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2014413 和諧人生講座 (台北)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張棋研先生主講後開示

【心量大一點,自己少一點

 

2014年4月13日 和諧人生講座(台北)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2).jpg

 

時間:103413日,14:00~16:00

地點:太極藝術(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2)

紀錄組恭敬整理

 

念佛即是修禪,修禪即是念佛,「禪淨中有密,密中顯禪淨」。現在人就是依照「分別」、「著相」這種東西在運作人生,所以把我們的一個整然的生命體,切得零零碎碎的,然後再拿這個零零碎碎的概念來過日子,所以也真的過得零零碎碎。把一個十法界本來是一如的「一真法界」切成了十法界,在這個十法界裡面,又百界千如,每一法界又切成十法界,在這每一法界的十法界裡面的任何一個小法界,又切成十法界,這樣重重無盡,你看!我們活在這種概念裡頭,所以要不苦很難,真的是很難。

一個學修成長的人,他要有別於一般所謂的迷失的人的氣度。所以在古聖先賢的教誨中,必須要如理如法、殷殷切切的、如履薄冰的一個態度,很恭敬謹慎的把它落實到位。這一個「恭敬謹慎」的態度,可以換得什麼?大自在的人生。所以這個是一般我們用邏輯思維,很難去理解的一個生命狀態,但也必須去證明它,所以佛法到最後講到「證實」這件事情,其餘其實不說的。本來也沒有佛法可說,這些經歷也因著個人過去的背景不同,而再去演繹。這個過去,當然學過佛的人都知道,不是只有我們這一輩子從生出以來的這段時間,而是過去無量劫的過去,林林總總一直累積到了今天。所以,佛法講一句話就是「依妄止妄了不可得,但盡妄情莫更覓真」,「真」本來自顯,是我們真如本性的一種散發。

  所以念佛是什麼?當今之心,即是一般我們講的「活在當下」,「今」的下面一個「心」,你當下的心就是那個「念」!「佛」又是甚麼?不要把它想得太複雜,也就是說,從你們能夠理解的文詞去契入。從對法的角度來講,快樂跟悲傷、痛苦!你們可以理解快樂,你們現前的當下,體會到一種快樂的心境,那個就接近念佛。我們用一個接近比較保守的講法,它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這一個快樂可以深層的去體會,就是一種清淨的心,一種平靜的心,是一種平等的對待。講無上菩提心大家也不好懂,所以每天歡歡喜喜,每一個當下的歡喜,你就在念佛,所以它就不只是在嘴巴唸四個字「阿彌陀佛」才叫念佛,那是一種方便的引導。

  為什麼叫做「易行道」?就是說:它讓我們在生活當中,隨時隨處、非常方便的狀態底下,信手拈來不造成任何壓力,也不干擾任何周邊無緣的眾生,否則就造成一種惡緣,在不干擾的狀態下,你統統可以做到,所以它是一個「易行道」。可是這個易行道也不要太看輕它,它是相對八萬四千法裡面它容易做到,而不是相對世間法它容易做到,因為我們用著世間法的習氣要去運作它,還真有點難度。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要認知,有一個出離心,有放下的心,你才叫出離心;你有任何一件事情放不下,那個出離心就顯不出來,出離心顯不出來就表示你還留戀,留戀現在此時此刻,你留戀現在的煩惱憂慮牽掛,表示你沒辦法出離它,你就沒辦法契入清淨平等。

  所以那時嘴巴再怎麼念佛,十萬八千尊好了,統統被你念盡了,它也不叫念佛,它只是一種慣性的、一種時尚的、或者是一種感染、一種礙於面子問題,礙於自己的世間運作的價值觀的運作,所以統統不是。「念佛為因,成佛為果」,換言之,修禪亦復如是,和諧即是禪,禪即是和諧,真正我們契入和諧的生命狀態,你就入禪了。真正要和諧,必須把我們的自己的知見放下才有辦法,一般我們講的放下五見、五惑,這些見思惑、見思煩惱統統放下,再提升一層叫做塵沙煩惱也放下,最後無名煩惱也放下,這樣的人,他就真正契入了所謂和諧的生命狀態了。

  那麼,和諧裡面沒有一物不好,每一樣都是好的,那一個好,當然是世間的思惟無法想像,它超越邏輯的思考,只要有邏輯就有對法,佛家講現量、講即席,不講比量、不講邏輯。雖然它不講但也沒否定它,就好像六道輪迴這個說詞,本來佛家是沒有的,佛法的最初始是超越六道輪迴,哪裡來的六道輪迴。可是你說沒有,哪有一個超越?超越是因應著世間的俗說而去講的,因為世間人執迷,所以有六道輪迴這件事情。本來就該覺悟,佛家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來都是「覺」的,是智慧的開顯,它是一個清淨無染、純淨純善的狀態,當然沒有六道輪迴啊!在歷史的演繹裡,在佛教的典籍裡,為什麼會出現呢?因為佛法尊重「一切」的存在,當然它不只是所有的宗教的存在而已,「一切」大於所有的宗教。那麼,一切的存在裡面能夠讓你覺醒,這個統統叫做佛法;當然,包含所有的一切相對性的宗教,只要能夠讓你真正覺醒的,它統統是佛法。

