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16日 明覺法堂(台北)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Taipei, Taiwan 

on  February 16th, 2014

 

2014年2月16日 明覺法堂 (台北)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1030216日;14:00~15:30

地點:太極藝術(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2)

紀錄組恭敬整理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一個學習者當如是觀,教育者亦復如是。

現在,我們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比較不懂得「隨順因緣」。「緣」這個字常常掛在我們的口中,可是我們不了解它的真實義涵,常常就會用錯。用錯,對我們自己、對周遭的人事物都沒有好處。第一個關鍵要了解其意,才稱得上學習的一個立基點。我們現在的人,在一個求知欲望的驅使下,以為這一個動力是一個正確的,可是殊不知,它常常背離了我們真實的生命狀態。

所以我們現在若想要得到一種比較充實的人生、幸福的感受,就必須要先從我們人生的一種欲求的運作裡面去認知,先把它調整好。怎麼說呢?譬如說,學佛的人,他應該要知道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拓展來講,這個所謂的生命成長,一個人為什麼要去學習成長這一件事情?我們現在人都要「得」,得很多東西,可是很少人會想要說,我們要卸除很多東西。要卸除什麼?最容易明白的就是什麼?把我們的痛苦人生卸除掉。

所以自古以來,所有的聖者,所謂這些開悟者,一般說的有智慧的覺者,他們通常都是同一口徑,教著我們怎麼去離苦得樂!就學佛的人來講,常常在名字上去做解釋,去做定義。可是古喻今詮,畢竟剛講的那一個「緣」字非常重要,古時候的用字遣詞跟古時候的定義,拿來這個時代運用並不是錯,而是這個時代的人不能去了解它,沒辦法了解就沒辦法透過它而得到好的受益。

譬如說我們講「佛」這一個字,古時候就會講的很高尚,譬如說:佛者!覺也,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行化他,而於覺行圓滿當中,去完成這一個真實究竟圓滿的生命體。這些用詞其實是針對古時候的這些士大夫講的。士大夫就是古時候有讀書,甚至於是一些做官的。古時候要做官,一定要書讀得比一般人好,學識涵養都要比一般人好才能做官。當然不像現在,現在只要有錢,大概就可以了。選舉,現在做官的不一定是要讀書(聖賢書)人,流氓也可以做官,什麼白道、黑道不等,反正你有錢,你有人際關係。這一個人際關係,也是過去因緣使然,也不一定是因為你這一輩子做人很好,人際關係才良好。現在的人際關係通常是建構在利益關係上。所以我們不能用現在去講,以前叫「士農工商」,現在倒過來,變成「商工農士」。

所以「商」在古時候為什麼放在最後一個順位你知道嗎?因為在做生意的角度裡頭,一個人在機會均等的條件之下,從商會比較容易長養貪欲,因為目的要賺錢。很少做生意的人說,我的目的是要利濟天下的,這個時代如此,古時候也是這樣。古時候多數讀書人,真的一開始讀書,我們要講一開始,後面可能會偏頗的那種不講一開始讀書,第一個都是立志要為蒼生著想的,他才會真正去選擇讀書這一條路,這叫士大夫。第一個的動機,已經比一般人沒有「貪」這一類的東西了。所以他在學習成長的時候會比較純質,一般我們講純淨純善,所以他可以做一個社會的標竿、一個示範、一個引領,所以他們把商放在後面。

現在的價值觀是倒過來了,所以你就知道現在的價值觀是以貪為立基點。整個包括我們現在做官的、包括學術單位,這個說起來都是很令人傷心的事情,有很多小朋友在長大的過程,我們當然也是其一,在長大的過程我們最嚮往的是學術,學術單位,認為那是最清高的、最滿腹理想的、最與世無爭的一個領域,不能講行業,因為那個領域有各個方面的一個建構。可是慢慢、慢慢長大,也很努力往這邊去精進,精進之後,就是越接近那個核心,就越發現社會越黑暗。

現在是所謂聖賢教育偏頗的時代,甚至幾幾乎乎已經沒有聖賢教育。你們可能會比較疑惑說,耶!有啊,我們常聽,因為可能是你們常常聽,如果把你們常常聽的這一個比分,跟整個地球七十幾億人口來做比對,它真的少到可憐,甚至可以說等於沒有。那麼只是聽,還不算數,聽了之後你能不能去落實它?落實了你有沒有到位?到位之後你有沒有真正的受用?真正聖賢在講的教育是講這一段,你去落實了,真正到位了,也感受到了,意思就是說你真正去透過它,改變了你的人生,而你自己是真實,著著實實可以受用到的感受跟運用上的,這個才叫做真正的聖賢的後面兩個字叫「教育」,因為它有發育的一個空間。有教沒有發育它還是不成立,還是不成立真正聖賢教育的一種運作所以普遍是以為前。

那麼是為什麼?工是為了滿足商。現在,商工農士,最後連讀聖賢書,也是為了滿足前面的那個(商)假象的運作。譬如說,我們學校現在有在教小朋友這些德育教學,目的是什麼?因為好招生!現在大概大家在流行這個,所以弄個這個名目好招生,好招生是為什麼?好賺錢。招生就是要報名費,然後這些學費、學雜費,有一個德育的課程,就又可以多收一筆錢。大家在流行,我們沒有,我們就覺得遜掉了,遜掉了就招不到生了,所以就難以達到「商」的目的,現在是倒過來變這樣。

以前不是,以前的這些商是建構在它所謂士農工的底下,就是說它是可以回過頭去做為它的基礎扶持的。因為一個事務的運作必須要有勞力跟物資,這些人力物資,需要從人的這些生命的商業運作裡頭來,可是它的商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所以自始至終,佛法跟古聖先賢並沒有反對一個人要去努力賺錢,甚至它也沒有反對錢這一件事情,它也沒有反對越多錢越好的這一件事情。可是這一個越多錢越好,跟現代的人的越多錢越好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它是有作用的,它的作用是對世界有助益的作用,所以從這一個角度,越多錢當然也是越好。現在人的越多錢越好,大多是從我自己的受用上來考量,自私自利的角度,所以從這一個角度,越多錢可能就越不好了。所以好一個,不好九十九個,如果長期下去,好一個,不好九十九個的話,這一個會被這九十九個反撲,這一個還是不會好。

譬如說災難,昨天跟一些人吃飯,他們很敏銳,很注意現在的這個時代的金融走向。然後就預測說,又快有一個金融海嘯了!他們講說要趕快把錢提出來,不要放在銀行。提出來,不要在銀行泡沫化,我們才有錢,有錢要趕快去投資,現在可能高雄的房子又要跌了....,他們就關心這些。講到最後,其中一位就說:趕快把錢提出來,存在我們家裡的保險庫,以免金融風暴,銀行發生問題會有很大的損失。我們講說:對啊,要存是對的,可是存現金好像也不是很保險,假設大家都知道你現金一大堆,然後金融風暴,大家都沒有了,大家會怎樣?你不要期待大家都有修行,有修行的人有涵養、有風度,他不會去做壞事。剛剛我們講七十幾億個,跟有學習的,不要說到修,有學的人都已經比例上已經快等於零了。沒有學的多,是不是表示貪瞋癡的多,貪瞋癡多就是自私自利的成分大,自私自利成分大的人就是想到自己。現在全世界金融風暴,造成他們在銀行的錢都沒了,一旦他們知道你有很多錢,你完蛋了,對不對?至少一半的不良分子就會去打你的算盤,會去搶啊,去偷啊……等等。甚至現在殺人滅口的多的是,滅了你,然後只是那一筆錢在輪來輪去而已,輪到誰身上誰又要趕快逃,那種生活,很累!所以「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

我們就跟他講說,你幹嘛這麼累呢?還要存在保險櫃裡面,你的保險櫃如果太小呢?又要去買保險櫃,整間房子都是保險櫃,保險櫃佔據家裡所有的空間,你還是一樣有問題,所以這些都叫不究竟。我們提供他一個方法,把你現在銀行的這些數字,為什麼不講錢?你也用不到,那當然是數字而已,數字看著高興我可以幫大家,大家存摺拿來我幫你後面一直劃零,每個月一直劃零,反正你又用不到,你只是看了高興,所以現在的人就迷失在這一點!我們勸他說把錢存在能量場,存在能量場多好?你需要的時候,或者是你要用的時候,「要」有兩種,一種是欲求,一種是需求,需求跟欲求不太一樣,總之我們把這兩個統合起來,你要用的時候它就來了,不是很輕鬆嘛;你不要用的時候,也沒人會去搶你,因為你沒有啊。剛講的那個例子,就是說存在保險櫃的那個,是你不需要用的時候,有人想要去搶你,很累的人生。

