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2018 人生講座

謙卑人生 必有福蔭(台北場)講座花絮

 

2018 人生講座 【謙卑人生 必有福蔭】(台北場) 講座花絮 (7).jpg

 

主講人:波芽老師

日期:2018/11/11

地點:薛伯輝基金會

文:林秀芬 

人生沒有比為內心充實喜悅而更值得努力的事情

講座一開始,波芽老師先以一段話感謝 弘聖師父上人:

看到 師父上人這一路的鋪陳,有為培育師資人才而創立的「一覺元」,也有為接引大眾、引發善根、累積福慧而成立的「一覺元學會」,在在處處都是為了讓學子能踏上覺悟的道路、引導學子開啟覺悟的生命。師父上人在末法人心惡多善少、眾、智慧少的亂世為我們眾生殺出一條血路,用深入淺出、對症下藥、應機而生,闡述世間稀有難逢的真理。對比自己在認識 師父上人之前與之後的生命狀態,學著學著,發現人生沒有比為內心充實喜悅而更值得努力的事情了。

 

一門深入的決心、真誠無懷疑的態度、長時薰修的毅力

波芽老師為大家複習在上一場宜孝師兄的演講中提到的馬爾巴尊者的故事。馬爾巴尊者在歷經了千辛萬苦後,終於找到他的師父那諾巴尊者,在得到了口訣後,那諾巴尊者在空中現出壇城和本尊,馬爾巴尊者心生歡喜這時那諾巴尊者就問他:「你是禮敬我?還是禮敬本尊跟壇城呢?」馬爾巴尊者心想這個壇城跟本尊不是天天現,因此他就先禮敬壇城及本尊。身為上師沒有因為弟子不先禮敬他就生氣,反倒提醒他未來會遇到的難關,還教他方法,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禮敬這麼微妙難聞。在去年【總在遇緣不同】的講座中,老師告訴我們,沒有一個真正有正法、有行、有證的明師,我們不可能有覺悟的機會。而有緣能遇見明師卻沒有保持一門深入的決心、真誠無懷疑的態度、長時薰修的毅力去跟這位聖者學習,也是枉然。條件一定要全部具足,師父上人我們已經遇見了剩下就是我們自己的課題。

 

珍惜每個學習的機會

師父上人說過每一次的演講都是學習,對於再一次受邀人生講座,老師非常的歡喜也非常珍惜有這樣的學習機會。去年 師父上人給總在遇緣不同」這個題目經過一年的淬鍊,真的深入下去,老師發現緣分真的稍縱即逝,如果沒有珍惜把握,而讓意識層作祟是很容易錯過或因此失去了一個重大的機會,所以「一心」真的重要。這一次老師跟 師父上人祈請後,師父上人就給了「謙卑人生」這個題目,雖然一開始有些詫異,但老師還是提起精神頭,在謙卑這一個課題去深入,而且在真的深入之後,才體會到原來 師父上人每一步的鋪陳真的是太微妙了。因為 師父上人為我們鋪陳的是覺性的教育、可以脫離輪迴的生命教育,不是只在柴米油鹽醬醋茶、念佛、拜佛要怎麼調整的事項上,主軸是要讓我們不要再輪迴的這個大課題。

 

從一門深入開始

老師分享自己在遇到 師父上人之後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調整。一開始從《弟子規》還因為內容淺顯易懂誤以很簡單,但光是一開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四句,師父上人說不要去算命,自己卻還是忍不住去算;師父上人說要一門深入,對於同參們送 師父的經書還是會好奇的想去看一下。直到有一次很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心在那邊掙扎,才發現原來當自己想一門深入的時候不代表心態就是正確的。一直到去日本遇到鬼了之後,嚇到連滾帶爬地趕翻出來看,認認真真看,一直看看到很入很入,老師就跟 師父上人報了學習狀況,原來這個看入的感覺這麼地好,看幾遍都不會煩,師父上人說:「那就對了。」

接著 師父上人鋪《了凡四訓》,老師說自己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做到位,過程中不單只是培養善根還同時要積福。在深入《了凡四訓》的同時還加上不斷地打掃、不能夠煩、不能夠發脾氣,一直到了去年,真的奮力一搏地分享了《了凡四訓》,真的去檢測自己一天到底做了什麼,發現就連原本自己設定的「一天一定要做一件善事」有時候都沒有做到,原來在生活中已經這麼麻木了,就連接觸 師父上人這麼久,對生活還是沒有提起所謂的覺察力,後來才真的堅持每天一定要去做善事,以及不斷地深入《了凡四訓》。

