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5日 明覺法堂(台北)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Taipei, Taiwan
on May 25th, 2014
時間:103年05月25日,14:00~15:30
地點:太極藝術(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號2樓)
紀錄組恭敬整理
有時候我也不知道大家為什麼要來學修?人是互動的,有一個學,有一個教,但是不一定大家都能夠得到好處,為什麼呢?因為基本的價值觀非常重要。你看我們現在社會形形色色的問題,包括現在新聞常報導的這些你們覺得很恐怖的事情,不斷在發生,你們住台北的有沒有更恐怖啊?我們來也是要坐捷運的啊,對不對?大家不要這麼恐怖。(按:這一場講座前不久,台北發生捷運殺人事件。)
首先,我們要去了解原因,有很多深層的原因,不是我們現在人從小到大,透過現在所謂學制的一個學習,乃至於我們現在的學術領域,有很多這些所謂的心理學、這些高度醫學、高度科學的一種學科的訓練,而能夠去明白理解的。不能理解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生命這一件事情若沒有徹底去明白它,我們對生命的現象就不容易去理解。所以,剛剛我那樣問你們大家,並不是在開玩笑,就是說,學修它的「為什麼」很重要!當然,有些同參比較早接觸我們,也聽我說過在學的過程,越少「為什麼」越好,而剛剛怎麼我又問大家「為什麼」呢?因為起始點很重要啊,也就是所謂的「價值觀」。
在學的過程,什麼時候「為什麼」越少越好呢?在接受的角度裡面。譬如說,你跟著一個佛菩薩學,乃至於現在坊間的老師,你要相信他,那樣,他講的你才能吸收,因為你願意接受。只要有「為什麼」,就談不上「接受」了!佛家講,菩薩最大的障礙是什麼?是「懷疑」。懷疑這一個事情的障礙有多嚴重呢?它會障礙到讓整個地球崩盤!但這一個深層的理路,是屬於「能量」跟「因果」的理路,現在的心理學是無法去探測的。而如果這些理路不了解,我們現在的社會現象,你們所講的這些恐怖現象等等,是無解的,它只會隨著時代的衍流,而越來越多!並不是表示台灣會很多啦,只是說它有一個潛在的爆發性因素。佛家講的那一個理解,就叫做「宇宙人生的真相」,當然這也是一個比較白話的用詞,佛家的術語叫「諸法實相」。
什麼叫「諸法實相」呢?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真理」。雖然我們常常也會說,我們要依著真理來過日子,可是並不知道什麼叫真理。「真理」兩個字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更淺顯的說,就是「人生跟宇宙的關係」。人生是我們自己,我們這個生命就叫「人生」;我們生活的環境就叫做「宇宙」。有的人想到宇宙就會想到什麼?太空,那些星雲、那些星系等等,其實那個也是;只是我們今天人類因為稍微遜了一點,所以我們活動的空間,我們生活的環境還達不到那邊。即便透過高度科學儀器可以探測得到,但是我們的能力還達不到。那麼你會說,如果那些地方達不到,怎麼會有你們講的外星人呢?對不對?外星人為什麼會被發現?那是他們來到了地球,他們有辦法從他們的星系來到這邊;換言之,能夠來到這邊的,基本上科技都比人類高。可是還有非常多科技比人類低的,你當然發現不到他們啊,因為人類的科技很低,所以沒辦法到別的星球去探測到;而科技比我們更低的,就更沒辦法從他們的星球跑來這裡,所以一層一層比較,這叫「宇宙」。
可是「宇宙」也不是這麼狹隘而已,我們現在會說宇宙是無量大,事實上沒有錯,可是佛家又有一個更精準的講法,叫做「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裡面有無數個宇宙,每一個宇宙都無量大,你看盡虛空,遍法界有多大!所以在《華嚴》的教法裡面,它也告訴我們了,徹徹底底的宇宙人生真相「小而無內,大而無外」,也就是說,大沒有再大,小沒有再小,可是它無量小,它無量大。它已經超越人間邏輯用詞,無法具體形容,這時候就變成必須要去「參」;若是要去研究,研究不出來。為什麼很多的社會現象,是沒有辦法透過「研究」去明白的?因為「研究」這一件事情有帶著「心意識」,也就是我們說的「執著心」、我們的「分別心」、跟我們的「妄想心」,這是有障礙的,這是所謂「妄」的世界。那麼依「妄」要去解「真」,了不可得;妄只能去了解妄的現象,它沒辦法理解到妄的本因層。
佛家在講的「理解」是所謂的「證」,證實到它,是真正的理解,退而求其次叫做「解悟」。一般能夠解悟也算不錯了,你了解是真的而不是假的。可是,我們現在世間人常會用著我們的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這三個我們用一個名詞來統括,也許大家比較好體會,叫做「經驗法值」。我們會依照我們的經驗法值,我們的知識常識去理解,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一件事情本身看到的深度是不足的,所以沒辦法發現到「真相」的意思。他可以去「知道」一些宇宙人生存在的現象,可是他沒辦法去「理解」到它的真相。只要你不理解真相,你哪裡能知道真正的原因出在哪裡,而能夠去轉化它、改變它?所以拉回到我們剛剛前面講的,為什麼要學?這叫做「價值觀」的問題。
如果學習成長這一件事情,對於我們的人生沒有任何幫助,我們來學習,便是一件愚笨的事情,你知道嗎?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即便世間法都強調「效率」,更何況是出世法,所謂的「覺悟的法」。如果覺悟的法是更懶散的,那我們還不如回到世間法,吃吃喝喝比較快,對不對?可是,真理的探索又不是一朝一夕就有辦法,不過對於上上根人而言,他偏偏又有辦法一念之間了透明白,它的關鍵就在於兩個字,叫做「放下」。所以佛家在在處處,其實也不只是佛家而已,所有宗教的典籍,你若深入到至極,統統是在叫你「放下」。
那麼它的初始點從哪裡呢?用一般的宗教來講,叫做「愛」!佛家為什麼不講「愛」?因為我們世間人有「經驗法值」,我剛剛講的執著心、分別心,所以我們對「愛」這一個字會有成見;好的也叫成見,不好的也叫成見。什麼是比較好的成見?是他還懂得付出,可是他當中有一個「我」,「我想要得到……」的這個意思;譬如說,我愛你是因為我想得到你,想得到你的什麼不一定,它有N種,也許我愛你,我希望得到「你對我好」,對不對?那裡面是不是還有個「我」?所以這一個愛裡面就帶著「情」。這個情,是因為「執著」產生的,所以在某個層面「執著」跟「感情用事」是同一件事情,只是深度不同的問題。這兩個字常常碰在一起,叫做「情執」,對不對?所以,當我們對待人事物的這個「情」重時,表示情執到了最深度,這一個情執的名稱也就是所謂的「貪」。學過佛的都知道三毒煩惱的病根,第一個字叫做「貪」,貪的最深度就是「情執」。
所以,現在時下很多的人,乃至於我們從小到大在學習的過程裡面,尤其是我們學藝術的人又更勝啊,更勝是更嚴重的意思,更有這個特色的意思。指哪一件事情更勝呢?指對於「情」這件事情,我們都會用一種讚賞的用語,叫做「純情」,有沒有?你們看連續劇那個愛情故事,大家不是最喜歡「純情」嗎?對不對!那麼你看,「情執」裡面加個「純」,就是純粹到不行的情執,你看有多嚴重,你懂嗎?換言之,如果從法界來講,你們了解的,有所謂的地獄,一直上來,到十法界上面的佛菩薩,「純情」就是在阿鼻地獄啊。因為你們知道,我們不能脫離六道輪迴的根就是「執著」,執著就是「情」啊,所以才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那個念「一」了,情就沒有。所以,有此凡情不留……,不留的意思就是說,做為一個學修者不在感情上用事,他完全理智。而這一個理智偏偏又涵容了所有自己的感性,這個感性不是情的意思。所以當有情執,我們生命的靈性就往下掉了,我們就越不容易了解到什麼叫「宇宙人生的真相」?因為我們有情識作用。
所以西方講「愛」,講到至極其實是不帶感情的愛,是沒有條件但書的愛。有條件但書的愛就叫做「情愛」,這個情愛依照佛家四個等級的慈悲來講,算是第一個等級,叫做「愛緣慈悲」。他也會對人家好,他也會對一隻狗好,當然我們要先把你們思惟拓寬一下,這個情愛不是只有這麼狹隘的男女關係。你對一隻狗你很捨不得,你也叫情的愛,因為你有情執的愛嘛。同樣的,如果你對這個面紙太捨不得了,這個也叫做一種情愛啊,只是對象不一樣而已。所以,你看我們一旦有這種生命狀態,是不是就會處處生煩惱?叫三毒煩惱的根。那麼,這一個情到了極處,就是執著到了極處的意思。
執著越淡薄的,生命狀態、靈性也就越提升,應該再講得比較精準的用詞,就是說你的靈魂就越自在。在假體裡面的那個你會比較接近真正的你的那個靈魂,所以你就會越自在。為什麼不講「靈性」呢?因為一旦到你真正是「靈性」的稱謂時,那時候表示你完全沒有執著的;一個完全沒有執著的人,他的靈魂這時候就叫做「靈性」了。所以,一般我們現在在講的「靈性」,都是坊間的說法;至於古師大德在講「靈性」的用詞,它的用意多數都是為著鼓勵我們這些薄地凡夫,例如說「你靈性會昇華啊」,「你靈性很高尚啊」。我們聽了,受到鼓舞了,才會「嗯!好,這樣我要學」,對不對?如果他說「你只是靈魂會好一點,而靈性不會有喔!」這樣你就不想學了。
所以我們在在處處對世界,不管是名詞、文字、人、事、物,統統有這一個成見、執著,那麼有成見、執著,我們就看不清楚真相了。所以,如果是用著這樣的態度去理解現在的整個社會,沒有一件事情是可以如我們意的,也就沒有一個辦法能夠去改善的。因此,有時候聽到很多名嘴在講,都各自提出一套說詞,但好像從來也沒有看到一個名嘴說「我這一輩子沒煩惱」。佛家講「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也就是說,你本身沒有證實到,你就沒辦法真正去理解到,好比說我們沒有親口喝到茶,我們是沒辦法透過人家的形容,來理解這一杯茶到底是什麼味道的意思。這還是一個比喻,而現在的人即便真正喝到了,他還是有點不知道什麼味道啊,為什麼?「情識」會障礙住我們真正敏銳的感知能力。
