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農曆七月初二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August 1st, 2011 ( July 2nd, 2011 on Lunar Calendar )

 

2011年農曆七月初二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1000801日,20302200

地點:寧靜園(高雄市鳥松區本館路文明巷12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奇霖師兄音聲唱頌

嘉財師兄音聲唱頌

小克師兄音聲唱頌

小光師兄音聲唱頌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所謂「上功不昧下行」,往上處著眼、往低處著手,人生才過得務實。學法的人有一個毛病,常常容易好高騖遠、追逐這些高妙玄理,而忘記了所謂的「踏實」。我們說「活在當下」,為什麼佛教著我們諦聽(離心意識的去接受)?那我們常常在學習的時候,心都往外奔馳,出離我們這個六竅在外面捉摸,在那裡觀察別人也好、好奇有什麼新鮮事也好,其實在在處處都在錯失我們學習成長的良機。「安住在當下」它不是一個口號,它是叫我們隨時隨處,比如說剛才有一些同參在呼音(唱音聲)的時候,我們有隨著所謂的音流而契入那個感受裡面?還是我們也諸多判斷、辨別,以我們的腦筋去思維那個音的高低、好聽與否?或者觀察一下別人在做什麼?所以,非常可惜,如果我們在這樣的狀態裡面,已經錯失了那種直接靈性的昇華。

我們人難免會這樣,佛才教著我們諦聽、諦聽,那是不是只是一般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才諦聽?不是啊,我們用我們的根性去接觸所有外界境界而不染著嘛。所以,善於「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離著心意識去感受我們人生所有的境界即能得入。畢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佛圓通,根無增減,隨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我們眾生就是用著我們的分別見、執著見去面對了這個生活,所以讓生活真的是變成所謂的……好聽叫做多姿多采,(師父笑說)另外一面叫什麼?事有一體兩面,六道輪迴就是這樣,另外一面就是會有那些囉里囉嗦的。「囉里囉嗦」是我們小時候常聽到的,我媽媽她們以前常在說,意思就是麻煩、困擾一大堆,讓我們的人生就「二二六六」嘛、〝哩哩落落〞(台語:比喻七零八落),那就比較不完整。

一切萬法畢竟由心所造、心現識變,心所顯現出來,我們的識就開始會變現它,讓它變成我們生活當中接觸的種種。畢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我們如何見?如果我們又用著世間邏輯所熟知的這一個概念,我們又見不得嘛!所以,唯觀心一法,其餘則等無,通通沒有了,畢竟「佛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其他、其餘的都是方便。那我們「就方便入真實」、「就有念入無念」,所以契入不二之法,亦不論解脫、禪定,因為解脫、禪定是二法,非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一般人很難瞭解,因為見性裡頭本來就具足解脫、禪定,不需要去分野它。

我們現在的人藉著「坐」要坐到見性好像遙遙無期,在這個時代也幾近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我們知見錯了,我們把那個「坐」也理解錯了。靜坐,「坐靜觀空」是一種病、不是禪,它讓我們容易墮入無記空、偏空,我們契入偏空,我們的知見就有諸多狹隘,還是落在一法。佛法是叫我們不執著,不是叫我們選一個對象執著,畢竟「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我們常常去執著法,所以讓我們學道學入三惡道。沒學還比較沒事,沒學就隨業流轉而已,隨著過去生如果還有某些大福報還可以去一下善道,或者下輩子還堪做人。結果一學法學得了貪瞋癡慢,這些傲慢、優越感長養出來了,直接把我們拉去地獄,連餓鬼、畜生都直接跳過,(師父笑說)你看,果真是捷徑,直接了當下地獄的路徑。

所以,佛與眾生唯迷與覺之差,一念迷即為眾生、一念覺即為佛,覺與迷的差別在哪裡?說白一點,放下的人他就覺,放不下的他就不覺,所以唯是「放下」一法而已!那放下什麼東西?放下內在的執著、分別、妄想,佛家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放下這些東西嘛!那麼這些是所謂的總綱領、放下的對象,另外一說是放下貪瞋癡(三毒煩惱),我們若有這些,我們就放不下,我們就稱為沒放下的那一群、迷的那一群,就是標準的眾生。不過,佛告訴我們什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眾生偏偏沒做到還要以此來做一個堂號、做一個招牌,那這樣就會更慘。

所以,最近以來常勸諸位不必看太多經本,當然,經本本身沒什麼錯,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人心性比較偏頗,貪多嚼不爛。法不是叫我們貪多,畢竟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法自然,見性的路途一定要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那就是我們的真性本然。換言之,全天底下捨盡了,捨到最後一個你怎麼捨都捨不掉,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圓滿無瑕、具足福和慧,到那個時候並無一物可修。所以,性德是不用修證的,只是透過事修德,讓我們導正我們的迷失,迷失導正回來,回歸性德即是性德的圓顯,所以,我們是修德的圓滿即為性德的圓顯。

所謂的大悲、大願、大智、大行,若把它擬人化、擬神化、擬形象化,就是現在人家所謂的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那都是表法的一個名相,學法的人要能夠理、行兼備,而不只是在一個形相上捉摸,畢竟名、實要符合嘛!那麼很多契入理的人……其實也不能講契入,相似啦,相似契入理的人他捨棄形式,這樣也不是一個圓融,畢竟真妄不二嘛!真空妙有運用自如,我們若是只執著在所謂的理體上,我們還是有一個執著嘛!畢竟二邊不立、中道不存,不是叫我們二邊除以二或者是選擇一邊,是叫著我們放下一切啊,那當然不是放棄啦。那天有一個人來,聽到「放下」就很高興,以為這樣可以不用工作了,可以不用面對生活當中這些人事物了,有夠高興的。我告訴他那是放棄,放棄就沒有人生,人生就沒希望了。

所以,要把對象搞清楚,學一個明白,我們才能修得正確,修得正確才能證實到美好,我們現在的人嘴巴上都說有修,不過,卻連學的階層都沒有。學就是搞清楚、弄明白;修是落實,而不是知道而已,知道不見得做得到啊!所以,知道的更深一層還得要知道正確,尚且我們現在諸多都知道的不正確,知道的不正確,最好後面二個字也不要,最後一個字〜「證」當然會沒有,那第二個字叫「修」,最好也不要有,因為知道錯的再去做錯的,那肯定是更糟,所以,知道正確、去落實正確,最後的結果就美好。

那麼最近以來……還有前一陣子也常聽人家說:「曉戈好像很會經營自己」,這個讓我百思不解,我想半天,當然,(師父笑說)佛法是不用想的(眾人笑),對啊,現量世界你幹嘛要想?是比量才要啊!那回歸自體性……隨事起念、妙觀自成了,哪還要想?是方便比喻這樣講,想半天,到底怎麼經營?搞不清楚。後來也替人家找一個最大公約的平衡處,的確啊,所以,我們現在體會,也教著大家如何經營你們的人生嘛,既然人家說我們很會經營,對不對?我們從哪裡看到?眾生無非在人生想要得到財、健康、智慧,佛佛道同,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薩誰沒跟你這樣講:「財布施得財、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身體健康長壽」,那這樣大家會不會經營了?對啊,就去財施、法施、無畏施就好了,你的人生本來就該具足財富、具足圓滿的智慧、具足健康的體質(包括心理層面)。

若從這方面來講,我好像也蠻會經營的,對不對?想一想,我們畢生從懂事以來只做這三件事情。事實上,這還是方便說,本無一法可立,何來諸多可為?所以,閒閒無事幹可能是真智慧人吶,畢竟佛是無作無事人啊,又不汲汲營營在創造一個什麼第一名,還是汲汲營營要建立一個豐功偉績,對不對?通常有那一個心念的時候,人就容易受不了美好的境界而偏頗。天欲福之,必先微禍令其儆之;天欲禍之,亦必先微福而令其驕之嘛!我們容易在善境界裡面迷失,那個叫做「貪」;我們能夠常常在惡境界裡面也迷失,那個叫做「瞋」;我們常常又容易在善、惡境界搞不清楚,那個叫做「癡」,所以貪瞋癡具足啊!

