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農曆六月初二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July 2nd, 2011 ( June 2nd on Lunar Calendar )

 

2011年農曆六月初二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1000702日,20302200

地點:寧靜園(高雄市鳥松區本館路文明巷12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宜靜師姐音聲唱頌

麗雲師姐音聲唱頌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si ki mi na i ki yon sin so mo lo

 

我們說但得深根,何愁花果,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畢竟身成而後天下成,身治而後天下治,一切萬法不離心造。所謂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楞嚴經》裡面講:「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所以,如果我們抱持著〝抑凝氣怒〞(台語:形容生氣的各種程度),我們的人生一定是煩惱、憂慮、牽掛、苦厄。這次在台北上課的時候,苦厄後面還加二個字「到底」,大家都很深刻。我們喜歡美好的日子,可是我們人卻常常在創造違背美好日子的因。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我們要學習菩薩的行宜,在一種錯知錯見的理解當中就已經避開了,所以他就沒有錯誤的結果去感受。

雖然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是畢竟我們在夢裡時,被老虎追、被惡鬼追趕,我們還是會忐忑不安,嚇得〝皮皮挫〞(台語:形容害怕到打哆嗦),醒來時還冷汗直流。那人生是一場大夢,它是一個虛幻的,即便它是虛幻,這個「受」仍然有,可是這個有還是一種幻有,所以人若要提升就一定要減輕,升嘛,重就往下降了嘛!所以我們常常講說比喻跑百米賽跑,兩隻腳沒有任何東西已經很辛苦了,更何況身上擔著很大的重擔?我們講說背著二、三十公斤的背包要去跑百米,肯定落後。我們一定要把這些……這個比喻什麼?那個背包好比說我們遇到事情了,在人生裡面遇到事情再來想要去成長,通常是比較〝硬斗〞(台語:比喻困難)、比較辛苦。那我們應該把握時機,在我們還沒有這些疑難雜症出現之前,我們要趕快去「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我們要趕快去深耕深根,深入的耕作,深入的……根扎得很深。

古人說:「樹頭若站乎在,就毋驚樹尾做風颱」(台語:比喻根若深就不怕颱風吹倒),你說有沒有颱風來?一定有啊!我們生生世世過去無始無明當中所造下的一些業因,現在會現前,叫做果報,我們一般說「業障」,「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那未來還會不會有很多災難?肯定有,我們看看我們前面幾十年如果有,後面一定有,那肯定只會加深。為什麼?這相較性的,因為我們的體力會衰,我們精神會萎靡,精氣神會往下走,隨著這個工具(身體)的老化,同一個level、同一個標準的疑難雜症,相較性我們精氣神比較不飽足時,會顯得很大,那個苦受會比較大。所以那個就是我們剛才比喻的,跑百米賽跑上面背著二、三十公斤的背包,有時候還沒跑到就被自己壓垮了嘛,也不用去跟別人比了。所以,一定要見微知著,把我們的格調提升,意思就是說把我們的立足點拉高一點,因為拉高一點你才能看得遠,看得遠你才能避開眼前的這些錯誤知見所產下的一些糾結。

人活在這個世間一定不離八苦,生、老、病、死、五陰熾盛,它是講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大分就這樣,物質層面叫「色」,受想行識叫做精神層面,都會有它的障礙。那麼「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我們常常聽,可是,我們的感受可能在遇到的時候又常常會忘記。好像世間人常常講的話:「人本來就是會怎麼樣嘛,只要來當人,本來就會怎樣……」,可是,我們很少聽說「人本來就會往好的那一面去怎麼樣的」。好比說人若遇到好的,我們很少聽說「人本來就是會這樣」;通常是遇到不好的……「人本來就會這樣嘛,所以不必太過於擔心、捉摸」。其實不是擔心啦,是本來就在擔心了,就是說不必太過於在乎,現在人是這樣。事實上,我們應該要很在乎啦,很在乎但不去做擔心想,那個在乎叫做關心,「關心」可以長養出正向的力量,讓我們變成一種精進的生命狀態,以致於我們關心它,所以才會想辦法去找出錯誤的原因、去超越它、去解決問題。

很多人是先苦後甘,那是過去啦;現在很多人是先甘後苦,小孩子的時候都已經把我們晚年的福報全部都享完了。所以,西洋人的文化〜幼兒的天堂、中年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那麼老年人的墳墓完了是不是結束了?不是啊!墳墓下去就是三惡道,是更久的墳墓,那個不好玩。那麼東方老祖宗的思維以「讓」為基石〜孝、順,所以,小孩子的時候培福、中年的時候造福、晚年的時候享福。享福的時候通常在享其「花報」,那麼佛家講「果報」,果報的前面是花報,花報就是今生今世可以看得到的,果報通常是在講下輩子,如果一個人的花報已經很慘了,那麼下輩子的果報一定慘上十億倍以上。換言之,如果一個人的花報是創造出來的美好的,他的果報也應該會好上十億倍以上。所以,如果一個從商的人……我們說有那個生意頭腦,比較會計較的也要在這裡計較啊,不能在人世間的這些榮華富貴、爭名奪利上去計較,因為在賽跑的歷程上,也只有自己跟自己賽跑,都無關乎外在的人。