 

要珍惜才不會錯過

馬爾巴尊者的故事告訴我們,別總以為上師天天都在也都看得到,下次再找也找得到,就不去珍惜,總覺得自己還有明天,可是誰真的確保還可以活過下一刻?是我們活得太過於自負、傲慢而不自知。去年【總在遇緣不同】的講座就是告訴我們一定要珍惜,不珍惜的話就可能錯過了。我們眾生之所以會是眾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斷活在「錯過」當中,這個錯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不斷地錯」,還有一個是「一直錯過」的錯,所以千萬不要再錯過了。

 

2018 人生講座 【謙卑人生 必有福蔭】(台北場) 講座花絮 (3).jpg

 

Focus很重要

Focus(聚焦)真的很重要,如同專注一樣。老師說有很多同參跟 師父上人協談的時候,常常會提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念佛時,就有好多的雜染、好多的妄念,是不是因為念佛才造成這麼多的現象?」師父上人常常都跟我們說:「不是!那是因為我們要專注之後,才會發現原來我們有這麼多雜染。」一旦你有專注,有Focus,才發現原來自己散漫的習氣這麼多,這麼地無法專注,才明白要真正專注地念一分鐘的佛是這麼的困難,千萬不可以本末倒置。

 

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  

師父上人常常跟我們說拜佛、念佛的定靜,是為了要落實在生活當中,如果無法用真正正確的態度去面對生活、面對人生,那就不是真正的念佛、拜佛,那都只是一個假象而已,這也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人念佛、拜佛卻沒有辦法成為覺悟者。師父上人說念佛一天不如真正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事上如理如法,每天帶著覺察力去落實。師父上人提醒過我們、淨空老和尚也有說過:「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就如同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我們認認真真地在 弘聖師父上人所教育的體制下去訓練個三年,那大家不就在這裡真的契入了清淨,成為毘盧遮那佛,得到本體的能源了嗎?這不就是最殊勝的一個生命狀態!以前濟公師父-四禪師也跟我們說過我們坐的是電梯,大家一定要珍惜,不要再錯過了。

 

別用意識心想

老師照著 師父上人說的去落實謙卑、在生命當中一直深入去體察謙卑是什麼狀況,發現~原來真的到落實了,才會感覺到修行是這麼快樂,可是千萬不能用意識心去想喔!因為一旦有「想」的這個念,會把真正能夠去感受美好的這顆心越拉越遠,千萬不要一直延續,否則到後面整個心緒是會很亂的,因為念頭是不需要存在的。

 

謙卑的生命狀態無我

波芽老師:「師父,謙卑到了底是什麼樣子?」

師父上人:「那就無我啦!那就沒有自己。」

說到謙卑的生命狀態,老師立馬想到的是 師父上人每一次在法堂前後的鞠躬彎腰,也希望我們把握還有這樣的福報及機會去觀察 師父上人的每一個行儀,這個鞠躬彎腰不是弧度的問題哦,而是一種自然流露!有一次在 師父上人生日的時候,師父上人竟然在他生日會上跟大家下跪,因為感謝在末法時期還有人願意學!這是何等尊貴的生命狀態卻又如此謙卑的行儀!原來當我們覺得自己有一個什麼位置、自以為懂很多的時候是不可能謙卑的,因為我們落在二分法的世界而非一心,在二分法的世界裡是會產生很多的矛盾與衝突。

謙卑的生命狀態是無我,謙卑是自性也是理體!讓我們先從觀察 師父上人的行儀一舉一動著手,慢慢地去感覺那透出來的美妙,不要帶著懷疑,雖然同樣有這個肉身但裡面的覺性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從這當中去學習,因為從 師父上人的行儀中不只看得到謙卑,還可以看到自性所產生的全部美好

 

2018 人生講座 【謙卑人生 必有福蔭】(台北場) 講座花絮 (4).jpg

 

