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7日 和諧人生講座 (高雄)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莊月賓師姐主講後開示

【老實,聽話,從心出發】

 

2014年9月7日 和諧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jpg

 

時間:10397日,15:00~17: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

紀錄組恭敬整理

 

今天月賓沒來講,我還不知道我的語錄這麼多!一字一條條抄下來。所以人不能亂講話的,你知道嗎?你看這個時代你走到哪裡,絲毫犯罪不得,攝影機一大堆、監視器一大堆,以前好像還少。那麼事實上這些攝影機、監視器,它還遠不及所謂的因果的紀錄,因果完全沒有漏洞,我們的人生在世間的法律上,它還是漏洞百出,很多含糊空間,所以很多人才會有法律漏洞可以走,也通常是那些懂法律的,才懂得走法律漏洞。那麼懂因果的人絕對不敢走因果漏洞,因為「因果」完全沒有漏洞!所以,一個要真正學習成長的人,必須要從這一個因果的態度去理解,理解前世因、理解後世果,這些理路其實不難,只是存乎一心而已。

老祖宗講「收發由心」,你要轉境界你還得去轉心境,那麼淨土是由心淨而生,而不是說外在有一個清理乾淨的淨土,我們去那裏生活,比較清淨。那麼,心法非常重要,凡觀一切要深入至極,統統不能離開心法。那「心法」跟所謂的「佛法」上的關係是什麼?佛法是全部都是心法,所以,要在學佛的領域裡面成就,非得要入心法不可。可是入心法有一個非常大的關鍵,也就是「恭敬」,一般講「誠敬」,很多不同名詞:「至誠之心」、「恭敬之心」、「真誠之心」……這些,這些就是契入心法的主要關鍵。所以世間法的成功、成就可以不必有心法,這些一技之長,只要你花時間、稍微用一點心,就可以有所成就。這個「用一點心」跟真誠是無關的,跟你的所謂的努力這件事情是有關的,所以你也可以在世間的一技之長有所成就,可是要出世法就沒辦法了。

那麼在世間法的成就裡面,要深入至極做一個佼佼者,也是要有一點點心法才有辦法,一般人家在學術上講的「門道」。那個門道不是透過三言兩語就有辦法表達的,老祖宗講「千里求法,萬里求訣」,那個「訣」叫做門道。那為什麼「萬里」呢?萬里是相對千里來講,千跟萬不是數字的意思,而是一個表法,就是說你大概花很多功夫,你可以學了一個法,可是你要花相對更多倍數的功夫,你才能求到它的訣竅,那個訣竅就是所謂的心法。那個功夫是不是實際上、理路上的一個萬里?不是。那個萬里就是告訴你們,你非得要有真誠心不可,要不然你的訣竅是永遠得不到的。那麼只要得不到訣竅,你世間法只是庸庸碌碌,你只是會,你沒辦法達到最高峰。

古人講:「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就是要有那個氣魄。可是,你光有那個氣魄,你沒有心法你達不到,更何況是「佛法」。所有佛法都是出世間法,所以出世間法沒有一條不是心法。你要學佛、要能夠成就,最低標要做個「須陀洹」,小乘須陀洹你就要有圓滿的心法才有辦法成就。意思就是你必須要有圓滿的恭敬,恭敬是完全接納,絲毫貪、瞋、痴、慢、疑、惡見統統不准有,更何況是我們現在世間人在講的這些「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更何況是我們世間講的「稍微傲慢一點啦」、「脾氣不好啦」,只要有這些的人,他永遠生生世世無量劫都得不到心法。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求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會心法的人,他是在快速當中去轉化他的人生;不會的,他會在學修的過程裡面自生很多煩惱、自生很多瞋恨的障礙,你看,這些還是「收發由心」,還是自己造成的,而不是外在任何一個人事物使然。

那麼在學修裡面能夠「快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個快速跟前面講的那個「不心切,求好」是一樣的意思,最快速的方式也就是最老實的態度。那麼為什麼「快速」很重要?因為我們現在的人在這個娑婆世界,尤其是地球,生命無常,你能活多久你自己都不知道。我們地球人、地球的眾生福薄,不像極樂世界,為什麼很多人嚮往極樂世界的學修?就是那邊無量壽,那邊可以讓你慢慢來,你可以讓那個火開一下、關一下、開一下……,反正你關一下,你也不會降下來,因為周邊的溫度很強,你自己的火不開,你的水還是有機會沸騰,所以他可以「慢慢來」。

