啊!我們若有所依賴,也就沒有本事成就。這麼說好了,如果沒有狗在追我們,我們就不跑了,對不對?就算跑也是慢慢地、慢慢地跑,跌倒了也漫不經心。那如果有狗追著咬你,你即便跌倒也會趕快爬起來繼續跑得很快,連滾帶爬也到了。現在的人沒有自我催促的動力,所以佛菩薩不能活得太久,活得太久會讓眾生疲乏了。

雅聰師姐:我剛剛從嘉義回來,長輩跟我說外婆以前都不信,所以他們知道要在臨終就是……。

師父:有因緣可以承接起來。所以說「餘福」嘛,人的輸贏不是在於一生過得多風光,講得粗俗一點,囂張沒有落魄得久啊!那有的人是因緣剛好相反,他的福報在晚年現前,所以是不一定的。就不要說妳外婆,我父親也是如此,他一生不信神、不信鬼,可是到了晚年要往生時是睡著走的,手上拿著一本翻了一半的《了凡四訓》。我回家後才發現他已經走了,然後就為他辦了後事,這樣就好了。你們有覺得很奇怪嗎?斷氣了,手上還拿著一本翻了一半的《了凡四訓》,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凡四訓》!

雅聰師姐:我只是很驚訝原來她以前都不信,我卻硬塞給她那個訊息。

師父:因緣不定,所以緣非定緣,一定要透過自己的創造。我常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若相對你來說,他是依報,當然你就很重要了,你如果不先轉,他就沒有那個機緣、契機能夠轉。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更何況妳外婆臨終時也不僅是一歷耳根而已,對不對?已經沒力氣了,還按半天按不到鍵。(師父笑說)這故事你們就比較不知道,雅聰的外婆生病時身體會痛,痛的時候就聽《無住》CD去緩和,那麼老人家生病時行動更無力,收音機的按鍵怎麼按都按錯,結果按到廣播電台:「這不是我要聽的!不是我要聽的!」後來才找人幫她按,「這樣對了,可以聽了。」聽了之後,身體的疼痛指數立即下降。所以,是「花報」、「果報」的問題,我們這一生晚年的結果叫做「花報」,花報若不好,果報一定慘上十億萬倍;那如果花報已經很好了,果報就更不用講。

所以我剛剛才說那一段,人哪有死?只是換一個身體而已,是不是?現在如果有佛菩薩的因緣,他就換一個比較接近佛菩薩的工具,就能跑得比較快,是煞車好、引擎也好的那一種狀態,而不是引擎好、煞車卻不好。(師父笑說)那你們會不會覺得我談到父親時怎麼如此輕鬆?本來就是這麼輕鬆了,是因為不知道人家去哪裡,我們才會難過,送別啊!那如果知道他往何處去,你哪還要難過?「我要去香港玩,明天就回來了。」然後在機場哭哭啼啼,這不就奇怪了?去玩是好事啊!我講我父親這一段故事,他離開的時候我不在身邊,平日只有我陪他而已,那一晚我在「耕讀園」和人家喝茶、說法,後來想說打個電話請他自行安置,因為不確定幾點能回去,結果電話都沒接,就這樣走了。電話放在他的枕頭旁邊,手上拿著一本翻了一半的《了凡四訓》。

「四大假合」本來就是假相,我說人的一生有一件事是無一倖免的,就是生出來後對哪一件事最積極?往墳墓走!對不對?工作還可以請假、放假;上學也可以請假、放假;捕魚若不是在捕撈的季節也可以休息,可是,「出生後即往墳墓走」有哪一分一秒停過?每個人都一樣。所以要用著求死的決心去求生、去提高靈性,求死的決心就是打從生下來不停地往墳墓走,用這般積極的態度來提升靈性,人生就解決了,「下輩子換一部比較好的車」是由「靈性」決定的。

佛家說「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業」一般人很難了解,我們換一個用詞來說:「我們什麼東西都帶不走,只有『能量』會跟著我們走。」重要的是能量好或壞而已,所以我們就必須趁活著時把自身的能量變成好的,好的能量會跟著我們走;那如果變成壞的呢?它也一樣會跟著我們走,那比較聰明的人當然就是有好的能量再走啊!這種東西是一種比較級,好比說六道輪迴相對阿羅漢都是惡道,就不說三惡道或是三善道,只要不圓滿即是惡道,惡道是「有瑕疵」的世界、生命狀態,不好玩!那阿羅漢相對菩薩呢?也是惡道。十法界相對佛呢?都是惡道!所以「佛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從那個方向去以「人從一出生就往『死』走」的這個積極用心去提升到佛就好了,那叫做什麼?離究竟苦,最後就得真實樂。「究竟苦」就佛、一果來講,十法界、九法界都是苦、都不好玩,只是一種比較級去評斷苦於哪一方面、苦的程度多寡而已。

雅聰師姐:師父,是不是蓋棺就論定了?

師父:有時候蓋棺還不能論定,你這一世蓋棺了,六道輪迴仍在輪迴、九法界仍在受生,也還沒有論定啊!這一世蓋棺,即便當了神,難道就論定了嗎?沒有!當神如果又不積極,跌下去跌得更慘、變成了狗,豈不是又比「人」還離譜?所以蓋棺是階段性論定,從「究竟」的層面上來講根本沒有。那有的人不用蓋棺就論了,好比那些肉身菩薩,對不對?人家坐著封缸,沒有用棺材升官發財,坐著就走,然後考慮一下:「要不要留一些東西讓眾生做紀念?不然留個肉體不會腐爛好了。」於是坐在那邊幾百年。好比九華山金地藏,地藏王菩薩的肉身已經坐在那裡五百年了。那麼六祖惠能大師在廣東,是不是?肉身也還在那裡,留給你們做紀念。再者,若覺得留著麻煩,那就爛掉做養分讓樹給吸收了,它吐一些氧氣再來為大家服務。我們吸的氧氣不都是樹釋放的嗎?它們的養分從哪裡來?從爛掉的動、植物等生物,就是那些四大假合的幻相!

「眾生」的範圍很廣,所謂「眾緣和合而生成之現象」,是那個「現象」叫做眾生。廣義來講,空氣也是眾生,只是說世間人比較狹義去解釋,認定有情眾生才是眾生。包括我們說「服務眾生」,我們世間人都比較狹隘去看待那個用心,以為就是服務人群、流浪狗、流浪貓這些而已,如果慢慢拓寬心量,其實就能服務到遍虛空法界,因為整個宇宙都是眾生。所以量大福大,福至極處即生慧!

(女淇師姐向 師父上人請示是否可唱頌元和妙音)

師父:好啊!

女淇師姐元和妙音唱頌

「長久以來一直躍躍欲試,但總是沒有機會,久久精思方乃調熟。誠於中、形於外,『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一直以來總是一種抽象的名詞,該要如何落實?其實學法無他,行法亦無他,只是完成自己而已。直言自利,不言利他,自己圓滿了,世間也就圓滿!」)短短地翻譯一下剛才女淇唱頌的內容,即意亦答、即問亦答、即表亦答,都一樣,一即一切。任何一法都必須訓練,古人說得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父得教你,如果教你教不會,這是師父的錯、師父的責任;但如果已經會了卻不去圓融它、成熟它,那是學生的不對,所以各有各的本分。

要學六祖惠能大師的氣魄,「迷時師度,悟時自度,自性自度」!最末後必然是自性自度,自性自度就不是依賴別人而能解決的。所以要隨緣、不攀緣,再次重複,不能消極亦不必太躁進,「來即應,沒來則放下。」該是如何就如何,再要考慮個什麼也是多餘的,是合理的就進、不合理的就退。至於「合理」的拿捏不盡然從對方看,有可能是從自身內在看,有時對他人不合理、對我卻是合理,不一定。

我們比較屬於座談,諸位有什麼問題想了解或不了解的?或是要分享?

(美螢師姐以天語請教;師父亦以回應並釋義)

理路要分明,不能囫圇吞棗,要緩緩著來,少時學步尤要學步機,不能想要一步登天,等到你會走路時,學步機反而是障礙。所以,我們的看待並非是絕對數,是適不適合的問題,世事如是,懂得原理原則的就簡單,不會原理原則的就從事相上無量無邊去捉摸,沒完沒了(師父笑)。所以要慢慢修正,要度過「兒時玩大車」的那個生命狀態,實力很重要,行遍天下除了實力就沒有別的了。說真的,學道最簡單也最輕鬆的就是「保持初發心」而已,我們人就是都會退心,不見得是我們自己要如此,而是遇上外在的人事物就被迷惑。所以要隨時提起觀照的能力,若能不退初發心,當生必得成佛種。

無論何時、何事,都要提起觀照能力,就不要說到「時時勤拂拭」而已,如果沒有去覺照它到底乾不乾淨,時時勤拂拭不過是多此一舉,只是一種慣性動作而已。所以一定要檢測自己內在「煩惱分分斷,智慧分分長」的這個現象,如果有就自我勉勵,沒有就自我提醒。所以事事都是鍊心,藉事反省我們自己,但也不要把「反省」想得那麼嚴重,反省就是讓我們迴光返照,不必然是做壞事的反省,所以它與外在人事物全然無關。

好比說昨日在寺院看到公布欄上貼著一張「懺悔」,上面的大意是我們有錯就要去向人家表達、承認,承認我們的錯――懺悔!蔡老師坐在我面前,我問她:「感覺如何?」「好像也沒錯啊!」我說:「修正錯誤是自己的事,關乎他人何事?要去找誰懺悔?」「懺其前愆,悔其未來不二過」謂之「懺悔」,跟外在人事物有何關係?!學道一定要從實諦契入,不是在外相捉摸。自己的諸多失落、諸多不如意必然事出有因,「懺其過去前愆」我去懺、去反省自己,請問要跟誰認錯?「悔其未來不二過」是要警惕自己不要重蹈覆轍,請問我要找誰督促我?所以,若不是往內在反省,就會演變成國中歷史課本裡的一段內容,中古歐洲騎士參與戰爭、殺人,殺戮造成晚上不得成眠,於是找神父告解,「神父原諒我了,沒事了。」隔日又繼續殺人,試問和那位神父有何關?所以,「道」是「自心圓成」的問題,慢慢地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去行。

你們聽不懂他剛才說的話,咱們卻要回答這麼多,得要知道他的問題所在。所以,顯於外的都只是訊息,根源處都是內在的心,就是你們所謂的「念」――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以任何方式顯於外,對我們來說完全無礙,若有障礙,以佛家的標準則不能稱之為「通」,因為一通一切通,若有一法不通則表示他法亦不通。

雅聰師姐:師父,不是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嗎?但如果是真的「過」,只會讓人迷惑……

師父:迷惑之前是先見到世間過,若不見世間過,何事來迷惑?那很簡單,我們要先有自己的「定」,一旦我們是一招半式闖江湖,難免就沒有根可以抓住,抓不住,風一吹就惑了。所以有可能是警醒我們自己要再回來修持定力而已,世間哪有過?如果因它而警示到要趕快回來修持,它還是我們的恩德,哪裡是過?所以,會的人連看到一根草被風吹彎都知道要謙虛,不會的人都已經被人家壓至底了還不懂這個理(師父笑),我這是藉大自然來比喻。

再藉個「事業」做比喻好了,一個人的事業如果走下坡,就不該是怨天尤人,徒擔心:「該怎麼辦?」而是看到那條線往下走,警醒到是提醒自己要低頭、要學著謙遜,於是「謙受益,滿招損」!看到業績滑落下來,警醒自己:「要謙虛,最近有可能貢高我慢一些。」內修則外顯,自己內在若是圓滿,外在自然就圓滿,一得永得,依正莊嚴。所以外在哪有過錯?我的事業失敗,哪有誰害我?對不對?這個時機是它在提醒我內在可能有所欠缺、心態不夠正確,那就從心態的修正去慢慢長養出智慧,有這一層意義。

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心頭不定,以致於看到的過錯都在障礙我們,心頭若定,干我屁事!對不對?說得粗俗一點就是這樣而已。那些人糾纏不清和我有何干係?我還是照吃我的飯、喝我的茶,自在人生啊!那你的自現境就完美了。佛法講到末後,世間跟自己的關係是一體,方便講:「世間是自己的自現境」。外在若有過錯,一定是我自己的內在有過錯,因為是我的自現境,如果我顯現出來的世界有錯而我自己居然沒錯,那就奇怪了!所以回過頭來迴光返照,「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那「性成無上道」姑且先放下,先從「反聞聞自性」開始,但問耕耘,莫問收穫,收穫自然成!所以不必去問能不能成無上道,先捫心自問:「有沒有反聞聞自性?」 

那如果是經營事業的人,自己就要知道如理得法的行銷。為什麼前面加個「如理得法」?我們不能傻呼呼地,佛法是學智慧,不是一直傻傻地胡亂做。是要有智慧,再去運用各種方法在如理得法的基石上創造幸福美滿人生,否則大家都出家就好了,什麼都不要做也不要管。可是出家並非都不用做,我剛才說完了,你們再倒帶一下,「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那一段,出家哪有那麼好做?出家了,我的色身就是做一個表法、做一個教育的典範,如果教錯了、教壞了,我就先倒。現在好像不是如此,出家都沒事,有夠讚的!反正唸唸經、做做佛事就吃得飽飽了,對不對?這樣很恐怖!

