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17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June 27th, 2014

 

2014年6月27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1).jpg

 

時間:103627日,20:30~22: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還好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要是在香積國,我們唱歌、講話都沒什麼用處,那時候你要跟他請一頓飯、燃個香給他聞,他馬上就開悟。所以,各個世界有各個不同的質性,畢竟「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當時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界,也不是這個地球而已,以地球(閻浮提)來代表這整個娑婆世界,祂有講啊,在二十五圓通裡面,為什麼請文殊菩薩來為眾生揀選一個一般我們講「最」殊勝的圓通?這個加上一個「最」字,對眾生來講,都需要再加述、再解釋一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眾生沒什麼好的,就是壞的(習性)一大堆,分別心、執著心、妄想心這些東西在作祟,所以一切本來這些聖哲,乃至於我們自性本然的一個美好,來到這個迷失的眾生的角度裡面都會被扭曲,被曲解、誤解。所以,四弘誓願的最後一條:「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就知道有多難!多難!不是說我們看個幾本經典、跟個幾個法師,然後學一學就可以理解它。要願解,還得要跟佛相應,那麼等一下再來講這個東西。

剛剛講到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請文殊菩薩為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揀選一個最殊勝的圓通,這個「最」相對來講是適合的意思,最適合的意思,殊勝啊,不是跟其他人做比較,我們第一、別人第二,或者是個體第一、一切都是第二,不是!在佛法來講,沒有這種次第的分野,在真實說上來講。最殊勝就是最適合的意思,為什麼會最適合?它依眾生的根性而說,不是依如來體性來講。如來體性它本然如是,尚且能覺、所覺都泯滅了、俱亡,一般講的「能所俱泯」。那這一個眾生不好理解,我們現在一般人如果沒有相當的根基,不容易從這一種文字相裡面契入實相般若。

那麼我們在講的根基並不是指我們讀多少年的書,現在我們地球人的學制通常是以時間嘛,對不對?你完成哪一個科目,時間到了,這一個科目期程初級班畢業了,接下來就進入第二級叫做中級班等等,好幾級啦,乃至於我們現在從小學一直讀,讀到大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還可以修好幾個博士學位,對不對?無止盡。那你們修這些學科是依你們做到來做評分?還是依時間到了,你們只是讀書的知見上可以考過來做評斷?佛法不講這個東西,佛法之所以是佛法,就是覺悟之學,覺悟的方法嘛,那麼「覺悟」這件事情論實質不論形式。

那麼講到「覺悟」這件事情,才啟請文殊菩薩,為什麼?祂代表智慧啊!智慧第一,做到最好、最圓滿。我們眾生在理解時,常常又有一個外相:「啟請那一個文殊菩薩」,事實上呢?文殊智慧第一,代表著我們每一個眾生的體性裡面的如來本覺裡面,覺悟本來就要放在首位,所以叫做佛法,而不是善法。一般很多學佛的人學到最後都變成一般講的五乘佛法裡面的「人天乘」而已,為善總比為惡好,可是,有一個善的堅固執著必有一個惡的對應,所以我們世間人講說擇善固執,從善如流固然好,可是這一個「擇善固執」有一個固執,在佛家來講,在相對佛「覺悟」這件事情來講,它還是惡,它不圓滿的意思都叫「惡」。

所以世間人天不圓滿,它講求善惡法,佛法不講善、惡,本來啦,本來是這樣,可是因應恆順眾生,而有這一些善惡之說,而有這些六道輪迴,要不然,六道輪迴這件事情,佛家本來也不去提它。為什麼?因為當你覺悟的時候,這件事情對你來講也沒有了,所以才有一個「超越六道輪迴」這件事情啊!那麼六道統苦,六道這件事情我們要去從它的理體上理解,我們現在活在六道裡面,六道有苦的差別性不同而已。細說無量,那真實說,其實它本來就是一個幻相而已,換言之,活在假相、幻相裡面的人生就是「苦」一個字做代表。如果放下,已經了透人生的假相,我相信沒有人喜歡在「假」裡面生活。所以,了透人生的假相的時候,了透叫做「看破」的意思,所以你才做得到,做得到叫做「放下」的意思。佛家術語「放下,看破」不好懂,我們現在用做得到、明白理解來理解它,那麼這件事情就好說了,所以「苦」這件事情就沒了。

那麼有苦,智慧必定會被矇蔽、蓋住,而不是它不見了,所以啟請文殊菩薩在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代表堪忍的世界,也就是說一般我們講「五濁惡世」。五濁惡世出世尊,可是我們不要高興得太早,以為我們把自己丟在這個五濁惡世,我們就會變成世尊,他要經過一番努力啊,對不對?尚且人間的成就還得吃得苦中苦,對不對?那天還喝了一杯人家留下來的苦茶,那是一種警示、提醒,是好事啦!當我們喝到苦茶的時候怎樣?喝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是說那我們就多去買幾杯苦茶喝一喝就成就了,不是這樣。

佛法善於表法,我們現在當今多數的人學佛不能有所受益,不要說成就,受益就好了,受益就是說在我們生活當中它用得上,用得上可以讓我們生活一切滿足、知足,一切受用無窮。這一切不只在物質上,也包括精神上,乃至於在自然法則上,統統是在能量上,這些統統可以滿足,可以運籌帷幄,那時候的狀態就叫做「神通自在」、「遊戲人間」。這個神通不是從外在取得的一個神奇變化的現象,佛家講的神通就是我們本能的作用。簡言之,就是「智慧的運作」,這樣大家好懂,神通就是智慧的樣子,換言之,愈有智慧的人,他的人生就愈自在。所以「宇宙」、「人生」,人生是自己,自己愈有智慧,宇宙就是生活環境,是不是就愈自如?愈自在的意思。自在沒有障礙,「沒有障礙」這件事情就叫做遊戲神通,就是神通的運作。

所以,文殊菩薩就揀選了一個圓通叫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然後祂就說在這一個世界,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十億個銀河系,我們地球很小,對不對?你聽到,不是講地球這個環境哦,是講我們包含在裡面的這個銀河系的十億個總結,這麼十億個銀河系叫做娑婆世界。這麼大的一個世界是一個覺悟者叫做「佛」的基本的教育單位,也就是說用我們現在用詞來講,是一個老師的一間教室,還不是一間學校哦,是一間教室而已。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教室是十億個銀河系,那祂教育的對象是誰?是裡面一切眾生。眾生有分有情、無情,統統是祂教育的對象。換言之,也是這些有情、無情的眾生在我們這一個娑婆世界(十億個銀河系)裡面,基本上都必須遵從著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而自我成長。

為什麼必須呢?因為這一個世界叫汙染,汙染世界裡的眾生心煩意躁,就是不清淨,不清淨就不會有智慧。不清淨的人、煩惱一堆的人也就不可能達到真正的慈悲。一般我們講慈悲是什麼?世間人好懂的叫做服務人群,希望別人好啊……等等,然後也會去履踐落實它——「為善」這件事情。可是以佛法的角度這件事情不堪為慈悲,是你在行使這一件事情的時候,服務「一切眾生」比剛剛講的「人群」還大,服務奉獻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當中沒有執著的心、分別的心跟妄想的心,這一件事情才叫做慈悲。所以你就可知,慈悲非常的難,對不對?一般人的愛心,很簡單!因為愛心有時候是建構在自己的貪婪上,我們的貪嘛,我很愛你,我才會對你好,大家若只看到「你對我好」而已,就會說你很有愛心,可是他不知道背後是你要得到我啊,都有一個貪啦,這叫眾生。

