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農曆二月十六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March 20th, 2011 ( February 16th on Lunar Calendar )

 

2011年農曆二月十六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1000320日,20302200

 

地點:寧靜園(高雄市鳥松區本館路文明巷12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女淇師姐音聲唱頌

Sona師姐音聲唱頌

雅聰師姐音聲唱頌

麗雲師姐音聲唱頌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我們說該捨諸有,止想無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細說,整個宇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真說,生命其實是同體,是一個有機體。所以,就像我們的身體,細胞和細胞之間的關係、器官和器官之間的關係,我們若體認到整個身體是我們自己,所有的這些細胞的損壞,它都是我們有責任義務必須去面對的一個對象。佛家講「眾生」,眾緣和合而生成的現象謂之「眾生」;緣〜機會條件,科學用詞叫做參數,在不等的參數聚合之下而產生的現象就叫眾生。包括小至我們身體的病痛,大至整個全球的災難,乃至於星際當中有新的星球在產生,也有舊的星球在爆炸滅亡,這些通通都是在眾生的範疇以內。 

那物質、精神和能量的關係,整個宇宙的存在亦不過這三件事情而已,那能量是最根源處,當我們什麼能量,它就產生什麼物質、訊息,所以,拉回來從自己的修身養性當中,即能產生出正向的能量。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要修、要修?從我們小時候也一直聽到修行、修行聽到長大,好像這幾十年來也不見這個世間的災難減輕、減緩,也不見社會的問題減少。那大家都在修,透過不同的形形色色去修,所以,這當中一定是有諸多瑕疵,而在落實當中於不自知。修行嘛,首先要去求個明白,學然後才能修、證,修正了錯誤之後,才能去證實到美好的生命結果。

尤其現在的日本首當其衝(指海嘯),果真是用衝的嘛,衝了之後你會發覺到,人的念頭絕對不是只有單一存在,從這些自然災害的產生,我們也發現不是只有單一的因素或者是單一的現象,通常都會結合在一起,並不會火災就單單火災,其他的部份就沒有,它只是會以一個為起始或者是主體,其實整個過程都含雜著。我們一般有學過佛的都知道,四個大災難水災、火災、風災和地震來自人的四個錯誤的心態〜貪、瞋、癡、慢啊!你會發現一個人的貪瞋癡慢都不會單一存在嘛,比如說這個人只有貪,都沒有瞋恨、沒有那些傲慢、嫉妒心;那他有瞋恨心,卻沒有貪愛;不會這樣子。所以,因應在我們大自然現象亦復如是,它是一個整體,好的也是整體,壞的還是整體,同樣那些元素,只是在參數上做不同的排列組合而已。

所以,彌勒菩薩講:「三十億百千念(三百二十兆個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事實上它是同時俱存,指導者下指導棋排列組合的是誰?是那一個念。所以為什麼要叫我們修淨(清淨)?意思是說「清淨」是最美好的一個念頭,它可能好過所謂一般我們講的「善」。所以,在我們沒辦法落實清淨念以前,至少也要最低標落實善念,那善念產生的現象就是屬於好的這一部份,可是它不究竟。為什麼我們說不究竟?因為只要有造就有業,當智慧還沒覺醒、開悟,就是還沒達到覺悟的這個生命狀態時,只要有業,那個業就常常落在兩邊,就是我們所謂的善、惡,那善、惡就有正、反兩面的回受。

一般人以為善業就是享福,可是,如果沒有智慧去享福就常常是在折福,那在折福的當中,我們已經在苦受了。眾生的根器駑鈍,敏銳度不足,所以,在享福當中並不覺得是在一種受苦,通常要到很明顯的現象產生,我們才會感知到。畢竟粗、細、玄、妙、微,至少有五個大類區分的程度,一般如果有在通靈的就比較好瞭解,能通,通得粗還是細?還是通到精微?包括我們的科學儀器亦復如是,為什麼同樣一個廠牌,不同機型的價差就差那麼多?電腦也是這樣子嘛,對不對?所有包括你們的手機、這些MP3通通是這樣啊!那就是它的細微程度不一樣,如果很粗的,它就沒什麼價值。

所以,包括我們的靈性亦復如是,在靈魂的世界裡頭有這些等差。靈性的昇華亦復如是,除非回歸一個圓滿的狀態。所以,我們的災難、我們負面的這些社會現象跟自然現象亦復如是,它有粗的也有細的。那有智慧的人他見微知著,他可以從一點點的跡象裡面就瞭解到它的結果,因為他明白嘛!那我們不瞭解、沒有覺悟的人,通常是等到災難已經產生了,那個惡果已經產生到很嚴重,我們才體會到。包括我們這個小小的身體也是這樣,它的感知有時候也是這樣,有的人他細細的一個味道就聞到了,有的人要等到很濃時才聞得到,(師父笑說)那如果是毒氣,等到很濃時才聞到,那通常都是快死了,細細的時候還可以逃命。包括我們的皮膚……這些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都是有這一個層級。所以,為什麼要修?修就是修正,修正原因,結果就會轉變嘛!那結果大到整個虛空法界,小到我們的身、心,就這一件事情。

我們說「該捨諸有」,為什麼「該捨諸有」?因為一切幻化都是一種空境,也就是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要也要不到嘛!那它也只是一種過程的幻相。所以科學家才說啊,整個宇宙的物質是念頭累積產生的相續幻相,那既然是幻相,表示它不真實嘛!這跟佛家不謀而合,佛家在講的「真」,就是那個永恆不變的叫「真」,那麼只要會生變的……會變化的這一個世界通通叫做「妄」。那全真即妄,全妄又即真,這個就是「一乘」以上的境界,一般我們不好去瞭解,因為那一個世界是要親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可是,我們不能不去知道有那麼一個層次,要不然我們的生命永遠是停留在現在這種世界。比如說災難來了怎麼辦?如果換我們有災難,我們要怎麼辦、怎麼逃?我們就想著「逃」,我們不會去想說如何「避」,預防勝於治療嘛!那預防做不到,只好往那個逃難的部份。