「存在能量場」是什麼意思呢?能量場就是整個虛空法界,《金剛經》講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所有的這些物質,量子力學家去研究、去探索,發現所有的物質裡面,最後是一個原子的運作。科學家有精益求精的一種精神繼續努力,再發現原來這個原子是許多的次原子組成的,再繼續發現下去,這個次原子是許多次次原子組成的,當然這些次原子、次次原子、次次次原子,科學家都有給它定義幾個名稱,電子、原子、質子、中子、最後粒子,現在又來一個微中子,最後下去沒東西了,叫做波動現象,弦子現象。以前前面還有一個夸克,夸克才有奈米科技。現在科技探索到這裡,發現下去沒東西了!所以沒東西就回到古聖先賢的科技了,你知道是什麼科技嗎?「念」的科技。是一種完全無汙染、無碳跡的高度科技的運作。他發現最後沒東西,然後他想說,物質的組成最後是這一件事情,那麼,他在發現的對象是這樣,他很歡喜,一面歡喜的時候,迴光返照,看到自己,耶!那我自己是什麼?自己也沒東西,這時候不歡喜了,因為人有執著,我外在的東西怎麼樣?不干我死活,人的自私是這樣,當他還沒了解真理的前提是這樣。他反射回來一時不習慣,原來我也是沒東西,我也是「無」的存在,一般講「空」。所以這些,這些原子百分之九十是空的,剩下百分之十有在運作,百分之十裡面又百分之九十是空的。這樣次原子,次次原子一直下去到沒有,就發現自己也是沒有。所以有部分的科學家就會因為這樣而什麼?心情不好。心情不好之後,就不願意再去承認這一件事情了,所以就把它擱著。

有些科學家比較開懷一點的,他很高興,很高興的同時他就去理解,原來這些是古聖先賢早就傳承了N千年了。我們常常用三千年來講,是以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存在,在這地球的第八千次(示現)的一個時間來記數。那麼,古佛無量,地球也不是只有這一個問題而已,只有一個佛,三千年來不是只有這一個問題存在而已,包括很多古文明的科技,現在的科學家也都嘆為觀止。可是現在的學者、科學家,我總是很納悶,他們永遠說:以前的人比現在笨,怎麼可能會有那樣的結果出來?比如說金字塔,什麼裡面有一些飛行器,甚至有一些天體運行的探測儀器,那是很高度科技了,包括什麼秦始皇的劍,什麼記憶鋼,有很多人喜歡看這個,所以先要講一下這個,上面還有鍍鉻,能讓它不會生鏽,要不然到現在幾千年了,早已變成廢鐵或早就鏽掉了、鏽光了。

我們現在的學者是不是永遠都認為「以前人怎麼可能?」「以前的文明沒有現在進步」、「以前的人比較笨」,為什麼老是設定以前的人比較笨?因為我們比較笨,比較笨的人都會設定別人比較笨。現在的學者不會想說以前的人一定有某種特質,比我們有智慧,不用我們現在的理解就可以達得到,這個就是一種本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也就是這些學者,跟這些科學家沒有去好好深入佛經,否則它(經典)已經把他們探索到、考古學上發現到的這些文明而未知的這個理路,全部講完了。因為人,不是只有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人,包括人的造化,還有很多不同的形式的存在,也不是我們從文字記載才可以理解的,統統不是。

譬如說,古印度的婆羅門教早在一萬多年前,佛法出現一萬多年前就存在,一萬多年前是口耳相傳上可以理解的一萬多年前,再更早前,那是口耳相傳會遺漏掉的,那麼在更早前呢?無法想像。所以包括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的這個所謂的量子力學,就可以慢慢去理解,為什麼以前的人有辦法辦到?好比孔明的時代也有木牛流馬這些的高度機械運作。可是他們在他們過往之前,知道未來世的眾生道德良知會很差,會用這些高度的科技工具,去做傷害自己、傷害整個大自然的運作,所以他們有這個智慧預測到,就把它毀掉了,不留給我們這些人。我們這些人只好用自己的想法,直接去想一種科技來迫害自然,為什麼講直接?並沒這個意思,並沒這個心意,可是這樣的科技本身是一種污染,所以它是一個低度的科技。相對古人,他有這種心性、能量的運作,一種自我本能而且對於宇宙自然機制充分理解的時候,他當然可以發展出比現代人高度科技的運作。

那麼另外一個就是生物存在的這一種無限可能性,現在人不理解。講到這一個無限可能性,從哪裡來?量子力學的基礎也統統可以去明白。因為發現到最後,譬如說這隻手發現到最後沒有了,這隻手是我們的定義,它叫手。你拆開來的時候,手指頭是不是手?如果你說是,為什麼它要加個「指頭」?就說手就好了,還要加個指頭,手指頭?如果說你不是,去掉這個,一隻手存不存在?所以你看,這些就叫做假名。佛家講的太透徹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巧名安立而已。這個手指頭裡面又有骨頭又有肉、濃血,你抽出一根骨頭,算不算手指頭?如果它算手指頭,為什麼叫做手指的骨頭?定義名詞啊,永遠都是這樣,所以這些名相都是虛妄。

如果你了解了這一個理路,你們回過頭來學法就太簡單了。你就可以了解,為什麼佛陀教著我們學習成長這件事情,當然目標是變覺悟,學習成長這件事情,要用著什麼心態去學?「離心意識」。離心意識又是古時候對古時候士大夫講的話,離心意識,我們心意識會寫,可是不了解它是什麼意思。人家古時候講完了,你看古時候人有智慧還是我們有智慧?古時候三個字解決啊,我們還要把這個解釋成一大篇文章、一本論文,或是一整套書,一直下去一直下去……,圖書館一整排的書才能去解釋這三個字。所以再衍流到再近代一點,人家就說,這個人家聽不懂,那就是「離」,離就是不要的意思,不要用心意識去理解、去學習、去成長你的人生,它叫你放下。

心意識的另外一個別稱就是什麼?叫你離相,叫你不要用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去成長、去看書、去理解一個人講的道理,因為這些都是執著。就是我們剛講的,你了解這一隻手,你要怎麼了解?那就是「一隻手」,人家看到了,「一隻手」到底是哪個部分?這隻手是到底是哪個部分?你們就很難講,一直下去……。最後是什麼部分?是最後那個原子、次原子、次次原子那個部分,最後是沒有,統統沒有,這一隻手也不存在,科學家也證明了這一件事情。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訓練不要執著?它不存在,可是它又有相,幻相,所以後面就有兩個字出來叫做「可能」,加上一個「無限」,你的人生「無限可能」就出來了。就好像你的夢一樣,你的夢,你單就你的夢,抽一個東西出來,你能不能對另外一個人確實的形容你的夢,沒辦法。可是你的夢有那一個人事物,所以你的夢可以飛天鑽地,無限可能出來了,其實你們現在的人世間就像這樣子。它就是那個最後那個空無產生的,可是這時候就來了,那個無限可能的主宰是誰?量子力學家發現到了「念」,你的意念就是那一個主宰。

你的意念產生你人生境界的這些原子、微中子的排列組合的形象。每一個微中子都具足見聞覺知,見聞覺知就是它有感受性,它有所謂的這些靈知在裡面,不是吃的靈芝啦,靈明覺知,它知道,它會變化,統統會。所以所有它組成的這些你們認為的物質,佛家講幻相,它也都有這些靈明覺知,因為它會跟著我們的意念去轉化,所以意念就是主宰。如果你了解到這邊,那麼前一陣子我們常在講的,現在人比較關心的自己的生病的問題,是不是就好解決了,你明白生病從哪裡來?我們把這個手換成兩個例子來舉例,一個叫癌細胞,一個叫健康細胞。把健康細胞一直深入探折,它也是這個原子、次原子,到微中子組成的,微中子再發現下去沒東西啊,也是沒東西組成的。相對來講這個癌細胞呢?還是這樣啊,所以它到最後都是那個沒東西組成的。沒東西只是一種空性,如果你了解是你的意念使然,讓這個沒東西產生這個幻相的排列組合的時候,那麼你現在要想什麼?要想好啊!想美啊、想快樂啊、想幸福啊、想感恩啊這一類。