和尚是什麼?和尚是「親教師」〜親自教你的人,以現今大學來比喻,指導教授就是你的「和尚」。和尚是中性的,無關乎出家與否,比丘、比丘尼才是出家眾,如果身為比丘、比丘尼,沒有持到那些戒就是破戒、就先倒了,更遑論去教人家。幸好現在還有退路,出家眾持不了戒就趕快還俗,再慢慢修持,難道不能比較有把握時再出家嗎?所以,身出則心一定要出,「身出,心不出」就是做一個最錯誤的示範,然而現在有很多人迷失、追逐於「身出,心不出」。至於心已出呢?身出不出就其次了。有四個層次:「身出,心也出」是圓滿出家;「心出,身不出」功夫夠穩;「身出,心不出」未來世就得緊張了;「身不出,心也不出」就是我們這些[黑肚蟲仔](台語:比喻窩囊、很遜之意)。

要有積極的人生觀,淺說俗諦,自己不能時刻忘記有「真諦」這個方向,為什麼?說真的,佛是無作人,沒事、最閒的那一位就是佛!「想要做」就是造作、就是有意,有意則無一切意,佛是無意者,無意而能應一切意!所以無始以來無有「造作佛」,沒有那一種大談:「我多有理想,我要完成什麼理想。」的佛。祂不過是無作而作、無為而為,即便作也是眾生有感祂才作,眾生無感就放下,一塵不染!為什麼?本來無一物,若還想要一個什麼,又惹一塵埃了。所以,無作而作、無為而為,說真的,也是無應而應,祂的分別是應著眾生的分別而有的分別,祂哪有分別?方便講,祂也可以有無量無邊的分別,因為祂本來無分別,若有一個分別就卡死在那邊了。

所以「俗諦」比較容易行得,但也不能不讓你們知道有比較真的部分,是淺說、俗說、真說的差別而已。總是要有一個引導,如果沒有那個引導,就變假的世界,就又執著了,未來就又受苦受難。所以佛不持戒,因為佛不犯戒,佛有沒有布施?事實上也沒有,因為無一眾生可度,唯眾生自性自度,祂要布施什麼?這個比較不容易懂。(師父笑)

有什麼想要理解的嗎?(師父笑對晚到的學員乙說)身心的平衡還得要從身心解決,外求無益,若沒提問,咱們就少說一點。

學員乙:不是沒問題,是不知道從何問起。

師父:我知道,方便講「沒提問,咱們就少說一點」,蜻蜓點水總還是有那個水波。淺一點來說就是什麼?天下本無事,可是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要當那個庸人,於是自擾之啊!所以要化除天下之事必先使自己非是庸人,非庸人的原因一定來自「無事」,「事」是想來的,簡言之就是如此,那想來的要以「外在」去斷除是不可能的,不想就沒有了。「順乎心性,合乎自然。」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比較具象來講,「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並不是空等,等到有一天也會坐吃山空。「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是勇於面對所遇到的人事物,該想辦法就去想辦法,沒辦法的時候就該放下,兩者都是「該」,一旦執著在「非得要這樣」的時候,那就變成不該了,就會產生鬱卒和障礙。

(師父笑說)雖然沒有提問,但也聽很多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其實階段性也是方便講「內感外應」,事實上哪有內、外的問題?既是無出無入,哪有內、外?我們一定要破除這個迷思。我常對你們講「內感外應」只是一個方便的階梯,如果有內、外,生命即無自主亦不自在。以前曾對你們提過廣欽老和尚無來無去,既然無來無去,表示無出無入、無內無外、無大無小,世出世法不二。所以無內的時候則無外,我們就是感覺「外」才又多一個「內」,以致於兩個就不合,就形成障礙。

清淨法身是我們本具之德性,我們自己就是那個清淨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哪一尊佛不是你?對不對?我們只要回到我們的清淨法身,又和哪一尊不能通?說真的,哪還需要通?你就是那一尊了,哪還要通?是因為我不是,我才需要一個「通」(師父笑)。「十方」是整個空間,「三世」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的時間,是不是整個無止盡的宇宙?何謂宇宙?時間加空間稱為宇宙。十方三世佛,「佛」是裡面所有的覺悟,共同一法身。所以回溯回來自問是清淨、平等、覺或是煩惱、痛苦一堆?把後者倒反過來清淨、平等、覺,也就契入回來清淨法身。坦白說,回歸清淨法身亦無一個「清淨、平等、覺」,因為本來如是,哪還要再來一個?那你若不是又誰是呢?分明說盡,「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大家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者〜如其本來、諸法如義,古佛、今佛如如,今佛亦如古佛再來。所以,沒有「解」,至少要有「願」。

無論是道祖也好、釋迦也好,其實皆是一如,展開來講,三清、本師同炁在,道脈講「炁」,天元一炁,天元一炁清淨無染,豈不是法身本然?要解「道」就以此契入!所以,識得一則萬事畢,「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什麼事都解決了,如何解決?識得一心矣,回歸我們的一心,啥事都沒有!既然無事又哪還有那些世間過呢?所以不要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是根本無世間過,哪裡還得見?離四相、四見則名之「菩薩」,菩薩已無四相、四見,更何況佛?!

水漲船高!不要費心想讓船高,只要加水就好。那好比什麼?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是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就是「心地清淨」而已,其他就沒事了。我們為什麼會有很多事情?因為心地不清淨,所以退而求其次,去找方法令心地清淨即可。至於何種方法?沒有一定,只要接觸了可以讓心地清淨,那就是好方法,所以「法非定法」。那麼為何說法?為除一切心!若無一切心則毋須說一切法,因為「法本無法,無法亦法」。

我們若有本事喝一杯茶就清淨,那喝茶就好,不必打坐、不必念佛、不必持經,都沒必要。為什麼?誦經僅得聰明;念佛是因果;布施得福報;持戒得生天,這些都不究竟,唯論「見性」,「見性」裡頭哪還要來一個誦經、念佛、布施、持戒?因為本然是戒,再來一個持戒豈不是太歲頭上安頭,多此一事!蛇會爬就好了,哪需要畫蛇添足、幫牠畫上四隻腳?所以回來而已。說真的,你說該如何講起?末後送你兩句話:「但盡妄情,莫更覓真」,甭想從外在找一個「真」,忘懷那些「念」就是了。解決事情也是這般,不是去外在找方法,是把內在調平就好,為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內平,外則平;內動,外則動。所以外若動,那就是一面鏡子來提醒我們:「內在要調平了哦!」這樣就對了。

我們這邊上課比較解脫,要坐、要動都好,即便要睡也無妨。有的人一下班就趕過來,帶著一天的工作壓力;或者有的人每天不好睡,若是覺得這裡好睡,那麼你就睡,這是說真的,本來就如此。剛才不是提到「順乎心性,合乎自然」,哪有一定的?比如剛才人家要靈動的就動了、要說天語的就說了,對不對?不管是天語、靈語都好(師父笑),我們這裡是宇宙聯合國、法界聯合國。剛才李哪吒也差一點來,輪子先來了,又被咱們擋回去。輪子來就好,沒關係,人不用來、不用那麼累,我們直接無線遙控過去就好。(師父對美螢師姐說)剛剛輪子有來,你們都不知道?

雅聰師姐:不知道!

師父(環視在場幾位易感體質的學員):你們都不知道吧?如果你們知道,這個位置就換你們坐了。(學員笑)

美螢師姐:師父,貓咪知道。(意指魚問屋主人養的貓)

師父笑:對啊!貓咪知道,因為貓咪有貓眼。

雅聰師姐:原來貓咪比我們人厲害。

師父笑:你們知道李哪吒吧?可惜沒有因緣,我們很久沒去了,不知道人家會不會認為咱們愛計較?說要請咱們吃巧克力,到現在還沒有吃到(師父笑)。這段話你們聽不懂吧?曾經有一位哪吒三太子下凡來人間為眾生處理事情,眾生就獻上他愛吃的糖果。那他有喜好的口味,就像我們人也有不同的喜好,他好像比較喜歡吃巧克力糖或是糖做的巧克力,我也分不清了,反正他就是很有個性。後來有一次就請咱們幫忙他一件事情,說要用巧克力交換,他說:「老師,我請您吃巧克力,拜託您幫我一件事。」學生有所求,自然就答應,可是事情應完了,到現在還沒有吃到巧克力。只是說咱們做人很好也很不愛計較,這年紀大了也禁不起重甜,留給他自己用就好。(師父笑)

我剛剛說我們做人好、不跟人計較。所以才說我們無論皮裡面裝的是什麼都要應,連沒有皮的、在天上的我們也要應,所以應不完!學分就是這樣,人的心量一定要拓寬,範疇不只是和人的世間而已。人和人的關係要修好,大家要和光同塵、要融洽,彼此讚嘆彼此,毋須彼此數落彼此。「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修道人要彼此讚嘆,人和人的關係要融洽。那人和人關係融洽的基礎就是人跟自己的關係要融洽,所以一定要從化解自己內在的衝突做起。

我們會對自身產生衝突就是因為存在著妄想、分別、執著,也就是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所以要從這三個煩惱去淡化。雖然不敢說斷除掉,但有那個過程去慢慢淡化,我們跟自己的相處就會融洽。再拓寬愛屋及烏,人和人就會融洽;再拓寬就會和大自然環境處得好,如果能融洽,也就沒有那些九二一地震、四川大地震了。對於這些物命、這些鬼神、非天以下的這些眾生,我們要禮敬,這些叫做「世間主」,好比地球有聯合國主席。樹有樹神、山有山神,這叫「世間主」〜在那邊做到最好的生命體,我們也要和他們和平共處。一旦有本事和我們的地球環境和平共處,我們才好說和天地鬼神的關係,那也就是科學家說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體」,最末後是和天地鬼神的關係融洽。這三個學分若能融洽圓滿,你就是最幸福的人了,至於要融洽到何時?最早做到的就是了,火候的問題而已。

所謂「和天地鬼神融洽」並不是我們要去求他們,我們一定要把自己圓滿,跟他們就融洽了。甚至如果他們還不圓滿,我們還要放下身段去服務他們,聽好,是服務他們,並非去向人家討功德、討福德!譬如我們方便講:「十一度維次空間的眾生若有什麼需要或不了解的,小弟可以略盡棉薄去為你們服務,盡一點力和你們分享,期望你們能更上一層樓。」不過,我們何德何能可以幫人家更上一層樓?這能力的基礎從何而來?就是「人和自己的關係融洽」這個學分我們一定要修好!

所以中國人說:「身治而後天下治」,我們治理好自己才能治理天下,天下不是指國家而已,是涵蓋整個宇宙。我們的生活環境叫做「宇宙」,「人生」是我們自己,修行就是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件事而已。換言之,無論是人的成長或者科學家極盡精力、金錢去探索,甚至思想家想破頭都是為了這一件事情,卻不及三千年前世尊早已說清楚,全然是我們還有自己的執著:「我感覺怎麼樣」,以致於錯誤,要不然照做就對了。

因此,我們才說「一即一切」,如果要通,依我們的標準是到那個階段才能叫做「通」!所謂「神通」――神奇莫測、通達無礙,若有一絲毫的障礙就不是通。眾生階段性都有某個層次的通,那個稱為「報通」,報通是修得的,比如說假設我們死掉作鬼,那時候就有五個報通,因為鬼道的結果就是如此,但那並不是神通。在某個層面、某個層級的標準也可以方便叫做「通」,可是「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我們一定要把標準提高,如果我們的標準提高了,那個就不算是通,有可能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也叫做「障礙」。

通者一定要回歸自性,六具神通是本具之德性,何來一個想通?三明、四智、五眼、六通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內在起用而已,於外並無通,因此才方便假名稱為「自性通」!「自性」是本來就會的,並沒有一個要通或不通。若說有沒有看到、有沒有聽到?可以沒看到、沒聽到,但就是可以知道,否則《心經》就被我們推翻了。《心經》若不了解真實義,就會變成「神經」(精神不正常),既無色亦無味,到末後「以無所得故」,哪裡有一個「有」?「有」是階段性,我們不能否定「有」,可是我們不能駐足在「有」,所以才說「即席即離」,才能超越上去。「有」我知道、我的因緣有,重點是我不執著,把它當作平常事就超越上去了。超越上去,你可以沒有,但你也都知道。

所以,假若有一物,一定不知一切物。如果無一物,一切物起用自然會知道,因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再說得白話一點,放空了才裝得下東西,若有一個,我們就裝得下九十九個而已。那已經有九十九個了呢?冤枉!僅能裝一個。如果完全沒有東西呢?都來都知道,再把它放下,沒有東西,又都來都知道。那麼不來呢?仍然可以知道!所以是隨心應量而已,起用不定,決定在於誰?感應道交啊!也不是誰決定的,如此人生當然自在。所以,要通是很簡單的事,你們說得出來的咱們都能通,因為咱們都沒通,所以都會通!(師父笑)

雅聰師姐:鈞鈞(師姐的兒子)今天在車上問我:「為什麼大巨人都是在雲上面?」

師父:為什麼都在雲上面?因為那是童話啊!大巨人也有住在山洞的,你就告訴他:「因為你是看到《魔豆》(童話名)啊!」所以要藉這樣的機會教育他,教育什麼?不是否定那個,而是說有諸多可能性,不要執著那一個而已。有的巨人不是住在那裡,譬如「綠巨人」就住在美國做的電影銀幕裡面。你一定要把握一件事,心一定要「專」,所以我現在也提醒你,好比之前練太極也好,我只說一句話:「當作養生就好了」,如果要論道就放下,否則就會模糊掉,那就是自己定功的問題。

