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5日 和諧人生講座 (高雄)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於黃美螢老師主講後開示

【急流中慢舞】

 

2014年10月5日 和諧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2).jpg

 

時間:103105日,15:00~17: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亦不壞世間相」,我們也經常提到「和光同塵」,為什麼可以做到和光同塵?是因為基礎性內心的「無我」。不只是佛法,包括道家、儒家,其實所有的法都強調那個方向軸,哪一個方向?就是「無我」,也就是去掉我們自己。從儒家的角度,也提到「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只是說依人道上來講,為什麼加個「犧牲」?因為人有一個根深柢固的自我。從佛家的角度,我們只要是來當人,就有三個所謂的俱生煩惱(與生俱來的煩惱),第一個就是「傲慢」,第二個「嫉妒」,第三個叫做「貪欲」。就是剛剛Sona提到芳美老師在古文課講的那一段:「人為什麼要學禮?因為有欲」。這是從對法的角度去闡述,沒甚麼不對,可是,我們學佛的人要知道「自性本然」!本來就是完美無瑕。

儒家講「禮」,佛家講「戒」,「禮」跟「戒」在本質上的意義是一樣的,只是說它在應對的道次上,因面對的眾不同,而有所調化的一個現象層上不一樣。所以,如果我們是不懂「戒」的人,我們持了它,會很痛苦,就好像一般你們在學禮一樣,為什麼行禮要彎腰九十度呢?為什麼見人就要很周到的去問候啊?……等等。好像在我們的人生多了很多事情、很多框架,以致於讓我們拘謹不自在。事實上,隨心所欲的前提就是「不踰矩」,「不踰矩」和「隨心所欲」是同一件事情,只是我們現在的人不懂,就把它拆開成兩件事情,以致於學佛的人在持戒方面就會非常的痛苦。

「戒」本來是我們自性的樣子,「自性」一般人不好去了解,自性就是我們生命本來那一個完美無瑕的樣子,也就是儒家在講的「人之初,性本善」,那一個「善」就是自性完美的樣子,而它顯於外的形式,就是你們所謂的「戒」和「禮」。那麼「不學禮,無以立」,也就是說我們因為迷失太久了,所以忘記我們「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忘記了我們本來那麼美好,所以才要透過一個「學」,再慢慢、慢慢導回來,讓我們見到自己本來的樣子。

所以,這一些所謂禮跟戒的條例,就好像是一面鏡子一樣,我們透過那一面鏡子,看清了我們自己哪裡髒、哪裡汙穢,我們才能努力去擦乾淨。從人的惰性來講,多一個動作是不是比較累?都不要動是最輕鬆的。打個比喻,你的臉本來就很乾淨,你會不會覺得每天還要洗臉刷牙很累?因為你已經很乾淨,根本不用洗。之所以你要多一個動作去洗,是因為髒了。那「需要洗」就開始發展,發展很多清潔用品、保養品出來,尤其女孩子,到幾歲之後就想要保養,然後化妝品也出來了等等,這些都是為了什麼?為了「美好」這件事情,用心都是一樣的。就好比你們在學法的這些「禮」、「戒」,我們要多一個動作的意思,如果我們保持原初的樣子,而沒有被汙染,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少了那些動作。

所以,「戒」就是佛菩薩的形象,那麼你說戒條到底有多少?在家的菩薩戒;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於最低層的沙彌律儀;那現在在家、出家共通的基礎戒——《弟子規》,有三百多句,一千零八十個字;這些統統只是一種綱目、綱領,細說無量啊!也就是說自性能生萬法,可是那個萬法本然應該是美好無瑕的。那個「萬」不是一萬個,而是藉「萬」字來代表一切,一切就是無量的意思,「法」於焉就有無量多種,無量多種法就有無量多種禮的顯現。而這個禮的無量,又因時因地制宜,可是它的原理原則不變,所以我們學禮才不會學成古板,學成死死板板的。

就好像剛剛Sona在講小光以前的狀況,非常的一板一眼。但是這好像也不是他的專利,很多人在學《弟子規》的初期幾乎都會這樣,這是為什麼?因為學法初期的人都有一種優越感,你懂嗎?那麼這個優越感就會拿《弟子規》當作牽制別人的工具,對不對?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學到讓家人只要看到他就怕,很怕啊!「這個學法的妖怪出現了!」你看,學法還加個「妖怪」。這就是我們自己錯解了禮跟戒,要不然,禮跟戒是一種完美的樣子,怎麼會有這些問題?