所以,佛家真正叫我們用著覺悟的生命狀態去運作就是,「覺悟」就是極度的理智,真正的理智那一種。而真正的理智,不是我們一般世俗有成見認知的理智,認為理智是冷冰冰的,不是那樣。「真正的理智」就是凡事恰到好處,凡事都是真的,也就是回到了所謂的「本性」的運作了,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我們是這一個本性迷惑了,迷惑之後產生了「心現識變」的世界。「心」產生了,心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術語「阿賴耶」,「阿賴耶識」大家不好懂,它是第八意識,以比較好懂的比喻,就是我們生命的「總硬碟」。你生命的所有造作都存在這裡面,你所有的軟體,業因種子都存在這裡面。一旦你遇到各式各樣狀況的機緣,你就會從這個總資料庫裡面拉出那一個軟體來運作,那麼這個軟體運作的熟練度,就是看你的執著跟分別的運作程度。
所以「心現」出來的世界,是無念的,是好的,現出來而已。可是依識,依情識作用去運作它,那個熟練度開始運作,就變質了,開始變成了什麼?開始變成了這個「方便有餘土」跟「凡聖同居土」;也就是我們這個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跟六道輪迴。本來「心現」出來只是一個完全沒有是非好壞、一個極度清淨的世界,叫「實報莊嚴土」。可是經過這一個「識」的演變,執著心跟分別心造作的時候,越深度它就越往下沉了;這時候就會把「靈性」這件事情轉變成「靈魂」,然後靈魂在六道輪迴裡面運作,所以我們的感受都是這個靈魂的作用。所以,一個人的快樂與否、痛苦與否,跟外在的人事物無關,跟你內在的這一個靈魂的自我認知有關。所以為什麼叫做「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是這一個心,就是講「心識」的意思。所以,當我們用著這樣的理解,世界上當然就無有一事可以讓你如意的。假設會有一點點如意,它也是苦,那只是不如意稍微暫停一下而已,所以那也不是真正的如意。
所以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花時間去學習成長的原因,而且這一個學習成長要有一個很清楚明確的方向,叫做「覺悟」、「覺醒」,智慧圓滿的意思,回歸我們真性、本性的意思。如果不是這一個方向的學習,而只是世間的造化、造作,那麼我們該怎麼痛苦還是會怎麼痛苦,用佛家的一個理解叫做「隨業流轉」,我們會依著我們造作的能量體,來變現出我們生活上的訊息、物質。所以剛剛講到這個社會有一些恐怖的事情,而那些恐怖的事情是怎麼產生的?都是我們「心現識變」出來的。因此,你想要真正解決它,不是從外在的一個制度要怎麼去設置?法律要怎麼樣嚴苛?或者,只是浮面的講說我們要多花一點心關懷。我相信沒有一個父母不關懷子弟的,對不對?可是我們要怎麼做到正確的關懷,這就是大智慧了,對不對?
剛剛講到那一段就是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用著我們的愛,帶著「情」的這個愛,尤其最怕的是「純情」的這個態度,去關懷我們的子弟時,就會完蛋。因為我們純情的愛是處處成見的,我們自己被蒙昧在裡面而不自知,這樣一定會產生錯誤的結果。所以,這時候我們要先怎麼樣做?就是訓練自己,學修成長,去明白到底「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我們人生存在的價值意義是什麼?我們的宇宙是怎麼產生的?宇宙裡面包括人事物,講宇宙太大,有的人會說宇宙關乎我什麼事?我這一輩子也不想坐太空梭,也花不起那個錢去坐太空梭。那順便提一下,如果是坐太空梭,就表示我們的生命狀態是很低等的,你懂嗎?有學過法的都知道,不要說佛菩薩,說天神就好了,人家也不用工具啊。
所以,你們從這一個角度去看那些名嘴,你們就會有很精準的判斷力了,名嘴講的那些外星人都不是神。因為外星人還要駕個機器,只要還須使用工具的都叫「人」,所以,在佛法叫做「人道」,也都叫「人」,只是他是哪一個等級的人有所不同而已,他都叫「人道」、「人」。因此,只要是神,祂不用工具,祂也不需要太空梭,因此不用工具也不需要錢,你懂嗎?錢這個事情在那邊是失效的。所以,我們在這邊努力賺錢,想搬一大堆錢去,希望來生可以做比較有錢的天神,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聰明的人是善於把自己賺的錢的心意轉成「能量」,而能量是可以來來去去的。假設你下輩子能量比較低一點好了,想轉去跟玉皇上帝做同事、做同胞的話,玉皇上帝的世界是忉利天,銀河系的天主,你想去祂那邊,你不要笨到現在拚命在銀行存錢,然後想要提款過去,因為銀行的錢是寄不過去的,因為它在不同維次空間。那麼,我們就要把我們的好能量轉化,也就是說,我們與其花心思想要賺一點錢,不如多花心思去行「十善業道」,十善上品跟五戒是忉利天那邊的條件。我們人這樣運作、這樣想會產生這個能量,而這個能量就是可以讓你在那邊存很多錢的能量,當然那邊不用錢,我是用錢做比喻。存在那邊會讓你兌現出那邊受用的這些「訊息」、「物質」,那是精神世界跟物質世界的一個總體的本源,所以必須要去努力這一件事情。
如果你有辦法這樣去到那邊,那麼地球這些恐怖的事情,對你還存不存在?不存在。你說那邊會不會有恐怖的事情?不會。那邊不會有地球這麼恐怖的事情,因為那邊的人比我們更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知道哪種事情是對他們自己不好、對眾生不好,他不會去做。當然,相對於佛菩薩的高深,他們還是有盲點,所以是這麼一層一層上去。拉回來我們人道來說,至少就是我們要過得比較幸福美滿這一件事情。那麼學法,學修正確的生命成長理路,它等於可以讓我們得到真正的、我們喜歡的幸福美滿的人生,因為因果不空啊。所以這麼一來,真正的學修這一件事情就非常重要了。我們常常花很多時間去運作一個生命成長的事情,可是常常得不到如意這件事情,那表示不是我們認知的對象錯了,就是我們自己的努力錯了,努力包括心態,包括精進度。所以老祖宗講「四事因緣」非常重要,就是「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跟「增上緣」。
什麼叫「親因緣」?親因緣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本體,就是我們剛講的那個資料庫,那一個檔案,那一個硬碟裡面,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一樣多的軟體。換言之,我們每一個人成長圓滿度機會都均等,對不對?可是,有時候你不一定可以遇到好的因緣,也就是說不一定遇到好的教授,來教你怎麼樣去使用那個軟體。好比你們有些玩電腦的,在學習使用軟體時,有的人是自己翻書的,但有些書又看不懂啊,看不懂又很煩,煩的時候怎麼辦?要休閒一下,就來玩遊戲好了,一玩,那個遊戲的軟體又灌輸到你生命的本體了。
因此,「所緣緣」也很重要,我們用「教授」來方便做個比喻,所謂的這個教授是指有辦法教育你的人。而「所緣緣」就是你遇到什麼樣的教授?我們用層級來講,要看他是小學老師、國中老師、高中老師還是大學教授?那麼他才有辦法教你達到那個層級,是這個意思。當然層級越高的可以達到的目標越圓滿,如果我們的「所緣緣」能夠直接遇到一位覺悟的人,覺悟圓滿的人叫做「佛」,如果我們可以遇上「佛」來教我們,那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佛啊,對不對?因為覺悟這一件事情不是誰的專利,是我們一切眾生的什麼?本能的覺性,就叫做「覺悟」啊。只要我們有辦法遇到祂,我們就有辦法一條龍的學修,什麼叫「一條龍」?就是中間沒有斷層,我們可以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沒有斷層表示速度會比較快一點,會比較圓滿一點,就不會在那邊波折。好比有時候上到高中,然後被當掉了,對不對?然後又有波折,有時候退學、休學,然後幾年後又想到不行,我不能再過這樣的苦日子了,我一定要把那些好的軟體再調出來,這時候又想到要去找好老師、好教授。
這樣一來,你看是不是又花了很多時間,而你花了這些時間,並不是從你原來停的那一個立足點開始累積上去的,因為你空檔掉的學習時間,這些時間就會有非學習、反學習、反正向學習的訊息進來,其實它也叫做「學習」。也就是說,你空檔而沒有去學習正確的,等於你在學習錯誤的,而學習錯誤的又會讓你降下來。你哪裡有那麼多生命在那邊升,升快到了又降,降,降,又升又降!就像煮開水一樣,只要你那個火不持續煮到沸騰,水就開不了,我們現在的自來水好像不煮開沒人敢喝啦。所以有的人煮開水,煮到水裡冒出一點小泡沫了,就把火關掉了,有小泡沫大概八、九十度而已啊,這樣就等於沒有煮沸,你敢喝嗎?住台北的人可能沒感覺啦,住高雄的人還是不敢喝啊。你不敢喝,你又不再加溫,你關掉火了,它的溫度會停在八十幾度嗎?然後,你隔了一個禮拜再來開火,它會從八十幾度升上去嗎?不會嘛!所以它會退溫下來。
所以,學修成長就像這一件事情,只要你沒有一次就到達該到的位置,你中間都是進進退退的。只要退,隨著時間的推衍,你就會退到原點,差的還會退到冰點,冰點再要加溫,那時候是不是更累?所以,這就是很多學修者的感受,沒有一次到位,在一個進進退退過程裡面,他會覺得好累喔,怎麼第二次學比第一次還累?因為他有落差,這有對比,嚐到過甜頭的人再要去承受痛苦不容易,就好像老祖宗講的「由奢返儉難」;而「由儉入奢易」,是這一個理路啊。
所以,人的感受會有對比,而這一個對比的感受還是「妄」──妄見,也就是說我們剛剛前面講的,還是「情識作用」,還是分別、執著在作用;因為「妄」剎那生變,所以它不保險。因此,學修成長第一件事情就要認知到,我們是要學習怎麼去把錯誤(「妄」叫做錯誤)這件事情給化除掉,化除掉錯誤,就自然回到正確的。所以你不需要再去找一個「正確」,你知道嗎?因為你本來就是正確的,是因為你被太多錯誤給蓋住了,所以你的正確顯不出來。而這個蓋住的程度就是你的執著心,跟分別心的作用,越深的這個錯誤的灰塵積的就越厚,所以就要花越多的力氣去掃塵除垢。不過,只要你懂得前面講的那個理路,那個火不要關掉,你哪怕每天花一點點力氣就好,你也不必一次整個挖掉,只要每一天、每一天地做,有志者事竟成!你只要每一天不間斷往這個方向繼續,遲早有一天終會得到!