所以很多人不了解,古人或者是很多宗教為什麼常常在講的「你要時時處在一種感恩的日子裡」,我們都會以為這是一種教條。要守規矩,守規矩是什麼意思?不了解的就會以為一種好像政治上用來愚民的政策,定了很多規矩叫你遵守,這樣就不會造反而違害它的政權。我聽很多學者都是這樣子解釋的,所以他們的人生都滿痛苦的,都一直在那邊「喔,我被迫害!我被迫害!」稍微遇到一些困難,連(遵守)紅綠燈都會讓他覺得被迫害,你知道嗎?一聽到「守規矩」,就聯想「這一定是這些政治人物、這個國家的一種陰謀,不喜歡我自由自在」,多麼嚴重的偏差,這你們很難想像。真的有,人不能假。守規矩就是次序,正常的次序就叫守規矩,你不守規矩會亂。好,我們再把守規矩這件事情拿回來我們的那個電子海,電子海排列失去順序,電子海失去它的正常引力就亂了,亂了就是敗壞,敗壞,如果這一個電子海的排列組合是用在你的細胞,它亂掉它也是存在,它的幻相還是存在,它還沒到完全空的時候,它那個現象存在。亂掉,你的細胞就變癌細胞,就變生病的細胞,因為它亂掉了;相對的,沒有亂掉就是健康,就叫正常。所以你如果有辦法把你這個排列組合,慢慢恢復正常次序來,那麼它就解決了,它就變健康細胞了。不是切掉,因為切掉了,你的能量的所謂主宰還在,你看,你這個沒了,你本來就沒有這些物理。你怎麼產生的?就是你根本的那個意念的能量在,所以產生。你看,我們每一個人想的不一樣,所以我們長的都不一樣。所以你在這一個世界,找不到兩個一模一樣的人,有相似的人,沒有一模一樣,因為你找不到兩個人一模一樣的想法、一模一樣的價值觀、一模一樣的觀念。

所以就是那個觀念想法是粗糙的意念,很多細微的意念最後產生了,可是這個我們現在人好懂,你要講那個細微的意念不好懂,我們講這個大家理解。這些理路深透了解,我們就可以拿來運作這一個高度科學,去改變我們的人生。我們剛講的,古聖先賢他直接告訴我們方法,他不一定能夠告訴我們這些理路,不是他不懂,而是我們不願意接受。你說,好說現在三十年來,更嚴格來講是這十年來的量子力學家非常努力,有他們做背書還很多人都不相信。所以我的意思說,不是他不願意告訴我們這些理路,而是當他在講的時候,我們會說他迷信。我們這個「信」產生不來,我們會說人家迷信,我們自己也不會相信,「信為道元功德母,才能長養一切諸善根」。如果我們沒有這一個堅固的信心跟信願,我們的人生的善根長養不起來,所以也就不能夠透過這樣的學習,去改變我們的人生,所以那一個不信真理、迷信的人其實是我們自己。而我們不了解這些理路,但還是想要求一個好,所以我們就找機會去往外,往外去迷求,迷求外道。所謂外道就是什麼?就是,不是自己辦得到;外道就是什麼?心外求法,相對外道就是正法,正法就是第一關鍵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只要自己知道正確的理論方法、方向,加上自己的努力精進去做就可以辦到,這個就叫做正法。

所以《金剛經》用一句話整個概括,叫做「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誰在想啊?我們自己在想,還是自己。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蓋過了總體了,這裡的細微就很難去理解,細微就是要慢慢一步一步相信的人,他才會去探索。包括這整個量子力學家的這一個理論基礎,都沒有離開這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意念主宰。佛家用「心想」兩個字來代表,可是它並不是我們那麼粗糙的每天在想:我想要吃一個蛋糕、我想要吃一個提拉米蘇,不是這個粗糙的想。他這一個想的背後,已經具足了所謂的一千六百兆次的細微想法,這叫細微的念。每一個念就產生一個什麼?訊息、物質啊,就是現在科學家可以研究到的對象,只要沒有形象,科學家就沒辦法研究。那麼,科學的研究為什麼至今只是接近真理?而不是已經完全達到真理的最根結原因就是它以「懷疑」為根基。古聖先賢要學習聖賢教育,直接成就宇宙萬有的主宰(自己就是宇宙萬有的主宰)的這一條路,是以誠信為根基,所以叫「信為道元功德母」。科學的方式是以懷疑為基礎,所以他到最後的那一剎那,懷疑只要不卸除,他就永遠達不到,所謂宇宙,真正宇宙萬有的本體,也就是說佛家講的「自性」。

自性能變能現,我們現在所研究的都是所變所現,被變現出來的這一個「觸」,跟所謂這一個形色,色、受、想、行、識的這個「色」,形形色色這些幻相的世界,是可以去做一種科學研究探索,可是沒辦法回歸。就是剛前面講的心意識沒斷,沒有放下心意識,還是用著心意識再去運作這一個人生理路,所以頂多只能去解釋現象,不能去辦到,做到的意思,你們在學的就是有別於這一條理路。所以你們在學的是一個最真實究竟圓滿的路子,因為古聖先賢前車之鑑,鑑是比較不好的返照,應該有跡可循,他們已經成功的個案太多了,只要照著那一個路徑做,就解決了。

所以他共通教著我們什麼?「棄思絕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不可議」。這一些已經都講完了,只要我們照著這個理路,這個理路的白話文就是不要想,不要測度、不要懷疑,這樣聽得懂,不思不議還有一層,所以相對現在,你看古時候的話多麻煩。當然以古時候人的角度,會說現代的人怎麼那麼麻煩,還要講那麼多話,「日出千言,不損自傷」。古時候還能保持元氣,大家皆大歡喜,現在總是要折損,犧牲是為了成就大家,如果大家不犧牲,大家都成就多好,所以這個不思不想就是一個關鍵。所以華嚴裡面才講三個名詞,叫做「執著、分別、妄想」。執著叫做什麼?想,分別叫思,它從妄想來,妄想叫起心動念,就是那一個念,那一個主宰。

如果你匯歸於零,空性證得了,你的人生的境界就證得圓滿境界了,那時候也就是不可思、不可議,為什麼?你想不到,因為它跟想無關,它就叫你不要想才辦得到,你還偏偏要去想。現在的學習者就是要想,一直動腦筋。所以昨天又遇到我的一個朋友,他是學者、是一個攝影師,常常會見面討論,花了好幾年終於也去接受聖賢的教育,要不然他家……。昨天還會問我一個問題,就是說:「你講的這些,我告訴三個人了,我有告訴三個人」,我說:「你有進步」,以前是他連自己都不想告訴,現在還會告訴三個人。他後來透過音聲的播放器改變了他的一些家人的狀況,所以他會覺得太神奇了,太神奇了。我們自己知道,它叫不可思議,一點都不神奇,它就是一個自然現象,有這樣的能量,有這樣的問題,它長時接觸,能量互作用,正負能量,高低能量,互相作用,哪一個強它就作用哪一個。像我們現在這邊點個檀香我們就聞到,然後,當然如果換成是一坨大便,大家便會聞到惡臭。你看假設我們拿個臭大便來,惡臭在蔓延了,它的能量強過我們,可是你們裡面有一個人噴很濃的香水,惡臭來到這邊都聞不到,因為都聞到自己的香水很濃,用這來比喻能量的作用。當然這個比喻好像都不太好,噴太濃的香水也是不好,讓大家明白,借此引喻。然後他最後就講說,像這個你們一定想到極處了,他就很難理解,想到極處最後這是變成一種經驗法值,所以才能這樣講。為什麼?昨天又講到一段,他問我一個問題,然後我就跟他很快的解答完。(他馬上就說)「喔!對喔!你跟我講這個,我跟另外一個人講,他就一直跟我辯」。我說,因為狀況不同啊,所以你就能夠從這邊去了解佛法講的法非定法,沒有固定的方法。因為佛法剛我們最前面講的那一個字出現了「緣」,「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決定在這個「緣」字。假設你講的是對的道理,可是對的道理是不是叫對,不是!對是一種相對的理路,在六道輪迴裡面,對有個錯,為什麼我們認為讀到的書,這一句話就叫做對的,很奇怪,因為我們沒有對象,我們哪裡有一個對不對的問題?所以這個對還是我們設置的,這還是思想,還是作意。