那我們要透過我們的基礎去成長,一個人如果能夠頭腦比較清晰、心境比較清淨,他就比較能夠回溯到生生世世以前所培養下的一些基石,那就是我們常講的「心性的能量」。畢竟在阿賴耶識田中,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種子,上至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通通有,那都是我們一個自己嘛!所以,成佛是誰成?是自己成嘛!下地獄是自己下嘛!通通是自己。太上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他還講到善、惡,那麼我們再向上一著〜淨染不二,再向上一著放下淨、染的時候,我們超越一真法界,那時候是契入實報莊嚴土,我們的生命始堪稱真正步上美好,那麼底下的通通會有一些瑕疵,畢竟不圓滿。

所以,佛是福慧雙足尊,具足圓滿的意思,聽說以前有人把它解釋成兩隻腳裡面最尊貴的,「雙足」這樣穿鑿附會,不盡正確。我們應該從理體上去理解,因為理為本嘛,體空相有,體性無,無為極致,能應化所有的有為。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心找不到,佛家講「覓心了不可得」,所以又叫我們回歸那個真心,空有不二之心即為真心。那麼曾國藩講:「一念不生是謂誠」(真誠),真正的真誠是我們一念都不生起,換言之,沒有判斷。那很多人說我們修行不就不起心不動念就好了嗎?哪知道不起心不動念是這麼難,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念頭已經跳過去了,我們怎麼去把握不起心不動念?所以,眼前我們只能先從短期目標去努力,所謂短期目標就是放下我們自身的貪瞋癡慢、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自私自利,短期的目標嘛!

那保守估計來講,統計上一萬個人難得有一個做到,二千三百萬人裡面你除除看,台灣剩下幾個勉強能做到?那麼這是在一個什麼範疇裡面?有真正修行,所謂真正就是他的方向目標是正確的,他也努力去修正自己錯誤觀念思想行為的人,還勉強一萬個難得有一個而已,更何況是世間所謂西式教育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自私觀念……根深蒂固的這個觀念的人能辦得到?換言之,如果這個做不到,我們連佛門都看不到,遑論入佛門,更不用說入不二之門。那麼這一個是我們的短期目標,短期目標也可以從我們聖賢教育裡所謂的《弟子規》去深入落實。

那麼「聖人訓」……它的訓勉可以讓我們成聖、成賢,「可以」不代表做到嘛,《弟子規》是君子的標準,君子上去才叫聖賢,所以如果我們 連 君子都辦不到,那麼我們則遑論聖賢,更不用說佛菩薩,那麼佛菩薩裡面的最圓滿……福慧雙足尊那一個圓滿佛,就通通別想了。那如果我們沒有去親身落實,它也只是一種學術的論述,好比剛剛在跟凱西聊,說這些知見是也蠻被認同的,可是它的有別在哪裡?「道」這一個字首、辵嘛,第一個是在落實而不是我們去知道嘛,那麼現在的人常常講溝通、溝通,溝通是不是能解決事情?如果我用著我的價值觀、根深蒂固的執著跟你溝通,你也用著同樣的態度,溝通是有溝無通嘛,是不能去解決問題的。所以,一定要放下,那麼依聖賢的標準,我們各自去放下自己的五見,各自放下自己的執著、分別、妄想,事情能解決嘛!整個天下則會太平嘛!

那麼現在的學術裡面都是一種對立,我們是不是能提出一個所謂的正確的想法,再去要求這些學術單位的對立不要對立?事實上,我們的提出在對法來講也是另外一個對立而已。所以,古師大德有智慧聰明,教著我們放下即得嘛,往內在的這些矛盾放下,外在就沒有衝突了啊!這無關乎邏輯,這是真理,真理不是邏輯所能測度,真理本來就是這樣,它沒有為什麼。邏輯常常在叫你問為什麼,那麼我們要提出一套方法,然後告訴對方,對方照著我們這樣子做就解決了,對不對?或者是接受我的看法,不要怎麼樣,換言之,他也叫你不要你的想法。所以,人活在我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的範疇裡面,什麼事情通通不會圓滿。

所以,我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是叫著我們去往內在修掉的,而不是我們說我們知道有這五見,要別人去放下、要別人去修掉,因為那個「我們要別人……」的本身就是一種見,所謂見思煩惱嘛,也就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我」嘛!所以我們說「我不能戰勝風,就讓我化做風;當我不能戰勝雨,就讓我化做雨」,那化成一樣……佛家當然更高智慧〜「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可是,這個「後令入佛智」還得要我們有佛智嘛;「先以欲勾牽」還得要我們有觀機、契機的能力,如果沒有的話呢?我們還是用一種片面的知識、常識在做對立。