所以,你們要怎麼經營你們的人生?就卸下貪瞋癡就好了,你就是天下第一等會經營人生的那個人了,這些財經專家就要來請教你怎麼賺錢;這些養生的專家就要來請教你怎麼養生、怎麼讓身體健康、心靈寧靜祥和;然後這些思想家就要來請教你「為什麼你都沒煩惱、這麼有智慧?」。這個從俗說上可以契得,不過,畢竟生死事大,此事福不能救,那麼這些通通在福報的範疇裡面的時候、還沒有契入聖諦的時候,你能所得的這些通通是世間的所現,我們說我們是能現能變,所現所變會先出來,那麼此事福不能救……生死大事福德是救不了的,必須要內見自性,了脫出三界、出十法界,你才能識得一萬事畢。

所以,期法乎上僅得其中,我們要把人生的目標定到最高級數,所謂最高級數是「圓融」,也就是你們講的修佛的就定在佛,佛是大智、大覺,大智具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所以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那麼什麼叫大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佛具足這樣一個生命狀態。那麼在俗說來講,祂當然也具足了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福報,所以,「福慧雙足尊」是這麼來的,不是叫我們去追逐那個福和智慧,是你本來就具足圓滿,所以,這樣你就救得了你自己了。那尤其是在這一個世界、在這一個末法時期災難諸多,我們不能去消弭所有的災難,我們也得要去卸除掉自身的災難,對不對?如果每一個人自身的災難都有辦法卸除掉、淨化掉,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也就少一分災難的影響嘛!

對法的世界裡頭一定是能量作用,高能量流向低能量,換言之,就是高能量去影響低能量,高能量有二:正、負;低能量亦有二:正、負,所以,只有一個能量是究竟,就是正向的高能量。那高到什麼極處?要契入佛法境界才能瞭解,那麼一般在對法的世界裡頭,頂多就是今天比較舒服、明天比較累,走去哪裡好像又被障礙了,對不對?(師父笑說)有的人說是卡到陰,科學講法叫做磁場不好、能量不好,在陰陽五術裡面叫做走去風水不好的地方、住在風水不好的地方,就被這些外在能量影響,那麼這樣我們就失去本然嘛!

其實本然沒有失去,是迷失了,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我們應當把我們的如來真性顯露出來,我們才能去轉化這些境界,畢竟欲得淨土當淨其心,是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嘛!而不是隨其佛土淨我的心再來平靜。那這是我們眾生的習性,「人之初,性本善」裡面沒有這個東西,是「性相近,習相遠」的習性,學習惡了有這個東西,學習善了……其實還有這個東西的危機潛藏性,所以這個叫對法的世界,兩邊放下之後就超然。

那天有一個朋友來,我在講說「清淨是起跑點」,他聽了很訝異:「什麼?清淨是起跑點?我們在坊間聽到的都是『清淨是最高極致』了」。我們修行是為什麼?為了得到清淨嘛!那其實不是啊,清淨是你修行的開始,清淨、平等、正覺,我們離對法才能清淨,所謂的沒有執著,超越、清淨了,我們就取得「正覺」叫做「阿羅漢」;阿羅漢、辟支佛再往上提昇叫做平等,平等就取得「菩薩」的學位;平等上去叫做覺悟,剛才講佛具足大智大覺,用一個覺悟去代表祂,所以叫做正覺,而不是偏覺、邪覺。(師父笑說)現在也有很多偏覺、邪覺,對不對?當然,不是那個孑孓,那個就畜生道了(眾人笑)。然後,回復我們的覺性圓滿的時候就是佛啊!

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標準拉高,一個人的宏願拉出來的時候,他才能夠獨排眾議、不為這個人世間的得失榮辱所影響,要不然我們所有的人都超越不了,連所謂君子的標準都做不到,下輩子也不可能做人了。所以為什麼當時在講《弟子規》的原因就在這邊,因為它是讓我們取得君子的標準,君子是聖賢的基礎,所以,《弟子規》最後導入什麼?「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對不對?它也希望你從君子的角度提昇到聖賢的角度,而不只是停留在君子。那「聖與賢,可馴致」之後,你的「佛菩薩」才可以達到啊,因為我們一般講聖賢還在所謂我們講的世間法裡面,也就是說六道輪迴的眾神我們通通叫聖賢。

那事實上這個是從標準不同來講,在某個角度,四聖法界也叫聖賢,那麼四聖法界也已經超越六道輪迴了,對不對?聲聞、緣覺、菩薩、藏通佛,藏通佛最高極處就是七信位菩薩,還沒入一真法界,還在十法界裡面,這四個叫四聖法界,所以,「聖與賢,可馴致」它沒有離開《弟子規》的標準。那麼當你取得這個的時候,你才有基礎可以再契入分證即位(圓教初住菩薩)叫做諸佛菩薩,那麼那時候已經是諸佛如來,只是說還有四十一個等級(品位),為什麼比較含糊不講那個「位」?怕有的人又把它擬人化,說四十一位是四十一個(眾人笑),對不對?它那個「位」是位次、級數的意思,類似年級的意思。

我們學法一定要處處提醒自己,不要隨時隨處就容易落在這些分別見、執著見裡面(著相),諸佛菩薩本無相啊,我們就要說祂具足三十二相、八十二種隨形好,對不對?方便講啦,瞭解即可,可是,我們不瞭解,我們就執著啊!三十二相是什麼?是不是祂有三十二個臉?你如果看到這種叫菩薩,祂來教你,你會不會嚇死(眾人笑)?所以,那個是我們一般人講的「氣質」,再深一點講叫做具足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嘛,是那個無量的意思。那一個樣子而已怎麼會有無量呢?所以有的人就講氣質好,氣質就是現在人講的「磁場」,磁場就是佛家講的「光」,光就是道家講的「氣場」,通通一樣。所以,我們要去瞭解那個理體,我們才不會被這個相又給執著回去了,這麼一來,我們在學法才能夠從中得到真實的利益,因為我們處處導歸,導歸真性、導歸無為,無為的時候清淨無染,運用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所以,我們清淨是基礎。

「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這在在處處都不能讓所謂人世間的這些煩憂干擾了我清淨的定靜功夫,這是一個修行人最基礎必要認知的一件事情。我們現在的修行人不是呀,我們現在的修行人就是在在處處都要去知多、貪多,因為怕講不過人家、怕生活當中辯不過人家,對不對?現在的修行人常常是這樣,那就是我們剛才前面講的那一段,那是創造下地獄的業因。很多人不瞭解為什麼念佛的一百種果報裡,第一種就是直墮地獄?再怎麼樣也是有念有保佑啊,現在的人都是這樣想,有燒香有保佑。連吃藥也是,有病治病、無病補身,(師父笑說)有時候是吃了就死了吶(眾人笑)!不是這樣子啦,所以要論症對治,我們生理的、心理的和靈性的都要論症對治,只要論症對治,解決問題是輕鬆愉快的事情嘛!只要不論症對治,一個小小的問題都可以致死,也有很多人因為感冒而死掉的嘛,對不對?(眾人笑)你們不知道哦?你們不知道嗎?(嘉財師兄回應:剛好阿雲師姐感冒了)(眾人大笑)

麗雲師姐笑:看看能不能直接往生?

師父笑:所以這個重點就來了,感冒如果致死直接往生……你看,基礎又來了,清淨取得,欲生淨土當淨其心,往生嘛。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沒有一個地方可去啦!佛經依真、俗二諦而說,佛陀慈悲、諸佛菩薩慈悲,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這些的幻化已經明白告訴諸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極樂世界是不是虛妄的?你說它沒有,它也有啊!它說因為你們娑婆世界有啊,對不對?娑婆世界也是虛妄的,那為什麼有?是幻有出現的,只是說我們為什麼不變現一個好的幻有給自己在那邊受用?所以,凡事在處都是四個字而已〜自作自受,那我們瞭解正確的原因,做了,我們就受用正確的結果嘛!我們瞭解錯誤的原因,做了就接受錯誤的結果嘛!正確的結果時,加一個字大家喜歡〜自作自受「用」,(師父笑說)還有作用,對不對?那少一個字就好像很難聽,「自作自受」好像是在罵人家,其實這二句話是平等的。

契入理體,極樂世界也是一個化塵,當然,理體上的極樂世界和形相上不能這樣等同去講,畢竟理體上的極樂世界處在實報莊嚴土,那實報莊嚴土裡的諸生命體如果又覺行圓滿,最後也圓滿無瑕了,那何嘗不是在寂光淨土裡面?換言之,你們現在也沒有離開寂光淨土啊!換言之,你們哪一個不是毗盧遮那如來(宇宙萬有的本體)?為什麼?因為宇宙萬有的現相皆是本體所生所變,那麼變現……能變與所變不二、一如,所以你們哪一個不是毗盧遮那如來?只是我們剛才講的「覺與迷的差別」啊!(師父笑說)對不對?是如理如法與不如理如法的差別啊!