所以,為什麼古人叫著我們「但問耕耘,莫問收穫」?因為收穫本來就會有,你不需要花時間去問它,花時間去問它,叫浪費時間。你要把那些去求、去問的時間,趕快拿來用在「但問耕耘」這件事情上。所以,如果你是用這樣的思惟運作著你的人生,你的收穫一定會比一直問收穫的那一個人還快,一定是這樣子。那麼,接下來這一件事情,是為什麼我們講跟自己比而不跟別人比?因為每一個人過去生的立足點,跟來到這一輩子所謂的「所緣緣」不一樣。因為「所緣緣」不一樣,當然他的力道也會有所不同。
剛剛前面還有講到一個「增上緣」跟「無間緣」。那麼,我們先講「增上緣」,「增上緣」就是我們所遇到的而能夠幫助我們提升的這一個機會條件,它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件物或事。譬如說,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能依「返聞聞自性」而成道?那就是祂的「增上緣」隨時隨處都有,對不對!祂看到的所有人事物,都反芻回來,反躬自省,所以所有的人事物都是祂的「增上緣」。我們一般人不會這樣,如果對我們好的,我們以為是幫助我們提升的,叫「增上緣」;而對我們不好的,我們以為是來折損我們的,所以它不叫「增上緣」,就叫它「逆緣」、「孽緣」。
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態度,他就很難遇到真正的「增上緣」,為什麼?因為他會迷戀在好的。那本來是幫助我們提升的,他覺得太好了,他迷戀了,而這個迷戀是錯誤的價值觀,所以反而會使他停滯,乃至於往下降。所以,本來是增上的,反而變成「增逆上緣」,有這種名詞嗎?人家是「逆增上緣」,對不對?而這裡變成「增逆下緣」,很冤枉啊!遇到不好的,當然起瞋恨、負面的心境,而一旦起了負面心境,我們的靈性、靈魂就往下降了,那個「執著見」又增強了。所以,這樣一個人在學修成長的路徑裡面,是很難得到真正的幸福感,有真正好的感受。
像觀世音菩薩的「返聞聞自性」那樣的功夫畢竟是高,我們降到人間法來講,叫做「反躬自省」,人間尚且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對不對!如果能降到這邊,這個人隨時隨處還是有「增上緣」的氣味,他遇到好的,感恩,他也不迷戀,他也不執著它,感恩!遇到好的,他加個感恩!感恩又是好的,好上加好,所以他不間斷這樣做,越多好的事情他就越往上提升。那麼,遇到不好的呢?還是感恩!為什麼他會感恩?因為他明理啊。這時候我們就要提到前面講的那個「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如果不了解這一段,我們人是無法真正體會到「真正的好」這一件事情。
為什麼當我們遇到不好的人事物,有的人會感恩?而有的人就是氣憤?這個關鍵就是在於「明白與否」而已。因為有學過佛的就知道「業力」這一種東西,有「業障」,所以才要去「消業」嘛。在道法的,常聽到有人去「卸因果」,交了很多錢,然後去卸除一條因果。我聽說好像南部的一些學員,之前也都曾去卸過因果。好像卸一條因果就要15萬的樣子!我一聽15萬,說「喔!你家真有錢!」為什麼你知道嗎?因為只要我們有起心動念,都叫「業」,更何況「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有三百二十兆個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一彈指時間,五分之一秒,五分之一秒就有三百二十兆個念頭,一個念就一個業,你看看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有幾個念?我數學不好,你們回去學科學的算一下,下次來跟大家報告一下,一天總共有幾個「念」?而「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識」就是精神世界。所以,你五分之一秒就產生了三百二十兆個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你就活在這樣的世界裡頭,所以只要有起心動念就有這個,這個叫做「業」。所以,理論上,我們是無量業啊,那要消(卸)到什麼時候?
我們前面講過的,如果你遇到好的人事物,你會起心動念好的嘛,所以它會產生好的形跟識,我們就容易迷戀其中。而我相信現在的人比較多是起不好的念,什麼叫不好的?我們說一個人很壞心叫不好,對不對?那如果這樣講大家壞心,我們的人身安全就會比較有顧慮,因為大家不喜歡,不喜歡就會起瞋恨。所以「不好」要從廣義上來講,什麼叫「不好的念」?就是你會煩惱、憂慮、牽掛,統統叫「不好」。在佛家中,只要你會煩惱、憂慮、牽掛,統統叫「惡」。那麼「善」是什麼?不煩惱、不憂慮、不牽掛,叫「善」。儒家還有加一個「至善」,對不對?至聖先師,至善之道,加個「至」表示什麼?完全不起心不動念,它超越輪迴了。
佛家常常加個「善」,善男子、善女人,看經典時常會看到這個,善男子善女人聽聞後皆大歡喜,對不對?信受奉行就成道了,對不對?我們常常在看經的,都覺得再怎麼樣,我們也不是惡男子、惡女人啊,對不對?可是為什麼經本裡面的善男子善女人,統統得度了,我們還在這邊,對不對?你們有沒有過這種想法啊?很鬱悶對不對?這時候你們會不會回過頭來,認為釋迦牟尼佛騙人!因為我們認為我們也不邪惡啊,所以這就是定義的不同。因為經典上只要講「善男子」、「善女人」,加個「善」的這個,統統是指「十善業道」做圓滿的。就是身不造殺、盜、邪淫,口不造兩舌、惡語、綺語、妄語,意不造貪、瞋、癡,這十樣都不犯,做到圓滿了,這個叫做善男子、善女人。所以,有時候我們看經就會誤解了,我們都會認為我也是善男子、善女人,錯了。所以「世間的善」是有「對法」的,而「出世間的善」是什麼?是「對法沒有了」,你就叫做善了,那時候才算是起跑而已。
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我們這個人世間只要有一個「善」,理論上就會有一個「惡」對應,一般你們講的,只要有一個好人,有可能就會有個壞人。這時候,這一個好人的定義就不是那個善男子、善女人,而是我們一般情識認知的比較善良這種人。譬如說,某人他對我不錯啊,他也會樂善好施啊,捐錢啊,看到小狗也會拿東西給牠吃啊……,然後哪天你跟他有金錢的瓜葛時,他卻想殺掉你。所以這個就不是「純淨純善」,不是真正的那個善,這個是感情用事上的善。為什麼我會對一隻小狗好啊?古人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而現在人不一定,他先看看週邊,啊!有人來了,假裝對牠好一點,對不對?如果人走了,他就對小狗「你閃一邊,你閃一邊」,對不對?這個叫做有目的。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那個「愛緣慈悲」,即便他也會對牠好,可是他有所目的。
剛剛我們只是舉例一種對象,不是全部都這樣。他的目的對象不等,跟深淺不同這樣而已,換言之,只要「有目的」的,他就不是真正的所謂「純淨純善」了。所以,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是這個目的沒有了,他也會去行善的那一類,而他沒有所求,沒有求回饋,有這個標準才有辦法信受奉行,踴躍歡喜,對不對?然後聽到覺悟者講了一番話他就超越了,他就解悟、證悟、證果了,要這樣才有辦法。因此,我們就知道,讀經的第三個目的,是為「印證」故,所以要常常拿起來用,如果我們看完而發現我們沒有經上說的那些美好結果,表示我們有諸多缺失,你懂嗎?