  所以當年是婆羅門教講六道輪迴,因為當年在印度大地區這些學術單位,每一個學術單位都修禪定,這些修行者修禪定的功夫高了,他就可以見到、親自見到,這時候就是現量的世界,親自見到了六道輪迴這件事情,可是不了解它是怎麼產生的。可見得他四禪八定的禪定功夫,並沒有離開執著、分別、妄想,所以才有六道輪迴這件事情,可是禪定功夫也了得,至少比我們現在都了得啊!如果那些人,用那樣的功夫來真正理解念佛的義理,我想個個都能成就。只是你看因緣難定,佛法講這世間無常,無常就是:你既不定期、也不定性、什麼時候會遇到善緣,就算是具足了這些善根福德,沒遇到善緣還是不能開啟,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那個種子、土壤都俱備了,就是沒有水,它怎麼開花結果?統統不成。

  這個因緣沒有,造成了六道輪迴的思惑產生,這些現象顯現出來,剛剛你們講的這些自現境的問題,顯出來之後又迷失在自現境裡,造成自我苦惱。所以,佛法尊重這一個現象的存在即是合理,可是它的「合」是合乎那個「道理」,而不一定合乎那個「真理」,因為真理沒有這件事情、沒有痛苦這件事情。所以,你們聽過一句話叫六道統苦,是統統那個「統」,而不是同樣,它的苦不一樣,可是它統統痛苦,管它甚麼苦不一樣,反正只要痛苦都是苦就對了。為什麼必須要超越的原因就在這裡,你一點小小的苦也是苦!舉個例子好了,跟大家問卷一下,現在被美工刀刺到比較痛苦、還是被一根針紮到?都是一樣痛啊!只是工具長得不一樣而已,所以不要再以分別見起用了,它都是一樣痛的!

  這就是所謂「妄」的世界,偏偏我們世間就是在這樣苦的妄的世界裡面,在比較那個形式,所以我們逃不出來的原因就在這裡。如果你懂得痛苦都一樣的時候,這時候你就不會計較了,你也不會跟別人比說「我們家比較痛苦,你們家還好一點」就不會這樣子。你看我們常常是遇到一點苦,就永遠是用放大鏡看自己,然後把你的苦放大,本來你是那根針而已,結果呢?你變成全身好像歌利王被割截身體一樣,人家割截身體還不覺得,祂是痛苦的事情都用縮小鏡、越縮越小、越縮越小,縮到最後沒有,根本就不存在啊!所以世間在這個對法理面,永遠就沒完沒了,沒完沒了的痛苦產生。

  修法為什麼要覺悟?覺悟就是你明白這些了,你不要了、不要這些錯誤叫做「放下」啦!聽好,多數人對於「放下」常常理解成是很消極的,其實是叫你不要錯誤的、不要消極,那個才叫放下;你必須提起積極、提起正確,那個也叫放下。所以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名詞總有限制。我們在學修的過程裡面,一定要回溯回來,理解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正知正念」,學法的正知正念就是這句話而已「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看這句話是中性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也就是說你是你的主人,你是你的總生命的主人,「一切法從心想生」是理路,今天你要心想什麼生什麼,你自己決定,這叫正知正念,而不只是說一般人講,勸人家做善事叫做正念,做壞事叫做邪念,這個是「性相近,習相遠」上面的正邪對立。

  「人之初,性本善」的那個純淨、純善的這一個善,它是一個很中性的、完美無瑕的狀態,叫做「正知正見」。在這樣的理解下學習佛法,他的廣度就寬廣了,他的深度就可以深入了,而他的知見就不會被周邊世俗的一個運作給迷失掉!要不然,我們常常會被牽著鼻子走,知見常常是哪邊數量多、力道大,就等於正確,就往那邊靠攏,其實不是的,佛法不是以少數服從多數叫正確,「少數服從多數」是現代所謂「民主」的概念。那天跟幾個同參說,為什麼我們不去談民主跟共產?因為我們這個地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族群,有資格實行民主制度跟共產制度,統統沒有!要不然,到終極上來講,民主即是共產,共產即是民主,佛法講的,和光同塵、六和敬,六和敬是什麼?「利和同均」不就是共產主義,對不對?

  如果你把「共產主義」理解成現在時代底下的這種共產主義,那就錯了!因為那是一種自私自利,它是不圓滿的,共產主義是有瑕疵。換言之,利和同均是誰規定的?是我自己發心要跟你利和同均的,那不是民主嗎?我自己做我的主人。所以共產即是民主、民主即是共產,前提是要有高素質涵養的人才有辦法,但是這個地球找不到。所以為什麼要有出離心,因為在經典有一個你們比較熟知的地方叫「極樂世界」,在那裡就可以實行民主制度,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純淨純善,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所以才有辦法實行真正的民主,我們世間的民主都是講假的,因為依妄起用。換言之,只要有一個人有執著,那一個地方就不可能有民主,有分別、有妄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

  真正要民主是完全美滿的素質,佛家講的「六和敬」就是講這一個東西,六和敬是一個完美的世界,所以你就知道那個力量不可思議到什麼狀態了。地球只要出現一個六和敬的和合僧團,四個人為一眾,只要有四個人,這個僧不代表剃度的人,僧代表一個清淨無染的人,眾,四個為一眾;換言之,如果你們底下有四個人願意發心,湊在一起,去履踐六和敬這件事情,那麼整個地球就不會有災難了,你看看力道多大!你們四個人的正量就可以攝受住整個閻浮提(地球),你們現在居住的這個地方,完全不會有災難產生。換言之,現在找不到半個六和敬的僧團,找不到的時候,不能仰賴別人,一定要仰賴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啊!

