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法國行】奇霖見聞錄(7

 

天色,伴隨著逐漸忙碌的交通,以一種接近催促的聲光效果穿插到夢境之中,將我們從睡夢之中帶離。眼到耳及之處,處處映現出都市的氛圍,我拿起相機,想為身在巴黎的第一個早晨留下記錄,卻不假思索的打開窗戶,朝向天空按下快門。當下的我對這樣的動作有點不知其所以然,現在仔細回想起來才瞭解到,原來,「順應大自然之道」而產生的作為,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就如同一個人應當順應本性而為,而並不需要經過討論或者是思量,這樣的反應本來如是,本該如此。而窗外的景色,最能指出這個運行道理的,就屬這片藍天白雲了,也難怪有許多長期居住在城市裡的人們,喜歡觀察頭頂上這片自然的光景,或許,這個自然的景色便是讓他們暫時停止迷失的良方解藥之一。但即便大自然明確的指出其運行道理,在我們的心中還是存在一個問題,到底,我們的本性應該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問題,相信許多古聖先賢已經在經論中提及,但在這個是非不清的世代,到底有誰,可以演繹出自性的本貌?

 

【法國行】奇霖見聞錄(7)1.jpg

20110526 法國巴黎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Paris

 

曾經在許多電影中窺看過巴黎建築物的特色,其中頗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以石材砌成的地下室空間,或許是由於多次戰火波及的緣故,許多巴黎市中的建築都有著這樣相同的構造,我們下榻的旅店也同樣擁有這樣的空間,用來做為其餐廳使用。整個旅店的空間極為狹小,住宿的空間確實並不算寬裕;師父曾說過,對於食宿方面的安排無需大費周章,這樣一來可能會浪費了一些不必要的資源,畢竟「山珍海味,日食三餐;廣廈千間,夜眠六尺」,有的福,還是留給眾生去享用…。對於這樣的態度,師父絕對是以親身的作為來示現,對於自身的受用,一向都是以簡單樸實為基準;或許也就是這樣,師父的日子總是過的愜意自在,布施時相當慷慨、毫無貪戀。雖然我還無法親身瞭解到「自性」的本來樣貌,但我相信,這種幾近「不取不捨」的態度,便是源自於我們本性的一種自然而然的演出。

      來到法國的第七天,曉蓮安排我們參觀同樣是聞名國際的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讓我們見識一下這段令一部分的法國人自豪了好幾個世紀的歷史。

 

【法國行】奇霖見聞錄(7)2.jpg

弘聖 師、曉蓮一家人於前往皇宮的大道

 

從鐵路車站步行到凡爾賽宮,還需要相當一段時間,在步行的路上只覺得皇宮以極緩慢的速度映入眼簾,好不容易到達了廣場的入口,還得先越過大的可以停放百輛汽車的停車場,早在百年前就已經達到這樣的規模,也難怪凡爾賽宮的存在價值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議題;畢竟要維持這麼樣一個規模的皇宮,勢必要運用到相當龐大的資源,而當大量的資源成為少數人享有的專利時,許多問題就會接踵而至。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老祖宗聖賢們一直不斷的教育人們取之於社會而用之於社會的道理,畢竟一時的輝煌也不過是曇花一現,能領悟細水長流的道理,才能體會瞭解天地運行的定律。

      要參觀這樣大規模的皇宮也需要相當的時間與體力,一行人在入口的餐廳點用了簡單的三明治以及熱茶後,我們才開始整個皇宮的參觀行程。

 剛過午餐時間,想要進入主殿參觀的遊客數量相當多,於是我們決定先繞過皇宮的內殿,朝向花園的方向走去…。

 

【法國行】奇霖見聞錄(7)3.jpg

凡爾賽花園( Jardin du Chateau de Versailles

 

類似這樣的相片大家都在許多旅遊書籍、網站甚至是節目上看過,橫跨四個季節以及各種天候,已經不足為奇。比較令我覺得新奇的是,每當我拿起相機為 師父留影時,天空似乎總是會為這一刻悅獻出各種有如唱和般、相當獨特的色調,這讓我想起許多聖賢人闡述過天地的變化有感於人念,或許這樣的觀念是大多數人很難接受,甚至會認為是種無稽之談的道理,但是要在當天天象陰晴不定的狀態中,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拍攝到這樣的巧合,實在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想,這樣的畫面,還是留給明智的觀眾們,自由心證吧。

