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行】--廣東曹溪溫泉度假村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時間:103年2月21日,22:00-24:00
地點:廣東曹溪溫泉度假村
紀錄組恭敬整理
宏哲師兄:師父!在雞足山之行的過程中,個人經驗有感覺到三次的震動,像這樣的現象也是我們的自現境嗎?
師父上人:那肯定是自現境!凡所有相皆由心現識變。你的心現識變就是顯出來的現象,所以當然是自現,只是說你造作的因緣是什麼?它決定外在跟你的虛妄相上的一個互動的對待,而這個還是你的妄相、認知。所以生生世世有那些業因種子,那些親因緣,那些阿賴耶識田裡面的種子,遇到境界、境緣就會有這些的現象現前,而這些其實佛家也都講完了,就是「不可思議」。你覺得是奇蹟、不可思議,其實你們的生活也就是一件不可思議。
本來就是這樣啊!你要怎麼去想出來跟研究出它是怎麼一個理路?它是有理路的,可是它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法爾如是。到最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一個修行人就是隨緣應現,無作無事就這樣自然度過,如此而已。眾生就會在外相裡面再去執著,所以,它又一個種子了,這個種子未來要是遇到緣又現前,你到了未來那個現前,你遇到了,你說那件事情是自現境?還是不是自現境?
比如說,你們雞足山那一趟你感覺到的那些震動,在那個狀態有那個緣,觸發到、引動你們過去生的這些阿賴耶識田的種子,它就有那些現象,從理路上是這樣。你說為什麼要這樣?因為你那個業、那個現象沒有現前,你沒辦法消,除非說你圓證,你斷了緣,比如說回歸常寂光。可是也因為過去生這些業緣,才有辦法去感應道交、去隨心應量、去度化。所以為什麼佛不度無緣之人,因為緣分未成熟,沒有那個緣就沒有那個因,而有機會讓種子去澆到水,澆到了才會開花結果、才會發芽,如果斷緣就不會有了。
所以一般說趕快去往生極樂世界,業就沒了,不是沒有那個種子,種子是過去生有就有,只是說他去極樂世界沒有這些污染,可是偏偏他又可以應眾生,因為這些緣而去回歸,倒駕慈航去應化,所以到最後就是那個「妙」。妙就不可言,就沒有辦法用邏輯去想像,這種邏輯都是一種方便鋪陳,引導讓人家去體會用的。
宏哲師兄:請教 師父。佛菩薩和大善知識在度眾生,祂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師父也講過說:「眾生有感,諸佛菩薩有應」,只是眾生有時候他也不一定是他自己有感,或許也不知道感不感,也或只是隨順他八識田那些種子去運作……
師父上人:他一定有起心動念,只是他自己不自知。只是說是在細微妄想的起心動念,還是已經到粗糙的分別,或是更粗糙的執著的起心動念?而眾生都是在「執著」這邊習慣了,所以他根本不知道他有細微的妄想的起心動念。比如說,我現在跟你們說,你們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個起心動念,要是你們沒學過,你們難道不會跟我爭說:「沒有啊!師父,我就沒有那麼多起心動念,你怎麼說我有?」明明就有,那個有於不自知,所以它就是這麼可怕!一彈指三十六億百千念,那個起心動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對不對!當然也是一起心動念就收納在阿賴耶識田裡面,倉庫裡面到底是阿賴耶識田那個倉庫,還是你起心動念,那也是不二。所以佛法的博士班不容易理解,因為我們現在的人太習慣邏輯思維了,所以,直截了當的反而是很難理解的事情。
宏哲師兄:那我們就是接受就好了
師父上人:對啊!光是這一點對眾生就難到不行,
對不對?我們認知的接受其實那三十二億百千念的那個每一念也不接受,你也不知道你不接受。這個很難,對啊!我們是在知識常識上認知的接受,我們並不是在真理上跟生命本質的接受,如果是真的完全接受就馬上開悟了!
宏哲師兄:因為這段時間有機會看 師父在過去講法和最近在開示的,不管是前前後後,師父把我們一直帶回那個……
師父上人: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不就是為了這個事而已。他的常隨眾尚且跟了祂四十年,講到《法華》的時候,人家還不是不相信。問題是他還沒講到那邊,大家都認為是自己是相信釋迦牟尼佛的,要開始講《法華》,五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退席。所以,所有的鋪陳,最後就是為了那件事情。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二七日中講完《華嚴》,結果沒人能懂,所以只好慢慢慢慢鋪陳,從五比丘那時候開始講小乘。有的人就會又開始用邏輯去雞蛋裡挑骨頭,《華嚴》裡面有兩位當機眾,是後來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裡面才有的,在一開始也還沒出現,祂們就是大智舍利弗跟摩訶目犍連。這兩位在《華嚴》裡面就出現了,可是如果從人類的邏輯性的歷史觀念來看,這兩位是到後面才出現嘛,對不對?