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20147月 弘聖師父上人 マレーシア弘法の旅(一)

西マレーシア

 

7/12 

小港空港

マレーシアへの出発日がやって来た。飛行機に乗る手続きの準備をしている時、沈先生と高さん、そして彼女たちの友達に出会った。高さんは師父に2名の友達を紹介した。師父は巧みな例を挙げながらいろいろなことを話し、初めて出会った友達も師父の話を楽しそうに聞いている。あっという間に搭乗時間となったが、皆さんは師父の話を聞きたくて離れたがらなかった。この時携帯に、飛行機が35分遅れるとのメールが届いた。何という偶然だろう。このため新しい友達が師父と一緒にいる時間が増えた。二人の友達も「すばらしい機会だね。」と言っていた。

ペナン州

4時間の時間を越え、やっとペナン州に到着した。入境すると、林医師たちはもう空港のロビーで師父を迎えに来ていた。彼らは師父を大切に思い、再会を楽しみにしていた気持ち言葉や態度に溢れている。もし、3度目の出会いだと言わなければ、周りの人には長年の知り合いに見えたであろう。その自然で親切で師父を尊敬する態度が、私自身の不足を気づかせる。この夜、林医師夫婦、それから馬さんと張さんは師父と私たちをご馳走してくれた。ご飯の後、皆は争うように師父と記念写真を撮った。カメラを持つ人は次々と続いた。みんなこの貴重な機会を逃したくないのだ。それに張さんは、地元の「敬茶」の風習を紹介してくれた。彼女が一息で長い時間声を出し続けたので、本当にビックリした。こんな温かい雰囲気でこの夜の食事が終った。

マレーシア、香港、マカオ独特の敬茶の紹介

台湾語の「乾杯」の時に言う「呼乾」に似ている!広東語は「飲勝」なんだけど、長く伸ばして「呼~~~~~~~~~~~乾!」みたいに発音する。

參考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vLqx68DBw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3).jpg

7/13

今日の旅は、去年12月、師父と周博士が出会った時に、周博士が今年の絵の展覧会に参加するよう、師父とみんなを招待してくれたことがきっかけとなった。この時、沈先生は周博士にフラメンコのダンスを披露し、小妍師姐と端容師姐と佳容師姐も「敦煌舞」という踊りを準備した。この六ヶ月くらい小妍師姐の三人は積極的に練習して、専門のダンスの先生を雇っただけではなく、衣装のデザインもお願いした。もちろん、沈先生の努力は言うまでもない。練習の時の衣装やダンスにいろいろな工夫をしているのが分かる。みんなはこの展覧会を重視し、今回の任務を完成させるために精一杯努力し、報いを求めなかった。この態度は師父が日頃唱える布施(ふせ)の教えに完全に符合する。内財の布施も外財の布施もある。演じる側もそれを見る側も共に喜ぶことが無畏施(むいせ)であり、本当に一石二鳥だ。なるほど、沈先生と師姐たちの笑顔と楽しそうな姿は、このような心持ちの結果なのであろう。この結果を見れば、私は法を学ぶことにさらに自信を持った。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8).jpg

昼ごはんを食べる時、林医師のクラスメートに偶然出会ったので、一緒に食事をしないかと誘った。林医師もこの偶然の機会に師父を紹介した。出会いは縁だから、この貴重なチャンスを大切にしなければ!林医師はもちろん、師父と出会って変わったことや理解したことを、何十年来の友達に急いで話した。それで、林医師のクラスメートも殊勝に感じ、心の中の疑問を次々に話し、師父に教えを請うた。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1).jpg

 

師父は、信じるに足る様々な例を出して解読した。このお友達は畜産と牧畜に詳しかったので、高大鮮乳(ミルクの名前)の乳牛が「無住」を聞けば聞くほど体も心も健康になり、病気も少なくなり、普通であれば牛乳の生産量が減る時期でも正常に生産していたという話を聞き、不思議がっていた。苦瓜の木も「無住」を聞いた後、前よりもっと大きな実をつけたのだが、その写真を見て、たいそう感心していた。この方は「無住」のプレーヤーをもらって、うちに帰ったら長時間流すと言っていた。この一時間ぐらいの短い時間に師父と出会い、大切な教えをたくさん受けることができ、このおじいさんはとても喜んでいた。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4).jpg

 

食事を終えてから、メンバーの中のある者が「友人に挨拶に行こう」と提案した。この友人とは保生大帝(ホセイタイテイ)のことである。

廟の人は師父を見るとすぐ鐘を打った。実は、この方はマレーシアの地元の方で、私たちの言葉が分からないはずだ。しかし、師父の元和妙音を聞き、そのプラスのエネルギーを感じ取ったのだ。この方は喜んで鐘を打ち、師父を歓迎した。一般的にお寺や廟で鐘を打つのは、お祭りや神様の誕生日、神様を迎えるときだけであり、日常は鐘を打たない。だからこそ、師父が廟に来たことは、神様や廟にとってとても喜ばしいのだということが分かる。ここでは長居をせず、もう一人の友人に会いに行くことにした。その友人とは「玄母殿」である。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5).jpg

 

玄母殿に行く前に森師兄が廟の総務の余さんに宝器を贈っていた。余さんは、わざわざ携帯メールで感謝の気持ちを伝えてきた。そして、玄母殿に来ませんか?と師父を誘ったのだ。ちょうど少し時間があったので、すぐ会いに行くことになった。玄母殿に到着した時、余さんがいなかったので、廟の方に連絡したら、あっという間に余さんが戻ってきた。余さんは師父にお茶を勧めた。もちろん、その時は林医師も一緒にいた。余さんが、廟の主神である観世音菩薩に師父の来訪を祝福する言葉を唱え、これに対して師父は元和妙音(音声)で法を唱えた。同時に、師父は廟の方に観世音菩薩の教えを諭した。その中に「是非以不辯為解,是是非非、來來去去、對對錯錯,只要不要參於評論或是判斷、評判,你就超越了,你就不受這些是非糾葛難免的摩擦影響,就超越了」という言葉があった。すなわち、物事の是非を弁解しなければ、束縛から解放される。正しいとか悪いとか、そのようなことを討論、評論、判断しなければ、あなたは自分自身を超えることができ、身に絡まりついた摩擦の影響を避けることができ、それらを超越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というものである。私はこの言葉に大いに感じ入った。私たちはしばしば物事の是非に悩まされ、前に進めず、さらに大きな困難に見舞われる。だからこそ、師父は日頃よく「一切法得成於忍」と言われる。すなわち「すべての法は我慢することである」という意味である。昔の人も「小不忍則亂大謀」と言った。すなわち「些細なことを我慢しなければ、やがて大きな問題が起きる」という意味である。『弟子規』という昔の書物には「言語忍,忿自泯」とある。すなわち「話す時には言葉に気を付け、よいことを口にし、悪いことを言わず、怒りを堪えれば、無用な衝突や恨みが自然になくなる」という意味である。特に、多くの人のために仕事をする時には、更に慎重な態度で取り組むことが大切だ。その後、余さんは我々のために、色々な食べ物を用意してくれた。今回は前回より更に篤くもてなしてくださり、テーブルいっぱいのおいしい料理、次々に出てくるドリアン、袋いっぱいのマンゴスチンを我々に食べさせてくださった。師父のお陰でこのように色々なものを食べることができたのだが、これではまさに「師父做工,學生領功」(師父が色々な仕事をし、報酬は学生たちがもらう)という状態で、食べれば食べるほど申し訳ない気持ちでいっぱいになる。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7).jpg

 

この夜は周博士のパーティーが終わった後、林医師たちにとっては、師父と一緒に過ごす最後夜となった。翌日、私たちはペナン州からクアラルンプールへ行く。時間を大切にするために直接にホテルに戻った。元々レストランで何か飲もうと思っていたが、営業時間の関係で、店員は私たちにまだ営業してないバーを勧めてくれた。ここでもいつものようにVIP待遇で、中には私たちしかおらず、邪魔するものもなく、林医師はきっと喜んでいたと思う。