雅聰師姐:太極練到後來變成要比賽。

師父:對啊!若是養生比賽也無妨,我說的是如果要在太極論道,你就倒了。通常這種武術也好或陰陽五術也好,大家都會導向道上的論辯,階段性我比較不建議你們去參與這種活動。現在是不得已才告訴你,我只講正面,負面的不說,正面就是告訴你:「養生,無可厚非,養生就好。」要回歸自己所修持的,所以叫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1028日 明覺法堂 (台中)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Taichung, Taiwan

on October 28th, 2015

 

2015年10月28日 明覺法堂 (台中)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1041028日,19302100

地點:台中市文心樓1樓會議室(台中市西屯區成都路229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古諺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其實這段話就把我們人生的理路全部講完了,這也就是所謂的「因果」。那麼這段話是《太上感應篇》開宗明羲的一段話,是誰講的呢?你們所稱的「太上老君」。有聽過太上老君嗎?(學員回應:有)眉毛、鬍子長長白白的。可是「太上」我們不能這麼狹隘地僅是理解成一位形相化的太上老君,要不然我們人生就又會不斷向外祈求了。比如說我們去老君廟求祂:「既然祢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那我能不能求祢,我就不會變成『惟我自召』了?」這當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太上」可以理解成我們的真如本性,無上的靈覺、靈覺明心,也就是佛家所謂的「自性本然」。

古人和生命萬化的造作常常都會依形相來做一種比喻,但是我們要瞭解古諺這些深度的經典則必須要知道它的表法意涵。當然,你說有沒有「太上老君」這一個神?當然是有的!就好比觀世音菩薩存不存在?祂是存在的,可是看到觀世音菩薩不能只是執著在外相上你們比較熟知的白衣大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你們設想,如果你們身邊真的出現一個人是一千隻手、一千個眼睛這種形相,你會相信他還是害怕他?我們現在的人會怕!那你害怕他,你怎麼從他身上學習到無上智慧?所以佛家常常用一些高度藝術的造像來做一種深度生命的表法意義,我們要善於理解。

好比說「千手千眼」,為什麼塑造一個千手千眼的像?「手」是做到的意思,那麼「眼」是看到的意思,就是說用「眼」代表我們的六根互用,包括聞到、聽到也是。也就是說聞眾生之苦,你看到眾生在受苦難的時候,你的手就要馬上去扶持他、幫忙他了,所以是「眼到手到」的意思,而且是同時。意思是我們的慈悲不能等人,凡事都可以等,唯有「慈悲」這件事情不能等,因為慈悲是生命美好的原因,只要你原因豐足,你的結果當然就順暢!

剛剛講太上老君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感應」這兩個字在佛家也就叫做「因果」,種如是因則得如是果,「眾生有感,佛菩薩必有所應」這一個意思。所以,在六道輪迴的世界裡面統統沒有離開「因果」這個理路,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空」是什麼意思呢?不存在!老實講,因果本來也是不存在的,那為什麼我們現在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為我們眾生有根深柢固的執著心跟分別心,乃至於有妄想,所以我們把這一個「假」的世界錯解為「真」了,你們講的「認假為真」。就好像我們大家都作過夢,我拿「夢」做比喻,大家好懂,你們認為夢是真的或假的?有人說:「真的啊!」昨天還有人作夢了,對不對?下課回去後,可能有人又繼續作夢。那既然說「真的」,可是現在又拿不出來,你懂意思嗎?所以它還是一個幻相。

那在佛家講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後面這兩句話不容易懂,「若見諸相非相」是菩薩境界,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測度;可是從夢的角度來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眾生又可以去體會幾分。永嘉玄覺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意思是說我們在夢裡明明有很多造作,作惡夢的在那邊嚇得要命;作美夢的在那邊……明明在睡覺卻還會笑,有沒有?那你說在夢裡面煞是一回事,可是一旦醒來呢?什麼都不存在,什麼都沒有了,我們整個人生也就像這一回事。

唯識法相宗的祖師爺〜彌勒菩薩,祂當年講什麼呢?「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是古時候的用詞,如果以現在的用詞叫做什麼?一個人動作快的話,一秒鐘的時間可以彈指七下,意思就是說七分之一秒的時間就產生了……三十二億百千就是三百二十兆的意思,三百二十兆個念頭產生了。那麼「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每一個念頭都有一個「形」,「形」就是你們講的物質現象,看得到、摸得到的這些;形皆有識,每一個物質現象裡面統統有「識」,「識」就是所謂的精神覺知能力。換言之,這句話就是說七分之一秒就產生了三百二十兆個念頭,同時每個念頭都產生了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你看,你們現在這個真正人生的夢多細緻,就這麼快!

那為什麼講到這邊呢?我用另外一個比喻讓你們去理解,你們看過電影,以前的電影不是數位化,兜在這個理路會比較好懂,以前是用膠卷,那在投影的時候是不是一秒鐘有二十四個底片跑過去?就是說電影銀幕上一秒鐘的動作是背後有二十四張底片連續著跑過去。那如果你把這二十四張獨立拆開,它有沒有那個連續的動作?就沒有了,所以它們彼此不相干。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現象就像電影,電影二十四格畫面是一秒鐘的影像,你看,都騙過我們了,我們還以為真的有一個樣子、一個形相在電影投影幕上動,對不對?那麼一小時呢?那就動得更多了。一旦你看了兩小時電影,完全融入的時候,你當下會不會覺得這電影是假的?這樣就無趣了,是不是?(師父、眾人笑)你會覺得花錢來看電影,坐在那邊還要覺得「這是假的!這是假的!」可是你們看完之後呢?一回神,發現還真是假的呢!對不對?它真是假的啊!我們人生就像這樣。

所以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個現實人生是假的,我們對於這樣的講法很難很難接受、很難理解,可是用電影畫面的比喻你就好懂、好連接了。祂告訴我們連一秒鐘二十四格都分辨不出來是真、是假,更何況剛剛講三百二十兆個念頭是七分之一秒,三百二十兆乘以七是多少啊?兩千兩百多兆,對不對?意思就是說一秒鐘有兩千兩百多兆個底片跑過去,你會不會覺得更逼真?這就是現在你們認知的現實人生。

在佛法的角度來講,它是一個更高度的科學,它已經探索到這麼細緻的一個現象層了。那我們人類感知能力太粗糙,我們現在科學家發明的器材也很粗糙,它還測不到這一個現象層。那如果我們不瞭解到這一個現象,我們就很難理解常常有人在講的「空性」,所謂「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我們就很難理解到這一個層次,只要我們不能理解到這個層次,我們就會迷執在幻相的世界裡。以剛剛比喻的「作夢」,意思就是說你在夢裡怎麼被搖都搖不醒,就像那樣子,因為你很執著你的夢境。那我們現在人生就像這樣,你很執著你的夢境,而你這個夢境如果是惡夢的話,你的人生是不是就很痛苦了!

那你看,時間跟空間又是不相應行法,什麼是「不相應行法」?以世間話叫做「抽象概念」,時間跟空間是抽象的,在某一種條件之下是不存在的。還好,現在的科學家這一點跟得上腳步,已經證明了這一件事情,至少愛因斯坦都講了嘛,時間跟空間在某一種條件參數底下是不存在的,那麼在佛家也就叫做「不相應行法」。那當然,他們所探索的方向、理路是一樣,可是做到的和印證到的程度不一樣,佛家是親證、現量的世界,而科學家是比量、推測的世界。

我們比喻假設這是一杯茶,沒喝過茶的人可以推測:它可能是用了多少茶葉?聽說泡茶的理論是茶葉的量加上浸泡在幾度的水底下浸泡多久的時間,泡出來的茶會有什麼味道,對不對?可是,有一種人是他已經喝到茶了,有一種人只是推測會有這樣的茶,他永遠沒喝到。這兩種人有沒有差別?差很大啊!所以佛家用禪定的功夫是可以親證的,就好比你們的人生像那一杯茶一樣,是真的喝到了。可是科學家是用所謂的高度數學論據去推測到,他也可以推測到,可是畢竟他沒有親證就還是隔一層。

所以在佛法的角度裡面有四個字非常重要,叫做「信、解、行、證」,最後就是「證明」的意思。那麼你要證明你人生所有的理路,前面三個字也要具足,往前推叫「行」,行就是做到、落實的意思,落實什麼呢?落實再往前推叫做「解」,你所瞭解、所明白的理路要去落實。那麼你在完全接受這個瞭解、明白的理路之前,還有一個字非常重要,叫做「信」,「信」就是很堅定、沒有動搖的意思。《華嚴.賢首品》裡面講到兩句話,叫做「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也就是說所有一切大道造化萬有的現象層裡面,不能沒有「信」這一個字,因為信心成就一切,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那相對「信」的另外一個字就叫做「疑」,所以「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對於身、心、靈學修成長來說也是最大的障礙。意思就是說身、心、靈成長最大的障礙就是懷疑,最大的善根就叫做信心,那麼「信心」是一個粗糙的講法,老實說應該講一個「信」字就夠了。而「信」裡面具足六個層面,第一「信自」;第二「信他」;其他依序為「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要同時具足這六個。一個人有沒有信心得看他這六個層次是否具足,如果這六個層次沒具足,講「有信心」都是一種衝動,而不是一種真正的信心。 

那第一個是相信你自己,所以這就是佛法跟一切宗教不一樣的地方,照理來說,佛法不是宗教,它是一個教育,因為它教你相信自己。那麼諸多西方的教育或者宗教的教育都告訴你第一個要信誰?信那個萬能的天神,對不對?(師父笑說)因為他創造了宇宙,我們是他創造的子民。那如果從真實義諦來講這句話也沒有錯,「真實義」跟「俗諦」不一樣,只是我們眾生不瞭解真實義諦,都從形相化去理解這句話就會有瑕疵。

什麼是真實義諦?真實義諦只是名詞不同,比如說「萬能的天神」我們會理解成什麼?外在有一個神,對不對?說他創造我們,那麼佛家不是這樣講,它是講這個名相的表法,用「萬能的天神」去比喻我們每一個人的本能。你完美無瑕的那個本能、你的起心動念,佛家用「自性」來講,那萬能的天神如果等於自性,一切萬法皆由自性所生,那是不是都是萬能的天神創造的?從這段話也沒有錯!可是為什麼這邊要解釋那麼多呢?這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我們在學習任何一個東西一定要先把這些名詞定義搞清楚弄明白,如果我們沒搞清楚弄明白,我們對同樣一句話就有不同的認知跟定義,所以我們拿著不同的認知跟定義在彼此交流、互相討論的時候,都會引起所謂的誤解跟衝突,這是很不值得的。

釋迦牟尼佛當年勸著我們現在末法時期的眾生,在生命成長、學修、提升、想要改變生命狀態的這一個過程裡面要依「四依法」。第一是「依法不依人」;第二是「依義不依語」,剛剛講到的就是這一句話,你要瞭解它的意思,每一個人講出來的話,它背後要表達的那個意思比較重要,要不然,先不要講到「法」上,我們現在連人跟人相處都常常會產生很多誤解,「我就不是那個意思,你為什麼……」結果兩個人吵起來了,這反而不值得!那第三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叫做「依智不依識」。

後面這兩條比較深一點,比較不容易懂,前面兩條好懂,第一條「依法不依人」若是現在就佛法來講,就是指經典上所表述的內容,這個叫做「依法」,而不是誰說的算!如果說的這個人不如法、不合法,即便他跟你的感情很好,你也不能聽,懂意思嗎?意思就是說即便我站在講台,講了不符合這些法理的話也不能聽,是這個意思,所以並不是我被你們稱作老師或者是師父就等於要全數聽了,不是這樣!可是這一件事情對現在的人又不容易,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們現在的人沒有深入經藏,自己不懂法,所以誰講出來的我們也很難知道。那這時候學修者就是要給自己一個機會,就是說也許天天給自己一個時間去薰修這些經教,以世間法叫做讀書,可是讀的書要正確,要讀的是經典,而不是世間凡情所寫出來的書,因為那個是依個人的情識作用所演繹出來的,它還是有所瑕疵。

那天有一個人問我:「師父,什麼是經典?為什麼叫經典?不是通則都叫『書』就好了?」我說會被稱為「經典」這兩個字就因為它是「真理」。那什麼叫真理?真理就是不變,「典」就是典範,典範不變,如果常常變來變去,能不能當作我們的典範啊?就不行了!經者徑也,古時候字比較少,是彳字邊的「徑」,那徑者路也,路者指引也,就像燈塔那個意思,如果有一條路,你就知道走到哪裡去。當然現在出門多數都是用衛星導航了,但衛星導航常常也會指錯(師父笑),對不對?以前有地圖就比較不會。所以我最近總是勸人家不要常常一出門就依賴衛星導航,你知道嗎?常常依賴就把你變笨了,本來這一段路去到那一段路才兩分鐘,你可能要繞了四十分鐘,這是真的,我是講我的親身經歷。 

有一次我在台北,有一個朋友……是建勳的好朋友,他們以前在賣衛星導航,那他的家在永和,永和那邊有北二高,所以要載我上高速公路。我就問他:「高速公路離你們家遠不遠?」他說:「不遠!師父,不遠!」喔〜不遠,那我坐在旁邊就看他一直在按衛星導航,滴滴滴滴一直按,我說:「路不遠,你光是按的時間都已經那麼久了。」他說:「衛星導航會幫我們帶路。」「咦?你是永和人,你不知道路嗎?」「我知道啊!可是我們在賣衛星導航,還是要信賴一下衛星導航啊,對不對?」他知道路哦!「好好好,那你按、你按!」結果他滴滴滴……按了半天,終於開始報路:「往那邊轉、往那邊轉……」然後我就一直看著那個高架橋的……算交流道嘛,是不是?(學員笑)以交流道為中心,我們一直在旁邊繞繞繞,我說:「你不是說很近?現在過二十分鐘了,交流道在那邊,我們就算用嘴巴問路都可以問到。」你看,他就一直要依賴那個衛星導航,結果四十分鐘後才終於引導到那邊上去(學員笑),這就是現在人的悲哀你知道嗎? 