所以,回溯回來,把我們從最下處著手,期待值在最上處,那麼在當中、無形中我們就在亦步亦趨往內接近,往我們的內在接近。所以,佛法是內學,不假他求,畢竟「心外求法,了不可得,他心覓法,無有是處」,正法與外道的差別亦只是這一句話而已,「心外求法」即為外道。所以,「極樂」可是正法、可是外道,一念迷,一切佛法皆是世間法,只要你一念覺,一切萬法皆是佛法,差別就在這裡。所以不是有看經的、有在跑佛寺在那裡跪拜叩首的人叫做佛教徒,不是這麼說,是佛菩薩承認還是眾生承認的差別,現在要讓眾生承認比較容易,對不對?只要有證照就可以了,那有證照不一定有實力嘛,對不對?

上一次我們去台北XX局講座,那是他們上班的中午休息時間,他們很多社團都會在那個時間辦一些講座。我們本來是聽說有一個佛學……他們好像也是稱「學佛」比較正確,為什麼不講「佛學」?因為「佛學」徒增知見研究,是一個學術,不見得能真正改變我們的人生,可是可以讓我們知道很多佛家的常識知識,對一個要改變人生的人,我們不勸走那一條路。那麼對一個要追逐名聞利養的人,那條路也不失是個路徑,(師父笑說)只是說最後會去哪裡自己要知道。那「學佛」〜學習佛,學就是把自己放下,栽進我學的對象的這些知見、這些智慧。所以,「學佛」顧名思義就是放下我自己的想法,我們說模仿也好,全部轉化、汰舊換新成佛菩薩的想法。事實上,佛菩薩無一法可想,祂無意、沒有想法,這是一個應對俗說來講讓大家好理解,你要去體會那個味道。

我們中午去,進去的時候就等,後來時間到了就有一些他們的員工來,然後有一個進來,看到,就問介紹人說:「妳們那個老師在哪裡?」介紹人就回答:「在前面,前面那一位就是。」她一看,二話不說,臉就沉下來了,口氣也不是很好,「這是什麼老師?老師哪有那麼年輕的?」說完,馬上掉頭就要走,(師父笑說)我們這個介紹人就苦苦哀求,你看,好窩囊哦(眾人笑)!苦苦哀求:「拜託啦,要不然妳坐下來一分鐘、二分鐘都好。」那個人才好吧、好吧,只差沒說「老娘坐下來聽聽看」這樣,就坐下來二分鐘。那她們的時間好像是五十分鐘,五十分鐘敲一次鐘「下課了」,再過五分鐘又敲一次鐘「上班了」,她們要上班的吶,不是閒閒沒事做,結果最後是撐到一點零八分,還不走吶!

剛進去的時候,因為台北有時候屋子內外冷熱溫差比較大,我會帶一件比較薄的衣服,進冷氣房就穿一下才不會毛孔微寒。那時候小妍就問說為什麼不把外套穿起來?那天剛好我帶的是那件薄薄的唐裝,有的人說穿那件好好看,我說那件才一百五十元(眾人笑),對啊,沒講你們也都不知道,對不對?以為是多珍貴的衣服。結果那是什麼衣服?那個是小時候學生時代人家國樂社的制服,(師父笑說)很抱歉,現在你們有錢也買不到,因為絕版了,即便很便宜,可是絕版的。小妍就說怎麼不穿那個?我說這裡也沒冷成那樣,(師父笑說)其實我不是這樣講,我說:「咱們是靠實力,不是靠這些外在的行頭」(眾人笑)。行遍江湖,除了實力還是實力,在各行各業都一樣,那麼實力不是要跟人家比,所以,學佛的人切記,你做好自己的第一名,不必去跟人家比高比下,因為有爭辯、比較之心即失去佛法的義理了,所以怎麼學都不是佛法。

所以,很多人學法學去當阿修羅,這很多啊,就是說學法要跟人家爭嘛,什麼都要爭第一名。那爭第一名的人有的有福報、有的沒福報,所以你們就知道,有福報又處處用法去跟人家爭的這種學習者,最後就受身轉化在六道輪迴所謂的「天阿修羅」,那稍微降低一點、比較沒福報的就「人道阿修羅」,以此往下類推。四聖法界沒有阿修羅,所以最高只能講到天阿修羅,現在學佛的人基本上很多會去那裡,你們可以觀察身邊有沒有,脾氣很糟、處處要跟人家比較,比不贏就心鬱悶……等等,就看他的積分哪邊偏重嘛,他如果嫉妒心、比較心即便很強,可是少過他的瞋恨心,他也不用去阿修羅就直接去地獄,有這些等次。

所以,為什麼要學習明白?明白就是讓我們預防走錯路,那麼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只要我們在寂光心現識變之後這一截,全部都在因果的世界裡,那到什麼時候因果也空了?就是回歸寂光淨土的時候,因為那時候沒有緣了,所以因果產生不了作用。回歸寂光淨土、回歸大光明藏,那個是一個學佛的最終極目標,就是圓滿佛,常住寂光。那我們常住娑婆嘛,佛來到娑婆,祂也還是常住寂光,以前我們常說和釋迦牟尼佛牽手散步,我們還踢到石頭、踩到狗屎,祂都不會,祂說祂就在寂光、極樂世界,我們說這裡明明就穢土、娑婆世界,祂就會告訴你:「嗯〜從這邊你才能體會到有不同維次空間」。那不同維次空間它具足,所以就是這樣才會有人看到鬼,對不對?有人看到鬼呀、會作夢呀,當然,會看到鬼的也會看到神,這個就是維次空間突破了,在某些因緣具足之下,他突破了,所以能夠契入。

那麼真正能夠自在突破維次空間的就是禪定的功夫,禪定就是清淨,清淨到極處。那禪定有級別,它在六道輪迴八個等次,所以叫做四禪八定,禪定生色界天、無色界天。那麼色界天之前又有四個等次接近禪定,這個叫未到定,所以生欲界天的後面四層,從哪裡算起?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個層級不是福報就夠,還得自己有這個相似禪定的未到定才能去。那麼在忉利天玉皇上帝那個世界以下還有一個四王天,這二個是欲界的二層天,下來就是人,這二層天靠福報就可以了,所以,行十善、四無量心即可以到達。那「人」行十善中品、五戒,一層一層上去,所以,功夫愈深,你的靈性層面就愈高。

那四禪八定還不究竟,第九次地定完全放下執著、超越六道輪迴了,那個叫阿羅漢,阿羅漢因為他沒有執著,所以可以勉強相信自己的看法,他叫做正覺嘛,他的知見是正確的、沒有偏斜。那麼在六道輪迴裡的眾生通通有偏斜,我們都不例外,所以人道的眾生他強調什麼?他強調思想家,思想家就是我們以前在說的標準的六道輪迴眾生,如果你不要在六道裡受苦,你就放下「思想」這二個字,就是說不要追逐思想家,「我有一套什麼的要跟你們說」那就永遠拔不出來了。所以,地獄抽釘需持五戒、天堂掛號需行十善,當然,不是二百元解決,(師父笑說)以前聽人家說參加宗教,說繳了二百元就解決了,現在不知道有沒有漲價?因為事業、事業,很多慈善……慈善家是以慈善起家,宗教家是藉著宗教起家,所以,這都還是在行人間的事業,那個就有點冤枉。事實上,要讓我們超越是成為一種志業,志業不是謀事情自利,事業不管你掛什麼名相,通通在謀事情自利。

這個就是要學習成長第一個關鍵〜方向要搞清楚,你為什麼要學?你為什麼要接觸?絕對不是要得到我們前面說的三個而已,財施、法施、無畏施得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絕對不是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副產品,本來就會有,可是,你有這個不見得會有真實生命。所以,學法一定要毅然以天下為己任,沒有自己,我只是要知道這些工具好讓我去利益眾生這樣子而已,學法就這件事情。那我們現在有多少學法的人都方向搞錯?百分之九十九,一百個人有九十九個是這樣,剩下一個呢?剩下的那一個說他並沒有在學(眾人笑),結果還是零啊,對不對?所以,百分不能算,要用二百分比、千分比、萬分比,萬分之一。

真的啦,要不然你們去想,你們人生當中……包括鏡子裡的那一個人和周邊遇到的人,哪一個離得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自私自利?就這四句話,這四句話如果具足,學法方向就錯了啊,學法就是要和這四句話背離的,那這四句話尚且沒有了都還沒有能力學佛吶!所以,我們才和諸位講,學佛的人不是消極的人,那是世間人的錯知錯見,事實上,你非得要是天下第一等人才,你才有資格學佛。(師父笑說)那以前不太敢講這個,因為說了沒人要(眾人笑),必須是天下第一等人才才有學佛資格,而不是學了佛變天下第一等人才,不是這樣吶,你知道嗎?要搞清楚、弄明白。