所以在佛法是哪有什麼對錯?所以它超越對錯!超越對錯就超越兩邊了,超越兩邊再來一個中間,還是一方,還是錯誤。所以他說,我跟別人講,他就跟我衝起來,我說,這裡面有很多關鍵,一個,也許你沒做到,你跟人家講,人家討厭你,現在這種是最容易理解的。人家認識你,你講這個這麼高妙的話,然後你都沒做到,我當然不接受,你期待我修養好嗎?沒辦法期待嘛。好,那麼另外一個關鍵是什麼?另外一個關鍵就是他沒有正量,他的理解也錯誤,所以同樣一句話,自己理解錯誤,於是跟人家作了錯誤解釋。就好比這樣講好了,佛教是宗教,還是不是宗教?你們現在的理解,不是啊,有的是啊,是與不是,所以它又是,又不是,啊!糊塗了,怎麼又是又不是。如果從字意上的解釋,跟實質上的定義,它是標標準準的宗教。字意上叫什麼?「宗」─是重要的,首要的,遵從的意思。我們去查古人的這個辭海,辭典,它有它的定義,「宗」在創字學上的定義,就是重要、首要、遵從的。「教」是什麼?教育、教學、教化,這三個意思。那麼重要的教育、首要的教學、遵從的教化有什麼不好?有什麼不對?所以如果是這一個定義,佛教是標標準準的宗教。可是從這個定義來講,有沒有叫你拿香?有沒有叫你求?有沒有叫你跪拜、燒紙錢、補財庫,求求求好運,運途要比較好,統統沒有這件事情,可是能不能得到?可以,因為這是正確的。如果它不是正確的,你為什麼把它當作首要、重要的、遵從的?所以這個首要、重要、遵從已經背後定義了,它是一個最真實的狀態,我們人要求一個真實、圓滿,所以它是一個這個。所以我們有這三個詞出來,這叫做宗教,中國人定義的意思,那從這一個角度是了。可是現在多少人了解這兩個字是這樣子解釋?不了解的時候,現在我們只要聽到宗教,就是什麼?就是怪力亂神。如果從這邊,佛教是絕絕對對不是宗教。所以是看你先去定義它,你認知它是什麼?才有辦法去講對或錯。

所以就剛剛講的,那個藝術家朋友就去跟人家講,最後都是反撲,反撲回來,好多包,頭好多包這樣,然後他說為什麼會這樣子呢?然後現在他又回來講:像你跟我講,我就很能夠理解。我心裡在想,我也鋪陳了五、六年啊,五、六年前你也不能理解,我講同樣的話。你看人家去薰染,長時薰修,才有辦法去除掉我們所謂的成見,其實有五個,我見、邊見、見取、戒取這叫成見,跟邪見。去除掉我見的時候,那時候始稱客觀,當你客觀的時候你是開放的,你的生命體沒有科學家的懷疑、測量,沒有這些東西。所以你就恢復了聖賢的什麼?誠信!至誠通性,誠信,這一個信是那個信心的信,所以誠信也通性,後面這一個性是,自性的性,就是我們宇宙萬有的本體那一個主宰,所以通性。

所以當你是這樣的時候,你是用自性去反射、返照的時候,那時候也沒有想,沒有想。所以他很難理解就是說,你們一定是想到極處變成一個熟悉了,就好像我們在捏麵糰,很多媽媽們做家事,很熟悉了,剛開始要想,這個怎麼煮?那個用多少油?最後變成一種經驗法值。那一個經驗法值還是在思想的範疇裡面,還是沒有直接變成一種自性的所謂感通,感應道交這個東西。所以我們最後跟他講道:沒有想,他還是百思不解,因為他一直用著「想」去想什麼叫沒想!這樣的人就沒辦法契入佛法的真諦。四十九年釋迦牟尼佛說法、講經,講了四十九年的俗諦的原因就是這樣子,因為眾生沒辦法。所以本來大家知道,二七日中在菩提樹下示現證果,示現,證果。那時候講了一部《華嚴經》,已經是唯一真諦了,在定中講的,已經講完了,為什麼最後醒過來(發覺),啊!不行,如果不從最基礎的安親班開始講,這時候來地球沒意義,因為大家聽不懂。所以祂花了四十九年的時間,從安親班講講講,講到幼稚班、小學、六年畢業、國中、高中,講講講,講到最後法華的時候,你看幾年了?法華講了幾年?八年!所以祂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去講俗諦。俗諦也就是我們現在眾生可以理解,可是不一定是正確,因為透過他的理解,可以幫助他接近正確。就像造一道橋,不是要你目的要在橋上逛來逛去的,目的是要你從這一個岸走到那一個岸,走到這個岸,橋不重要。那當然現在的社會已經是什麼?不一樣啊!有人就是要在橋上面享受。那個如果在法上就是什麼?就停了,得少為足了,所以他就到不了彼岸了。所以教著我們要捨得,包括現在社會現象都是一種什麼?「六塵說法」,其實如果你體會到這個,你現在就跟在極樂世界無差。我是說你現在在這裡,跟在極樂世界沒差別,因為極樂世界就是「六塵說法」。迫使你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沒有半秒鐘分毫秒,當然這個要科學家去計算,有數學家知道那個秒,一直下去,到無法算的那個秒都還在法裡面,極樂世界是這樣,所以那邊的人個個成就。

如果我們這邊可以返聞聞自性,透過自己的這一個認知,我們處處時時,你看花,現在花在跟我說法了,六度萬行對不對,你在跟極樂世界有什麼差別?沒差別了。所以你隨時隨處都在成長,在這邊還有練功的地方,你有很多冤親債主,極樂世界冤親債主追不到,所以你還沒機會練功。你在這邊有冤親債主,有這些業力的造化,你可以去練,練叫什麼?你有考試的機會,你每次都在考,你都會發現,啊,我又進步了,我又考過了,所以你在這邊隨時都很歡喜。會的是這樣,那不會的呢?不會的不講,不會的就要逼著自己會就對了,逼著會了,也跟會的一樣,所以「四河入海,無復河名」。

你說陸上有溪、江、河,還有什麼?圳、溪、江、河,這些名詞不一樣,那這些不一樣的名詞的水都流到海裡,有在分嗎?沒有分。所以這個就是比喻說我們成佛,來自各路人馬的眾生,各路人馬的眾生的生活背景的苦難不一樣、因緣造化不一樣,可是一旦你匯歸到這佛道的時候,成佛都是一模一樣的。那麼,為什麼成佛一模一樣?因為自性是同一個,同源種智,連什麼?物理都有辦法成佛。很多學佛的人他不了解,為什麼物命我們要愛惜?你們認不認為這個花可以成佛?(現場鴉雀無聲)一定可以成佛啊!為什麼?情與無情同源種智。佛經告訴我們的,情,有情眾生就是我們人類動物,阿狗阿貓這些,你認為牠是活的,其實牠們(植物)也都是活的,從量子力學來講不是一樣。所以我們把它定位叫礦物、植物的這個叫做「無情」,無情眾生,都具足圓滿的什麼?見聞覺知,同源種智,而且「種智」,就是「種」,最根本的智慧,最根本的智慧不就是佛性。

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的這一個信的第一關鍵,就是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那麼,眾緣和合而生成的現象不同而已,所以其實他背地裡都是那一個佛,最圓滿的能量體的主宰。不是能量體本身,能量還是被那一個主宰變現出來的,也就是六祖惠能講的那一句話:「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你叫得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也都叫萬法,所以能量是不是萬法之一?是自性變現。所以當回歸那個自性的時候,我們的真正主宰力就拿到了,那時候就叫做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因為你本來就有這個質性,你才有辦法回歸。用比喻的,如果你本來沒飯,你哪裡來的飯吃?你努力也沒飯,你努力得到的,就是它本來存在。這一個存在,在佛法來講是真實存在,叫做真如無為,那個無為起用,無所不為。

所以我們現在所有看到的宇宙萬有,都是一種在有為的境界裡面,而有為又是一種幻相,量子力學探索的那一個角度。所以從這一個部分深入去理解,我們就能了解到,原來佛法是高度科技。從這個高度科技,你說它是不是宗教?它當然又是我們老祖宗定義的那個宗教,也不是怪力亂神的宗教。所以現在時代越後面越多這種問題,名詞上定義的不同,只要你沒有了解到這一個名詞共識的定義,我們就沒辦法去討論任何事情。所以沒辦法討論任何事情,你就要訓練放下,不要再去跟人家討論,為什麼?一討論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就針鋒相對。

