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10 人生講座(台北)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於王泰融老師主講後開示)
【原來我這麼執著】
Master Hong Sheng’s Instruction after Talk on Life Lecture Series-
How Stubborn I had been by Terry Wang on July, 10th, 2016
時間:105年7月10日,14:00~16:00
地點:台北太極藝術教室(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號2樓)
紀錄組恭敬整理
對啊!藝術家……我也是藝術家(師父、學員笑),最難度的一個族群,你看。剛剛王泰融在講的時候,讓我想到一九九八年那時候我在電台工作,我們電台在播放新聞的中間,會有一段大概六分鐘左右的職棒轉播,這時候主播會換成棒球主播,然後五、六分鐘結束之後就進廣告了。那這位棒球主播跟我們都很熟,有一次就跑出來,在我們的主控室就說:「曉戈,走走走,我們去茶水間。」我說:「哦!好好好,去茶水間。」茶水間的意思就是抽菸室,以前沒有「抽菸室」這個東西嘛,那麼都在茶水間,以前我們公司的茶水間都在樓梯轉角。
那去了啊,他就說:「來一根、來一根!」我說:「我不會!」「啊?你不會?那來一顆、來一顆!」檳榔啦(學員大笑),「來一顆、來一顆!」「我也不會!」他說:「來一口、來一口!」酒啦,那個茶水間備齊的是這種東西啊(師父、學員大笑),我說:「我都不會!」他說:「那你遜斃了!你不是藝術家嗎?你不是學美術的嗎?」我說:「我是屬於比較遜的藝術家。」那這個就是什麼?當時彌漫在藝術界幾乎都是比較有個性的嘛,我們這種就比較沒個性。都是比較奇特的啊,這些一定要去嘗試嘛,所有的東西都要去嘗試,藝術家是自由的、勇於嘗試的、創新的、冒險的,是不是這樣?你們以前是這樣嗎?你看,我跟不上時代腳步,什麼都不會。
那所有的都是以這種方向導歸,當時,我們在從事藝術的這個領域裡面,就有很多所謂的……其實我這種算是少數,因為大家都要跟進時代腳步嘛!因此,那時候很多人來參學……那時候啦,一九九八年的時候,我更年輕,對不對(學員笑)?來參學的時候就會問很多問題,然後就說:「師父,我們的小孩子如果從小學你們這種所謂的聖賢教育、佛法,未來不就跟不上時代腳步了嗎?」我說:「什麼『學佛跟不上時代腳步』!你跟得上時代腳步就是你落後、你落伍。」對不對?你跟得上嘛!那你跟誰?我說:「學佛的人是創造時代潮流的,哪裡跟你談什麼跟得上、跟不上的問題!」所以,要明白,非天下第一等人才是學不了佛的,那我們現在是天下第一等人才嗎(師父笑)?很難講,就有一個疑惑啊!那麼佛法善巧方便也無盡慈悲,總是會為我們搭橋,對不對?所以這時候它就告訴著我們:「好好學,也可以學成天下第一等人!」可是,你的知見一定要正確。
