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 明覺法堂(台北)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Taipei, Taiwan
on April 27th, 2014
時間:103年4月27日,14:00~15:30
地點:太極藝術(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號2樓)
紀錄組恭敬整理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金剛經》亦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會作夢,但是你們知道嗎?我們人生的這一個境緣、境界,來來去去其實就是一個大夢!而「人道」在這一個大夢裡面,還只是一場小夢,六道輪迴才是真正的一個大夢。那麼,這一個夢又是怎麼來的呢?自古以來所有的這些哲學家、科學家,乃至於自古以來的這些神學家,統統在追求的同一個目標,就是想了解這個宇宙到底從哪裡來?宇宙萬物因何而存在?我們是怎麼來的?要去哪裡?我們人生存在的價值意義到底是什麼?這是神學家跟這些哲學家共通的一個目標。
可是至今為止,沒有一個哲學家跟科學家所探索出來、提出來的論據是可以完完全全說服我們的,更不用說要進一步讓我們依照這些理論基礎而去運作,然後可以去證實到人生的真諦。而偏偏歷經三千年來的所謂的佛法之中,已經給了我們完整的解答,當然,它不是只有這三千年來,是我們現在的人所知道的這一尊釋迦牟尼佛,至今存在了三千年。在之前也有更多的古佛,古佛無量,換言之,這一個地球也不是我們現在人類學家所探索的這一個起源、來處,包括這些古文明存在的這些生生滅滅。我們現在的人,常會認為我們現在的科技文明是相當進步的,然後瞧不起,甚且鄙視了古時候人類的文明。我們甚至會覺得在這些出土的文物中,只要是我們現在覺得現今人類做不到的,我們就會冠上「為什麼?」,或認為「太不可思議了!」。這些不可思議事物,其實都是正常存在的現象,是我們現在人把它定義成太神奇了、不可能的事情!然後凡事都歸究到「外星人」,認為是外星文明來到這個時代,然後創造出這些「記憶鋼」、「金字塔」……等等的這些古文明的產物。
事實上,這個是源自於我們現在人的一種傲慢的思維,我們認為古時候的人統統不行,殊不知是我們現在人太落後了。譬如說,我們從小到大生病找醫生,而生活當中的運作找專家、學者、科學家來利益我們的這個生活,我們認為現在的生活是很簡便的,可是我們卻不知道這個簡便的背後,投資了多少的成本。這個在你們社會上的商業用詞稱為CP值,我們現在的CP值,是低到讓古時候的人很難想像的。他們會認為怎麼會有生物,耗盡了這麼多的能量,然後成果才這麼一點點?對他們來講,這是太不可思議了!所以古時候的人可能看到現今的「落伍」,會覺得太不可思議了!你說他們有沒有這種預知能力?當然有啊,現在的所有災難,有很多古人早就預知。我們不只講佛,當然佛是更圓滿的一個理解家,一個覺悟者,所以祂更清楚這一個時代會有什麼弊病。我們稍微學習過佛法的人,基本上不必具備什麼神通、道力,只要從它的知識常識的理解,我們就可以依據所謂數學的推測、邏輯性的演繹,去理解現在跟未來,而現在來自過去,這一個理路,統統沒有離開因果關係。
無數科學家、哲學家所要探索的這些有關人類起源的問題,其實早在三千年前,佛就都說盡了。祂說整個宇宙怎麼來的?當然祂不是用宇宙這個名詞,用「一切萬法」,這是佛家的專有名詞。那麼一切萬法來自哪裡?怎麼產生的?「一念無明」,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其實是來自這個東西。無明就是現在講的妄想,我們念頭錯誤就叫起心動念,這個產生妄想。所以一念不覺,不覺、不覺悟就是迷了,迷失了,而有了無明這件事情,產生妄想這件事情。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個三細相產生,就是我們現在宇宙萬有的基礎的三個根性,即所謂的業相、轉相、境界相,這些也是佛家名詞,用現在人好懂的話,就是所謂的「能量」,能量作用之後產生這些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在佛家的專有名詞中,「見分」就是所謂的精神現象,「相分」就是所謂的物質現象。
從這邊就可以理解了,我們現在所處的就是所謂的精神現象(見分)跟物質現象(相分)。見分與相分則來自於「業相」,業相就是能量,一般講阿賴耶識。而能量是怎麼來的?是從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來的。這個無明妄想產生分別,分別產生執著,所以產生了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剛剛講那個夢,說人間是一場夢,其實人間是一場小夢,相對六道輪迴而言,因為你們可能這個夢做完了會去哪裡?會去天道做夢,去做天神的夢,這個算是幸運的;如果不幸運的呢?不幸運的就去地獄做夢、去餓鬼道做夢、去畜生道做夢。現在你們看到的狗啊、貓啊,牠們就是在畜生道裡面做夢。
一般你們講的夢有美夢與惡夢兩種,當然還有一種叫模模糊糊的夢,你知道嗎?我們現在越來越多人的人生是過得模模糊糊。什麼叫「模模糊糊」?我們人生過得渺渺茫茫,就叫模模糊糊的夢,我們在人道裡做著這個模模糊糊的夢。什麼叫「惡夢、好夢」?我們很痛苦,很痛苦就叫做「惡夢」;我們很快樂、很喜悅、很歡樂,日子過得太好了,捨不得離開,好到捨不得醒過來,這就叫做「美夢」。
所以你從這個角度來講,捨不得醒過來這個美夢,是不是真的是好夢?因此你就知道,佛陀講的,六道輪迴無一處好,為什麼?「六道統苦」。你不管在比較幸運的天神道,我用天神來比喻為比較美夢那一種日子,但是,你還是在夢裡面啊!相反的,你過得很壞的日子,你依然還是在夢裡面啊!所以佛法講的是平等法,它本來不講六道輪迴,因為六道輪迴是善惡的世界。以夢來講,只要你沒醒過來,你都在夢裡面,你會不會去比較我做的是美夢、惡夢,還是模模糊糊的夢?它三個都是平等啊!你懂嗎?反正你就是沒醒過來,你還躺在那邊。可是你會說:「啊!總是做美夢啊!」人家搥你、打你,你還在做夢,你已經受傷了啊!即便你是在做美夢,你還在受傷啊!一旦你醒過來了呢?一切統統都沒有了。
我們現在人不容易了解這一個理路是因為我們習慣了做夢,因為我們在夢裡不容易了解什麼叫醒來。佛家講的其實到最後就是這麼簡單,你就醒過來就好了啊!醒過來還要不要修什麼?沒得修,為什麼?「道本圓成,不用修正」,因為我們「見聞覺知,本自圓寂」。我們醒過來本來就是清醒的,就沒有那個夢裡的老虎啊、夢裡的這些墜機事件啦、什麼被狗追啦、或者是種種美夢、惡夢跟模糊的夢啦,統統都沒有了。這個在形容什麼?形容我們從六道輪迴超越了,可是這個超越叫做:「放下即得」。我們現在人不容易了解什麼叫「放下」,我們再回到夢的理路來講,就是「不要再做夢了」,就醒過來。雖然有的人醒的過程是拖拖拉拉的,可是他還是醒的,這個拖拖拉拉的醒,至少是睜開眼睛了,但還在模模糊糊當中,我們形容叫做像「四聖法界」一樣,他已經是醒了。所以他醒的時候,他已經沒有被夢裡面的任何境界、現象給干擾了,他不會有這些煩惱、憂慮、牽掛跟起心動念,所以他不會有「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些欲求了。
我們只要在夢裡沒醒過來,不管你怎麼漸修,沒有到最後的臨門一腳,統統還是在夢裡,統統還是「苦」。佛法為什麼會演繹那麼多?也就是因為眾生迷執太重了,就是睡得太沉了。現在很多電影也在做類似這種的詮釋,一層夢再進去一層夢再進去一層夢,去到最裡面那一層夢,解救那些在夢裡的人,諸如此類的劇情及表現手法。這些手法也不無道理,你知道嗎?不管演戲的人知不知道道理,它也很多警示。就是說進到夢裡解救大家的那個人無非是要叫其他人醒過來,不要在夢裡又發生事情,而導致真實人生也發生事情,可是他們只探索到真實人生這一層。而所謂這個真實人生,還是一切有為法,還是夢幻泡影,只探索到這邊,可是能夠到這一層也算不錯了。而一開始做夢的那一個「一念不覺」就好比我們本來的鑰匙就在口袋裡,可是常常要騎車或開車的時候,一時找不到而在那邊慌張,到處跟朋友、家人問:「我的鑰匙到底是誰拿走了?」找不到還亂發脾氣,甚至吵架,搞得大家雞飛狗跳。這叫「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個六粗就會無止境延伸,六粗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你發現我們的煩惱是不是都來自這六個心態?貪欲過多了,得不到,生煩惱;或者是貪欲過多了不堪受!不堪受又得到煩惱。貪欲得不到滿足,就起煩惱心叫瞋恨,瞋恨也會延伸啊。這六個心態會沒完沒了的一直在那邊蔓延,一直蔓延就是一直痛苦。所以佛家到最後講得很簡單,所有修習成長的人,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超越六道輪迴!