深入體察周遭 同時審視自己

對於那些表面上看似好的形象,卻感受不到謙卑的流露,老師也向 師父上人請益,對於謙卑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期勉我們除了要提起敏銳的覺察力去觀察周遭的人事物外,同時也要審視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生命狀態而不自知,這樣才能真的瞭解,然後才有真正的修行。接下來老師列舉幾項看似好的行為,實質上卻不等同是修行,讓我們對於修行、對於謙卑能夠更加清楚明白。

 

不溫不火是一種慣性,不代表修行

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不溫不火,卻也感覺不到謙卑?師父上人說:「這是一種慣性,並不是真正覺知。」他可能是個好人,但是遇到真的重大問題的時候,或與自己自私自利矛盾衝突的時候,可能就會變樣了,所以平常的不溫不火,只是一個習慣,不是修行。

 

普世價值不代表是修行

還有一種假象的謙卑,有些人在遇到 師父上人時,那頂禮看起來很真誠,遇到同參也是這種鞠躬彎腰,但為什麼就是感覺不到謙卑自然流露的美好?師父上人說「因為他不是由內而外,他是知識層、是普世價值」普世價值就是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好的觀念行為。如果不是真正由內而外、身心如一的去做到,就會流於表象。所以普世價值不代表是修行,只是做一些對的行為,不代表是真修行。

 

階段性有好的感受是靠他力

很多時候協談完時,感覺身體輕鬆了、容光煥發了,不要以為是自己進步或怎麼樣了,這真的是靠他力(師父上人)加持的能量去洗滌我們錯誤的這些負能量。如果沒有根源地根治我們的心,只要又回到自己原來的生活習性、觀念、思想行為,人生一定又會再重蹈覆轍這些負面的,除非真的學習到更深入,才可能有一點點是自己的力量,階段性還是無法離開靠他力。

 

不是每天跟在旁邊叫有心 要真的深入才有深度

師父上人常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是要看眾生的心,不是每天跟在旁邊才叫有心,是真的心心念念的嚮往、想要跟著學習的這個心而決定的。所以「真誠」真的是非常地重要,「緣念上師、緣念法門、緣念善知識」,真的覺得 師父上人是很好的,就不要再雜七雜八、看東看西,覺得這個也不錯、那個也不錯,這樣只會將全部的好都分散。

因為我們眾生容易心猿意馬,這個好無法分開意識層,當這個好分散出去的時候,都需要再拉回來的這個動作,這都是在浪費生命,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原點「一門深入」。唯有真的專注地深入,才能體會到即便是「不好」都有不同的層次,我們都知道殺人放火不好,但沒想到原來罵人一句不好、瞪人家一眼不好,甚至你無心的這樣晃過去看人家一眼也不好,因為人家可能會誤會你在瞪他。可是當我們自己是那樣子時,卻又會說我又沒有那個心,又沒有對他怎麼樣,當我們帶著這個錯誤的能量時,同時也注入對方錯誤的能量跟訊息了!如果他再去解讀這個錯誤的訊息就是錯上加錯。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眾生會不斷地在錯當中錯過,一直過著錯的人生,因此一定要深入去瞭解,謙卑裡面是有很多、很多的深度。

 

唯有恢復自性,才能突破眾志集合的意識層難關

曾經有一位年約十八、九歲胖胖的孩子,在 師父上人說話的時候,因為不耐煩而顯得傲慢的態度,老師在一旁觀察發現,原來傲慢真的讓人那麼討厭,這麼沒有禮貌又這麼胖會讓人更加討厭。但重點不是在胖瘦的問題,只是胖瘦在集體意識層中覺得胖不好、瘦好,所以我們就會再加諸上這個不好。唯有恢復自性,才可以突破那眾志集合的意識層難關。唯有落實真正的生命教育,才能突破末法亂世裡的大洪流。師父上人已經為我們殺出這條血路,我們只要按部就班地前進,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2018 人生講座 【謙卑人生 必有福蔭】(台北場) 講座花絮 (6).jpg

 

謙卑没有對立、没有分別

師父上人:「有錢人你也要鋪陳他理解正法,一開始就對立,人家不就不用學了嗎?那他們人生不是更慘?來世不是還要再度?還更麻煩……

波芽老師:「可是他就會覺得我們貪圖他什麼我們就沒有!」

師父上人:「沒有就沒有,老天爺知道、我們知道,我們是真正為他好,就放下這個心去做對的事情,他能夠學多少就多少,不需要起這種念頭。」

在以前老師其實是不喜歡接近一些所謂的有錢人,還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不好想法,但是 師父上人面對有錢人、沒錢人都是一視同仁,因為 師父上人教導我們的是真理,是要調整我們錯誤的心態。