你們也都知道,稍微學過法的都知道「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是從那個「得」的角度,那不好的呢?叫做「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嘛!因為原因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啊!所以,「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公修公得、婆修婆得。那從這整個社會現象你們就看到,能夠明白的是少數中的少數,是極其少數,要不然新聞也好、全球這些媒體網路的訊息這麼多,為什麼你們都沒有聽到能夠解決的訊息?對不對?現在都是怎麼處理已經發生的事情嘛,那處理的層面又停留在物質的層次,我們剛剛講……科學家講的「物質、精神和能量」,一般他們說「訊息」,「精神」也好,換言之,從精神和能量的角度,好像當今未曾有科學家去提出:「怎麼從精神和能量的角度去化解這些已經產生的災難」,那就是我們常在說的「心性的能量」,一般有在修行的講「念力」、「靈性」、「靈力」,不同的用詞形容同一件事情。 

那麼從整個宇宙是一個有機體,我們就是整個宇宙其中的一個物質而已,其實,我們是整個宇宙啊!夏威夷的土著藍博士他們也這樣講,他們說:「宇宙是我們創造的,所以我們對它有責任」,既然是我們創造的,表示我們可以去改變它嘛!當然,許多宗教說「宇宙是上帝創造的」,那這也不衝突啦,只是說你怎麼去解釋它嘛?那從教育的角度來講,「上帝」就是我們的自性,一般宗教講外在的上帝,舉外明內嘛,就好像現在學佛的人也常常在崇拜外在的佛菩薩啊,對不對?那麼常常往外求、往外追逐崇拜的時候,就忘記了原來自己就是那一個佛菩薩,外在是已經做到的佛菩薩,我們是還沒做到的那個佛菩薩嘛!換言之,佛家講的,外在我們知道的那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毘盧遮那如來、藥師佛……等等,祂們是已經覺悟的佛,那我們是還在迷失當中的佛。所以,迷失當中的佛就用「眾生」這個名詞去代表它,那麼覺悟的眾生就用「佛」那個名詞去代表它。

所以,我們學法不能死在教下、不能死在文字當中,一定要從它的文字義理去瞭解,瞭解了之後我們都做得到,剩下的就是訓練的問題。所以,「明白」是現在人最難的一件事情,因為資訊太雜了,那現在好說有科學可以去應證,現在的科學很進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它去應證了很多的……佛家講的言詞比較簡單,叫做「諸法實相」,白話叫做「宇宙人生的真相」,一般很多宗教的講法叫做「真理」,瞭解「真理」這一件事情,那從高度的儀器裡面和高度的數學去推算、去觀察到。可是,現在的人普遍還是不相信啊,已經看得到,然後有這些例證還是不相信。 

那你們可以想像說以前的那些人,在沒有儀器和高度數學的理論論證之下……,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講的這些真理、這些生命之學,為什麼當時的人會相信?一般我們講叫做「根基」,(師父笑說)他們的根基比較好,我們的根基比較差,換言之,他們比較純質,那我們比較雜、受污染的程度比較深,所以我們的障礙比他們重,若從另外一個好的用詞來講,他們比我們清淨。清淨就是禪定,我們的智慧是隨著禪定的功夫成等量正比的。換言之,禪定的功夫愈高,這一個人的智慧就愈高;禪定的功夫愈差,那這一個人的智慧就愈差。「禪定」好像宗教用詞,那就換個「清淨」這二個字,一個人的心愈清淨,這個人的智慧就愈高;一個人的心愈雜染,這個人的智慧相較就變低了。那麼能不能理解是靠智慧,而不是知識、常識,所以,古時候的人他不需有這些儀器,他直接可以明白瞭解的原因在這邊。

那西方是極度的「動」的教育觀念,東方比較傾向「靜」、以靜制動,所以,西方在極度的動裡面發展出來的,就是現在我們所謂的「科學」;那東方極度的靜裡面以靜制動,產生出來的就是所謂的……現在人覺得很不可思議的、很難理解的「神通」。其實神通就是一種……怎麼講?能力強嘛!能力比較好的人就叫做「有神通」,那能力比較差相對能力比較強的叫做「沒有神通」這樣而已啊!

我們現在的人一聽到神通,就以為是外在的這些怪力亂神,是那些神、那些鬼才有的,或是透過這些修行也不知道在修什麼,然後躲在山裡面或是關在山洞裡幾年,出來就有神通。這些關在山洞裡或躲在山裡面都是一種手段,你有沒有發現這種手段通通……大部份來講都有一個特色就是「避人群」,那麼他也不過是一個目的而已,避人群求得清淨嘛!識人多處、是非就多,心就不容易淨;知事多時、煩惱亦多。知道太多事情的人,他的煩惱也很多,知道比較少事情的反而比較沒煩惱。所以,很多修行人他會躲在山裡面是階段性的手段和過程,那不代表所有的人都需要這樣,因為你要去明白它背後的理,換言之,如果所有人都要這樣,就沒有另外一句話叫做:「大隱隱於市」,也就是說很厲害的修行人、那個隱士的意思。

一般我們講「隱居」是不是都隱居在山裡面?可是,真正的隱士是居住在……古話說「菜市場」,就是住在那種很雜亂的地方,可是,他才是真正在修行,因為他在染而不染、如如不動嘛!那麼在山裡面修行的這種隱士是什麼?離群嘛!這就好比佛家講的覺、正、淨三門,我們取「淨門」來講好了,透過「淨」這個手段去達到成就的,這個時代有兩個非常有名的宗派,一個是淨土宗、一個是密宗,他們兩個都是修「淨」的。但他們兩個的表象又差很多,淨土宗比較傾向「我還沒有能力接受污染,所以先選擇一個比較清淨的生命狀態(環境、人事物)來避開很污染的環境、人事物,我在這邊趕快訓練,訓練到我的心很清淨、比較有能力去抵抗這些污染時,我才敢再去接觸」,這是淨土宗的方式。 

那麼密宗的方式就非常高段,換言之,也得要某一種層級功夫的人才有辦法、有能力去接觸。它是直接就把人丟在污染的世界,叫這一個人不要被污染、不要受誘惑,一定要保持清淨,若用一個形容就是叫一個人滿身穿著一套白色全新的衣服跳下墨汁,起來還是白色的,你看那有多難?所以,佛家在講修密的根基至少是「八地菩薩」以上,「八地」是超越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的生命體。那你們知道超越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的第一個層級的生命體叫做十住菩薩裡面的圓教初住,那麼圓教初住……修「住」的有十個層級,再上去十行,十行也有十個層級;十行上去十迴向,十迴向也有十個層級;再來是十地,十地還有十個層級,第八個層級才是修密的當機者。 

