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目前分類:🔸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37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4617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June 27th, 2014

 

2014年6月27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1).jpg

 

時間:103627日,20:30~22: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還好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要是在香積國,我們唱歌、講話都沒什麼用處,那時候你要跟他請一頓飯、燃個香給他聞,他馬上就開悟。所以,各個世界有各個不同的質性,畢竟「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當時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界,也不是這個地球而已,以地球(閻浮提)來代表這整個娑婆世界,祂有講啊,在二十五圓通裡面,為什麼請文殊菩薩來為眾生揀選一個一般我們講「最」殊勝的圓通?這個加上一個「最」字,對眾生來講,都需要再加述、再解釋一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眾生沒什麼好的,就是壞的(習性)一大堆,分別心、執著心、妄想心這些東西在作祟,所以一切本來這些聖哲,乃至於我們自性本然的一個美好,來到這個迷失的眾生的角度裡面都會被扭曲,被曲解、誤解。所以,四弘誓願的最後一條:「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就知道有多難!多難!不是說我們看個幾本經典、跟個幾個法師,然後學一學就可以理解它。要願解,還得要跟佛相應,那麼等一下再來講這個東西。

剛剛講到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請文殊菩薩為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揀選一個最殊勝的圓通,這個「最」相對來講是適合的意思,最適合的意思,殊勝啊,不是跟其他人做比較,我們第一、別人第二,或者是個體第一、一切都是第二,不是!在佛法來講,沒有這種次第的分野,在真實說上來講。最殊勝就是最適合的意思,為什麼會最適合?它依眾生的根性而說,不是依如來體性來講。如來體性它本然如是,尚且能覺、所覺都泯滅了、俱亡,一般講的「能所俱泯」。那這一個眾生不好理解,我們現在一般人如果沒有相當的根基,不容易從這一種文字相裡面契入實相般若。

那麼我們在講的根基並不是指我們讀多少年的書,現在我們地球人的學制通常是以時間嘛,對不對?你完成哪一個科目,時間到了,這一個科目期程初級班畢業了,接下來就進入第二級叫做中級班等等,好幾級啦,乃至於我們現在從小學一直讀,讀到大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還可以修好幾個博士學位,對不對?無止盡。那你們修這些學科是依你們做到來做評分?還是依時間到了,你們只是讀書的知見上可以考過來做評斷?佛法不講這個東西,佛法之所以是佛法,就是覺悟之學,覺悟的方法嘛,那麼「覺悟」這件事情論實質不論形式。

那麼講到「覺悟」這件事情,才啟請文殊菩薩,為什麼?祂代表智慧啊!智慧第一,做到最好、最圓滿。我們眾生在理解時,常常又有一個外相:「啟請那一個文殊菩薩」,事實上呢?文殊智慧第一,代表著我們每一個眾生的體性裡面的如來本覺裡面,覺悟本來就要放在首位,所以叫做佛法,而不是善法。一般很多學佛的人學到最後都變成一般講的五乘佛法裡面的「人天乘」而已,為善總比為惡好,可是,有一個善的堅固執著必有一個惡的對應,所以我們世間人講說擇善固執,從善如流固然好,可是這一個「擇善固執」有一個固執,在佛家來講,在相對佛「覺悟」這件事情來講,它還是惡,它不圓滿的意思都叫「惡」。

所以世間人天不圓滿,它講求善惡法,佛法不講善、惡,本來啦,本來是這樣,可是因應恆順眾生,而有這一些善惡之說,而有這些六道輪迴,要不然,六道輪迴這件事情,佛家本來也不去提它。為什麼?因為當你覺悟的時候,這件事情對你來講也沒有了,所以才有一個「超越六道輪迴」這件事情啊!那麼六道統苦,六道這件事情我們要去從它的理體上理解,我們現在活在六道裡面,六道有苦的差別性不同而已。細說無量,那真實說,其實它本來就是一個幻相而已,換言之,活在假相、幻相裡面的人生就是「苦」一個字做代表。如果放下,已經了透人生的假相,我相信沒有人喜歡在「假」裡面生活。所以,了透人生的假相的時候,了透叫做「看破」的意思,所以你才做得到,做得到叫做「放下」的意思。佛家術語「放下,看破」不好懂,我們現在用做得到、明白理解來理解它,那麼這件事情就好說了,所以「苦」這件事情就沒了。

那麼有苦,智慧必定會被矇蔽、蓋住,而不是它不見了,所以啟請文殊菩薩在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代表堪忍的世界,也就是說一般我們講「五濁惡世」。五濁惡世出世尊,可是我們不要高興得太早,以為我們把自己丟在這個五濁惡世,我們就會變成世尊,他要經過一番努力啊,對不對?尚且人間的成就還得吃得苦中苦,對不對?那天還喝了一杯人家留下來的苦茶,那是一種警示、提醒,是好事啦!當我們喝到苦茶的時候怎樣?喝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是說那我們就多去買幾杯苦茶喝一喝就成就了,不是這樣。

佛法善於表法,我們現在當今多數的人學佛不能有所受益,不要說成就,受益就好了,受益就是說在我們生活當中它用得上,用得上可以讓我們生活一切滿足、知足,一切受用無窮。這一切不只在物質上,也包括精神上,乃至於在自然法則上,統統是在能量上,這些統統可以滿足,可以運籌帷幄,那時候的狀態就叫做「神通自在」、「遊戲人間」。這個神通不是從外在取得的一個神奇變化的現象,佛家講的神通就是我們本能的作用。簡言之,就是「智慧的運作」,這樣大家好懂,神通就是智慧的樣子,換言之,愈有智慧的人,他的人生就愈自在。所以「宇宙」、「人生」,人生是自己,自己愈有智慧,宇宙就是生活環境,是不是就愈自如?愈自在的意思。自在沒有障礙,「沒有障礙」這件事情就叫做遊戲神通,就是神通的運作。

所以,文殊菩薩就揀選了一個圓通叫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然後祂就說在這一個世界,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十億個銀河系,我們地球很小,對不對?你聽到,不是講地球這個環境哦,是講我們包含在裡面的這個銀河系的十億個總結,這麼十億個銀河系叫做娑婆世界。這麼大的一個世界是一個覺悟者叫做「佛」的基本的教育單位,也就是說用我們現在用詞來講,是一個老師的一間教室,還不是一間學校哦,是一間教室而已。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教室是十億個銀河系,那祂教育的對象是誰?是裡面一切眾生。眾生有分有情、無情,統統是祂教育的對象。換言之,也是這些有情、無情的眾生在我們這一個娑婆世界(十億個銀河系)裡面,基本上都必須遵從著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而自我成長。

為什麼必須呢?因為這一個世界叫汙染,汙染世界裡的眾生心煩意躁,就是不清淨,不清淨就不會有智慧。不清淨的人、煩惱一堆的人也就不可能達到真正的慈悲。一般我們講慈悲是什麼?世間人好懂的叫做服務人群,希望別人好啊……等等,然後也會去履踐落實它——「為善」這件事情。可是以佛法的角度這件事情不堪為慈悲,是你在行使這一件事情的時候,服務「一切眾生」比剛剛講的「人群」還大,服務奉獻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當中沒有執著的心、分別的心跟妄想的心,這一件事情才叫做慈悲。所以你就可知,慈悲非常的難,對不對?一般人的愛心,很簡單!因為愛心有時候是建構在自己的貪婪上,我們的貪嘛,我很愛你,我才會對你好,大家若只看到「你對我好」而已,就會說你很有愛心,可是他不知道背後是你要得到我啊,都有一個貪啦,這叫眾生。

所以,佛家本來不講「愛」,是因應眾生才講,恆順眾生嘛,總之,分別亦非意!隨眾生之分別而有分別,好溝通啦,那個好溝通也就是不執著的運作。只要能夠幫助眾生提升,往覺悟的路徑去成就也就好,這就是所謂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的愛是有差別性的,所以佛家稍微用一些名詞把它歸納,告訴我們這個愛是可以怎麼去提升。我們一般眾生有所謂的愛緣慈悲,就是我前面說過,因為我愛你、我喜歡這一個對象,所以我會做一些對他有好處的事情,可是背底裡還是因為我的貪,對不對?那麼這就看對象和我內心貪欲的程度而各有不相等,進而行為上的付出也會不相等。這種就是會變質的一種愛,勉強也可以叫慈悲,因為眾生總是怨憎,喜歡聽好話,假如說「邪惡的愛」,就讓人厭惡,對不對?可是「愛緣慈悲」卻很好聽。

當然愛緣慈悲總是比完全不對人家好,尚且好多了,透過這一個基礎的訓練、鍛鍊,日子久了,我們慢慢體會到原來人生也不是只有這麼一個小小的區塊,人應該要愛屋及烏,所以提升而有「眾生緣慈悲」,用我愛對方的心去等同擴大、愛屋及烏去愛一切的眾生。這一個慈悲還是有狹隘之處,只有限於一般我們眼見的眾生而已,它還沒有入理體,入所謂它的原則背後的理體上。我們一切存在的現象,不離體、相、用、因、緣、果、理、事,這一個眾生緣慈悲,基本上也頂多停留在這一個「相」上,只是你的相擴大了。那麼用「相」的擴大,你總是也能夠讓你的「理」比較深入一點,一般我們講的心量也等同擴大了,從外在的服務的對象擴大了,也慢慢訓練將我內在的心量擴大了。

這樣又訓練久了,它又好觸及到第三個層級,叫做「法緣慈悲」。這時候就是理體上了,依法上來說,不是只有一般我們講的「我愛我的國家,所以我等同也愛別的國家;愛我的地球等同愛別的星球」這樣子的人而已,這時候整個的情與無情他都去愛了。可是他內在還是沒有放下完全的執著、分別、妄想,這樣還不夠,因為這樣還是會起煩惱,不夠!所以再更進一步訓練,了解到原來愛是一種本分,愛一切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的本分,因為這時候會體認到的人並不是從訓練得來的,而是從深度的理解得來的。剛剛講的「看破」,一般講看透、明白,明白什麼呢?看透什麼東西呢?看透宇宙人生真相!什麼叫「宇宙人生真相」?佛家講的更不好懂,叫「諸法實相」。那麼宇宙人生真相就是什麼?我及整個宇宙、我處的環境裡的任何一切人事物的關係是什麼!已經了透了這一個事情了。

那麼了透到極致就是什麼?整個盡虛空法界你體認到的是一個你自己,就是自體,它無二無別了。前面講的愛基本上都有一個對象,對不對?有一個對象就有一點分別,有我,才來愛你!可是現在最後面講的這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佛菩薩的愛和慈悲,它沒有條件但書的。它沒有一個欲望、沒有一個要求,沒有一個目的,它是本來就是這樣。那麼對著眾生方便講叫做「它是依持著願力而運作的」,可是,依持著願力還有一個東西,對不對?只是那個東西也許叫不出名字,這個還是方便講,其實連那個願都沒有。一般我們講說學佛要發願,不發願,沒有什麼精進度,那是因眾生太怠惰了、太自私了,所以才要叫他發願,如果你是連「能覺、所覺」俱泯的一個生命體,那時候叫覺悟了,祂是叫「妙覺」,那時候你哪有一個發願的問題,本來就是這樣,不需要發願啊!所以你本來已經認知到整個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了,所以裡面的眾生就是你,你就是他,當你體認到這一個理路,你才能真正去做到沒有條件但書的慈悲,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個同體就是一體的意思。

所以最後佛法是講「一」的概念,這個一不是專一,是任一、是全一,所以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整個虛空法界就是你,你就是虛空法界。你以為你是這一個肉體自體,其實這是狹隘,這是一個依妄起用世界的幻相、假相,如果契入真相,契入那一個法性理體的時候,整個虛空法界本來就是一個你自己。所以我們以前常常用一個比喻,大家好懂,可是比喻之所以是比喻,就是還沒有觸及到真相,可是它可以讓我們依藉,好像一道橋可以過彼岸。就是說一個人我們現在眾生認為彼此不相容,彼此是各自獨立的,就是一個細胞跟一個細胞的對待,那麼細胞跟細胞不相屬,它就不太能夠契入所謂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麼就看親疏啦,你隔壁的細胞跟你比較近啊,假設它爛掉了會影響到你,你會愛它,因為你會因你的自私,不想被影響,你也會為它好。那它好你就不會不好,這就是從那個「愛緣慈悲」的角度一直一直提升上去。

那麼提升到什麼?你總算覺得一個眼睛是你自己了。眼睛有無數個眼細胞,這一個族群聚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器官的意思,已經不再是一個細胞,這心量大了嘛,大多了,所以提升到這個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當你理解到原來整個身體這大概五十兆個細胞的總合就是一個你自己的時候,你會沒有條件但書去對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細胞好,對不對?這時候就好比那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沒有目的的,你是一種本分而已。還是在座有人會覺得說「我不需要這一個小指,小指爛了沒關係,我只要顧好前面四個手指就好了」?不會這樣子想,這個就是理解,因為一個小的人體你能理解,一個大的宇宙,我們長期以來迷失在無量劫了,悖理太遠了,所以我們不能理解為什麼整個宇宙是一個我們自己。

那麼講宇宙還是太小,宇宙是因應我們好懂,事實上,整個盡虛空遍法界裡面有無數個宇宙,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它重重無盡,整個華嚴就在講這一個理路。所以,整部華嚴已經把整個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所有一切生命存在的這一些根本理路跟作用,全部講得一清二楚了。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去翻《華嚴經》,不一定能夠理解它在講什麼,為什麼?因為不相應。怎麼不相應呢?因為我們的心量太小,心量太小跟心量大不相應。比如說現在比較少聽到我們周邊生活在一起的人在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些概念,當然這些是錯誤的概念,可是小時候還滿常聽到。現在少聽到,可能也是一個好事,可以去做一種印證,畢竟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的依報少了這些耳語、這些訊息,可能也代表著我們的正報沒有這種東西,那麼這是一個話外話,一個修行上你們可以自我評斷的一個依準。

有這一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概念的族群裡面,你跟他講這些無私奉獻,他很難理解。而且有可能會覺得你是笨蛋,你是不對的。這個世界的薰染就是這一回事,我們自己不能因為很難辦到而不去努力,不去深入了解。整個虛空法界重重無盡,剛剛講到華嚴也得你的心量大才有辦法理解的原因就是這樣,因為它大到無限,我們要如何才能跟它完全吻合?我們自己的心量也擴大到無限,我們自己就自然明白了。聽好哦,是自然,不假刻意,那一個大心量的基礎也就是清淨的心。換言之,現在的人看不懂佛經,會依文解義,也就是因為他的心不夠清淨的原因,而不是他的學識涵養不夠,不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人比起以前可以讀書、學那些字怎麼解釋的機會太多了。依著整個社會的文化,包括這些科技的昌進,網路世界這些訊息的取得也比以前容易,所以要去查明它怎麼解釋,它的知識常識的義理並不難。但這些知識常識畢竟不是智慧,智慧還得清淨心起用,所以清淨才有辦法跟佛經的「一字無量義」相應。

有的人說這兩個字我懂了,他懂得的意思又有很多的差別性。有的懂是依著我們的經驗法則,那種狀態就不叫懂。有一種懂是「那我懂了」,你懂了就叫你開悟了。那你開悟了表示什麼?一悟一切悟了,你絕對不會有「這一本經我懂,那一本經我不懂」的現象。如果是這種現象,這一本經的懂就是什麼懂?就是知識常識上的理解而已,依我的經驗法值的知識常識來理解、我認為是這樣的懂,所以他不是真的懂,如果懂就「一通一切通,萬境自如如」!所以要依法來講,這也是老祖宗的教育方式。

現在比較少找到這樣的人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方式乃至於佛法很悲哀,佛教的體系很悲哀,我們現在的佛法的教育,我們一般講佛學了,變佛學了。那麼佛學的教育用著西方的教學模式,第一步就錯了,起步錯,當然步步錯了!這一個叫做方法錯了,你就沒辦法契入這些非常好的佛經理論,而從當中取得受用。比如說我們現在人比較關心的無非是什麼?身體健康的問題,財富不能太窮,要買東西可以買得到,不能餓肚子,財富的問題。智慧可能對一般現在的眾生還很抽象,因為一般眾生把智慧跟聰明和知識常識攪混了,都搞不清楚了,所以你跟他說:「你要不要智慧」,他很難理解。

這邊我又想到……咦!她今天沒有來吧?我為了說法故,講個故事。有一次,有一個雅聰的朋友,一起來找我,當然那時候是N年前了,大約六、七年前了。她來找我,她很煩,非常煩,一個女士,很煩。我問她煩什麼呢?她說我很煩……我依義啦,不依她當時的字句,她大意是這樣講,她說:「我很煩,為什麼呢?因為有智慧的人很累,有智慧的人肩膀都很重,所以我煩死了。」為什麼?語意之下就是她很有智慧啊,因為她很有智慧,所以什麼事都要她承擔,所以她很煩,肩膀很重,所以整個人生都過得不快樂。然後我就說:「這個叫沒智慧」,你懂嗎?智慧是可以解決疑難雜症的,怎麼會煩呢?如果你遇到很多事情會煩,表示你沒智慧嘛!

我們這樣講好了,你遇到一件事情就會很煩了,假設以十和一來比較,你有十個沒智慧,這樣比喻。你遇到二件事情會很煩,二件才會煩,一件不會,那表示你有八個沒智慧這樣,以此類推成反比。換言之,煩叫做煩惱,煩惱跟智慧是成反比的,智慧愈高愈不會有煩惱。不是因為你的事情愈多,所以你才會煩惱,不是這樣。也不是因為你比較有錢,你不會煩惱,統統不是。所以,「煩惱」這件事情都不是外在建構,是因為你沒有智慧,你才會煩惱。

佛家講「煩惱即菩提」,它不是叫你把智慧剁掉,那它講「煩惱即菩提」這件事情,也就是說你如果能夠把你遇到的疑難雜症轉化掉,它就是你無上智慧的根本!所以佛家常常用著「蓮花」來做表法,出淤泥不染,大家只看到出淤泥「不染」這個部分很嚮往,可是大家都不要那個汙泥啊,你看看。那個汙泥代表著煩惱、憂慮、牽掛,就是世間很多事啦,剛剛講的,很多事。換言之,你一朵蓮花如果沒有很多的汙泥,曾種過園藝的都知道,汙泥很汙濁表示什麼?很有營養,如果你要很乾淨,裡面什麼都沒有的、很乾淨的一個土,蓮花反而又長不好!你都不施肥的話,那個腐葉都不要讓它掉進去,所以這個代表著煩惱。所以是你能夠轉化它,你就成了智慧者,「智慧」就可以運作我們的人生。

那麼在運作的過程中蓮花的莖就長出來了,莖長在水裡面。水代表清淨,而汙泥代表煩惱,所以你在整個轉化的過程裡面,你就會契入清淨的狀態,離一個煩惱契入清淨。你就在清淨裡面再學習放下,前面叫你在汙泥裡成長,可是你放下汙泥了,是放下!不是放棄!它(煩惱)還存在。放下的是內在的執著、分別心,而不是放棄了外在的人事物。所以汙泥存在,它被放下之後,你就往上成長,契入清淨。接下來,連清淨都放下,這時候叫做「淨染不二」都放下,它就長出水面,生長在空氣中了,對不對?在空氣裡開花結果,而空氣正代表著淨染不二的世界。

如果從佛家六道輪迴的角度來講,這個汙泥就叫做六道輪迴,所以六道輪迴都叫煩惱。你放下了煩惱的時候,頓時就超越六道輪迴了,這時候你就契入了所謂的「四聖法界」這個清淨的世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藏通佛這一個生命狀態了。可是,並不圓滿,它有一個淨,就有一個汙染的對待,汙染的對待就是六道輪迴善惡的對待那就叫汙染。一級一級上去,它又放下,變清淨,所以汙染當然也幾乎沒有了,所以真正「花開見佛悟無生」在哪裡?在一真法界!這一個空氣代表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就可以稱作諸佛如來、諸佛菩薩,這一個世界的生命就完全沒有妄想了。沒有妄想,當然也就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了,可是它剩下的就是妄想的習氣。習氣也不礙事,剩下的習氣隨著自自然然的時間週律,在滾滾紅塵當中歷事練心,就會漸漸淡薄了。

它淡薄的層級,一般我們講的年級大概有四十二個次第,四十二個級數叫做「品位」的意思。第四十二個品位就叫做「妙覺如來」,就是一般你們講的「如來佛」那一個覺悟圓滿的佛。這個覺悟圓滿的佛的能力,和底下的四十一個位次其實基本上也等無差別了,只是剛剛講的習氣不一樣而已,這也就是一切學佛的人本來應該要去努力的方向目標。所以,如果一個學習成長的人他不知道他的方向目標在哪裡,他就會盲修瞎練,那盲修瞎練就會很多事情,理論、方法都搞不清楚,當然就得不到受用啊!

好比我們前面講的,你學了之後,你希望你的身體比較健康,為什麼達不到?因為修錯了、理解錯了。要不然,佛法尚且「佛」這種生命體叫「福慧雙足」,福慧雙雙俱足,圓滿無瑕,怎麼會有「病」這種事情呢?怎麼會有「煩惱」這件事情呢?智慧圓滿,沒有煩惱;福德圓滿,沒有生、老、病、死、苦這種東西,人間的八苦,乃至於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統統沒有。可是我們現在統統俱足,就是因為我們學的人不一定有努力,假設他前提是正確的。要不就是學的對象錯了,要不就是自己理解錯了,總之,我們自身出了很多問題,而不是佛法本身的錯誤。在這一個關鍵裡面,就是自己必須應該去好好評斷的一個空間。

那麼佛家、佛法這件事情講求印證,印證就是證明的意思。我學了,佛跟我說怎麼做就會有什麼結果,這是死法。什麼叫死法呢?死法就是本來就是這樣「因果不空」的意思!如果祂叫我這樣做,我這樣做卻得不到,那表示我有問題啊!不是我過去業障深重障礙住本來應該有的結果,就是我自己理解錯誤、做錯了,而得不到那個結果。所以必須回過我自身來微調,這時候叫依法不依人,依照這些理路去進行就對了。

那麼前面講的文殊菩薩智慧第一,代表著我們自性的覺悟。所以這些佛菩薩的形相和造像名詞統統是一種巧名安立,表法用的,所以我們切切勿勿不要迷失外求,只是崇拜外在的一種形相。可是,也不可以這樣否定了形相,如果否定了它也就落在二法,你就永遠得不到「覺悟」這件事情了。那不否定形相,你就必須了解它,它就是一個表法的高度藝術工具啊!它能夠表法,也就能夠開啟你內在無量的智慧顯用,顯現出來並且它有作用,所以這時候它是不是又是一個無上的介質?如果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來講,你還是得去禮敬它。連人間的《禮記》都講「毋不敬」了,對不對?「毋不敬」不只說所有的人我都必須禮敬他,那個杯子你要不要禮敬它?這才叫「毋不敬」啊!凡事都要禮敬啊,凡事、凡物統統是宇宙的生命同體啊!

所以「毋不敬」就是佛家講的「禮敬諸佛」,諸佛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那麼眾生是未來佛嘛!什麼叫「眾生」?一切眾緣和合而生成之現象謂之眾生啊!所以「眾」是多的意思,「緣」是機會條件的意思,「和合」合在一起、組成的意思,現象。從這一個字義、句義上來看,我們就知道原來眾生不是我們一般學習者那麼狹隘的「人」,我要去度「人」,不是這樣而已,而是你存在的任何你眼能見、耳能聽、心能受的一切現象,統統叫做眾生。所以,一切眾生,我們說履踐「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才是真正學佛的人的一個方向目標,也唯有這一個大心量,你才能契入華嚴境界裡面這一個清淨法身(佛的本體),那一個本體也就是一切眾生的本能。

所以,舉外明內,見到文殊菩薩也就在告訴我們,我們自性的覺性智慧,要去選擇我們這一個世間遇緣,所會遇的特異性,叫做「眾生耳根最利」,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所以才講「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所以文殊菩薩選擇了一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那祂講了,這個世界此方真教體,這個世界真正的教育體性在音聞,清淨,「聲音」這件事情可以讓我們很快速得到「清淨」這件事情。那麼「聲音」這件事情當然不只是所謂的唱,包括講、包括你出去聽到風的聲音、樹枝葉窸窸窣窣的聲音,一切你存在能夠聽到的聲音,乃至於外面你們認知的這些車水馬龍的噪音,它統統是一種成就無上道的介質啊!可是關鍵在哪裡?在後面兩句:「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那麼「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這個「聞」就是必須用我們的根性、聞性去接觸,而不是在外在的染塵去執著、分別、妄想。我們現在……你看哦,聽聲音,剛剛講了噪音,為什麼有噪音?我們聽到有人唱歌劇,會不會覺得:哇!好舒服啊!聽那個心靈音樂好舒服,如果這樣聽的話就不容易,因為我們有分別心。所以如果我們把整個世界的音聲的體系,當我們接觸的時候,乃至於無聲也是聲哦,不是說「此刻無聲勝有聲」,那一個無聲(靜默之音)也是一個高度的一個聲音啊,要不然,老子怎麼會講甚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那麼用我們的根中性去體會。那「根中性」大家不好懂,所以叫我們離心緣相,不執著的意思,這樣大家好懂,你聽到聲音,你就把它轉化成快樂的!那些噪音你仔細去聽,它還是有節奏的,它的節奏你把它拉長一段來看,你會發現還是有規律的,可是我們心不夠靜,我們就會只要聽到我們不如意的叫做執著,我們就煩、就排斥的意思,所以這樣子就不好懂所謂的「返聞聞自性」的理路。

那麼祂揀選了「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也就是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祂久遠劫也就是用著音聲法去「返聞聞自性」而成就無上道。所以,觀音名慈悲,也就是教著我們用慈悲心去對待一切。一個沒慈悲的人,他沒辦法體會什麼叫做「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那麼我們把它降下來講好了,用世間法來解釋這個大家好懂,什麼叫世間法解釋呢?「返聞聞自性」很難懂,它是一個高度的禪法,換言之,如果沒有心一塵不染的人,他是沒辦法返聞聞自性的。用世間層級來講,「反躬自省」大家好懂。比如說我們聽到外面的噪音,我們有沒有反省說是噪音不對,還是我們有差別心不對?那反省到深度,有學法的人他就會再深入:「為什麼我都會遇到很討厭的噪音?」問題都是「我」,都是「我」。

不懂反躬自省的人一定怨天尤人,老天對我不好!像你們有看過那個俞都(俞淨意公),他差點被雷打死,他抱怨老天啊,不是我的錯,都是老天對我不公平,然後啪一聲,嚇到了,這樣就是不懂得反躬自省。如果懂得反躬自省的人,他深入佛法,他就會知道一件事情,依報隨著正報轉,如果我的生命體系有我不如意的,那肯定只有一件事情,我內在的起心動念、我的言行造作有所錯誤,就是這一回事。如果體會不到這件事情的人,他是不懂得什麼叫做「反躬自省」,乃至於「返聞聞自性」更不用講,對不對?那種高度禪法,所以,大家好懂就從這邊開始。

而世間法有一個很好學習的對象,也就是一般我們講的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他的自述啊,他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踰矩」。他在告訴我們他親證的一個境界,好比一棵大樹一樣,樹從種子開始,連年只要它是健康的、它是努力的、它是沒有錯誤的,它一定會一直長大,所以「樹」在佛家來講,就是「建樹」、「發展」的意思。所以常常用「菩提樹」在告訴我們,人家寫詩、寫偈也常常「菩提樹」啊,菩提本無樹啊等等這些,很多人不了解為什麼拿樹來做比喻,它就一個建樹的概念。

很多人也誤解了,比如說,我以前看電視常會看到三十而立,對不對?三十而立就會造成很多年輕人的困擾,因為媒體都說三十而立就是三十了還沒娶、還沒成家立業。當然,孔子的角度並不是那麼狹隘,他告訴我們,他三十歲的時候就建立了「道業」!道業就已經建構起來了。道業是什麼?人生的終極目標啊!已經確立了。這個也就是我前一陣子常常跟諸位同參分享乃至於反問諸位的:「你們學法的價值觀到底是什麼?你們學法的方向目標到底是什麼?」。換言之,這一個問題孔子是三十歲真正確立,在確立的同時也已經建構了,不是說「我想要這樣了」,不是這樣而已,是他這個「想要這樣」是為什麼想要這樣?因為他做到了很多條件了,那個道德的確立已經做到了,所以三十而立。

經過他這樣學習的體會,已經建構了,心不動搖了,所以他一直努力、努力到四十歲,真正確立且不動搖,所以它叫「不惑」。不惑是什麼意思?不惑就是不為世間一切的現象染著給誘惑,就是說我們現在去百貨公司,我們看到精品會心癢癢想買,我們就被它誘惑了,然後愛吃、貪吃的人,尤其愛吃甜的人,前陣子一聽到芒果冰,沒吃到芒果冰就快死了,被芒果誘惑了,這些都叫做誘惑。孔子到四十歲已經不被所有這些外在的境界給誘惑了,基本上在佛家講心是定的。心定還不一定開慧,所以,在心定的過程又努力,一直努力、努力到三十、四十到五十的時候知天命。

什麼叫做「天命」?就是「因果理路」!知道因果不空、大自然法則的意思。大自然法則叫做天命,不是像一般我們說領旨帶天命,不是這個意思,這是其中一樣,在大自然法則裡面的其中一樣,可是,在這樣的基礎裡面不斷往上提升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知道帶天命的真正義理。所以我為何常常勸著廟宇體系要教育督促成就各方信徒,要不然我們會很冤枉。比如以前常有人問我說:我有沒有帶天命,這時候你很難回答他有或沒有,因為有或沒有是二法,這時候要先討論定義是什麼?如果天命是自然法則的一種順應,請問誰沒有帶天命?誰不應該帶天命啊?為什麼?因為我們人生要美好、結果要美好,你要美好,你一定要順從大自然法則,違背大自然法則就不會美好啊!

所以「大自然法則」這件事情就叫做「天命」,孔子講的「知天命」,知天命你去行天命,不就等於你帶著天命而去行天命,自行化他,「自行」就是你自己去運作,你有所心得,真的是這麼美好,「化他」就是把這一個美好的經驗法則、理路、方法、原則分享給人,這時候就達成「教」的結果,教育的教。一旦對方願意接受也這麼做了,他就得到「育」(發育)的結果,所以「教育」就達成,師資道合!整個社會就會因為這件事情而美好起來。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換言之,圓人學法也無法不圓啊!是我們有沒有圓滿的問題。

那麼到這個知天命的狀況,他慢慢就順從,順從這一個天命,就不斷鍛鍊又一直往上成長,成長到六十歲,耳順!耳順在佛家來講叫做什麼?普賢十願有二句話,叫做「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想想看,一個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的人,他有沒有煩惱?基本上沒有,他如果有煩惱,他有一個執著,不會恆順的,隨喜,他也不會隨喜人家的。一個人內在有所謂的傲慢、嫉妒、貪欲,他怎麼可能會隨喜呢?隨喜不是那麼狹隘,比如說包紅包裝個鈔票給人家叫做隨喜,不是的!隨喜是隨著雙方歡喜,隨著我們性德裡面的流露而產生的一種法喜的受用叫隨喜,「完全無我」的人才做得到。

比如說我們在世間上來講好了,有人做好事,那個人我認識,假設這樣,我看到他做好事,我就很討厭,因為大家都讚賞他,而我就很討厭他比我還厲害,這個叫嫉妒,這個就不叫隨喜。他做好事,大家讚譽他,我也真誠歡喜,我就叫隨喜了,就這麼簡單。我沒有錢,他有錢去做善事,我讚嘆他,這個也叫隨喜,所以他那一筆錢去做善事也有我一份!你看,這人多聰明,不是像我們花了上百萬才賺一、二元而已,那投資報酬率太低了。所以真正會布施的是在他生活當中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眾生就是人家怎麼樣都好,凡事好、好、好,是、是、是,對、對、對就好了。自己呢?自己都沒差,這就是恆順眾生。你看,這一個人的心絕對清淨,心清淨的人絕對快樂,法喜充滿,所以天天都如意,你懂嗎?他到六十歲已經辦到這件事情了。

再上去呢?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從心所欲」在佛家講叫做「巧妙」,「不踰矩」叫做「善」,善叫做美好,不踰矩叫做良善,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叫做「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智慧的運用,沒有智慧的人沒有善巧方便,處處成障。所以剛剛講那個「因為我很有智慧,所以我很痛苦,我的肩膀很重」,這個是錯解,懂嗎?所以,要有智慧,還得要從哪裡開始?從「定」!前面是不是有一個叫甚麼?「四十不惑」,心定的人不惑!你看,他得要從四十開始訓練定功,訓練、訓練到七十哦,才有辦法運用一點,你懂嗎?算也不錯了,要不然他三十而立,我們現在人幾個三十而立的?我們現在可能到七、八十歲了都還茫然,我的子孫要怎麼辦?我的身體要怎麼辦?我缺錢啊!統統是這些煩惱,這些就是不符合這一個理路。

學佛有一個好處,就是這些統統明瞭。那這是不是定數?不是!是孔子分享我們在這一個時代的人類的一個正常週律大概可以這樣。他也告訴我們說依著他的努力,他可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樣一直上去。可是,你能不能更快速呢?當然可以啊,萬緣放下於一念間,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要不然六祖惠能呢?他二十歲出頭就辦到了,辦到什麼你知道嗎?從心所欲不踰矩!他二十出頭就辦到孔子七十幾歲的事情了。所以,「開悟」這件事情跟年紀無關,跟我們的知識、常識的多寡、人種、年紀、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統統無關,跟放下這一件事情有關而已。放下什麼東西?前面講的,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就這一件事情。所以,愈快放下的,他就頓然愈快開悟。

開悟是什麼?悟嘛,明白了,所以開悟就是「智慧覺醒」的意思,只是佛家、禪家有講小悟、中悟、大悟、大徹大悟,當然我們講的是終極目標叫大徹大悟。一般學楞嚴的叫「首楞嚴大定」的開啟的那一個楞嚴智慧,那個開慧的楞嚴,那個高度智慧的圓滿。在教下叫做「大開圓解」;禪家叫「明心見性」;佛家的淨土裡面叫做「理一心不亂」,就是這一些境界,不同名詞統統形容同一個生命現象。如果你到了那一個現象、境界的時候,你所有人世間的痛苦統統沒有了,統統沒有。可是,到達那一個境界不容易,所以我們退而求其次,往下,不執著就是我們第一個要訓練的人生態度。不執著你就沒有六道輪迴的痛苦了,你連六道輪迴天神的痛苦都沒有了,你怎麼還會有人間的痛苦呢?

所以,拉到我們最現實的概念來講,剛剛我們講的,誰不愛身體健康﹖這個世界現在病患、病號愈來愈多,光是我自己的體會就差很多了,我不敢拿在場很多長輩小時候。我從小時候到現在的體會就很深刻,你會很疑惑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病了,真的是病了。這個病從哪裡來?從心想生而來!整個宇宙的真理你把握一句話就解決了,「一切法從心想生」!《金剛經》上講的,這是真的。為什麼現在的社會變成這樣?會有那麼多大災難,為什麼?因為大家都在想「災難」。以前的電影爆破的畫面是不是很少?現在的什麼電影呢?剛剛我下樓的時候稍微看一下新聞,它說最近很夯的「變形金剛」正在上演,三個小時左右,可是裡面有兩個小時是爆破。三個鐘頭有兩個小時都在那裡爆炸,你看,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在想「爆炸」,這一個地球上就會非常多爆炸事件,一切法從心想生,真是這樣來的!

災難從哪裡來?你看之前都上演災難片,我們觀者沒有覺悟,我們被影響了,我們也忐忑,所以我們腦子裡一直在想:「如果災難來該怎麼辦?」你看,就還沒來,你就「來了該怎麼辦」,眾志集結的念力就會把災難形成,就這一件事情啊!所以,你們講說什麼「鄭捷事件」,後來「鄭捷效應」啊,是不是一大堆又出現了?大家是不是要怪到鄭捷身上?鄭捷只是後來的效應的一個緣而已,如果後來效應的這些人沒有那個因,他遇到「鄭捷」這個緣也不會結果,也不會去參一腳、去跟進!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這潛藏社會裡面的教育失衡了,所以我們現在的教育都在教我們什麼?都在教我們「貪、瞋、痴」,都在教我們殺、盜、淫、妄、酒之類,都在教這個東西!我們腦子裡都植入這個東西的種子。種子是因,一旦遇到緣,緣是什麼?不定緣,你看到的是、你聽到的是、你聞到的全都是緣!很多人不了解,比如說我是有酒癮的人,本來好不容易頓時淡忘了喝酒這件事情,好好的,現在突然旁邊有人喝酒,我聞到酒味,特別敏感,有酒癮的人,這時候就受不了了,那個「別人喝酒」就是你的緣,因為你自己有根深柢固的酒癮,所以你有因。如果旁邊沒有的話,你還是有因,你不定。你說那是不是人家喝酒才聞到?不是啊,他有時候沒有聞到,他看電視看到人家喝酒,看到而已,電視聞不到,他看到了,心也癢了,也想去喝酒,結果就真的去喝酒了。或者是聽到「酒」這個字而已,人家在聊天,也沒有看到、也沒有聞到,都沒有,就聽到「酒」,他又想到喝酒了,就這一回事啊!

所以,佛家講「持五戒」,剛剛講孔子到最後的「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前提是來自「定」,「定」的前提是來自「戒」,依戒得定,依定才開慧!這三個字三學,戒定慧三學是佛法出世法跟世間法最大的一個分野嶺,一旦一個學術沒有這三個字、這三個理論、這三個做法,這三個生命狀態,它就是世間法,因為它不會開智慧的。它會讓你有很多知識常識,你要在大學、講座賺個車馬費、講師費,那是沒問題的,只要你資料準備俱全就可以了。可是,要你解決你人生的疑難雜症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沒有智慧,你只有知識常識。所以,依戒得定,那麼「戒」就很重要啊!佛陀滅度之前,也交待著我們末法時期眾生要怎麼學,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要跟隨哪個老師?戒律就是你的老師啊!那個吃苦耐勞……那一杯(苦茶)很重要,吃苦耐勞也就是我們的老師!你想想看,我們現在連太熱我們都受不了,都吃不了這種苦了,我們哪裡會有定功呢?我們哪裡會有智慧呢?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啊!

所以我們現在以為科技昌進、文明發展很迅速代表人類的智慧提高,其實是錯的!你想想看,我常用一個比喻跟同參分享,現在是要操作繁複、要等很久的電腦比較先進還是一個按鍵一秒鐘就出來的電腦?操作愈方便愈迅速,這是愈高度科技!今天小妍老師跟我分享,因為她教瑜伽,她就體會到這個理路,她說我們現在的人是不是要去學經絡、推拿,包括瑜伽也有這個體系在學,才知道原來這一條經連結到什麼、影響哪一個健康的問題,學嘛才知道,然後再畫出來,現在要學解剖學,拿一具大體去解剖,然後了解人體裡面到底結構怎麼樣!那麼請問:以前的人沒有做這一件事情,他怎麼知道?最原初、最原初,是不是我們現在必須解剖後才知道比較麻煩,要翻書瞭解比較麻煩。而且通常解剖書都這麼厚,若是我這麼不愛讀書的人就快暈倒了。那麼以前的人呢?靠通力啊!靠通力,「嗯!這樣我就知道了」,請問:是靠通力還是要靠翻閱書才知道比較快?

所以你們有人曾經有過音韻療法的經驗,對不對?像小妍老師她們以前都沒有學過,沒學過,可是曾被她們服務過的人都知道很精準,每個被抓的人……芳美老師有被抓過,「妳覺得怎麼樣?有沒有比花錢推拿還好」?「太好了」。你會問說:「你怎麼知道這裡?」「我不知道啊,我要用的時候就知道啊!」這就叫做通力。那通力是什麼?是一切眾生的本能。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沒有?隨時都有,隨時都有!只是什麼時候顯得出來、顯不出來。煩惱少的時候顯得出來,煩惱多的時候顯不出來,蓋住了。所以,從有的角度都是平等的,從作用的角度會有差別性是因為我們的障礙不一樣,我們人的障礙,障礙就是那個煩惱。煩惱相對清淨,清淨程度愈高的人,他在運作的時候,他的通力就愈高。通力是本能,他本來就知道,所以不用學!幫你服務完了之後,就放下了,也不用記,記住又是一個煩惱了,妙就妙在這邊。

所以佛家講一句話叫做:「般若無知,起用無所不知」,般若就是智慧,智慧本來是清淨的,「無知」,無知就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你看,落得輕鬆、清淨,一塵不染,可是,起用偏偏無所不知,妙就妙在這邊。所以古師大德教著我們怎麼樣?用心如鏡,加一個「明」好了,用心如明鏡,就是說我們的心本來要像鏡子一樣什麼都沒有,當任何人站上去照到,即刻纖毫畢露,你什麼都知道,這就是我們的本能啊!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因為……我們前面有講,依照西方學習的方法,這一個方法第一步就錯了,這個方法叫「廣學多聞,通才教育」。多才多藝,後面結果叫做藝不專精,對不對?樣樣通,什麼都想要,可是最後卻樣樣鬆,鬆鬆垮垮的都沒作用。鼯鼠具五技而窮,鼯鼠就是飛鼠,飛,看到鳥:「我也會飛啊」,但飛不過鳥,你看;跑,牠說:「我也會跑」,但跑不過豹;然後會爬樹,爬不過猴子;還會什麼?反正就是牠什麼都會,卻什麼都沒用,這就是現代的西潮教育使然。

所以,剛剛我們講那個戒定慧學也就是東方的教育,東方的教育就是開悟的教育。它講求你開悟,在短時期,所以一般只要理論方法正確的話,不出十年個個開悟啊!可是我們會很惋惜和遺憾,怎麼現在佛教界個個都不開悟呢?你就會很奇怪,投資了畢生的精力,皓首窮經,還有社會資本、支援,全部投資下去。如果這樣的方式,相信生生世世都不會開悟的,那就很可惜,其實理論都對,就是方法,一個方法不對而已,也就是我們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剛開始,這是取得般若智的一個根本方法。如果你還沒開悟之前你要廣學多聞,那個就注定我們開不了悟。

「開悟」剛剛前面有講過,就是「智慧的覺醒」這件事情的圓滿度,因為智慧覺醒了,你無所不知,所以你去「法門無量誓願學」的時候樣樣通了,那是第二階段。所以它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分野在於「開悟」這件事情,而不在於時間,剛剛講的初級班、中級班學多久就等於可以畢業進入高級班,高級班畢業之後就拿文憑,拿了文憑還是煩惱一堆,這就不是東方老祖宗的智慧的教育。所以,我們要學習成長可以讓我們人生受用得上,一定要走「開悟」的路徑,開悟的路徑其實在學習的過程很單純,喜歡複雜的會覺得很無聊,不喜歡複雜的剛好相應。像我們這一種很懶的人剛好相應,因為什麼都不用,你是什麼都要知道比較累還是什麼都不用知道?可是我們叫我們現在的人什麼不要知道,他很痛苦,可是我們就剛好屬於這一種什麼都不太想知道的,所以什麼事都不要跟我講,落得輕鬆、清閒愉快。

所以這個也就是老祖宗教導我們很容易開悟的方法,那我們親自體會到這種受用無窮,在作用上也真的要去印證。最近常常勸著多才多藝的人要再多注意一件事情,就是不能有名聞利養,要不然我們的多才多藝會毀了我們的一生。比如說我們只學過畫畫,後來好像也會跳一下舞、做個音樂,好像不學無術,什麼也都要會一點,以至於很多的學員來都以為我從小是花很多時間、很多金錢在補習才藝,什麼才藝都在學。其實不是,紋宏以前剛遇到我是講怎樣?天之驕子?那你就不知道,只差沒悲慘人生,悲慘世界,我的攝影師朋友講的。那多才多藝從哪裡來?我們只學一樣東西,很專注在那樣東西,結果發現最後你遇到什麼你都會,這是真的!這不是老祖宗在騙我們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最後還有四個字很好,叫「觸類旁通」!接觸不同的類別,你就通達無礙,統統都會啊!

這一個方法這麼好,現在人卻不要,你看,為什麼不要?絕對不是他不想要這個結果,而是我們長期受錯誤薰染的原因,就是西方的教育方法錯誤了。我們從小到大都習慣這件事情,習慣很難改。所以,學習成長和修佛就是在改習氣而已,我們知道的這些道理本身統統不重要,你要能將道理內化,然後改掉你錯誤的習氣,這樣就叫做「學佛」,這樣就叫「覺悟」。你覺悟一個就代表你解決了一個問題,覺悟兩個就代表解決了兩個問題,可是這還是次第說,真正懂得奇妙又領悟高超佛法的人是一次就覺悟,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這個叫做「一悟千悟」!

前面我們講到孔子,那個方法也不錯了,可是那個方法還得要怎麼樣你知道嗎?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就是舉一反三啊!聽說孔子是只要你不會舉一反三的,他就不收你、就不教你了。倘若如此,我們很多人就沒機會了,我們現在的人是怎麼樣?你講一做一,講二做二,講三就一、二、三都忘了,然後最後回頭來:「怎麼辦?一怎麼辦?」這樣子啊,很累!為什麼?不是我們本來沒智慧,而是剛剛我們講煩惱多、想知道的多,這叫雜!雜心修道終不成就!所以,雜、煩惱以台語講就是操煩,我們這裡在座很多操煩一堆的鄉親父老們,要趕快把這個習氣改掉。

知事少時方為清淨,識人多處是非亦多,我們現在的人是不是很愛交朋友?那就是非很多!自己很主動想要知道很多事,要不怎會有八卦新聞?不然請問:你們打開電視,所有名嘴在講的這些八卦,哪一件事情和你有關?為什麼你這麼愛看?你看了就和你有關了,你知道嗎?因為你的腦子就植入這些八卦的煩惱、這些景象,種子就種下去了。所以很多以前我認為只有在電影裡面和連續劇裡面會出現的那些很荒謬的場景,現在現實生活都出現了,就是這樣啊,互為作用,互為因待,相帶的意思,你這個因是下一個果的因,下一個果是下下一個的因這樣,互為因待啊!所以愈攪愈嚴重,整個社會就蒙昧,處於一種非常低落的一個世界。那我們活在這裡,對不對?倒楣的是誰?我們自己。

所以,剛剛講的都有意義,你們要善於回憶,剛剛我是不是講說這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這些聲音,連聲音哦,不要說人哦,在我們的生活周邊都好像不太有人……不為說法故,我也會忘記這一句話,為什麼?人可以改變命運!那麼「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是真理,所以你如果要想就想好的。如果有人不好,你也想他好的,這樣就對了。人、事、物你都想他好的,統統就對了,來到你這邊都是好的。所以你的從心想生好,你的正報好了,你的依報就開始從那個剎那就慢慢轉變好了。可是要有耐心,不是這樣點石就馬上成金,它在我們的這個有障礙的世界裡要有一個時間差,可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一定要有毅力,凡事想好。想好又不如想佛,因為佛是智慧、福報都好,我們人間的想好可能不一定有智慧的好,可是會有一點點福報的好,所以若是做生意的,要懂得盤算。

時間到,看諸位有什麼疑問沒有?

