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30 會員大會恭請 弘聖上師致詞
The Speech from Master Hong Sheng in Yi Jue Yuan Association Members' Assembly on Nov. 30, 2024
阿彌陀佛!
各位嘉賓、各位菩薩,午安。大家請坐,阿彌陀佛。
我們很感謝,這三年來,上一屆的理監事熱情的付出、無私的奉獻,加上他們很用心的提供很多巧思,讓在這一個末法亂世,眾生歧見特別深的時代裡面,用一種比較嶄新的形式去廣布正法,所以,我們再次用熱烈的掌聲來感恩他們(掌聲響起)。
去年會員大會剛結束沒多久,我有一個機緣跟一個朋友互動,在閒聊當中,他也聊到我們會員大會,他跟我說:辛苦喔!我說,我沒有辛苦,我們的理監事比較辛苦,為什麼你會突然笑說辛苦呢?他說會員大會很辛苦!因為他們也有學會,他們也參加過很多團體,財團法人、協會、學會都好,反正就這一類的會就對了。他就說,每次會員大會都很苦惱,因為我們要符合法規,對不對!「苦惱什麼呢?」「苦惱每次都要做人頭」,所以他所謂的辛苦就是說,你們人頭做得很辛苦!他也知道我們的人數還算不少,所以做得更辛苦。我就納悶,什麼叫「做人頭」這樣子?他說,就是要過半數才能開會,對不對!剛剛主持人有講,我們會員人數目前有多少?
主持人:二百六十五人。
師父:然後,出席可以投票的加上委託書,一百九十幾?
主持人:一九九。
師父:一九九,就差一個就滿兩百了,然後我就想說,我們歷年來好像都大概這個比例?差不多,我說,沒有啊!為什麼要做人頭呢?他很納悶,你們不用做人頭都可以過半數喔?我說我們都過三分之二以上這樣,他說,太不可思議了!我本來也不知道,後來我回想以前我年輕的時候,我現在也不老!年輕時,我剛回高雄的時候,大家知道我是學畫畫的嘛,就有一些機緣認識畫畫界的朋友,他們也拉我進去畫畫的這些協會,回想起來,印象好像真的是這樣,反正會員大會就是苦惱,就要動員,因為沒過半數就沒辦法開會,於是就做人頭,再來就是,會員大會搞得像募款大會,理事長通常都是要捐最多的那個,理事長捐了,常務理事當然就要被吆喝跟進,就是這種景象。
回想好像也是,所以,從跟他的語言對答當中,我指的是我朋友,對答當中,我才想到,嗯!對!想想,諸位也真的很不簡單,對不對!這時候,你們應該為自己鼓掌、鼓掌才對!事實上,參加會員大會,依我們的認知,不僅是坊間所謂的權利與義務,對我們學法的人而言只是一種本分,一種本分!在於利眾的角度來講,它並不特指像我現在站在這邊、坐在這邊,耍個嘴皮子,講講一些你們認知的法,叫做弘法,不是只有這樣,而是在我們生活當中的每一個當處,當處就是當下,每一個當下的任何一個機緣的對待,它都是利眾的機緣。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一個世界,都帶著不同的因緣,當然它也有相同的交集,在這一個不同的因緣,又意指著我們每一個人對於可以利濟蒼生這一件事情也不一定會以同一種形式。可是,卻要學習「會」這件事情,所謂禪家常講的,「會嗎?」禪師常常在當頭棒喝他的禪和子、學員的時候都講:會嗎?「會嗎?」就是你們世間話叫會不會,這樣,當然多數都不會,為什麼不會?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我」的建構,於焉,我們就很難隨順所有的一個當處的時機,能夠把那一個「無我」展現。