林医師の話によると、彼は元々宗教を信じる人ではなく、普段寺廟に参ることもほとんどなく、もちろん神に祈る習慣もなかった。このため、神仏について友達と語ることもなかった。これは、正しい先生に会えず、正しい指導もなかったからである。でも、師父に出会って後、仏法を信じる気持ちがだんだんと芽生え、師父の導きに感謝している。今では逆に、周りの人々に自分が学んだことを積極的に伝え、また、周りの人々に師父の宝器を贈りたいと思っている。しかし手元には、台湾から贈ってもらった宝器しかなく、それを他の人に譲ることは考えられない。また、そのことを私たちに話すのも申し訳なく思ったそうだ。しかしその後、本当に我慢できなくなり、森師兄に更に多くの宝器がもらえないか尋ねた。実は少し前に森師兄が私と、宝器をいくつか持っていき、ペナン州で林医師に提供しようかと相談していたのだ。我々は、林医師に気を遣わせては悪いと思っていたのだが、このようにお互いの気持ちが見事に通じ合うとは思いもしなかった。林医師は追加の宝器がもらえると知り、非常に喜ばれた。そして、ペナン州の宝器流通所にも宝器をいくつか置いていくことにした。このような展開を、林医師の奥様も不思議に感じられた。時間は刻々と過ぎていく。翌日はクアラルンプールへ五時間くらいかかる。師父を疲れすぎさせたくないので、元々十時の約束だったが、林医師はもっともっと師父の法を聞きたくて、お開きにするのをためらった。このため、1045分まで会は続いた。最後は楽しい雰囲気で別れを告げた。このペナン州の旅も円満だ。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10).jpg

 

ペナン州での二日間、林医師の師父に対する尊敬と、積極的に仏法を学ぶ姿勢を、私はまた学ぶことができた。彼らは去年の六月に初めて師父と知り合った。師父がマレーシアに来た時はいつも、彼らは全てのことをストップさせて、誠心誠意師父をもてなす。林医師は医療を休診し、馬さんもお店のことはすべて社員に任せて、車で我々を迎えに来てくれたり、滞在期間中はずっとそばに付き添ってくださる。この精神には本当に感動させられる。私は自分自身に問うてみた。自分にはこのような精神があるのか?できるのか?彼らは師父とはたった三回会われただけだが、この短い時間に大きな変化が生じた。林医師夫妻の生活は更に着実な方向に進み、馬さんのお店もますます繫栄している。これは全て仏法を信じれば信じるほどよくなる証明だ。私も彼らに学び、自分の間違いを反省しなければ。林医者夫婦と馬さんと秀珠さん、ありがとう、またお会いできる日を楽しみにしてます。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2).jpg

 

翌日、5時間くらいかかって、首都のクアラルンプールに到着した。今回の目的は呉さんに会うことだった。彼女は師父が初めてマレーシアに来た時知り合ったご友人だ。呉さんはキリスト教徒だけど、師父の説法を聞くのがとても好きだ。夕食を終わってから、呉さんが皆さんにコーヒーをご馳走してくれるときに、師父に教えを請う機会を得た。彼女は尋ねた。「ここに二種類の人がいたとします。一方は経書をいっぱい勉強したけど行為は経書に全然合っていない。もう一方は毎日経書の勉強はしていないけど行為は経書と合っている。どちらが正しいのでしょうか。」師父は答えた。「もし、この二人と比べるなら、正しいのは後者だよ。すべての仏法は形質じゃなくて、実質だ。それに昔の人は文字がなかったんだ。その時はどうしていたと思う?まさか、文字がない時代の人は、経書もなかったわけだから、いいことができなかったのかな。仏教には『依義不依語(文字と言葉に頼らず、義理によって行う)』という言葉がある。言葉そのものは覚えられなくても、その意味が分かれば実行できる。だから、結果的に経書の教えに合うんだ。」師父は日頃私たちに、経書を読んだ後に意味をよく理解して、それを生活の中で実践すれば、私たちの人生が変わると説く。覚えるだけで実践しなければもったいないのだ。また、師父は常に次のことを強調される。「仏法は、実践して初めて学んだと言える。」覚えるだけでは無駄なのだ。師父の話を聞いて、呉さんの理解も深まった。彼女は以前、牧師や、仏教を学ぶ他の人に尋ねたのだが、誰も彼女の疑問を晴らすことはできなかった。この短い時間で、呉さんも新しい智慧を得ることができた。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6).jpg

 

「衆生の求めがあれば、仏菩薩は応じる」。西マレーシアでのたったの三日間、人々は師父と一緒にいる時間を争った。短くても、何分間だけでもいい、このチャンスを逃せば、次にいつ師父にお会いできるか分からない。だから、師父も可能な限り皆さんに応え、仏法を説いた。皆の願いは人生と運命を変えるヒントだ。

「一分の誠意を持てば一分の利益を得、十分の誠意を持てば十分の利益を得る」。この言葉は私にとってはよく聞く、意味もよく分かる言葉だ。しかし、一番大切なのは「誠心」だ。この誠心が利益の有無を決める。私はまだまだ頑張らないといけないようだ。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12).jpg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9).jpg

 

西マレーシアの旅はこれで終りです。続いては、今回のマレーシア弘法の旅のハイライト、東マレーシアで起きた数々の不思議な、そしてすばらしい出来事をご紹介します。ご期待ください。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11).jpg

 

学生 瑞騏 より

 

 

----------------------------------------------------------------------------

 

20147月 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一)

西馬

 

7/12

小港機場

馬來西亞出訪的日子終於來臨,在機場準備辦理登機手續時,恰巧遇到沈老師與高阿姨,還有兩位前來送機的朋友,高阿姨藉這機會介紹她的朋友們與 師父認識。師父善巧方便舉了很多例子,讓初次見面的這兩位朋友聽得神情歡喜,言談中很快的到了準備登機的時刻,大夥仍意猶未盡。這時,手機傳來告知班機誤點35分鐘的訊息,這未免也太巧妙了,據沈老師表示飛香港的班機是很少誤點的,因為這樣的機緣,讓這兩位新朋友與 師父多相處了一些時間,連他們也說:「這是很難得的福報。」

 

檳城

四個多鐘頭的飛航時間,終於到了此行第一個目的地-檳城。出了海關,林醫師一行人已經在大廳恭候 師父的到來。他們對 師父的重視與期待之情溢於言表,如果不特別強調說這是他們與 師父的第三次見面,旁人都還以為是已經認識多年的好朋友,那種自然、親近又不失尊敬的態度讓我自嘆弗如。晚上林醫師夫婦、馬姐及張姐請 師父還有我們大家吃飯,飯後大家爭相與 師父拍照留念,相機一台接一台,誰也不想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還有張姐親自示範當地敬茶的習俗,那一口氣拉長音到底真是讓我嘆為觀止,大夥在如此溫馨熱鬧的氣氛下為今晚的餐敘劃下句點。

[馬來西亞、香港、澳門獨特敬酒敬茶風俗介紹]

類似台語敬酒呼乾!粵語稱飲勝,拉長音就類似:~~~~~~~~~~~乾!