他們是後面才率領了他們的徒眾門生,去皈依釋迦牟尼佛的。所以就有人拿這個在議論說:「這個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是後來才出現,怎麼《華嚴》裡面就有他們。然後出現的時候是以阿羅漢身示現,《華嚴》的當機者又是法身大士,那不是矛盾嗎?」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位都是古佛示現啊!當然華嚴會祂們是標準資格的人,祂們為了應化應眾,來協輔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所以示現羅漢身,去做這些教化應化,所以佛法裡面有很多這些非邏輯性的真理存在。光是這一點,學者就不接受啊,對不對!他不接受,所以他就沒有辦法透過它學習這個東西去得到好處。
宏哲師兄:既然都是自己的自現境,所以依我們現在的程度看到的不理想的都是自己,別人的錯也是自己的問題……
師父上人:對啊!有那個底片嘛!所以你這個投影機在運作就一定有那個畫面。當然,我們一直在講的,這是不能用邏輯去理解的,因為邏輯在思想上,就是要放下思想才有辦法理解。很多人也會去質疑一件事情:「佛菩薩度化眾生,眾生很難搞定是不是祂的自現境?」祂是感應道交去應的。那是祂以前有跟這些眾生的業緣,所以,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好像是啊!就是說,從祂已經證果開悟的角度,它固然有,可是又好像又沒有了。
這種問題是沒辦法用邏輯去討論的,所以為什麼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就在「放下」兩個字。世間法就是一直建構,佛法則是要我們放下,所以叫「戒、定、慧」,你不放下的人,你得不到定,你得不到定,你開不了慧,就沒辦法開悟。世間法沒有這個東西,世間法的四禪八定在佛法基本上也不叫定,甚至有的是所謂的無想定,這些也都是四禪八定裡面的東西,像袁了凡那一種也都不算數,所以最後也就是放下。你看多少學習佛的人,你說他相信嗎?他覺得他接受,但是做不到,對佛法的標準而言,這就是不接受,要不然就真的放下了。
所以所有禪宗開悟的哪一個不是?每一個都是放下即得!我們做不到,所以只能再方便解釋說放下什麼東西,這是順著邏輯思惟去講的,放下執著、分別、妄想。你若還有「執著」這個東西、又有一個「分別」這個東西、「妄想」這個東西,又有一個「這如果放下了就有一尊佛可以成」,那就是沒有放下。所以佛最後也是假名,哪有一個佛可以成?最後都沒有。自性光明一片,沒有任何這些意象,但是應眾來講又有,所以「真」、「俗」兩說,眾生永遠搞不清楚,越說越糊塗。
所以最後學佛的人最簡單就是什麼?這個就是一直在那邊想結果論的,才會有這個衝突,結果是你想不到的,可是偏偏有方法可以去訓練。所以學佛很簡單,就是它有做法,可是它沒有所謂的一個結果的樣子給你看,就算有那個樣子給你看,也是為了讓你去達到那個做法用的,所以那個還是一個做法。就是說,「有啊!有結果,就是佛啊!佛有樣子,我們要學佛的樣子」,尚且離四相四見了,還什麼樣子,對不對?所以那種東西,言詞本身又是一個障礙,最後會歸就是放下,萬緣放下,什麼都不要。但是有人理解錯誤,又變成枯木死灰,什麼都不要,你就每天在那邊發呆、消極。
宏哲師兄:萬緣放下不是都不去運作……
師父上人:對啊!我的意思是說,人類用思惟邏輯,你看他怎麼理解,同樣一個名詞?所以學佛跟教學在這個時代,最累的就是名詞的定義,要重新再解釋一遍,你就光說「佛教」兩個字好了,不然你說祖庭現在在幹嘛?現在在那邊擲筊啊!六祖惠能祂當時就已經跟你講:「皈依佛法僧,自性覺而不迷,自性正而不邪,自性淨而不染」,現在人們還在那邊拿香,在跟祂祈求、跟祂擲筊。祂金身坐在那裡,祂是要怎麼跟他們應?祂說我兩千年前就說完了,現在兩千年後又再來搞這套。這些信徒一定說:「我們是學佛的啊!」然後繳錢買香,那就是我們明天要去的地方。
就拿雞足山來講好了,那邊根本沒有佛法;去印度的時候,在七葉洞窟那邊不是也講了,雅聰還很高興在那邊說:「七葉洞窟就是集結經典的地方,喔!你看這邊佛法好興旺哦!」根本沒有佛法,還看到什麼興旺?是「觀光」興旺!那裡的廟一間蓋得比一間還大,因為他們開放給各個跟佛教有關的國家去蓋廟,像那個泰國廟,喔!一間比一間還要大,還有緬甸廟,有沒有?導遊都一直要帶我們去,一間比一間還大,還有台灣來蓋的廟,現在就是變成這種佛教。你看,他也認知是佛教,他還是很虔誠的,但是跟你們在所謂的明白的佛教上,你看落差多大,同樣那兩個字。
你說印度是那樣,現在好像大中華地區比較好,可是我們來到大陸,去了雞足山了,不是也差不多嗎?只是雞足山那邊寺廟沒有那麼大間,它礙於地理環境,也沒有那種環境讓它蓋那麼大間,還有國家政策因素,沒有開放給國外的一些佛教國家,來投資蓋大間廟招攬觀光。可是話說回來,我們台灣也去蓋了一間,只是我們沒去,只有車子經過時,導遊介紹說:「就是這一間」,就過去了。你們已經不會感興趣了,可是對那些觀光或是那些朝拜的信眾而言,他們就很有興趣。所以那就是名詞解釋,現在就出在這種問題。