所以,佛法是這一回事啦,不是在經本裡面。淺說、深說、廣說、狹說、無間斷說,那說與不說都是說,所以說的人,說而無說,聽的人要怎麼契入?就聽而無聽!不要執著就對了。所以在聽的時候離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不執著那兩個字是什麼,不執著名字,不執著那個術語是什麼,不執著它的義理,我用「心緣」,不用我的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去測度,這就對了。所以,學佛會改善人生很快的方法就是「接受」而已,我們眾生卻因習氣使然,不容易接受,很多人來到我們這邊會先評斷,一評斷,你就是不接受。佛菩薩的任何義理來到我這邊我都不評斷,那就引導進入了,進去你就整個在消化了。

所以我們的靈性有反芻作用,你現在聽不懂沒關係,可是千萬不要回去一直想那個不懂到底是什麼,這樣就保證你生生世世都不懂,懂嗎?你聽不懂,存著就好,這在佛家有一個術語叫「疑情」,存有疑情,懷疑的「疑」,感情的「情」它不叫懷疑,懷疑是一種測度、不信任,疑情是「我不懂,可是人家講的一定有道理,是我的程度還不到,所以我不能理解」,我存著就好了。駱駝你們知道,包括牛也是啊,四個胃,牠不是現在吃了草就馬上消化,牠現在吃了草,先進去一個胃,有可能再吐出來咀嚼一下,再進去第二個胃,有可能又再出來,咀嚼好幾次,這叫反芻,所以牠第一口吃的草不是馬上就消化。

所以,我用牛跟駱駝的這個理路告訴你們,你們第一次聽的法不是馬上就理解、馬上就懂,畢竟智慧之學不是知識常識。知識常識它可以解釋,這個字就是什麼,這樣子而已,這個就叫知識常識,它不叫智慧,智慧是一字無量義,你怎麼解釋?所以,看過佛經的人都知道,第一句話是什麼?一般佛經,「如是我聞」!光是「如是」兩個字就可以解釋好幾卷了,你知道嗎?兩個字,嚴格來講,所有你們知道的大藏經和佛陀四十九年所講的,「如是」還太拉里拉雜,它就講一個字而已,「如」啊!也就一個「如」拆開,一直講、一直講它的意思是什麼,「如」……就是整個四十九年講的,你說這樣你怎麼說「如就是什麼」,對不對?那如果從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狹隘的解釋就是什麼你知道嗎?「如」就是你回到三千年前跟釋迦牟尼佛相處一輩子,那個就叫「如」,相處一輩子啊!

所以這邊再講一個話外話,因為時間差不多了,超過一點點。當年我在東港的時候,認識一個畫家的朋友,他是一個乩身,他有一個神,常常降乩下來,也幫助他家很多。有一次,他的神也很想要做一點教育,就跟他講說:「《華嚴經》這個東西很殊勝」。他在同一個時期也認識了一個比丘尼,也跟他講:「《華嚴經》這個東西很殊勝」這樣子,這部經,「東西」是我講的,開玩笑講。可是他有一個疑惑,他遇到我就問我,他請我喝茶,他就問我說:「曉戈老師,現在我們的神說《華嚴經》很殊勝,那個比丘尼說《華嚴經》很殊勝。我們神說《華嚴經》這麼厚,那個比丘尼說《華嚴經》這麼厚,怎麼不同啊?」我說:「這樣啊,來,洗耳恭聽」,喝人家的茶不能白喝,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白喝的茶,你要做工的,你要跟人家法供養回去。我說那個現在有晶片啊,晶片大概一個指甲這麼大,《華嚴經》就這麼薄,對不對?他更疑惑,怎會如此?我說:「《華嚴經》把字只印得這麼大,看起來比較薄而已;印那麼大……」對不對?《華嚴經》哪有在分厚、薄的呢?我說:「看好,你請我喝茶」,我把茶拿起來喝,看仔細哦,喝完放下來,整部《華嚴經》我講完了,是會與不會的問題。

所以,《華嚴經》是什麼?是整個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華嚴經》。所以如果從有為上來講,《華嚴經》上部……上本的《華嚴經》,我們現在地球人間是不周全、不俱足的《華嚴經》,是下本,也就是《華嚴經》的綱目而已,我們現在這個地球在讀的《華嚴經》只是綱目而已。你們看書不是前面有綱目?就那部分而已,我們就讀不完了。那中本的《華嚴經》是節錄,節錄比綱目多一點。那麼上本的《華嚴經》是什麼?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換言之,把《華嚴經》那個分量……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磨成粉,整個地球都裝不下,你懂嗎?磨成粉,整個地球都裝不下。那微塵偈一偈又四句,再乘以四,所以,《華嚴經》不是在那個有為物質上講。

那這一部《華嚴經》當年文殊菩薩、阿難陀尊者紀錄下來的,放在所謂的龍宮裡面,大龍菩薩那邊,被我們現在所謂的龍樹菩薩帶出了這個節錄本,叫做小本華嚴。所以,從這個角度不要說看的問題,連《四庫全書》一個人大概一輩子都看不完,《華嚴經》的分量當然它無法比擬。所以《華嚴經》都講到世界海微塵數,一般你們在看經典的,看到經典一般在形容「多」都講什麼?恆河沙數而已啊,對不對?恆河沙數就算不完,它是世界海微塵數!整個虛空法界就是一個《華嚴經》。換言之,不在字句上去考量,那是讀書,不是修行,修行和讀書不一樣,修行就是從義理上去深入、從行為上去落實,這就對了。

所以,修正錯誤觀念、思想、行為,是不是「華嚴」兩個字也就不重要,可是要有一個非常廣大的心量,我們的人生才會真正變好。廣大的心量裡面沒有任何負面的想法,這些貪、瞋、痴、慢、疑、惡見、嫉妒啦等等,統統沒有這個東西。不是說世界上沒有這些我們認知的錯誤的現象,可是無關於我的心。所以最後希望跟大家勉勵,能夠不要把別人家的垃圾拿來我們自己家丟,把我們的心打理得一乾二淨,清除法,把所有的煩惱丟掉、所有的喜好丟掉。惡的要丟掉,善的固然也要丟掉,要不然剛剛那個蓮花就長不出來了,懂嗎?善、惡兩個都丟掉,也不要再來一個有或沒有,所以,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

看各位有沒有疑惑?沒有疑惑嘛!上根人!

雅聰師姐:師父,在 師父開示完之後呢,弟子才……這陣子就是發生了很多事情,師父都幫我……,像籠子裡的鳥在那邊叫、叫、叫,我就覺得很煩躁、然後就受不了。

師父上人:對啊,所以要會用啊,人家也要花錢去山裡面聽鳥叫聲,關在籠子就有讓你免費的聽,你還煩躁?對不對?那個花錢的就鬱悶了!

雅聰師姐:剛好在工作的時候,跟客人聊到孔子的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他就給了我一個很反彈的狀態,他對孔子的這一件事情就是這一段他覺得難接受,當下我就呆掉了……

 

2014年6月27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2).jpg

 

師父上人:所以努力啊,要了解孔子的想法,就要自己變成孔子你知道嗎?同level能了解同level,我們低於他,我們永遠是揣測,那不對。所以,佛法論實質不論形式,總之,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所以為什麼常叫我們說很多時空要沉潛,要耐得住性子,畢竟「修行」這件事情無關名聞利養。無關名聞利養表示不需要跟外面任何的人生境界去做比擬、去做爭取。修行這件事情最忌諱「爭」,有言字邊的「諍」也好,沒有言字邊的「爭」都好,最忌諱這件事情。要不然六祖怎麼會告訴你們呢?此宗本無諍,諍則失道意,道的義理全部被打散了!那個道意不是只有那種你們認知世間的人情世故那種道義、逞兇鬥狠的義氣,不是那個!大自然法則叫「道」,只要有個「爭」,「道」背後的原動的義理就沒了。換言之,如果從佛家講,你的真性就被你潰散掉。真性能生美好,而你的美好就不見了,多冤枉!對不對?所以這些人是來考驗的佛菩薩,他討厭孔子,可能他現在回去跟孔子在那邊喝茶聊天了,「歹勢哦,老孔,剛剛藉著你去探探那個雅聰」對不對?人家很好的。所以,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雅聰師姐:謝謝 師父。

師父上人:對啊,你也要跟孔子很好啊!

(師父對前排座位二位學員笑說)這樣人家也歡喜啦,我們要努力啊,努力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表示你未來人生還有很多樂趣。也就是說,我們剩兩天就努力到了,那麼你的人生剩兩天樂趣。所以剛剛延續她的話題說孔子,他不是有一次說他試著一天不吃、一天不睡,想半天,一直想、想、想,想到最後不如學也,對不對?學就對了。古時候字比較少,「學即為覺」,學習的學就是覺悟的覺那個字的意義,一個從因上講,一個從果上講,所以無二無別。所以,不如學也,我們大家一起來學,學什麼?學覺悟哦!不是學世間那些有的沒有的。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529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May 29th, 2014

 

2014年5月29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1).jpg

 

時間:103529日,20:35~22: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美螢師姐元和妙音唱頌

瑞騏師兄元和妙音唱頌

麗雲師姐元和妙音唱頌

 

我們說「承佛威神,普觀十方」,那麼八萬四千法,其實法法都是所謂的禪定法門。所以,一個學修法欲得成就的人,他勢必一定要從這一個「定」的方向裡面去捉摸。那麼,我們現在因應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根基,不容易直接從所謂打坐的這一種形式去契入,可是偏偏可以從哪個方向契入呢?就是「布施」!畢竟十方三世佛一切的成就始於布施,亦終於布施!那麼講到「布施」,許多學法的人都把它看輕了,也有多數人是誤解了它,執迷在裡面。畢竟佛法是覺悟之法,而不是一種依賴、依存之法,所以,只要明白布施的人,它在小的方面可以讓我們得到所謂的輕安,所謂這一個不慮匱乏的生命狀態;那麼再長一點,可以讓我們得到所謂的財寶豐足,過更快樂的日子;那麼再上去,可以得到一般人講的富貴。但是,這個富貴不是所謂的外在物質很多和社會地位很高的意思;因為「富」是一個知足常樂的意思,「貴」是一個為人尊重、不被人賤視的這一種生命狀態,而這二件事情,我們知道其實跟外在的這個物資、金錢毫無關係。

所以,慢慢從這一個角度再上去,布施還可以幫助我們什麼?最大的一個功能就是「了生死、脫三界」,甚至超脫十法界,契入所謂的「一真」。再往上一著,把最後一個布施掉,可以讓我們得到所謂的這一個至極圓滿的佛道。那這一個層面,一般人比較不容易去理解,因為這是一種所謂的意識型態的世界,那我們人都活在一種知見裡。所謂學佛的人,他知道有兩個障礙,一個就是所謂的「煩惱障」,一個就是「所知障」。那麼不了解所知障的人大多數停存在什麼樣的認知?就是認為讀了很多書,然後會障礙到自己。其實這樣子好像又怪到書了,這樣也是不對的,因為佛法是要自我檢視的,不能把罪過推到外在所謂的人事物;那麼,書是不是一種事物?而那個寫書的是人,因此我們完全把責任推到外面是不對的。

「所知障」一般來講,所知、所知嘛,就是我們用著我們的意識心去認知,這個叫做「所知」。那麼意識心從哪裡來?常常是在我們生活當中的這個經驗法則;我們常依著我們個人的經驗法則,只是我們的經驗法則在這個時代,多數都是來自於這些資訊。我們廣的來講,以前的資訊來處多數是書本,那麼現在已經不是了,現在包括這些網路、這些訊息,凡觀你跟人的接觸的一種知見的來來往往,這些都是一種所知。如果這種意識型態不是正確的,而我們用著不是正確的意識型態去運作人生,它就造成了一種什麼?錯解!這個錯解就會造成所謂人生行為模式的錯誤,那麼行為模式的錯誤就是一種錯誤的業力,而這個業勢必造成一種障,所以叫做「所知障」。

那麼布施為什麼可以對治這個呢?因為布施說到極處,就是一個「捨」字!捨掉我們的見思煩惱、捨掉我們的塵沙煩惱、捨掉我們的無明煩惱。這些什麼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是佛家的術語,多數人不容易去明白它,那麼我們從淺處去講,再接續到所謂的上處。講「布施」,它還得要有原則原理,那麼布施是所謂的事相,事相大家知道,從字面上大家不難理解,所謂「布施」就是「捨」,施捨的意思,服務奉獻的意思,把我們有的給人家,對不對?那麼這一個「把有的給人家」的觀念還是一種著相,「有的」嘛。那我們如果從這一個執著裡面去理解,我們就不容易去清楚剛剛前面講的那一段。怎麼把這個「見思煩惱」給人家?它已經不是「給人家」的意思,它是「卸除」的意思,是不要它,那至於給誰也不重要嘛。如果是可以給人家,那麼「三輪體空」這句話就不存在了,因為無我、無物、無他,實無一個人可施。那麼,如果執著在「給人家」這一個理路裡面,我們當然就沒辦法去理解為什麼布施可以脫輪迴、超三界、十法界,乃至於圓滿佛道?就沒辦法去理解這一個問題。

那麼從低處講,這個事相的布施其實是成佛的一個非常快速的捷徑,它的理則就是所謂的「看破、放下」,「看破、放下」是它背後的原則原理。如果一個沒看破、沒放下的人去做布施,也就沒辦法體會為什麼「布施可以超三界、十法界」這件事情,他頂多就是存留在我們人世間,乃至於更寬廣的這個世間,那個六道輪迴世界裡面的一種回饋。那麼「回饋」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它其實就叫「反撲」。所以,世間的輪迴法就是「對法」的世界,有正有反、有好有壞,有一個「回饋」好聽,就有一個「反撲」難聽來對待自己。所以,它還是在一個我們自己的轉不轉的問題,這一個「轉」字的關鍵,也就是剛剛前面講的布施的原則原理,那一個原則原理,前面講的「看破、放下」,所以這一件事情非常重要。

那麼一般又不是直接從看破、放下去講,它三個要一起去理解的原因在哪裡?因為如果我們一個學修者只執著在看破、放下的理解,我們不容易去達到,因為那是一個理,原則、原理,道理好懂;可是在於做的過程,這一個距離是有一個障礙的。那麼,如果從布施一直矇眛的去運作的話,不懂得看破、放下的原則原理,又常常會落於無明,所謂是「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啊,是這一個理路,所以它必須要並治、並濟。

那麼佛法本來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講一個,照理說我們本來就要認知到一切的部分。比如說,講一個「布施」,我們本來就應該要理解到它本來就需要看破、放下啊!所以去做這一個行為,也就是所謂的「菩薩無所住行於布施」。《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無所住,也就是看破、放下的意思啊!那麼它在這一個生其心的角度裡面又有運作,不執著那個空性這一個角度裡面,不落在兩邊時,它是不是行為上又是一種布施。那布施比較傾向善面來講,可是,不加上這個原則原理不夠圓滿,所以,從看破的角度來講是什麼?了解!了解了諸法實相,這一個是講到極處喔;而不是了解到什麼?給你東西,好能量會回饋回來,所以我也可以得到東西,這一個「布施是因,福德是果」,所以它有層級。

那麼從淺的來講,我們知道布施有三個層面:財施、法施、無畏施。那麼施財得財,那麼為什麼要財施?既然是直了空性的一個生命狀態,為什麼還要這樣子?因為古人講:「無米難養命,無錢難修行」這個意思。可是常常在世間法上的用詞還是落在一邊,所以我們學法還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必須要去體會,也就是「離三相」,所謂的離「言說、名字和心緣相」。「捨識用根」比較高,不好懂。所以我們要用著不執著的心,就是不殘存、不去太鑽牛角尖,以不執著、不分別、不妄想的心去接觸。那麼,從不要有這三個錯誤心態的生命狀態去接觸,那是什麼?那就是「照單全收」而已啊,接收啊!那麼接收,它會跟我們自體性的良知良能相應,那麼久而久之,它自自然然就會啟發引導出我們內在的真如本性,那一個真如本性的完全流露也就是圓滿的布施的樣子。

所以你從這邊就知道,圓滿的布施裡面當然具足了六度萬行裡面的其他五度,即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會具足這些。那麼後面的五度也統統是一種布施的顯現,只是它的類別著重點不一樣而已。那麼從粗淺的,可以讓我們得到這些不慮匱乏、財寶豐足,乃至於飛黃騰達,那必須要去運作。那為什麼說一個人學佛從布施著手是容易的?因為我們現在的眾生都因為愚迷而什麼?不捨!不捨所有的一切萬物。那如果我們沒有常常接觸佛法的人,他會容易把布施的概念只是理解成金錢上而已。你說不捨,他也會把它理解成金錢上的不捨、物質上的不捨而已。那其實不是,其實金錢上、物質上的不捨,那是一個最粗糙的外相,因為這些看得到,而其實修行是在修我們很多很深層看不到的一個部分。

為什麼最後會講到這些高度科學、量子力學的學理上的印證?這些「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有三百二十兆個細念,每一個細念成形成識,就有一個物質世界、一個精神世界。那這些細念我們非常不容易懂,為什麼?因為我們太粗糙了。所以,「從布施起,終於布施」的意思是什麼?是最後連那個最細微的念你也捨掉了,叫做「不起心,不動念」。你要它,就是起心動念,你不要它,就不起心不動念,那一個也就叫把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也就是做了最至極圓滿的布施,當這件事情已經圓滿了、完成了,當然是可以成佛啊!

那麼「成佛」一般人不太容易去理解,也不一定對生活上有深刻的需求,因為不知道它是什麼?對我們生命到底有什麼好處?所以,這也是我們最近常常在和很多同參分享、共同勉勵、問卷的,說我們學習成長的目的到底是為什麼?因為這一個目的如果沒有拉出來,我們是不容易持續的,那麼目的拉出來了,你就會往你的目的去努力。那這一個目的的深淺高低又因人而異,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個世界我們看到這麼多學習者,修行的人這麼多,可是真正能達到我們常常在佛經上聽到形容的那一種很高境界的現象的一個狀態,還是少之又少,乃至於我們是根本沒看過這樣的現象。那最後變成什麼?佛經變成是一種學理,變成是一種學術,學術對於我們生活當中了無益處,只是讓我們可以知見又增加,那這一個知見是不是我們前面有講了,就是造成「所知障」了,對不對!因為我們用著我們的意識心、我們的經驗法則,因為我們經驗法則是什麼?認為不可能有人做得到佛經上講的,可是我們卻會讀它,我們讀它,我們也知道佛經有這些形容,可是我們的經驗法則認為不可能做得到,所以我們用「不可能做得到」的認知去吸收它,那麼所有佛經的可能性來到我們這邊,統統叫做不可能了。

所以「不可能」了,那剩下一件事情是什麼?它是一個賺錢的緣,變成這樣而已。或者是不要狹隘講賺錢,而是得到名聞利養的緣,名聞利養包含錢,又更廣。那為什麼叫「得名聞利養」?因為很會講的,讓人家很崇拜,粉絲可以很多啊!那這個名聞利養,也許再深造一下,可以到大學裡面當個教授、講師,這也可以賺得一點所謂的講師費,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可是,這個又與佛經裡面所闡述的這一些高境界,出輪迴、超三界、十法界這一件事情毫無相關。所以我們的人生就常常處在一種矛盾裡面,明明可以很好的,可是一旦來到我這邊,所有的很好都變成很壞,都變成這樣。所以,出世法的基本、基礎來到我們這邊變成什麼?變成入世法的高標,這是一個很冤枉的生命狀態。

所以,這個就是缺乏「行」,那麼「解行並濟」落實在「布施」。布施從小的可以去慢慢訓練,訓練我們的什麼?「捨得」這一件事情。那麼,初階的捨得是為了「得」,所以才願意去「捨」,初階的,因為捨了你就會得,對不對。那其實佛經一字無量義,乃至於一個詞,可是依真、俗二諦而說,在俗諦上有無量無邊的闡述,那麼回歸真諦其實也不多;其實如果從真諦來說,就是把你得的捨掉,事實上,這個還是俗諦,是接近真諦的俗諦。因為既然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惹塵埃叫「得」嘛,對不對!那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對不對!本就沒有一個捨,也沒有一個得啊!本來就是美好的樣子。那麼,那一個樣子顯現於世間所有人事物的應對進退的樣子,就叫做「戒」。

那麼你會發現,沒有前面那個回歸自性,你也就沒有真正的戒可言,那麼沒有真正的戒可言,學佛終身……應該說生生世世都不得成就,因為它畢竟不是世間法。所以,這也是當今學修者沒辦法更上一層樓,契入所謂的佛法在闡述的一些很自然狀態的境界,原因就在這邊,因為忽略了「戒」這一個生命狀態。那麼,忽略戒的原因,人還是會去布施。那為什麼會忽略戒的原因?因為他不懂得布施的深義,他不了解那個「解行並濟」的原則原理,不了解「看破」到底是什麼?「放下」到底是什麼?

一般了解的「看破」,大概就是我們講出家,出家學法的大概就是現在缺錢跑路的或是看破人生了,因為錢不是萬能的,對不對,那我沒錢了。另外有一種是感情失敗了,看破人生了,這個都叫看破。其實這個的看破是錯誤的,這個是一種無奈啊!那麼有的人他不一定是這樣,他是一種生命慢慢昇華,他的厭世、離世是一種正向的,他看到世間疾苦,難道生命只能是這樣嗎?只能夠活在一種無奈的生命裡面嗎?難道沒有更好的境界可以去追尋、契及?所以,一旦有這樣想法的人,他就有所謂的出離心,這一種在學法的出離心是屬於一種正確、健康的。

那麼,有一種人的出離心是什麼?是這個世間都不能滿足他,他也毫無動力,所以他的出離心是選擇「自殺」這件事情,出離啊!那這種人你遇到,你若有智慧,你還是可以轉他,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既然不想活了,不想活表示他討厭這個世界,對不對?那你就介紹更好的世界給他,他說「喔?還有這種哦?」那他就選擇看看,當然,這需要有智慧。那如果所有的人都有這種智慧的話,現在就不會有這種恐怖事件,你懂嗎?什麼北捷的這些、殺人的這些。

那麼,從此我們就了解這個原因,所有一切世間的這一個錯誤的境緣、境界,乃至於我們自己跟別人錯誤境界,統統是來自於「不學法之過!」那這一個「法」特指「覺悟之法」,而不是世間的這個一技之長的法,這統統是「不學法之過」。那不學法的程度不同,乃至於學了的深解與淺解的程度不同,而產生了我們「真正的人生運作的價值」這件事情。那麼,這一件事情只要不是完完全全的符合如來所說、所言、所行的,當然,有人是說如來不可言、不可說,亦無說,對不對?就是那一種東西;如果完完全全符合的話,那麼這一個六道輪迴……不要說人間,台灣的恐怖事件沒有了,連六道輪迴所有的恐怖事件也都沒有了,對不對!所以,這一個理路也統統沒有離開一種行為上的運作,行為就是前面我們講的「布施」這件事情。

所以,對於布施,其實我會比較勸現在學佛的人,或者想要生命成長的人應該深入去了解它。階段性研究一下也沒關係,即便佛法是不講「研究」,而講「參究」,可是「參」這個字,畢竟對這個時代普遍根性的人不太容易,所以就去研究一下它。研究從理上,道理上去捉摸,就是說這個背後的「體、相、用、因、緣、果、理、事」到底是什麼?就「布施」這件事情。那麼它可細,細到哪裡?它可深,深到哪裡?接下來就是要去運作!即便你「理」上了解了,非常清楚,你沒有去運作,你還是不會去懂的,因為最後是一種體會的問題。體會的問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它不是講道理、用文字可以讓我們明白的,除非我們是上上根人!那麼你由此可見,現在這個時代上上根人並不多,那其實也不是這個時代這樣,如果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上上根人也很多的話,祂也不用講四十九年,知道嗎?祂為什麼講四十九年?這四十九年就是因應我們這一種上不上、下不下,我們常講這種非上智亦非下愚者這種人,那時候就很多了!然後,隨著時間一代一代傳到現在,現在當然更多。那現在這種既非上智又非下愚這種人又多以前很多煩惱。

所以,這個時代的修行,「事相」就變成很重要,那麼事相不是指在那邊做經懺法事的這些祭祀科儀,或者我們常勸大家在家裡做功課的這一種。你看,雖然不是那種,但也要勸大家在家裡常常做,所以有時候言詞上是一種矛盾,可是這是一種沒辦法的法,台語說:「無法度的度」,因為你如果連那一個小火苗都不維持的話,那就什麼都沒有了。那麼透過那一個小火苗一直維持著,你會從這整個過程稍微體會到一點那個氣味,所謂「法味」這件事情。那學法的好壞要怎麼自我評斷?你就反問自己,你有沒有常常法喜充滿?這就對了!如果你學法的過程都沒有法喜充滿,那表示你學得不好,就是這樣。

那法喜充滿的程度等於你學法境界的高低,好比說,到法喜最充滿就是佛!稍微洩一點氣就是菩薩!再漏氣一下就是阿羅漢!對不對?那洩氣了,洩氣到裡面還有空氣,可是不會脹起來,不會飛,那個叫做六道輪迴的善道眾生。那麼已經整個汽球扁到空了,都黏在一起的那種,那就是六道輪迴的三惡道眾生,所以,用那個充滿的程度可以去做一個比喻。包括儒家也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悅)也就是法喜的意思啊!那「學而時習之」,你在學的過程,你有沒有「不亦說乎」,對不對?那如果「學而時習之」常常苦之,那表示你學的狀態各方面都有一些瑕疵問題,乃至於你的態度,所以這時候就必須要做調整。

那通常在這個時代的「理論」並不缺,理論多數也都對,那麼,對一個會的人,整個一切法,不只是出世法,連世間法統統是正確的理論,因為他本身是一個對的「態度」,而這一種人我們也不容易去嚮往,為什麼?因為這種人通常就叫做「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沒有執著、分別、妄想了,完全沒有了,所以他有辦法在滾滾紅塵當中歷事練心,只要遇到的所有境緣,不管是好的、壞的,來到祂這邊,全全部部都變成好的,對於這一種人而言,什麼法都變成是正法了。那麼對我們就不是這樣,因為我們有成見,我們有分別見、有意識型態不同的時候,我們就要從初階段的善選善法、接近善法(善法比較接近正法)的一個路徑去接觸。接觸了之後,就要從善法中去訓練,訓練落實;落實久了,善法有一個特色,善法就是當你落實的時候,你就可以卸除掉你自己的自私自利,這叫善法;可是不會完全卸除,因為你還有「執著」。所以善法它比較能夠幫我們去接觸到所謂的「正法」。 

那什麼叫「正法」和「善法」不一樣?「正法」就是「如來知見」!如來知見不在對立、不在兩邊,原因就是它沒有一個善、也沒有一個惡。善、惡是人的意識心產生的對立、對法;如來知見它沒有這個東西。所以,本來如來是不講這些,「六度是因為要對治六個負面的惡習」的;而我們常常講,你們以前也常常知道一件事情,為什麼要布施啊?因為布施是要對治慳貪,對不對!那為什麼要持戒啊?持戒是要對治惡習!那為什麼要忍辱啊?忍辱是對治瞋恨!精進對治懈怠!那麼禪定對治散亂!般若(智慧)對治愚癡啊!那你想想看,從後面講過來,大家理解比較深刻,那個有智慧的人本來就不愚癡了,它幹嘛對治愚癡?那有愚癡的人他就是不會有智慧啊!那他怎麼用智慧來對治呢?所以,佛的真實義本來不講這種「對法」;這種對法是因為我們眾生有習慣,所以,有習慣你就必須用對治。那對治的前面還要有一個訓練,對不對!他懂得這個義理,當你如果訓練到了,表示你也不用對治了,比如說,你有般若,你也不用去對治一個愚癡了啊,因為愚癡本來就不存在啊!

所以,上法、中法、下法各有不同,因應我們自己的根性不同,而可以自己去做一個深切的選擇。那麼「上法」是什麼?本來就無病,本來就無癡,所以本來就「覺」!所以法上才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你要去對治它什麼?你若還要去對治它,表示它有啊!可是,「不覺本無」啊!「不覺悟」這件事情,也就是你們講的貪、瞋、痴、慢、疑、惡見這些,是本來就沒有的事情,因為它是妄的世界,妄的世界既然沒有,你要拿一個「真」怎麼去對治?所以,只要有對治,它都還在方便說裡面。那麼你也不能說它錯,因為我們眾生的知見不容易一下子看破開悟,所以必須要引導,這個就叫做引導。就像「要驢子跑,你前面要給牠蘿蔔」那個意思,牠看到蘿蔔就向前一直跑、一直跑啊!那你的目的不是要牠吃蘿蔔,你的目的是要牠到位;那牠如果本來到位了,你就不用那個蘿蔔啊!可是,牠不到位之前,你那個蘿蔔也不能給牠吃光,對不對,吃光了牠還是不到位!所以,「不到位」這件事本來是沒有的,是這一個意思。

所以,學佛的人要有一個深切的認知,從真諦、從俗諦都要去深刻體會,那麼,如果我們一下子沒辦法豁然開朗、即時還得本心的話,我們就從方便法的俗說去慢慢的試煉。這時候你看,六度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波羅蜜叫做「忍辱」,就非常重要了,忍辱裡面還具有極度耐心的意思。所以,我們現在的人學法不成的最大主因,就是「忍辱」缺乏,一般我們講人心浮氣躁、太短視近利這一類的,統統叫做忍辱度不足,所以要有耐心,有耐心你去運作一切法,它統統會成就。那麼,在世間法叫做「成名」,在出世法叫做「成就」。所以,古人講說專司一藝可成名,多才多藝藝不專精,那個「多」的意思是指你的心伏不住,心浮氣躁,想東想西,所以就違背「忍辱」這一件事情,沒有忍耐、耐心這一件事情。所以,耐心這件事情在出世法是什麼?是「一切法得成於忍」,出世法就成就了。那麼世間法專司一藝可「成名」,它可以讓人對你眾所皆知,可是你不一定能「成就」!

所以,前一陣子就有同參常常請教我們,說那既然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最後可以成就,那為什麼我們在世間也看到很多這些藝術家,或是這些教育家、思想家等等,他們也都很專司一藝啊,也包括科學家,那為什麼還是不能去作佛?可是,為什麼你都知道這些人?因為他「成名」了,所以你才知道,他被你知道了啊,也是這麼來的。那他當中缺乏的是什麼?因為他沒有離所謂的「分別、妄想、執著」,他的對象的訊息不正確,不是出世法的那一種。出世法第一關鍵叫做覺悟;那麼,世間法的專司一藝,它並沒有符合戒定慧的標準。出世法必須要符合戒定慧,也就是說,它必須要符合「反聞聞自性」,要有回來修正自己的錯誤觀念、思想、行為的這件事情。那麼,世間法的專司一藝不一定有這件事情,比如說,他也許可以在他的音樂裡面非常的專注,可是他的音樂裡面,他都專注的在什麼?融入一種世間的情識這件事情,所以他就沒辦法出輪迴,沒辦法得到真正的得「定」;可是,他可以在裡面很融入,所以這些藝術品很有感情等等。

這次我們在台北也有講到一段,就是說以前我自己也是畫家、藝術家,對不對?雖然現在大家好像都不知道。那我們知道藝術家的感情豐沛,對不對?那麼常常我們看到一件藝術品的評斷都是「哇!很有感情、很有……」,可是這一個感情,我們的認知是一種世間的情識的運作。那麼從這一個角度來講,如果你被講愈有感情,乃至於愈純情,像那個瓊瑤小說,拍成電影的這個男主角和女主角好純情哦!對不對?那通常在媒體上表達這件事情時,都被我們民眾讚賞,對不對!很純情哦,這樣。結果呢?你知道在「法」上是什麼嗎?法上「純情」這二個字就是「阿鼻地獄」啊!「情識作用」,而且又是完全沒有瑕疵的情識作用,你看。你如果帶一點點智慧,那對情識作用是不是就有了一點瑕疵?這是相對的講法,比如說,你對清淨心帶一點情,是不是清淨就有瑕疵了?那你的那種情識作用到了極度,若帶一點點清淨,是不是換成它有瑕疵了?所以你看,純情!對不對?純情就是阿鼻地獄啊!

那麼提升上來,超越六道輪迴就是要把情識給放下。我們知道娑婆世界是怎麼產生的?一般講「愛不重不生娑婆」,所以,這一個「愛」裡面是帶有情執的,所以,佛家一般不講「愛」的原因在這邊。當然,「依義不依語」的話,大家好溝通,也可以去講「愛」這個字,比如說世間常常講,宇宙的本體是什麼?愛和感恩!那你知道它的意思就好了,不必再去捉摸這個,和人家在文字上面對峙。那麼,真正在世間的這種愛,一般就是佛家講的「愛緣慈悲」,為什麼它後面還加一個慈悲?就表示這個愛和慈悲,它是有些微不一樣的,它帶著情,帶著情的這件事情就帶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就帶著這個東西。所以,當你帶著這個東西,你在某些不同時空狀態下,你也會對人家好,這一個好就叫做愛緣慈悲,這個好叫慈悲,可是你帶了那一種情識,就是一種有瑕疵的。

    那麼,佛家講的慈悲,純粹沒有「我」,它叫什麼?「與樂、拔苦」!給與!只有給與,沒有所求啊!那我們世間的愛是不是常常有一種所求,你即便是親情的愛,都有所求。男女的愛也有所求!朋友的愛也有所求!這個政黨的愛更不用講,所有的這些,只要你沒有覺悟的這個愛,統統有所求,所以停留在「愛緣慈悲」。「愛緣慈悲」上去,叫做「眾生緣慈悲」,這多數還是有所求,應對眾生而已,那麼是為什麼?還是為了要「得」啊!你不一定直接愛護那一隻動物,而直接希望那一隻動物給你好,可能你聽說愛那隻動物叫做「無畏布施」,前面講過的布施,又聽說無畏布施可以得到身心健康、長壽這件事情,你要求的是這個,所以你對那隻動物好,是不是一樣不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還是不離這個。

所以一直要到「法緣慈悲」,依法而論,你沒有這個所求、回饋的心了。那「法緣慈悲」再成熟上去,就是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也就是所謂的法身大士、菩薩以上的慈悲,也就是法身大士以上的愛了。所以這時的「愛」,完全沒有所謂的情識作用,可以堪稱叫做慈悲;那個悲叫做「拔苦」,幫眾生去除痛苦,你看,當中都沒有一個「我」。那麼,「愛」有一個「我愛你」,對不對!你們有沒有常常跟人家講「我慈悲你」的,沒有聽過這種名詞,對不對!「我愛你」的常常有。因為「慈悲」本來就無一個「我」,你才能真正達到慈悲啊!

所以,學法初階就是要訓練到「無我」這件事情,初階啊,那我們剛剛前面講,世間法把這個當做最高階,所以,我們觀念的初始也就是第一步,決定我們到終點的一個速度。那麼,這一段怎麼講呢?如果我們把「無我」當做最高階,那麼我們這一輩子不可能會「無我」的,你懂嗎?因為「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啊!那麼,如果我們把「無我」這件事情,當做我們學習、生命成長這一個過程的最低標,從這邊開始的話,那麼我們要超越輪迴大有可為,可能一下子就超越了。比如說,有人念佛三年的,他就超越了,那麼如果你常常日常生活當中,統統用這一個概念去運作的話,你的布施就可以很快速幫你達到「超越輪迴」這件事情。超越輪迴從形式上說,大家可能無關痛癢,可是從我們的感受上,大家可能就比較會懇切去運作,就是「沒有痛苦」這句話。你只要把「無我」定位在學修的最低標的起跑,那麼很快就可以得到總人生的「沒有痛苦」了,你看這多好!

所以,「布施」不能小看它,布施細說無盡,整部三藏、十二部佛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講的,總彙集亦不離「布施」這兩個字啊!當然,很多人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也都對,因為佛法「一即一切」。布施裡面一定有什麼?「定」!所以,所有的法都是禪定法門也沒錯,所以,所有的法門都是布施。因此,你只要從佛法裡面抽出任何一個正確的形容,從那個形容的方向指引契入,那麼所有的法門就都是那個東西。所以,在布施運作久的人,他才有辦法去體會什麼叫戒定慧三學,如果一個布施不去運作的人,他不容易去體會到戒定慧三學是什麼。

那戒定慧三學跟三慧的一個不同的說詞上,一個有次第,一個沒次第。一般我們講,「三學」是比較從次第上講,所謂先依戒得定,依定再開慧,這一個理路。那麼「三慧」,聞、思、修,是聞同時思同時修。那麼「聞」是什麼意思呢?它取一個聞,等同於眼見、鼻嗅…,等於這些理路,也就是說「接觸」的意思,一旦你接觸到了,你就思,它是同時的。那「思」是什麼?就是「明白」啊!可以理解的意思,你一接觸馬上理解的意思。不是你接觸了之後,再等個二分鐘,你理解了這樣子,不是這樣的意思,而是你接觸的同時你就理解了。那「修」是什麼?就是「做到」!那麼「修」就是沒有迷惑的意思,沒有迷惑也表達做到的意思。從覺悟來講,你做到了覺悟,你就不迷惑的意思。

那麼佛以一大事因緣興出世,大家也知道為什麼,因為我們眾生迷惑,所以造業,因此受苦,所以祂來這邊教著我們怎麼不迷惑,就是教著我們怎麼覺悟啊!那你覺悟等同做到了,不造業了,因為不迷惑就不造業,就做到了。不造作,那你就不痛苦了。所以,聞思修最後這一個「修」,可以淺易解釋作「不迷惑」的意思,也就是說你接觸到了,馬上了解、不迷惑,等於做到了,你一併完成。那麼,這個聞思修三慧,也就是戒定慧三學的最後一個字,叫做「慧」學;「慧」學一個字具足了聞、思、修這三個狀態。所以,不以聞思修,無法入三摩地。所謂三摩地就是覺悟的境地那一個層次以上,開悟啦、得定啦,得定開悟的那個意思。那麼佛家講,如果不以聞思修去修,你沒辦法辦到這個層次;那聞思修是三學裡面的「慧」學,那你不以「定」(甚深禪定)的運作,你沒辦法得到「慧」,那如果你不依「戒行」運作你的人生,你不會得到甚深禪定。

所以,「戒行」的前面就是什麼?布施啊!所以「六度」我們常常講,六度的後後勝於前前啊,指更有深度的意思。只要是你講到後面那一個,它一定包含前面的;那講到前面的粗糙義理,不一定包含後面的,從次第學來講是這樣。所以你看,戒的前面是什麼?是布施啊!所以始於布施,那最後入三摩地,最後萬緣盡捨還是布施啊,所以,「布施」非常重要!那麼,我們暫且不了解深度義理的布施時,我們就要常常從我們生活上這一個表相,可以去服務奉獻的事相中,不管是大小,去努力運作,為什麼?因為這樣至少你還沒開慧之前,你可以積福。

那麼,一個人在他人生的運作上,如果福不夠厚,他處處走不通。處處走不通就會造成自己跟周邊人的困擾,一旦你的困擾一大堆,你要自己再去清淨,是很難的事情;也就是說,無後顧之憂那一種意思,它會比較好修行。那如果我們有一大堆煩惱、憂慮、牽掛,這個就叫「煩惱障」了,前面講過的是「所知障」,而這個叫「煩惱障」,煩惱障在當中就會起這些所謂的瞋恨、嫉妒等等。一個福不夠的人,慧又比較不高,他的心量當然就窄,當他心量窄的時候,他看不得別人比他好啊!這時候就叫嫉妒,嫉妒又把你的靈性往下拉。那如果自己有一點點小好比別人還好,他就得意啊,那統統不好啊!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他常常在比上時嫉妒、比下時傲慢,是這一種運作。所以,「福」這件事情在人世間的運作還是滿重要的。

那麼,「福」不是只有在這些物質上,它還包括什麼?老祖宗講「五福臨門」,福、祿、壽、康寧、終考!對不對。「終考」就是一般你們講的壽終正寢,走得很好那個意思,那是一種福啊!所以,一般人要去修福修到最後他好走,好走表示你境界會提升,你又更有福。那麼你更有福,老祖宗又講一句話,叫做「福至心靈」,一個福達到一個極限的人,他心就比較容易靈驗,為什麼呢?因為他無憂慮啊。聽好,一個「福至」的福到了一個極限,不是「錢」到一個極限,錢到一個極限有可能會恐慌!因為會怕被搶啊,對不對!要分置遺產了,要瓜分等等。最近聽到一個事情,就是說我們有一個同參,台北的同參,去大陸工作;前一陣子父親往生了,因為工作關係,沒辦法第一時間回來。那麼隔了大概幾個禮拜回來,幫父親處理一下後事,處理幾天後又馬上要回去大陸;回來的時候,那幾天在處理的過程就很沮喪,他說都還沒有入土,兄弟已經在爭產了,就這一件事情啊,那如果你沒留下一些財產,哪來這種事情,對不對。

所以,福、祿、壽、康寧、終考,最後是終考,這是五福裡面的最大福,那麼前面的都只是一種過路。那麼這一個終考還是過路,它不是終極了,因為他只要沒覺悟超輪迴,他的終考還是在輪迴的世界裡面來來去去;只能說他比較好,可能會比現在的人的生活過得好一點,未來世可能去當人也會比這一輩子幸福一點,那麼當神當然比這一輩子有福報,只能說是這樣。可是,未來世如果沒有再遇到佛法接續精勤學修的話,那他還是會掉下來,我們常講的,會被留級,會被當掉,會被退學,又回來做人,或者是下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受苦啊,那輪迴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它永遠是不安定、不安寧。

所以,佛家不停留在「福」這件事情而已,它還告訴你「慧」,所以叫你「福慧雙修」。只是因應人情世故,人情世故就是俗諦說,福在慧先。那麼有一種人是什麼?他直接修慧就超離了,他那個慧本身就是福,可是這不容易啊!因為他那個「慧」是所謂「根本智」的慧的學修,他必須要「萬緣放下」才有辦法「根本智」。那「後得智」的學修,意思是說我們剛剛前面講財布施,中間這個法布施是什麼?有二種,一種是所謂佛法的法布施,一種是世間法的法布施。世間法的法布施大家不難懂,就是一般講的一技之長,世間的道的闡述,那麼這個不能幫我們出輪迴,可是它也可以幫我們增長一些智慧,是這一類的。那麼,如果是佛法的法布施運作,你處處指歸導入心性、超輪迴的這一種法布施的運作,你的般若智就不斷在引流出來。

所謂「般若無知,起用無所不知」,那為什麼「無知」?因為他萬緣放下、盡捨一切。所以,通常有「般若智」的人,他通常也具足了福報,為什麼?因為清淨生福。一般講「行善生福,清淨生慧」,那清淨比行善更高度,這個清淨不是死寂那一個意思,不是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運作那個意思。這個清淨是無所著、不執著的意思,一般講「無住」的那個意思。那他有高度智慧的時候,他當然可以去運作他的人生而等同有福報的回饋。所以,這種高度智慧是佛法修學的什麼?畢其功於一役,萬緣盡捨,福慧俱全;要不然,佛是福慧雙足尊,祂要怎麼修啊?你們說祂到底要怎麼把時間配比?你這一輩子假設一百年,你要配比幾年修福、幾年修慧,那麼死板?不是那麼死板的事情,是在修福當下即在修慧,修慧當下即在生福,就是這件事情。

那這個是指會修的人,那麼我們現在講多數不會修的人,就要常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直在那邊布施奉獻,你即便心不清淨,你還是要要求自己布施奉獻。布施奉獻到一個習慣成自然了,你就容易清淨了,所以這個叫做「福至心靈」的意思。那麼,至少你生活上會如意,不會憂慮、牽掛這麼多,那麼在這個同時也善巧方便以貪來對治掉內在的貪了;外在的貪不好對治,可是從布施中愈來愈給一點、給一點、出去一點,你內在的吝嗇也就少一點、少一點了嘛,那這個在無形中就在調化了。

那這是從外財的角度去講,那麼從智慧的角度亦復如是啊!智慧的角度是什麼?比如說,我們常常聽到老祖宗,乃至於現在很多這些戲曲在表演的什麼?師父都會留一手,那個叫吝法。那吝法的人的果報就會得到愚痴,就會愈來愈迷惑。前陣子你們有些同參說:「怎麼這麼簡單的道理都聽不懂?怎麼這麼盧?是不是被陰的覆蓋了?」那個「被陰的覆蓋」是什麼意思?不是真有一隻鬼趴在他身上讓他背,那個「被陰的覆蓋」的意思是什麼?是障礙住,業障障住。「陰」代表障礙、業障,「陽」代表是一種福、福慧,所以被那個業障給障蔽住了!