那我們這個世界「無常」,有的人說:「三十歲要做三十歲的事情,六十歲再來修行啊!年輕人要有年輕人的樣子」,可是你看,誰能保證他可以活過六十?當然這裡有超過六十歲的長老,他們已經活過六十歲了,可是很多年輕人沒把握能活過六十,所以學法的對象不是老人家,不是等你老了再來,是要你年輕的時候,或者我們講「當下」,你當下遇到你就要去把握、就要去成就,而讓你自己的人生不老也不死。那麼「不老、不死」好像對現在人是一種奢求、是一種不可能的事情,事實上,生、老、病、死、五陰熾盛,這些痛苦統統可以透過學法而能夠徹底改善,一般你們講叫改變命運。如果學法有一個命運是不能改善的,那我們也不用學了,因為我們人生永遠有所謂的不確定因素。那為什麼要學佛法?佛叫覺,學佛就是學覺悟。因為我們不覺悟,所以我們對人生的理路看錯,看錯了就有錯誤的對待,錯誤的對待是「因」,錯誤的果報換言之就是「果」,所以我們現在的人不容易有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

那麼修行也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他人,所以只要把這些懂得的理路,按部就班不求多,老實的知道一條做一條,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紮紮實實、穩穩當當去落實它,我們的人生自自然然就在當中轉化、改善了。意思就是說,我們就真正符合那個理路──「依報隨著正報轉」,我自己是「正報」,一切相關於我的人、事、物統統是「依報」,依報轉化了,我們也就解決了。

再者,我們剛講到「至誠之心」、講到禮,禮不是死死板板,不是表面好像煞是一回事,看到你九十度鞠躬等於禮,那一個是最粗糙的禮。事實上「禮」是什麼?禮是合宜,凡事顯於外的態度恰到好處那個就叫做禮。所以你該輕鬆的時候你站在那邊,煞是一回事的很恭敬,你也違禮;那你該嚴肅的時候,你在那邊嘻嘻哈哈,你也違禮。所以那是雙向的,佛法是不二法,不是兩邊選一邊。現在很多人體會說,有時候看到我就會好像在「當兵」,當兵看到長官就這樣子緊緊的、死死板板的,然後頂禮的時候有時候也死死板板的,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作賊心虛」!看到我會害怕,你懂嗎?所以顯於外要有保護色,像那個變色龍有沒有?隨著環境變來變去,牠怕被別人吃掉,被大自然的天敵給吃了,所以牠就有保護色。主要都不是因為這樣子,所以這樣子就會變成一種錯誤的示範,這樣的形象是違禮的!違背「禮」這件事情,致使很多人望之卻步,不敢學法,以為學法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學法是一種解脫,可是當然我們要了解「解脫」這兩個字已經包含了孔子講的那個「不逾矩」了,所以他講「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那麼,我們現在的人作賊心虛,所以他會什麼?「不逾矩」的形象,可是他沒辦法隨心所欲,所以這樣的人生還是一種錯誤,氣場也不會好。剛前面講的「收發由心」,你的心真誠,你顯於外面的樣子就會恰到好處,這是自自然然的事情,不假刻意的。那麼如果我們的心不真誠,有所目的,我們顯於外的形象很有禮、很符合禮,其實人只要你不要太夢寐,你是可以感受到那個氣氛的,感受到所有的這個外行於禮,背後的內顯的那個因素的不足,這個統統不叫禮,這只是我們講的做人道最低標。一般說「義」達不到所以「禮」,禮是做人的最低標,那剛剛講的可能就是這種最低標的最低標,再下去就不是,再下去就是變成一種「虛偽」,你顯於外標標準準的,結果我們的心,目的是為了隱藏我們的缺失,這個就是一種虛偽,它不叫做禮。它比禮還不如!要不然怎麼會有現在講的衣冠禽獸,對不對?