參考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vLqx68DBw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3).jpg

 

7/13

今天行程安排的機緣,是源自去年十二月 師父與周博士相聚時,周博士特別邀請 師父與大家今年來參加他的畫展。當時沈老師答應要奉上佛朗明哥舞蹈慶賀,小妍師姐、端容師姐及佳容師姐三位也準備了「敦煌舞」獻禮。這六個月來小妍師姐三人都很積極地在練習,還特地聘請專業的舞蹈老師編舞且服裝也請設計師精心設計;沈老師更不用說了,在彩排時看見服裝及舞蹈就知道也下了不少的功夫,每個人都如此重視這場盛會,盡心盡力的去完成此次的任務,不求回饋,這樣的態度完全符合 師父常教我們的布施理路,兼具了內財與外財布施,然後又讓主人家與觀眾看得相當歡喜,這又具備了無畏布施,可以說是一舉多得,難怪每次看到沈老師及師姐她們都是笑臉迎人快樂自在的樣子,看到這樣的結果,讓我在學法上更加有信心。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8).jpg

中午用餐時,巧遇林醫師的同學夫婦,因此我們邀請他一同用餐,在會場時林醫師就特別介紹 師父讓他們認識,相逢便是有緣,在這難得的因緣際會,林醫師怎麼能不把握這樣的機會呢!當然要急著把他遇見 師父後的改變和心得與這認識五十幾年的老朋友分享,因此,林醫師的同學也感到相當殊勝,不斷的提出他心中的疑惑向 師父請教。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1).jpg

師父舉了很多信而有徵的例子為其解說,因為他是學畜牧方面的,聽到高大鮮乳的乳牛聽「無住」後,乳牛的身心變得很健康,不但鮮少生病,且在牛乳產量減少的時期反而能正常生產,讓這位先生感到不可思議。還有苦瓜的樹頭因為長時間聽「無住」之後長出更碩大的果實,他看到照片後更是嘖嘖稱奇,因此還特地要了「無住」音聲播放器要回去長時間播放。這樣短短的一個多鐘頭與 師父相遇,就得到相當多寶貴的啟發,這位先生表示相當歡喜。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4).jpg

 

用餐結束後,有人提議是否應該去拜會一下老朋友呢?就是保生大帝。

廟方人員見到 師父前來馬上站起來準備要敲鐘歡迎,坦白說那位先生應該是馬來西亞當地人,不甚明瞭我們的話語,但在 師父元和妙音下那股正向能量的攝受力,令他歡喜的以鐘聲禮讚 師父!正常來說寺廟會敲鐘都是因為慶典、主神壽誕或是會神,平時廟方是不會隨便敲鐘的,可見每次 師父的到來,對神或是廟方來說是多麼歡喜的事呢!在這沒有停留很多時間,因為還要再去拜會另一個老朋友,就是【玄母殿】。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5).jpg

 

因為在行前啟森師兄先寄了些法寶給廟方總務余先生,余先生也特地傳簡訊表示感謝,並邀請 師父前往敘舊,剛好行程上還有些時間,所以我們就前往拜會。我們到時余先生剛好不在,廟方人員聯絡之後,隔沒多久余先生馬上趕到,並邀 師父至涼亭茶敘,林醫師也一起陪同前往。廟裡的主神觀世音菩薩,隨即也傳訊息恭迎 師父到來,師父藉由元和妙音開示說法,也轉達菩薩對廟方執事們的期勉教誨,其中有一段話「是非以不辯為解脫,是是非非、來來去去、對對錯錯,只要不要參於評論或是判斷、評判,你就超越了,你就不受這些是非糾葛難免的摩擦影響,就超越了」,這段話在當時讓我有很大的觸動,我們有時會被一些是非給擾動,因此困守不前,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啊!師父常說:「一切法得成於忍」,古人也常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弟子規》有說到「言語忍,忿自泯」,尤其在做公共事務更應該小心謹慎。開示後余先生請人準備了很多餐點請我們享用,此次的熱情更勝於前,滿桌的佳餚,榴槤一顆接著一顆,山竹也是一整袋滿滿的供我們食用,這樣的盛情完全是託 師父之福,果真是「師父做工,學生領功」,唉〜真是讓我吃得相當慚愧呢!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7).jpg

 

晚上參加完周博士的晚宴後,林醫師一群人迫不及待的要把握與 師父相聚的最後一晚,因為次日我們即將離開檳城前往吉隆坡。為了把握時間,於是我們直接回飯店,原想在餐廳喝點東西,但是因為營業時間的問題,員工建議我們到尚未營業一個酒吧包廂,一如往常又是VIP,裡頭只有我們,完全無任何干擾,此時我想林醫師應該很開心吧!

林醫師分享說,他本身沒什們宗教信仰,平時很少會到廟宇,也不習慣拜神,因此不會去跟朋友講關於神佛的事情,因為沒有明師指導。但是自從遇到 師父後,漸漸的對佛法感到有信心,並感恩 師父的引導,現在反而會很積極的去分享他的所學,且會想主動的想把 師父的法寶送給他的好朋友。不過,在這之前他手上唯有從台灣寄給他的那份法寶,很捨不得將它送出去,又不好意思再開口跟我們索取,後來真的忍不住了,才開口向啟森師兄詢問是否還有多餘的法寶可啟請?其實在稍早前啟森師兄就有和我討論過,是否要主動詢問林醫師,我們可以提供一些法寶給他在檳城分享嗎?但是又怕會造成對方的壓力,沒想到因緣成熟,水到自然渠成,林醫師知道我們還有法寶可啟請相當開心,並多留一些放在檳城的法寶流通處,這樣的轉變,連在旁的林太太也覺得不可思議。時間一分一秒的過了,因為隔日我們還要搭五個鐘頭的車到吉隆坡,不捨讓 師父太勞累,原本說好待到十點,但是林醫師仍意猶未盡,一直想多聽聽 師父的說法,所以又多待了四十五分鐘,最後在很開心的氣氛下相互道別,也為這段檳城之旅畫下圓滿的句點。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10).jpg

 

在檳城的這兩天,又再度讓我學習到林醫師他們對 師父的恭敬和學法的積極態度。他們從去年六月第一次認識 師父之後,每一次 師父的到來,他們始終能夠萬緣放下,全心全意的善盡地主之誼。林醫師休診,馬姐的兩間店面也交給員工打理,開車來接待我們,有幾天就陪幾天。這樣的精神反問我自己,我能做到嗎?只與 師父見過三次面卻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就有很大改變,林醫師夫婦的生活更加踏實有方向,馬姐的店生意也越來越好,這些都是對佛法的見證,值得我去效法省思的!感謝林醫師、林太太、馬姐還有秀珠姐,期待下次再相會囉!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2).jpg

 

翌日,五個多鐘頭的車程來到了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此趟的目的是拜會吳阿姨,吳阿姨也是先前 師父第一次到馬來西亞認識的朋友,吳阿姨雖是基督徒卻非常喜歡聽 師父說法,晚餐結束後吳阿姨請大家喝咖啡時把握機會請教 師父。問說:「如果有兩種人,一是飽讀經教但行為卻與經教相違背,另一是雖說沒有天天背誦經教,但是行為舉止卻是符合經教所說的,哪種人的行為是對的?」 師父答說:「如以這兩種人比較,當然是後者正確,所有的一切法論實質不論形式,尚且古時候的人沒有文字怎麼辦?難道那時代的人沒文字就沒辦法去做好事,佛家有句話講說:『依義不依語』,也許你那句話背不出來,可是你懂得那個意思就會去落實,所以是符合經教的。」 師父教導我們應該將經教看了之後,深入了解意思並且落實於生活中,藉此改善我們的人生,而不只是去背誦它而忽略去落實,那就實在太冤枉了,這也就是 師父一直強調:「學法就是做到才算數」,而不是徒於記問之學,那是沒有用的。經過 師父精闢的開示後,吳阿姨就更明白了,因為她曾經請教過牧師及學佛之人,始終無法解除她的疑惑,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吳阿姨也因此增長了智慧。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6).jpg

 

「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經過了在西馬這短短的三天,每位朋友無不想盡辦法爭取與 師父相聚的時間,哪怕只有短短的幾分鐘,深怕錯過了這次機會不知還得再等多久才能再見到 師父,因此 師父也百分百配合為大家說法開示,他們的願心就是改變人生命運的關鍵。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即得十分利益」,這句話對我來說或許非常熟悉也知其意,但是重點還是在於那個「誠心」,決定得不得「利」,看來我還是得再多加把勁才是囉!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12).jpg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9).jpg

 

結束了西馬之行,接下來將是此趟馬來西亞弘法之旅的重頭戲─東馬,當中發生很多不可思議、令人讚嘆的事,敬請拭目以待。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11).jpg