所以,佛家本來不講「愛」,是因應眾生才講,恆順眾生嘛,總之,分別亦非意!隨眾生之分別而有分別,好溝通啦,那個好溝通也就是不執著的運作。只要能夠幫助眾生提升,往覺悟的路徑去成就也就好,這就是所謂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的愛是有差別性的,所以佛家稍微用一些名詞把它歸納,告訴我們這個愛是可以怎麼去提升。我們一般眾生有所謂的愛緣慈悲,就是我前面說過,因為我愛你、我喜歡這一個對象,所以我會做一些對他有好處的事情,可是背底裡還是因為我的貪,對不對?那麼這就看對象和我內心貪欲的程度而各有不相等,進而行為上的付出也會不相等。這種就是會變質的一種愛,勉強也可以叫慈悲,因為眾生總是怨憎,喜歡聽好話,假如說「邪惡的愛」,就讓人厭惡,對不對?可是「愛緣慈悲」卻很好聽。

當然愛緣慈悲總是比完全不對人家好,尚且好多了,透過這一個基礎的訓練、鍛鍊,日子久了,我們慢慢體會到原來人生也不是只有這麼一個小小的區塊,人應該要愛屋及烏,所以提升而有「眾生緣慈悲」,用我愛對方的心去等同擴大、愛屋及烏去愛一切的眾生。這一個慈悲還是有狹隘之處,只有限於一般我們眼見的眾生而已,它還沒有入理體,入所謂它的原則背後的理體上。我們一切存在的現象,不離體、相、用、因、緣、果、理、事,這一個眾生緣慈悲,基本上也頂多停留在這一個「相」上,只是你的相擴大了。那麼用「相」的擴大,你總是也能夠讓你的「理」比較深入一點,一般我們講的心量也等同擴大了,從外在的服務的對象擴大了,也慢慢訓練將我內在的心量擴大了。

這樣又訓練久了,它又好觸及到第三個層級,叫做「法緣慈悲」。這時候就是理體上了,依法上來說,不是只有一般我們講的「我愛我的國家,所以我等同也愛別的國家;愛我的地球等同愛別的星球」這樣子的人而已,這時候整個的情與無情他都去愛了。可是他內在還是沒有放下完全的執著、分別、妄想,這樣還不夠,因為這樣還是會起煩惱,不夠!所以再更進一步訓練,了解到原來愛是一種本分,愛一切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的本分,因為這時候會體認到的人並不是從訓練得來的,而是從深度的理解得來的。剛剛講的「看破」,一般講看透、明白,明白什麼呢?看透什麼東西呢?看透宇宙人生真相!什麼叫「宇宙人生真相」?佛家講的更不好懂,叫「諸法實相」。那麼宇宙人生真相就是什麼?我及整個宇宙、我處的環境裡的任何一切人事物的關係是什麼!已經了透了這一個事情了。

那麼了透到極致就是什麼?整個盡虛空法界你體認到的是一個你自己,就是自體,它無二無別了。前面講的愛基本上都有一個對象,對不對?有一個對象就有一點分別,有我,才來愛你!可是現在最後面講的這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佛菩薩的愛和慈悲,它沒有條件但書的。它沒有一個欲望、沒有一個要求,沒有一個目的,它是本來就是這樣。那麼對著眾生方便講叫做「它是依持著願力而運作的」,可是,依持著願力還有一個東西,對不對?只是那個東西也許叫不出名字,這個還是方便講,其實連那個願都沒有。一般我們講說學佛要發願,不發願,沒有什麼精進度,那是因眾生太怠惰了、太自私了,所以才要叫他發願,如果你是連「能覺、所覺」俱泯的一個生命體,那時候叫覺悟了,祂是叫「妙覺」,那時候你哪有一個發願的問題,本來就是這樣,不需要發願啊!所以你本來已經認知到整個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了,所以裡面的眾生就是你,你就是他,當你體認到這一個理路,你才能真正去做到沒有條件但書的慈悲,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個同體就是一體的意思。

所以最後佛法是講「一」的概念,這個一不是專一,是任一、是全一,所以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整個虛空法界就是你,你就是虛空法界。你以為你是這一個肉體自體,其實這是狹隘,這是一個依妄起用世界的幻相、假相,如果契入真相,契入那一個法性理體的時候,整個虛空法界本來就是一個你自己。所以我們以前常常用一個比喻,大家好懂,可是比喻之所以是比喻,就是還沒有觸及到真相,可是它可以讓我們依藉,好像一道橋可以過彼岸。就是說一個人我們現在眾生認為彼此不相容,彼此是各自獨立的,就是一個細胞跟一個細胞的對待,那麼細胞跟細胞不相屬,它就不太能夠契入所謂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麼就看親疏啦,你隔壁的細胞跟你比較近啊,假設它爛掉了會影響到你,你會愛它,因為你會因你的自私,不想被影響,你也會為它好。那它好你就不會不好,這就是從那個「愛緣慈悲」的角度一直一直提升上去。

那麼提升到什麼?你總算覺得一個眼睛是你自己了。眼睛有無數個眼細胞,這一個族群聚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器官的意思,已經不再是一個細胞,這心量大了嘛,大多了,所以提升到這個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當你理解到原來整個身體這大概五十兆個細胞的總合就是一個你自己的時候,你會沒有條件但書去對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細胞好,對不對?這時候就好比那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沒有目的的,你是一種本分而已。還是在座有人會覺得說「我不需要這一個小指,小指爛了沒關係,我只要顧好前面四個手指就好了」?不會這樣子想,這個就是理解,因為一個小的人體你能理解,一個大的宇宙,我們長期以來迷失在無量劫了,悖理太遠了,所以我們不能理解為什麼整個宇宙是一個我們自己。

那麼講宇宙還是太小,宇宙是因應我們好懂,事實上,整個盡虛空遍法界裡面有無數個宇宙,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它重重無盡,整個華嚴就在講這一個理路。所以,整部華嚴已經把整個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所有一切生命存在的這一些根本理路跟作用,全部講得一清二楚了。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去翻《華嚴經》,不一定能夠理解它在講什麼,為什麼?因為不相應。怎麼不相應呢?因為我們的心量太小,心量太小跟心量大不相應。比如說現在比較少聽到我們周邊生活在一起的人在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些概念,當然這些是錯誤的概念,可是小時候還滿常聽到。現在少聽到,可能也是一個好事,可以去做一種印證,畢竟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的依報少了這些耳語、這些訊息,可能也代表著我們的正報沒有這種東西,那麼這是一個話外話,一個修行上你們可以自我評斷的一個依準。