事實上,你們所熟知的利眾沒有那麼難,你只要把自己自行調整好,你即是利眾,我們常常講正己化人。所以,剛剛提到,三年來理監事的辛勞,同時我們也要勉勵,因為今天這一次的會員大員剛好是交替,你們每三年都有一次的交替,也勉勵下一屆的,往下三年,乃至N年的理監事,能夠秉持六和敬的一種準則,去依循、去運展。六和敬,是一個學習佛法的人一種所謂相處對待的一種標準,一種標準,它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道,不可思議到怎麼樣呢?我們知道,佛家講四人為一眾,你們常常講眾生、眾生,眾人、眾人,它就是一個單位,反正就四個人湊在一起,相處就是一個眾就對了。僧團,「僧」就叫做清淨的意思,換言之,如果這四個人,不管在家、出家,你們大家都一樣,因為你們現在已經超過四個人了,如果大家都是清淨的,你們就叫做真正的僧團,跟剃頭沒剃頭沒有關係。
這個僧團如果大家都秉持六和敬去相處對待的話,你們就叫做和合僧團,前面加個和合,和合僧團的不可思議在哪裡呢?我們用一種比較形容式的,你們好懂,像我們現在這個地球,災難是不是很多?災難當然包含了你們認知的天災,也包含了你們認知的人禍,比如說戰爭這種東西,搶劫,強盜殺人、放火、偷盜,這些都是人禍,海嘯、地震、風災,這些你們認知的天災,不管怎麼樣,反正就是災難兩個字就對了,只要地球出現一個和合僧團,你們當今地球的災難會減除80%,你們無法想像,對不對?可是這是佛言,佛陀依聖言量告訴我們,所以六和敬非常重要,我們往下的推展也希望用六和敬做一種基礎,這樣子,這一種德的力道就會展現出來。想到這一點,我又想到當年,九年前,是不是?九年前第一屆的時候,理監事選完了,然後,就是當下,你們剛剛在後面,理監事選完了,對不對。
九年前的第一屆理監事也選完了,然後當時李叔叔,李叔叔大家還記得?有些記得,李叔叔現在在天上了,在天上,如果在天之靈的他現在看到,他就可以很有感觸,當時我跟他講,這一段事情,就是當年理監事選完,他聽到我講說,好啦!我們現在理監事已經確定了,我期待、也希望大家能夠接受我一個建議,什麼建議呢?我們學會的發展,希望能夠永遠不要有依學會的名義做任何活動而公開募款的這件事情,不要公開募款。他聽到就很…很shock啊!因為他在我們裡面算是比較年長,也就是說,你們講法叫做社會經驗比較豐富的那一種,各個領域都比較深入的、都比較有經驗的。也就是說,世間的識途老馬這樣,他就跑來我旁邊,耳邊講,「師父,不行吶!」「什麼不行?」「不行不募款,我們做什麼事都要錢!對不對?」我說,對啊,我知道要錢,「那不募款怎麼可以?」「可以啊!不募款」「不募款,如果缺錢!?」「那就少做!」缺嘛,缺表示還有,還有…少錢就少做嘛!「那如果都沒有?」「都沒有就不做,解散就好了。」「蛤?怎麼有這樣子?」我說,對!就是這樣子!
你幹嘛在世間活得這麼累,撐在那邊,更何況我們學會也不是為了團體而團體,大家要有這個共識,是因緣所生,因緣聚合,我們學佛的人當然都知道,要如同佛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既然有這一個緣凝聚了,跑來找我們,我們就善待它。然後李叔叔說,那這樣子怎麼運作下去?他就一直納悶,後來我就安慰他,我就跟他講說,放心、放心啦,沒有錢就代表我們缺德,你知道嗎?缺德。常常聽到,缺德,缺德代表我們沒有資格去承當眾生福祉這件事情,懂意思嗎?所以,我們就要解散,解散大家樂得清閒,做清眾也不錯,悠遊自在。其實這個是比較符合我內在的心,因為向來我比較喜歡閒雲野鶴,沒辦法,被大家巴住了,剛剛講,要放下自己的執著,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所以,後來一屆一屆,你們現在也第九年了,對不對?你們歷年來的理監事有沒有缺了?有沒有哪一年錢不夠辦不成什麼活動?好像都沒有,對不對!你看,這時候我要佩服大家了,想必大家德修都還可以,你看,有如行正法就是這樣。那錢不要太多,你知道嗎?太多,為眾生顧錢,顧錢你們聽得懂嗎?顧錢就是錢奴才,顧錢很辛苦,你知道嗎?十方來的錢,你就要善用於十方利濟蒼生之事,如果一堆錢在銀行,都沒有機會用,你不會覺得很彆扭嗎?台語叫做很[礙虐],對不對。所以,錢剛剛好就好了,你們一定要信佛,佛菩薩告訴你們的,人有善願,天必從之,除非你不是善願,佛家在講的善願跟世間人的善是不一樣的,世間人的善是善良的善、是善惡的那個善,佛家講的善是歸本心,是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的那個善,是離二元思維的那個善,也就是諸位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的那個善,所以用一個善來形容。