剛剛王泰融講到西藏的這些家長都很希望小孩子去當喇嘛、仁波切……等等,這是因為時空背景不一樣的一個概念,而不盡然說西藏這一個大地區所有的平民老百姓都有真正的佛法的素養,不盡然!那麼在那一個地區,很清楚的知道「仁波切」這個名詞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老師」,那你用一種心態就可以理解,我們以前……現在我不知道,現在因為做老師沒有什麼「18%」(註:退休軍公教人員優惠存款利率)之類的了,是不是?以前都有,所以以前的家長也很期待他的小孩子當老師啊!講到這個,就是我媽媽、爸爸最大的遺憾啦,小時候,他們最希望我當老師,那麼我的成績沒有王泰融好,所以我都是留級的那一種,(師父笑說)吊車尾的那一種、怎麼認真讀都讀不好的那一種,以前我跟你們講過。
小孩子如果讀不好,不要太過嚴厲,因為這是我小時候的苦(學員笑)!可是,也不能因為這樣讓小孩子有藉口讀不好,我們是因為有病。不是神經病哦(學員笑)!我的頭這邊老是頓頓的,有先天性的業障啦!我小時候有重度鼻竇炎,所有的這些穢氣集在腦門的時候就會昏沉,尤其是低頭,所有的這一種磁場凝聚在鼻竇腔的時候,就沒辦法集中注意力,這是一種先天的業力。那現在為什麼好了?修行!所以跟你們講說一定要信佛!佛絕無食言,是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不妄語者,只要講出的,必是真言!所以,祂依真如自性起用,隨順流露而已,一點起心動念都沒有。那麼眾生是處處、時時都在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這整個宇宙就產生。
再講回來剛剛這個「當老師」,最大的遺憾是沒辦法當老師。所以,長大後,想說這樣也很愧疚,讓爸爸、媽媽抱著終身的遺憾,這樣也不是辦法,所以想辦法當個「師父」這樣(師父、學員笑),最近我媽媽有一點安慰了,這個是話外話啦!那再講到西藏這些仁波切,西藏沒有「活佛」這兩個字,「活佛」是依我們這些所謂漢地、漢傳,我們現在一般講大中原地區,對於這些神祕的理路不夠瞭解的稱謂啦!所以,很多人在修持密法的時候,迷執於所謂的「轉世」這種東西,為什麼講「迷執」?如果你們大家都知道你們都是轉世,你會不會去嚮往跟探索這一類的知見?那你們哪一個不是轉世?!只是轉於自不自知而已啊,是從上面轉下來或是從下面轉上來的差別嘛(學員笑)!
仁波切亦復如是,很多仁波切轉世是不自知的哦!很多仁波切也越轉越往下掉哦,那有的是越轉越往上,一樣,關鍵處於他的修行的功夫。換言之,我們現在的大中原地區有很多人轉世也自知哦,那也越轉越好、也可以感受,只是他不被掛上「活佛」兩個字而已,這是一個平等法。所以,學佛,不落於迷執跟所謂的佛學知見,不在這一個窘境裡面的關鍵就是你要先把這些名詞搞清楚,古時候講話的慣用詞,它代表著什麼意義。「仁波切」就像我們現在學校的教授,那麼他是什麼樣的教授?他是搞佛學的教授。搞佛學的教授有沒有代表他一定有修行?不一定,對不對?只是說在那一個環境先天之便下,少名聞利養的誘惑,「少」不代表沒有,相對於我們現在。剛剛王泰融講嘛,西藏,去到那邊,誰不清淨?是不是?誰不健康?每天呼吸新鮮空氣,看到的都是大山大水,誰心胸不開闊?對不對?飛機一回到了臺灣,還沒到,就在飛機上計劃怎麼爭了,對不對?這是一個沒有真正修行的特色啦,那這也是七十幾億人口的多數啊!