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裡面是不是就不要去管它?也不是!我們要回溯回來把我們自己完善即得。畢竟真理是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那麼我們現在的人又操之過急、求好心切,「心切」就是太過急躁,那麼太過急躁又好像太粗糙,為什麼太過急躁?因為方向理論方法不了解、搞錯了,你就會求好心切。所以,現在包括環保的意識抬頭,這些養生的知見風行,你有沒有看到現在的人因為環保意識抬頭而環境變得比較清潔、乾淨、比較良好?沒有啊!那整個地球有沒有變得比較空氣清新?(師父笑著以中心的清淨機比喻)我們還是得使用空氣清淨機讓空氣清新。大自然環境整個都已經毀傷了,對不對?那不是環保意識的問題。那麼環保意識的心好不好?好啊!那個叫做「求好」,可是方法、理論、方向都搞錯,「心切」就達不到原來的目標嘛!

那麼有沒有因為這些養生的知見風靡而現在的人就比較健康?好像也沒有啊,現在奇奇怪怪的病好像比以前多太多,所以這個就是方向搞錯了。在環保的前提之下,我們要心靈環保、物資環保,心靈環保就是心靈要健康,那麼心靈健康從哪裡著手?從「讓」的概念著手啊,你爭我讓。那現在的人就是一個「爭」字嘛!西方的價值觀使然,讓整個地球瀰漫在這種貪瞋癡慢、你爭我奪的世界裡。那「爭」〜競爭其實擴大叫鬥爭;鬥爭結果叫做戰爭;戰爭最後叫毀滅,那麼這是一個錯誤的路徑。「讓」讓到最後就是天下太平,那麼讓到什麼?讓到把自己的貪瞋癡慢都給卸除掉,自己也讓自己嘛!自己讓自己拓寬自己讓他人、自己讓整個大自然環境、自己讓整個宇宙不同維次空間,你讓出了,你就是虛空法界。

整個宇宙本然是一體,那麼現在的人搞錯了,他以為一個細胞是自己,他忽略了、忘記了整個身體才是自己。那我們以為我們自己一個身體是自己,忘記了整個宇宙是一個不可切分的有機體嘛!所以,忘記了就迷失啊,那迷失了之後,就開始做錯誤知見的運轉,也就是一般講的迷惑了之後就造業,造業了之後就受苦嘛,那受苦也是自作自受啊!那麼了解這一個理路之後,我們怎麼樣去離苦得樂?就必須要改過遷善、破迷開悟把我們的知見純化回來,純化回來之後,我們就是那個覺悟的生命體,覺悟的生命體裡面就會產生無量無邊所謂的福,因為「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所以要回溯回來,往內在去追尋。

那麼如果一個人了解這樣,識得一即萬事畢,他也不必到處往外去辛辛苦苦的追逐。那追逐那些……既有的福報也不必追逐啊,因為你本來會有啊,追逐那些本來沒有的福報,那麼你會辛苦的很,對不對?你還會痛苦的很,你最後還會鬱悶,因為得不到嘛,因為那不是真理。所以你是越施越多,你的得是來自於你的施,你卸下了你的心、斷了你的慳貪,你就得到一切福報了。所以,那個慳貪是誰?是自己方寸產生的嘛,所以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那唯從裡面去調節,外面即平(弭平)

正知正念不容易取得,畢竟人身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聞、明師難求。那麼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遭遇的人幾乎寥寥無幾,更遑論願解如來真實義。那麼一般這四句開經偈裡面前兩句多有遇到,後兩句大概都沒辦法,「我今見聞得受持」的標準在於做到,我不但聽聞到了、學習到了、感受到了,我也做到了,你做到了,你才能願解如來真實義。那我們可能聽錯了啊、感受錯了啊,更遑論做到啊,那麼我們一定是曲解、錯解如來真實義,所以會積非成是、倒因為果、認假為真嘛,所以以苦為樂,就是在這一個娑婆世界裡面。我們常常會把好的認知成壞的,會把對的認知為錯的,法相對有對待的話,會把對我們好的認知成對我們壞的嘛,會把對我們壞的認知成對我們好的嘛!

所以古人講什麼?「言吾惡者是我師,言吾善者是我賊」,可是,我們現在誰希望人家言我惡?言我惡,立刻就站起來準備賞他一巴掌了,對不對?言我善的呢?多多益善,然後我們就迷茫、恍神了。所以遇善境亦非福、遇逆境本為惡,因為沒有智慧啊!那麼有智慧、有心量的人,他遇到惡是福,他遇到福還是福啊!所以,佛家講到最後就一個「轉」,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所以我們要回歸我們的如來真性,「如來者,諸法如義,如其本來」,我們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本來就完美無瑕,我們要去哪裡找?