所以我們,事實上,一覺元其實沒什麼事好做,只有利濟蒼生令他覺悟這件事情,因此我們要勉勵自己,自修為重,自修為重!而利眾的這一些形形色色是因緣所生,我們有緣,我們要積極進取的去完善它,可是,當中不帶有任何起心動念,煩惱、憂慮、牽掛,我們永遠只在維持住自己的真情至德這件事情,因此,你的願跟佛菩薩的本願相符,你必然受佛菩薩照顧,所以這些財什麼你們都不用去擔心,你們只要擔心正如我當年跟李叔叔講的,我們不要擔心沒有錢,我們接受人家的捐款,可是我們不會依公開名義去募款,這聽得懂?我就跟李叔叔講說,我們要注意的只有我們缺德這件事情,畢竟,你看,連世間法都這樣講,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你看,財來了,對不對?有財此有用,你財沒有去作用於利濟蒼生,你要那麼多財幹什麼呢?這都是身外之物,所以,有這一些概念,你們就不會在財上有諸多的困擾。
你要知道,世間人最看不開的就是財,其一,當然這個身體也看不開,這個身體是有為也叫財,你們叫做內財布施,也知道用這個身體去勞動服務於眾生,所以看不開的是財。財,尚且帶兩個戈,金嘛,旁邊兩個戈,戈代表什麼?戈代表爭端,就兩把戈,戈就是以前叫做利器,匕首,對不對?刀劍這種。以前的刀劍是來幹嘛的?以前刀劍不是來打太極給你們看的,不是,是戰爭要用的!要殺人的,為了什麼?金,就是利益,所以你們知道,以前認識我的知道我有個名字叫曉戈,對不對?你們都不知道為什麼?曉叫做明白,明白「戈」這件事情,叫做曉戈,所以,明白了戈,你就懂得止戈,所以止戈為武,最高的武術,最高的武力就叫做停止爭鬥,所以曉戈是這樣,懂意思嗎?
曉戈不是那個以前人家講美男子,稱美男子叫小哥,我還不夠美,所以還不堪作那種小哥,這一些名相其實都有它背後的意涵,那也是一種教育的表法,教育的表法,所以,長時薰修就非常重要,像剛剛,剛剛你看,我的分身已經兩次秀給你們看了,我想說,喔!兩次分身了,我現在還要再上台,不知道會不會太多話了?不過話又說回來,佛陀的無盡慈悲就是這樣,你們要知道,孔子教學,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他就不教了!說那個教不了,朽木不可雕也!舉一反三的意思,他的學生只要沒辦法舉一反三的,他就,嗯!下一期報名,下一期來又不能舉一反三,再下一期、再下一期,就是不教。可是佛陀跟世間聖人畢竟不一樣,佛陀是出世聖人,祂明白眾生的習氣,不可能講一次兩次他就可以明白,甚至契入,所以佛經常常都怎麼樣?一直重複、一直重複、一直重複,光一本經裡面一模一樣的話就一直重複、一直重複、一直重複,這是很不符合我們中華傳統文化養成的文學家的習性的,我們都喜歡言簡意豐,講一次就好了。
所以,佛陀的偉大、慈悲也在這一邊,祂就是苦口婆心,不斷重複,不斷重複,今天講一遍你聽不懂,祂明天再講兩遍,明天講兩遍你聽不懂,祂後天再講十遍,一直講、一直講,祂一輩子講無量遍給你聽,結果呢?我們還是聽不懂,對不對!那怎麼辦呢?祂說,下輩子,我等你,那下輩子呢?無量劫後啊!下輩子,你們有一個概念,我們一般講說,大不了下輩子又一條好漢,對不對?你的大不了是無量劫!不是四十九天就下輩子做人來囉,不是四十九天喔!四十九天你會去投胎,可是不一定會做人,你就算做了人,你要聽聞到佛法不是承接的問題,而是跳躍的問題,那個因緣所生的問題,所以,學法一定要懂得,要有耐性,不斷地去承當,是這樣。