「謙」是六爻皆吉的卦象,謙虛的體性裡面是不可能有對立、分別見,甚至連最基本的執著都沒有,更遑論這麼積極的好惡分明。 

 

謙卑是一種放下

在動物身上為什麼感覺不到謙卑?老師從阿金、善福牠們身上觀察到有撒嬌的行為、有去保護弱小的行為、有禮讓的行為,可是就沒有謙卑那種透出來的感覺,師父上人說這是因為牠們的基底是愚太強的欲念所集合成的生命狀態,要靠自己修行是很困難的,除非能遇到很難得的好緣送牠一把,但也要牠願意放下哦。謙卑是一種放下,像動物這一類愚基底生命狀態是無法自體產生放下,牠只會有忘記,過了好像就不存在。我們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容易掉了瘡疤忘了痛,帶著愚癡的生命狀態在過日子?很慶幸我們能有 師父上人作為榜樣來體察,我們要做彼此的助友、善友,不管好的、壞的都會是最好的那一個,因為在一覺元裡面學習,就要把所有好的、壞的都推向覺性覺悟的方向!這不只是做個好人、行個好事、說個好話而已,當覺性一點一滴地圓滿回來,會發現喜悅不斷地流露,再持續地深入運作謙卑、學習謙卑,告訴自己一定要身行如一,因為覺性是在每一個人本有的美好。

 

傲慢是最嚴重的瞋恚

為什麼現代的人這麼多生病、這麼多的痛苦糾結?師父上人教過我們「傲慢就是最嚴重的瞋恚」,不要以為只有發脾氣時才叫瞋恚,只要我們是帶著傲慢在過日子,就是讓自己處在最嚴重的瞋恚當中。釋迦牟尼佛也說過,我們這個世間就如同火宅般,而我們身在火宅當中,如果我們是麻木的,沒有學習正法,我們就是一直在火宅當中無法出來而不自知,等到碰到人事物讓我們不開心,我們才會「啊!生氣了,火燒功德林了。」其實我們分秒都沒有功德,因為我們平常就傲慢,沒有真的謙卑,這也是為什麼身體、人緣、家庭生活各方面越來越不好,越來越聽不進去人家說的,越來越難學習新的事物,也越來越難像孩子一樣到處充滿著驚喜。因為我們充滿太多的「自己」而沒有辦法再去體察~生命當中每一個可能幸福的環節。

這個過程是需要訓練的,在在處處地體察謙虛,讓彼此之間和樂。當真的越放下自己、越謙卑,會發現~原來「化解自己」真的就能夠「轉境」,第一個自利的人就是自己。我們不能去強求對方,因為那樣就不是真的放下。

 

內謙於己是「功」 外行於禮是「德」

老師分享了自己如何將 師父上說過的語錄具象地用在生活中。例如內謙於己,外行於禮」,先把自己當下所知道的、所體會到的「謙」的感受去行化出來,這時候或許禮還不到位,但慢慢地去深入這個身心合一的感覺,不是隨順習氣,而是隨順性德的身心合一~「內謙於己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原來分秒當中都在長養功德。

老師說以前自己只要接到一些無禮的訊息就會先是一股火升起來,經過這樣的訓練後,首先會要自己不要動怒,提醒自己別再用以前的習氣運作,然後思索一下,今年的課題是「謙卑」,要怎樣回應才是真的符合謙卑當真的用心往這個方向去運作,方法自然就出來了。

 

珍惜、珍惜、再珍惜

為什麼要常常想到 師父上人這些不可思議的現象呢?因為珍惜感有時真的會忘記,所以一定要不斷地「緣念法門、緣念善知識、緣念道場」一再地緣念回來,讓那珍惜感一再深入、深入下去,試問我們還有多少機會能夠遇到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情?還有多少機會能與 弘聖師父上人走過這段二十一世紀的歷史?因為今年這樣一步一步的深入,老師說那當中的喜悅是一層一層的,而且是知道怎麼掌握住的確定感。