所以,這個人世間的渾渾噩噩、這些爭名奪利,我們怎麼去改變?改變自己就可以了,孟子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要花多少心思找出一個方法去改變?歷史上哪一個有抱負的人不去改變這種現象?可是,為什麼改變到現在還是諸多這些現象?只有越來越多,沒有越來越少。那每一個環境都有這一些問題,所以,理體上的扭曲,事相上無量無邊。很多人常常會講說現在哪個領域比較污濁、比較多爭名奪利?其實都一樣。每一個職場上……甚至以前我們認知最清高的學術單位,現在哪裡有清高?對不對?以前人做官是最幸福的,現在做官是最焦頭爛額、最苦的。

以前有教育啊,有聖賢教育啊,所以一般人民比較純善、良善,比較沒什麼惡事發生,偶爾有個幾件這樣子,所以以前做官的人沒事做,沒事做要幹嘛?遊山玩水、吟詩作對,所以你們現在讀的很多課本就是這樣來的,對不對?你們看你們很多課本上面那些寫文章的不就是以前做官的嗎?你看幾乎每個都做官嘛,你說:「不是,某某人是詩人」,他也是做官啊,對不對?你說白居易是不是做官?蘇東坡是不是做官?韓愈是不是做官?通通是啊!那你如果像現在的社會這麼黑暗、政治這麼黑暗在那邊鬥爭,他哪有時間去吟詩作對?對不對?

所以為什麼以前士農工商,士擺在第一?因為以前最輕鬆,所以做官是一個最幸福,以前的概念是天下唯有讀書高,因為你讀好書就可以過那種遊山玩水、閒雲野鶴的日子,偶爾有幾件case這樣,也許還輪不到你就已經被人家處理掉了,所以去吟詩作對就好了。現在我們還要在工商繁忙的日子裡,沒有清淨的心,還要靠降筆(眾人笑),有的接受到訊息要降筆,對不對?幸好現在電腦時代,降筆如果很多詩詞……,你看降筆又是誰降?一般講仙佛、神、神界、天界,他們以前都是當官的,因此很有一些福報上去做天神,所以他們還有那個吟詩作對的習氣。那是不是詩比較殊勝?也不是這樣講,它是一個表達的功具,只是它有一個意境深遠的部分,可是也不能失其工筆嚴整,我們現在習慣白話文嘛!所以,法非定法,只要適合的、對應得上的即是好法,換言之,對我們人生有幫助的就是好嘛,不一定要講哪一句話。

你們以前學過離心緣相、名字相、言說相,不要執著在文字上,畢竟四依法也有一條叫我們「依義不依語」,依照它的意思即可,不要再捉摸在文字上,所以都好啊!那「依法不依人」重要,這樣確保我們不會被現在社會很多錯誤的宗教給迷惑、受騙、上當,正知正念要靠我們自己去培養,不是社會價值觀能夠取得。那麼(正知正念)要從哪裡來?依法。什麼叫「法」?一切經典叫「法」,我們深入。所以,你看這個層面現在又很難了,因為我們現在的人懶散、怠惰、不精進,所以叫他去深入經藏,他不要。那麼不深入經藏,你就常常會失去依法的那個標準,你就沒有那個標準,沒有那個標準就隨業流轉,就是遇到誰……誰講的算數啊!那也不見得誰講的真的對啊,因為我們要遇到善知識的機會很少很少,人身都難得了,對不對?更何況裡面的聖賢?一定篩選到剩不了幾個。

學修證~學的多、修的少,證實到的稀有難逢,所以現在錯誤的價值觀變成常態,我們又常常把那少數的一些正確的善知識又定位成錯誤的,你看多冤枉?那通通是不學經教之過啊!所以我們要回溯回來。那麼以前的人比較不需要學經教,因為社會良善、人心純樸,純樸的人心就比較容易取得清淨。清淨產生是智慧,所以以前的人就比較有智慧,有智慧就比較有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那是自然的生命狀態,那不是教條式一條一條人家告訴我這樣等於什麼,是你清淨心起用。那麼我們現在為什麼還要訓練清淨心的同時要深入經藏?因為我們不明理我們就很難清淨,經教是理,我們深入的時候就明理了,明理……心就安下來。

所以,古人講:「不明理,焉修道」,不明理的人沒辦法修道。「道」是自然法則,換言之,不明理的人就做不到大自然法則;換言之,大自然法則是美好的,不明理的人就沒有美好的生命狀態。所以,第一個要明理,那明理不是只有我們現在人講的這麼狹隘,說「這人較明理(較理解)」的意思這樣;因為理非常深,我們現在的「理解」(明理)的講法都是「他脾氣較好」這樣而已,脾氣好、不跟人家計較嘛,「這人較明理」這樣,不會〝燒厝燒過間〞(台語:比喻遷怒之意),一不順心就冒起火來……等等,就說是比較理解、明理。那這是一個很粗糙很粗糙的一個生命狀態,真正的明理是明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諸法。

一般說佛家用詞比較簡單,四個字「諸法實相」,生命從哪裡來的?整個宇宙是怎麼產生的?何去何從?這個理路要深入去明白,明白得透透徹徹、清清楚楚,這個叫做明理啊!所以如果不學,就沒辦法知道。不學都是一種坊間知識的傳流,「我提出我的看法」你看看現在多少學者,每年都在推翻他前一年所說的,對不對?那久一點好了,有認真研究,每十年都在推翻他十年前所說的。那麼莘莘學子今年跟你學,你十年後推翻今年的,那不是笨蛋嗎?對不對?所以,歷經千古不變,這些古聖先賢的智慧不變,十方三世一如,它不是只有千年,它連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恆通,通通不變,這個叫真理,我們要往那邊契入。