 

 末學 瑞騏 敬筆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年一覺元 高雄福慧人生講座  

-- 集福消災之道 <太上感應篇>學講所感 --

 

一覺元 高雄福慧人生講座--集福消災之道 太上感應篇學講所感.jpg

 

「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四句話是《太上感應篇》的總綱領,相信許多人都可以朗朗上口。

講者張棋研先生曾在一次學講《太上感應篇》的三十分鐘課程裡,汗流浹背,心虛悔懺不已。原來起心動念一旦為了自己,幾幾乎乎都是惡念啊!若不時時提高警覺,讓惡果積累到無以復加之時,到時候怨天尤人也來不及了,想到此莫不感到驚恐。

斷惡修善是趨吉避凶之道,而招禍或得福都是取決於人的起心動念。世人在起心動念時,若有絲毫差錯,果報就會天差地別。

弘聖師父上人曾開示:若要超越六道輪迴,必須明因果知善惡。最終做到「善惡皆離」,善惡都要超越他。一個惡,讓我們墮三惡道;一個善,讓我們停滯在三善道,所以還是在苦的世界裡。

講者感恩 師父上人給予學講的機會才能在日常生活能有約束的力量。所以《太上感應篇》是學修者必讀之本及必行之道,時時警覺,心安理得。

 

 【恭請】

弘聖上師 開示

 

【講師】

張棋研 老師

 

 【時間】

 2015 / 6 / 7   ()  下午15:00~17:00

 

【地點】

觀止學修中心 

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

 

【報名專線】

0912-057121   推廣組

 

一覺元    主辦

http://www.一覺元.tw

 

~歡迎參加.隨喜功德~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413 和諧人生講座 (台北)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張棋研先生主講後開示

【心量大一點,自己少一點

 

2014年4月13日 和諧人生講座(台北)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2).jpg

 

時間:103413日,14:00~16:00

地點:太極藝術(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2)

紀錄組恭敬整理

 

念佛即是修禪,修禪即是念佛,「禪淨中有密,密中顯禪淨」。現在人就是依照「分別」、「著相」這種東西在運作人生,所以把我們的一個整然的生命體,切得零零碎碎的,然後再拿這個零零碎碎的概念來過日子,所以也真的過得零零碎碎。把一個十法界本來是一如的「一真法界」切成了十法界,在這個十法界裡面,又百界千如,每一法界又切成十法界,在這每一法界的十法界裡面的任何一個小法界,又切成十法界,這樣重重無盡,你看!我們活在這種概念裡頭,所以要不苦很難,真的是很難。

一個學修成長的人,他要有別於一般所謂的迷失的人的氣度。所以在古聖先賢的教誨中,必須要如理如法、殷殷切切的、如履薄冰的一個態度,很恭敬謹慎的把它落實到位。這一個「恭敬謹慎」的態度,可以換得什麼?大自在的人生。所以這個是一般我們用邏輯思維,很難去理解的一個生命狀態,但也必須去證明它,所以佛法到最後講到「證實」這件事情,其餘其實不說的。本來也沒有佛法可說,這些經歷也因著個人過去的背景不同,而再去演繹。這個過去,當然學過佛的人都知道,不是只有我們這一輩子從生出以來的這段時間,而是過去無量劫的過去,林林總總一直累積到了今天。所以,佛法講一句話就是「依妄止妄了不可得,但盡妄情莫更覓真」,「真」本來自顯,是我們真如本性的一種散發。

  所以念佛是什麼?當今之心,即是一般我們講的「活在當下」,「今」的下面一個「心」,你當下的心就是那個「念」!「佛」又是甚麼?不要把它想得太複雜,也就是說,從你們能夠理解的文詞去契入。從對法的角度來講,快樂跟悲傷、痛苦!你們可以理解快樂,你們現前的當下,體會到一種快樂的心境,那個就接近念佛。我們用一個接近比較保守的講法,它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這一個快樂可以深層的去體會,就是一種清淨的心,一種平靜的心,是一種平等的對待。講無上菩提心大家也不好懂,所以每天歡歡喜喜,每一個當下的歡喜,你就在念佛,所以它就不只是在嘴巴唸四個字「阿彌陀佛」才叫念佛,那是一種方便的引導。

  為什麼叫做「易行道」?就是說:它讓我們在生活當中,隨時隨處、非常方便的狀態底下,信手拈來不造成任何壓力,也不干擾任何周邊無緣的眾生,否則就造成一種惡緣,在不干擾的狀態下,你統統可以做到,所以它是一個「易行道」。可是這個易行道也不要太看輕它,它是相對八萬四千法裡面它容易做到,而不是相對世間法它容易做到,因為我們用著世間法的習氣要去運作它,還真有點難度。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要認知,有一個出離心,有放下的心,你才叫出離心;你有任何一件事情放不下,那個出離心就顯不出來,出離心顯不出來就表示你還留戀,留戀現在此時此刻,你留戀現在的煩惱憂慮牽掛,表示你沒辦法出離它,你就沒辦法契入清淨平等。

  所以那時嘴巴再怎麼念佛,十萬八千尊好了,統統被你念盡了,它也不叫念佛,它只是一種慣性的、一種時尚的、或者是一種感染、一種礙於面子問題,礙於自己的世間運作的價值觀的運作,所以統統不是。「念佛為因,成佛為果」,換言之,修禪亦復如是,和諧即是禪,禪即是和諧,真正我們契入和諧的生命狀態,你就入禪了。真正要和諧,必須把我們的自己的知見放下才有辦法,一般我們講的放下五見、五惑,這些見思惑、見思煩惱統統放下,再提升一層叫做塵沙煩惱也放下,最後無名煩惱也放下,這樣的人,他就真正契入了所謂和諧的生命狀態了。

  那麼,和諧裡面沒有一物不好,每一樣都是好的,那一個好,當然是世間的思惟無法想像,它超越邏輯的思考,只要有邏輯就有對法,佛家講現量、講即席,不講比量、不講邏輯。雖然它不講但也沒否定它,就好像六道輪迴這個說詞,本來佛家是沒有的,佛法的最初始是超越六道輪迴,哪裡來的六道輪迴。可是你說沒有,哪有一個超越?超越是因應著世間的俗說而去講的,因為世間人執迷,所以有六道輪迴這件事情。本來就該覺悟,佛家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來都是「覺」的,是智慧的開顯,它是一個清淨無染、純淨純善的狀態,當然沒有六道輪迴啊!在歷史的演繹裡,在佛教的典籍裡,為什麼會出現呢?因為佛法尊重「一切」的存在,當然它不只是所有的宗教的存在而已,「一切」大於所有的宗教。那麼,一切的存在裡面能夠讓你覺醒,這個統統叫做佛法;當然,包含所有的一切相對性的宗教,只要能夠讓你真正覺醒的,它統統是佛法。

  所以當年是婆羅門教講六道輪迴,因為當年在印度大地區這些學術單位,每一個學術單位都修禪定,這些修行者修禪定的功夫高了,他就可以見到、親自見到,這時候就是現量的世界,親自見到了六道輪迴這件事情,可是不了解它是怎麼產生的。可見得他四禪八定的禪定功夫,並沒有離開執著、分別、妄想,所以才有六道輪迴這件事情,可是禪定功夫也了得,至少比我們現在都了得啊!如果那些人,用那樣的功夫來真正理解念佛的義理,我想個個都能成就。只是你看因緣難定,佛法講這世間無常,無常就是:你既不定期、也不定性、什麼時候會遇到善緣,就算是具足了這些善根福德,沒遇到善緣還是不能開啟,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那個種子、土壤都俱備了,就是沒有水,它怎麼開花結果?統統不成。

  這個因緣沒有,造成了六道輪迴的思惑產生,這些現象顯現出來,剛剛你們講的這些自現境的問題,顯出來之後又迷失在自現境裡,造成自我苦惱。所以,佛法尊重這一個現象的存在即是合理,可是它的「合」是合乎那個「道理」,而不一定合乎那個「真理」,因為真理沒有這件事情、沒有痛苦這件事情。所以,你們聽過一句話叫六道統苦,是統統那個「統」,而不是同樣,它的苦不一樣,可是它統統痛苦,管它甚麼苦不一樣,反正只要痛苦都是苦就對了。為什麼必須要超越的原因就在這裡,你一點小小的苦也是苦!舉個例子好了,跟大家問卷一下,現在被美工刀刺到比較痛苦、還是被一根針紮到?都是一樣痛啊!只是工具長得不一樣而已,所以不要再以分別見起用了,它都是一樣痛的!