剛剛也看了視頻,裡面內容有講到之前我講的這個菩薩修行四法,你們還記得嗎?剛剛有秀出來,你們還記得嗎?有的甚至有聽過現場的,剛剛在底下我就想到,對!菩薩有修行四法,我們要學習,那麼菩薩還要具備四法才能攝受正法,你們常常在講,學習正法、正法,對不對?你憑何而能學習「到」正法?攝受,叫做「到」,你學習不一定「有」,對不對,你只是知道,你不一定能做到或承當,這時候就叫做菩薩四法,你看,都是四法,我方便在末後用這個來做一個結尾,也讓大家去做一種所謂的自我勉勵,菩薩具備四法方可攝受正法,要不然他是沒辦法聽得懂正法的,他也沒辦法去承當正法的,這四法是哪四法呢?
第一個,於自己,要快樂!並且不愛著,愛著的意思就是貪戀,執著、非得要不可,那個已經用你的分別意識心在裡面了,所以,快樂並不愛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他聽聞到正法,他會歡喜,心生法喜,而且他會很快樂,他不會說,這都聽不懂,有夠無聊的,還是說,師父講了第二次,啊!有夠囉嗦的!就一句好了,一遍就好了,下禮拜又說這個,有夠煩的!我們眾生常常有這種習氣,對不對?講一遍就好了,就不歡喜了,你知道嗎?他說,一次二次,下次再聽,喔!越聽越歡喜,然後他的朋友可能問他說,你是在歡喜什麼?不是都一樣嗎?啊!你不懂啦!他就很歡喜,所以,於自己,接觸到這些法,不斷薰修,他會心生快樂,並且不愛著這樣子,這一種狀態就叫做自利。
第二條就是,於他人給予上妙快樂,你看,這不簡單,不是給予快樂而已,他告訴你還要給予上妙!快樂加個「上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本心法,就是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的那一種快樂,你看,這個就不容易,你如果自己沒有做到,你很難,對不對,沒有這樣的一種生命運行的,你自己也聽不懂正法,是這樣,所以,要給予上妙快樂,給予他人上妙快樂!這時候叫做利他。第三個,大家常聽到叫大悲心,要有心生大悲心,這一個大悲心的「大」不是大小比較的那個大,所以梵語叫做[maha],摩訶,你看,摩訶目犍連尊者,加個摩訶,摩訶那個…舍利弗尊者、摩訶阿難尊者,都加個摩訶,摩訶就是用「大」來形容無可計量,無可計量的這個大,就不是我們相對大小的那個大。這在形容一個生命的本元,所以用一個大,所以要有大悲心。換言之,這一種慈悲心是符合本願的,而不是世間人的愛心,不是!這個就是叫代眾生苦,要代眾生苦。
那代眾生苦又有很多的層級,世間人的代眾生苦的理解就是,哎喲!他生病,我替他痛啊,這樣,不是這個,他生病,你替他痛,有時候叫做無奈,知道嗎?他生病,我怎麼會痛?對不對?我真的痛!不是很多異感體質會這樣嗎?電視打開,看到災難,自己在這邊哭成那樣,人家災難都被救好了,救好,人家在那邊幸福美滿,他還在哭,這叫做慈悲?這個叫做什麼?情吶!情識作用。所以,大悲心,很重要,它就叫代眾生苦,真正的代眾生苦,就是能夠承當一切災難於菩提道的學修當中,而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叫做代眾生苦,懂嗎?我為了志求無上菩提,我這一個過程一定會經過很多考驗,很多災難,才能看你是不是真的,對不對。比如說,師父,我現在修忍辱,你看,為什麼你修忍辱呢?因為我看了忍辱仙人的故事甚為感動,祂被歌利王凌遲而死,對,我來試試看,我修忍辱,應該不過如此而已,就這麼地偉大,這麼地偉大,結果回去他家,被蚊子叮到就[夭壽]喔!蚊子給他叮一下而已就[夭壽]了,你看,人家凌遲而死。所以你只要真正發菩提心,必然會有考驗,你們世間人如果度不過考驗就叫災難,災難如果你明白,它就叫考驗,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叫大悲心,代眾生苦。