如果有在看經的,清一色都流於學術,那又很冤枉,流於學術的人,他也認為他有在修。你們大概也都看得懂書,現在要找到文盲很難,但是明天要看到的六祖惠能,人家是文盲,現在卻是金身坐在那邊讓人家頂禮膜拜,我們就是沒辦法文盲,所以所知障一堆,我們的悲哀就在這裡。這個所知障就認錯了學佛是什麼一回事,倒過來變佛學,就把佛學看做是學佛,那很冤枉!現在讀書人就是這一派的;沒讀書的就是拿香拜拜那一派的。當今要去哪裡找佛法?也找不到!所以,自求多福,要培養自己的善根跟福德,這樣因緣會比較好,就比較可能會遇到。
可是偏偏現在又不能沒有這些學術的風氣,因為現在修行沒有環境了,至少從讀書,所謂的研究經教,還可以影響世俗,形成一種風氣。雖然深入的佛法達不到,可是對於基礎的聖賢教育,是可以有一些作用的,它引起風氣嘛!所以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會轉化。可是到最後為什麼深入的佛法不容易辦到?是因為教育者不一定會去做到,教育者做不到的時候,基礎的教育是可以感染的,讓社會有這個感染力、有這個風氣。透過世間法的聖賢教育,還有這些基礎生根,最後再去茁長開花結果,可是到茁長開花結果這一段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讀書的人有時候會錯知,只要你沒有做、沒有落實的人,你最後一定會錯解,因為古師大德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那個邪見出來,可能就不對了,所以永遠沒辦法辦到。
透過這種研究經教也可以開悟,可是打從一開始的方向跟第一步的態度就要是對的,我研究是為了長時薰修、研修,而不是我對這一門學問,我本身覺得煞是一回事,我想要去理解它很多的常識知識。關鍵差別還是在那三個字「戒、定、慧」,長養自己思惟的沒有戒定慧,如果透過在研究的過程去息滅自己的貪瞋癡的,就是訓練專注。因為我在這世間的對待,所有的對待,都會撩起我的貪瞋癡,現在的人都是這樣嘛!你在職場工作,你難道沒有貪嗎?一定有貪啊!那天跟你們一個同參說:「如果沒有薪水,你還要工作嗎?」他就猶豫了很久。我就很瀟灑說,這邊如果有一疊鈔票,你們只能一次抽一張,你會不會很勤勞的抽?只要你抽的都是你的,桌上放一疊鈔票。他說:「嗯!我可能不會哦!不會抽」好像很高尚,你知道嗎?這有時候對自己是一個盲點。
因為我們讀過書,我們受過教育,所以我們又增長了另外一種什麼?執著、成見、分別。心裡想說:「我如果說我會一張一張一直抽,人家對我的觀感,會說我很貪,我不希望人家覺得我貪」,所以才猶豫一下:「我應該不會」,可是內心裡底層是多想要那一疊啊!也許沒有這麼粗糙的一個「欲」的想法,可是剛剛我們講,細微的妄想一定有,所以換另外一個名詞馬上就見真章了──「你們工作不領薪水要不要?」那就沒幾個人要做了。
你們知道嗎?我在剛畢業的時候,有位導演找我去當一個美術設計,要拍他們畢生的第一部所謂的劇情片。之前他曾跟另外一個導演,去金門拍了一部紀錄片,叫《單打雙不打》,得到金穗奬,那時候我們認識,所以找我過去。結果美術設計好像用不上,我就變成都在收音,拿著一隻麥克風在現場收音,我就做那個工作。事先也沒有談價錢,我只有說「好啊!」就去做了。
結果做了好幾個月,只領到五千塊,不是一天做個兩分鐘吶!一天可能一跟出去就八小時以上,你們要不要做?我們那時候就做啊!價錢沒談好就先做了。要是因為價格沒談好先做了,最後領不到五千塊,你會不會嘔?我們不會啊!所以我們有條件。我進台北之音的時候,也沒談薪水,我主管給我多少,我就領多少,去東森的時候也沒談薪水,最後領到薪水我才知道薪水多少。所以說到工作,我會那樣問人家,表示我自己做到!我們自己做到,我們工作可以不用薪水。現在的人會覺得「哪有可能?」「你不知道薪水多少?你也跟他做啊?」反正人家有需要,人家需要你,你就做,很多事情都是在訓練這個「放下」。
所以現在的學習者跟研究者,對於「到底是要訓練我什麼的」的價值是模糊的。包括佛教徒也是,現在多少佛教徒去皈依某某上師,他的價值是模糊的;有的是清楚的,可是他的清楚的那一個狀態是錯誤的,他很清楚他是怎麼樣的,他是想皈依什麼,可是這一個清楚本身的價值是錯誤的,他不知道!諸如此類,諸如此類就是這個時代越來越亂產生的一些現象。所以當我們遇到的時候,我們要用什麼態度去面對,那個就很重要。所以學法先要有那個價值的認知,你後面的路才會穩、才會長遠。因為你有中心思想了,學佛、學法的中心思想,只要這個沒有,一定是在整個過程動搖來、動搖去,現在是要事業還是什麼……等等。現在的人學佛不教他賺錢,他還要來嗎?很多都是為了要賺錢才來學的。
可是你有看哪一個佛菩薩在那邊說賺錢的那個願望嗎?沒有啊!祂是教你作佛菩薩,祂不是教你怎麼賺錢的。賺錢這件事情是命中的定數,你懂嗎?你現在能賺多少,過去生都註定的,你要賺更多,就要如理如法,那個叫命,命中定數。它的定數當然有再創的,所謂的過去生決定的叫定業,你今生今世能賺多少,只要沒有很打拚,還跟過去的習慣一樣,你就大概能賺多少算多少。就好像我們那天在講的李嘉誠,李嘉誠當時遇到陳朗,陳朗跟他算命,就問他:「你想要賺多少錢?」他說:「我這輩子,只要能賺三千萬港幣,我就很滿足了」,陳朗就說:「你不只啊!你會成為香港首富」,香港首富跟三千萬港幣,三千萬好像是零用金,對不對!但是,作佛菩薩跟這件事沒關係,跟有錢沒錢無關,跟你生命的解脫有關,有錢沒錢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所以這是價值觀的認定,唯有具備這個價值觀認定,你才能在你現在各個不同的行業跟生命狀態裡面,成就「即身成佛」這件事情。即身成佛就是說,你如果是一個商人,你可以作商界的佛菩薩,商界的佛菩薩就不是以賺錢為目的了,他是藉著這個賺錢的樣子,去行度化眾生之事。怎麼行度化眾生做一個正確的榜樣?就是在賺錢的過程跟對待金錢這件事情,做一個正確的態度的榜樣。當然這個正確榜樣還是在那個價值觀,你對錢跟這個從商的價值認定是什麼,你才能表現出來,一般都迷失在這邊,所以做不出榜樣。你自己都不知道了,你怎麼做榜樣?所以世間人就掉在這一個死胡同裡面。
