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聖上師 隨緣開示

大道苑裡

二零二零年四月十九日

Venerable Master Hong Sheng's Talks on Dharma

In Yuanli,Miaoli,Taiwan on April,19th,2020

 

20200419 大道苑裡「修行的態度與如何修心」 (2).jpg

 

苑裡講堂恭敬整理

時間:2020419日,15001630

地點:苗栗苑裡(苗栗縣苑裡鎮客庄里217532號)

師父好﹗

大家請坐、請坐!方便就好。

感恩,請起。

大家有緣,也不知道是什麼陰錯陽差的機緣,今天來到這邊。大法堂沒有了!也剛好響應政府,對不對?最近全世界人心惶惶我們也要安政府的心,你看!不是我們自己害怕,而是要顧慮到一切眾生的心境,這是一個學習者的基本態度。老實講,在這個時代,真正要去關心到方方面面,不太容易﹗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腦袋太多的雜質,這一些雜質,讓我們這種所謂的理上的分辨、了辨的狀態裡面,有了很多的障礙。因為我們都不是用「初心」,而佛家常常告訴我們的是一種初心的運作,也就是說第一念,第一念, 光是這個名詞我們可能就搞了十萬八千輩子了,十萬八千輩子就是無量,無量輩子!一般佛家講無量劫,在這種無量劫裡面一直在這邊,到底那個生命狀態是什麼?所以很麻煩!

今天也沒想到這麼多人來,本來跟晴天老師講說大概就七、八個,最好五、六個!少少的,溫溫馨馨這樣子。桌上有點東西 吃吃喝喝,看起來好像不太像學習,可是在一種最輕鬆愉悅的氣氛裡面,我們的這一種吸收能力…我指的是靈性,其實是比較好的,太緊繃是不行的。所以你看所有的宗門教下,不管是修顯教、密教的都一樣,它都有一個概念很重要,叫做放鬆。但放鬆又不是我們現在輕鬆的概念,我們的輕鬆常常是一種隨便,對不對?輕鬆一點嘛!方便就好,其實是要我們隨便就好了。方便跟隨便是兩碼子事,一個是不離方正之理,而隨便,沒有方便之理,隨便是隨我意,方便是以「正理」為核心,然後便宜行事,便宜行事就是在形式上不要太計較。

今天有機緣來,也跟大家結個善緣,希望這個善緣能提升成佛緣,為什麼我這分兩段講呢?大家來,應該不會討厭我嘛!不會來扔石頭的(師父笑),對不對?所以基本上是善的沒問題,可是要在這個基礎結佛緣,就不一定喔佛是「覺悟」的意思,大家來跟我會面,我們相會一場,到底我們有沒有運作一種覺性的發展,那就另當別論了。第一個,我可能必須引導到覺性的這個方面,第二個是你們也要對覺性有興趣,然後願意承當它、吸收它,這樣我們才能結個法緣、佛緣那這個就要看我們過去生的一個善根的基礎性了,因為聽說很多人有一些在學修上或生活上的疑惑,也希望能夠藉著這個機會,能夠去解析一下,因此我想今天就先釋出一點時間,讓大家這一些疑惑看看是否能夠得到釋疑、解惑。如果剩下有一些時間,我看,能不能再多嘴一下,再去補一些東西,補東補西對不對?我們現在的人就這樣子,破洞太多,要補東補西。我們這個年紀,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多數都是一種什麼概念?一種補習的概念,而不是一種直接疊加的概念,補破洞還沒有蓋高山,在那邊補破洞,這個時代,你只要能把破洞補好,都算是上上等人了,不要小看它,所以基礎性的東西很重要,因為萬丈高樓平地起那廢話不多說,多一點時間給大家,看晴天這邊有沒有什麼疑惑的?

晴天師姐:謝謝 師父!在場的文燦師兄,想要請教 師父上人,說他為何一見到 師父上人的法相,便會起雞皮疙瘩然後身體也會一大顫抖,他時常遇到特別的事情的時候,若能夠抖動 都會得到印證,他想請問這個抖動的源頭是什麼?謝謝 師父!

師父:佛家常常用一個字來概括它,這個叫做「緣」,至於什麼緣不能以一個現象來斷定,同樣叫做緣,「緣」是一個概括性的名詞,可是有無量緣,總之你只要沒有緣, 就不會有這個現象。這個緣對雙方來說,用另外一個言詞叫做「相應」於你那一邊叫做感應,於你的對象,叫做「應」,於你的角度,叫做「感」。所以佛家常常講感應道交 絕不失時」,至於它是什麼類別,可能會依個案而有不同,不是說我這個人常常都有這一些狀況,就清一色代表什麼,不是是我這個人有這個現象的每一次,都有它細份的不一樣, 粗細的細 不是演戲的那個戲份。粗細 細份上的不同,我們以這個問題來講,只能告訴你一個概括性,就是那一個大主軸,「感應道交」的問題。

那麼你的對象會有這種能量,想必你也是一個接收體,是這樣。那於所謂的生命的歷程的流衍來講,表示過去生有這個緣,如果我們再把這個課題縮窄一點,就是說看到法相,假這樣,那它必然是有所謂的「法」的一種質性,那也可能代表著我們兩者的生命體於過去生的這種機緣,是在法上的建構,既是法上的建構表示有人教,有人學,是這樣。至於教得怎麼樣跟學得怎麼樣?不知道可肯定的是,從學的角度好像也沒有太怎麼樣,這個不要傷心喔沒有太怎麼樣,學法的人要去認清這個事實,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出生來到這一輩子,還是個人,我們現在還是個「人」,我本來要講凡夫啦(師父笑)要漸進啦漸進才不會傷人對不對?人很容易受傷的。

所以用漸進的方式來告訴你:學習的歷程裡 可能還不到位。以至於我們這一輩子投胎還做個人,我們現在做一個人,還有很多煩惱習氣,很多苦厄的感受,對不對?還有這些,如果你是另外一種的話就不是了,過去生學得非常好,那麼這一輩子你就叫「再來人」,尤其是到位的那一種再來人,來到這一輩子,你會有苦難,可是不會有苦受,這個是很清楚的一個概念,那麼你對很多的事、物、理,都會很容易豁然開朗,這是對一個過去生學到位的再來人而言。當然再來人又有等差,級數也不一樣,你是哪一類的再來人,有很多,我們依現在人的定位標準則很低,低到什麼程度?就是說你上輩子修行修到你可以升天,然後你現在又來做人,喔,再來人了對不對?

佛家不是這樣,佛家的標準,它是一個我們叫做「死標準」,死標準就是,它是律,一種律則,你們世間講鐵律,它是某種學分達到某種結果,而且一定是這樣的,任何人去做都是一樣,任何人去學習都是一樣,那它的死標準在哪裡呢?在於超越六道輪迴的這種人。但是它也有放寬鬆的一個區間,你雖然還沒有超越六道輪迴,可是你是超越六道輪迴的保證班什麼意思呢?依小乘佛法學修,就叫做小乘須陀洹。小乘須陀洹果依小乘須陀洹,你下輩子還來人間,算是再來人了也可以這麼講,因為這一種生命體,天上人間往返七次,最多、最多就是七次,祂就超越六道輪迴了,這是不是叫保證班祂來六道輪迴,即便降下來,也不會低到三惡道,最低就是人道,所以往返七次,你就超越輪迴了,所以這叫保證班,這一種級數,我們也可以叫祂「再來人」。

小乘須陀洹果基本上都有兩種通力以上了,祂的通力的大小,又看祂修持的深度來講,這種叫做修得好的那一種。如果我們對於很多類別,都會有這種感應 那表示我們過去生修得很多,這個多的另外一個名詞叫做「雜」,類別多,叫雜,對不對?這也是一種多的概念不是一件修得很深入喔你飯吃得很多,吃得很多,那就是多所以你飯吃得很多碗,很多碗,你會咀嚼到它很深入的味道對不對?不會囫圇吞棗這樣子。可是我們現在講的不是你飯吃得很多,而是你在吃飯的同時,又有這個菜,又那個菜,又那個肉,又那個什麼、什麼,很雜很雜, 最後又甜點,又咖啡,又高山茶又什麼,一大堆,這叫做多,類別多,這叫雜。

一個初機者在學修的過程,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很不容易成就 很不容易成就,因為佛法是生命之學,生命之學講求的是深度,而不是廣度。當然它也不是排擠或否認廣度,為什麼?它比較少從廣度講,因為有深度,廣度是副作用,副作用叫做副產品副產品本來就會有,就會有廣度,可是有廣度的人,你固然接續很多,結了很多的緣,可能前提也都是善緣以上,可是你的深度就會不足,所謂是「制心一處」的問題。一個初機者,重點是在所謂的「煩惱無盡誓願斷」,要很精準的深度,才有辦法斷煩惱,我們現在用比較適切的講法,叫轉煩惱為菩提,比較俗說的話叫做斷煩惱,事實上那斷不掉可是佛言,依義不依語,我們了解那個「斷」的意思就好了,就是沒有煩惱的意思

