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曆二月 明覺法堂 (台北)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February 22nd, 2011
時間:100年02月22日,13:30~15:30(國曆每月最後一週之週二)
地點:太極藝術(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號2樓)
紀錄組恭敬整理
「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那什麼叫善?這個善是十善業的標準叫善。就是「離」、「遠離」、「沒有」的意思~離貪、瞋、痴、兩舌、惡言、綺語、妄語,我們身的造作叫殺、盜、邪行,換言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兩舌、不惡語、不妄語、不綺語、不貪愛(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痴(也叫不邪見),念念增長這個善。晝夜是二六時中,所謂二六時中就是二十四小時。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常念是念善、心念善;觀察善是行善;意、常念思惟觀察我們的意,所以我們的身、語、意都會善,一般我們說身口意皆善。這是因,如果我們往這個因落實了,我們就能離諸惡道苦、所有的痛苦。
諸惡道苦,身體的病苦只是一個小小的部份而已,這個部份好像我們目前還沒有看到任何儀器可以檢查得到(師父笑說),檢查得到你有沒有這個原因,一個X光照下去,(就可以知道)你有沒有符合(十善業)。這個叫因,我們把這個因拿回來,我們的果(現象)就會改善,這也是現代先進科學家講的量子力學的角度。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是彌勒菩薩的用詞;科學家的用詞是一切物質都是我們念頭累積產生的相續幻相,換言之,就是那個電子海的排列組合,我們的物質不就是很多的電子海排列組合而成的。這個排列組合失去平衡,就變成病;恢復平衡,就變回健康。科學家終於也去認同跟觀察到這件事情,就是這個排列組合是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心念)在決定的,它跟釋迦牟尼佛講的《十善業道經》那一段不謀而合。晝夜常念,我們的念頭決定,常念思惟觀察善法,都符合這個善法的標準的時候,那麼我們的電子海就被我們決定回來,我們給它的指令,它就回到正常正確的排列組合,所以病就沒了。
所以你們會去從經驗當中體會到,為什麼有時候透過一種不是物質的醫療,會維持一陣子好的狀態,有時候又會退轉,又變成不是好的狀態;而透過醫療、物質,這種有為的醫療(現在的醫療體系),又可以好一點,可是整個人的氣是往下沉的,意思是說元氣、承受的苦(如果我們沒有那個苦受,元氣基本上就不是往下沉的)。承受、沉受,越往下沉,那個苦受越高。
細細的觀察這些事情,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在哪裡,沒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我們人世間所有的問題都不能改變。如果能夠不找到正確原因,而用一種錯誤、不相應的方式,而能改變,那也是本來我們就應該改變的。這句話,你們聽得懂嗎?本來就應該改變的就是說,就算你不要這樣子,你還是會變好的,因為我們與生俱來的福報嘛!這個拿賺錢來講好了,大家比較好理解,我希望你們把那個錢背後的原理用在所有人世間的這些現象,現象不一樣,原理原則一樣。賺錢是什麼,如果這輩子有人巧取豪奪可以得到錢,他不用巧取豪奪也可以得到,因為他這筆錢是過去生的福報,他不用巧取豪奪,他本來就有,可悲的是他巧取豪奪得來的,他以為是巧取豪奪得來的,可是他在當中折福折掉了,他不自知,這是冤枉的部份。意思是說,你如果有多少福報,你這輩子就是領多少福報,前提之下是你沒有開創也沒有折損,那就是算命的說命理當中你有多少財庫,有人就會變宿命觀、消極,算命的說我這輩子就多少財,我也不用努力了,那是不是很消極!
這個就講對一半,那講對一半,你不能說這一半不對,它只對一半,這一半還是對嘛!為什麼能夠講對這一半,因為過去生中有造作,有因,所以這輩子結果。我剛講的前提是他沒有造大惡也沒有造大善,都沒有造作,他維持過去的習慣,來到這邊當然你一輩子就只有這麼多財,你要多都不能!你要少也不會少,因為你也沒去造惡,你也沒折損,所以剛剛好。現在的人(福報)越來越少,就是造惡;那越來越多就是造善。財方面就是在財方面的善,造財方面的善。會變財少的原因,是因為造財方面的惡,像偷、拐、搶、騙,這一類凡關乎物質這一方面的,也都在折損。我們身體健康亦復如是。如果一個人身體健康,他不用養生,他過去生中造了無數的無畏布施,來到這一輩子也沒有遇到什麼惡的緣、惡的境界,那他一定保持過去生中那個因產生的果,所以他這輩子就健康無慮。舉例說(雖然這不是個好例子,不過也不能去否定它),我們看過很多老年人,一輩子抽菸、酗酒,可是身體健康得要命!那是不是鼓勵我們去酗酒、抽菸?不是這個意思,是讓我們去體會為什麼有這種原因,所以菸跟酒比如是惡緣,惡緣為什麼無法造成對他的結果變不好呢?照理說,應該身體很不健康、能量很低落,為什麼還可以活到……,有的「人瑞」也是這樣!活到那麼長壽也沒有什麼病痛,這就告訴我們有因,因為他沒有這些惡因,所以惡因遇到惡緣就會結惡果;惡因沒有惡緣也不會結果,有惡緣沒有惡因,哪來的果!有水、土壤、陽光、空氣與肥料這些具足條件,你就是沒有種子,你怎麼去結果,這個叫做「因果的關係」。
剛剛舉例那一種人,就是過去生中做了很大的無畏布施,他有深厚的善因,對身體方面的善因,他沒有對身體方面的惡因,所以他遇到這輩子的惡緣,提不出惡的果,在惡緣的同時難免也有善緣,善緣遇到善因就結果了,他盡往好的這方面結果,這個就突破了所謂現在的醫學理論。如果從醫學的角度,從我們現在人間的邏輯去統計,可能就會偏頗了。如果某一個村莊的這一群老人通通是這種習慣(抽菸、酗酒),可是很長壽、很健康,那麼統計學上來說,是不是「要健康等於多抽菸、多酗酒」,就變成這樣子,而我們世間人用的方法就是這樣,我們現在不是很多統計學,通通是這個意思。
好比說類似「健康教育」,我聽說大陸健康教育的本子,它是認同一件事情,它說身體的健康與手淫無關、手淫不礙健康,這是國家公認的,你說這個對不對?它不(單)是國家認同,是所有醫學家跟科學家都認同,你說事實是什麼?東方老祖宗不是講過一句話,所謂「一滴精十滴血」,從他們醫學家的角度,就不是這麼認同,他(們)是把一滴精的成份,把小孩手淫射精一次的成份,拿去研究分析,它就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等,它的重量多少、質量多少……,那這怎麼會傷身體!這些精你就喝一杯牛奶就回來了,因為它的成份喝一杯牛奶一模一樣、跟一顆雞蛋一模一樣,推翻了老祖宗高度智慧的說法「一滴精十滴血」,這個角度不一樣在哪裡?因為眾生只在現象層,看不到本因層。
舉例說,為什麼科學家、醫學家會認同不礙健康,因為他們從「散」的角度去講,他們並沒有瞭解「聚合」的角度,聚要多少能量?散不需要太多能量。譬如說,我們現在聽的CD,裡面有些聲音,它可以帶給我們一些淨化……等等,這個CD把它壓碎,你去研究是什麼東西?就塑膠啊!那麼你再去找同樣重量的塑膠,看能不能給你播出(聲音)來?這就是聚合的能量跟分散的能量不一樣。
所謂「一滴精十滴血」是說我們在創造的角度,換言之,中醫的理路,深入的醫學家就會這樣講了,如果它(們)的成份是一樣的,這一滴精可以跟卵結合,一般講精血結合,產生一個生命體;那一杯牛奶可以嗎?一杯牛奶可以產生一個小孩出來嗎?這個就是聚合的能量。(在)物質、精神、能量(三者中),現在的統計學忽略了精神跟能量的部份,它只有物質,只有物質時,當然它(們)的組成成份是一樣的。那麼按照健康教育上面說,不就像是鼓勵小孩子手淫、自慰、不愛健康!你想想看,這樣一個概念下去,所有你們後代都認同這樣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朝向身體不健康的走向,我們的腎會(變)虛,腎主骨本,那骨本(關係到)腦髓跟脊髓是最大的,如果我們腦髓的力量跟能量比較差,這個人的智慧就比較低,所以為什麼東方老祖宗講「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現在科學家不知道這句話有很深入的義理,從淫裡面產生到身體的病變、產生到整個價值觀的扭曲,所以整個社會導向一個負面的境地,從這個角度就不是所謂我們統計學可以統計得出來的。
為什麼講這個,因為我們現代人最關心的就是身體病痛的問題,身體的病痛,科學家的角度是物質,當然期待科學家更先進一下,去把這個精神,一般講訊息,跟能量補足回來,它才可以變成一個完整的診療。所以為什麼我那一天講說,能夠觀察到的都是結果,不是結果的本因,本因需要有高度的智慧才能參透,參透需要智慧,觀察(則用)知識、常識即可。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那個概念,有身體病痛的這些人也不要灰心,聽到剛講的那一段話,就可以知道原來靠我們自己就可以解決。什麼時候才要灰心,就是我們自己沒辦法解決,一定要某某某同意才能解決(的)那一種事情,一旦他不同意或一旦他休假,就……,醫院也有在休假……。
我們要保持「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善法」念念增長,還有一段「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就是不能有絲毫的不善念夾雜,才能成就。有絲毫的不善念夾雜,就會有絲毫的病痛,一樣的意思。當然,十善業道講的比這個身體的層面更廣,它講的是「人生」!生命的病不是只有身體,身體是物質,生命、物質、訊息、能量所有的問題,通通包含在裡面,靠一個善法的圓滿,即能成就佛道的圓滿。換言之,佛法的起始點在剛剛講的那一段,在收尾,還是在那一段,圓滿的意思,把那些事相,做個圓滿。所以十善這個十,不是那麼狹隘講那十條、那十種、十大類而已,那個是在「相」上的講,那個十在理體叫圓滿的意思,把我們圓滿、我們的思維、觀察、念頭、行為、造作,圓滿在善的角度裡頭,那一個人就叫佛了。
它(十善)來自哪裡?它落實在六度裡的第一個,所以換言之,這「十」,另外一個名稱也叫布施,是布施的廣說、狹說、淺說、深說的差別而已,換言之,一個只要生命當中有障礙的人,這時候是生命了,不只是肉體,但包含肉體,有障礙者就去多做布施,布施就是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剛剛有講到,如果老人痴呆怎麼辦?當然不要等到老人痴呆再怎麼辦,我們知道它跟智慧有關,它跟我們身體有關。所以,我們就勤做所謂無畏施、法施,這樣我們就比較不會老人痴呆症,記憶也會變得比較好,因為法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有聰明智慧的人記憶力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所以身體上有法布施的人,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如果會,就是一種甘受,從哪個角度講是「受」?你要「甘」,你要歡喜接受,譬如說,我們現在做一種療程,讓我們的身體很痛苦,我會不會因此而起瞋恨、抱怨(這種)負面的思維、憂慮、煩惱、牽掛?如果會的話,我們這一場沒有消掉,所以這一定要把握,剛剛我們講消業障是對的,可是要會消,不要冤枉,遇到業障沒有消掉,又結另一個業,這是世間人比較常有的事情!那麼要保持平靜的心,這一個心要長養起來,對一般沒有相當功夫的人(而言)不容易,所以就要常常去明白。明白甚麼?一般而言,聽經聞法、深入經藏,因為「經」是不變的真理,所以我們要深入,深入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那這些對一個明理的人來說,他比較容易辦到。換言之,一個明理的人他比較容易接受,接受就是沒有任何負面的思維才叫做接受,如果有,那就叫做忍受、不願接受,忍受就是還有負面的心境,你負面的心境多大,就有多大的業障沒消,而且不但多大的業障沒消,你還多造了多大的業障出來,因為因果不空,相續循環,對不對?轉變通通不空!