怎麼說呢?衛星導航這機器畢竟還不是我們人這麼靈活,但我們信賴我們的產物卻不信賴自己,這就是現在人的悲哀!剛剛是不是講「信」字第一個是要相信自己,可是在「信」後面的這些引導,若是佛菩薩就不會有這件事情了,佛菩薩是我們生命的導航,祂是過來人,那衛星導航它不是過來人,它是我們的產物。所以我們要在人生當中有正確的知見,該依賴什麼就很重要了,這個叫做「依法不依人」。

第二條「依義不依語」,剛剛講可以減少生活當中的衝突,你要懂得體會人家的用心在表達什麼,而不是執著在他講出來的那兩個字或那一句話是什麼,要不然我們會很鬱結、懊惱。那這些又是現在人常常遇到的問題,現在流行line嘛,你看,都跟機器有關係,lineline 去、微信來微信去,然後用語越來越簡單,越來越不懂得對方在講什麼,還越來越會裝懂哦(學員笑),對不對?我們身邊最近經常出現這件事情,所以我才常常勸著同參,如果是要討論事情,請你們不要在這種平台上寫那些文字,還是要面對面。面對面還有感情嘛,那如果你只是要一種二分法的回答,那一種東西有它的效率也不錯。

話說回來,我們人是活的,所以不能讓我們的智慧老是退化,「依義不依語」要去落實它,生活當中才會開闊。你有沒有發現這個「依義不依語」跟一件事情有關?跟我們人的「執著」有關,我們如果執著,我們就不會這麼做。那我們不執著,我們就容易依義不依語,因此它是一個「相為因待」,原因的因,原因互相對待的意思。所以如果你懂得依義不依語,你也就在訓練你的人生少幾分執著了,一旦你懂得少幾分執著,你在跟人家的互動當中,自然也就容易依義不依語而減少衝突。那你們就知道衝突的根從哪裡來?從執著,根深柢固的執著!所以在修行也就是在修掉執著,這是第一關鍵。 

當然,佛法名詞諸多,我們不一定懂,可是也可以稍微涉獵一下。「執著」這兩個字在佛家的專有名詞就叫做「見思煩惱」,我們因為執著會產生煩惱,一種不如意的生命狀態就是煩惱,所以叫做見思煩惱。為什麼會有煩惱?因為有迷惑,所以就叫做「見思惑」,也就是說執著就是一種見思惑。那什麼叫「見思」?「見」是見解、「思」是思想,也就是說我們人在見解上跟思想上有錯誤,迷惑叫做錯誤,所以就會造成人生因為這樣的質性而有所痛苦,這個叫做見思煩惱。 

我們人的煩惱由來有三大類:一個是見思煩惱、一個是塵沙煩惱、一個是無明煩惱。那塵沙煩惱相對白話的用詞就叫做分別心。「塵沙」古印度常常用恆河的沙子去比喻數量之多,如果以我們台中的河流來比喻,最接近的叫做「濁水溪」,你看濁水溪裡面的沙子一顆一顆不一樣,有沒有很多?多到不行!這個「不一樣」形容我們的分別心,像濁水溪的沙子這麼多。而且濁水溪還「濁」,對不對?如果說是很清澈的就還不錯。那這是比喻,也就是形容說我們的心都不清淨,那你心不清淨,你就會有執著、分別和妄想,反過來講,就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和執著,所以我們的心老是不清淨。清淨相對煩惱,不清淨,煩惱就一堆,「煩惱多」在人世間就是痛苦的來源啊!所以塵沙煩惱亦表我們的分別心,那麼無明煩惱就是我們的妄想。

很多人不知道修行到底在修什麼,就是修掉這三個心態而已。那你看看,在修掉這三個心態的同時,它跟外在任何一個人事物有沒有關係?統統沒有關係!所以才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自己召來的,而不是別人造就出來、別人加諸在我身上的,不是這樣!那麼「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也就是說大自然的理路裡面是造善就有善果、造惡就有惡果。可是我們現在在講這一句話的時候又要諸多的細說才有辦法理解,要不然我們現在人常常會錯解,因為社會現象也多有看到,即便在我們自己身上也許都有發生,發生、看到什麼呢?這個人很善良,為什麼他的命運、他的人生處境還是很悲哀?那我們也看到有很多被定位為很惡質的人,他的人生卻是……我們認為那麼幸福,錢賺得很多,吃好、穿好、用好,對不對?這就是我們不瞭解因果通三世。

因果有時間差,有上輩子種因而這輩子得果的,也有這輩子種、這輩子得或者是下輩子得的,它要連接起來看才會精準。那麼現在有很多人是你跟他相處過就發現他也真的良善、真的好心、真的慈悲,可是為什麼他這一輩子還是過著比較困苦、比較貧賤的一種生活?那是因為他上輩子少造善,可是他這一輩子因為明白善的理路,以致於他這一輩子努力造善。所以我們遇到的是他這一輩子在造的因,可是我們看到的是他上輩子的因來到這輩子的果。

果報有幾個層次,有一個名稱叫做「花報」、有一種叫做「果報」。花報是什麼呢?不是跑很快的那個豹哦!我們種植物是不是先開花後結果?所以在果報之前現前的就叫花報。那麼我們現在人有一句話好懂,花報通常意指我們現在人所謂的「現世報」,這一輩子種因就產生的結果叫做現世報,也就是花報的意思。如果一個人的花報不錯,就可以預測他的果報會很好;花報若不好,相對於果報大概也好不到哪裡去。為什麼?務農的人就知道,當花開得很健康的時候,他大概可以推測這一季的收成是很好的了,有這一個因果理路在。

那麼因果的理路〜「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有通三世的理則,然而我們現在的人又有一個層面會誤解,也就是我們把「因」跟「緣」搞錯了,所以「果」不能連結,於是就產生疑惑。比如今天在管理室聊到的一段話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現在人多有生病,奇奇怪怪的病越來越多,而且生病的年齡層也越來越低,以前通常是年紀比較老、氣虛、身體比較差的時候,一些比較重大的疾病才會產生,可是我們老祖宗很聰明、很有智慧,早就知道棺材是裝死人而不是裝老人,黃泉路上無老、少啊,這件事情無關年老或年少,而是跟「命」有關係。我們只要做為一個人一定逃不出八苦,所謂是「生、老、病、死、五陰熾盛、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 

第一個就是「生」,我們被生出來,不是我們願意的,很苦!多數的娃娃生出來都先哭再說(師父、學員笑),還沒被生出來的時候,在肚子裡也就苦了,佛家有一句話叫做「胎獄」,你們知不知道胎獄?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印象,大概都忘光了,在胎兒的時候應該都沒有什麼記憶,這是因為我們的敏銳度太差,要不然有些人依稀還可以記得他被懷胎的時候,有時候莫名其妙突然很冷或者突然很熱,你知道為什麼嗎?媽媽喝熱湯,他就會很熱!媽媽喝冰水,他就會很冷!尤其現在的小孩過敏體質越來越多,我們說的是大數法則,為什麼多數一出生時體質都比以前的人虛弱,你有沒有發現?以前的人都隨便吃、隨便養,對不對?身體還是很健壯,我們現在照顧得無微不至,還不是從小生病、一直生病到長大。那這個是在「緣」上講,你看,小孩都在媽媽肚子裡受寒、受熱,在那邊中暑、感冒,在被懷胎的時候就這樣,很苦!所以佛家講這個叫「胎獄」。

那麼胎獄會痛苦得讓我們怎麼樣呢?失去記憶!道家用另一個不同的形式在形容――喝孟婆湯,有沒有?人往生投胎要喝孟婆湯,所以過去一輩子的記憶都不見了!從比較科學的角度上來講,這就比喻胎獄,在被懷胎的時候,神識帶到這邊,神識出離跟入胎的這整個過程都會很痛苦,這個痛苦會把我們的記憶給葬送掉!這對一般人並不難懂,為什麼?譬如有的人發生了重大車禍,在極度的驚嚇或極度的痛苦創傷時也造成失憶症了,就像這樣啊!

那你就知道,那個重大的車禍還比不過這種胎獄,而我們不要,為什麼不要?我們常常沒辦法選擇。那沒辦法選擇卻為什麼又來?這個就叫隨業流轉,我們過去生造作的諸多業因引導我們來投胎,並不見得是我們喜歡,如果我們喜歡來到這一家口子,我們從小到大一定都很歡喜。可是為什麼出生之後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常常跟家人會有一些摩擦?那摩擦表示你不喜歡,你不喜歡人家對你的對待,你要反嘛,你要不一樣,所以才會有「摩擦」這件事情,總之就是不喜歡、不如意啊!所以「生」也不如意。

然後「老」,尤其女孩子最明顯感受,對不對?想要天天十八啊(師父、學員笑)!沒辦法,青春年華會流逝,流逝了就以為人緣會因此變不好……什麼等等,就會很多這種見思煩惱跟塵沙煩惱的起用,有沒有?夾雜在這個因、這個緣產生的狀態裡面,這個因遇到緣,最後結果就是煩惱,你看多冤枉!那麼「病」大家就更好懂了,就是不舒服,就是不喜歡,而且很多病都會引導我們到死亡的方向,所以「死」也不喜歡。

那「五陰熾盛」是什麼意思呢?是精神跟物質方面的苦。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這切分成兩類,第一個「色」字叫做物質層面的色相,你看得到的這些叫做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就是後面那四個「受、想、行、識」;我們逃不出「五陰熾盛」這個苦。那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也統統不喜歡,「求不得」就是你想要的得不到;「怨憎會」就是你最討厭的偏偏遇到;「愛別離」就是你最愛的會離你遠走、會不見了的意思。所以這八苦我們統統沒辦法把握、沒辦法掌握,你看,人生統苦!

那這個拓寬就叫「六道統苦」,六道輪迴不是只有人,就算你做了神,層級不高還是苦!就算你做了神,層級很高也會苦!六道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三界統統苦,統統不能把握。那你去想想,六道不能把握,那再上去呢?超越六道的阿羅漢就能把握了嗎?也不能!阿羅漢也有「達不到明心見性」的一個苦。在九法界裡面,只要你不開悟、不脫離十法界去契入一真法界,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或者是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或者是修淨土所講的「理一心不亂」;只要你沒有做到這些,基本上統統是苦。

那有苦就叫「凡夫」,在佛法的定義裡,六道輪迴叫做「外凡」、四聖法界叫做「內凡」,統統是凡夫。(師父笑說)所有六道輪迴眾生叫「低級凡夫」,那四聖法界雖然超越六道輪迴,但還沒入一真法界,所以叫「高級凡夫」,不管高級或低級,都是凡夫,總之,沒有完全圓滿地覺悟,有所謂的正覺開智慧,可是沒有圓滿。那也因為這樣子,我們人才必須多花一點時間在人生裡面將價值觀調理一下去學習成長,學習怎麼樣呢?學習「覺悟」這件事情。所以它叫做佛法,既然是能夠學習得來的,它就不是被外在一個天神所創造規定,因此它才有自主性,這個就叫做教育。

所以自此以來,我們在稱說的「佛教」基本上都是教育而不是宗教。那麼在佛教裡面也有「宗教」這兩個字,可是它跟剛剛講的「萬能的天神創造宇宙」是不一樣的!它「宗」特指「禪宗」、「教」泛指「教下」,除了禪宗以外的任何一個派門、派系統統叫做教下。那這是什麼意思呢?這都是古時候的名詞,用在我們現在的名詞就好比一間學校有不同的科系,有禪宗科系、有教下科系,而教下科系也有很多,好比淨土科系、華嚴科系、法相唯識科系……。它就是科系的不同,你透過任一門的學系去學修都可以取得畢業的文憑,當然,佛不會發給你這個文憑,它是論實質不論形式,只要你做到了就算數,它是從「能力」上來講,而不是從一個「證書」上。

我們現在很多人在做三皈依,不知道在座有沒有人做過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去佛寺行這個皈依儀式,行了這個儀式,佛寺就會發一個皈依證給你。那現在是不是每一家都有皈依證?以前不是哦,假設你在A佛寺行了三皈依,佛寺給你一個皈依證之後,你到B佛寺再要受三皈依,它就不讓你做了,因為都一樣!那我們現在人有迷思,我見過有人有一整疊皈依證的(學員笑),全台灣走透透了(師父、學員笑),每一間都有啊!為什麼現在那麼多?因為現在人心偏頗,用比較世俗的講法叫做大家都要搶信徒,你來我這邊,有我這一間佛寺發的皈依證,我這間就多了一個信徒,這在佛法裡面是一個很不正確的狀態。

這是話外話,拉回來教育上,佛法是什麼?從字面意義,「佛」是覺悟、開智慧的意思。當然,它不是中國文字「智慧」兩個字可以去形容,因為「覺」包含「智」的意思,它有「自覺覺他、自行化他、覺行圓滿」這一個圓滿的生命狀態,所以非我們老祖宗倉頡造字以「智慧」兩個字所能圓滿形容,於是古師大德在翻譯經典的時候為了以示尊重,翻譯它的聲音而保留它的義,再註解、解釋它,所以這個是「佛」的意思。那你就知道,一般我們講「學佛」是在學什麼東西?就是學一個「開智慧」,而不是學一個「求保佑」。那我們很多人都學錯了,對不對?當你是學一個「開智慧」,佛是誰?佛就是你自己了! 