有這一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概念的族群裡面,你跟他講這些無私奉獻,他很難理解。而且有可能會覺得你是笨蛋,你是不對的。這個世界的薰染就是這一回事,我們自己不能因為很難辦到而不去努力,不去深入了解。整個虛空法界重重無盡,剛剛講到華嚴也得你的心量大才有辦法理解的原因就是這樣,因為它大到無限,我們要如何才能跟它完全吻合?我們自己的心量也擴大到無限,我們自己就自然明白了。聽好哦,是自然,不假刻意,那一個大心量的基礎也就是清淨的心。換言之,現在的人看不懂佛經,會依文解義,也就是因為他的心不夠清淨的原因,而不是他的學識涵養不夠,不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人比起以前可以讀書、學那些字怎麼解釋的機會太多了。依著整個社會的文化,包括這些科技的昌進,網路世界這些訊息的取得也比以前容易,所以要去查明它怎麼解釋,它的知識常識的義理並不難。但這些知識常識畢竟不是智慧,智慧還得清淨心起用,所以清淨才有辦法跟佛經的「一字無量義」相應。

有的人說這兩個字我懂了,他懂得的意思又有很多的差別性。有的懂是依著我們的經驗法則,那種狀態就不叫懂。有一種懂是「那我懂了」,你懂了就叫你開悟了。那你開悟了表示什麼?一悟一切悟了,你絕對不會有「這一本經我懂,那一本經我不懂」的現象。如果是這種現象,這一本經的懂就是什麼懂?就是知識常識上的理解而已,依我的經驗法值的知識常識來理解、我認為是這樣的懂,所以他不是真的懂,如果懂就「一通一切通,萬境自如如」!所以要依法來講,這也是老祖宗的教育方式。

現在比較少找到這樣的人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方式乃至於佛法很悲哀,佛教的體系很悲哀,我們現在的佛法的教育,我們一般講佛學了,變佛學了。那麼佛學的教育用著西方的教學模式,第一步就錯了,起步錯,當然步步錯了!這一個叫做方法錯了,你就沒辦法契入這些非常好的佛經理論,而從當中取得受用。比如說我們現在人比較關心的無非是什麼?身體健康的問題,財富不能太窮,要買東西可以買得到,不能餓肚子,財富的問題。智慧可能對一般現在的眾生還很抽象,因為一般眾生把智慧跟聰明和知識常識攪混了,都搞不清楚了,所以你跟他說:「你要不要智慧」,他很難理解。

這邊我又想到……咦!她今天沒有來吧?我為了說法故,講個故事。有一次,有一個雅聰的朋友,一起來找我,當然那時候是N年前了,大約六、七年前了。她來找我,她很煩,非常煩,一個女士,很煩。我問她煩什麼呢?她說我很煩……我依義啦,不依她當時的字句,她大意是這樣講,她說:「我很煩,為什麼呢?因為有智慧的人很累,有智慧的人肩膀都很重,所以我煩死了。」為什麼?語意之下就是她很有智慧啊,因為她很有智慧,所以什麼事都要她承擔,所以她很煩,肩膀很重,所以整個人生都過得不快樂。然後我就說:「這個叫沒智慧」,你懂嗎?智慧是可以解決疑難雜症的,怎麼會煩呢?如果你遇到很多事情會煩,表示你沒智慧嘛!

我們這樣講好了,你遇到一件事情就會很煩了,假設以十和一來比較,你有十個沒智慧,這樣比喻。你遇到二件事情會很煩,二件才會煩,一件不會,那表示你有八個沒智慧這樣,以此類推成反比。換言之,煩叫做煩惱,煩惱跟智慧是成反比的,智慧愈高愈不會有煩惱。不是因為你的事情愈多,所以你才會煩惱,不是這樣。也不是因為你比較有錢,你不會煩惱,統統不是。所以,「煩惱」這件事情都不是外在建構,是因為你沒有智慧,你才會煩惱。

佛家講「煩惱即菩提」,它不是叫你把智慧剁掉,那它講「煩惱即菩提」這件事情,也就是說你如果能夠把你遇到的疑難雜症轉化掉,它就是你無上智慧的根本!所以佛家常常用著「蓮花」來做表法,出淤泥不染,大家只看到出淤泥「不染」這個部分很嚮往,可是大家都不要那個汙泥啊,你看看。那個汙泥代表著煩惱、憂慮、牽掛,就是世間很多事啦,剛剛講的,很多事。換言之,你一朵蓮花如果沒有很多的汙泥,曾種過園藝的都知道,汙泥很汙濁表示什麼?很有營養,如果你要很乾淨,裡面什麼都沒有的、很乾淨的一個土,蓮花反而又長不好!你都不施肥的話,那個腐葉都不要讓它掉進去,所以這個代表著煩惱。所以是你能夠轉化它,你就成了智慧者,「智慧」就可以運作我們的人生。

那麼在運作的過程中蓮花的莖就長出來了,莖長在水裡面。水代表清淨,而汙泥代表煩惱,所以你在整個轉化的過程裡面,你就會契入清淨的狀態,離一個煩惱契入清淨。你就在清淨裡面再學習放下,前面叫你在汙泥裡成長,可是你放下汙泥了,是放下!不是放棄!它(煩惱)還存在。放下的是內在的執著、分別心,而不是放棄了外在的人事物。所以汙泥存在,它被放下之後,你就往上成長,契入清淨。接下來,連清淨都放下,這時候叫做「淨染不二」都放下,它就長出水面,生長在空氣中了,對不對?在空氣裡開花結果,而空氣正代表著淨染不二的世界。

如果從佛家六道輪迴的角度來講,這個汙泥就叫做六道輪迴,所以六道輪迴都叫煩惱。你放下了煩惱的時候,頓時就超越六道輪迴了,這時候你就契入了所謂的「四聖法界」這個清淨的世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藏通佛這一個生命狀態了。可是,並不圓滿,它有一個淨,就有一個汙染的對待,汙染的對待就是六道輪迴善惡的對待那就叫汙染。一級一級上去,它又放下,變清淨,所以汙染當然也幾乎沒有了,所以真正「花開見佛悟無生」在哪裡?在一真法界!這一個空氣代表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就可以稱作諸佛如來、諸佛菩薩,這一個世界的生命就完全沒有妄想了。沒有妄想,當然也就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了,可是它剩下的就是妄想的習氣。習氣也不礙事,剩下的習氣隨著自自然然的時間週律,在滾滾紅塵當中歷事練心,就會漸漸淡薄了。

它淡薄的層級,一般我們講的年級大概有四十二個次第,四十二個級數叫做「品位」的意思。第四十二個品位就叫做「妙覺如來」,就是一般你們講的「如來佛」那一個覺悟圓滿的佛。這個覺悟圓滿的佛的能力,和底下的四十一個位次其實基本上也等無差別了,只是剛剛講的習氣不一樣而已,這也就是一切學佛的人本來應該要去努力的方向目標。所以,如果一個學習成長的人他不知道他的方向目標在哪裡,他就會盲修瞎練,那盲修瞎練就會很多事情,理論、方法都搞不清楚,當然就得不到受用啊!