所以會的是透過這些逆境、逆緣保持歡喜。那我們要評斷我們有沒有歡喜?好像比較少,較沒歡喜,這也就是為甚麼我們會覺得沒完沒了、原因就在這邊!如果保持歡喜就消掉這一條了,也許人家要四次,結果你兩次就解決了,就少了兩次,兩次就消掉了,因為我非常歡喜,那如果不歡喜,不甘於接受時,有可能後面四次、四次一直累計,那個程度當然不是定數,那個部份是變數,變數從哪裡來?從我們有沒有做到而來,沒做到跟有做到,它的變(數)就不一樣了,所以一定要有機會回去分享這個給當事人。
換言之,現在如果有一個最好的思維是甚麼?萬緣放下!我人生中沒有任何造作了,就是我沒有任何想要的,你看布施是甚麼?布施就是我沒有想要,就斷貪。離慳貪,即是布施之圓滿,我如果有絲毫想要的,是不是我有一絲毫的貪?想要就是貪,它跟需要不一樣,那麼貪就違背了布施,你沒有布施,你怎麼去把整個身心世界萬緣放下,而作一個超越!一般人聽到會害怕,「放下」是不是就要往生去了?如果可以往生也是最大的福報,(但是)沒那麼簡單,你如果有一些業因果報在,看你多有能耐往生?如果這麼容易,大家就來了。所以,萬緣放下,如果生命中還有因緣,它就會繼續,留惑潤生!那麼沒有因緣,不用萬緣放下,也該走了。所以生命看待一定要淡然,中性去看待。
萬緣放下是最好的一件事情,你說往生,可以往生就非常好了,往生就是去做佛了,先聽好哦!往生不等於死掉,我們現在是錯用名詞的時代,人斷了氣就說是往生,在外面與別人相處我們當然客氣這樣說,這是人情世故,可是我們自己不能不明不白,它文字的定義在哪?剛剛不是講:我們學就是要明理,明理的人才能放下,如果我們連這都搞不清楚,要從何放下起?病的角度如此,我們的人際關係、思維見解亦復如此,所以要成佛就是把握「放下」二字,如果再簡單就是「讓」嘛!把所有的生命狀態都讓出去,你就得到整個生命狀態,所以當你讓了一個家,你就得到一個家;你讓了自己,得到自己。當你放下整個虛空法界,你就得到整個虛空法界。這是世間人不明白的地方,因為世間人要、都要、一直要!要貪!要貪就越少,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古人講〝越奸越巧越貧窮〞(台語:形容越奸詐越工於心計的人會越貧窮),越奸巧的人,他的人生就走到瓶頸,越沒辦法舒張。我們的生命是我們自己在決定的。所以醫學是個輔助,我們並不否定它,可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自己的能力是可以補足另外兩個層面的,(就是)能量跟訊息的部分,怎樣的心境起用,就產生怎樣的能量,它的力道隨著他的深入決定,因為人生都要改變嘛!
學員:師父,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他教導弟子,有淫蕩的女子來誘惑你的時候,你必須要抗拒。後面,我們去坊間看書或是電視XX台也有講,好像是達賴喇嘛來訪,有人就提出所謂「雙修」,達賴喇嘛說他自己沒有修這個法門,所以很多人對這個法有很多疑慮,它是不是有沿承到印度婆羅門教的說法?
師父:我們講陰陽調合,可是世間人錯解了陰陽調合,他以為一個男的叫做陽,一個女的叫做陰,把它放在一起叫調合。哪那麼容易!如果這樣,每對夫妻不就成就了嗎?而且他們還不叫做邪。「陽」,我們講屬於好的人事物,可是好的事物又是相對的,而「陰」我們比喻成不好的人事物,那怎樣才能調合?就是說,我遇到我喜歡的好的人事物,或不好的人事物,我都一定含納、接納,來到我這邊消化,所以才會陰陽調合。世間人有一句話叫「擇善固執」,他執著善、執著陽,這個人就不叫陰陽調合。因為他執著善,一定對他認為的惡很排擠,很嗤之以鼻,他就沒有那個涵容度,他就沒有達到陰陽調合的生命狀態。
所以廣的來說,很多佛家的形式都是一個表法用的。譬如說:文殊菩薩拿一把劍,不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拿一把劍上街才會有所成就,那路上豈不是每一個修文殊菩薩法門的人都拿一把劍,這樣不是好到現在鑄劍工業沒落的這一群人。這叫做表法,那一把劍是智慧的意思,我們對待自己要有高度的智慧,好像快刀斬亂麻,亂麻叫做煩惱,需要智慧來應付,所以劍表法智慧,陰陽雙修、男女這都是一個表法,用男女來表達陰陽,陰陽是宇宙的這些善與惡,六道輪迴是不是活在對立的世界,善法、惡法的世界?陰陽調合就是兩邊都不執著。兩邊都不執著,你是不是就清淨了?清淨了,你是不是就超越六道輪迴,去做阿羅漢;更高層次,放下分別去做菩薩;放下妄想去做佛了,是這麼說的!所以雙修沒有錯,是形式上一般人誤解了。
學員:可是書上文字的解釋就好像不是這個意思?
師父:解釋因人而異,你解釋的是否為佛的本意,所謂:「願解如來真實意」,這難道不是我們世間人曲解、錯解如來的真實意嗎?如果曲解、錯解,我們當然得不到好處,所以提升到菩薩、佛的境界,基本上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離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哪裡還有男女概念?一切八萬四千法都是要幫助用的,而非要我們執著其中,所以雙修……,如果我們錯解了,就會對自己產生很多弊病,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從正向上去思維,而不是執著於有為上。
比如我先前問過點光明燈是甚麼意思?點了光明燈可以開智慧,智慧如光,這些都是表法,舉外明內,透過外在的形式,引導內在的良知良能出來,當我們點燈的時候有一個相,有一個相比較容易去觸發我們這些思維,它的意義是這樣。如果是迷心他求,又沒有作用。比如說,我們一昧往外,認為我們只要點了燈,我就會開智慧,我的命運就會變好,我就到處花錢去買燈,全省能夠點多一點,算多一點,那就要去統計台灣有幾間廟……,那這樣的話到底要準備多少錢?你還沒得到智慧就已經得到愚痴了(眾人笑)。
以前是燃燈油或蠟燭,現在是點燈泡,燈泡比較失去表法的功能,因為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燈泡比較沒有燃燒的義涵,不過既是表法的工具,只要我們善於賦與它正向、正確的義理即可,那個燈也放出光明,放出光明要從內在的戒、定、慧產生,依戒得定,依定開慧。佛家講到的「光」,不是要你追逐外面的光,現在人要看光都往外追逐,那都是心外求法,佛說一句話:「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我們往外追逐光,以為看到光,我就成就了,這個叫做外道。
那個光在佛家的說法就是智慧的意思,好像道家的「氣」,科學家說「磁場」、「能量」,這些都是不同用詞形容同一件事情。換言之,以現在科學家用的名詞,佛家講的光就是現在所謂的「能量」,能量是本體,所以它產生無量無邊的智慧,因此在佛家講光就是智慧的意思,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如果自己沒有智慧如何照亮別人?照亮別人就是使別人好,缺少智慧怎麼讓別人好?我們看到許多慈悲產生的負面作用,慈悲多禍害,就是光沒有燃燒起來,所以要燃出光來!