那為什麼業障那麼深?因為愚痴!所以,愚痴就要從智慧開啟,可是你看剛剛前面講,真實說,你怎麼叫一個愚痴的人「你要有智慧」?這又很難,對不對,所以,最後都拉回來「布施」這件事情。你愚痴你也布施,布施了你比較輕安,你福比較大,福至心靈,你就會比較開闊一點。那麼你缺錢,你也布施,對不對!你缺智慧、你缺身體健康、長壽,你也布施,都一直布施。所以,這個叫下愚者還是能成就無上道的原因,他不想的,他只管師父、法師教我布施,佛陀也教我布施,我就一味把我人生中只要遇到我有的,我有的當然包括硬體、軟體,軟體裡面的硬體;那這個體力怎麼定位?體力叫軟體,體力運作的形相叫硬體,它同時是完滿的,它同時是具備的。那麼,我不間斷用著這些人生的總資糧,不間斷往外去奉獻、奉獻,都不要想。

「都不要想」叫清淨,那現在的人還是會去想,因為我們現在的人多數狐疑心;那麼狐疑心,我們就要給自己有一個認知,我們狐疑,狐疑就是我們不能印證,可是我們怎麼知道那是真的還是假的?套一段我以前跟一個同參講的:「你如果要印證,你也要去印證對的,你不要老是要印證錯的」,他最後說:「真的!」就是每次說會瞋恨,我說:「你要去布施」,他說:「我怎麼知道那是正確的?」那我說:「你瞋恨,你也會身體愈來愈差」,他說:「我試驗看看」。他就真的很愛瞋恨,所以身體就一直很差。然後,因為他是學科學的,後來我才跟他講:「那你去印證一下對的」,他就會常常去關懷別人,拜佛、念佛,常常這樣做,他終於印證出來:「真的,師父你講的是對的」,印證!

所以,信、解、行、證,最後的「證」字非常重要。那麼,我們自己因為狐疑而不願意去做,印證不到,我們就要再想辦法,常常去觀摩周邊有去做、有體會到的人的經驗法值,所以,經驗法值錯的造成障礙,經驗法值正確的造成超生,所以我們要常常去理解,這也就是我們有些學員常常會去發心寫他們的「信而有徵」的原因是這樣。古時候的故事很多,可是現在的人一講到古時候,第一個、第二個疑惑又出來了,那是真的或假的?永遠都是真的或假的?真的或假的?因為他無從考證起,無從印證。而我們現在學員是活生生的在嘛,所以你不相信,你就直接去找那個本人問卷,那是不是就很直截了當!那問卷了可能又不相信,對不對?那你就去跟他生活,跟他相處啊,生活啊,常常在一起啊!

所以,古人講聽其言,觀其行,始信其人。那麼這一個「信」的背面叫做「疑」,「疑」有二種,你懷疑他是對的,你也懷疑他是正確的,所以,你既是不能信任,你就去什麼?觀其行!觀其行你勢必要跟他相處,而我們這邊又有一個好處,就是大家都可以讓你相處,不會才講完就馬上躲起來了,那這一個就是學修最有力的一種督促力跟一個參考值。那麼這些經典、這些佛經也是以前的形形色色記載下來,只是那時候沒有現在的DVD、沒有現在的錄音機,所以變成文字,因為那時候是口傳。那麼,口傳到現在,我們也不容易去理解它是真的、假的,就是說有人造假的,那你說現在的DVD也可以造假,對不對!動畫的時代,可是這個最後就是一種隨緣!

所以,這些的形式都是一種比喻,方便比喻的介質,那麼,你就明白,真正能夠成就的多不容易,他第一關鍵就是要卸除「疑」。那麼為什麼第一關鍵卸除「疑」?對聖賢教育的懷疑心卸除的人,他一下就成就了;因為懷疑是一個總樞紐的對應,什麼是總樞紐?總樞紐就是「覺悟」,對不對!那覺悟相對愚痴,而懷疑就是最重的愚痴,再也沒有比懷疑更嚴重的愚痴了,這叫「疑」。一般我們講貪、瞋、痴、慢、疑,後面那二個是深說的。貪、瞋、痴三毒煩惱,愚痴心對應那個懷疑啊!瞋恨呢?對應那個傲慢啊!傲慢是最嚴重的瞋恨,應該這樣講。那麼貪是什麼?情執,就是我們剛剛講的純情,純情這件事情就是極度的貪啦!所以他們是整個的極度,因此就下阿鼻地獄去了。

因此,我們要善於知道我們的弊病在哪裡,古人也講,人貴自知,自己要知道自己的缺失在哪裡。那你如果能夠抓到自己最嚴重的那一項,很努力的對治掉,其他就好說了。那麼如果你抓不到,那你就要努力一點,把簡單的先給解決掉,最後再來一次痛苦這樣,因為最難的最痛苦啊!所以,修行非定法,人家說是佛法非佛法,那個「非」字就是「不一定」的意思,意思是說,每一個人成佛的路徑跟方法都不一樣,好比說禪門公案現在記載的有幾則?有沒有一千、七百,還是一千七百?你們可以去查查看,有記載這麼多的公案裡面,你找不到這些開悟的禪師是用同一種方法開悟的,為什麼呢?因為你找不到兩個一模一樣想法的人。所以,法是藥,藥對應病,那想法是病嘛,所以,不一樣的想法,一般講「念」,就是不一樣的病,所以就要用不一樣的藥啊!所以,沒有一個人用一模一樣的佛法去成就的啊。可是,當他們成就了,都一模一樣,就是中觀論裡面講的「不一不異」啊!佛佛道同!是這件事情。就像球面有無數個點,它要拉到圓心,角度都不一樣,是這一個意思啊,方向、角度加起來都不一樣。

所以,我們成佛之道還得靠我們去深刻的認知自己的錯誤在哪裡,那麼如果沒有深刻認知到自己的錯誤的人,就談不上所謂的「懺悔」。所以,佛法也非常重視「懺悔」這件事情,為什麼?懺除業障啊!唯有懺悔能夠消除你的業障啊!那麼「懺其過去前愆,悔其後過不造」,好說大家也都理解說「不二過」;那麼這些用詞都還是一種什麼?表相!真正要體會這些用詞,不是不能幫助我們,而是我們如果輕輕的給它帶過,沒有嵌進很深刻的心底,我們沒辦法去理解到這些文詞在表達什麼。所以也因為這樣,我們才必須要不間斷、不間斷去聽聞,接觸的意思,去接觸,不間斷接觸同一個理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最後我們才有辦法深刻打進心坎裡。那時候你的體會就對了,那時候的體會你也講不出來啊,你能講的也就是方便講而已啊,方便講、輕鬆講,便宜講嘛,什麼叫「便宜講」?就是輕輕鬆鬆的啊,那你能講,人家也不一定能聽啊,那要聽的人就揀去了,那你講的也不執著啊,所以一切都在這種輕鬆境地裡面。如果加上分毫的執著,它又變成所知障,就變成這樣。

所以,法非定法,一般學法的人不容易理解,因此現在才有很多這些不同的法門,那每個法門都有一個依循。那你說這對不對?也沒錯!佛法既非定法,所以這樣的法也沒有錯,它因應這個時代眾生的喜好和他的習氣、他的不同見解。比如說,我們這一群人希望用同一種方法,相對別人就是不同見解,相對那個不用這樣麻煩的人也是不同見解,所以這些不同見解產生的對應的一種方法形式就叫做佛法。只要能夠帶往自性開悟、回歸本性的這一個路徑的,統統就叫佛法,覺悟之法!

那麼在生活當中,這些名詞也會因著不同的法門而有所異別,異別也是一種法非定法。所以,既是法非定法,我們眾生就要從這邊去參悟,為什麼叫非定(非定性)?那麼執著是不是很定,對不對,很鑽牛角尖;而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那麼這是初始的第一關鍵。那不執著,你再回來做布施,哇!那就太好了!不執著,你去做布施,你的果報就是超越輪迴這件事情;那不分別,你去做布施,你就超越十法界;不妄想,布施超越十法界,是這一個理路啊!

所以,「布施」要常常去做,要深入了解,要不然我們會流於以前我常接觸到一些歐里桑、歐巴桑,常常跑宮廟的這些,認為只要是布施就是要燒很多紙錢、功德箱要添香油錢,對不對?那這個並非不是,可是不夠圓滿。那麼一個學法的人一定要透過任何的形形色色,去深入真實究竟圓滿的本體,這就對了,任何各行各業統統是學佛啊!你可以問卷,你畫畫想不想有智慧啊?很少人跟你說:「我就是不要有智慧,我想愈畫愈愚痴的」,你們畫家有沒有想愈畫愈愚痴的?沒有啊!那有做甜點、餅乾的,你想不想愈做愈笨?不要啊!雖然那是吃的,我也想愈做愈有智慧啊!所以哪一行不是佛法?覺悟嘛,佛是覺的意思。所以你在從事你人生的各行各業、各個領域裡面,你都希望你愈來愈好,最極致的好就是智慧圓滿,叫覺悟嘛,最極致的。

所以如果從這角度,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只是我們到底有沒有搞正確而已。如果你搞正確了,那就太輕鬆了,你是來這邊看戲的,不是來這邊演得很痛苦的。那麼來看戲的,才能真正叫做遊戲人間,那麼遊戲人間才能運用所有的神通道力去運化。那這些神通道力這時候是從自性本能流露出來的,而不是一種依他性來加諸於我,或者是一種報得,過去生曾經跟某些神佛修行過,所以有一些報通,不是這個,這個都會丟掉、失去,也會有一些錯誤,也造成我們人生的障礙。

所以,「通」必須回歸六俱神通的自性本通,為什麼叫「六俱神通」?因為如果沒有後面那一個所謂的「漏盡通」,只有前面五個通,就是一般講修得的、報得的,不同境界本來就會有的現象。那我們常常講,比如說鼻通,對不對,鼻通,狗都比我們厲害,狗有大過於人類的鼻子神通,可以聞到很遠的味道,我們人沒辦法。所以這些通力是一種現象,是一種能力的流露,既是流露就是自然,它不假造作。

所以,「理論」、「方法」一定要把持住,這些次第,次第裡面其實是超次第,只是為了好懂,用文字去講。事實上,所有的文字講出來就是次第啊。那麼在聽的人那邊有沒有辦法去會得?那麼最後也就是一件事情而已啊,即我們生命的昇華!那麼你這些來來去去,就是說我們前面講的,那目的是什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如果它不能給我們得到好,這叫浪費生命、浪費時間,這樣的人生是消極的;消極在世間法都不被允許了,更何況是出世法!出世法的積極當然勢必比世間法的積極還要勇猛精進啊!世間法很少聽到「勇猛精進」這四個字,因為他不需要勇猛就可以達到啊,所以表面不會那麼累,你只要持續、努力一點就好了。

世間法常常聽到「努力」這個詞,可是很少聽到「勇猛精進」。可是,佛法勢必你要勇猛精進,對象要對清楚,勇猛精進是對治掉我們內在的執著、分別、妄想,貪、瞋、癡,剛剛前面講的慢、疑、惡見等等這些。勇猛精進把我們內在的這個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給卸除掉,這樣就對了。那麼這些卸除掉,反過來,你本來的樣子就是美好的,就不會有事情,那生命也就得以超脫。那麼你到這樣能力的人,你才真正有我們剛剛講到的福、祿、壽、康寧、終考,那個終考的人常常需要人家超度,有沒有你只有辦到這樣的人,你才真正有能力去超度他。超,超越!度,幫助!什麼超越?靈性超越、提升的意思,你幫助他把靈性提升,叫做超度啊!那提升到哪個境界不等,總之,是要往上的,不能是往下的。

那如果運作錯誤了,他本來是終考,終考就是他基本上會好走了;而你運作錯誤,他會瞋恨,他就往下,這時候就不叫超度了,這時候就是造業、障道,是這一種東西。所以,怎麼又障道了呢?因為帶著情執去面對這些,就會障礙他。所以,我們人的生命這件事情,來來去去已經無量劫了,這件事情其實每一次再經驗,又是一種苦,苦了之後,投胎到各個、N個道次裡面,又很快就忘記了。那忘記了常常在那邊又不如法,然後又會不能超生,然後又會遇到、又會痛苦,所以來來去去無量劫在幹這一種事情。

那麼一個學修的人基本的態度要認清,至少我們的生命不要再往下掉而有「痛苦」這件事情。那麼,如果沒有體會到這件事情,就不容易有勇猛精進的態度。勇猛精進態度岀不來,我們的真正「甚深禪定」絕對不會有的,就是說坐老半天、念佛老半天,也沒有一心不亂啊!你們念佛那麼久了,有沒有一心不亂?若一心不亂我們就要慶幸了,這邊就有一佛出世了。一心不亂迴向到極樂世界就是實報莊嚴土了!也就是法身大士啊!那麼一心不亂,你念佛迴向給人,那個人就太幸福了。真正念佛可以(超生)的,除非那個亡者的靈識自己清楚;要不然透過一心不亂,他就可以直接超生,那個很厲害。那麼一心不亂不容易,禪定要做到,假設你們坐禪,要坐到什麼時候?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真正可以利他,真正的;那當然方便上說,是一般得到三昧的都可以,可是方便畢竟力道還有狹隘,那一般要到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啊,最後還是法身大士以上,所以要努力啦!

那麼所有的人事的問題,必須得靠我們自己,才是真正的真實究竟圓滿的法;一旦需要靠別人的,都只是一種階段性。當然,也不能否定靠外在這個他力,比如前面講的「承佛威神」,所有的法師在講經的時候,也都很感恩諸佛菩薩的加持力,那麼你的道次愈高,加持的力道就愈強,那你道次愈低,加持的力道就愈小啊!比如說,你的清淨心是十,祂就加你十,變二十啊,你一百,祂加你一百啊,就變二百,這樣啊,等比一直上去啊!那如果你的清淨心是負十呢?祂也來加持你,這個祂叫做魔,對不對?魔也會加你十!所以你變負二十,是這樣。所以我們有時候生活上的這些,很多人都是可以感受的,一旦我起心動念有一點比較邪惡的時候,我突然間會好像加倍,那個就是魔在加持。

所以,「感應道交絕不失時」不是只針對佛菩薩跟我們,是我們跟魔、阿修羅道、這些惡鬼、這些天龍八部、鬼神…,統統一樣,所以為什麼不要起壞心眼!那你說,你一個瞋恨心,祂就加持你變二個,那二個呢?你會自己運作二個生三個,因為你自己力道比較小,生三個,祂看到又加持你三個,就變六個。那六個,你可能又長一個變七個,祂看到又加持你變十四個,是這樣的狀態啊!所以,要善於學佛、學道,常於自性觀,才能即與諸佛同一類,要常常反觀自省,自己有沒有這樣,不是所有的事都歸諸在外在。外在的人歸諸不完,就歸諸外在鬼神,這時候祂們就很生氣,「本來不是我們,好,既然如此,我要讓它如實」,祂就來對你加持魔力,那我們的人生就在那邊浮沉。

那麼這個世代就是這樣產生的啊,靈性紛亂的時代。所以,學法不管你怎麼聽、怎麼看、怎麼聞,聞思修的聞,你統統要「導歸自性」就對了,不要停留在外在,外在都是感恩啦,感恩諸佛菩薩曾經加持力。那為什麼會加持你?因為你曾經很有真誠,那個至誠之心顯出來啊,祂加持得了,那你感恩祂。可是,你得要再回溯回來,而不是以後等到出事再來真誠一下就好了?那時候有可能都提不起來,所以偶一為之的不保險,靠自己的最保險。

所以,佛法跟一切宗教的不一樣就在這邊,它告訴你:「你自己可以成佛,靠你自己就辦得到」,只是階段性的過程你也許比較生疏,你不懂,因為你沒學,你比較不習慣,所以要藉著過來人佛菩薩,來幫你引導、幫你鋪陳,就這麼一件事情啊,所以最後還是你自己成就的啊!那一切宗教有萬能的天神,除了祂最偉大、最厲害以外,我們都是子民,我們都是奴才,這就不是佛法的真義(真實的義理)。那你說有沒有那種世界?有啊!有那種世界啊!那種世界是從哪裡來的?從「人心」來的啊!因為你不相信你可以成佛啊!所以那個萬能的天神就真的是永遠萬能啊,祂說:「沒辦法啊,這些就都是傻子,他們並不相信他們自己也可以比我厲害啊!所以我就繼續當他們的天神吧!」

所以,天魔波旬最怕祂的六道輪迴眾生裡面有人會出離。我們現在多數的人功夫不得力,先不用怕什麼天魔來魔障、魔考。我常聽很多修行人說這時候魔障、魔考,那是你自己的心魔在障礙、在考驗,不是外在的天魔,祂才懶得理我們,你懂嗎?人家出離六道輪迴的假設是博士班,那個講魔障的才在懷胎而已,祂去障礙你幹什麼?對不對。所以,天魔波旬祂們這個魔的層級會來障礙的,也是因為我們已經有能力快要脫離輪迴了才會來,才會在最後一著考你試的意思。你不要講人家障礙,等一下人家晚上再來找我理論,那個是考試、考試。那考試也是好啊,對不對,所以,一個會的人,連魔王都是佛示現人間。

還剩幾分鐘,看諸位有沒有疑惑?這個月有沒有什麼新體會、不解處?有沒有被社會嚇到?像台北就覺得好恐怖,對不對?前幾天在台北上課,好恐怖。那麼,這都是教育的問題;那教育還得要設限,我的講法是「正確的教育」。現在的人不能理解什麼叫「正法教育」,教育加個「法」,對不對!如來教育、聖賢教育,他不能理解啊,你就跟他講「正確的教育」啊!那什麼叫正確教育?要知道再細說,都是教育,只差別在「正確與否」。那麼如果沒有不好的教育,人本來就是好好的,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本來就好好的;因為「性相近、習相遠」,有善的教育、有惡的教育,把我們教成善良的、教成邪惡的,就變成這樣子。可是,不管你是善良的、你是邪惡的,你終究還是有「人性本善」。

所以,一個從事教育者,乃至於一個真正關懷這個社會、有心希望幫助這個社會的人,他不一定站講台,但勢必要有一個最基本的人生態度,就是你一定要堅信,絲毫懷疑都不可以,堅信「人性本善」。即便他的習性再惡,你都堅信他是人性本善,你才有辦法去幫助他。那麼剩下的就是什麼?機緣的問題跟時間的問題。有的有因緣,可是他自己理解轉化得慢,那麼這時候可能你就要慢慢等。我們剛剛前面講到「忍辱」,忍辱不是叫人家忍辱,是叫自己忍辱。你就自己要慢慢等,等無量劫你都等他,知道嗎?佛菩薩等我們也是無量劫,對不對?我們學佛菩薩要學得像,你懂嗎?不能學半吊子,祂怎麼樣,我們就怎麼樣啊!

所以,佛菩薩度化眾生為什麼不會有失落?當然也不會有躁進的那種感覺,不疾不徐,原因就是因為祂明白,了解真理,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對於它背後的原則原理統統清楚瞭若指掌。所以,所有的現象祂統統理解,祂就有平等的心了,平等心是成佛的基礎。換言之,平等心是覺悟的基礎的意思;一個沒有平等心的人,他不會有真實圓滿的智慧,絕對不會有,因為有高低。那如果有高低,佛法就不會跟我們講「諸法平等,無有高下」。那為什麼諸法平等?因為都是佛法,所以沒有高下啊,是這個人有沒有卸除他的分別心的問題,如果他卸除了分別,他就平等,他就跟諸法相應!諸法不是只有一個,是一切法,所以他就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做「一法通,一切法通;一經通,一切經通」,他就能體會到這個東西,乃至於佛法是「一字通,一切義理皆通」,是這樣啊!所以,「一通一切通」不是僅指特殊的出世法而已,是「一通一切通」則出世、世間法統統通,是這件事情。

所以「一」非常重要,「一」的概念,那如果回歸這一個正確的教育,社會就和諧,天下就太平,那還得有待我們自己是一個學修的人,自我勉勵!我們現在不敢勉勵別人,你知道嗎?勉勵別人,你有期待,有期待有失望,所以要勉勵自己,勉勵自己去成就無上道。那麼,隨著你成就無上道的不斷提升,這一個社會跟你有緣的,因為佛法「因緣生、因緣滅」,沒有緣你還不行,跟你有緣的就會跟著你等量提升,是這一件事情。因此,如果愈多人做這一件事情,是不是愈多有緣人了,也會跟著等量提升,這一件事情才是對改善社會有真實的力道。那麼,在這件事情還沒完滿達成以前,還有一件事情是可以去做的,也就是「善」跟「禱告」這件事情,在佛家叫做「迴向」,作個課迴向,那這個也不無小補,可是這個不究竟,是不究竟法,可是它可以不無小補,可以改善,一般講治標啦!

那麼,我們不能只是停留在治標,要標、本並治!所以,有在做法會的,可以真心去做,無所謂,可是要懂得最後你還是得要成就自己。成就自己、開智慧,那麼這時候就標、本並治了,同時的。那麼有這樣心態的人,他去做法會這件事情,他同時在做法會的當下,他會把自己的知見focus在正確的一個角度上,所以,他也可以透過「做法會」這件事情得三昧。當然,「理論、方法、方向」要精準無缺才有辦法。那如果「做法會」這件事情不能得到三昧,那也就有一法不是佛法了,對不對?那就不是「諸法平等」了啊!所以,你會了解那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了解到這一點,我們才有辦法去卸除所有人世間的一切對立衝突,才有辦法去成就無上道。因為對立衝突不卸除,沒辦法的,執著都掉不了了,更何況分別心?更何況這些妄想心的卸除?所以,這一個理路要不斷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灌輸,灌輸自己。

然後,我最近看到我們現在這邊有很多新生兒,所以,你們就知道小孩子的教育很重要,小孩子的教育來自我們大人的修為、大人的成長。小孩子慢慢長大,我們會不自知,可是,你們有學的人,你們就會比一般人來得幸福一點,因為你們會知道。小孩子慢慢長大,自己的小孩至少要去顧好,從稍顯自利的角度,你也要確保他長大後不是你未來的困擾,對不對!所以,你把他顧好,就是顧好你自己。可是,要顧好他的前提,先顧好自己,所以自行化他,自覺你才能覺他,覺行才能圓滿。圓滿了,「識得一萬事畢」,那時候是什麼樣子呢?有待各位去實驗、證明它,因為那講不出來。

諸位有問題嗎?

國欽師兄:請問  師父,師父剛才是不是有提到台北捷運這個事情,那弟子有發現一個已經存在的問題,但是也突顯出來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是在捷運上面滑手機或是平板。那弟子其實周遭也有很多玩手機的人,但是弟子可能稍微感覺到說,在那種過程是一種……它會有一種忘我,但是感覺是一種迷失,也不是真正是清淨心的那種東西,弟子隱隱覺得那個對未來會有一些問題。可是,好像以我的程度,也只能是勸他們說,不能一直整天迷失在這個裡面。是不是可以請 師父開示,就是說以我們這個就是可以怎樣去交流?因為我發現這個問題好像愈來愈嚴重。

師父:請坐。其實老實講,不是滑手機的問題,可是我們眾生有習氣跟無明,所以分辨不出來。假設所有在捷運的人,手機上都在聽經聞法的話,那就太幸福了你知道嗎?這叫善用工具。可是我們現在人不是,我們現在人,比如說,你們不是有什麼line、什麼一大堆這個,從我們自己有學修的人去了解就好,你們line的內容大部分是什麼?

國欽師兄:都在聊天。

師父:聊天嘛,只是換一個在聊天的狀況,加上一個傷害眼睛,對不對,這樣子的狀態而已。可是,如果你們裡面的內容,換成是一種常常在法的交流,它是不是又是幫助我們成道的無上工具,所以佛法是這一回事。它不是落在單一邊,它是告訴我們「我們有沒有智慧」,有智慧,現在所有一切科技都是成就無上道的一個介質。那是因為我們眾生沒智慧,那沒智慧的前提是什麼?失去倫理、道德、因果觀,失去這一個生命狀態的人,他不可能會有智慧的,因為他心是浮的,「心浮」違背「定」,違背「定」就沒有「智慧」。

所以,因為這樣子的狀態,所以我們現在的科技不間斷的發展,都是為了什麼?美其言,好像是要讓我們生活更便捷,它要造福人群,其實根結一點,多數不是這樣,是要讓我自己更好,對不對?假設我是一個商人,那麼我去研發這個手機,我第一件事情,我真的是要讓地球人更方便的嗎?還是我可以賺更多?不斷發展,我可以賺更多是不是比較是第一個,對啊,現在的人!那麼,古人不是這樣,因為他有倫理道德觀,他不是為自己,他做這個東西的前提,他一定會考量一切人類的福祉,那如果這個東西運作會讓一切人類往下沉淪墮落的,那他不做了,即便這個是高科技,他不做,東方老祖宗的思維是這樣。

所以很多人不能理解,他以為我們中國的衰敗是因為八股、守舊,守住了以前的這些聖賢的教育。其實正好相反,它在清末的時候,那你想清末都是些什麼人回來開始運作干政的?都是出國留學的那些人。那麼中國有皇朝以來,有一個盛世是最強大的,就是清初的康、雍、乾、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這一個盛世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那這一個盛世的皇帝統統學佛,他們的聖賢教育很完備,是在這邊,所以是最盛世啊!而這時候是不是全世界來進貢的時候,全世界都來進貢,因為我們老祖宗有智慧,依老祖宗的教法有智慧,所以他懂得取捨,他不讓世界走向沉淪。可是,來到清末民初,這些學者出去留學,外國的月亮比較美,對不對,鍍金的嘛,鍍金的回來就變成好像比較優越,是這些人衰敗的啊!那麼這些人是走西方的路徑,那你說衰敗到現在,現在的美國經濟怎麼樣?歐洲的經濟怎麼樣?就是這些理路啊。所以這些崩盤,是我們自己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心而去崇洋。

所以,西洋的教育體制跟方向是錯誤的,競爭嘛,一味競爭,所以這些科技不間斷發展,也產生了一種教育的效應啊!當然,剛剛我們講,教育有二種,正確與錯誤的,這都產生一種錯誤教育的影響,所以這是大時代環境的悲哀,一個共業!那你說要怎麼樣勸誡?沒辦法,我們先要自己做,我們是要先跟有共識的人一起,比如說,為什麼我們一直要自己做?明明資源很有限,而各方面的角度也不一定被這個社會支持,可是我們還是堅持在自己所謂如來正法教育學修的努力,原因就在這邊啊!你看我們沒有任何資源,甚至有時候還會被一大堆人扯後腿的啊,那為什麼還要繼續?因為你只能做好你自己啊,你不能去要求別人來配合你;那麼你只能從一而二、而三,從內而外,你做多少算多少啊!那麼,如果這個社會有福,自自然然認同的人愈來愈多,認同的不一定會做到,對不對,那透過多數的認同,眾生有西瓜效應、漣漪效應,他會跟隨嘛!

什麼漣漪效應在現今最明顯?就是追從名牌、大集團、有名氣的,它即便不一定有東西,可是大家會趨之若鶩。那名氣顯於外是什麼?是「場」!一般有的人講氣勢,對不對,人多不多…等等這些,可是這些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可是它卻是影響,影響社會。因此,這個時代首要的是,先要把風氣帶起來,你有學風、道風,還不一定等於裡面的人有在修行,懂嗎?可是,有學風……意思是說,我用一個比較淺薄的來講,會站講台講的人,不一定他做到了,可是他講的是正確的,他沒做到,那麼能不能講?對社會的風氣而言,應該要講,對不對!那對他自己,修行在個人,他要要求自己!那他有沒有做到,已經不是他講得對的這個道理的責任了,是他自己嘛!當然,最正確的是學習古人的風範,是演而說,自己做到再講;可是在這個時代會來不及。這個時代變成說,你退而求其次要鼓勵大家去講,可是這些人要有正確的方向,他在講的同時,他是往那邊努力去到位的。因此,他會愈講而他自己的人格愈來愈完整,愈來愈正確的意思,至少要要求到這樣,可是他不一定完全做到,那是可以講。

如果這樣的人愈來愈多,發心去闡述、分享,去延續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育,倫理、道德、因果的這些基礎,從這邊開始,社會就會造成這樣的風氣。久了之後,人的價值觀正確,正確的時候心就定了,心定了,這些所謂的科技的運作,它就會導向正確的那部分;沒有正確必要的時候,他就不會去使用它,就會變這樣子。所以,從「標」是治不了的,一定要拉回來,可是拉回來又偏偏要有耐心,因為這件事情在這個時代是最難的。前一陣子我也跟幾個同參講,他們有站講台的慢慢就知道,以前我跟他們講,在這個時代,最難最難的就是推行聖賢的教育,因為眾生不能理解,誤解多,所以最難是這件事情。那我們自己當然要自我期許,知其不可而為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啊!那我們有自己人生的宗旨,你就不會被這些難給難倒了!

 

2014年5月29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2).jpg

  

也是前一陣子跟幾個同修講,「咦?以前師父不是常被侮辱、常被毀謗什麼的,怎麼……定功好強哦,都不受動搖,……」我說不是定功很強,是我根本不關心那個事情,你懂嗎?你的價值觀不在那邊,你的價值觀就是你把自己做好,這樣就好了。那有緣人你就跟他講,這是你的事,其他的不是我的事,所以不是你的事的就不會影響到你,所以這個就是價值觀,我們的價值觀很確立。所以,不管什麼滑來滑去這些,統統是價值觀的問題啊!買一支手機是為了什麼?聯絡方便啊。現在不是,現在有的人是炫啊!對不對?聯絡方便、速度快啊,那你要聯絡什麼方便?那個什麼是對的,你聯絡方便是沒錯的,可是……教育就是這樣嘛,「教育很重要」有沒有?我們以前常常省略,我只講「教育很重要」,你就要問了,所有整個世間不是都跟你說:「我們在做教育」,對不對,做什麼教育?我在做「做杯子」的教育,我在做「做織布」的教育,都是教育啊,所以,前面要加個什麼那就很重要。你是什麼的教育?或者你是為了什麼的便利?就很重要啊!我們如果沒需要那樣的便利,我們就不需要這個東西啊!

那車子,有車子為什麼?便利啊!但很多人不一樣,我不知道阿興有沒有來?多數開跑車是為了什麼便利?時下年輕人講的:「把妹妹便利」,是這種便利啊,他不一定是為了他的通勤便利嘛,對不對?阿興,如果只是為了通勤的便利,開跑車反而不便利了吧?

鴻興師兄:對!

師父:對啊,你看,你說開到一個地方卻沒停車場,你就傷腦筋了,對不對?只有停格子,千萬跑車又怕人家刮,那就不便利了。所以,各有各的便利,可是,我們學法的人就是有一個正確價值觀上的便利,我們才去運作。

那你說身邊一堆人,以後會愈來愈多,因為現在這個愈來愈多,愈來愈炫的愈來愈多了;所以,從自己做起就好了,其他我們沒有能力的,表示緣分不具足。學法的人就很清楚,凡事隨緣就好了,能力不具足也絲毫不攀緣;那能力具足,他願意聽,就隨緣多講幾句。那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講自己的孩子?因為你跟他相處的時間比較久,比起一般我們周邊的人偶爾看到那個,所以你可以做個「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常常去跟他做一個正確的互動。很多習慣是養成的問題,不一定要跟社會一樣,我從小到大,也沒有跟我的同學一樣的習慣,你懂嗎?可是我們還是可以相處得很好啊,因為我們家的教育也不一定跟別人家的教育一樣。

像我們家,我到大學畢業進「台北之音」工作,我才真正摸過電腦,我還不會打字,你知道嗎?大學有那個電算機的課程,電腦、打字,我不會打,結果我都有好心的同學幫我打好。我們家也從來沒有什麼電腦這個東西,可是我現在也不會被社會淘汰,我還很慶幸我從小沒有去打電腦,所以我對這些電動玩具一點興趣都沒有,因為腦子裡太少這種種子了。可是我的同學沒有一個不是高手的,最早的那個叫「波動拳」還是什麼?快打旋風什麼的,我都知道,可是我都不會;他們都會去玩那些,他們現在的生活變成就是那個格鬥遊戲,我們都不會啊!那不會,有時候人家找你玩一下,好、好,陪人家玩一下,人家說:「你遜弊了」,你也沒信心;這種沒信心你看多好,你常打就被笑:「你怎麼打那麼慢」,那剛好不要。

所以,我也不會打麻將…等等,這些我統統不會,因為我們沒這個環境。然後慢慢長大,我周邊真的都是這些人,都會啊。然後比如說,我也曾經被人家叫說:「三缺一,你幫忙一下」,三缺一,好像我們沒去打個麻將對不起人家,對不對?結果發現去打了才更大的對不起他們,太慢了啊。打麻將的人最討厭旁邊那一咖很慢,慢到不行啊,對不對?所以就沒有這個緣,那反而是個好事啊!所以,是接觸的問題。我剛剛講的這個前提,就是我們有緣的,我們就去做,沒緣的就放下,沒緣的要有一個長遠心。沒緣就是我現在要怎麼去成就我自己,我才能真正用一個正確的軌道去為社會盡一點心力;而這個做,也不是為了一個什麼,而是完成自己,這樣而已。那自然有緣就凝聚,有緣的尚且還有不同層次的緣,懂嗎?

再者說,那些被砍的人也不是因為滑那個(手機)被砍的,沒有滑的還是會被砍。你看,睡覺的也被砍,那現在能怪說坐捷運不能睡覺?應該這樣講,這些都在某一種參數上去定義,這不對啦!所以,佛法它看到深度,它不在這些參數上,它是看到本因,本因還有過去生,跟這些人還有一些糾葛,只是說即便有糾葛,殺人我們還是不認同的。可是你要是了解之後,你才能真正把這些智慧回溯回來,那我自己到底未來該怎麼做?這就很重要了,釋冤解結啊!要釋冤解結,不是在那裡對立,這個對、那個不對,或是說他家長的問題、還是他自己變態的問題什麼,都不是這樣。這個終歸就是我剛剛前面講的,正確正法、古聖先賢的教育斷層了的問題,是「不學法之過」,如果學習這個,所有這些問題統統可以改善啊!你尚且學習這個,連你的生命都不死了,都可以自在往生了,更何況世間的這些小事。

所以,包括這些科技,自己就要有認知,那麼我們現在辦不到表示什麼?我們的深入度還不夠。所以,辦不到又是一個借鏡,反聞聞自性回來,「太好了!『辦不到』提醒我要把我的時間再做一個調配了」,「我要把我的生命價值放在哪裡」那個意思。所以,所有的第一關鍵,都在你的「價值觀」在哪裡。這時代現在人的價值觀,比如說我們這邊,這麼多同學坐在這邊,你們聽到的是同一個版,對不對?可是你們的認知不一定是同一個啊,為什麼?因為你們在座所有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就是這樣子而已,生命的價值定義。那如果你們的價值定義都一樣,你們聽到的一定都一樣。所以,價值是自己要去判斷的,不是誰可以勉強我們的,沒辦法。我們則不斷提供正確的那一種,正確的還有層級,不斷提供,希望諸位能夠在不斷接觸裡面,不斷去調整自己,把自己的價值觀不斷調整在對的事情上。

我在台北就比一個喻,那價值觀很簡單,你怎麼知道你價值觀在哪裡?今天有三個杯子,你只有一筆錢,這筆錢只夠買一個,你會買哪一個?你的價值觀就是那個杯子啊,以此類推。你的時間只有這一個,這時候有人找你喝下午茶,這時候有上課,你會去哪裡?你會去喝下午茶,表示你的價值觀不是學法,你懂嗎?你的價值觀是跟朋友聯誼、聊聊天,你的價值觀是這種,生活一下這樣,我這樣比喻啦,以此類推你們好懂。那學法的人不是啊,二話不說就是法啊,這樣子而已,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障礙。除非我這時候「法」的時間沒有,我會因應你的下午茶時間,法理不外人情,可是你的抉擇是很清楚明白的。

我也常常跟同參講,從前年去印度之後,好像許多同參常常會有想要戶外教學,你問他們主辦的還是協辦的人,只要要找我去,我就很簡單,你只要不佔用到我初一上課跟台北末後一週禮拜天上課,其他的我就都配合,這叫價值觀。我們活著不是為了出去的,活著是教學,即便它叫「戶外教學」,可是我們這邊有常態性的,這時候就有權衡了,對不對?那如果與我常態性的不衝突,我戶外教學可以配合,對不對!那如果你說純粹出去shopping的,我可能就「你們自己去就好了」,你懂嗎?這叫價值觀啦,這因人而異。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

感謝啦!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東行】--廣州市六榕寺六祖堂前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時間:2014224

地點:廣州市六榕寺六祖堂前

紀錄組恭敬整理

 

【廣東行】--廣州市六榕寺六祖堂前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8).jpg

廣州市六榕寺 寺院入口

 

紋宏師兄:請教  師父,這個地方「五葉」是隱喻六祖要一花開五葉……?

師父上人:「一花五葉」是達摩祖師那時候講的,所以祂來東土傳到第六代,是不是祂後面有五個?那五個之後結果自然成,並不是只是講這五個禪宗的五個支脈,不是!達摩來中土祂傳法度迷情,所以一花開五葉,從慧可到六祖總共是五個,之後衣缽不傳了就廣為盛行,所以那結果自自然然成。

紋宏師兄:所以祂原來就道盡了這樣的歷程?達摩祖師他知道…

師父上人:對啊!對啊!已經預言完了,對啊!

紋宏師兄:原來哦!我一直……哦~

師父上人:要不然,你不知道那是誰講的哦?昨天也講了「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祂來茲土就是從西域來到東土──中國,去度盡這邊的迷情。然後像法時期「禪」成就,那正法時期「戒」成就。戒、禪到我們現在末法時期「淨」,所以「禪中有淨、淨中有禪」是那個意思啊!所以最主要還是「無所住生其心」。

民眾甲:您好!

師父上人:您好!

小妍老師:這位同志有一些問題想要請教 師父,為她解答。

師父上人:好啊!好啊!

 

【廣東行】--廣州市六榕寺六祖堂前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2).jpg

虔誠女信眾主動前來請教 師父問題,為解心中疑惑

 

民眾甲:我想問一下就是…,我前幾年禪運很好,然後從去年禪運非常非常不好,然後…

師父上人:禪運?

民眾甲:對!然後一落千丈,不知道為什麼?

師父上人:嗯!我們人生總是有起有落,我們要了解起落的原因從何而來。我們造善,曾經過去生的「造善」來到這一輩子就會有「起」,反之,「造不善」來到這輩子就會有「落」,而人生的命運就像這樣一種起伏的周率。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有時候不甚重要,可是知道「怎麼改善」可能是比較重要的,對不對?要有方法改善,所以要去接納很多生活當中不平的事,不必太去罣礙。因為我們罣礙就會加深那個嚴重性,所以把它當作沒有的事。

就好像我們以前常做一個比喻:開車,旁邊會有行道樹。你在馬路上開車的時候,如果很專注開車就不會受其他環境影響,就不會出車禍,對不對?如果我們開車的同時看到一棵不好的樹,我們講逆境、不好的事情,我們注意了、執著了,我們是不是注意力不在車上了,就容易出車禍?那麼它就會從一個不好,延伸到兩個不好,再延伸到三個不好,所以「有」當作「沒有」這樣往前做,保持心的平靜度,基本上很多事情是可以去消災解厄的。

重點也要在於我們很積極的去什麼?一般講的「樂善好施」,樂善好施聽得懂嗎?常做善事、做一些好事。那要做好事的前提,也要自己的心是一種平靜的,那我們心常常會有起伏,所以妳常常專注力不夠集中,會恍神恍神,神識注意力不好集中;注意力不好集中,我們的心就不容易平;不容易平,我們顯出來的外在的這些環境,人、事、物就會比較不順暢,是這麼來。所以越是遇到不順暢的事情,我們越要保持平靜的心,那就要訓練專注念。那麼平靜的心一般人不好保持、不好長養出來,所以才靠著樂善好施。一個常常願意去服務奉獻的人,他自自然然心就會比較平靜;心比較平靜,自自然然他生命環境裡的人事物就會比較順暢,是這麼來的,這聽得懂嗎?

民眾甲:聽得懂!

師父上人:所以這個原則原理很重要哦!妳一定要拿去用,那它不是花錢買來的,人生的順境不是花錢買來的,妳懂嗎?是從我們的「心、口、身」調整來的,要不然把心講成「意念」好了,腦子在想的、嘴巴在講的話、身體在造作的事-行為,所以身、口、意要保持清淨。那麼保持清淨就是遠離十樣汙染,比如說我們一般講的「身」不造殺、盜、邪行;「口」不造兩舌、惡語、綺語、妄語;「意」不造貪、瞋、癡。妳看哦!我們老是想的就是貪啊!對不對?那貪不到就不如意、就瞋恨,瞋恨聽得懂嗎?脾氣不好、心情不好這一類,對不對?總結一點就是我們不明理,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不明白「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我們想要如意,必須要如理如法的去過人生、過日子,而所謂的「如理如法」就是遠離剛剛講的十樣的不正確,我們講汙染,「意」的貪、瞋、癡是一種汙染、不正確,所以我們一樣一樣來告訴妳。

我們先把意念的貪、瞋、癡在生活當中訓練掉,遇到人常常保持歡喜心,對不對?然後這些生活上的這些欲求,漸漸淡薄它;妳越是淡薄,妳的受用就越順暢哦!這是不可思議的現象,可是它是真實的!那麼我們現在人越想欲求越得不到,常常有的事,所以就越不如意,所以這個在佛家就叫做「放下」。那麼「意」的貪、瞋、癡;愚癡就是常常打妄想,打妄想今天還沒解決的事情。妳聽過一句話嗎?「活在當下」,不活在當下的人,就是常常打妄想,妳知道嗎?那活在當下的人,就是比較不妄想東、妄想西,今天好好把今天的事情認真對待完就好了。我現在遇到這個人,我好好的用正確的心對待他,用這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心去對待他,這就叫「當下」。那麼我在這個當下用一種真誠心對待的時候,我自然就不會想到「啊!明天怎麼辦?後天怎麼辦?明年該怎麼辦?」這個都叫妄想,因為這個叫「未來心了不可得」,所以要濃縮回來活在當下,這個意念就好攝受住。

那麼意念攝受住了,妳外在的言語就會正確,要不然我們常常會不守信用,答應人家的事,也許跟人家約個時間不守信用…等等,這都叫打妄語,然後嘴巴會造錯誤,就是「妄語」。「兩舌」,兩舌常常會挑撥離間,對不對?「惡口」,講話不太好聽,意念講話表達不太柔和…等等,這些叫做惡口。「綺語」,綺語就是講一些誇張的話,不如實誇張的話。我們嘴巴在講話應該要離開這四個大類、這四個原則,遠離它就是正確了。那麼身體造作:殺、盜、邪行;「殺生」,殺生包括我們脾氣不好也是一種殺生,妳知道嗎?

民眾甲:我不知道!

師父上人:從醫學的角度來講,我們脾氣不好我們容易生病。殺生,眾生,這個生就是眾生的意思,眾緣和合而生成的現象謂之眾生,眾就是很多的意思,緣就是條件參數的意思;很多條件參數和合(聚合在一起),而產生的現象。我們的細胞是不是這樣?在很多條件產生了我們這個肉體嘛,對不對?在很多條件,比如說一磚一瓦這些條件湊起來,蓋成了這間寺廟,所以這間寺廟是很多條件湊合在一起的,我們的肉體也是。所以殺生就是對這些眾緣和合產生的現象,有一些破壞性就叫做殺生,而不是一隻小動物把牠殺死,不是這麼狹隘而已,當然那個也算。所以我們一個瞋恨心、心情不好,都會影響我們的肉體,讓這個細胞結構變不好,所以細胞就會生病、常常生病,所以要隨時保持愉悅的心,這個也就是符合不殺生。那麼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蚊、蟲、螞蟻不要去傷害牠,這一類的都叫做什麼?護生、不殺生、不殺。

不盜、「偷盜」;偷盜的意思,在佛家換成我們現在人更容易理解的一句話叫做「不予取」,不該是我們的東西,我們不該去碰它。妳看哦!妳不會碰它,妳就不會把它拿進來,對不對?那麼世間人的標準太寬鬆了,以致於這個寬鬆的標準,造成我們的結果也太鬆散了,鬆散叫做不如意的意思;我們的人生結果很緊實就如意,那麼它是來自很緊實的原因。

我舉一個例子好了,譬如說那些花不是我們的,對不對?我們去把它移位了,我們就算偷盜了吶!這個行為會產生一種能量,這個能量是一種偷盜,然後回溯到我的身上,就會造成我人生有一個物資上的匱乏,一般講事業會不順、會比較貧苦一點,都是從偷盜這個原因來的,所以為什麼教著我們身不造偷盜這件事情,那樣叫不予取。所以妳看,我們看得美美的就好,我們不要「把它移一下又沒關係」,移一下已經造成偷盜了,妳懂嗎?