所以,學法如果不依義而去依語的話,我們就會學得死死板板。那麼要「依義」,我們的慧根若不足,我們又難以體悟,所以這時候才需要看人家的表演,古人講:「學法,首親善知」的原因就在這邊,因為善知識可以做一種表演,其實最有效率的也是這種學修方式。早上幾位同參來協談的時候,也跟他們分享,在學習的過程中,各方面的狀態所達到的學習效果會有所不同,那麼我們現在的人最熟悉的學修方式,其實是最落後的方式。

我們現在的人最熟悉什麼樣的學習?就是有一個人在台上講道理,對不對?那這些道理在我們現在人的理解,叫做文字,然後講的人把文字湊一湊,組成一種意思去表達,而底下有一群學生報名聽他講,這個是最落伍的學習方式,你知道嗎?因為你如果不知道這一個學習方式最後要引導往哪裡去,我們統統學習到什麼?知識常識。那麼空有知識常識,如果我們沒有深厚的內涵跟卸下執著的涵養,這些知識常識就是我們人生的一大阻礙,那個也就是我們稍微學過法的人都知道的「所知障」,它會嚴重障礙我們。

所以,它不是真正學修的一個好方法,卻是這個時代不得不運作的方法,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一個星球的大多數人怎麼定義文明?是有文字出現叫做有文明啊!你看歷史的評斷,是不是上古時代叫不文明,對不對?他們要判定是不是文明的古國,都是以文字出現為根據。那你現在了解了,原來某一個層面上,文字是障礙住我們文明的主要工具。當我們了解到這一層面的時候,我們才不會真正如佛家講的「執著文字相」,要不然,我們眾生都是執著「文字相」、「名字相」跟「心緣相」,那麼一旦著相,就卸除不掉,而沒辦法直接領受文字以外的真正意涵。

真正上上根人的學修方式,他只是作觀即入不思議境,那什麼叫「不思議境」?不可思議的境界。不可思議的境界在哪裡?上上根人馬上就體會到,而在以下的上、中、下根人,其實也等同上上根人處於不思議境界,只是上上根人透析了,其他三個無法理解。那個不思議境界就是我們現在的當下,你們處在這邊的當下就是不思議境界,當你們離開這裡,走出門口的那個當下亦復如是。你們隨時隨處所處的地方的那個整合、整然的狀態,就叫「不思議境界」,只是你會得了嗎?上上根人因為善於作觀,依「空觀、假觀、中觀」三觀起用,空依「性」,假依「相」,那麼中對應「作用」,空、假、用中。他隨處的任何一個當下時空,就是瞭透「空、假、用中」的這一個理路,所以他就直接契入不思議境界了,那個也就是佛境界。

那麼我們也處在這個不思議境界,可是我們迷茫、茫然了,我們起不了「觀」(作觀),我們都在起心意識!放不下我們的執著、分別、妄想,所以觀照力起不來,我們不了解。但是世界不會因為我們不了解而停滯,它還是照轉啊!所以這時候才有所謂次第修,於是「禮」跟「戒」在這個角度來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這時候是因迷失而需要導回,也就是說剛剛舉例的那面鏡子就很重要了,我們早上要多一道洗臉、刷牙這個步驟就很重要了。

然後我們慢慢了解到,原來這一個鏡子所謂顯現外在的這些評估、評斷,其實映照了我們內心,所以等同我們內心要訓練一件事情,如古人講的「用心如明鏡」,加一個「明」字,明就是透澈、無瑕的意思,一點灰塵都沒有。當我們「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讓我們的心一塵不染、用心如明鏡的時候,等同照映到外在所有的人事物,心也就是一面反射鏡,這時候我們是看得清楚的。所以,這一個鏡子這時候就叫做「戒」跟「禮」,那麼依禮、依戒可以讓我們得定,得定是所謂的初級成就。那定中顯慧,開啟智慧之後,定久了,自自然然就有智慧,那時候就是所謂的高級成就啊!那智慧裡面又有所謂的法身四十一位次,其實是十二個位次的分等,這是一種顯化的深度的不同而已,其實它作用都是一樣的。

一個學修者不能不知道我們的最終目的在哪裡,阿難尊者那首偈裡面講什麼?「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所以,學法首重恭敬,因為是心法,一切心法的事情統統不能離開恭敬之心。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樣子,就是表象的戒,那麼你去模仿這些聖者、諸佛菩薩,了解他們到底是什麼樣子,你就容易契入!那阿難尊者講的,你看,「是則名為報佛恩」!佛是無上正等正覺,你要報他的恩,那是屬於最高級數了,所以就要以最徹底的心行的落實,你才有辦法去報。也就是最高級數的恭敬,就是「將此深心奉塵剎」!