沒有煩惱這件事情,你一開始就多你就不成了,因為相應的問題,你看都是相應哦整個修持的過程都是相應的問題,而不是你知道多少的問題,所以你看,我們會對很多事情都有這種感受,表示你對很多都有相應的,可是相應的深度,就再說可能深深淺淺不等,這個狀態不是一個不好的事情,這個狀態顯示一件事情,表示我們這個生命體從過去生到現在,都很努力、很認真,所以這輩子你一定也有很多的那種要求,有很多的要求,那要求從何來?對自己,我,自我的要求,那要求得過度了就叫做執著。如果你會太執著,它本來是一個好事,可是因為我們的雜學修的雜,致使我們這個生命體性深度不足的時候,你認真的這一個狀態不容易拿捏,不容易拿捏到它的那個尺度所以依你這一個好的性格,就會演變成不好的結果是這樣。

所以這個再擴衍出去,遇到周邊的緣的時候,那周邊的人就會辛苦一點,在生活當中就會辛苦一點,因為我們不是人人都「真的」在修行,我們多數人都有接觸修行,可是不是人人都真的在修行,等一下有機緣,我再告訴你,什麼叫真的修行。那這種呼應的時候,就會依這個緣開始延伸延伸很多的這一些知見的衝突,那這個不能說這個人好不好壞不壞,不是這個,他的初心都是好的,可是佛法不是在講好心我剛剛講,結善緣很好可是佛法不能停留在這邊,它是結法緣佛緣的,因為你有善心你智慧不足的時候,你們講的那個菩提性,菩提種性沒有去成熟發展的時候,你的能力上,就制約力上、自律性上,跟所謂的掌控性的這一些質性就會不足,那不足的時候,你就會難以駕馭你的這一些依識起用的生命狀態,難以駕馭它。

所以假設你能夠,就好像這個千里馬,千里馬很好啊對不對?可是當牠是一隻野馬,你把牠抓回來的時候怎麼辦?如果你不是一個伯樂,善於馭馬的這一個馬伕,你會完蛋你騎上去會很容易掉下來摔斷骨頭對不對?可是如果你是一個馭馬術很高的人,剛好如魚得水,懂意思嗎?所以這種東西都是一種能力上的問題,當我們掌握力不足的時候,感受力又沒有削減,感受力沒削減,這時候就會變成是一種高速引擎的車子,可是缺乏煞車系統,它可以跑得很快,可是,總有一天,就是說你在競技場上一直跑F1 一級方程式一直跑一直跑你總是要過彎吶最後到終點要停吶但你剎車系統不好的時候怎麼辦?就會出問題,有問題產生。

所以不是說這種現象,到底是怎麼回事的理解而已,而是當我們有這種現象的時候,我們怎麼善用它這個是修行人的課題,修行人比較不在意,「啊我怎麼會這樣?」這個重新建構你們的思維喔「我想了解那些是什麼?」,那是學者的課題,行者不是這樣,行者是,我,能怎麼樣怎麼樣,會怎麼樣?而不是現在怎麼樣,不是這樣,所以這是一個思維邏輯的問題。那縮到最窄,假設剛剛看到說,欸你剛剛看到那個法相是我嗎?(師父笑問請法者)是一個法師的法相,就有緣那你來到這一輩子就要去做一種所謂的調整,依我生生世世的這一種認真,我要怎麼把它微調,微調到讓我這輩子可以起作用了,而不只是有如過去世無量輩子的一種認真,永遠在結緣、結緣、結緣就是你,你的那個頻率會對焦可是你的頻率會一直轉、一直轉,就好像收音機,廣播電台放送它的訊息。

收音機為什麼會有聲音,聲音就是表示它的振動波、頻率一致了你會有因為你曾經經驗過,所以你會調到那邊,可是你不一定會在那邊定質而讓它純化,純化就是它的雜訊什麼各方面會慢慢不見,你最後聽到的是一首很美好的歌曲,可是你就不容易純化,這個就是「一」跟「雜」的關鍵。你要回到那個「一」,你就能善用你這個質性,大幅度地把自己提升上來,一旦提升上來,這個提升就會是不可思議如果你們依持密法修持的話,這個提升可以到一種最高級數,可是密法修持還有它很多的次第,這個都要去搞清楚,不知道這樣講你能不能理解?

晴天師姐:謝謝   師父!第二個問題是婉華師姐,師姐提問的是:如何在繪畫中修心?

師父:在繪畫中修心就是要秉持:你畫畫是要什麼?是要對治自己的分別、妄想、執著的,而不是要發展自己的執著、分別、妄想的,這個是很清楚的一個分水嶺。可是這個分水嶺很多人不能理解,所以我再稍微解釋一下,我們一般畫家,我也是畫家,我們很清楚,我們畫畫,如果沒有在表達一個「什麼」,很少人會畫,對不對?畫了一個作品,就是要表達「什麼」對不對?文學家,畫家,鋼琴家,你有沒有看過鋼琴家彈完鋼琴,最後跟你說:我沒有要表達任何東西,我都沒有要表達,謝謝你看,沒有這種。你辦了一個畫展,很多人來看,一定第一個問你,「你這一張畫要表達什麼?」你怎麼跟他說?「我完全沒有要表達」,你有沒有這個勇氣或這個理解,勇氣是在理解之後的事情,有的人理解,我真的沒有「要」表達什麼,所以你要透過畫畫要修得禪定,是一個很美好的事情。

剛好你問的問題,是我的經驗,很多人了解我認識我很久了,然後他會說,師父,看您從來也沒在看書什麼的等等,我說,我看書是為盡孝道的,為盡孝道要不然我不會去看書的,我也不會去讀書的,考試啊國民學校當然要讀,因為這是為了合法的,為了合法,你看我從小讀書到大,從來沒有一件事情是為我自己的,如果為我自己,就天天玩,小朋友很開心,天天玩就好了,但我們又沒有條件玩,你要玩,也要有條件吶你有時間,身體要好,又要有資糧,對不對?錢,什麼等等等,你才能去玩吶剛好我們從小都沒有,而且我又體弱多病,認識我的很多都知道,我沒有在看書的,那為什麼讀書?沒辦法啊要符合父母親的期待。所以你看我到現在,我的同學很多都研究所,甚至是博士班,大概我的學歷在同學裡面算是最差的了。

大學部結束之後,我就太高興了,不用再讀了剛好我們以前文化大學美術系,有一件事情幫了我,就是那個美術系學運我們有一個系主任不適任那一件事情我們都是美術系學生,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媽媽也得到這個訊息,當時大家要考研究所,畢業了嘛我媽媽就跑來唸我,唸、唸唸唸唸「你看,你看你們就是那個學運搞那個學運,讓你不能讀研究所」「對對對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沒辦法考研究所,我沒資格」就這樣,你看,這不是我不要考是我不能考所以剛好研究所,我免役了從此開心開心什麼?可以全心去探索生命真理這件事情了,以前是揹很多的雜務,那你要不要因應?你沒有福報,你要因應,因為你要消那個業,對不對?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要怎麼修行,在我們生活當中,所以當你遇到畫畫的時候,你怎麼善用它,也就是說,你怎麼了解這些,宇宙啊當時的講法都是宇宙,沒有什麼佛法不佛法的專有名詞,沒有這個。記得有一天我們畫畫,大約是初中的時候畫畫,欸?宇宙好像就是這麼一回事後來回想起來…之後認識很多佛友、道友、基督友、穆斯林友去了印度又有什麼婆羅門友,很多我們身邊很多這一些,很有心在學習成長的人,有了這些來來去去的訊息才恍然理解到說,喔原來那個就是你們在講的,你們欲意修持的一個什麼、什麼境界依這個現象來講,那就是畫畫啊可是回想起來,也真煞是一個道理它這些都冥合於所有佛法的理路。那麼畫畫不為表現,不為表達你的想法,那你畫畫又是為了什麼?

畫畫是透過那個工具,在定你的心的。可是你又想,你心就不定,懂嗎?所以我們從小就有一個概念,因為我是台灣美術實驗教育,好像是第四屆,教育部有美術實驗教室的第四屆,我是那一屆的學生,那時候,我們政府常常在推行所謂的「藝術美化人生」、「藝術大眾化」、「大眾藝術化」之類的這些名詞。「藝術美化人生」哇聽了就覺得很棒,很嚮往,也糊里糊塗就被逼著去考美術班,然後就糊里糊塗考上了,糊里糊塗就一直美術班、美術班,然後美術系,最後畢業,然後也不知道做什麼,就畫畫,就是這樣。這個過程裡面,畫畫都只有一個概念,因為我沒有太多的想法,我們從小胸無大志啊

現在你看很多小孩,你不要一直逼他,「你的理想是什麼?你要有一個理想」他有可能胸無大志,可是他的性情平穩、平靜,你就鼓勵他往那邊就好了。那畫畫的時候就是什麼?在捉摸一種事情,假有想,事實上他是沒想,這很難用言詞表達,然而佛家的言詞就比較到位,可是這種到位,在學術界又很抽象,就叫「想而無想」,「無想而想」,你看,這是什麼概念?這個就要參了這就不是一個名詞解釋的問題,所以在畫畫的時候,你只是在什麼?捉摸關係的對待,你畫畫一定有一支筆,你一定有你的顏料,有你的紙、畫布,對不對?都有,那你一定有你這一筆跟那一筆,這一個色塊跟那個色塊,你只是在捉摸這個東西而已,那捉摸,捉摸,捉摸,捉摸在一個畫面的穩定性,對不對?平穩,所以你看它要穩定,它必然就沒有什麼,沒有競爭,就沒有比較,你們叫主賓對不對?主賓分明,就沒有這件事情了,你反而是主賓協調,主賓協調就不是主賓分明的問題。