所以「萬丈高樓平地起」,拉回來原點,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慢慢的去徹底明白它。要徹底明白它,一般只有上上根不需要,而上、中、下根以降的,統統要花時間,花一點心思。花心思、花時間就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你才有辦法。什麼叫「價值觀」?假設你有五百元,這裡有三個產品,都不錯,你會把那五百元拿去買的那一個,那一個就是你的價值觀。我是用錢比喻,如果把錢拿掉呢?這三個東西都不用錢,而你有同一個時間,你會把這個時間花在這三個東西的哪一個?那個就叫做「價值觀」。所以,我們的生命活在這個人世間,統統是「價值觀」在驅使。那麼,佛家講的比較高尚,說願力啦、發願啦、菩提心願啦,世間法講立志啊,這些還是價值觀裡面屬於正確的那一種;若講整個價值觀,則有些是錯誤的。價值觀是一個初始,當然佛家不是從這個角度講,佛家的價值觀前面還有一個「起心動念」,我們剛剛講的那個「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的那個「念」。可是那個「念」我們一般人不好懂,只要你沒有深入去學修,學「明白」,修「落實」,只要你沒有深入去做這兩件事情的人,你永遠沒有能力去理解什麼叫「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
很多人在讀《心經》,《心經》前面就講了「照見五蘊皆空」,那麼再前面那一句叫什麼?「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我們也背很多、也讀很多啊,也看過註解啊,可是「五蘊」是什麼?不知道!我們常說「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是什麼?不知道,對不對?四大假合,以為是這個。其實現在的科學家好說也幫我們提出一個比較好,而且大家可以具象理解的說明,這個「五蘊」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微中子」,科學家發現到的最小物質,那一個東西叫做「微中子」,再下去沒有了。所以,那個物質是假的,對不對?因為再下去會沒有,表示它是假的。
所以從原子,質子,電子…這樣一直下去,發現到微中子;而佛家的用詞叫做「極微之微」。極微之微應該有一個名相,一般你們講的叫做「一合相」,那一個基本單位,量子力學家發現的那個名詞叫「微中子」。那一個東西具足了色受想行識,而不是我們這個人具足了色受想行識。你每一個細胞中就不知道有幾個微中子,而你每一個細胞裡面,那個一個單位的微中子,都具足了色受想行識,這一個單位就叫做「五蘊」。那麼,祂照見了「五蘊皆空」,照見了原來微中子這個最基本粒子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它就空了。所以,如果你不是了解到這個,你就沒辦法去萬緣放下,成就無上道;因為你對人世間的任何人事物,一定還有執著。我這樣比喻講,剛剛反問諸位「五蘊」是什麼?你們都知道,「色受想行識」也都對啊。你們理解到這個,你們願意放下你這個身體嗎?既然「色受想行識」是假的,你願意不在乎你這個身體了嗎?不在乎這杯水,不在乎你生命的榮華富貴、得失成敗嗎?你還是不會的,因為你只是感受上去理解而已。可是,如果你理解到原來這整個宇宙中,我們所認知的物質根本是假的,真正認知那個微中子根本就不存在的時候,你就比較容易放下。你比較不會說被刀子割到[惜命命](台語,比喻愛惜不捨的意思),被刀子割到,微中子再恢復就好了,對不對?真是這樣子啊。
所以為什麼忍辱仙人被割截身體而能夠懷著感恩之心,去感恩歌利王,還發願未來成就無上道第一個度他,歌利王就是當年五比丘的憍陳如尊者,而忍辱仙人(釋迦牟尼佛前身)信守承諾。忍辱先人被割截身體,那叫做凌遲而死,「凌遲」不是一槍斃命,而是一塊肉一塊肉割,所以真正不怕死的是這種人。換言之,什麼人真正不怕死?慈悲至極的人真正不怕死。一般你們在電視看到一些人,說他不怕死什麼的,其實他內心是很恐懼,很怕死的,為什麼?因為只要有一個「我」存在,這一個人一定怕死,只要有一個「我所」,「我所」就是「我的」,後面加個什麼?我的東西、我的花、我的杯子、我的水,這個叫做「我所」,只要有這個東西的人,這個人一定怕死。那麼,也許他只是到了極處而蒙眛了,因為極度的貪瞋癡,就是極度的愚癡,愚癡是分辨不出來的,而不是真正坦然放下不怕死,所以這種人是極度的怕死。因此,電視也有很多無上道在裡面,你們不要只是知道恐怖而已,你要了解這整個佛菩薩示現是在教我們這些無上道,讓你清楚一般逞義氣、很勇猛也不怕死的人,其實他還是很怕死的,所以怕死的人在臨終的時候就往下掉了。
所以,為什麼歌利王割截釋迦牟尼佛前身忍辱仙人的時候,忍辱仙人不會往下掉?祂還能夠成就無上道,因為祂不怕死。為什麼會不怕死你們知道嗎?因為祂了透那個「五蘊皆空」,哪有生死?對不對!全是聚合的問題,是緣聚、緣生、緣滅的問題,祂知道祂的肉體是假體,所以你愛割,你割沒關係,雖然會痛一點,痛一點幫我消業,感恩啊!為什麼那樣對待衪,衪還會感恩?因為祂明白、明理,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祂的感恩心才會出來。我們現在的人,只是在所謂的理上知道應該要感恩這樣而已,對不對?所以,我們要時常沉浸在一種價值觀的薰陶、薰修。譬如說,剛剛講的那個煮開水,你不是用火在加溫,你就是讓氣溫在幫它降溫,對不對?所以在加溫的,就好比是有接觸學修、古聖先賢教育的人,他有機會加溫,不斷加溫,去理解本來做不到的、沒有很深刻認知的,而至少他也有知見上的理解。啊!對人要感恩,即便人家對你不好,你也要感恩人家,他至少有這個知見。有這個知見就像水溫加熱一度了,對不對?加到我剛剛講的,你真正做得到就是那一百度滾了,這整壺水可以喝了,到那個程度時,才是佛家講的「真正的明白」,真正的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因此,他必須要透過什麼?「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高度智慧!「波羅蜜」是什麼?就是「到家」!我們練武功,練到家了,很厲害的意思,那個「練家子」的意思,叫做「波羅蜜」,而「般若」就是智慧。換言之,「行」就是落實,就是運作的意思。「波羅蜜」有另外一個名詞叫做「到彼岸」,「到彼岸」也是「到家」的意思,就是說你做到圓滿的意思啊。哪一件事情做到圓滿?智慧!智慧開啟這件事情做到圓滿,這一個人才有辦法「照見五蘊皆空」,透徹明白了。前面那一句是稱謂,叫「觀自在菩薩」。學「觀音法門」的人,基本上有三個依循的經,就是你們熟悉的《普門品》跟《心經》,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所謂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在楞嚴會裡面有闡述。你們聽到那個音聲,「元和妙音」就是屬於這一個脈絡的。修「觀音法門」基本上有這三個可以去依循,那麼他必須要深入到「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他才有辦法「自在」。
所以,「觀」是什麼意思?「觀」就是離心意識,去體會你的人生,起「觀照」嘛。以白話解釋叫做「了解」的意思;了解什麼東西呢?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啊。你了解了,起觀照力,你才有辦法攝受住,就是稍微做到的意思。這時候我用「稍微做到」去比喻,你若不了解,你是做不到的,所以你了解,你會努力去做,若能稍微做到,這時候叫做「照住」。那麼「照住」的層級,基本上就是你們一般講的「三昧正受」,禪定!得禪定的最初始了,最初級的禪定了。那麼有這一個禪定功夫的人,他基本上超越輪迴了,那麼,超越輪迴就不用忐忑人間的恐怖了,你懂嗎?
「照住」而後能夠「照見」,「照見」就是了透了;前面「照住」只是稍微有一點功力而已,「照見」就了透了。照見的人基本上就已經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就是「法身大士」,就是我們剛講的那個「心現而已」的層級以上,可是祂不是妄心,祂是真心的。我們現在人,六道輪迴、四聖法界都在「識變」,只有在「識變」的世界才有不如意,在「心現」那一個地方沒有什麼不如意的。所以為什麼佛家講的這些經典,我隨便抽一本,不曉得為什麼講到《心經》,可能現在的人都很神經,所以要有《心經》來對治,不要這樣太神經,為什麼神經?就是「執著、分別、妄想」很重,就是照不見「五蘊皆空」,對不對?照不見五蘊皆空的前提,就是不「行深般若波羅蜜」,所以不能「觀自在」,要不然如果這兩句把握住,你們每一個人都是「觀自在菩薩」啊。
「菩薩」是什麼?「覺有情」,大道心凡夫,他的「凡夫」的義解是什麼?不是指我們這種薄地凡夫,而是指還未證得圓滿果位的;一般講還沒契入「實報莊嚴土」,契入「圓教初住」以上的,在這個前面的叫做「凡夫」,是這樣講。所以從這個角度,阿羅漢也叫凡夫,阿羅漢叫做「內凡」,叫做「高級凡夫」,高級一點,對不對?學佛要有那個志向,我們不要只當高級凡夫喔,不要聽到高級凡夫,認為不錯,比我們現在的低級凡夫還好,對不對?那還是凡夫!所以要有氣魄,「唯求做佛!」做佛就不是凡夫了,就成聖了,去做主了。所以,只有那一個生命狀態福報圓滿、智慧圓滿,你才有辦法去解決這所有人世間,乃至於世間所有的煩惱、憂慮、牽掛,要不然,六道輪迴無有一處是樂啊,所以才叫「六道統苦」啊。
剛剛講「阿羅漢」,阿羅漢還有偏空之苦、不能成就之苦。所以他的苦不是我們凡夫可以理解的,不是說他痛苦到極處,而我們沒辦法理解;而是他有那一種很細微的痛苦,因我們感知力太粗糙沒辦法理解。除非,我們有辦法很清楚的明白到,我們五分之一秒就閃了三百二十兆個念頭過去,好比三百二十兆個底片,這個是數位的,用數位的還很難比喻。以前的電影底片一秒鐘二十四格,而這個宇宙真相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也是假的,你說那個微中子,「五蘊」啊,是怎麼在那邊聚合?每一個相一張,所以是我們念頭的「相續相」,我們現在這樣是五分之一秒,而我再這樣動,又五分之一秒,那我就有三百二十兆個底片,投影成我這樣。現在這個理路大家也不難懂啊,有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很先進的那個3D投影,而我們現在這個就是非常3D的投影,你懂嗎?投影。因此,我們這個投影的數據是三百二十兆個,用光點來講好了,三百二十兆個光點凝聚成這樣,五分之一秒有三百二十兆個。所以,你看我們一天會有幾個底片?如果這是物質,你看這個地球不知道多汙染了?而那些汙染就是我們不好的念頭所投影出來的啊!
所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等於我們知道怎麼去改善人生,講低一點是這樣子,把人生改善成無上好。而如果我們不花時間去了解,我們會很難懂得跟很難接受,為什麼古聖先賢老是叫我們要「讓」?老是叫我們要「受辱不屈」、「受辱不怨」之類的,要「逆來順受」、要懂得「吃虧」啊,我們會沒辦法理解這一件事情的。如果不理解,你頂多就是帶著無奈的心、怨恨的心、鬱卒的心去做這一件事情。而你看,當你帶著無奈、怨恨、鬱卒的心,那麼你的那個五分之一秒又在無奈、怨恨、鬱卒之中,你用著這樣不間斷在產生無奈怨恨的這個精神世界跟物質世界,希望能夠消掉你原來錯誤的這個行為,了不可得,你要運作到什麼時候?