  所以佛法是至極民主的一個法,它教什麼?第一個開宗明義就教你,自己本來是佛,所以要相信自己,它不是叫你去崇仰外在一個神祇,所以佛菩薩不是神,祂是覺悟的生命體,我們講生命體不講人了,人太渺小。祂不是關聖帝君坐在那邊要你燒香拜拜,也不是媽祖要你鑽鑾轎、求保佑,還沒鑽()到平安就先打架,過年還沒搶插到頭香就先被人踐踏過去,都不會平安,現在新聞不是都在報導這類的消息?很奇怪的人類啊!你不希望有大災難,但在求平安的廟裡卻已經不平安了!這些就是違背了自然倫常的生命狀態所產生的。換言之,不和了!那麼和諧要真正做到,就必須要有六和敬的概念。所以六和敬你們以為它很高段了,它卻只是佛法的基礎,你懂嗎!

  所以我們常常在講佛法,也聽到人家在講佛法,我們自己也在修佛法,我們都以為我們稍微會「讓」一下,已經很了不起了,其實都是假的,那只是自我滿足。以前我們常常講的「得少為足」的概念,爸爸媽媽叫我買個醬油,我會去。「你看!我弟子規修得多好!」對不對?買個醬油!買個醬油之後,放著、好了、打開電視啊…,那時候,我記得小學的時候,為什麼會馬上回家的動機,就是那個時間在播放卡通,一坐下來打開電視剛要看卡通的時候,「喂~沒鹽了」,「氣死了,沒鹽了」,沒鹽了要去雜貨店買鹽啊;買鹽買回來了,「啊!醬油也沒了」,「您怎麼不一次就說完」,第二次又去,回來又「那個什麼…麻油沒了」,又去。來來去去,結果卡通一分鐘也湊不起來,就什麼都沒看到,所以就生悶氣,痛苦到極點。

  這個叫什麼?學到長大之後,你就知道這件事情叫做自己的「業障」,沒事情,人家會來找我們麻煩啦!也就是眾生會來糟蹋我們,糟蹋!也有小狗會來糟蹋哦!只要是來糟蹋我們的眾生,統統是我們的業因果報使然。所以為什麼要明理?明白宇宙自然的真理,佛法很簡單叫「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聽得懂嗎?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現在宇宙人生的真相也不好懂耶,宇宙就是環境,你看,最後解釋完了喔,「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環境的真相,自己和身處的環境的背後的真正的理路」,你看!講完了,懂了嗎?變知識常識對不對?那我們也會轉載了:「我告訴你,學法就是學習宇宙人生的真相,懂了喔?」,「懂了!」然後一轉頭,突然發現我自己都不知道了,他們怎麼都知道?我自己講的人都不知道!我們學習的人會有這個矛盾點。

  所以佛法為什麼最後講「親證」,證實它。那你要證實這些,非得要有禪定的功夫不可,剛剛講了。有人說:「現在末法時期念淨土成就,那就不能禪定啦?」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一直在跟我們表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心思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就是說,禪是一個形容,佛也是個形容,剛剛我們前面講,修禪即是念佛,念佛即是修禪,「心淨則佛土淨」。換言之,古師大德告訴我們念佛是什麼?「無上深妙禪」,還加個無上,還加個深,還加個妙,妙不可言,那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那麼參禪呢?亦是念佛的極致!所以你到「不起心、不動念」你不就是佛了!所以它其實是一如,在古代來講,沒有這些宗門教下的分野,它只有根本的這一個根性的運作而已。

  只要回歸到這個理解,我們人生自自然然就有一個正向的出口,這就是依緣起用的一個人生造化;聽好,是依緣不是依你的「業」啊?業這時候變成緣了,不然我們現在是依業過日子,那叫做隨業流轉,那叫做迷失的人,所以他在過程當中一定有苦受。覺悟的人,這個業頓時變成他的善緣了,不管這個業過去生跟眾生結的是惡業還是善業,他統統在覺悟的運作底下變成善緣,就像你們剛剛在講的行車記錄器啦等等,是你會與不會的問題而已!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也不壞世間相,「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真正的佛法就是至少至少讓你這一輩子可以過著什麼?非常幸福美滿、非常和諧的一個功能的一個所謂的狀態,至少這一輩子啊!你這一輩子沒辦法這樣運作你的人生,你哪來的下輩子的提升?

  所以我們以前常常講,如果你覺得現在你好像在人間煉獄,那代表你斷氣的時候很危險了,所以要趕快換個心!學佛,學習佛菩薩!換言之就是轉換我們的個性,換一顆心而已!心現識變,你換一顆心,變出來、顯出來的就換掉了、換掉了這個螢幕了。所以學佛必需要從心底,古師大德講的根本修,這個根本就是我們的心「起心動念」。這個一調解了,一切也就如法如意了,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人一覺悟就是法逐人,人一迷失就是人逐法,人去追逐法啊,如果人覺悟是法追逐你,這是一個形容。也就是說,你在運用人生時就會游刃有餘、輕鬆自在,因為你每一個當下念佛,當下「念」,「今心」;而佛,覺悟。所以覺悟的人,一定輕鬆、愉快、自在、隨緣、喜悅、妙樂等等,如果你們有心的話,把所有的佛典的正向用詞,統統集結下來,那個叫做佛啦!這樣就知道了吧,知道要怎麼樣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跟運作你的人生!剩下五分鐘給各位一點時間,看大家有沒有念佛了?不是喉嚨喊破那種念佛喔!

  淑真師姐:師父好!現在在教育小孩的方面,有很大的疑惑,然後就是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好的方式,所以就一直在拿捏,到底是應該目前只是順著小孩子他的個性去發展?還是說我們必須要把他管得很緊,可是又怕把他掐死!然後我就在疑惑面對這件事情的時候,突然間就是有一個感受,就是有四大天王,有一尊是拿著琵琶.....

  師父上人:嗯!持國,無過無不及呀!