智慧從「定」中來,它不是從廣學多聞來,定依「戒」而成,戒就是有一種方法,它不是框架住我,而是訓練我,一直用這種方法,這種狀態叫做「戒」,但這是一種說法,佛經一字無量說。比較究竟圓滿的說法,戒就是我們性德的流露,性德就是我們的本能、美好的本能!所謂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也就是真如體性的流露,流露出來的言行造作就是戒。因為眾生迷失了,迷失了自性,其實自性沒有迷失,而是迷失本身迷失,因為自性如如不動,它既非善、既非惡、非物質、也非精神,所以為什麼我們腦袋想不透,要用參的,而要放下我們的思想才能參透的原因。因為它既非物質,也非精神,所以精神、物質緣不到、想不到、推測不到,這就是我們的自性、本能,那個東西的狀態的自然流露就是「戒」!現在因為我們眾生迷失,迷失之後我們的流露被覆蓋了,流露出來這些善良、符合圓滿的行為舉止被覆蓋住,才要再去學習,所以才有制定這些條例。有五戒、菩薩戒、沙彌律儀、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一級一級上去。換言之,如果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本來就是這樣的話,那算不算是一種戒?算不算是一種框架?當然就不是框架了,因為他本來就是如此,偏頗了才叫框架,把它導正過來,已經在裡面的就沒有這件事情。
理體非常難以理解,所以階段性很多修行者都是透過形式修回來,這也是好事,可是一定要知道那個形式的意義,比如說剛提到的光明燈。(一聽)老師說光明燈可以開啟智慧,就先去借錢,縱然借到幾百萬也不夠你花!這就是一個錯誤的途徑!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佛家的標準,內心圓證的是正法,要用這個標準。外道不是一個貶抑之詞,也不是一個對立之詞,而是一個狀態,理體的認知,比如說,同樣是我,我往外追逐了,就是外道。同樣是我,把內心理解回來,自己去落實這些正知正念,我就叫做正法,是這麼一回事,而不是一般人的錯解:相對於佛教,基督教就是外道,相對基督教來講,佛教徒是外邦人,名詞雖然不同,意義是一樣的。這都是眾生有所謂的邊見產生而成,為什麼要叫我們「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見」就是根深柢固的框架,「我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偏頗。
我見就是認知這個肉體、這個生命是我的,它就產生自私自利的觀念,它就背離無我,也背離了放下、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些生命涵養,因為有一個根深柢固的我,就會建構出「我的」、「我想要的」……,這就是所謂的迷失。迷失產生就有邊見,邊見就是對立,比如:我的宗教好、你們的宗教不好;我的老師好、你們的老師差,這都是邊見。你我、是非,邪正……這都是邊見,它也是產生我們生活中煩惱、憂慮、牽掛的根!見取見、戒取見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偏見」,以前認知他是這樣子,所以我的印象他一直是這樣,但十年未見,也許十年間他早已改變,不再是當年認識的不好的他,這叫做偏見。偏見有從「因」上來講跟從「果」上來講的。
最後一個叫邪見,凡是關於宇宙人生真相錯誤的知見,都叫做邪見。這五見如果不離,我們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之前說到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貪瞋癡慢,自私自利這十六個字,你離開了,只看到佛門而已,還沒有碰到佛的門,更遑論「登堂入室」,連入門碰觸門都還沒有,所以要離「四相四見」才契入,離「四相四見」還沒有入室,可見佛法無邊,不是這麼狹隘像電視劇演的,一個人(佛)從天上飄下來了,手劃一劃就什麼事都沒有了(眾人笑),不是這個樣子,這個還是往外嘛!佛法無邊是深廣無盡,既是深廣無盡,就是你能放下多少,你就得多少。它無邊無量不能計數,因為它回歸自性,非物質、非精神,你怎麼用邊、用刻度去框架它?所以為什麼現代醫學上來講很多事情行不通,就是都有刻度,刻度是個形容,計量的意思。
剛剛我們講到還有藝術治療,現代醫學家聽到藝術治療都有一點反感,因為它無形呀!他們要看得到、摸得到的數據,你(指藝術治療)沒有(數據)就治療好,那是什麼道理?因為偏頗了,少了所謂的訊息跟精神的層面。如果我們可以點燃一盞燈,每天反省、提醒,好比佛堂上的燈,那為什麼不能讓它停止(熄掉),快沒了就要換,換的角度是什麼?也是一個表法:以燈續燈,燈燃無盡,那個燈發出的光叫做智慧,我們要不間斷的把智慧產生出來,燈續燈是因,光是果,智慧是果,你的德性是因。所以,我們要內修,依這些善法的標準作為基石,即是前面所說的「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晝夜常念,「晝夜」就是日夜繼續不間斷,不夾雜就是沒有其他錯誤的思維,是不是就是以燈續燈。因此,以燈續燈就是一個表法,提醒我們隨時要往內在的戒、定、慧去深入,戒定慧有了,就產生覺、正、淨,而覺、正、淨,「自性覺」,你就是佛,「佛寶」就拿到了;「自性正」,你的「法寶」也拿到了;「自性淨」,你的「僧寶」便拿到了。
所以,佛者覺也!覺察身心勿令起惡,覺而不迷。法者正也,正而不邪,不偏頗,你的正知正念就是你的法寶、是自己的,而不是外在那一本經典。僧是清淨無染者,不是剃光頭的人叫僧。當我們清淨無染就取得僧寶,佛、法、僧三寶具足,這才能稱為「三皈依」而已,三皈依不是去領皈依證書,那個證書人間承認,佛菩薩不盡然承認。這些理路必須搞清楚弄明白,我們的修行才不會枉費。剛剛說的雙修也是這個意思,如果從形相上不起心、不動念才有辦法修習雙修,「密法」是佛法裡面一個非常高級的法門,非常高級的法門需要非常高根基的眾生才有辦法(修習)。修密法所需的根基,寬鬆一點叫「法身大士」,嚴格一點叫作「八地菩薩」。
八地菩薩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概念?由六道輪迴講起:地獄、餓鬼、畜生、人,再來是天,天有三大界: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總共可細分為二十八層次(即二十八層天)。欲界天在最底層,有六層。上去就需要禪定的功夫叫四禪(四禪天),禪定的工夫有了,進入初禪到四禪稱為色界天,色界天有十八層。再上去是四空定,一般講的,把四禪八定加在一起,它不是四禪之外還有一個八定,而是四禪、四空定加在一起,統稱叫四禪八定。前面四個級數在色界天,後面這四個級數在無色界天,總共加起來二十八層,無色界有四層,這整個就叫作六道輪迴。我們聽人家說修練到四禪八定的功夫,只不過是高級凡夫,因為還在六道輪迴裡,還是大有機會生生世世輾轉流連在痛苦裡!換言之,四禪八定(的人)還有苦,無色界天雖然沒有肉體,但他有行苦,仍然不究竟圓滿,這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因為常聽人家說……,六道輪迴就是在這些痛苦裡輪迴。再上去就要斷執著,完全沒有執著的人他就超越了,就是聲聞(阿羅漢),當然這是以最大層級來表示,那它有四果,就是所謂小乘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四個階級,一般用阿羅漢作代表。再上去叫作緣覺,一般也講辟支佛,這就叫小乘,小乘已在四聖法界裡,他已經超越六道不必再輪迴。
更上一層,把分別心放下,叫做菩薩,是四聖法界裡的菩薩。再把妄想放下,就叫佛。這是已經超越六道輪迴、四聖法界的佛!跟十法界講的佛不一樣,四聖法界裡還有一個佛,不是圓滿的,他的妄想還沒完全放下。「聲聞、緣覺、菩薩、佛」是四聖法界,已經不用六道輪迴了。剛才我們說修密宗的根基是四聖法界再上一層連妄想都沒有的法身大士,這是較寬鬆的條件。一般我們說的法身大士是「分證即佛」,衪的能力已經跟佛一樣,但還是有妄想習氣。習氣沒斷,但不礙事,妄想本身沒有了,只剩下妄想的習氣,正如一個酒瓶已經將酒倒得很乾淨、擦得很乾淨,卻仍有酒味,酒味不礙事,它不是酒本身,那個階段的生命體都在「一真法界」了!以極樂世界來說,就是實報莊嚴土,再上去「常寂光」就是圓滿,連妄想習氣都沒有了,這些都稱「諸佛如來」。這個層次有四十一個位次,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圓教初住菩薩,他已脫離六道輪迴和十法界,進入前面所說可以修密的寬鬆條件。上去,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就是這幾個位次,總共四十二個。到了十地的第八地才是密宗的正科班,八、九、十,上去就是等覺,等覺菩薩上去就是「圓滿佛」!因此,現在有多少人可以這樣雙修?(師父笑說)如果我們將道理搞清楚,就知道自己該怎麼修,搞不清楚就成了盲修瞎練。古師大德說修密的果報,只有兩個選擇:不是成佛、就是直接下地獄,中間(層次)都沒有。
若非等閒之輩或是有很高根基的人,剛剛介紹的,從地獄一直到等覺、妙覺,我們評估一下自己大概在哪裡?如何評估?他有標準學分。從底下講上來,地獄就是瞋恨為主要業因,當然「主要」就是不是你有瞋恨就肯定下地獄,它(瞋恨)是一個主要業因。再上來,餓鬼叫貪欲,畜牲叫愚痴,再上來是善道,人道是善道的基石,人道是五戒,十善中品,前面我們說的十善,那十樣做到八十分,下輩子才有機會做人。這樣來看,你們上輩子都有做到十善中品、五戒,五戒就是殺、盜、淫、妄、酒。酒不狹隘就一個酒,酒是一個遮戒,它拿一個酒作表法,意思是說,我碰了這個東西會讓我犯到前面那個性戒,這個叫遮戒。古時候有酒的這個東西,好像比較沒有其他的刺激物,比如說現在毒品、煙……等等這些,甚至有人喝咖啡就會受不了而心悸,所以這個是隨程度來講。那(酒)會被列在戒律裡,是因為以前在那個時代,常常喝酒就亂性,就造下性戒的意思,這個「性」我們不能用現在這麼狹隘的色、淫慾去看待,它包括容易跟人打架、起衝突不小心變殺人,容易精神恍惚不小心犯這些殺、盜、淫、妄,所以被列在戒裡。換言之,如果有一個人千杯不醉,酒戒對他就沒意義!