所以就包括站講台這件事也是一樣,那天你(在場一位學員)的丈母娘跟你老婆說:「以後你可以做 師父這個行業,你這樣努力跟著 師父,以後就可以不愁吃穿了,可以賺錢了。」我差點昏倒!我說你如果這樣想,你就不可能成就了。所以各行各業在法上的標準統統都是一樣的,它只是「樣子」不同而已,可是它的「榜樣」還是一樣。榜樣跟樣子不一樣哦!樣子是形式,榜樣是那個本質。
現在很多人站講台賺很多錢,難道你要去追求那個?他如果站講台賺很多錢,也是他命中本來就會有的,就像我們剛剛講了李嘉誠的理路,不是他去投資什麼賺的,是他命裡本來就有這麼多錢。陳朗也跟他說了:「你這個人做什麼都會賺!」因為他的財的因已經滿過來了,這種人做什麼就賺什麼,他就算做乞丐,同樣那樣子擺出來,他就是億萬乞丐,知道嗎?我們那時候去法國,看到香榭大道上的那個乞丐穿名牌,穿得比我還好,還跟我討錢!連那個雨傘、戴的墨鏡都是名牌哦!在那個香榭大道旁邊還有小躺椅,他是躺在躺椅上要錢的,滿身名牌,大太陽撐著名牌陽傘在跟你討錢,有這種乞丐!偏偏經過這條香榭大道,許多人都會丟錢給他,有福報啊,但是不會解脫。
站講台不是為了賺錢的,可是站講台的人怎麼會不餓死?基本條件就是「近名利不沾,明機巧不用」,這一種人站講台不會餓死,因為佛菩薩照顧他,如果這兩句把持不到的,就好好訓練。我之前遇到很多補教界的,都一致在質疑我,到現在還沒有遇到補教界相信我講的,他們說:「你是怎麼維生?」我說:「就天上掉下來啊!」這是形容啦!他們都說:「不可能,你們這種跟心靈有關的,都是訂高價,收那個報名費」,我怎麼跟他講他怎麼不信。還有一個是補教界的紅牌老師,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忘記了,一個月賺幾十萬,還是在負債!你看他一個月賺那麼多錢,還不是苦哈哈,為財煩惱,那就是沒財庫。他們也常常去燒香拜拜,燒紙錢補財庫,越補洞越大。
所以現在的人常常問說:「去哪裡可以學佛?」算了、算了!不要找了,好好在家裡精修比較重要,就在自己的家裡。那你說要去求善知識,善知識可遇不可求,有的人比較幸運,善根、福德深厚一點,他遇到了,遇到把握到就算數。如果沒有,就在家裡學古人就好了,求開悟,開悟的路比廣學多聞、知道很多穩多了。開悟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路,但這個是學者最討厭、讀書人最討厭的,你們以前也很討厭這樣啊,對不對?
宏哲師兄:以前還不曉得,連討厭都不知道!
師父上人:釋迦牟尼佛也示現給你們看了,十二年的求學,廣學多聞,最後也都丟掉,廣學多聞不會開悟,最後丟掉才開悟的。明天要去見的六祖惠能,也是啊!他是文盲,就直接沒有,就開悟了,你看!所以結果跟釋迦牟尼佛一樣。
紋宏師兄:師父,跟您請教一個問題。在我們的世界裡面,好像還是有很多善知識在播善根,為什麼整個世界好像是往惡的方向一直在傾斜,我們有時候也會聽到有什麼魔,是不是真的受到這些的影響?
師父上人:對啊!那些惡魔就是這些人的選擇,這些人選擇接受惡的影響,所以當然就一直往惡。我們人的善心所有十一個,卻有二十六個惡心所,所以,從人類的角度,惡會滋長的機率本來就比較高。所以現在依妄延妄的世界,妄不斷延伸,往負面發展的機率固然就比較高,所以合理。可是並不是每個世界都這樣子,整個虛空法界太大了,不是只有地球,所以我們的觀念不能只限在地球而已。有一個「末法時期」的週率,現在就是末法時期,相對「滅法時期」現在還好,還有滅法時期在後面等,這就是眾生的問題。現在是陰包陽的時代,太極一邊是白裡面一點黑──陽包陰;另一邊是黑裡面一點白──陰包陽,現在就是在這個部分,負面多,可是陽並沒有不見,物極必反,之後它會再慢慢回復回來,
所以成事還是在人,如果不斷往善的教育去推廣,它還是有一些助益。比如說,像現在的大陸,之前文革的時候誰跟你講這些?可是現在慢慢有人願意去稍微認同一下這些德育,對不對!在普世價值裡面也認同,但他不一定會去推廣,可是為什麼現在慢慢這樣?因為也是推廣出來的,從那個很少很少數的人去推廣,總是你遇到十個會有兩個願意嘛,對不對?有八個還是覺得這是無稽之談。這兩個願意的再去努力推廣,總是其他二十個裡面可能又有四個願意,是這樣慢慢出來的,所以在這個末法時期,推動正法教育是一個非常辛苦的事情。
所以,也就是因為這麼多佛菩薩在世上教化,現在還沒馬上滅法,你懂嗎?要不然會更慘!而不是說,既然這麼多佛菩薩示現人間,怎麼還這麼惡?如果沒有祂們,就更慘了,你無法想像,所以還好,還有這麼多隱姓埋名的佛菩薩,潛藏在這個世界裡面。
師父上人:小克,你今天有沒有什麼收穫?