所以,當你能夠把你的生命總合都奉獻出去的時候,奉獻還是方便講,其實是本分,因為我們有時候講是「本分」,大家不好理解。就像密勒日巴尊者,當年將他的身、口、意完全供養給他的上師那個意思一樣,為了求法!就是說除了法以外,他的人生已經無所欲求了。佛家講捨得、捨得,你現在的所有都叫「得」,其實是叫你把你的「得」統統捨掉。剛剛講的,禮是為了牽制「欲」,那麼也唯有全然的卸除掉你的「得」,你才能理解阿難尊者那句偈「將此深心奉塵剎」意思,一旦理解到這一個層面,也真正去落實了,你的人生本來就具足圓滿。

這個叫「任一法」,任何一個時空從「任一法」這一個理路契入,就得以會契所謂「全一」的生命整然。當你會契了全一的生命整然時,那叫「法性」,回歸了,也就是你已證得法身,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契入「無生法忍」境界。再往上昇華,契入最終極的「無性之性」,那時候就叫作「全一」,而你因應一切有緣眾生的顯化,又可以回應給所有的任一。所以,《華嚴經》在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沒有離開「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這一個基礎心法,並沒有離開這一個形式。那麼理解了這些如果我們也去試煉了,我們人生的這些生、老、病、死、苦,統統可以在裡面作一種了結,了結就是完成的意思,而完成了之後,當然就沒有生、老、病、死、苦這些事情了,因為這是妄的世界。

所以,凡遇到事情都要知道,它是在顯化、顯應,用白話叫「告訴我們」的意思,原來我們內在有這一個種子的存在,有這一個境界的底片存在。你遇到且認知是人生的苦或樂的這些形形色色,都顯應內在裡面的底片,所以要善於去清除,善於去訓練定靜的功夫,而不是往外去擔憂,那麼回溯回來,就是我們內在能夠去做一種調化。外在的境界是相,那它沒有離開我們內在起心動念的底片,當起心動念的底片慢慢、慢慢去調伏的時候,外在顯應的相也就復歸正常,以致於在事業上就恢復順利;在家業上就恢復溫情;在生理上就恢復健康;是這一個意思。所以,當一個人在生活上懂得運用這一個力道,基本上,他可以過得非常幸福、非常無憂無慮了,因為他都懂得去面對。

那麼我們現在的人為什麼忐忑?在於我們會因為不確定因素而沒有安全感。而且只要我們那個「欲」不斷,我們的不確定因素一定存在。所以,禮對治欲,克己不讓欲望起作用的意思,一旦禮回復回來,自自然然能夠去做一種淨化,淨化之後,就可以作一種昇華。人生可以從這個理路上提升我們的力道火候,火候越深的當然更要訓練,訓練得越深入了,他的改善速度也就越快速。那人生走一遭也是在裡面歷事練心,即便我們在娑婆世界,既然法是一即一切,我們也不能喪志,讓法身大士「滾滾紅塵,歷事練心」的學修,成為他們自己的專利。

那麼「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所以,我們要把我們的目標拉高,拉高了之後,我們志向的動力也就容易升起,「信」也就容易生根,在這一個時代,所有的事情解決不了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我們的「信根」頓失。稍微學過佛的人都知道「信、進、念、定、慧」這五根、五力,可是它的總樞紐還是在「信」根,自信心的信和對佛菩薩的堅定信仰的信,如果把它提起來,那麼所有的事情統統可以解決。不過,要提起來還存乎「全然接受」,接受等於提起、提起等於接受。

講到這邊,諸位有沒有什麼疑惑?

棋研師兄(主持人):我們把握最後一點時間,各位師兄姐在生活上、學法上有任何疑惑,請珍惜時間請益。

師父上人:最近常常講學問、學問,學修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要學著發問。沒有問題就是資質相當高了,大家好自修行。

 

2014年10月5日 和諧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jpg

 

宏哲師兄:師父好,不管是修行或工作上,或者在做事上會擔心做不好,這是不是一種名聞利養的心?