末後老師感謝 弘聖師父上人、感謝在這末法亂世裡面所有的佛菩薩、古師大德的教育及留下這些珍貴的善書、善行。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把握現在還有機會預約協談、還有機會上法堂、還有機會看到這位真實超越虛空法界、靈性的生命狀態,願意屈身下來這個肉體,讓我們看得到、聽得到,我們一定要珍惜把握。

 

2018 人生講座 【謙卑人生 必有福蔭】(台北場) 講座花絮 (1).jpg

 

講座末後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一個修行人有別於一般人,在於他的生命態度。一般人在面對即便是為他好的訊息,第一時間都是以煩躁對待,而修行人至少能將煩躁撇除,因為價值觀是「因」,生命的境界相是「果」,當我們多數感受不好時(例如:會煩躁),就代表我們從小到大的普世價值有錯誤。就像很多人明明過的很窮卻又愛面子的說他是精神生活很豐富(愛面子也是傲慢喔!),殊不知窮酸不等於精神生活豐富,因為真正精神生活豐富的人是不會在意這些物質而不是辦不到。師父上人還以 釋迦牟尼佛和維摩詰居士為例,無論是捨棄或是享有這些物質都是在示現「放下」,因為真正要放下的是我們內在的貪著,一切都是往內修正。佛法教我們傲慢用謙卑對治、嫉妒用隨喜對治、貪欲用布施對治,為什麼要修行呢?因為惟有修行才能改變生命的質性,因此價值觀的確立很重要,確定真的要修行那麼就要努力對治「會煩躁」這件事,因為修行是輕鬆愉快的事情,前題是「接受」,並且期勉我們在這個如來正法的體制裡面好好把握,先從日常生活當中去去掉那個「煩」吧! 

 
 

波芽老師祈請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

師父上人在唱頌元和妙音前,講解到為何有人跟著元和妙音合唱會產生中邪現象或招惹麻煩:元和妙音是來自一切眾生的本元,本元也就是一般講的自性,和者無諍,無諍必然從謙卑至極而來,那為什麼有人跟著唱會惹來一堆麻煩?這時就要檢測自己的起心動念對不對。

有些是因為覺得好聽而跟著唱,這本質沒什麼不對,但為什麼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這可能來自於自己曾經的不對,曾經的生命狀態有跟一些所謂無形的冤親債主糾葛,讓處在同一空間的冤親債主看不過去。

另一種是功夫還不到位,一般所謂的唱腔技巧、音色各方面不夠美等等,影響到周邊還沒有修持的冤親債主(還沒有修持的~會煩!)原本聽得好好的,我們偏要來和聲一下,讓祂們覺得好難聽,就會惹來掐啊、鎖喉等等。

本來也沒有這麼嚴肅地說可不可以跟著唱,重要的是本身的狀態要吻合,因為無論是想要學或想要唱都要先訓練「謙卑之心」,用謙卑的心去學,學好了再來唱。 

 

 

2018 人生講座 【謙卑人生 必有福蔭】(台北場) 講座花絮 (2).jpg

2018 人生講座 【謙卑人生 必有福蔭】(台北場) 講座花絮 (5).jpg

2018 人生講座 【謙卑人生 必有福蔭】(台北場) 講座花絮 (8).jpg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覺元 文萃 第 26 期【學修心得】

 

2014西藏行~來自「文成公主」之省思

 

如芬師姐與師父上人.jpg

如芬師姐與師父上人

文:鄭如芬

一趟西藏行,收穫超越想像地豐富,而與文成公主之因緣更是始料未及!

 

事相一

20141030 四川成都—西藏林芝(尼洋閣)

從四川成都飛往西藏林芝的班機即將降落前,有一句話鑽進了心裡:「文成公主要向 師父致意」,當下並不瞭解此話之用意,但旋即想到莫那魯道尊者曾向美螢師姐借身對 師父上人致意,「不會吧?難不成文成公主要借我的身?但借身不需徵詢我是否同意嗎?」頓時腦子因為不知該如何回應而停頓了數秒,然後就將頭髮撥至胸前認真仔細地梳理著,隨後又審視端整了身上的穿著,一付慎重其事的態度。一方面心中納悶著:「文成公主已經上身了嗎?要不,怎會突然有這些動作?」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做得很自然,思緒也很清楚,絲毫沒有被上身的感覺。