而我們講學修成長,所謂的覺悟之法的第一關鍵,不是以世間人的欲望為基礎運作人生,因為那一種認知本身就是一種錯誤,所以佛家就不從這邊去論述了。然而,雖然不從這邊理論,可是為了滿足眾生,取得他的信任、取得他的歡喜對待,因此剛剛講的那個要去叫醒別人的人,就只好進入他的夢裡面,去幫他造善夢、美夢,讓他喜歡美夢裡面的那個角色的對象。當有一天,這一個角色在他夢裡跟他說,我告訴你現在所有的美夢都是假的,這時基於他很深入的信任他,他終於也願意接受這句話了。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殷殷切切、苦口婆心一直在講,講了四十九年的原因就在這邊,因為我們不醒啊!祂講了四十九年,當時的人才信任祂,基於信任祂,最後祂才說,我告訴你,前面講的都是假的,就當我什麼都沒說!都是假的叫「俗諦、俗說」,那是因為你們執著所以我才這樣講。現在你信任我了,所以我跟你講一乘圓教、一乘聖諦,就是說《法華》。可是你看,佛四十九年講到最後《法華》的時候,有五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在家男眾)、優婆夷(在家女眾),還站起來不相信,退席,不想聽了,認為釋迦牟尼佛怎麼可以跟他講假話;祂是跟他們講真話,他們理解成假話,所以這就是眾生迷失很深很深,沒辦法。
所以,為什麼講真話的時間比較短?講假話的時間比較多?而這個假話並不是為了害他的假話。這個是為了「欲勾牽,入佛智」前面的這句「欲勾牽」,符合他的習性、他的欲求的一種誘引,引導他,讓他能夠提升的善巧方便的方法。因為存心良善純淨,所以祂這一個假話就不是壞話。所以依佛法來說,一切法裡面的對或錯,其實是不存在的,是在於哪裡?論心!考慮到我們的用心,起心動念的意思。是起心動念決定那一件事情是善或是惡,這是「大乘學修」,很不容易。再降下來的「小乘學修」則是不管你起心動念是善的還是惡的,總之你做的事情一定要是對的,就對了!是不傷害別人的,是可以讓別人得到好處的,做的事情一定是這一類的,就對了,這是小乘學修──論事不論心,所以小乘戒好持,大乘戒很難持。
佛陀當年也講了,「不學小乘而學大乘,非佛弟子」,祂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小乘的基礎,而直接學大乘的人,他就不是學佛的人。可是有一些上上根人,他直接躐等,這要怎麼說?當然佛不鼓勵躐等,可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可以這樣!因為他有深厚的基礎,他用對了心,而我們眾生是用錯了心。那麼剛剛講用對了心,那一種就是什麼?他直接就醒了,醒了就有醒了的世界了,醒了的世界是什麼呢?是學習怎麼進入那些還沒醒的人的夢裡面,就叫倒駕慈航,留惑潤生。醒的人、開悟的人,他所學修的就在做這一件事情。可是,我們還沒開悟,還在夢裡面的人,就必須要「有基礎」。這一個基礎也是為了讓他破妄顯正用的,一旦破妄顯正了,這一個次第就不存在了。
所以佛法很妙,妙不可言,它不是我們一般世間邏輯所能夠去理解測度的。它只有什麼?照著做,照著放下,你就解決了。佛所說的這些三藏十二部經,統統是為了這一件事情而已,為了一個人能夠去放下。放下什麼東西呢?放下我們的「執著、分別、妄想」之心,而這個很多人又很難理解,因為我們發現在這個人世間,即便你講得很清楚了,不要執著,大家也都會說:「對!不能執著」,可是他的選擇還是執著。說不要執著,然後就跟那個他認為的很執著的人吵起來了,他又一直跟他講:「不要執著嘛」,所以對方說:「我哪有執著?」然後就跟這個說不要執著的在那邊……,那麼你還不是執著,執著來執著去,結果這真正是執著。一個真正不執著的人,他就沒有這件事情了,他懂得「讓」的藝術,可是現在的人學讓,又會講讓,可是又讓錯了。讓錯在什麼?讓在消極的態度,那也錯!