(師父笑說)所以就不是在那裡做法會,做一做了數,看命運會不會變得比較好,對不對?還想到自己的命運……那就糟糕了。你只要毅然如行正法,二十八層天的天主共同的責任就是令你財寶豐足,你自己都不用賺啊,所以,那時候想說人家講我們很會經營自己也沒錯,原來這種方式經營自己,你只要如行如來正法,那麼二十八層天我們降下來講好了,「忉利天」玉皇大帝大家比較熟,全地球人加起來的財富有沒有玉皇大帝多?好像沒有祂多吧!那祂是其中一個天主護持你,你會吃虧嗎?所以,放下即得啊!如果一個人如行正法,還會在那邊有一餐沒一餐,除非他示現就另當別論,不能〝燒厝燒過間〞(台語:比喻一概而論),對不對?除非他示現,要不然他如果是真的學又變這樣,那二十八層天的天主都要被抓去打屁股了,你們不知道嗎?所以,不要說到二十八層天,一個人不用圓滿如行正法,就三皈即得三十六個護法神、持五戒就有二十五個護戒神,所以,一個人只要真正如實受持三皈五戒,總共六十一個護法神,他怎麼會命運不好呢?從這個角度,怎麼會被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給干擾?所以,我們一定要去明白這些理路。

那麼什麼是三皈?皈依佛、法、僧,對不對?那現在又去找木頭人皈依,每天抱木頭人說是皈依,是木頭人皈依你還是你皈依它?搞不清楚啊!以為佛就是佛像啊,這就是某一方面基督教在說的「崇拜偶像」,「崇拜偶像」是不正確嘛,那麼偶像有二種,一種是質化的偶像、一種是心中的偶像,那都是崇拜偶像,所以,佛教徒批評基督徒,基督徒批評佛教徒,這叫做〝龜笑鱉沒尾〞(台語:比喻五十步笑百步)(眾人笑)。他們不知道最喜歡的那二個人〜耶穌和觀世音菩薩,每天在那邊泡茶聊天,人家很〝麻吉〞(台語:形容感情很好)啊!因為一個講博愛、一個講慈悲,博愛與慈悲是不同用詞,義理一模一樣。

我們這樣講還是方便講,一起泡茶聊天還有你、我,有可能根本就是同一個,觀音喝茶的時候,耶穌即在喝茶;耶穌在喝咖啡的時候,觀音即在喝咖啡,對不對?那麼祂們二個在喝的時候,你們應當要同時都在喝了呀!(師父笑說)應當嘛,對不對?眾生皆有佛性,眾生本來是佛啊,那為什麼祂們在喝,我沒喝到呢?這奇怪了,應當同步啊!為什麼?宇宙是同體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昇華,要不然這個境界我們永遠只能當作故事而已。那故事也不錯啦,故事如果有啟發性,還可以幫助我們,所以我們就取得它的啟發性嘛!那為什麼祂們二個同時可以喝咖啡,我們不能跟祂喝咖啡?對不對?祂在喝,我們就在喝了嘛,因為我們裡面也有慈悲,我們裡面也有博愛,所以我們的慈悲、博愛在喝咖啡,等同一如啊!

那幾乎能做到那四句話的人,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一個,這是真的啦,而且這還是保守的說法。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講清楚說明白?是希望諸位能成為那一萬個之一,如果這邊都是那一萬個之一,你看,這邊就是一塊寶地了,知道嗎?科學家去做研究,也講現在的災難只要全世界有八千個人修正心行、端正心念、回歸回來,地球的災難就沒了,就會被這八千個人攝受住。那佛家更厲害,四個人就解決了,四人為一眾,四人理踐六和敬即為和合僧團,地球只要出現一個和合僧團,全地球即無災難。所以,如果你們能夠去落實理踐六和敬,成就地球裡面的和合僧團,地球就因你而無災難,就四個人就夠了。那我們做不到,沒辦法整個地球,至少也要淨化一方,對不對?人家說若哪裡出一個聖者,他方圓幾里內就不會有災難,淹水淹到那邊也繞過去了,古時候也有例子,出孝子的地方,地震到那邊就避過去了。所以,那就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畢竟這是自耕的方法。

那麼農曆七月到了,法會又開始要盛行了,有錢有閒的可以去做,(師父笑說)我比較不勸那些沒空、沒錢的去汲汲營營。有錢有閒要這麼做是人身自由,誰管得了,可是,做的時候也要有正確知見,要知道為什麼做法會會有用?做法會又來了呀,為什麼要去做法會?「因為我們人都有冤親債主」、「命運可以變得比較順利」對不對?我不是幫自己做,是幫家裡的人做,家裡的誰、誰、誰,為什麼要幫他做?因為他很囉嗦會障礙到我啊(眾人笑),所以要幫他做,一個一個做。那你看,就像我們剛剛前面講的,所有人學法都這樣,很少人是真心護國息災,因為全天下太多災難了,我要跳出來做這個法會,攝受住整個宇宙的磁場,好讓宇宙恢復正常秩序。

所以,我們現在若有人有錢有閒的,我就勸他以這種心態去落實它,(師父笑說)不要只想說做個法會可以讓冤業比較少,我們可以過得比較幸福這樣而已,這樣的心量太小。量大福則大啊,量小哪裡來的福?對不對?哪裡來的福?過去生中累積帶來的福,那可不穩當,那個會折掉。所以,我們要創造未來生生世世的福祉,就學習釋迦牟尼佛把福留給眾生享,自己一定是最有福的那個人,一個利濟全天下的人,那一個人就是全天下最有福報的人。我們的心念不是往那邊,我們當然人世間……就不要講太大(範圍),連我們的生活都會處處成障,煩惱憂慮牽掛一堆揮之不去,原因都是因為我們的心量不夠大。

好,那學法的方向搞清楚,不為自己、是為天下,那麼這個「為天下著想」也是一個方便說,因為人迷失了才有對法,換言之,回歸自性本然而已嘛!所以,唯論「見性」一法,禪門直接了當講「見性」,其餘不論,意思是說「唯求作佛,餘物不求」。要如何才能作佛?見性啊!見性就離開人世間的這些事事物物,你離開了,你隨處六道當然是處處皆圓啊!你看到萬類之中當然個個是佛啊!因為心現識變嘛,你回歸自我真佛,你變現出來的當然是佛形佛相,而不是那些木頭偶像。所以,皈依佛者〜皈依自性覺,皈依回來我們的真性覺悟。

皈依法不是去找一部經在那裡撐而已,當然要契入它的真實義理,我們說唸佛、念佛,最後還得實相念佛啊,不是只有持名、觀想、觀相而已,甚至還有一百零八遍的……反正就有一個數字這樣,如果沒唸到就好像若有所思,對不對?那還真的有所失了,因為你心若有所思、不平靜,你唸的幾萬次都沒效。所以,是透過這些方便之法讓我們回歸我們的定靜之心,安住心於清淨,清淨自然起用開智慧,智慧達到極致圓滿,你就又是佛了嘛!所以,皈依,回頭依靠回來自性正,正而不邪謂之法,我們所讀的經、這些法是為了導正我們偏頗、迷失的心性,是為導正用的,所以,我們瞭解之後導正回來,那我們就正而不邪了,就回歸啊!