下飛機後,詢問了麗雲師姐,再次確定和文成公主相關的行程都不在今日,於是打定主意將此沒頭沒尾的訊息給放下,「協助配合」和「被牽著鼻子走」是兩回事,雖然不曾有過被借身的經驗,但若我不願意,相信也不致於被勉強。出了機場,西藏導遊小伍為我們獻上哈達後,一行人便坐上巴士往「尼洋閣」出發。

 

文成公主藏東南教化圖  壁畫.jpg

文成公主藏東南教化圖 壁畫

「尼洋閣」是此行進入西藏後的第一個景點,一入門,迎面而來的是一幅巨作——「文成公主藏東南教化圖」,還沒來得及細看,周遭氛圍已悄悄起了變化,明顯地感受到:「文成公主來了!」而且與我十分貼近,那一瞬間著實有點兒手足無措,心裡想著:「要在此地向 師父上人致意嗎?這裡可以嗎?」趕忙衝出門外向領隊思瑜師姐詢問,師姐表示沒問題,她去向館方導覽人員知會一聲即可。當再度進入閣內,一行人已不在巨圖前,快步走近 師父上人身旁時,彷彿「變身」的開關切換了,我已經不是我,不僅有姿態還有手勢。公主嫻雅地跟隨在 師父上人右後方,我能感受到她有護衛的心思,當「其他人」太靠近 師父上人時,公主會優雅地起手阻止,讓對方和 師父上人保持一個適度的距離。

 

師父在尼洋閣.jpg

師父在尼洋閣

後來,導覽人員引領大家在擺設藏式家具處稍作休息,當 師父上人坐定後,公主即跪坐在側,但卻儼然是主人般地招呼著大家。過不久,公主即跪著以平和恬淡之姿向 師父上人致意。師父上人慈悲,元和妙音隨即揚起,聖韻裊繞,我居然覺得跪在 師父上人面前的人有時是文成公主、有時是我自己,兩者交替轉換著。當下的時空裡,有人的世界、公主的世界,還有其他看不到的世界,我無從知道有多少時空重疊,倒是嗅得「虛空法界重重無盡」的味道。

我也感受到人的世界覺得莫名其妙,不知發生何事,而 師父上人還很幽默地小聲對公主說:「他們不知道妳是誰」。尼洋閣內是禁止攝影的,公主卻招呼大家待會兒可在巨圖前攝影留念,師父上人立即提醒公主要心存恭敬:「人的世界也要尊重」,於是公主聽話地、很客氣地詢問導覽人員,立即獲得允許。

〔自省心得〕

對於是否被入駕,其實很難做出定論,因為和坊間所見「乩身被入駕後便身不由己」的狀況完全不同,我的思緒是清楚的,甚至是可以拒絕的,只因公主是向 師父上人致意,所以選擇了協助配合。過程中,完全沒有「被入身」的感覺,身體很輕鬆,甚且和公主自然融合,那種微妙感實難具體形容。公主的神情、姿態、手勢極為優雅,而我非但不覺得彆扭,而是浸潤在公主雍容爾雅的氣質裡。

數年前,知道自己是易感體質後,也經過一段「願意接受自己、願意接受不同維次空間傳達訊息」的時日,並且不斷地從中調整自己、拉回自己。而最最感恩的是能得到 師父上人之教導與照護,以致於有因緣與諸佛菩薩、諸聖賢交流時能享有自主、自在的狀態。包括這一趟「西藏行」白天的行程多半都在交通上,路況時有顛簸,不便紀錄訊息,於是和諸佛菩薩、諸聖賢商量:「晚上回到房間再繼續接收、紀錄訊息。」這也是可以的。甚至 師父上人教我商請「將所要傳達的訊息也以我們能理解的文字呈現出來」,更是沒問題。

回想數年來,雖然尚未達到 師父上人對於「清淨」所形容的美妙境界,卻也擁有許多奇妙恩寵的感受。修行的路極不輕鬆,師父上人是我唯一的師父,而諸佛菩薩、諸聖賢則如同客座老師於不同的時空因緣下鼓勵我、提醒我,我相信只要方向正確、持續努力,靈性必然越來越清明的!

