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戰勝風 戰勝雨】

201461日 和諧人生講座影音

恭請 弘聖師父上人 開示/ 沈嘉瑩老師 主講

 

 

時間:10361日,15:00~17: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 

  氣質典雅的沈嘉瑩老師是位國學造詣很深的國文老師,生活悠閒自在,也相當講究生活的品質,然而在接觸 師父上人後才知道精神生活的品質更重於物質生活,也發現原來佛法活活潑潑,不僵化,不迷信。在一次次法喜之後,決心跟隨 師父上人學習,也因此有了這次講座的分享。

  沈老師說:「學修的體會就像一片片拼圖。」,今天將一片片拼起來成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來分享給大家。此次和諧人生講座是以一句  師父上人的法句--「戰勝風,戰勝雨」作為整場講演的主軸。

  講座中沈老師引用中西方聖哲的文學作品,細膩的闡述與優美的詞句,讓聽者腦海中浮現出作品的意境,不得不佩服沈老師敘事的功夫。而在講述跟隨 師父上人學習建立正確的學修態度以及價值觀的重要性時,更感性的表達了能在一覺元與 師父上人學習是何等幸福與殊勝,讓聽者也產生了共鳴。

  每一個段落用字遣詞穠纖合度、了了分明、妙語如珠,在沈老師抑揚頓挫的語調中,帶領我們遊歷了學修的美妙祥和世界。

  要看看沈老師如何在五濁惡世、身處八苦的境界當中,如何有智慧的「戰勝風,戰勝雨」,那就不能錯過這一場美麗的學修分享。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7月弘聖師父上人 マレーシア弘法の旅()

東マレーシア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1.jpg

 

マレーシアに東マレーシアがあることを、まだ多くの人が知らないと思う。私も以前は、マレーシアとはマレー半島の部分のみだと思っていたが、実際にマレーシアに足を運んでみると、本来ボルネオ島の北部にもうひとつの領土があることが分かった。南はインドネシアとブルネイに隣接する。今回の旅では、首都クアラルンプールを出発し、東マレーシアで二番目に大きい州—サバ州へ向かう。そこに啟森師兄の伯父、ダトゥの事業本部がある

 

※ ダトゥ社会で地位の高い、名声や人望がある人に対する敬称

※ ダトゥ(dato):州の世襲制のスルタンが与える貴族に相当する称号。夫人はdatinと呼ばれる。個人名に付ける場合はDatoと表記。

 

7/15

タワウへ

端容師姐1の父(李さん)は台北から出発し、クアラルンプール国際空港で皆と合流後、一同サバへ向かい、東マレーシア巡錫2の旅に参加した

 

1 師姐:誰もが皆、己の師であり、見習うべきことがあるという意味が込められた、女性に対する敬意を表す呼び方。

2 巡錫(じゅんしゃく):[錫杖(しゃくじょう)を持って巡行する意]僧が、各地をめぐり歩いて教えを広めること。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2.jpg

 

山神からの招待

クアラルンプールからタワウまで約2時間あまり、我々が搭乗した便はほぼ満席状態で、唯一の空席は師父の隣の席のみだった。皆が席に着いた後、啟森師兄は突然立ち上がり、珞晴師姐に師父の隣の空席に座るよう言った。珞晴師姐は少し遅れてチケットの予約をした為、我々の席とは離れた、少し前の方の列に一人で座っていたのだ。

啟森師兄は師父に珞晴師姐がそこに座っても良いか確認すると師父は「この席には山神が座っている。もしそれでも良いと言うのなら、どうぞ。」と返答した。これを聞い皆は驚き、珞晴師姐はすぐに元の席に戻った。後で彼女に聞いてみると、師姐は「あの席に座るなんて、とんでもないよ!」と言った。当然、もし私が彼女だったとしても、神の気分を害することを恐れて座らなかっただろう。