那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再上去還有一個叫做「等覺」,加上等覺,總共四十一個位次。再上去還有一個叫「妙覺」,第四十二個位次,就是圓滿佛,妄想完全斷盡,妄想的習氣也淡盡了。那麼十住的圓教初住就要把妄想斷盡,換言之,妄想斷盡的人肯定也把執著、分別斷盡,可是,他還有妄想的習氣。那麼從初住到十地、等覺通通有妄想的習氣,也就是說它有四十一個階級的妄想習氣還沒有散掉,可是,妄想習氣不礙事。那你們說密宗要丟進污染而完全不受污染的,當然是要有一些功夫嘛,對不對?是超越十法界了,還不是六道輪迴而已,超越六道輪迴的眾生還辦不到。

那降下來從初住到所謂的七地菩薩,這都是法身大士,這些是旁聽生,有資格旁聽啦,也就是說祂們聽了有能力學,可是,祂們還不是正科班的,你可想而知那多難!所以,那個「大隱隱於市」不容易啊!那「歷事練心於滾滾紅塵」這一句話本來是針對法身大士講的,是祂們的修行功課。我們常說你們也常在滾滾紅塵歷事練心,所以,你們比較有福報啊,還有那個佛菩薩的本願威神力加持護念照護住,要不然我們一下子就倒了。總而言之,不管是階段性離開污染還是直接有能力在污染裡面清淨的,他都還是要清淨啊,只是清淨的層級不同。所以,清淨修得的人他就正覺嘛,那再往上一級,修得平等的人他就正等正覺,也就是菩薩;那再往上一級修得覺悟,他就叫做佛〜無上正等正覺。換言之,要成佛的最低標也得要修到清淨,超越六道輪迴的那種清淨。

那我們剛剛講,隨著禪定的功夫愈高,這個人的智慧就愈高,那我們現在都知道,在六道輪迴裡面還有兩個大的世界,他們禪定功夫也不得了,就是所謂的色界天和無色界天〜四禪八定,那為什麼他們智慧那麼高,還是超越不了六道輪迴?因為他們還有「愛」和「見」,所謂的「見」就是一般講的「所知障」;所謂的「愛」就是「煩惱障」,他還有具足這兩個重障。換言之,把這兩個重障放下的人就不執著啦,那不執著就超越六道輪迴了,那時候叫「第九次第定」。所以,那時候智慧就增高了,可是,智慧高也還在正覺,還不到平等,還不到所謂的正等正覺和無上正等正覺。你看哦,連證得正覺都還沒有能力修密,你看看,對不對?

所以,我們所要接觸的東西,第一個關鍵就是先去瞭解,瞭解什麼條件才能去接觸什麼,再回來瞭解自己具不具備這個條件。那麼我們很嚮往的,我們目前沒有能力,我們就想辦法去具足那個條件,這樣就解決了嘛!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法門無有高下,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所有的法都是平等,都是針對眾生根器而設置的一個善巧方便的方法門徑,也就是說「對藥」。眾生的病不同,法是藥,法的形式各類別也不一樣,可是,沒有離開總原則原理〜清淨。那清淨又沒有離開總原則原理〜三學(戒、定、慧),那戒、定、慧三學用在任何人事物裡面,它就是清淨的體現,它也是清淨的手段。那戒、定、慧三學落實了,就是真正的三皈,三寶就取得了。

慧〜覺,覺者佛也;定是所謂的清淨,有定功、心就清淨了;戒是所謂的正,依照這些法、正知正念來引導自己,令自己知道怎麼守規矩,所以,戒的最粗淺的一個解釋叫守規矩。哪一個人能耐得住,他的忍辱功夫就有,所以他就會不斷往上提升,畢竟一切法得成於忍。那從這個角度拉回來,我們現今的災難要怎麼去解決?就是我們往那邊的心境挪移啊!藉著這些學、這些修行的各種不同方法門徑,我們往一個自己適合的去深入。

一般講的迴向、這些觀想通通是一個善巧方便,是一個依偎,如果有一個人他證得了所謂的正量,他就會隨著他的正量而產生……產生的現象是他所住的方圓幾里內……為什麼我們講「幾里」?因為正量的程度不一樣。要不然我們剛才說超越六道輪迴來講好了,就有所謂阿羅漢的正量、菩薩的正量和佛的正量,那麼法身大士我們通通叫做諸佛菩薩,祂是分證即佛,所以,就算你超越十法界,它的正量也有至少四十一個位次,更何況是六道輪迴裡面?我們這些眾生正量從何而來?就是契入戒定慧,那契入戒定慧,貪瞋癡就化除了。貪瞋癡感得外在迷邪染,所以,一般我們之前講迷邪染的另外一個名詞叫做鬼魅魍魎,可是,他不知道原來迷邪染也是我們生活當中這些有為、看得到的物質的反撲,那也是一種迷邪染的表現。

「鬼魅魍魎」是我們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名稱、一種形容,那麼對已知的世界它同時也是。所以,佛家講的「魔」這一個字,它的廣泛度非常廣,有所謂的死魔、病魔、煩惱魔、五陰炙盛魔,還有一個叫做天魔。那麼天魔是所謂外在的,那一般現在人講到的天魔就以為是天魔波旬,他們要來障礙住我們,不讓我們脫離六道輪迴,對不對?(師父笑說)大部份的人很少會有天魔波旬來障礙,因為祂沒那麼多閒工夫啦,祂障礙誰?祂障礙的是快要超越六道輪迴的那個人。那個人就是已經沒有所謂的執著了,那我們現在執著一大堆、煩惱憂慮牽掛一大堆,祂來障礙幹什麼?祂說:「你有自己的煩惱憂慮障礙你就好了,我還來障礙你?」所以,天魔其實是很廣,魔王波旬只是一個參數而已。 

那麼天魔就是外在,外在這些對我們的影響通通叫做天魔,比如說網路的世界很雜亂,那也叫做天魔啊,打開電視……很雜亂的訊息也叫天魔。好,那你不要打開電視、不要打開網路,你踏出去……每個你看不慣的那些都是天魔啊!為什麼說看不慣的?因為我們看不慣就會上火了,所以,他就成功了嘛,對不對?那些通通叫天魔,所以,我們常常跟魔相處在一起吶!好,那你換個心態,畢竟反聞聞自性,我們修行的人不要這樣,看到那些本來會讓我們上火的,現在每個都變成是來提醒我們什麼的、教我們不要怎樣的,頓時那些就變成諸佛菩薩了。

所以,魔、佛一如,魔、佛一體,是看我們眾生從哪個角度去選擇,這個災難亦復如是,可是,沒辦法呀,喜歡魔的畢竟比較多,所以,當日本那個官員……我是聽說的,他在說那是要來洗滌我們什麼……,以佛家用詞來講叫貪瞋癡慢這些不好的心境,他在說這些的時候不但沒受到人家的稱讚和反省,反而被人家攻擊到還要道歉。所以,魔還是多嘛,對不對?我們眾生的態度選擇魔的還是多過選擇佛,要不然他講的好像也沒麼不對。(師父笑說)我們這樣講……不知道會不會換我們要去登報道歉(眾人大笑)?不過,實話實講啦!對不對?