好比我們前面講的,你學了之後,你希望你的身體比較健康,為什麼達不到?因為修錯了、理解錯了。要不然,佛法尚且「佛」這種生命體叫「福慧雙足」,福慧雙雙俱足,圓滿無瑕,怎麼會有「病」這種事情呢?怎麼會有「煩惱」這件事情呢?智慧圓滿,沒有煩惱;福德圓滿,沒有生、老、病、死、苦這種東西,人間的八苦,乃至於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統統沒有。可是我們現在統統俱足,就是因為我們學的人不一定有努力,假設他前提是正確的。要不就是學的對象錯了,要不就是自己理解錯了,總之,我們自身出了很多問題,而不是佛法本身的錯誤。在這一個關鍵裡面,就是自己必須應該去好好評斷的一個空間。

那麼佛家、佛法這件事情講求印證,印證就是證明的意思。我學了,佛跟我說怎麼做就會有什麼結果,這是死法。什麼叫死法呢?死法就是本來就是這樣「因果不空」的意思!如果祂叫我這樣做,我這樣做卻得不到,那表示我有問題啊!不是我過去業障深重障礙住本來應該有的結果,就是我自己理解錯誤、做錯了,而得不到那個結果。所以必須回過我自身來微調,這時候叫依法不依人,依照這些理路去進行就對了。

那麼前面講的文殊菩薩智慧第一,代表著我們自性的覺悟。所以這些佛菩薩的形相和造像名詞統統是一種巧名安立,表法用的,所以我們切切勿勿不要迷失外求,只是崇拜外在的一種形相。可是,也不可以這樣否定了形相,如果否定了它也就落在二法,你就永遠得不到「覺悟」這件事情了。那不否定形相,你就必須了解它,它就是一個表法的高度藝術工具啊!它能夠表法,也就能夠開啟你內在無量的智慧顯用,顯現出來並且它有作用,所以這時候它是不是又是一個無上的介質?如果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來講,你還是得去禮敬它。連人間的《禮記》都講「毋不敬」了,對不對?「毋不敬」不只說所有的人我都必須禮敬他,那個杯子你要不要禮敬它?這才叫「毋不敬」啊!凡事都要禮敬啊,凡事、凡物統統是宇宙的生命同體啊!

所以「毋不敬」就是佛家講的「禮敬諸佛」,諸佛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那麼眾生是未來佛嘛!什麼叫「眾生」?一切眾緣和合而生成之現象謂之眾生啊!所以「眾」是多的意思,「緣」是機會條件的意思,「和合」合在一起、組成的意思,現象。從這一個字義、句義上來看,我們就知道原來眾生不是我們一般學習者那麼狹隘的「人」,我要去度「人」,不是這樣而已,而是你存在的任何你眼能見、耳能聽、心能受的一切現象,統統叫做眾生。所以,一切眾生,我們說履踐「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才是真正學佛的人的一個方向目標,也唯有這一個大心量,你才能契入華嚴境界裡面這一個清淨法身(佛的本體),那一個本體也就是一切眾生的本能。

所以,舉外明內,見到文殊菩薩也就在告訴我們,我們自性的覺性智慧,要去選擇我們這一個世間遇緣,所會遇的特異性,叫做「眾生耳根最利」,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所以才講「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所以文殊菩薩選擇了一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那祂講了,這個世界此方真教體,這個世界真正的教育體性在音聞,清淨,「聲音」這件事情可以讓我們很快速得到「清淨」這件事情。那麼「聲音」這件事情當然不只是所謂的唱,包括講、包括你出去聽到風的聲音、樹枝葉窸窸窣窣的聲音,一切你存在能夠聽到的聲音,乃至於外面你們認知的這些車水馬龍的噪音,它統統是一種成就無上道的介質啊!可是關鍵在哪裡?在後面兩句:「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那麼「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這個「聞」就是必須用我們的根性、聞性去接觸,而不是在外在的染塵去執著、分別、妄想。我們現在……你看哦,聽聲音,剛剛講了噪音,為什麼有噪音?我們聽到有人唱歌劇,會不會覺得:哇!好舒服啊!聽那個心靈音樂好舒服,如果這樣聽的話就不容易,因為我們有分別心。所以如果我們把整個世界的音聲的體系,當我們接觸的時候,乃至於無聲也是聲哦,不是說「此刻無聲勝有聲」,那一個無聲(靜默之音)也是一個高度的一個聲音啊,要不然,老子怎麼會講甚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那麼用我們的根中性去體會。那「根中性」大家不好懂,所以叫我們離心緣相,不執著的意思,這樣大家好懂,你聽到聲音,你就把它轉化成快樂的!那些噪音你仔細去聽,它還是有節奏的,它的節奏你把它拉長一段來看,你會發現還是有規律的,可是我們心不夠靜,我們就會只要聽到我們不如意的叫做執著,我們就煩、就排斥的意思,所以這樣子就不好懂所謂的「返聞聞自性」的理路。

那麼祂揀選了「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也就是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祂久遠劫也就是用著音聲法去「返聞聞自性」而成就無上道。所以,觀音名慈悲,也就是教著我們用慈悲心去對待一切。一個沒慈悲的人,他沒辦法體會什麼叫做「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那麼我們把它降下來講好了,用世間法來解釋這個大家好懂,什麼叫世間法解釋呢?「返聞聞自性」很難懂,它是一個高度的禪法,換言之,如果沒有心一塵不染的人,他是沒辦法返聞聞自性的。用世間層級來講,「反躬自省」大家好懂。比如說我們聽到外面的噪音,我們有沒有反省說是噪音不對,還是我們有差別心不對?那反省到深度,有學法的人他就會再深入:「為什麼我都會遇到很討厭的噪音?」問題都是「我」,都是「我」。

不懂反躬自省的人一定怨天尤人,老天對我不好!像你們有看過那個俞都(俞淨意公),他差點被雷打死,他抱怨老天啊,不是我的錯,都是老天對我不公平,然後啪一聲,嚇到了,這樣就是不懂得反躬自省。如果懂得反躬自省的人,他深入佛法,他就會知道一件事情,依報隨著正報轉,如果我的生命體系有我不如意的,那肯定只有一件事情,我內在的起心動念、我的言行造作有所錯誤,就是這一回事。如果體會不到這件事情的人,他是不懂得什麼叫做「反躬自省」,乃至於「返聞聞自性」更不用講,對不對?那種高度禪法,所以,大家好懂就從這邊開始。

而世間法有一個很好學習的對象,也就是一般我們講的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他的自述啊,他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踰矩」。他在告訴我們他親證的一個境界,好比一棵大樹一樣,樹從種子開始,連年只要它是健康的、它是努力的、它是沒有錯誤的,它一定會一直長大,所以「樹」在佛家來講,就是「建樹」、「發展」的意思。所以常常用「菩提樹」在告訴我們,人家寫詩、寫偈也常常「菩提樹」啊,菩提本無樹啊等等這些,很多人不了解為什麼拿樹來做比喻,它就一個建樹的概念。

很多人也誤解了,比如說,我以前看電視常會看到三十而立,對不對?三十而立就會造成很多年輕人的困擾,因為媒體都說三十而立就是三十了還沒娶、還沒成家立業。當然,孔子的角度並不是那麼狹隘,他告訴我們,他三十歲的時候就建立了「道業」!道業就已經建構起來了。道業是什麼?人生的終極目標啊!已經確立了。這個也就是我前一陣子常常跟諸位同參分享乃至於反問諸位的:「你們學法的價值觀到底是什麼?你們學法的方向目標到底是什麼?」。換言之,這一個問題孔子是三十歲真正確立,在確立的同時也已經建構了,不是說「我想要這樣了」,不是這樣而已,是他這個「想要這樣」是為什麼想要這樣?因為他做到了很多條件了,那個道德的確立已經做到了,所以三十而立。