那麼皈依自性淨即為皈依僧,僧者〜淨也,淨而不染,所以,是透過這些梵行(清淨之行)讓我們回歸回來我們的清淨本體,畢竟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回歸我們的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我們本來就圓滿無瑕。

那麼五戒〜殺、盜、淫、妄是性戒,本來就不犯它;酒是遮戒,所謂的防禦戒,因為一般人碰到這個會擾亂我們的神思,會讓我們的身失去控制,容易犯到前面的性戒,那麼就等於破戒,所以才把酒戒列在五戒之中。那麼既然它是遮戒、防禦戒,我們就要從理體去講,所以,一切人世間能夠讓我們一接觸到會違犯到所謂四個性戒的,通通要列在遮戒裡面。比如有的基督徒會問說……(師父笑說)不好意思,這有時候會得罪到人,比如說抽煙,「抽煙」這個事情《聖經》又沒有說不行,佛經裡面好像也沒有「抽煙是戒律」這件事情,那麼我們學法一定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所以,這一條依義不依語挑出來,我們就知道了,《聖經》有一段話:「人的肉體是上帝的聖殿,上帝住在聖殿裡」,所以,我們對一切人事物需要去恭敬、真誠以待。拿「抽煙」這件事情來說,抽煙是不是污染了聖殿?那就好比我們拿著很污染的東西去人家家裡起火揚塵,那就污染到啦,那麼污染到等於失去我們內在的恭敬、禮敬嘛,所以,從依義上它好像也是一種戒。

乃至現在又更廣了,以前很少聽到嗑藥、毒品這種東西,現在變成一種常態,年齡層也降低,所以,這一類的基本上也都在所謂的遮戒裡。有的人他遮戒的程度又不一樣了,比如說「酒」,如果我們像是鄭康成(鄭玄)那種千杯不醉的,酒戒就對他不起作用,他也不需要。鄭康成你們知道嗎?他有一個師父是漢學大師叫做馬融,他們當時有一個風氣,就是上課的時候旁邊會有彈奏樂器的樂師,就好比有的小孩讀書不是都喜歡放音樂?類似這樣,他們那時候沒有CD,所以都要現場演奏,就在垂簾布幕之後演奏。馬融授課時就會觀察底下的學員,其中有一個連續三年讓他冷汗直流,就是鄭康成。

他說三年來他看所有的學員都會分心,都會去看一下後面的樂師,因為樂師是女孩子、長得很漂亮,學員都會分心,然後他對這些學員就沒有什麼防衛心,結果看到一個連續三年目不轉睛,從來沒有往二邊飄過眼,這一個人就是鄭康成。他心想:「糟糕了,我的功夫都被他學光了,該怎麼辦?」,於是心裡就生起了嫉妒,想要設下鴻門宴,把鄭康成給做掉。古時候宴中當然就有敬酒的禮儀,馬融就叫所有的門生去向鄭康成敬酒,因為他是模範生,目不轉睛、功夫又學得最好。結果三百多個人一人一杯,鄭康成就得喝幾杯?他們就是設計鄭康成若酒後亂性,迷迷糊糊走到外面那個涼亭……最終一點要離開的時候,若有違背禮的部份,他們就藉機動手,結果鄭康成如如不動,走到外面涼亭還是作揖告辭,於是保住一命。你看,要千杯不醉才能去喝那個酒,那就不會犯到,我們有些人只要幾杯就倒了,所以這些就是要去做一個防微杜漸。

在戒律裡有所謂的開遮持犯,如果一個場域需要我跟人家敬一杯酒,而我堅持不要,造成眾生的困擾,我就犯戒了。這很多人無法瞭解,佛家明明有酒戒,你喝了就犯戒,怎麼現在不喝是犯戒?所以,佛法是通權達變、通情達理、活活潑潑的,我們不能死在教下、死在戒條之下。你和人家打成一片,你自己又如如不動,你再跟人家解釋不需要喝這麼多,你才有機會透過這一片祥和的狀態裡面讓人家接受你所講的這些如來正法,如果你那一杯酒不喝,你叫做破戒。當然,前提之下是我們有影響力,我們不能以這個為藉口說要喝一下(眾人笑),所以,佛法論心不論事,不是在形式上。

為什麼兩邊都要講?是讓我們瞭解它的理體,我們不能……很多貪杯的人就覺得找到藉口了,很多人會這樣,所以,該喝不喝也是一種破戒,開戒也要開緣,要為廣度眾生故。遮戒就防禦、預防,預防勝於治療。持就是一般所熟知的有持戒,那個持就是做的意思、守住的意思。犯戒也好懂,就是沒有做到,可是,我們剛剛如果不講前面那一個,大家好懂的是在另外一邊,我不能碰卻碰了叫做犯戒,那麼我該碰而不碰也叫犯戒,所以它不落在二邊,這樣不執著才成立,不是叫我們找個地方、找個對象來執著嘛!那當然一般我們講「擇善固執」,那還是執著,還是不對,還是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可是,當你為惡多過善的時候,階段性擇善固執一下還不錯。

所以,佛法本來不講次第,畢竟本無一次第佛,眾生也不必去執著它,稍微給我們自己一個次第的空間也不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回歸啊,對不對?可是,當我們迷失太久了,「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也不錯啊!所以,二邊平等。佛法是不二之法、平等法,法門畢竟無有高下,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才有諸多法門的不同,它也是因應眾生八萬四千塵勞而立啊!畢竟佛本無一法可立,可立的皆是方便用,我們要慢慢去瞭解這些形形色色,才不會落在我們自己的象牙塔、自己的窠臼裡頭。

所以,學法要活潑,不能死死板板,當然,禮不能廢,為什麼?道德〜佛菩薩的標準;仁義〜天、人的標準,禮是最後一道防線,就是做人的最後一道防線。那現在從民國以來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以來最亂的時代,因為只有這一個朝代沒有開國就制禮作樂,其他的都有嘛,清朝也是啊,都是在末世的皇帝裡頭敗掉,那民國是從開國就敗了,因為沒有制禮作樂啊,換言之,眾生不懂禮了嘛!一個國家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乃至於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在做教學非常辛苦、很多障礙的原因在這邊,並不是他不對,而是遇到的緣本來就這樣子。

那對一個心淨的人他也不成障,只是說眾生福報的這邊,他會有一些干擾,那麼我們要把自己變成大福報的人就要拓寬心量,成就為大心量的人。所以,我們要去瞭解這些事,可是不去做分別和貼標籤,所謂我們的五見〜我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要卸除這些,這五見不卸除,我們永遠在六道輪迴裡。那我們要明白這些歷史的流衍,瞭解之後是為了舉外明內,為了讓我們見微知著,為了讓我們體會到這些經驗法則,所以我們才知道自己要補足什麼。那別人沒有的時候我們自己要有,這個就是從我們「上功不昧下行」的下行捉摸起,你只要下行的圓滿即是上功的圓成。

次第是方便講,會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啊,做一件事情有時候已經究竟圓滿了,不必再來個二、三,好比說你在戒裡面你同時定、慧了嘛,道共戒、定共戒啊!那麼你在定裡面同時具足戒和慧嘛,你有智慧本來就戒、定圓滿嘛!所以,一即一切,三而一、一而三,包括我們的覺正淨亦復如是,包括所有一切……很多人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也常常勸人家這樣,可是,也希望你們從這些有為制式的學科上的一門深入去深入而達成什麼?整個遍虛空法界是一如的那個「一」去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恆通三世、遍及十方的這個一,所以它是一即一切的一、一切即一的一,是一個總體、是一個整體。所以,從這個總體去深入、長時薰修不間斷,生生世世,你們本來就回歸,長處在佛位而不墮眾生位。

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可深說、淺說、廣說、狹說,那麼人貴自知,我們自己在什麼階段,我們就用什麼樣的一門深入,在當下的那個圓滿就是整個虛空法界的圓成。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就可想而知我們很少在功課裡面真的定靜進去,要不然你就不是看經看到一半就打瞌睡,而是「我知道了,整個虛空法界就是這麼一回事」。哪一回事?說似一物即不中,所以說不出來,能講的都是不對的,起心即妄、動念即乖、開口必錯,所以那是一個意境,自此以降是入佛位境界,必須親證,非邏輯所能測度。我們是就有為入無為,所以就比量入現量,都好啦!所以,隨所住處恆安樂,走到哪裡都好,這樣就好了。

看看諸位有沒有什麼疑惑?

學員甲:師父,可以為我們解說一下何謂「性相一如」? 

師父:性即空,我們說體、相、用、因、緣、果、理、事,萬相幻有,所以,真空妙有是一不是二,因為它是從角度來講,相是誰所生?性啊!性是相之體,所以,體用不二啊!它是一個。比如說妳的人在作用,是誰在作用?絕對不是妳這個工具(身體),可是,沒妳這個工具哪來作用?所以是一不是二,叫我們不作分別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無住還得生心嘛,生心無住、無住生心。所以,菩薩圓滿在哪裡?無所住而生其心。那麼一般人只要無所住而不生其心,所以,偏在空,這是永嘉玄覺講的「昏住」,應該是「無住」,他是「昏住」了。那「無住」有時候我們是簡說,略過了「生心」,生心是所謂相幻有的部份,無住是性空寂的部份,一如啊!