所以這個就是上次在這邊時,好像淑真講的那個「中庸之道」。從這邊你們就知道中庸之道多難啊,我們不是選擇一個我們「執著的」來執著;就是選擇一個我們「認為不要執著」來執著,它還是統統叫執著。所以那一個「分別亦非意」,就不容易參到。那時的「分別」其實是「了辨」,這一個了辨只是因為你有分別,因此我也順著你的分別,而顯現出有一個分別的樣子,所以這是不是「假」,這個狀態是某一種借假修真,輕鬆愉快就好了,可是並不是隨便,而是「不離方正之理而便於行事」,佛家講「方便」。我們現在人對名詞的理解,不一定到位,所以在學法之前,必也正名乎,一定要去了解這些名詞它真正的意涵,才有辦法不走錯路。
回到夢的角度來講,這個夢與科學家的發現、探索、研究,也是不謀而合的;只是不以夢來稱謂它,而是用「不存在」來稱謂它,夢裡的種種其實並不存在,科學家也告訴我們物質根本不存在。這個杯子是物質,它不存在,桌上的這個花是不是也是物質?它存不存在?它也不存在啊!你以此類推,我們桌上的所有的這個名稱、名相都不一樣的東西,是不是都不存在!只是我們或許可以理解到我們身外之物的不存在,而我們不會理解到我們這個人也不存在啊。所以,我們的煩惱,也就是從這一個不存在而建構的,為什麼?執著這一個不存在,認為它存在,所以產生的,這個「認為它存在」就是在做夢,這個夢裡面就有形形色色,所以我們就會被它干擾。譬如說,我們講有結婚的好了,你的對象存不存在?不存在,怎麼會每天都會相罵、吵架?這樣我們就變瘋子,有沒有看到那個在馬路上騎腳踏車的,騎到一半就下來,一直罵一直罵,和誰吵架?不存在啊,對不對?統統不存在!當然他在吵的時候有看到化境,當然那個化境還是不存在,它是一個幻相,你說它不存在,它有啊,你們認為有,我們眾生認為有,可是它是一個幻有,前面加一個「幻」字,幻就是不存在的有。而不存在的有就好像我們看電視、看電影,有的人會入戲太深嘛,你們都有看過戲而流眼淚的經驗,有的人只是流流眼淚,有的人則是受到感動有所啟發!因為有所啟發,所以會回到他人生,而好好去珍惜,然後運作這些善的方面,而避開惡的方面,去助長這個所謂的良善的心念行,而避開這個所謂的負面的心念行,這樣就還不錯啊。
而有的人觀看的結果是跟著電視在互相謾罵,像那些名嘴,吵來吵去,你看這多冤枉!這時候已經在長養了,不管你是長養善的,還是長養負面的,你都還是在大夢裡面啊。縱使說它是平等的,可是善總比惡好,我們畢竟是有感受的,即便連最後這個感受有著某一個層面的覺知,那個情識的作用還是假的。我們這一個東西很難放掉的時候,我們還是要讓它朝向那個比較穩定的狀態,而穩定就是它沒有副作用,不會產生更大的障礙。什麼叫更大的障礙?當我們遇到逆境跟順境的時候,哪一個你們會比較喜歡?你們有喜歡的就表示有討厭的,凡是前面加個「很討厭」這三個字的,就是更大的障礙的意思,懂嗎?同樣的,你們「很喜歡的」也不一定沒有障礙啊,因為有順境來了我們會迷失,迷失就會產生一個副作用。這個就比起直接遇到逆境的情況,還來得有些喜歡的部分,雖然討厭的部分會發生,可是至少會讓它慢一點。慢一點你就有時間跟空間,去爭取你自己真正存在的一個機會。
所謂的「存在」又是什麼?佛家講,如果我們沒有回歸自性本然,我們都不存在!我們存在是虛幻的意思,不是說不在,所以佛家用一個字叫「空」,空性啊!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無中生有」,這個「無中生有」是科學家用的名詞。這裡所謂的「無」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它是一個理體,它既非自然現象、也非物質現象、也非精神現象。現在我們常常很多人理解的「無」就是精神現象,因為看不到嘛,雖然看不到,可是感覺得到,我們會認為這個是造物主,其實這個還不是造物主,這個是被造出來的,也就是科學家講的「念頭」產生的某一種現象,叫做精神現象。在精神現象產生的同時就產生了物質現象了,所以物質跟精神是切分不開的。換言之,物質跟精神從這一個角度來講,它還是屬於夢,所以它還是屬於幻相。
我們講了那麼多夢,那麼多幻相,意謂著什麼呢?就是說不要去執著它,那它是連帶關係,它是我們的執著變現出來的,所以你要遠離它,你必須要不執著,不執著才跟不痛苦相應;執著跟痛苦相應。所以不執著是學佛的人第一道的目標跟手續,你們在辦手續那個意思,沒辦手續你們就不能去做什麼事情,所以,這是一個學修覺悟之法的人的第一關鍵。
執著就是煩惱,六道輪迴就是煩惱產生的,所以不要煩惱、不要執著都好,這個名詞都不一樣。佛家常常重複很多名詞,為什麼?因為我們執著太深,所以它必須用很多的「善」、「清淨」的這些比喻的名詞,一直重複一直重複,重複久了之後,我們根深柢固的執著就慢慢潰散掉了。潰散掉沒了之後,我們就不執著,那時候也不必再有什麼名詞了,這個就是所謂吃藥理論──藥到病除,病除藥亡。從這一個角度來講,一個人只要聽到這邊,基本上理解的,他的人生就有把握了,有把握過著你們講的所謂幸福美滿的人生。可是,從這一個角度,若要去過著幸福美滿的佛生、菩薩生還太遠,但是至少我們要過著幸福美滿的人生不難啊。可是,我們現在卻常常被人際關係這件事情所困擾著,苦無出期,所謂的「人際關係」指的是人跟人的對待關係,包括了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全部都叫人際關係。你喜歡的總是得不到,喜歡的得不到叫「求不得」;而你討厭的又偏偏每天在你的生活中出現,這個叫「怨憎會」;然後心愛的偏偏又遠離,心愛的不是只有人,心愛的就是你所喜歡的所有一切境界,包括你喜歡的名,「名」你看不到,但是它也是一種愛。你喜歡「名」而得不到,你是「愛別離」,你是「求不得」,這些統統沒有離開我們的妄見。但是,一個人直接要從「妄想」丟掉不容易,就從「分別」著手,而從「分別」著手事實上也很難,所以就從「執著」著手。
那麼,執著的另外一面叫什麼?有什麼新的名詞嗎?沒有,就叫做不執著,不要執著,就超越執著了。什麼叫做「執著」?就是「非得要不可」啊!我們人是不是常常「非得要不可」,你如果「非得要不可」,自己吃虧啊。因為你外在的境界,就是你過去「非得要不可」產生的,而當你在面對你以前已經紮了很多地基的這個「非得要不可」的大樓時,你還要繼續同樣的「非得要不可」,它怎麼可能不見呢,對不對?而且有所可能因為反作用力所致,阻礙你的那棟大樓還會變得更高。
那天我跟朝緒講到那個壓皮球理路,以前的武俠片中,不是都常會看到古人用的水缸,現在我們拿一個球,裡面充飽空氣,然後要一個人把球壓進這個水缸裡面。一開始把球壓進去水中的時候,他以為看不到它了,結果手一放掉,球就跳起來;跳起來後這個人他更執著、更討厭,非得要把球壓到水裡,讓它完全不見,所以就壓得更深。本來壓進水裡兩公分,如果它跳出水面四公分;現在再壓到水下四公分,結果跳起來八公分。一直壓壓壓,壓到最後,總算壓到底了,但手一放,這個時候的反作用力大於前面幾次。前面幾次壓入深度比較淺,所以反作用力比較小,他還來得及閃躲,結果這次壓到水底到彈出來的時候,跳太快了,他來不及閃,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執著」就像這樣子。