那麼這些名詞你只要把它搞清楚弄明白,你就知道關鍵還是在於自我修持。所以,許多轉世的仁波切在轉了之後,他的道次會降,他會依於他們的密法,知道原來他過去生是當這一科的老師,那麼轉世又承接到這一個科系。有的就選擇繼續完成他未完成的什麼?所謂修行的境界,那表示他沒有成就。那麼有的就選擇還俗,結婚、生子,然後跑到市區的大學裡面當個仁波切,那時候在市區裡面就叫做教授,他教學的科目叫做佛學,僅是如此。
所以,我們必須要把「學佛」跟「佛學」真正的去認清,我們自己是要學佛!那麼佛學重不重要?佛學對於一個學佛的人是做為一個明白的前方便而已,你不能執迷在佛學的本身。在這一些解釋名詞上搞清楚、弄明白,有助於我們不迷,這是可以的,可是,如果我們沒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它又幫助我們加深執著、加深名利心。好比說現在多數的學佛人,稍微接觸一下都會一些佛言佛語嘛,那有時候我們跟人家講,我們最怕認識的是哪一個族群呢?就是學佛的人!這時候的「學佛」不是真正學佛啦,就是說一出來就是「我的招牌就是佛教徒」,加一個「徒」好了(師父、學員笑),然後形象就是標標準準的佛教徒,講話溫文儒雅的佛教氣質,內底裡所闡述的又是佛言佛語,這一種人有時候是非常可怕的,那只是有一個樣子。為什麼講到這邊呢?因為佛法論實質、不論形式,它不講外在這一些理路。
那麼我們常常也會……常常掛在嘴邊的佛言佛語,我們根本不懂它是什麼意思,以前我跟你們分享過嘛,我們現在重複一次好了。最常聽到的佛學用詞,在你們的生活當中,也許你們還沒學佛之前就都常常掛在嘴邊,「隨緣」!是吧?你們現在有學,就知道「隨緣」多難!那現在知道多難,我們以前常常沒事、有事都跟人家說:「隨緣啊、隨緣啊……」(學員笑)對不對?是不是標準的佛言佛語?那自己都不知道隨緣哦!當你不知道,你講出來卻沒有隨緣的能量的時候,你們兩個就在糾葛攀緣,知道嗎?那你講出來的、勸他的「隨緣」,來到他的知見裡面,他運作出去的也就是攀緣。
「隨緣」跟「攀緣」這兩個詞是非常難以理解的,就好像我們又常常講「放下」啊,對不對?「沒什麼好計較的」啊(師父、學員笑),是吧?我們自己計較得要命!所以,「放下」跟「提起」又是非常、非常難理解了,這種種的佛學術語,都必須要透過親自的修證,才有辦法真正體驗、理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既是要真正的修證,「修」在前、「證」在後,那這一個「修」就非常重要了。也就是說,如果你說的比做的還多,它的邪見就無限延伸了,寧願知一條、做一條,你的智慧就再增長一分,每一分智慧都有辦法幫助你去解析到你原來不知道而最接近的層面,像鍊子環環相扣嘛,都有辦法。那麼一個沒辦法頓悟的修持者,透過漸修就是這樣進步的,換言之,他如果有些微的停滯也就進步不了了,就代表著他已經退轉。
所以,佛言才告訴我們:「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累劫累世的這一些殃禍在一念間……我們放寬一點好了,一輩子,一輩子當中就可以頓然去消除,一念間是上上上根人!那麼也不是我們轉述、瞭解一些佛言佛語就真正叫做學佛,佛菩薩也慈悲,祂本來有些定義,可是,我們現在的人低落,這樣的定義也不算數了。祂定什麼?「見聞轉誦是小乘」!小乘佛法算是很厲害了,對不對?超越六道輪迴了。「悟法解義是中乘」!你看,這時候中乘,一般學佛的人比較少有聽到「中乘」這兩個字,為什麼這時候講中乘?在禪法裡面,它又把「辟支佛」拉出來講,一般我們知道小乘就是「阿羅漢」境界,阿羅漢上去是辟支佛,「辟支佛」我們把祂定位是中乘。那麼「依教奉行是大乘」!大乘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你已經去做了。從這一個角度,我們多數的人都不堪稱為大乘,有時候連小乘都沒辦法。