 

2014年4月13日 和諧人生講座(台北)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jpg

 

                 淑真師姐:我不知道祂是誰?所以我就上網查了一下,它上面就講說「持中道」,就是所謂的儒家說的中庸,那用在家庭裡,如果是持家或者是主持一個公司或是一國的君主,都要持那個中道,那我看了那個文字就是這麼的深奧,可是用在生活上面,不曉得如何用自己的學問去持那個中道?所以請教 師父。

      師父上人:「中道」這一個生命狀態,是一個很高段的一個生命體 。比如說:佛家不是告訴我們嗎?「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那麼從佛家的角度來講,不執著就是初級的中道,你看,多難!不執著,完全不執著,初期的中道就產生了。光是執著這兩個字,很多學習者就會錯解,不執著就變成消極,其實不是這樣。比較淺白一點就是有一句話:「該提起就提起,該放下就放下,就叫不執著,這個就叫中道」,可是這些話我們如果沒有平日修正自我的思惟,就會越聽越糊塗;哪時候是「該」?「該」這個字提煉出來到底是「哪時候」?此時就叫做智慧的起用;換言之,如果一個人沒有清淨的心,永遠不會!它不是一個知識常識的學習。

  所以佛法不是學術的原因就在這邊,它不是佛學,這些名詞你只要不會用,都叫做佛學、儒學,假設你從中庸的角度這邊,儒家角度叫儒學、叫道學,變這樣!如果你把古聖先賢高度智慧的真理,把它變成學術,統統用不上。剛剛你講到君王要用中道,那個君王說「我是末國昏君,我也不知道中道怎麼用,所以我把國家毀敗了」。因此不是放在誰該不該的時候,而是我們自己必需要有非常穩固的基底,這個叫什麼?根。如果現在一個人學修,放棄了根本的運作的話,統統不成。這個就是我前幾天,在餐會上跟沈老師跟一群學員在講的,《弟子規》為什麼很重要的原因在這邊,只要我們自己沒有做到《弟子規》,先不講別人,我們自己修學任何小經、大論、統統不能成就,這時候不講大論,連小經、小論統統不能成就,只要沒有履踐《弟子規》。為什麼呢?因為弟子規是根。

  我們這個世代,為什麼包括這些學校體制的主流教育,統統教不出眾生讓社會變成良善、平和、和諧的這一個狀態?也就是忽略了《弟子規》。可是《弟子規》千萬不要把它只想成那一本書,我們常講一千零八十個字是一種勉勵,為什麼?因為「多」我們不喜歡,所以一千零八十個字「少」,算少了嘛!可是這時候就會有人斤斤計較了啊,《心經》更少對不對?可是它比較深啊,而《弟子規》它有事相讓我們有所依循。這一個東西如果沒先掌握住的話,我們沒有能力理解什麼叫中庸之道,沒辦法!所以這一個中庸之道,即便是世間法的中庸之道,它還沒有達到我剛剛講佛法的最低標的中庸之道,叫沒有執著,儒家在講的這個標準還沒有去除執著。當然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那是另外一個層次。

  即便它還是世間的中庸之道,如果連《弟子規》做不到,還是談不上的;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沒辦法開一堂課來上什麼叫中庸,沒辦法!因為沒有夠基礎的學生,因為《弟子規》做不到。你會說:「不對啊!學校也在教,坊間也有很多的喜歡成長的讀書會,都在運作啊、都在學習這些啊!」,那叫學術!那個就是讓你懂得怎麼解釋,可是你還是用不上。所以真正的生命之學是練家子的,練家子就是說你剛開始不要懂太多,你必須要先修得什麼?清淨的心,這是最低標、最低標!如果沒有這個,你的學問再怎麼飽足,對你的人生統統毫無益處,下輩子該怎麼死生還是怎麼死生、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換言之,我們講到下輩子的級數還在輪迴,所以你這輩子的小孩的問題,當然不能解決。大的得不到,小的也得不到了;大的含小,是這個意思。

  從這一個角度,我們就懂得一件事情了,原來整個人世間的造作是一種能量的運作,能量變現物質訊息。所以孩子不是說二分法,我這時候到底要順著他的個性,如果從這個角度的有為法,我會建議大家,千千萬萬不要順著孩子的個性,因為個性就是習氣,習氣在善惡對法裡面,沒有一個是對的。「人之初,性本善」,以前常常講,純淨純善,拿一個善來代表,你看!「人之初,性本善」,是人本來那個完美無瑕的狀態,可是我們懂了,文字也會背、也會寫了,可是,是什麼狀態?我們回家還是不知道啊!這就是所謂的「沒基礎」。一切的生命能夠運作的這個法,統統從基礎來,基礎是萬丈高樓平地起,所以不能小看、忽視古人認知常常勉勵我們的那一個地基,千萬不能!你寧願沒有高樓,你也要有地基你懂嗎?你有地基,你蓋個茅房都很穩,你都還有遮風避雨的一個場所,你一旦沒地基一蓋高,你會崩垮得很慘,垮下來就叫做又輪迴了!