真理不會今年跟你說這樣,明年還跟你說我推翻了那個,它也許講法會不一樣,只是為了讓你更深入,它不會說我去年講的是錯的,它一樣都是對的,只是深度的不同而已。可是我們現在世間的學術會變,今年提出這樣的看法,然後明年又提出那樣的看法,後年又提出那樣的看法,通通推翻啊!那我們一定要有自己清楚的頭腦,慧〜善於分別、智〜善於裁決,除了分辨以外,還有裁決的能力嘛,所以主宰權在自己。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老,所以,一切還是回溯回來靠自己,靠自己的什麼?靠自己去行六度萬行,靠自己去修行、修正你自身錯誤觀念思想行為,通通是靠自己嘛!換言之,靠自己去改個性,把個性改成像什麼?志在聖賢嘛!仿效聖賢的個性,用聖賢做標準,把自己跟他不符合的丟掉,學他的、把他的揀起來用,不就這一回事嗎?所以,這一回事不難,也無須講得很複雜,依法不依人。

那麼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理路,我們就常常會被現在很多不如法的……一般講宗教信仰或者是心靈成長等等這些……,前提是要不如法的,當然也不乏如法的,只是如法的少,我們遇到的機會比較渺茫。那麼不如法的多的時候,又有一些可怕的事情了,積非成是、認假為真,我剛剛講的那樣子,所以就會把錯誤的當成正確的。那久了之後,這個觀念根深蒂固,我們就失去分辨的能力、就迷了。所以,佛有一大事因緣而興出世,哪一事?唯眾生迷惑造業受苦。所以,祂來這邊,希望教著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一旦眾生覺悟了、智慧取得了,識得一萬事畢,他就不造業了;不造業就不受苦了,所以人生就畢業了。

那畢業了就回歸嘛,回歸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又可以生萬法〜「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宇宙萬有的現象皆是其所生,它當然能夠去轉化、當然能夠去創造。所以,這個創造不是現在一般人那麼狹隘,尤其我們做藝術的……以前事事都要創造、創新,殊不知人生的痛苦從這個概念來啊!孔子〜大成至聖先師,人家也謙虛到「我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他也沒有創作啊!釋迦牟尼佛亦如是說:「我所說,亦如古佛所說」,祂只是傳述真理而已,真理都一樣,誰也創造不得啊!所以,我們現在的發明家,深其義也只能說發現明白而已嘛,發現「宇宙的真理」有這麼一回事、宇宙有這麼一個現象,明白它的理路而已嘛,尚且多數有發現而不明白嘛!

所以,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多,那麼久而久之又沒有一個正確的方向理路,我們又會不求甚解,最後不知不解,不知不解又變成茫(盲)啊!那在茫(盲)的時候,隨著時間我們的身份地位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高,也凝聚一些緣,那麼大家愛聽我們講的時候,我們又比一般人更有機會誤導眾生,這個叫做「己盲導眾盲」。那乃至於攪和在一起,全部的人都在盲修瞎練,盲修瞎練如果可以得到美好人生,那你們為什麼要學習明白?對不對?就隨隨便便就好了。所以,古代人講的話比較貼切〜「瞎子帶近視的過河」,近視的很倒楣,都被人家拖下水,「明白」一定要從自身做起而不是外在。

留一些時間給諸位,(師父笑說)好像都要這樣子。

柏文師姐:師父,我請問一下,就是你剛才有講說「要讓」,然後《弟子規》裡面也提到:「人有短,切莫揭」,那如果說在公司裡面其實已經有人都中傷團體,然後也做一些不當的事情,當主管來的時候,到底要不要講?

師父:看職責,若是你的職責,你要去做;如果不是的話,事不關己就不用,所以,你看這個問題就來了,當中還有很大的善巧方便要去因應。善巧方便是結果,善巧方便的因是智慧,換言之,我們常常在跟大家講善巧方便,做事要圓融、內方外圓,那個外圓就叫善巧方便。你怎麼處理事情圓融又不傷害人又能讓事情順利?通通不能離開智慧;換言之,只要沒智慧,無有一法可以成就你的善巧方便。好,那反過來我們去找原因,智慧從哪裡來?從清淨的心來。清淨的心從哪裡來?從戒、守規矩來。所以,依戒得定、依定開慧,有智慧,你應對就叫做善巧方便。也許今天可以講、明天不可以講,也許面對這個人可以講、面對那個人不可以講,這個的拿捏通通是智慧自然起用的判斷,它沒有定法。