經過他這樣學習的體會,已經建構了,心不動搖了,所以他一直努力、努力到四十歲,真正確立且不動搖,所以它叫「不惑」。不惑是什麼意思?不惑就是不為世間一切的現象染著給誘惑,就是說我們現在去百貨公司,我們看到精品會心癢癢想買,我們就被它誘惑了,然後愛吃、貪吃的人,尤其愛吃甜的人,前陣子一聽到芒果冰,沒吃到芒果冰就快死了,被芒果誘惑了,這些都叫做誘惑。孔子到四十歲已經不被所有這些外在的境界給誘惑了,基本上在佛家講心是定的。心定還不一定開慧,所以,在心定的過程又努力,一直努力、努力到三十、四十到五十的時候知天命。

什麼叫做「天命」?就是「因果理路」!知道因果不空、大自然法則的意思。大自然法則叫做天命,不是像一般我們說領旨帶天命,不是這個意思,這是其中一樣,在大自然法則裡面的其中一樣,可是,在這樣的基礎裡面不斷往上提升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知道帶天命的真正義理。所以我為何常常勸著廟宇體系要教育督促成就各方信徒,要不然我們會很冤枉。比如以前常有人問我說:我有沒有帶天命,這時候你很難回答他有或沒有,因為有或沒有是二法,這時候要先討論定義是什麼?如果天命是自然法則的一種順應,請問誰沒有帶天命?誰不應該帶天命啊?為什麼?因為我們人生要美好、結果要美好,你要美好,你一定要順從大自然法則,違背大自然法則就不會美好啊!

所以「大自然法則」這件事情就叫做「天命」,孔子講的「知天命」,知天命你去行天命,不就等於你帶著天命而去行天命,自行化他,「自行」就是你自己去運作,你有所心得,真的是這麼美好,「化他」就是把這一個美好的經驗法則、理路、方法、原則分享給人,這時候就達成「教」的結果,教育的教。一旦對方願意接受也這麼做了,他就得到「育」(發育)的結果,所以「教育」就達成,師資道合!整個社會就會因為這件事情而美好起來。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換言之,圓人學法也無法不圓啊!是我們有沒有圓滿的問題。

那麼到這個知天命的狀況,他慢慢就順從,順從這一個天命,就不斷鍛鍊又一直往上成長,成長到六十歲,耳順!耳順在佛家來講叫做什麼?普賢十願有二句話,叫做「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想想看,一個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的人,他有沒有煩惱?基本上沒有,他如果有煩惱,他有一個執著,不會恆順的,隨喜,他也不會隨喜人家的。一個人內在有所謂的傲慢、嫉妒、貪欲,他怎麼可能會隨喜呢?隨喜不是那麼狹隘,比如說包紅包裝個鈔票給人家叫做隨喜,不是的!隨喜是隨著雙方歡喜,隨著我們性德裡面的流露而產生的一種法喜的受用叫隨喜,「完全無我」的人才做得到。

比如說我們在世間上來講好了,有人做好事,那個人我認識,假設這樣,我看到他做好事,我就很討厭,因為大家都讚賞他,而我就很討厭他比我還厲害,這個叫嫉妒,這個就不叫隨喜。他做好事,大家讚譽他,我也真誠歡喜,我就叫隨喜了,就這麼簡單。我沒有錢,他有錢去做善事,我讚嘆他,這個也叫隨喜,所以他那一筆錢去做善事也有我一份!你看,這人多聰明,不是像我們花了上百萬才賺一、二元而已,那投資報酬率太低了。所以真正會布施的是在他生活當中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眾生就是人家怎麼樣都好,凡事好、好、好,是、是、是,對、對、對就好了。自己呢?自己都沒差,這就是恆順眾生。你看,這一個人的心絕對清淨,心清淨的人絕對快樂,法喜充滿,所以天天都如意,你懂嗎?他到六十歲已經辦到這件事情了。

再上去呢?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從心所欲」在佛家講叫做「巧妙」,「不踰矩」叫做「善」,善叫做美好,不踰矩叫做良善,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叫做「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智慧的運用,沒有智慧的人沒有善巧方便,處處成障。所以剛剛講那個「因為我很有智慧,所以我很痛苦,我的肩膀很重」,這個是錯解,懂嗎?所以,要有智慧,還得要從哪裡開始?從「定」!前面是不是有一個叫甚麼?「四十不惑」,心定的人不惑!你看,他得要從四十開始訓練定功,訓練、訓練到七十哦,才有辦法運用一點,你懂嗎?算也不錯了,要不然他三十而立,我們現在人幾個三十而立的?我們現在可能到七、八十歲了都還茫然,我的子孫要怎麼辦?我的身體要怎麼辦?我缺錢啊!統統是這些煩惱,這些就是不符合這一個理路。

學佛有一個好處,就是這些統統明瞭。那這是不是定數?不是!是孔子分享我們在這一個時代的人類的一個正常週律大概可以這樣。他也告訴我們說依著他的努力,他可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樣一直上去。可是,你能不能更快速呢?當然可以啊,萬緣放下於一念間,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要不然六祖惠能呢?他二十歲出頭就辦到了,辦到什麼你知道嗎?從心所欲不踰矩!他二十出頭就辦到孔子七十幾歲的事情了。所以,「開悟」這件事情跟年紀無關,跟我們的知識、常識的多寡、人種、年紀、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統統無關,跟放下這一件事情有關而已。放下什麼東西?前面講的,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就這一件事情。所以,愈快放下的,他就頓然愈快開悟。

開悟是什麼?悟嘛,明白了,所以開悟就是「智慧覺醒」的意思,只是佛家、禪家有講小悟、中悟、大悟、大徹大悟,當然我們講的是終極目標叫大徹大悟。一般學楞嚴的叫「首楞嚴大定」的開啟的那一個楞嚴智慧,那個開慧的楞嚴,那個高度智慧的圓滿。在教下叫做「大開圓解」;禪家叫「明心見性」;佛家的淨土裡面叫做「理一心不亂」,就是這一些境界,不同名詞統統形容同一個生命現象。如果你到了那一個現象、境界的時候,你所有人世間的痛苦統統沒有了,統統沒有。可是,到達那一個境界不容易,所以我們退而求其次,往下,不執著就是我們第一個要訓練的人生態度。不執著你就沒有六道輪迴的痛苦了,你連六道輪迴天神的痛苦都沒有了,你怎麼還會有人間的痛苦呢?