那你們就可以理解,因為我們知道,有學過、瞭解的人就知道原來大自然災難是從我們錯誤的四個心態來,事情沒有產生的時候,我們很難體會到原來自己有那錯誤的心態,所以,產生了的這時候就是什麼?道家講:「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我們現在不是呀,我們現在是微禍不懂得儆之,我們還會怪東怪西,所以,當然只有接受禍的結果。那我們有福的時候又驕之,所以,得不到福又得到禍,那都是看得到卻吃不到,福就這樣飛過去,對不對?那禍還真的變成禍嘛!所以,做人很冤枉。 

這些災難……當我們不是災區的人民時,一樣要有很多省思,就好比很多人會覺得台灣好像都避開了很多的災難,事實上也是啦!那套一句淨空法師提過的,他說相對全球來講,台灣的人民有一個很大的特色,所以,台灣的福報在某一個層次來講也比較大,因為台灣人民蠻樂於布施的,其他的先不講,對金錢的布施也是蠻樂意的。那我們也不用管他是什麼心態,因為你們現在知道布施的層級太廣了,可是,這個布施的意願相對全球來講,台灣真的算是比較高的,所以,台灣在某一個層面底下,它比較有福報,那當然到智慧的層面再說啦! 

我們常講整個地球如果沒有一些隱身……就是不透露身份的這些諸佛菩薩存在這邊教化,依照地球眾生……現在早就沒有地球了。《地藏本願經》講什麼?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既然說「無不是罪業」,(師父笑說)那就沒一處好的意思啦!沒一處好就沒有一點福報嘛,對不對?沒福報當然早就不見了嘛!所以,有一些諸佛菩薩的正量攝受住。那維摩詰居士也講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這表示這些佛菩薩也很難去幫助他,沒辦法啦,只能靠緣份。 

所以,不得以少善根因緣福德而依止大法,可是,佛菩薩無盡慈悲也很有耐心,然後殷殷切切一直在這邊,有的是……遭侮辱的是多嘛,遭毀謗、傷害、不敬的也多嘛,那很有耐心還是在這邊殷殷切切去度化眾生。為什麼?我們前面講的,因為祂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這樣而已啊!他非我不非,人家不明白,我們自己不能不明白嘛!更何況那些早已證位的佛菩薩喬裝來到這邊……,(師父笑說)只是不像中天娛樂台畫成那樣,他們的功夫當然更上一級嘛,那喬裝來這邊做一些服務,因為祂知道嘛!所以,祂有沒有那個「他非我不非」的概念?大概也沒有啦,因為已經沒有這些人我對立嘛,如果有的話,就像永嘉玄覺大師講的:「分別亦非意」,如果會講,也是照著眾生的分別、執著去以這些用詞好溝通而已。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學覺悟,範圍說寬一點好了,生命成長的人,因為不特指……現在很麻煩,都得解釋,如果說「學佛」,人家就以為佛教,就以為是現在迷信的佛教,事實上,教育的佛教是一個教育、是一個覺悟的生命科學,那麼學習這個生命科學的人、學習覺悟的人就一定要學習這些諸佛菩薩的胸襟,你說這些災難我們要如何去做迴向?有錢的捐錢、有力的出力啊!出力要如何出?淨化自己啊!為什麼現在很多法會?法會也都不錯,重點這些理論我們都知道一定要自己至心誠願,感應道交,至誠才能感通嘛!那麼法會和這些禱告、祝福、迴向通通是治標,它不治本,一定要我們覺悟才能治本,生命的問題才會解決。所以,在我們覺悟的過程裡面,我們就會有一些正量產生,那麼用這些正量去治治標也不錯。

一般說你們若有發心去做個迴向,在生活當中很多人本來就有一些自己的功課,可以針對個別事件去做一個祝福迴向,那也都會有一些不無小補的功能,也不會枉費我們同樣是人類。他方國家人類也是叫做同胞,我們說地球即便在整個宇宙裡面……從地球拉到出太陽系,它只是一個小小的藍點而已,那如果生活在這個藍點上……(師父笑說)若是諸佛菩薩看到也以為我們是細菌,從顯微鏡看我們在藍點上蠕動,就是說同樣是細菌還要侵蝕別的細菌的那個意思,只是一個小小的生命體。那把心量拓寬,含融整個宇宙遍虛空盡法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它等同含融了這整個地球。

古人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個某一層意義也就類似剛剛講的那樣,我們身入其中的時候就會迷嘛,那你們知道貪瞋癡就是從「迷」來的,對不對?旁觀者就是拉寬來看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接近事實真相,那這時候才會放下迷而覺悟嘛!那覺悟就是什麼?戒、定、慧三學,覺、正、淨嘛!所以,這樣才會有正量。你有這個正量產生的時候,你走到哪裡,你的迴向通通有用,那至於有用到什麼程度?這是相對的,你的正量到什麼程度和災難到什麼程度是成反比,災難愈大,我們等同的迴向當然愈薄弱,那相對災難小,我們以等同的迴向就是大迴向力。反過來說也是,災難一樣,我們的正量大,災難相較會變小;那正量小,災難相較還是一樣大。