那麼我們常常會不自知,這邊講一個例子。昨天,跟阿雲開完會之後又有一個小小的對談,阿雲今天沒來,可以講她的壞話(師父、學員笑),我就為了她……其他同參也在啊,做個表法,然後我就講一件事情。有一年,不知道是不是二○○八年的時候,她好心要請我跟小妍老師一起去吃飯,那裡叫什麼?陶板屋哦?陶板屋!我說:「哇!太好了,有人知道我們肚子餓了。」冒出來了哦,然後我們就跟進,當然啦,最後是我們付錢。她要請,最後是我們付錢啦!很好笑吧?對啊!為安心用嘛!為什麼?這得要講過程。那在過程裡面就聊聊聊,我就跟她說:「阿雲啊,你們怎麼老是只迷執於小乘,不要往大乘努力?」喔!馬上……沒有真正發脾氣啦,馬上抓狂,一般說抓狂,(師父模仿麗雲師姐抓狂的口吻)「你怎麼這樣講啊!我已經修佛修了二十幾年、三十年了,以前還沒認識你們就跑大乘佛寺,到處跑過了,都是大乘佛法,現在 師父怎麼講我們是小乘……」啪啪啪啪……你們很難聽到阿雲講話這麼快速的吧?(學員笑答:對)(師父笑說)有的人不認識阿雲啦!然後我說:「哦!好、好!息怒、息怒、息怒……」要一直勸她息怒、息怒。「要不然,我們請客好了!」因為我怕她拿那個牛排刀啊……(學員大笑),是不是?所以我們請。
當時,她不能理解為什麼!那你現在有機會問問這位大師姐,你就知道她現在謙卑很多,你問她:「阿雲姐,我們現在是修什麼?」「我們在從三惡道慢慢看能不能修出來而已!」當時我不好意思講啊,其實我說:「你們不要老是只修小乘。」當時應該要講實話,當然,實話相對謊話,對不對?這時候要論心不論事了哦,當時我講小乘是叫方便說,不是跟她講謊話,要不然,講實話是要說:「阿雲啊,你為什麼老是在修三惡道!」(師父、學員笑)你知道嗎?所以,這個語意之下是說我們一個學法的人第一件事情就是「人貴自知」,可是,這一件事偏偏非常難、非常難,因為我們深固的習氣薰染太久了,薰染得自然到我們連想都不用想:「就是那樣」。
所以,佛告訴我們,「俱生煩惱」……眾生,只要你當人就有三個〜嫉妒、傲慢、貪欲,另外一個名詞也就是貪、瞋、癡!嫉妒、傲慢、貪欲是我們所謂的俱生煩惱,「俱生」就是與生俱來,生下來就是這樣。那當然,是現在生下來,而不是人家禪法裡面所講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不是那一個原來的面目,而是帶著累生累世的染習來,蹦〜出來的,男女和合、靈魂附體,附在那個男精女血的和合啊,佛家用詞是這樣,一般人的用詞叫做男性精蟲遇所謂的卵臟(卵子)!那麼那時候會不會產生人?不會!必須在剎那間,那一個你們講的靈魂、神識,中陰靈魂剛好入胎,才開始產生這一個靈魂。那麼這一件事情在佛有一次對難陀講的《處胎經》裡面講得非常詳細。
「難陀」是誰你們知道嗎?「阿難」你們知道嗎?(學員們點頭)難陀是 釋迦牟尼佛的弟弟,那阿難是提婆達多的弟弟,這三個人都被 釋迦牟尼佛剃頭了,然後就沒有國王了,你看(學員笑)。本來難陀沒有出家啦,提婆達多跟著出家嘛,當然,提婆達多鬧事,最後下地獄。那阿難跟在 釋迦牟尼佛旁邊,你們對他就比較清楚,他是最帥的那一個,所以你們都比較清楚(學員笑),難陀也非常帥。你看,以前的修行人都很帥,我們現在都是乾乾扁扁的。難陀本來沒有出家,那他太太有前車之鑑,他太太說:「不行啊!兩個堂兄弟都被哥哥給剃頭了……」釋迦牟尼佛就是阿難和提婆達多的堂哥,「還得了,剩下這一個,要趕快把他巴住!」
結果有一天,釋迦牟尼佛一個靈感來:「啊〜難陀的時間到了!」(學員笑)因為以前托缽嘛,對不對,托缽引磬,就走到難陀他家,然後噹噹噹……噹七下。「噹噹噹」的意思是什麼?以前托缽就是你去人家門口「噹噹噹」,人家就拿飯或拿菜給你這樣子。那這時候難陀他太太知道嘛,她說:「不行!哥哥來了、哥哥來了!難陀,你不准出去,不准出去!」難陀說:「不對啊,哥哥是大修行人、是佛,我們一定要爭取時間供養啊!」以前的人知禮嘛,他們都有這個基本的禮儀。那這一個特質可能王泰融比較可以理解,就是他在十五年前去到西藏地區,對不對?他們的態度就像這樣子,他們都有基本的這一個概念。那這一個概念當然相對於現在的人……我們這一種身處於都市的變種人來講的話,好像都有修行了,可是,在以前是基本禮儀。在 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供養這些托缽的行腳僧,也是基本禮儀,那我們現在不是嘛!