比如說,漢朝有一位大儒士叫馬融,他有位學生叫鄭康成,那馬融每次在教授的時候,鄭康成都非常專心聽講,三年來上課都目不轉睛,專注到極處,讓他害怕,就起了嫉妒心想把他除掉這樣;於是他就設了宴會宴請學生,然後請所有學生去跟他敬酒,等待他做出逾矩的事;結果他(鄭康成)在三百杯之後仍然如如不動,一直到退離會所的前院都沒有做出不禮的動作,保住了他的性命,那對於這種人來說,酒戒就對他沒意義。所以說戒是活的。那人道再上去是天道: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有六層,最下面兩層是四天王與忉利天,你們熟悉的玉皇大帝(帝釋)就是忉利天的天主,也就是說你想和玉皇大帝當同事,只要做到十善上品、四無量心即可,連禪定的功夫都不用,所以也不難,畢竟做善事比定功好做多了。第二層以上,第三層到第六層分別是夜摩天、兜率天(此天又分內、外院,彌勒菩薩現在就在內院當主化,候補佛)、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層就要有定的功夫,但定功不用很深,在這裡要知道,現在講的都包含前面,例如:忉利天(須有)十善上品、四無量心,也包含五戒。同樣的有定功,它也具足十善及四無量心,而此處所說的定功不是真正的「定」,因此稱為「未到定」,即是還沒到位的意思。這樣的定可以提升到這四層天。隨著定功的昇華,標準也提高,你就更往上升,這叫做欲界天。顧名思義,欲界天仍有欲望,還有貪瞋癡。再上去就是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就是色界天,上去之後煩惱就伏住了,伏住沒有斷掉,所以這是真正的定,再上去是無色界天叫四空定,這整個就是六道輪迴。學分就是這麼一說,如果我們符合就知道來生去哪裡了。當然這些標準也不用太執著,因為這些來生都還在六道輪迴。
再努力一點,往上提升,阿羅漢叫四諦~苦、集、滅、道,苦集滅道不好懂,換個名詞來說,就是沒有執著了!執著就有我相、我見這些,沒有執著就超越六道輪迴,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善惡都不執著,才叫沒有執著。而不是擇善固執,所以為何佛家常用蓮花做表法,汙泥代表六道輪迴,(蓮花長於汙泥中)根在六道輪迴,就好像我們現在處於六道輪迴中,滾滾紅塵中歷事練心、吸取養分、萃取智慧,甚麼該想、什麼不該想、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清清楚楚。因為有這些六道輪迴的相,才讓我們易於去明瞭,養分吸足提升後就能「淨」,就好像蓮花生長在清水中,清水就是四聖法界,就是剛說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藏通佛(十法界的佛)」,這就是善惡不離了。
六道輪迴則是善惡對法的世界,兩邊不立、中道不存,而不是選擇一邊來執著,有的人說我不執著了,真的不執著了卻仍執著於「不執著」,還是執著。這不好理解,可是要去體會,常在生活中訓練,他就提升了,就是「四聖法界」,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辟支佛是依十二因緣。再上去是菩薩,菩薩的學分是沒有執著與分別心,不執著可能還有對立、分別,沒有執著、分別,你就是菩薩了,那個都不用誰來印證,這就是標準學分,依法不依人嘛!
更上一層連妄想都沒了,就叫做法身大士,一層一層上去,法身大士的十住,要修十住法,上去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等覺就是「等於正覺」,「正等正覺」再上去是妙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些都有標準學分,我們善於理解,再去了解每個學分應如何做到,我們來生就有把握,也不用來生,下半輩子就有把握了。有一些人現在就在做準備,準備來去自如,沒事的話就可以走了。如果仍被世俗的是非、善惡、邪正……框架著,就很冤枉了。你們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這些都和兩個字有關:「放下」,放下即得!執著就是「要」、「不要」就是放下。要對、要錯、要善、要惡、要是、要非……這些一旦放下就沒了,從這個角度好自修習,從這個角度你們也去體會一件事情,(凡事)都跟自己有關,跟外在無關。
我們的人、事、生命跟自己有關,與外在的人事物無關,更深入的角度說,外在的人事是我們「自現境」顯現出來的,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形就是物質,識就是訊息,它是由念所形成,念就是能量,所以是你要把你的能量保持在什麼狀態而已!你要保持在餓鬼道的狀態,你的念一直是很貪的,你當然念念成形的就是鬼的世界,世界叫物質、形嘛,形皆有識,訊息出來都是鬼的訊息,因為你的念頭就跟鬼的念頭相同,鬼的念頭等於貪欲、貪愛;反過來說,如果你的念念都是十善中品、五戒,則你的形形皆是人道、訊息都是人格,人的品質標準叫格。所以你要觀察,百界千如,十法界裡面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裡面的每一法界又具足十法界,重重無盡、無量無邊,你要觀察自己是活在人法界的那一界,就這個學分去對治,比如你看自己,發現平常待人很貪,那你就是人中之鬼,你一定過著人道中鬼的生活!再去瞭解六道輪迴中鬼的生命狀態為何?你在人道的感受也一定都有那些!
貪還好,如果貪跟瞋恨比起來,貪算小巫,瞋恨大過貪,(常起瞋恨)你就活在人道的地獄道,地獄道有的痛苦,你在人道都感受到了。如果你是平等的,你捫心自問心裡是平等,恭喜你,你是在人道的佛法界。清淨、平等、覺,覺是出十法界的佛,平等是十法界(中)四聖法界那個佛、清淨是阿羅漢,所以十法界的佛也叫菩薩。平等叫菩薩,菩薩的另外一個學分叫「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如果我們瞭解這個學分而去做,你也是菩薩,可是要從第一諦義上去著手,比如說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布施可以讓我們得福報,可是不是為了得福報而去布施的,為了得福報去布施叫不了義,了義一定也可以得到福報,可是你並無所求,叫做無求而得。
所以布施是為了讓我們內在的慳貪卸除,斷慳貪的。持戒是為了對治我們的惡習氣,持戒不是為了要跟人家換什麼,比如說很多人跟佛菩薩談條件,我發心持齋戒四十九天,那你要給我樂透賺一千萬(眾人笑),那這個就不是嘛!所以持戒是對治我們的惡習氣。那麼忍辱是對治我們的壞脾氣、瞋恨心。所以沒有瞋恨心,忍辱度即圓滿;沒有惡習,持戒度亦圓滿;精進是對治我們的懈怠,一個人不懈怠,精進度就圓滿;散亂則是透過禪定來對治,所以我們修禪定也不是嚮往什麼高深的境界,什麼人家講「四禪八定」,說什麼那個境界多高,乃至於「首楞嚴大定」等等,不是為了那個,可是那個本來就會得。所以禪定是控制、卸除、化解、淨化掉我們內在的散亂,最後面那個叫般若度,也叫智慧度,智慧是度愚痴,不明理叫愚痴。這些理路如果都不知道,我們就叫愚痴,為什麼?我們的生命層級,哪個學分分發到哪個世界去受身(即投胎或引業)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如果這些不知道,我們在修什麼、我們怎麼修?我們縱使每天很努力,也還是達不到!所以古人或我們的父母常講「你們要〝打拚〞(台語:指努力的意思),你們的人生才會好」,只是有時看到現在社會的人,好像很〝打拚〞,但人生也沒有好到哪裡,可是你又不能否認〝打拚〞。這個問題就是在告訴我們,要具足正確的理論、方法、方向,而不是盲修瞎練。
人家說要打拚,打拚是對的,可是打拚不等於成功,因為你理論不具足,方法就不圓滿,要把它的參數全部周全才有辦法。所以你要有智慧的打拚,才會等於成功,智慧從何而來?智慧從清淨來,定生慧,而清淨從戒來!再進一步來看,我們打拚是為了賺錢,不為其他,可是為何打拚賺不到錢?因為打拚錯了,你都打拚在那邊巧取豪奪,而沒有打拚在財布施,真正的打拚是要在財布施,你才會賺錢;你只打拚在提款,沒有打拚在存款!所以通通要搞清楚!財施得財、法施得智慧聰明、無畏施得身體健康長壽。
現在人的打拚都只是在工作、養生、吃健康食品、運動健身或在讀書,這些都缺乏「因」,上面舉的那些都叫「緣」,這個緣幫你把因轉化出來,提款出來。所以要打拚在法布施,心清淨再加上你的讀書,(智慧)就完美了;要打拚在無畏布施,加上你的養生、運動,(健康)就完美了,加強在財布施,加上你的認真工作,(財富)就完美了!你的財富、聰明智慧跟身體健康長壽,通通可以得到。
所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求」就需要把它搞清楚!現在人都有求不應,都去廟裡面求,求佛菩薩給我,都是去當強盜:「給我啊!不給我我把你燒掉這樣」(眾人笑),那個六合彩時代不是很多神像很冤枉!(師父笑說)。這就是求錯,這個求應該是要如理如法的求,什麼叫如理如法,你要明白原因,要有深切的因果概念,要瞭解什麼因、什麼果、什麼緣,你去做就解決了,這就叫「求」。換言之這個「求」不是不勞而獲,是自己的付出。付出要正確,叫「如理」(理路要對)、「如法」。要不然為什麼眾生努力的多過不努力的,(但結果卻是)痛苦的多過幸福的,原因即在此。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眾生也真的能夠心想事成,可是心想事成,我們也不用太滿足,因為心想事成還只是低標功夫,(目標是)要能無求而得、無念自成!同樣是布施,為了要得到財富、福報的,雖然也會心想事成,可是太低等。一樣是布施,只是我不要有慳貪、不去要求什麼,你並沒有要求什麼,可是自自然然你人生具備該有的通通會有,我沒有要求它就來了,而且它的品質只會隨著你的德行越長養,等量提升得越高。這就是我之前常跟缺財的人講的,我們不要兩隻腳去追四隻腳的,追得那麼辛苦;我們要想辦法讓四隻腳的來追兩隻腳的,人兩隻腳錢四隻腳,幹嘛追得那麼辛苦,四隻腳的跑得比我們快,所以要讓它來追我們,這叫不求而得。
因此,古聖先賢都一致叫我們要「放下」、要「不貪」、要「讓」,其中必有密理,這跟現代人的價值觀不一樣,你們就從果與因去體會,現代人的價值觀產生現在這時代的現象與造化,大自然的災難比以前多、人心極度不安、社會紛亂,這就是現在的果,你們再去評斷現代人的價值觀是什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看一看也不是什麼對的道理、真理,因為我們一生不為己,天也沒把我們殺掉、地也沒把我們震掉啊!這是自私的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所講的,古人會有這句話,不是因為它是真理,而是在陳述一個現象,這時代的現象,就是人貪求無厭,好像一付不為自己著想,天就會把他怎樣似的,事實上,這是錯誤的形容。我們照著古人說的正確的理路去運行、運作,我們美好的人生就隨時在產生。
很多人看過《了凡四訓》、《俞淨公遇灶神記》,這都是改變命運、掌握命運很好的例子,只要以對的理路、對的方法去落實,沒有不成功的。要善於提起智慧去分辨很多言詞。我們現在讀書人有一個盲點,以為只要是書就是對的,這是錯誤的觀念!經也許是對的,可是書不盡然,書參雜了太多知見!我們要提起智慧才能去判別這一句是對的、那一句是不對的,判別出來後去蕪存菁吸取對的,我們自己的人生就變成對的人生。從「雙修」的話題,說了這麼多就是希望大家明白,才不會去亂修一通。
就像光明燈,我們要解釋,不然就變成(坊間)那一類的了!要知道世間的這些形與色都是中性的,燈本身有什麼罪過!但有些人就錯解為「點光明燈就等於是……什麼的!」那種負面的想法,反而讓那一顆燈背上無謂的罪名,所以我們要去理解點光明燈的道理。拿香拜拜、以果供佛亦復如是,都是有它深奧的義理在裡面。善學者,善於去理解它背後的理路,比如佛、基督這些聖人的造像,背後都有一個光,那個光就是表法之意,說明聖賢都有智慧,光就是智慧!而為什麼多半都是圓形的?它表示是,「圓滿的智慧」!那聲也有光!這就不是現在有為的說的你看到什麼光,但這在有為世界是存在的,可是我們不能迷失在那個部份,因為光會隨著你的心念而變,如同你的命運也會隨你的心念而變,所以算命的定不了你。
有那種科學儀器用來看光、測光的,那你去測,會發現它也不是永遠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只要善於創造,如果你超越了那個光的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一台機器測得了你!我們有時候會親身體會到這種例子。
學員:可是一般人還是相信每一年有什麼生肖會犯到太歲,他也是覺得說要趨吉避凶,那他就去了,好就好,如果不好,就認為已經做了,為什麼沒有那個效果?