所以身不造殺、盜、邪行;錯誤的行為就叫「邪行」。所以遠離這十樣,我們的人生自自然然命運就會變好,這不假他求的,所以心外求法了不可得,統統要回溯到裡面。你們來到寺院一遭,也不要冤枉只是拿「香」在祈求這些諸佛菩薩的保佑而已,祂們很多的保佑的所謂的關鍵,都在祂們的匾額牌坊上面了,只是你們看不懂而已。比如說,六祖大殿上面四個字是什麼?「應無所住」對不對!那祂就告訴妳了,妳來參訪我,不是拿香給我聞、或者拿個水果給我吃;我們天上的水果比你們漂亮多了,還吃你們人間的水果,對不對?我們天上的香比你們好聞多了,妳懂嗎?所以當妳來的時候,妳要去學習到祂要教育我們的應無所住,所謂應無所住就是教著我們對待人生不要太執著,待人處世不要執著。無住的意思就是什麼?就是不執著,這是很簡單的意思,當然它深層的義理我們一般人不好懂,我們從事相上簡單的先去理解,它是在教我們凡事不要執著的意思。

不要執著不是放棄人生哦!不要執著是很多得失成敗不要掛心,我們古人有講一句話叫做「但盡人事而聽天命」,我們的人生要很認真去對待。剛剛我前面告訴妳的「活在當下」,對不對?要認真的對待我當下遇到的人事物、我的親朋好友、我的家人、我的事業,用著正確的心,剛剛講的遠離那十個「貪、瞋、癡、殺、盜、邪行、兩舌、惡語、綺語、妄語」,遠離這個就叫做正確的態度、行為,去待人處世這就對了。可是我們一個人來到這一個人間,總是帶著過去生的一些業障來,所以,我們在這一輩子做一個正確的行為表達的時候,難免結果還是會不如意,那麼那一個結果就要放下,就是不要執著了。那麼不執著那個結果,因為因緣不具足,所以該放下,放下就往下一步,照著這樣的理路繼續往前行,那麼妳本來不好的就會漸漸少,好的漸漸就會多了,所以人生這時候就叫做自己改造了命運了。

老祖宗也告訴我們了「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他告訴你說,我們人生的禍(禍叫做不好,福叫做好),我們人生總是有好、壞嘛,對不對?如意、不如意嘛!這兩個並不是定死的,也不是誰加諸在我們身上的,而是我們曾經有好的原因造成現在好的結果,曾經有不好的原因造成現在不好的結果,那麼一來,妳就知道啦!佛家又告訴我們一句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今生的感受,我大概就知道我上輩子做了什麼事了。比如說我這樣講,人大分,不出三個狀態:一個叫「身體健康」,身體健康當然包括心情好,對不對?一個叫什麼?「財富」,對不對?一個叫「聰明智慧」,聰明智慧要幹嘛呢?解決我們人生的問題,所以我們就不會有煩惱憂慮牽掛,這是要靠聰明智慧的。那麼我們人生的這些要養這個身體,對不對?讓我們可以借這個假體來修真,修我們的靈性提升。

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比較有品質,他不是只是吃好、穿好而已,他的心要好,他的精神生活要豐富,也要靠這個肉體支撐住啊!所以健康來了,對不對?健康有了,後面有一個叫做財富,財富是為了讓我們維持身上的受用。比如說我們要有衣服,因為我們會冷,所以這些保暖、這些飲食需要照顧,所以要有金錢換取這些物質回來,所以人生大概就這三個嘛!那這三個妳就要知道,我剛剛講那句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感受,妳哪一個比較欠缺,妳大概就知道過去欠缺什麼了。譬如說:我們如果比較缺身體健康,這一輩子比較多病、體弱多病,那妳就大概可以理解,大概上輩子我比較少做「無畏布施」,布施是奉獻服務的意思。就是我上輩子大概很少在關心別人,我的親朋好友生病,我很少去照顧他,我可能常常傷害小動物、常常殺生。所以無畏布施的意思,就是透過我去服務令眾生得到心理平安、身體健康,這一類的服務就叫做無畏布施。少去從事這一個生命運作的人,他自自然然身體就比較多病,心情就比較鬱悶,這是一個因果理路。

那麼第二個,如果我這一輩子比較缺少智慧,不能解決我這一輩子的煩惱,那我大概就知道,我上輩子比較吝法,吝嗇去告訴別人一些正確的道理,希望他比我更好。那麼還有一個什麼?金錢。如果我這一輩子比較缺財,比較缺這些物資的受用,那我大概就知道了,我上輩子很吝財、很吝嗇,對不對!然後很貪財又吝嗇,然後不喜歡拿財去救濟人家,我有多餘的物質不喜歡去送人家,妳大概就知道這個就叫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那麼今生遇到了怎麼辦?假設這些我都有缺乏,那麼後面還有兩句話:「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來世,下一秒鐘就是了吶!誰不能保證今天晚上睡覺,明天還能活著耶!對不對?所以下一秒鐘就是來世。那妳希望妳的後半輩子、乃至下輩子,比這一輩子更好(這三樣),妳就要知道它的原因在哪裡。我缺財,我就要勤做財布施,因為財布施是因(原因的因),財富是果,任何一種工作都叫做緣,因遇到緣就結果。

就好像這棵樹的長成,它一定有種子,對不對?種子如果沒有土跟水,它會不會發芽長大?所以那個土跟水就是緣,所以種子遇到土跟水,它就會發芽;那麼在它長大過程,妳又給它施肥,它就更健壯,長得健壯了,妳看整棵樹就健康,妳的結果就是非常美好的意思,我們那顆心就是那個種子。那麼妳設想,財布施是那個財富的種子,妳如果沒有丟這個種子,妳再怎麼澆水有沒有用?

民眾甲:沒有用。

師父上人:長不出來,對不對?所以,有的人為什麼很努力工作,他還是得不到對等的回饋?這不能怨老闆、也不能怨這個社會,這只能怨我們自己財布施很少,就是這一回事啊!所以多一點財布施,妳做任何工作都會受用無窮。財布施是因,財富是果,這樣妳就知道,如果我今生缺財,我後半人生怎麼賺錢了吧?它不是去跟老闆要錢的,是我們要去樂善好施「財」這一類。

好!那身體健康這一方面呢?就是無畏布施是因,那麼你們一般講的運動養身就是那些澆水;澆水也許可以井水、也許可以自來水、也許可以礦泉水,那個種子都會發芽嘛!所以勤做無畏布施,未來我們的身體就會健康長壽、心理寧靜祥和。怎麼勤做法布施?妳所知道的這些道理,好比我今天告訴妳的這些,是一種古老祖宗的至上圓滿的智慧,我不吝嗇,我希望告訴妳之後,妳吸收了妳可以運用它,創造妳更好的人生,我是不是在做法布施了?對啊!所以我的智慧就會因為這樣而越來越大、越來越好,所以我就有智慧解決我人生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就沒問題,我就不會不快樂,妳懂嗎?所以常常要做這些事情在妳的人生裡面,那如果妳知道這個理路,妳的問題,剛剛問的就沒有了吶!就可以解決了,妳知道嗎?

民眾甲:平安了!

師父上人:當中要不要花半毛錢?不需要。要有一顆真誠的心,懂嗎?所以好自把這些拿回去運用。

民眾甲:好!謝謝!明白了。

在旁一位民眾乙:非常好!嗯!非常好!

民眾乙:我來晚了!之前沒有聽你說什麼,來晚了!

師父上人:不會啦!諸法因緣生嘛…

 

【廣東行】--廣州市六榕寺六祖堂前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3).jpg

先生頻頻稱讚 師父上人說得實在太好了

 

民眾乙:真的說得非常好,很有用處,這三個東西我記得很清楚,財富、智慧、健康……

師父上人:是!所以要努力去創造啊!要當人生的主人。

民眾乙:有些人很努力得不到回饋,不是怨天尤人,只能怨以前,是不是?來生可能…

師父上人:怨曾經的自己啊!那其實怨曾經的自己也是多餘,要怨現在為什麼我不趕快努力,那如果你體會到這一點,就沒有怨了,因為我在努力,我可以改變命運了。

民眾乙:人家說中國人,很沒有信仰,所以出現很多很多問題,這個…如果我們信那個佛教,是不是個信仰?

師父上人:佛教,要先去正名,是個信仰沒錯,可是信仰有定義,好比說我們講佛教這兩個字,自古以來的佛教本來是個教育。佛寺,「寺」這個東西並不是祈求用的地方,而自古以來是在皇帝底下有九個寺,以前的皇帝、皇朝,皇帝底下管轄有九個寺,那麼另外一個寺底下有個宰相,宰相他管六個部,那麼佛寺是其中一個寺。所以寺是這個意思,中國古時候,國家常設的教育機構叫做「寺」。

民眾乙:哦~

師父上人:所以佛寺是什麼?我們再來了解「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那教育什麼呢?教育讓我們來學習者「覺悟」,這一個地方就叫做佛寺,而不是一種迷信崇拜的地方。那麼佛法是什麼?方法嘛!讓我們覺悟的方法就叫佛法,覺悟用現在講就叫開智慧(剛剛講有智慧),那智慧多好!人人需要啊!所以另外一個叫佛教,教育叫「教」,所以讓我們開智慧的教育就叫做佛教。

所以如果我們沒有自己親身去運作落實,只求佛菩薩保佑我們,那個叫做賄賂、叫做強盜,對不對!我們兩串蕉(指兩手空空)來,求說「六祖惠能祖師,請祢讓我賺一千萬」,為什麼要讓你賺一千萬?你只拿兩串蕉來!那有的人「耶!好說我也拿水果來了啊!」,那叫賄賂,你拿個兩個水果來,我讓你賺一千萬,那他拿四個水果呢?你給他兩千萬,那如果我沒給他呢?他會不會來抱怨?所以這些是我們立朝以來斷層的教育,本來這些貢品很好啊,這些是佛菩薩善巧方便設下的教育工具;當我們拿水果來的時候,看到水果我們要生起恭敬心(對佛菩薩生起恭敬心),感恩佛菩薩給我一個機會拿水果來提醒我自己,我看到水果我想到因果不空。

那麼我們會供花,對不對!你看,現在我們旁邊一大堆花,都在提醒我們,花在佛法代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個意思。那這六個意思就是原因的意思,所以花跟果常常同時嘛,你看!供桌上花跟果,有沒有?它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在拿香祈求拜拜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花想到要有好的原因,才會結那個好的果,所以種善因得善果的意思。那善因是六度,那麼你就要一層一層去了解,那什麼是布施?剛剛講到了,對不對?三個布施!後面還有啊,後面這五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五個是三布施裡的無畏布施跟法布施的細說。「持戒」,一般人好像說「束束縛縛的、限制一堆」,其實不是!戒是一種守規矩、守法的意思,你設想我們全國人民如果都守法、守規矩,那國家本來就可以和和樂樂,是不是?所以這是戒的意思。那戒有廣義的規矩跟狹義的規矩、有層次低的規矩跟層次高的規矩,那不一樣!持得越高的規矩,你的生命品質就會越好。

換言之,「戒」就是三布施裡面的無畏布施的一種。我比個喻,假設:我跟先生你在一起,我知道你是一個有持戒的人,有持戒的人會比較穩定,我是不是跟你在一起會比較安心?有持戒的人不會傷害別人的,你懂嗎!我用白話講好了,守規矩的人不會傷害別人的,我們跟一個守規矩的人在一起,我們是不是會比較安心?那你比較安心,他是不是服務到你的心了?他不會傷害你,是不是等於無畏布施了?所以持戒是屬於三布施裡的無畏布施。再來,修「忍辱」,忍辱就是脾氣好,也不會恨別人、不會嫉妒別人的意思,它相對瞋恨。為什麼要有忍辱?因為我們人有瞋恨心,所以要修忍辱,調和之心。那麼你設想,你跟一個有忍辱之心的人在一起,你是不是會比較安全感?因為你不會被無明火掃到啊!有的人你跟他在一起,他會突然發脾氣,你不知道耶!你會嚇到,對不對?所以你嚇到是不是傷害到了?所以你知道他有忍辱的功夫,你跟他在一起,你會很安定,所以他也服務到你身、心的這一類了,所以他也叫無畏布施。後面「精進」,精進屬於智慧的延續,也就是法布施。一個很精進的人,你有聽過很懶散的人能成就的嗎?

民眾乙:沒有!

師父上人:沒有嘛!努力尚且不一定能成就,更何況懶散,對不對?所以努力叫做精進,那麼精進又不等於努力而已,精進裡有努力,努力不能代表全部的精進,這要拆開來講:精叫專一、專一叫精;進叫努力,不間斷前行叫進,所以精進有努力,加上專一的努力叫做精進。那麼把念頭濃縮在一點,心就會專注,對不對!心專注久了,就得到所謂的禪定,戒定慧的定,依戒得定、依定就開慧,所以你就會有智慧,所以精進才會有智慧,所以它屬於什麼?法布施。

那麼再下去叫「禪定」,禪定也是這個意思,因為我們人心會散亂,散亂的人是沒有智慧的,我們從小到大,長輩都教我們什麼?你遇到事情的時候要冷靜,對不對!有沒有你遇到事情的時候,長輩教你趕快緊張?

民眾乙:不可能!

師父上人:對不對!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緊張雜思多,雜思多智慧就不見了。只有冷靜、心平靜就像一面清淨的湖泊,上面沒有波紋叫很冷靜、很平靜,山河大地照得很清楚,對不對!看得很清楚,這叫智慧。好比一面鏡子,它可以照得我們纖毫畢露,是用這個來比喻。所以我們心平靜下來的時候,自自然然就生出智慧了,所以你們要知道,智慧這件事情跟知識常識是不一樣的,知識常識可以透過我們的廣學多聞得來,智慧沒辦法。換言之,知識常識不能解決我們人生的疑難雜症,它只能讓我們了解問題、發現問題,解決不了問題,要不然你們現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只要上網不是什麼知識都有了嗎?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嗎?不行,對不對?所以佛法自始至終不教我們知識常識,它教我們得到智慧,所以叫「佛」叫「覺悟」嘛,它不是說「知識教、知識法」,不是這樣子!

好!那麼拿回來,那麼智慧到底從哪裡來呢?智慧從平靜的心來。一般只要心越專注、越平靜的人,他自自然然遇到事情就能解決,那個叫智慧。智慧解決了問題之後,就沒事了,也沒有智慧了,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叫「般若無知,起用無所不知」,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本來是什麼都沒有,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就開始起用了,就無所不知,那是我們一切眾生的本能啦!釋迦牟尼佛講什麼?「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這叫圓滿的智慧。所以就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執著心、分別心,這個叫散亂,所以我們沒有智慧。所以為什麼美好的花的原因,其中有一個很重要叫「禪定」,就是教我們平常要修平靜、修專注,沒有我們的事情,不要去想太多,懂嗎!好好把當下完整好,你心就會專注、就會平靜,這時候你是有智慧的。所以禪定對治我們的散亂,這個叫做法布施。

那麼最後就不用講,最後那個「般若」是西域用詞,中文叫「智慧」,智慧當然就法布施啊!所以這六個如果做到的人,他供的果、供的人生之果就一定美好,什麼叫美好的人生之果?就是你們人生的境界本來就應該是好的。我們從結果論來看,如果是不如意的,濃縮回來往回看,那一定是我們六度萬行有瑕疵、做得有瑕疵,所以這是一種教育。這個教育,好說也被現在的最先進的量子力學家,去發現了它的原則原理,最後的這些所謂微中子的組合,整個宇宙就是這些微中子組合,它的形成就是人的意念跑出來的。人的意念有好、有壞,壞的就產生了不好的人生境界,好的就產生好的人生境界,所以為什麼要學習。這時候再拉回來講信仰才有辦法去講,要不然說,我們的信仰到底是迷信的、還是正信的,我們會不知道,所以未解之前,信與不信都是迷信,我們得花一點時間去了解一下什麼是真正的佛法、什麼是真正佛教,那這些古師大德在表達什麼,我們不能只是拿一柱香在那邊什麼也不知道!莫名其妙啊!對不對?

那「香」代表什麼?香在佛法代表「信」,信用那個信、自信那個信,那麼它叫信香,它也有一個宣示的意味,好像運動會運動員宣示「我不能打類固醇、我不能取巧…」,宣示的意思。那麼宣示了什麼東西呢?影響力!這邊燃香,我們鼻子會聞到,我們被影響了,那「香」相對「臭」,所以香代表美好,臭代表不好,所以我們要燃香。所以當我們點香的時候,我們就感恩佛菩薩,透過這柱香提醒我自己,我要燃出我內在的美好去影響我周邊的人;換言之就是去服務他們,去讓周邊的人,因為我而得到美好。那麼你這個人如果在你的生活當中,隨時隨處都是這麼樣的運作的話,我相信你這個人的命運一定好到不行,因為你是眾人所需,眾人所需的人不太會消失,對不對!會被人家自自然然照顧得好好的,懂嗎?所以那個香的意義在那邊,燃起香。

香在佛家而言,有更深層的意義,它代表「戒、定、慧」。我們內在要有戒,剛剛講守規矩,對不對!那守規矩久的人,他就會得到心平靜,有一些取巧的人他不會守規矩的,取巧的人心是不平靜的,每天在那邊激盪嘛!所以守規矩相對是為了要我們平靜的,平靜久了、這個功夫深了,就叫做定、禪定。剛剛有講,禪定生智慧,不就解決了嗎?所有一切人生會有問題,就是因為智慧欠缺而不能去解決,如果你現在智慧圓滿了,請問你會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叫做沒智慧,能解決問題叫做智慧,所以智慧圓滿,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那人生幸福美滿;所以一柱香有這麼大的義理在。所以你們來到這邊燃香、拜佛,不要枉費了吶!入寶山不得空手歸啊,對不對?寶到處都是,是我們會不會拿,所以善於去撈寶,是不是?你看,要撈寶!

所以如果是這樣,那這「信」講太好了啊!你堅信它你才會去理解它,你不信的東西,你不會花時間去理解的,所以有四分證「信、解、行、證」,你相信了你去了解它,了解得透徹你就做得非常圓滿,不會有閃失,做得非常肯切,你就會證實到美好的人生結果,就這四個字。所以第一個字也可以是剛剛先生講的信仰,如果是這一種非常深度的信仰,那大家來;如果是含糊不清的信仰,還是停一下好。

民眾乙:一般人有了信仰之後,就是充實很多,就方向就明確了,做人的方向好吧!不然就迷迷糊糊的。

師父上人:對對對!

民眾乙:沒有信仰啊!

師父上人:所以很多人上不上、下不下。

民眾乙:外國…美國、歐美那裡,很多都有信仰,就是伊斯蘭也是信仰,像那個印度啊、什麼都是…

師父上人:方向再去深入理論,再加上善巧的方法,就解決人生了,是這麼一回事,看諸位還有什麼疑惑?

民眾乙:很多!

師父上人:所以它引流在所謂的這些有為物質,無非是色、聲、香、味、觸,那我們就要接觸清淨的啊!好比音聲、佛音、梵音一如,它可以有文字、無文字。那麼如果我們心清淨衍流出來的音聲就清淨,清淨音可以去淨化一切的有為,好比說……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

 

【廣東行】--廣州市六榕寺六祖堂前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1).jpg

元和妙音 攝受四方

 

我們說「音通心地,聲達性海,梵音潺潺流」,就是說這也是一種禪宗的一種主義,所以離文字相是更正確。諸位,你們是不是還有下一個?時間?還有一點?

民眾乙:你經常在這裡說?

師父上人:沒有!我第一次來,我是跟著大家來。

民眾乙:很少看見你。您來自哪裡?

師父上人:我們來自台灣

民眾乙:台灣?OK, from Taiwan.

師父上人:Yes. 對!跟著他們一起來

民眾乙:你們一起的吧?

師父上人:是是是!一起的。

民眾乙:是不是搞節目?

師父上人:你們是不是搞節目的?

學員:在紀錄。

民眾乙:專程來…?

師父上人:也不是專程啦!

民眾乙:推動一下宗教信仰?

學員:沒有!沒有!來參訪。

師父上人:是推動一下教育,紀錄一些教育,然後參訪。

 

【廣東行】--廣州市六榕寺六祖堂前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4).jpg

寺方管員 歡喜聞法
 

寺方人員:我們那邊的祖庭,可以到裡面去拜一下。

師父上人:可以啊!其實是禮敬,剛剛的音聲是一些梵音。如果在裡面我們可以梵音禮讚嗎?沒關係嗎?謝謝!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師父上人:我們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那麼,我們眾生總是依妄起用、茫茫然,於是產生了這六道輪迴、十法界、這些汙染、清淨的一個世界。那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偏偏我們眾生老是沾染塵埃,可是還是從「心」由「我」所造,對不對?我心所造一切萬物,所以在「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的世界裡面,我們不能不知道整個虛空法界,我們自己的人生,自己是主宰、自己是什麼?是主人!不能依他性。所以佛法講到最後是什麼?自性吶!本然吶!每一位佛都是自性起用,做回自己本來真佛,而不是依他。所以祂們是老前輩,祂們把過來路、來時路告訴了我們,也祈求、也希望我們能夠相信自己。

畢竟剛剛講的那個信,一個字有六個層面;第一「信自」,相信自己,佛是自己成的,不是別人成的。第二再來「信他」-外在,比如說信佛的,這些佛菩薩就是「他」,祂們是對的,我們相信祂的教誨,我們照著祂的教誨來運作我們的人生,我們當然各個得到保佑啊,是不是?那麼第三個你才能去「信因、信果」,因果嘛!第四「信理、信事」,我們世界的存在有背後的原則原理、理體,有我們現在眼前看到的這些現象、事相。所以一個信字具足這六個層面「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當我們這一個真信起用的時候,我們才堪稱為「解、行、證」,如果這個信願不足,我們當中這六個有漏掉一個,我們很難透過佛法的禮拜,而得到真實究竟的圓滿人生。

所以也教著我們秉持《金剛經》的什麼?離四相、四見,「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麼因為這個整個世界,就像六祖匾額旁邊講的這句話,也是《金剛經)裡面的一個非常標準經典的意思:「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教著我們眾生應作如是觀,應該這樣看待,那麼如果我們這樣看待的話,像露水早上出來,太陽還沒有完全出來就不見了,對不對?我們人生就像這件事情,這麼短暫。所以教著我們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一切法把它看淡,一切人事物用一種心態過人生,其實就可以解決了,什麼心態呢?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時時是好時,反正我們活的人生都「是是是、好好好、對對對」就解決了,剩下一個就是:「一切的存在只有我自己是一個學生,一切的眾生都是我的老師。」

 

【廣東行】--廣州市六榕寺六祖堂前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6).jpg

寺方恭請  師父上人入祖庭開示(庭實不對外開放),唯有 師父上人方能

 

那你說,有的人做壞事,怎麼是我的老師呢?他不是做壞事,他是用這樣的示現來教育我,教我不要像他一樣不好,我的人生就會變好。那麼有在行善做好事的人呢?他用這樣的形式來教育我,希望我跟著這樣學習,我的人生也會變好。你看,沒有一件事情是不好的,所以我們古人也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行不是湊三個就有我的老師;第一個我「自己」,第二個是「善人」,第三個「惡人」,這三個湊在一起,就是我的老師,所以善於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感謝啦!不佔用大家的時間。

民眾甲: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看到這個…最近一整年發生的事情?

師父上人:我們的阿賴耶識田本來就有一些種子,我常用一個形容詞;我們的人生就像是看電影一樣,電影有投影機,投影機裡面有底片,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是那個投影片底片,「底片」;那麼透過鏡頭打出來在布幕上,像整個畫面,裡面有我們喜歡、我們不喜歡,那麼這個喜不喜歡,我們沒辦法用橡皮擦把它擦掉,要回來換底片。所以在拜佛的過程,在一種因緣聚合的狀態底下,時空會突破;就是說我們原的這些底片會冒出來,所以我們會有看到這些化境是正常的,可是就像我剛剛講的,我們像開車一樣,不要顧慮這些,這些的現象就好像…

民眾甲:這些是正常的啊?

師父上人:這是正常的,當然不正確,正常不等於正確啊!妳懂嗎?正常就是它本來存在嘛!本來存在可是我們不喜歡叫不正確,所以就像行道樹一樣,我們專注在我們的專心拜佛就好了,有任何境界出來,知道有,可是不打緊,不理它就好,不執著!不執著境界,什麼境界都好。今天如果妳拜佛,看到一個佛菩薩來了,妳會不會特別高興?特別高興也不行,那叫執著,妳懂嗎?佛菩薩來了我知道,感恩!祂是來鼓勵我的,可是我的工作是在真正拜佛,我剛剛不是有講「活在當下」嗎?妳才有辦法透過拜佛訓練到一心不亂,如果妳有打岔出去,就沒辦法一心不亂了,妳懂嗎?

民眾:每次我拜佛的時候,它就是這個…,這一年發生的事情,就會馬上就會出現在我的眼前。就是比如說:誰家死人了,然後到那一天,果然那個給我打電話,然後就是說他兒子死了、誰家死了…,結果就這個事情,我馬上就能知道,不知道為什麼?

師父上人:我剛剛講,這是一種因緣會遇,我們講佛家有四句話「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第三句叫因緣會遇,像這個因緣到底是什麼緣?不等、不定性!所以諸法因緣生、因緣滅,這是依俗來講,俗諦;真諦,那真諦來講,妳自性匯歸,哪有什麼這些問題?這是因為我們會妄、起妄念,執著也是妄念,妳被它牽引了也是妄念,所以在當中還是得去訓練定靜的功夫,有這些現象沒錯,正常!我們剛剛講,一定有過去原因會產生結果,這叫正常;正常也就是自然,自然法則,可是它不一定是妳如意的,所以我叫不一定正確,所以專注在自己的拜佛的專注就對了。所以很多修行的人,他都有一些功課要做,那為什麼修的人多,得到好處的人少?妳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的功課、他的理論、方法錯了,懂嗎?那麼你們可能是在方法錯而不是理論錯,拜佛是好的理論,可是方法是什麼呢?方法就是「專注」,你們不夠專注,會被打忿。

那這些相出來也就是在訓練妳,到底考試考得過、考不過(拜佛這件事)?那妳會打忿就沒考過啊!趕快再回來補,好好回來讀這一科,懂嗎?認真拜就好了,一有現象出來了,不理它,繼續拜!這樣好一陣時間過去,這些阿賴耶識田的這些印象種子才會剝落,好一陣子之後才會沒有,才會越拜越清淨。剛開始一定都有揚塵,我比個喻:我們現在在這邊掃地,假設灰塵很厚,我們掃地是為了幹嘛?

民眾甲:乾淨!

師父上人:那麼,我們掃的時候是不是會揚塵?灰塵飛起來,我們會以為我們越掃越髒,因為沒掃沒有揚塵,我鼻子不會被嗆到啊!可是越掃越髒,這時候是不是正常?正常,可是這個揚塵不正確,所以我們不管揚塵,繼續掃、繼續掃,掃到揚塵越來越少、越來越少…,掃到完全妳怎麼掃都沒揚塵,表示乾淨了。所以妳那些畫面好像這些揚塵,懂嗎?妳還是要專注在妳的掃地,妳不能揚塵上來「唉呀!怎麼辦?不掃了!」,地板永遠不會乾淨。

民眾乙:非常好。

師父上人:這樣可以理解嗎?

民眾甲:嗯!說的涵意…

民眾乙:我理解了!我理解了!他比喻的非常恰當,你有沒有寫書?我買你一本書。

師父上人:(師父詢問學員)你們有(《明覺講紀》法寶)嗎?我不做商業的!這只送不賣,這是學生上課的時候,把我說的謄寫下來…

民眾乙:可以請教您貴姓嗎?

師父上人:我姓蔡

民眾乙:大師?蔡大師是不是?

師父上人:不敢啦!不敢啦!末學弘聖。

民眾乙:台灣的,是不是?

師父上人:是!是!是!

民眾們:這 師父說的非常好、非常好!

師父上人:所以儘管掃地,專注在我們的掃地,掃地知道喔?比喻是我們的拜佛。

民眾乙:這裡有沒有聯絡的資料?

師父上人:那請他們是不是留給紋宏他們?……明白了?

民眾甲:明白了!

師父上人:明白就好自努力了!

民眾甲:就什麼…每一年拜佛的時候,然後它就是這一年發生的事什麼的…,就是傳到我那個情境,馬上就那個出現,然後這一年就會發生什麼事情、發生什麼事情,很奇怪的?我都覺得?

師父上人:因為少見多怪啦!沒關係啦!揚塵是正常的。沒掃過地的,揚塵他會覺得很奇怪,一輩子沒掃過地的那種人,第一次掃地揚塵「咦?怎麼會這樣子?」

寺方人員:在銷售,這邊不行…(按:學員以法寶跟民眾結緣,寺方以為在銷售東西)

師父上人:是啊!入境隨俗,要尊重人家,對不對!一定是要尊重寺方。

民眾乙:什麼時候回台灣?

師父上人:我~後天嗎?明天!

民眾乙:什麼時候再來中國?

師父上人:不知道耶!我都是隨順、恆順眾生,人家帶我來,我就來。

民眾乙:這麼多人陪你一起來?

師父上人:帶我來。

民眾乙:你這個專業新聞團,好像!這麼多這個記者。

師父上人:有CD呀!看這位先生,也可以給.......

民眾乙:我很常聽他們說,但是沒有一次像你說得這麼好!我聽很多人說了啊,但是你說得很好!真的!

師父上人:佛法是活的。

民眾乙:很精闢!那個道理很簡單,你很能讓人家理解,還有我想問你一句話就是,很多人做事不認真、分心了,是什麼原因?

師父上人:習氣!我們與生俱來有妄念的習氣,習氣習慣嘛,習慣很深叫習氣。

民眾乙:哦~~

師父上人:那麼一般我們講,這輩子從小養成的叫習慣,加上上輩子無量劫的那個叫習氣,所以當然不容易啊!換言之,在修行的人只是在修一件事情而已,放下習氣而已,就這一件事情。

民眾乙:放下「習?…?」

師父上人:習氣!空氣的氣,習慣。

民眾乙:那個習氣放下來就可以?(放下)習氣就安定?就能認真做個什麼事了?

師父上人:對!對!沒錯!

民眾乙:那個習氣,是與生俱來的是不是?

師父上人:那是所有人都有,上輩子帶來的!

民眾乙:上輩子帶過來的?

師父上人:對對對!所以你看每個人的習慣,來到這輩子都會不一樣,這是上輩子的…

民眾乙:我聽很多說了,就很多東西都是上輩子留給你的,好像這個人的命運,很多是以前…,怎麼留給你的?

師父上人:應該這樣講,我們自己帶來,我們自己帶來!

民眾乙:可以改變嗎?

師父上人:可以改變!

民眾乙:可以改變,可是你推不了,以前上輩子留給你的東西,你拿不掉嗎?可以調整、改造嗎?

師父上人:拿不掉!可以改造!

民眾乙:哦~~

師父上人:可以改造,靠自己就可以。

民眾乙:靠自己?

師父上人:是啊!一定是這樣!如果靠自己不行,那就不叫真理。

民眾乙:哦~~

師父上人:我要你同意才可以,那你不同意,我怎麼辦?我人生不就被你控制嗎?這不合理的,你知道嗎!是我們有沒有理解、肯不肯去做,理解要正確,正確的肯去做,誰都可以改變命運,靠自己就可以。對啊!如果從這個角度,算命仙就沒工作了,你懂嗎?

 

【廣東行】--廣州市六榕寺六祖堂前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5).jpg

先生喜聞正法,拿著《明覺講紀》希望從中能學得更深

 

民眾乙:這個書你寫的啊?

師父上人:是他們把我的話,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就像這樣錄音完之後,他們回去謄成文字。

民眾乙:我要慢慢研究看看

師父上人:可以!不嫌棄的話。

民眾乙:你剛剛說的話,內容有些在裡面嗎?

學員:應該吧!大部份…

師父上人:我講完我都丟掉了。

民眾:那就不用錄音了,用看的就好了。

民眾丙:那我請教您,師父!那您佛法最終的宗旨,您可以概括幾句話嗎?

師父上人:佛法,最終就是要妳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我們用比較白話講,就是教妳生命裡面毫無煩惱憂慮牽掛,所有的煩惱憂慮牽掛都可以去轉化成智慧,所以煩惱即菩提,那麼如果在有為法,這是一個終極,因為妳剛剛問到終極嘛,就是開智慧而已。那麼如果降下來,它的做法是什麼?我套一句當年鳥窠禪師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妳就可以得到你們過年喜歡的歲歲平安,諸惡莫作是因,歲歲平安是果,眾善奉行是因,年年如意是果。

民眾丙:那三界在哪裡呢?您出了三界?三界在哪裡?

師父上人:三界就是我們的煩惱宅啊!三界就是煩惱的代稱詞,也就是你們講的六道輪迴呀!

民眾丙:那您出了三界沒有呢?

師父上人:我不知道啊!道本圓成不用修證,見聞覺知本自圓寂,本來乾乾淨淨的,哪裡有三界?哪裡還有一個三界要脫離,是嗎?所以我不知道耶!

民眾丙:阿彌陀佛!請問善知識,佛的知見是什麼?

師父上人:佛本無知見,所以祖師西來本無意,只箇覓你本心目,只是告訴你們,你們要回到本來面目而已,它哪有什麼意思。所以佛知、佛見也是因…

民眾丙:那你見到了你本來面目了嗎?

師父上人:也是因應眾生吶!眾生見到,我就見到啊!可以嗎?

民眾丙(向 師父上人深深鞠躬):阿彌陀佛!

 

【廣東行】--廣州市六榕寺六祖堂前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7).jpg
深感幸遇明師開示 虔誠鞠躬禮敬

 

師父上人:時間到了嗎?好啊!那我先告辭了哦!

民眾丙:感恩~阿彌陀佛!感恩善知識。

師父上人:不會!不會!不客氣!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31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March 1st, 2014

 

2014年3月1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1030301日,20:35~22: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

紀錄組恭敬整理

 

現在學習成長的人很多,也不乏極力想去改善自己人生的人,而在宗教裡面打轉的人也不計其數很多人會疑惑說學習到最後怎麼會得到「兇」跟「吉」這兩件事情照理說學習等於「吉」可是很多世間人在學習的過程跟果報裡面,常常不能夠對等怎麼學了之後反而得到的是「兇」所謂兇就是禍,就是不如意就是也許沒有比原來的更好還比原來的更糟常常會有這些疑惑許多人就會因為這樣的一種對應關係而產生疑惑更回過頭來質疑古聖先賢的智慧之學質疑跟懷疑「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的理路這個實在是屬於一種冤枉的生命狀態

當然現在的學習的環境不比以前,指的是在唐朝乃至於更久的古早時候這種問題本來就已經存在了更何況是現在污濁的環境跟人心的偏頗,遠比那個時代來得更惡劣的時代,更不能夠去理解尚且我們這一個時代,至少已經將古老祖宗的正常、正確的生命之學斷層了兩百多年,已經斷層了那麼久了我們現在人更沒有一些蛛絲馬跡可以去重塑回來這一個因果理路以致於現在的人不信因果。「不信」,不是本來他就有一個智慧判別,重塑他的一種分別心裡面的判定的不信而是因為太久沒有這種理路了人常常是這樣熟悉的就會很認同,可是熟悉的認同不一定是正確,可是對於不熟悉的、超出他經驗法則的,就先選擇不認同,可是不認同的不一定是錯誤現在之所以要常常去提倡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因也就在此

好像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海峽的另一岸毛澤東,提倡文化大革命,要毀掉傳統文化教育有時候這是一種政治因素,剛好是政治因素的一種對應人有時候很好玩,我跟你是對立的,凡是任何做法都要是對立的要不然就是偷偷學。剛好那時候的蔣介石在台灣,對岸選擇要破壞文化,那時候台灣就有一個「復興中華文化運動」,是不是真正了解中華文化而要去復興有時候不是這樣子,是剛好一種冥合、巧合,對岸在反傳統文化,我們就要跟他們相反。所以我們反對他,就是把他復興回來!因此我們台灣這塊寶地的人民,從這個角度來講,一種冥合的命運當中,似乎比對岸還有福報一點古人講:不得以少善根因緣福德而遇此大法!或者是我們講,從有人修淨土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角度,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得生彼國!所以這一個善根福德因緣對一個學習者非常重要,如果少了一點,他遇不到、不能了解、也不能去落實,所以等於「空」,又回到了那一種空性,空性還好,空性顯出來的那個「無」,沒有幸福美滿人生的那個生命狀態!所以這是非常可惜。

我們拉到前面講的那一段,為什麼有的人相信、有人不信?這個「為什麼」其實不太重要,可是我們要去了解,為什麼我們「要相信」比較重要?因為只有你相信才能去做到。剛剛講的善根,就是所謂的能信、能解,一個人能夠對古老祖宗、聖賢、乃至這些傳統文化的信任、了解,這個就是一個人的善根了。相反的你不相信、不了解它,你就沒有動力會去落實它跟落實得正確!第一個你不相信,自然你就不會有動力,再來你不了解它,你做得不會正確。理論錯了,就不會得到真正符合大自然法則的一種理路。因此,所謂的福德、福報,也就是能「行」,行動,一個能「信」、能「解」加上能「行」的人,他比較有善緣遇到好因緣,這個好因緣不是指婚姻的那個姻緣,而是人生的一種生命昇華的一種機會跟條件,這個叫好因緣。你比較容易遇到,畢竟從理路上講「感應道交,絕不失時」,你沒有這個善的感,跟能解、能信的感,你就應不到那些善知識來教導我們,就是一般講佛菩薩、聖賢的這些生命一旦你有了之後,你感得的層次,又關乎到你的善根跟福德的深淺如果一個善根比較深的、福德比較豐厚的他就可以感得比較高層次的生命體。

這個用一個我們學制上的比喻來講好比一個人讀書,他本來的同一科目的涵養比較深,他的基礎比較厚,他自自然然能夠去學比較高層次的同一科,就有年級的不同在這個時代,不容易看得出這個理路因為這個時代的學制是以「時間」、「金錢」為考量,你花多少錢去買多少學分基本上時間過了就可以得到。在大的教育體制裡面,只有少數是憑實力現在好像憑金錢跟時間混過去就有了,對不對?所以這一個角度是不算數的。我們要回溯到老祖宗的教育─私塾教育」,同一班可能有的人讀了30年了還不能畢業,有的人只讀了67年就畢業了,為什麼?因為老祖宗的智慧之學論實質不論形式,不像現在的國民教育,12年到了,保證畢業!只是保證畢業並不一定保證你有那個學識涵養。可是老祖宗不是這樣,老祖宗是保證你有學識涵養就等於你畢業!這個學識涵養,如果從佛法更高層次出世法的角度來講,還得保證你必須做到而不只是你知道而已我們前面講的世間法還只是你知道,知道並不一定只是背,你可以跟人家應對進退的很紮實的涵養那麼涵養從哪裡來?從「做到」得來!

所以老祖宗的教育跟現在的教育不一樣為什麼一直強調這個教育的不同?因為這個教育的不同產生我們現代的社會現象,跟古時候社會的現象不同現在的社會現象常數來講是比較混濁一點災難也多了一點。我們現在講到極至人最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們這一個時代,人們的死亡幾乎都是一群一群的,占大多數。以前都是一個一個兩三個兩三個現在都是一整群從形象的因果論來講大家其實是很好理解的,因為,你看現在的「眾生」,就是人類所需求的這個眾生譬如說光是「吃」這一部份、「殺生」這一件事,現在的眾生也都是一群一群死掉的。所以,因果它本來就是一種自然率,我們一般講「反撲」,其實那個「反」不太對因為它是正常,正常就沒有一個反。正常,你本來做這些事情就會有那個結果,所以沒有什麼反撲的說法是人的對立性、分別心產生了這種用詞的差別。我們人是習慣的動物只要習慣了某種生命狀態我們就變那個樣子,所以古老祖宗的教學讓我們從小習慣什麼?「讓」!讓久了、習慣了、心清淨心清淨久了就習慣了所謂的佛家講的「定功」、「禪定」。

「定功」、「禪定」有什麼重要呢?現在的學術、現在的科學發展非常的快速昌進可是為什麼怎麼發展,都改善不了我們生命、總生命總和的問題而且越發展好像越了解宇宙的原則原理可是越達不到「禪定」的原因在哪裡?這也就是教育本身方向的偏頗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是以競爭為基石競爭,從小就教我們怎麼跟人家「比」所以現在的運動也都一定要來個「比」本來是「養生為始,證道為歸」,運動是一種健身,健身是一種工具讓我們身體有比較良性運作的動能,去運作我們靈性昇華的目的。可是我們第一個念頭:競爭,靈性就降低了,靈性就是那個「念」起心動念決定,我們活著必須要用工具來藉這個假,去從事那個真實的生命目標現在這個競爭為首要而擴大,就造成了鬥爭鬥爭不成就開始要戰爭了戰爭的結果就是毀滅所以現在所有的科學發展,你們有沒有發現最高度的那一種國家機密都在幹嘛?製造武器,都在想怎麼樣殺人,對不對?怎麼樣殺掉對方,我就贏了,將製造武器定位最高度國家機密!所以目標也就是一般人講的態度,態度就決定了一切了信心成就一切加上他們對這樣的一個方向具足了完滿的信心所以地球往毀滅的路徑走是必然的。

如果沒有重拾我們前面講的復興中華文化運動,或者是恢復傳統文化教育的話,地球往毀滅是必然的,我們任何人都逃不過,只是時間問題可是如果在一個這麼小的地球裡面有一小撮人他願意去重拾古老祖宗那種以「讓」,讓盡天下而得天下,以自卑尊人的一種基礎理論去學修成長的話,去影響他的家庭、他的生活、他的族群。如果是這樣的話有一小撮人就夠維持(不讓)這種負面能量的不斷增長所以現在在學修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可是回到我們前面講的那一段,很多人在這個路途上會有疑惑為什麼學了可是學了之後還是有負面的果報產生然後就對這些因果理路產生質疑倫理、道德這兩件事情,大家雖然勉強去接受它前面加個勉強,就不是照單全收就是反正目前的普世價值,似乎還不敢去否定倫理、道德所以我也照著這樣子去理解吧!這個裡面缺乏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如果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信心」跟「信任」沒有的話,那件事情就不會有正向發展它只是停留在一種學術這一種學術,就達不到老祖宗的私塾教育的果報:會得定。換言之,這一種學術得不到定,得不到定的人只有知識常識,絕對不會有智慧。

要運作人生一定要靠著智慧如果以佛法來講,前面還得加上兩個字叫「高度」高度的智慧才有辦法。因為生命的問題不是只有人道,也不是只有這一顆小的地球而已所以如果沒有高度的智慧,我們現在人遇到生、老、病、死、苦統統解決不了因為你只有很淺的智慧!你可以去改善它,卻不能解決它改善頂多也只是治標不能治根這不符合真正的生命常態,所以學習成長這件事情在這個時代就相對重要那麼我們第一件事情把它搞清楚,為什麼有的人透過學習會有好的結果?有的人卻有不好的結果我們就要去了解因果通三世這裡面有很複雜的因素有一部份是三世的問題有一部份是什麼?是自己做的正確與否的問題我們的認知跟我們的實際行為有落差所以要有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理論」加上正確的「方法」這三個條件,才有辦法達到一個圓滿的修行運作,如果這三個其中少一個,統統達不到

也就是說,你的種善因得善果可能就會有瑕疵而這一個瑕疵你不知道這三個其中出問題如果這三個其中有一個分毫的不到位這個因果理路也就會有障礙它只是程度的問題有的人說「我認為我做很大的善事,可是我得到一點點」,那麼有的人是「我認為我做很大的善事,可是完全沒得到」有的人是「我認為我做很大的善事,可是得到的卻是相反的、是負面的」你看它有層次,不一樣這也就是這三個(理論、方向、方法)的關鍵不等加上過去生今世因、來世果有的人他去了解到、看到現在的社會現象說:「本來很有衝勁,要接受古老祖宗的智慧學習成長可是看到社會現象就打退堂鼓」為什麼?因為現在社會現象太多十惡不做、奸巧這些完全不符合聖賢的正向理路的人的人生運作可是他的結果卻還不錯。比如:生活過得還不錯犯罪也都不會被抓被抓了還過得更好…等等,然後欠稅…等。可是我們欠一點點稅政府一直逼著我們要,別人欠了幾十億,卻沒事就有這種不平出來這是現象,現象背後一定有原因簡單講就是說:有人,人生的起心動念、言行造作並不好可是他的人生果報好像滿享受的、受用滿好的這樣就讓別人產生疑惑了!