  這就是所謂「妄」的世界,偏偏我們世間就是在這樣苦的妄的世界裡面,在比較那個形式,所以我們逃不出來的原因就在這裡。如果你懂得痛苦都一樣的時候,這時候你就不會計較了,你也不會跟別人比說「我們家比較痛苦,你們家還好一點」就不會這樣子。你看我們常常是遇到一點苦,就永遠是用放大鏡看自己,然後把你的苦放大,本來你是那根針而已,結果呢?你變成全身好像歌利王被割截身體一樣,人家割截身體還不覺得,祂是痛苦的事情都用縮小鏡、越縮越小、越縮越小,縮到最後沒有,根本就不存在啊!所以世間在這個對法理面,永遠就沒完沒了,沒完沒了的痛苦產生。

  修法為什麼要覺悟?覺悟就是你明白這些了,你不要了、不要這些錯誤叫做「放下」啦!聽好,多數人對於「放下」常常理解成是很消極的,其實是叫你不要錯誤的、不要消極,那個才叫放下;你必須提起積極、提起正確,那個也叫放下。所以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名詞總有限制。我們在學修的過程裡面,一定要回溯回來,理解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正知正念」,學法的正知正念就是這句話而已「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看這句話是中性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也就是說你是你的主人,你是你的總生命的主人,「一切法從心想生」是理路,今天你要心想什麼生什麼,你自己決定,這叫正知正念,而不只是說一般人講,勸人家做善事叫做正念,做壞事叫做邪念,這個是「性相近,習相遠」上面的正邪對立。

  「人之初,性本善」的那個純淨、純善的這一個善,它是一個很中性的、完美無瑕的狀態,叫做「正知正見」。在這樣的理解下學習佛法,他的廣度就寬廣了,他的深度就可以深入了,而他的知見就不會被周邊世俗的一個運作給迷失掉!要不然,我們常常會被牽著鼻子走,知見常常是哪邊數量多、力道大,就等於正確,就往那邊靠攏,其實不是的,佛法不是以少數服從多數叫正確,「少數服從多數」是現代所謂「民主」的概念。那天跟幾個同參說,為什麼我們不去談民主跟共產?因為我們這個地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族群,有資格實行民主制度跟共產制度,統統沒有!要不然,到終極上來講,民主即是共產,共產即是民主,佛法講的,和光同塵、六和敬,六和敬是什麼?「利和同均」不就是共產主義,對不對?

  如果你把「共產主義」理解成現在時代底下的這種共產主義,那就錯了!因為那是一種自私自利,它是不圓滿的,共產主義是有瑕疵。換言之,利和同均是誰規定的?是我自己發心要跟你利和同均的,那不是民主嗎?我自己做我的主人。所以共產即是民主、民主即是共產,前提是要有高素質涵養的人才有辦法,但是這個地球找不到。所以為什麼要有出離心,因為在經典有一個你們比較熟知的地方叫「極樂世界」,在那裡就可以實行民主制度,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純淨純善,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所以才有辦法實行真正的民主,我們世間的民主都是講假的,因為依妄起用。換言之,只要有一個人有執著,那一個地方就不可能有民主,有分別、有妄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

  真正要民主是完全美滿的素質,佛家講的「六和敬」就是講這一個東西,六和敬是一個完美的世界,所以你就知道那個力量不可思議到什麼狀態了。地球只要出現一個六和敬的和合僧團,四個人為一眾,只要有四個人,這個僧不代表剃度的人,僧代表一個清淨無染的人,眾,四個為一眾;換言之,如果你們底下有四個人願意發心,湊在一起,去履踐六和敬這件事情,那麼整個地球就不會有災難了,你看看力道多大!你們四個人的正量就可以攝受住整個閻浮提(地球),你們現在居住的這個地方,完全不會有災難產生。換言之,現在找不到半個六和敬的僧團,找不到的時候,不能仰賴別人,一定要仰賴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啊!

  所以佛法是至極民主的一個法,它教什麼?第一個開宗明義就教你,自己本來是佛,所以要相信自己,它不是叫你去崇仰外在一個神祇,所以佛菩薩不是神,祂是覺悟的生命體,我們講生命體不講人了,人太渺小。祂不是關聖帝君坐在那邊要你燒香拜拜,也不是媽祖要你鑽鑾轎、求保佑,還沒鑽()到平安就先打架,過年還沒搶插到頭香就先被人踐踏過去,都不會平安,現在新聞不是都在報導這類的消息?很奇怪的人類啊!你不希望有大災難,但在求平安的廟裡卻已經不平安了!這些就是違背了自然倫常的生命狀態所產生的。換言之,不和了!那麼和諧要真正做到,就必須要有六和敬的概念。所以六和敬你們以為它很高段了,它卻只是佛法的基礎,你懂嗎!

  所以我們常常在講佛法,也聽到人家在講佛法,我們自己也在修佛法,我們都以為我們稍微會「讓」一下,已經很了不起了,其實都是假的,那只是自我滿足。以前我們常常講的「得少為足」的概念,爸爸媽媽叫我買個醬油,我會去。「你看!我弟子規修得多好!」對不對?買個醬油!買個醬油之後,放著、好了、打開電視啊…,那時候,我記得小學的時候,為什麼會馬上回家的動機,就是那個時間在播放卡通,一坐下來打開電視剛要看卡通的時候,「喂~沒鹽了」,「氣死了,沒鹽了」,沒鹽了要去雜貨店買鹽啊;買鹽買回來了,「啊!醬油也沒了」,「您怎麼不一次就說完」,第二次又去,回來又「那個什麼…麻油沒了」,又去。來來去去,結果卡通一分鐘也湊不起來,就什麼都沒看到,所以就生悶氣,痛苦到極點。

  這個叫什麼?學到長大之後,你就知道這件事情叫做自己的「業障」,沒事情,人家會來找我們麻煩啦!也就是眾生會來糟蹋我們,糟蹋!也有小狗會來糟蹋哦!只要是來糟蹋我們的眾生,統統是我們的業因果報使然。所以為什麼要明理?明白宇宙自然的真理,佛法很簡單叫「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聽得懂嗎?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現在宇宙人生的真相也不好懂耶,宇宙就是環境,你看,最後解釋完了喔,「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環境的真相,自己和身處的環境的背後的真正的理路」,你看!講完了,懂了嗎?變知識常識對不對?那我們也會轉載了:「我告訴你,學法就是學習宇宙人生的真相,懂了喔?」,「懂了!」然後一轉頭,突然發現我自己都不知道了,他們怎麼都知道?我自己講的人都不知道!我們學習的人會有這個矛盾點。

  所以佛法為什麼最後講「親證」,證實它。那你要證實這些,非得要有禪定的功夫不可,剛剛講了。有人說:「現在末法時期念淨土成就,那就不能禪定啦?」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一直在跟我們表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心思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就是說,禪是一個形容,佛也是個形容,剛剛我們前面講,修禪即是念佛,念佛即是修禪,「心淨則佛土淨」。換言之,古師大德告訴我們念佛是什麼?「無上深妙禪」,還加個無上,還加個深,還加個妙,妙不可言,那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那麼參禪呢?亦是念佛的極致!所以你到「不起心、不動念」你不就是佛了!所以它其實是一如,在古代來講,沒有這些宗門教下的分野,它只有根本的這一個根性的運作而已。

  只要回歸到這個理解,我們人生自自然然就有一個正向的出口,這就是依緣起用的一個人生造化;聽好,是依緣不是依你的「業」啊?業這時候變成緣了,不然我們現在是依業過日子,那叫做隨業流轉,那叫做迷失的人,所以他在過程當中一定有苦受。覺悟的人,這個業頓時變成他的善緣了,不管這個業過去生跟眾生結的是惡業還是善業,他統統在覺悟的運作底下變成善緣,就像你們剛剛在講的行車記錄器啦等等,是你會與不會的問題而已!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也不壞世間相,「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真正的佛法就是至少至少讓你這一輩子可以過著什麼?非常幸福美滿、非常和諧的一個功能的一個所謂的狀態,至少這一輩子啊!你這一輩子沒辦法這樣運作你的人生,你哪來的下輩子的提升?