実は前日、ペナンからクアラルンプールへ車で行く途中、珞晴師姐は車中で既に、山神から「招待状」を受け取っていたのだ。我々はこの旅でキナバル山に登る予定だったのだが、山へ入るには許可証を申請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く、一日たった100名程度の定員であり、さらに登山3ヶ月前には申請が必要で、そうしなければ入山許可証を取得するのはとても難しくなる。我々の同行者の中の一人が少し遅れて申し込みをした為、キャンセル待ちの状態となり、啟森師兄はこの事をとても気に掛け、しきりに担当者に状況を尋ねていたが、返事はいつも「キャンセルは出ていない」とのことだった。しかし、山神の「招待状」を受け取り、間もなくして森師兄の携帯電話に「最後の残り一人の入山許可証を取得した」とのメッセージが届いた。我々は10人全員揃って、登山出来る事になったのだ。それを聞いた時、皆はとても興奮した様子だったが、唯一師父だけは、冷静沈着であった。おそらくこれは、神が師父の訪れに敬意を払った、ひとつの鮮やかな事例だったのだろう。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3.jpg

 

機内で、小妍師姐が山神が座る」とされる席にカメラを向け写真を撮ると、実際にその席の背もたれにひとつの白い影が写っているのを見つけ驚いた。それは長い白髪で、とても年を召したような、また東洋人のような感じだった。師父に尋ねると、これは山神であると証した。何故山神が現れ師父を迎えに来たのか、皆とても強い好奇心を抱いたに違いない。ただひとつ理由をあげるとするならば、今回の旅でサバでの旅程には、標高四千メートルの「キナバル山」を登るという、かなり手強い課題があり、それ故に山神が逸早く師父を歓迎しに自ら来たのだろう。

それにしてもいささか早過ぎる出迎えと思われる。キナバル山に登るまで、まだ五日もあるのだ。「神」の礼儀正しさは本当に周到である。おそらく、皆以前のインド旅行でも経験したことであろう。師父が別の場所へ向かおうとすれば、その空間の神は大衆に「招待状」を送り師父を迎える。このような礼儀正しさは「人道(人界)」にいる私自身を慚愧させる。神々にとってでさえ、師父を歓迎することは容易に得られる機会ではない為、彼らはそれをとても大切にする。それに対し我々の場合、師父は常に「扉」を開け、我々が危難に遭い助けを必要とすれば、師父の「雨露」が即座に我々を滋養する。我々はその「恵み」を容易に獲られてしまう為、慎重に行動するどころか礼儀を失ってしまったのだ。「禮法礼儀作法)」内心の恭敬と表面上の行儀の基準が合致すること以外の何物でもなく、「礼儀を失う」ことで直接害を受けるのは我々自身なのである。印光大師の言葉に「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一割の敬意は一割の利益を得、十割の敬意は十割の利益を得る)」というものがあり、これもまた何故神が人道(人界)にいる我々よりも幸福であるのかということの理由なのであろう。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4.jpg

 

89日、古文の講義時、芳美教授は「禮(礼儀)」の行為規範について教諭した。道・徳・仁・義・礼、これらは人としての基準となる。順を追って説明すると、「礼」とは人としての最低基準であり、「人而不禮,無以立(人でありながら礼儀を失うと、立身することはできない)」という言葉もある。これは、もし全てに連なる「礼」の基礎が無ければ、その他の道・徳・仁・義は言うまでもなく無い、という意味である。反対の見方をすると、「礼」を完璧にすれば、これに等しく「道」も完璧となる、ということだ。師父は常々「『一即一切(一事は万事であり、万事は一事である)』という言葉があるが、やはり大切なのは本質であり、外見ではない」と論ずる。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5.jpg

 

この講義を聴いた後、考えてみた。もし我々に全く「礼」が無いとしたならば、それはなんと恐ろしい事であろう!たかだか4日目という短い旅程で、すでにこんなにも多く不思議な事が起こった。しかし、師父はこうも言う。これらは全て自然現象であり、師父の世界では、順序も精神も全て自然と調和され、何も「不思議」と推測されるものではないのだ!と。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6.jpg

 

2時間あまりのフライトの後、ようやくタワウ空港に着陸し、サバという土地に第一歩を踏み入れた。そこかしこにシュロの木(ヤシ科植物)が生茂り、なかなか広大な見晴らしである。空港を一歩出ると(森師兄の伯父一行が師父を迎えに、外で待っているのが見えた。師父を見つけると皆歓喜した。伯父さんと師父はもう半年もの間会っておらず、再会を待ち焦がれていた思いは言うまでもない。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7.jpg