  所以小孩子的教育其實很簡單,依法不依人,拿佛法的標準,那麼依什麼?依聖賢的標準。所以老祖宗很慈悲的,他留下他的智慧結晶寶典的時候,「教、理、行、果」一定都有,有說教的部分,就是教育意涵、理路;教法怎麼教,理路;行,就是怎麼做;果,結果是什麼。他都講得很清楚,是我們不願意從基礎去涉獵、去學,所以佛法講「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今天只要你希望你的小孩做什麼事,而你自己沒辦法做到的,那件事情就先擱著了,為什麼?因為你做不到,要教孩子做到,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你的能量不足。所以只要你先做到了,那個能量自自然然顯化出去就解決了。

  這時候我就想到,比如說,那天沈老師不是跟你們講嘛?她說,她前一陣子作了一個夢,然後這個夢是什麼呢?她說突然夢到我,然後我跟她講,「沈老師啊,要上課啊!」這樣!她就,欸?嚇一跳!對不對?她就「啊~師父,不是我不上課,是因為還有冠諺啦」,你們知道冠諺還小,對不對?他晚上不能太晚睡…等等,也怕冠諺坐不住啦…。然後她就說:「可是我還是會找時間啦!」,這樣!這段都在夢裡啦!結果隔幾天是不是高雄共修了?她本來也想說「對啊!冠諺在家!」,因為冠諺那時候晚上都會去跟阿嬤住,所以晚上阿嬤就不能離開,結果共修那天快到了,她想說也不能去對不對?所以她夢裡已經跟 師父報備了,「因為我的原因怎樣,師父可以理解的」,結果突然那天到了,冠諺吵著說我今天要回去跟爸爸媽媽睡,他爸爸媽媽跟阿嬤不住在同一個地方,沈老師就「欵!怎麼會這樣子?」所以她就送他回去了,就有時間晚上來上課,那就開心啊!好像就遇到施瑞珠,就跟她說:「沈老師沈老師,好久沒看到妳了」,「還不是因為冠諺」,「可以帶他一起來啊」,我在她的夢裡也跟她講,可以帶他一起來,她擔心「可是太小怕坐不住」,我就跟她講,從我們以前的經驗法則,好像來上共修的小朋友,他都乖乖的坐整場,幾乎啦!

  很奇怪,然後他們這些小孩的老師,偏偏每次都說「吼!連五分鐘都坐不住都在那邊吵鬧」,我說不會啊,我們那邊二個小時,二個多小時,現在這些小朋友的程度比大學生還高!據統計,全球的大學生的品質,上課耐心只有十五分鐘、十五分鐘、十五分鐘到了,老師如果不講笑話就翹課了,所以現在在學校體制當老師很辛苦,他要準備很多笑話什麼的…要準備很多這些教材,這叫素材不叫教材,對啊!好,那麼小朋友是這樣,所以小朋友要教育他,最重要的就是感染、感染力!那麼話說回來,我們自己如果沒做到,那個不是眼睛看到算數,那是一種我們中國人講的一句話叫「氣質」,你也許沒有看到,他就是有一種氣氛,那個東西是從能量產生出來的,能量是從我們的什麼?觀念思想行為運作出來的。

  所以我們自己的觀念思想行為,如果沒有從紮根的教育去深入的話,剛剛談的那些,全部統統沒辦法談,因為無解。無解再談論表示浪費生命、浪費時間。就好像聯合國文教基金會,每年都在開會、每年都在開會,都為了一個主題「如何消彌世界的衝突」,可是到今天,世界的災難有沒有解決?不但沒解決還更嚴重,因為他們的主題是如何消彌,消彌就是對立。所以在美國,有一位多元文化的專家,針對如何消彌世界衝突,這位專家學者指出說,他們西方的方法就是「以暴制暴」,那是沒有用的!以暴制暴讓他們今天嘗到苦果了,就是以暴制的那個暴更暴,來再制我這個暴,我這個暴要想更大的暴,然後再去對制他,沒完沒了,在人間就好像走一種地獄道的輪迴了。

  如果了解這些,你就知道了,聯合國文教基金會開的會,每年都「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最後剩下資料檔案,所有提出的方法,分發給每個國家;尊重此報告的國家會收藏起來,不尊重的直接丟垃圾桶,這些報告統統沒用。為什麼?因為這些專家學者自己不願意做「修個性、改個性」這件事情。那麼,如果理解佛法的人就簡單了,不是遇到問題從問題本身怎麼思考解決,而是拉回來,把自己調整好,他漸漸的就調整好了。如果他的業比較深的,緣比較密集的、緊密的,我就會長出智慧。智慧的長出不是知識常識的傳輸、傳襲,而是你能量大到一個程度、心淨到一個程度,你面對這一個人、這個時空,你就知道這時候是鼓勵他的、這時候是打他一下屁股的、還是怎麼樣…這個是不定性的,那決定在哪裡?決定在於「智慧」。

  所以智慧的本身,有一個了辨的能力叫做「慧」,了辨叫做很清楚;了解、辨別的意思。所以你自自然然,就能夠清楚「我」怎麼決定,在佛家以兩個字表達叫「觀機」,你就有觀機的能力了。觀機的能力出來之後,還有一個「智」,智叫做裁斷,你就能選擇適當的方法,那個叫精準無缺。所以只要你沒達到心清淨這個最低標(清淨是最低標),這些問題統統解決不了。這也就是這個時代,為什麼越來越紛亂的原因在這邊,因為這個時代都在解釋名詞,「中庸是什麼啊?你面對小孩要用中庸的立場對待他」,中庸是什麼,又定義!定義也許沒錯,我的認知錯了,我的中庸對待他,不是真正的中庸,因為這叫知識常識,這叫沒智慧。所以智慧從哪裡來?學佛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從清淨的心產生。清淨的心從哪裡來?從「持戒」來,「依戒得定、依定開慧」解決了,就這樣!