所以學修成長要得到生活幸福美滿,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去「明白」。一旦這個人明白了,就叫「覺悟」,覺悟了他就不會做錯誤的生命行為了,就不會了,所以這時候就叫做「識得一,萬事畢」。這一件事情你得到了,你整個人生畢業了,你整個生命狀態畢業了。可是一般非上上根人,很難聽到一句話就豁然開朗、開悟,《維摩詰經》裡面講的「及時豁然,還得本心」,一般禪宗講的「頓悟」。而在頓悟之前也是要累積相當深厚的「漸次」,好比不間斷不間斷加溫。所以,我們再拿剛剛那個火跟水壺來講,你最後看到的那一百度,是不是最後一剎那,它瞬間變一百度的?不是嘛!它也是從前面常溫累積到那一百度的,它也沒有空過啊。那麼,我們不能只是去嚮往跟羨慕人家最後的那一個剎那,好像根基比較高。你要了解,所有的天才都是九十九分努力出來的,那麼也有現在的天才,他是過去九十九分努力的;有未來的天才,未來天才是從現在開始九十九分努力,所以人人都有機會。
這也就是學佛的一個基本概念,如果沒有這一個基本概念,我們就容易進入、墮到所謂的「宗教的迷失」,就會把佛教當作是宗教,而以現在錯誤的宗教觀來看待佛教了。如果是這樣看待,我們生生世世像這樣去接觸佛法是得不到利益的,而且常常還會有反效果,很不值得。所以,包括現在講的這一段也是「明白」,所以處處都是「明白」。那麼如果是這樣子去理解的人就知道我們為什麼學佛?你也就知道為什麼佛要出現人間。所謂「佛有一大事因緣而興出世,唯眾生迷惑、造業、受苦」,故佛來對眾生「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以令眾生得能入、悟佛之知見。」就是說,佛菩薩只有為一件事情來到人間,因為祂以前的同伴(我們都是祂以前的同伴,你懂嗎?)搞不好你們以前都跟釋迦牟尼佛一起上過課,跟著大自在王佛學修的時候,你坐在旁邊,對不對?現在人家成就無上道叫釋迦牟尼佛,我們還在這邊做薄地凡夫,很可憐。
祂努力成就了,我們還是過著昏昏昧昧的;祂覺悟了,然後祂說:感念啊,以前的那些同參,雖然也生生世世做過我的弟子,在弟子以前是同參啦,而現在做弟子。所以祂現在又倒駕慈航,為什麼?因為看到眾生迷失很痛苦,迷失、造業、痛苦嘛。迷失就會造業,迷失就「不覺」,不覺就會做錯事情;做錯事情,從身口意來,念頭想的、嘴巴講的、跟行為做的錯了。這個錯會產生錯誤的「能量」,我們剛剛講的,而「能量」會變現出「物質」、「訊息」,因此產生錯誤的「物質」、「訊息」,所以造成「業障」。有業障就不如意,不如意就痛苦;煩惱、憂慮、牽掛的總結叫做「痛苦」。痛苦了之後,就更沒有心思去理清楚,因此那個痛苦會加碼,那個知見錯誤也會更加碼,所以又更加迷惑。更加迷惑之後,就會更加造業,更加痛苦,這麼一件事情在不斷的循環,你們人間講「惡性循環」,這麼一件事情的深深淺淺,就叫做「六道輪迴」,苦啊!
祂感念於眾生如此,所以祂只是來這邊教著這些求出無期的苦難眾生們,明白這一件事情而已。明白什麼?明白本來就不是這樣啊,你那麼執著幹嘛?這些問題造業就是你的起心動念,有執著、有分別、有妄想產生的。所以祂來告訴你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要妄想!這個不要分別執著妄想卸除掉了之後,你就「覺悟」,你就變明白了,你的明白是跟祂一模一樣的。祂沒有的痛苦你都沒有,祂有的快樂你都有,所以那時候是「等無差別」。
所以,一個學修的人,如果要快速就是直接修「平等心」。「清淨心」證阿羅漢;平等呢?平等是菩薩,這一個平等是法身菩薩了,最後覺悟就是佛了。所以換言之,「覺悟」的基礎是「平等心」,「平等心」的基礎是「清淨心」,所以「清淨」是最低標。如果一個人生活上「心」不清淨,他就沒辦法平等,也就沒辦法覺悟的意思。所以我們要常常「自性觀」,所謂是「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你看「同一類」,一模一樣的意思,所以祂所有的好,我們統統有,祂所有的能力,我們也統統有;這時候你就能夠真正去幫助你現在感到不捨的世界了。「不捨」,我用比較廣義講,有的是對家庭的親子關係,有的對朋友,因為看到朋友墮落,有的是看到這個社會的現象啊,對不對?總之,這個總合,你要到那時候才有真正的能力去幫助;要不然,我們現在講幫助都是一種嚮往而已,你懂嗎?我們是沒有真正的能力可以幫助這個社會,因為我沒有覺悟。沒有覺悟的幫助,表面是做善事,可是沒有覺悟的起心動念會錯,而用錯誤的起心動念去做善事,它會有瑕疵,它還是惡,以高度佛法來講,它還是惡。
所以要幫助眾生,高竿的人是什麼?「自行」同時「化他」。那麼如果我們辦不到的話,我們會因為幫助眾生的同時,引來煩惱憂慮牽掛,我們這時候要稍微踩一下煞車。我們不要用高竿的人那一種模式,我們就用務實的這一種模式,就是先把自己調整好再說,這個不難理解。把自己調整成什麼呢?就是剛剛講的那個方向,先清淨,清淨就有能力了。什麼叫「真正的能力」?是當你遇到了這些錯誤的對象,你不會起心動念,你不會受他影響;如果是「我明明……你怎麼不要接受?」這樣,你就已經被影響了。所以,不受影響那時候叫做「隨緣隨分」;你遇到的,你伸出一個援手,若不行,不行笑一笑就好了,因緣不具足,那我繼續努力;努力不是去努力要他怎麼樣,而是努力讓自己趕快去成就「清淨」這件事情。隨著你清淨的功夫再深入,你平等了,哇!那時眾生就相當的有福報了,為什麼?因為那時候是法身大士了,「法身大士」是連妄想都沒有了,才有辦法平等啊!為什麼這時候不叫真正的「覺」?因為祂還有妄想的習氣還會障礙到一點點,可是這個障礙已不礙事,只是祂不像所謂的妙覺這麼圓滿,這麼光亮,這麼透晰,這是一個學修的路徑。
八萬四千法統統都是這一個路徑而已,所以不必執著在什麼法門的不同。真正會學修的,世出世間法是平等的,不是只講佛法裡面的八萬四千法平等,而是你跟所有的宗教,包括回教《可蘭經》,基督教的《聖經》,《玫瑰經》等等……,統統是平等的,乃至於《道經》、《道藏》等等,這些至少還是教善的;那麼再拓寬,如果真正你會修的,連世間的任何一個有為法,它都可以讓你成就無上道,差別只在於你會不會。所以基本上,我們學習成長的人先要有這一個包容的心量。可是,有這個心量同時也不能盲目,什麼都要,我們還得去慎選適合自己的,譬如說,什麼叫「適合自己」?你完全不理解的,你就不需要碰它;而你已經明白它的,你也這樣運作,但對眾生有傷害,你就不必去深入了。然後從生活當中有機緣知道一條理路,這不一定是在課堂上學的,你就去落實一條,你就在成長了。所以,像這樣一個人的成長就非常快速,加上你不明白的你可以去請教善知識,這是一個自主性。
還有一個叫做「無間緣」。剛剛前面講的「親因緣、所緣緣、增上緣」,還有一個「無間緣」啊。「無間緣」就是不間斷的意思,無間緣是在於自己,自己的精進努力叫做「無間緣」。所以,有很多眾生會潰敗在這一點上,對不對?他會「我都知道啊」,「功課很好啊,可是……」,「可是」都出來了,「但是……,沒辦法」,「但是」也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在這個時候要怎麼辦?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再去督促自己想辦法,想什麼辦法?自己若沒辦法,想辦法去「依眾靠眾」啊!自己一下子辦不到,想辦法少量多餐啊,這些辦法有N種的,那它也因人而異。所以,只要我們有這一個精進的動力,我們自己就真的會去想辦法,而你也就比較容易接受人家提供給你的改善方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就是又回到生生世世無量劫的輪迴眾生了。
所以剛剛我們講,菩薩最大的障礙是「疑」;另外一面是什麼?菩薩最大的善根就是「精進」。一個人為什麼會精進?「深信不疑」的人才會精進;我們會有怠惰的人,表示我們的總體性生命裡面有一個部分是踩煞車的。為什麼踩煞車?因為你「疑」,你懷疑,你疑惑,所以你會踩煞車停住。顯應在這整個社會的災難,「懷疑」就是讓地球板塊鬆動的一個主因。板塊鬆動到最大的障礙就是什麼?地層下陷啊!現在知道的那個亞特蘭提斯……等等這些地方,就是當時科技非常昌進,可是人心道德淪喪到了一個極處,而道德淪喪到一個極處表示什麼?大家對道德倫理因果的教育有懷疑,因此它才會淪喪,不相信它啊,所以你看就造成這些板塊的鬆動啊。
那你想想看,你們比較有在上網的,電視可能報得不是很多,我們現在從網路的訊息來看,現在的災難是不是比較容易理解到、看到?那現在的災難相對你們小時候來講,認知上是比較多還是少?很多,對不對!現在都有所謂的大自然災難,現在還有很多板塊鬆動的這一個部分;你看,包括這個北極融冰,大家知道溫度上升是「瞋恨」引發的,可是那一塊冰不見了,是不是疑心至極了?所以,「懷疑」是極度的「愚癡」。剛剛我們講極度的「貪欲」是什麼?「情執」!所以極度的「愚癡」叫做「懷疑」,懷疑到極度就是愚癡的極度。所以我們常常講說我們要勤修戒定慧,對社會有好處,而勤修戒定慧就是不要貪瞋癡,要卸除貪瞋癡,這要知道啊。
可是,我們常常知道這些理路,也希望這樣子去運作人生,但是我們卻常常用極度的貪瞋癡在過實質的人生,對不對?你常會說「啊!不要貪啦」,明明自己的情執好深,卻叫著人家不用貪啦,對不對?人家貪一塊錢兩塊錢,你就說「不要貪啦,大方一點」,卻不知道自己的情執很深;人家如果明理的話,他會笑你,你知道嗎?他會說「我不過貪兩塊錢,我情執還沒有你深,你叫我不要貪。」好比,極度貪的人叫小貪的人不要貪,就是那個意思啦。講到「懷疑」,一個人只是數學不太會算而已,被講「你怎麼那麼愚癡啊?」對不對?而講「你怎麼那麼愚癡」的人卻處處懷疑人家,「你昨天是不是跟誰出去啊?」這都叫「懷疑」。數學不會的人算是淺薄的愚癡,很淺;而卻被那個極度愚癡的人數落,你看,世間人都在攪和這種東西。
