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鷲山 弘聖師父上人元和妙音及開示內容
地點:印度 王舍城 靈鷲山
時間:2012年11月8日
紀錄組恭敬整理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諸佛世尊,示現人間,放光動地,天香四溢。前世今生,時空不二,乃不相應行法,所以佛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唯有自性導歸自性清淨,始得圓滿究竟。自性本自無生,今則何滅?所以生滅亦是眾生依妄起用,所以才有十法界、六道輪迴。
超越是一種方便語詞,事實上,頓然放下即得,涵融虛空法界。盡虛空遍法界乃是一個自體,無二無別,所以一切眾生皆是自心起用,同一體性。所以量大福大,不僅是這樣,量超越虛空法界,其實就是著著實實的自己,眾生乃當切信本來是佛。
靈鷲山,還得靠我們行道之人去把這個好的能量場恢復,不然來來去去,五濁惡世,就不足為奇啦!畢竟五濁惡世才能出世尊,在滾滾紅塵當中歷事練心。因緣果報的造化裡頭,不是每一個眾生都可以這麼有幸得聞一乘大法,尚且得聞了還不能相信,相信了還不一定能夠去接受、做到,做了不一定能到位。
所以我們何其有幸來此一會,希望藉著遙想當年的靈鷲,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透過我們心性的超越,時空本來不存在,所以此即是三千年前,三千年前即是此。即便有諸多面貌的不同,可是它的理體實則無變;因應現在的眾生嘛,人家要錢就給他錢、人家要字就給他字,再慢慢循循善誘,去導回自心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不要著相!世尊當年也沒有立一個牌在那邊,且不說世尊當年,就是十幾年前,阿雲當時來,也沒有立一個牌,對不對!所以人就是這麼有趣,立一個牌其實是一個無上美好的提醒工具,可是哪知道現在立一個牌都是來行商業之實。他們如果需要靠這些來討生活,我們就讓他們可以討生活,不過要「無過無不及」,不能太超過,否則,人就會變貪。
所以昨天才會在竹林精舍跟那個人說:「佛陀不需要我們的錢,祂期望我們有一個溫暖慈悲的心懷」,當然是講英語,後面那一句好像不是講得那麼順,因為我們不是英語的專家。
Monica師姐:他應該是聽得懂。
師父上人:所以他好像頓然有點比較退縮(收斂)一點。
正如思瑜所說的,太陽緩緩昇起,照耀大地,剛剛那些在樹上的猴子也都探頭出來了,在聽你們嘹亮的歌聲。你們有沒有覺得很奇怪,剛剛後面不是跟了一群小朋友,怎麼都不見了?(眾人笑)。
所以你們的佛珠有靈氣,多多少少吸收了一些。(眾人笑)
淑玲師姐:也沒有先說一聲,我的忘了帶出來。(眾人笑)
師父上人:有啊,一整串的啊。
淑玲師姐:一串而已,我還有十幾串。(眾人笑)
師父上人:所以妳就要學「山不轉路轉」。妳整個人來這邊吸收回去,佛珠沾到妳就有了(眾人笑)。山不轉路轉啊!條條道路通羅馬,這是一乘圓教的真義。當我們有,我們周邊的人事物就都等量提昇。所以為什麼以前有人經驗到我們的元和妙音可以治病,有人看到我們的圖也可以治病,為什麼那個大悲水持了大悲咒後可以治病?我用治病來比喻,當然還有很多層面,因為等量提昇,水漲則船高,哪管你湖面上有一千艘、一萬艘船,你只要把水加進去,一千艘船都等量提昇,你不用一艘一艘用吊車去吊,只要畢其功於一役,事半而功倍。
學佛的人是天下第一等積極的人才,換言之,沒有天下第一等的氣魄,他是沒辦法學佛;他會覺得很辛苦,或者是很無趣,物極必反。如果是的話,學佛本來就是最有效率的人生,所以才說是宇宙人生最高的享受,指學佛這件事情。世出世間再也沒有比契入佛法來得「妙悅」,為什麼不說「妙樂」?一般說妙樂,是因緣生;而悅自心中來,樂則從外在對應來。一旦有一個樂,就會有一個苦,所以當你苦到很苦的時候,表示你就要很高興了,因為當那個曲線彎下來,就好比你彎下腳來是為了要跳起來,所以後面有樂在等著你。反之,當你樂到一個極限,你就要警惕了,台語說的〔挫咧等〕(台語:比喻等著害怕),為什麼?因為樂到極處而你又不知道這個陰陽調和的理路,你就會往下坡走了。
唯有「悅」不是這樣,悅是恆常、不變,悅自心中來。所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因為那是內在的,學習是我們內在的問題。而「有朋自遠方來」是一種外在的建構,讓我歡喜,這叫快樂,所以當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當有朋自此處離的時候,那不就不亦悲乎,對不對?所以外在它是有對應的。佛法為什麼叫內學?佛典叫內典?因為它都講內,它跟外在的形形色色毫無關連。外在是我們的自現境,這些山河大地是我們依性而心現識變起用的;用現在科學家的講法,就是我們的念力。所以集眾志之念力,如果精純的話,甚至可以改變星球航行的軌道。佛法更高竿,《金剛經》言:「一切法從心想生」,整個山河大地是我們變現出來的,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而我們又在這個變現出來的不如意裡面受苦受殃,繼續惡性循環,這都是因為方向錯了。所以要改變我們外在的人事物,要先改變我們內在的心性,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轉正報,依報即可轉化。所以是不是一定要集眾人之力才能夠改變星球航道?你自己精純的話,就能改變了;只是有時候我們不會去這麼做,因為眾生有他的共業,共業如果不讓他去受報一下,他就永遠沒有業消福來的一天。