棋研師兄(編按:小克師兄本名是棋研):其實這次要來,對我來講感覺比較不容易,所謂不容易可能有一些現實的問題。今天到機場的時候,能量的變化就已經很明顯了,甚至自己也感覺到,這次要來廣州,那種回家的感覺,然後剛剛到現場就向 師父啟請說,可不可以練習元和妙音唱頌,因為這個環境,這個感覺很好。
因為之前在觀止中心的時候,有一次念佛會,那天我們幾位同參剛好第一次合唱,那種感覺很特別,可是那時候的疑惑一直沒有跟 師父請教,我們那時候元和妙音的練習,怎麼會有那種協調性出來?一直都沒有問,那幾位同參也沒問,就過去了,就是那種感覺就過去了。因為彼此我們平常在事務上的工作,協調性慢慢出現的時候,是不是連元和妙音這種唱頌,我們在那個當下,都會有一種協調性出現?是不是也是「是一不是二」的那種表現?想請教 師父。
師父上人:對啊!越不作意,隨順自然,它自然就會去協調。以前你們大部分的人,即便知道這一個理路還是會去作意,還是會去想、會去觀察,就是這一些思惟造成了阻礙。所以你們那次可能在比較不預期的狀態底下,自自然然就去運作,那麼自自然然有,當然在觀止那邊還是有一些正能量場在維護,所以才有這一些現象。你們如果想說:「咦!上次不錯哦!那我們下次在觀止,念佛會完之後,我們再來試一次」,有可能就不一樣了。所以這一個偶一為之的這一個氣氛,你們要善於去體會,當然不是叫你們記住,「記」沒有用,要去「體會」,那麼禪宗講「參」,體會是接近參的用詞,「參」你們不好懂,就是說,常常在這一種隨順當中去運作人生。
你說,這些事務性的事情會比較融洽,也是一種隨順,每一個人堅持己見、自己的堅固執著,一定是處處碰壁。那麼處處碰壁就是在輸贏什麼?輸贏這時候誰比較強勢而已,再怎麼強勢都是會有損傷。所以柔弱生之徒,有時候你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詮釋,一種柔能克剛,柔就是放下,剛就是一直建構,彼此一直在建構的時候,那個稜角出來,就不會是一種融洽的狀態,所以在元和妙音的唱頌裡面也是這樣。第一個關鍵就是你要跟自己融洽,和諧是從自己跟自己和諧做起,這一個理路,人不難理解,可是很難做到。「咦?我自己怎麼會跟我自己衝突呢?」現在憂鬱症、躁鬱症為什麼出來?憂鬱症、躁鬱症就是不能跟自己相處,才會有這些問題。有人會說那跟大環境有關係,那當然!大環境是什麼?大環境是個別小環境湊在一起叫大環境,所以我們不能遇到事情老是往外去推卸:「都是這個環境造成的」。就包括現在常聽到的「大環境景氣不好」,你們哪個對經濟比較瞭解,你們認為不景氣多久了?
棋研師兄:超過十年。
師父上人:超過十年了!所有各行各業都抱怨景氣不好。為什麼我會問你?因為我們一直沒有景氣不好的感受,不是我們瞎了眼,這社會上真的有景氣不好的現象,可是對自己來講沒有,為什麼?因為這一個「共」的惡業裡面有景氣不好,但是你在「別業」當中生存。所以現在的人,只要各行各業做不出來、做不起來、不能成功,一定都怪景氣不好嘛!你們各自的公司是不是都是這樣子?
棋研師兄:對!
師父上人:對啊!你覺得合不合理?在道理上好像煞是一回事,你們學過真理,就知道不是那樣。
棋研師兄:是!
師父上人:景氣不好是大環境,而我是大環境裡其中一個,所以景氣不好也算我一份,你懂嗎?我這是比喻,就是說,當我在抱怨整個景氣不好的時候,這個景氣不好的原因當中,我也是其中一個原因,所以如果你們肯回來調整自己這個原因,所有景氣不好就改善了。這個現象眾生不知道它的原因在哪裡,他以為是這整個所謂的社會的金融、外銷……等等這些的運作,其實都不是在那邊。你們有學法就知道,是自己的德修有沒有恢復回來?如果恢復回來,景氣的問題早就沒有了。
以前我們常常看到媒體在報導,包括前一陣子台灣又有這類新聞,孩子犯罪,家長竟出面說:「不是我孩子不好,我孩子本來都很好,是因為他交到壞朋友,所以才會被抓去關……」,他口中的那個壞朋友的父母也說:「不是我孩子有問題,是他交到壞朋友……」,到底是哪一個壞?兩個互相交往啊!所以我們常常不能返聞自性、反躬自省,卸除內在的矛盾衝突,所以對外一定有對立、摩擦、糾葛,造成整個大社會的問題。大社會的問題就開始產生大自然的問題,大自然的問題產生整個星球、星際的問題,包括整個虛空法界的問題。所以這個「念」的問題是會互相感染的,你現在的錯誤的念頭,可能這個力量、能量在另外一個星球產生影響,這是有的、存在的。換言之,你們現在地球的問題,有可能是另外一個星際的眾生參與一份,那參與一份本來影響不了,它是加味,也有你本來就有的這個因子,它才有辦法幫你催化,你如果沒有這個因子,它沒辦法幫你催化,所以同樣有這個問題。
所以元和妙音它很特殊,一般講很殊勝,可是它的殊勝,還是自始至終從我們的內在原力去流露出來,當然階段性在一些唱腔技巧上是可以去鍛鍊的,透過他的體會可以鍛鍊。比如說,人家在講的七脈輪、眉心輪、頂輪……等等,有時候聽起來覺得很奇怪,因為不能理解。這個名詞是講得出來的,可是到底在哪裡還是很抽象,它還是能不能去體會的問題。那麼這個共鳴腔好懂,唱聲樂的都要會用共鳴,但是一個從來沒唱過歌的,教聲樂的老師跟他講:「你要用胸腔共鳴」,他就在那邊想半天,胸腔到底是什麼?胸部是肺?還是外面胸部的肌肉?還是這整組?他也想不透啊!腦門腔也一樣,腦門腔到底是哪裡?所以講得出來不一定是。
最後就是回歸那個心法──「悠遠之心、寧靜之心」,你在唱的時候不是一種圖表現的,是一種融入,修禪來講就是你自己的定靜的功夫,你透過元和妙音在運作的時候,你去拿捏你的起心動念。當然,有這個拿捏表示已經作意,不對了,可是這是一個方便讓你們理解;換言之,就是在訓練你的定靜。一個人唱一個音出去的時候,他內心如果想到別的,一定會打岔,一定唱不好,唱得好的人不一定心境好,你懂嗎?心境好的人他一定唱得好,世出世間法都有這個理路,所以如果你們要練習,就要有這個原則原理。
棋研師兄:因為今天這一整天,心裡面其實還是在掛念台灣,不管是工作或是家庭,所以在某個時間點上,能量的交錯,身體還是會不舒服的,直到剛剛 師父這一席話之後,才覺得那種慢慢沈靜下來的感受,不像剛剛還可能都還在台灣的那種現象,會讓自己覺得不是那麼穩定。如果是這個狀態,學生啟請 師父在這個能量場,協助弟子練習元和妙音,不知方不方便?