就好像說妳看到的世界,妳拿開妳的見性,妳是看不到的,可是,妳看到的沒有離開妳的見性。換言之,當年釋迦牟尼佛不是告訴那個國王(波斯匿王)說……因為國王眼睛視力比較不好了,釋迦牟尼佛問他:「第一次看到恆河是什麼時候?」他回答說:「小時候,大概是三歲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又問他:「那時候看到的和現在看到的有什麼不一樣?」他說:「沒有不一樣」,「那你老了,你不一樣了,所以,相幻有會變化、依識起用」。事實上,相在什麼時候能夠去不變?我們的性不作用的時候,它就不變了,所以,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相就不變了。那麼從六道輪迴來講,它是極度變化的世界,心現識變嘛!那從四聖法界來講,它是少變化的世界;那麼從實報莊嚴土它是什麼?心現無識變的世界。回歸寂光,尚且相也無、性也是假名,所以那是不二法,叫我們不要執著,妳如果不執著,妳就活在性相不二的世界裡,尚且還加上不分別、不妄想,這三個沒有了,我們就活在性相不二的世界裡。 

學員甲:所以,意思是說還是必須要往內修就對了?

師父:唯一一條路是往內,可是,「內」又是相對有一個「外」來講,如果我們強調一個內,好像落在一法,對不對?所以,為什麼常常講「內」?因為眾生往「外」,著那個相、忘記那個性,性好比是內嘛!事實上,性無內無外,內外都在性裡頭,比如說妳能講出來是不是都是宇宙萬有?妳能講得出來、看得到的,那妳講得出來的內和外是不是都是宇宙萬有?那宇宙萬有的現相是誰變現的?是自性變現的,對不對?所以,自性不可定義為外亦不可定義為內,只是方便講對眾生迷心他求、往外,因此一直強調一個內。

所以,佛法在某個層面是一個對治之法,妳如果沒有那個病,就不用吃那個藥,妳如果沒有往外面去追求,妳就不用再多一個往內求,妳知道嗎?因為本來無一物,妳要去求什麼?就是我們常常往外了嘛,所以才要叫那個人往內啊!比如說我們這個家的孩子常常往外跑,所以我們叫孩子要趕快回來,他若已經在家裡,就在那裡吃飯,妳告訴他要趕快回來吃飯(眾人笑),這個就很奇怪的事情嘛!太歲頭上安頭,多此一事,妳還會讓他混淆了。所以,隨方解縛、應病與藥、就路歸家,藥到病除……病除還得要藥亡,要不然就是叫做嗑藥,我們現在的孩子沒事吞那些藥叫做嗑藥,那是物質嗑藥;我們的心本來沒事,我們一直要求那個法,嗑藥啊!所以,就是有人學道學到去三惡道,對不對?(師父笑說)有的人吃補反而吃到身體毀了,所以,對法啦!

人生掌握一句話「無過無不及」即得,恰到好處啊!所以,眾生和佛菩薩感應道交絕不失時,為什麼絕不失時?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嘛!那因為祂無一意可成,所以祂可以恰到好處。我們就是想太多,會設定、會計畫,所以永遠跟不上那個變化。跟不上變化的時候就有瑕疵嘛,還要想一個「怎麼辦」補足那個變化,所以沒完沒了,眾生就是在搞這件事情。那佛菩薩是什麼?本來就沒計畫啊,哪裡有變化?所以就沒變化,相對上沒變化。那在六道輪迴裡有這個相對,所以就常常變化,還搞得我們什麼?天下本無事,結果變成後面那一句〜庸人自擾之。

學員甲:謝謝 師父。

雅聰師姐:剛才 師父有提到「要學佛,非要天下第一等人才」,那學生自己知道年輕的時候犯戒,就是在五戒裡面「邪淫」的罪犯得很重,不曉得……

師父:瑩珂法師是個破戒的僧人,有一天他聽到、知道《地藏經》的嚴重性,他知道自己犯下了唯一果報「阿鼻地獄」的罪業,就被嚇到、開始緊張了,然後到處參問他的師兄弟該怎麼辦,有什麼方法讓他可以趕快脫離,永保不去地獄。師兄弟好心告訴他:「念佛求生極樂」,那麼好說他透過那個「畏懼」的督促力量也可以辦到,所以,妳看,法非定法,不好的也可以變成好的。

我們一般講說人不要害怕、不要畏懼,一定都勸人家這樣嘛,哪知道「畏懼」對瑩珂法師是好事,對不對?太害怕了。結果他就瞭解這個理論嘛,那因為他的害怕,他求生的願力讓他至誠之心流露,所以,他三天內就把阿彌陀佛給念來了。念來了之後,阿彌陀佛告訴他他還有十年的陽壽,所以十年後再來帶他,他聽了更覺得害怕,「我是破戒的僧人,習氣深厚,這十年萬一控制不住,不曉得又要造罪多少?」所以他請阿彌陀佛趕快把他帶走,阿彌陀佛也答應三天後來帶他。然後他就很歡喜,還跟他的同門師兄弟講,卻被測度、數落一番,大家覺得哪有可能,因為他破戒,結果三天後果真來把他帶走。 

這是真實故事,那麼它告訴我們什麼?眾生皆有佛性,佛性不二,法有常有斷,佛性無常無斷!眾生有善有惡,佛性無善無惡!所以,但論見性,不論這些淫欲、不論這些造罪、一闡提……一般人所謂的無善根人嘛,可是,不是叫我們去創造淫欲,妳知道嗎?是叫我們心離之後本來就會卸除。所以,逝者已矣、來者可近,是看我們當念……此時此刻當下以後的造作是什麼?一般說什麼?「此時此刻的以後」那就是來者可近,那逝者已矣、來者可近就叫做「懺悔」〜懺除過去前愆、悔其後過不再造,顏回的不二過,他就往上昇華了。

那麼妳早在這些業障未來現前的時候妳去成佛嘛,妳就可以倒駕慈航,利用這些業障變成一種逆增上緣,再回過頭來度化眾生。畢竟佛菩薩如果和眾生沒有「緣」這個字,祂也沒有能力度化眾生,無信無緣不能行度啊,它只說「緣」,並不是無信無「善」緣不能行度吶,業有善、惡、無記,緣非定緣啊,所以有善緣、惡緣。在一個覺悟者的狀態,任何惡緣來到他手邊都可以轉化成善緣,然後又可以回溯回去度化眾生。所以,要用這一個觀念和方式去成就自己的未來比較重要,無須繾綣情懷於過去,我們說莫須回首前塵,來者可近,是看妳當下的氣魄在哪裡。

我們說學習第一等人才,如果我們認為不是第一等人才,我們就去成就成為第一等人才嘛,那麼我們同時又有學佛的資格。所以,我們六道輪迴都叫先修班,我們先瞭解一下佛法是什麼,都還沒看到門啊,對不對?更遑論登堂入室。我們說要入不二法門,(師父笑說)我們連看都還沒看到,所以我們可以先修也不錯啊!所以,安住在當下,不思善、不思惡,妳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妳當下如果不思善不思惡回歸本來面目,妳當下即佛,就解決了嘛!這一招還比瑩珂法師厲害吶,瑩珂法師還要去、來,我們不來不去啊!即身成佛,當下即是。所以,二六時中淨念相繼,清淨的念頭不間斷,在我們未來的二六時中,二十四小時每分每秒去訓練這件事情即得。

過去的並不是抹一抹就會不見,可是,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所以,我們常常在想,我們又鑄造一個念、又形皆有識,形皆有識又現前又想一次……,妳看沒完沒了的惡念,眾生求出無期的其中一個主因就是這樣,我們會想啦,所以叫我們棄思絕想,不要去想。當然,不是叫妳去認同才不要想,而是不認同也不用去想,去創造正確的認同就好。煩惱剝落盡、智慧增增長,妳只要走鋼索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注意在鋼索上一直往前走就好了。妳管後面本來有什麼灰塵、什麼風吹就會摔落,雲飄來也不要理它,妳就走到位了。那個叫什麼?青秧插滿田,退步是向前,妳哪知道腰一挺直就已經都種好了,妳如果每插一株又顧慮一株,踩死了再插一株,等妳起來,「哇〜怎麼都踩死了?」(眾人笑)對不對?再重來一次,重來變成輪迴,生生世世。所以,但盡妄情、莫更覓真,「盡」就是沒有,妄念、情執通通丟掉,不理它〜莫更覓真,本來就是了。 

淑真師姐:請問 師父,我一直在「誠」和「量」沒有一個方向,因為我覺得這二個字是我最做不到的,所以請 師父給我一個方向,謝謝!