所以古佛、釋迦牟尼佛都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你看看,古佛祖祖承傳都告訴我們這一件事情了,所有一切眾生不只是人類,包括你們家養的狗、貓也具足如來圓滿無瑕的智慧德相,都要尊重牠哦(師父笑)!智慧是軟體,德相是你的福報,你們有皈依過的就知道,皈依「佛」〜兩足尊,所謂「兩足」就是智慧跟福德雙雙具足圓滿,這兩件事情圓滿無瑕稱為「兩足尊」,所以一切眾生統統有。

可是我們現在為什麼不像傳說中或者是古時候傳承下來所形容的佛那麼厲害?祂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祂們的人生很幸福美滿,為什麼我們沒有?古佛說的那段話後面也解釋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只是因為我們還有妄想、執著……當然當中還有分別,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所以障礙住我們的真如本性顯露出來,以致於不能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如果遠離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你看,還加個「自然」,自然就是不假造作,「本來就是這樣」叫做自然。

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切眾生本來都是完美無瑕地,連儒家的教育都這樣講,它講什麼?「人之初,性本善」!那這一個善不是善、惡對立的善,它是「完美無瑕」的意思。完美無瑕已經沒有善、惡對立了,但中國找不到其他適合的字,所以就用「善」字來代表。你看,這時候依義不依語就很好用了,對不對?你就瞭解它的意思。後面兩句話叫做「性相近,習相遠」,這時候就叫做「習性」,前面那兩句是講「本性」,本性是完美無瑕地,用「善」代表,後面「性相近,習相遠」是指我們的習性,習性就有善、惡對立了,所以才有所謂荀子主張「性惡說」、孟子主張「性善說」。你看這時候「善」在字面上是不是跟前面的善一樣?可是它的義理不一樣,意思是說後天的學習會影響人。

那麼荀子為什麼主張「性惡說」?也沒錯啊!因為我們後天交到很多壞朋友(師父笑),於是讓我們的惡習氣越來越加深,執著、分別、妄想的心越來越深,你有沒有發現?乃至於你看我們現在的教育,我們一出生幾乎就被教導什麼你知道嗎?競爭!對不對?那競爭慢慢長大就開始學習怎麼鬥爭,鬥爭再慢慢成熟,統領一個國家就要發展怎麼戰爭了,那戰爭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毀滅!所以玉石俱焚,這個就是西方教育的一個路徑。然而我們老祖宗不是這樣,東方老祖宗的教育首先教你「讓」,讓盡天下,天下就太平,你自己也不會吃虧。這在佛家就叫做「布施」,布施是因、福德是果,越施越多、越多又越施,所以源源不絕的「得」,最後得到那一個「無所得」!

「無所得」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無所得就是我們剛剛前面講的「一切眾生皆有的如來智慧德相」,那是本來就有。正因為你本來就有,而不是從外面得來,所以它方便假名叫做「無所得」,你不用去外面找,因為從外面找就是心外求法了,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所謂「心外求法」這一句話也就是佛法的「正法」與「外道」的一個分野嶺,一旦我們學習佛法是往外祈求外在的佛菩薩給我,比如剛剛提到太上老君,請他給我福、不要給我禍,這一類的在佛法的標準就叫做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即便你有一疊皈依證都沒有用,還是外道。「外道」不是指你是壞人的意思,外道是相對「正法」來說。

佛法是內學,所以佛經有一個名詞叫「內典」,那內學就是一切你往內就有了!那是不是往「內」這個方向就絕對?不是!這個也是相對出來的名詞,因為眾生喜歡往「外」去祈求,所以它才加一個「內」,要不然是無內亦無外。佛法的真實義說對於眾生不好懂,因為我們眾生都有一個相對性的思考,以致於不能理解什麼叫做「不二之法」。所以,到那時候叫做「裡、外不二」了,裡即是外、外即是內。那「裡、外」也是假名,假名也當放下,所以無裡、無內也無外。那「內、外」的概念是我們的見思、塵沙產生的,佛法本來不講這個,可是因為眾生迷失太久,也就是「但以妄想、執著」這一個妄想、執著運作得太久了,讓我們忘記我們本來那麼美好。

所以 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多年前教育佛法,希望所有一切眾生能夠覺悟起來的一個過程裡面,花了四十幾年講所謂的「俗諦」,俗諦也就是方便說,若以「真、假」來講,就是「不是真的」,可是講這個假的可以幫助你往真的去提升,那麼講這個假也不錯啦!有一種假就不能講,有一種假講了你會更假哦!那一種假就不行了,更假就會更痛苦。因此,四十幾年都講俗諦,到最後才講唯一真諦,才告訴我們「佛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當我們在學修成長的時候,慢慢地把「佛」這一個字搞清楚,原來佛是覺悟的意思。那誰覺悟?是我自己覺悟,開智慧則所有一切人世間的煩惱統統可以解決了。那麼「法」是方法的意思,「教」是教育,所以你就知道「佛法」、「佛教」、「學佛」是什麼意思了,不是在那邊拿香對拜,統統要把它瞭解清楚。

那從相上、行為上,真的有一位覺悟者在教育,所以佛法就是佛陀在九法界……九法界先拉出來講,它不是只有人道,我們現在在人道,那人道也不是只有台中人、高雄人,也不是只有台灣人,更不是只有地球人,現在很多人在談外星人,外星人是真的存在。那外星人又有很多層級,佛法有講到「轉輪聖王」,所謂的銅輪聖王、銀輪聖王跟金輪聖王。金輪聖王就是人道裡面的最高層次,也就是科技最高的那一個外星人,他統轄的是一個銀河系的所有人道,我們地球人講他們是外星人(師父笑),他們也講我們是外星人,總之都是人道。那為什麼他們叫「輪」?「輪」就是你們現在講的輪盤,你看現在看到的飛碟是不是像輪盤一樣?人家三千年前早就都知道了,我們現在還在「不確定」、「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人家都很確定就是有了。所以現在人類的科技到底是落後還是先進啊?經過幾代所謂的滅、生、滅、生,越來越落後而我們不自知。 

為什麼要學佛?就是覺悟啊!覺悟能夠幹嘛?能夠讓我們的生命圓滿幸福,就這一件事情。換言之,誰不用學?就是生命已經很圓滿幸福的那個人不用學,因為那個人畢業了,如果我們生命裡面都有煩憂,任人都必須學。那現在坊間有諸多名詞,有的講「身心靈成長」,都好,我們不執著名詞,可是要懂得它的義理,即便很多人講佛法,你也要去瞭解對方講學佛的義理是什麼,這樣才有一個平行的交集能夠去互相學習成長,要不然,佛法來到這個時代有很多層次,有所謂迷信的,「迷信」當然大家都懂,不要付出就想得到,這種絕對是迷信! 

還有一種叫做「觀光」,大陸現在比較興盛(師父笑),大陸文革之後已經沒有佛教了,可是他們有很多古蹟,他們發現利用古蹟很好賺錢,你懂嗎?所以開始設置法師在裡面,有的法師不是真的修行,是領薪水的,也要打扮得很像樣,客人來的時候趕快敲木魚。印度也是這樣,我們之前去印度,一起去的同參就發現一件事,我們人不走到那邊,那些僧侶都在那邊聊天,整個形體都已經快四腳朝天了哦!當然,如果很開心就好(師父、學員笑)。然後只要我們這些觀光客一走到的時候,每個人咻咻咻〜速度很快哦!就開始唸唸有詞(師父模仿假裝誦經的樣子),一直在誦經(學員大笑),就有這些現象,這些就稱之為觀光的佛教。然而觀光的佛教其實有一點是還可取的,它可以讓觀光客瞭解有「佛法」這件事情,有「人生可以覺悟的方法」這件事情,至於能否深入就得看那個導遊了,所以有觀光的佛教。

還有什麼呢?怪力亂神這種邪教的佛教。統統有,琳瑯滿目一大堆。也有一種「時尚」的佛教,設計師在你家擺一個佛頭、佛手,設計感十足、很漂亮,時尚嘛!對不對?大家有這個風氣,所以就要來一點。而裡面只有一種是真正的佛教,就叫做教育,也就是當年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祂只管教育。那你們所看到的這一切神奇的事情存不存在?它都存在,因為那都是我們「心現識變」的這一個理則底下的產物,可是如果你不是直接契入教育的佛教的話,你就會迷失在很神奇的事相裡面,包括佛家在講的神通。因此,如果你不瞭解真正教育的佛法時,有時候又變成一種「學術」的佛教,學術的佛教就是我們研究它卻從來不落實它,然後好像一種人類學跟考據學,研究印度古文化:「幾千年前有一位 釋迦牟尼佛,祂是王子出生,經過怎麼樣的求道過程,然後求成什麼道……」,我們只是研究有這麼一回事,它跟我的生命本體毫無相關,這個就叫學術的佛教,有很多的學院都變成這樣,也很可惜!

教育的佛教是什麼?有教、有育,「育」是發展的意思,你沒有落實就不能發展。比如說一棵樹,「教」就好比人家為你施肥、澆水,那這棵樹要成長就需要吸收養分,「吸收養分」這個層面叫做「育」,而且這件事情是種樹的這個人幫不了的,對不對?他只能幫助你這棵樹施肥、澆水,幫你清理葉子的骯髒、幫你洗澡……等等。所以,教是「人家給予」,育是「你自己吸收」,教育有這兩個層面,那如果只有人家給你,你自己沒有發育,它也就不是教育的佛教了。或者說你只要知道而不去落實,那也不算是,因為只要不落實,你就沒有吸收。所以老祖宗講什麼?「有解無行,增長邪見」!只有研究而不去落實,你的知見就會越來越偏頗,即便佛法的經典都對,但來到你這個不「行」、不「落實」的人身上,就會被你扭曲成錯誤的,這叫邪見。

那麼另外一句話是「有行無解,增長無明」,就是說有的人漫無方向、目標,傻傻地一直做!比如說現在很多人做善事,以為做善事等於學佛,拼命地做善事,可是自己的心都不調整。他也很操煩、也很會抱怨,即便一手在做善事,但另一手卻在東家長、西家短,這個是不是不改他自己?所以他做善事也不等於是佛法,那他就會增長無明。無明就是不理解、不明理,不明理的人在生活當中也不完滿,也會招來一大堆煩惱憂慮牽掛。那有的人做善事盡往外跑,把家裡丟著,於是引起家人很討厭,對不對?佛法不是這一件事情,佛法一定是由內而外。

學佛第一件事情得要去評斷,評斷就是去印證、證明的意思,也就是說你這個人本身學到這些知見,也照著這些知見去落實,你有沒有感受到你的煩惱越來越少、智慧越來越高?那「智慧」兩個字不好懂,智慧越來越高若用形相上去講,就是你的生活當中以前很難解決的人事物現在有沒有覺得很輕鬆就可以解決?這叫智慧高了。如果你自己沒有這樣的感覺,表示你不是接觸錯了就是學習的態度錯了,總之,你那邊有錯,而不是佛法本身有錯。那這一件事情再拓寬而言,你有沒有因為學習而讓家人越來越認同你、越來越為你鼓鼓掌、越來越嚮往你?以前會跟你起的衝突越來越少?這是第二層。那有的人不是這樣,有的人是在外面學佛之後回來幹嘛?要求家裡每個人都要做,然後自己從來不做(學員笑),你看,這是不是會讓人家討厭死了!(師父笑)這樣就不是真的學佛,這只是去瞭解佛理而已,他自己沒有學啊!