師父:「舉外明內」!他中間就是有一段落差!我剛講說「好就好了」的意思是,如果你命裡本來就沒什麼災難,則你做與不做,結果都還是好的;你命裡如有災難,你不做會有災難,你做了但做錯了,還是會有災難。反過來說,如果你做對了,就不會有災難,做對了的意義是什麼?你有沒有從做的事相上,比如安太歲等等這些的過程中,去提醒自己、去長養自己內在的良知良能,以十善的標準去履踐在你的人生,透過這個過程(去瞭解)太歲星君在跟我們表達什麼?如果你學到這個事情,是不是你也做了,那你就改變命運了!所以做的定義不一樣。我們不能否定現在坊間寺廟在做的這些點光明燈、安太歲、法會……等等,不是做這些本身不對,而是引導的人有沒有透過這些儀式,把你導入正知正見,通通都是這個問題而已。如果他有把你引導到正知正見去,讓你去落實,改變你的人生,換言之,就是改變個性。用這些手法賦予教育的義涵,幫你改變個性,命運也就隨之而改了!果真如此,這些儀式就叫善巧方便,是高度智慧的工具。因為用這些工具人家才要,不用則人家不要,他不要,就失去學習成長的機會了。
當然這個拿捏就是自由心證了,端看那個設下儀式的人怎樣去引導,因果自負。大部份的(人)是被引導往錯誤的方向,長養了貪瞋癡。那其實這些事是要斷我們貪瞋癡的,結果你看多少宗教徒做這件事是為了要去追逐他的貪瞋癡。所以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末法時期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照它的義理而不依照他形式的言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了生死出三界。我去做了這些,這個方向我能了生死、出三界嗎?不行嘛!我要貪我的東西,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是做了這些要讓你卸除貪欲、瞋恨、惡習、懈怠,這些都卸除了,你就往了生死出三界的方向挪移了,那這些儀式就是對的,這個就叫了義!它用一個世間的俗諦有為法,善巧方便來幫助我們契入了義的生命狀態。
第四個叫「依智不依識」,要有理智而不要感情用事,不要聽誰說了,我們就去,想說反正有拜有保佑嘛,不用理解那麼多,這就是迷信。如果迷信能讓人家幸福美滿,我們為何要搞清楚、弄明白呢?我們只能說迷信總比不信好,可是它不究竟,因為迷信的人還會基於畏懼而比較不敢造惡業,因為會怕!不信的人,則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做了再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是因為瞭解不好的原因,所以他就不做,也就沒有不好的結果;眾生就是不知道,沒搞清楚弄明白,就糊里糊塗做了,那這樣就會產生不好的結果,這時才在問怎麼辦?那時就只有接受而已,接受了叫消業,業消了再去提升!
學員:有些所謂的新聞講的,有些人就利用人性的弱點,在他比較霉運的時候,告訴他要花錢做什麼儀式……,那如果說他真的因為做了這些而得到財富,那……?
師父:剛剛說到,如果你能用像偷、拐、搶、騙這種方式得到財富,這些是你本來命裡就會有這些財富,你沒有用那些方式,還是會有的。可是你用那些不正當的方式,你折掉了大部份,還不知道,甚至還得意洋洋,所以這個叫「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樂得做君子」。一個人如理如法,按部就班,一切都符合正確的標準,那麼命裡有財的,本來就會有財,若命裡無財,還是會創造出財,因為人生如理如法,你用正確的方式在開創人生就叫如理如法。你的德性長養、福報長養,福德並濟、德能載福,因此,你也可以發現到很多人有福無德,不堪受,這是常有的事。
社會的這些電視媒體,會的是修行;不會的是墮落,「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是法」不是特指出世法,是世出世間的法通通平等,因為眾生根器不同,因此用不同的方法。所以會的,每天看電視新聞這些錯誤的都能開悟!問題是我們我們不會啊,我們會被影響,所以遠離,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因為一個善學者,他隨時隨處都在返聞聞自性,他看到不好的,就想到自己有沒有這個不好的,看到好的,就想到自己要跟進,如果這樣的話那電視的好壞對他就沒差了,越多不好的,他越提醒自己,這種人不成就才奇怪。可是現在不是這樣,多數人看到不好的,都認為那樣也對,就走(偏)了。所以觀世音菩薩是怎麼成道的?就是「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那個方式就是在滾滾紅塵中當中去歷事練心,淬鍊智慧,而不是像以前人講的「失敗為成功之母」!你看多少企業家失敗一次就永遠爬不起來了,它裡面還是要有條件參數的。失敗之後,你虛心受教、沉潛、反省自己,要有這一段。「謙受益,滿招損」,你虛心了之後,就開始淬鍊智慧了,淬鍊自己個性的瑕疵以及做事周延度的問題,這些你都會去評估,這個萃取出來的智慧就是你的成功之母,可是多少失敗的人有這一段,大部份失敗的人都是怨天尤人,所以(變成)失敗為失敗之母!(眾人笑) 現在變成這樣真的很可惜,因此要學,學一個明白,才能修得正確。
這個時代在外頭四處聽到人家說:我們都有在修!到底有沒有在修,就不得而知。我們說:「學的多、修的少、證的稀」,所以「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修道兩個字是概括詞,以前用修道即可,現在前面還要加個「學道」,因此現在叫「學道者如牛毛,修道者如牛角」,那成道的就知道有幾個了!以前的人修行的理論方法比較正確,可是為何成道的如牛角,因為怠惰!現在的人則是連知道正確的機會都渺茫,所以學的多,修是修正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才談得上修,而學則是知道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是正確,才叫學!你知道了不見得去修正,所以就證實不了,這是有它的過程、理論方法的。
我們自勉是要學、修、證一併完成,學到的,馬上就修,修正了之後馬上就證實到了。因此,有學、修、證或是華嚴四分證所謂的信、解、行、證,這都是方便俗說,真理上是「頓」、「一即一切」,你如果真有「學」,則同時是真的「修」跟真的「證」了,是同一時間完成的,不是我先學了再來修,過了十天再來證,或是我學了兩個月再來修,是真的學的同時,就在真修和真證。也就是說,「真信」則解、行、證就一併完成了;如果「真解」,你的信、行、證也一併完成了;「真行」、「真證」亦復如是。
學員:請問 師父,這跟智商或學歷有關嗎?
師父:通通無關!跟我們的智商、男女老少、學歷、社會地位都無關,跟一個人的心有沒有清淨有關!請問清淨跟智商有沒有關係?還是高學歷的有比較清淨嗎?還是男的清淨、女的不清淨?還是老人清淨、小孩不清淨?這通通無關!清淨是結果,手段叫放下,所以跟一個放得下、放不下有關!因此,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做的示現,就是他學了十二年,在菩提樹下頓然放下,放下他十二年來從九十六個學術單位所學的種種,一併放下,頓時證得!一千多年前的六祖惠能做的示現就是從來沒學過就證得了!這兩個人的共同示現就是教大家只要放下就有了(師父笑說),放下的結果叫清淨,清淨的深度叫寂靜,放不下的人心是不清淨的,不清淨的人就沒有了。所以跟智商無關、跟學歷無關、跟你的族群是男女老少通通無關,就只跟「放下」這件事有關!
放下就是有也好、沒有也好、什麼都好,自然你就放下了!偏偏生活當中充滿的都是煩惱、憂慮、牽掛,老是想著:「若不是怎樣就好了」,那別人是「樣樣都好」,所以我們永遠放不下!生活周遭什麼事都要〝操煩〞(台語:比喻多慮),(師父舉例:連一杯茶的冷熱都可以拿來煩)(眾人笑)。話說回來,六祖惠能才二十四歲就證果,所以跟年紀無關;釋迦牟尼佛慈悲示現,示現八相成道,是三十歲成道,年紀不同,但證得的果位都一樣!
學員:請問 師父,點光明燈也算財布施嗎?
師父:財布施是透過我們的生命捨掉物質、體力、勞力的這些部份叫財布施!光明燈可以是財布施、也可以不是財布施,如果你買一個光明燈送給人,等於你出了錢,用你的體力送給人(這是財布施);你如果再教育他光明燈的意義,讓他學到了,你又具足法布施;他如果瞭解這個道理心安了,你又具足無畏布施,所以會的人,一個光明燈就具足了三布施;不會的人,只具足了淺淺的財布施!從送人的角度,送的人如果只是為了說光明燈能幫人賺錢,這中間變成有貪的成份,所以財布施也就很淺薄了!(不過)總是有出去,就有回饋,而回饋的大小關係到我們的心量,越求回饋的越少、越不求回饋的越多,如此而已,這叫真理!光明燈就這麼一回事!