那難陀的太太就巴著難陀,最後,難陀堅持的說:「不行啊!要不然這樣好了,我一下就回來了。」他太太為了保證他一下就回來,就在她的眉心上點一個紅紅的類似硃砂,用現代話講好了,拿個口紅畫一下。那口紅久了是不是會乾掉,對不對?她說:「你在乾掉以前要給我回來!」這樣(師父、學員笑),「你就這麼個時間,我答應你去。」結果一開門供養,釋迦牟尼佛很恭敬的把食物接過來,接到祂的缽之後,沒講話、轉身走,難陀就跟著走了!(學員驚呼:蛤?!)祂的神通就是這樣,那是一種攝受力!因為難陀本身的基底夠,所以他會跟「法」相應,就跟著走了。那你看他太太……(師父、學員笑),口紅是沒用的,對不對?!走了。那當然,後面還有很多故事,總之後來就是他太太也在召喚嘛,這時候就兩邊拉來拉去,然後 釋迦牟尼佛就為他剃頭啊,剃頭之後,就用許多的善巧方便讓難陀堅固所謂的道心。
比如說剛開始時,因為他的世間的享福、情感方面的欲還沒完全斷,祂就用著神通帶他到天宮去。一上去天宮,哇!一千個天女在那邊,非常的……你們說的嬌媚、美麗(學員笑),然後難陀看了非常歡喜:「這是哪裡啊?」「這是天宮,你可以去逛逛、看看。」可是,看不到任何一個男的,所謂的天主嘛,天宮應該有天主。那難陀就好奇,就問這些天女:「這邊有沒有天主啊?」她說:「這邊沒有,還在等。」還在等?他說:「等誰啊?」「等凡間一個修行人,他時間到就會來這邊了,我們就會是他的妻子。」這樣。天宮一個天人有一千個妻子啊,那現在什麼阿拉伯四個……(師父、學員笑),所以你知道嗎?明眼人理解到這邊就知道上天庭不是好事,尤其是男的,你就很難修行了,你的結果就是什麼?等著下三惡道,是這一件事情。
然後難陀就繼續問:「那那個人是誰?」她說:「聽說凡間有一個叫難陀的。」他想:「那不就是我嗎?」(學員笑),他說:「啊!太好了!」這時候說「太好了」,下凡間就跟著 釋迦牟尼佛真正的勤修了。剛開始跟著祂是還有一個罣心嘛,家裡有個美麗的妻子,有「一個」嘛(學員笑),所以他在修持的過程裡面分隔兩地,他若有所思啊,對不對,那個道心不堅固,然後慢慢修這樣。結果經過這麼一遭天宮的旅遊,(師父笑說)看什麼時候你們也辦個天宮旅遊這樣(學員笑),天宮旅遊回來之後,哇!堅固道心,一直修、一直修、一直修,他的境界也隨之一直往上提升、一直往上提升,不得了!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又有空了,「走啊,難陀,抓著我的袖子。」咻~過去。「這次要去哪裡旅遊?」「地獄」!到了地獄,就看到那些鍋子煮來煮去的,抱柱地獄……等等,一看,怎麼那麼可怕!然後又到處逛逛,又請教地獄的這些鬼差們了,他說:「怎麼會這樣呢?怎麼這邊這一鍋還沒有人呢?」「我們正在等一個修行人。」(學員大笑)(師父笑說)「這一鍋油鍋怎麼還沒有人呢?」這樣。「等一個修行人。」「他是怎樣?」「這個修行人現在正在人間修行,他叫難陀。」(學員笑)「嗯?不就是我!那天宮是怎麼一回事?怎麼現在這個?那我到底要去哪裡?」然後鬼差繼續加碼,講說:「不過,他還不會那麼快來,所以我們那個火慢慢烤,不用那麼快滾,因為這個修行人功夫很好,會修得很好,他必須先去天宮跟一千個妻子墮落之後,他就是進這一鍋。」難陀這時候開悟、覺悟,更加勤修,力求超三界、十法界,而且最後也學成就啊!