  你還不用「聞、思、修」三慧喔!還不用到那個層級,只要「依定開慧」就可以囉!而且只要有小慧就可以,還不用大徹大悟,你在人世間的小小智慧就可以運用到,問題是我們先要問我們自己,我們有沒有小小的定、小小的清淨?很不容易,對不對?所以這些問題統統解決不了,如果能解決的,也是被你「賭」到的,賭到是開玩笑講啦!這個意思就是說,他的命裡本來就會好,你懂嗎?可是能不能保障?不能保障,因為他還有這整輩子要去過日子、整輩子的過日子,一定要跟環境接觸,跟環境接觸就染啊!

  前一陣子我一直勉勵我們的同參,尤其是有小孩的、或者是剛懷胎的等等;盡量不要超過五歲,這個已經寬鬆多了,以前是三歲,對啊!趕快加強聖賢的教育,第一件事情就是叫他背,把他的所有的時間塞滿背書,背的書特定是聖賢的書,其他的書不要背為什麼?要求「定」!讓這個小孩本身有定,他就有智慧,智慧有一個慧,他就可以了辨。你說「我又沒跟他說大道理,他怎麼知道?」智慧就是這麼妙,智慧是一個本能,能夠分辨是非邪正的一個本能,他自己就有了,對啊!三歲小孩圓滿了,生出來,懷胎到生出來一千天,三歲,就解決啦!所以能用這個方法養成到三歲的小孩,他長大你都不用擔心了,他就會穩定。

  所以古人才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生」,這都不是口號!可是我們現在也拿這句話去運用跟人家交流,「小孩子就三歲看…」,他是以三歲那個臨界點來看,他沒有去培養他三歲這一個過程,我們現在是缺少了這個過程的實質的涵養,所以現在的人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生」是不準的,可是古時候這個是非常精準的,如果依你們的統計學,為什麼老祖宗傳承五千年歷史,會有這樣的現象出來?表示那樣的教育出來都是這樣子啊!所以這三歲以前,如果這些聖人訓、《弟子規》這些理路、老祖宗的基礎教育的涵養,我們把它建構好了,你就不用擔心了,可是如果沒去建構呢?你照著西方常常講的「人本主義」,你們說的「我尊重他」,你順著他的個性,也就等於你是在尊重他的習氣,所以所有的大人們,年老了就要擔憂、害怕的等待,懂嗎?因為他這個時代的誘惑汙染比起以前太汙濁了。

  所以他們在「根」不穩固的時候,就是接受汙染,然後汙染的錯知錯見一大堆,你最後就會跟他有衝突!因為他沒有穩固的根。所以現在當務之急遇到是什麼?你先補其「根」吧!自己去深入,深入的重點在於「知道一條道理、做到一條道理」,這是非常重要的理路,不用去知道多。假設今天我是一個飽學多聞的學者,我會背所有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於《大藏經》我都會背下來,可是你只知道這些四書、五經、十三經、的兩三條道理你做到了,我是輸你的,你懂嗎?因為我還是不能解決我人生!可是你光有那三條就可以解決了。所以古時候很多人,是單靠一句座右銘就解決人生了!一句而已、一句話而已。所以,尤其修禪的人,他不搞多的,他一句參話頭參到底,一輩子他就開悟證果了,證果就沒事了,他的能量是好的。

  所以你們以前學過,能量變現出物質、訊息。小朋友是物質加訊息,你變現出來的啊!你的能量好他勢必變好,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教育,所謂的生命的教育。如果一技之長知識常識的傳襲教育,那就又另當別論啦!這不是我們的所求,為什麼?我們不否定人家運作,可是我們知道這個改變不了我的命運,所以不去往那邊發展。小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從大人開始,你就知道了吧!為什麼我們《弟子規》的課程要先從大人教起?大人很重要,真的很重要!尚且我們自己都不能勉勵自己了,對不對?自己都要求不來了,你覺得哪一個小朋友會信服我們?你們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小朋友會在你們身邊調皮,可是你帶他來我面前,他不常跟我接觸,但是就會穩定下來了,有沒有發現?所以能量很重要,我們又沒有要打他,我們還怕被人家告,你可以了解嗎?

  所以,由內而外。老祖宗的話真的句句屬實,我們一定要一句一句把它拿起來用,拿起來做,不要說講得很漂亮:「身治而後天下治」,你看,多漂亮!到底治了沒?沒有治,所以天下還未治。「身誠」誠心啦,恭敬的意思,「而後天下成」;「誠於中、形於外」,統統是講這個理路。所以只要那個內底(我自己),我自己沒有搞定,外在的都不用談了,他統統會流於一種學術,學術已經夠多了,你懂嗎!從古時候,佛法從古印度;中國的智慧,這些道家、儒家從古中國一直傳承,也不是從堯、舜、禹、湯出來才有的,在文字尚未出現、尚未記載的時候,就有這些傳承了,它是一個能量智慧的傳承,它跟文字無關!如果跟文字有關,六祖惠能也不會開悟啊!那麼,這些傳承到現在必有其理。

  那麼我們只要現在人,知道一句要求自己做到一句,這個要求非常重要,因為你想,我們大人習氣尚且自己要求不了,你一直尊重你的習氣,然後說「我尊重我自己的習氣」,最後就是我們現在還有這麼多痛苦的下場!我們自己這樣,然後我們也尊重小孩子的習氣,難道是大家約好一起來痛苦?所以「人本」本來是好的,是要尊重他的本性,不是尊重他的習氣,是要「調整」他的習氣。所以,《三字經》都教完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叉開了對不對?叉開不斷這裡有箭頭,不斷延伸,然後呢?「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你看!苟不教,那「教」到底什麼?中庸之道,對不對?中庸之道,還是不懂,因為我們沒做到。