所以要改善這個社會、世界,第一關鍵就是「從自己做起」啊。那麼學教相長,教學相長,有兩個不同的層次。我們有些人喜歡把我們所知道的跟人家分享,好說叫做「法布施」。如果從這一個角度的人來講,應該自己要有一個深刻的警惕,這不是說我們學得很好,也不是我們有資格去教化別人,而是眾生給我們一個機會。這些眾生其實也是佛菩薩假裝來的,因為祂如果不假裝成眾生,你坐在這邊敢講嗎?不敢講,對不對!所以佛菩薩無盡慈悲,假裝、喬裝成眾生,笨笨的眾生,來給我們機會,讓我們可以用所學的,透過分享的角度,去修我們自己。分享是一個提醒,因為我們現在人有一個特質,就是很討厭人家嘮叨啊,對不對?嘮叨久了就反感啊。
所以,為什麼佛教的寺院裡面常常有這些佛像?那是高度的表法工具啊。我們好像很少看到去佛寺的人、在那邊頂禮的人,會討厭那一個佛像的。佛像這樣坐著,你們頂禮後不會說「嗯,也都不會講話,不知道在驕傲什麼?」「求它,它也不和我講半句話」,你們不會這樣說,你知道嗎?可是,當你們去請教某些老師,他一直跟你講,提醒,再三提醒,你反而會討厭他,你懂嗎?可是他比起那個佛像,反而跟你講得清楚,你懂嗎?包括理論、方法、方向、教、理、行、果統統解釋,還帶表演做給你看,對不對?但是你反而會討厭他,討厭得要死啊!人有劣根性,這個叫做貪瞋癡的運作啊!佛像真的是這樣,所以以後我們也學一下佛像,只要坐著就好了,都不用講話,對不對?然後他就一直在那邊求那個什麼的,求求求,然後自討沒趣了回去,卻反而說「喔!我好感恩喔!」在顛倒夢想的世界,眾生就是這樣子啊。所以,「講」不僅是「站講台」的意思而已;真正所謂「站講台」,是包含我們生活當中,你跟你的朋友在交流,這個都是;乃至於你對一隻狗講也是,不要以為對一隻狗講,而認為那個人是神經病。
最近我們常常跟我們的狗開會,你知道嗎?最近,南部觀止教室又來了一隻小阿金。阿金你們知道的,對不對?阿金是大隻的,而小阿金跟牠長得很像。這是有一次,我跟小妍老師去山上散步,結果從山上就跑下來一隻狗,一隻混種的狗;牠原本是跟著一對登山客一起這樣走下來的,到中途的一個亭子時,牠就走過來。因為小妍老師很愛小動物,對小動物也都很好,但當時沒有東西可以給牠吃啊,對不對?就跟牠講了幾句話,說:「哎呀!好可愛喔,要乖喔,要長大,要成長喔,要好好學佛啊。」結果講一講後,我們是要往上,而牠原本是往下的,結果牠就跟著我們了,一直走走走走。我們以為牠是有主人的,因為牠有戴著項圈,剛剛又跟在人家旁邊這樣一直走。所以我們以為剛剛走進涼亭的人是牠的主人,因此叫牠趕快回去啊、趕快回去啊,牠都不回去。我們就繼續走,不理牠,走上去到山頂的平台了,牠也跟我們到那邊喔。我說這隻狗怎麼這樣?然後就想,要不然給牠取個名字,你看那個狗多聰明,因為在壽山,不然就叫牠「阿壽」好了,叫牠「阿壽!阿壽!」牠在那邊亂跑,完全不理你喔。叫阿壽可能不喜歡,牠不喜歡,那個年輕的狗聽到「壽」,好像﹝老叩叩﹞(台語,指年齡很大的意思),不喜歡不喜歡。我說,要不然這個平台像柴山的那個雅座,就文雅一點也不錯,叫牠「雅座」好了,牠一樣蹦蹦跳跳的不理你,跑去那邊晃一下也不理你。牠會不會覺得太女性化了?對不對?算了算了,大概也不喜歡。我們又想說男人的那個魅力,而牠是男狗的魅力,對不對?然後就這樣「來來來,你叫善福。」牠就哈哈哈,就在那邊哈哈哈,就不跑了,就坐在那邊,然後耳朵、尾巴一直搖,好可愛這樣。我說:「好啦,善福,善福。」從此牠就叫「善福」。隨後不管牠怎麼跑,我們叫善福!牠就回來,這樣。然後我們就想說牠是山上的狗,對不對?我們就下山了,讓牠自己跑,想說到了山下,牠總要回去找他的主人了。結果,我們走到那個涼亭時,「怎麼都沒人?」都沒有人,狗還是一直跟、一直跟,當時我們還要承受很多的異樣眼光,你懂嗎?因為現在柴山的入山口,有一個大的公告,寫著「不准帶狗入山」,難怪沿路下來,大家都這樣看著我們,對不對?那你看,你如果是不了解真相的,你哪知道啊?對不對?後來,真的有一個「善心人士」口氣很差,我們走下來,他要走上來。
他說:這裡不能帶狗!
善心嘛,他好心提醒你嘛,而口氣真的差到不行。
我說:不是我們的。
他說:不是你們的,會跟你?
你怎麼解釋啊?我們是有口說不清啊,算了算了。那個善心人士他上去了,我們就下來了,善福就一直跟跟跟,跟到山下,我們要騎摩托車了,牠就跳上摩托車。然後到了觀止中心,進去裡面,比誰都像牠自己的家,真的是這樣子啊。你們都看過了,現在在那邊活得好好的。狗也有靈性啊,最近在開會,因為牠來時很沒有安全感,有時候都會好像……,怎麼會出現一隻阿金?有沒有?阿金都沒說「你怎麼來這裡?」善福對於阿金的存在,牠會很忐忑。然後,小妍老師很有靈性就把牠找來開會,「不行啊,要愛護阿金哥哥,對不對?」講講講,講到現在呢?真的啊,善福越來越愛護阿金了啊。所以,含靈蠢動皆有靈性,這是真的啊。
所以你只要有愛心,這個愛心就不是「情執」的那種愛心;如果是情執的,牠們就會計較了,對不對?所以「訊息」真的都是很敏銳的。所以,有時候常常跟同參在聊天,說你們看人家狗都會學、都會修了,而我們人不會,那就很窩囊了。所以,我們要善於從周邊的這些跟我們相遇的人事物裡面,去淬鍊出裡面的高度智慧。為什麼加個「跟我們」?佛家講「隨緣」,可是很多人對「隨緣」這兩個字不容易理解。「隨緣」就是你遇到的,你接觸到的,你不必攀緣去翻山越嶺。譬如說,我們眼前就有善福、阿金,對不對?你們聽完之後會不會想說「嗯!小妍老師這麼厲害,對不對?對兩隻狗這麼有愛心」,想到常常在電視上看到哈士奇、愛斯基摩人,對不對?那花個機票坐飛機去那個北極,然後叫「哈士奇們,來開個會。」這個叫做多此一舉啦。
所以,求法亦復如是,要珍惜眼前當下所知道、所意會到的,加個意會,是說你意會不到的就放下,放下當中沒有懷疑;意會不到是你可能有疑惑,疑惑在佛家叫做「疑情」。一個人有疑情,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所以,我們在理解這些佛學名詞的時候,要知道它的深義,深度的意義,意涵、義理,我們才不會依文解義。如果我們依文解義,不但三世佛冤,我們自己也冤枉了,對不對!所以這些不同的字,放在不同的地方,它有不同的意涵。善觀者,容易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再從「觀照般若」,從「觀行位」契入,到「相似即位」,到「分證即位」。當到了這一個「分證即位」,你就起「實相般若」了,就是真實的智慧起用。
一個人沒有到真實的智慧起用,他是沒辦法理解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所理解的統統是浮面、片面的。隨著他理解的深度,他這個「般若」的高度就越高、越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這一個邏輯大家不難懂。可是,萬丈高樓平地起,這還得從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去歷事練心。如果離開你們日常生活當中的訓練,我們前面講的,古人講的「逆來順受」、「吃虧是占便宜」這一類的話,你如果把它摒除於生活之外的話,你就真正得不到,你也就沒有機會去理解到什麼叫「宇宙人生的真相」了。換言之,你這一輩子註定的結果就是悲哀,是痛苦、不能解脫的意思,當然悲哀也有層級。一般人不能理解三界六道輪迴的解脫,起碼也要理解到一件事情,就是我對於現在活著的人生,我想要有一種自在感,那個自在就叫「解脫」,是不同名詞,而都想「解除一切煩惱」,對不對?脫離三界、十法界這是佛法上講的;那麼,我們勉為其難把這一句話降到世間法來講,就是「解除一切煩惱」。世間人是不是還是想要脫離一切苦難?要不要?還是想要啊!只是說,佛法講「脫離三界十法界」,它是講「究竟的苦難要脫離掉」,所以「離究竟苦,得真實樂」,是這一個意思。
那麼萬丈高樓平地起,要從我們現在活著的日子裡面,就要去轉化。我們現在的日子裡,如果沒有嗅得一點輕安、快樂,符合十善的這一個喜悅,我們也就沒辦法在未來世去到忉利天以上。如果我們這一輩子,這個煩惱、憂慮、牽掛,多來自於「貪念、貪欲」而不能滿足的話,我們大概可以肯定我們未來世要去鬼道了,以此類推。如果我們這一輩子,常常處在一種心緒的糾結,「糾結」就是「瞋恨」,對不對?糾結看到別人好,很忌妒;看到別人不好,很快樂,是這種狀態的話,我們大概可以預測,我們斷氣的時候是直下地獄的。另外一件事情是「愚癡」,如果我們處處都處在懷疑的世界裡頭,走到哪裡都疑東疑西,連不干我們的事的,我們也疑東疑西,我們大概可以推測我們下輩子肯定是畜生道了。聽好喔,畜生道不一定都可以像善福跟阿金,不一定有那麼幸運。牠們還可以修,修到胸前的腫瘤不見了、修到那個眼睛的腫瘤不見了!像阿金啊,都可以修啊。
剛剛漏掉一段,現在講到這個有修行成功的個案,可以多講一點。當時,善福就跟著我們走走走,走到山下了,從山下到平地又走了一小段路要去牽車,在這一段路上我們就看到地上一直有滴血,是善福一直流鼻血;牠可能爬上爬下太痛苦了,身體也不好,然後就一直滴血。而牠現在也不滴血了,你看,也沒有去看醫生,對啊!就是修行。所以兩隻狗都來做示現,你看多好!所以你們有身體欠安的也要加油,你們條件比狗好,畢竟是萬物之靈嘛,對不對!