第四條是什麼呢?叫做精進,就是求法無厭,精進於求法,不是精進於求你們的財,求你們身體健康,你看,這四條裡面,統統沒有自己的這一些柴米油鹽醬醋茶,你有沒有發現?統統沒有!也沒有說,啊!師父,怎樣修身體才會健康?也沒這個。啊!師父,怎樣修才會大賺錢?也沒這個,對不對,啊!師父,怎麼修才會聰明?也沒這個,你看,這四條,最後一條就是精勤,就是精進不懈,勇猛精進這件事情,所以你就知道,經典上講菩薩最大的善根就是精進,就是精進。當然另外一邊,菩薩最大的障礙就是懷疑,所以懷疑會致使你不精進,為什麼要求法無厭?在求法上,你如果具足這四條你就能堪受大法,那個大法就叫做正法,如來正法。所以,我們在一覺元裡學修,其實,終極目標就是要你歸本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依你見性成佛之後,你所附帶的,隨緣的一種自然的應對就叫利濟蒼生,而這一個利濟蒼生是究極圓滿的利濟蒼生,因為令其覺悟,所以燈燈續燃,以燈燃燈,所以每一個生命都有燃燈,光明乍現的本能,只差我們有沒有願意被觸發,那一個燈蕊要不要讓它燃起來而已,一旦燃起來,你的光是你自己心中所生。
為什麼有時候,這裡要拉到前面,跟大家問好後面會跟你們「阿彌陀佛」,你知道嗎?很多人不知道?因為這就是一種喚醒,阿彌陀佛,阿者,無;彌陀,量;佛,叫智,所以叫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智,濃縮為四個字叫阿彌陀佛。所以有時候在跟大家會面的時候會跟你阿彌陀佛,就是你要把你的無量光、無量智,透過這麼一個咒語,阿彌陀佛本身是一個咒語,你們念過大悲咒,對不對,往生咒?[Amitābhāya],阿彌陀佛的這一個咒音,它跟我們內心的心光相契,所以就作一種所謂的交流、引流,讓我們自己的彌陀自性顯露出來,你就知道,有時候有的人就會問,師父,為什麼不要問好的時候說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智?太饒舌,你懂意思嗎?也可以啦,如果你有那個文化,這樣也可以,所以講到這邊的意思就是什麼呢?不要執著,懂意思嗎?這一些都不是我們現今認知宗教的形式、形態,宗教的形態其實本來也就是一種教育的文化使然,古時候那一群人就這樣,就穿著那樣,對不對,所以,不要看到穿這樣就叫宗教,你懂意思嗎?後面有教、有宗,可是不是世間人的那種崇拜迷信的,統統是覺性的教育,所以,一心覺智歸本元,就是透過你的一心的修鍊產生你的覺智的功能,你復歸回你的本心、本元,那一個純淨無瑕的你自己,也無煩惱也無憂。希望,這樣勉勵大家,大家能夠在學習的道途上,依眾靠眾,三緣念,緣念善知識、緣念法門、緣念道場,透過這樣的一個手段來成就自己回歸的道途,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主持人:感恩 師父上人。今天正值我們三年一度這個煥然一新的一個大日子,是不是有這個榮幸,有這個機緣可以祈請 師父上人為我們《元和妙音》祝福呢?謝謝 師父!
師父:阿彌陀佛。
《元和妙音》
師父:Koyo mana kinaisiyo kio。
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佛尚如是,諸位亦復如是,畢竟,三際如一,諸位若非再來,也必然是未來佛,感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 師父。
師父:請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