如果你換一個方式去應對它,你不要壓它,它本來這樣跳著、跳著它就停了嘛,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理它」。不理外在我們所遇到的逆境,可是這個不理不是叫你什麼都無作為,好像一個行屍走肉這樣子,不是這個意思。這個不理外在是因為你沒有能力理它,就是我們以前常講的,叫不確定因素。你沒能力理它,你就擱著吧,它可能還是會造成你的困擾,可是因為你不理它的時候,你困擾的感受,精神的層面都相對降低了。精神層面降低,精神跟物質是一體,物質也會跟著精神往下降,這個影響的層面就會比較淡薄一點。你不去理它,把原本要應對它的時間、精力,用來趕快修養自己,孟子講什麼?「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也就是爭取這個時間空間,趕快訓練自己平靜的心、清淨的心,為什麼?因為這個現象的後面,還有很多底片會冒出來,那麼它一直冒,來自於我的念頭一直想、一直認知、一直起心動念。這裡講到起心動念,就不是我們一般的一直想可以理解的。我們一個念頭的想,它裡面已經有一千六百兆個波動了,也就是一千六百兆個小念頭了,那是我們一秒鐘的想。那你一秒中你想幾件事?可能一件都還不到,對不對?可是這一秒鐘已經具足了一千六百兆個念頭在裡面了,這每一千六百兆個念頭都產生一個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它是這麼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們必須要在擱著不去理會前面講的那些事件,那些煩我的事情的時候,趕快去訓練平靜的心。
如果你要想,你也要想好的,讓這一秒鐘想的事情,有一千六百兆個「好」可以形成,使精神跟物質世界的這個所謂的根本,所謂的這個本源,都處在一個美好的一個狀態裡面,然後你後面這個不好的人事物就會漸漸、漸漸不見,因為它一開始發生,本來很嚴重,然後越來越嚴重,到了一個高峰就往下掉了,漸漸不見。從高峰掉到最底,你會爬起來,爬起來就是什麼?你後來想的,保持心清淨、保持美好念頭的這個物質跟精神世界,你就會常常有快樂的事情又產生,所以,這一個理路可以著著實實運用在我們生活當中。那麼,奠定在這一個基礎上,如果你老想善這一個事情而已,不清淨,它還是在夢裡面,我們剛剛講的,做美夢了,本來都會做噩夢,現在慢慢做美夢了。在美夢的狀態中久了,你的受用夠了,對於美夢的境界也不想再執迷了、執戀了,因為你知道美夢也不保險。你太執迷了,它有一天又會閃失,就好像六道輪迴。
以前你們都做過天神,你們知道嗎?就算不要用神通,我們從經典上去看,知道我們過去有無量輩子,你們現在有沒有覺得你們無量輩子以來都很遜?無量啊,你看無量是多久的時間,總有幾輩子我們很﹝精光﹞(台語:指很有能力的意思)而做了天神,對不對?當天神時才勉強有能力幫人家拍桌子定案,為人家做決定,能做決定的表示自在,自在的人才會有主宰權,有主宰權的,他才有真正的快樂可言,否則我們都是被牽著鼻子走,任人擺布,不會快樂。我們現在做人是不是都這樣,我們不一定被某一個人控制住,可是我們會被我們的生活型態控制住,受限於這個生活型態,我們不能改變,所以我們感到痛苦啊,我們想要改變卻不能,當然就苦。
只是這一個「想要好」,它還是在夢裡面,所以我們必須要再把這個好,包括品嚐到好的滋味,也去放下它,這叫「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這時候就契入了清淨。所以真正能夠在人間行中道的人是誰呢?是完全沒有執著的那一個人,那個人叫做「阿羅漢」。所以,我們現在常常會去勸人家,要中庸啊,要什麼的?我們先要去照照鏡子,我是阿羅漢了嗎?我若不是阿羅漢而講這個話,跟人家下指導棋,有時候會有閃失,因為會變成一種論述,論述就沒有紮實的這個正量。那麼,佛家講的攝受力,最後是正量的問題;可是,是不是因此都不能講?也不是,要選擇時空,對的時空因緣才去講。即便講也是用一種謙虛的態度,我在講的同時,其實我是在跟自己再講一次,只是有一個對象很慈悲,願意聽我嘮叨講一次,要行中道、要行中道,雖然表面上對著別人講,但心裡要清楚這其實都是在對自己講的。
你能夠「念」常常在思維中道的時候,漸漸的才能去參,這時候不叫「研究」了,你才會參透什麼叫真正的中道。最後你會發現「不執著」是第一年級的中道,它總共有三個年級,第二個年級的中道而行,就是所謂的「放下分別」,那時候叫做菩薩。最高年級的中道叫做佛,那時候「沒有妄想」了,才真正是中庸之道。為什麼?因為祂自己無意,沒有意念,所以能成就一切意。祂所應對的都是成就一切意,就沒有反撲、沒有對立這件事情,所以它才叫做真正的中道。佛家的名詞講得很圓融,要不然我們常常會認為是把這邊加那邊除以二叫中道,這個還是落在一道,它也不是中道。所以佛家的用詞叫「兩邊不立」,這邊那邊都不要執著,也不要執著要去除以二找出一個中間,同樣的,你就更不用執著要把已經除以二的其中一方,要再去除以二找出它的中間!以此類推,一直細分下去。
你會發現,如果這是一條線的話,沒有任何一個點是可以執著的,那個就叫中道。那個中道就叫做放下,所以佛家才講「放下即得」,得什麼?得你整個幸福美滿的人生,就從「放下」而得。所以八萬四千法,法法平等,因為它是教你「放下」的;八萬四千法,法法平等,因為它教你禪定,禪定等於放下,放下等於禪定。放下的程度不同,等於你禪定的深度不同,「禪定」是佛家專業用詞,世間人較聽得懂的是「放下」,意思比較接近,但現在好像也很難懂了。「放下」比較接近「不執著」,放下也比較接近「不要在你人生當中起任何煩惱」、「不要有欲望」,這個就是等於放下。一個人若有欲望、有欲求、有貪的,他是放下不了的。所以佛家的很多名詞都是相對性的,都是類比性的,為什麼使用那麼多名詞在講同一件事情,這麼囉哩囉嗦?一件事情只講這一個名詞就好了,為什麼講那麼多,因為我們放不下,所以它是教我們放下,要用很多不同名詞來叫我們放下。所以,這就是因為眾生在夢,要不然是連「放下」兩個字都沒有,因為生命本來就美好到不行,是因為我們障礙住了。而我們的障礙也本來不存在,當你回歸你的真如體性的時候,完美無瑕,那時候沒有一個東西是需要去掃除的,也沒有一個東西是你可以去尋找的,統統沒有,因為它圓滿無瑕。這一個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明心見性以上,見性即佛的那個境界。那麼,這一個境界上面還有什麼?還有圓滿跟不圓滿的問題,有這樣的差別;而那一個圓滿不圓滿的差異,是在於我們「妄想的習氣」,習氣不礙事,所以到妄想的習氣散盡的時候,那時候就是「圓滿佛」,就是一般我們講的妙覺,華嚴第五十二個位次。
華嚴從信位菩薩開始算,「初信位」菩薩才是開始入門;小乘法,一般顯教是從哪裡算起?小乘從阿羅漢算起。阿羅漢降下來第一個初級叫須陀洹,就是初信位菩薩,這樣一級一級慢慢往上學修。一個人如果了解這些理路,頓然放下了,他就不用這麼一級一級了,他頓然放下,他就直接跳級,跳到所謂的至少「圓教初住菩薩」以上,那麼,這一個世界則連阿羅漢都比不上,也就是說,他已真正完全處在所謂的「一真法界」,所以是實報莊嚴土,他沒有任何的這些干擾,他的能力跟佛一模一樣。所以,剛剛前面方便講的,他能契入任何一個人的夢裡面,去幫助他,然後讓他醒過來,一旦醒過來就沒事了。所以我們現在的學修,不能好高騖遠,一定要懂得如何去觀心,為什麼不能好高騖遠呢?因為心就在你自己啊,它是不是在這個肉體裡面?不是,肉體裡面是那一個肉團心,那個停了就死掉了。心如果在裡面的話,它不是就被牽制住了嗎?所以覓心了不可得。如果在裡面,當年達磨遇到慧可,就說拿心給我,我幫你安心啊。