衣冠,打理得很標致,對不對?裡面是禽獸,你覺得這是禮嗎?他背底裡什麼時候要有小動作,你不知道。然後「人間煉獄」,還是一個人的樣子,可是他活在地獄裡,這個外在都是一種為了搪塞、為了其實舒緩自己的。所以,真正禮的顯於外,它有一個基礎就是它不是為自己的,所以還是在那一個關鍵,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一個往外的一種運作。那麼我們常常講「真誠」這件事情不好懂,曾國藩講的:「一念不生是謂誠」,你看多難理解,那麼我們好理解的從哪裡?不自私自利,加個「不」啊!那麼佛家的標準是什麼?符合十善是真誠的最低標。「不」貪、瞋、癡,「不」殺、盜、淫,「不」兩舌、惡語、綺語、妄語,這些遠離就叫做真誠。

那麼我們現在人做不到,所以才勉強降格以求,變成所謂的現在常常掛在口中的這個「弟子規,聖人訓」,所以符合《弟子規》的這三百多條、三百多句、一千零八十個字,那個就叫基本的真誠有了,基本符合人道的真誠有了,那時候也叫做有禮了。禮貌的「禮」,那麼還不入理,禮貌的禮有了還不到真理的理,還沒有。從這個做基礎,你就會發現,你的人生已經可以快樂到不行了,尚且剛剛月賓老師在講,《弟子規》還沒做到很圓滿,就已經快樂成這樣了,你看!那我們在座的就沒有人有資格在那邊愁眉苦臉,你懂嗎?對不對?意思是說還沒做到很好,就快樂到不行了,那我們如果每天愁眉苦臉,表示我們差到不行,這樣就說不過去啊!

所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善於去什麼?提煉,善於去效法他人的優點,他人有缺點我們要善於去警醒,所以「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我們現在剛好相反,「見人善,即忌妒;見人惡,即數落」,統統違反啊!所以最後佛家講「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那個就是一個反躬自省,內謙於己,外行於禮。所以只要你內非謙,外形於禮,那個禮就不是真的禮,禮的前提就是你是謙卑的,只要你不謙卑,你外在做的任何禮的樣子統統不叫禮,那個就叫「虛偽」、「虛假」。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都會表裡不一,因為以為大家都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真誠,我外面假裝一下,以為大家都不知道,我們現在的人常常這樣子,所以那個人氣場會好才奇怪!佛法到最後就論實質,不論形式,那就看你的果報怎麼樣,兜回來,你就知道你的「因」怎麼樣,而不是在台上講得頭頭是道,頭頭是道有很多是道貌岸然,所以現在站講台的人,是需要更大的修持力的。

前幾天才跟紋宏分享:大概差距了三十年,差好多!三十年前的學修的環境,我們特指佛法上來講,三十幾年前的上師還常常很積極的鼓勵他的學生,尤其是那些沒福報、長的乾癟,面相乾癟,一看就「貧」又「賤」的這種,鼓勵這種學生學修第一件事情就努力學習什麼?講經。以前比較沒有說法,因為說法要比講經「條件」還要具足一些。那麼勸他們去講經,他們就會懂得為什麼上師要勸我去講經,怎麼樣都要訓練,因為我無福、缺慧,智慧不足、福報不足,可以透過講經這個形式很快速增長這兩個部分。因為法布施,你增慧,然後在法布施的過程你會應眾,帶給很多的學員得到智慧,在你智慧裡面你就知道怎麼過你的人生,等於三布施具足。所以,這麼一個人,他會很快速的在他的人生大躍進,轉化掉他的苦難。那麼這是以前,也真的是這樣子,你看多數以前在所謂學徒這種,不是佛學院這種喔!佛學院至今好像很少看到,所謂的私塾體系的這種,你看每一個,個個練家子,很快就轉化掉了。

那麼才事隔三十年來到我們這個年代,就不太敢這樣子了,因為這個美意,常常鼓勵學生,學生反而拿它來傷害一切眾生跟自己。因為一站上去就是傲慢,這個價值觀拿捏不準,甚且明知道還這樣做,一站上去就是要掌聲,一站上去就是要求供養,一站上去就是受不了這些名聞利養的誘惑,為什麼?因為自己有「自私自利」和「貪瞋癡慢」,所以欲求外在給他,他聽到原來學講經是那麼好的事情,很快速可以得到福跟慧,他起貪欲,他不知道這個福跟慧是要改善你的人生,而不是要滿足你的貪欲的,所以這個年代站講台非常的危險!