 

夕食後、我々は一休みしようと伯父さんの事務所へ向かった。入り口を入らずとも、「無住」の音が陣陣と屋内からやって来るのが聞こえた。事務所へ足を一歩踏み入れると、見渡す限り法宝1だった。これらは全て、明日共修に参加する来賓へ贈る為に準備されたものである。事務所の装飾の様子から見ると、おじさんはかなり謹厳な人であり、でたらめに置かれた物はいささかも見られなかった。これは既に「勿乱頓 致汚穢(整理整頓を怠るなかれ、不潔や紛失の原因となる)」という弟子規2の基準に完全達していると言える。そして、随所に額縁に入れられた「一覺尊」が見られる。伯父さんが師父の作品を珍宝とみて、大切にしている証拠だ。このような誠心が磁場を整え、より落ち着いた、心地良い空間にさせているのだろう。

1 法宝:(比喩的に)神通力を持った宝万能の宝

2 弟子規先師孔子の教えを基に学生の生活規範を編成したもので、儒教教育の入門書と言うべきもの。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8.jpg

 

「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1は心より生ずる)」伯父さんの、法宝のもてなしや物事を行う態度か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衆生※2が感謝の心を持てば、仏・菩薩はそれに応ずる)」師父が幾度も、多忙の中時間を割いて遠方からここへ訪れようとする気持ちが理解できる。伯父さんは明日の弘法講座の為、時間を詰めて珞晴師姐と共に「相関」の詳細について討論した。珞晴師姐は講座の主催者であり、明日はきっと沢山の佳賓が臨席するであろうから、少しも粗相があってはならない。彼が最も敬愛する、額縁に入れられた「一覺尊」の贈り物は、何ヶ月も前に既に準備ができていたそうだ。これらひとつひとつの贈り物は、非常に細かな点にまで注意が行き届いており、このことから、伯父さんの心配りが分かる。きっと皆が明日の講座をとても楽しみにしているであろう。(つづく)

1 一切法(いっさいほう):この世に存在する一切のもの。

2 衆生(しゅじょう):心をもつすべての存在。「人々」という意味で使われることが多い。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9.jpg

 

学生 瑞騏 より

 ------------------------------------------------------------------------------------------------------------------

  

2014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東馬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1.jpg

 

我想很多人應該不知道馬來西亞還有個東馬吧!以前都以為馬來西亞就只是馬來半島那部分,親自踏上馬來西亞這個國度才明白,原來還有另外一片土地位於婆羅洲島上的北部,南接印尼並與汶萊當鄰居。此趟將由首都吉隆坡出發飛往東馬第二大洲-沙巴州,這也是啟森師兄的Uncle拿督先生的事業大本營。

7/15

前往斗湖

端容師姐的父親(李伯伯)從臺北來吉隆坡機場會合一同搭機前往沙巴,即將參與這趟東馬的弘法之旅。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2.jpg

 

山神的邀約:

從吉隆坡到斗湖航程大約兩個多小時,我們搭的這班飛機可說是客滿狀態,唯一的空位就是 師父旁的那個位置。大夥就定位後,啟森師兄突然站起請珞晴師姐可以移到 師父旁的那個空位來坐,因為珞晴師姐是較晚訂機位,所以座位未和我們比鄰,只能單獨坐在較前排的位置。

啟森師兄向 師父請示珞晴師姐能否過來坐這個位置,師父回說:旁邊坐的是山神,如果珞晴不介意的話就請她來坐,當場我們聽了都非常訝異,珞晴師姐得知後馬上調頭回到她原來的座位。事後問她,師姐回說:我怎麼敢坐啊!當然,這換成是我也不敢冒犯。

其實在前一日從檳城搭車前往吉隆坡的途中,珞晴師姐在車上就已經接到山神的邀請訊息,更妙的是此趟我們要登神山,需要入山申請,每日只開放一百多名額,且要三個月前就事先申請,否則是很難拿得到入山證,我們同行中有一位比較晚報名,因此在等待後補名額,啟森師兄也為此事相當關切,不停的詢問承辦人的狀況,得到的回應都是沒有多餘的名額,但是當接到山神的邀請訊息後沒多久,啟森師兄的手機傳來簡訊說剩下最後一個入山名額已經拿到了,一共十人可以上山,當時聽到的人都很興奮,唯獨 師父仍舊如如不動,想必這又是諸神虔誠恭請   師父的蒞臨所呈現的一個鮮活事例。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3.jpg