所以我在初二的時候,我就體會到,很認真教我們的老師,他的這些概念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可是它不是不對,它只是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因為整個宇宙的存在,有它的「理所當然性」,再壞的事情都有它的理所當然,再壞的人存在,也都有他的理所當然學佛跟世間法的概念不一樣。那麼它的理所當然性是在哪裡?透視學,對不對?依我們眼睛,眼角膜投射到大腦屏幕的這一段,是關係到這些有為的質礙,對不對?有為的質礙,遠,就模糊,就小;近,就大,就清楚,就這個概念。可是,真理沒有這個東西,真理是什麼? 它是不二法,依佛家叫不二法,那依世間法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是虛妄,哪有清楚、模糊、小、大的問題。

尚且沒有時空的存在性,哪還有這些問題,所以這一些問題統統是在所有的時空建構下,也就是說你一念無明,產生識,演變出來的這一些分別、執著,體性運作的一個概念,在這個概念下的一種認知的幻相,既然它是一個幻相,那以體性來講,它就是不重要了,就不能去強要對比,強要對比又是我們的妄心。所以如果你要畫畫修行,你得要基本體認這一個概念,所以你的畫面就會自然改變,這個自然改變不會是你的預設立場,不會往你的預設立場改變,你有預設立場,你就不是我剛剛講的那個狀態了,對不對?預設立場就是執著分別性,是這一種東西,所以畫畫就變成是要丟掉這個的。

所以假如說畫畫,至少第一步畫畫的時候要去體驗什麼?當你感受到有夠煩的,生活有夠煩的被那個[魯](台語:惹惱之意)被那個氣,鬱悶得要死,煩得要死,你至少畫畫的時候,要能夠拋掉這個,這是至少的可是,現在很多藝術家不是這樣哦就是很煩,我要把那個煩,放在我的畫上面,然後開一個展覽,我這一個展覽的主題就叫做「煩」,我去看你的煩?去欣賞你的煩?幹什麼啊所以這就關係到能量場,我們有分子結構的問題,當你是這樣子的概念的時候,你是在表達你的情緒,對不對?所以如果我們畫畫,都是往那一個所謂世間法的方向的話,你不能說它不對,但我們自就不對了,如果你關心到的是修行這個層面,那你就不對,因為它不相應的。所以你可以有涵容度、包含力去欣賞人家的煩,可是你不要變成那個,散播煩惱給人的那個人,對不對?

所以第一個你要做到,不能儲存煩惱,不能儲存煩惱,你怎麼還可以再去延伸煩惱呢?你的畫要表達煩惱啊,無形中就表達煩惱出去,你在複製煩惱給人家,那個路徑就不對了,所以在在處處都是一個方向的問題。好依此原點你才能關係到,關係到所謂的「無欲無求」這種東西,多數我們的畫畫是,我要表達一個無欲無求,來滿足我的求、我的欲,多數的畫家是這樣。他的畫畫他跟你說這是禪畫,為什麼禪畫?因為空白很多,為什麼空白很多就叫做禪畫?就畫一個僧侶在那邊摳耳朵,禪畫?畫一個僧侶在那邊撫著耳朵,聽風?這些都是一種,所謂的文學性表達的那個意境,它跟修行沒有關係。

真正修行的,不一定畫出來會是空白很多,不一定的,可是你的畫絕對會很有力道,那種力道,不是文學性的用詞可以去形容,那種力道是實質的作用。比如說,肩膀酸、抽、痛怎麼推拿都沒辦法,當然沒遇到好的推拿師,是我們福報不夠,欸?突然看到一張畫,化開了有這個東西啊那個叫做能量,所以那一種畫,就比較傾向有修行的那種畫,可是我只能講「比較有傾向」,而不是說它就到位。因為就像這個世間一樣,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都會嚮往這一些生命成長,對不對?有的修佛的、有的修道的,都好,但你有接觸,不代表你有修,對不對?你有接觸,不代表你有學;你有學,不代表你有修;你有修,不代表你有證,它是有很多的細緻面的。

當然我剛剛講的是很粗糙的一個講法,光是接觸,你怎麼接觸?比如你們來了,你們來,就有幾個問題啊你們來之前,我不知道有沒有這麼清晰地問過自己,你是為何而來?為何而來就有很多。「師父,我們當然喜歡吶」你是為喜歡而來,那喜歡什麼?是為道而來,還是為知而來,還是為身體健康而來,還是為感情好而來,還是為財富而來,還是為不知不覺而來,有的人,就人家打電話,哦,不錯不錯就來了也不知道要幹嘛?還是…為工作而來,都來了啊所以你的為什麼而來,決定於你的結果論,而不是這個過程你有多認真不是喔第一步決定結果了。好,我為什麼講到這個,因為你們跟「密」比較有緣,那「密」就是講這個啊你不能不知道你的第一步就是結果,換言之,「密」的修持,跟一些顯教、小乘、大乘不太一樣「密」多了一個,它就是以結果修持,因應果上修,你看多難。

因應一般顯教是因上、因地修持,一個一個修到果,所以它必然第一步就是果,決定果了,所以你第一步如果錯了,那就完全不行了,你就是在大海浮沉。在大海浮沉你有沒有接觸到水,有,可是呢?不能止渴,你看,大海的水多少,你敢去舀一杯來喝嗎?不渴的時候還可以喝喔口渴的時候,千萬不要喝海水,這些物理性,大家都知道所以,畫畫的時候就是在訓練自己,第一個藉著這個介質,我現在講次第,你藉著這個介質,先忘掉所有的煩惱,剛開始不容易,因為你可能畫著畫著,又會想起來,有夠[](台語:)的,就畫醜了,現在又來改,對不對?又來改,改改改改,又心情爽了,忘記了,你看哦,心情爽,也是妄想,也是煩惱,煩惱,兩邊,善、惡皆是業對不對?所以修密持不能停留在這邊,密持修法它在於小乘、大乘、金剛乘,它跟小乘、大乘共通有的,它都有,可是它多一個,多一個什麼東西?它多一個清淨觀。

學修任何事情上都是清淨觀,它不是一種次第觀,當然它裡面有涵蓋次第,所以修密,至少必須先花十二到十五年的時間,要先修顯教,顯教通透的人,他才能夠往後提升,進入密持修行。換言之,修密跟修顯它不是二法,它是一個,全部的完整就叫做「密」。如果你是修禪宗的,你也這些都完整,完備,你也就叫修密;修淨土的,你這些也都完備,你也就叫修密,所以密是一個「體性」的闡述,它不是一個類別的闡述。可是到了我們現在的文化,都變成是類別的分野,你修淨土,你只會念阿彌陀佛你是修密的,你只會在那邊敲法器,你是什麼、什麼,就變這樣,這叫做文化,這跟佛法修持,基本上沒有絕對正相關,我不是說沒有關係,而是沒有絕對正相關。

所以如果你會畫畫的時候,你就是密持修行,結果、原因同時,你在畫的時候,你必須注意到的,去除分別、執著、妄想,對不對?你當下就轉識成智了,轉八識成四智啊那回歸什麼? 回歸密持的修法—法界體性智,對不對?中央佛,毘盧遮那,你就回歸這個這時候你的畫本身就不是介質了,你本來剛開始是,它是介質來訓練你不要煩惱的,你現在同時畫畫,你已經因地跟果地同時具足,所以你每畫一筆,它都有利眾的功能,利眾!所以密法,它到末後那個利眾很重要。你們都知道,學習任何一個,不管世出世間的任何一個法,它到最後都有一個利眾的問題可是利眾前面一定是自利完滿,自行化他,覺行圓滿,這一種理論,一定要去推敲。所以畫畫的時候,就是這樣,只管我這個畫面的關係,「只管」兩個字括號起來,叫做「活在當下」,你看,你既然拿起畫畫了,就不要浪費時間,畫畫可以成就無上道,真的可以

當然目前佛經還沒記載,因為那個時候的修行人比較沒有工具,所以佛經沒記載的不代表就沒有,佛經已經記載了這個理路了,它只是沒有這個現象。順道講一個我以前常常講的,以前剛認識很多來跟我們參學的老參,他們來跟我們指教的時候,就常常聽到他們不時又到印度,組團到印度,要幹嘛?他說,去了五次了,都找不到,這次一定要發決心,一定要找到這一種聖果,那怎麼發?以前就是直接去,現在我們去,要做功課,法會做幾場,每個人念佛號,念十萬聲,持咒,持十萬聲,大禮拜,十萬下,你看,多虔誠結果去,到底要找什麼聖果?就是佛經傳說的菴摩羅果,「菴摩羅果?菴摩羅果是聖果?」對啊聖人嘴巴講出來的果叫做聖果,也不能說不是啦有它的神聖性,後來你知道嗎?我跟他說,那你知道菴摩羅果,幹嘛還要大費周章十萬拜,十萬聲?菴摩羅果去你們菜市場就有啦就是番石榴,芭樂芭樂這種東西,就是當年印度 釋迦牟尼佛常常比喻的菴摩羅果,一模一樣的東西,品種不一樣而已,芭樂,這樣。