那麼「學」還得加上另外一個深層的定義叫「修」,學是明白,明白之後要去做,這叫做修,做了你才能證實到你所嚮往的美好,所以「學、修、證」三個層面要連帶著一起理解。我們去到外面聽、看,這層面是學而已,學了之後我們要落實在生活當中的待人處世,不只是在家裡,有的人還在公司行號工作。一個修佛的人若修得正確,一定會讓他的家人歡喜,也一定會讓他公司行號裡的老闆、同事都歡喜他的。所謂「佛所行處,無不令眾生生歡喜心」,那你既然學佛、修佛,佛都是這樣,而我走到哪裡都令人家討厭、厭惡,那我標準地不是學佛嘛,對不對?那時候是學魔、不是學佛,我們不喜歡跟魔在一起啊!所以要把這些瞭解清楚,我們的方向才不會搞錯。

為什麼方向很重要?世出世間法統統一樣,更何況是佛法,要學習一門理路,你只要把方向、理論、方法搞錯了就不可能達成,這三個條件一定要精準無瑕。就佛法來講,什麼是正確的方向?多數的人都有機會遇到正確的理論和有人教他正確的方法,可是很少在遇到正確的方向時能夠勇猛地往正確的方向去促成,為什麼?因為我們多數人學習都是為了自己好。多數啦,當然,諸位應該不是這樣(師父、學員笑),對啊!那正確的方向是什麼?就是十方三世諸佛一切總願,濃縮也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願,叫做「眾生無邊誓願度」。

我為什麼要學習?固然我家也許有很多囉哩囉嗦的煩憂不能解決,我也想要解決,可是我的心不是那麼狹隘地只想讓自己好而已,而是更願望著所有一切跟我有關的蒼生能得到幸福美滿,這個就叫正確的方向。所謂是量大則福大嘛,老祖宗這樣講,這個叫做「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說我為什麼學佛?是要成就起來,能夠因為我而讓一切眾生得到「幸福美滿」這件事情,這個方向就正確了,因為方向關係到你的持續度、心量跟所有的抗壓性。

為什麼方向一定要正確?我常以高鐵做比喻,我們這裡是台中,去高雄可以搭高鐵,對不對?如果依現在的鐵軌系統,高鐵是不是好比最好的理論,速度最快,也是最好的方法。可是搭上高鐵就一定到高雄嗎?如果你的目標是高雄,結果你打的票是台北,方向搞錯了,而你又搭高鐵,那是加速你背離你的願望,就是這一回事。所以方向一定要正確,那正確之後呢?你的理論、方法就好說了,一切佛典都是正確的理論,這個對於多數人不會有錯,各宗門教下,只要認真依循他自己派系在涉獵的佛典都沒有錯。然而偏偏我們遇到這麼多正確的理論,假設方向也正確了,為什麼還得不到幸福美滿?因為我們的方法錯了!方法是為了讓你達成理論的,方法不等於理論,理論歸理論,方法錯就還是不成。 

那每個學習者階段性的方法都不一樣,對於初學者跟老參或所謂已經開悟的人統統不一樣。凡是初學者一定要什麼?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才有辦法契入真正的理論,「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兩句話是正確的方法。那麼有一種是初機,初機還不等於初學者,初機就是剛接觸的人,還沒有學,這種人沒有方向和頭緒,也許他可以去多涉獵一些,可是這個涉獵不能每一個都很平均地深入,因為他沒有時間。涉獵是去投石問路的意思,找適合自己的方法,你會感受到什麼比較適合你,譬如有很多人看經典,有的人看《心經》、有的人看《地藏經》、有的人看《普門品》……等等,如果你是一個還沒學的人,你可以三部經都拿來看一下,也許感受到你比較喜歡《心經》,《地藏經》這麼厚,一翻就不行、就沒信心了,那適合你的可能是《心經》。得要符合你的習性,那你接下來就要從《心經》上一門深入,這叫做初機。那麼第二段初學者就是要深入了,深入就不能換,直到什麼程度呢?直到你開悟的時候,你開悟時自然能夠廣學多聞。

所以這也是在四弘誓願就統統幫我們講清楚、說明白了,四弘誓願講什麼?第一個就是方向──眾生無邊誓願度,方向正確了,一個抱持這樣的態度在學修的人,他家裡的大小事情一定會在很短的時間裡面改善,因為他這個人量大,而且願也大,願大又如實的狀態底下就會召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嘛,對不對?就會召感到諸佛護念、龍天護持,也就是說他的生計是諸佛菩薩在照顧他的,所以他就不用擔心。人在照顧會變來變去,所謂「靠人,人會倒;靠山,山會塌」,靠佛菩薩最忠誠你知道嗎?祂對你最好,因為祂「無我」,「無我」就不會去計較。那這是從學修的角度,第一個是方向要正確。 

第二個就是正確的理論、方法的次第了,「次第」表示不能顚倒,我們現在的人都常顛倒,都把四弘誓願的第三句〜「法門無量誓願學」先拿來用,聽人家介紹那部經,我們就看一下,讀個一百零八遍,另一部十萬遍,再另一部又多少遍,琳瑯滿目一大堆。你看,我們消化不了,因為我們沒有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沒有第二句〜「煩惱無盡誓願斷」。為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會幫助我們達到「煩惱無盡誓願斷」呢?因為它符合「戒、定、慧」三學,依戒得定,得定了,你就沒有煩惱了嘛,「沒煩惱」的另外一個樣子就叫做智慧。所以如果我們什麼都要,那是不是雜?「雜心修道,終不成就」的原因也在這邊。

所以我們要「一」就好了,「一」就是專!你看,《三字經》講:「教之道,貴以專」,換言之,有一個教就有一個學,學之道當然也貴以專!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是要從所謂的「戒行」開始,只要你有辦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就是一個字叫「精」,長時薰修、不間斷叫「進」,於是「精進」兩個字就符合了,只要你對一件事情有辦法精進的話,你的心就會越來越專,專心!專心的人他的心就會越來越定,因為他不會想東想西。那麼我們的煩惱從哪裡來?從想東想西、要東要西來的,對不對?「東、西」這兩個字就代表「雜、多」,所以為什麼要把「多」放下而提起「一」?就是為了第一個學分要拿到,叫做「煩惱無盡誓願斷」。

所以煩惱不是從你知道很多知識常識而沒有的,我們拿我們自己成長的過程來比較,你看現在人的煩惱遠比我們小時候多太多,我現在看到很多小孩子都有好多煩惱,很奇怪!要不然等一下問卷,這裡有小孩子,你隨便抓一個來問:「你最近有沒有煩惱?」他一定跟你點頭(學員笑),以前我們在這個年紀是沒煩惱的(師父、學員笑),對不對?為什麼他們有?資訊爆炸,現在是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欲求知得越多,也有「知得越多」的引力吸引我,我們的煩惱一定多。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一定要靠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有辦法達到,當你達到了之後,就是取得了「法門無量誓願學」的條件。

為什麼?因為那時候就叫做開悟,開悟了就沒煩惱,煩惱斷了。開悟了,學佛的第一個學分拿到了,叫做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所謂的「般若無知,起用無所不知」。「無知」是什麼?不是形容一個人像白癡一樣傻乎乎地,不是那個意思,是他心裡空空了無一物,乾淨到不行,煩惱斷了就清淨,清淨心遇到任何人事物自然起作用而輕輕鬆鬆回應的那個樣子就叫做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從外面學來的,它是從我們自己內在開發出來,為什麼是開發?你們現在的寶石都要挖,對不對?那我們的清淨智慧怎麼挖?我們就是因為有煩惱、憂慮、牽掛蓋住它,所以我們要把煩惱、憂慮、牽掛挖掉。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幫助我們把這些煩惱、憂慮、牽掛……所謂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全部挖掉,你的真如本性的第一關卡就出來了,那個就叫做般若智。

你看,這就是佛法的教育,跟世間一切法統統不一樣,世間法不需要持戒。依循著一個軌範不間斷,這也就是一種戒的象徵了,所以一門深入就是依循。這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非常重要,是學佛最後能夠讓你達到明心見性的第一步,換言之,只要沒有這第一步,那麼我們也不用去多涉獵佛典上有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件事情了,因為它跟我們這一輩子不相干,你懂意思嗎?它只是讓我們知道原來佛是這樣,可是我們呢?還是「不是那樣」!是那個佛,不是我這個佛,他當覺悟的佛,而我還是繼續當糊塗佛,是這麼一回事。

所以,一旦「般若無知,起用無所不知」的能力彰顯出來,你才有能力廣學多聞,而那個廣學多聞是你無法想像且不可思議的一個速度。我比喻當年的龍樹菩薩,你們如果聽過《華嚴經》的話,它就是龍樹菩薩去到龍宮帶回來的。那當然,祂不是去抄筆記或者用手機拍照回來的,而是透過祂的靈性帶回來,因為龍宮在不同維次空間。釋迦牟尼佛滅度五百年後,龍樹菩薩住世,祂天資異稟,資質相當高,才三個月就把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些教育全部學會了!你看,三個月怎麼做到?我們現在即便一輩子每天花十二個鐘頭,你說可以看幾部經?(師父笑說)沒辦法,對不對?這就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門道,因為龍樹菩薩先開悟了,祂得到般若智,釋迦牟尼佛講的任何一部經,祂只要稍微翻個幾頁就知道整本了,祂有這個能力。

那這個能力不是祂獨有,在武則天時代,還有一位六祖惠能大師,他尚且是文盲,龍樹菩薩還不是!雖是文盲,他也開悟證果,所以有很多的公案是告訴我們這一個理路,只是我們現在很多學習者參不得、不能理解。什麼公案?比如說有一位無盡藏比丘尼,當時六祖惠能還沒有剃度,他在逃難的時候,聽到無盡藏比丘尼在研讀《涅槃經》,他看不懂,但聽得懂,就聽得很歡喜,於是跟無盡藏比丘尼稍微聊一下、解釋《涅槃經》是什麼意思。這位無盡藏比丘尼是專修《涅槃經》的,甚感訝異:「居然有一個小毛頭能夠解釋我讀了那麼久都看不懂的《涅槃經》,怎麼回事?」 

然後她就很歡喜,就把整本《涅槃經》拿給六祖惠能看,請他幫忙解釋,他說:「對不起,我文盲,看不懂字。」(師父、學員笑)這時候無盡藏比丘尼用著世間的邏輯就說:「嗯?你連字都看不懂,你怎麼會?」我們世間讀書人是不是都這樣:「你連看都看不懂了,怎麼會瞭解意思?」可是人家多有智慧,馬上脫口而出跟無盡藏比丘尼說了一句話:「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無盡藏比丘尼馬上被電到:「那你肯定會、你肯定會!」於是把握時間唸給他聽,他再解釋。你看,才聽到無盡藏比丘尼稍微唸個兩句,他整本都知道了,般若智就是這麼好用,你懂嗎?

那六祖惠能後來當了禪宗的祖師,法達禪師於是來參訪他、拜會他,當然,古時候的禮很周到,不管你是不是入室,你要向一個人請法都要頂禮,所以法達禪師跪下頂禮,想要請教六祖惠能。那麼六祖惠能在法達禪師請教之前就反問:「你這一輩子一定有一件事情很值得你驕傲!」法達禪師二話不說,「當然!我讀了三千部《法華經》。」《法華經》算是大部經典,讀了三千部得要十年,每天很認真的讀哦,讀了十年。然後法達禪師就請教六祖惠能《法華經》,六祖惠能說:「我沒聽過《法華經》。」如果你是法達禪師,這時候心裡會不會揪一下:「我是請教錯人了嗎?連《法華經》都沒聽過?!」你看哦,我們現代人論佛、說佛,常常會這樣子來做比對,你沒聽過就表示你遜,「那部經你都沒看過哦?」對不對?統統這樣,這就是我們眾生的分別見。

好說當年法達禪師他們都有一些修養,也不至於這樣,既然六祖惠能看不懂,那法達禪師讀了十年總是也會背了嘛,「那你背個幾句讓我聽聽。」《法華經》好像有二十幾卷,他都會背了哦!才背到第二章節,六祖惠能就對他說:「不用背了,這整本經的意思就是……」,一直對他解釋。哇!法達禪師非常訝異,而且非常感激,頓然開悟!那麼這時候跪下來頂禮就怎麼樣?頭叩地了!為什麼一開始六祖惠能說他一定有一件事情值得驕傲?就是因為他看到他跪拜頂禮時頭不著地,你看,見微知著!事實上,六祖惠能也不用見微知著,因為他有神通,這個人還沒來,他就知道他一定有一件事情值得驕傲,只是你用神通直接講不能說服人嘛,因為對方沒有神通,所以就必須藉由人世間的這些形式再反推,這樣人家可以理解。那麼頭叩地了,有沒有很響?不知道!(學員笑)總之,法達禪師非常感恩,因為他學到了!

所以你看,真正能夠得法是在於我們內在的謙卑,而不是外在有多少知識常識的建構,是內在有沒有那個「一心」。「一心」涵蓋了所有美好的心,包括真誠、清淨、平等、覺悟、慈悲都涵蓋在裡面。所以我們現在人都雜心,為什麼雜?因為我們自私自利!把學佛的方向搞錯了,我們必然雜,如果把方向搞對,我們就很容易專。那專了之後,你的般若智拿到了,你的後得智……也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你就會在很快的時間內統統學會,尚且你也不必去學,為什麼?你在你的生活當中每接觸到一樣就會一樣,就這麼妙!這有待諸位去印證,當然,咱們就活在這種生命狀態裡面,非常有趣!