我剛才出門,瑞騏來接我去坐車,牠們就被關在裡面,很想出來啊。剛剛那個門一打開的時候,你有看過那個電視在拍狗的慢動作,很高興的在跳,然後牠們會用耳朵這樣,有沒有?很浪漫的這樣飄飄飄,有沒有?就跑出來,很高興的。然後一出來還沒兜風到,就被叫:「進去!」因為我們要出門了,門要關起來,牠們就趴在那邊很沮喪。然後你看,牠們一等,就要等到……,今天南部有念佛會嗎?也不能等到那時候。所以等一下這邊課程結束,我要馬上趕回去了,趕回去照顧一下狗,對不對!你看,我好像也很不自在,這邊卡在這邊,那邊卡在那邊。可是換一個心境,佛法就是這樣,你在你的生活當中,你要用什麼態度去看啊。這邊工作結束,帶著歡喜心,回去面對兩隻狗,兩隻狗要好好做示現,要好好學修,統統好啊。
所以,以前我常跟你們勉勵過,我們也是來還債的啊,對不對?大家都是來還債、報恩的,而且還要用著一個很開心的態度去還,對不對!假設我過去生沒有欠你們這一課,我為什麼要坐在這邊啊?對不對?現在的人常常是我欠你,而我還是很鬱卒,對不對?你們曾經有過還錢而很開心的嘛,對不對?當然鬱卒是錯誤的,還錢而還得很不開心叫「錯誤」。所以我們現在有學修就知道了,要還得很開心啊;那麼收你錢的人就會很開心。討錢的人也一樣,要不然討那麼久才還一點而已,如果你很開心,想「他還會還我錢,真好」,就這樣子啊,所以都在一念間而已,整部佛法就掌握一個字──「轉」。因此在你的生活當中沒有不能轉的事情,是你願不願意轉的問題。我們也可以說「累死了!現在來又要馬上趕回去,都不能等一下去喝個咖啡。」喝咖啡我們也不能空過呀,有跟我吃飯、喝過下午茶的都知道,比現在這裡更累啊,對啊,而「累」你也去體會它啊。所以,時時是好時,處處是好處,物物是好物,人人是好人啊,所以一念心轉,天下太平啊。
所以,恐怖的事情還有待你們能真正為這個社會去盡點心力,盡點心力不是在網上留言安慰,在那邊稱讚道好,不是這個。真正的為社會盡一點心力,是你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學修,把你們自己覺悟起來,你們就是一個正量,這一個正量不需要任何言語行為,只要你在的這個地方,方圓百里內不會有災難,這才是真正的學修。所以,從事過宗教行為的人都知道迴向,剛剛前面講的卸因果之類的,都是一種祈禱的模式。祈禱有沒有用?有!可是它再怎麼極度的有用也僅止於是治標,不治本。真正的想為整個宇宙、虛空法界,這當然不只是小小的地球乃至於台灣而已,要付出的心力就是「覺悟」起來。覺悟的力量不可思議,你覺悟起來之後,跟你有緣的一切眾生,他統統可以依著你而等量提升。那麼他相對於你來講,你就幫助到他了,你懂嗎?所以這是一個最究竟圓滿的;乃至於你覺悟了之後,你把維次空間轉化掉了,你的世界就沒有災難了。換言之,有的人說善福是不是得到加持?是只要跟你有緣也會在你的世界的,牠也會託你的福,託你的功德力照護加持,所以牠也沒有災難。所以,如果所有的人都這麼做,那麼這個力道是不是就太大了。
為什麼佛家一直非常深入在強調「六和敬」,它的原因在這邊;期望這個世間有一個六和敬的「和合僧團」出現,當然我們不能期待別人,我們要期待自己。四人為一眾,和合僧,「僧」是清淨無汙染的意思,跟出家在家無關。四個人,不管你是在家出家,共處一室生活,有那個機緣,哪怕是十分鐘一起生活,那十分鐘你們都秉持六和敬去彼此對待,彼此在那邊運作,這就是六和敬和合僧團的一個十分鐘的力量啊。你們如果將它變成是一個長期的運作,那麼這個社會就太有福報了。所以我們不能期待一切眾生來幫助我們,我們要自我勉勵能夠盡一點力,盡一點綿薄,把自己成就起來,只要成就的人跟成就的人放在一起,四個人,那也就是恆常的和合僧團。只要有這一個和合僧團,整個地球的災難,依現在來講,就可以大減百分之九十了,剩下的有一些定業我們不講。
所以你們在座,只要去發這個心跟落實,當然我們講「發心」都是講實質的願,不是空願,不是吃素四十九天要交換一個什麼的那一種。是真正期許勉勵自己,那從哪裡做起?從古聖先賢一直勉勵我們的一個最大的宗旨「讓」,讓盡天下,你就得盡天下,而其實也不是為了「得」,而是本然如是。
還剩下五分鐘不到,諸位有什麼疑惑?……,都沒有疑惑?資質優良啊。
小克師兄:師父上人好,剛剛 師父破題時有提到最近的事情,那我們也看到一些報導,大家都在找答案。學生也在這個事件看到一件事,譬如說,在奈及利亞有些女子學校被綁架,或者是韓國有船沉了,直到在台灣發生這些事,大家才開始緊張去找答案。那麼,我們也發現到,當我們直接殘殺一批螞蟻的時候,我們卻沒有感覺,所以我看到網路有一句話就是「我們也許都是鄭捷」。所以在這一句話裡面,讓人有一些憂心,也覺得是一個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想請 師父開示。
師父:我們都是什麼?
小克師兄:鄭捷!這位殺人犯。
師父:喔!鄭捷。
小克師兄:我們對其他的眾生並沒有平等觀。
師父:知事少時方為清淨,現在又知道一個名字,那就迴向給他吧,對不對?好!這些總而言之,就是來自「正確教育」的失落,就只有這樣子。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很努力,不求這整個世間的任何回饋,盡自己的綿薄,一直在這一條所謂學修的道路,成就自己跟教育。所謂的這個分享,是希望諸位也能夠在這個道途上去成就,原因就在這邊。因為只要這一個教育沒有,這個世界上像鄭捷這樣的人,會不斷的出現。
學修要有「正確的理論、方法」,現在的教育體制沒有這個啊。我們剛剛有講到「價值觀」,我們現在的價值觀嚴重扭曲了!我們以前常常做比喻,假設諸位你們有小孩,也聽說醫學系不錯,那麼你們會願意把小孩培養進醫學系讀書的目的是什麼?為了未來好賺錢,對不對?現在有人說醫生娘,你們希望為自己的女兒物色一個醫生來嫁,為什麼?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比較好啊,對不對?你看,都是這種價值觀啊。只要有這種價值觀,社會就不得安寧,你懂嗎?以前的人不是這樣,以前如果要把我的孩子送去讀醫學系,就是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能夠救濟天下的人!出來以後懸壺濟世都沒關係,有一餐沒一餐也沒關係,只要你這個人是對社會有價值,有正向價值意義的,我都完全支持。所以,古時候最値得人家尊重的兩個行業,這兩個行業表面看起來都很清貧,一個叫做「老師」,要不然怎麼會叫「窮秀才」?他不是真正的窮,他是取捨分明;另外,還有一個行業叫做「醫生」,「懸壺濟世」的,為什麼叫懸壺濟世?就是他都不定價的,就這兩個行業。
你看現在我們這兩個行業是紅牌的職業,因為好賺錢、有保障、福利多,對不對?是這樣。所以我才勸勉你們,你們只要在這邊有機會或有嚮往學習,也學了很久了,也有一些心得分享給別人,這兩個心態絕對不能有,包括兩句話:「近名利而不沾,明機巧而不用。」即便你有聰明智慧可以去巧取豪奪,而可以「溜」。「溜」你們聽得懂啦,溜來溜去,很聰明,可是不能去用它。接近了名利,你們要有正知正念,取捨分明,不該是你的,不拿。那你才有辦法完善自己,這是「正確教育」的根基,第一步。這一步只要沒有,就沒辦法,沒辦法做正確教育這件事情。那麼,只要這個世代沒有「正確教育」這一件事情,這個世代不可能會有幸福美滿的;而且這些罪業,這些犯法的事情、災難的事情,會不斷層出不窮。
所以恢復「正確的教育」,「正確」的意思就一般講古聖先賢的教育,中西不分,宗教也不分,只要是這些符合真理的教育,統統要去推行。可是,在這一個世代卻是最難推行的一個世代,對不對?因為「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一個錯誤的事情前面,必定有兩個關鍵,一個叫「因」,一個叫「緣」。好比說,你們講鄭捷這個事,過去本來就有這一個「種子」了,殺的種子(因)。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你們現在在座每個人都有,你們有沒有殺害過小動物?「殺」這件事,所以,你們都有種子,只是今天你們不一定有鄭捷的緣。他也許這個種子重一點,他的緣是什麼?「緣」就是你生活中接觸的。相對於種子(因),「緣」就是水、肥料,假設他有殺人這一顆種子,那麼他又每天在接觸殺的概念,眼看的、耳聽的、鼻聞的、心想的,統統是殺的概念,這叫「緣」。你一直提供這個水跟肥料,你就一直在幫助這一個殺的種子成長。所以,一件事情發生了,不能只是說他玩網路遊戲導致的,不是只有這麼單純;可是沒有網路遊戲,也許他不會,你懂嗎?沒有這些殺的概念,它不會助長;就是說,你這顆不好的種子你不去澆水,你把它放在玻璃瓶裡面,它十年也不會發芽,那也安全,你懂嗎?