反過來是什麼?身邊又看到很多很苦悲的人我們定位為他很良善也很努力怎麼人生的果報還是很苦悲要什麼沒什麼受盡屈辱,怎麼有這樣的境界?當然這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三世因果的問題了一個人如果在這輩子很努力的去學修成長加上他很勤奮地自我修正,把持住自己符合古老祖宗的良善的特質而眼前沒有好的結果,這是因為他過去生不符合他這一世的結果是過去生種下的因現在得的果跟這一輩子的良善無關。無關是從他的對應上來講無關,可是他的連結關係他還是有相關的。可能過去生的造惡,造成了這一輩子的悲苦也因為他這輩子的良善,而讓悲苦減輕了卻不自知而周邊的人看到也不知道這個理路,更不知道其實惡報已經在減輕了只是他過去生的造惡太大了所以這一輩子本來要悲苦。假設悲苦一百分好了因為他的行善,讓他只悲苦了八十分這樣就叫做進步了。從個人感受上而不跟外在的人比較的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加上他了解這一個理路,繼續堅持下去他的做善、為善,符合倫常、道德、因果這樣的生命理路的運作他未來的苦報,就是過去生產生而這一輩子受的苦報就會加速縮短、減輕,進而會累積出新的果報。這個新的果報就是一種善的善果,美好的意思這樣子就叫改變人生了,所以它的理路是這樣

那麼在這一輩子的後半輩子就看得到的果報,我們一般稱為「花報」先開花後結果;換言之,下一輩子我們斷氣之後的後面那一輩子,就叫做「後報」花報跟後報,來世的意思。如果一個人的花報已經好到不行了那麼他的後報,就是下輩子一定會比當今的花報好上幾億倍、幾千倍不等,總之會更好就對了。反過來說呢?有的人這輩子不符合倫理、道德、因果的理路,為非作歹,可是他享受無盡,這一個享受的果,是過去生他曾經造善得來的,而不是這一輩子的為惡。這一輩子的為惡可能讓他更冤枉,也許他的造善讓他得一百分的美好的果報,可是因為這一輩子的為惡,讓他折損掉了,一般講「折福」折掉了,折掉之後,讓他可能變成八十分的好的果報受用,如果他繼續的話他又會再折,一分一分這樣折下去,折、折折到沒有的時候,他這一輩子的造作的因果就會現前。如果他的花報,那就會更慘,花報可能比他現在受用的折掉的會還慘,更慘之後,來世的果報又會更慘上幾百億倍,就是這一個理路。

古時候有一個故事:一個有錢的員外,很努力的賺錢,可是他努力的方向都是怎麼算計人,努力有很多種,所以才講「八正道」,不是八邪道。我們現在的人,通用用詞都是中性的,「你要努力哦!努力等於成功哦!」這句話在中性來看待是沒錯的,可是如果你定義它的方向目標錯了,這句話就是錯了,「你要努力搶劫喔!努力搶劫等於」對不對?搶劫是錯的,所以是惡;「努力行善」,那又對了!所以你看,「努力」是中性的。如果我們學到常常以這種無分別心,去認知這些專有名詞,我們會學得非常快速,因為第一個我們的障礙去除!我們第一個障礙,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講的意識型態、價值判斷、定義。所謂的定義,你定義如你意的你就歡喜,歡喜心是好的,產生好能量運作你好的命運;如果你的定義跟人家的定義的不符合,你就產生煩惱心。煩惱心是負面能量,你就開始把你的善的命,慢慢運轉命運,運轉成比較不好的,所以這一件事情非常重要。

所以如果講深度一點,佛法在教我們學修是叫我們離「相」,要離什麼相?離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祂也教著我們「依義不依語」,依照佛法的意思就好了,不要捉摸在那個文詞術語上的習慣,習慣會害慘了人。連你的好習慣都有可能會害慘你,因為好習慣只是種善因、得善果,得善果如果你還執著放不下,你還是超越不了六道輪迴,那是一個相對我們現在人道的生命更超越的一種境界,現在先不講。先回來剛剛講的故事:那個員外很努力,在村莊裡成為一個富可敵國的長老,到了年老的時候,預期自己快死了、沒多少生命了。古時候的人最重要就是傳承,把自己的家業傳給兒子,好說他還有一個兒子還滿有才情。有一天就找兒子來,躺在病床說:「兒子、兒子啊!我現在要把我們家最重要的傳家之寶傳給你」,兒子當然就很慎重的去收取,那傳家之寶是什麼?「我們家有一個秤子」,古時候做生意不都有秤子嗎?現在中藥行還有吧?以前我小時候都在中藥行看的,那個秤子。

他說:「秤子?秤子沒什麼!怎麼會是傳家寶?有什麼好珍貴的?」「不,不,不!這個秤子是有玄機的,這個秤子讓我們興家致富」,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秤子是一種烏木做的空心的秤子,裡面會裝了些水銀,以前人說汞,水銀就會跑來跑去!一般人講的可以「重出輕入」!跟人家買的時候就調一下,我們家這個秤子秤出的重量顯得比較輕,所以同樣的價格可以買比較多貨物回來。而當我們賣出去的時候,我們就將秤子調比較重一點,人家給我們一樣的錢,就買到比較少的貨物,這樣是不是叫做偷斤減兩,員外這一生就是靠著偷斤減兩而興家致富。當然這一段是有瑕疵的講法,這是應世間人的說法,偷斤減兩怎麼會興家致富呢?所以他以為這樣,他就把偷斤減兩的實情告訴了他的孩子,兒子自幼接受聖賢教育,剛開始聽到要接受傳家寶很開心,後來聽到這一段陳述,越聽冷汗直流、越來越害怕、越來越覺得很丟臉「我的父親怎麼會用這種方法興家致富?」他讀聖賢教育,覺得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是損德的行為。

你看,這個理路就是我們剛剛講的,員外這一輩子在村莊裡是有錢第一名,第一名跟第二名差距很大。譬如說四百公尺的接力賽,第一隊的第四棒差距其他隊的第一棒,差距兩百公尺跑在第一,你看這是穩贏的,對不對?員外的財富就像這樣,別人跟他的落差太大了。沒多久員外去世了,這個兒子有孝心,也讀聖賢教育,心想說,不行!不行!我一定要幫我爸爸補一點陰德回來,這樣子的行為太糟糕了!所以他就很努力的在村莊捐錢。以前最大的捐錢,士紳捐財富大都用在鋪路、造橋,鋪路造橋救濟貧苦人家,所以成為了村莊的大善人,大家也很喜歡他。這樣的日子一天一天過,他本來生了兩個孩子,結果卻相繼死亡,這時候他就心生怨恨了。他怨恨老天,跟老天說:我為了我爸爸已經做了這麼多善事了,雖然知道爸爸這樣偷斤減兩是不道德的行為,可是也幫他補做了很多善事,為什麼我們家最後還是發生兩個孩子死掉的災難。

他的抱怨可能被天庭收到了,他自己覺得受冤屈了,天神無奈的說:「唉!實在是不懂事,這樣一直冤枉我們」,玉皇大帝可能覺得很難受,有一天就派個人下凡,下凡去他的夢境,作夢。因為他可能沒神通,就比較麻煩一點,派人進去他的夢境,就像你們現在打電話一樣,打電話給他,「秘書長,去跟他講一下」。所以他在夢中,看到了一個天神下凡,他當然先把怨言告訴祂,然後天神祂就跟他解釋說:「不是!因為你老爸本來就是這樣子,以前的福報本來會比這輩子好太多太多;假設說他本來這輩子應該賺得的五千億,是依照他以前積德行善所獲得。可是這輩子因為他的偷斤減兩、損德,把他的福報減得只剩下二百億而已。」二百億對一般人很多了,以前可能一個人一輩子都賺不到一千萬,而他有二百億,這樣的對比。他說:「對啊、對啊、這個我可以理解,所以我很努力幫他做善事了,為什麼我的兒子還會死掉?」

祂說:「不是、不是、細細聽來」,天神就跟他講說:「不是!是本來天上為了處罰他,因為他的德損得太超過了,所以天上覺得他的錢雖然損掉,但是仍然不夠去償還他先前的失德的,所以派了兩個天神,一個叫做損星、一個叫耗星,耗損的意思。損星、耗星天神來做你們家的孫子,就是等他們長大之後,要把你們的家產敗光,包括名、利統統敗光的!這樣才有辦法跟你爸爸的做惡平衡。後來,因為你這一個人太有良知道德了,做一個大善人,所以你的「好」,已經大大地超越了他的不好,這時候不能再讓你的兒子敗掉你的家產了。所以我們決定要收回這兩個官階很小的天神,耗、損二星就收回天庭了。」他就覺得:嗯!這聽起來有道理,可是對一個人的情感上來講,這也是我兩個活生生的兒子,似乎不公平,至少那個親情放不下,他說那怎麼辦?「好、好、好,我們天庭是很公平的,所以這時候我們現在可能在辦簽證(天上在辦簽證),慢一點、慢一點,我們又會派了兩個天神,一個叫福星、一個叫善星,福善二星,未來會移民到你們家。這兩個福星、善星,是因為你太有道德了,所以應該讓你的家業綿延,讓你們家的興盛一直綿延下去,所以會派這兩個星宿來做報恩、感恩你的善行」。沒多久他家真的生下了兩個孩子,就是這兩個福善二星,而他們的家業也就更昌隆。

所以這告訴我們「因果通三世,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行善積德是普世價值,它也是無上妙法的基石,所以為什麼要強調以人道為基石,以佛法為究竟。這只是所謂的用金錢方面來比喻,其實行善這件事情是全面式的,我們人最關心的就是我們的金錢、講金錢好像太俗氣了,講資糧好了,資糧更大!資糧有三個:一個就是我們的物質世界,一個就是我們的所謂的智慧軟體這一個世界,一個是我們的身心健康這個能量的具足與否。所以這三個資糧是我們現代的人,不管你怎麼學習成長,你是哪一個宗派的、哪一個宗教的、或者是有宗教、無宗教、有神論、無神論,統統需要而且嚮往的,所以這個普遍的需求,我們把它定位叫做「普世的價值」。往這一個得到好處,就是一個正向的一種基礎,可是我們常常會執著在這個追求上,不知道這個執著的心,本身就是一個負面的能量,以致於我們用著執著心去追逐!追逐,也用著正確的方法,去落實創造美好的結果,而當中卻仍有不間斷的弊病產生的原因,那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那一個起心動念,就是用著錯誤的心,去做一件正確的事,但它還是錯!

大乘佛法也講「論心不論事」,我們要用著正確的心去做正確的事。有一種是特例,有一種是用正確的心去做錯誤的事,可是做這個錯誤的事,是一種應對的善巧方便,不是它本身錯誤,而是用一種善巧方便的手段,這種就比較特別,我們一般人不必去捉摸,只要老老實實的往正確的心、正確的事去落實就可以了。這麼一來,正確相對一個錯誤,所以我們才要學,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正確,正確的標準在哪裡?正確的深度是什麼?我們不知道,所以才必須去學。如果我們都知道,我們也認為我們運作著我們的知道,去行我們的人生的話,我們現在早就圓滿到極點了,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行造作是「因」,我們的人身現在的受用就是「果」。所以如果我們的受用仍是不如意的,表示我的觀念、我的想法、我的行為是有所錯誤的,而我不自知或者是我明知故犯,明知故犯當然是大錯特錯!從這一個角度才產生「學」這個字,還談不上「修」。

「學」它的深度就十萬八千里,你要學習到你的生命境界是人道呢?還是人道以下的三惡道?還是人道以上的善道?還是超越輪迴的,所謂的四聖法界?還是超越四聖法界、十法界的所謂的一真法界?乃至於一真法界的頂層,又脫離了實報莊嚴土回歸常寂光的圓滿妙覺?有這麼多的一個目標,這個目標的不同,也從我們學習認知的「正確的深度」標準不同而定。所以這一個東西,就不是我們現在一般人在普世價值裡面可以去得到、理解的,它就必須透過我們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不斷鍛鍊自己,所理解的正確再不斷的去深入落實它,而能夠感應道交到。我們剛剛講,不得以少善根因緣福德!換言之,從這一個理路來講,也就是說你的善根跟福德越深的,越深就是你的標準越高,你如果你的價值觀認知的這個正確的標準太低,你的善根跟福德是不太會多的,如果你認知的比較深,你會努力去落實,你可以得到。善根福德這兩個關鍵可以感得善緣,所謂的善知識的層次越高就感得而來了,善知識來教導,我們就可以再知道什麼叫做更高度的善的標準。

那麼,這一個「善」標準的高度走到極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個圓滿無瑕,沒有字可以形容,我們中國古老祖宗方便用一個善良的善去代表它的那一種善,至極!我們一般在世間能夠理解的善,都是善惡對應的那一種善,那種善也有高低標準,可是那一種善,怎麼高低都不圓滿,都不到至極,可是可以讓我們人生往善道走也不錯了。這麼一來,它就有所謂的學分了;這個標準學分,也就是說,它不是說時間一到你就畢業了,這個標準學分,就是要靠我們理解有沒有到位跟落實有沒有到位,這件事情非常重要,那麼也就是一般人講的三界、六道、十法界,這一些生命狀態,從這邊而來。學習者如果第一件事情不把這個搞清楚,就不談「修」跟「證」證實的證,佛家講三個字「學、修、證」,學了你才知道怎麼做,做就是修,修了你才能夠得到,得到就是證實的意思。學的標準非常重要,得花一點心思,這種東西沒辦法只是透過一堂課解決,他必須要再把這一個學習到的知見,把它變成我們的習慣,剛剛講習慣造就人生。

所以當你的知見是正確的習慣,不斷運作成為你根深柢固的一種本然時,你的人生運作往善的方面走就輕鬆愉快了,那時候就不知不覺人生怎麼會那麼順暢。可是現在人是不知不覺怎麼那麼痛苦,完全相反,那就是我們的不知不覺的習慣是錯的,想的習慣錯了、講的習慣也錯了、做的習慣也錯了,所以佛家把它濃縮成「身、口、意」。一句話叫做什麼?「守口攝意身莫犯,行者以此得度世」;守住你錯誤的口的造作,那就是正確了。「攝」攝受的意思,「攝意」─把你錯誤的起心動念攝受住,你的想法就是對的,佛家一般講不起心不動念,那個層次很高。「身莫犯」,不犯你那些錯誤的想法,不去幫你的錯誤的想法、講法代言去落實,你就是正確的行為。「身口意」符合正確,佛家就用一個字代表叫做「戒」,戒定慧的戒,戒就是正確的代名詞,而不是現在人講說好像是一種愚民政策,是一種牽絆,是一種生活當中的束縛,是因為我們離正確太遠了,一時之間要正確回來很不習慣,那個不習慣變成一種束縛,如果你本來就回到美好的境界,你就不會有那個束縛的感覺了。

所以「戒」,佛家講是性德的流露,性德圓滿無瑕,它顯於外在的言行舉止,就是一種戒的樣子,現在的人把那個樣子一條一條把它形容出來,就是「戒」。它的程度當然也有差別,比如說:一般學佛的人「三皈五戒」,還沒有學佛的人,要先有的學佛基礎的《弟子規》也是一個戒。《弟子規》是一個標準,戒的另外一個名稱就是標準,行為上叫守規矩,守住正確標準的規矩就叫做戒。這個事情不斷在你生活當中養成習慣之後,你的心就會平定,你的心就比較少煩惱憂慮牽掛,因為你依正確的規矩,守住它行事,你的人生在因果理路裡面就會比較恢復正確的結果。那麼,我們人的心煩惱憂慮牽掛從哪裡來?從我們的人生不如我意來!不如我意,也就是說你的果報是不好的,所以如果你持戒,你符合正確的規範、規矩,正確的一種原因,你在運作,你的人生就會比較如你意,如意的人心是不是平安的、平靜的?所以平靜久了,這個深度有了,就得到定,一般講禪定、清淨心。得到禪定、清淨心的人,隨著他的層次,低的他就開慧,開低的慧,高的它就開高的慧,圓滿的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才叫「依戒得定,依定開慧」,這個也就是佛家講的六度、三學那個意思。

六度也是一種戒,你符合「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樣的理路,符合它這樣的標準,你就得到了菩薩的生命狀態,所以菩薩是果,菩薩是有智慧的生命體,也許祂還不圓滿。菩薩祂依祂的智慧的表徵的不同,顯出來的不同而產生所謂的菩薩年級。祂的標準…應該講世間人形容的這個階級,不然我不要用階級這種話,因為階級是不平等的,菩薩都是具足智慧的,只是祂的智慧的程度不同,祂至少已經不是凡夫了。菩薩是依六度這個戒,所以,以現在人的程度來講,「戒」這一個標準相差十萬八千里,可是一個學習成長的人最低標、最低標不能沒有《弟子規》這一個戒。《弟子規》提昇,《感應篇》算不算是一種戒了?它談到因果理路的戒,《弟子規》也沒離開因果理路,只是說一個好懂,一個比較深澀一點,一個離我們的生命體比較近一點,離我們的生活比較近,一個可能比較遠一點。你的活動範疇越寬廣,你這一個人就越自在、越有主宰能力,你才能夠去辦到,如果沒有的話,你就是活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面而什麼都不行,不行叫做不如意。

那麼,再高度一點的「十善」是不是一種戒了?換言之,整部佛法無有一字、無有一句不是戒。方便講「戒、定、慧」三字拆開,是應著世間人有次第思惟、有分別思惟的概念去闡述的,要不然佛法祂本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比如說,剛剛我們講戒、定、慧,事實上如果從佛法的角度應該是「戒定慧,三而一、一而三」。你有戒一定有定、一定有慧;你有智慧一定符合所謂的定學跟戒律。換言之,慧裡面有定跟戒,所以才有所謂的「定共戒」、「道共戒」這種生命狀態。我們世間人不能了解一次就能得到,就好像說我們喝水,這是什麼茶我也不知道,它喝了就有茶也有水,那你說你先喝到水還是喝到茶?是沉香茶嗎?搞不清楚?喝這杯茶我也不知道會不會被毒死?生活上很多小事情不必太注意,如果說該被毒死的就被毒死,往生極樂多好!當然不會,你們沒那麼沒良心。所以我的意思是說「一即一切」,你喝這杯水它同時有H2O,同時有這些微中子、電子、質子、粒子,同時有沉香茶的成份,「同時的」,所以真正會學的,就是秉持這個理路。你在講話的時候,它同時有什麼?有音頻、有音高低、有發聲的不同,它是同時的,所以生命是一個整然。所以戒定慧三學是一,不是三。

依戒得定而開慧,我們就知道智慧不是從廣學多聞來的,勤讀書不等於有智慧,勤著放下,「定」是從「放下」來的。從這個標準,我們就可以理解「戒」的目的是什麼了,如果現在的家長聰明的話,一個小孩子在十一、二歲以前,讓他的人生充滿了「背書」這件事情,!嗯~以前的小孩子比較純真一點,現在的小孩不一定很純真,鬼靈精怪有時候比大人的思惟還多。這個思惟多代表著什麼?佛家用妄想來代稱它,一個人妄想越多智慧就越低,他也許聰明,也許有才能,這是一種果報,可是他絕對不會有智慧。我們東方的古老祖宗跟西方的不一樣就在這邊,這就是教育的第一步。如果現在你們在座家裡有小孩子的家長,未來希望你們日子過得好一點的話,這一個理路就不能不知道:小孩子從小讓他背書,背了一本背第二本,背了第二本背第三本,背第三本背、背、背……,前提設定聖賢的書,而不是背一些亂七八糟的書。背、背、背、背到他十二、三歲,有的根基比較好提前,十歲、十一、二歲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跟他解釋這些理路了。前面這一段背書的教育是為了求定,西方教育否定了這一個階段,也就是我們東方教育,從被否定這一個教學方法之後開始衰敗、社會開始偏頗、整個東方的人類的命運開始變差,我們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開始變低的原因,就是從這邊來的。

所以如果你希望以後幸福指數提高,老祖宗的方法要趕快找回來,讓他背,理路在哪裡?讓他沒有時間去想東想西,背書只是這個目的而已。不是要他會背出那幾個字!我們現在學校的要求他背書,目的是要他會背出那些文字,他忘記是要打掉他的妄想的,一個人背書他就必須專注,當一個人專注的時候他就沒有妄想,他就是停在這一點,專注的對象為什麼是聖賢書?專注在聖賢的符號,聖賢符號裡面隱藏著智慧,所以叫做智慧的符號。你不斷在背,你已經在你的阿賴耶識田,我們用現在講:在你的電腦檔案室,已經一直在灌好的軟體了,一直在灌。可是這個好的軟體不一定現在可以產生正向的效果出來,等到十歲、十二歲,有的十歲、有的十三歲、十五歲,這個歲數不等,就看這個小孩子的根基而定。

一般我們講古時候的書比較標準,我們現在書的行數有沒有固定?沒有嘛!古時候不是這樣!古時候整個大中華地區的私塾教育,地緣關係那麼遠,書又很難拿到,以前都是手抄本,每一個人,每一個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只要講說「翻開第幾頁」,我們學校用哪一家出版社的,每個印刷社的行數不同,對不對?相同出版社的書上課時才能講「現在翻開第幾頁第幾行」,如果拿不同版本的書就沒辦法。古時候私塾教育都背書,腦子裡也有第幾頁第幾行了,因為古時候的書,它的行數是固定的,字數是固定的,五行好像一百個字,一篇有十行,每一行有二十個字,所以背一頁就是二百個字,好,二百個字!所以它是以這個根性來講的,如果一個小孩子念十次就背的起來,背的起來一張四百個字,念十次背得起來喔、念十次,這個小孩叫做上根,根器上根。有的念十次不行,念、念、念…念十次背起來一半,叫做二百個字,這個小孩叫中根,以這樣來判定。

上根的小孩,大概十歲你就可以跟他解釋了,他在十歲以前所背的;從三歲開始,大概三歲開始背,三歲以前是母親表演給他看的,三歲開始背、背、背,越是背誦,他的心就會越來越穩定。所以古時候的小孩上課很幸福,不用帶書包,所有的書都在腦子裡,它沒有我們現在那麼多科目,可是所有的科目都會,為什麼?因為古時候的教法是開啟智慧的教育,而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是什麼?背知識常識的教育,知識常識是工具它不是能力,如果是背知識常識的教育,我們不需要背,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網路系統太發達了,我們現在的網路科技,一個筆記型電腦你要知道什麼,打字搜尋!你說:「沒有啊,有時候網路會亂寫」,學校教科書也常亂寫,你懂嗎?它的亂寫與不亂寫,你只要沒智慧你就是亂。所以老祖宗是教你開智慧,從三歲背、背、背到十歲的,只要他很密集的背,這個小孩肯定比一般的同年紀智慧要高,智慧這種東西平常沒有的,你看不出來的,兩個人擺在一起你看不出來,可是當兩個人都遇到同一種事情、同一種人生境界的時候,一個人可以很穩定去面對它,另一個人會受不了,這叫智慧的運作。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人的憂鬱、躁鬱多,就是智慧低。憂鬱、躁鬱是不是煩惱多?煩惱相對智慧,所以應該這樣講,等於現在的學制不教智慧了,可是我們現在不教智慧,我們卻不知道我們不教智慧,又把這些不是智慧等於智慧,悲慘就在這邊。所以要重新去正名我們的理解,正式的去定義它,在學習的角度,你一定要知道你學的定義是什麼,要不然會雞同鴉講。小朋友背到十歲,基本上的定功有了,智慧有了,當然前提有一件事情,家長如果不做會有反效果,不要期待小孩子而已,剛剛講我們家如果有這個年紀的小孩子,家長做,小孩子會信任、會加分,就像易感體質的人,他可以大好、可以大壞,如果遇到好的他就大好,遇到不好的他就大壞,為什麼我們不要去接觸好的﹖小孩子因為他慢慢成長,會有智慧,聰明也會加倍,這時候他會反過來測度:家長怎麼做的跟教我的都不一樣?怎麼都教我要怎麼做,自己都另外一個樣子?因為他有智慧分辨的出來,所以這時候會反!你們所說的叛逆的小孩不一定是不好!而是你會不會駕馭他。那你怎麼駕馭他?你自己要讓他心服口服,你就有辦法駕馭叛逆了。叛逆的小孩好比一隻千里馬,千里馬牠在野外生長,各方面的力量、速度,都比我們在棚子裡圈養的馬,牠好逸惡勞、很安逸的、外表漂漂亮亮的那一種馬有用。可是千里馬不好駕馭,會駕馭的伯樂,千里馬就是好馬,不會的,牠就變成會損傷。

一個人的成長就像這樣,為什麼佛家講「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用來我們「弟子規,聖人訓」的角度亦復如是。我們一定要非常高標準的要求自己,這時候你教小孩這麼做的時候,你的未來基本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小孩子如果在十三到十五歲,養成了這些知見,基本上成長後都不會偏頗了!可是我們現在多數叛逆的孩子都很難教導,這是我最近常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我們身邊很多人的小孩,還不到十五歲,加把勁!十五歲以後的孩子以後要靠我們自己當家長的,要表演出來,要用感動的、感化的!要不然十五歲以後的孩子,看到家長都不是這些聖賢的樣子,他以後就會有藉口,即便他的心不要,他都會找藉口,因為人會自私,人越大越沒有聖賢的根基,人就越自私,越自私遇到境界的時候,一定選擇自私。所以為什麼常常有人跟我們說,一個人為了圓一個謊,後面要編一百個謊?好累喔!對不對?就是因為自私,聖賢教育是「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有一句話叫「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他沒有得失!不是聖賢教育就會有得失,有得失一定有自私。一個小孩從小從這個根紮起,他的得失會少,因為他懂得「讓」,能讓的人沒有得失。換言之,讓的人,心才會清淨,清淨的人,他產生的作用就叫做智慧。

所以佛家講「般若無知,起用無所不知」,般若智是無知的,他的無知不是白癡的意思,而是平常腦子裡沒裝太多東西,乾乾淨淨、清清淨淨的,裝太多東西就是雜思,你每天都煩惱憂慮牽掛。智慧的人,他平常每天沒事,都沒事,遇到人生境界時候怎麼辦,偏偏他什麼都可以解決、都可以面對,所以本來沒有,遇到了卻產生可以解決問題的那個生命狀態,就叫做智慧。所以智慧不是一種東西,形容不出來,它是一種生命狀態。解決了人生境界了之後,問題解決了智慧又不見了,它就像藥一樣,藥到病除,病除藥亡,所以如果你解決了人生境界之後,你那個方法還牢記在腦子裡不拿掉,那就叫做知識常識。知識常識是可以跟人家分享,沒有錯!可是對方遇到同樣的問題,用你記在腦子的知識常識,不一定會解決,因為人生的對應不一樣、狀態不一樣、統統不一樣,所以佛法講「法非定法」,因為它是智慧起用的狀態,所以不固定的。

理論上,只要有一個人就有不同的念,有不同的念,你的應對進退就要不一樣,他才有辦法。換言之,我們面對七十億人口(七十幾億),你每一個人遇到同樣的問題,照理說你就有七十幾億種智慧產生,你看,法講不完,對不對?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有沒有講完?祂還沒開始開口講,已經講完了,為什麼還要講那麼多?因為祂遇到這麼多人,這麼多人有不一樣的雜思,雜思產生不一樣的問題,提出來請教,請教之後祂就有一種藥,所以就產生了八萬四千法,八萬四千「大類」喔!不是八萬四千「個」;八萬四千大類,每一類無量無邊。譬如說我們從人類來講好了,有男人的問題、女人的問題兩種,男人又有幾種問題?講不完了,所以歸納法永遠只是一種方便,真正的實相讓你捉摸不完。這時候怎麼辦?「一即一切」來了,守住一,你就能應對一切,所以為什麼清淨智慧非常重要,老祖宗的教育非常重要,依照老祖宗的教育方法,卻可以開智慧,一旦你取得那個智慧,你就掌握住那個「一」,生命體性的一;那個一到極處,就是我們講的「自性」,佛家講自性。

六祖惠能在他開悟的第五句話講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整個宇宙虛空裡面「無有一事、無有一處、無有一人」,這全部的包含就叫做萬法。它從哪裡產生的?從我們的自性起用產生的。那麼自性裡「妄想」產生了、無明產生了,就整個虛空法界出來了,加上它的「分別」產生了,形形色色跑出來了,再加上它的「執著」產生了,情緒這種對待的一種感受的強烈就出來了。所以整個宇宙是我們一個「一」,一個同樣的自性產生的,換言之,修行人如果懂得這個理路,他就知道捷徑了。那天我遇到一個導遊一直問我,那五天裡面的行程一直問我︰「師父,學習有沒有步驟?有沒有捷徑?」我說︰「務實、踏實就叫捷徑」,當然這種答案大家很討厭聽!比如說,你有沒有辦法把一杯水比劃一下,然後這一杯喝了之後就智慧大開了,對不對?人家都有大悲咒水,持一持,喝了就什麼都沒事!我說那個叫做繞遠路,你知道嗎?而務實,要務實在哪裡?次第、步驟當然有,萬丈高樓平地起。他們可能想說,這個答案也不甚滿意,因為步驟不是從哪一本經嗎?因為他們看了很多經,後來才發現看這些經都沒用,不是經不好,我們剛講的理論、方法、方向錯誤;看經是理論對,而方向、方法若是錯誤也達不到!

所以我們學習者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這些「次第」拿揑出來,要從哪裡開始?比如說我們剛剛講到小孩的教育,這個就很現實了,你不從那邊開始,保證你後半人生煩惱憂慮牽掛不斷,跟你保證!為什麼?小孩小時候不乖,你擔心,然後身體會不會健康也擔心?這些統統從一個人的內在涵養的穩定而來,一個越清淨的人,他的免疫系統就越高,我們從醫學上來講。免疫系統越高的人,他的抵抗力就越強,他的身體就越沒問題。好,那從身體健康角度,好比說:那是他在痛又不是我!你當人家媽媽的,孩子不舒服你可以逃避嗎?不是,你還是每天得照顧他。長大呢?長大錯誤的知見開始運作大了,長大後,他身體這個工具的能力強,你看多可怕!所以為何現在媽寶一大堆?那天我們才在講:媽寶、父寶,出社會最後變師寶,學習成長的叫師寶,都要靠老師,那樣不對,依靠老師只倚賴他的教育,不是讓他幫我們包尿布,到長大還這樣,這些所謂的媽寶,是如何產生的?因為從小教育偏頗了。

那天我看電視新聞,看到前一陣子大陸考試什麼的嗎?居然那個學校的大禮堂全部都是帳篷,帳篷要幹嘛?給父母親住,好奇怪哦!想當年我們小學的時候還是自己去註冊!我媽媽在這邊!她從小就訓練我們獨立,也就是說我們長大都不用受特別照顧,成長後遇到的人生境界也不怎麼愉快,可是我們不會煩惱憂慮到不行,還是可以覺得人生不過如此爾爾,學會在經驗當中萃取智慧,你才能夠去跟聖賢的教育連結,對你越糟的人事物,你要越感恩他,這樣講你們做得到嗎?因為不理解所以做不到,很正常。我們從小被訓練成獨立自主的個性,因為獨立自主的個性,很容易在境界當中,你自己去淬鍊智慧,為什麼?因為獨立自主,當然我們講的是實質那一種,獨立自主那一種人,他的心境會比較穩定,因為他有穩定的心,他才有能力正確的獨立自主,要不然都會有惶恐,對人生未來的未知不確定,而產生煩惱憂慮牽掛。

所以學習,你看我們前面講的「學」,第一個字多重要。學就是明白,明白有對象,明白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環境裡有人事物,我們會遇到深、淺、族類、類別統統不一樣,對待也會不一樣。那麼人生是誰?是自己!我們自己處在這個世界的環境的關係是什麼?它的理路是什麼?把它搞清楚、弄明白,這叫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現在的人,從知識常識學習的角度,多數都學到假相,以致於我們面對事情時的對待是錯誤的判斷,錯誤的判斷就產生錯誤的結果,你們講的反撲回來了,人生不如意。宇宙人生的真相透過學習而來,學習什麼?學習聖賢、古老祖宗、這些有智慧的生命體,在佛家叫佛菩薩;在道家叫神、仙、真人;在儒家叫聖、賢、君子,就是學這些。這個叫做他們的學位不一樣,佛家的最低學位是阿羅漢,阿羅漢,正覺,祂的知見正確沒有執著了,所以堪稱真正的客觀。我們人只要有執著,常常在開會「我提出一個比較客觀的...」,那個都是自己的主觀,相對別人就是不客觀。那麼,第二個學位叫做菩薩,菩薩再上去,圓滿最高學位叫做「佛」,覺者,佛家的年級是這樣。

道家的第一個學位叫「真人」,比如說,張三豐稱為張真人,真人提升上去叫「仙」,在最上面一個學位叫「神」,用不同名詞去代表。儒家就是「君子」,所以君子的學位從哪裡得來?從《弟子規》。《弟子規》做到的人他就得到君子的學位,有了君子的學位之後,才有辦法提升叫做「賢」;賢人的學位圓滿了,才有辦法提升叫「聖人」的學位,就是這些。越高級數的生命的豐厚度就越高,換言之,他的幸福感就越高,所以幸福感並不一定是從物質的享受來,它是從老祖宗有一句話「悅自心中來」,物質的享受是一種快樂,快樂有痛苦對應,它不究竟。所以我們講的就是真實究竟圓滿的一種方法理路,這是東方老祖宗有高度智慧的教育,從這一個角度,我們學習才不會迷失,才不會在過程中,還沒得到命運轉化的時候又增加抱怨,只要你增加抱怨,在佛家講叫做又增加「造業」的機會了。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叫做「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我們現在人不了解理路也很想隨緣消舊業,可是把持不住,我們常常隨緣造新業,對不對?後面呢?莫更造新殃當然沒做到,反而已經又造新業了。造新業,新的業再加舊的業,無限多!所以業力就會沒完沒了。

照理說人生酬業,來到人世間是酬償業障,酬償業障白話叫「消業」,你憑什麼能消?就是剛剛前面講的:學的正確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有辦法去消業,要不然沒辦法的。這麼多學習者、修行人,古老祖宗言簡義豐「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的原因就是這樣,因為我們都不搞清楚、弄明白。一個人只要真正搞清楚弄明白,後面就會做得正確了,他就不會有抱怨。你說「我明知道可是我還會抱怨」,那麼你的明知道就是錯誤的知道,是依你的知見的知道,那不是真正的知道,所以「解行相應」很重要,年剛過完,也希望大家能夠在這一年的奠定基礎當中,去創造後面無量無邊年的幸福指數。「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它沒有離開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也不需要去期望東、盼望西,只要把你知道的知見,勤於在日常生活當中履踐,你就會不斷長養你的善根跟福德。

因緣不必求,這個善知識的緣,自自然然你就會遇到,你遇到的時候你也會知道,你會去把握,而不會常常說:「喔!我遇到、我也錯過、我也不知道」,那表示他的善根福德不夠具足。如果你具足了,自然就會知道,這個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它沒有為什麼,它本來就是這樣,你喝了水,溫度怎麼講,講不出來,也許我們講出來的溫度都不一樣,可是我們都喝到同一杯水,所以同一杯水的溫度是一樣,但是形容溫度的說法卻不一樣,現在不是有華氏、攝氏的分別嗎?我們是用攝氏,華氏是不是很高?60度你要怎麼想像?所以你連結不起來,可是這個就是前面講的「依義不依語」,華氏的60度是形容攝氏的幾度,意思一樣就好了。這些名詞也都是假名,假名是一種工具,方便使用就好了。我們從中就學到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諸多的應對進退也就方便就好了,「不離方正之禮,便宜行事」這一句話裡面叫做沒有執著,不執著去行於人生,什麼都好!什麼人、怎麼樣?都好!都好!能溝通,就溝通,不能溝通也好!反正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事,這樣就對了。時間差不多了,看諸位有什麼疑惑嗎?剩五分鐘讓大家提問。

學員提問:師父好,想請問一下,平時要怎麼樣把散亂的心攝受住?就是讓自己比較定,因為常常就是拜佛或是靜坐的時候,都知道不要想,可是時間越久雜思就會不斷再進來。

師父上人︰佛家的八萬四千法,其實統統就是為了這件事情而已,這八萬四千法統統叫做禪定之法,包括念佛也是禪定。所以念佛三昧、華嚴三昧,那個三昧就是一般人講的正受,正確正常的感受;正確正常的感受,就是我們心平平靜靜,那個感覺叫正確。所以心平平靜靜是不是叫定──禪定。所以八萬四千法都是禪定法。那麼你說從這邊要用什麼方法,很多時候就依個人行事,可是如果不會的,這八萬四千法吞進去統統辦不到,為什麼?剛剛講的,這些都叫理論,八萬四千個理論都對,可是方法不對。那麼,你們的問題不在於打坐不對或不好,或者是拜佛不對、不好,都不是!而是你們太心急,求好心切,心態上,我們眾生的量太小。比如說我常常跟你們舉例,古師大德他們在…假設拜佛好了,念佛好了,念佛大家比較容易理解。他們念、念、念…一年兩年,你看!直接就一年兩年喔,我們現在是「我一個禮拜了,怎麼還會煩?」,他們是十年,覺得比一般十年前稍微不煩了,他們覺得好有效喔!你懂嗎?所以他們真有效!所以這個「心」的造化非常重要。

我們現在的人會應急,「急就章」,沒辦法!我們的速食文化,西潮運動,漢堡啊、什麼吃啊,都是速食。所以香精什麼的就出現了,加水調一調,好了!果汁出來了。我們耐不住心讓它從小長成,然後結果、收成、榨果汁,對不對?耐不住心。哪一種方式得到健康?後面那一種。所以在修行也是這樣的態度,我們現在人求好心切,因為我們累生累世以來迷失已久,妄想本來存在、俱生的。一般你們講的,做人與生俱來的,既然是與生俱來的表示正常,可是相對於正確的命運,它是不正確。這些修行的儀軌叫手段,是為了對治妄想的,對治就有時間的問題,一般用現在的人比較好理解叫做要「訓練」。你還沒訓練到目的的時候,當然這個訓練的過程會不斷發生原來的狀況,這是正常的,所以不要把這個正常又加一個擔心上去。我們常常修行人在依照一個形式去訓練的時候會這樣子:「耶?我都在做怎麼又這樣了?又跑出來了?心又定不住了?」,這個就是我們又多了一個妄想,你要了解,這些叫正常,既然是正常就不要理它。

比如說你選一樣就好,假設說拜佛,那麼我們在拜佛,我就不間斷地拜。那天我們跟一個大陸同胞舉例,你們的拜佛就好像你在開車,開車是為了到達目的地,對不對?我們在開車的過程本來就會有行道樹,行道樹有的漂亮、有得不漂亮,有的可以成為綠色隧道,讓人身心舒暢的,也有得光禿禿,使人躁熱。這時候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專心開車達到目的!用來形容你的拜佛就是這件事情,你在整個過程會有妄想,就好像你在整條路上開車的過程,會有行道樹一直過去,你的眼角餘光都會看到,因為我們是有知覺的人,我們會看到、會感覺到。那些行道樹代表妄想,這時候該怎麼辦?你不理它就沒事,你理它你開車就會有問題,所以你越理它,你的車子越難抵達目的地,就是這個邏輯。所以如果你懂了,從心態上去修正就可以。開啊,只管開,只管拜,妄想出來不理它,再拜回來,出來不理它,初學者這一段是必然的,妄想出來再拉回來,不管你是念佛、你是拜佛、還是打坐、統統都是這樣。

當然我建議你們,這幾個選一個就好了,不要同時,不要說早上拜佛、中午念佛、晚上打坐,不需要!你如果需要的話,從早到晚就選一個,它會有效果,它比較讓你符合那個「一」的概念,一門深入。那麼,長時薰修就是你專注在你這個動作就好了,過程會有行道樹過去,那不干我的事。你不理它,它已經遠離你了,因為你的車子一直在開,它已經遠離你了。遠離你,你也不用掛心,意思就是不見了,它是自自然然會不見的,你不要理它就不見了。這些妄想是來自哪裡?我們生生世世阿賴耶識田裡頭妄想種子,我們現在只要再想一次,我們就種一次了,很可怕!所以即便說「功過格」是比較粗糙的方式,可是它對於初學者有很大的作用,在我們的人生修行上可以用一些功過格,蓮池大師他是自知錄,自知錄、功過格一樣的意思!它就會去把我做的好事、壞事記一下,然後提醒自己不要重覆做壞事,鼓勵自己要不間斷去長養好事,是這一件事情。

可是這一個方式適用初學者,到比較高層次的學習時,就要把自知錄、功過格丟下,為什麼?你想一次壞事,你的惡種子又丟一個了,因為你還沒有達到能不落印象的功夫,所以這時候又落一個印象未來遇到緣,它又會現前。所以你就知道,我們人生不斷有煩惱出來這是代表什麼意思?就是我們會含情帶愛,有時候沒遇到境界我們會想,我們的記憶就是那個阿賴耶識種子。所以為什麼那個夏威夷的修.藍博士,他們在做一些他們的傳統療法的時候,用的叫「清除法」,他們說清除不只是把惡的除掉,它是除了把你的「惡」清除掉,也要把你的「善」清除掉,清到乾乾淨淨。這時候佛家講「迴向觀想」,他們講去「感同身受」,去傳輸給病患,你不用認識他,他也會好的原因在這邊,因為你把阿賴耶識田的種子清除。一般你沒冒出來你清不掉,就好像電腦中毒,你沒記憶畫面,就沒辦法掃毒的意思。

所以我們人這個機件軟體,好像現在的網路一樣,又一個落入印象是不是電腦又記錄了?你上網一次就記錄了,一直記錄,你怎麼把它清除?所以清除法就是不要理它,你在這個修行的過程裡面,這些妄想煩惱出來都不要理它,你只管一直往前做正確的,一直專注,專注在你的定課上,久了之後就會有所體會,而那個「久」,我剛剛講的,切莫太急,不要用禮拜、用月份來算,要用「年」。好比之前,提供給他們拜佛班,剛開始我是講多久?三個月,我如果不講三個月,他們就不拜了。後來三個月時間到了,來協談:「師父,有、有、有一些感受耶!」其實是三年啦!現在願意三年,對啊!三年後再說,我怕現在講了同參就意興闌珊了。修行一定要以「年」計算,你想嘛!我們上輩子、上上輩子的這些妄想習氣種子是以「劫」算的!是以「劫數」來算的!

人類平均壽命,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減、減、減到平均歲數十歲,再從平均歲數十歳,每一百年加一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加、加、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叫「一小劫」。那「無量劫」!我們的這些煩惱是無量劫,你看以「劫」算數,而現在我們只要以「一個月」為單位,我沒有叫你們拜佛要拜三劫,對不對?三次乘以剛剛那樣的計算方式,絕對無法想像,尤其我們數學比較不靈光的,聽到就昏倒了。這八萬四千減一百、減一百,一百減一,一百減一,減到十歲,這叫一個「減劫」!從平均歲數每一百年加一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叫一個「增劫」,這麼一減一增叫做「一小劫」。你看佛經是不是常常看「百千萬劫難遭遇」,你就知道多可貴。哪像現在「唉呀!都過了十年了,怎麼突然遇到你,好難得喔!」,十年遇到老朋友好難得,你們遇到佛法是「百千萬劫」你知道嗎?

所以把那個時差的感覺拉長一點,你們在修行上就會比較穩定,因為時差拉長一點,你的得失心會比較少。那麼,我們所有的不成功都是從得失心來的,我們修行因為得失心想要很快得到成果。你這個「想很快」本身就是妄想,你看第一個妄想還沒除掉,你又種了第二個妄想了,第二個妄想又冒出來,第一個還沒有不見喔,你要清除它,沒除掉又有第三個妄想,所以一直在隨緣加新業,舊業還是有,又加新業!因此沒完沒了,這就是關鍵。為什麼要明白?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些理路,你提出來問也很好,這時候我順道講一下,「問」有幾種問?希望這是「利樂有情問」,利樂有情問就是:我明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因為芸芸眾生他們有這些問題,可是他們不一定自知,我假裝不知道而問,問了之後,那些不自知的人也聽到了,聽到了也「對!我好像也有這個問題」,他是不是得到利益了?這叫利樂有情問。

另外有一種問是什麼?是「疑」,所謂的「不解而問」,有一種是「有惑而問」,不解跟有惑不太一樣。不解就是你不了解,然後發問;有疑惑的這種問,所謂是你問了之後,你在學習科目,學習時間久了你又會有懷疑,你了解它可是你卻會有懷疑,這個就是因懷疑而問的,有很多種問。我們呢?反正只要想問,問啦,問就了解就好了,也不用管那麼多問,這麼多問就屬於分析,你看!眾生很難搞的。釋迦牟尼佛很辛苦,面對這些族群就要再發明這些術語,發明術語讓眾生滿意了,就哦~度掉了!「啥?這些怎麼問一樣的問題,用同樣的用詞他不要」,所以他要發明,所以才有很多宗派,對啊!要不然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好了,對不對?我學教的就不喜歡聽明心見性,那麼「大開圓解」好不好?好喔!修淨的呢?大開圓解不懂,那麼「理一心不亂」?喔,這好!三句話是一模一樣的意思,所以這叫術語,人就活在術語裡面。現在不是術語也被用在毒食品嗎?那天你們講的,甘草劑?現在又換一個名稱?本來不是有一個化學名詞,你們知道嗎?食品後面都會寫成分,啊!一看,什麼多什麼胺…看不懂的字,就知道是化學食品了!因為這個就被抓到。好!不符合檢驗,是不是又換了名稱?就換成甘草劑,有甘草似乎比較天然?結果卻是同樣的東西。你看商人也很聰明,我們不能比商人笨,知道嗎?好的不能比壞的還糟,所以我們好的要更積極才對,回去了解這些,這樣你知道嗎?