  所以老祖宗講什麼?「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有很多人都在做,可是他沒去理解,他的無明會增生,無明就是會回過頭來,把原來理解的知見扭曲,或者是停滯,他欠缺深度了,所以他再也不能進步了;有解無行就是一直在延伸錯誤的知見,因為他沒去印證,他用著我們常講得「自認為」,我自認為的這個解釋,其實只要你「自認為」,統統是錯的,佛家的標準就這麼簡單,只要是你自認為統統是錯,因為你自認為就有執著,有執著就是錯的,就不是客觀的,所以這個無明邪見的運作人生,哪一種教育可以成就?統統不行!所以「苟不教,性乃遷」,他不是不負責任喔!老祖宗都跟我們負責任完了,「教之道,貴以專」,就是專,而專就是我前面講的,小朋友就一直讓他背書,他就一直專注在聖賢的理路裡面。聖賢的理路是次要目的,主要目的是要他專注而得到「定」,小朋友自然可以得到定。

  靈性這件事情,無關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統統無關。古時候好像龍女才十歲就成佛了,十歲呀,成佛!你們知道佛是什麼了!十歲成佛,你能小看說:「小孩哪知道?」,靈性是平等的,是被封閉而已,只要把它打開了,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的靈性是平等的,那個本靈就叫做佛,自己那個圓滿無瑕的靈性。為什麼要用「專」這一個字?貴以專,教之道既是貴以專,學之道當然貴以專,你自然就知道,為什麼我們現在知識常識流衍的時代不能成就?因為雜!雜心修道終不成就。所以「教之道,貴以專」,這個小朋友一直在背書,目的只是要他「專注」而已,專注就不會打妄想,心就定,就開智慧。所以如果一個人,從懷胎開始理路正確的話,嚴格來講,三歲到十歲他可以成佛!可以成佛啊!

  你說,六祖惠能二十四歲修成正果!以前的古師大德都很年輕耶!都很年輕就成佛了,為什麼?因為方法對,就是《三字經》講的前面的八句,還是四句而已,從「人之初」到「教之道,貴以專」就是這樣,就完成了!所以理論、方法、方向正確,就這樣子而已,沒有太多啦哩啦雜。可是現在你看!所有的學術,統統沒有這三個要素,統統沒有!所以學術上,你可以拿到人間的無數個博士,可是對生命毫無益處。可是我們人偏偏著相,要去追逐這種東西,社會的行頭,你哪裡知道台灣社會的行頭,有時候光是放到別個國家,人家就不承認,還不需要到外星球。而我們偏偏就去追逐這種東西,所以禪法有一句話叫「蝸牛角上何須爭」,地球人就像在那個蝸牛角,你們知道嗎?那個眼睛牠也才這麼一點而已,在那邊爭盤、爭地盤,在那邊求地位,笑死人了,笑死佛了,唉!真是小家子氣!

  這些理路,統統沒有離開「現實面」,現實面是什麼?你們可以得到的叫現實面。古聖先賢的方法非常多,統統都好。可是我們要務實,我們需要翻山越嶺在深山林裡追求的那種,我們會抓不到,所以不要去嚮往那些不確定因素。現在此時此刻,我們的確定因素在哪裡的基礎,就是《弟子規》,就這麼方便簡單。換言之,我們如果連《弟子規》都不要的話,所有的問題統統不能解決的,不是只有小孩子的問題,包括你們自己、身邊的家人、親朋好友的問題,甚至生老病死苦,統統不能解決,它只是一個安慰而已。所以這個就是修行跟搞學術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要修行。好說我們也得常常要證明,表演出來,所以講座中有些人的一些心得,可以值得讓我們去參考,參考講法比較保守,就是可以學習效法,人家怎麼變好,我也一樣兩個鼻孔呼吸,我們有比較差嗎?沒有啊!人家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只是差一個什麼?我們可能在克服習氣的問題上比較懶惰。所以我們的習氣這件事情,一定要咬著牙勉強自己把它解決掉,必須改善掉,這樣就解決了,小孩子根本不用擔心。

  要不然你看,你們現在不是坐得好好的嗎?他們在那邊,也沒有人敢造次。我們也沒有長得像凶神惡煞,讓人看到害怕,不會呀!所以這就是一種氣場,希望這個可以讓你們學到,不必執著在那個中道那個意思怎麼解釋,那個不是我們的工作。意思是說,你們今天有沒有要去大學賺講師費?若沒有,你就不用花那麼多時間捉摸那些文字遊戲,就不用!對啊,實際嘛!如果你說「有、有、我要靠那個維持」,那就是你的專業,你要去涉獵一下,可是人生要知道理路,錢也不是靠著講師費來的,錢是你的福報轉變出來的,福報從哪裡來?樂善好施。所以統統沒有離開這些根,根本教育。所以佛法,釋迦牟尼佛也常講「不學小乘,而修大乘,非佛弟子」,不要執著小乘兩個字;就是沒有地基你要蓋大樓,是不可能的意思,就這麼簡單。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婚後的人生方向

 健康的家庭可以讓社會和諧穩定,也是人類和平共處的重要關鍵。

  在西方教育的薰染下,人們逐漸忘記中國古老祖宗所要教導我們的智慧。而這個智慧運用在婚姻上,是恩義、情義與道義的彼此對待,而非建立在情慾與情識作用的小情小愛上。

  中國古老祖宗傳承給後代的教育和佛法不謀而合,一切從修自身開始,自己的完善即是給眾生增添一分力量,進而教育好我們的下一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即是基礎。