所以正確的學修必須要有「因」、「緣」的概念,那「果」不用講了,因為「果」會自然發生。那麼,它還有一個更深度的,就是過去生的因,換言之,被他殺的這四個人,跟他過去生也有因緣,對不對?可是,我們不能從這邊就認定殺人是理所當然,那就沒有慈悲心;而是任何人的關係,來到這輩子都是討債、還債、報恩、報怨,殺也是,討命債。你們以前有深入佛學的,應該聽過一個故事。以前的安世高,安世高這一個高僧來到了東土,為什麼來?因為他有神通,他知道他過去生以前殺過人,他不是故意殺的,雖是誤殺,但你還是要被殺啊,你懂嘛,所以因果很可怕,很嚴重啊,它沒有漏洞,法律還有漏洞。所以他有神通,他來到東土是為了還命債的,如果你們知道你過去生殺了一個人,你要不要去還命債?多數人不願意,因為我們沒有他的道。換言之,剛剛前面那一堂課講的,我們沒有理解到他的深度,因此他願意,他希望趕快還一還沒事了啊,所以剛剛為什麼講忍辱仙人被割,還感恩。
他來到東土後,他知道有一個人在某某時空會來殺他,他事先還特地交代了鄉里民,說什麼時候有一個人會殺掉他,請鄉里民慈悲對他,不要報衙門抓他,因為是我過去生曾誤殺他,我該還他,這樣子。剛剛是不是有講,只有誰不怕死?就是明白宇宙真理的人不怕死。所以,安世高他是一個有修行道行的人,他可以坦然,他被那個人殺了之後,他就了結這個願,重點是他「不起心不動念」,所以抵銷了,所以他的道業大幅前進了。所以他不必在人道裡了,他被擠上去什麼?天道,乃至於成就的這一條路徑上,這個就有一個「因果」的層面。我們現在的人,沒有人像安世高的修行的,一般講「修養」那麼好;我們會怨,所以這時候怎麼辦?這時候就要趕快避開惡緣,對不對?種善因,這樣子。會殺的人,平常也要教育他避惡緣、種善因;會被殺的人也要平常去種善因、避惡緣啊。怎麼避?像這個他不會避啊,沒辦法避的意思啊,那麼從生活環境來說,有很多的是非場所你不要常去,這是一種避,除非你都避到不行,最後你還是遭遇到這樣的狀況,那就「定業不可轉」。為什麼「定業不可轉」?因為你沒有學修啊,所以你就是老祖宗講的「隨業流轉」啊,你過去生遭受怎麼樣,你這輩子就是怎麼樣,對不對!
我們今天去菜市場買什麼飯回來,我們這一餐就吃什麼飯,對不對!因為你只有這個,譬如說,我只有滷肉飯,我今天哪裡有牛排可以吃?沒有啊,除非你再去補足牛排。那麼,我不想吃滷肉飯,我想吃牛排,我要改變,這一段叫做「學習」。我用比喻,「學習」你辦到了,就有牛排了,你就不必再吃滷肉飯了,是這一件事,而我們的生命體系就像這樣,因此,要怎麼改變就很重要了。那麼,我們也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學修,在「共業」中去拉出「別業」來,「共業」就是共同的造作,你一定要受的,所以「功」、「過」是不能相抵的,可是你卻可以在成就無上道的時候,不用受了,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緣」了,你遇不到了,但是要成就無上道才可以啊,至少也要脫離六道輪迴才有辦法。只要還在六道輪迴裡,你統統逃不掉的,今天你有可能在捷運被殺,明天你可能在餓鬼道被殺。你可能在人間殺人,你死了去餓鬼道,而你在人道的那一個仇人,他也許死掉也去餓鬼道,你們又碰在一起,他就在餓鬼道殺你。
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啊!也許我們兩個過去是狗啊,我們相互碰到就汪汪汪,在那邊互相糾葛;現在我們投胎做人,我們彼此遇到,就會莫名其妙特別討厭彼此,你找不出理由,這叫做「業因果報」。可是不能因為這樣,我們就認為這是過去生的因果,所以我討厭你有什麼不對?不能這樣!因為這樣子叫做「生生世世沒完沒了的冤冤相報」,你懂嗎?所以,一個覺悟的人他就可以脫離,雖然我們過去生彼此討厭,這一輩子因為我有學修,所以我知道不應該討厭你了。因此,你的討厭來到我這邊就停止,不再為我討厭你加碼了。所以也許你沒有修,你對我討厭,而我不討厭你,所以來到我這邊就化解掉了,就這一件事情啊。
就像安世高他被殺了,他還是歡喜啊,接受啊,對不對?好,如果他又糾結,那他下輩子又要去殺那一個人,就沒完沒了,這個惡業就會加碼。有的是彼此沒有這個因果,譬如說六祖惠能,有人要去暗殺他,他先準備了好像六兩錢,將六兩銀子放在桌上,然後晚上在房間等,也不睡覺,結果有一個刺客跳進來要殺他!一般人會趕快逃走,對不對?六祖不逃啊,他在刺客還沒揮刀的時候,他說:「你要殺我?」他就把脖子伸出去給他砍,結果這一個人看到,心想「怎麼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這一個人揮三下,砍不到,刀子掉下去,他慌掉了,「怎麼會這樣?」六祖都沒有防衛,任由他揮刀就是殺不到,結果六祖惠能就抬起頭來說:「我過去生欠你錢,沒欠你命,桌上六兩是欠你的錢,趕快拿走,你趕快逃。」真是這樣啊。為什麼叫他趕快逃?「要不然,你被我們寺院這些徒眾知道,你會被追殺,換成你被追殺,所以趕快逃。等到你躲一陣子,有機緣,你再遇到我,願意的話,來學,我度你,這樣。」他感恩六祖,趕快六兩拿著就逃了,對不對!但有點不上道,譬如說,要是我們有學的,我們會說:「不用還了,不用還了。」對不對?所以,你若沒有欠他命,他就殺不了你,你懂嗎?
杜順和尚當年在他的禪堂打坐時,杜順和尚是華嚴宗的開山祖師,唐朝的人。一次,有一個信徒經過,然後很熱心編了一雙新的草鞋要送他,然後看一看,看到法師入定,不好打擾,他就把鞋子掛在他的門口。當時是兵荒馬亂的時代,後來隔了一年,信徒看到鞋子還在那邊,問說「法師你怎麼沒有收起來?」杜順和尚說「唉呀,擔心什麼?我過去又沒犯盜業,誰會偷我的東西?」就是這麼一回事啊。所以明白的人,他就活得坦蕩自在,死也死得坦蕩,就這樣子啊。所以,死也死得坦蕩的人,他怎麼會有什麼糾結呢?
這一個理太深,世間人不容易了解;可是學修的人,為什麼比世間人還幸福?就是因為他的層次拉高了,他有辦法真正改變命運,不用活在忐忑的世界,還要拿什麼去對抗什麼的,不用,你懂嗎。所以,各有各的理路,這個細說不盡啊!整部佛法都在講這個啊,你懂嗎?所以最終結,當你腦子裝了太多,就想不起來,對不對?思考會互相觸電;其實只要回歸什麼都布施、都讓啊,我剛剛講的,「讓盡天下!」你懂為什麼也讓,你不懂也讓,讓到最後,你也就懂為什麼了。懂了之後,你心平了,那時候,你就契入佛道了。
釋迦牟尼佛也示現過跟「殺」有關的事,譬如提婆達多不是想要殺祂、害祂嗎?事情是,佛陀每天都要經過那一條路,旁邊好像跟著阿難尊者,對不對?結果,提婆達多把石頭推下來了,被韋馱菩薩用金剛杵擊破,而釋迦牟尼佛還是一樣走走走,啪!腳被小石頭砸到流血,阿難則「唉喲!」(趕緊避走)。兩者的差別就在這邊,一個是佛,一個是羅漢,了解的深度不一樣,所以態度不一樣,對不對!因為我如果該死,那麼感恩提婆達多,這時候讓我藉著這個因緣去成就無上道;如果是念佛的人發願的,就趕快去往生了!哪裡還會在那裡擔心說「阿彌陀佛怎麼不趕快來接我?」對不對?「接他」,表示他在人生沒了,他要走了,對不對?要離開這個肉體四大假合了;這樣在人間是不是定義為「死掉」?本來還苦無死掉的機會,你懂嗎?阿難尊者為什麼這樣走避,不用啊!如果我不該死,它本來就砸不到我,我怕什麼?每天我該做的事就去做,所以「活在當下」!修佛的人就是這樣啊!他並不是消極的在那邊等,他還是在做那個該做的;該做的做了,其他的就沒有他的事了,你懂嗎?所以這些例子要善於去體會,而不要落在對法裡面,只是一味慈悲。
最後就是說,談論也不過是談論啊,終究還是要拉回來我們自己,你要怎麼樣去完善比較對;期待是說,希望這一台捷運因為有我坐上去,就不會有事,懂嘛?當然不能是驕傲的那一種,這是期勉;不能說「我很厲害,我坐下……」,不能是這樣。因為言詞會有障礙啦,所以有時候要東講西講,這樣講可以明白嗎?
好啊,那先這樣了,最後還是音聲祝福諸位!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希望天下太平!感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