 

 

【法國行】奇霖見聞錄(7)4.jpg

弘聖 師 於凡爾賽宮廣場

 

【法國行】奇霖見聞錄(7)5.jpg

弘聖 師 於凡爾賽宮旁水池前

 

【法國行】奇霖見聞錄(7)6.jpg

弘聖 師 於凡爾賽宮旁裝置藝術前

 

【法國行】奇霖見聞錄(7)7.jpg

弘聖 師 與曉蓮一家人於內殿入口

 

皇宮裡各個房間的配置格局相當明確,由兩側開始的客廳、侍者的房間,一直向內延伸到中央的主臥,整個排列的理路就有如西洋棋子的排列方式一般,將整個皇室的核心嚴密的守護著。建築物內部的屋頂佈滿了精緻的壁畫,詳細的刻劃出的題材從西方的神話到皇室事跡的闡述,看得出來整個格局經過相當的用心。與中式皇室建築稍稍不同的概念則在於,多數中式建築的構造會考量到延傳祖宗智慧與順應天地運行的道理,讓世人們體會到「承傳」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而西方的皇室建築則多數都有一個共通的理念,就是運用國內稀有的豪華建材,並蒐集外土的寶物以用為建築內的裝飾物品,以顯現出自身的豐功偉業,這種本質上的不同,是我在參觀過多國的皇宮建築後所強烈感受的,呈現出相當有趣的對比。

 

【法國行】奇霖見聞錄(7)8.jpg

凡爾賽宮內屋頂畫作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皇宮內必定會設置擁有的,便是用以緬懷、勳習聖人智慧的場所—在東方,歷代以來的皇宮內都相當注重儒、釋、道的教學,並會在固定的空間場合來教導皇室成員及大臣,外加上祖先的祠堂的設立,用以教導每一代皇族成員曉知「承傳先人智慧」的重要;而在西方,我們則會在皇宮內看到專屬的禮拜堂,提供皇室成員們定期的禮敬其聖人的行儀。這種不約而同的理念似乎不受空間以及時間限制,都是先人們相當注重的環節,這樣的現象似乎也娓娓道出了一個事實,就是無論是在東方或是西方老祖宗的眼裡,聖人的行儀便是人類本性的最佳演繹,也是將人類導回本性的最佳準則,因此,反覆地勳習、親近這類善知識變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課題。反觀現在無論東西方的教育體系,都開始忽視對於聖賢教育的薰陶,也難怪乎,無在乎各界人士聲嘶力竭、大肆辯論研究,社會的亂象只有加重而沒有緩和,原來,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我們連這種與聖人同根的純善本性都背離了,所以在處事待人接物時,只能隨順著自己的煩惱習氣而沒有依準,敬而遠離古人所謂的,純淨純善的本性。

 

【法國行】奇霖見聞錄(7)9.jpg

皇宮內禮拜堂二樓

 

從幾個小時的參觀,我大概可以體悟到,原來窺探本性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從古至今有多位聖賢人都已經演繹得相當明白,不能體會的重點就在於,我們總是以測度的心態來探索、研究這些聖人的事蹟,這樣的臆測得到的結果通常都是對於聖賢智慧的懷疑甚至是否定,其實關鍵就在於,想要瞭解到聖人所描述的人類本性,便要以其演繹出的行儀作為自身的典範,以力行的方式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以他們自省的態度自省、以他們處事的方式對待事物,久而久之,我們便可以親身體悟到他們所謂的,人人皆俱的純善本性。

經過了整個上午的參觀行程,一行人已經感覺到有些疲憊,回到旅店稍作休息後,師父又在旅店的休息廳為我們一行人演說,解說一路上演繹出的行儀。相信,這樣不疲不憊的態度,也是源自於那份純淨的本性,我們相當的幸運,即便還沒有親身體會到古聖先賢描繪出的純善本性,但是透過 師父的親身演繹,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到通往透徹明白的大道。那到底我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步伐,朝向這通徹明白的幸福人生邁進,決定權,就在於我們自身了……。

 

【法國行】奇霖見聞錄(7)10.jpg

(跟隨)弘聖 於凡爾賽宮內

 

奇霖 敬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