 

在機上,小妍師姐拿起相機對山神的位拍照,赫然發現竟然看到椅背上出現了一個白色的影子,長長的白髪,面像看起來有很大的年紀,也有點像東洋人,這是我自己的感覺。請教 師父後證實這是山神,大家一定很好奇為何山神會現身來迎接 師父上人呢?只因此趟沙巴的行程有個很艱鉅的任務就是要登四千米高的「神山」,故山神提早親自前來恭迎 師父。

這也未免太早了吧,還有五天才要登神山,「神」的禮法竟然如此周到,想必大家應該都體會過之前的印度行,只要 師父即將前往另一地方就會有維次空間的神眾發邀請函來迎接 師父,這樣的禮法是在「人道」的我自感慚愧的。諸神要啟請 師父的到來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所以祂們相當珍惜;反觀我們,師父常大開方便門,只要我們有需求有危難時,師父的雨露就會立即滋養我們,因為太容易獲取,反而便宜行事而失去禮法,「禮法」不外乎是內心的恭敬和外在的行儀符合標準,「失禮法」直接受害的是我們自己。印光大師言:「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也是為何神比我們人道過的更幸福的原因。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4.jpg

 

在八月九日古文課時,芳美老師教到關於「禮」的行為規範,道、德、仁、義、禮這是當人的標準,以次第來說「禮」是當人的最低標準,「人而不禮,無以立」,意思說如果連「禮」這六十分的標準都沒有,那其他的道、德、仁、義更不用說了;反觀,「禮」做到滿分也等於有「道」,師父常說的:「一即一切」,不過還是得論實質而非形式。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5.jpg

 

聽完之後想想,如果我們真的沒有「禮」那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啊!才短短的第四天行程,就已經有這麼多不可思議事情發生,不過 師父又會說這一切都是自然現象,在 師父的世界裡一切都順乎心性合乎自然,何來「不可思議」的揣測呢!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6.jpg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飛行,終於降落斗湖機場,第一次踏上沙巴這塊土地,到處都種滿棕櫚樹,視野感覺相當遼闊。一踏出機場就看見Uncle一行人在外面等著迎接 師父,見到 師父眾人歡喜,Uncle與 師父已經半年未曾謀面,內心的期盼是可想而知的。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7.jpg

 

晚餐結束後我們到Uncle的辦公室歇息,未踏進門就聽到「無住」的音聲從屋內陣陣傳來,一進辦公室觸目所及都是法寶,這些均是準備發送給明天來參加共修的來賓。從辦公室的擺設來看,Uncle是位做事相當嚴謹的人,絲毫看不到隨意亂放的物品,這已經是完全達到弟子規「勿亂頓、致污穢」的標準,還有隨處可見「一覺尊」的相框,Uncle可是將 師父的作品視為珍寶,應該是這樣的誠心讓整個空間磁場變得更加穩定祥和。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8.jpg

 

「一切法從心想生」,從Uncle對待法寶及做事情的態度,「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就能理解為何 師父願意多次在百忙之中抽空遠行來此的原因。Uncle為了明日的弘法講座,抓緊時間與珞晴師姐討論相關的細節,因為珞晴師姐是講座的主持人,明日將會有很多嘉賓蒞臨,絲毫不敢怠慢,據瞭解Uncle早在好幾個月前就已經準備好他最敬愛的一覺尊相框做為伴手禮,這份禮相當精緻,由此可見Uncle的用心,想必大家都非常期待明日的講座。(待續)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二)東馬9.jpg

 

 

末學 瑞騏 敬筆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東行】--大覺禪寺留雲亭內劉導提問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廣東行】--大覺禪寺留雲亭內劉導提問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4).jpg
大覺禪寺

 

時間:103223

地點:廣東省雲門山 大覺禪寺留雲亭

                                        紀錄組恭敬整理

 

劉導:佛教不是有許多宗派嗎?不同宗派是不是代表不同的學修方法?