所以一個眾生若不幸跌落三惡道,有時亦是喜事;而有幸昇華到三善道,也不一定是喜事。三善道與三惡道的分野:樂跟苦!眾生很粗糙,僅能夠體會樂跟苦。那麼三惡道大家好體會,下去大家都討厭,那是消惡業的。可是殊不知,三善道也是一種消業,是消善業的。善、惡皆是業,甚且「淨」,還是有一個淨業。善惡的超越即得超越輪迴,但善惡的觀念還是污染;如果污染跟清淨同時超越,即得超越十法界,回歸一真法界,那時候就叫做諸佛如來。
所以學修要有正確理路的認知,要有這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見。正如佛出世於世間唯一的任務,就只有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以令眾生得以悟佛之知見、入佛之知見,所以是「開、示、悟、入」這四個字而已。佛來到世間唯一的工作就是令眾生清楚明白諸法實相而已,何謂諸法實相?白話說:「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環境,人生是自己,所以去了解我們跟環境的關係是什麼?環境有三種,人跟人的關係,我跟我自己,我自己也是一個環境,這是第一個學分。再拓寬,人跟大自然環境的關係,所謂的這些「器世間」。第三,維次空間不同,人跟天地鬼神的關係,就是這三個學分。這三個學分跟我的關係搞清楚、弄明白的話,就叫做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這三個學分的基礎建構在「人跟人的關係上」,這是第一層樓。「人跟人的關係」的地基又是「我跟我自己」,就是我自己的關係。所以我們內在如果有矛盾、衝突,那麼外在就一定有對立、紛爭;要化解外在的對立、紛爭,一定得回歸,往內在去把矛盾、衝突調和。所以我們常常用現在的一句話叫做「心性的平衡度」,我們內在的平衡度。如果沒有內在的矛盾、衝突,那麼這個世間怎麼會有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本來是沒有這些東西的啊。這都是我們失去了這個平衡度,所以外在的這個問題才會產生,是從我們自己開始偏頗的,然後才有這些不管是憂鬱、躁鬱、精神分裂……等等,這些到最後都會引至身體上。實則身、心、靈三而一、一而三,不可切分,它是正反兩面的問題。古之物理學家把物理跟心理切分成兩個;而來到了近代,深度的量子力學家、物理學家,才真正發現原來兩者是不可切分的。
所以當年彌勒菩薩也講:「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在說心現識變的世界,而《愣嚴經》亦如是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都是我們心現識變出來的。《金剛經》又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在最後告訴我們大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者,諸法如義,如其本來,今佛亦如古佛之再來,所以無二無別。古佛是什麼?古佛就是我們一切眾生的本來心性,也就是清淨法身;不管是講毗盧遮那如來還是大日如來,名相的不同,都只是巧名安立,是因應眾生的分別見的,實則在講同一件事情,那是什麼?就是很多宗教在講的,宇宙的造物主,那個造物主就是我們的心性本然。
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最後回歸寂光,那時候,何嘗不是凡所有相皆是真實。因為虛妄和真實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同樣的,禪定、解脫若分開講,亦非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因此若講禪定、解脫便落在二法。所以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時候,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心境是不二,這時隨處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