所以,一旦是自學上講經的,通常有諸多的閃失,因為沒有人去引導,沒有人在你這個道途上隨時隨處去告訴你「你現在起心動念不對」、「你要怎麼調整」,那這樣是不是毀害眾生的法身慧命?因為做了一個錯誤的表法。那麼在這種傲慢的蔓延裡面,我們所學到假的東西,也會經過我們的思慮而扭曲,「經」沒有錯,進來我們這邊扭曲了之後,再用我們扭曲的態度講出去,這時候就是傷害眾生,有可能嚴重到斷眾生的法身慧命!斷眾生的法身慧命是比殺一個人的生命還嚴重的事情,殺一個人的生命,你的罪結到哪裡?還一條命而已,你大不了四十九天中陰身過,你就算修得沒有很好,你也換一個假體繼續過日子啊!可是斷一個人的法身慧命,他可能無量劫都遇不到佛法,果報是我們無量劫都愚癡。

那我們知道貪、瞋、癡三毒煩惱的根是愚癡,因為我們愚癡不明白宇宙真理,所以我們才會「貪」,貪不到才會「瞋」,所以才會繼續蔓延這些「傲慢」,這些不平的一個內在心緒,包括這些所有一切的「惡見」,那這些也都是一切痛苦人生的總因、總根源,有「因」,就產生痛苦人生的「果」。現在人上講台,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訓練什麼?「近名利不沾,明機巧不用」,那這樣就正確。那麼在還沒達到這一點的時候,盡其可能是以複講的心態,去闡述你在講台上所講的這個經教的義理,為什麼?因為你願意複講的心態,你才會謙虛。

一般我們現在的人就是敗在哪裡?創意!創見很多,那麼創見就是要跟人家不一樣,那如果你是一個謙卑的人,你哪裡處處想跟人家不一樣?所以,我前一陣子才跟王老師分享說,「現在最難度的是哪些人,你知道嗎?」,「就是我們這種藝術家!」藝術家創意最多、藝術家最有才華,所以現在最難成就的就是這些最有才華的藝術家,因為他的才華容易讓他得到掌聲,所以他的傲慢會加碼不斷倍增。那麼他的創見、他的才華比不上別人的時候,他會很容易長養忌妒,忌妒也就是瞋恨。所以你看,又傲慢又瞋恨,是誰換來的?才華換來的。

所以,古時候的教學把「才華」這件事情放在最後,講什麼?「德修」為首,再來是什麼?「言語」,言語很重要!因為一個有德修的人如果言語不訓練的話,他徒有愛心沒有智慧,他講話常常會傷害眾生而不自知,甚且「小」傷害自己,「大」可傷害一個族群團體。一言,古人講,足以喪邦!可以毀掉一整個國家,就講錯一句話而已,所以,言語這件事情非常重要。那麼站講台的人,也可以去學習怎麼慢慢讓他的言語越來越到位、越來越委婉。那麼接下來才是「政事」,怎麼做事?現在一般人講的一技之長,這是第三個,最後一個才是「文藝」。

「文藝」是一般人講的才華,很有才華,所以現在的小孩子,從小被人家稱讚很有才華,長大通常命運都不是很好,除非他得有很深刻的淬鍊,在滾滾紅塵當中有辦法歷事練心,當然,現在這個時代只要沒有所謂的善知識引導,統統歷事練不了心,歷事會什麼?壞心!毀壞我們的心智,所以這是淨宗的修法。既然是這樣,我們就躲避一下,不要太去太汙染的人事物環境接觸。那我們避開一下,訓練這個定靜的功夫,等到定靜的工夫有一些把握,我們再去接觸廣泛的人群。那麼滾滾紅塵歷事練心,本來是法身大士的學修,也是修密的一個標準,密宗。那我們現在修密宗根器的人少之又少,那能不能在這少之又少的人群裏面也可以遇到?可以,除非,你遇到有密的根基的上師,你跟他學,你會跟著他而契入所謂的密法,可是前題之下還有一個重點,剛剛你們講的「恭敬之心」沒有的話就沒辦法,即便那個上師是法身大士,是已經圓滿妙覺佛再來,用密法都度不了你。因為你第一件事情沒有,叫「敬師」!