師父上人:請坐。當然,這個叫「放不下」,「放不下」跟「放得下」也就是一個學佛的人最難搞清楚、弄明白的一件事情。比如說,我剛剛講:「這個叫放不下」,我們在場有幾個人?諸位都聽到了,你去和大家相處、了解一下,看大家聽到這句「放不下」的定義是不是一樣?那有的人就會解讀錯誤,「這個叫放不下,原來什麼事都不要太關心叫作放下」,都不理就變放下了,這叫對法。「兩邊不立,中道不存」不好懂,放下也就是你們聽過的一句話:「盡人事,聽天命」,得失從緣,這都是「放下」的一個形容。

那「盡人事」就是你很關心它,你在有緣的狀態下,所謂機會條件具足的狀態下,你非常的全心去面對它,用著所學習到的正確理路、方法、態度,全心的面對它。這樣是不是叫積極?只是說當你面對到它,總是有時間差,一秒一秒過去,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它是成或敗,就不是我的工作了,這個叫做放下的態度。所以,只有天下第一等積極的人才,才有辦法做到「放下」這兩個字。

那麼要去關心它,可是不必去擔心它,所以這字面上的定義又不一樣,比如說你剛剛問的那個問題,到底是擔心還是關心?這時候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對不對?你自己體驗,你要捫心自問:「我到底是擔心還是關心」。那你說擔心和關心差別在哪裡?在於你有沒有得失心,有得失心叫做擔心。沒有得失心,你會積極的去完全的付出,為這件事情想辦法跟去周全,這個叫做關心。所以,關心跟擔心不一樣,關心是放下的人生,擔心是放不下的人生,擔心不但無濟於事,還會讓這件事情往下拖走。

從能量、訊息、物質的角度,你們知道好的能量產生好的訊息跟物質,那麼你們講的面對任何一件事情,統統在精神世界跟物質世界這兩個範疇,那你是希望它好的,你用擔心去面對,當然就背道而馳啊!對不對?所以,這時候要關心,關心是你會想正確的方法,也就是說,基本上你第一步驟是心要保持平靜,心如果不平靜,去面對任何一件事情,統統都叫擔心而不叫關心,所以你看,兩者差異的標準是有的。

那麼從這個角度,我們多數人遇到事情是不是都不關心?然後讓我們的擔心把一件事情往下再加分,把它搞得更亂,我們還以為我們關心,對不對?所以這個就是違背修行的理路。當然,這也是我們眾生從小受錯誤的教育使然,以致於我們培養出的習慣是錯誤的,我們還以為它對,所以認假為真了,這是一個很冤枉的生命狀態。所以,遇到你必須要去面對處理的人、事、物,第一件事情就是定靜的功夫,也唯有定靜的功夫,你面對它才有真正當下起用的智慧,智慧絕對能解決問題。只要你沒定靜的功夫,你去面對,一定有所瑕疵。

如果說一件事情會好,因為你紛亂的心而好,那是這件事情本身就有的福報,絕不是因為你紛亂的心幫助它好的,這些理路、因果關係一定要搞清楚。那搞清楚之後剩下的就是訓練,常常有人反應,明明知道道理,可是做不到啊!這就是我們訓練不足,以致於我們的知道是單薄的、是薄弱的,不是真正的知道,我們卻以為真的知道。所以必須訓練,唯有一直訓練,你才會有深度,才能真正的知道和了解,它跟深度有關係。就好像你們寫書法一樣,同一個字寫一次或寫一百次或寫一萬次,那個知道怎麼寫、怎麼撇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真正知道怎麼寫」這一節比喻叫智慧,你不斷練,一旦練出定靜功夫後,你才能體會到那個門道,你甚至閉著眼睛都可以寫。閉著眼睛都可以寫字啊,你們相信嗎?佛家講「六根互用」,甚至是一種感而已。

就好比當年星雲法師,他也寫了一手好字,那有媒體去訪問他,就說:「你好特別喔,你發明了一筆書!」一筆書就是一筆寫完所有的字。他說:「因為我眼睛不好,我如果不一筆寫完,一停下來就不知道怎麼寫了。」那當然,這也在所謂的道次境界上還有爭議,但我們不是要講那個境界,而是要告訴你們,即便眼睛不好,還是可以寫字,甚至寫得還不錯,是這樣子的意思。所以,是心眼在作用,而不是我們六根的這些深層的問題。

所以,放得下的人他就可以去通,那個是智慧起用,智慧起用了,你就可以體會到。我剛剛講,最落伍的學修方式,就是一個人在台上講,所有的人在底下聽,琢磨的去聽。然後聽一段時間,中級班畢業了,繼續聽一段時間,又高級班畢業了,正確的學修方式不是這樣,這樣就不容易體會到。可是,同樣在一個場裡面,你聽的時候不要去琢磨那個文字相,你就是專注、放下的聽,「捨識用根」不好懂,也就是放下這些名字相、心緣相、言說相。當你完全是「接受」而已的時候,你會接收到所謂你們言詞無法形容的那個能量場,「能量場」講得比較白話一點叫「氣氛」。可不要小看那個氣氛,它就是直接了當心跟心交流的一種能量的提升,那種昇華是言語之外的一種力道,真正的學修其實只是這樣子而已,意思是說你把你自己浸泡在一個能量場裡面。