所以,一般人必須在生活當中有一些境界去所謂警醒自己啊!可不要這樣就……馬健(註:王泰融老師的夫人)就沒……(師父、學員笑)。在我們修行上來講,一定要去深知我們到底是為什麼,而不能在這一個道途上盲修瞎練。那麼在這個道途上盲修瞎練,最後,「法」對你沒益,而你對「法」有害,為什麼?因為我們會背負著一種所謂的「毀佛謗法」於自自然然當中,這時候又造下了地獄業因。就好像以前的人為什麼這麼尊崇出家人?而現在的人為什麼這麼多瞧不起出家人?以前尊崇出家人是尊崇到連皇帝都尊崇,所以古時候的出家人見到皇帝是不必下跪的,唯獨是出家人,他只要合掌作揖即可。為什麼?因為以前的出家人是天下第一等人才,所以是人天導師。不只是人間的導師,連天人他都必須教,這個就是出家的第一門檻,你出家就是誓為天人師了,這個「誓」是發誓、立誓,誓為天人師。那我們剛剛聽到王泰融跟我們分享的例子是:「我們是不如意,要去佛門清悠一下。」對不對?這個是完全不具足的。
那麼在這一個時代也多所偏頗,所以我們也不知道什麼叫出家,以為只要我閉室在一個所謂的蘭若裡面,就可以得到這樣清淨。那講「蘭若」,在這個時代又太高抬了,蘭若是佛家的用詞,特指清淨之地叫蘭若。以前清淨之地的定義是什麼呢?是你住的地方聽不到牛叫的聲音。那你知道鄉間養牛嘛,牛都會「哞~」(師父模仿牛的叫聲)對不對?那牛的聲音也很大,很大就會傳很遠,所以你看,那一個地方偏僻到連牛都沒有,是比有牛的地方還偏僻、還偏僻、還偏僻,叫做蘭若。所以,蘭若好修行,可是,不要誤解了佛所說法的密意,祂告訴你,你要維持自性蘭若,而不是只是力求外在一個生活環境,搞得清清悠悠,好像文人雅士一般附庸風雅就叫做修行,這統統不是。
所以,佛說法有其密意,如果不懂的人,他看佛經必定誤解。包括造塔、修像、繞塔、行經,統統有其密意,「塔」比喻為「身」,「經」以指「路」,所以身中有佛性,你在繞塔、轉經輪,是把你的真如佛性透過繞塔儀式給反聞聞自性回來,去舉外明內用的。如果從這一個角度,我們現在又講回來,西藏多所這些虔誠的信徒,只要到一個塔必繞,是不是每個叫修行?這一個現象……我們去過西藏嘛,對不對?當然,我們現在已經距離王泰融去有十幾年了,我們去的這時候所看到的景象只是一個感受,多啦,當然,所有的現象裡面有所謂表層跟裡層,我們現在不講裡層,那你看到的多數的表層,就像我們現在的民間信仰一樣。所以,外國人來,看到我們臺灣很多的民間信仰,這些乩童啊、廟會啊……什麼的,他也覺得很神祕哦,然後他也覺得好虔誠:「哇!這些人都好有修行哦!」因為有從事這一個儀式嘛!