這個故事你們知道嗎?達磨祖師當年在少林寺後山的山洞面壁打坐,面壁而不是思過,祖師沒有過錯,是因為沒有因緣。你看古師大德這麼有耐心,來到東土,禪門祖祖相傳,都單傳,一脈單傳,單傳到第六祖,才有四十三個開悟證果的,才廣為風行,就是「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達磨剛來的時候也沒有傳人,意思是說沒有人肯學、沒有人有能力學,都聽不懂,也做不到,當然這是相對禪宗而言。你有沒有發現,時機因緣不到,祂也不會攀緣,祂就在山洞裡面入定,用你們現在的話講,就是先休息一下。入定九年之後,出現一個慧可,他聽說後山有一位達磨祖師,是一位開悟的聖者,就前去求法。慧可以前是一個軍人,在戰場上殺人無數,後來很懺悔,因為只要做夢就做惡夢。剛剛有講到夢,慧可他也是常常作惡夢,他在睡覺時作惡夢,而醒著眼睛張開時,每天在那邊殺人也是惡夢啊。所以你看,你的大夢有惡夢,你的小夢就有惡夢,白話講得比較粗淺叫「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其實不是「日有所思」而已,思會影響行為,所以若「日有所為」,夜亦有所夢。你有做身、口、意這三個的運作大夢,它會影響你的小夢,所以睡覺的時候也會有這些夢,他很受不了,很譴責,可是又揮之不去啊,他想不夢也沒辦法,因為他不知道理路啊。後來就想去求達磨祖師為他解套,現在講的為他排解、調理一下,就像我們這裡的協談嘛,他去找達磨祖師協談了。可是你看,他去找達磨祖師協談的時候是冬天,山上會下雪,積雪過膝,他還是站在山洞外面一直等達磨祖師,他就是要預約到的意思啊。你們現在如果外面下大雪還要不要來?很多人會說,啊!家裡的棉被比較溫暖,對不對?
然後他在那邊站站站,等不到回應,達磨祖師太珍貴了,預約不到。最後他拿刀子把自己的手臂切掉,血淋淋的還是在那邊等,達磨祖師看他這麼有信願,就走出山洞來,看看他到底要請教什麼問題?祂就問慧可。
達磨祖師:你這是何苦呢?
慧可:我要預約啊!
達磨祖師:預約就預約,為什麼這樣砍斷手臂呢?好啊,給你預約,請問你有什麼問題要請教?
慧可:請大師幫我安心。
達磨祖師:原來是這一件事情!那請你把心找出來,我幫你安,拿出來!
你剛講若心在裡面,那請你把心拿出來給我,我來幫你安啊!結果你看,畢竟是慧可,而我們畢竟是凡夫,你看慧可怎麼回答?沉思一下,「覓心了不可得!」他說「心」這個東西要找它找不到,根本沒有啊,你找不到嘛,覓就是尋找,要找心找不到。達磨怎麼回答他?「與汝安心竟」,我已經幫你把心安好了。開悟了,這下就開悟了。
所以我們會去找心有沒有?在裡面、在外面、在中間、在哪裡?有沒有?所以我們不會開悟,你懂嗎?因為我們還被一個心牽制住。慧可頓然開悟,「覓心了不可得」,對啊,根本沒有心啊,沒心哪來一個煩惱、哪來一個做夢睡不著、哪來一個煩憂,一切都是心的造化嘛,這時候根本沒心了,所以也沒有這些造化了,所以開悟了。開悟了之後呢,沒事了,沒事接下來是幹什麼?剛剛不是講了,有機會再到人家的夢裡面,去教他怎麼樣找不到心,覓心了不可得,然後他就開悟了。一傳二,二傳三、三傳四,一個一個這樣子綿延,所有的人就開悟了,可是不容易啊。當時,你看達磨祖師來到東土的時候,是梁朝、梁武帝時代,我們這個有一個邏輯理路可以推衍,從大數法則來說,以前的人多數比較單純一點,當然以前也有犯人,可是比例上,大多數是比較單純的,比較單純一點的人就比較沒煩惱。你看,那時候比較沒煩惱都這麼不容易去剷除掉煩惱了,更何況我們現在的人。
達磨祖師一脈單傳,傳到慧可,只有慧可知道怎麼不煩惱這個意思,直接就不要煩惱了,就頓悟,放下,覓心了不可得。然後傳傳傳,慧可之後三祖、四祖、五祖弘忍,傳到六祖,也是一樣都很簡單,「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五祖跟六祖講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就知道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不要執著,剛剛又重覆講一次,白話叫「應該不要執著」,「而生其心」是什麼?是「樂於面對所有人生遇到的」,隨緣叫遇到,遇到的任何境界,都樂於面對它,你看前面加個「樂於」,而不是愁眉苦臉的面對它。這個愁眉苦臉我們不用訓練了,因為我們很熟,對不對?「樂於」就要訓練一下。樂於遇到所有的,既然是「所有的裡面」表示它沒有挑選的空間,照單全收的意思。照單全收去逆來順受,順來看透,這叫做「生其心」。
所以,《金剛經》念到這一段,這幾句,六祖就「喔!不用念了,我知道了」,後面《金剛經》所有的義涵,就不離一即一切,《華嚴》講的一即一切。所以佛經只要有一個字讓你參悟到,你等於是對過去無量古佛到以後會出世的無量未來佛,所有這些佛講的,你統統頓然明白,而且你也會講了。這時候要不要看書、看經?也不用了。所以,禪門修法很快樂你知道嗎?不用揹書包,不用看書看經啊,但不是叫你捨棄所謂的這些文字,是叫你不執著文字。文字是工具,文字代表了一切的經典,經典用文字記載,我們若迷執在文字的咬文嚼句,那句是什麼定義?這句是什麼意思?這個叫學術,這個不叫學佛。
學佛,會的人,那樣做也沒問題;不會的人,那樣做會卡死,不那樣做也會有問題,所以你看,都是一翻兩瞪眼的,禪門的修學就這麼簡單,也這麼的直接了當,所以直指人心。而它說不立文字並不是捨棄文字,它是叫你「不要立」,不要執著在文字相上面。所以「應無所住」,不就是那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四句偈最後那一句「應作如是觀」,指前面我們講的那個「如夢幻泡影」,為什麼?因為夢幻泡影是假的嘛,你住不進去,它是一個現象而已,一個幻相,所以它不是你住的地方,因此「無所住而生其心」,白話叫不要執著,你的人生、你的欲望、你遇到的一切境界,都不要去執著,可是要認真去對待。這一個對待的本身也就是不執著的對待,而且要樂善好施,因為有人需要你幫助,而你遇到了,你就去幫助他,這叫「生其心」。
所以,另外一句話叫什麼?叫做「隨緣布施」。「隨緣」即是「無所住」;「布施」即是「生其心」,布施白話叫做服務奉獻,因此你就理解了,我們人生的最高價值意義就在這一句話裡面而已。不為自己叫不執著,叫「無所住」,一個人有為自己,他就有所住、有所執著了。所以古聖先賢統統叫著我們不要執著,它是很妙的,他從這一個角度切入,我們愛聽;如果他將這個面向、文字相改變,一直叫著你不要自私自利,你不要自私自利,我們會很討厭!你會想,我沒有自私自利啊?我怎麼有自私自利?就產生對立了。所以換個方式,叫我們不要執著啊,要無住啊,大家聽到,會說「對!無住很好」,就會生歡喜心,你知道嗎?可是對現代人而言,這種力道好像也不強了。