師父:我們人類有根深蒂固的「我」,所以,「誠」很難升起,畢竟曾國藩講:「一念不生是謂誠」,只要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我」,「我」一定會生念,所以我的「誠」當然會沒有。所以,我們從比較級上去訓練,可能是一個階段的必要,因為不能要求「一念完全不生」一次到位,我們有習氣嘛,所以,「誠」和「量」是從哪裡訓練出來?從二個字〜布施,三布施具足、不間斷,即便會不捨、心會痛……什麼的都不管,我反正就是要去做就對了,多少通通要做。做久、習慣了,妳就愈沒有「我」了,愈沒有「我」,「誠」本來就自己流露、「量」本來就大,它是蹺蹺板原理。我們不願意布施的人肯定沒量,我們只要硬著頭皮去布施,「量」就被妳ㄍㄧㄥ出來了。

那剛開始的量是有所求的量,後來習慣了之後,習慣成自然就變成無所求的量,最後變成沒有慳貪那個本量,本來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個量,最後就變那樣子,所以,從布施可以訓練得來。事實上,布施也是在訓練我們心量的,因為眾生有慳貪,有慳貪相對心量就不容易產生。有真誠的人量本來就大,所以不必把它劃成二件事情,它是同一件事情,它是從不同面相去看而已。比如說妳的後腦勺和妳的臉的差別而已,都是妳的頭,「量」也許是妳的後腦勺,「誠」是妳的臉,它是同一個事情,這個事情只要靠我們不間斷去布施,本來就可以去取得,因為妳本來就有啊,那如果妳本來沒有的,也不用做了。

所以,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覺」裡面勢必要有的就是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手段方法落實在布施奉獻。那布施奉獻的對象是誰?一切眾生,不是我的鄉里民這樣子而已,不是我認識的、我的家族這樣而已,是一切眾生。那麼原則是隨緣,遇到的妳就布施,不必去攀緣找對象,找對象很痛苦,有時候會找不到,妳知道嗎?我們若無量,我們就想不出來什麼人值得我們布施,對不對?所以,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比如說妳眼睛閉上隨便一點,點到就是了,隨機取樣。

那「眾生」再深入瞭解,眾緣和合而生成之現相謂之「眾生」,換言之,妳家的桌子也是妳布施的對象啊,妳家的水也是妳布施的對象,包括妳家的空氣也是妳布施的對象,妳要善待這些含靈蠢動,那這些就是遇到的緣,通通是啊,妳走到哪裡通通是。比如說明天要開車回去了,我搭上那個車,車子的空間就是我布施的對象,妳要如何把車子妳坐的那個區塊整理得舒適?就是這樣子而已吶,當下!那如果妳當下妳的布施行是清淨的,因為妳做到最後習慣了嘛,習慣了妳沒有得失、沒有所求,心頓然清淨,妳當下的布施即具圓滿功德,已經不再是福德了,那那時候量本來就大了,所以,以布施的方法去訓練。

嘉財師兄:師父,那我們對人生的使命感也可以從布施當中來訓練嗎?

師父:「使命感」當然也可以,可是,你的方向還是得對啊,我們說就路歸家、條條道路通羅馬,可是,我比較奉勸諸位是比較從心地上直接去挪移,布施這些是一個……變成二方面嘛,一方面可以訓練回來,一方面是我的表達,你知道嗎?那不一樣;我們可以透過它訓練回來我們這個心,我們也可以它是我這個心的表達。不要死在一法裡面,當然,也不遺漏任何一法,但不要死在一法裡面。那對法當然很多,我是覺得你們可以從這一個行為上比較容易去做到,是這樣而已,要不然有一個是最直接了當的,謙虛啊,可是,「謙虛」很抽象,要怎麼做?(師父笑說)就做不到啊!那怎麼辦?就布施啊,布施還有介質,「謙虛」對你們來說不是很抽象嗎?是要怎麼謙、怎麼虛?對不對?是要彎腰到九十度叫做謙虛嗎?不是啊!可是,謙虛的人也許腰會彎到九十度。

所以,無一定法可論,但是卻有方法可以做,布施是一個好方法。那所有的佛法也落實在布施、也圓滿在布施,不然你們說六度萬行的起頭是什麼?布施!布施是持戒的基礎,持戒是忍辱的基礎,忍辱是精進的基礎,精進是禪定的基礎,禪定是智慧的基礎,這是狹說,再拆開來講,後面再來一個方便、願、力、智,通通是般若,方便、願、力、智,般若的作用。所以,六度、十度,文殊的十度萬行……一般我們說大乘的六度萬行,那麼文殊講的十度是超越……我們說已經比所謂的大乘還要昇華,所以契入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通通在修十波羅蜜、普賢十大願王,只是說祂們修的圓滿度不一樣,可是,它通通沒有離開「布施」二個字。

那你看普賢十大願王行、落實,你沒有布施你也沒得落實,就是這樣子啊,只是差別在心境上不一樣,所以層級不一樣,有的是為了求財布施,有的是本來就會去奉獻,有的是本份、隨緣……通通有。所以,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是透過這個事情讓你訓練到生心,比如說我以前布施是因為聽到人家說可以賺錢,那總是也是布施啊,做久了之後錢也真的賺到了,對不對?相信它了,那相信它、錢也賺到,你也已經變習慣了,你這時候繼續在布施,也已經不是為了賺錢這麼狹隘啦,是你已經習慣樂善好施了。那習慣之後,我還有執著一個「善」,對不對?你看級數不一樣,做久了之後我無知無覺,那個無知無覺不是像死人那樣吶,那個無知無覺就是你不罣礙這件事情了,那變成一種本然隨緣應化的狀態而已,所以那個又超越了,你不覺得你在做一件善事,所以三輪體空。所以,同一件事情而已,事相一如,心境諸多,所以,我們要透過同樣的事情去訓練心境,那就是我剛才講的,我們可以透過布施來成就自己的使命感,對不對?我們也可以做到我本來就是因為有使命感所以在布施,二個角度不一樣。

雅聰師姐:感恩 師父……(哽咽)教化眾生……

師父:不會啦,我們說「緣來勿拒,緣去勿留」,其實我們一生從來沒想過要什麼教不教、講不講的,我媽媽她們也都知道我從小就不喜歡講話,在家裡好像是啞巴一樣。(師父笑說)可能是個性太懶惰,懶惰的人好像也應該要善用懶惰,對不對?善用懶惰去成就自己嘛,因為太懶了,所以不想走太多路,妳知道嗎?不想去涉獵太多、讀太多書,那個要勤勞的人才做得到啊,我們這種太懶了,所以,乾脆直接放下就好了嘛,對不對?那放下……不敢說即得,畢竟無智亦無得,要得什麼?有人要知道、有人要請教、要問,我們就把它說出來而已,哪知道說一說它有作用,有作用就好了,回去後有作用就好了。

我這次去台北,他們又正式啟請台北的講座,這個不是公司的講座,是台北固定的,(師父笑說)變成我的角色要啟請諸位沒事不要來找我(眾人笑),對啊,沒事不要來找我,落得清閒。真的啦,閒雲野鶴,野地無糧天地寬、籠中有食湯鍋近,我們一定要為自己的生命去負責,那其他的只是隨順過去生中的因緣去互動、互待而已,對待啊,把自己做好的互待就是一種流露而已,根本無想嘛!所以剛才我們前面也才會說那一段,很多人說我會經營,我想半天,什麼時候經營了?我們又不宣傳,我們又不辦法會、攬眾,都沒有啊,對不對?這樣算什麼經營?所以,隨順它,我們說生命自然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水到渠成。

開池不待月、水滿月自來,那水又退了呢?月自然消散啊,這樣就好,那月消散於水面,它也沒不見,所以,只是應化而已,回應啊,「化」是什麼?「化」是哪知道人家遇到你就會活了,也就是說火開著,冰塊倒下去自然就融化了,所以,並沒動一個念。也希望諸位可以秉持這個心境在你們人生的造化裡面,不管是事業也好……人間的事業還是所謂的志業,昇華自己成就無上道的志業,都不是為任何人……當然,我們說毅然以天下為己任,那個是方便講,事實上,人生只是回來把自己的責任做好而已,所以,即身成佛不礙任何工作。

畢竟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不離世間覺,我們藉著一個佛法〜覺悟的方法,不要把佛法變成是一種宗教,當然它也包含宗教,可是,不等於宗教,它比宗教還廣。所以,我們比較傾向去告知諸位原始的佛法,而不是停留在傳統的佛法,傳統的佛法來到現在就變成一般妳們所熟知的佛教,就〝叩叩鏘〞(台語:形容敲木魚、敲鐘的聲音)做法會、替死人超度……這一類,我們若人生遇到災難,都是怪業障、怪冤親債主、怪旁邊的人都不理解、怪……什麼的,都是這種,所以這個就導向成宗教迷思。那透過這樣我們再導回來,亦不離宗教吶,我們重新要恢復宗教的這些高度藝術的表法工具的意涵,再回溯回來我們的生命,我們就從宗教的這些儀式又得到美好。

那同樣一件事情,有的人得到迷信、有的人得到真信,那是看我們會與不會嘛,所以,我們只是回應而已啦,妳們若人少,我們就回應比較少;人多,我們就回應比較多嘛!如果都沒人呢?(師父笑說)就最輕鬆了,回復我本來的懶惰個性,都不用應,妳看多好。這是比喻啦,希望妳們聽得懂那個「惰」的意義,而不要去跟佛法的精進做對比。所以,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我要跟妳們表達這個事情,妳自己有什麼個性,妳同樣可以透過那個個性成就無上道,比如說台語有一句話叫做「卡巴結哩」,妳如果是怎樣,妳就「卡巴結哩」,妳不要去跟人家比嘛,對不對?