這個也是好像前天還昨天,遇到一個例子,有一個媽媽跟她的親戚。遇到一個問題,她的一個親戚長輩,好像是阿姨,有一個密宗上師,然後過年期間回來就跟她講說:我們那個仁波切說年紀多一歲就少一年了,壽命就少一年了。然後,這個婦人就二話不說,直覺反應就說:啊這不是廢話嗎?然後這個長輩聽到「廢話」,就很生氣,兩個就為了這件事情在那邊不高興。這常常有!不是只有這個個案,我們講廢話的人會覺得:我又沒有怎樣,我只告訴你,又過一年歲月就少一年了,這樣子。這是廢話!當然她們都各有定義。這個晚輩就是本來在期待說,然後呢?這個是要表達什麼?你仁波切要表達什麼?然後,這個長輩遲遲沒有講,她就句點了。「再過一年壽命就少一歲了。」結果句點了喔,然後這個聽的人一直在那邊期待,然後呢?然後等不到然後,就說:啊這不是廢話嗎?長輩聽到「這不是廢話」就抓狂了,喔!你們這個真的很白目……,也許有講一大堆那個惡口啦、什麼的,衝突就產生了。你看,如果有學法的就不是這樣,有學法也許講的人就會把它解釋清楚,聽的人就隨順。她就有這個困擾就問我,她說:「師父如果你會怎樣?」我說:「喔……喔……就好了啊。我們仁波切說喔,那個又過了一年壽命就少一年了喔,「喔……」那就好了。從晚輩的角度是什麼?如果她是你長輩,你就透過這個機緣,你看考卷來了對不對,我們學弟子規,剛好透過這個機緣讓長輩歡喜。喔!好有道理,就好了,你長輩講得很開心,你也沒有少一塊肉,當然皆大歡喜,過年,大過年,皆大歡喜。

所以「喔!好有道理喔」,然後如果真的還有疑惑?再問他:仁波切是要表達什麼?你看,他很開心的狀態下,他也許說,沒有!他就講這樣。如果他真的給他講,他也講不出來,沒有!他就講這樣。「喔!好有禪機喔!」,就讓他歡喜就好了,禪機!然後他也歡喜,對我們仁波切,建構他對上師的信心,也不錯啊。你在做無畏布施法、法布施、財布施,一併就在過年就在賺錢了,你看看。所以會與不會的問題,如果不會,是不是我那個「我見」,因為有個「我」!我要認知「我的想法」,你要滿足「我」,所以邊見出來了,對立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有偏見,誰規定講話我們聽人家講話,人家一定要跟我們解釋周到的。如果這樣,我們走馬路這樣走過,我們都是聽到路人甲、路人乙片面的話,你會不會回過頭,耶!你剛剛跟我說清楚,不會啊!你如果走過去,他在講一句話,你就過去了,你也是聽一半的。

所以得失從緣,我們就是有這個得失,所以我們不隨緣,不隨緣就會攀緣,攀我們想要,只要我們想要就是攀緣,隨順就不是。所以普賢十願有一句話叫我們「恆順眾生」,歡喜就好了,大家都歡喜。如果他真有疑惑?他就會再來請教,請教叫契機。契機了你再跟他講一下,要不然就會在那邊雞同鴨講,因為連態度的定義都不一樣喔。譬如說長輩很歡喜,你看,他本來只是要表達我們仁波切是很認真的,過年沒休息還跟我們講這個法句,還跟你講,哪知道「廢話」回來了,他的經驗法則會以為你針對他,你瞧不起他的仁波切……等等,這是一種對立。在學法的人,可以「自讚」不能「毀他」,可是即便講的人沒這個意思,你看人有這個認知。所以我們剛是不是講,你不能期待對方修養好,你要自己修養好,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在你的人生的運作避開很多的麻煩。要不然你看,過年到昨天下午多久了?一個好好的過年不過,被著這個氣死了,講個廢話也不行,然後那個長輩說,哼!跟你表達一下仁波切的想法也不行,兩個人鬥鬥鬥,這就是我們人間運作。只要「我」沒有去除,這些就會有危機。所以很多人不了解說,學法要幹嘛,學以致用,你要把聖賢告訴你的道理,你看這些是不是又兜到我們前面講的,聖賢也許沒直接告訴我們那些量子力學的理路,可是他直接教我們要怎麼做。你看兩個人學習,一個很多自己意見就不會照著做,這個叫做科學家態度「懷疑」;一個是聖賢教學的態度叫做「誠信」,聖賢告訴他,你就怎麼做就好了,然後他就怎麼做,就解決了。他的人生都不用想就變幸福美滿,你看多好!

換言之,人生幸福美滿想得出來嗎?保證想不出來。「想」就是讓你幸福美滿指數變低的因素,你還用「想」去想要一個幸福美滿。所以這一個理路連我們都很難想得到。因為我們從小的教育,教著我們什麼?「我思,故我在」,哪個你在啊?會跟人家衝突的那個你在。棄思絕想不會跟人家衝突的那個大我在了,大我,你們說那個「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那個意思,不是那麼悲情的意思。戲劇都把「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好像在戰爭,有利害糾葛的時候要犧牲小我,好像都很悲情。其實你了解原因,「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一句話,你了解真意多好。

「犧牲小我」就是不要自己的那個貪欲太重,把自己的貪、瞋、癡、慢、疑、惡見犧牲掉,那個就是佛家叫做布施掉,放下,丟掉,你的「大我」就回來了,就「完成大我」了。所有大我裡面,你都可以得到你本來小我那個貪、瞋、癡、慢想要得到的東西,你都得的到。可是偏偏我們都用著小我的能量去運作我們的人生,想要貪這個,想要求這個的心態去要求的時候,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你永遠得不到,因為你的理論方法錯了。為什麼有時終須有?因為你在過去生中,你曾經理論正確過,所以你存著這個能量,來到這一輩子,你命裡有這個能量,所以你一定會有,遇到緣的問題而已。假設你過去生沒有存這個能量,你這一輩子極度想要,你的理論方法錯誤,你每天打妄想還是得不到,有這一個理路。

這樣子人生不但只有自己的身體,連你自己的生活境界、你的家業、你的職業事業,統統可以如你意。因為你如理如法,你只要照著聖賢講的: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然後就:是是是……對對對……就解決了。所以我再舉前面剛剛那個例子,假設這個婦人她了解了,她以後就不會有這種衝突了,她以後可能每年都過好年,因為每年仁波切就要再講一席話。這個長輩很虔誠,又會回來再講一席話,她講那一席話,她回來講了又是那一席話,我們會怎麼認知?這時候就說:喔!好棒喔!哇!好有智慧,你就稱讚。你即便說廢話,什麼叫廢話?廢話也沒錯,對啊,廢話,廢話就是你多講的,本來就是這樣,你多講的。所以本來就是這樣,再講一遍也沒錯,也沒關係,我們現在幹嘛那麼計較。所以學法的人心量大,量大福大,所以你看這個福從哪裡來?從你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運作。

你看假設我們剛講的那個例子,換一個心境,量大,你看搞不好,她那個長輩歡喜。即便她的晚輩也是成年人了,胸懷大開,剛好遇到過年,我雖然沒有包給你像給仁波切那麼多,我也至少兩千塊給你,她又皆大歡喜,有收入,搞不好她過年又滿載而歸,統統是好事。所以「廣結善緣、廣植福田」,古人講這句話怎麼做?沒有離開我們的二十四小時,就在我們碰到的因緣而已,你就在廣植福田、廣結善緣了,不用跑到哪個山頭?哪個廟裡?統統不用。所以財庫怎麼補?財庫這樣就都補足了。你如果沒有破洞,不要再補!沒破洞再縫下去就是破洞,衣服沒破,你針刺下去不就破了,會毀損它。所以天衣無縫是我們的本能,天衣不是這件衣服,是這個,有沒有?你找不到縫,除非開刀的,開刀也會密合,也不像縫。所以在形容整個你的人生也是一個天衣,也沒有漏洞的意思。所以佛家在講最後六具神通是我們的本能,最後一個叫做漏盡通。「漏」這一個字,有漏、無漏,「漏」這個字表什麼?煩惱!所以一般做鬼就有前面五個報通,可是沒有「漏盡通」,所以不究竟、不圓滿,那個有時候流於魔通不好。真正究竟圓滿最後一個一定會有,就是「漏盡通」,「漏」──煩惱;「盡」──盡除了,你人生完全沒煩惱了,完全沒煩惱之後就回歸你的清淨本然。所以「隨事起念,妙觀自成;開口發聲,真言滅罪;舉手投足,皆成密印」。所以這些的運作其實是我們的本能,一般人講的這些神奇的事、不可思議的事、神通不神通的事情,其實就是我們的本能,只要你到位,你的運作就這樣。