所以密法的學修有三個關鍵,「敬師」為首,再來是什麼?「重法」。重法,你才有辦法去「實修」,要不然你做不到!那麼,總關鍵都在於「敬師」這兩個字。「敬師」是恭敬之心,密宗講四皈依,第一皈依上師,再來是佛、法、僧,為什麼?因為跟大乘學修不太一樣,第一「皈依上師」是因為他可以做出一個樣子,做出佛、法、僧的樣子給你很明確的學習,你聽他講的、你看他演的,「身教」、「言教」這一個意思,很清楚、很具象!所以,你基本上也不用看經,你就照著做就達到目的了!可是現在的人因為缺乏恭敬心,這種「法」修不得!因為你會違背,違背所謂自性的一種純淨。那麼有遇到,沒有根基就會毀掉你的人生,所以才一般講說,修密的不是直上天庭(天庭是方便比喻)直接做佛,就是直墮地獄!因為「敬師」不足,就直墮地獄了,就那麼簡單。所以老實講,這些講到「密」也好、「淨」也好,包括這些宗門教下和禪宗的學修,其實統統沒有離開「敬師」,只是說它的要求程度不一樣,一個是博士班的要求,一個只是幼稚班、安親班的要求,那不一樣。所以,在所謂的大學班以下,都談不上心法,一定要碩士班以上,也就是從法身大士算起,才有真正辦法契入心法。

所以有一天,我記得好像如芬跟我在談話的時候,她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師父,難道我們都沒有恭敬心嗎?」,我說,「對啊!」她就突然愣在那邊:「怎麼 師父回答那麼直接了當。」我說:「恭敬之心有的就是法身大士,請問你們誰是法身大士,找來給我看看!」那當然沒有恭敬心啊!可是,我們還是得往那邊去力爭上游、去努力學習。所以,我這樣回答意思是什麼?我們不要自我感覺太良好,你懂嗎?如果一個人自我感覺太良好,他「謙益」這個東西就起不來,謙虛啊!「謙受益,滿招損」,所以他就受不了一切「益」,一切的美好就沒有了。所以,為什麼四大菩薩學修以地藏菩薩為根基,也就是祂謙卑自己,這一個最關鍵!換言之,祂也告訴你,恭敬是首要。所以,有恭敬心才能接受一切如來的教誨,無有條件但書的接受,那時候叫做「真正的忍辱」。不是說「我還在忍,我現在是忍、忍、忍住了,到時候……你就知道!」不是這樣的,不是那種東西。所以,真正的忍辱就是完全的接納,那麼一個人完全的接納一切眾生跟一切諸佛如來的教誨,必得要完全的謙卑才有辦法,那也才叫做「完全的恭敬」。

剩下兩分鐘,看諸位還有什麼疑惑嗎?

那剛剛你們要聽重點啊!剛剛月賓老師已經告訴你們很多重點,學修有很多的關鍵,你只要把握住,其實很快的,千萬不要三分鐘熱度,「聽得好感動喔!」我講的可以忘記,剛剛她講的不能忘記,那很多是關鍵。所以,一個學生要善於去反覆薰習,你們以前讀書也會善於做筆記啊!你們筆記都在抄什麼?你會抄廢話嗎?老師有時候會講到離題,很多廢話,當然啦,如果出世間的老師、天人師,他再怎麼離題都是重點,是你會不會聽的問題,「舉手投足皆成密印,開口發聲真言滅罪」,為什麼開口發聲皆是真言?因為他「稱性」,「稱性」即便你以為他開玩笑,人家叫幽默,對不對?我們想要假裝很幽默在開玩笑,在佛家叫「戲論」,所以佛不談戲論。