人家很勤勞,人家去看書成就多聞啊,我們就懶惰、沒那個本事,我們從小還重度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如果小孩子有那種鼻炎的,不要怪他都不會讀書,(師父笑說)我們從小被怪不會讀書(眾人笑),是他沒辦法讀書啦,那個叫業障,他很想讀書,可是沒辦法,因為心神注意力都不能集中嘛!所以,如果你們家裡、周邊有遇到這樣的小孩,先幫他消業。消業要如理如法,不是去求東求西,是改我們的個性,小孩子聽得懂就勸他,教他怎麼改個性,怎麼去廣結善緣、樂善好施,怎麼去禮敬……這些良知良能的提昇;小孩子若還太小、不知道,就我們自己來幫他,迴向啦,你們不是常常說迴向?迴向要有功德力,所以,我們自己很深入去做之後,它還是會產生一些效果,那當產生效果的時候,自體性就可以去運作,運作就沒那個事情了。

那我們要堅信,佛法第一法則就是「信」,我們就是信,所以我們現在也沒什麼鼻炎、鼻竇炎,好像也不曾為了鼻子去看過醫生,因為聽說沒效嘛(眾人笑),我小時候就聽說沒效,沒效你就不要去花那些錢,(師父笑說)不要浪費我媽媽的錢嘛,對不對?就讓它繼續這樣就好了,去學學看什麼真正有效的,太好了,佛法有用,你就深入就好了。那有用在哪裡?無畏布施,身體健康長壽,鼻子不好,身體不健康,對不對?常常做無畏布施。要信而有徵,要去證明它,所以,佛法是高度科學,那我們拿我們的親身生命去證明諸多事,財、法、無畏通通去證明啊!那你證明是你自己所得來的,不是誰給你,所以誰也搶不走。現在如果要我再有鼻竇炎,我也不知道誰有本事,對不對?

所以,為自己生命負責,這是最重要的,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老,諸佛菩薩幫助不了我們什麼,祂只能幫助我們讓我們理解,告訴我們清楚明白,我們不讀書,祂沒辦法直接給我們一百分,那麼如果能給妳的,祂可能會第一個犯法,對不對?所以,我們要明白它。那我的角度也是如此,當然,我不是說我們是佛菩薩,是我們在學佛菩薩,所以我們也不能給妳們什麼,就有人要求要說,我們就說一下這樣,妳們知道這一堂課是怎麼來的嗎?(師父笑說)好像沒時間了吧(眾人笑),好啦,約略帶過。當年好像是阿雲(麗雲師姐)她們有人說要上課,可是,第一次上課跟她們的期待值有所落差,因為以前她們去佛寺都是一本經書,結果我們什麼都沒有,我們要準備什麼經書?若照坊間也得有講義啊……什麼的等等,對啊,這次我去台北講座,XX局演講五十分鐘那個就是這樣,聽說接線的那個負責人就一直問XX,一直問她是不是真的不用power point?真的不用電腦嗎?一直問、一直問,直到前一天那個康樂股長還很忐忑在問,他的忐忑是要是出包怎麼辦?怎麼什麼都不用?她就一直回答說:「就不用啊!」(眾人笑),後來來了果真是不用。

之後才去瞭解了一下,她們以往請法師去演講,都是十五分鐘放影片,後面十五分鐘叫她們討論,五十分鐘扣掉三十分,剩下二十分鐘,站上來留五分至十分問問題,所以大概講十分鐘,(師父笑說)ㄏㄡ〜那個錢真好賺(眾人笑),當然,公家單位講師費也不多啦,重點不在那個錢,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到底在做什麼?學法為自己生命的責任在哪裡?其實學道要輕鬆一點,我們說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可是,生活態度要輕鬆愉快,法本來就是要帶給我們人生幸福美滿的,妳可以認同說幸福美滿就是每天在那裡ㄍㄧㄥ得要死?那這樣也不用學了。

所以,我們希望塑造一個比較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大家有因緣自己去昇華提昇,所以比較少外面看到的這些制式儀式、規矩等等,可是,也希望大家能夠秉持聖賢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方便是不離方正之理而便於行事。若是和天有接觸的他們就知道,(師父笑說)知道都要趴著聽、跪著聽,來到我們這裡就比較不用、沒關係,我們都可以去打個保證。所以,自己要去督促自己,畢竟不退初心成佛有餘,那退與不退都是自己嘛,(師父笑說)佛菩薩沒辦法教妳不要退,不能把驢子牽到……我們說馬好了,馬的級數比較好(眾人笑),能夠把馬牽來河邊,你不能壓牠的頭下去喝水啊,對不對?要自動自發啦!

那我們就是緣來勿拒、緣去勿留,不取不捨,來到這個世間在隨緣了緣當中去棄因絕果、建立佛淨土,希望大家也能去建立屬於自己的佛淨土。說真話,畢竟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對不對?既無塵埃,哪來的惹?所以,我們只是回歸體性而已。

雅聰師姐:可能俗套了一點,但是我還是要跟 師父說「謝謝」,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師父:不會啦,我們比較不敢這樣讓人家對待,我們以前跟人家說「一日為師,終身服務」,所以這個工作很難做(眾人笑),你們沒聽過吧?「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現在要叫誰做啊?套一句李炳南老居士說……(師父笑說)我是為說法故,不是針對妳,淨空長老告訴他:「老師,你為什麼不多教幾個學生?我好孤單,都沒有人可以一起討論這些講經說法。」他就回答他:「你去幫我找學生」,淨空長老想老半天,(師父笑說)心想:「對啊,我也找不到像我這麼好的學生」,所以就放下了。李炳南居士接著告訴他,古時候的學生要去拜老師,是家長帶著學生三跪九叩、頂上束脩,老師還要在那邊考慮一下:「到底要不要收?收了不知道會不會吃虧?」……等等,七考慮、八考慮。那現在呢?換我們拿著重金三跪九叩到學生面前請他學,他還在那裡:「我考慮一下」(眾人笑),(師父笑說)現在的時代是這樣。

所以,論實質啦,那祖祖相傳,佛佛惟傳本體、密付本心,也沒其他的事情可以說。所以,以心傳心,畢竟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我們自己要去攝受我們自己這些……當然,階段性性德不能流露的時候,我們就依靠聖教,有聖賢教育在,就是我們未來人生的領航、導引,它沒有離開弟子規、聖人訓,它是我們這一個範疇裡面其中的一樣領航機制,讓我們永遠生生世世不會偏頗。聽好,弟子規、聖人訓不要那麼狹隘只是那一本《弟子規》那本書,重點在所謂聖人的訓勉。那這個聖人也希望妳們拓寬,不是停留在六道輪迴,而是一切聖賢的代稱詞,當然也包括佛菩薩啊!那另外一個就是我們有與所有神佛溝通平等無別、無高無下的機制,那它也沒有離開這一個聖人訓的導航機制,這個要靠自己去拿捏、去深入,畢竟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在個人,那是不變的道理,沒辦法誰點我們一下,我們就飛上去嘛,對不對?若是如此,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我們就不會來這裡了,因為我們的祖、祖、祖、祖都被祂度了,我們就不會再來這裡受苦了。

所以,一日為師、終生服務啦,我們可能比較這樣期勉,也這樣在落實,我們不敢期待人家對我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父笑說)只期待不要一日為師、終生恨我們就好了(眾人笑)。喂〜會吶,妳不知道哦?所以,期待不要這樣不是因為我們害怕,期待不要這樣是因為怕妳們……我們說恨人家是什麼?瞋恨心,可不要拜一個師、跟一個老師學,結果學到去地獄了,那我們就造無量無邊罪嘛,對不對?不會啦,好自修行,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