從那個角度把我們所學的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我們這一塊土地,聽好,這一塊土地不是台灣而已,是緊密相連的整個地球、整個宇宙、虛空法界。佛家講的「土」不是那麼狹隘指腳下的土地,不是這樣,「土」是一個環境,那有些生命體它活著的環境不是在地板上,好比有些海洋生物,它一輩子沒有接觸到所謂的沙子、岩石,它都在那裡漂浮,更何況有所謂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體。所以,把我們的報土去建構起來,其實每個人來到這個人世間,除了所謂的人生酬業,那麼在酬業的當中有機會到所謂「聞佛法」這個程度時,剩下的就要當下把業力身轉化為願力身,接下來就是什麼?建立自己的佛國度。那「自己的」不是自私,是自行而後能化他,那個自己就是自行,通通是自行。那佛國度就是所謂的依報,當你要成佛,你不就處在佛國度、淨土裡面?只是你淨土的願力到哪裡……相對眾生來講,而產生不一樣的看法觀感。

所以,形容得很漂亮的極樂世界和琉璃世界,它們都叫淨土嘛,可是,些微不同是因應眾生而有不同,對佛的本身來講,它沒有不一樣,因為佛佛道同,所以,清淨如果一如的時候就沒有差別。也才說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長得像阿彌陀佛這樣,因為祂的本願威神力,所以叫做佛佛道同。那我們現在為什麼形形色色每個人長得不一樣?因為我們的妄想紛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眾生的心想不同,所以,產生的境界不一樣。換言之,每一個人去看《無量壽經》、《彌陀經》在形容這些這麼具體的極樂世界的現象,他自己的觀想好像也不太一樣。「一棵樹七百由旬」你叫大家畫,畫出來的都不一樣啊,還不是同樣那一句話(眾人笑)?怎麼會畫出來的長得都不一樣?他會呈現他自己美好的藍圖。

所以,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切法畢竟不離自性,也不離空性,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在我們還沒有含融回歸的時候,至少也要去建立好緣、接觸好緣,讓階段性的人生……養生為始、證道為歸,去創立那個「始」,一開始就美好。意思就是說一開始就建構一個我們階段性能夠接受的美好,那透過這個基礎要再往上提升「聽說的美好」,我們不能夠想像,所以是聽說的美好,我們能想像的就是眼前的,那才能夠慢慢去契入那個聽說的美好,一步一步回歸法的本身。所以,學法的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對這個世界……其實若學佛的人已經不狹隘在國家社會裡面了,他當務之急就是對整個虛空法界有他的責任義務,責任義務是相對來講的,換言之,它是一個本分,也同時去檢測我們自己的力道,清淨到什麼程度,你的力道就到什麼程度。

學員甲:師父,我想請問禪定……就是打坐該怎麼坐?

師父:禪定不等於打坐,打坐是修得禪定的一種方法手段,我們這樣講,八萬四千法門包括一切宗教是不是都叫人家要平靜?不要憂傷、忐忑這一類的,平靜就是禪定的一種代名詞。平靜就比較接近清淨,這你們可以想像,所以,只要一個正向的宗教方法門徑或者是生命成長,通通沒有離開修禪定,只是用不同名詞去講禪定而已。比如說念佛法門的人,他得到念佛三昧,就是他透過念佛得到禪定。那修華嚴的人,他得到華嚴三昧,就是透過修華嚴來得到禪定。那麼如果基督徒呢?他透過禱告可以心裡非常平靜,他就是得到禱告禪定。那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就不一定是坐在那邊嘛! 

那中國人……佛家為什麼講「坐禪」?也是因為這個名詞讓後來的人以為禪等於坐,這是一個誤解,坐是取它這個字的意象,我們坐著是不是「坐如鐘」是最穩定的那個感覺?所以,取這個「坐」來代表內不動心,禪要外不著相,所以,內不動心的心像這樣坐得穩穩的不會被動搖,這個叫做「坐禪」。那外不著相就是不會迷惑、不會執著外在的境界現象、人事物,所以,取這個坐禪,而不是一定要坐在那邊。那現在好像修禪的等於坐在那邊了,對不對?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可是,你也不能否定……某個層面來講,坐著若訓練得力的話,被開悟的聖僧、法師引導得力的話,也可以透過坐而得到「禪定」這一件事情,所以,我們不能從外在去等同。

古時候有一個故事,懷讓禪師的徒弟馬祖道一跟他學禪,懷讓就常常看到馬祖道一在那邊坐著,他就很好奇的問他:「你為什麼常常坐禪?」他回答:「我坐禪是為了做佛」,懷讓聽了不理他就走掉。隔了幾天,懷讓禪師拿著一塊瓦片用磨刀石在磨,非常認真很用力的一直磨,馬祖道一經過時看到,就好奇的問:「師父,您為什麼要磨瓦片?」懷讓回答:「我磨瓦片是為了做鏡子」,馬祖道一聽了就笑說:「瓦片怎麼可能磨成鏡子?」懷讓反問他:「那為什麼坐禪可以做佛?」(眾人笑)他當下開悟,所以,這告訴妳不要執著。 

佛是覺悟,覺悟從哪裡來?覺悟叫做智慧,智慧從「定」來;定從哪裡來?「戒」啊!所以,「戒」這一件事情不一定要坐嘛!我們眾生……尤其是現在修禪的人,多數都派一大堆很艱澀的功課給肉體做,心都完全不做功課,這是一個大錯誤,做完了之後還要花錢去推拿(眾人笑),對不對?(師父笑說)因為會酸會痛呀,腳還會抽筋什麼的,那你想想看,坐到這樣子,心會靜嗎?絕對不會。當然,你們要聽好,我不是否定坐,可是,我們要明白這件事情,那麼如果妳明白之後,妳的心知道正確的理路了,妳這時候再去坐,妳就知道怎麼調整自己了。那不是只有坐的姿勢調整好而已,妳就要試著用什麼呼吸狀態最能讓自己平靜,也許還要配套措施,以前叫做「參話頭」,可是,這很難,比如說它常常講「做佛是誰」,甚至「坐禪是誰」,常常講、講、講,講到一天開悟:「原來就是自己」!可是,我這樣講了,我們回去也是說「做佛是誰」,(師父笑說)「我知道是自己」(眾人大笑),還是一樣不是那個境界啊! 