學員:那每年到寺廟自己去點光明燈……什麼都沒有…… (收音不清楚)
師父:那就是商業買賣,所以已經抵銷了,你花錢買個光明燈,然後抵銷了,就這樣而已!所以陽福,享世間名矣,名亦福也。上次也有人問到那個所謂大善人某某某這樣,那你說他有沒有做善事?他也有做善事,可是他那不是圓滿的善事,他的善事很多是很冤枉的,因為陽福,享世間名矣。做善事,大家給他拍拍手(鼓掌)就抵銷了。從抵銷與不抵銷再深入去看,如果他如如不動,不覺得人家在稱讚他,那也沒有(抵銷)。因此,不是從他的行為去看功德與福德,而是他的心境,他讓大家都知道(他在做善事),可是(內心)如如不動,不覺得自己有在做。沒有一個在做(善事)的自己、沒有一個錢是他在送、沒有一個對象他在給,如此的話,他是無量功德,這就不只是福德。可是如果他具足這個,有一個自己、對象、錢的想法,再加上大家的鼓掌,自認為是一個大善人,那功德根本不用講,福德也同樣被抵銷了,折扣、折扣……折到也許他捐了五億,說不定回饋的只有五十元。
之所以菩薩「施一得萬」;眾生「施萬得萬一」,就是因為菩薩的心量大,祂無所住而行於布施。所以古時候有一個例子,一位窮人家女孩,有一天非常至心誠願的到來到一個寺廟,希望為自己的媽媽祈福,她把身上僅有的兩文錢都布施供養給佛菩薩,這個寺廟的住持看到她的心境,甚為感動,親自為她作課,因為她至心滿滿,做完課就祝福她。事隔多年,這位女孩被選入宮中當妃子,鑾駕回到寺廟,布施萬兩黃金要供養寺廟,當年為她作課的住持只請一位小沙彌代而為之念經迴向,王妃就很納悶問住持:「為什麼當年我只是二文錢,你親自這麼至心誠願幫我做;現在布施這麼多,你叫一個小沙彌幫我這樣草草了事」?住持說:「妳現在沒有之前的至心誠願!」所以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事相上好說、心境上要把握!如果捐錢多就算數,窮人家是不是就沒有機會了。因此,沒有機會不平等的,就不叫真理,我們一定要有這個概念。
所以一個光明燈有兩個角度,一個是去送人的角度,當然我們自己去買的這個角度就沒有所謂的財布施,那叫商業。我不能說我去買一個餅乾來吃,好好吃我才布施(眾人笑)!因為這樣有滿足自己的需求,可是偏偏又有一種人有,這一部份都不好參,這一部份都心境的問題!以「我們請人家吃飯」這件事來說,大家比較可以理解,請吃飯是財布施,反過來說,我們接受人家請客呢?這就要「論心」了!如果你必須接受他的請客,他才能歡喜,你接受他請客,你也在布施,你在無畏布施讓他歡喜,所以施與受同福。很多人執著在施比受有福,他還有一個執著,這樣的一個人算是滿良善的,一個人認知施比受有福,他就會經常施,他善良可是執著,(這樣的人)超越不了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的因)是執著,而不是視你執著的對象而定。所以佛定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連佛法都要捨掉了,更何況世間的這些是非善惡之法!如果你不執著這些是非善惡之法,但是你執著、貪圖一個佛法,你死掉的時候,還是墮餓鬼道,餓鬼道的主要業因是貪,不管你貪什麼?所以貪佛法也是會作鬼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叫教育,而不是儀式。
有個最標準的(例子),當年那個土地公,衪們這種大福報的鬼道眾生、鬼王,就是當年在佛門裡面修大布施,可是貪著一個佛法,這個貪的引業,引導他去餓鬼道,可是因為衪有布施,這個滿業讓衪在餓鬼道中享福報,是這樣一回事的,所以一碼歸一碼。從這個角度你們才好去瞭解,為何我們左鄰右舍也許有些很善良的人士,可是命運不太好,我們常會抱不平!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真理是公平的,因果的狀態沒有漏洞,法律還有漏洞,因果沒有,所以一定有它的門道,我們不必太作設想,想辦法有機會讓他們明白,他們可能會因著他們的善良而變好。有的是很善良,可是很善良的人難道沒有〝操煩〞嗎?沒有煩惱憂慮牽掛嗎?煩惱憂慮牽掛是毒本,它來自貪瞋癡!一個沒有煩惱憂慮牽掛的人,不見得沒有貪瞋癡,但有貪瞋癡的人,一定有煩惱憂慮牽掛,煩惱憂慮牽掛代表我們內在的貪瞋癡,這是一個鏡子,我看到我有煩惱憂慮牽掛表示我內在有(貪瞋癡),所以我往內在回來修!一個人如果去點光明燈而學習到這個,他的生命成就出來,他本身就是布施了!因為他表演一個學習正知正念而成就的樣子,當周邊的人看到了、學習了、認同了、接受了,被影響了,是不是他就具足三布施了,財施、法施、無畏施都具足!所以一個光明燈要(看)從什麼角度去講,才能去合理。
祈福的念,還是有它可取的地方,因為念念成形,如果一切人都在各個宗教的儀式裡面,在那個剎那都長養善心善念,乃至於復歸平靜,那麼在那個剎那就產生非常壯大的清淨能量場,它對整個地球的攝受還是有它的作用!如果它的力道可以做到和合僧,都履踐六和敬,那地球就太幸福了!因為地球只要出現一個四人為一眾,四個人在一個屋簷下都落實六和敬,整個地球就為因為這四個人而沒有災難,所有的災難都會平復,換言之,從現在的結果來看,好像沒有這四個人住在一起(師父笑說)! 聽說當年有一個居士請教淨空老法師,(大意是說)現在有人迫害僧團、講那些話,實在是……,迫害和合僧是造五逆罪。淨空老法師說,你繼續吃飯吧,我以為是什麼大問題,那人又說,可是……。淨空老法師說,請問現在去哪裡找一個和合僧團,既然沒有,那來一個迫害?他擔心有人會迫害和合僧團,問題是沒有半個和合僧團,他要去哪裡迫害!這是從理上來講,當然自心圓證,「但盡妄情,莫更覓真」,有那個「覓」,尋覓想求的心,我們本身就不真了,所以放下即可!也就是剛才說的,與所有世間的形形色色無關,跟一個人的心境放得下、放不下有關!
三毒貪瞋癡的總根在貪,貪不到起瞋恨心,這整個過程叫愚痴,有一法能令眾生遠離諸惡道苦,就是「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善有兩類,而因為文字太狹隘不能圓滿的個別去創造,所以一字無量義。善的大類一個叫善惡對立的善,一般說「做善事」的那種,另一個善的意義是圓滿、沒有瑕疵的意思,這個就不是善惡對立的善,這個善,儒家講的「止於至善」,至善在哪裡?十善業道的圓滿就是至善。所以佛經上我們常看到「善男子、善女人」,什麼叫善男子、善女人?這不是一般說去廟裡燒香拜拜的善男信女,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有做到十善業道標準的人。你們在讀經時,看到善男子、善女人時,要去想我有沒有份(有沒有符合十善標準)?而不要認為它是在講別人,只有善男子、善女人才有基礎可以理解,再往上提升!所以《十善業道經》末後,世尊又講「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換言之,如果沒有十善的基礎,學習一切佛法,都不能成就,如果沒有脫離六道輪迴,放下兩邊(即善惡對立),契入清淨的人,他修一切密法也不得成就。
所以佛法在應對、在有為的世間法裡有次第,真諦沒有,它是頓現,所以為什麼叫我們什麼都好,其原因就是這樣,因為沒有比較,什麼都好。一切的幻相、比較高下、胖瘦,都是我們的見解產生的,比如說,我們現在拿三張紅、黃、藍的玻璃紙疊在一起,顏色很深,你們把它放在眼前看我,看到的當然不是原來看我的顏色,這個叫障礙,那三張紙就好比我們的執著、分別、妄想,藍的顏色最深,它比喻執著;紅色比喻分別;比較淡的黃色來比喻妄想,一層一層,放下一定從重的開始,就像我們穿衣服,從裡面(先)穿、脫衣服從外面脫,有一種人很厲害,他一次全部脫掉,這就是佛家講的上上根人,一念即至,「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而也有些像小孩子一樣,脫很久脫不掉,這些都是用來比喻我們修行的成長歷程。如果我們沒辦法一次脫掉,就要從外面,把最外面那一張藍色拿掉,我們看到的就比較接近真相,再把紅色拿掉,剩下黃色,我們又更接近了,最後把妄想(黃色的)拿掉,諸法實相就看到了。
所以世尊才告訴我們人還沒斷除執著以前(這不是他的用詞,我們依義不依語),不能相信自己的看法,意思是說,當你還沒證得阿羅漢果位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看法,因為我們的看法具足執著、分別、妄想,具足貪瞋癡,所以我們會有偏頗,即便是我們常在會議上說:「我提供一個比較客觀的看法」,那個客觀也是我們的主觀,那也不是客觀,所以至少要斷除執著了,所謂我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些都沒有了的人,他的見解才叫做客觀,到那個時候,以佛家的名詞來說叫「正覺」,一切智已證得,這就是把藍色的玻璃紙拿掉了,你可以勉強相信你的看法了,再把紅色的玻璃紙拿掉,就是所謂的菩薩,菩薩證得了道種智,叫做「正等正覺」,再把黃色的拿掉,證得一切種智,叫「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這是學分,依照這個學分,各自在天涯海角修通通可以。所以有時說不必跟著一位老師……。要知道這個理法,就好像釋迦牟尼佛講的,如果符合這些法的落實,即便離我十萬八千里遠,亦是每天與我同在;即便是常隨眾,在身邊生活的,這些一條也不履踐,亦離我十萬八千里遠,所以學法最後都是回歸自性!