所以,拉到我們最現實的概念來講,剛剛我們講的,誰不愛身體健康﹖這個世界現在病患、病號愈來愈多,光是我自己的體會就差很多了,我不敢拿在場很多長輩小時候。我從小時候到現在的體會就很深刻,你會很疑惑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病了,真的是病了。這個病從哪裡來?從心想生而來!整個宇宙的真理你把握一句話就解決了,「一切法從心想生」!《金剛經》上講的,這是真的。為什麼現在的社會變成這樣?會有那麼多大災難,為什麼?因為大家都在想「災難」。以前的電影爆破的畫面是不是很少?現在的什麼電影呢?剛剛我下樓的時候稍微看一下新聞,它說最近很夯的「變形金剛」正在上演,三個小時左右,可是裡面有兩個小時是爆破。三個鐘頭有兩個小時都在那裡爆炸,你看,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在想「爆炸」,這一個地球上就會非常多爆炸事件,一切法從心想生,真是這樣來的!

災難從哪裡來?你看之前都上演災難片,我們觀者沒有覺悟,我們被影響了,我們也忐忑,所以我們腦子裡一直在想:「如果災難來該怎麼辦?」你看,就還沒來,你就「來了該怎麼辦」,眾志集結的念力就會把災難形成,就這一件事情啊!所以,你們講說什麼「鄭捷事件」,後來「鄭捷效應」啊,是不是一大堆又出現了?大家是不是要怪到鄭捷身上?鄭捷只是後來的效應的一個緣而已,如果後來效應的這些人沒有那個因,他遇到「鄭捷」這個緣也不會結果,也不會去參一腳、去跟進!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這潛藏社會裡面的教育失衡了,所以我們現在的教育都在教我們什麼?都在教我們「貪、瞋、痴」,都在教我們殺、盜、淫、妄、酒之類,都在教這個東西!我們腦子裡都植入這個東西的種子。種子是因,一旦遇到緣,緣是什麼?不定緣,你看到的是、你聽到的是、你聞到的全都是緣!很多人不了解,比如說我是有酒癮的人,本來好不容易頓時淡忘了喝酒這件事情,好好的,現在突然旁邊有人喝酒,我聞到酒味,特別敏感,有酒癮的人,這時候就受不了了,那個「別人喝酒」就是你的緣,因為你自己有根深柢固的酒癮,所以你有因。如果旁邊沒有的話,你還是有因,你不定。你說那是不是人家喝酒才聞到?不是啊,他有時候沒有聞到,他看電視看到人家喝酒,看到而已,電視聞不到,他看到了,心也癢了,也想去喝酒,結果就真的去喝酒了。或者是聽到「酒」這個字而已,人家在聊天,也沒有看到、也沒有聞到,都沒有,就聽到「酒」,他又想到喝酒了,就這一回事啊!

所以,佛家講「持五戒」,剛剛講孔子到最後的「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前提是來自「定」,「定」的前提是來自「戒」,依戒得定,依定才開慧!這三個字三學,戒定慧三學是佛法出世法跟世間法最大的一個分野嶺,一旦一個學術沒有這三個字、這三個理論、這三個做法,這三個生命狀態,它就是世間法,因為它不會開智慧的。它會讓你有很多知識常識,你要在大學、講座賺個車馬費、講師費,那是沒問題的,只要你資料準備俱全就可以了。可是,要你解決你人生的疑難雜症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沒有智慧,你只有知識常識。所以,依戒得定,那麼「戒」就很重要啊!佛陀滅度之前,也交待著我們末法時期眾生要怎麼學,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要跟隨哪個老師?戒律就是你的老師啊!那個吃苦耐勞……那一杯(苦茶)很重要,吃苦耐勞也就是我們的老師!你想想看,我們現在連太熱我們都受不了,都吃不了這種苦了,我們哪裡會有定功呢?我們哪裡會有智慧呢?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啊!

所以我們現在以為科技昌進、文明發展很迅速代表人類的智慧提高,其實是錯的!你想想看,我常用一個比喻跟同參分享,現在是要操作繁複、要等很久的電腦比較先進還是一個按鍵一秒鐘就出來的電腦?操作愈方便愈迅速,這是愈高度科技!今天小妍老師跟我分享,因為她教瑜伽,她就體會到這個理路,她說我們現在的人是不是要去學經絡、推拿,包括瑜伽也有這個體系在學,才知道原來這一條經連結到什麼、影響哪一個健康的問題,學嘛才知道,然後再畫出來,現在要學解剖學,拿一具大體去解剖,然後了解人體裡面到底結構怎麼樣!那麼請問:以前的人沒有做這一件事情,他怎麼知道?最原初、最原初,是不是我們現在必須解剖後才知道比較麻煩,要翻書瞭解比較麻煩。而且通常解剖書都這麼厚,若是我這麼不愛讀書的人就快暈倒了。那麼以前的人呢?靠通力啊!靠通力,「嗯!這樣我就知道了」,請問:是靠通力還是要靠翻閱書才知道比較快?

所以你們有人曾經有過音韻療法的經驗,對不對?像小妍老師她們以前都沒有學過,沒學過,可是曾被她們服務過的人都知道很精準,每個被抓的人……芳美老師有被抓過,「妳覺得怎麼樣?有沒有比花錢推拿還好」?「太好了」。你會問說:「你怎麼知道這裡?」「我不知道啊,我要用的時候就知道啊!」這就叫做通力。那通力是什麼?是一切眾生的本能。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沒有?隨時都有,隨時都有!只是什麼時候顯得出來、顯不出來。煩惱少的時候顯得出來,煩惱多的時候顯不出來,蓋住了。所以,從有的角度都是平等的,從作用的角度會有差別性是因為我們的障礙不一樣,我們人的障礙,障礙就是那個煩惱。煩惱相對清淨,清淨程度愈高的人,他在運作的時候,他的通力就愈高。通力是本能,他本來就知道,所以不用學!幫你服務完了之後,就放下了,也不用記,記住又是一個煩惱了,妙就妙在這邊。

所以佛家講一句話叫做:「般若無知,起用無所不知」,般若就是智慧,智慧本來是清淨的,「無知」,無知就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你看,落得輕鬆、清淨,一塵不染,可是,起用偏偏無所不知,妙就妙在這邊。所以古師大德教著我們怎麼樣?用心如鏡,加一個「明」好了,用心如明鏡,就是說我們的心本來要像鏡子一樣什麼都沒有,當任何人站上去照到,即刻纖毫畢露,你什麼都知道,這就是我們的本能啊!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因為……我們前面有講,依照西方學習的方法,這一個方法第一步就錯了,這個方法叫「廣學多聞,通才教育」。多才多藝,後面結果叫做藝不專精,對不對?樣樣通,什麼都想要,可是最後卻樣樣鬆,鬆鬆垮垮的都沒作用。鼯鼠具五技而窮,鼯鼠就是飛鼠,飛,看到鳥:「我也會飛啊」,但飛不過鳥,你看;跑,牠說:「我也會跑」,但跑不過豹;然後會爬樹,爬不過猴子;還會什麼?反正就是牠什麼都會,卻什麼都沒用,這就是現代的西潮教育使然。

所以,剛剛我們講那個戒定慧學也就是東方的教育,東方的教育就是開悟的教育。它講求你開悟,在短時期,所以一般只要理論方法正確的話,不出十年個個開悟啊!可是我們會很惋惜和遺憾,怎麼現在佛教界個個都不開悟呢?你就會很奇怪,投資了畢生的精力,皓首窮經,還有社會資本、支援,全部投資下去。如果這樣的方式,相信生生世世都不會開悟的,那就很可惜,其實理論都對,就是方法,一個方法不對而已,也就是我們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剛開始,這是取得般若智的一個根本方法。如果你還沒開悟之前你要廣學多聞,那個就注定我們開不了悟。