  這段影片,是啟森師兄與端容師姐在婚前啟請 師父上人爲他們開示「婚後的人生方向」,兩位從對未來擔憂不安,到安心知道只要依循「法的契入」,人生將無比開闊。

  他們分享這部教育影片給大家,願不論是婚前、已婚或未婚的大家,都能同樣受益,依循著 師父上人的話去落實,婚姻和人生的未來都會越來越圓滿幸福。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覺元 文萃 第 7 期【信而有徵】

 

 西藏西行──回歸香巴拉

 

香巴拉:藏語「淨土」的意思,在藏民的心中,西藏是極樂淨土,是人間仙境,是壇城,是他們心中的香巴拉。

確實,離天空最近的聖地,清淨無染的國度,質樸的藏民,虔誠的心,佛菩薩的形象鐫刻在藏民的內心,融入藏民的生活。唯一可惜的是,他們都是祈求外在佛菩薩的保佑加持,我們都知道修行是修掉自己的煩惱、憂慮、牽掛而不是求外在的保佑,這讓我想起了 師父上人的創作歌曲──「祝福」,裡面有一段歌詞是這樣寫著「我感激天上地下無私的愛,你祈求唯一上帝」。師父上人一直教著我們往內修而不是往外求,「祝福」這首歌愈聽愈有法味,融入詞曲裡它就是人生的態度。

 

文萃 第 7 期 【信而有徵】--西藏西行──回歸香巴拉--麗雲師姐 (2).jpg

錯宗工巴寺

 

文萃 第 7 期 【信而有徵】--西藏西行──回歸香巴拉--麗雲師姐 (3).jpg

 

西藏行第三天我們到巴松措,巴松措藏語的意思是「綠色的水」,巴松措有小瑞士之稱,湖水碧澄清澈,遠近的雪白山峰倒映湖中,真是個山明水秀、清淨無染的勝地。湖上有一小島稱為空心島,島上有一座寺叫:錯宗工巴寺。是西藏紅教寧瑪派的寺廟  ,殿內主供蓮花生大士。當我們一行人進入主殿,師父上人與蓮花生大士的一會亦是千年之會。師父上人元和妙音起,之前聽 師父上人的元和妙音,總是閉著眼靜靜的聽著 師父上人的音流沒有遐想,直接靜心,這次也是。但這次我聽到了自己內在的聲音「回歸」兩個字,當下雖不能意會它的真實義,可是光「回歸」這兩個字就夠我淚流滿面,淚水溫溫熱熱的一直往下滑,這是我第一次隨著 師父上人的音流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內在的嚮往。

 

文萃 第 7 期 【信而有徵】--西藏西行──回歸香巴拉--麗雲師姐 (4).jpg

蓮花生大士主殿

 

當我們走出錯宗工巴寺來到湖面時,此時湖王禮請 師父上人說法,在開示中 師父上人提到「回歸」,回歸如來大光明藏,我一聽到,心想跟我剛剛在蓮花生大士那兒聽到的冥合耶!內心很是歡喜,覺得這是給我的一句話、一個期許、一個目標、回歸大光明藏。也不管自己有沒有去理解它。一廂情願的情識作用,掛在嘴邊感覺它是件很浪漫的事,「回歸大光明藏」那不就是成佛了嗎?

 

文萃 第 7 期 【信而有徵】--西藏西行──回歸香巴拉--麗雲師姐 (1).jpg

湖王請法

 

第四天(11/1)在大昭寺前的廣場有一段時間是自由活動,於是好幾個師兄、師姐跑到中國郵政寄明信片給親朋好友,現代人很少書信往來,大都用line mail,所以能記住朋友地址的幾乎是零,只記得自己的。慧玲師姐看我在那邊等大家,她就建議我說:「阿雲姐,那你就寄給自己,等回到台灣收到自己寫給自己的信,應該也是一種不錯的感覺。」我心想,好吧!反正閒著也閒著,於是買了一張布達拉宮的明信片背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再寫上給自己的期許,於是二話不說直接寫上「回歸」兩個字。

回到台灣後,十一月二十日大家都在line的群組,紛紛PO上從西藏拉薩寄回的明信片,原本不抱任何希望的我,被line上的氛圍所感染,當下反而有點期待,因此收到卡片的剎那,心情滿奇妙的,一時說不上來,總之,挺好的!於是將明信片PO上西藏西行line的群組,期許自己的自性也能「回歸大光明藏」。

這件事被 師父上人知道了,師父上人訓誨:愛講一些佛言佛語,自己又沒做到,這是一種毀佛謗法,果報在地獄。又老愛發空願,易遭鬼神嫉,行事會諸多障礙,所以一定要「如實」。

因對「回歸」的不甚理解,慈悲的 師父上人多次在明覺講座上為我們正名「回歸」。回歸,回歸、依靠,依靠什麼?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在這之前要先做到三福淨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後才有資格三皈依,然後再往下走……

啊!接觸真正的佛法愈久,愈不敢說自己在學佛,現在連邊都還沒摸到呢!標準差太遠了,就像薏晴師姐在和諧人生講座分享的,師父上人告訴她,學佛只有0分跟100分,沒有608090分或是我已經進步一點點了,只有做到跟沒做到。這句話對末學宛如當頭棒喝,非常受用,謝謝薏晴師姐的分享。

感恩 師父上人的即時糾正和教導,萬丈高樓平地起,末學現在唯一能做的是老實落實淨業三福。

感恩 師父上人的教誨,感恩 師父上人的不離不棄。回歸大光明藏雖然很遙遠,末學願朝著它邁進,它是方向、是目標、是歸處。

 

                                                    末學 麗雲 敬筆

 

 延伸閱讀 : 文萃第7信而有】--西藏西行--回歸香八拉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