眾生無邊誓願度,其實也是方便講,事實上何來眾生,自性起用啊,所以「自性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是貪瞋癡嘛,你把內在的貪瞋癡卸除了,眾生就度了;煩惱無盡誓願斷,外在哪有煩惱,都是內在的煩惱,所以「自性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是自性法門;「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所以最後就是你自己成就,那老師、善知識、古師大德、乃至佛菩薩住世,也頂多能幫助我們一件事情,就是指引方向,讓我們明白而已,他沒辦法一點我們就變佛,如果可以一點我們就變佛,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為什麼不點一點就好了 (眾人笑)!還讓我們眾生淪落到現在還在受苦,生生世世還在那邊投胎!所以內心圓證。
因此佛法另外一個名稱叫內學,經典是內典,通通不是往外在的。外在的儀式通通是善巧方便的,當年也沒有這些儀式,儀式是隨順著時代的不同,眾生知見紛歧,他認為這樣子對他比較有幫助,就設下一些儀式。所以儀式是用來督促自己的,包括這些法會等等的。佛家講佛事,就是講教育這件事而已,跟現在的佛事不太一樣,現在的佛事是超渡、法會這些。法會的「會」是聚在一起,「法」是傳授正法,法會以現在的用詞,叫做上課,三百餘會就是他辦了三百多場的講座,跟現在的法會在那邊〝叩叩鏘〞(台語:指敲木魚及鐘的聲音),是不一樣的,(這些)好像是末後才有的事。
如果從超渡亡靈的法會來講,中國是從唐朝以後,好像是開元之治,那時候因戰爭緣故,各地死去很多兵眾,當時就設下了開元寺,所以大陸有很多開元寺,那個就有點類似現在的忠烈祠,請這些法師去幫他們作功果迴向,民間就起而效法,才有這些法會出來,演變到今天成為N種法會,各式各樣的都有,其實這些都對、也都好,只要能夠「欲勾牽,入佛智」,都好。只是我們不能不瞭解,最早教育的佛法是什麼?就是教育!就是一個告訴正確的、一個去落實正確的,達成教育的圓滿!所以,以前的法會及佛事,通通是在渡活著的人,活著的人渡了,就不會死掉了,意思是說,死掉也沒有死掉,對我們來講下三惡道叫死掉,事實上,靈魂不滅,所以也沒死掉!從真正佛法達觀來講,下三惡道是好事,因為消業障;上三善道也是好事,因為消善業!我們不會的人才有這些歧見,下三惡道怕得要死,上三善道,歡喜得要死,所以業都消不了。
所以逆緣是來消我們惡業的;善緣是來消我們善業的形成。我們不會的,變成逆緣來讓我們起瞋恨心、來造業的;善緣來讓我們起貪愛心、還是造業,所以六道輪迴輾轉無出期的原因在這邊。所以如果會的,善惡都好,沒有壞的,怎麼消業障,會的,就是在六道輪迴中消業而已,一點福都不去享,但也不是叫我們不能去受用,是你可以受用它、但不能執著它。沒有執著,心就沒有享受的念頭,你受用它是恆順,恆順著生生世世的這些業因果報現前跟這些眾生。所以當一個人的心無染著的時候,也沒有善惡法、也沒有所謂的陰陽,所以說,「人未能無念,故為陰陽所縛」,繫縛住,當我們放下的時候,我們就無念了,我們就超越這世間的所有「有為」,所謂命理、相術、堪輿等等這些的繫縛,那個人就叫做自在,放下這些,那個自在的人就叫作佛,自在的人就過著正常的生活,我們就是因為過著錯誤的生活,所以混身不自在。看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的(問題)!
學員:那如果什麼都好,是不是會變成一個濫好人?
師父:所以「外圓內方」,我們有原則、原理,是有這個依準的,(不是)什麼都好叫不執著,(也不是)什麼都好都相對自己的感受,回到這邊(來說),可是不好的我不支持它,我只是說好好好、沒事沒事,可是我並不是去支持不好的,無念是無妄念,另一面就是正念,所以存正念無妄念,可是這個正妄又不是一個對法的狀態,所以說「兩邊不立,中道不存」,言詞有很大的障礙,我們只好用永嘉大師那個涵養:「分別亦非意」,你跟他說杯子,杯子本身沒有名,名可名非常名!那為什麼你還叫杯子,不是說名可名非常名嗎?這叫做執著在文字相!因為你們都叫杯子好溝通,我就跟你們叫杯子,它對我的心是不是杯子沒差別,如果有一個人說:拿一個「容器」來,我也認同,拿一個「陶瓷」來,我也認同,這個原則是因應眾生而存在,所以好好好是這樣,你叫杯子也好、叫容器也好,來到我這邊都好,(對我而言)都沒有差別,可是我並不支持人家去作奸犯科。
學員:那如碰到惡緣也好?
師父:自己碰到惡緣好啊!那是來消我業的,所以好啊!
學員:那就是接受囉!(眾人笑)
師父:要不然你想你能夠逃得過嗎?(師父笑說) 「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果來了就不好了,不好就是好,好就受掉了!繼續不好,現在又做下了下一個百千劫的所造業不亡,下一個因緣會遇時,果報又還自受,沒完沒了,這叫六道輪迴!所以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逃得了一世,逃不了生生世世!越早了結的越好,你的生生世世就越輕安、越自在,因為你背的業障越少了。所以遇到逆緣更可貴,要不然你看所有的諸聖賢,哪一個不在逆緣成就。孔子有匡城之難、基督耶穌教化三年被害死、釋迦牟尼佛也有所謂馬麥之報、坐骨神經痛,這是祂生生世世以前的業,種下的因,即便祂成佛還是存在。
所以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是「不昧因果」。古時,百丈禪師的講作之中,有一位老居士請教他一個問題: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本來私底下跟他講,也跟他說你這個是大問,可以利益眾生,等你明天來課堂,再提出來問!百丈禪師的回答很簡單,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老人說我知道了!然後他就表明他的身份說:我是狐狸化現的人,以前是佛寺的住持,也飽讀經教,當年就是有人問我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我跟他回答說「不落因果」,結果錯下一字轉語,「落」跟「昧」不一樣,就一句而言,墮五百世做野狐狸,所以為什麼講經說法的人要非常慎重,他才講錯一個字,要做五百輩子的狐狸精,這輩子遇到(百丈禪師)終於釋懷了、知道了。然後他就跟禪師講牠的來歷,跟他說明天山後面的山洞有一隻狐狸會死掉,那個就是我,請求他們幫他做後事。結果果真去的時候看到一隻死掉的狐狸,就比照出家人的儀式去幫他做後事。
大修行人「不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意思,不昏昧,他知道有因果。即便我現在成佛了,我過去生做錯的事還是有因果嘛!什麼時候沒因果了,回歸常寂光就沒因果,因果空了,因為沒有緣,因要遇到緣才結果,所以(沒有緣)等於沒因果,可是他們會「倒駕慈航,留惑潤生」,他們再回歸應到這個世間,到六道輪迴這些世界的狀態裡面,因果又存在了。那只差別在哪裡?他們有智慧,會利用因果的惡緣、惡業轉化當作工具,再去成就對方,對他們來講是沒有苦的受(感受),但不是沒有苦的事,沒有這些因果業障產生。我們眾生就是不明白這些理路,所以會害怕、會忐忑、會瞋恨、會抱怨,這些就是因為不明白,所以因果生生世世一直在轉,越轉越大,原因是這樣!
學員:那XX的兒子……。
師父:那也不是莫名其妙!美國預言家凱西說:「凡世間發生,都不是偶然。」,只是他有業因果報在裡面,細微度可能很深,一般人不能瞭解,因為有從因地上跟果地上來講,不然不會說沒事被飛來的殃及,反而直接被射的沒怎樣,這是業因果報,我們淡然看待就好了。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因為螢幕我們不起心不動念,「螢幕」就是你現在看到的六道輪迴,你生活中的事情,就像電視螢幕裡面在做的戲,你可以轉換頻道。那那個螢幕本身就像我們的法性,它不沾染,法性不生不滅,所以裡面電視在演哭戲,不可能從螢幕上掉出一滴眼淚出來;裡面在演歡樂的戲,它也不會因為這樣而有所波折;裡面在演打打殺殺的事,螢幕也不會因此而裂掉,這就是我們的法性,螢幕裡面的頻道就是這些十法界的現象,當你回歸螢幕你都是中性看待他,當你契入的時候,才有情緒,所以修就是修回這個螢幕!如如不動,所以叫不起心、不動念。
學員:那我們往生的那一剎那不起心不動念,就不會到六道輪迴了嗎?
師父:對啊!如果你不起心不動念,就不只是不到六道輪迴,你的生命就可以自己決定,你愛去哪裡就去哪裡,因為你有那個能力了。
學員:可是我沒有能力,就只是不起心不動念
師父:不起心不動念,就有能力,不起心不動念是因,有能力是果!你現在是想像的不起心不動念,如果真的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佛,佛就絕對有能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當下就是佛了!所以我們不能把不起心不動念等於「不會想」,像白痴那樣!不是那樣子吶!不起心不動念是心清淨無染,可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的意識是清楚的,你講的這個可能是意識昏沉 (眾人笑)!不是不起心不動念!意識昏沉百分八、九十都往下墮,所以為什麼叫我們平常學習?學習(讓)頭腦清晰,學習有把握到臨終的時候頭腦清晰,最好像六祖惠能大師那樣……(預知時至,先跟弟子交代,走得自在)。
學員:這是屬於有定慧的師父,假如是我們平常人,那怎麼……。
師父:所以平常人就是要修(眾人笑)!要修成這樣啊!
學員:平常有修,可是為什麼在往生那一剎那,一個念頭就可以往上或是往下?
師父: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
學員:所以還是在心嗎?
師父:對!一切法從心想生,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所以關鍵輸贏都在最後臨終一念,這也是為何叫人家平常要訓練,有的人就會取巧,我以前公司的老闆,因為我的緣故,稍為瞭解這些生命成長,他有一天把我找去說:我請教你,有沒有一種人無惡不作,最後臨終的時候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往生去極樂世界?我說:有啊!有那種人!你言下之意就是在問自己?(眾人笑)
學員:這樣(真的)可以嗎?
師父:可以啊!有一個瑩珂法師的公案!可是,通常有這種想法、心裡準備的人都沒辦法!我先解釋瑩珂法師那一段,他是一個破戒的出家法師,知道自己的言行舉止,沒有一條不下地獄,因為害怕,基於畏懼心,就到處去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趕快去極樂世界?那他的師兄們就回答說有啊!你就至心誠願念佛,念到專注……那阿彌陀佛就會來帶你往生了。於是他就:「喔!好好好照辦」,念佛念了三天,把阿彌陀佛念來了,就請求阿彌陀佛把他帶走,阿彌陀佛就很歡喜,看他這樣至心誠願念佛,念到這把功夫,但是阿彌陀佛看一看他,欸!可是你的陽壽還有十年,這樣好了,我等十年後再來接你。他(瑩珂法師)就慌了,我怎麼能保證這十年我會犯下多少罪孽,「不要!不要!你趕快把我帶走。好吧,既然你這樣要求……。
這裡先作補充說明,這種已經念到可以往生的人,就可以捨掉他的陽壽,也可以增加陽壽,增加陽壽叫「留惑潤生」,捨掉就是不要滾滾紅塵的這些是是非非,我趕快去極樂世界成長,他可以決定,可是我們世間人不能決定,是因為沒有功夫!