你看,這個就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傳承掉三落四,產生修行者的迷思,對不對?如果你知道的話,那你找菴摩羅果到底要幹嘛?這就第二個層次了聽說如果能咬一口,頓時省下十年的功力,馬上超越凡間,進入極樂世界,你看,又把你自己導向迷信了,對不對?要這樣的話,我們世間人,我從小到大,不知道去極樂世界來回幾次了,芭樂,什麼品種的都吃過,現在還有紅心什麼的,還有不會咬到會掉牙齒的,以前那個土芭樂都超硬的,我們小時候,在換牙的時候,這樣一咬,牙齒就掉了啊你看,就有這一些理路。

所以你自己接觸一個法,你要很清楚,我到底依這一個目的要幹嘛?你要往前找,所有的原因要去具備,第一個原因就是你的起心動念所謂「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統統在形容這個,所以天底下沒有一法不是佛法。當然這不是我們說,一個學者的標準在講理論,這是告訴你一個行者親自驗證,本來就是這樣子所以到最後是什麼?舉手投足,無非是道,左右逢源,頭頭是道。都是這一些理路,然後,你看,你喝一杯水也是啊為什麼有茶道,有香道,有花藝道,什麼都變成「道」它的實質的確是有道,可是當我們現在這個文化的演變,大家都一窩蜂契入的時候,他不知道那一個實質的次第環扣的時候,那麼,那些都變成假道,真的是假道學喔我們多數人都是假道學

我們也認識很多畫友啊「我在修行就是道」,他來跟我們講,「喔是是是有夠高尚」「我在畫圖就是道」,這樣,道在哪?「道在心」,你看心在哪?心在這(師父手按胸口),這樣的話,我把你戳下去,你就沒道了死了,心就停了,所以這些都是名詞,修佛的人,修法的人,切忌踏入這種誤區。可是這卻是我們現在以地球七十幾億人口來講,有接觸佛法修行的,大約七億多,七億多哦,裡面篩一篩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基本上都是這樣,或者是兩百分之一百九十九的人,基本上都是這樣,這一些學習者。所以第一個關鍵不是它等於什麼,而是我有沒有把它運作成什麼,是這樣,所以畫畫很好啊畫畫也不吵人,對不對?不過不吵人,常常被吵,不吵人,被吵,那就更好要不然你怎麼有時間修,你怎麼有「點」,你要修行你要有一個點啊你的生活太平靜,你沒有「點」啊所以密持學修,就是在這個點上直接解決,直接解決哦它不囉嗦的,跟禪法一樣,完全不囉嗦的。

比如說,要畫圖了,人家又在叫我了不能煩就直接對治掉了它沒有「師父,我現在畫畫,他老是要吵,這個事怎麼辦呢?」沒有這樣,沒有再來一個,你去大禮拜一百下,再來畫。如果這樣的話,就大禮拜一直拜就好了,還要再多一個「畫畫」幹什麼,對不對?你畫畫就是了,我就是要專注在這裡,所以秉持畫畫,制心一處,你每一筆都是很專注的,專注不是在那邊想一想就不專注了,你專注,那是一個念的引導,你下去就很精準,然後放鬆、放鬆不是我這裡有夠緊的,按一按,鬆一鬆,不是這個,當然也包含這個,放鬆是你心態要放鬆,心境對不對?你煩,又怎麼會鬆呢?所以你不能煩,你有一個想要,你怎麼會鬆呢?所以你不能想要,等等等。你要先把這個工作準備好,放鬆,然後呢?接下來第三個關鍵,開始摸索,摸索什麼?你說什麼顏色比較漂亮,你又打妄想了,對不對?摸索什麼?摸索,制心一處,放鬆;制心一處,放鬆,因為這是有深度的,你不可能說,我現在已經放鬆了,好,開始沒有,你現在是放鬆,是現在放鬆的級數,你不是放鬆的第二級數,假設我放鬆,我認為,這第一級數,那有無量級數啊

所以你是透過這整張畫在訓練,在訓練你的狀態,你這個人的狀態,既是在訓練你的狀態,哪有什麼思想要表達,沒有所以最後你開一個展覽就是,不好意思,我都沒有想要表達什麼,那學者就很納悶啊你沒有要表達什麼,你怎麼還畫,對不對?我只好勉強告訴大家,我就表達「生命」,生命就怎樣,看不到啊因為你沒有練所以深入佛法境界的,跟初學者或沒有契及到佛法的,永遠有這個落差,因為這是行者的問題,修行領域的問題,而不是讀書領域的問題。讀書可以靠邏輯,修行不行,所以,剛剛那個制心一處、專注、放鬆、摸索,都沒有邏輯,是我現在講有邏輯,對不對?先這樣,再這樣,再那樣。其實你做的時候是融在一起,掐在一起,混雜在一起的,所以沒有邏輯,你就是狀態,一直在那個狀態,一直深入那個狀態,然後你就隨著這個狀態,自我體會,你就會體會你的生命越來越沉靜,你的脾氣越變越好,而這些都是副產品哦

這時候附帶講一下,你們修行不是為了脾氣變好的,一定要知道,修行脾氣變好是副作用,是本來就有,所以不是為了它,本來就有副作用。修行是要覺悟的,本來的脾氣又變好。換言之,你又不能落在一法,看到脾氣不好的,就是沒修行,不是這樣他有他的境界,他用一個脾氣不好,成就一個人讓他的生命靈性昇華,你懂嗎?你看不懂的,這叫法身大士的工作,你懂嗎?法身大士。所以凡事感恩,就來了畫畫,包含所有一切種種,凡事感恩你感恩什麼,感恩所有,你要去想,假設你前行方便的話,你做不到,我剛剛講是主軸,任何主軸都有前行方便,你們講的資糧道,畫畫也有資糧道,畫畫要修行有資糧,畫畫不修行,也有它的資糧道,對不對?你說什麼叫資糧?最基本的,你要買顏料,買紙,買筆啊對不對?那就是資糧

可是修行的資糧不只這個,修行有心境上的資糧,所以畫畫的前資糧,就是我剛剛講的那一些,你先要清理一下,清理一下,你的方向什麼等等等。當你坐在畫架前,你開始在什麼?在訓得感恩,感恩這些都是前資糧,到這邊,都是前資糧而已,感恩什麼?今天為什麼我有這個才情坐在這裡,欲意透過畫畫來成就我的無上道?這是第一個課題除非你的畫畫不是為了修行,那就不在這範疇,如果是的話,你這個問題第一個就產生了我憑何而能坐在這邊,透過這些畫具來成就無上道,?我這口氣哪裡來,對不對?父母來,你看,佛法就是這樣,父母從哪裡來?任何一個課題都深廣無盡,光是你的父母,無量父母,對不對?所以一切男子為我過去父,一切女子為我過去母。你畫畫,你就理解了,你自自然然的,就升起對全世界全宇宙的感恩之心了

即便你還沒進入正式功法,你已經很了不得了你已經在改變命運了就坐在畫布上所以你這個人不叫不事生產,很多畫畫的人是不事生產的,跟很多打坐的人一樣,整天坐在山洞,也沒有在做什麼,對不對?我們全世界已經病毒蔓延,你還漠不關心,有沒有?這叫善。可是如果他一坐在那邊,心就靜下來,感恩之心,這些能量具足,你們全世界的病毒卻因為他而制止蔓延,他都不用來研發什麼疫苗什麼等等等。因為這是整個地球分子結構改變的問題,所以你看,感恩吶,感恩那我怎麼有能力買這些東西來成就我,這些「假」,藉假修真這個也是假(師父指著自己的身體)這個假,你們很難去考量,目前很難考量啊這個肉體、這個假很難考量,可是至少你外面這一支筆很假,你可以考量,你看,你在訓練它也在訓練這個「假」的放下這個假體的放下,再訓練回你的意識這個假的放下,一脈相承的。然後這個從哪裡來?欸?我能夠賺錢,可是如果這世間沒有這些工藝人的促成,他會做紙,他會做筆,我也不行,對不對?所以就這一個概念,你就開始去延展、延展,對於身邊的人,你就會無限感恩,你就越看越可愛了。

所以一個畫家,不應該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多數,我從小看到的多數都是很古怪的,稜稜角角。只要我創作藝術,全世界就我最大,不是這樣的,一不高興就甩筆,潑水!顏料,灑你說,「你怎麼這樣!」「藝術家啊」哦,藝術家,就拍拍手哦但是你看,如果修行人這樣,會被指責哦眾生的分別心,對不對?所以你那一種心境出來,你就開始契及到虛空法界一體觀,你在在處處每一個動作,都在修行,直接了當的修行,透過一個畫畫。我現在只是告訴你一些小小的門道,我在初中的時候就是這樣,這樣搞的,我就是這樣做的。初二的時候,記得是上學期,所以就開始放下很多這一些成績的問題,當然我畫畫的成績一直都不壞,一直都不壞我也覺得這些老師也有一點善根,對不對?他不會跟我說,「你在隨便畫,明明前面要大一點,後面要小一點,你怎麼…那個比分一樣?」「老師,看起來也滿協調的啊」是滿協調的啦可是…我告訴你,你不要這樣畫,你這樣畫比賽都不會得獎果真,我去比賽都不會得獎,頂多就是佳作,優選,偶爾一兩次。可是偏偏我們老師都派我去比賽,回來又要被罵,說你是不是都沒有認真在畫,我說,我超認真的耶我出去為了不要讓老師丟臉,我更認真畫呢但是更認真畫,不會得獎的,因為人家會覺得你隨便畫,因為觀念不一樣,那沒有對錯啊所以這時候,一個課題又產生了,都跟畫畫有關哦「你心會不會動搖?」你那麼認真,人家不給你名次,可能你的分數還很低,你會不會鬱悶?你看,你又在修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了,對不對?都是畫畫啊所以凡事感恩的概念下去的時候,全部一如,你的畫畫會了,一通就一切通了,所以你修什麼就都好,可是這個原則原理一定要把握住,前行方便一定要到位。