這個「神通」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好」,就一個字,好到底而完全沒有障礙。你的人生順暢到不行沒有障礙,就是神通了,你想要什麼有什麼。你需要什麼?不虞匱乏統統可以得到,你不需要不要照顧它,它不存在,那才是好!你不需要它,它還一大堆在你身邊,你還要照顧它,你叫奴才,所以人生不要做奴才。那當然這一個在一個訓練「捨」不到位的人,他不太容易去理解。所以只要照著古人的想法作法做,我們人生本來就會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隨著時間的運作,它自自然然就成「好」。

如果我們在學法的過程裡面,我們回頭檢測,我們並沒有像這些善知識、這些古師大德講的這種果報,表示我們有問題。我們沒有符合這些條件參數,科學要講條件參數,我們沒有符合,所以我們沒做到,我們得不到,原因就這樣簡單而已。得不到的人呢?又很簡單,再去看看到底哪裡我沒符合,再把它修正回來,所以這叫做「修」,「行」,修正錯誤,去行動正確,你就達成「修行」這件事情了,那人生好像要不好也很難。

我們常常看到愁眉苦臉的人來,我們都不知道怎麼讓他理解不要再這樣愁眉苦臉。最後把自己的人生搬出來之後,他就:唉!我今天好歡喜!有人比我痛苦。是講我們的過程,但我們心境不痛苦,讓他們覺得「有人比我們災難多,這樣,我們算什麼?」他們就會歡喜回去了。耶!不是因為憂鬱症、躁鬱症來嗎?結果聽完變沒有了。

所以人常常用放大鏡看自己。傲慢的人是放大鏡看自己,看自己的一點點好變成:喔…我是最好的!傲慢出來了;那麼很悲哀的人用放大鏡看自己,一點點悲哀而已:喔…我是最悲哀的!人常常這樣子,所以這個叫做不明理。你如果了解之後:唉!眾生平等啊,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跟佛也沒有不一樣,我們只是常常用放大鏡看自己,所以我們叫眾生;那佛沒有放大境,所以平等,祂也不用放大鏡看自己,也不用放大鏡看你,所以一樣。所以祂過著正常的人生,我們過著什麼?不正常的人生,不正常裡面有痛苦,正常的人生沒痛苦,這麼來的。

還剩十五分鐘,看大家有沒有那個疑惑沒有?

人常常活在矛盾裡,每年過年都一直重演,都一直在輪迴,還沒斷氣就都在輪迴了。我最近才偶爾打開電視,就看到過年的那個插頭香比賽。耶!聽說已經連續七年都在插頭香,連續不就是輪迴?這次有人跌倒被人家踩過去,你看,有比較平安嗎?插頭香為了什麼?有人撞到火爐被燙傷的、有人被踩過這樣。插頭香!他們很笨,你們就很聰明,因為你們知道意念是主宰,我們就打開電視,他們還在喊預備,我已經插好了。「預備……!」插好了!我們每年都很平安。所以沒學佛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有無限可能,當然有沒有可能:「預備……!」我們就插好了,當然可能,你坐觀。你說看經也要隨文入觀,你看到哪裡你就是哪一個境界!譬如說你在看《六祖壇經》,你會頓然覺得:耶!我就是六祖惠能,即便我是文盲,那時候文盲,可是歷歷在現。

所以六祖惠能怎麼開悟的?聽經,聽兩句話就開悟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了,所以每個人開悟的方法都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夜賭明星,你不要說:現在我每天都要坐在夜晚看「明星」,看一看,很無聊,結果打開電視看「明星」,就開始墮落,所以無量因緣!那麼祂們會開悟都是從祂們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心極靜到一個程度,「淨極光通達」。

開悟不等因緣,無量因緣,所以我們不用去追逐人家的因緣。有的是聽到雨水打在芭蕉葉上,開悟了!像有的人看到蜜蜂在給你們合掌,開悟了!諸多……。可是這個無量因緣的前提是什麼?自己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功夫,這個不用靠老師。原則、原理在哪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在自己心的專注。

所以叫你們看經、背書,不是為了背書的,是為了透過那個方法「攝心」──攝受住自己的心。所以「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那最高層級的「辦」,就是開悟證果。「淨極光通達」,心清淨到一個極處,到一個極處,你的光(光就是智慧)智慧就開啟,通達無礙了。這個時候,神通是自然的事情,開啟智慧無量,你回復自己的本性,自性本通,那時候萬法皆由自身,所以你就有辦法去什麼?轉化你的人生,是這麼來的。所以它跟讀書有什麼關係?很多學員說,既然跟讀書無關係、讀經無關係,為什麼師父還是會叫我們讀經?那是手段,跟它本身無關。因為我們現在思想太雜,我們如果沒有再一個東西來訓練的話,我們不容易達到古人的這一種方式。古人比較接近純質,比較不會亂想。我們讀經、念佛、拜佛就是要對治我們的胡思亂想而已,胡思亂想就會走火入魔,胡思亂想你的修行就是盲修瞎練。所以要「純」,純思、純想,所以這個純叫做「一」,到極處也就不思不想了。所以到不思不想,你自性本通就解決了。那時候叫「識得一,萬事畢」,畢業了,你這一件事情得到那個專一到極處,就畢業了。

所以要學習「開悟」的路徑,而不要學習「廣學多聞」的路徑。我們現在多有修行人是走什麼路徑?走知識常識的路徑。怎麼解釋佛學名詞,這些叫做知識常識,什麼「五力」、「五通」啊;什麼「信、進、念、定、慧」是什麼意思;「蘊、處、界」;「十二因緣」;還有什麼?後面「是處非處」啊……等等,這些都是佛學名詞,得不到什麼東西。尚且我們現在理解跟古人的理解不一樣,我們還得要有善知識把它轉化成現在的用詞。可是人很妙喔!當你把很艱澀的這些古文解釋成現在很好懂的理路,他懂了,他會瞧不起你,他說怎麼嘴裡吐不出象牙,你要講很艱深的,他卻很想聽,可是他一句都聽不懂,然後人生得不到好處。人迷失,這叫迷,不了解我們學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我們加上一個古喻當今詮,詮釋古時候的意韻、比喻。喻就是講一大堆這些經教,用比喻的也好、舉例子的也好、或直接闡述道理的也好,總之,是古時候的這些言詞。它當然原則原理跟真理吻合不變,可是這一個說詞是一種工具,工具不同,我們現在的人就沒辦法。所以學法要務實,剛講的,你了解的東西你要能學以致用。你去上了很多佛學課程,你筆記做了一大堆,你還是凡夫俗子一個,因為你做不到。甚且你了解都是錯誤的,不是那句話本身錯誤,剛跟我們講,話沒有對錯,是來到你這個人的時候,你理解成怎麼樣?如果你理解錯誤,這句佛經就叫做錯誤。

所以很多讀經、學佛的人都學到三惡道去的原因就是這樣子,因為他把他學佛的方向跟目的搞錯了。不是要頭腦裝很多東西的,裝很多東西幹嘛一直叫你捨得,幹嘛一直叫你放下,就是你頭腦不要裝東西,都不要裝東西。然後為什麼要看那麼多經?就是讓你明白最後就是不要裝東西,你放下了,你終於那個,那個所謂什麼?認同了,說服了這樣子。唉!我讀了那麼多,終於明白就是不要讀了,就對了,你那時候就開悟了。六祖惠能那一種就是我沒有讀,我已經開悟了。

釋迦牟尼佛示現是什麼?十九歲出家修行、參訪(學習的意思)九十六個學術單位,為什麼停頓了一下,本來要直接講它的名字叫「外道」,六師外道,九十六個外道。其實外道是一個中性詞,我們常會貼標籤,所以我們把它換成現在的名詞叫「學術單位」。學術單位就是他沒有做到極處,他知道很多,他沒有做,所以不能改變人生,這個叫學術。佛法不是學術,佛法是生命之學,是真正的學問,「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如果你做任何學術沒有放心,放心就是什麼?把奔馳出去的心抓回來安住,這個叫放心。換言之,就是安心、就是平靜、就是沒有欲望、就是沒有想要,這個叫安心,你才會安心。你有想要你就不安心,想要一定有階段性得不到,得不到就衝突,就不安心,那麼求其放心而已,學問之道無他。