師父上人:不同宗派它的切入點不一樣,舉例來說:我們講一個圓,你從這邊過去跟從那邊過去不一樣,但雖然路徑不同卻都可以達到圓心,只是這樣的差別。又譬如說:你住台南,而我住高雄,你必須要告訴我往北走的路徑,才能到台南,對不對?假使今天你的朋友從台北方向來,你就必須要跟他說往南走,南跟北兩個字不一樣,可是都可以抵達台南,如果你叫我從高雄再往南,你叫台北的朋友再往北,就越走越遠,目的地都達不到了,這個叫方法不同,就是佛教宗派的不同。

劉導:但是它歸結到目的地的路都一樣,只是方向、方法不一樣?

師父上人:對!方法不一樣,就是看這個人的質性而定,並不是說佛教本來有這麼多方法,不是!比如說:我本來沒有朋友住在高雄,我就不用老是跟人家說你要往北走到我家,就沒有這個說法!

 

【廣東行】--大覺禪寺留雲亭內劉導提問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1).jpg
大覺禪寺留雲亭內  師父上人回答劉導提問

 

劉導:或許是不是有每個人都想到達的目的地,但是每個人卻有不同的想法?

師父上人:對!所以佛家講兩句話:叫做「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歸到原點了沒有不一樣嘛,可是方便啊,每個人來處不同,所以他的方向都不同,那個方向的不同,就是所謂的「法門」的不同,可是達到同一個境地、同一個目的。所以修佛的人共同的目的就是要覺悟,所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

劉導:所以自己要找尋正確的好方法?

師父上人:理論上一定是這樣,你一定要找到一個你容易做得到的,本來法無高下,法──你講的各個不同宗派,它是平等的,沒有誰高誰低,只因為我們眾生的根器有利鈍的差別,所以顯示有高有低。現在的學佛的環境差異很大,變成各宗派相互比較,這個是不對的。為什麼這麼多方法?有的宗派有次第學修,譬如說:假設我只是小學生,我就不能去讀博士班,因為我沒那個程度;你已經是博士班了,卻叫你去讀小學,你就不對味,所以適合就好了。其實我剛講了,你們遇到的情況就是理論對,所有各宗派的理論都對,可是方法沒有,你就沒辦法達到,而且,方向也錯了,學佛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就是「不為自己的」,你才有辦法透過佛法的學修去成就無上道。

可是我們現在多數人學佛,第一個一定是想要自己得到好處,第一步就錯了,所以這一種「善」裡面有夾雜。學佛是好事情,可是夾雜了你的自私自利,果報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佛經上有一句話:「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你的初發心不對,你的動機不對,你做同樣一件好的事情,結果還是不如人意,所以學佛必須精精準準。我常用一個理路來形容,成佛之道你差一毫釐、一度都達不到!好比說:垂直這樣一條線走到極處就成佛,那麼我們走偏一度呢?原點出發時感覺不到有偏差,但是即便只偏一度,你是不是走越遠偏差的距離就越大?所以你要百分百精準無差那一度直達才有辦法,相對從別的地方來的也一樣啊,百分之百啊! 

 

【廣東行】--大覺禪寺留雲亭內劉導提問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2).jpg

師父上人解說成佛之道一度不能差的道理

 

劉導:那個偏差可不可以再拉回來?因為我們目標一樣,但是我可能走到一半已經知道方向偏差了。

師父上人:那個修正的時間會久到讓你無法想像,的確是可以拉回來,就是一般我們講,假設你偏離了真理,你的因緣、善根、福德都不錯,也遇到善知識他幫你引導回來,又正確了。你看,他從這邊知道正確方向,再引導回來是不是就有不同的路徑了?就是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回來,統統可以到達同一目的地,為什麼一定可以回到同一點?因為一切的幻化都是我們的「自性」起用,而自性無二無別,所以六祖惠能開悟後說的那一段話最後一句講「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一切萬法皆是自性所生,所以當然你在一切萬法裡面迷失方向,你都可以導回來,回歸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解決了。可是這些一定要符合我剛才講的,方法、理論、方向一定要精準無缺,不是我們拿本佛經看一看、讀一讀就有辦法可以辦到的,因為我們用自己的錯誤知見去理解,還是錯誤。