那前行方便一定就是這一些,依我們中華文化傳承的這個概念,也就是基本的孝道、師道、善道這些概念跟你們所謂的修持佛法的三聚淨戒,都是一如的三聚淨戒,止惡,一類戒;行善,一類戒;利眾,一類戒,就這三個。所以如果你在學習,不管你要藉著任何一個法門,任何一個介質來成就你的道業,你只要沒有這三個,都是假的、都是假的。你看止惡、修善,對不對?那止惡、修善,從哪裡?從我們從小最初始的那個點,蹦出來的那個機緣。所以為什麼孝道很重要,我剛剛講,你要畫這個,連結到孝道,孝道這個「孝」,老跟子的結合,老有老,老再老,老老老,一直,老老老…對不對?我們有下一代,子不特指兒子、女兒,特指下一代的概念,有的老師終身奉獻給學生,他並沒有結婚生子,可是他的下一代就是那一些學生,他有沒有把他的智慧傳承下去,把這一些老一輩傳下來的正確的觀念、思想、行為傳承到下一代,重點在這邊,所以這麼一脈完整的,這樣的前後就叫做一個字—「孝」。

你看佛法在講這個字就講完一切佛法了,你會不會的也可以從這個字開始,那拓寬才叫師道師道在佛法的表述裡面很重於孝道,其實它是一如,為什麼說很重於,因為因應眾生的根器。如果你在畫圖的時候都有這些概念,那於思想上是什麼?至少你要做到思無邪,你在畫畫,假若你有表達,因為一下子做到沒表達不容易,假若你要表達,你要表達的也不能是偏邪的概念,也就是比較符合「惡」的概念,什麼叫「惡」?貪、瞋、癡、慢,疑這一類的,這些怨、恨、、怒,煩,甚而暴力、色情什麼等等等,這一些都叫惡的,至少要止住。所以,思無邪,思無邪是一個基底,而不是一個最高層次,以儒家的講法,這一些東西都很好用,這一些基底,你要達到我剛剛講的,訓練念頭的不起,就容易做到。

這些基底如果不夠,你要,就不得心,你會事與願違的多,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多數人在學習,都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卻效果不彰,就是因為我們的次第根基不夠,你地基挖得不夠深,你房子蓋不高,就這樣每蓋到某一層,就開始動搖,再蓋上去,就垮了,重來,再蓋到那邊又垮,又重來,周而復始,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為什麼?因為地基沒有搞好,所以這是一個關鍵,藉由畫畫當然是可以辦到的,而且是很美好的。

提問者:那請教 師父,剛開始的時候在家裡自己這樣子畫,比較適當嗎?謝謝!

師父:比較什麼?

提問者:就是說,不要去跟著老師學。

師父:是這樣講,妳畫畫的目的是什麼?任何東西妳都可以不跟老師學,可是如果妳要了解他的門道,妳還是要跟老師學,這兩個問題了,對不對?所以,可,也不可,都可以,前提是妳自己要很清楚妳在做什麼。因為妳做什麼,關係到妳要不要跟老師學,妳懂嗎?有的方向妳一定要跟老師學,有的方向,妳不需要。就像小孩子每天在那邊捏[土尪仔](台語:土偶),哪裡需要跟老師學?我就開心吶我就捏,我的目的就是開心而已他就不用啊可是當這個小孩有一天想說:「我要了解人家這個土,怎麼變成那一個瓷器這麼漂亮?」,那他就要了對不對?因為那裡面有很深的門道,他就要了。變成那樣的瓷器之後,甚至他還想要發展,那這個怎麼賣?他可能不只是在捏泥巴,他還要去學習一下,跟什麼老師,跟行銷市場的老師學習,對不對?看他的目的有這個理路。

妳要修行的,那妳就要跟畫畫有修行的老師學啊妳不要畫畫的時候,只是,喔這個〔畫予甜甜〕(台語:讓畫面看起來很討喜),[畫予𩚨𩚨(QQ)](台語:有彈性的感覺),[畫予潤潤](台語:濕潤感),[按呢趁較濟錢](這樣賺比較多錢)有沒有?有這種啊以前我們老師都教我們這樣,我們那個老師賺很多錢然後他跟我說,他這一生最大的偶像是誰?是他的同學楊恩生,楊恩生很有名,賺很多錢也有那樣的路線的,也不錯啊了解嗎?

提問者:如果感覺在繪畫的路程上會有很多糾結

師父:那就不是修行,那就只是要從畫畫上得到一個「什麼」,了解嗎?所以妳如果是要修行的,我剛剛講的,分析了很多,就這個關鍵一定要踩住

晴天師姐:謝謝 師父!有一位師姐想要提問說,她想要化解家人對她學佛的阻礙,應該要做什麼功課比較有幫助?

師父:要化解阻礙,不是在什麼功課上捉摸,而是在態度上。我們學佛,比喻來說,很多人講說,我吃素啊吃素才對只要學習佛法修行,不吃素都不對如果這樣的話,你態度就錯了,懂意思嗎?我沒有說吃素不對,可是不是吃素就對,你要去了解,所有佛法的這一些「戒」的意涵。我想你會衝突,就是因為習慣上不一樣,嗜好上不一樣,表達出來的行為模式不一樣你這個不一樣,是會讓人家不能認同的那一種不一樣所以人家才會阻礙。如果你的不一樣是他更認同的,他就跟隨了,懂意思嗎?所以它的關鍵在態度,佛法八萬四千法都很好,可是你用錯誤的態度去學,你一定學出一個錯誤的樣子,那這個錯誤的樣子,一定讓人家很三條線,討厭厭惡摒棄對不對?之後他就會常常揶揄你,不是在學《弟子規》嗎?不是「父母呼 應勿緩」?你都不緩,你都不應,對不對?就常常會這樣。你看,是不是你的態度?所以學法不用去特指要用一個什麼功課,就能解決你的人生,不是你要反過來想說,你為什麼接觸這些功課,為什麼?那又為什麼接觸?比如說,我的心老不定,老煩惱,脾氣不好,所以惹得我家人都很討厭我,那你做功課,就能改善這個。你家人對你好,不是你做功課,你家人就會對你好,而是你做了功課,你脾氣變好,你不發脾氣,依這一點,你家人不會討厭你,依這一點,當然也許你還有別的我們只是舉一個例子。

所以你要很明白你做功課是為什麼?如果你不明白的話,你就會仰賴一個功課求保佑,做久了,佛菩薩就來保佑我,然後就封住我家人的嘴巴,然後給我籠罩一個金縷衣,讓他們看到我都是美好的?沒有這種事情!如果這樣的話,這個學法上的觀念,基本上就錯了!所以你的功課是要導正你的生命態度的,且不講這一些個別功課,先講講那個態度,什麼基本態度是對的?你對家人什麼都讓,久了就有效果,什麼都「好好好」、「是是是」、「對對對」,不是符合我的,也好好好哦都是,只要他要求的,你能力所及的都好好好,是是是,他講的道理,對對對這樣,久了,他就超愛你的,對不對?然後偶爾你跟他吐一個「象牙」,他說,那是金塊,象牙當然現在比金塊還貴啦因為也是保育的問題,對不對?吐一個象牙的意思就是說,你稍微講出幾句所學的佛言佛語,他會說:「嗯,你也很有道理」,懂意思嗎?所以在那個態度,而這個態度的關鍵就在於「讓」跟「柔」,柔和所以你一定要具備柔和質直之心﹗

除了你學法,你認知人家教你,你要布施,你要守規矩,持戒以外,你有沒有那個忍辱忍辱針對自己是來奉獻出去用的,不是叫人家接受你的。所以學佛的人,這是一個基本方向,我們從來不要求人家接受我,只要求我自己,不是那一種愛面子的去符合別人,我只要求我自己不是人家的困擾,是這樣。那你要怎樣才不會是人家的困擾,如果你的個性稜稜角角,你絕對是人家的困擾。所以所有佛法的功課,都是在對治回來我這一個調柔之心的,只要你能夠往這個方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隨著時間拉長,你就會發現你的依報在改變,正所謂「依報隨著正報轉」,真是這樣要去試啦當然細項還有很多。吃素好啊對不對?但是,你們不吃都不行,就不好啊牛生來,生生世世,世襲胎裡素,人家也沒要求你們人類不要吃我啊可是你們還是把我吃下去啊你懂意思嗎?當然這隻牛也不見得開心,可是你看,也只能這樣,牠有牠的業要消,消完,牠走了