所以,「法非定法」,從這邊講叫法非定法,沒有固定的方法。所以那個法非定法又有方法,那個又有方法的起用是來自智慧。智慧面對境界,應對得恰到好處,就叫做方法;應對得不恰到好處就是不對的方法,那時候就又落在有為法裡面了。運用得恰到好處叫做無為法,無為法能夠去解套一切有為法;有為法的執著卻不可以,可是偏偏我們在「夢裡明明有六趣」的這一個人生境界裡,又必須「就有為而入無為」,要透過有為。這一個「就有為」必須要依正確,以善為基礎,以清淨為導向的這一個方針的有為才有用;如果以惡為基礎,以善為歷練的時候,我們就永遠沒辦法,我們永遠套牢在有為裡面。
有為世界就等於兩個字叫「煩惱」,所以只要你們運作有為,一定會有煩惱。有為啊,這個杯子有夠好的,這個茶有夠好喝,這樣捨不得喝,好喝但捨不得喝,口渴,捨不得喝,怕喝了就沒有了。「有為」就像這樣,很執著,對不對?好喝的,趕快喝完,喝完了,沒有了,沒有了又很想要喝,叫做痛苦,都不對啊。所以,有也好,沒有也好,有就喝,喝完了就算了,算了的意思就是放下,不理它了,我們下一步還有人生的境界要去面對。所以「逆來順受,順來看透」,對現在的人,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當你們所有的這些生命成長、心靈成長、什麼學佛啦,一大堆名詞搞不清楚的時候,就要常常告訴自己這一句話──逆來順受。為什麼要講這一句話呢?因為我們現在的人,認知的「逆」比較多,就是不好、痛苦、討厭的、不喜歡的、惹我麻煩的這種比較多,這叫「逆」。所以一定要常常灌輸自己「逆來順受」,這叫反作用力的一個修學方式。雖然它不究竟,這樣的反作用力不究竟,可是它是一個善巧方便的導引,我們常常這樣訓練久了,你就容易放下了。「順來要看透」也很重要,因為遇到「順」境起了貪愛,你還是看不透,所以這一句話「逆來順受、順來看透」,自己一定要常常去反思。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學佛的人,這四句偈一定都會念。但是,曾幾何時我們學佛的人「作如是觀」呢?沒有啊,而我們還很執著叫人家「應作如是觀」,而自己執著得要死,這就不對。所以要告訴自己,這些話都是要告訴自己的,不管是不是站講台的人,像我們,我們先天比較得利的部分是因為我們常常在講,所以我們也常常在聽,我們講給自己聽啊,感恩諸位不辭辛勞,你們不辭辛勞的在聽我講,我常聽到有時候人家感恩我說,「啊!感恩師父啊!你不辭辛勞……,感恩你啊!」其實應該倒過來,是你們不辭辛勞在讓我不斷的提醒自己,真的!
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應當學習其精神內涵,遍虛空法界,一切的存在,皆是我良善的導師!一個學修的人必須要有這個根本的態度,他才有辦法去成就無上佛道。如果你深入了這個根本的態度,百分百的做到,不要說成就佛道,你當世就成就了;那麼更進一步,你當念就可以成就!你看一念跟一輩子差距多大?而一輩子跟好幾個未來,你看又差多少?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學五十三個善知識,他是用五十三來代表五十三個大類、族群。既然是大類,類有無量多,所以等於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學佛、看經、聽法一定要有所悟處,你不能執著在文字相裡,要不然你就會認為只有五十三人。而你的人生如果要照這樣學,以他為榜樣,就會有另外一個執著出來了,你會認為一定要在你人生中找到五十三個你們講的老師,而且是有智慧的那種老師。然後,你會發現,你找著找著,你就開始退轉了,為什麼?因為一個有智慧的老師都找不到了,去哪裡找五十三個,對不對?老師很多,有智慧的不多。他們的定位,是要有智慧還定位在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智慧圓滿了,所以要找這五十三個,怎麼可能!你看,我們現在怎麼辦?這時真的就會想打退堂鼓,不用修了。所以要去理解它的義涵,要「依義不依語」,所以把五十三大類降低一點來講,儒家講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那我一個,二善,三惡,這三個加起來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果不會學的,是不是又來了,我要去找三個人,然後才有我的老師在裡面,這樣又錯了。所以這個「三」表「多」,善有無量多,惡也有無量多,我呢?我也有無量多,你知道為什麼嗎?從佛家的角度來講,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你啊,對不對。如果從它的點點滴滴來講,你有幾個你?「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這個字代表無量的意思。所以你當然有無量多,那「一多又不二」啊,所以又只有一個啊;它不是唯一,它是全一,所以佛家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如果沒有入華嚴的話,一個人很難成就佛道,沒辦法成就佛道。
《華嚴》裡面又有所謂的普賢十願,所以古師大德講,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道。普賢行已經代表了《華嚴》的修學了,十大願王,代表了整部《華嚴》的修學,那時候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一個概念,所以,一個我就代表「無量無邊」。一個我代表五十兆個細胞,不是無量無邊,是五十兆喔,對不對,你看又講數字了,我們一個人有五十兆個細胞。那一個細胞又有幾個小光子?一般你們講的微中子;一個細胞,那都是你啊,你一直拆開一直拆開,就無量無邊。總是微中子也有它的數,假設一個細胞有一億億個微中子好了,你用五十兆乘以一億億,總還是可以乘出一個數字,對不對?細胞會生滅,新生出來的又怎麼算,所以無量多個你的細胞,一個你,無量多個。所以由此而體會,體會人的心量不得不去擴大,不能狹隘在這個我而已,你認知的那個我是一個虛幻。只是,你即便要虛幻,也要虛幻更大的,所以古人講,量大福大嘛。如果你的心量大到這樣,你至少這無量個細胞會比較健康,雖然還是會因為過去的業力而生病,可是這個病很容易就因為你這個心量而去化導,轉化了,轉化就叫健康了。細胞是如是,同樣的,我們的事業、家業這些人際關係不也如是,它也都是這些微中子排列組合不同而產生的,一種互動啊。你說,你那個微中子跟我這個微中子對立在那邊,我們中間有稀薄的微中子,其實把我們連在一起,我們還是一個自體。
所以這一個概念,是佛家的一個基本概念,一個人如果學佛,從這一個基本概念契入,他很容易成佛,因為他隨時隨處在認知一件事情,整個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我嘛!既是如此,我就沒有條件但書,要為一切眾生著想,因為他全都是我,所以佛家講自體、一體,而不講共體,共體還有你我,因此它是講一體,虛空法界是一體。所以既是一體,你為他人好,要不要條件啊?要不要打契約啊?統統不用啊。這時候你的量大到這一個程度,你的福就大到這一個程度,所以你的心量就把整個虛空法界給突破了,突破了這一個層面,你回受回來了,當然是這無止境的美好就集於一身啊。所以,人生要幸福美滿,就由此著手,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也真的是這麼簡單!希望大家不要再聽起來很簡單,然後「可是……」,你看,「可是」又出來就不好了。所以隨時保持在那一個美好的念就好了,聽起來好簡單,只要「嗯!很簡單」這樣就好了。譬如《易經》,是簡單到不行才叫「易」經,真的!我不是在開玩笑的,是我們的頭腦複雜到不行,所以《易經》好深奧難懂。