學術不是這樣,學術就是心越奔放,越來越好,越想知道越多,所以你又存越多,然後上網,人家知道這個我就度不過。學術,因為學術發表要和人家不一樣,你若沒有這樣,你沒辦法和人家不一樣,所以你沒辦法。可是學問不是這樣,學問是我們大家都一樣,佛佛道同,誰講的話不一樣?眾生,佛講的話都一樣,所以佛不會跟人家講,我是釋迦牟尼佛,你阿彌陀佛,我跟你不一樣。我們講的都一樣,是你們想法不一樣,所以把我們理解成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不一樣在哪裡?一個在娑婆世界教放牛班,一個在極樂世界教資優班,差別這樣而已。不一樣在哪裡?是娑婆世界放牛班的學生跟資優班的高才生不一樣,是學生不一樣,祂們兩個是一樣的,一樣都叫教授,已經都拿到這一科了,只是去不同班而已。

難道你說:假設三月芳美老師要來上古文,她來會不會變美芳老師,她在高雄教古文,三月來這邊教,有幾個禮拜在那邊,幾個禮拜在這邊,還是一樣。可是你們看到她,你們的思想跟高雄那群學生思想不一樣,所以你們認知她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她還是同一個。所以分別在眾生的角度,佛菩薩沒有分別,所以佛佛道同。你看,學術就不能這樣,我如果和你一樣,我就不能拿到什麼諾貝爾什麼獎、什麼獎,「都一樣」就不行了,所以這個叫世間。

世間以思想建構,所以紛亂不已。所以一個學修的人,要反其道而行,反其道,反這個錯誤的道去匯歸正確的道。你反世間的錯誤知見的時候,你回歸正確,依循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的知見,其實祂也沒知見,祂只是順應而已。回歸那一個清淨本然的路徑,你那時候就容易去開悟,就不要,不要越多,你這個人越清,越清你就越自在,越自在越無所求,你就障礙越少,障礙越少你就越容易開悟這樣而已。所以佛法說穿了也沒什麼技巧門道,就最正常的生活就是佛道。

我們現在要跟人家不一樣,處處想跟人家不一樣那個人,永遠成不了佛,其實他本來是佛。換言之,他選擇糊塗佛,不要選擇覺悟的佛,選擇做糊塗的佛,所以有這一個關鍵。那麼,佛法的捷徑也就在這邊而已,所以我們希望大家走開悟的路,不要走知識常識的路,那會搞得你無量劫你都不能成就,不是一輩子而已,是無量劫。走開悟的路是十年就可以了,十年啊,十年很短,無量劫你們知道很久。地球從長出來到爆炸。

講那個比較俗說,一劫,一大劫,是一增一減,叫做一個「劫」啦。那麼「一增」是什麼增?人的平均壽命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加加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叫做一個增劫。然後再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減減減平均壽命,減到十歲,這樣一增一減叫做一劫,前面加上「無量」,無量,你跟十年比,我們現在都過幾個十年了。開悟就是這樣,十年開悟還算遜!你知道,是依我們現在的人來講,古時候的人比較純質一點,就是說他又更不想、更不思這種人,大概三年就可以了。往生極樂世界專注三年念佛,三年、五年大有人在,很多啊。去極樂世界就等於開悟,等於開悟,你有資格進入資優班了,學生都不是等閒之輩了,要走這種路。所以要知道學法是什麼?這種你辦得到,開悟都可以成了,你人生的問題能不解決嗎?就在這個過程自自然然不見了,你都不要去解決它,自然不見。為什麼?前面最前面講的原子、次原子、次次原子理路,最後那個美的可能性,你成就佛道了,你有聽過佛長癌症的嗎?有示現的那種,可是這一種絕對不會有痛苦。你聽過佛在求醫生的嗎?沒有!祂有不如意是過去的業障,可是祂知道這個微中子的理論,高度科技,所以祂可以轉化祂所有的什麼?細胞結構排列組合,就是從我們的心行的守規矩來。所以守規矩在佛家叫做什麼?戒,依戒就得定,定叫做不想,可是不是什麼都不想,是頭腦清楚的那種不想,不是昏沉的那種,無想定的那種。無想定的那種是像了凡先生這樣,標準凡夫的不想,叫做昏沉,他又比昏沉好一點,他是無想定,可是不是真正的定。依戒得定,依定就開慧了,所以開慧就是開悟。所以戒從哪裡?守規矩來,守什麼規矩?古聖先賢講的,該與不該的標準,那個叫規矩。

所以佛法是出世間法,當然它不礙世間法,出世間法表示讓你可以成就開悟證果,世間法沒辦法。那麼世間與出世間法不是一個佛這一個字,假名,就像我們剛剛講手是不是手?是假名定義。佛本來也無一個佛,是我們自性清淨裡面應對眾生,想要追逐一個成就,方便跟他講一個:佛很好!他就有一個方向追逐。所以當是佛的時候,也沒有這個佛字了。所以尚且離四相、四見,才能夠成就菩薩佛,更何況圓滿佛。那麼,這些理路要把它搞清楚、弄明白,接下來就是常常薰修,常常薰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開悟的路;廣學多聞就是知識常識的路。可以讓我們做個佛學專家,做個佛學博士,在大學裡面領一些鐘點費,家裡的疑難雜症還是不能怎麼樣?身體的問題還是不能怎麼樣?該怎麼死生還是怎麼死生?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這個就是知識常識的路,所以大家要想清楚。

看看大家有沒有疑惑?今天等一下有瑜珈嗎?

李叔叔:對,四點。

師父上人:那也差不多了。

李叔叔:有問題請大家提問。

師父上人:一門深入,很重要,我現在提到瑜珈,想到瑜珈,有多少開悟的聖者也是瑜珈出來的。

法非定法,關鍵就是那個原則、原理你有沒有把持住?若是在那邊拉邊想到「會錢……」,這樣就不會,這種就不會透過瑜珈開悟。他可能還會嚇一跳,拉一下,還得去找推拿師。要定靜,管他什麼會錢,什麼股票狂,統統丟掉,在這個時間,就專注在瑜珈的這個定靜裡面。搞不好你這時候突然間,你看人家水打到芭蕉葉開悟了,然後你拉一下,「蹦!」喔開悟了!你那些什麼會錢、股票統統不存在了,你統統如意了,因為你的能量好了啊。所以你的那個微中子排列組合統統恢復,真的!學修瑜珈很多開悟的,是我沒時間,要不然也拉個瑜珈,(時間被)佔用太多了。我們沒那麼有福報,因為,我講這個是表達,人外要動、內要靜。現在的人的特色就是內動外靜,都坐在電腦前在那邊滑,滑是不是裡面一直在想,外在靜,所以這就是病態,這就是人生最萎靡的現象。最後中醫有一句名詞叫做廢人,我不知道這裡有嗎?我沒有刻意喔!我是講理,等一下有對到,不要殺我。廢人就是現在時下所通用的一個名詞叫做宅男腐女,那個就是中醫上(以前沒這個新興用詞)叫廢人。在那邊滑滑滑,滑到最後,想到爆,就猝死了,有很多不是年輕人在那個網咖猝死,你看!多糟糕。

我們沒時間啊,像你們這麼有福報,可以去拉個瑜珈,這叫動,緩慢的動。瑜珈你看外在動,心裡是不是靜?對啊!不能胡思亂想啊,一亂想,就要專注回來。因為我們沒有一個依據點,沒有一個點,我們不好凝聚不好定,所以瑜珈可以讓你定在你的肢體上,每一個脈絡,所以它就幫助你定。我們沒時間,所以我們只能用一種方法,我們的心要比人家極度的定,這個定超過這個,我很懶,也沒時間運動,超過這個肢體這樣,才能夠維持。所以我們每次都把握住,只要有跟他們出去,出遊的機會,我們就趕快走,走得很快。他們說,他們平常以為我常常在運動,都跟不上我的腳程。你看內靜的功夫多好用,內靜啊,你要多快多快。然後每次小妍老師都……師父你走慢一點慢一點,我說我已經那個船不是好幾節,我已經放到0.1節了。盡量慢,盡量慢,行為慢很好,可是不要沒運動。這話外之話,剛有人有問題嗎?

學員:師父好,弟子想請教就是,請問如果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就是,譬如說我的教授他就是這一次在準備教材的時候,他特別的用心,還送學生東西,請問這個算是布施的一種嗎?