譬如說,我們光講一些例子好了,常常跟我們相處的親朋好友,我們就沒辦法完全了解,即便他活生生在我們眼前,我也很難形容讓你知道?甚至是我們也很難具體用言語來形容自己,讓人家了解你完全的樣子,所以,一定要放下自己,那個不能了解就是因為我們有偏見,佛家的術語叫做「見取見」、「戒取見」,最後產生「邪見」,前面來自「我見」、「邊見」,邊見就是「對立」,「我見」就是執著一個「我」,有「我執」的話,我們的觀念、思維是偏頗的,總合產生叫做「邪見」,「邪」相對「正」,正叫正確,邪叫錯誤,我們用著錯誤的知見在運作人生,我們以為好的事情都會變不好,所以很不容易。佛法的學修跟我們一般的學術不一樣,不是在那邊讀書,它講真才實幹,就像說:你知道一條道理你一定要去做到一條。

好比說剛剛我們遇到幾個老媽媽,也許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於內在的情緖不穩定,所以,導致於外在的現象受影響,所謂物理現象的基礎是心理現象,那轉心嘛!我們知道了,對不對?「知道,啊!可能為人要心平氣和、處世要和善一點」,我們都知道,但我們不去做,就沒用!佛法就是這件事情。假設你不知道,人家告訴你這句話「你要心平氣和哦!」你不知道有這句話,可是你本來就心平氣和,這個本身就是佛法,所以佛法跟這些知識常識的知與不知無關,讀經與不讀經無關、念不念佛無關,他跟我們的放下與不放下有關。所以跟高矮、胖瘦、男女、老少統統無關,跟我們的內在的執著、分別、妄想的放下有關。一旦放下了,你頓然乍現就是光明淨土。到那時候你應化人間是一種遊戲,遊戲不是敷衍了事,而是一種自在,自在喜樂。

「自在」的前提還有一個「主宰」,你沒有主宰權,你的人生也不會自在的,也就是說有絲毫的煩惱、憂慮、牽掛就叫不自在,「絲毫的」!有一種是細微到我們的知識層無法理解的,那個也算數,現在的科學家把它定義叫「潛意識」,潛在所以平常不知道,可是遇到境界卻會產生情緒,那個潛藏而絲毫的情緒,佛家講到最後連這絲微的情緒統統沒有,那才叫做主宰。你憑什麼主宰?真正能主宰整個虛空法界的人就是沒有那個「自己」的那個人。佛家才強調「放下」,你放下了天下你就得盡了天下,它是一如的。所以自始至終佛法講的是同體觀,而不是共同體,我們現在人普世價值都認同說生命共同體,要對待對方好,可是你想想看,你有一個對方,就是剛剛我們講的五見的第二個叫「邊見」,你跟我,那是因為我喜歡你,所以我對你好,我堅固一個「我」,我若不喜歡的時候怎麼辦?不喜歡就對你不好了,所以要把自己的這個「我」抽掉,抽掉以後對立就沒有了,那時候就叫同體。

我有基本的本份,應該對你好,當中沒有條件、但書,不談條件的,只是一種天職,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底層本來的樣子。好像剛剛看到那個柱子「念佛是誰」,參話頭,念佛是誰?想到極處也沒有一個「誰」,哪來一個誰念佛的時候,解決了!可是,這是理上,對不對?不容易,還是得透過訓練,現在的人根基不夠,能有如此領悟的人,基本上都是上上根人才辦的到,上、中、下根以降的,都需要次第去薰染,透過長時薰修、一門深入,把自己的惡習氣染、染、染…薰染去除掉,恢復了正常了。就像說把燈泡上面覆蓋的灰塵清掉,就恢復你本來那個燈泡,你本來就會發亮,而不是去外面找一個亮,我們現在人常常學修都「心外求法」,佛也告訴我們「了不可得」,後面那句話,偏偏要去心外求法,求一個什麼?佛也曾經講:「佛實不度眾生,唯眾生自性自度」是自己度自己,自己要幫助自己,就是最後「落實」很重要。