那天聽小妍老師她們講,科學家在研究一個人的頻率,從01000,指數越低的就是表示他的貪欲、劣根性越重,有修行的、德修比較好的,他的指數就比較高。那依他們研究至目前為止,最高到700700以上的他們還沒遇到。研究過程中有一個例證,就是他們去測德蕾莎修女當年領「諾貝爾和平獎」的那個場的頻率,結果德蕾莎修女出現時,整個場的頻率頓然往上升。當然,與會的來賓即便有十惡不作的、巧取豪奪的、作姦犯科的坐在那邊,也等同讓那個磁場給淨化、昇華,往上提升了。這個也就是「首親善知」,你只要浸泡在裡面。

佛法是一種薰染,所以它告訴你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無形中你最後就會變那個樣子。可是,這一個能量場還是有所謂的極限,也就是說兩個能量互相作用的時候會耗電,比如說你們的手機充了電之後,也要看你怎麼使用,同樣的電池,有的可以飽電比較久,有的才用個一天就快沒電了,對不對?就好像說你們習慣了聽道理,回家後,即便知道道理、知道怎麼做,你們也會有一個保固期,是不是這樣子?因為沒防腐劑啊,還是會壞掉。剛聽完時,加上那個氣氛很好,所以你的動力很夠啊,你回去後會很努力做個一個禮拜,之後又退溫了,怎麼沒希望了?怎麼又煩了?怎麼又上火了?所以,這一個禮拜、兩個禮拜或者三個禮拜,就是這兩個能量的一個作用。

那麼我們常常起心動念是負面的、放不下的,我們就在製造負面能量,它會跟我們本來已提高的成長的比分,以及聽到一些道理後,「知道怎麼做好」這一件事情所提升的這一個境界,形成互相拉扯的作用。當我們的負面思惟能量比較重的時候,就會把正能量給拉下來,這個叫做退轉。那如何不間斷精進,就是你止住你的負面思惟,一直親近正面的能量場,你自自然然就往上提升了,這是很高妙的一種學修方式。

所以,全世界、全宇宙在學習,不一定是要透過言語的,好像人間比較特有,多數、常數是這樣。其實在很多的維次空間裡面的學修成長,它是不需要講話的,要不然你們看佛經,也有諸多是佛放光啊!放一放光,就教育好了。那你說這個很難理解,其實不會難理解,你們知道嗎?在這個地球上,也常常有這樣的教育,譬如你們每天都要經過十字路口,經過時要不要看紅綠燈?紅綠燈並沒有在變綠燈時說:「請通過」,對不對?也沒有在變紅燈的時候說:「禁止通過」,是你看到綠燈的那個光就知道要走了嘛,看到紅色的光就知道要停,這就是一種溝通、一種教育!

所以,整個虛空法界的教法無量無邊,我們不能用我們人類這種狹隘的思惟去設定一切,這樣我們會做冤大頭。因為我們心量不夠寬大,所以會處處放不下、處處都有成見。所以,遇到事情要去放下,不能去擔心,而要去關心。關心的心是平復的,所以你會有智慧,你的關心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如果是擔心,你是有得失的,得失心會產生愚痴,愚痴會把本來你不去面對還好的事情,因為你去面對而攪和得更亂。

以前我常講嘛,最好是不要結識太多朋友,你知道嗎?因為人緣太好,假設我在病房裡,就會很多人想來探病嘛,那你們大部分去探病都如何?幾乎都是憂愁的嘛,那我躺在那裡豈不是倒楣了?你不來看我,我還有一口氣可以喘,你一來,這樣憂心:「你有沒有怎樣?」我就算本來沒有怎樣,也被你們搞得怎樣了,知道這意思嗎?所以,我們去看病人,一定更要保持這種定靜的功夫。

身體有一些病痛是一種業力使然,是一種冤親債主使然,乃至我們的作息、飲食不正常使然,這當中一定有它的因緣嘛!那緣現前了,也一定會有緣潰散的時候,所以只要我們保持定靜的功夫,透過這樣的能量,任何一件事情就會隨著時間自然化解,就是說你對它是有正向作用的,那就恭喜了。那如果你不是這樣,就要稍微調整一下思惟方向,這樣就可以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