「開悟」剛剛前面有講過,就是「智慧的覺醒」這件事情的圓滿度,因為智慧覺醒了,你無所不知,所以你去「法門無量誓願學」的時候樣樣通了,那是第二階段。所以它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分野在於「開悟」這件事情,而不在於時間,剛剛講的初級班、中級班學多久就等於可以畢業進入高級班,高級班畢業之後就拿文憑,拿了文憑還是煩惱一堆,這就不是東方老祖宗的智慧的教育。所以,我們要學習成長可以讓我們人生受用得上,一定要走「開悟」的路徑,開悟的路徑其實在學習的過程很單純,喜歡複雜的會覺得很無聊,不喜歡複雜的剛好相應。像我們這一種很懶的人剛好相應,因為什麼都不用,你是什麼都要知道比較累還是什麼都不用知道?可是我們叫我們現在的人什麼不要知道,他很痛苦,可是我們就剛好屬於這一種什麼都不太想知道的,所以什麼事都不要跟我講,落得輕鬆、清閒愉快。

所以這個也就是老祖宗教導我們很容易開悟的方法,那我們親自體會到這種受用無窮,在作用上也真的要去印證。最近常常勸著多才多藝的人要再多注意一件事情,就是不能有名聞利養,要不然我們的多才多藝會毀了我們的一生。比如說我們只學過畫畫,後來好像也會跳一下舞、做個音樂,好像不學無術,什麼也都要會一點,以至於很多的學員來都以為我從小是花很多時間、很多金錢在補習才藝,什麼才藝都在學。其實不是,紋宏以前剛遇到我是講怎樣?天之驕子?那你就不知道,只差沒悲慘人生,悲慘世界,我的攝影師朋友講的。那多才多藝從哪裡來?我們只學一樣東西,很專注在那樣東西,結果發現最後你遇到什麼你都會,這是真的!這不是老祖宗在騙我們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最後還有四個字很好,叫「觸類旁通」!接觸不同的類別,你就通達無礙,統統都會啊!

這一個方法這麼好,現在人卻不要,你看,為什麼不要?絕對不是他不想要這個結果,而是我們長期受錯誤薰染的原因,就是西方的教育方法錯誤了。我們從小到大都習慣這件事情,習慣很難改。所以,學習成長和修佛就是在改習氣而已,我們知道的這些道理本身統統不重要,你要能將道理內化,然後改掉你錯誤的習氣,這樣就叫做「學佛」,這樣就叫「覺悟」。你覺悟一個就代表你解決了一個問題,覺悟兩個就代表解決了兩個問題,可是這還是次第說,真正懂得奇妙又領悟高超佛法的人是一次就覺悟,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這個叫做「一悟千悟」!

前面我們講到孔子,那個方法也不錯了,可是那個方法還得要怎麼樣你知道嗎?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就是舉一反三啊!聽說孔子是只要你不會舉一反三的,他就不收你、就不教你了。倘若如此,我們很多人就沒機會了,我們現在的人是怎麼樣?你講一做一,講二做二,講三就一、二、三都忘了,然後最後回頭來:「怎麼辦?一怎麼辦?」這樣子啊,很累!為什麼?不是我們本來沒智慧,而是剛剛我們講煩惱多、想知道的多,這叫雜!雜心修道終不成就!所以,雜、煩惱以台語講就是操煩,我們這裡在座很多操煩一堆的鄉親父老們,要趕快把這個習氣改掉。

知事少時方為清淨,識人多處是非亦多,我們現在的人是不是很愛交朋友?那就是非很多!自己很主動想要知道很多事,要不怎會有八卦新聞?不然請問:你們打開電視,所有名嘴在講的這些八卦,哪一件事情和你有關?為什麼你這麼愛看?你看了就和你有關了,你知道嗎?因為你的腦子就植入這些八卦的煩惱、這些景象,種子就種下去了。所以很多以前我認為只有在電影裡面和連續劇裡面會出現的那些很荒謬的場景,現在現實生活都出現了,就是這樣啊,互為作用,互為因待,相帶的意思,你這個因是下一個果的因,下一個果是下下一個的因這樣,互為因待啊!所以愈攪愈嚴重,整個社會就蒙昧,處於一種非常低落的一個世界。那我們活在這裡,對不對?倒楣的是誰?我們自己。

所以,剛剛講的都有意義,你們要善於回憶,剛剛我是不是講說這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這些聲音,連聲音哦,不要說人哦,在我們的生活周邊都好像不太有人……不為說法故,我也會忘記這一句話,為什麼?人可以改變命運!那麼「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是真理,所以你如果要想就想好的。如果有人不好,你也想他好的,這樣就對了。人、事、物你都想他好的,統統就對了,來到你這邊都是好的。所以你的從心想生好,你的正報好了,你的依報就開始從那個剎那就慢慢轉變好了。可是要有耐心,不是這樣點石就馬上成金,它在我們的這個有障礙的世界裡要有一個時間差,可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一定要有毅力,凡事想好。想好又不如想佛,因為佛是智慧、福報都好,我們人間的想好可能不一定有智慧的好,可是會有一點點福報的好,所以若是做生意的,要懂得盤算。

時間到,看諸位有什麼疑問沒有?

所以,佛法是這一回事啦,不是在經本裡面。淺說、深說、廣說、狹說、無間斷說,那說與不說都是說,所以說的人,說而無說,聽的人要怎麼契入?就聽而無聽!不要執著就對了。所以在聽的時候離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不執著那兩個字是什麼,不執著名字,不執著那個術語是什麼,不執著它的義理,我用「心緣」,不用我的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去測度,這就對了。所以,學佛會改善人生很快的方法就是「接受」而已,我們眾生卻因習氣使然,不容易接受,很多人來到我們這邊會先評斷,一評斷,你就是不接受。佛菩薩的任何義理來到我這邊我都不評斷,那就引導進入了,進去你就整個在消化了。

所以我們的靈性有反芻作用,你現在聽不懂沒關係,可是千萬不要回去一直想那個不懂到底是什麼,這樣就保證你生生世世都不懂,懂嗎?你聽不懂,存著就好,這在佛家有一個術語叫「疑情」,存有疑情,懷疑的「疑」,感情的「情」它不叫懷疑,懷疑是一種測度、不信任,疑情是「我不懂,可是人家講的一定有道理,是我的程度還不到,所以我不能理解」,我存著就好了。駱駝你們知道,包括牛也是啊,四個胃,牠不是現在吃了草就馬上消化,牠現在吃了草,先進去一個胃,有可能再吐出來咀嚼一下,再進去第二個胃,有可能又再出來,咀嚼好幾次,這叫反芻,所以牠第一口吃的草不是馬上就消化。

所以,我用牛跟駱駝的這個理路告訴你們,你們第一次聽的法不是馬上就理解、馬上就懂,畢竟智慧之學不是知識常識。知識常識它可以解釋,這個字就是什麼,這樣子而已,這個就叫知識常識,它不叫智慧,智慧是一字無量義,你怎麼解釋?所以,看過佛經的人都知道,第一句話是什麼?一般佛經,「如是我聞」!光是「如是」兩個字就可以解釋好幾卷了,你知道嗎?兩個字,嚴格來講,所有你們知道的大藏經和佛陀四十九年所講的,「如是」還太拉里拉雜,它就講一個字而已,「如」啊!也就一個「如」拆開,一直講、一直講它的意思是什麼,「如」……就是整個四十九年講的,你說這樣你怎麼說「如就是什麼」,對不對?那如果從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狹隘的解釋就是什麼你知道嗎?「如」就是你回到三千年前跟釋迦牟尼佛相處一輩子,那個就叫「如」,相處一輩子啊!