佛幫助我們理解,所謂「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開」就是「講」、「開破」的意思,用白話文翻譯這句話,叫做言教、身教。都是在告訴你,什麼叫正確的佛之知見,佛是覺悟叫正確,什麼叫正確的知見,正知正見。後面還有兩個字,一般我們講「開、示、悟、入」,後面有一個悟,開悟的悟,悟入是我們眾生自己的事,佛菩薩沒辦法幫我們,祂只管告訴你明白,你不明白,我表演給你看,事實上這是倒過來講法,其實日常生活當中祂的言行舉止就是了,是我們看不懂!佛為什麼祢要這樣做?為什麼祢要這樣待人處世?我們看不懂?所以祂告訴你道理,這叫「開」,所以示開、開示都好,不執著這個,那我們聽到了、看到了、學到了,我們就要有悟處了,用現在白話文,就是理解的意思,我們理解了,而「入」就是做到了,所以悟入是我們的事情。

現代人不能只停留在看書的角度,為什麼?因為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即便世間拿了十個中文博士的人,看著中文佛經看都會出錯,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於清淨心,我們的學識涵養雖然很高,還是有煩惱,只要我們有煩惱,就沒清淨心,只要帶著煩惱去看佛經,你的理解一定是錯誤的。這時候會「依文解義」,後面那一句叫「三世佛冤」,你看光這一句我就聽過人家解釋成三世諸佛都「怨」,怨懟這個人、太討厭這個人了,怎麼把我的本意解釋成這樣!佛不會討厭人,祂是量大、心胸寬闊的一個生命體怎麼會如此?所以「三世佛冤」的意思是:祂很冤枉,「我不是這樣解釋,你們怎麼把它解釋成這樣又做成那樣呢?我既不是做這樣也不是說那樣,你們卻把它解釋成這樣」,所以祂喊冤枉,冤枉誰?不是祂自己冤枉、受委曲,祂沒有委曲可受,祂是替這些眾生不捨,好冤枉的眾生,明明有正確的理解就可以得到幸福美好人生,怎麼搞成這個樣子呢?明明不要生氣就好了!心平氣和、量大福大好了!福至,心就靈了,心靈驗了不就開智慧,萬事都解決了?明明寬厚一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拿去用,人生就解決了,偏偏不用,光知道有什麼用?沒用!

而知道佛經的正確道理卻不去力行的人會徒增「傲慢」!因為我知道很多義理,也很會傳誦,所以大家都稱讚我,給我很多掌聲,無形中傲慢、優越感就產生了,你看!這就是一把刀。當年弘一大師講的「名聞與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諸善法,如劍斬人頭」,你看他的形容,好像劍斬人頭,很恐怖啊!名聞利養就像那把劍,其實他用劍比較溫和,用刀可能更狠一點,刀把我們的法身慧命砍死了,以致於我們不能成佛。學佛的人第一個條件是要求自己離開,不是離開這個社會,而是離開內在的「名聞利養、貪瞋癡慢、五欲六塵、自私自利」這四種心態。能離開這四種心態的人,頂多也只見到佛門,還沒有登門。比如說:假設此處《雲門》是佛門,就像現在的狀況,我們已經看到佛門了,卻還沒有走到那邊入那個門,你看!佛法有多高深?

那麼要走進去呢?必須放下「執著」,前面我講的沒有「名聞利養、貪瞋癡慢、五欲六塵、自私自利」這四種心態的人,已經很不錯了,在這個人世間已經堪稱「君子」跟「賢人」了!「聖」還差一點點。他看到佛門了,要走進去就是要把「執著」也丟掉,換言之,有那四種心態的人絕對有執著,沒有的人卻不一定沒有執著,把執著丟掉的人就踏進佛門了,雖然登堂卻還沒有入室,還要把「分別心」也丟掉,入室之後還沒有證果,必須把「妄想」去除才能證果,學佛就是這些學分!所以佛法是一個生命總合的教育,我們不講它是高深教育,我寧願把它講成是所謂的基礎教育,因為我們每個人,人人都需要,你只要懂得佛法,你會巴著它不放,除非你不懂,不懂的人執著在人世間的名聞利養,這樣的人他永遠不會懂,可是他的人生一定很痛苦、很不如意!