打坐,第一個關鍵就是你要選一個就好了,而我不建議打坐,因為打坐,因應現在人的根性,可能就要你自己覺得妄想少一些些的時候,第二個階段再打坐會比較好。妄想很多的人沒有能力打坐,依現在來講,因為現在的環境比以前雜亂,我們只要坐下去,不是昏沈就是掉舉,絕對不會清淨,懂嗎?因為你沒有一個專注點,你們念佛還有一個佛號,專注在佛號,打掉其他妄想;你們拜佛,還有一個專注在你的身體的運作跟你呼吸的規律,打坐有時候就會很閃失。所以以前人說:念佛是誰,打坐也要參話頭…等等,加上念佛還是凝聚在呼吸吐納,它都有配套措施,現在很少人可以直接盤腿就能入定。這是依根基來講,根基一般指我們的條件參數好了,我們現在人的條件參數比較不足,所以我不建議,不是說打坐不好喔!有高段的基礎的人才有辦法。

好比說「修禪」,修禪如果沒有明師,建議不要,如果有,可以跟在他身邊,他的行儀也許就是一種禪的表徵,要不然修禪,套一句虛雲長老講的,什麼時候的人才可以修禪?「不起心、不動念」,對啊!不起心不動念,你看我們會不會起心動念?我們如果出去:「聽了法,好舒暢哦!慧命養了,可是宵夜也要補一下,生命也要顧一下啊!」人就會有這些妄想,對不對?三餐吃飽了還有甜點、宵夜、下午茶,這都是欲望,只要有欲望就是妄想。學習就是要清心寡欲,為什麼講「寡」而不講「絕」?這是有程度來講的,「寡」就是唯一一個叫寡,它不是無,好比以前皇帝講什麼?寡人,全國只有一個皇帝叫寡人,那一個寡是剩下一個什麼欲望?成佛的欲望,這樣而已。那麼如果念佛人就是剩下一個念佛,如果你們有功課,假設是拜佛習慣,你就是只剩下一個欲望:拜佛,一直拜佛,把所有的欲望都丟掉,濃縮回來,剩下只是一種需求的運作而已,自然。

那天講到畜生,畜生投胎來當畜生,基本上大類都是消業用的,消業的生命,消得多、消得少的差別。我們人因為頭腦比較聰明,欲望多,所以我們在消業的同時,我們又造更多業。因此我們常常有機會再回去當畜生,人道造業造到極處,沒辦法,只好去畜生道消多一點業。不然,獅子、老虎吃飽了就躺在那邊了,羊、馬走過去牠也不理的,牠是等到肚子餓了再起來獵食,我看過動物奇觀,牠們的獵食很辛苦,可能一禮拜,甚至還一個月都抓不到一隻,很可憐,消業沒辦法,因為過去造太多惡了,現在投胎當畜生消業。有的當然在消業的過程裡面會遇到善緣,也許牠過去生曾經結佛緣,像我們的阿金,本來是流浪狗,剛剛找到牠的時候很老態、又充滿病態、胸前又有這麼大顆的腫瘤!本來我們也不知道,一摸,哦!有耶,真的有一顆,後來去洗澡,洗個兩次,第三次幫牠洗澡的人說,我們是否帶牠去開刀?不然腫瘤怎麼沒有了、不見了?我們說:沒有,後來小妍老師跟他說︰「我們是讓牠聽音聲,念佛給牠聽」,此後那個幫牠洗澡的人,就不跟我們講話了,他覺得怪力亂神。

可是這是真的,為什麼?如果學高度科學的人就理解,那不是怪力亂神,那是能量的作用,微中子的排列組合不同,這個現象拿來現代的醫學很好解釋。很多人為什麼生病可以不藥而癒,統統沒有離開這個原則原理,這叫大自然法則,是我們違背自然了,所以我們不知道原來生命可以這樣這麼美好回來,阿金做示現,你看!可能過去生有遇佛緣,在牠人生的前幾年,消業過的苦日子消、消、消,消到那個業淡薄了,所以牠過去生的善緣現出來了,就結到善緣了,就來到我們這邊,就一直健康,健康到現在,聽說認識牠的人,每一次看到牠都比上一次健康、快樂,對不對?每一次都這樣。牠健康了,牠又廣結善緣,左鄰右舍都認識牠而不認識我們,牠出去人家還會送牠禮物,以前住寧靜園的時候,牠都會自己跑出去逛街不用我們帶,在我們後街隔一條街的鄰居,剛出現,鄰居們就會從第一間開始喊「阿金、阿金、阿金」喊到街尾,然後全部的人都來迎接牠,牠就這樣走走走。

大家都很喜歡牠,喜歡牠表示什麼?牠在做無畏布施了,牠不一定像我們這麼聰明有知見,這麼自在主宰,當然我們還是有很多限制,牠在消業的生命裡面,還可以遇到積德行善的機緣,大家都很喜歡牠。結果中秋節、過年,我曾經遇到一個婦人來敲門,我說要找誰?我看她帶禮物以為是送我們的,「請問阿金在嗎?」,「阿金在樓上有事嗎?」她說:「這個是要送給牠的中秋節禮物」,中秋節禮物我還要幫牠顧好,形態不同!所以我的意思是說,我們比畜生要有自在的能力,我們不要失去這些機會,因為我們可以創造爭取機會,牠們是被動式的,我們是主動積極式的,所以不要讓它浪費掉,為什麼「成佛」基本上都示現在人間?因為有苦樂參半;還有一個,我們自主性比一切的畜生、餓鬼,他們都要來得優越。當然這個時代不同了,我希望我們不要是符合不同的那種時代,我們還是要堅持以前的理路。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和妙音

 

    承秉著文殊菩薩為娑婆眾生所揀選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之殊勝妙法因緣。藉以音聲(於今娑婆,立其假名,方便稱:「元和妙音」)的修持及領會,應緣發音,聞聲回性,捨識用根,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佛以音聲作佛事。廣說音聲乃一切耳受,涵蓋言語,今元和妙音則為狹說特說,呼頌為方。

    元和者,本元淨和也。妙音者,妙法音聲也。元和妙音乃自性心咒,是真言,是梵唱,是禪頌,是佛音,以離相離念為宗,唱而無唱,無唱而唱,啟用隨緣,消歸覺元()。本契無為以應有為,亦就有為而入無為,無為而為,為而無為。於聞受上圓具響、徹、清、柔、哀、亮、和、雅。具足極好音、柔軟音、和適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誤音、深遠音及不竭音等八大特色。

    元和妙音是一覺元學脈的主要修行課程及應世普化的特色之一。於自我修持淨化的同時,形於外則是利他之器,此器中有氣,即光即能,能化通世間障難。於靈昇提、於心解結、於身脫病。拜當今科技之賜,並可將其能場儲存、拷貝、隨身攜行,張其質性,窮其效能,濟急緩解皆宜,聞受者若能循聲入性,更稱究竟。然自成無上道是主,而依緣利化他為附。並自行化他於同時,終至主他不二,物我兩忘,寂照雙融。凡聞者多有心生歡喜、欣慰、氣動、祥和、寧靜之感,而顯於外則常見淚涕、豎毛、呵欠、靈動、呈敬拜相、合目養神等現象。經云: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然業深障重者,初聞此音則常帶怯畏難耐感,若能勇於持續領受,不假時日,塵垢滌洗必得欣然。畢竟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比世間音,無上覺加被,威力不思議。

    一切佛法修持的總目標在於覺,而覺悟的根基則為禪定亦即三昧。透過元和妙音的修持,有助於深入定靜的功夫,而相較於打坐,則更易於檢視及伏住昏沉與掉舉,以致甚深禪定,進而萬緣放下萬念歸寂而達開悟見性,所謂是音通心地,聲達性海,可謂之音流禪。並元和妙音的深度修練,則具有淨化身心靈的功能,不僅自利且可利他,所謂淨極光通達,一呼萬山應天地彌不從,未能呼頌者深浸其中亦必得大利。深鍊的元和妙音波動能場,德術等濟,德為體本,術為相用,無實本則無實用,本偏則用邪。故欲精深元和妙音,必具深厚德本及大願力。

 

元和妙音.jpg

觀世音菩薩

 

    修持元和妙音首重誠敬,古聖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至誠合淨,淨入平等,平等發覺。屏息萬緣,專注呼頌元和妙音至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時,即得契入自性本定,致自性本定遇不定緣分於突然之間便得大徹大悟。三昧淺深千差萬別,不得三昧不生智慧,智慧通達能量顯發。故圓滿高度元和妙音的力量即是大覺悟的作用。

    宇宙的形成來自念頭的震動,而一切有為物質的存在則是波動的現象。元和妙音是清淨平等靈覺的波動能場,願力為體、波動為相、能場為用。至心運持聞受能穩身心、蓄精元、安神識,調理磁場,連通維次,啟動人體密碼,開發潛能,恢復本能,釋冤解結,善轉命運。所謂是依報隨著正報轉,心淨則佛土淨。心誠則音誠,音誠則境界誠,極誠則寂。故得大解脫自在。

 

甲午冬末 弘聖靈覺 略筆

乙未初夏微增

 

 

Yuan-He-Miao-Yin

    a miraculous sound from the self-nature

 

Following “Avalokiteśvara Bodhisattva’s Perf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 chosen by Mañjuśrī, Buddha appears in this secular world. It is the authentic religious body. Pureness comes from hearing. If we want to reach the state of samadhi, we should cultivate the contemplation of causes and conditions by listening to the miraculous dharma. With sound (in this secular world, it is better to name it in a convenient manner “Yuan-He-Miao-Yi”), we practice and understand, voice is articulate with good causes. Hearing the sound, we return to our original personalities. Giving up using consciousness, we return to our roots of senses. Not attached to language, words and ideologies, returning the hearing and listen to the self-nature. Then, you can reach the supreme Dao.

Buddha preaches with sound and music. Generally speaking, sound is heard by the ears, transcending languages. Now, the Yuan-He-Miao-Yin is a specific and unique kind of saying, with chanting as the medium.

Yuan-He-Miao-Yin is the pureness and harmony of life. Yuan-He-Miao-Yin means the miraculous Dharma, sound and music. Yuan-He-Miao-Yin is the mantra of our original roots of senses, true words, Buddhist songs, Zen chants, and Buddha sounds. It surpasses the appearance and consciousness, not to attach with singing. Listen to it by following good works to eliminate your distresses and return to your true self. This contract does nothing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In other words, we achieve the state of not doing anything with doing something, doing with not doing anything, and not doing anything with doing. The music shows us with sonority, clarity, clearness, tenderness, sadness, brightness, harmonious, and elegance, though eight different tones: beautiful tone, soft tone, harmonious tone, respectful tone and wise tone, non-effeminate tone, unerring tone, deep and far- reaching tone and inexhaustible tone. 

Yuan-He-Miao-Yin is a major course of practice in Yi Jue Yuan and the means of preaching Buddhism. When we are practicing ourselves, the appearance outside is a useful media, having Qi, a positive power i.e., wisdom and energy. It helps us to overcome barriers and disasters in this world. Elevating our souls, it helps solve problems at heart and cures our illness. Thanks to modern technology, we can store it, copy it, and make it portable to promote its features and maximize its functions. It is idea for both urgent help and gradual soothing. If listeners can return to their authentic nature and find out causes when hearing this music, it will be miraculous. Then, she or he will accomplish the supreme Dao. Following cause and effect, she or he will be inspired. At the time of obtaining epiphany, the listener will forget the subject and object, self and other to become one. Listeners will be happy at heart, pleasant, touched, harmony, and tranquil. Conveying in the appearance, then it will be tears, standing hairs, yawn, feelings worship, closed eyes, and resting. Sutra says: For all lives, when they hear the sound of Buddha, they will be clam and clear at hearts, joy and laughter. With hairs raised, tear burst. These people were Buddha and bodhisattva in past lives, not ordinary people. However, if people are entangled with karma, when listening to it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will feel scared and difficult to bear. If they can accept it daringly, in no time, they will be cleansed and obtain joy. The miraculous music of Avalokiteśvara Bodhisattva is the music of Buddhism, functioning from season to season better than any other sound in this world. With the empowerment of supreme awakening, the power is incredible.

The goal of practicing Buddhism is enlightenment, through the practice and empowerment of Yuan-He-Miao-Yin, we will be more concentrated on meditation. The music helps us to examine ourselves, and overcome distractions to enter the ultimate state of mediation. Then, we will put down all thinking to tranquility, returning to our authentic senses. Likewise, music connects with our hearts; sounds the deep sea of senses. It is the music of Zen. Practicing deeply with Yuan-He-Miao-Yin, we can be purified our soul and heart, the music benefits not only ourselves but also other people. The purest light enters, heaven and earth follow. People who only listen to Yan-He-Miao-Yin can benefit a lot from it. The profoundly produced Yuan-He-Miao-Yi promotes the field of energy, with virtue and morals. With virtue as the entity, methods the use of appearance. Without any actuality, it achieves nothing. If the origin goes astray, it applies in wrong ways, Therefore, Yuan-He-Miao-Yin achieves profound virtue and moral with great vows.

Practicing Yuan-He-Miao-Yin, we must be respectful and sincere, as the old saying, “to restrain desires, to acquire knowledge, to be sincere, to rectify one’s thoughts, to cultivate oneself, to put one’s family in order, to govern the country, and to bring peace to the world.” With ultimate sincerity, we achieve pureness. From pureness, we obtain equality. With equality, we gain awareness. In a breath, cause and effect appear and fade. Chanting the Yuan-He-Miao-Yin with concentration, we should not become attached to external forms and, at the same time, maintain a mind of calmness and stillness within. Then, you will be free from false thoughts to understand the mind and see the nature. When cause and effect come and go, you will be inspired to achieve great understanding. The states of mediation differ greatly. Without meditation, we obtain no wisdom. Wisdom manifests power so that the effects of Yuan-He-Miao-Yin can inspire a great 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e is created by a shock wave of thoughts. All things created by the mind alone. Yuan-He-Miao-Yin is the wave field of senses, such as pureness and equality, with will power as the body, the wave as appearance, the force field as applications.

If we listen to it with our hearts, our body and soul will be stabilized; spirits, conserved; conscious and wisdom, appease; magnetic field, adjusted; dimensions, connected; human body codes, started; potentials, unlocked; instincts, restored; hatred, cleansed; misunderstanding, clarified; fate, turns benignantly. It is like turning with the positive return. The pure mind is the pure land. Receiving the miraculous sound with sincere heart, we will obtain the ultimate, liberation.

 

 

Hong Sheng

First draft on late winter 2014

Revision on early summer, 2015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東行】--南華寺菩提樹下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時間:103222

地點:廣東 南華寺

                                        紀錄組恭敬整理

 

【廣東行】--南華寺菩提樹下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4).jpg

 

紋宏師兄請教 師父,剛剛那個介紹是說觀世音菩薩的女身像,是從唐朝的武則天開始有的,這樣說法對嗎?

師父上人這是從歷史上的考據,可是很多歴史跟所謂的真理,它並不一定相關,也有的是形式上跟本質上不一定對等的。形式上的考據,譬如說,佛像到底是從哪時候造的?對不對?你說是這一代的地球人,那上一代有沒有地球人?一般我們講說,地球在恐龍出現之前有沒有人?有啊!佛在這個地球已出現八千次了,我們現在證實的是三千年前的這尊釋迦牟尼佛,那麼祂前面的八千尊是什麼?那時候的地球,都還不是我們現在認知的地球,所以現在有很多探討古文明的考古學家,也一直在推翻自己以前的考古啊!而對一個學佛的人,這個不重要,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不對!這只是一個現象的產生,現象從哪裡來?是我們妄念起用啊!

所以,真正學佛的人比較不捉摸在所謂形式上的歴史考據,不是在這邊,譬如說,這塔是什麼時候修的、什麼時候蓋的?而可能比較重視的,是在於它的表法意義,比如剛剛講說:「塔為什麼五個?有天地?」那麼告訴你,整個虛空法界是一個自體,佛家就講一個自體。我們現在人常常講「生命共同體」,講「共同」就還有一個「你」跟「我」的對待,它還是分別!真正佛講到極處了,它就是「生命同體」啊!我們以前常常跟你們舉例,當蚊子叮到左手,右手就自自然然過來抓癢,它會不會跟左手要求回報?統統不會呀!那麼,如果你們是對等的,你就不會知道它被咬到,對不對?所以,一個生命層次越高的生命體,他沒有「我」這個小我。一般我們講,基礎修行在於放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見取見、戒取見這兩個我們現在一般的用詞叫做「偏見」,人跟人會有偏見;後面還有一個「邪見」,凡是不正確的見解都叫邪見。

那麼,這五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的根在「我見」,我們人會執著有一個「我」,認為這個假體是我,其實它是四大假合,現在高度的量子力學已經證明了,它最後是沒有物質啊!我們這個基本粒子跟它是一樣的,像那個微中子,這個在佛家是講鄰虛塵、色聚極微、微塵啊。那麼色聚極微、鄰虛塵講到那個極處啊,在以前沒有工具怎麼能夠發現這個?現在科學家是利用工具,用這些科學儀器發現的!很不簡單啊!那以前為什麼能夠發現?因為「禪定」。所以,凡關一切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修那個禪定,那麼禪定就是不去計較這些到底是真的、假的、對的、錯的,他萬缘放下,他放下了邏輯性思考,意思是放下我們的「執著、分別、妄想」,他圓滿的禪定回來了。那時候,整個虛空法界是一個你自己,就像我剛剛舉例的,那個蚊子叮到哪裡你一定知道的,你不必看到而你一定知道,因為整個人是一個你,我用這個來比喻,對不對。

我們現在的眾生,他的整個世界為什麼會有對立衝突?就是他們把一個細胞當作自己,他們忘記「整個人」才是自己。所以當這根手指頭在爛掉的時候,另一根不管它,這幾個細胞變成一個族群,這個族群跟那個族群對立。我們常講,眼睛是眼細胞組成,嘴巴是嘴巴的細胞組成,所以這組人認同自己,不認同對方;當嘴巴爛的時候怎麼辦?如果你還覺得有對立,你就不會來幫助它。而如果你認知到「整個一個人」才是你自己,你會無條件但書去照顧每一個細胞,那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祂們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由此你才會產生啊!所以真正學佛的人,是天下第一等積極、天下第一等智慧的人才,他必須要有這個清楚的認知,他才會做到那個大愛的行為。

所以,那些造像當然會隨著不同時代的一種喜好,那麼,男女像其實以前就有了。事實上,菩薩尚且離四相四見了,哪還有什麼女像造像、男像造像?那麼現在的藝術家更琳瑯滿目了,有的很胖的、很瘦的、有長翅膀的、沒長翅膀的……很多,這些統統只是為了一個表法而已。那在造像的時候,會有這個造像的人的性格、個性,所以他對應出去就造出那個像,就是這樣!武則天那時候她倡導佛教,所以當然也去創造很多這些佛像,可是有沒有那個特意的意思,想要故意造一個什麼像?我覺得倒是其次啦。有時候造像這種事,是很自自然然的,尚且他們也有研讀經教,也知道那個佛菩薩像的一個理路,也知道這樣子刻意要把祂變成女相或男相,那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它是一個自然啊,是自自然然產生出來的。

所以「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當年智常遇到六祖惠能,在開悟的時候講的那四句話,唉~我們都是在這個茫茫大海的芸芸眾生,迷失已久,那其實我們的自性是智慧圓滿無瑕,一般你們的用詞叫「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個是一切眾生的本能,那為什麼明明人家佛那麼厲害,而我們還在這邊做這些芸芸眾生?什麼都不會,痛苦煩惱一堆,為什麼?是因為我們不照著人家的經驗法則去修正回來。所以修行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我們不去做這件事情,而老是來廟宇寺院跟佛菩薩賄賂啊、搶劫啊!你說,有的人至心誠願買個水果一百五十元去供佛,希望佛給他一輩子幸福美滿,那不叫賄賂嗎?而你說用一百五十元幾顆水果,要跟佛交換一輩子幸福?佛菩薩不同意這個事情。更糟糕的是,我們還兩串蕉(意指:兩手空空),什麼都不要付出,就要佛菩薩保佑我們闔家平安大賺錢,那請問你的賺錢標準在哪裡?比如祈求「三千萬就好了」,這叫搶劫你知道嗎?

所以,我們都不知道佛菩薩的慈悲,祂們設下這些表法工具是要教導我們的,比如說,你誠心至願買了水果來供養,是佛菩薩透過這個工具教你,讓你看到「水果」要想到「因果不空」。那麼,我們是不是都會挑漂亮的水果去供養佛菩薩,對不對!那個漂亮表示什麼?就是我們希望人生的果報是美好的,那祂就提醒你了,你想要美好你一定要種善因,種善因就得善果。那麼供花、供果通常是同時,「花」代表「原因」,先開「花」後結「果」,所以這兩個同時。現在很多人說,供花是讓自己未來世可以長得很漂亮、細皮嫩肉的,那為什麼供了花就得到細皮嫩肉?對啊!細皮嫩肉會有,漂漂亮亮會有,那是「相好」的意思。

同時,「花」在佛家代表「六度」,所以當我們在供花的時候,我們就在感恩佛菩薩用「花」教我們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樣事情。那麼,我有沒有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世用這樣的態度,看到人不要計較,我們能夠樂善好施就盡量樂善好施。「持戒」,持戒就是守規矩的意思,我們跟一個團體在一起,我們會不會為了自私自利而踰越了那個規矩,還是我會保持這個規矩跟人家相處?你想想看,一個團體裡面,每個人都守規矩就能和樂融融啊!「忍辱」,對治瞋恨,我們會有瞋恨的心,會有討厭人的心、厭惡人的心,有脾氣暴躁、脾氣不好的狀態,所以,我們平常有沒有修忍辱,用著忍辱跟人家相處,這樣做就「和」啊,和樂融融啊!再來一個叫「精進」,我們會有懈怠,那麼一個人懈怠,他就不可能在他的人生當中有什麼好的前景,所以他要提起精進去對治懈怠。「禪定」,我們的心會散亂、會煩,對不對?所以要修禪定,修禪定伏住這個煩,伏住煩有多好的效果呢?可以讓注意力集中,心平靜,能量就好,因為心現識變,一切萬法由心造,所以你的心越能夠保持平靜,你的自現境出來就越漂亮、越順暢,你的事業順暢、家庭美滿都可以從修禪定來。「智慧」,因為我們人生會遇到所謂的煩惱不能解決,不能解決需要智慧啊,所以要修智慧,智慧相對愚癡,因為我們會有愚癡不能解決問題,所以要修智慧。

所以你看,佛菩薩有沒有保佑到你?是要從這個理路關鍵來講,祂才保佑到你,而不是你拿個花擺著,說「佛菩薩祢要保佑我一生幸福美滿」,那不可能!換做是你們,你們相信嗎?如果你兒子說「媽媽,我送你一朵花,你要保證我一輩子幸福美滿」,學生說「老師,我送你一朵花,你要讓我不要讀書能考一百分」,誰會相信?所以,佛菩薩是老師,我們要做好的學生,所以我們要自稱弟子、佛弟子。那「佛」是「覺悟」的意思,祂不但是好老師,祂又是一個覺悟圓滿的老師,所以祂有理論、方法、方向,可以正確的教我們。所以,這些供桌上的花花、果果、供水啊…;包括「供水」也在表法,我們看到水的時候,我們要感恩佛菩薩透過一杯水來提醒我,心要像這杯水這麼平靜,水面是平的、清澈的,心要像這杯水這麼透澈、清澈不染、沒有汙染。每天都在供這些,尤其是僧侶,有早課晚課,早課時提醒自己一次,晚課時反省自己一次。那麼,一個人若能夠每天提醒自己、反省自己的這些良知良能、這些正確的理路觀念,我不相信他人生會有什麼大問題。所以人生的變幸福美滿,還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可是要感恩佛菩薩透過這些機會來引導我、教育我,就這麼一回事。

你再看!這麼大的寺院,每一個雕龍畫柱,幾乎都有它的這些表法意義,所以把這些弄懂了,你的人生主宰權就拿回來了,就不用向外面求了,接下來你還可以滿足所有跟你求的人,有這個理路!那再來說「供香」,「香」代表一種「信」,我們要燃起我們內在的信香,所謂「戒、定、慧」真香。點燃一柱香,在點的時候感恩佛菩薩,讓我看到香,香又代表「影響力」,比如說,你在那邊點香,我在這邊會聞到,對不對!我就被你影響了。點香,我們為什麼不燃臭而要燃香?以香表美好,而臭是不美好,意思在告訴我們,我們在禮拜佛菩薩的時候感恩祂,透過這柱香來提醒我,我在生活當中,要把我內在的美德燃燒出來,去影響周邊的人事物,讓他們幸福美滿,人生以服務為快樂之本!而不是燃臭,燃臭就是把我內在的貪瞋癡流露出來,我跟人家相處,老是要跟人家佔便宜、計較,這樣的人一定會被人家討厭,那他就處處走不通,所以香有那個美好的代表意思。

那麼,這是世間法的表法而已,若再深度下去還有兩個意含,剛剛講的「戒定慧真香」,還有「解脫知見香」,你到最後要超脫,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統統要放下。《金剛經》中最有名的那四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教著我們常常要做這樣的觀念,我們世間就沒有什麼好計較了。沒什麼好計較到了極處,你就是佛菩薩了,那時候沒有奉獻了,也沒有犧牲了,因為既是「同體」就沒有犧牲奉獻的問題,你是自自然然本來就應該為一切眾生著想,所以那個叫做沒有條件但書。那麼,我們世間人講的慈悲都是一種「愛緣慈悲」,佛家講慈悲有四個層次,即「愛緣慈悲」、「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四個。

我們眾生常常落在這個「愛緣慈悲」。所謂愛緣慈悲就是建構在「我」的立場上;因為我喜歡你,所以我才會對你好,那個「好」叫慈悲;若我不喜歡你,我就不會對你好。眾生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所以他還是會有對立,他的人生格局不夠大,所以他不會有真正的幸福美滿,他只會有短暫的快樂。那我們常講,那個快樂也不是真快樂,那只是痛苦稍微暫停而相對出來的一個現象,眾生以為那個叫快樂,其實那個還不是快樂。因此透過這樣,你才能理解古人常講的,我們要有一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心,我們要有一種大愛的心境!若這樣提升了,就叫「眾生緣慈悲」,我會用我私心喜歡那個人而對他好的這個態度,也等同去對待其他的人,所以《弟子規》講「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那麼我們平民老百姓也有一些諺語,叫什麼「愛屋及烏」對不對?也就是說,我有沒有把對爸爸媽媽的愛,擴大去對待我爸爸的哥哥、弟弟、親朋好友?有沒有擴大去對待我鄉里的長輩?要等同隨著自己的本分、自己的能力去擴散出去,所以就擴散到眾生緣。那麼,這個眾生緣也不是那麼狹隘只限於人類,你同時會去愛護小動物,愛護小動物你不忍心殺牠,不忍心傷害牠。那再擴大,你同時也會去愛護這些物命,所有的人以為植物沒有生命而會去踐踏它,如果你了解到宇宙真理的時候,你就會擴大去愛惜物命。

那「眾生緣慈悲」再提升上去是「法緣慈悲」,這就更廣了,就是說虛空法界一切的存在,你都會去愛它。可是這時候,可能你是落在理解上,你還做不到位。那麼,再深一層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般我們講,對一切宇宙、一切眾生的愛是沒有條件但書的,你必須了解到這一點你才能去體會。譬如,為什麼佛經講當年的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祂雖然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凌遲而死,祂反而回過頭來感恩他成就祂最高度的忍辱,然後祂發願未來世第一個要度歌利王,所以真的來到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度的第一個憍陳如尊者,他就是當年的歌利王,一個暴君。所以要有那樣的體會,才會有這一個愛的產生啊!要不然我們一般人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如果講白一點,現在的人也許關心不到超越三界、十法界、解脫、超越輪迴這件事情。可是現在的人會去關心一件事情,就是我的生活要美滿一點、幸福一點,那麼想要幸福一點無非就是三個事情啊!第一個,你想要財,你得的到,才可以滿足你的生活一切所需。第二個,你想要身體健康長壽,你得的到,你沒有健康的身體,你一切都等於零。第三個,你要有聰明智慧,你得的到,那聰明智慧可以解決你一切的煩惱憂慮牽掛,就這三個。那麼,剛剛講的那個理路,就可以幫助我們得到這三個。那麼它來自哪裡?一條線畫下來,越自私自利的人,這三個越得不到;一條線畫過來,越不自私自利的,這個就越圓滿,所以佛家用兩個字做代表,叫做「布施」!

布施有三個層面,能得到這三個果報,一個叫「財布施」,財布施是「因」,你做任何工作叫「緣」,「因」遇到「緣」就結「果」,「財富」就是「果」。至於「聰明智慧」,它不是從廣學多聞來的。我們一般人,尤其是現在的教育方向錯了,他以為教著我們多讀書就會有智慧,其實我們多讀書,頂多就是增加知識常識而已,知識常識是一種工具,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它還是不能幫我們解決;知識常識叫工具,那是因為你沒有運作工具的能力所致,而那個運作工具的能力就叫做智慧。而智慧偏偏不是從廣學多聞來的,如果是從廣學多聞來的,那麼你們今天所有人來到這邊,就叫做「諷刺」兩個字,因為六祖惠能是文盲,祂沒有機會去廣學多聞,但為什麼祂能夠成為一代祖師(開智慧叫祖師),因為祂的「心」比我們清淨,所以智慧是從清淨的心來的。那麼願意「捨」的人,心就會清淨,所以你直接清淨心得到的是「根本智」,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那個智慧。那麼,你智慧的施捨叫做「法布施」,你會得到「後得智」,那麼後得智和根本智融合的時候,他就圓滿,這個人就有智慧了,他就可以解決所有人生的疑難雜症,甚至他還可以幫助別人解決疑難雜症。

接下來是什麼?身體的「健康長壽」。我們都以為那是從我們的運動、養身、燉補…,這些吃好的東西來的,其實不是啊!現在多少文明病是因為吃得太好,對不對?營養不均衡。事實上,你看很多僧侶過午不食、日中一食而已啊,他只吃一點點,一天只吃一餐,那吃得很少啊,若從營養學的角度,他是不合格的!可是他每天可以勞動服務眾生,身體很健康,這是從哪裡來的?從他的「無畏布施」來!「無」是沒有,「畏」是恐怖、恐懼,「布施」是文言文,白話文叫服務奉獻,意思是「沒有恐怖的服務奉獻」。那什麼叫做沒有恐怖?就是說透過你的服務,讓眾生得到身體健康、心裡平安這件事情,統統都叫做無畏布施。一個人常常運作這樣的生命狀態,自然他的能量回饋回來就是健康長壽。

所以,如果想要得到這三個的人,只要把握住三布施就解決了。那麼,把握住三布施,雖然可以得到這三個回饋,但不一定能夠超越輪迴,因為你還有「執著」。所以如果這三個有了,再加上放下對人生的執著,那時候你就超越輪迴了。那麼超越輪迴的人,才能真正叫沒有痛苦,因為六道統苦嘛!六道沒有一處是完全幸福美滿的,那麼我們「人」比較幸福一點,因為人苦樂參半。那麼做「神」太快樂了,可是祂的快樂會不見,不知道,所以當在快樂的時候,不覺得有什麼需要再去成長的。我們人生就是這樣,等到快樂不見的時候,會起瞋恨而直接掉下來,又掉進三惡道,那麼三惡道要想學修也不容易,因為三惡道太痛苦了,他會說「我每天都吃不飽了,你叫我想那些道理幹嘛?」聽不下去,對不對。所以三惡道、三善道上面的天神,沒有比「人」來得幸福,所以佛經有一句話叫做「人身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聞,明師難求」,第一個就是講「人身難得」,祂沒有告訴你「神身難得」,或者是「三惡道身難得」,沒有!就只有講「人身難得」。

所以,你們算是有福報的,所以要珍惜當下,把握福報,然後去感恩佛菩薩的教誨。什麼叫教誨?祂教我們,而我們要去學啊!所以自古以來,佛法著著實實是教育!是什麼樣的教育?「覺悟」的教育,「佛」是覺悟的意思!那在當時中國倉頡造字時,沒有這個「佛」字,是翻譯經典的時候,為了尊重「佛陀耶」的發音,我們知道翻譯經典有兩種,一種音譯,一種義譯,「佛」是屬於音譯這一類。那麼為什麼保留它?因為中國字有兩個字接近它的意思,但又不能完全去形容它;有「智慧」這兩個字接近它,那麼為什麼不能完全形容,因為一個「佛」字,它同時具足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行化他」這一個意思,所以它不是只有「智慧」兩個字這麼單純可以去表法的。因為這麼多中國字找不到一個適合的,所以才發明了這個字。一個人字邊一個弗,旁邊這個「弗」是取它的聲音,那麼佛是「人」修成的,所以旁邊加個人,所以叫做「佛」,那這一個字就是覺悟圓滿的意思。

所以佛教是什麼?「佛」是覺悟圓滿,「教」是教育,教我們覺悟圓滿這件事情就叫佛教。它不是我剛講的在那邊賄賂菩薩、搶劫菩薩用的,不是這件事情;它有另外一個意思,佛教就是教我們覺悟、覺醒的教育、覺醒的方法,統統都叫佛教。如果從歷史上的衍流來講,就是佛陀,佛陀就是覺悟的意思,一個覺悟的人,在九法界至善圓滿的教育!那九法界就是不同維次空間,不是只有人道,所以還包括這些鬼道、天神,他們都同時認「佛」為老師,所以佛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天人師」。祂不是只教我們人,一切只要還沒有完全覺悟的眾生,祂都去教它。那麼,教育這兩個字就出現了,對不對?那「教育」它不是一個「求」啊!剛剛我們已做了比喻,如果一個學生跟他的老師說:「老師,我拿一朵花送給你,然後我不想讀書,可是我想畢業」,這不合理對不對,所以這個就不叫教育。教育就是老師很認真教,把對的理路告訴我們,我們當學生的要努力學,「學」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要去「做」;現在人都是「解而無行」,所以「增長邪見」,我們只想了解可是不去做,不去做就沒有成果。

 

【廣東行】--南華寺菩提樹下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1).jpg

 

那麼,在《華嚴》四分證裡面有講「信、解、行、證」。你相信祂這個理路可以帶給我們幸福美滿,相信佛菩薩是過來人,因此祂們講的話是沒有錯的,所以我就會去深入了解,我「相信」但沒有去「了解」也不行!在我未解之前,選擇「信」與「不信」有時候也是一種迷信。所以我會深入了解,深入了解這些理論、方向、方法之後,我就可以去切實落實,就是「行」;當你付諸行動,因為這些理路正確,你就會得到圓滿的結果叫「證」。所以「信、解、行、證」,四而一,一而四。那這是佛法的一種教育,因為它是教育,所以人人可成,而不是說:「釋迦牟尼佛我可以辦得到,一切眾生你們都很遜辦不到」,不是這樣子!祂說只要你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照著正確的理論方法,願意去落實,統統辦得到。如果從我們現在的學制來比喻,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可以拿到博士學位,只是你要不要去讀而已、你要不要認真而已,在本能上是每個眾生可以辦得到的,所以佛法就像這件事情。

所以在於本能上,我們所有的一切眾生本來就應該幸福美滿才對啊!但我們現在不是,那是因為什麼?因為我們調皮啊,我們自己的見解太多啊,我們不想接受聖賢告訴我們的理路,你看!不持戒、不守規矩,所以你當然得不到。因此「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命由我造,福自己求」,是這件事情,接下來就是我們有沒有機會去了解而已。所以,佛法要踏實,不能去崇尚一種談玄說妙而已;那麼那些玄妙是什麼?是因為我們程度不夠,我們無法理解,如果你有基礎,程度提升上來,你就統統可以了解了,因為整個宇宙萬法統統是你的自現境,你怎麼可能不了解?那現在不是,是現在我們誤解了;要不然在修佛的理論中,那四句四弘誓願已經講完了,只是因為我們眾生不明白,有在念經的人也常常都帶過而已,沒有去深入體會它。

「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正確的方向;「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是正確的理論跟結果,這個次第是不能對調的。你如果長養不出服務眾生的態度,希望我身邊的人都幸福的態度,那你這個人是自私的,你學佛是不可能有成效的,你每天來拜佛也不可能得到幸福美滿,那只是求得階段性、短暫的自我心理安慰而已,那不會得到真正幸福美滿。所以,你為了達到讓你身邊的人都幸福美滿,那你要先有能力啊,才能讓他們透過你而幸福美滿,所以你這時候會認真去對待你的人生,那麼你就要反省佛經講的一句話「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這時「煩惱無盡誓願斷」就很重要了,若我不能解決我自己的煩惱,而我想要幫助人家解決煩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啊。因此這時候你會去訓練你「煩惱無盡誓願斷」。

那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結果,我能把我自己的煩惱解決了之後,我就得到一種能力,那個時候就叫做什麼?清淨心!清淨心所產生的就是一種高度智慧,就像六祖惠能一樣,他沒有讀過書,他是文盲也看不懂字,但是因為他的心比我們一般人清淨,所以他有智慧,因此任何祖師來請求他解惑,他都可以答得出來。他沒有讀過那些書,是一種根本的智慧起用,這是每一個人的本能,那麼它產生了,你「煩惱無盡誓願斷」了,接下來,你才有能力去「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兩個是關鍵!我們現在人的學習都把這兩個倒過來,我們想要解決煩惱,可是我們第一個卻想要學無量法門,什麼都想學,這叫「貪」。一旦你這個基礎的第一步是「貪」,那你學再多還是貪、還是雜,你的第一步就在創造煩惱,所以你是用創造煩惱要去對治煩惱,了不可得!

因此,這個步驟要倒過來,是先得到「清淨心」,第二步驟才去「廣學多聞」,這兩個步驟吻合了,你那時候的能力無窮,那麼第四個「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自自然然的事情,那不用求。那當你成就了,你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就可以履踐了?就可以信守承諾了,對不對!我要去服務我周邊的人,我希望我周邊的人因我而幸福美滿,你就可以做到了,所以就圓滿了啊!這就是一般你們講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把持住,哪一個不成佛?統統成佛,而且是本來真佛,不是外在的他方假佛,所以我為什麼加一個「假」,不是數落他們,因為一切佛號皆是巧名安立,假名啦!(假名字)。好比說,你們叫「人」,那以前沒有這個發音的時候,我們叫什麼?譬如說杯子,美國人叫什麼?cup,那到底是cup還是杯子?還有那個講閩南話的,它都是不一樣的發音,它只是一個善於溝通的假名而已,老子也講了「名可名,非常名」,所以我們人會執著在這種小事情上,因此人生會搞得一塌糊塗,因此叫我們放下。

所以學佛最要緊的是離「名字相、心緣相、言說相」,這三個話是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已經交待好的,要第一個「依法不依人」,第二個「依義不依語」,就是你知道它的意思就好,不要執著一定要用什麼話去講,第三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個「依智不依識」。後面那兩個一般人不好懂,「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意思,那麼我們的學習不一定會學習到真實究竟圓滿。那什麼叫真實究竟圓滿?如果是一個學佛的人,他做佛了,那就是真實究竟圓滿,做菩薩還不圓滿!做到阿羅漢也不圓滿!那做我們這些貪欲一大堆的人更不圓滿!所以,從這個基礎慢慢修掉我們內在的貪瞋癡,所以「了義」至少是要讓你可以超越輪迴的,至少!。那當然「至少」表示它後面還有更高層級,超越六道輪迴再超越十法界,那時候才堪稱叫圓滿,那時候才叫真正「了義」。那麼「不了義」是什麼?就是隨順著眾生的欲求可以得到的,比如說,我們剛剛前面講的三個,什麼財富、身體健康、智慧啦!這個大家很輕鬆的去運作就可以得的到,可是得的到這個還不能圓滿生命,這個叫「不了義」,所以學佛的人不應該把自己的格調降得這麼低,那個叫做「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最後一個叫「依智不依識」。白話講「智」叫理智;「識」,情識作用的識叫做「執著」,叫做感情用事。所以學習成長的人要依著理智待人處世,不要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會剎那生變,這是白話說。那麼真正佛法的用詞,一般現在人不容易懂,「智」是指「四智」,「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這叫四智。「識」是指「八識田」,從前五識到第六意識,跟第七末那識執著,到第八阿賴耶識,這個叫做「依識」,這個就是眾生的運作模式,運作的生命狀態,所以處處都是煩惱的反撲。那麼,佛把這個東西轉化,轉過來依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四個,這四個也是從阿賴耶識八意識田裡面轉過來的,那麼轉過來了之後,它的差別在哪裡?在於這四個沒有執著、分別、妄想,而這八個裡面有執著、分別、妄想,這樣大家好懂。所以,就是叫著我們待人處世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要起妄想心,用這樣子去互動,這樣在人生、人世間去生活,我們就會快樂無比,而且會幸福到不行。

那麼,依八識就是我們會用著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老是愛跟人家計較,老是愛佔人家便宜,老是非得要依著我的意思不可,這種人多痛苦,對不對?他也造成周邊的人多少煩惱,所以這個叫做「依識」;因此,叫著我們學佛的人要「依智不依識」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如果你沒有老師,你就依照這四條,那就不會錯。那麼,我們也不能依照現在的社會價值觀,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價值觀如果是對的,我們的社會早就美滿到不行了,因為起心動念是原因,起心動念造成觀「念」-思想,這就是你們講的價值觀。觀念思想造成了所謂的行為模式,行為模式就是你們講的個性,個性就決定了命運,對不對?所以命運是這樣來的。那你想想看,現在社會你們是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佔多?你們自己判斷!是汙濁多、煩惱多,還是快樂、和諧這種和平盛世?如果你認為是負面的,那表示現在多數的人的價值觀是錯的。

所以「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上上根人他有辦法直接從念頭轉化掉,那我們不是上根的人怎麼辦?我們就從行為上改,那麼從行為上改,這就叫做修行了。所以修行不是只在那邊打坐、朝拜而已,不是!那是一種手段,一種善巧方便。修行是要我們真正知道它的義理,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觀念思想行為修正了,你的命運就修正了,對不對!而修正要有依準、標準,那麼標準在哪裡?就是遵循古聖先賢的教誨啊!喜歡儒學的就去讀這些孔孟流傳下來的智慧典籍;學佛的就是依照佛菩薩的教誨,它都在經典裡頭;那學道的呢?就依據所謂道家的道藏,都好啊!這些聖賢講的都對,只是層級不一定一樣,基本上方向都是對的。那你去觀察,為什麼現在的宗教徒很多,而社會還是這麼亂?因為現在的宗教徒都不依照他們老祖宗的教誨,都是依著自己的意思,所以都錯了,才會沒有用。

所以要改變你的生活,一定要回來改變你自己,真理是「依報隨著正報轉」,只要你有耐心去轉化自己,把自己內在調和了,你現出來的依報就會是美好的。換言之,我們個人來講都叫「正報」,那麼我個人以外的人事物統統叫做「依報」,真理是「依報隨著正報轉」。那你看,我們現在人的觀念剛好相反,對不對?好比說「如果我的兒子怎麼樣…我就滿意了」,「如果我的媽媽怎麼樣,我也就快樂了」,「如果我的生活當中,誰怎麼樣,就能滿足我了」,你看看,都是要別人改變而自己不改,剛好與真理相反!所以,如果你真正希望你的兒子好,希望你的家長好,希望你周邊的人如你意,你就要先轉化你自己的心態,當你這個力道強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他們就會跟著你轉了,那時候叫做事半功倍;而我們現在人都是在做一種事倍功半的事情,很寃枉。

所以來到佛寺,不要忘記這些佛菩薩的能量體,基本上是沒有時空限制,一念即至,妙觀自成,所以隨時可以跟祂們做一種所謂的心靈的饗宴,做一種互通。那麼不要忘記,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通」?通到所謂佛菩薩要教育我們的這些智慧,這有一個關鍵叫做「真誠心」,所以古人講「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你就通達了。所以這些佛菩薩不只是那個雕像!祂們的高度智慧就是透過這個雕像,你跟祂感通,得到這些心靈的淨化,所以你來到這裡就成長了,所以都在一念之間而已,我們是拿香來祈求的、還是拿香來感恩的?祈求的人不一定有真誠心,可是感恩的人一定有真誠心。我們剛剛前面講一大段,就是希望我們這些儀式要能激發我們的感恩之心,感恩佛菩薩,所以我們就會通,「天心之謂神,慧性之謂通」嘛!你本具之德,本來就是神通變化、遊戲人間、瀟瀟灑灑的。

所以學佛第一個要搞清楚「佛」是什麼?「佛教」是什麼?不要流於一種「迷」,「迷」就是眾生,「覺」才是佛。所以,我們要把我們的「迷」轉化過來,「覺」了就好了,那時候就叫做「識得一」,就「萬事畢」了!你這件事情掌握到了,你的人生就畢業了,什麼叫「畢業」?畢業就是你分數都及格了才畢業,那我們現在都叫做留級生、重修生;過去生中搞不好都接觸過,要不然不會再遇到,因為諸法因緣生、因緣滅,那有緣遇到,然後又不一定能把握住,又沒有精進努力,所以又被留級當掉,你看!人生就是這樣。

小妍老師可以啟請 師父唱音聲嗎?

師父上人觀世音菩薩,「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音通心地,聲達性海」,你們叫做什麼?梵音嘛,梵聲潺潺流。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

 

【廣東行】--南華寺菩提樹下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2).jpg

 

所謂梵音!清淨謂之「梵」,能夠讓我們清淨的音聲,包括講話,都是一種所謂的梵音。那麼,有很多人在修行的道途上,有不同宗派,在講所謂的咒語,那麼我們講「是心曰咒」啊,是心而語之即為咒語,意思就是說,「對」的心就是咒,而不是只是它那個文字相。如果你用著「不對」的心去持咒、念經、念佛,統統沒有效果,統統只是在一種消遣佛法。真正的念經、持咒、念佛,是為了讓我們心清淨的,讓我們得到那個「定」的,那麼「定」的前方便叫做「專注」。一個心不專注的人他得不到禪定,所以透過念佛、持咒、念經的一種形式,可以讓我們訓練得來這件事情,所以它也功德無量;但是,偏偏現在念經的人多,得道的少,也就是因為他們不了解這個方向、目的跟理路。

昨天才跟我們的導遊分享到念經那一段啊!在這個時代,念經基本上有三個目的,第一個是為了求「定」,第二個為了求「解」,了解,第三個為了求「印證」,印證叫證明,叫做科學驗證的意思。那麼第一個、第二個跟第三個的理論跟方法都不一樣,可是它可以達到同一個目的。第一個為求定的,心就不能雜,念經從第一個字唸到最後一個字,統統不能有一點絲亳的妄想,在訓練這件事情;那麼,人難免妄想,所以當妄想出去時,要再拉回來、再拉回來,拉到熟悉,這個功夫成熟了,你的定功自自然然就出來了。老祖宗講一句話,叫做「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不要去想它,你讀久了你定功出來了,依戒得定,依定就開慧了,你的智慧自自然然就會明白這些經教在告訴你的義理,那是跟自性的智慧相應的,而不是一種知識的傳授。

所以修佛的人講求有所悟處,而有所悟處的那個「悟」是從哪裡來的?絕對不是從講道理來的,而是透過這樣的持戒,依照一種方法不間斷就叫做「持戒」。所以第一種為求「定」的,一定要把握住這個態度,不要想,也不要打岔,從第一字唸到最後一個字,不斷重覆,「重覆」是現在世出世間法成就的關鍵。古時候的人講什麼?多才多藝藝不精,樣樣通樣樣鬆,現在的人就是喜歡多;那麼,古時候所有祖師大德的成就都在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而世間話也講「專司一藝可成名」,它不一定告訴你可成就,可是至少可以成名,那麼世間的成就會有;我們現在講的不一定能成就,是講出世間的成就不一定會有。所以,它統統沒有離開那個「一」的觀念,所以這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古時候的話,現在的話叫做「重覆」兩個字。那你看,我們現在的讀書人最討厭重覆,你跟他講你要看一下這本經,他說「我看過了」,看過了他就不看了;而真正會成就的人,是你叫他看第二次他還看,叫他看第三次他還看,只要是對的,他樂於不斷重覆去接受,那麼這個人很容易就成就了,所以得「定」的是這一種方式。

那麼求「解」的呢?求解的就是在他讀的過程,因為他要了解它的義理,好讓他知道怎麼待人處世。從這個角度,就必須要參訪古師大德的註解,或者是請善知識為其解釋,所謂善知識就是知見正確的人,當善知識解釋明白的時候,他就知道怎麼做了,那麼回饋回來就正確了啊!第三種是為了求「印證」,這是怕我們盲修瞎練,亂修一通而不自知。比如有的人說他修佛修得很好,可是經典上講,如果你修得很好一定有什麼能力,有什麼人生境界可以化解,而結果我都不能化解,那表示我是修錯了而不自知。那倒過來,有的人會說,我現在有很多…譬如說神奇的能力、神通,那麼佛經中也告訴你,依什麼條件才會有這個能力,結果我捫心自問我沒有這個條件,因此我有這個能力有可能是魔通,那就靠不住,所以它會有危險性。所以這些理路如果是正確的,到最後統統是回饋到我們心的清淨不染而已。

那麼當你得到這個清淨不染的生命狀態,你的所謂二六時中的一言一舉一行,統統叫做「梵行」。這時,唱的音聲叫做梵音,講的話也是梵音,一般講咒語,那麼你的行為是梵行,所以佛菩薩所到之處皆恆令眾生生歡喜心,那才有辦法辦到啊!那麼菩薩所行之處,無處不是學處、不是行處啊!為什麼?因為祂有謙懷之心,所以有那個「定」心的生命狀態就等同有謙懷之心了。我們老祖宗的經書也有講,《書經》上說「滿招損,謙受益」!而在《易經》八卦的所有六爻裡面,唯有「謙」卦六爻皆吉,沒有對立反撲。所以,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麼待人處世,他就提醒自己,隨時隨處謙虛、謙遜就好,那謙虛謙遜又很抽象,我們把它形象化,就是學地藏菩薩把自己放在最低處,那就對了!對別人都好好好、是是是、對對對,唯我一個是學生,有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代表著現在的各行各業,那麼祂自許是一個學生,所以全天下遇到的人事物都是祂的老師。這樣的一個人就謙虛了,所以他就受益了,因為他不自滿,所以他就不招損,他的人生就沒有惡運,他「謙受益」了,因此他的人生永遠幸福美滿。所以,這些理路是真正可以兌現到我們的生活上,若你不能學以致用的大概可有可無,而佛法則是可以讓你著著實實、真實究竟圓滿的用得上,只看你會與不會。

師父上人看這樣還有沒有什麼疑惑?現在幾分?250分,你們到5點,還有2個鐘頭。

人生隨所住處恆安樂,來到禪門道場,多數好像也是禪門的訊息,「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沒有什麼事是不好的。

師父上人:多聽幾首,講太多話了〜。

紋宏師兄請 師父休息一下,剛從上面下來講了很久〜。 

師父上人那位剛剛在整理結緣品書的法師也很歡喜,開始猛跟我打招呼,又怕打斷我。

紋宏師兄為什麼一般的廟宇,現在變成是這樣子? 