  所以我們以前常常講,如果你覺得現在你好像在人間煉獄,那代表你斷氣的時候很危險了,所以要趕快換個心!學佛,學習佛菩薩!換言之就是轉換我們的個性,換一顆心而已!心現識變,你換一顆心,變出來、顯出來的就換掉了、換掉了這個螢幕了。所以學佛必需要從心底,古師大德講的根本修,這個根本就是我們的心「起心動念」。這個一調解了,一切也就如法如意了,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人一覺悟就是法逐人,人一迷失就是人逐法,人去追逐法啊,如果人覺悟是法追逐你,這是一個形容。也就是說,你在運用人生時就會游刃有餘、輕鬆自在,因為你每一個當下念佛,當下「念」,「今心」;而佛,覺悟。所以覺悟的人,一定輕鬆、愉快、自在、隨緣、喜悅、妙樂等等,如果你們有心的話,把所有的佛典的正向用詞,統統集結下來,那個叫做佛啦!這樣就知道了吧,知道要怎麼樣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跟運作你的人生!剩下五分鐘給各位一點時間,看大家有沒有念佛了?不是喉嚨喊破那種念佛喔!

  淑真師姐:師父好!現在在教育小孩的方面,有很大的疑惑,然後就是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好的方式,所以就一直在拿捏,到底是應該目前只是順著小孩子他的個性去發展?還是說我們必須要把他管得很緊,可是又怕把他掐死!然後我就在疑惑面對這件事情的時候,突然間就是有一個感受,就是有四大天王,有一尊是拿著琵琶.....

  師父上人:嗯!持國,無過無不及呀!

 

2014年4月13日 和諧人生講座(台北)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jpg

 

                 淑真師姐:我不知道祂是誰?所以我就上網查了一下,它上面就講說「持中道」,就是所謂的儒家說的中庸,那用在家庭裡,如果是持家或者是主持一個公司或是一國的君主,都要持那個中道,那我看了那個文字就是這麼的深奧,可是用在生活上面,不曉得如何用自己的學問去持那個中道?所以請教 師父。

      師父上人:「中道」這一個生命狀態,是一個很高段的一個生命體 。比如說:佛家不是告訴我們嗎?「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那麼從佛家的角度來講,不執著就是初級的中道,你看,多難!不執著,完全不執著,初期的中道就產生了。光是執著這兩個字,很多學習者就會錯解,不執著就變成消極,其實不是這樣。比較淺白一點就是有一句話:「該提起就提起,該放下就放下,就叫不執著,這個就叫中道」,可是這些話我們如果沒有平日修正自我的思惟,就會越聽越糊塗;哪時候是「該」?「該」這個字提煉出來到底是「哪時候」?此時就叫做智慧的起用;換言之,如果一個人沒有清淨的心,永遠不會!它不是一個知識常識的學習。

  所以佛法不是學術的原因就在這邊,它不是佛學,這些名詞你只要不會用,都叫做佛學、儒學,假設你從中庸的角度這邊,儒家角度叫儒學、叫道學,變這樣!如果你把古聖先賢高度智慧的真理,把它變成學術,統統用不上。剛剛你講到君王要用中道,那個君王說「我是末國昏君,我也不知道中道怎麼用,所以我把國家毀敗了」。因此不是放在誰該不該的時候,而是我們自己必需要有非常穩固的基底,這個叫什麼?根。如果現在一個人學修,放棄了根本的運作的話,統統不成。這個就是我前幾天,在餐會上跟沈老師跟一群學員在講的,《弟子規》為什麼很重要的原因在這邊,只要我們自己沒有做到《弟子規》,先不講別人,我們自己修學任何小經、大論、統統不能成就,這時候不講大論,連小經、小論統統不能成就,只要沒有履踐《弟子規》。為什麼呢?因為弟子規是根。

  我們這個世代,為什麼包括這些學校體制的主流教育,統統教不出眾生讓社會變成良善、平和、和諧的這一個狀態?也就是忽略了《弟子規》。可是《弟子規》千萬不要把它只想成那一本書,我們常講一千零八十個字是一種勉勵,為什麼?因為「多」我們不喜歡,所以一千零八十個字「少」,算少了嘛!可是這時候就會有人斤斤計較了啊,《心經》更少對不對?可是它比較深啊,而《弟子規》它有事相讓我們有所依循。這一個東西如果沒先掌握住的話,我們沒有能力理解什麼叫中庸之道,沒辦法!所以這一個中庸之道,即便是世間法的中庸之道,它還沒有達到我剛剛講佛法的最低標的中庸之道,叫沒有執著,儒家在講的這個標準還沒有去除執著。當然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那是另外一個層次。

  即便它還是世間的中庸之道,如果連《弟子規》做不到,還是談不上的;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沒辦法開一堂課來上什麼叫中庸,沒辦法!因為沒有夠基礎的學生,因為《弟子規》做不到。你會說:「不對啊!學校也在教,坊間也有很多的喜歡成長的讀書會,都在運作啊、都在學習這些啊!」,那叫學術!那個就是讓你懂得怎麼解釋,可是你還是用不上。所以真正的生命之學是練家子的,練家子就是說你剛開始不要懂太多,你必須要先修得什麼?清淨的心,這是最低標、最低標!如果沒有這個,你的學問再怎麼飽足,對你的人生統統毫無益處,下輩子該怎麼死生還是怎麼死生、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換言之,我們講到下輩子的級數還在輪迴,所以你這輩子的小孩的問題,當然不能解決。大的得不到,小的也得不到了;大的含小,是這個意思。

  從這一個角度,我們就懂得一件事情了,原來整個人世間的造作是一種能量的運作,能量變現物質訊息。所以孩子不是說二分法,我這時候到底要順著他的個性,如果從這個角度的有為法,我會建議大家,千千萬萬不要順著孩子的個性,因為個性就是習氣,習氣在善惡對法裡面,沒有一個是對的。「人之初,性本善」,以前常常講,純淨純善,拿一個善來代表,你看!「人之初,性本善」,是人本來那個完美無瑕的狀態,可是我們懂了,文字也會背、也會寫了,可是,是什麼狀態?我們回家還是不知道啊!這就是所謂的「沒基礎」。一切的生命能夠運作的這個法,統統從基礎來,基礎是萬丈高樓平地起,所以不能小看、忽視古人認知常常勉勵我們的那一個地基,千萬不能!你寧願沒有高樓,你也要有地基你懂嗎?你有地基,你蓋個茅房都很穩,你都還有遮風避雨的一個場所,你一旦沒地基一蓋高,你會崩垮得很慘,垮下來就叫做又輪迴了!