那這些戒是為什麼的?你就要去理解,戒不是訂一個規矩,然後,我符合這個規矩,我現在講的都是浮面的哦那我就會成道,不是這樣。戒是我們自性流露美好的,那個生命狀態的樣子,被描述下來,一個美好的生命體。有表於外在的行為模式,講話的模式跟腦子在想的模式,這些模式被一條一條,一個解釋、一個解釋記錄形容下來,就成為戒。那戒為什麼而存在?它要來讓我們依循的,不是要來限制我們東,限制我們西的,依循回去,回去原來那美好的樣子,是為了這件事情。那原來的樣子有一個根基,叫做清淨,所以,所有的戒你要去理解到,它都是要來讓我清淨的工具。戒是讓我生命清淨的工具,所以戒不是讓我來說,我又達成一件事情了,我又會一件事情了,我做得比你多,不是這個,你心不清淨,所以如果一個真正持戒的人,他一定會得到他周邊人的擁戴,擁戴呢不是歡喜而已他要跟進呢然後你心清淨了,你的身清淨了,你的行清淨了,語清淨了,在身語意業,依一個戒行一併完成。

那你這一個力道,不一定凝聚得了,你有做就會有,有不一定存得住,像你們賺錢一樣,有努力賺錢就會有收入,有收入一下花掉了,或被別人花掉,更嘔對不對?自己都沒有所以第三個忍辱很重要,忍辱能夠把你的布施、持戒的能量蓄積住,這時候,你基本的在所謂的世間的正報,都已經算是很高級數了,我現在還沒講到那個精進,禪定哦還沒講到那邊,光到忍辱,你蓄積的能量就已經夠了,夠比這個《弟子規》全部加起來還好了,那你這個人正報絕對沒問題,依報怎麼會有問題,所以是那個態度。

所以於法門上,無量無邊講不完,可是,我剛剛講的是一個原則,你的態度要對,那態度什麼叫對,「讓」啊!對不對?我有時間,我甚至沒時間,衡量輕重,我就犧牲掉一點我的時間來滿足你啊我犧牲掉我的心情滿足你你看喔你當下就在「密持修行」了,當下利眾,直接利眾所以你利眾的功夫出去了,你這一些能量就會回饋回來,回來,你自己就會是比任何人都開心的那個人,所以這個連世間話,還沒到出世法的,我們老祖宗,聖賢都講了,人生以服務為快樂之本,有服務的人需要,我要服務你可是你要符合我的要求,沒有這種服務,這種叫做威嚇、利誘,對不對?威脅,我可以給你好,可是你要符合我什麼,有這個就不是了。所以要有「讓」的態度,調柔之心的態度,就解決了!

晴天師姐:謝謝 師父!

師姐提問:有看到 師父上人說,不鼓勵吃保健食品,那這樣子的話,是不是也不要從事相關保健食品的買賣工作,現在很流行的傳銷食品業,是不是應該要改行呢?

師父:是這樣,各行各業的存在,有它的因緣,我們佛家講「八正道」,其中有一個「正業,正命」這個問題,它指的是你從事的那一個事業,跟你的生命的生活這一方面,你所從事的東西,不是那種業力很重的,比如殺生,害人這一類的不要去從事。各行各業的存在,它的合宜性是依因緣,如果你能選擇,你選擇,但你要了解我講的語意,我說不要去吃,意指是「不要去依賴」。我也同時跟你說,不要常常吃甜點,是不是就不要從事甜點的行業了,對不對?那個不要吃,佛家講依義不依語,就是你不要依賴,尤其是健康這件事情,你的健康絕對不是外在的這些有為物質支撐的,這一定要去明白,你的健康絕對是你的能量兑現出來的,既然能量是兑現出來,那你的能量從哪裡產生?從你的心,起心動念產生。

當然起心動念是一個源初,它會延展,它的這一些環環相扣的關鍵,這個就再說了。其中有一樣緣叫做吃,緣是吃,吃不是因,它是緣。換言之,一個人起心動念能夠保持恆常,加上他沒有過去的業力現前,那麼這個人,他這一輩子不會產生新的病變,新的病痛,我指的是新的,不是過去生,不知的狀態下造成的業力的兑現,不是這一種,我們把參數單一化,這樣科學才能講。所以,他起心動念清淨,他就得到淨業業,業就是結果的意思,他就得到清淨的結果,那清淨的什麼結果,總人生的結果就清淨,懂意思嗎?那總人生中,其中一個是你的身心健康啊也就是清淨,身清淨叫做健康,對不對?沒有病痛,心清淨叫沒有煩惱,憂慮,牽掛,這樣你這人不是很快樂嗎?所以關鍵在這邊,而不是吃藥,吃補,吃健康食品,吃這些林林總總,不是這些。

當然,如果你微量也想要吃個那個,那你自己決定,因為你功夫還不到一個層面。我比喻財、色、名、食、睡這五個,為什麼叫「地獄五條根」?因為你習慣了,它就牽制你在這個世間,永不出輪迴,甚至你上不了天道。那你一個一個去評估,財,我可以不要,對不對?好捨;色,我也可以不要,好捨;名,也可以不要;食,可以不要嗎?睡,可以不要嗎?其實真可以不要啊但是你修持不到位,你不可以不要,你修持到位,就沒有這種東西。我們生命是要休息,不是要睡眠喔可是我們現在都把睡眠等於休息,所以就產生很多奇奇怪怪的病,睡到昏,睡到失眠,對不對?睡到失眠,真會這樣呢因為你的血氣循環不佳啊﹗你不要以為你一直在睡,你那是昏昏沉沉的,一直在那邊亂夢一通,腦神經衰弱,都是這樣。有人睡眠過多,腦神經衰弱呢所以我們需要的不是睡眠而是休息,所以你要懂得休息,這個都在修行的功法裡面的。

說到吃,也不用啊!人家虛雲長老,有一次過年的時候,煮個芋頭,想說過年,沒人來找,自己難得清閒因為信徒都回家過年了,他就少一點嘮叨少一點人家來問東問西老人家想,我坐一下好了,等芋頭煮熟。一坐下去,突然有幾個學者來找他,發現長老入定,彈指一下,讓他回來,出定之後,欸看到客人來了,太好了,我正在煮芋頭,來吃芋頭、吃芋頭!結果看到那鍋芋頭已經長毛了,長菌了。因為他一坐下去就十四天了,過年已經過了,人家已經過完年再來找他了,那麼他一坐下去,有沒有吃?有沒有睡?統統沒有,所以生命本來是這樣

念起用,你看,念很可怕,如果你天天都說,非得要健康食品不可,你還真是不能沒有健康食品,那麼你就必須依賴它一輩子,這個習氣可能會帶到下輩子,那就沒完沒了,沒完沒了,那這也是很可怕的事情假設你又是要修行的,你就會在你的生命的歷程,光每天在清理這一些有為物質的障礙,你都清不完了,你什麼時候可以裝「法」進去。所以為什麼修禪法的人,他前行方便不是一下就打坐呢他是要用很多動功的,直接坐是靜功,對不對?他要很多動功,來把這一個載體的雜質給清理掉,前行方便,前面還有前資糧位,都要具足,你才能去靜坐,但是我們現在不是,我們現在一下就去坐,所以就惹來很多的這一些外面的雜質,外面的雜質你們叫靈,對不對?不要講人家邪靈啦搞不好你比他更邪喔對啊兩個邪湊在一起,東倒西歪,所以精神錯亂,什麼都來了,所以它有這一個規律,跟一個次第性。

那這一些行業,你為什麼去從事,先講賺錢,對不對?賺錢你就要去考量啊錢從哪裡來?有學過的都知道啊錢從財布施來,錢不是從你多會推銷來,你推銷的三寸不爛之舌是緣,你命裡有那些錢,你的三寸不爛之舌,才有辦法把它兑現出來,你命裡只要沒有,你的三寸不爛之舌會換回一堆鬱悶,不會賺到錢。那健康食品,你要做不是不可以,可是你要去確認,確認我賣的這個產品,有沒有傷害性?有沒有錯誤廣告?錯誤廣告就是名實不符,它也許沒有那麼好的營養分,那麼好的功效,我們跟人家講成這樣,這個你在生命的理路裡面,你就造業了,妄語啊欺騙人家,盜啊你騙人家,是一種盜對不對?那我騙你,把你的錢拿過來,錢的部分是盜,對不對?所以你只是為了一個糊口,幹嘛那麼冤枉去造那麼多業當然有些健康食品,它的確有那些健康的養分,養分你可以去吃無所謂,可是你不能依賴它,我們所有的食物都是這樣。

依於一個修行人,就是在你的基本所需的概念裡,你慢慢遞減,這要訓練。包括吃,你可以越吃越少,所以有些修行人,日中一食,過午不食啊當然現在樹下一宿的比較少啦他都很愛樹下的涼爽,可是都不要那個小金黑蚊來咬他啊那就不成。所以吃,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一天吃一餐,但有的人一餐不行,要三碗飯的量,有的人變成一碗飯的量,有人變成半碗的量,有的乾脆一天都沒吃,但是聽好,是很自然的不是[楗](台語:硬撐)喔修行不能在那邊硬撐,修行是為解脫,你在那邊撐半天,不行!可是你也不能在那邊圖依賴,貪圖依賴也不行,所以,這邊、這邊都不行,中道而行,你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在該怎麼樣的狀態底下,慢慢去遞減不應該有的生命雜質,慢慢遞減、慢慢遞減,你道業就會提升。