師父上人:好啊!
棋研師兄元和妙音唱頌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
棋研師兄:謝謝 師父。
師父上人:我們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所以在於把奔馳出去的心攝受回來,安住在當下。那麼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時空在人類的世界存在,在真相裡面是不存在的。我們說家業、事業若要好,道業就要好,道業是一個根本的能量體。所以一切符合聖賢的教法,當我們自性尚未能流露之前,我們就隨順聖教,聖賢的教育不會錯,只要心安住在那一條軌道上,原來的家業也就會穩定,事業自然會有一個更順暢的出口。教育的事情當然是長年計劃,一定要從我們大人的互動上去努力,小孩子很容易健忘、偏頗,所以一定要把這個基礎教育的黃金時期鞏固好。看還有什麼疑惑沒有?
師父上人關心詢問劉導遊:剛剛聽到元和妙音,有沒有什麼感受?
劉導遊:剛才這個是什麼?我以前沒有聽過。
師父上人:所以讓你賺到,你看!以前沒有的。其實,是我們講「元和妙音」啦!
劉導遊:元和妙音是……?
師父上人:當年文殊菩薩在楞嚴會的時候,接受釋迦牟尼佛的啟請,釋迦牟尼佛說,能不能替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選一個最殊勝的法門(成就的方法、門徑)。文殊菩薩就講了:「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祂選擇一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此方就是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只有這個地球,祂們講的此方是包含我們這個銀河系的十億個銀河系這麼大的地方,裡面的這些生物、非生物都包含在一起,耳根最利。所以要讓這些眾生得到心清淨,最殊勝的方法就是「音聲」,所以祂選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藉著這些元和妙音運作的時候,去「返聞聞自性」,以至於能夠去究竟成就「性成無上道」的這一個道業,它是一個方法、門徑。
所以在我們這個世間各個宗派非常多,但這一個部分不多。在二十五圓通裡面,從「眼、耳、鼻、舌、身、意」這樣排列下來,到「地、水、火、風、空、見、識」總共有二十五個。也就是說,整個你們娑婆世界,學習成長能夠成就圓滿生命體這樣的一件事情,歸納大概二十五大類的方法。透過這二十五大類的每一類,去照著它正確的理論方法去學習、修行,統統可以達到至善圓滿的果報。二十五圓通本來耳朵應該是第二個,可是釋迦牟尼佛把它調下來變成第二十五個,那是一種隱喻,中國人有一個概念:「好戲壓軸」,〔好酒沉甕底〕(台語:比喻最精彩的在最後的意思)那一個意思,所以它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方法、門徑。一般如果是很普遍的事情就不叫特殊,很稀有的事情才叫特殊,因為特殊,所以你以前沒聽過。
劉導遊:我只知道念經而已。
師父上人:不同法門它都有念經,很多人把念經當作是一種儀軌,不知道在念什麼,所以念了一輩子也枉然,念經、念咒或者念佛,統統有它背後深厚的理論方法。那也之所以現在為什麼在拜佛、學佛的很多,成就的很少,我用更白話一點講好了,要去信仰佛教求得幸福美滿的人很多,可是得到幸福美滿的人很少、非常少。這些信仰佛教的佛教徒,也不乏很多很認真在念經,照著這些方法在運作,可是為什麼達到目標的這麼少?就是因為他的理論方法搞錯了,態度搞錯了,而不是那一個形式本身錯,而是他用著錯誤的認知去運作那樣的一件事情,所以等於錯,所以多數的人都盲修瞎練。就是說,再念經念一輩子也沒效,念N輩子也沒用。
劉導遊:師父,如果是這樣,修行一直都念經,都在念阿彌陀佛,是不是不會……
師父上人:對!所以這件事情就是我剛剛講的,如果會的,理論、方法、態度對的,這樣子可以成就。可是多數都不知道它背後的理論方法,要用什麼心態去做這件事情,多數的人不知道,他也這樣運作,永遠不能成就,這樣就冤枉了。我常用一個例子比喻:「超跑」(超級跑車),超跑不好開,跑車的操控性跟一般的房車是不一樣的,要受過特殊訓練才會熟悉,我們光講「保時捷911」就好了,它的引擎在後面,它是後輪傳動,所以這個車子在行進的時候,很容易偏頗,在那邊晃來晃去,可是對操控性瞭解的人,在過彎的時候,它是一個加分,對不瞭解的人它會是一個扣分,所以很多人開跑車很容易撞爛的原因就是這樣子。那你說,跑車相對房車是好還是不好?
劉導遊:看人!
師父上人:講到重點!那佛法對人生是好還是不好?
劉導遊:看人!