那你隨緣這樣子法門無量誓願學,尚且都不用很努力哦,只是隨緣遇到你就會了,你的「佛道無上誓願成」就在當下一點一滴周全圓滿,最後呢?「眾生無邊誓願度」也在你生活當中自自然然地去應驗!你看,從頭到尾統統是自自然然地不假造作,這叫學佛。所以,學佛可以讓我們得到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如果有人學了很久而得不到,表示他學錯,要自己去做個微調,心境上或者是方法、理論、方向上都要去做個微調。

那麼幸福美滿是什麼樣子呢?也就是人生完全沒有煩惱、憂慮、牽掛。煩惱、憂慮、牽掛從何而來?從我們對待的人事物有不如意來。所以,幸福美滿是結果,換言之,學法的人也就有能力解決跟用正確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當中任何以前曾經會不如意的人事物。為什麼加個「曾經」?因為你現在明白了就不會了,所以那是以前的事。這麼一來,你就是在人世間裡面怎麼樣?隨緣消舊業而不再造新殃,就是遊戲人間了,也就是所謂的無作無事之輩。

什麼叫「無作無事人」?佛的另外一個名字叫「無作無事人」,祂不用什麼造作,而且也不用去闖事業就可以過得很好。祂無事,沒有什麼事做,每天都歡歡喜喜地。那我們現在人是不是要找事做才有成就感、才能滿足一點內在的需求,人家不用,所以清清淨淨地!可是,又不能誤解「清淨」這兩個字,以前有很多學法的人來請教:「師父,我們常聽你講清淨,越聽越害怕,原來學佛最後就是這麼無聊哦?」(師父、學員笑)他把清淨解釋成無聊。這就是誤解,又依語不依義了,對不對?誤解了。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旁邊一個人都沒有,哇!好清淨,悠悠哉哉地!那我們打坐是不是就會覺得無聊?對啊,這就是搞錯方向,就是我們打坐還沒坐到清淨啊!因為我們妄想紛飛才會想「好無聊」,才會誤解了。那麼 釋迦牟尼佛有一大堆門生巴著祂請教問題,熱熱鬧鬧地像一家人這樣好,那我們呢?才三、五個好友來找你請教一下問題,你就煩死了!所以,事相是同一件事情,可是理體上完全不一樣,就是說有學或沒學的體會會不一樣。

那麼佛法大到能夠解決生死的問題、小到我們的身苦病痛統統可以解決,那當然要往大的路徑去挪移、去努力,畢竟「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如果我們的志向沒有定高遠一點,我們的努力常常都會半吊子,半吊子的狀態下,人生還是會在不能解決的問題產生煩憂,還是不圓滿。所以佛法是圓滿法,不是幸福美滿而已,美滿再上去還有圓滿,圓滿裡有美滿,美滿不一定有圓滿,因此,佛法叫做圓滿大法!最後就是自己成就無上道,一成就無上道,你的虛空法界來去即刻,對待也一等。

我們剛剛講到金輪聖王、外星人而已,為什麼叫人道?凡觀只要是必須駕著工具而運行的統統是人道。四王天就不用了,這是六道輪迴裡的天道第一層,最接近我們人道,他們就不用工具了,他們是化身來去自如。四王天上去是忉利天,你們熟知的玉皇大帝在那邊,他就不是人道了,他也不是外星人。所以外星人是不是神?外星人當然不是神,是人!你若割到他,他也會流血、也會痛!外星人也有比我們現在人類還落後的,為什麼現在多數人不講落後的你知道嗎?只要提到外星人都很高等,因為很落後的就沒辦法飛到地球讓你看到(師父、學員笑),對啊!所以我們常常又偏頗,我們的知見是很剝離的你知道嗎?常常聽到「高等」,就把外星人定位都是高等的,這是我們的分別見。

所以你就知道處處都是修行之處,即便你看到電視上人家在談外星人,你不是迷著、跟著在那邊猜測外星人,猜半天你還是不確定,不確定的人生一定有煩憂,於是你在養成煩憂的習慣而不自知。除非你有定見,不被這些媒體的所有形形色色給影響,那你可以去接觸,如果階段性不行的話,你還得要善選,所謂是「善知識,常親近」。「善知識」當然狹義上來講是指一位好的老師,廣義上就是有環境、善書,統統是。環境還有所謂的硬體環境和軟體環境,你們所處的空間它整個能量場的訊息都是環境,所以你接觸到什麼,最後就變成什麼了,這就是為什麼要教著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如來正法,因為我們隨時隨地都在薰修,只是不確定薰修於什麼而已。

那麼如果我們把時間都放在薰修如來正法,我們就有這種高度智慧的能量起用的攝受,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即便磁場再亂、環境再汙濁都不會影響到我們。不是不會影響,而是我們不被影響,它還是會影響,只是說你的能量大過它,它起不了作用,因為你還有「量」可以讓它耗損,是這一回事。那如果我們本身虛弱不堪、內在的正能量也不足的話,我們隨隨便便去到一些能量場比較負面的地方也就常常會頭暈目眩了,尤其是易感體質的人,有的走到宮廟就會被影響,這都是能量互為作用的現象。 

能量分為四種,有正、有負,正、負各有高、低,所以產生四種。如果你的能量是「高的正能量」,那你走到哪裡都不怕啊!如果你是「低的正能量」,你還害怕遇到「高的負能量」嘛!那如果你是負能量就更不用講,因為本來就很負面了,你懂嗎?(師父笑)只是希望你不要變成「高的負能量」,然後還去影響別人(學員笑),是這一回事。所以為什麼要學?就是把自己往一個方向而已,用科學的講法就是把我們學成、修成「正的高能量」,這就對了。一旦你是正的高能量,你周邊不管是正的低能量或者是負的高、低能量,一遇到你都會因為你而淨化,意思就是說你對他們都有幫助! 

那我們不要期待走到哪裡都得到人家幫助,我以前常說算命的理路,算命說你人生多貴人,以前聽到這個都很歡喜,對不對?現在學了就不敢歡喜了。現在是希望說你是別人人生的貴人,那你就要歡喜,因為代表你這個人是有用的,你可以幫助別人,所以是人家的貴人。那我人生多貴人就表示我是最窩囊的那一個(師父笑),我永遠要靠人家幫助。剛剛前面也講到「靠人,人會老」,對不對?靠不住!求人難,比登天還難,所以要靠自己。 

所以學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相信自己,你要相信自己絕對可以辦到佛經所講的一切美好,因為那是你本來的樣子。接下去才要謙虛理智地去深入理解,這時候才是相信佛菩薩,因為祂是過來人,祂有祂的經驗法則和正確的理路可以教我,只要我不相信祂,祂教的我都不會聽。所以第二件事情是相信諸佛菩薩的教誨,那你就會接納因果理路跟凡事一切現相,相的背後都有它的理體,所謂「事、體、因、果」你就會去理解它。「理解」有什麼意義呢?你理解了才知道怎麼做,知道怎麼做,你才能開始踏上改善人生的步調,在這一點以前的「學」統統達不成作用。所以「學」、「修」很重要,最後「證」不用理它,因為本來就會證了。 

所以如果你們有身心的問題、事業的問題,就要善於去瞭解。事業的問題關乎財,要瞭解財是什麼、財來自於哪裡,我們不能把角度搞錯,剛剛在分享的就是我們現在人常常把「緣」當作「因」,那就搞錯了。又比如說「健康」這件事情,我們都善於吃有機食物,每天也善於運動,為什麼還是會生病?為什麼還是會得不治之症?我也戒煙了,也遠離空氣汙染、搬到山上去住了(師父、學員笑),怎麼還得肺癌?有沒有這種事?很多!這就是我們把原因搞錯了,我們都只是在完善「緣」。無畏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師父笑說)而不是你住在山上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吃有機食物是因,健康長壽是果;不是這樣的!有機食物、空氣新鮮、環境優良、生活壓力少,這些是「緣」的層面。

你們只要在幻相的世界,絕對沒有離開「因、緣、果」這三個理則,原因遇到緣會產生果。正如種子(因)遇到水(緣)才會發芽(果),有水、沒有種子,它還是不會發芽,即便你具全了全世界最營養的水,還是沒有水果可吃,因為你沒有種子去冒出芽來。所以「因」很重要,那我們現在人缺乏正確的因,又多了很多的惡緣,我們不是說緣不存在,是在兩者互為比較之下,你要著重在「因」上,「因」很重要!假設這整片土地什麼緣都具足,土壤很有養分、水又好、肥又夠,你就是不丟種子,那就不成,這就好比我們現在人的病,就是這樣來的。

你看我們現在的人彼此不關懷,對不對?以前我小時候聽過一種講法,現在比較少人會這樣講,但反而是現象比較多,〔別人的小孩死不完〕(台語:比喻事不關己)!都是這種心態。然後殺生、不護生、自私自利、耐心不足,現在人的脾氣又很大,這一類統統違背無畏布施。所以現在的人要生病是很容易的事情,要治病卻不容易,你們去看醫生、打針、吃藥也就是那個緣,你只要無畏布施的能量不夠,兩個人得到一模一樣的癌症,人家會好、你不會好,因為人家有修、你沒修,差別就這樣。還有一種狀態是什麼?他沒有看醫生就好了,因為他修得更厲害,我們有修還要看醫生,所以是第二級。另外有一種是怎麼看醫生都看不好,常常有這樣。

古時候不是也有一句話:「先生賢,主人福」,就是在講這些理路,「主人」就是你自己,「先生」就是醫生,醫生再厲害也得你有福報。福報從哪裡來?從你自己的修持來,如果你生了病來找我最高明的醫生,只要你自己不去促成無畏布施的福報或者你無畏布施的福報已經用盡了,你現在來找我這個高明的醫生,我都救不活你。所以連中醫體系都有一句話叫做「真藥醫假病,真病無藥醫」,因為「真病」是命,命是你修來的,「命」無世間藥可醫,可是有「修行」這一顆藥可以治,你可以轉化命運。 

因此,太上老君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你還是可以透過正確地努力而改變自己的命運,命運裡面有一件小事情叫做「身體病痛」,它當然是可以解決的。透過這樣,希望諸位可以慢慢去體會什麼叫做修行──修正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什麼叫做學佛、什麼叫做佛法、什麼叫做佛教。第一件事情搞清楚了,你未來的方向就正確,正確了之後,剩下的就是你薰修時間的密集性,因為它接下來就是講深度了,而不是講接觸多少的問題。比如說有的人一輩子只有一本經,他就開悟證果作佛去了,就得到所謂無上美好的命運,他不用什麼經都涉獵,大藏經也都不用去涉獵,這是真理。

就好比一顆球的圓心是到位、是開悟,球面上每一點都可以直線距離到達圓心,那直線是不是最快?你到圓心是不是等於跟所有的球面都通了,佛法就像這樣。所以很多人冤枉,球面他到處都要,導致他契及球心的速度就減低了。而有的人永遠迷戀在球面的每一點,所以他永遠到不了圓心(師父笑),有這一個理路在。那這些叫做方法,希望諸位能夠去明白它的方法。時間快到了,諸位有沒有其他疑惑?

明蓉師姐:師父好,我的小孩在學校經常會受到其他同學的言語暴力,讓他的心情非常低落,時常會有負面的想法,甚至於有一些負面的行為。那我們身為父母就非常擔心,也常常跟他談,可是這樣子或許又造成他的一個壓力。所以想請教 師父,在我們父母與小孩之間可以做什麼樣的功課?

師父:好,明白,請坐。其實處理小孩子的問題主要不是跟他談,你懂嗎?是表演出來正確的給他看。那麼我們先瞭解為什麼我們小孩會遇到這些事情,剛剛為什麼一直強調因果?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一個人世間,待人處世都逃不出四類,而每一類裡面有很多細項,可是都屬於這一個原則――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絕對不會離開這四類。即便你在路上跟一個陌生人擦肩而過,他對你微笑一下都是來報恩,表示你過去生跟他有一些恩惠,才會在路上看到時:「哇!你打扮得很漂亮!」對你笑一下。我們也常常在路上擦肩而過時是嗤之以鼻:「哼!」對不對?(學員笑)人家又沒得罪你,你懂意思嗎?講到真理,這現象是沒有為什麼的哦,所以這個一定要去理解。

那這些問題能不能解決?當然可以解決!只是方法你一定要去契入。第一個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要常常在生活當中表現出「寬容」這一件事情給小孩子看。對待小孩子不是跟他談世間的道理,道理會變的,你懂嗎?你們現在講好的道理,換了一個國家它就不成道理了,可是真理不是這樣。那麼我會建議小孩子從小就要學這些聖賢理路,你知道為什麼現在這些事情多嗎?因為所有的人都不學,以致於所有的人都沒有「倫理、道德、因果」觀。

我們在講的「弟子規」是以前的童蒙教育沒錯,可是不是教小孩子讀那一本《弟子規》,以前也沒有那一本《弟子規》,那好像是民國以前、清朝以後的事,明朝以前沒有這一本書的,可是小孩子如何養成弟子規?都是靠家長,他一生出來的行儀對待就是這樣子,所以依學習養成這一個理路而長大的小孩子,他抗壓性就會比一般小孩大,抗壓性大表示他遇到事情會有智慧去排解。我們現在的人不管是小孩、大人統統沒有智慧,(師父笑說)我不是罵人,是讓你們明白這個理路,你們才有機會改善。智慧是從「清淨」來的,智慧可以解決問題,而不是論辯、論析的,所以你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是不是都沒智慧?因為我們有煩惱。

那我們有什麼?我們現在比古人強的只有一件事情〜知識常識,知識常識多過智慧的時候,這個小孩腦子本身就運轉得快,腦子運轉快,如果從科學上講的「腦波」來說,θ(Theta)波沒有,他一定是α(Alpha)波、β(Beta)波往上提升,當他的腦波率高的時候,一遇到周邊的一些不如意,他很容易就承受不住。所以如果從科學角度,你要創造這個穩定的腦波磁場給他,聖賢教育是最好的一顆藥。如果你要跟他談,只能教育他遇到什麼事要怎麼想、我們人應該是怎麼樣的、有什麼理路、有些狀態是為什麼會產生,他明白了才會釋懷,而不是直接叫他不能這樣想或者要那樣想,因為他不明白。

這算是一種長期工程,可是這個長期工程如果家長願意深入學習,它不長。我舉例來說,一直以來,我們有很多小朋友是過動的、自閉的,在學校也無有緣由就被排擠的,尤其是我們團隊裡面有一個典型過動的個案,那時候是七歲或八歲,然後慢慢長大,現在十幾歲了。他為什麼會來?就是全班的學生都討厭他,這是第一波。來了之後,家長有學、有做出那個樣子,磁場會改變,也叫小孩子每天都要學弟子規,加上我們高雄那時候有小朋友的「弟子規」課程,每個禮拜都去上。後來這樣訓練大概兩三個月,回學校都改善了,可是他們以為改善就沒事,就不繼續學了。隔了好像將近一年又回來,家長說:「好嚴重哦!」變成是加碼,不是只有同班同學討厭他,連教過他的老師都討厭他,不知道是同學聯合老師或者是老師聯合同學,反正不要這個小孩在這一班,去找家長談。後來又回來學,學一段時間又改善了,一直到現在。

還有一個自閉兒自閉到很奇怪!當然,我沒在他身邊,我不知道有多奇怪,可是聽說很奇怪(師父笑),那現在也變成很標準的小孩子,很乖、很有禮貌、很得人疼、人見人愛,他爸爸就在這邊(學員笑),真是這樣啊!那我先講完一些理路,如果他願意跟你分享,讓你們更清楚這些信心的問題再說。咦?他媽媽也在這邊(學員大笑),他爸爸、媽媽都在這邊。當時是他媽媽先來,然後我勸這對家長一定要在家裡學,用著聖賢教育的標準來改正自己的錯誤想法,他們也帶著小孩學,在家裡創造硬體、軟體的環境。結果這麼一做,(師父詢問雅聰師姐)小孩子過多久改善啊?