我們過年、過節常喜歡「歲歲平安、年年如意」的吉祥話,這是我們喜歡的結果。掛些吉祥話啊,寫卡片祝福朋友,祝福的美意是很好,可是我們常常忘記了,美好的結果它要有原因,不只是我們寫幾句祝福的話,或是收到朋友的卡片,我們就能夠歲歲平安、年年如意呀!「歲歲平安」的原因就是所謂的「諸惡莫作」,「年年如意」的原因就是「眾善奉行」。年年如意之餘,人還想更寬廣、更飛黃騰達,那更需要「自淨其意」,這個基礎的理路就叫做佛教。佛就是在教育著我們,如何讓我們達到幸福美滿人生。這就是總原則原理,可是路徑不一樣。路徑不一樣,所以產生剛剛你講的法門不一樣,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看這樣可以理解嗎?其實一切世間不要說佛法的派別,整個宇宙都是佛法,你說道教也是佛法、基督教也是佛法啊!我比如這樣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則現什麼身而為之說法」。應以基督身得度,則現基督身為之說法;應以老子身得度,則現老子身而為之說法;應以太上老君身得度者,則現太上老君身而為之說法,統統都是啊!

 

【廣東行】--大覺禪寺留雲亭內劉導提問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3).jpg

遊客不請自來,聚精會神聽法

 

劉導:佛教傳那麼久,是因為中間有所偏差,現在我們是不是再從頭開始學習?

師父上人:幸運的人當然直接契入源頭,但是「總在遇緣不同」。作一個比喻你好了解:如果我們拿我們世間的學習成長,從小學到博士班?如果今天我小學的年紀直接遇到一個博士,他願意直接「一條龍」的教育方式來教導我,我很快速地可以達到博士位階,我不用小學畢業再來個周轉,國中,再周轉,高中,高中還要考試,考不上還要流離失所,又重考回來,又大學…,是不是浪費很多時間?這個叫「總在遇緣不同」。你遇到的是最原點,你直接「一條龍」直接上道了,如果你遇到的只是中間位階,那麼你可能很努力,也只能達到中間位階而已,不一定有善緣,同時又能緊接著上去,那時候就有很多的境界出來。對於真實法來講,就是只有那個源頭,其他的都不用。

劉導:所以也有速成的?

師父上人:速成就是踏實啊!踏實跟薰染。比如說我剛講的,速成就是你有因緣直接遇到博士班的博士,你就巴著他,你就一直在他的氣場裡面薰染他的言教、行教(身教),感染久了你就變成那樣,就像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那就是踏實、就是速成。他們(指在場幾位師兄們)以前學佛很久!你可以聽聽他們的學佛經驗,就知道他們都在標準佛寺裡的學佛過程。我這邊插播一下,我講的標準就是一般我們講「傳統佛教」,我們跟傳統佛教不一樣,我們是「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之後才有傳統佛教,傳統佛教衍流到現在就產生了這個所謂的…。原始佛教是教育的佛教,傳統佛教裡有教育的佛教,有儀式,現在卻變成求神問卜的佛教、觀光的佛教、怪力亂神的佛教…一大堆各式各樣。未來會更多,還有邪教的佛教,各式各樣的佛教都產生,原始佛教跟傳統佛教這兩個是有保障的。可是很少人可以遇到原始佛教,原始是傳統的根,那你們(指在場幾位師兄們)那時候有遇到傳統佛教嗎?讀經讀很多,佛友很多。

劉導:所以原始佛教幾乎要失傳了是不是?

師父上人:幾乎啊!一億個人裡面看有沒有幾百個人,原始佛教也就是一乘。

宏哲師兄:光是佛法是一個教育,這句話就很多人不知道,以前我在學佛,現在回想…我也沒把佛法認為是教育,現在回想說我以前還沒有學佛前,我也沒有意會說佛法是教育,心裡面沒有這個觀念、概念。

師父上人:一般就是儀式、宗教、朝拜、修行,而修行的定義各有解讀,然後一種自我感覺良好,打坐,打個坐,嗯~我現在很好了,是真的好或假的好,沒有一個依準,就變成這樣。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