 

事相二

2014111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位於海拔3,700公尺,在上「之」形階梯前,因擔心跟不上 師父上人而起了取巧的心態,心想這是文成公主住過的宮殿,既然曾經借身予公主、和公主有緣,說不定能請公主幫忙順利走完全程。豈知念頭一起,隨即一道訊息傳入心裡:「妳就是文成公主,還請誰幫忙?」

〔自省心得〕

      師父上人教導過:「他心外求非是佛法」。自問雖不求神問卜,但未斷的依賴心仍不時出現,所謂「自助而後人助,人助而後天助」,自己沒有先試著努力,不經意就往外倚賴了。聖者慈悲,以如此的說詞來提醒我這有著依賴心的三寶公主:婚前是「媽寶」;婚後成了「夫寶」;拜師後更變成「師寶」。媽寶、夫寶皆已成過去式,現階段的師寶是最糟糕的,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上人慈悲,自己的不長進可真會害 師父上人成了「一日為師,終身服務」,這豈是為人弟子應有的態度?

更且,諸佛菩薩皆是表法形象,是藉由「反聞聞自性」回溯自身所應具足和所欠缺的,記得 師父上人曾開示過:「你們會向玉皇大天尊祈求保佑,但你們都忘記自己也曾是玉皇大天尊」。是「迷」讓我們忘記美好的本能,師父上人教導過理路和方法,得把往外的心找回來安住!

 

事相三

2014111 大昭寺

參觀完「布達拉宮」再來到「大昭寺」,近身見到文成公主的塑像,竟然悲從中來而跪泣於 師父上人面前。

〔自省心得〕

見到文成公主的塑像時,想不到心裡竟是五味雜陳的另一番感受。參觀完大昭寺後,立刻求教於 師父上人,師父上人僅是簡單地回答:「有因緣,畢竟當初嫁過來並非心甘情願的。」師父上人睿智,對於我這執著的人不提及過去,既是保護,更是避免加重執著。而文成公主和我之間有何因緣?其實不重要也毋須在意,誠如 師父上人所教導:「學修之人在在處處要導歸回教育,何不效法公主當年在艱險和不甘願的狀況下猶能在西藏做出一番豐功偉蹟的精神,無論現在是何身分,要活在當下、掌握住自己的本分,透過學修去利濟蒼生,而不是迷失在過去,浮浮沉沉,永遠不長進。

是啊!自己從小處於安逸的生活環境,成長過程一路平順,更重要的是有幸遇明師,得以學修正法,修得此等大福報,又豈能在此世完全斷送?文成公主此番示現,當真為我理出一條頭緒,也就是 師父上人時常教導的「價值觀」。遇到 師父上人了,但學修的心放在哪裡?反觀於布達拉宮、大昭寺所見藏民們那份終其一生朝著信願前行的虔誠,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呢?

 

微妙心法無盡藏,豐湧密意映清航,聖師演繹無上法,天地萬靈廣心堂。

如實之學無二法,癡貪妄修心暗傷,幽幽百境曲入一,觀正守真心淨朗。

 

壁畫前合照.jpg

壁畫前合照

                                                                                         末學 如芬 敬述

                                                 2015/5/10

 

延伸閱讀 : 微妙心法無盡藏~西藏行見聞學習心得

文萃第26期【學修心得】--2014西藏行~來自「文成公主」之省思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覺元 文萃 第 26 期【歷史人物】

 

文成公主與西藏佛法

 

文萃 第 26 期 【歷史人物】文成公主藏東南教化圖  壁畫.jpg

 

文:文萃編輯小組

 

       公元七世紀,大唐王朝佛法興盛,當玄奘大師西行印度取經之時,正是文成公主遠嫁西藏雪域傳播佛法……

        公元641年,當時最強盛的國家是大唐,最有權勢的皇帝唐太宗,在這一年,將宗族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今日的西藏), 成為松贊幹布王的妻子。那年文成公主18歲,松贊幹布25歲。