所以,現在很多打坐的人都配套措施「念佛」,妳知道為什麼嗎?念佛也好,觀想在呼吸吐納,緩緩的一進一出,「深、長、細、慢、緩」這些原理原則,可以幫助我們調身和調心。那麼身緩和了、放鬆,心靜了,妳比較容易入到禪定的境界,可是,要有人引導。那麼為什麼多數人配套「念佛」這一個方法?因為我們會妄想紛飛,念佛也是為了讓我們專注。妳有沒有發現現在多數的人打坐有一個特色?不是昏沈就是吊舉,「昏沉、吊舉」妳聽得懂嗎?昏沉就是想睡覺,一坐就想打瞌睡,還睡得很忐忑,因為怕跌倒(眾人笑),妳就乾脆躺下來睡就好了,那不是還睡得比較清爽?睡得體力飽足還能做工作,對不對?那吊舉就是躁動、心浮氣躁,有的人一坐下來就妄想紛飛、想東想西,還會生悶氣什麼的(眾人笑),對不對?所以,這通通沒有達到坐禪的目的,也枉然這一個坐禪的手段形式。

所以,這些我們搞明白了,妳就知道選擇怎麼坐了,對不對?重點是在心的調化,而不是在外在肢體,如果只是坐在那邊才算是的話,那麼為什麼古人有一句話叫做「行住坐臥皆是禪」?如果只是坐著,那行、住、臥就不是了嘛!所以,它在告訴妳好比「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首楞嚴大定真正的定、真正的大禪就在妳生活當中每一件事情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另外一個用詞叫什麼?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所以,當妳在喝茶的時候不疾不徐,妳就在禪定裡面了吶!當妳在講話也非常專注,沒有自己的執著、分別、妄想,妳也在禪定裡面。當妳在走路也是如是,當妳在睡覺也是這樣,有人說:「在睡覺怎麼知道?」,妳就想那種每天作夢、亂作夢的,那哪有禪定?有的人不會,有的人一睡就很安詳到天亮了。所以,行住坐臥啊,它不在外相,外可動,內要靜嘛,以靜制動。

那階段性對一個人來講,外也不能完全不動,因為那會生病,妳有沒有發現我們的身體……一般講癌症很多癌都聽過,你們有沒有聽過一種癌叫做「心臟癌」?從來沒聽過,對不對?知不知道為什麼?因為心臟都在跳動啊!那很多內臟都會休息不動,比如說腸子也在動,妳不吃東西的時候、它東西排出去的時候,它有可能也停在那種半休眠狀態。所以,心臟就是一個很好的老師,叫我們外在要動,那妳動了、活絡,這些血脈就通,所以,通則不病、不通則病嘛!病了之後去推拿,通則不痛、不通則痛,一按下去就痛得哇哇叫。所以,中醫有個名詞叫做「氣滯」或「氣結」,僵滯、打結了,僵滯就是不通,妳要怎麼讓它通?要動嘛!可是,不影響妳的心,妳的心要靜。所以,那個坐著是一種方法,其他的只要能幫助妳的心平靜,通通就叫禪定。那妳心的平靜度有層級,有比較靜、比較不靜、很不靜、很靜……等等,這個就叫做「禪定的功夫深淺不一樣」,所以,不是在那邊坐。

雅聰師姐:師父,想要請問怎樣改掉自己貪功和推卸責任的方法。

師父:法上、理上來講,當然,這是一個大宗,可是,細項還得因人而異。就是說我們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嘛,傲慢、嫉妒、貪欲,就是因為我們有根深蒂固這三個劣根性,所以才需要所謂的謙虛、隨喜和布施。謙虛對治傲慢、隨喜對治嫉妒、布施對治貪欲,換言之,我們常常在落實謙虛、隨喜和布施這些事情,我們這三個劣根性就會慢慢淡除掉。可是,偏偏眾生對所謂的謙虛、隨喜和布施有錯解,就是說理解的不夠深,好像在人家面前客客氣氣就叫謙虛,那常常不瞭解它的義理時,我們卻會因為想學一個謙虛而學成陽奉陰違。那隨喜……有時候我們只是執著在所謂的這些物資,比如說去廟裡我們會捐錢、去請法寶我們會隨喜,那只是停留在這邊的時候,我們也難免會因為這樣而產生愛迷,事相沒有錯,是理解錯了。那布施……我們也常常因為布施理解錯誤而產生了更加的貪。

總之,不管妳有沒有貪、有沒有這些負面的心境去做這些事情,它久而久之還是都會有一個力量跑出來,也就是說我現在什麼也不欠缺,我還是會勉強我自己,勉強久了,妳還是會謙虛嘛!這就是為什麼在佛家有那個向佛頂禮跪拜的儀式,這個叫「舉外明內」,那妳會發現我們趴下來時,無形中就會感覺自己好像比較溫和一點、比較謙恭一點,自己的感覺啦,那當然爬起來會怎麼樣也不知道(眾人笑),對不對?可是至少在趴下去的那個剎那,我們有存著這一點嘛!所以,這個就是「蹺蹺板原理」,那既然我蹺蹺板翹這樣,我就不斷在翹的那一邊丟小石子,丟到總重量翹過去就解決啦!所以,為什麼很多人要不斷有這些儀式?你們千萬不能否定掉所有這些宗教的儀式,是不懂的人他變迷信、變盲目,懂的人他就知道這些儀式原來也是對法,是來訓練我的一個方法手段,所以,多拜佛可以建構這個。那有時候我們拜佛又有錯誤的心態,拜佛要求感應、要求佛菩薩保佑或我比人家更會拜佛,對不對?有時候會變這樣啊!那反正妳不管有什麼錯誤心態,只要這個儀式正確,妳就一直做啊!

那「隨喜」要去瞭解,讚歎也是一種隨喜,所以,隨喜讚歎常常連在一起講。有人做好事,當我沒有能力去做,我看到他做好事,我去稱讚他,這就算我一份功德了吶!發意圓成、功德圓滿,我沒有去做是因為我能力不足,可是,我的心可以是圓滿的,所以這一種人更聰明。當然,(師父笑說)我現在講更聰明……可能很多人依照這樣去做又沒有功德了(眾人笑)。我的意思是說他可以輕輕鬆鬆去隨喜讚歎,他就也參加了那一份功勞,那何樂而不為?對不對?也不是每件事情都要自己爭在前面啊!所以,常常這樣去訓練,稱讚別人啊,不管妳稱讚完心裡會多難受,妳還是去稱讚啊!對法嘛,以對法去拉扯,這個叫訓練。