就像你們這一次去西藏所看到的那些,有沒有?哇!拜啊、跪啊!那能不能成道?成道、開悟證果跟這些形式沒有關係,跟你透過這些形式而契入到背底裡的本質意涵有關係。如果不透過這些形式呢?厲害,你直接契入本質意涵,他也必定成佛,所以跟形式統統沒有關係。那麼講到這邊,當然不是希望我們把形式都丟掉,而是希望諸位在你各自的修持形式當中,不要去迷失了。迷失久了,你就會圖方便;圖方便久了,你就會變隨便;隨便久了,你對待你那一個修持的形式也不恭敬;不恭敬,你僅止於求得它的一兩下的運作,希望它保佑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美滿,那是了不可得的事情。
佛法的人是什麼?智慧之學的人,所以,頭腦一定要比任何人都要清楚,知見一定要比任何人都要正確,這是一個學佛的風範。如果這麼一個人辦不到我剛剛講的那些,他也就沒資格出家了。出家者,出離生死之枷、出離田宅之枷、出離宅院之枷、出離塔寺之枷,塔寺就是你們講的寺廟。所以,不是進入寺廟就叫出家,你說老祖宗講說「塔寺堅固,鬥爭堅固」(師父笑),出家進入塔寺,在那邊鬥爭啊,爭住持地位、爭case,因為幫死人超度,最低級差不多一次三萬(師父、學員笑),如果有資歷,變五萬啊!資歷又更高,變六萬啊!一直起跳的,總總啦,這是世間事啊!
所以,現在是一個大亂的時代,我們要自求多福,自我保持清明的知見,長時薰修、深解義趣、深入經藏。那麼要知道,經藏不是在文字相本身,而是諸佛妙理的本身。透過所謂的文字般若,希望我們能夠用放下的態度去涉獵、薰染而起觀照般若。觀照般若你契得了,回歸實相般若,那時候就是你的真如面貌,那時候才是真正修佛的一個依歸。那當然,佛在講法,依應眾生無量而善巧方便用了無數的名詞,都在形容同一件事情,所以依義不依語,能夠瞭解其義理即可。
那最後就是那一種「場」,你們世間人講的「場」,剛剛王泰融講到道家講的「炁」,炁不是氣功那個氣哦,而是元和劇子「元炁慧智生」那個炁,那麼也就是我們的本體啊!所以,道家講「天元一炁」,佛家講「毘盧遮那如來」,也就是我們的清淨法身、法身慧命。回歸我們的法身,回歸法身大士,那時候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即佛」,不離此而能達彼。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本然是一個你自體,你愛去哪就去哪,那時候有沒有去?沒去!有沒有提升?本來生!包括你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本來就是你生命的境界顯化出來,六道輪迴亦復如是。所以,生命的主人是我們自己,我們切莫依妄起用望他求。
所以,禪法講到至極是什麼?當然,大家不要取其文字義而忘了其本懷。佛不拜佛、佛不念經、佛不念佛、佛也不持戒,統統沒有!為什麼?佛本然圓滿無瑕,太歲頭上安頭,了無此事,也就是多此一事的意思。所以,禪宗直了見性,不言餘物嘛,尚且還是心外,以心傳心,教外別傳,當然,它也不否定所謂的文字相,只是叫我們不立文字,「立」就是執著,所以不必去執著這些。那但求什麼?忘情,莫更覓真,本來是真!看諸位有沒有其他疑惑?
珞晴師姐(主持人):請問各位師兄、師姐有問題嗎?
師父笑:時間超出了?
珞晴師姐:嗯!如果沒有,我們就先到這邊囉!
師父笑:那就收假囉!(學員笑)
珞晴師姐:沒有嗎?
師父:那就先這樣,感恩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