所以,假設你現在只有這個行業,你就認真去做,什麼叫認真?認真,第一個是什麼?不是你很努力去推銷你的產品,而是你要先很認真地去理解你的產品,如果我理解我的產品,結果不是我的上線跟我講這麼好,那我可以做抉擇啊我是不是要繼續這樣下去?我的人生需不需要一直吃這個?這是一個課題,這個當然前提是你的認知,你的產品到不到位,任何到位的東西,你吃過頭也都是變不到位,對不對?即便有機食品,如果我賣的是有機蔬菜呢?也不能吃過量啊對不對?不是加個有機什麼的都行,不是這樣,尤其現在也很少,不能說沒有,真正有機,準有機一堆,真正有機,沒有了為什麼?空氣中飛的都是雜質飄飄飄,飄在你的作物上,你也看不到啊所以你這個菜拔起來,你就不是有機了啊

你說,那我回家用自來水洗一洗,自來水裡面有氟化物啊不是有機,統統不是懂意思嗎?所以剩下你的純淨的念頭是有機的,你能不能把它來到你這邊淨化掉所以,剛剛這個問題關係到兩個類別,這個就是當事人要抉擇的問題,一個,你是不是要修行的人,它有另外一種講法的,如果不是,那無可厚非,你只能溫飽,你不要欺騙人就好了。如果你要修行,你就要對自己有所要求了,很多各行各業都是這樣,就像我們剛剛講畫畫一樣,我是要修行的畫畫,我對我的畫的要求就會不一樣,跟畫一張畫,開個展覽,很多掌聲,這樣的需求就好了;或者是更好就是可以賣掉好幾張,賣光光,連倉庫都不用,都不用準備,最好是這樣。那有那個路線,但如果我們是修行的,就不是那個路線,要求就不一樣,這可以明白嗎?所以健康食品是這樣

晴天師姐:謝謝 師父!施毓師姐提問說,金剛乘裡提到,煩惱五毒的本質即是佛的五智,煩惱即菩提,是否可以從煩惱中直接了悟佛性的本質呢?謝謝 師父!

師父:好,多數眾生都是從這邊去了悟,所以,為什麼要有出離心?一個人為何會產生出離心,因為他有「始覺」,始覺就是一個悟,開始的始,覺悟的覺,始覺於何?始覺於不覺,我們不知不覺啊所以第一個覺悟就是我,我覺悟到我不覺,我不覺的狀態下,我怎麼會有出離心!因為我感知不到煩惱、憂慮、牽掛的嚴重性,感知不到五毒造成的這一些結果,貪、瞋、癡、慢、疑有什麼不對沒有,對不對?所以這是一個「不覺」的生命狀態七十幾億人口占了極高的比分,都這樣,大家都這樣啊有什麼不對?比如,現在只要長了瘤,大家就是切掉有什麼不對?嗯,還真不能講不對啊所以以前我做過比喻,火燒了,我在睡覺,警報器響了,敲掉!有什麼不對?欸這個你還真會覺得不對,對不對?你應該拿一桶水去潑那一把火啊怎麼會是拿一個榔頭,去敲那個警報器呢?警報器感應到你家火災了,警報啊你就敲了。

你那個瘤長出來就是警報器讓你知道了,你把警報器切掉,沒有不對,多數就是會覺得這樣對啊尤其我們現代醫學、科學,西方掛帥,我們從小就是這種概念,所以對啊沒錯啊這時候又是你自己的抉擇所以當然是從五毒去體認,可是有的人為什麼五毒體認了,他還是成不了佛,因為他的力道不足,力道不足,所以始覺於不覺,然後不覺什麼?不覺有本覺,這三個是一個關係。如果你始覺了,你有出離心,也就是這五毒不好,我有反省力了,我不要它了所以我已經方向翻過來了,我從芸芸眾生愚癡的境界轉過來了,我不想要愚癡了,是不是「覺」了?你這個轉過來就是往成佛的路,佛是覺,往那邊翻轉了 

但是你有沒有到位?有的人一轉過來就到位了,這是上上根人!照理說,修密持的人,是要這種根器的人才有能力,因為修密法,不同於所謂的小乘,大乘,菩薩道。它是在大乘裡面的一乘,所以它所謂的「生圓次第」,有很多這些功法,是因為它不離大乘,小乘,可是它匯歸一乘, 一乘當然也是顯教的說法,那密乘就叫做密乘,或者是金剛乘,只是名詞不同,表達都一樣意思,所以它直接就是禪法的修持,叫做轉識成智。它為什麼叫五智「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這四個,那另外一個是什麼?本體智,叫做「法界體性智」。 所以你看,壇城,密宗壇城都有五方佛,五方佛,你如果把祂當作一個形相去崇拜,你又錯了,祂都是一個表法。

所以「大圓鏡智」由誰來代表,由東方阿閦佛,你們叫不動佛;那麼,「平等性智」由南方寶生佛代表;「妙觀察智」由西方阿彌陀佛代表;那麼到了北方佛,它由什麼代表,由不空成就佛代表所謂的「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同圓鏡。所以它這一個五智,四智是圓融的,那四智是誰拓分出來的,毘盧遮那佛的法界體性智。所以出去,最後匯歸,它都有一個次第說,從東方不動佛-阿閦佛,就告訴你一個很明白的事情了,就是開始,你沒有始覺,你沒辦法,你沒有始覺,你就「在染而不知染」,不是在染而不染是在染而不知染那個染到已經像古董沁到底了哦沁到整個都是那個沁的顏色,你還不知道已經被沁了喔我們眾生就是這樣,所以你必須警覺,警覺起來這一件事情,所以你開始,「開始」這兩個字括號起來,就是那個不動佛的表法

所以從東方佛開始修持到南方,南方叫做增長,叫觀行,上路了,喔上路了,所以南方叫做灌頂智,東方叫做金剛智,金剛是本體第一個初始,不可破灌頂就是開始,傳授,你接受到法了,祂就會走到西方佛,阿彌陀佛的成就,在這邊,叫做蓮花智,蓮花就是度眾生,度眾生,成就最多的就是阿彌陀佛。再往下走,這邊其實成就淨土了,成就淨土之後,佛不是到這邊了結,很多人祈求往生極樂世界,很好,可是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去了什麼事都不幹的,去了,就是要真正學佛了。

極樂世界這樣,為什麼我們這邊不是,我們這邊也是,它那邊也是,只是這兩間學校不一樣,我們這邊的考驗多,它那邊的考驗少;那邊是保證班,我們這邊是大風大浪中要訓練優良的選手,懂意思嗎?它那邊,慢慢地訓練、慢慢地訓練。所以人家講,娑婆修行一天,真正會的,不是像我們這樣亂七八糟的,用我們的獨頭意識在認知,自我認為有修行,不是這樣,真正的修持一天,勝過極樂世界一百年,是這樣。那為什麼這樣很多人要去極樂世界,因為我們受不了娑婆的這一天,我們受不了這一天所以我們每天都在造業啊人家會的是修一天勝過一百年,而我們修一天,遠離一百年,你看,就有這樣子啊所以各有利弊也就是說,我們在娑婆世界練拳出來的,都是胳膊兩條龍的練家子,少林寺烙印的兩條龍的

而極樂世界就慢慢來、慢慢來,沒關係,因為祂無量壽。所以很多人要去那邊,去那邊成就,可是不是成就就解決了!成就,你還要有作用。所以,最後在密持修法基本上都是這個階段,基本上,密持密持裡的顯宗,顯教,部分十二年不講,到了十二、十五年以後都是這個階段,叫北方佛,不空成就,所有在修的都是作用力的問題,這邊叫做羯磨智。所以它有作用,作法的意思,它不離這一個毘盧遮那,密宗叫「大日如來」,大日如來所表法的遍一切處,遍一切時,它的本體,法界體性智。所以這五智的成就,就是禪法在講的,或者是唯識,天台,它們在講,都有,轉識成智你們講的五毒,煩惱歸類在「識」的層面,可是「識」的層面,五毒又常常更細說歸類在,第一個最粗的生命狀態叫做執著。

執著裡面有所謂的見惑跟思惑,貪、瞋、癡、慢、疑,這個是歸類在思惑裡面,思想上的迷惑叫思惑,所以我們用兩個字代表叫做執著。如果一個人能夠把執著轉化掉,變成不執著,這樣比較白話,直接不執著,他的五毒就沒了。那沒了五毒不是直接成佛了,祂在小乘叫成佛,在大乘不叫成佛,小乘成佛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入聖位了,所以有這一個概念。所以見惑,思惑要剔除掉,轉執著為不執著,他就跳進去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是有資格修佛了。所以學佛的標準在這邊,就是拿到學習佛法的上課證了,是阿羅漢。所以我們現在都不是,我們現在是,想要拿到學佛上課證的前面的補習班,所以要好好「補習」,有志者事竟成一方面鼓勵你們,一方面也不要讓我們得少為足。

學習的人態度要謙卑,所以當然是在生活當中,直接把這些五毒煩惱轉化掉這就是佛法的根本修持而不是,「你們都不要來煩我喔我現在在讀經」,這樣你就不是了,你懂嗎?「都…不要來煩我我現在在打坐」,那也不是了,你是在[盹龜](台語:打瞌睡)不是在打坐。你讀經是在逃避,對不對?但是,沒有逃避這件事情。所以密持修法,為什麼叫「即身成佛」,很好的,直接了當解決掉。今天有一個人惹我生氣,沒有這種事情,在密持修法的人,沒有這種事情!今天每個人都很好,都來成就我的。密持修持就是這樣,直接了當所以,「欸,師父,剛剛那個人毀謗您,您不要生氣哦」「嗯,沒有啊他哪有毀謗我」,他在稱讚我,他看得起我,你不懂,這叫密持修持。你不是從煩惱當中直接轉嗎?所以沒有衝突的,懂意思嗎?