所有的法是因為我們有習氣,所以才要不間斷去訓練,那麼妳就知道啦,訓練就是以前我們常常學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白話文就叫做訓練。那為什麼我們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因為我們有習氣,所以,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那「一念間」的人怎麼辦?就是他從念頭訓練起,那我們是念頭訓練不來,我們就從行為上訓練,那都好嘛,都有幫助嘛,那行為上訓練久了,念頭也就轉過來了。這在佛家叫做理入和行入的差別,念頭產生觀念思想、觀念思想產生態度、產生行為、產生習慣、產生命運(結果),從習慣、行為導正過來,這個就叫做「行入」;從念頭「嗯〜這樣想,不行」改掉,這個叫做「理入」。所以,要看自己的根性,如果妳能理入,那當然恭喜妳,直接不要就好了,下次會想,又不要就好了,妳後面的行……這些所謂的態度、行為和習慣通通會沒有,那就從這邊不斷去訓練。

然後,貪愛?布施!一直去對人家布施啊,可是,不能打腫臉充胖子的布施,什麼叫「打腫臉充胖子」?不隨份啦!就是說有一件好事情,我們讚歎就好了,比如說我們沒錢、沒物資,我們再去借一筆錢來布施,說我們做人很好、我們是善心人士,這個就叫打腫臉充胖子。所以,布施的原理原則一定要隨緣隨份,那麼妳說:「隨緣?這樣我大概也沒什麼機會」,那妳就錯了,隨緣妳才會發現機會多的是,妳生活遇到的每個人事物都是妳的對象啊,那沒有緣可隨的是除非他怎樣?死掉啦!對不對?屍體埋在地下。那屍體埋在地下也還隨緣吶,妳知道隨什麼緣?隨那個肉體腐爛蟲子來吃的緣,妳也在布施吶!所以,隨時隨處都是緣,是我們要不要?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的執著、分別沒有放下,我們很難隨緣。

剛才我說的比較難聽,說「埋在地下」,屍體沒有意識,那剛好,(師父笑說)某一種另類的留惑潤生,對不對?留下這個物質還可以讓蟲子吃一吃,妳在布施給蟲子嘛,如果妳現在活著,妳要嗎?抓隻蟲子來咬妳、吃妳,看妳敢不敢?(眾人笑)所以,隨緣、隨份啦!那有人說死掉就死掉,就剩下那個軀體而已……這些肌肉、這些脂肪,你要叫我出錢我沒辦法,就讓它們吃一吃吧!所以,走到哪裡通通是這樣。菩薩無所住行於布施,就是祂心沒有這些執著、分別,所以祂的行於布施就不沾染。「無所住行於布施」就是一般人講的「三輪體空」,它就具足圓滿功德,之所以菩薩的布施是功德,我們眾生的布施頂多只是福德而已,因為我們夾雜。這些問題其實理上好知道,那剩下來就是事相上不間斷,然後秉持著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這個理路、不夾雜我自己的思維,不間斷就是不要停,也就是訓練,不間斷一直做、一直做,做久了,妳自自然然就轉過來了。

那很多佛家用詞……比如說妳們常用的「念佛」、「拜佛」這些,這些也是一個手段,總之,通通是訓練平靜的心、清淨的心,一個人心清淨了,這些錯誤的思想就沒了,它是對法。所以,還是導歸回來訓練清淨,當一個人有錯誤的心態在面對這些儀式的時候,善於提起觀照力,什麼叫「善於提起觀照力」?我在做,我有一個錯誤心態在做的,我先去發覺到我這個錯誤的心態,那我再做;我不時會產生錯誤的心態,再發覺回來、再做、再發覺回來,是在訓練這個心態。比如說拜佛,不只是在訓練那個動作,現在的人很多都是停留在訓練那個肢體,所以,拜很久都沒用,頂多就是拜完「哦〜好舒暢」,對不對?好舒暢、流了汗、洗完澡出門,又開始貪瞋癡慢了(眾人笑),所以,只有訓練到身體,沒有訓練到心。在妳拜佛或者是念佛……我是舉這個例子,有的人坐禪都好,都是在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那那些動作就有幫助。

所以,常常去稱讚別人、常常去對人家禮敬、常常去服務眾生,我希望妳們理解是廣的、不是狹隘的,比如說布施,根深蒂固一定又是我要拿錢去給人家,對不對?它是其一,是妳將妳深心奉塵剎。我們剛才說「該捨諸有」,「諸有」不是只有錢吶,我相信妳們人生不會可悲到只剩下錢嘛,那「諸有」就是我人生的總合啊!我有體力、勞力,我有多出來的時間……通通是嘛!「該捨」捨就是拿這些去奉獻給有緣遇到的眾生,好,那「眾生」又來了,它不單是只有人類嘛,妳有發覺到嗎?我們現在都是「日本人被水淹了,好可憐哦〜」,好像都沒有人可憐那些沙丁魚、那些鯨魚擱淺,我相信水淹了也有來不及逃的其他生物、動物,所以,眾生嘛,一併廣泛去……。那些物質、房子也是眾生,眾緣和合生成之現象,有所謂的生命和物命啊,生命就是妳們說能動的、活的這些動物;物命〜礦物、植物,通通是。所以,「該捨諸有」把妳所有人生的總資糧(不只有錢)去奉獻給所有的眾生(不只有人),那我們人類這些負面的劣根性自自然然就會消滅。

素真師姐:師父好,我最近在拜佛當中就有體會到迴向偈裡面有一句「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在拜佛這個儀式當中也提醒了我自己……就是我在觀想佛菩薩形像的時候,當我彎下腰就覺得是「下濟三途苦」的那個意思,我覺得那個責任很……就是自己的本份很重要。

師父:所以我們說發菩提心嘛,「菩提心」一般人很難理解,世間人理解的就是「愛心」,那一般我們如果嚴格來講,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他已經是法身大士了。那麼我們先不要用這麼高的要求,用等同心、同理心即可。所以,妳會想到古人多有智慧,他連讓妳拜佛的這個上、下都有一些智慧的表法意義隱藏在裡面。為什麼密宗叫做密?密宗有深奧的祕密,我們現在人講到「祕密」,是不可告人之叫做「祕密」,所以,有祕密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情。密宗的密和佛家講的祕密不是這個意思,是佛之心印深奧難懂,而不是不能告訴別人,它還期望所有的眾生都知道,只是眾生的根器不同,階段性講太真實的……換言之講真理,眾生會錯解、會毀謗,所以,它就隱藏在很多這些有為法上面。