師父上人現在的社會風氣一定是這樣的,要不然就是這間古剎名山不對外開放,你就會感受到那種真正清修的氣氛。不過都好啦!就像我們去雲南雞足山時一樣,佛法無邊嘛,接引所謂的初機也很好啊!有的人是要看熱鬧他才能進門道,因此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眾生一下子就看出門道啊。所以,佛無量無邊善巧方便,上根人用上根的對待方式,那芸芸眾生呢?那就是為什麼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了;因為眾生的喜好不一樣,所以要「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隨順著眾生的分別、執著,而引導他們進入佛的智慧啊,所以都好啦!只是說,這些所謂的寺院管理人員跟這些引導人員,可能需要去深入功夫比較對,比如說,剛剛也有導遊很熱心帶著我們參觀,一直介紹啊,可是有時候介紹在這些執愛之物本身,對一個人的成長沒有意義啊,當作聽聽故事不錯。那麼,如果他能在這個基礎裡面又深入去學習這些真正的生命智慧之學,那麼來參觀的這些信徒多幸福,對不對!因為只要跟著他就在學習成長了,多好!那有誰不喜歡來,對不對!這樣一來,就真正能有著著實實、幸福美滿人生的法可以帶回去。

那麼,現在因為社會的風氣使然,還有我們現在的教育也因為西潮教育的關係而偏頗,使整個社會走下坡。西方的教育,第一個字就叫做「競爭」,而我們老祖宗不講競爭這兩個字,老祖宗講「讓」,所以讓盡天下你就得到天下。沒有聽說競爭會得到和平的,因此,當競爭不滿意而再擴大就叫「鬥爭」,我們現在從小就在訓練小孩鬥爭、競爭!那麼鬥爭度不過就會發生「戰爭」,戰爭最後就是「毀滅」,這就是現在這個地球的情況,多悲哀!這是一個錯誤的路徑。基督教有一句話很不錯,「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燭光」,我們知道社會有這些亂象,那你詛咒它有用嗎?沒有用!應該回來祝福,要自許我們能夠為社會盡一點心力;那麼想要盡心力的人,一定要練就自己一把功夫,而這個功夫是為了服務眾生用的。那麼能點一盞燈算一盞燈,點兩盞算兩盞,所謂「千年暗室,一燈盡明」,這裡已塵封了一萬年,很暗,我們在那邊吵來吵去說為什麼這麼暗沒有用,我們應該想辦法把火燃起來就解決了啊!

所以,佛經講說「一燈能除千年暗」就是那個意思。那個燈是什麼?佛寺不是常常在法會時都有供燈嗎?燈代表「心」,心燈要燃起,所以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就是那個點燈的意義。不是說去點個光明燈,然後我的人生就光明了,而是你要透過它來提醒自己,我已經在佛寺點了燈,我不能去欺騙佛菩薩,對不對?那麼我回家要把我的心燈燃起來,第一個要照亮我的家庭,讓我的家庭幸福美滿,教導小孩「讓」的道理,對人事物讓讓讓,那麼有這個正確的教育,他長大後的抗壓性就強,而這個也是很多醫學家不明白為什麼現在躁鬱症、憂鬰症這麼多?就是「競爭」出來的!那麼,如果一個從小到大都學習「讓」的人,他的抗壓性是很大的,他不會得到憂鬰症、躁鬱症,而且他是未來解決憂鬰症、躁鬰症的那個人,很多人都需要他。有憂鬰症、躁鬰症的人,他會不會去找有憂鬰症、躁鬰症的人解決?不會啊!而你每天快快樂樂的,當然他會來請教你,「你為什麼可以活得這麼快樂呢?這麼沒煩惱呢?而我們為什麼這麼憂鬰躁鬰呢?」那時候你就能夠跟他講,所以自度、度他都很好啊,度是幫助的意思!

 

【廣東行】--南華寺菩提樹下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5).jpg

 

所以,是教育上出問題啊!而佛法是最至善圓滿的教育,如果寺院的這些工作人員,都能夠深入佛法的一種薰陶,那麼來寺院的這些信眾就太幸福美滿了,會天天想來,對不對!那如果不是這樣呢?那就是再蓋了一間廟來招攬迷信,來養成迷信,然後來看看歴史古蹟,就這樣子而已!所以佛法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兩者在一線之間!同時,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不是事相的本身怎麼樣。因此,如果這些從政人員有智慧,他就可以把所有來看熱鬧或看門道的,只要他願意踏進這個山頭山門裡面的,都可以給他們幸福美滿的智慧素材,讓他們回去後家庭變和樂,你看多好!那麼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單位,只要家庭美滿,我們這個社會就美滿了,國家就安康了,什麼政策都不用想,自自然然的,那叫「無為而治,垂拱而治」。要「垂拱天下而治」,那就要靠教育,靠覺醒的教育,而不是靠世間爭名奪利的教育,現在這個爭奪的教育太氾濫了。

老祖宗也講「身治而後天下治,身成而後天下成」。我們先要治理好自己,才能治理天下,我們要「誠於中而行於外」,真誠於內心,你行於外才是如理如法。所以,所有老祖宗告訴我們的教法都是內修內學,所以佛經有一個名詞叫「內典」,雖然講一個「內」,事實上也沒有一個內外,這是因為我們眾生迷求在「外」,所以用一個對法把它拉回來,用一個「內」;當你回來了,哪還有一個內外?就沒有了!所以佛學叫「內學」。我們現在的學習者要把「佛學」跟「學佛」倒過來,把「學」擺前面,把「佛」擺後面。學佛跟搞佛學是不一樣的,「學佛」可以得到至善圓滿的人生;「佛學」是不行的,搞佛學是讓你可以了解一些佛學常識、歴史的演變,可是你不能透過佛學改變人生。那「學」是什麼意思?就是把我自己丟掉,把我學的對象「老師」裝進來,這就對了!而搞「佛學」的人,它是用著自己的見解去測度,「嗯~你是怎麼樣…你怎麼樣…有這麼一說」「那不關我的事」,所以他的人生得不到正確運作的好處,那很冤枉!我們現在當然搞「佛學」的人很多,而「學佛」的人少啊,這是很冤枉的。

那我們為什麼要了解這些?了解是為了知道自己要怎麼做,那自己知道怎麼做,是為了幫助我周邊還在煩惱憂慮牽掛裡的這群人,讓他們也能夠幸福美滿。所以,人生第一個價值意義要拉出來,不要自私自利、五欲六塵、貪瞋癡慢,不要這樣子。要把自私自利、五欲六塵、貪瞋癡慢轉過來變成什麼?只要眾生好我就好,那這個就是佛法的一個最低階門檻。自私自利的人,學佛得不到東西;學佛就是要杜絕自私自利的,所以大家好就好。看你們還有其他的疑問?

宏哲師兄剛剛在旁邊有一些內地的朋友在問說,師父怎麼沒有出家剃頭?

師父上人你看看四大菩薩很有名,對不對!當中只有一尊是剃頭的,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有沒剃頭?

民眾沒有。

師父上人那你們會說「菩薩祢怎麼沒有剃頭?」好的!那我們解釋一下。我剛講的,現在的人修佛,釋迦牟尼佛不是已經交待好了嗎?要四依法「依法不依人」,尚且《金剛經》中講「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哪還有男女留頭髮不留頭髮的?沒有這個事情啊!六祖惠能開始在傳法的時候,是帶髮的!他是在哪裡才剃度?是遇到印宗之後,那時候他已經傳法十五年了!所以,我們先要去了解這些佛學名詞,我們才不會誤解佛法。佛法裡面常聽到「和尚」,我們現在聽到和尚就會想到什麼?剃頭的人,對不對?我們那天不是在馬來西亞比喻,如果剃頭的人就叫做師父,而和尚只能是剃頭人,那麼監獄裡面不就都是和尚了?所以不是這樣子講的。

和尚、法師、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都聽過吧?這是佛法的一些專有名詞,那我們來解釋你就了解。「和尚」的中文叫「親教師」,是親自教導我的那個老師就叫做和尚,他跟剃頭不剃頭、出家不出家無關。那麼「親教師」是什麼意思呢?我用個比喻大家好懂,好比我們大學裡的指導教授,跟一個學校的校長,這個人你可以叫他親教師,換言之,印度話叫做和尚,中文叫親教師。那麼,你從這邊了解,它跟剃頭不剃頭無關,對不對!「法師」,傳授正法的老師叫做法師,傳授佛法的老師叫法師,這個法師跟和尚是在家出家的通用名詞,他跟出家在家、剃頭不剃頭也無關。接下來的就有關了,「比丘」是專指出家的男眾,「比丘尼」是專指出家的女眾,所以在中國大中華地區,出家要剃頭對不對?因此,比丘、比丘尼才有剃頭不剃頭的問題。比丘、比丘尼可以是法師,可以是和尚,在家的人也可以是法師,也可以是和尚。

好比當年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佛,同一時代有一個人,叫做維摩詰居士,祂也是佛。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去看到祂,也要右繞三匝頂禮三拜,如同禮佛的頂禮,而祂是在家居士,甚至有傳宗接代。那麼繼續講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是專指在家的男眾,「優婆夷」是專指在家的女眾,所以這些佛學名詞搞清楚就沒問題了。再者「師父」這兩個字,跟「老師」是不一樣的;老師負責教學,現在只要能夠教我們一技之長的,我們都可以尊稱他叫做「老師」。可是一般而言,要稱作「師父」就比較嚴格,我們會尊重的稱呼出家的法師也叫師父,這是因為古時候發願出家的,都有一個要照顧眾生的心,它有這個「照顧」的意思。所以,我們先拆開來講,「老師」是古之師者,他必須具備傳道、授業、解惑這三個能力,才稱作老師;那麼,加上一個「父」呢?他還要示其「君」、示其「親」,就是示其「君、親、師」。所以有傳道、授業、解惑,「君」跟「親」他也要有。因此,被叫師父的人必須要有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加上領導弘育的能力,再加上一個關懷照顧。比如說,你的學生叫你師父,他可能生計比較不好過,你要照顧他、你要做到,所以這樣才堪稱叫做師父。所以,這些都跟剃頭不剃頭無關。

所以「開悟」跟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剃頭不剃頭、穿裙子的、穿夾克的…統統無關,它跟你的「清淨心」有關。所以,「髮」是一個代表,古時候出家為什麼剃髮?因為它示現帶髮的人在紅塵裡面的糾葛,用髮來代表三千煩惱,所以剃掉是一個宣示,說我要杜絕所謂的三千煩惱絲。那麼,我們再去了解「出家」兩個字,它有四層意義,第一個是「身心皆出」,身跟心皆出這是最標準的,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像六祖惠能一樣,身心皆出;當然六祖惠能是到後半期,從躲在獵人隊出來之後才出家,祂前半期不是,祂前面的叫做「身不出心已出」。第二個「身出心不出」,這個是不如法的,也就是說我剃頭了,我穿袈裟了,可是我煩惱一大堆。「出家」我從義理上再倒回來講,就是出離生死之枷,枷者枷鎖,你能夠超越輪迴的人,才叫出家!那麼「出家」另外一個講法,是出離煩惱之枷,沒有煩惱的人才叫出家!那麼後面還有兩個,「心出身不出」,就像維摩詰居士一樣。那麼「身心都不出」,像我們一樣,很遜!有這四層意義。所以,這裡面跟剃不剃頭無關。

所以,這個都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佛法的疑惑;如果我們深入經藏,這些在經典都講得很清楚。現在的人在學佛過程不一定很深入,所以他有可能會一知半解卻又不求甚解,糊里糊塗有時候就會盲修瞎練修錯,這是現在的常態。「出家」的意義知道了,是出離生死之枷。以前的出家人,這是指符合標準的那一種,因為他沒問題了,所以在清朝順治皇帝以前,出家眾是要經過考試的,若你不是天下第一等人才,你是沒資格出家,示現剃頭穿袈裟。那麼透過考試,你是全國最精英的才能夠出家,考過試就發給你一個度牒,你可以拿著這個度牒,到各大寺院裡面說我要出家,那麼人家才能接受你。現在不一定是這樣,因為從順治以後開放了,可以不用考試,所以一代漏失過一代。現在很多時候,是我感情不好、鬰悶、什麼…等等,然後我要求個慰藉,所以剃頭出家,這是不標準的,所以我們都要很清楚。

換言之,成佛跟在家、出家有沒有關係?沒關係!跟你的心放得下、放不下有關係。那麼,出家與在家跟「緣」有關係,有的有緣、有的沒有緣,不要勉強,就隨緣隨分,安心過日子,這就是最標準學佛的人。所以在樂善好施當中,不忘「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生心」是什麼?對所有人世間的任何事情,我都勇於去面對我所遇到的,這就是積極啊;可是,人有時候這樣會太過執著,所以它加個「無住」,無住就是不執著,放得下。所以放下的人,你才勇於面對,因為放下的人不會有得失心,所以他不會為了得失而計較痛苦,因此,他才有辦法去努力面對他的人生。因此願意學佛的人,我們先不講什麼出家或不出家,他要是天底下第一等人才,最積極的人才有辦法學佛;很消極的那種沒辦法。所以,現在人常把所謂的「放下」跟「放棄」搞亂了,有人說「你看!學佛的人都不事生產了」,錯了!因為他不知道人家放得下,他以為人家放棄人生!我們現在的工商社會繁忙,有很多人是放棄人生,放棄是什麼意思?就是你都不去努力面對,當然就無事可成,這叫放棄。

而學佛的人不是放棄,你會很努力面對人生,有時候可能因緣不具足,各方面條件不具足,最後不能成功,可是你努力過了,這時候你不會為了失敗而忐忑,你會為了下一步,為了未來的人生繼續努力,所以這種人才第一等積極,這叫「放下的人生」。所以為什麼說「放下即得」?老祖宗講的「盡人事,聽天命」就是「放下」,後面雖然有一個「聽天命」,可是他在前面是「盡人事」的。那麼,現在人說的「放棄」是表面上好像聽天命,可是在此之前不去盡人事,所以無事可成。因此這種種跟剃頭、點戒疤有沒有關係?你們以前不是也受菩薩戒嗎?現在知道受菩薩戒多可怕,做不到不能亂受,知道嗎?學戒可以。「學戒」是什麼意思?就是我知道一條做到一條,「受戒」有時候是形式上,你辦不到就罪上加罪啊!形式上去參加個儀式,趕快受一受點個戒疤,出去到處跟人家炫耀我是受菩薩戒的,你這是增長名聞利養、增長傲慢、增長優越感,這又違背了修行。那麼,我們現在如果知道一條做到一條,當你做到百分之八十了,自自然然佛菩薩承認你了,你也不必那些儀式啊!所以佛法是「論實質不論形式」,實質很重要,所以既是實質,跟剃頭不剃頭有什麼關係?沒有關係啊!所以要明白這一點。

師父上人好!那你們下一個行程,下一站我要跟著你們去哪裡?

民眾甲我完全一無所知、一無所知。

師父上人一無所知,心到清淨也不錯啦!識人多時是非多,知識少時煩惱亦少,你懂嗎?所以要「知」,知道正確的就好了,太哩哩雜雜的放一邊。(對著民眾甲開示)鬱悶…,你有一句話應該要提醒自己,解鈴還需繫鈴人,懂嗎?內在有些悶,還是得靠自己把它拔除掉,所以不要去理它就沒事了。好比一杯水裡面汙濁了,你把它放著,久了它就會沉澱,上面就有清水了,所以,如果你想要求好心切,想要它趕快變清水,而一再去攪拌它,希望它趕快清,它永遠不會清。

師父上人:剛剛好像在上面有看到你?

民眾甲我站在這裡很久了。

師父上人不簡單哦!聽我們嘮叨一大堆還站得住。

民眾甲我們聽很久,然後又站很久。

  師父上人有緣啦!

民眾甲太貪了!

師父上人:其實,人生真的是這樣啊,「不求而得乃謂真得」!那麼,一般人講「心想事成」是很好的事情,佛家並不是叫我們不要去「想要」,而是說你要「如理如法」,你自自然然就可以得到。那麼我們的理想很好,可是當中要有善巧方便。所以,剛剛有講到一些理路,好比說,如果我們需要財,不是講貪財的那種,我們就去財布施,它就自自然然回饋啊;我們需要身體健康、心情好,我們就常常去無畏布施,它自自然然就回饋啊;我們需要聰明智慧,就常常去法布施,法布施是什麼呢?把你所知道正確的理路,樂於去分享給別人,不求回饋,這個叫法布施,那麼你自自然然智慧就會一直倍增,不必透過看書,因為那是你的本能。所以,你們不是沒有福,而為什麼叫你們不要貪,因為你們本來就很有福報,只是被業障蓋住,你懂嗎?好比灰塵蓋住燈泡,你點燈不夠亮,你要去哪裡再找一個燈泡呢?你應該是想辦法把自己的灰塵撥掉就好了,你就是最亮的啊,你懂嗎?你跟別的燈泡是一模一樣亮,不要忘記!所以你要有信心。

有時候你對於你的人生有點鬱悶鬱悶的,不太有信心,要有信心!知道嗎?所以老祖宗講,佛經《華嚴經》裡面也有一句話叫「信為道元功德母」,才能「長養一切諸善根」,善根才能長養出來,就是要有那個信心,信心要把它重拾回來。你不相信自己,那你要相信誰呢?對不對?「信」,我們比如說,一般你會聽到人家說「我信佛啊,我很虔誠」,那個「信」有很多人不了解義理,它具足六個層面的義涵,第一個要「相信自己」,懂嗎?要相信自己做得到的,只是現在暫時不知道「方法」,不知道「理論」,還沒有機會去努力,還搞不清楚,就是這樣而已,並不是你沒有能力,所以第一個是「信自己」(信自)。第二個才是相信佛菩薩的教誨(信他),你相信祂是過來人,祂不會騙你,而且祂們已經做到了,所以那個「方法」「理論」是真的、正確的,所以你相信祂們,這樣你就能夠去相信背後的原則原理、背後的事相、跟背後的原因所能結的果,所以就是「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這六個是一個「信」字的意義,這個是有次第的,不要顛倒!所以,你要暫時先把前面兩個倒過來,第一個先相信自己,不要第一個相信佛菩薩而已,反而信你自己都不見了,懂嗎?有這個味道。

民眾甲我有一點疑惑,就是我現在了解到的佛,比如說這佛家弟子就是要修這個「戒貪」,是不是有這個?那對我們這些眾生來講的話,很多時候我們去拜菩薩,希望菩薩保佑我們心想事成,而那個心想事成,很多人的心是很大的,那和「戒貪」之間是否有矛盾?

師父上人:沒錯!所以眾生的心「想要」,它是一種「欲求」,它等於「貪」;可是有一種人不是這樣,有一種人他的心想是一種「願力」,他不會自私自利,所以他偏偏可以得到他想的所有的結果,真理是這樣。我昨天用一個例子比喻,你有泡過茶嗎?你知道泡茶,現在我們要喝茶,我們在泡茶的過程會有什麼東西產生?茶渣。茶渣可以曬乾,集起來做枕頭,躺著很舒服,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躺過茶葉做的枕頭?(民眾甲:這個沒有)很舒服哦!茶渣可以拿去冰箱做除臭劑,茶渣可以去施肥,所以茶渣是有作用的對不對?但是,我們眾生就倒過來想,我們眾生就是要茶渣而不要喝水,一直泡,把那個好茶湯倒掉,「我要茶渣、我要除臭、我要施肥…」;那麼,佛菩薩則是我好好的喝茶就好了,在過程中我本來就會有茶渣,你懂嗎?就是這樣。那你看,佛菩薩也會得到茶渣對不對?茶渣比喻是我們眾生想要得到的那個幸福的所有總合,這樣來講,佛菩薩也都有!可是,祂不是為了求那個(茶渣)而得到的!祂只是好好做祂人生應該做的一個運作(泡茶喝茶),祂自自然然就有,所以是不是事半功倍!祂很輕鬆就得到人生的所有幸福;而我們眾生就是迷了,忘記了是這個理路,我們都是很努力的、很執著的去求茶渣(我用茶渣比喻我們人生的幸福總和),可是忘記了我們該過的人生,就是這樣,所以常常會有失落。

民眾甲有時候我在想,比如說,我們這些平常老百姓去求佛菩薩保佑的時候,是否能夠許願?有沒有實際已經到了這個貪的這條線?

師父上人:當然!

民眾甲:那這樣,佛菩薩肯定不會保佑的。

師父上人:對!「命裡有時終須有」,如果你跟祂談條件,請問那公平嗎?那不公平!如果你們的社會價值觀就是不公平的人是我們崇仰的人,那就不對了,你懂嗎?這就違背真理。所以,我剛剛講了一大段,真正我們去求佛菩薩的,不是求祂直接給我,而是求祂教我,你懂嗎?那你說,佛菩薩那個木頭人坐在那邊,也不會講話啊,我怎麼知道?所以,祂們有高度智慧,早已經設下了表法工具。你知道佛桌上所有的供品都是教育工具嗎?我剛剛前面講了一段,我們會去供花,我們會拿水果去求祂,點香,給祂聞香香,想賄賂祂對不對?賄賂是不對的!所以,你看那個花、果、供水,包括那些香,都是有意思的!是因為我們的前輩沒有理解,沒教我們,以至於我們這一代也不會,我們不會,我們對待小孩又把他們教錯,所以一代不如一代是這樣來的!

真正意涵是怎麼樣呢?老祖宗也告訴我們了,「花」在佛法代表「六度」,每一件事情都有因果,「花」代表「原因」,那麼「水果」代表「結果」。你同時供花供果,就是提醒你自己,你在面對佛菩薩的時候,你要感恩祂透過「花」跟「果」教我「因果不空」,那麼因果不空是什麼?就是「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這樣你就學到了!所以佛菩薩對你好不好?好啊!祂是用這樣保佑你的,你要回去做,回去後你就知道怎麼樂善好施了。你常常樂善好施,自自然然美好人生的結果就會跟著我跑啊。好!那麼再細緻來講,你知道因果不空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那什麼才是善的標準、什麼是惡的標準?我們現在人又搞不清楚了,對不對?所以佛就告訴你,那一朵花就告訴你原因,「花」在佛法代表「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就是說,你的人生如果依照這六個原則原理去運作,你本來就有幸福美滿的結果。那我們現在的人生是怎麼樣?就是我不要依照這六個運作,我卻一直想要得到幸福美滿的結果,了不可得,你懂嗎?

所以,你來此一遭如果會去好幾個殿,對不對?它都在重覆教育你這件事情!你拿香,燃香,佛菩薩提醒你,看到香,代表影響力,你在那邊點香,我在這邊聞到了,我是不是被你影響到了?所以「香」代表「影響力」;「香」也代表「美好」,因此要用你內在的美好影響別人,那你就學到了,所以感恩佛菩薩透過這柱香,教你要燃起內在的戒定慧、解脫知見真香,我用比較白話文講,就是燃出你內在的好心腸(這樣大家聽得懂),用好心腸去待人處世(待人處世是不是去影響他?),用好心腸去影響他,那好心腸是什麼?不自私不自利叫好心腸,所以戒定慧就是不自私不自利,你每天都在提醒自己。譬如說,今天我們來這邊,有幾個殿我也搞不清楚,總每個殿都提醒一次,都再提醒一次,你看!置入性行銷,你們現在的用詞,廣告啊!對自己廣告,廣告久了你也就做到了,你做到了你就有幸福美滿了,所以就等於佛菩薩保佑了我們,是這樣來的。

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來到佛寺朝拜的人那麼多,而得到幸福的人少?你們講滿願,滿願的人很少,因為他對待錯了,可是不是沒有滿願的!像我們天天滿願你知道嗎?我好感恩佛菩薩,你看,有那一柱香提醒我要有戒定慧!提醒我要用好心腸待人!提醒我不要吝嗇!所以你看,我們完全不慮匱乏,我們的人生可以堪稱幸福美滿!「美滿」對我們來講還是低級數的,你知道嗎?「美」不圓(圓滿),圓滿裡面有美滿,美滿不一定圓滿,所以我們的人生幸福圓滿,你知道嗎?所以感恩佛菩薩。那我們也會供水,對不對?「水」代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平」,平等,要像水一樣的清澈、無汙染、沒有煩惱,所以每次在佛菩薩前供水的時侯,祂就透過這個在教我們對不對?那我感恩祂教我。

你看,我剛剛講我們來寺廟應該是求佛菩薩教我的,那你每次看到了,「哎喲!我今天又不平等了,不對不對,要改!」你這個人就一直在改掉不好的個性,那麼你的好個性就出來了,你的命運當然變好,所以當然會「心想事成」啊!那麼你提到的「心想事成」,在我們的級數裡,心想事成是低標(低標是基礎),心想事成的上面還有一個叫「不求而得乃謂真得」。我剛剛舉的那個例子,我們只管泡茶喝茶,過程中自然有茶渣了,「不求而得」啊!我並不是求茶渣,可是我喝茶本來就會有茶渣,它可以施肥,我不浪費它而已呀!拿起來,你看,作用無窮,人生是有作用的,懂嗎?

民眾甲:謝謝!謝謝!

民眾乙:您剛剛就有講到剃度,有提到說監獄裡的那個…。其實我就在監獄工作,在我身邊可以說全是一些大奸大惡之人、壞人,但他們在裡面就沒有做什麼壞事了。但是,他們在裡面也充斥著很多欺騙啦,然後有很多惡的東西在裡面。那我做為一個教育的工作者,應對這麼多這些東西,我是應付不過來的。就好像我昨天,就被一個人騙了,然後我說了他很久,我覺得我的能力是很有限的,現在就是我調節自己的還不夠,我在這麼惡劣的環境裡面出來,我想讓自己走得更輕鬆,像您剛說的,心保持一種平靜的力量可能都還不夠。我就想請教一下 師父,怎樣可以先讓自己調整好?當然,最好還能夠讓他們有一點點好的影響也好,讓他們出來就能變得好一點多好。

 

【廣東行】--南華寺菩提樹下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3).jpg

 

師父上人:他們先不必去管,不必去設定,人生不要有太多預設立場。不過,你剛剛講到一個重點是對的,你自己要先調整好,你度了自己,他們跟著你就自然度了。我這樣講好了,我覺得你們很有耐心!還願意在這邊聽我嘮叨,可是,我並沒有刻意要你們聽,你懂嗎?我只是把我自己做好,今天有人問個問題,我跟他講,我的當下本分就是把我當下完成好,可是你們要聽啊,那聽到以後你如果覺得有道理,你是不是就揀回家用了?(民眾乙:對!)可是並不是我設定你應該聽我的呀!你懂嗎?所以這個叫做「自然」。人生就是一種自然,所以我們當然有一個慈悲心,希望這些受刑人出來都可以有展新的人生。

那麼,一個從事教育者有一個基本的態度要有,就是你不能有好人、壞人的觀念。以前很多人問我說,這世間明明有這些作奸犯科的人啊,怎麼說沒有壞人?我說不是,他是「還不明白的人」,他不是壞人。我們的老祖宗在三歲小孩時都會背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那個好、壞是從「性相近,習相遠」出來的;本能「人之初,性本善」的這個善,是完美無瑕的意思,所以找個「善」字來代表它,它並不是善惡對立。那麼到了「性相近,習相遠」的時候,才是習性上;前面這是本性,習性才有你們講的善惡,這是因為「明白」與「不明白」的造作使然,所以它基本上不是好、壞的問題。因此,一個教育工作者基本上不能有這個對立的觀念,因為你只要有內在對立的觀念,你的自現境一定有對立,你懂嗎?你的世界裡一定有那個一般人認為很壞的人,不能解決、不能從良的這種;可是,如果我們從內在的這個心去除掉的話,那一個人會因為你久久的感染,自自然然就化白了。

所以,自己永遠是最重要的,那麼你說自己怎麼做最重要!我們要訓練「專注」,訓練我們心的「平定」。那麼專注這件事情,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但不是叫我們統統拿起來用,你懂嗎?我們假設生一種病叫做「不專注」,中藥行有一大堆藥統統可以治,那你去中藥行,難道全部的藥都要吃嗎?不是這樣的,你要對症下藥!所以選一個自己能夠運作,最容易達到專注的方法就好了。那麼,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太多了,如果因應現在世間的人,比較容易的,無非就是「念佛、拜佛」這件事情。那麼因為你們還要應對「眾」,有外在這些人,所以你們必須要再加上一個「明理」。明理必須聽經聞法,在聽經聞法這個過程裡面,你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智慧,聽好!為什麼講提升自己的智慧,而不是要你去背出來的?因為背誦的是那些聖人的智慧,不是我的,那些對我來講叫做常識,常識作用不了,而如果你是透過正確的「方法」去理解、去運作的話,你會增長出你的智慧,你的智慧才是真智慧。

那這裡又有提到「方法」,萬丈高樓平地起,不能好高騖遠。現在很多學法的人去涉獵這些什麼大經大論都不能成就,就是好高騖遠。萬丈高樓平地起,佛法有所謂的大乘、小乘,佛陀講了「不學小乘而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那麼佛法來到了中土,我們大中華地區,因為我們老祖宗有「儒道」的基礎,它的功能基本上替代了這些所謂的小乘佛法,所以當時學法者可以直接契入大乘。那麼我們瞭解了,它還是要有基礎的,所以,是以「儒」為人間道,以「道」為所謂的世間、天人善道,再以「佛」為出世間的一個至善至極的道,這三個根本裡就有一個東西很重要,我們一般講的四書、五經、十三經所有一切儒家經典的基礎就在《弟子規》裡面,它共有一千零八十個字,那麼它不是用來讀的,剛剛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到一段?我講讀經的功能是為了「求定」,你可以讀它,可是你要了解它之後去做,當你做到了,你的能量就產生,能量是看不到、摸不到、聽不到、聞不到,可是它卻存在。

一般我們中國人講的「氣質」,這個人為什麼你跟他在一起特別安定?他也沒有特別對你好啊!而那個人你一看到他就討厭,可是他也沒有得罪你啊!這叫做「氣」,他的氣場,這個氣場是這個人的言行舉止產生的,所以表示要「做到」。所以,萬丈高樓平地起,可以從《弟子規》的一千零八十個字,字字句句去做到位,三個字三個字為一組,你知道一條你做一條,你這個能量就會越來越好。以後你遇到這些受刑人,有時候你都不用講話,他就特別安定,那個沒有為什麼,因為真理到最後沒有為什麼!因果就是這樣子。你們吃飯就會飽,沒有為什麼,你想過為什麼你吃飯就飽?沒為什麼,講到最後沒有為什麼啊!喝水就止渴,沒有為什麼,所以講到極至的真理就是沒有為什麼。佛家講的話就比較高深,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不可議」,就是這個意思。

你只管去做就會有效果,這個叫「理論」。假設《弟子規》你有基礎了,你去涉獵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些你也做到了,不但你的明白開闊了,你的能量也長養出來了。那時候你應對受刑人就簡單了,那時候不是你想要對他怎麼樣,是他感染到你的氣氛就解決了,那麼你的氣氛越強,他就越有作用,是這麼來的。這個基礎有了之後,這個叫「理論」,那麼「方法」是什麼?方法跟理論不一樣,方法就是幫你達到理論的一種狀態。現在學習的人,不乏理論,但缺方法,方法就是「重覆」,不要貪多。譬如說,你看《弟子規》,要設定一個期間,假設是半年一年,不能一個禮拜、兩個禮拜,那是沒用的。而你每天都只能涉獵這一本,涉獵到你做到!一年過去了,你可以換《十善業道經》,是這麼一個交替式的,而不是穿插式,穿插式的教學沒有作用,要重拾老祖宗所謂的私墊方法,它是次第式的,先學成一門,再學第二門,再學第三門。我們現在的教學是不是同時有好幾門?(民眾乙:對!)所以沒作用,你再學一輩子、無量輩子統統沒用。

那麼真正走覺悟的路徑,十年學一門就解決了;而我們現在的交叉式教學呢?從幼稚園學到博士畢業要二十二年!二十二年還開不了悟,你懂嗎?真正佛法的教育,是十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把握住那個「一」,長時薰修,個個開悟。開悟,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開悟的人叫「覺者」,讀到博士畢業的人叫「學者」。我們現在的平民老百姓遇到問題困難找誰?找專家學者,找那些博士,對不對,你看,博士多厲害!那麼,博士專家學者若遇到問題找誰?找「覺者」,你懂嗎?覺者(覺悟者)沒有問題了,所以他能幫助一切人解決問題;博士還會有問題。所以,成就覺者只要十年,而偏偏現在的教育不願意這樣做啊。現在的人耐不住心,所以如果你能秉持這一個理路,從《弟子規》好好自學,深入去學它,學了它要去應對的、要去做的。比如說,我以前對父母的看待也許跟《弟子規》不符,那我就要把以前的對待放下,我要重拾《弟子規》去「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再來「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真正深入了,那麼哪一個受刑人不因你而得利?統統得利,你懂嗎?

所以,「方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那你去想想看這兩句話,它就是當今所有的讀書人,很想成就無上道而都不能達到的原因,因為他們討厭這兩句話,讀書人自視甚高,對不對?他看過一遍就知道了,但他知道而做不到啊!當年白居易大文豪,遇到鳥窠禪師時說「鳥窠禪師、鳥窠禪師,聽說你是得道高僧,來來來,你講一句佛法讓我聽聽看。」鳥窠禪師很謙虛:「啊!白居易大士(大儒!他們是有涵養的人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就笑他:「這三歲小孩都會說」,鳥窠禪師跟他講「三歲小孩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佛法就是生命之學,要有真實功夫,功夫不是我們知道多少,是你要能辦得到的。所以,你看鳥窠禪師是不是講得很白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大文豪以為他能講得文縐縐點,比較有禪意一點,都在追求這個,結果是三歲小孩會說的,八十歲老翁還做不到!佛法就是講這個實質。

所以,如果你們好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把《弟子規》、《十善業道》完成,就綽綽有餘了,不但你的工作綽綽有餘,你的人生也沒有痛苦這兩個字了。我不藏私,我的經驗就是這樣,我們是先做到才來分享給你的!不是拿你當白老鼠,這樣做不道德啊,不是「那裡有一個同參,趕快去做試驗,地址留一下,電話留一下,做到成功了告訴我,我再趕快來做」,這樣不道德,己所要欲常施予人,我們認為好的讓你拿去用。所以在這裡面要有耐心,換言之,你如果越來越有耐心,越來越專注、越定靜,你的氣場本來就會越來越好。你現在就是心腸很好,對不對?可是求好心切,容易反受其亂;心腸太好,可是你做事常優柔寡斷,那優柔寡斷就會當斷未斷而反受其亂,因此你的人生有時候會有很多無奈,對不對?明明可以怎麼樣,怎麼這樣子呢?

民眾乙就是很多遺憾。

師父上人:對!對!你又是一個很有理想性的人,所以又特別鬱悶。

民眾乙:都被 師父看穿了!

師父上人:因為你特別有理想性啊!那現在社會上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修養多好」,我這樣直接講,當你看到那些修養不好的人,有時侯就感到怎麼都這樣?然而偏偏又常常看到,怎麼好人都沒好報?我這裡要建構你的信心,並不是好人沒好報,這個你一定要去了解。現在我們常看到好人沒好報,壞人怎麼都過得那麼好,對不對?很不平!其實不是這樣,因果是通三世的。現在如果一個人為惡,他還能過得很好,表示他過去生曾經做過很多善事,他現在的好跟過去生有關,跟這一輩子的作惡無關,可是這輩子的作惡會折損掉上輩子的善,所以他未來不會好到哪裡去;那麼反過來講,一個現在善良的人,為什麼受盡這麼多委曲?好像過的日子很痛苦很心酸,那不是因為他現在的善良使然,而是他過去生不懂的時候做錯了,所以他這輩子有比較痛苦的人生,那是過去生的因果,不過,因為他現在做人處世明理善良,所以他這個痛苦會因為他的明理為善而越來越少。所以,只要是對的,我們要堅持下去,懂嗎?

獨排眾議,「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這句話要把它提起來用,然後學修的路徑越簡單越好。所以我會覺得你就先從《弟子規》,然後分步驟到《十善業道經》完成就好了,這個書應該坊間都很容易找得到,這不是什麼大經大論,簡而易懂,易懂表示容易做到,那佛法是論「做到」,不是論你懂不懂什麼而已!你講了一大堆高妙的佛學用詞,沒有一句做到,現在很多人就是這樣子啊。「我講一大堆,反正你也聽不懂,雖然我也不懂」,所以講一大堆你也聽不懂,也死無對證,大家歡樂一場就好,這是不負責任的,你知道嗎?所以,你一定要從懂的著手,懂的就是「弟子規,聖人訓」,它真好用。事實上,先不講到佛家的基礎《十善業道經》,《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你字字做到了,你做人的世界沒有痛苦了,做神還不敢講。那換言之,下輩子還有資格做人的人,就是《弟子規》要做到,《弟子規》做不到的人,下輩子都往下面墮了,去三惡道!惡鬼道、畜生道、地獄道,那會更痛苦,是這麼來的。

所以你想想看,《弟子規》的標準你做到了,你是一個最正確的人了,最正確的人等於你在人道的能量是好的,那你遇到這些你關心的族群,他當然可以受惠於你啊,會因你而得利,所以你那時候的人生是有價值的。別人的耳語不要太掛心,我剛剛講的那些理路,你把它揀起來用就對了,聽佛的,不必聽人的,懂嗎?聽人的會讓你在那邊失落一堆,聽佛的不會!這樣可以理解嗎?

民眾乙:謝謝 師父!

師父上人:被看穿不要怕。今天也涼涼的,天降甘露,你看你們在這邊多好,沾你們的光。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年1月15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January 15th, 2014

 

2014年1月15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103115日,20:30~22: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我們都知道,佛有一大事因緣而興出世,大家也知道唯眾生迷惑、造業、受苦,所以,祂是來為我們「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以令我們能夠「悟、入佛之知見」。可是眾生多有不解佛之知見是什麼,其實也就是我們剛剛前面講的那一個一乘法,一乘圓教。

許許多多在學修領域裡面的,多有在所謂的學修求福,求人間的富貴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的滿足其實只是一種副產品,一種在人生的至上圓滿學法當中的過程裡面的一種副產品而已。這一個「大事」之所以是大,就是它再也沒有比它更至極了,我們才稱之為「大」!如果只是世間的這些榮華富貴,好像也不需要佛來示現於這個世間來教導我們。這些所謂的「人天乘」,如果是「人乘」,就有這些人間的聖人、聖賢來教育我們就夠了;「天道」的大福大貴,也就有這些天神、天仙能夠來引導我們,告訴我們一些理路也夠了。而談到出世間的「小乘」,這個所謂的三乘、二乘的最底下這一層──「小乘」,有出世間的初級聖人,也就是我們一般稱之的「阿羅漢」來告訴我們也就夠了。那麼再上一級,我們講二乘這一個「辟支佛」,所謂的「緣覺、獨覺」,也是只要有這一層級的教師來教我們就夠了。更往上,我們講大乘菩薩學修,大乘是菩薩道,修習六度萬行可以成就菩薩位階、菩薩的生命狀態,事實上也是有這些菩薩來告訴我們也就夠了。

為什麼佛最後還得要示現人間來這邊教化我們?就是「因起」這件大事,我們眾生多所不知。很多人以前有一些疑惑,說為什麼佛法的源頭是在我們現在的古印度這一塊領域產生,而不是從地球其他的一些古文明地區所產生?這個是「因起」,我們要知道佛法就是所謂的「感應道交,絕不失時」。諸法因緣生、因緣滅,它不會永遠在哪裡,也不一定會在哪裡出現,關鍵就在這個「緣」字,其實也是因為眾生有感,所以佛菩薩有所應。換言之,在古時候的那個時代,當時的地球,在印度以外的其他的地區,比較少有直接感得需要這個佛以佛身住世來做一種教化、提攜成長的這一個能量、這一個訊息。

而在印度,我們都知道古印度的九十六個學術單位,他們都有甚深的禪定功夫。古印度不管是學修學術單位,或者是我們一般講的這些生命成長的,或者是各個宗派的修行者,他們有一個共通的素養就是學禪定,學禪定這件事情是在當時其他的國家少有的。也因為他們學修禪定,各個學修禪定這個功夫深,深到可達六道的最頂層──非想非非想處天;以及六道的最底層,六道輪迴裡面的這一個地獄道;所以下至地獄、上至非想非非想處天的所有現象,統統可以知道。

可是,知道現象只是停留在「知其所然」,可是「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還是有一個盲點,意思是說,我們知道我們人世的百態,可是我們不知道其理路。不知道理路,我們就會帶著疑惑、有所迷惑,甚且遇到的時候,我們不能解決,因為你不了解它,所以你就不知道找什麼方法去對治它。在這樣的狀態裡面,我們就會產生剛剛講的迷惑、造業,後面就產生了一個結果,叫做「苦」。這個「苦」有非常多的級數,只要在六道輪迴,統統都苦啦!所以,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六道統苦」,所以統統苦就對了,只是程度差別跟對象不等而已。

那麼在這一個時期,他們有這個深度禪定的訊息,感得了這些更高層次的生命體,我們一般講的至極無上的一種生命狀態,我們稱之為「佛」,於是佛來感應道交,再去幫他們提升,讓他們可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所以佛法才會出現在三千年前,才會出現在現在的古印度,是這麼來的。古印度產生了佛法之後,很多的學修者也真的非常的努力,去學,去印證、證實的也非常多。所以你有沒有發現?剛剛講這一段的所謂的古印度佛法出現的一種因緣,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佛唯說一乘法」,為什麼其他很多的地方不需要祂出世?因為其他地方的人類好像也不是很精進,對他們的生命狀態好像也無關痛癢,所以佛經就有一句話叫做「習苦為樂」,在苦當中習慣了,也不覺得是什麼苦了!

我們現在人常常很容易安慰自己,就是說「過得去就好了」,過得去就好有兩種啊,一種是「得少為足」的,一種是「看得開、看得破、放得下」的,可以過就好了。如果名詞上我們不能夠去對應到我們真實的境界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因為學法而讓生命狀態搞得更烏煙瘴氣,所以這些我們一定是要很踏實的去面對。所以古時候人講什麼?人貴自知,你必須知道你所用的言詞跟你講出來的整個態度的吻合度在哪裡。

所以那時候佛法出現,這一個地球(佛經上稱為「閻浮提」)的地方,就有一盞明燈了。佛法開始演繹、傳衍,一直到傳到我們現在所謂的「東土」,當然,相對於西方,印度也算是東方啦,只是這裡我們指的東土特指大中華地區,就是中國,古時候的中國。為什麼會流衍到這邊呢?我們剛剛講,佛法是因緣生、因緣滅,那時候的印度,該成就的也成就了,不了解的也還是不了解啊。後來再來投胎的人品質越來越差,所以也不一定願意再去接受佛法的薰陶,畢竟,在古印度這一個板塊裡面,本來佛法就是少數!一般講在舍衛城聽過佛法的人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啊,而在聽說過的這些裡面,也只不過大約三分之一的有去接觸,接觸了又有機會去學,又僅三分之一,所以它還是少數啊。

當時古印度最大的宗教,用現在的名詞,就是最大的一個學修成長「團隊」或是「團體」,就是所謂的婆羅門教,現在稱為印度教,到今天為止還是大宗啊。之前你們有去過印度就知道,其實佛法的意象是少的,對不對?可是這些婆羅門的意象是普及的、普遍的,以致於到現在都還有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釋迦牟尼佛住世的當時,可以用現在的名詞叫做什麼?軟性革命啊,因為婆羅門教它有所謂的種姓階級制度。在佛法的理路裡面,事實上是眾生平等、生佛不二,佛與眾生是一不是二,所以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從理體上絕對是平等的,那麼理事不礙,從事相上本來也應該是平等。

為什麼來到這個人間,我們在這一個社會上有所謂的父子、君臣、夫婦、朋友,乃至於還有兄弟(長幼)等等這些五倫、五常,這一個好像不一樣的身分、不一樣的對待的關係?不一樣好像就叫做不平等,事實上不然,這一個不一樣就叫做真平等,因為在事相上造作錯誤了,以致於顯於外的一種果報的承受各有不同。所以,這一個不同,表面是不平等,其實如果了解理路的人,他就會知道它是一個真平等!意思就是說,拿現在的人講啊,努力的人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回饋,而不努力的卻獲得一大堆回饋,這個叫做不平等嘛。所以從這一個角度來講,現在的有這些狀態其實是一個真平等。

婆羅門教那時候的階級制度,本來也就有它的平等處,只是人在運作它的時候,他沒有入法,他會把這個不平等一直延續,最後變成什麼?佛家講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討債、還債、報恩、報怨,有那個階級本來就是處在那個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的能量的使然。可是,不代表一個生命體來到這個時代,有這個錯誤的能量的現果,也就是說你們講的業障,而他永遠必須處於一種業障的牽制裡面,如果只是這樣,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宿命,宿命就是生命再也沒有別的出口了,這不是一個生命的真實狀態。所以,我們剛剛講軟性革命,就是教育,釋迦牟尼佛住世在那塊土地,就教育著這些眾生,讓他明白來到這一個時代有這些階級不同,這些被人家高低對待的不同,是因為我們過去生,生生世世曾經錯誤的這個能量,來到現在產生的現象,所以這是公平的,可是,必須要去化敵為友,要去釋冤解仇。因此大家必須要去明白,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透過明白之後去運作、落實、改變命運,讓這些錯誤的對待可以永遠消弭,所以它就可以改變命運,那麼這些所謂的高低的對待就會頓除。

你不要說以前這個種姓制度,來到現在好像也多有嘛,它只是名稱不一樣、現象沒有那麼明顯而已!來到這整個時代,世界各地統統有這些不平等對待的表象啊,所以這也就是六道輪迴眾生的一個悲哀。那麼我們剛剛講到的,只是一個地球的人類的階級對待啊,你從六道輪迴的角度來想,你們都曾去廟裡面拜拜過,你們看到神不都是去對祂跪拜,在對神跪拜的時候,我相信你們比較少知道那個跪拜是在訓練自己的謙虛,對不對?而是你覺得祂比你大,對不對?甚至有的人去面對到鬼神這一類的,你會怕祂,對不對?所以你才會去跪祂,這是不是也是一種階級?