所以這邊再講一個話外話,因為時間差不多了,超過一點點。當年我在東港的時候,認識一個畫家的朋友,他是一個乩身,他有一個神,常常降乩下來,也幫助他家很多。有一次,他的神也很想要做一點教育,就跟他講說:「《華嚴經》這個東西很殊勝」。他在同一個時期也認識了一個比丘尼,也跟他講:「《華嚴經》這個東西很殊勝」這樣子,這部經,「東西」是我講的,開玩笑講。可是他有一個疑惑,他遇到我就問我,他請我喝茶,他就問我說:「曉戈老師,現在我們的神說《華嚴經》很殊勝,那個比丘尼說《華嚴經》很殊勝。我們神說《華嚴經》這麼厚,那個比丘尼說《華嚴經》這麼厚,怎麼不同啊?」我說:「這樣啊,來,洗耳恭聽」,喝人家的茶不能白喝,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白喝的茶,你要做工的,你要跟人家法供養回去。我說那個現在有晶片啊,晶片大概一個指甲這麼大,《華嚴經》就這麼薄,對不對?他更疑惑,怎會如此?我說:「《華嚴經》把字只印得這麼大,看起來比較薄而已;印那麼大……」對不對?《華嚴經》哪有在分厚、薄的呢?我說:「看好,你請我喝茶」,我把茶拿起來喝,看仔細哦,喝完放下來,整部《華嚴經》我講完了,是會與不會的問題。

所以,《華嚴經》是什麼?是整個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華嚴經》。所以如果從有為上來講,《華嚴經》上部……上本的《華嚴經》,我們現在地球人間是不周全、不俱足的《華嚴經》,是下本,也就是《華嚴經》的綱目而已,我們現在這個地球在讀的《華嚴經》只是綱目而已。你們看書不是前面有綱目?就那部分而已,我們就讀不完了。那中本的《華嚴經》是節錄,節錄比綱目多一點。那麼上本的《華嚴經》是什麼?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換言之,把《華嚴經》那個分量……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磨成粉,整個地球都裝不下,你懂嗎?磨成粉,整個地球都裝不下。那微塵偈一偈又四句,再乘以四,所以,《華嚴經》不是在那個有為物質上講。

那這一部《華嚴經》當年文殊菩薩、阿難陀尊者紀錄下來的,放在所謂的龍宮裡面,大龍菩薩那邊,被我們現在所謂的龍樹菩薩帶出了這個節錄本,叫做小本華嚴。所以,從這個角度不要說看的問題,連《四庫全書》一個人大概一輩子都看不完,《華嚴經》的分量當然它無法比擬。所以《華嚴經》都講到世界海微塵數,一般你們在看經典的,看到經典一般在形容「多」都講什麼?恆河沙數而已啊,對不對?恆河沙數就算不完,它是世界海微塵數!整個虛空法界就是一個《華嚴經》。換言之,不在字句上去考量,那是讀書,不是修行,修行和讀書不一樣,修行就是從義理上去深入、從行為上去落實,這就對了。

所以,修正錯誤觀念、思想、行為,是不是「華嚴」兩個字也就不重要,可是要有一個非常廣大的心量,我們的人生才會真正變好。廣大的心量裡面沒有任何負面的想法,這些貪、瞋、痴、慢、疑、惡見、嫉妒啦等等,統統沒有這個東西。不是說世界上沒有這些我們認知的錯誤的現象,可是無關於我的心。所以最後希望跟大家勉勵,能夠不要把別人家的垃圾拿來我們自己家丟,把我們的心打理得一乾二淨,清除法,把所有的煩惱丟掉、所有的喜好丟掉。惡的要丟掉,善的固然也要丟掉,要不然剛剛那個蓮花就長不出來了,懂嗎?善、惡兩個都丟掉,也不要再來一個有或沒有,所以,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

看各位有沒有疑惑?沒有疑惑嘛!上根人!

雅聰師姐:師父,在 師父開示完之後呢,弟子才……這陣子就是發生了很多事情,師父都幫我……,像籠子裡的鳥在那邊叫、叫、叫,我就覺得很煩躁、然後就受不了。

師父上人:對啊,所以要會用啊,人家也要花錢去山裡面聽鳥叫聲,關在籠子就有讓你免費的聽,你還煩躁?對不對?那個花錢的就鬱悶了!

雅聰師姐:剛好在工作的時候,跟客人聊到孔子的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他就給了我一個很反彈的狀態,他對孔子的這一件事情就是這一段他覺得難接受,當下我就呆掉了……

 

2014年6月27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2).jpg

 

師父上人:所以努力啊,要了解孔子的想法,就要自己變成孔子你知道嗎?同level能了解同level,我們低於他,我們永遠是揣測,那不對。所以,佛法論實質不論形式,總之,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所以為什麼常叫我們說很多時空要沉潛,要耐得住性子,畢竟「修行」這件事情無關名聞利養。無關名聞利養表示不需要跟外面任何的人生境界去做比擬、去做爭取。修行這件事情最忌諱「爭」,有言字邊的「諍」也好,沒有言字邊的「爭」都好,最忌諱這件事情。要不然六祖怎麼會告訴你們呢?此宗本無諍,諍則失道意,道的義理全部被打散了!那個道意不是只有那種你們認知世間的人情世故那種道義、逞兇鬥狠的義氣,不是那個!大自然法則叫「道」,只要有個「爭」,「道」背後的原動的義理就沒了。換言之,如果從佛家講,你的真性就被你潰散掉。真性能生美好,而你的美好就不見了,多冤枉!對不對?所以這些人是來考驗的佛菩薩,他討厭孔子,可能他現在回去跟孔子在那邊喝茶聊天了,「歹勢哦,老孔,剛剛藉著你去探探那個雅聰」對不對?人家很好的。所以,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雅聰師姐:謝謝 師父。

師父上人:對啊,你也要跟孔子很好啊!

(師父對前排座位二位學員笑說)這樣人家也歡喜啦,我們要努力啊,努力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表示你未來人生還有很多樂趣。也就是說,我們剩兩天就努力到了,那麼你的人生剩兩天樂趣。所以剛剛延續她的話題說孔子,他不是有一次說他試著一天不吃、一天不睡,想半天,一直想、想、想,想到最後不如學也,對不對?學就對了。古時候字比較少,「學即為覺」,學習的學就是覺悟的覺那個字的意義,一個從因上講,一個從果上講,所以無二無別。所以,不如學也,我們大家一起來學,學什麼?學覺悟哦!不是學世間那些有的沒有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