  所以小孩子的教育其實很簡單,依法不依人,拿佛法的標準,那麼依什麼?依聖賢的標準。所以老祖宗很慈悲的,他留下他的智慧結晶寶典的時候,「教、理、行、果」一定都有,有說教的部分,就是教育意涵、理路;教法怎麼教,理路;行,就是怎麼做;果,結果是什麼。他都講得很清楚,是我們不願意從基礎去涉獵、去學,所以佛法講「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今天只要你希望你的小孩做什麼事,而你自己沒辦法做到的,那件事情就先擱著了,為什麼?因為你做不到,要教孩子做到,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你的能量不足。所以只要你先做到了,那個能量自自然然顯化出去就解決了。

  這時候我就想到,比如說,那天沈老師不是跟你們講嘛?她說,她前一陣子作了一個夢,然後這個夢是什麼呢?她說突然夢到我,然後我跟她講,「沈老師啊,要上課啊!」這樣!她就,欸?嚇一跳!對不對?她就「啊~師父,不是我不上課,是因為還有冠諺啦」,你們知道冠諺還小,對不對?他晚上不能太晚睡…等等,也怕冠諺坐不住啦…。然後她就說:「可是我還是會找時間啦!」,這樣!這段都在夢裡啦!結果隔幾天是不是高雄共修了?她本來也想說「對啊!冠諺在家!」,因為冠諺那時候晚上都會去跟阿嬤住,所以晚上阿嬤就不能離開,結果共修那天快到了,她想說也不能去對不對?所以她夢裡已經跟 師父報備了,「因為我的原因怎樣,師父可以理解的」,結果突然那天到了,冠諺吵著說我今天要回去跟爸爸媽媽睡,他爸爸媽媽跟阿嬤不住在同一個地方,沈老師就「欵!怎麼會這樣子?」所以她就送他回去了,就有時間晚上來上課,那就開心啊!好像就遇到施瑞珠,就跟她說:「沈老師沈老師,好久沒看到妳了」,「還不是因為冠諺」,「可以帶他一起來啊」,我在她的夢裡也跟她講,可以帶他一起來,她擔心「可是太小怕坐不住」,我就跟她講,從我們以前的經驗法則,好像來上共修的小朋友,他都乖乖的坐整場,幾乎啦!

  很奇怪,然後他們這些小孩的老師,偏偏每次都說「吼!連五分鐘都坐不住都在那邊吵鬧」,我說不會啊,我們那邊二個小時,二個多小時,現在這些小朋友的程度比大學生還高!據統計,全球的大學生的品質,上課耐心只有十五分鐘、十五分鐘、十五分鐘到了,老師如果不講笑話就翹課了,所以現在在學校體制當老師很辛苦,他要準備很多笑話什麼的…要準備很多這些教材,這叫素材不叫教材,對啊!好,那麼小朋友是這樣,所以小朋友要教育他,最重要的就是感染、感染力!那麼話說回來,我們自己如果沒做到,那個不是眼睛看到算數,那是一種我們中國人講的一句話叫「氣質」,你也許沒有看到,他就是有一種氣氛,那個東西是從能量產生出來的,能量是從我們的什麼?觀念思想行為運作出來的。

  所以我們自己的觀念思想行為,如果沒有從紮根的教育去深入的話,剛剛談的那些,全部統統沒辦法談,因為無解。無解再談論表示浪費生命、浪費時間。就好像聯合國文教基金會,每年都在開會、每年都在開會,都為了一個主題「如何消彌世界的衝突」,可是到今天,世界的災難有沒有解決?不但沒解決還更嚴重,因為他們的主題是如何消彌,消彌就是對立。所以在美國,有一位多元文化的專家,針對如何消彌世界衝突,這位專家學者指出說,他們西方的方法就是「以暴制暴」,那是沒有用的!以暴制暴讓他們今天嘗到苦果了,就是以暴制的那個暴更暴,來再制我這個暴,我這個暴要想更大的暴,然後再去對制他,沒完沒了,在人間就好像走一種地獄道的輪迴了。

  如果了解這些,你就知道了,聯合國文教基金會開的會,每年都「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最後剩下資料檔案,所有提出的方法,分發給每個國家;尊重此報告的國家會收藏起來,不尊重的直接丟垃圾桶,這些報告統統沒用。為什麼?因為這些專家學者自己不願意做「修個性、改個性」這件事情。那麼,如果理解佛法的人就簡單了,不是遇到問題從問題本身怎麼思考解決,而是拉回來,把自己調整好,他漸漸的就調整好了。如果他的業比較深的,緣比較密集的、緊密的,我就會長出智慧。智慧的長出不是知識常識的傳輸、傳襲,而是你能量大到一個程度、心淨到一個程度,你面對這一個人、這個時空,你就知道這時候是鼓勵他的、這時候是打他一下屁股的、還是怎麼樣…這個是不定性的,那決定在哪裡?決定在於「智慧」。

  所以智慧的本身,有一個了辨的能力叫做「慧」,了辨叫做很清楚;了解、辨別的意思。所以你自自然然,就能夠清楚「我」怎麼決定,在佛家以兩個字表達叫「觀機」,你就有觀機的能力了。觀機的能力出來之後,還有一個「智」,智叫做裁斷,你就能選擇適當的方法,那個叫精準無缺。所以只要你沒達到心清淨這個最低標(清淨是最低標),這些問題統統解決不了。這也就是這個時代,為什麼越來越紛亂的原因在這邊,因為這個時代都在解釋名詞,「中庸是什麼啊?你面對小孩要用中庸的立場對待他」,中庸是什麼,又定義!定義也許沒錯,我的認知錯了,我的中庸對待他,不是真正的中庸,因為這叫知識常識,這叫沒智慧。所以智慧從哪裡來?學佛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從清淨的心產生。清淨的心從哪裡來?從「持戒」來,「依戒得定、依定開慧」解決了,就這樣!

  你還不用「聞、思、修」三慧喔!還不用到那個層級,只要「依定開慧」就可以囉!而且只要有小慧就可以,還不用大徹大悟,你在人世間的小小智慧就可以運用到,問題是我們先要問我們自己,我們有沒有小小的定、小小的清淨?很不容易,對不對?所以這些問題統統解決不了,如果能解決的,也是被你「賭」到的,賭到是開玩笑講啦!這個意思就是說,他的命裡本來就會好,你懂嗎?可是能不能保障?不能保障,因為他還有這整輩子要去過日子、整輩子的過日子,一定要跟環境接觸,跟環境接觸就染啊!

  前一陣子我一直勉勵我們的同參,尤其是有小孩的、或者是剛懷胎的等等;盡量不要超過五歲,這個已經寬鬆多了,以前是三歲,對啊!趕快加強聖賢的教育,第一件事情就是叫他背,把他的所有的時間塞滿背書,背的書特定是聖賢的書,其他的書不要背為什麼?要求「定」!讓這個小孩本身有定,他就有智慧,智慧有一個慧,他就可以了辨。你說「我又沒跟他說大道理,他怎麼知道?」智慧就是這麼妙,智慧是一個本能,能夠分辨是非邪正的一個本能,他自己就有了,對啊!三歲小孩圓滿了,生出來,懷胎到生出來一千天,三歲,就解決啦!所以能用這個方法養成到三歲的小孩,他長大你都不用擔心了,他就會穩定。

  所以古人才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生」,這都不是口號!可是我們現在也拿這句話去運用跟人家交流,「小孩子就三歲看…」,他是以三歲那個臨界點來看,他沒有去培養他三歲這一個過程,我們現在是缺少了這個過程的實質的涵養,所以現在的人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生」是不準的,可是古時候這個是非常精準的,如果依你們的統計學,為什麼老祖宗傳承五千年歷史,會有這樣的現象出來?表示那樣的教育出來都是這樣子啊!所以這三歲以前,如果這些聖人訓、《弟子規》這些理路、老祖宗的基礎教育的涵養,我們把它建構好了,你就不用擔心了,可是如果沒去建構呢?你照著西方常常講的「人本主義」,你們說的「我尊重他」,你順著他的個性,也就等於你是在尊重他的習氣,所以所有的大人們,年老了就要擔憂、害怕的等待,懂嗎?因為他這個時代的誘惑汙染比起以前太汙濁了。