阿彌陀佛允諾三天後來接他,他就到處跟師兄弟講,但沒有一個人相信,因為大家都知道他是破戒的和尚,不可能往生!三天後,大家真的看他念一念自在的往生走了。所以有這事啊!這種人算是極少數,這種人通常是他遇到了過去生中累積下來的善根福德,這輩子遇到緣,所產生的力道!他不是取巧來的,是在臨終時遇到了善緣,觸發到過去生中累積下深厚的善根因緣福德所產生的,所以這也在因緣果報裡面。你可想而知,我那一位老闆,這樣會往生嗎?(眾人笑)
學員:地藏菩薩的媽媽作了很多惡事,因為地藏菩薩的功德,他媽媽也可以……。
師父:那是升天!不是去極樂世界!透過別人的功德力,最高層級只能升到忉利天!
學員:可是地藏菩薩的媽媽作的是十惡……。
師父:對啊!這要去瞭解。因為地藏菩薩的媽媽十惡不赦,他在生的時候也屢勸他,她都不相信,做了毀佛謗法的事要下地獄,結果死掉真的下地獄,因為她下地獄,所以地藏菩薩(婆羅門女),至心發起,不捨自己的媽媽這樣,所以自己的求道心被激發出來,願心長養出來,所以積極向道去深入,她得道時候,就用功德力迴向給媽媽這樣,那這個有一部份的功勞是來自這個逆增上緣,逆增上緣是督促她的力量,一般人如果沒有督促的力量就不太願意去成長,如果有一個人促督我,我因為成長而開悟證果,他是不是也有一筆功德。
那為什麼功德,剛強調她只升天,而且只升到忉利天,透過別人的迴向或功德力的加持,或一般的坊間所謂的超渡,如果沒有變異的話,通通最高級數只能到忉利天,因為忉利天靠的是福,它不用定功,所以有人死掉下地獄,要把他超到忉利天以上是不可能的事,更遑論有人要把死去的親人超渡到極樂世界,那是不可能的事。這是常數,有一種變數是什麼?比如中陰身有遇到善緣,中陰身遇到善緣,因為他還在流離,遇到善緣給他的能量夠,他這個靈性又瞭解,他在中陰身的時候發願,還是可以去極樂世界,這個是少數,也是過去生中有一些善根福德因緣產生的。如果是過去的親人,他已經過世五年了,聽說現在在餓鬼道,要透過法會超渡升上去,不可能到極樂世界!
這麼說吧!借助他力不可能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一定要自力,他力與自力搭在一起還是可以去極樂世界,他力也要分辨,如果這個人不成長,你幫助他一直做做做,他去極樂世界,這是不可能的事。可是你幫他做法會,讓他這個靈瞭解了一些生命的理路,他願意成長了,還是有機會去極樂世界,這一段也是自力,所以教育很重要,不是只是在儀式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儀式也要幫助這些往生者契入教育的狀態,他還是可以很好!所以現在這個時代,鬼道去往生極樂世界的也不少,反而人道的好像越來越少,人道的去替他(鬼道)的空缺的比較多!鬼道生嘛!你想想看,現在的人貪不貪,貪就是去做鬼啊,不就是替他的位置!如果他做鬼的時候,他不貪,有這些正法的薰染,他積極(的修),就往上升了,我們這些貪的就去補(鬼位),不是誰拉去的,是業力自己決定的,換言之,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我們的生死自己決定。
所以從剛講六祖惠能那個例子,當然我們知道一般人沒那個功夫,所以才要努力。
學員:……有努力,可是好像很難辦到!(眾人笑)
師父:不會啊!不要凡事把難放在前面,《金剛經》不是告訴我們,「一切法由心想生」,我們要說可以啊、辦得到的,只是我階段性還沒有正確的方法、還不夠努力而已!
學員:正確的方法……,靜坐了很久,還是在前面打轉,只有靜坐而已哦!
師父:所以靜坐是一種形式,不見得是正確的方法。坐~如如不動謂之坐;靜~清淨。你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是謂坐禪!所以不是兩條腿盤在那邊,坐完要去推拿一下,不是這個意思 (眾人笑)!我們眾生常常沒事派功課給肉體做,心卻不做功課!這是一個錯誤的方式,意思是說用了錯誤的理論,去落實正式的方法。坐也許是一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可是我們的心態對這件事情不瞭解,所以我們做錯了,這當然達不到效果。如是坐才是的話,為什麼說「行住坐臥皆是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用大象做比喻,大象很穩重,不管行住坐臥都很穩重,用來形容禪定就像這樣子,行住坐臥皆是,所以會的,你在喝茶也在禪定,講話也在禪定,所以關鍵在那個內不動心外不著相。
不執著、不分別、不妄想,跟坐在那邊與站在那邊無關,只是有時我們坐著調息比較容易靜一下,透過這個靜一下的基礎,再讓我們放下執著、分別、妄想。有的人一坐就妄想紛飛,那個通通沒用,套一句念佛的人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這些理論,念佛、打坐、念經,通通是可以幫助我們達到的,可是要那個人瞭解,不瞭解則通通達不到!
學員:我今天才瞭解。
師父:那你今天就比昨天接近剛剛講的了,對不對 (師父笑說)!所以為什麼要學、修、證不間斷,關鍵在那裡?只要那是正確的,關鍵就在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
學員:剛開始都很懷疑!
師父:懷疑就去搞清楚、弄明白!
學員:為什麼地藏王菩薩可以救他媽媽,我就很懷疑,到現在……。
師父:你們都可以啊!你現在瞭解了嘛!如果因為她是動力,我努力成長,那她有功勞!所以佛家沒有善惡對立的觀念,它的原因就在這裡,不好的事情,常常產生美好的結果!我們設定好的人事物常常又產生不好的結果!非定法,因緣生!另外一種人不是這樣,他看到親人造五逆十惡,死掉了墮地獄,沒有像地藏菩薩發慈悲,而更發惡毒心,我要報復,媽媽因為毀佛謗法被害得這麼淒慘,我要更加去報復佛陀,一心而已,事相都是一樣的,所以存乎一心!
學員:什麼是心?
師父:起心動念!亦即「你在想什麼」。心的造作、念頭!觀念、思想、行為,一層一層往外,它都是心的作用。換言之,我們的命運是我們的個性造成的,我們的個性是我們的態度造成的,態度是行為、行為是思想、思想觀念是念頭,那個念頭就叫心!所以心不是那個肉體心,這個可能現在的人不好瞭解,我們就用不同的名詞去比喻,叫做「想法」,我們隨時隨處的想法造成我們的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我剛講,你一件事可以作這樣想,比如地藏菩薩,她就發心,因為不捨母親,所以要更加成就來幫助她;另外一種人就開始怨天尤人:「這不公平……」。這種想法就造成他錯誤失敗的人生、痛苦的人生!一直不捨,想要成就,就造成正確的人生!
學員:……錯誤的想法就不會變成圓滿嗎?
師父:當中要有善緣,人家跟你提點,你才會轉過來!有一種人遇到錯誤,他自己也會反省,這叫上根人,根性比較高的人,他善於反省自己,他會因為他錯誤的想法而踢到鐵板,遇到一個大災難,於是他發現不應該再這樣錯誤,這種人也會自己找出他生命出路!可是多數人比較不會這樣,這就是前面為什麼我們講那一段,失敗不一定為成功之母!上根人,他失敗就開始去檢討自己了;中下根人失敗就開始抱怨別人,所以越來越慘!一直在抱怨別人的人,如果遇到一個善緣,有一個善知識跟他提點、分析給他聽,說這樣不對,他自己認知不對,念頭轉回來,這樣是不是又有救了!上根人就不用(別人提醒)!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通通平等,是因應眾生根器不同,如果眾生的根器都一樣,就不用八萬四千法門!所以「佛說一切法,但除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沒有這些想法,就不用法,就不用學習了!
學員:什麼叫人性?什麼叫自性?這兩者有什麼差別?
師父:這個不好解釋,因為那是境界問題!方便這樣講好了,自性就是我們生命的本源。哲學家叫作宇宙萬有的本體。當然那是形容,不同宗教用他們的神祗去表法,比如佛家用「毗盧遮那佛」;基督教用「上帝」;回教用「阿拉」等等不一樣的名詞。換言之,所有的宗教的最高級數,就是形容我們的那個自性。
那麼人性是什麼?前面加了個「人」!就是人道的性格,符合十善中品、五戒,這一個生命狀態就叫人性,它又一字多涵、一詞多義,這是從浮面的角度講,「人性」如果單就那個「性」抽出來講,也可以說是自性那個「性」、那個狀態,加個「人」是生命狀態的意思。生命狀態的本源就是非物質、非精神,非物質、非精神就是言詞無法解釋,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到後來才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只要講出來就不知道了、就沒有了!你心行、只要想就沒有了,所以叫不可思議!那是境界問題,不好言說!只是方便上講說,生命有一個本源,那個本源既非邏輯、非物質、非精神,所以用邏輯、物質、精神,通通想不到,可是可以做得到,怎麼做?放下萬緣!放得越乾淨的,你越接近、越回歸,那個叫自性,叫自性本然,本來就是這樣,法爾如是!自自然然的大自然韻律就是這樣!可是我們人偏不是這樣,我們都是刻意,我想怎麼樣啊、我感覺怎樣啊……,都是我我我,是不是?
「欲勾牽,入佛智」,音通心地,聲達性海,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音聲,善於聽的,也不是著墨在外在的這個高低音、音色美不美等等,善於的是跟心靈的相會,契應、冥合,只是藉著比較隨順這個娑婆世界眾生的耳根的緣份,而因應產生的一個介質,「音」承載我們所謂的能量,科學家講的叫波動現象,怎麼說都好!華嚴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只要可以放下,什麼都不想的時候去感受,有時候就容易契入那個性,那個法性、自性、真如!「如來者,諸法如義,如其本來」,你們本來最原初那個美好的樣子,但那個樣子要拿掉,因為不是物質,哪來又一個樣子!文詞只能形容,只能用形容的,我們就不要去執著它,所以依義不依語!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