那妳就知道「下濟三途苦、上報四重恩」其實還不是我們自體,拜佛是誰?妳自己啊,整個宇宙是一體,這個就是一個所謂「本分」的落實即是。所以,講到極處就是自他不二,自己和相對自己以外的他是不二法,那我們眾生沒有契入很難理解,所以才簡言之有這個次第。所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那麼這一個因果就比較狹義的因果,狹義不是不好,是針對某一件事情講叫做狹義。一般我們講因果是不是六道輪迴有這些「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所以叫因果;那麼在「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角度的因果是特指「念佛為因、成佛為果」,所以,要深信「念佛是原因、成佛是結果」這個因果。 

那一般人很難信嘛,「哪有我這樣念佛、念佛,心裡想佛就會變佛,怎麼可能?」對不對?他有疑惑他就不會信,但他又不敢否定,為什麼?就尊重啊,大家都這麼說啊,我若否定,大家會覺得我奇怪。所以,「信佛」很難、很難啦!包括淨空長老都已經出家了,回來拜老師,老師遠遠的就叫他:「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講好幾次,他覺得奇怪:「我都出家了,怎麼還不信佛呢?」對不對?有些七、八十歲的出家老法師都還不信佛吶,所以,妳知道信佛有多難!那一個真正信佛的人……就是很簡單,佛經打開,佛講的他通通去做了,他沒有半點疑惑,這就是信佛。那沒有半點疑惑有兩種,一種是我明白、理解;一種是我相信,所以我不會疑惑。那這兩種人通通可以達到(做佛),那中間有一種人是最聰明的,可是不盡然是智慧,就是說「嗯〜你講得有道理,可是,我覺得……」就是有一個「我覺得怎麼樣、怎麼樣」,他就失去了。 

「憶佛念佛,當來現前,必定見佛,佛在眼前,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它就告訴你這是一個自然的律,所以,信佛最難,在發菩提心之後叫妳深信因果。所以,我們若在拜佛的時候……我剛剛講不是只有身體疏通,這個養身很重要,可是,身也是要來幫助我們長養慧命。那藉假修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都知道這個肉體是假的嘛!妳看又來了,信佛多難,祂說:「這是假的」,我們說:「對啊,對啊,是假的」,當人家割到我們時,看我們會多氣(眾人笑)。所以,忍辱仙人就示現嘛,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他就感恩:「我未來成佛後第一個度你」,所以果真把憍陳如尊者第一個度成正覺開悟,所以,那個「信」不容易。

那透過不間斷在拜的時候,妳們又發現有一個妙的事情叫「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是有原因、有結果,是有道理的,可是,不是人間的邏輯可以去測度想像。妳居然可以發現在拜佛當中,我的自性的智慧居然可以源源不絕慢慢跑出來,「咦?我本來不知道,現在也發現到;我本來很遲鈍,現在也體會到」……等等這些。所以,修行是修得自家智慧,而不是去拷貝,不是叫我們要當鸚鵡、當九官鳥,去看古書看得會講這樣而已。所以,當自家智慧出來,就會有自己的形容,那那個自己已經不是自私自利的那個自己,我們剛剛不是有講?「嗯〜……,可是,我有自己的看法」不是那個東西,是自性起用,透過這個假體來彰顯出來而已。所以,只要功夫得力,我們的自性智慧本來就是源源不絕的,換言之,也提醒我們深信因果〜念佛為因、成佛為果之因果。那「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從這個角度的因果是要叫妳契入法的因果,那非法之因果就捨盡,妳才能導過來。那佛的最低層次也得要正覺開始,對不對?(師父笑說)取得入學班。 

龍廷小師兄:師公,我想請問一下,為什麼我共修的時候有時候會睡覺、有時候不會?(眾人笑) 

師父:這個原因很多,每一次都不一樣耶(眾人笑),我們只能講大類,比如說你來之前如果比較躁動,「躁動」聽得懂嗎?(學員點頭)你們看多有智慧(眾人大笑),那你來的時候就容易睡著,你有沒有發現這個現象?每次在這邊,你很容易我們一唱(音聲)就睡著了,是不是你來之前都有點心浮氣躁、有點動得太過頭?(學員點頭)對不對?那你在這邊不容易睡著的時候,是不是好像精神很好,那你有沒有發現你來的過程都不太有躁動?所以,它就是補足,「你太躁動了」,就叫我們休息一下,知道嗎?不要一直這樣躁動、躁動、躁動,就好像我們會一直問很多為什麼、為什麼,有沒有?那有時候可以先停下來,先靜一下,很多為什麼你自己就知道了。那麼我們不斷一直去往外為什麼?為什麼?的時候,每一個人家告訴我的答案,你就會不太能夠理解,會這樣子。好,那如果你在外面比較昏沉的時候,是不是叫你不能這樣子?所以,這就教我們一件事情〜要平衡,無過無不及嘛,就我們不能太躁動也不能太死沉,要恰到好處。所以,這件事情就教你這個,這樣懂嗎?(學員點頭,眾人笑) 

有些是個體性的問題,他的個案是這樣子,家長或姐姐有沒有注意到?(姐姐回答:有)是不是剛剛講的那樣?(姐姐回答:對)所以,表示他在外面躁動的機會比較多嘛,(師父笑說)來這邊睡覺的機會就比較多(眾人大笑)。它(音聲)就像藥啊,就是叫你不要太躁動啊,你來就……能睡覺也不錯啊!對不對?

                 我們說「誠於中,形於外」,萬法諸有總不離內省,所以,佛經叫內典、佛學叫內學,一切萬法亦從內而發。那事實上,有個內、外還是方便說,內、外其實是一如。那為什麼常講「內」?因為眾生迷心他求、心外求法的習氣使然,都往外去追求一個自認為的美好,殊不知忘記了原來我們自性的本能具足圓滿、具足美好,本無缺陷嘛,那一旦這個心想生,往外迷失追求,我們就斷掉了……其實也沒有不見,方向搞錯就背道而馳了嘛!所以,迷心他求,最後落得冤枉啦!所以,內典、內學叫著我們眾生回溯回來,「外在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這個心也是那個內的表法,換言之,無內無外的時候,亦無所謂的境緣,那都是一種訊息現象讓我們感知,透過它,反聞聞自性即能性成無上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