        吐蕃,位於長安之西數千里遠,對大唐而言,是西南邊陲小小的蠻夷之邦,原處分裂局面,松贊幹布,一個年輕的藏王,在13歲那年神話般地統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更制定西藏文字教化藏民。雖為蠻夷之邦,其眼界高遠,深知國家要昌盛、人民要教化,需注入更高的文化教育,因此積極與周邊文明之國結盟,包括尼泊爾、印度和大唐。他在17歲時(634年),便向唐太宗求婚娶大唐公主為妻,但並未獲唐太宗同意。年輕氣盛的松贊幹布,為此出兵攻打大唐邊界,想讓唐太宗看看他的能耐,其中過程頗為周折,最後終獲唐太宗點頭,成為大唐的遠邦駙馬爺。

 

文萃 第 26 期 【歷史人物】西藏道路.jpg

 

       那年文成公主從國都長安(即西安)啟程,經甘肅、青海,跨越4,000公尺高原的黃河源頭,歷盡種種高山峻嶺、江河急流,這一路3,000公里遠,走了三年才走到西藏拉薩。松贊幹布王因她的到來,興建布達拉宮和小昭寺,她與松贊幹布王一起生活了九年,帶著松贊幹布王一起信奉佛法、教化藏民,直到松贊干布王過世(617-649,年僅34歲)。不過,文成公主並未因藏王過世而回大唐,她仍居住在拉薩,直到過世(623-680)。她在西藏生活近40年,沒有了松贊幹布王的支持,在各種艱困阻難中,仍決心把佛法傳播在西藏這塊佛法荒漠上,這是佛法傳入西藏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文萃 第 26 期 【歷史人物】西藏湖泊.jpg

 

        大唐是佛法盛世,唐太宗篤信佛法,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傳播佛法的時候,也正是他派遣玄奘大師西行印度取經之時。而當時的西藏,以苯教、薩滿信仰為主,佛法雖有零星傳入,但尚未成為西藏接受的信仰。

        根據史書《吐蕃王朝世襲明鑒》記載,當年文成公主入藏時,陪嫁十分豐富,最重要的是帶著 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以及360卷佛經入藏。雖然當時帶去的經典今已無從得見,但 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現仍供奉在大昭寺,一千三百年來一直照護著西藏子民。

        除此之外,文成公主的陪嫁還包括了建築、醫典、曆法、史書、占卜、農書、紡織、刺繡、冶金、造紙、印刷以及各種農作種子等等,由這些陪嫁物便可知曉文成公主入藏後為西藏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在民智未開的西藏,松贊幹布王顯然把教化人民的重責大任交給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儼然是松贊幹布王的文化部長、教育大臣。

        松贊幹布王在位時,也因著文成公主的關係,開始翻譯佛經,建造寺院,更把佛法納入西藏法律中。在五世達賴所著的《西藏王臣護法記》,曾記載松贊幹布王在「十善法戒」基礎上,制定了「清淨十六條法」,即:敬奉三寶、修行正法、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高敬老、誠愛親友、利濟鄉人、心須正直、效法上流、善用財食、有恩當報、斗秤無欺、心平無嫉、不聽婦言、和言善語、任重量寬。這十六條法律使西藏臣民在生活中更親近佛法,而這也正是佛法的根本教育!

        這位西藏第一個佛教國王,一生總共娶了兩位篤信佛法的妻子,一位是大唐的文成公主,另一位是尼泊爾的赤尊公主。後來的西藏人相信松贊幹布王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化現,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分別是白度母與綠度母的化現,他們應化來人間,為的是將佛法廣傳於藏國雪域。

 

***

 

文萃 第 26 期 【歷史人物】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jpg

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

 

        西藏史書《西藏王統記》裡記載,此一殊勝佛像是由帝釋天命天匠毗首羯摩,依悉達多太子12歲的形象,用天界十寶鍛造而成,並親承 釋尊如來開光加持。後傳入中原,成為大唐國寶,供奉在洛陽白馬寺。

        公元641年,由唐太宗親自賜與文成公主,帶入藏地。從文成公主到達西藏拉薩的那一刻起,釋尊聖像便一直護持著這一個雪域佛國。此 釋尊聖像今日依舊供奉在大昭寺中,利樂雪域有情眾生。(圖片取自佛教頻道大公網) 

 

延伸閱讀 : 文萃第26期—歷史人物】文成公主與西藏佛法

延伸閱讀 : 2014/10/30 西藏尼洋閣內廳 (文成公主祈請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延伸閱讀 : 2014/11/01 西藏布達拉宮後山 (松贊幹布尊者祈請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