師父上人:佛法就是那一台跑車,它可以幫助你們快速達到目的,如果會開的,是不是比一般房車跑得快?都可以達到啊!可是現在的人要開跑車,通常不去訓練,自己不去學習怎麼開跑車,他用開房車的概念去開跑車,所以加速他滅亡。就好像現在的人用著貪瞋癡去拜佛、念佛、念經,他還是在助長貪瞋癡,所以他透過這樣的拜佛、念佛、信佛,是得不到好處的,可能還會有傷害。所以古師大德講一句話:「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你聽得懂嗎?下地獄的當中,那些修道的人最多。一般人很難理解,修道的人應該往上提升,怎麼會下地獄?因為他做了錯誤的示範,他修錯了他不知道,還表演錯誤給人家看,不知道的人也學習這個錯誤,所以他影響一大群人走向錯誤,因此他自己要先下地獄,因為他罪業太重。所以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去瞭解佛法真正的義理,你才有辦法去修佛,要不然你是不可能從佛法得到利益的,而且可能會得到傷害。所以就是這一個理路,那當然,它背後的細說無量,這是一個總原則原理。
所以你剛剛講的念經,一般人只會念,他不知道他在念什麼,他不知道為什麼念經可以達到美好。念經有三種目的:一種是求「定」,一種是求「解」,一種是求「印證」,這三個分屬不同方法、不同態度。
第一個求「定」的:心安定、專注、沒有雜念,你們說的禪定。念經可以達到禪定,可是這個人如果不知道的話,他會在念的過程亂想,想到會錢、想到誰汙辱他,他的心就鬱悶,整個過程也是念完了,他有沒有達到那一件事情該得到的目的?沒有!所以這件事情等於他在消遣佛法,你懂嗎?如果很多人知道他這樣子,因為這樣而不願深入理解,而討厭念經這件事情,你看!他影響多少人走向錯誤?所以他要背罪業,他要瞭解。
修「定」的理論方法到底是什麼?就是要保持專注的心,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要訓練不能想,你連經本是什麼意思都不能想哦!如果是這一種目的,你想了就打妄想,就不符合了。人一定會妄想,念的同時會想出去,這時候訓練就來了、方法就來了──拉回來,又飄出去,又拉回來,不斷在這個過程拉來拉去、拉來拉去。要不然現在人是念了,想出去就不管它了,拉不回來了,這一種沒有用。所以他如果知道要拉回來、拉回來,這種人念經有用,久了,他是不是越拉越純熟了?最後伏住了他的妄想,安住在這一本經本裡面,就有用。因為是他透過念經「心清淨」,心清淨產生了能量,作用他的人生,而不是這個經本本身,經本本身只是文字相而已,所以這個就是透過文字般若,去訓練所謂的「戒、定、慧」之學,最後達到開智慧,所以就解決了。
求定在念經的過程中不能停,古時候有一個例子,戚繼光,當時在戰場打仗,過程中死了很多兵將。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覺得怪怪的,但也不把這個夢當作一回事。後來他醒來的當天,有一個小兵的太太去找戚繼光的太太,就跟她闡述說:「能不能請戚繼光大人幫她做一件事情?」戚夫人就請教她是什麼事,她就說:「因為昨天我先生來託夢,他說希望戚繼光大人幫他超度?」,戚夫人說:「超度?那要怎麼超度?」她說:「沒關係,只要誦經給他就可以了」,戚繼光他是專修《金剛經》的。後來他太太就轉述給戚繼光,戚繼光前晚剛好就做了同樣的夢,這個小兵在夢中請他幫忙,也託夢給他的太太,不謀而合,所以戚繼光就很重視這件事情。
有一天早上他就齋戒沐浴,開始要為這個小兵做這件事情,他專修《金剛經》,《金剛經》念得很好,就開始念、念、念……。他們做官的都有一些侍從,結果他念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間眼睛餘光看到他的僕人端了一杯茶進來,要給戚大人喝,他這時候念到一半,就一隻手舉起來,暗示僕人不要打擾他,放著就可以了。才這樣一隻手上來、再放下,繼續讀,整部誦完了,誦完了他也很高興,完成人家的心願。結果當天晚上那個小兵的太太又接收到託夢了,他就回來感恩說,要感恩戚大人,因為他有收到半部(經)了!後來這個太太就跑去再找戚夫人說:「感恩戚大人,我先生也很感恩,他說他有收到、有被超度到,超度到一半,他收到半部」,戚夫人又去跟戚繼光說這一回事。戚繼光就百思不解,我明明誦完整部,怎麼他只得到半部?人家畢竟有涵養,覺性也夠,就想想:「啊!就是那個手勢起來」,你看!本來很專心念到一半,一個手勢就打岔了,後面統統沒用,沒有能量,所以後半部沒有能量可以超度他,只超度到半部而已。得定的就像這一種,所以它必須訓練才有用。
第二種就是「解」:求解的,在念的過程可以停,可是我們自己的知見是錯誤的,我們理解佛經會錯誤,所謂「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所以當我們在瞭解的過程中,要去請教善知識,什麼叫善知識?知見正確的人叫善知識。另外一個方式就是參閱古師大德的註解,這些古師大德是過來人,他的註解不會錯,我們去參考。這一種是怎麼樣得度呢?這一種是我瞭解了經教的義理之後,我懂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用這個道理待人處世,當我用上去它是如法的時候,如法的人心清淨,心是定的,所以他也產生了正向能量,這個能量西方人叫「磁場」。磁場、個性改變了,變成正確的,他的命運就變正確,就改變了,所以這時候就改變命運,他的人生也就變好了,是這麼來的!這是第二種。
第三種是什麼?求「印證」!有的人自認為修得很好,在經本當中告訴你,你修得很好的結果是什麼,結果自認為修得很好的,沒有這個結果,表示他的「自認為」是錯的!他以為他自己修得好,其實他修得很差,他不知道,經本印證就知道了。反過來說,有的人有一些神通道力,他以為有神通就等於對了,結果他去瞭解經典,有這些神通的條件是要有做到什麼,他捫心自問他沒有做到,沒做到卻會有這些通力,表示是魔通不是神通,所以要趕快修正,所以這叫「印證」故,印證就是一個保險機制。
所以念經的目的就這三個,你看現在的佛教徒有沒有符合?百分之九十九都沒符合。
所以坦白說,到現在為止,我找不到半個學佛而得到幸福美滿人生的!就是因為理論、方法錯誤,並不是他的本能不足,不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每個人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怎麼會沒能力呢?是因為他的理論、方法、方向錯了。第一步通常是錯在方向,學佛是為了什麼?剛才跟宏哲他們分享,第一步不是為了賺錢的,是為了解脫的,解脫跟賺不賺錢、跟世間的功名利祿毫無關係,功名利祿這只是一種虛幻相的人生的一種過程的境界而已,它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這些就佛法來說好像不存在,可是你會不會得到它?是可以的,但是當你執著它的時候,你會失去更大。