所以,佛家講到「法非定法」,沒有固定的方法,只有你處理事情圓融的方法,沒有固定的方法。所以,在結果走不通的時候,通通只有一條路而已〜轉頭,佛家講:「回頭是岸」,轉頭回來把原因捉摸好,原因捉摸好,其他就解決了。原因捉摸好,妳有這些智慧,妳不講也解決問題了;妳選擇講,也解決問題了,妙不可言,所以它沒有固定的方法。所以,只能勉強告訴妳說「是不是職責」?是職責,妳要講啊,對不對?要不然妳失職,失職〜不義,我們不能做那個不義之人嘛!那如果不是職責的話,很多事情過得去就好了,因為各人有各人的業力,我們要去創造出別業。

(柏文師姐合十感謝 師父)

曉蓮師姐:師父,我有一個問題,我的同學XX她昨天收到她的成績,就是她申請她的第二年碩士,她有三個志願,第一個志願就是被拒絕了這樣。然後第二個志願她面試的時候不是很……就是她感覺面試的結果有可能也會被拒絕,然後剩下第三個。師父有告訴我要轉達師父給她的一些開示,就是勸她要像《了凡四訓》裡面講的補足自己德修的部份,那我有轉達她,然後她說她也是很努力,可是她也很害怕第二個和第三個志願都不能上,她還是很苦惱這樣子。不知道師父有什麼話可以……就是再……?

師父:世間人都一樣,順著習氣在運作他的生命,就是說……我們之前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可是,我們現在常常遇到問題該務本的時候,我們把務本的時間拿去擔心嘛,心就一個,你放在這邊,那邊就失去了嘛,就這樣而已。所以愈是這樣擔心,結果愈不如人意,那如果你放下擔心,你把它放在你的本份上,得失從緣,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常常有不預期的效果產生,那叫不可思議嘛!所以,至誠則感通,德修是另外一個講法,我那一天跟妳講的……就是說要補足德修的部份啊,一般我們講……更白話叫做什麼?做人要好嘛!不過,「好」又很抽象,不知道好在那裡啊?所以不同啦,妳看答案又不一樣了,對不對?同一個問題、同一個人,不同時空講不一樣,這通通只是要加強她那個信念而已。

那積德行善,「德」不知道是什麼,「德」是本,那麼我們至少知道「善」是什麼,至少知道一件事情嘛〜好、壞,擔心是好還是不好?那不就來了嗎?我修德的機會來了啊,可是我又把它放在擔心。修德就是我知道「擔心」這件事情是不好,我就把它修掉,不要擔心,關心嘛!那關心什麼?我眼前能夠做什麼事,我面對到人,我有沒有提醒自己要去……不然我們講最低層次好了,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我遇到人有沒有提起這個?還是遇到了我仍在那裡擔心半死,對不對?不知道能不能考過……什麼的。

所以,妳看自古至今,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比如說我們以前在考試的時候,也常常因為那個0.22分而沒有上,對不對?常常有這種嘛,0.6分,對不對?最嘔的是0.1分(眾人笑),沒上啊,也有啊!那為什麼?不是沒有實力吶,而是沒有那個福氣、福報。那福報從哪裡來?善!行善、布施來嘛!所以可能那一部份我們比較欠缺。那麼如果更高段是什麼?直接調整心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心淨即佛土淨。換言之,妳觀察這些人,有的很會讀書,常常差個0.10.2分,妳去觀察,清一色都心不清淨、都浮躁,遇到一點小事就不得了了,通通是這樣。那怎麼辦?改掉這個就好了啊!改掉這個,他那0.1分就被補足了,就上了啊!

《了凡四訓》不是有一段嗎?講那個考試出來氣呼呼的,若以現在的語體文就是「評審眼睛被蛤肉糊到,看不出我的文章這麼好」,他就一直抱怨嘛,對不對?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尤人,怨天尤人者為造物者忌。他氣呼呼啊,那旁邊有一個道士(修道人),你們可能看的比較了解,大意我這樣講,那看到他就問一下:「你發生什麼事?」,他就轉述,道士說:「看一看你大概也真的沒什麼學問,你的文章真的也不用看。」ㄏㄡ〜他聽了又更氣,裡面那一個(評審)眼睛被蛤肉糊到,你這個人耳朵也被……?道士用聽的嘛!

那怎麼辦?好說道士有修行,「道」畢竟跟「學」不一樣,為道日損、為學日益,「道」才能解決你生命所有的問題,「學」不能嘛!所以,他就跟他講:「因為『學問深時意氣平』,你會這樣起起伏伏,表示你學問不深,也許你的知識常識很飽足,可是你的學問不深,所以你意氣起伏、不平」。好說古時候……現在的人這樣講可能還會遭到第二次的誣蔑,古時候的人比較有風度,雖然學問不深,但有讀書也有一些風度,人家還能虛心含納,我大概真的學問不深,感恩道士的提醒。好,那是不是就去修正自己了?務本,修正自己,明年就考上了啊,就這麼一回事。