所以那天不知道誰問我說:「師父,難道連開玩笑都不行嗎?」我說,「當然!」開玩笑是不行的,因為開玩笑叫造口業!造意業!還造身業!有時候你開玩笑都花枝招展,比一下、比一下,就在造身業,身、口、意皆造業。可是幽默就不一樣了,幽默你會讓人家開智慧,對不對?什麼叫會心一笑?「一笑」叫喜悅,「會心」是領會到,所以,禪門常講「你會嘛?」「是,我會!我會啊!」,「你會什麼?」,「我會背喔!」不是啊!會是領會的意思,不是你一技之長會不會。可能月賓老師有這個先天的條件,讀太少書,所知障少;那個所知障重的人會測度、疑心重,你懂嗎?會依自己的本位立場而否定所有一切來到我耳邊的如來教誨,這種懷疑的心非常重。以前平均不是煩惱障就是所知障,現在人煩惱障的多、很多!那麼所知障的也很多,所知障加煩惱障同時具足的更多,那現在有所知障的人一定有煩惱障,現代啦!

所以,讀書不要讀錯了,要善於篩選,這些當然我不是擋人家生意,暢銷書人家還是要賣,你要有定見的時候你再去看,你沒有定見,你叫做擾亂,佛法就是那麼妙,一線之隔而已,對不對?它是完全看條件,你條件具足,你可以做什麼;你條件不具足,你不能做什麼,就這樣!不是你「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二分法,不是!完全看條件。所以,誰可以廣學多聞?開悟的人可以廣學多聞,沒開悟之前統統不行!只要你想成就,這是前提,成就什麼?剛剛月賓老師講的「佛」這個生命狀態。如果說「佛」不是你的嚮往,你要成就地獄眾生、三惡道,那你就去廣學多聞,在還沒開悟之前,那肯定就會成就!所以路由自己選,佛法是最民主的。

我們現在還有沒有依「三民主義」在治國啊?現在學校還有讀「三民主義」嗎?「三民主義」本來很好!它講什麼?「民主,民權,民生」,那為什麼搞得這麼亂?因為缺少它的本質,這三個主義要加上孝親尊師、孝悌忠信;「民權」要加上禮、義、廉、恥;後面「民生」要加上仁愛、和平,那這三個主義就會很好。我們現在只要那個殼子不要本質,所以搞得一蹋糊塗。

我們現在為什麼表面很有禮的,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就是裡面沒有「謙」。就像現在我們在施行很多政策,什麼主義、主義一大堆,為什麼推行還是整國家亂糟糟?就是它的本質沒有。就是這一回事,所以佛法論實質不論形式,也希望諸位在你們學修的態度上,也是要論實質,不要去琢磨形式。實質有了,形式不必去琢磨,不必去考慮我怎樣做才得體?不需要,你在那邊考慮我怎麼得體的時候,你已經又是名聞利養了,所以只要你的實質有,你顯於外自自然然到位。換言之,學法善於印證,你外面處處不到位,表示你的實質完全沒有,完全不及格,這樣對待就好了,所以它跟自己有關,跟外在的人、事、物無關。不是說,我比誰有禮貌,「誰比誰」不是這樣的比法的,是「你」跟「你自己」去做一個評估,所以「禮」很重要,你才能爬升「義」;「義」周全了你才能提升「仁愛」;「仁」周全了,你才能提升「德」、「道」,所以佛菩薩就有你份!

一般到「般若」還沒辦法成就佛道,學般若學深入的頂多也就是「菩薩道」,那麼再上去「法華」、「華嚴」,這些你才有辦法去成就一乘圓教的圓滿佛道。可是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離開《弟子規》,你們現在很多人這個時空面對到了還是零零落落的狀態,所以不要看輕它!那麼幸福美滿人生,《弟子規》會引領你們,它也會伴隨你們,只要你願意!不願意就沒辦法,未來世佛菩薩很有耐心,祂還會慢慢等我們。有啊!有人叫我等,「師父,我現在還不太想學,可是我希望你等我」,也許可以啦!我看看我是不是佛菩薩,要學得像一點。那麼佛菩薩可能現在也想離開了,你看,很多不來的!你知道嗎?之前有人問達賴喇嘛,問說:「大師,聽說你是觀世音菩薩再來?」他愣一下:「喔,喔。」也沒有正面回答,也沒有反面回答。「那你未來世要不要轉世再來啊?」「這樣就可以了。」對啊!所以,這是五濁惡世。今天講到這邊,看最後有什麼疑惑沒有?沒有就結束囉,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