當你得到佛法的精髓、更大的生命境界,這些東西本來就會跟隨著你,那些是副產品。我們現在泡茶是為了要喝茶,泡茶本來就會有茶渣,茶渣可以有什麼作用?曬乾做枕頭;茶渣也可以拿去冰箱除濕,就是說它有很多其他的功能。可是我到今天應該還沒認識一個人,為了要做枕頭一直泡茶而不喝茶,對不對?沒有人把茶倒掉,一直收集那些茶渣而已,沒有這樣的,所以這些功名利祿是副產品。如果一個人本末倒置,他就是方向搞錯,階段性可能會得到他的功名利祿,可是功名利祿會來會去,因為會折嘛!這個叫福報,你享福就折掉了,就又變不見了,所以一生都在這個輪迴的痛苦、快樂、痛苦、快樂裡面。痛苦、快樂的總合就叫做痛苦。你說:「沒有啊!裡面還有一個快樂」,那是「苦暫停」,那不是快樂,苦暫時停止,不是真正的快樂。佛法講的快樂是喜悅,沒有痛苦快樂的對立,那個純淨純善的生命體。
所以方向必須搞清楚,學佛的人什麼是正確方向?「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正確了,沒有自己!方便講叫「度眾生」,要度眾生,你就會很認真去看待這件事情,「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所以你就會很認真去完善自己,而能成就度眾生之事,所以四弘誓願才產生。四弘誓願後面「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回來履踐你的承諾、方向──眾生無邊誓願度。會的,一即一切,你在煩惱無盡誓願斷的同時,你就在眾生無邊誓願度了,你這個基礎有了,你才有能力去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同時,你也在眾生無邊誓願度了,同時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同時,也在佛道無上誓願成。換言之,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同時,你也在眾生無邊誓願度了,是你的能力到哪裡,你自自然然就影響到哪裡,所以它根本不假思索,你不必再來一個「想要」度眾生,想要又是一個刻意、又是造作,又不對了,它不隨順自然,所以這個叫做正確的方向。
這一個方向,你看現在學佛的人有幾個有?就是因為沒有幾個有這個方向,所以得不到幸福美滿。如果所有的學佛的人這個方向先搞定了,我相信透過他們的努力、時間,統統可以得到圓滿的幸福美滿人生,統統可以。這個不是我講的,佛陀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德相等於圓滿的幸福美滿人生。所以這個叫方向,方向搞對了,你再去瞭解理論跟方法,理論方法是為了幫助你履踐這個方向的。這個方向就是現在人講的,你的人生價值觀在哪裡?你的人生的宗旨、中心思想是什麼?這個就是方向的決定,學佛的人只有一個方向,就是我剛剛講的那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
所以威呈從電視裡看到去南華寺的人也在那邊擲筊、拿香祈求。明天去那裡,你跟那些拿香祈求跟擲筊的問卷一下,看有幾個人會有這個方向?來到了祖庭,還在做這些事情,佛教沒有人在點香和擲筊跟六祖惠能啟請說:「請祢教我,教我怎麼成佛之道?」大家可能都要來求如何闔家平安大賺錢的,所以這個方向就搞錯了,很冤枉!世間人就是這樣子。所以讀經就這些事情,要搞清楚、弄明白。
再來就是「念咒」,念咒的目的,一個求定,一個是跟鬼神溝通,一個是治病。你要治病的,發音要精準。剛剛你聽到那個元和妙音,也可以是廣義的咒,是先天無為的咒,而不是後天的一種複誦的咒,先天跟後天的差別,就是一個叫「無為」,一個叫「有為」,無為能夠運作一切有為,有為不一定能夠達到無為。如果你的人生不是無為而為,是有為而為,你必定痛苦,有痛苦在後面等你,所以無為的音聲場,它可以化導一即一切的這一個世間的一些所謂起伏的波率,它是一種震動波,如果從物理學上是這樣。當然,現在人懂得物理學,可是不能懂得它最原初的那個念頭所產生的那個力道,所以我們講物理學這部分,至少可以綜合,就像海浪,大海浪、小海浪,穩定的海浪可以綜合。所以人都有意念波,包括這個元和妙音也是。
「音通心地、聲達性海」,它同時有很多副產品,像那個茶一樣,它用震動波,五音也可以入五臟──「肝、心、脾、肺、腎」,它各個用不同的震動波,可以去幫它化導,讓它活絡健康回來。中醫上有所謂的氣滯、明點,這些如果氣滯堵住了,氣結了,也可以用元和妙音的震動波去把它震開,可是這時候就要很精準。所以咒語有治病的功能,就是透過這個原則原理的理論,但是它必須要發音長短、大小聲跟發音精準才有用。以前的時代,只靠口耳相傳沒有錄音機,你可以想像,靠著口耳相傳來到這個時代,一定都掉三落四了,都沒什麼效果了,所以現在咒語等於都失傳了。另外一種就是靠「至誠感通」導回去,那就是用有為的訓練方法,訓練很熟練到心專注了、心平靜了、心清淨了,那個清淨的心產生的力道就有用,這個叫倒回去用,這就是咒語的其中一種功能跟一種運作。
第二種就是跟鬼神溝通,跟鬼神溝通你就要講對話,鬼神就是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體。很多佛經在講完一段正文之後又有「偈」,偈頌形式,最後又有咒語形式,這也就是在跟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溝通。也就是說,當一個覺悟者在說法講經的時候,不是只有人道而已,它有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在聽聞,所以尊重起見,最後會歸納再講一些不同維次空間的語言,去滿足祂們,那個就是跟鬼神溝通。所以很多學咒的,走火入魔很快的原因在這邊,因為他溝通錯了;他本來要跟神溝通,可是常常會變溝通到鬼,他自己不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常常跟鬼相處,你最後就變成那一類習氣,你氣場就是被影響,你的頻率沒大過你接觸的鬼的頻率的時候,你就被影響了,你就變成鬼的生命狀態,是這樣來的,這就是咒語。
念佛號,就是一種他力修行,透過至心誠願感應道交,所以可以得到你那句佛菩薩聖號發出訊息的回應的加持力,對人生也有一些好的作用。那如果修行要透過這些的,就必須先把這些理路基礎搞清楚。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