所以,功名利祿統統是福,登科都在裡面嘛,五福臨門、康寧、終考,通通是福啊!那麼福從哪裡來?布施!你要財施、法施、無畏施,相較福的德性就要從這邊捉摸,而不是擔心,擔心沒有用,所以,要把擔心的時間趕快拿起來分秒必爭的財施、法施、無畏施。那你說哪有這麼多對象讓我財施、法施、無畏施?二十四小時通通是,會的連睡覺都是,你們不知道哦?睡覺睡得很安穩……你睡得安穩,隔天起來神清氣爽,比較沒有那些「起床氣」啊!「起床氣」是什麼?違反無畏布施嘛!你睡得安穩不就在無畏布施了嗎?你把睡覺的這些經驗、知識常識分享給人,不就是法布施了嗎?有些人睡覺夢東夢西的,對不對?心不淨啊!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睡覺睡得很平穩的人方寸平穩,心淨佛土淨。心淨沒有貪,你為什麼會夢東夢西?你潛在意識在貪那個相嘛,所以會夢嘛!好,不貪叫什麼?布施!布施是因、福德是果,通通具足。那睡覺睡得好一點,明天有體力去勞動服務,財布施,三具足。

曉蓮師姐:師父正好講到她最近的問題,她睡得不好。

師父:那妳看要不要告訴她(眾人笑)?所以,她沒有別的方法,叫她也不用去費心,就把我剛剛講的那個做好就過了。

曉蓮師姐:我還有第二個問題,就是覺得說我自己在法國還有後來到英國的時候,自己的表現其實不是很好,就是自己心裡面深深的覺得很愧對那邊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那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做一些什麼補償,比如說可以迴向給當時的人事地物這樣?

師父:對啊!逝者已矣、來者可近,妳們要把妳們所學的法用上妳們的生活。那當然……「迴向」是什麼?是治標、不治本嘛,那它也有治標的功能。我不是叫你們不要迴向,你們就沒治本還連治標也不要,這樣就很糟糕了,對不對?所以,「本」是什麼?我們透過治標的基礎再提升治本,治本就是把自己覺悟起來嘛!對你的人生來講,覺悟了,一切宇宙萬有就解決了嘛!所以,它叫作你的宇宙,人生是自己,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關係。所以,迴向是可以的,可是要至誠才能感通,至誠是自覺,它還是沒有離開自己的覺悟嘛,所以,一定要往那個方向去努力。再者,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懺其過去前愆、悔其後過不再造,不二過非常重要。

所以,學道的人他不是都不會犯錯,學道的人的利器就是知道要不二過。那不二過就好像我之前講……上個月我們去台北,人家請我們去一家餐廳吃飯,那個餐廳是一桌有一個服務生幫你打理,服務我們這桌的服務生就一道、一道把菜端上來。小妍坐我旁邊,有一道端上來她的桌子,結果就很快的跑來一個男服務生,看起來位階比她高,臉色很嚴肅但不難看,有的是很嚴肅又很難看,他沒有,就平平的這樣,然後就趕快把它轉過來,我們當然說「沒關係、沒關係」,(師父笑說)我們算是比較有風度說沒關係嘛!要不然沒風度的……我插播一下,以前我在台北的時候,認識一個有一半日本血統的朋友,他是一個鍵盤手,你不知道那個個性多大,我們去吃類似速食的簡餐,他請我吃早餐,餐點來了嘛,就有蛋,多丟臉,來了之後他就當場發脾氣:「叫服務生來,這個能吃嗎?」,我心裡面想:「哪裡不能吃?我都吃了啊,為什麼不能吃?」(眾人大笑)他說:「這個顏色能吃嗎?」我心裡面想:「顏色跟吃有什麼關係?」(眾人大笑)「蛋的顏色煮得不夠白,退!」你看人生多痛苦,對不對?我都吃完了,他卻說「蛋的顏色能吃嗎?」

那我們風度好就「沒關係、沒關係」,結果那個人說:「不是,我們方向擺錯了」,因為他們可能盤子有造型,有立體感、有高低,那麼擺設之後我們看到背面,他們覺得這樣擺錯了對客人不尊重,所以他就把它調過來。「喔,是這樣喔?」那我們說沒關係,他說:「在我們這邊不怕犯錯,有錯馬上改就好」。就那麼簡單啊,對不對?人家還進步啊!那我們的人生亦復如是嘛,不怕犯錯,有錯馬上改就好了,所以不二過啊!可是,你發現人這一點最難。留一個伏筆……(眾人笑),今天四禪師不會來(眾人大笑),(師父笑說)放心、放心,不要每次這樣,這樣人客會跑光光。(眾人大笑)

琬妮師姐:因為在家裡我算是老大(排行老大),然後對弟弟、妹妹有時候就是……會以大欺小,常常就欺負他們,然後就是不知道怎麼去面對?