前一陣子在高雄,有一位同參帶著她表弟來協談,他好像也在從事這些生命成長的教學,他跟我說:「我們第二層級是《易經》,非常高深;我們的第一級數是《論語》」。我說:「喔!你比較高竿,我們的第一級數是《弟子規》前面的那個小朋友,還沒生出來的那個胎教,這是第一級數。所以我們這裡的學修者程度都不高,很抱歉,因為我們都還在補習,補《弟子規》啊。」他說:「《弟子規》不是小朋友在讀的嗎?」你看,社會上的普遍認知是如此!因為他們在做教育,然後就提出問題,問為什麼教育很難推展?我說:「因為《弟子規》沒補習,第一級數就從《論語》開始,所以這個教育就很難推」。前面這是話頭,我們說「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教育的難推,它背後隱喻了什麼?就是我們做教育的人沒去做到。你看有沒有離開「弟子規,聖人訓」這個?只是《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做到了,還不能出輪迴,你懂嗎?就是說,做到了《弟子規》,你還不能完全沒有煩惱的意思。然後,他又跟我分享說,「我們的教學最低層次也要君子,做到君子。」想做到君子,而《弟子規》不做,能做到君子嗎?不行啊!光一句「父母呼,應勿緩」,就說「好難喔!」那君子跑去哪裡了?即便《弟子規》很慈悲,在最後跟你們講「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你看,它直接跳過君子有沒有?它不說「勿自暴,勿自棄,最低標君子可馴致」,而說「聖與賢,可馴致」啊。它把對我們的期許提高了啊!
所以換言之,《弟子規》做到就是君子,所謂君子的標準就在《弟子規》啊!所以學修一定要有正確的標準。譬如說,現在考大學都是考幾分能上什麼學校,這都是死法,固定了的意思。在生命則講幸福指數,要不然成長有時候,現在人聽了也沒感覺,他會說「我幹嘛要成長?」有人常問我這樣,「我幹嘛要成長?」那你問他「要不要幸福美滿啊?」他說「幸福美滿誰不要啊!」他問你幹嘛要成長,因為成長是因,幸福美滿是果。有的人又會覺得幸福美滿太抽象了,再換個方式說,要不要讓人生變好呢?當然要啊,所以成長就是變好的原因啊。所以,要成長就不能不去了解這些,這些了解以後,我們才知道從哪裡開始,要皈依在哪裡,就是它終結在哪裡?即便說它「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句話很多人就把它解釋錯誤了,所以「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過去無始」──無始以前,好遠好遠的過去,在那個還沒開始的時候;「未來無終」──好久遠之後的未來,一個未來再過一個未來,無量無量,在那個還沒有結束的時候。佛家不是這個意思,它告訴你過去根本也沒有開始,也沒有開始這件事,也沒有結束這件事,因為「不生不滅」。這是我們的真如本性,能生萬法的這一個真如本性,因為我們迷失在萬法的幻相裡面,所以有生有滅。有生有滅就有空間時間,有時空裡面有物質、有精神,所以你就有痛苦這件事情,有滿意、不滿意。那個滿意,是暫時沒了不滿意的滿意,所以是苦暫停的意思,還不是真正的滿意。所以一定要把這些理路理解透徹,頓然,你才能放得下。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放不下的原因,就是「不明白」。對一個比較愛讀書的人,就要從哪裡?從「觀」契入;對一個煩惱障比較多的人,就要從「止」契入。「觀」是「看破」,所以對一個愛讀書的人,就要去「深解其義」,要搞清楚,弄明白。因為愛讀書嘛,你叫他不要讀,受不了,叫他不要知道,受不了,叫他直接不要煩惱,受不了嘛。但是讓他讀很多,他卻有更多煩惱,為什麼?會這樣就是他讀錯了,要不然讀越多是要煩惱越少的。所以,我們學修的人要懂得自我印證,越讀越多卻越茫然,越不知道怎麼面對我們的人生,這個表示讀錯了。讀錯有好幾個層面,不是你自己的態度錯誤,就是你的對象根本就錯。所以「多」不是一個好處,是要「深」,要深入它,這是對一個讀書的人而言。
對一個煩惱障重、所知障比較淺的人,就從「止」入,「止」就是「放下」,你叫他不要這樣,找一個事情一直做就對了,一直做,他關注在那邊,他就在放下了。所以在放下與看破當中,沒有離開戒定慧三學。依戒得定,依定開慧,這是大家好懂的,可是為什麼有從「觀」契入的,有從「止」契入的,這些不一樣的手段?因為也有「道共戒」、「定共戒」啊。什麼叫定共戒?一個人在清淨心的時候,心清淨入定的時候,他沒有錯誤的思想見解,所以他也沒有錯誤的行為。沒有錯誤的行為跟思想見解,他等於持戒了,所以叫「定共戒」;他不是一條一條的去規範,說這個不能做,那個要去做,他不用從這邊著手,他也沒有違犯,不起心不動念這叫「定共戒」。那「道共戒」是什麼?明白,開智慧了叫道,道共戒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自自然然做的都對,所以他等於持戒了,他不用再來守一個戒;是因為我本來會犯錯,所以才先不要這樣做,不要那樣,用那些牽制來讓我不要做錯了事情。一旦我開智慧了,明明白白,自然也就不會犯錯,所以叫「道共戒」。
所以戒定慧三學亦是活活潑潑的,總之,這些理路沒有離開我們切切實實的人生,這一個人生,你們可以好懂,也可以不好懂。因為確切人生,你們會認知是我們現在活著的這些對象,我等會兒下課要回家,回家要面對家人了,然後……等等這些。這些其實剛剛有講幻相,它不切實,可是這一個不切實是一個「妙有」,這個妙有裡面,你也可以運用得上,運用得上讓你的妙有,妙得比較漂亮一點。真正切實是回歸真如本性,這一切幻相關機了,你回歸大光明藏,就是我們所謂的常寂光。沒有緣的時候,「止則一念不生」,有緣的時候應對,「觀則萬善相隨」。所以這個裡外一如,善惡不二,真空妙有不二,統統是這一個理路。所以學法不能不知道有最原點,要不然我們都會在原點以外什麼?溜,溜溜溜都沒辦法,這個就叫做六道輪迴。所以一個人在人道,或者不要說人道,只說你的家庭要過得比較幸福美滿一點好了,你也必須要把你的志願定在這一個地方,因為「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如果你不把你人生的志向定遠一點,就是說,把你想得到的好,定高遠一點,那麼你自己原來的小範疇是不容易解決的。如果你定遠一點,你的價值觀會往那邊挪移,你的量就大了,你會擠破,用擠破來形容,包容也好,你會擠破你原來人生的這個小空間、小範疇的這個障礙,你會把它擠破,所以你就沒事了。所以當你有大的就一定有小的,只有小的,不一定小的會得到。
剩下五分鐘,看諸位還有什麼疑難雜症沒有?