這是短短的說法,你要細說,要很冗長的,這種課題關係到一乘諦了,一乘諦那些根器的問題,所以,要講一乘諦的東西,必須要從人天法全部完備,講到四聖法界法,講講講講,講到依華嚴修持的人天善法《十善業道》開始講起,但十善業道現在還不行直接講,因為沒有因果的基礎,跟孝道的基礎,你十善業做不來,十善業卻是全部佛法的基礎,所以要從《弟子規》開始講,講講講講,講到《感應篇》,講到《十善業道》,再繼續講講講,講到四諦法,《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講完之後,契入所謂華嚴修持的,從十信位講完了,這一些所謂善用其心到十住位,十行,十迴向,十地到等覺法,講完,才能講到所謂的一乘諦,是這樣,所以要有一些基礎。

那圓融道比較沒有這樣細分講,圓融道搓合著講,我們比較搓合著講,可是要會聽,懂嗎?會聽的,就會行;不會聽的,就行不了,修不了,它就會變成知識常識,那知識常識轉化成獨頭意識,又很可惜了。所以圓融道就是什麼?你聽懂一句,趕快去做一句,所有的每一句,你放心,你還沒出輪迴,你絕對都會對治你的煩惱,那煩惱絕對都是五毒,懂意思嗎?所以你會的圓融道當下,也在即身成佛,但圓融道條件,你必須一要盡信佛三寶,二要盡形壽,行菩薩道,第三個,不斷懺悔業障,這三個。懺悔業障不是老是,「啊我做錯事情了,佛菩薩,我跟您稟告,我懺悔」,不是這樣。懺悔業障就是你要不間斷不貳過,你今天知道有一個過錯,馬上杜絕掉、馬上杜絕掉、馬上杜絕掉!你要用一些功法,再來杜絕掉,都好,這三個是圓融道的條件,沒有這三個,很難在圓融道修持。

圓融道,涵縮叫做身語意業的完成,所以身語意業的低等次完成,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的高等次完成就是圓滿佛。你看,佛法的妙就妙在這邊,一即一切,一個科目是幼稚班也在學的,博士班,博士畢業了,也在學的,都是同一個科目,它是圓融的,它是深度的問題,所以聰明的人就是直接在生活上對治。學法不要太追逐那個名詞,懂嗎?我剛剛已講完了這一個課題了,是是是,好好好, 對對對,你就在對治五毒了,這是高妙法,這叫做古喻今詮,上功不昧下行,所以言詞你一定要去轉化成你最能理解的,很高妙的言詞是古時候人的習慣,它不高妙,我們現在不習慣,它就變高妙,所以我們要把它轉化成,我們現在的理解的模式,你去做就很容易,所以那個東西,要達到這個所謂的金剛乘,這些金剛部的,不容易不過,你只要知道基礎的建構,它就可以銜接,這樣明白嗎?

晴天師姐:謝謝 師父!感謝 師父上人今天的蒞臨!讓我們苗栗的學子可以學習到真正的佛法教育,不知道今天是否可以祈請 師父唱音聲呢?

師父:嗯好,好啊

晴天師姐:謝謝 師父!

師父:大家如果想聽的話

波芽老師:非常想,非常想!

師父:好啊,剛剛問題都結束了嗎?

晴天師姐:是,有一位師姐提問家裡的祖先牌位問題,是否要供養家裡的祖先牌位,因為她的狀況就是,早期先生已經過世了,所以跟家裡的關係 並沒有很好,他們覺得對方可能不喜歡他們的家,她為什麼現在還要去供奉他們?

師父:這個問題,如果說前面有聽懂的話,應該也可以理解我們一個人活著先要定位,對不對?如果我是一個修行人,那修行人還要再定位一下,要不然,我憑什麼要修行,會有這個,修行人的意思,就是你未來的命運會變好的那個人,不是修行人就不會變好,因為隨業流轉。如果我自定是修行人,就是我未來的生命,要比現在更好,我是自定這種人的話,那你沒有選擇,你只能隨順,對不對? 因為修行只有一個課題,你不能有執著,你不能有分別,你不能有妄想,意思就是說,你不能有我覺得、我認為、可是呢、但是喔、這個、那個,你不能有這些。你只能都好,我能夠讓我周邊的人歡喜就好。菩薩所到之處,恆令眾生,生歡喜心,你在學菩薩那你就要學著,怎麼讓周邊的人歡喜心。

所以階段性要把對錯放一邊,道理有對錯,對不對?所以道理誰講贏就好,就算以前我們常常講一個例子,「風水、地理、茶,真懂沒幾個,爭贏是他的」(台語)。那你說,到底什麼叫好風水,什麼叫做好茶,就是爭贏就是他的啊爭叫爭辯,此宗本無諍,諍則失道意,你一爭辯,你就有失道心,道業了。你是一個修行人,你就很冤枉,他不是修行人,他不冤枉,懂嗎?如果你是修行人,你就很冤枉,所以我們修行人,不幹這個事情。我有能力,我可以多做一些,我沒有能力,我多讓一些,這很簡單。這個只有一個關鍵,你願不願意?可是你願不願意沒有人可以幫你,只有你自己可以決定願不願意。你決定願意,你就幫了你,你不願意,那你得要繼續綿延你原來的苦。到什麼時候不知道,都不知道,到你願意那一天,才開始遞減,那你願意的那一天不知道,所以希望你能明白,明白了之後,你發現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你的道業成就,不受這些有為質礙的影響。

那這種東西最後剩下一個概念而已,「入境隨俗」聽得懂嗎?人過世後埋在地下對,還是放在塔裡面對?還是把它撒在海裡對,還是把它攪一攪,燒一燒,變成寶石對,現在有寶石啊,還是我家的狗缺鈣,然後我把骨灰給牠吃一吃,告訴你,都對!虛雲長老說,我往生之後,請你們把我的骨灰和麵粉供養水族,水族,那些魚河裡的魚、蝦、貝類啊虛雲長老是這樣啊當然他的學生恭敬他,沒有照他的遺願。你看,為什麼這樣,人家得道高僧,因為他都知道,即便他得道了,他開悟了,他得定了,他還是不忘,我們說很[抾拾](台語:節省),不能浪費骨灰啊把骨灰放在那裡要幹嘛?發霉對不對?當然要去跟眾生廣結善緣,所以要給水族吃,這叫豁達。所以我們人生是要什麼?去提升的,而不是要僵滯的,所以周邊的人好,就好我都這樣啊懂意思嗎?這個就參考看看,我們自己都是這樣,人家好就好懂嗎?要不然今天就到這邊

師父上人音聲唱頌釋義

Minaya kinaya suci kainai yoko mina ki lu

所謂「若能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本然如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因我們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讓這一些本是虛妄的幻境,變成扎扎實實,牽制我們靈性昇華的一種質礙之物。

Kina mina kina cila so

如果要往生命自在解脫的歷程驅使的人,他不得不去關注這一種,所謂的最基礎性的課題,那所有基礎性的課題,乃至高妙性的這一些境界,統統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性。所謂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依著這一些,一念不覺產生的識性,依識起用造成這一些六道輪迴、四聖法界、十法界,這一些法界的牽制。然而我們生命的價值,就在於經驗它而又超越它,不受它的牽制。那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心現識變,我們當然就要回來調整這一顆心,讓我們的妄心轉化成真心,這時候八識成四智,就回歸我們本有的本覺。那麼這一個「始覺」就沒有白費,同時這一個「不覺」也功不可沒,所以依此所謂的真妄,亦是不二之法,在一乘諦的這些概念的修持,其實也就是我們一個生命狀態的本然所以它跟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並不是講到佛法的不同境界,它高我低。而是這一些境界,都是我們生命的本來樣子,只是我們有沒有去促成這一個本來樣子的顯發而已。

也希望透過來到這一輩子,有機緣再續佛法之緣的這一個狀態底下,能夠去把握這些所謂的教理行果,這一些所謂的聖言量,從聖言量的依持深入履踐,而成就我們的正量,回歸我們各個的本來是佛,所謂是回歸本地風光的燦爛美好,感謝諸位

 


🌱延伸閱讀 : 一覺元 弘聖上師 隨緣開示 2020/04/19 大道苑裡「修行的態度與如何修心」

                       弘聖上師《元和妙音影音》2020年4月19日 苗栗大道苑裡

                      ✨2020年4月19日「苑裡學堂」花絮~「哇!苑裡學堂來了」✨

                      🌿「大道苑裡」願心願力成就生命教育🌿

                     🌿2020/6/13【大道苑裡】首映實況全紀錄🌿

                     🎥大道苑裡首映會花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