  所以他們在「根」不穩固的時候,就是接受汙染,然後汙染的錯知錯見一大堆,你最後就會跟他有衝突!因為他沒有穩固的根。所以現在當務之急遇到是什麼?你先補其「根」吧!自己去深入,深入的重點在於「知道一條道理、做到一條道理」,這是非常重要的理路,不用去知道多。假設今天我是一個飽學多聞的學者,我會背所有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於《大藏經》我都會背下來,可是你只知道這些四書、五經、十三經、的兩三條道理你做到了,我是輸你的,你懂嗎?因為我還是不能解決我人生!可是你光有那三條就可以解決了。所以古時候很多人,是單靠一句座右銘就解決人生了!一句而已、一句話而已。所以,尤其修禪的人,他不搞多的,他一句參話頭參到底,一輩子他就開悟證果了,證果就沒事了,他的能量是好的。

  所以你們以前學過,能量變現出物質、訊息。小朋友是物質加訊息,你變現出來的啊!你的能量好他勢必變好,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教育,所謂的生命的教育。如果一技之長知識常識的傳襲教育,那就又另當別論啦!這不是我們的所求,為什麼?我們不否定人家運作,可是我們知道這個改變不了我的命運,所以不去往那邊發展。小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從大人開始,你就知道了吧!為什麼我們《弟子規》的課程要先從大人教起?大人很重要,真的很重要!尚且我們自己都不能勉勵自己了,對不對?自己都要求不來了,你覺得哪一個小朋友會信服我們?你們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小朋友會在你們身邊調皮,可是你帶他來我面前,他不常跟我接觸,但是就會穩定下來了,有沒有發現?所以能量很重要,我們又沒有要打他,我們還怕被人家告,你可以了解嗎?

  所以,由內而外。老祖宗的話真的句句屬實,我們一定要一句一句把它拿起來用,拿起來做,不要說講得很漂亮:「身治而後天下治」,你看,多漂亮!到底治了沒?沒有治,所以天下還未治。「身誠」誠心啦,恭敬的意思,「而後天下成」;「誠於中、形於外」,統統是講這個理路。所以只要那個內底(我自己),我自己沒有搞定,外在的都不用談了,他統統會流於一種學術,學術已經夠多了,你懂嗎!從古時候,佛法從古印度;中國的智慧,這些道家、儒家從古中國一直傳承,也不是從堯、舜、禹、湯出來才有的,在文字尚未出現、尚未記載的時候,就有這些傳承了,它是一個能量智慧的傳承,它跟文字無關!如果跟文字有關,六祖惠能也不會開悟啊!那麼,這些傳承到現在必有其理。

  那麼我們只要現在人,知道一句要求自己做到一句,這個要求非常重要,因為你想,我們大人習氣尚且自己要求不了,你一直尊重你的習氣,然後說「我尊重我自己的習氣」,最後就是我們現在還有這麼多痛苦的下場!我們自己這樣,然後我們也尊重小孩子的習氣,難道是大家約好一起來痛苦?所以「人本」本來是好的,是要尊重他的本性,不是尊重他的習氣,是要「調整」他的習氣。所以,《三字經》都教完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叉開了對不對?叉開不斷這裡有箭頭,不斷延伸,然後呢?「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你看!苟不教,那「教」到底什麼?中庸之道,對不對?中庸之道,還是不懂,因為我們沒做到。

  所以老祖宗講什麼?「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有很多人都在做,可是他沒去理解,他的無明會增生,無明就是會回過頭來,把原來理解的知見扭曲,或者是停滯,他欠缺深度了,所以他再也不能進步了;有解無行就是一直在延伸錯誤的知見,因為他沒去印證,他用著我們常講得「自認為」,我自認為的這個解釋,其實只要你「自認為」,統統是錯的,佛家的標準就這麼簡單,只要是你自認為統統是錯,因為你自認為就有執著,有執著就是錯的,就不是客觀的,所以這個無明邪見的運作人生,哪一種教育可以成就?統統不行!所以「苟不教,性乃遷」,他不是不負責任喔!老祖宗都跟我們負責任完了,「教之道,貴以專」,就是專,而專就是我前面講的,小朋友就一直讓他背書,他就一直專注在聖賢的理路裡面。聖賢的理路是次要目的,主要目的是要他專注而得到「定」,小朋友自然可以得到定。

  靈性這件事情,無關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統統無關。古時候好像龍女才十歲就成佛了,十歲呀,成佛!你們知道佛是什麼了!十歲成佛,你能小看說:「小孩哪知道?」,靈性是平等的,是被封閉而已,只要把它打開了,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的靈性是平等的,那個本靈就叫做佛,自己那個圓滿無瑕的靈性。為什麼要用「專」這一個字?貴以專,教之道既是貴以專,學之道當然貴以專,你自然就知道,為什麼我們現在知識常識流衍的時代不能成就?因為雜!雜心修道終不成就。所以「教之道,貴以專」,這個小朋友一直在背書,目的只是要他「專注」而已,專注就不會打妄想,心就定,就開智慧。所以如果一個人,從懷胎開始理路正確的話,嚴格來講,三歲到十歲他可以成佛!可以成佛啊!

  你說,六祖惠能二十四歲修成正果!以前的古師大德都很年輕耶!都很年輕就成佛了,為什麼?因為方法對,就是《三字經》講的前面的八句,還是四句而已,從「人之初」到「教之道,貴以專」就是這樣,就完成了!所以理論、方法、方向正確,就這樣子而已,沒有太多啦哩啦雜。可是現在你看!所有的學術,統統沒有這三個要素,統統沒有!所以學術上,你可以拿到人間的無數個博士,可是對生命毫無益處。可是我們人偏偏著相,要去追逐這種東西,社會的行頭,你哪裡知道台灣社會的行頭,有時候光是放到別個國家,人家就不承認,還不需要到外星球。而我們偏偏就去追逐這種東西,所以禪法有一句話叫「蝸牛角上何須爭」,地球人就像在那個蝸牛角,你們知道嗎?那個眼睛牠也才這麼一點而已,在那邊爭盤、爭地盤,在那邊求地位,笑死人了,笑死佛了,唉!真是小家子氣!

  這些理路,統統沒有離開「現實面」,現實面是什麼?你們可以得到的叫現實面。古聖先賢的方法非常多,統統都好。可是我們要務實,我們需要翻山越嶺在深山林裡追求的那種,我們會抓不到,所以不要去嚮往那些不確定因素。現在此時此刻,我們的確定因素在哪裡的基礎,就是《弟子規》,就這麼方便簡單。換言之,我們如果連《弟子規》都不要的話,所有的問題統統不能解決的,不是只有小孩子的問題,包括你們自己、身邊的家人、親朋好友的問題,甚至生老病死苦,統統不能解決,它只是一個安慰而已。所以這個就是修行跟搞學術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要修行。好說我們也得常常要證明,表演出來,所以講座中有些人的一些心得,可以值得讓我們去參考,參考講法比較保守,就是可以學習效法,人家怎麼變好,我也一樣兩個鼻孔呼吸,我們有比較差嗎?沒有啊!人家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只是差一個什麼?我們可能在克服習氣的問題上比較懶惰。所以我們的習氣這件事情,一定要咬著牙勉強自己把它解決掉,必須改善掉,這樣就解決了,小孩子根本不用擔心。

  要不然你看,你們現在不是坐得好好的嗎?他們在那邊,也沒有人敢造次。我們也沒有長得像凶神惡煞,讓人看到害怕,不會呀!所以這就是一種氣場,希望這個可以讓你們學到,不必執著在那個中道那個意思怎麼解釋,那個不是我們的工作。意思是說,你們今天有沒有要去大學賺講師費?若沒有,你就不用花那麼多時間捉摸那些文字遊戲,就不用!對啊,實際嘛!如果你說「有、有、我要靠那個維持」,那就是你的專業,你要去涉獵一下,可是人生要知道理路,錢也不是靠著講師費來的,錢是你的福報轉變出來的,福報從哪裡來?樂善好施。所以統統沒有離開這些根,根本教育。所以佛法,釋迦牟尼佛也常講「不學小乘,而修大乘,非佛弟子」,不要執著小乘兩個字;就是沒有地基你要蓋大樓,是不可能的意思,就這麼簡單。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