師父:妳已經知道答案了呀(眾人笑),面對的方法就是不要去欺負啊,常常去關懷他。要不然就用對法嘛,妳每欺負一次,妳就叫他們跟妳要福利嘛,遊戲規則訂好,妳久了就不敢欺負他了,因為福利給太多了,自己就萎掉;自己積福的功力還沒有那麼雄厚的時候,要給人家福不夠。

換言之,我們人生亦復如是,我們沒有福……我們現在的人有一個特色,什麼好事都要搶第一做,可是都沒有能力,所以,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菩薩覺有情,「覺」擺在第一,而不是善、惡的善,妳沒有覺悟、沒有智慧,妳的善變成妳為惡的工具,那不妥當。所以,我們要為善之前要先問我們自己是否有覺,那麼透過我沒有能力落實來督促自己往上提升,一旦妳覺悟了,我跟妳保證,妳走到哪裡都是善,而且是純淨純善,直接了當的利益眾生,妳連一句話都不說,連一毛錢都不掏,通通是善的表現。顯於外嘛,性德的流露而已啊,行住坐臥皆是,沒有規定一定是怎樣。

那麼現在慈善團體比比皆是,以前很少聽到,可是,現在的災難有沒有比較減輕?沒有!所以,不要老是捉摸在治標的事情上,當然我不是說完全不要治標,是不要捉摸在那邊鑽牛角尖,而要做預防勝於治療的事情。整個宇宙的災難……我們說地球就好了,四大災難來自四個錯誤的心態〜貪瞋癡慢,水災、火災、風災、地震沒有離開貪瞋癡慢。所以,不是等災難產生了再來募款說要去救哪一個國家,不是,是要趕快把我們內在的貪瞋癡慢修掉,修掉就沒有這些災難了,也就不用這麼辛苦在那邊募款了。

錢不是只是用來燒的,錢只是讓我們生活上好運作而已,所以,不要去貪那個財。也不要去比那一個善事,因為「阿修羅」這一道就是這麼來的,做善事都要跟人家搶第一、有比較心,所以,這樣做善事會墮阿修羅道,也不好玩。祂是一個很有福報、可是內在充滿嫉妒瞋恨的一個生命體,一般叫做「羅剎」,也可以叫「鬼王」,那些鬼魅魍魎之一。

時間到了哦?還沒嘛,還有沒有?最後再一個。自己問問題比點名的好啦(眾人笑),上次的傾向好像小學教室,(師父指的是上一次共修時,神界四禪師一起參與並點名某些學員)(師父笑說)那當然有的人沒有參與,不太知道,沒參與的也好啦,為什麼?因為法無高下嘛,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好比說以前的環境,你們要來都要走路來,那會很辛苦,對不對?現在的環境都坐車啊!可是以前的人比較接近大自然,整個生命狀態比較符合,所以他有那種大自然的味、那種樂趣。我們現在人方便、科技啊,可是少了那個大自然的氣息嘛,所以各有利弊。

所以要活在當下,我這樣講不是叫我們去羨慕以前啦,畢竟過去心了不可得,未來心、現在心皆了不可得,是叫我們怎麼珍惜當下比較重要。我們現在有這個工具就善用它,聽好,前面加一個「善」吶,不是亂用它,現在的地球災難就是亂用科技產生的,那我們要善用啊,要不然你看又來了,那個善的前提又是智慧啊,沒有智慧你怎麼善用它?所以,我們如果能夠善用它,它就是幫助我們福國利民用的。如果我們不能善用它呢?那就世界毀滅嘛!我們的生活第一個毀滅的是自己嘛,之後才是往外拓,那每個人都先毀滅自己再往外拓,這是現在這個時代啊,那拓到不同維次空間也感染在一起。

所以,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基本上已經步入靈性的時代了,那是不是以前沒有靈性?不是!是現在易感體質的人會越來越多,為什麼?心理不安!知見錯誤就會心理不安。小孩子是天堂的時候就註定晚年的那些障礙了,所以,障礙久了,內的感、外的應,內的貪瞋癡無限上綱,心理不安感得外在的迷邪染,所以易感體質的多。那不安的時代,所以我們更要加強靈性的穩定度,養生為始、證道為歸,當然,它的終極是德修。四個修德的菩薩,修德圓滿即是性德圓顯,所以,四大菩薩的大願〜地藏、大悲〜觀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賢,我們把這四個大(悲、智、願、行)落實在生活當中,即是修德的圓滿,修德圓滿,我們性德就圓顯了。

所以性德是什麼?佛!他往外的作用就是這些修德。所以,眾生透過修德回歸性德,當性德把握住的時候,就是之前講的……「識得一,萬事畢」,福慧即為雙足,就圓滿回來了,那麼人生就沒有現在這些問題可以說了,對不對?那為什麼要說這些問題?因為現在還有這些問題,所以法是藥、眾生是病,諸佛菩薩只是隨方解縛、應病與藥、就路歸家而已。本無一法可立,亦本無一法可說,八萬四千法是因應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而立,若眾生無八萬四千塵勞煩惱,則無一法可說。所以,識得一則萬事畢,回歸自我真性,法是藥,那麼藥到病除、病除藥亡,一切都回歸自性,自性的什麼?寂光!常寂光!大光明藏!si ki mi na yo so ko 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