雅聰師姐:半年!

師父:半年完全改善了!到現在都好好的,還越來越加碼,不是壞的加碼哦(學員大笑),是越來越好的加碼。他現在多大了?

雅聰師姐:十三歲。

瑞騏師兄:國一了。

師父:都沒事了啊!在學校人緣也很好,在他們的親朋好友當中也很好,以前是怪到不行,你覺得一個小孩子怪,人緣會好嗎?家長都在這邊。所以這就是你們要先瞭解聖賢理路才能夠告訴小孩,小孩子很聰明,我以前常告訴家長,我最擔心的是家長做一半,因為小孩子會改善,改善到他叛逆心出來會說:「我爸爸、媽媽騙我,他們都叫我做,可是自己都不做!」小孩會因此又開始往下跌,很多不成功的個案都是這樣,還好這兩個案例跟咱們配合。所以一定要往最基礎的弟子規去落實,一旦落實,老祖宗這些生命體會……保佑啦!為什麼我講「保佑」又遲疑一下?因為這還是自己的自現境,你懂嗎?

佛家講一個理路──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真理,正報永遠是指自己,依報指周邊的人事物。真理是「你周邊的人事物是跟著你自己而轉變的」,可是互為因待,以他為本位,他也叫正報,你就是他的依報。他的力量強過你,你就跟著他轉;你的力量強過他,他就跟著你轉,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你自己是君子,你把你的「本」顧好,周邊這些小朋友、學校的問題都會跟著你轉變,它不可思議,可是它是真理。「任人做都一樣」叫做真理,不是我做就有用,你做卻沒用,只是你做得沒有我厲害,你會比較沒用,我比較有用,差別這樣而已。你做得沒有我勤奮,你會扣幾分,我不會扣分,差別在這邊,所以正報很重要!

也就是說今天問題困擾到你們兩位,對不對?你們就叫正報,你們就要深入去學修――平常怎麼想才對、怎麼講才對,這要依聖賢的標準,而不是依我們現在社會價值觀。現在社會價值觀百分之九十九都錯誤,你的價值觀只要是跟著社會價值觀在運作,你絕對不會沒有煩惱、憂慮、牽掛,放心好了!所以現在有煩惱、憂慮、牽掛、解決不了的事情是正常,雖然不正確,但是正常。那接下來如果你們要過著正確的人生,得花一番心力先瞭解,我剛剛講了那麼多,先從那個角度去瞭解些理路,接著要去落實,一旦你落實上軌道,其他的也不用問了,你就等時間收成快樂而已,那些理路還沒做就不能講,我只能搬出我們做到的給你聽,希望你能夠理解這一個方向。

萬丈高樓平地起,當你們都不知道要怎麼做的時候,最簡單、最明確就是以「弟子規」為準則。(師父詢問瑞騏師兄)你們當時是不是也就一個「弟子規」?

瑞騏師兄:是!

師父:就解決了,半年!當然現在還有另外層次的問題,光那樣還不行,可是如果依以前那個問題,這樣子就可以解決。你們剛剛講的那個問題,這樣就可以解決了,問題不大,相對我們接到的case裡面不大(學員大笑)。(師父笑說)真的啦!所以值得你去努力。

「弟子規」要深入去理解它,不是叫小孩子做哦!是鼓勵小孩子一起來學,老媽做給你看,是這樣子,這樣就有用。光是叫孩子做、自己都不做,那就沒用,你懂嗎?將心比心嘛,比如說你們在座聽我講那麼多,我真希望你們有機會跟我相處,要不然就會有一個疑惑:「師父出一張嘴,到底是真的或假的?」為什麼他們會契入?因為我們做到才說,你懂意思嗎?如果做不到,說一大堆是沒有用的!光是那個正量不足,從人世間的意識形態也就會否定,那統統都沒有效果。所以古老祖宗的教育為什麼之好?就是為人演說,演在說前,你要先做。演就是做,所謂的「身教」,身教做到了再用講的。為什麼要講?「講」其實本來很多餘,我做的如果你看得懂,我就不用講了,正因為多數的人看不懂,他沒有經驗值,所以看不懂、不能理解,這才要解釋,解釋叫「講」。講了,你明白,你也起來做,大家都做,我們大家都做,在一起就有那一個力道。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小朋友他們這個年紀……(師父詢問止融小朋友)融融,你幾歲?

濬愷師兄:五歲!(哥哥代妹妹回答)

師父:五歲哦!你看,五歲的人可以坐著聽這個,(師父笑說)有時候我們說連大人都聽不太懂,有沒有?那小孩子聽得懂嗎?就是這樣,它跟那個文字的解釋沒有關係,它就是一種能量場的攝受,能量場的攝受就是從身教出來的,它不是靠講話,懂嗎?為什麼我講到這一點?就是對你們很有用,家長只要自己去落實,小孩子就跟著轉動了,你都不用要求他哦!這是真的,當然還有待你去驗證,我們都是驗證到很習慣了。為什麼講我們驗證到很習慣?建構你們的信心,因為你們的生活太少看到了,對不對?那些佛言佛語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古聖先賢的道理不會太過時、落伍、跟不上時代潮流嗎?都是這種想法,這就是世間人的錯知錯見。

我們當今二十一世紀為什麼地球崩壞成這樣?就是葬送了、放棄了中國古老祖宗的智慧思想,就這樣子而已。當年英國人類學家湯恩比教授說過,能夠救二十一世紀所有一切人類的問題只剩下兩個學說,一個是「大乘佛法」、一個是「孔孟學說」,因此現在很多外國人都倒頭來追,但我發現我們台灣很多人都在丟,很可惜!所以我們懂得揀起來用,我們很幸福。你看我小小年紀,當然,不是像他們那麼小,你身邊好像從來沒有遇過一個人可以像我這樣告訴你:「我活到現在完全沒有煩惱」,對不對?那你現在見到一個了,這一個人對你說:「你也做得到」,你信不信?你們本能有,可是你們不知道怎麼做,所以才要學,努力去學一下就可以了,不難!我的起跑點都比你們低,我都做得到。(師父笑說)我並不是特別聰明,有可能你們還比較聰明,對啊!只是不能反被聰明誤,知道嗎?要有智慧!聰明不重要。

所以目前你們的問題若要解決,只要一家人都學弟子規。弟子規才一千零八十個字,很少,你一句一句照著做,做到了,你家沒問題了,未來在人道裡面不會有什麼太大的災難,太大的煩惱、憂慮、牽掛不會有了。弟子規做到的人就是君子的標準了,古時候「君子」跟「小人」做對比,小人長戚戚,君子為什麼坦蕩蕩?因為沒煩憂,所以坦蕩蕩,你懂意思嗎?這樣還不到聖賢哦,可是你再努力下去就是什麼?「聖與賢,可馴致」!它最後一句話是這樣講。

所以你只要把這一千零八十個字揀起來在你生活當中對上去用,它有幫你分析得很明確,它不是講一個道理而已,譬如怎麼對待父母、怎麼對待朋友、怎麼對待一切人事物……,總共三百六十句,你一句一句努力做到,你家的問題全部都會改善。做得越到位,改善的速度越快,而且會讓你們發現人生真的是很美好,不會像你們現在心境上都比較憔悴一點,不會這樣!因為不是只有小孩的問題,對不對?依弟子規,其他問題也都可以改善,懂嗎?其他問題我不便在這邊講,但我知道。

明蓉師姐:謝謝!

師父笑:加油!

盈屏師姐笑:師父您好,上次杜鵑颱風那一天我來上課,感恩您救了我。

師父笑:讓你沒被砸死!

盈屏師姐笑:對啊!謝謝 師父!感恩 師父!

師父笑:我在課堂上不是有講嗎?

盈屏師姐:對啊!我回去一看到我家客廳,唉唷!嚇得我……。

師父笑:你要告訴大家是什麼事,他們很納悶:「到底是發生什麼事情?」

晏菱師姐:我媽媽太激動,我幫她說一下,占用大家一點時間。那一天上課遇到杜鵑颱風,這邊的風大到很多東西都掉下來,很恐怖!師父開示的時候就說:「像這種天氣,可能出來的反而沒事、在家的有事。」我媽媽上完課還是半信半疑。然後一下課,外面的風真的都停了,她回到家開門一看,我們家的屋簷被掀了,她常常躺著看電視的那個沙發上都是磚頭,如果她沒有出來上課,磚頭就會直接砸到她,所以她看到傻眼。

盈屏師姐:整排掉下來!

師父笑:就是說如果全家都坐在那邊,整排掉下來就是全家都「中」的意思。

晏菱師姐:我們應該是全部都坐在那裡看電視(師父、學員笑)。尤其是如果我們不在,我媽媽是躺著看,那是直接砸中她的頭,所以她很感恩 師父。

師父:真的啦,學法真的可以趨吉避凶!(學員們大力鼓掌)

盈屏師姐:我嚇一大跳!心裡真的很感謝 師父。所以說要聽 師父的話,要上課!

晏菱師姐:我媽媽說要聽 師父的話,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要上課就來上課,不要想東想西,想說風那麼大,是不是就不要去了這樣。

師父:所以我們常常說「命」的事情也不是你能夠計畫的。人生就是這樣,不用想太多,正確的該怎麼做你就怎麼做,那就好了!說真的,人家杜鵑颱風不是也很眷顧你們嗎?你看,這邊上完課,你們出去時哪有什麼風啊!

盈屏師姐:沒有!

師父:對啊!還嫌說連一點風都沒有,有夠熱的(學員笑),對不對?好說也吹個微風,連一點微風都沒有,在座你們有些人也在,有感受到那一天嘛!我剛剛講要做人家的貴人,貴人不是只針對「人」,要做一切蒼生的貴人,颱風也是蒼生你知道嗎?就請它不要那麼生氣,輕輕略過就好了。它這樣子經過這裡,可能也有來駐足一下和你們一起聽課,「這樣我理解了,好!不要蹧蹋台中。」就走了(學員笑)。

晏菱師姐:我媽媽還有第二件事情要感恩 師父!就是她聽 師父的話,三個月來奮力一搏,膀胱裡的小石頭終於排出來了。我們要去馬來西亞,媽媽希望有行、證的事情可以跟人家分享,所以她就很努力地拜佛,即便肚子很痛又發燒、血尿、頭暈、嘔吐,她還是拜,因為 師父說拜佛可以把腎水提上來,那就能把石頭沖出來。本來醫生已經說:「不行,一定要開刀!」我就勸媽媽要相信 師父的話,結果前幾天真的排出來了,那醫生看到還照了五張片子:「怎麼可能?!」媽媽說那天拜完佛後很不舒服,就想躺一下,結果才躺下就突然有一個感覺:「不要躺啦,出去走走啦!」她心想:「不要躺哦?」於是就起來喝個水、出去走走,回來之後,那個腹脹的問題就沒有了。她說:「觀世音菩薩好靈哦!叫我出去走走、不要躺!」(學員笑)

師父:對啊!所以這一招就是醫生還沒學到的(學員笑),對不對?醫生說:「那怎麼可能?!」我們有佛菩薩啊!學佛就什麼都可能!

盈屏師姐:好感恩 師父。

師父:所以,保養身體要從「心」開始,「身」真正的主宰是「心」,畢竟萬法唯心造,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些因果、微塵的質礙世界也是你心現識變的啊!所以透過一些功法,主要是激勵跟凝聚我們正念的力道,一旦正念力道強,你的依報就跟著轉化了。為什麼說那個結石都可以解決?老實告訴你們,不單是我們身體的問題,整個宇宙人生沒有一件事情是不能解決的,單看我們有沒有符合正確的理論、方法、方向,一旦符合回來,你的人生真正是自己可以作得了主!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

感謝啊!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