每次來這邊吃飯的時候,看到那麼多菜餚,美味當然不用說,主要的是它們很乾淨。由此可見這些媽媽們的心多清純,年年十八,對啊,就是純真的意思,用一種清純的心在做這件事情;在做這個為人家服務的事情,是帶著一種歡喜心。那些用心都是吃得出來的,這是一種感啊!含靈蠢動皆有靈性,那些食物都會很歡喜,你們知道嗎?我們要感恩它啊!讓我們溫飽,真的都有訊息啊。你們現在有的人應該見怪不怪了,因為它的訊息都是可以解讀的。
我們現在的科技,要用高度的科學儀器,才能夠去解讀到其中一個層面而已,深度不一定。譬如說,水的結晶你們知道嗎?它的結晶漂不漂亮看得到,可是它會唱歌你聽得到嗎?我們當今的科學還沒有發明一種機器可以去探測到這種訊息。譬如你稱讚它,水你好漂亮,它就喔喔喔……,然後那個儀器就可以捕抓住它的那個音聲,然後再擴大出來,喔!水在唱歌,好好聽,對啊,你看你們都忘記你們的本能了。
那一天有一位攝影師,我的好朋友,跟我講到這個話題。他先說到,現在的科技比較先進,我說不是!他又說西洋的科技比較先進,我說不是!他說,他以前看那個《天工開物》,裡面記載中國老祖宗有很多高度的科學、機械發明,但是,因為以前那些皇帝迂腐,所以把那些都限制了,把這個工匠當做最低等人,只尊奉讀書人,而讀書人什麼都不會啊!因此,以前的這些《天工開物》的這些工匠,有超高度的這些科技發展,都被忽視。所以,中國的科技來到現在才會遠遜於西方。事實不是這樣子!是中國的皇帝有智慧,中國的讀書人有智慧,他們不是壓抑這些科技,他們是知道後世的子孫們,沒有道德倫理觀,白話說叫做缺德。缺德的人,他不會善用科技去美化人生的,他只會利用科技去傷害人生、大自然,所以老祖宗有高度智慧沒有留下那些科技。
高度智慧從哪裡來呢?因為他們多數都有學聖賢教育,心會比較清淨,比較平靜。平靜的人,他就有高度智慧,他就可以預知,這才叫做高度科技。所以,古時候的皇帝有更高度的科技,讀書人有更高度的科技,因此,他知道不要去發展這種這麼低等科技,這種低等科技會傷害子孫,你看是不是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相較之下,西方比較少有這種智慧者,因此西方一直在發展這種科技,就是我們現在認知的文明。所以,我們現在就是拜文明之賜而痛苦更多,是這個意思。如果你痛苦更多,你會不會把它定位叫做文明?「明」是明白,「文」是沒衝突、沒有征戰。哪有說兩個文質彬彬的人打起來的,對不對?或是兩個文質彬彬的人會開始發動戰爭,也沒有這種事情啊。
文明就是一種很高度的生命狀態,所以,我們現在的人都是錯知名詞,才去定位我們現在很文明,要不然我們現在是很野蠻。那個澳洲的真人部落,你看他們的高度科技,就是效法古老祖宗,當然是他們的古老祖宗,不是中國的。他們不用手機,他們在一哩外,十哩外,朋友跟朋友之間有什麼事要訊息,就坐下來,用腦子就好了,即便人在十哩外,他們還是可以互通了啊,這是真人實事。所以我們叫他們「真人」部落;如果他們看到我們就會說,你們這些變種人好奇怪,你拿那個是什麼東西?手機啊,什麼是手機?你要打給朋友不是坐下來閉目,就可以打給他了嗎?他們是這樣子啊,而我們還要用手機。然後用手機打給朋友之後呢?用久了,用久了長腦瘤,長腦瘤再去找醫生切掉。你們的治病這麼低等喔,還要切掉,我們就是用意念跟腦瘤的細胞溝通,你不要變腦瘤,拜託拜託,回復你的工作崗位,不要怠惰,它就變健康的細胞,就恢復了。人家的醫術是這樣,我們的老祖宗亦復如是啊,所以這個科技來到現在是這個樣子,所以這個叫神通,神通是高度科技,可是不是那些怪力亂神,它是真實可以運用的。換言之,神通就是現在科學家講的質能互換,可是,現在我們自以為的高度科技,雖然也理解到質能互換,可是只能夠把部分的「質」變成「能」,收不回來,所以現在才有核能廠,吵得不可開交,對不對!你看,兩邊放下,趕快離開這邊就沒事,你懂嗎?極樂世界沒有這些東西,想要什麼,變就有了,不要就收拾乾淨,而收拾乾淨也不用自己收。所以要把你的目標定遠一點,把自己訓練好往那個目標,你現在人道的所有問題,統統可以自自然然超越。
看諸位有什麼疑惑?沒有的話時間就到了。今天不用在雪堆裡面,也不用斷臂,對啊!所以你看,常常老天都要給我們一點考驗,我早上出門的時候,還在一直打噴嚏,搭高鐵時就在車上調養了一下,嗯!沒事了。下高鐵,因為穿短袖,溫差太大,又上捷運,氣溫變化太大了,就又在那邊調一下。剛我在說話時,擦了幾下,沒有鼻水,剛剛沒有中斷的講,也沒有苦處,也絲毫沒有疲態,好像還比坐在底下的有精神。我要說的重點不是在怎麼調養身體,而是你只要是為眾人著想,最大得利就是你自己,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