師父:我不知道你的特別用心跟送學生東西是什麼意思?

學員:就是還要在準備教材的時候加了……

師父:給他糖吃還是……?

學員:不是,加了這那個資料夾,讓整個教材就是很完整。

師父:你意指他平常不太用心是吧?

學員:沒有沒有,這次就是有資料夾這樣子。

師父: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它不是在你的行為上,有的人行為很周到,他不一定是用心。大乘佛法看你的起心動念,我的目的所在是什麼,決定我這一個是不是如法修行上的用心,是在這邊,那麼才能決定那個本分是不是恰到好處。譬如說:唉啊!學期快末了,快要評鑑了,趕快,多一點東西給學生。我為了是讓學生在評鑑的時候可以給較好的分數,現在都反過來,學生在評鑑老師,很奇怪的世界你看看。要我,我也不想在學校當老師,受盡屈辱,還要被學生評鑑。如果是這樣的起心動念,你覺得那個是不是特別用心?他是特別用心,可是用心在自己的利害得失,那不對啊。如果我隨時隨處關懷學生的吸收度,準備東西不在那個量的多寡,而在那個實質。如果這個學生特別理解度不高,我特別拿一大堆東西給他,我叫做特別不用心,你懂嗎?因為我會造成他的困擾,他本來能,每一次只能理解兩個標題,我現在十個你統統要理解,你看我很用心,十個給你,他就亂了,他就不知道怎麼理解原來那兩個了。

所以特別用心在佛家叫做「契機」,觀機的能力要有,所以他不加上一個特別,自然本來就是這樣,不需要特別。有一個特別就增一分了,那表示你本來不到位,你現在才要增一分。所以加上特別都是世間人的用詞理解,他的給我特別多。就好像以前人家在持那個大悲咒,廟裡有大悲水,對啊,一瓶一瓶,然後有人要送我們喝,怎麼喝?就是你回去再持個108遍的觀世音菩薩聖號,繼續念給它。嗯!這個不是在你們佛堂已經持過了嗎?那你們持的那是什麼?你知道嗎?所以佛法是恰到好處,觀機契機都在一種冥合當中。

觀機要有智慧,你才能夠觀機,智慧從清淨來。所以既是清淨的作用,有沒有一個特別?你特別就不清淨了,懂嗎?所以我是拉到這一個層面去告訴你。當然教授的用心可能愛護你們,那個去接受它,可是如果直接在理上講,要超越那個問題你才能去理解。要不然我們眾生在討論事情總是著相,所以離相說法是更真切,著相我們會死在胡同,就變成對法。特別就有一個不特別,所以自然就好了,跟學生也是這樣,譬如說我今天有沒有特別為你們準備一些什麼教材,如果我說沒有,你們的角度會說:這老師不負責任,對我們沒愛心,沒有特別為我們準備。我特別,今天特別表示過去,過去我都是對不起你們的。所以每一次都在當下的適當,恰到好處就好了。恰到好處結束了呢?結束回去就化為雲煙了。我不是說你們,你們希望不要化為雲煙,我化為雲煙啦,為什麼?因為不執著這些,如果我還掛掛念念,耶!我剛剛跟學生講什麼?你看我多了不起,傲慢又來了,好像我多了不起一樣。

所以修行人的修學方式跟世間運作不一樣,那個活在當下就是守本分,要不然你們都會把事相當本分。譬如說我說你是學生,你要有學生的本分,它是一個理。如果你在事相上你就會不守本分,事相上,因為你會觀一失十,你懂嗎?你會注意在一個點上,喔!這一件事情守本分,你其他就不會了,所以是全面的。學法要從理入,你原則原理學到了之後,你處處在在,只要你所到之處統統是守本分。你剛剛講教授是不是,問題就來了!教授是不是干你什麼事?你知道嗎?

學員:因為昨天在幫教授工作的時候,然後就是……這樣好像講到是非,就是老師有講到說:啊,這次對學生好好喔,這樣子……

師父:你還是他啊?

學員:教授自己。

師父:這次對學生好好喔?

學員:這次好好,有還給他們什麼什麼之類的。

師父:不一定啊,也許人家只是一種風趣詼諧上的一種言詞而已,那這也無可厚非。有時候人跟人交往要有一些調味劑,不能這樣死板板,硬邦邦這樣。所以,我們聽的人比較重要,不是他(講的人)。我認為他沒有對錯,是聽的人()怎麼去定義它。就好像剛剛講,我們仁波切……,廢話對不對,講的人不一定有那個說,我就是……,我就是白目要講個廢話給你,不是這樣子,你懂嗎?他也是一個很誠心,我聽到我們仁波切,我好意跟你講,你聽的人要會體會人家的好意啊。

學員:因為我順口就想到那個就是布施這個道理,就順口的跟老師說:喔!老師你這樣好好喔,因為我教授雖然是天主教徒,可是他有接觸佛法……

師父:對啊!可是你心有夾雜,要不然你今天就不會問了,你懂嗎?懷疑!你懂嗎?所以我的意思是說透過這個每一次的歷事,我們要練到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無可厚非啦。可是你一定要在當中的運作,一次一次減低每次對待的潛藏的所謂的測度,應該這樣講。那即便我們知道正確的道理會運作,可是我們要慢慢讓內在如實。真正的如實是:我就是完全接收你的好意,我也不會去想其他的了,然後我反應也就是好的給你,皆大歡喜。是不是會有疑惑?疑惑就是表示:嗯!你這是真的嗎?基於道理上道理上我應該表現這樣的態度,才叫做我是對的,對不對?這樣的「我是對的」,不一定是真的對的,所以你看【了凡四訓】告訴我們,不要小看【了凡四訓】,光一個善事就有端善、曲善,滿善、偏善什麼……等等,有沒有?所以你慢慢慢慢從這當中調整,調整成圓滿的至善,這樣就不錯了。總是善口總比惡口好!什麼都有,還好你不會跟他說:廢話,本來就要對我好!這就不好了,你知道嗎?這樣可以明白嗎?

學員:謝謝 師父,我的確對教授對老師會有……

師父:還好啦!你騙不了我喔!你每次都騙不了我,為什麼你知道嗎?因為我沒有想。只要你們每一個人都沒有思想,誰都騙不了你,因為你就是一面鏡子。思想就是上面的汙垢,所以一定有一個地方汙,讓你那個汙垢擋住,所以騙得了鏡子。對啊!沒思想多好,無思,故大我在,我思故我在,小我不要啦!小我痛苦死了。我思,故我在就是那個執著很深刻!我們以前常常講,最偉大的思想家在哪裡?地獄啊!想是執著,最執著那個人會去哪裡?地獄啊!很可憐,嗯!所以你寧願讓世間錯誤價值觀說你是笨蛋,錯誤價值觀說你是笨蛋,你大概知道,嗯!那我是智慧的人喔!所以世間是相對的。所以沒什麼太多放不下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統統是這樣。外在的境緣都是一種,你真正會的就叫樂趣,要不然怎麼遊戲人間,看到那個不好的,氣死!你要遊戲,你有看過遊戲很生氣的嗎?那個都馬上翻臉那種的,沒風度那種遊戲才會生氣。

所以遊戲人間就是沒有得失,什麼都好,自己一定要做出一個表率,尤其在這個時代。因為這個時代眾生失去信心,看不到真正學習聖賢教育的美好,以為學習聖賢教育還是死死板板、無奈的那一群人、求安慰的那一群人、不長進、那個消極的那一群人,全部都是錯知錯解。要成就你非得是自許啦,我們不要從結果論,先從原因,你非得自許為天下第一等積極人才,要不你學不了聖賢教育。所以要把那個聖賢教育學到的樣子表現出來,階段性即便內心還沒到位也沒關係,就不斷在外面表現、表現、表現。你說,我們以前也跟你們說,當然詼諧的講法,假久了也可能假的變真的!學佛表示你還沒有成就,所以你學久了變佛啊,假久了也變真的。所以我說這個搞不好是我從小假久了,小時候就要假一下,假一下,長大變習慣,哪知道習慣了,人家睜大眼睛在那邊,吃飯的時候:老師,我都在觀察你喔。你看你們會多不自在,隨時吃飯都在觀察你這樣。好險,沒被觀察到不好的。把它表現出來,可以理解嗎?

學員:可以,謝謝 師父。

師父上人:好!請坐,那也差不多了,等一下要準備一下,要上瑜珈,今天就到這邊了,感謝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