所以整個六道輪迴還是這樣,甚且我們現在的階級也更扭曲了,你知道嗎?剛剛我提到一個鬼神,鬼神就是鬼道,你們知道六道輪迴人是屬於善道,鬼是屬於惡道,如果從階級的角度,鬼應該是比人還低級的,對不對?可是你們常常會去廟裡面跟鬼下跪:「不要傷害我、保佑我……」等等,這是不是也是一種階級?可是這種階級是比以前那個婆羅門教那種階級還扭曲的!婆羅門教的那個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一級一級它很清楚啊,它絕對不會是那個貴族去找那個最低級的那個首陀羅,去跟他跪拜嘛,對不對?所以,這個是從形式上講,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的種姓制度更為扭曲,而且更為明確。

所以這是一個更不正常的時代,為什麼?因為長年來沒有去學習。沒有去學習,在事相上的印證就會有所偏頗。只是不論事相上怎麼樣的偏頗,它的理體還是平等的,所以為什麼要常常告訴你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我們要了解,我們所有人生的這些疑難雜症、苦厄,統統是來自所謂貪、瞋、癡三毒,來自這一個生命狀態,那麼貪產生貪的病啊,瞋產生瞋的病啊,癡產生癡的病啊,這個病不是只是身體上來講,擴大是你人生的總合的不順暢,統統就叫做病,那它的根在貪、瞋、癡。

學修佛法,便要明瞭一乘圓教的契入。什麼叫一乘?一乘就是唯一佛道啊,也就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皆當成佛啊,所以,我們本具如來智慧德相,當然我們本來就是佛,只是因為剛剛講的迷失,所以讓我們在事相上離這一個現象差太遠。那麼這事相上裡面是從「心現」後面的這一段產生的,叫「識變」,本來心現出來就是一真法界了,很美好啊!那麼「識」能變之,把識這個所謂的業相、轉相產生了境界相,這一個境界相就開始產生你們現在的社會的形形色色,這個形形色色也就是從這個貪、瞋、癡來的。這個業相轉化成境界相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執著、分別的一個作用。這個執著、分別心會扭曲,扭曲了就叫「變」,那個心一現出來,本來是好好的,比如你煮出一碗飯,本來好好的,整個過程之後它會餿掉,它就起化學變化,這一段就是識變。

那麼識變產生了,這個本來貪、瞋、癡後面的慢、疑、惡見,全部統統跑出來了,這也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六粗相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跑出來。三細相是前面講的業相、轉相、境界相,再往源頭就是那一個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產生這個。所以為什麼要叫人家修那個不起心不動念?一旦你不起心、不動念,你的貪、瞋、癡都沒了,更何況是那一個六粗相?六粗相也沒了,所以你的人生就沒有這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所謂的結果論上叫煩惱、憂慮、牽掛。統統就解決了。

它靠另外三個字解決,叫戒、定、慧,畢竟「戒」為無上菩提本,可是,剛學習的人他不一定能夠了解「戒」這一個字是什麼意思,他會把我們老祖宗的「禮」這一個字去相對應。兩者的味道是接近的,但是它們在很多形式是有所分別的,怎麼講呢?世間以禮來做一個規範,所以會比較不犯到那五倫五常的一個錯置的關係,那麼畢竟它是世間法,世間法會隨著時空因緣而轉變,它會變。所以中國從古代以來,每一個朝代在改朝換代之後,第一件事情必定是什麼?除了教學為先以外,它的形式上叫做什麼?「制禮作樂」,以禮調身、以樂調心。所以每一個時代都要來制禮作樂一次,表示什麼?因為每一個時代的民情風俗不一樣。

它建構在同樣的原則原理上,只是在形式上會不一樣,比如說以前見到人是大禮拜,你們有看過那個《孔子傳》啊,對不對?整個手這樣師父上人比著古人舉手作揖的樣子),對不對?你叫我們現在這樣,你們會覺得很怪!這叫禮。我們讀書的時候,學校也還常常教導我們要三鞠躬,我不知道現在還有嗎?三鞠躬啊,見到老師三鞠躬。它的意思是一樣的,但它的形式不一樣,可是它的用心的禮、恭敬程度是一樣,它就是要你這一個東西啊。人只要有內在的恭敬心,恭敬叫做真誠,真誠感通,他這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會自自然然能量好,化解很多生命成長的一個障難,這一個叫做禮。所以它會變啊!

可是,古印度的佛法的「戒」就不像這樣子,它的戒是出世法!所以如果你只是把它理解成入世,以一般講的世間法上的禮看待,你不能超輪迴、脫離輪迴。可是如果你明白它了,認知它原來是一種性德流露的樣子的描述的時候,你只是藉著它恢復你的性德,它就可以徹徹底底幫你超三界、十法界。所以,戒、定、慧的首先就是戒,那麼依戒得定,戒可以對貪,那麼定對治瞋恨心,慧對治愚癡心!所以,戒、定、慧有了,貪、瞋、癡自然就不見了。你一切人生錯誤的、不喜歡的果報的根來自貪、瞋、癡這三毒,所以,你只要持戒定慧三學去運作你的人生,一旦你的毒根拔除,你的人生當然果報就是美好啊。所以它就是一種「不求而得,乃謂真得」。

一方面是回歸性德,自自然然回歸符合我們原初的性德,回歸是一種自然,自自然然的你就恢復了,這是一種高段,你如果明白所謂的這個一乘圓教的學修,你就比較容易去接納跟直接契入。如果我們是一種非一乘圓教引導的漸次修,我們常常會在不同的階段裡面就打退堂鼓了,因為要求會越來越高、要求越來越高。為什麼我們會有「要求相對高」的這種感受?因為我們不明理,不明理時就會把它認為是一種「要求」;如果明理了,你了解它本來就是這樣,那個時候就不叫要求了,那個時候只是一種本能的流露。所以,如果去了解這個東西,你在學修時,相較上會來得輕鬆一點,而不會很不輕鬆。現在多數的人不願意去學,也就是眉眉角角一堆啊,這些牽制、限制一大堆啊;可是,沒有了解這些的又隨隨便便啊。所以佛家是講「方便」而不講「隨便」,「方」正之理運作,「便」於行事,意思是說,不離開方正之理而便於行事,它是一個隨心所欲而不踰矩的一個生命狀態。

所以,一乘要慢慢去理解、學修它。一乘是理嘛,所以佛本講這一個理,教著我們大家直接就直了佛道!無奈乎眾生的妄見紛飛,妄想太多了,那個貪瞋癡的迷惑太過於根深柢固,生生世世用著貪、瞋、癡在運作,非常久了,所以這一個習性難斷,因此才要借助一個外在的形式的「戒」去克制。它其實是一種對治啊,對治成功了,你的靈性當然就往上提升,你的境界也就往上提升。你在這一個持戒的過程裡面,自自然然你的生命的過程會有很多新鮮的、很多一般你未曾經歷過的現象產生,那個狀態就叫做神通嘛。所以,神通是一種你學修過程的副產品,而不是一種果報論,真正到最後,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哪還有什麼外在的一個神不神通的問題?可是偏偏它就是一種真常生命狀態的一種產物啊!

就好像我們前一陣子常常跟許多同參,尤其是家中有小孩還在讀書階段的,常常勸他們,能夠讓孩子背書就盡量讓他們背書,為什麼?不是說他這個背會了就了數了,那是一般我們學西方學制上的教育模式啦。如果說現在有一種教育可以選擇的話,我們會比較傾向選擇古時候的私塾教育的模式,這是東方老祖宗特有的一個高度智慧的教學手段,可惜西方世界沒有這一個概念。所以,我們現在沿用的都是西方學制,西方學制叫交叉式的學習方式,交叉,一次要學多,廣學多聞的學習方式。那麼老祖宗的私塾教育是什麼?一般講聖賢教育的理路,它是一條龍的學習方式,所以它是一,不能多,多則雜,雜表面以為是廣,最後還是萎縮,可是,「一」久了會深,深了之後,廣度自然出來,所以深廣最後變一、不是二。可是,從廣著手,深是不可能達到的,它有這一個差別。

所以,現在有小孩的,我們都會勸他就讓小孩一天到晚背書啊,一天到晚背書,很多人不了解,會說「他不是會背了嗎?」背會了要進一步背熟啊!像你們現在有背書的經驗,對不對?你們就知道不能取巧啊,那個《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你們分幾段背啊?那一千零八十個字就是一段,你要有這個概念,一段就是不能停,中間不能停。為什麼?因為修「定」!現在的所有一切人類的問題都是源自「雜」來的,「雜」相對就是「定」啊,剛剛講那個戒、定、慧啊,你看,這個「戒」又出現了,對不對?你為了背書背到滾瓜爛熟,你必須要符合一直背的規律,你如果同時背五本書,你容不容易同時間背出來?不容易,對不對?你看,從這個理論你就知道學修跟世出世間法成就的關鍵,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那天我遇到小克啊,他的小女孩很聰明,我說:「聰明,聰明就要小心哦!」因為她懷胎的時候就開始《無住》薰染啊,對不對?胎教啊!後來生出來也真的比一般同年紀的特別有智慧啊。當然這個小孩子的智慧呢本來是真的屬於智慧啦,可是在她成長過程難免受到外在的環境、媒體的污染,讓她這個「智慧」漸漸變成「聰明」!有了聰明缺少智慧,她就失去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什麼該?什麼不該?可是因為有聰明,所以她特別容易去察言觀色,換言之,察言觀色長大就變成奸巧,奸巧就是聰明的產物。古人說「愈奸愈巧愈貧窮!(台語)」越奸巧的人,他的果報就越貧賤。當然過程當中也許會有那種豐碩的回饋的這一種氣氛,可是,這個過程的豐碩回饋是過去生福報使然,跟他這一輩子的奸巧無關,可是我們現在人只看一小段人生,前後不看,所以不了解這個理路,會搞錯。

所以小克的女兒,我就說要趕快叫她持續背,他說有哦,我們都有讓她背書,而且現在《弟子規》還是她教我背的,我說教你背不錯啊,可是這個不是我要講的重點,你還是要叫她背啊,他本來想說她女兒有在教他怎麼背,那表示她女兒比他厲害,她有做到。我的意思是說不是只有《弟子規》,他想說,可是學校好像《弟子規》、《三字經》就可以應付了,我說那是學校啊!你看,問題就來了,都是學校,都是西方的這些觀念!我說那個只是要應付一種學校的制度,學校的制度不一定會為你女兒未來的幸福美滿負責,對不對?你是她老爸,你要為她未來的幸福美滿負責,未來她幸福美滿了,也就是你自己未來的幸福美滿,否則你說你的孩子若一堆問題,你當家長的首先就痛苦,對不對?大家就在那邊窮攪和,那就是一個錯誤的人生。

要怎麼做呢?《弟子規》背好了、背熟了,很熟、很熟,《三字經》也熟了,四書五經、十三經,全部背,讓他背到一整天完全沒有時間去接觸任何媒體,那就成功了。這樣一直背到他八、九歲,到那時候這個小孩就穩定了。這個手段的重點不是要他會背書,目的是利用背書的手段讓他修定,這個人如果有定,他的智慧就是穩定的,他的聰明就變智慧了。如果這個人的心是不定、是雜的,他的智慧就變聰明,那種取巧的聰明,就這樣而已。所以,這是老祖宗的智慧,這種教育方式一直延續到清朝中期左右,甚至清朝末年都還有,民國初年大概就開始斷了。

你們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整個中國的歷史流衍裡,其實只有一個亂世,就是中華民國時代,因為只有這個時代沒有制禮作樂,也沒有什麼「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就是一般講的「禮崩樂壞」!事實上不是啦,禮崩樂壞是在更早之前的歷史中,在一些小小亂世有禮崩樂壞,而中華民國是最亂的時代,沒有禮崩樂壞,因為根本「沒有禮、樂」啊,所以根本也還「談不上崩、壞」,你知道嗎?直接就沒有了。不幸我們是處在這一個時代,所以這一個時代的人就要自求多福,你們要自己明白這一個理路啊!

所以,學校的課業一定要叫小孩去符合,因為這是他的業障,共業嘛!我們會來台灣、生在台灣,我們在台灣這塊土地的法律下生活,我們就要合法,我們不是在外國,外國法律跟台灣不一樣。為什麼我會在台灣?這就是我跟台灣人民有共業。業要消,消就是你接受它,你樂於去接受它,更積極把它超越,這叫消業,而不是去排斥它、去怨天尤人。所以,學校的一定要符合,其餘時間呢?其餘時間就是看你們自己家長的智慧了,如果你們有老祖宗的智慧,那麼你們小孩子未來絕對沒問題;如果不是呢?現在小孩子未來問題一定會比現在多太多啊,現在是大人跟著小孩子產生問題。

你說現在的科技產品,光是那個3C產品就讓現在多了很多憂鬱症、躁鬱症跟自閉症,本來都很活潑的小孩,就在那裡滑、滑、滑,滑到後來變自閉症啊,多有的是啊!所以這個也就是我們講的外在的污染,這些污染本來是一種中性的,是我們人類自己的這一個「定」不足,所以容易去偏頗,因為定不足,第一關鍵容易偏頗,更不用說去駕馭它。如果你定足了,你不會偏頗,你不一定能駕馭它;但是當你定足到你開智慧了,你就可以去駕馭所有你認為的污染源了,那時候叫做「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所以,小朋友讓他一直背書、背書,背到最後,他才能夠真正堪稱有智慧啦,那時他就是穩定的!通常千里馬和野馬是同一匹啊,會駕馭的叫千里馬;不會駕馭的,它叫野馬,野馬常常踢死人,所以會肇事!

這個就是佛法在講的,它說這整個世間沒有一定怎麼樣,是看你會不會轉、會不會運用,所以,逆緣會的是逆增上緣,善緣不會的也是障礙,障礙之緣。所以,善緣享福、逆緣吃苦,會吃苦的人就好像燉補,補一補,他就勇猛起來了;不會享福的人,那個福會壓垮他,他也會因而墜落,所謂的人生往下墮落。所以,沒有一定好、一定壞,一切都在因緣跟我們的智慧的拿捏。這件事情,剛剛講的戒得定、定開慧,是應對一般次第認知眾生講的,要不然它是三而一、一而三。如果入華嚴一乘的概念,你做每一件事情一定具足圓滿的其他,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你一旦歸元無二路,那個「一」掌握住了,你的方便多門統統可以通透明瞭,所以它是同時具足的。所以才有所謂「道共戒、定共戒」之說,而不只是依戒得定、依定開慧而已,這是因應俗世眾生可以理解的程度去講的。

剛剛我們講「佛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最後都是導歸那個一乘。如果從至極來講,只要不是一乘,即是魔乘。那你們會說現在不是一乘之外,還有二乘、三乘啊,對不對?究竟而言,你只要沒回歸你的本位──佛,你都是假的。所以,世尊四十九年說法講經,《阿含》講了多久啊?十二年,對不對?小學啦,佛法的小學講了十二年,然後《方等》八年。我們說《阿含》應對到的是「阿羅漢」;《方等》應對到「辟支佛」。所以《方等》不是小乘也不是大乘,它「等於大乘」的意思,它是一個中間的一個橋段,從小乘要把你帶領到大乘學修的這一個橋段。《方等》講了八年,再來《般若》二十年,《般若》就是佛法的大學了,《般若》了解空性,放下四相、四見,你就可以證菩薩了。再上去最後的《法華》八年,《法華》就是講到一乘了,所謂的研究所博士班了。那麼最後《涅槃》一天講完,《涅槃》是所謂的遺囑。

到最後遺囑的時候,世尊告誡末法時期眾生乃至於祂滅度之後的眾生,要「以苦為師、以戒為師」,這兩句話是非常重要的,這兩句話關鍵到你所學修的這些是出世法還是世間法。這兩句就是所謂的戒定慧三學,所以,要出世,必須要能夠吃苦,必須要能夠持戒。這一個苦、戒,統統是廣義、狹義一起說的,而不只是那些規條上的,意思說從廣義的戒來講,是諸佛菩薩、一切善知識的教誨,這一個叫做「戒」;從狹義上來講,就是經典上記載的這些條例,一條一條等等,這些叫「戒」。

那麼「苦」是什麼?苦也有廣、狹。依古時候來講,這些修行者常常在野外遭受風吹雨打,以及吃不飽、穿不暖這些試煉,我們也都以為這樣叫做苦行,事實上這是狹義上的苦行,這只是一種,不能否定。可是它是一個表達、表法,它要依此做為一種引申,教著我們在人世間不能接受的人事物你統統能接受,這個才是真正苦行的本義!你想想看,你不能接受的,不是只有在外面被蚊子叮到,對不對?以前修行人都在野外,野外一生也不會怎麼樣,那我們在野外兩天,大概就送加護病房了,受不了那些溫度、那些蟲咬。所以,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對後世的學修者就非常的重要!

這一個也就導到我們前面講的,如果能夠依「苦、戒」這兩個字做為宗旨主軸去學習成長的話,你就符合戒定慧,你就在斷貪瞋癡了,所以你的人生三毒煩惱就沒有了,你的一切煩惱也就沒有了。三毒煩惱是一切煩惱的根,所以你畢其功於一役,把那個三毒煩惱根拔掉了,你所有的煩惱樹都長不起來了,那時候也堪稱是某一種「識得一,萬事畢」啊!你那時候的學習只是在什麼?無功用行,在法身大士以上學修,滾滾紅塵歷事練心,絲毫不假造作,輕輕鬆鬆,態度輕輕鬆鬆,自然最後妄想習氣一層一層在斷,一層一層在掉、在淡薄,那時候已經不是煩惱輕、智慧長可以去形容了。

你要常常去檢測自己有沒有煩惱輕、智慧長這件事情,以此來做為一種學修狀況的評斷。如果有這樣的現象出來,那麼對了,你的學修路徑是對的。可是這一個煩惱輕、智慧長的程度如何,就關鍵在你學修的精進了,前提是要對,路徑對了再來才能去求精進。這個基本上都是針對六道輪迴眾生在學修這個層面而講的,所以才有煩惱輕、智慧長。基本上,當你契入阿羅漢,空性已得,你哪有什麼煩惱?你那時候叫做離四見、四相!離四相、四見的最初級了,所以你已經超越六道輪迴,因此沒有所謂的煩惱了,那時候只剩下智慧圓不圓滿的問題,而沒有「煩惱」這一件事情。只是方便說他還有一種苦──不能圓滿的苦,因為他已經契入空性,他哪有這種感覺,可是,從真實生命狀態,他畢竟是不圓滿。如果契入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就沒有這件事情了,那時候堪稱真正的諸佛菩薩。

在佛法的運作上,我們常講護持,護持嘛,基本上,唯有法身大士以上,才有能力做真正的護法!因為他們懂法、了法、行法、證法,證實到了,所以他們有真正的能力去做所謂的護法這一件事情。所以,古時候釋迦牟尼佛降生印度,祂周邊的這一些隨從,基本上亦都是古佛再來,所謂「一佛住世,千佛擁護」啊!只是示現的身份不等,有的示現阿羅漢身、有的示現辟支佛、有的示現菩薩不等,然後去做一種佛法的護持。所以,我們要求正法久住,必須透過真正的修行;要求法輪常轉,我們要做一種實際的、著實的、實質的教育,只有真正的修行加上實質的教育,才有辦法讓佛法在這個世間綿延流長,去利濟一切蒼生。

那麼修行跟教育是什麼?修行是自利,你要正法久住,你自己一定要去做到,你要它常轉,你一定要去服務、幫助蒼生,也就是說「眾生無邊誓願度」。那麼,佛法的學修在於後面這兩句話,叫做「煩惱無盡誓願斷」,那是真正的修行,「法門無量誓願學」是附帶的,「佛道無上誓願成」是結果。那麼履踐第一句話,「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落實、運轉,法輪就常轉了啊,所以不是一味往外去求佛菩薩要永久住世,去求什麼善知識永久住世,不是那樣。

從感應道交的角度來講,自己的求法若渴就有辦法去感得諸佛菩薩的相應,諸佛菩薩相應不就也等於「請佛住世」了!對不對?你自己求法若渴是真誠的,那麼這個佛、佛菩薩來相應是不是祂也在做教育了,祂沒教育你的話,祂也有失良心,對不對?所以這時候也是一種什麼?法輪常轉、請佛住世啊!所以我們要知道,這些關鍵統統沒有離開一個最大的點,就是自己!自己要去深入,才有辦法去解決這所有的這些問題。如果你去關心到這一個層面,你的人生大概也沒什麼好去捉摸的了,因為這些生、老、病、死、苦的問題都會在這個過程自然的解決、散盡!那為什麼大多數學法的人,一直在被這些問題困擾著?第一個關鍵就是我們以前常常講的「方向沒有確立出來」!志向定得太短,而沒有把它拉長,一般我們講「君子立長志」,那個長志沒有撐出來,而常常在「小人常立志」,轉來轉去,眼界太短。

那麼祖宗講得言簡意賅,是心量的問題,量大福大,福至心靈,所以心靈叫慧開,福是福報、福德,智慧、福德都有了,這時候就叫做福慧雙修。所以,學修的人是關注到這一個本質點上,福慧雙修,它並不是在外在的什麼要改善、什麼要解決的問題,如果你專注在這一個福慧雙修的本質點上的時候,你外在的這些問題本來就會去化解,換言之,從印證的角度,如果不會化解,表示你自己的心量小,你自己沒有在福上去修,你沒有在慧上去修,那是自己的事。所以,只要自己沒有這兩件事情具足的話,一切人事物都會不如我自己意的,你懂嗎?我們不要生病,可是我們會生病啊,生病不如我意,我們不要啊!我們不要看到那個人,可是那個人讓我們看到啊!我們不要他對我們差,我們感覺他對我們差啊!其實這跟外在這些人事物都無關啊,跟我自己的福慧欠缺有關。

所以,一個修行者這時候要很嚴肅的去面對自己,如果在這個時候遇到外在的境緣,還不懂得往內拉回來修正自己錯誤觀念思想的話,他這一個現象可能就會延續生生世世啊!我們現在遇到的這些現象,也就是過去生生世世累積來的嘛,累積來的,換言之,就是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用一個錯誤的起心動念在過我們的日子。都在外在,外在希望人家符合我們啊,希望人家令我滿意啊,都是這種,所以,來到這世代絕對不可能滿意。那再往下走呢?更不可能滿意,因為會越疊越深。我們不要說上輩子,上輩子忘記了,下輩子還沒到、還沒看到,可是你從你這一輩子大概就可以觀察到了,你這輩子從小到大是越來越歡喜、越來越幸福,讓你覺得太好了,人生本來就該像這樣!還是越來越多困擾等待自己想要去解決?我相信後面這一種多啦。

那天一個同參來協談,他居然跟我說這是他幾十年來最幸福的一年,自從來學修之後,是幾十年來最幸福的一年!我聽了說:「你現在說最幸福的一年好像也不是很幸福,那你過去幾十年都怎麼過的?」對啊,那至少他可以體會到有轉化,最幸福啊!所以你看,態度完全改變哦,現在都在問他自己哪裡有錯,而不是說我們家哪一個人怎麼樣,我們有哪一件事情怎麼樣,都不是這個哦,現在是說:「我可以做什麼」,對啊,都是這樣子啊。所以,你這一個願心……這個就叫求法若渴的某一種型態,你有這一個「感」出來,佛菩薩才有辦法再教,再告訴你更上一層樓啊!所以如果這一個心境保持下去,可能他說的幾十年來最幸福的一年,會成為他未來幸福起跳後,最不幸福的一年,也就是說從現在起,他會越來越幸福!所以,這個叫做方向對了,理論、方法對了,只是我們知道的不一定夠細緻、夠深入,剩下的就是為什麼要學修?就是學修得更深入、更細緻,讓我們做得更切實。

所以,話說多還不如去行啊,像修無師,對不對?當時東北那邊本來沒什麼佛法,那時諦閑老法師就勸請倓虛老法師去那邊弘揚佛法,因為那是他家鄉,倓虛老法師算是和家鄉有緣,因此就回去,所以現在那邊很多佛法,也滿興盛,大功臣大概是倓虛老法師啦。他就先在哈爾濱建寺,寺院剛建好就要有戒壇啊,受戒儀式啊,然後就會廣募很多的這些義工啊,其中有一個叫修無師,他自己報名說要做義工。結果他義工做沒兩天,就跟倓虛老法師和定西法師,說他想請假了!倓虛老法師就也答應了,要來就來,要走就走,緣來勿拒、緣去勿留,很自在嘛。那定西法師畢竟比較年輕啊,修養比較沒有倓虛法師這麼好,他看修無師才做沒兩天就想請假,所以就嘮叨了一下,「怎麼這樣子呢!出家人要有責任,對不對!才來兩天也熬不住,就要……」就數落一番!修無師就解釋說:「不是,不是,我請假是因為我要去極樂世界。」喔,不得了啊,極樂世界!那就不能等同視之,趕快問他到底幾天,他說大概不出十天,怎麼辦?要幫他準備兩百斤的木柴,準備要火化,大家就去忙了,這是好事!這是好事!對不對,戒壇還沒開始就有人往生了,你看,多好。

後來呢?過兩天,他又跑去說不是十天,那什麼時候?是明天。哇!那麼快,趕快叫幾位明天來一起助念往生,大概十幾二十個,然後……真的啊,就坐著,大家就送他。快往生啦,然後這些人就想說每個古師大德在走的之前都會留下偉大的經句,對不對?修無師你總不能例外啊,要給我們幾句經句當留念啊。修無師說他以前是水泥工,古時候的水泥工沒讀書、不識字,又沒有在念經,看不懂字,也沒有什麼修行,什麼都沒有啊,他說他是一個煩惱比丘,什麼都不會啊,要講什麼偉大的字語也不會,要不然要走啦,留個兩句話讓大家留念留念,他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講完了,大家也很歡喜啊,跟他助念助念,大概一刻鐘就走了啊!

你看,生命可以這麼自在,對不對?所以,這當中都有門道!他不識字,也是個文盲,將近文盲,我相信他的文盲應該沒有六祖惠能那麼徹底,因為比較近代了,比較開化的時代。可是,意思就是說告訴我們,成就與否不在於我們讀多少書、學歷多高,或是被人家認為文不文明。現在的文明是以科技的發展來定位,但是這不一定是真正的文明、文化啊,它真正在於實際行動的功夫決定啦!換言之,修無師有戒定的符合,所以他有智慧嘛!

古時候講智慧,現在,「智慧」兩個字你們可以用另外一個名詞理解,叫做「能量好」或「好能量」,好能量等於你的智慧,你智慧的運作就是好能量的運作,就是這樣子。所以為什麼他們有這麼好的能量可以往生自在、預知時至,然後不病不痛,自自然然就移民去極樂世界了?他的關鍵在於他的「一心」!也就是說他們比較老實,我們現在的人比較取巧,取巧就會障礙住你的智慧。取巧是一種疑,「疑」是一種菩薩成就最大的障礙,對菩薩尚且是最大的障礙,何況是我們六道輪迴眾生,對不對?所以,疑是障礙,一個人只要有疑,他就不會精進,是不可能精進的,疑會遲疑、猶豫,對不對?進進退退啊,三思顧慮啊,當你還在這裡三思顧慮,而你看另一個人已經做很久了,相對而言,他是不是就較「精進」,他已經做到了。

所以,學法第一個關鍵在「信」,所謂是「信為道元功德母,才能長養一切諸善根」,所有一切宗教,也不特指佛法,第一個字也都是信,「信望愛」,基督教這麼說,淨土講「信願行」,華嚴講「信解行證」,第一個字統統是信,因為一個人只要信,他就不疑,不疑他就上軌道了,他就可以全心,全心做就到位了,就證實到了。那麼這個信的第一關是相信自己的能力,有很多人不是障礙在不相信外在的這些聖賢的理路,是他打從心裡就不相信自己做得到啊。

那天,聽同參提到他跟家中長輩的一些對話,說到他勸長輩說,要精進努力,就可以辦到,結果那位長輩說「我們不是神啦」(意思是說我們只是凡人,成佛成聖是做不到的)。這個其實是從小時候根深柢固的一種教育來的,如果相對正確的來講,這個就是被教育錯誤!我們二六時中都在被教育,你上網是被教育啊,你都不看電視、都不上網,你還是在受教育,你在受磁場能量的教育啊,都沒有跟人接觸的話也在受教育,你在受你胡思亂想的教育啊,統統是啊!所以,二六時中,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都在被教育,也在自我教育,只是教育的東西是什麼,差別在這邊啦。

所以為什麼常常勸許多同參,可以的話就把你僅剩的生活時間全部塞滿跟佛法相關的知見,因為你這樣還能保有一絲毫的佛法教育的薰陶,要不然,以我們現在這七十幾億人口,在這一輩子要往善道走的是很少很少。為什麼我不講成佛?那再說,對不對?善道都不可能了,三惡道是絕大的比例啦!為什麼這樣講?要於法有據,佛法講什麼?「貪」下鬼道、「瞋」墮地獄道、「癡」墮畜生道,你去觀察現在的人,他這三個多還是「覺、正、淨」比較多?我們不要講覺正淨,有時候聽不懂。還是沒什麼煩惱,每天開開心心的比較多?為什麼用開開心心的?只要你有貪瞋癡,你就不可能開心啦,你就不可能喜悅啦,喜悅嘛,快樂也許有,可是不可能有喜悅,所以從這一個比例上來講,當然下三惡道的是多數啊,七十幾億人口,算一算,大概……不要講好了啦,要不然大家聽了:「不要了!不要了!這個機率太低了,不要學了,學也是白學」,有時候會這樣退轉!你看,光這個是不是又是沒信心?對不對?

所以,整個地球的災難其實最大關鍵也在於對聖賢教育的失去信心來的,這是總根源啦!那麼講什麼貪造成水災、愚癡造成風災、瞋恨心造成火災,這個就是細說,總根源就是來自於失去信心而已,包括現在的聖賢教育,很難去成為一種風氣跟實質的到位,也是一種缺乏信心啊!在風氣的層面上來講,以民國時代而言,現在比起之前二、三十年應該已經稍微來得比較有一點風氣的氣息,可是這些風氣是沒辦法真正辦到真實修行的,它只能造成一種風氣。會認同風氣的人不一定會去落實,只要不落實,還是沒有用,可是還是要鼓勵,畢竟有風氣總比沒有好,對不對?可是你真正要落實,就是要剛剛提到修無師講的那一句了,要真實落實,「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所以一定要能行。所以,從有形成風氣的角度來講,它還不一定能行,這個「行」就是關鍵所在,而能「行」的關鍵在「信」。

針對一般不信的人、有疑惑的人,要直接叫他「你要相信」,這是很難的!他說:我若相信,我早就不懷疑了,你還叫我要相信?它就變成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在那裡繞圈圈。所以關鍵要在哪裡?令其明白,你對一件事情明白透澈,你自然有解決的信心,你對一件事情糊里糊塗、不明不白,你要怎麼信?信念就提不起來。所以為什麼現在的學修者要再加上一件事情?叫做聽經聞法,對不對?如果你是本來就信的那一種人,不用聽經聞法的,就像我剛剛講的修無師。他不識字,他也沒有在聽經聞法,他就是一個他自稱的苦惱比丘,命運不好,過得很苦,所以出家。他只知道一件事情,自己要老實念佛這樣而已,念到往生。所以,你叫他講經說法,他不會,他沒看經、沒說法,可是現在他會了啦,為什麼?一通一切通啊,一旦他往生極樂的時候,他那時候頓時就很會講經說法了。

事實上,度眾生也不一定只是講經說法,只是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因為眾生「疑」多,所以你要花很多口舌跟他解釋,解釋的過程像在說法。將說法內容記錄下來就是一種經典,所以叫做講經說法,現在好像要補足這一種形式讓大家明白。明白就是為了建構信心,信心建立起來的時候,這個人就有自律性,就有自我動力了。信心建構起來,他才堪稱可以去講什麼願不願的問題,這個「願」是指「發願」,而不是「願不願意」,有信心的人本來就會願意。這件事情是一種配套,所以,當信心提升出來了,他對諸佛菩薩的教誨會信仰,也就是相信、仰賴的意思。有了信仰之後,緊接著他就比較容易去信理、信事、信因、信果,這六個層面。「信」字的這六個層面全部都具足之後,這一個人要去圓滿就不難了。

所以華嚴才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道的源頭、本源,功德的母親,比如說酵母菌,有的會把那個老麵母留著,傳承幾十年,就是那一個東西啊。所以,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建構信心很重要,這一個信心如果你明白理解了,你是不是就可以去解決你其他生活上很多沒信心的事了,因為你明白啊!比如前一陣子我們在講最關心的肉體生病!「生病」你了解它的理路,你要很深入了解,你就有信心了,你的心也就不會被現在的這些錯知錯見給擾動,因為你明白啊。

如果明白得不夠深,那就會像是「曾參殺人」的理路,這個你們知道嗎?曾參是孔子的弟子,他事親至孝、德行修養很好,後人尊稱他為「曾子」。某日有人跑去跟他母親說:「妳兒子殺人」。他是個很孝順的孩子,也是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然後人家跟他母親說:「妳孩子殺人」。剛開始他媽媽說:「不可能,我孩子很乖,怎麼可能殺人?」二話不說就否定了,因為她了解她兒子,所以她有信心她兒子不會殺人。過沒多久,又第二個跑來:「妳兒子殺人,曾參殺人。」她說:「真的嗎?」你看,現在的語氣變成「真的嗎?」,「我想想不可能啊,我兒子很乖,不會殺人」。第三次:「曾參殺人,妳兒子殺人!」好啊,這下子就把他叫來罵了:「你怎麼可以殺人」,結果曾參真的是被冤枉了,你懂嗎?信心不足了,對不對?所以,兩邊,我們六道輪迴就是兩邊,你長時浸泡哪一邊,你就成就哪一邊,你浸泡這邊就成就這邊。

所以,你常常聽人家在說,這個病沒希望了、那個人沒救了、剩幾個月了,這種可能都是在幫當事人加碼,因為告訴他一聽還剩三個月可以活,有可能加碼變一個半月就死了,然後那個醫生也覺得:「很神奇,應該還有三個月,怎麼只有一個半月就死掉?」這種狀況,醫生還把它說成是一種「神奇」,你知道嗎?如果你對於聖賢理路的信心建構起來,醫生會覺得更「神奇」!明明要死,怎麼現在活得好好的。為什麼他們會覺得「神奇」?就不明白嘛,不明白不是忐忑害怕就是神奇。所以比如說你們有時候跟我們出去國外,是不是對於過程中的一些現象會很神奇?因為你們不明白,所以認為那是神奇啊!我們明白,因此我們覺得那是自然現象,這沒有什麼不對啊。所以,山有山高、海有海深,要不斷去深入,深入到哪裡,你就辦到哪裡,你的生命狀態也就到哪裡!所以要把我們的視界提高,越高越能夠超越所有的這些事情。

留一些時間給諸位,看看諸位有沒有什麼疑惑啊?

 

 2014年1月15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1).jpg

 

雅聰師姐:師父好,我想要請教師父,就是學生在練習法器,敲木魚的時候,有時會進入到一個狀態,然後就是頭皮發麻,但是是那種很順暢的那種頭皮發麻,在那個時候,敲木魚的那個感覺、那個震動,對整個身體好像有一種很大的幫助,不曉得這個跟坊間在講什麼脈輪的,有什麼相關嗎?謝謝師父。

師父上人:脈輪是一個存在的形容詞,比如說七個脈輪,我們從頂輪到最下面的那個會陰海底輪。不管你是修瑜伽、密宗,或者是道家在講氣功,他們都會講到這些,中國人講中脈,走中脈,這就是我們的一個氣脈明點的一個位置。好像說你有五個手指頭,你去跟它取個名字,對不對?什麼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對不對?五指,對不對?就像這樣子而已啊,脈輪。那麼一個人的血脈比較通暢,他自然身心就比較康泰。我們先講為什麼有這些現象?這些現象來自於我們的融入,一般從一種誠心、專注裡面就會產生這些的作用,能量嘛,你專注、誠心、至誠,你產生能量好,就會回過頭來再去什麼?一般講療化自我。

不是每個人在這些法器的運作過程中,都會有一樣的現象,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不是每個人的體質都一樣啦,不是每個人的心跟靈性的境界都一樣。所以當你超越它,你反而又不會了,當你不及它,你也不會,當你剛剛好應到它,你就會。換言之,我們有可能常年來有一些滯塞的生命狀態太久了,所以後來如果有比較專心的去融入這些佛事的狀態裡面,就會有這些能量的一種造化,所以在我們的肉體感受上就會有些微麻麻的啦,那裡會震啊、那裡會竄筋啊,對不對?有的會轉圈圈靈動的啊。

這些現象會因人而異,我剛剛講不是每個人的體質都一樣,同一帖藥,不同體質的人吃了,它的作用也不一樣。所以你們在做這些過程,好比是一帖藥,幾次的慢慢深入就會有這些現象。當然,從有為物質來講,你們的七輪在身體裡面嘛,而「氣」雖然看不到,但它會在裡面作用啊,所以合理啊,包括有時候你聽我們元和妙音的時候,也都會有這些現象啊,它是異曲同工,透過不同的手段去達到同一個目的。總之,就是要去淨化我們的身心靈,然後頭腦也會比較清楚。

所以,包括有的人拜佛、有的人很專心念佛也都會有這些現象,而不只是敲木魚,所以每一個人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因此,你不能說別人可以這樣,我也來拿個敲木魚敲敲看我會不會這樣,那不一定會,因為適合各人不一樣。你看喔,同樣是一個動作,信心也不一樣,關鍵都在自己的感,外在才有應,所以自己很重要。也不一定是馬上敲馬上有作用,是你要「入」,在那個「入」的過程,它就會去揚塵,每個人所揚起的灰塵,它的質性不一樣,所以顯於外的現象不一樣。所以這是正常現象,我們是清楚意識的、能夠掌控的就好,就當作沒事。將它視為只是一個過程,這樣就會沒事,如果你執著了、停留了,它可能又不是什麼好境界。有的是用針灸啊,有的人是用灌氣啊,統統好啊!不過,不管怎麼樣,在各個門道裡面都要深入,那才會有真實的作用。

國欽師兄:請問師父,弟子在慢跑之後,在深呼吸的時候,我有時候會閉上眼睛感到很舒服、很自在;可是,當我眼睛打開的時候,那種自在的感覺就沒有像閉著眼睛那麼舒服。但是我們不可能一直常常閉著眼睛,有時候會撞到人,我想說我們的眼睛接收到外在資訊,所以我們有時候會緊張,或有時會感覺快樂,它這一種情識的作用是怎麼樣?我們如何能夠讓自己在各種狀況還是可以很自在?

師父上人:對啊,我們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內有六根、外有六塵,所以它應對到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是用著根中性的話,一定是起煩惱。所以你說比較舒服,就叫稍微沒煩惱,對不對?那一睜開,我們習慣,我們有習氣的慣性,眼容易著於色塵,色塵就被影響了,那個就是我們的執著在上面了,一旦我們執著在那上面的時候,煩惱就會加深了。所以我們所有的這些人生不能安泰,不管是心跟肉體,都是來自於我們不能放下執著,不能放下分別、妄想而來的。所以為什麼要叫人家眼往內視、耳往內聽,對不對?閉口守氣,對不對?統統是往內,是調伏六根。當你調伏六根,你六波羅蜜就解決了。什麼叫六波羅蜜?你們講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你就解決了!

禪的修法沒有講說你要去外面捐幾塊錢把布施達成這些哩哩雜雜的。你眼根不受色塵影響,你布施度圓滿了啊,你鼻根調伏,不受外在的這些香臭給影響,調伏鼻根,你的忍辱就解決了啊,所以它都有一些對應!包括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祂也教著你們說「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用一個「聞」──耳聞聲,等同其他的眼內視,統統是一樣的道理。祂是教我們的六根不要往外奔馳,你剛剛講的就是一種奔馳的現象,可是不代表說你閉著就沒有,因為你閉著還有別的,還有意,連意也會,所以意也會執著在那個清淨,「執著在那個清淨」本身又是一種執著。所以,修行,如果會的,往內,自己就可以解決了啊,所以,把這些理路調和好,這些問題就會解決。

煩惱少,智慧就增長啊,這現象是這樣,所以不是叫你跑要閉上眼睛不看,是你見而不見,對不對?聞而未聞、聽而不聽,是這種東西。否則佛經怎麼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如來沒有這些問題啊,不在外。心如草原縱馬,易放難收,所以,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矣,放心就是把奔馳出去的這些想、這些望統統攝受回來安住。如果你善於訓練的話,你看外面也不會被影響啊,就好像有的人逛精品店是在修行,有的人逛精品店是在折福,對啊,有的人看一看:「喔,好好哦,我看到好多精品。」「你怎麼沒買?」「有人幫我顧得好好的,我買那些做什麼?」對啊,你如果要看,我去叫店員說:「我要看這個」,他還幫你擦得乾乾淨淨的,然後拿給你看。看完了,他就幫你收去放好,對啊,所以是心的問題。

心為主嘛,心是主宰,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些就是我們的心現識變,我們剛剛講,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個心現識變的世界裡面產生的,所以要調伏六根。你也可以在這個過程有去深刻體會到原來六塵真的很恐怖,所以要用根中性。我們是用識,眼識、鼻識、口識、耳識,識會變,心現識變,這個識遇到塵,沒有用根,人家說「捨識用根」,我們是捨根用識,所以一個人所有的業障都是這六識在創造的啊!「識」是第六意識,識運作久了就產生末那,所謂的執著,所以,第六意識跟第七末那識就是帶領我們往三惡道走的推手。

所以,藉著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藉著它把我們推向三惡道。你說:「這樣我甘願瞎掉、耳聾」,那跟這個無關,你懂嗎?你的那個識還在啊,根不變嘛!佛經上有段典故,一個老國王啊,眼睛不好了,看不清楚了,釋迦牟尼佛說:「你小時候看的恆河跟現在有沒有不一樣?」意思是說我們是那個識塵的工具壞掉,不是我們的根沒有了,所以為什麼才能六根互用。

李嗣涔教授也在研究那個特異功能,用手摸字,他就可以看到字。其實它是識,所以他們都會理解是不是眼睛什麼畫面,當然他們也有畫面出來,也有那個所謂的屏幕出來,可是真正再深一層,有那個屏幕是不是叫「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們還在虛妄裡面研究虛妄,所以還是都是虛妄,有沒有那些?有心現識變,就有那些境界。更上一層樓就是捨識用根,你回歸自性啊!就好像很多通靈的不能理解我們的原因,通靈的他們會說:「某個聲音來告訴我」、「我看到某個畫面」、「那個人來跟我講」,對不對?他們很難理解我們「沒聽到、也沒聞到、也沒看到」,可是「就是知道」啊,他們無法理解,可是這個才是你們的本能啊,對不對?「以色見我,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那個還是幻相啊。

所以它非關邏輯可以去了解,它就是你訓練,剛好藉這個題,你去訓練在接觸一切境界境緣的時候,訓練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把那個「識」給折服掉了嘛。就在訓練這個啊,這訓練久了,都沒了,你就回歸自性啊,那時候就是修行圓滿,就明心見性嘛,所以那時候就是不用看到、不用聽到、不用聞到就可以知道。要不然,要看到有時候更可怕吶!你說那些道士、通靈的要幫人家處理事情,降妖除魔,對不對?結果那些妖魔鬼怪長得非常恐怖,一看到可能先被嚇死!你沒看到,你不會怕,你看到,會被嚇死;如果換成是不好味道,你一聞先被臭死,你會聞到啊;那聽到噪音、恐怖的聲音,你先被糟蹋死啊。所以,可以不用有這些相,可是偏偏就是知道,那就是「自性本定」顯出來的「自性本通」。那它要與不要?它沒有要與不要,可是自自然然就出現。

國欽師兄:請問師父,就是當我們看到這些相的時候,怎麼去調伏那個識,才不會擾動我們的內心?

 

 2014年1月15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2).jpg

 

師父上人:階段性要這個「怎麼調伏」,已經又落在識上面了,所以不理它,不理它就是了,不理它叫做不執著它。你知道它可是不理它,你往前走了,這就是我之前常常做一個比喻,你開車,你怎麼樣不讓旁邊那棵行道樹讓你出車禍?你不要看它啊,你一直看它,你就會撞車,對不對?可是你知道它的存在,你用你眼睛餘光或者還有一段距離時,你自然會看到了,你是很清楚有那棵樹的,可是你不執著,對不對?就不理它的意思,我還是認真開車,所以你就不會出狀況,路上有無限棵行道樹!

所以,你們有時候在修行過程,不是只會看到一個相,那會應因緣而生,如果修得不是很好,未來還會看到很多啦,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很多人迷失,以為看到很多叫修得很好。那你要怎麼辦?都不理它。這個修得不好是相對好來講,有的是完全很遲鈍,不是跟那種講。這意思就是說有的會把這裡當做目的了,從不會、看不到,以為看到叫修得很好,對不對?那他停留在這裡,如果他把這裡當作目的,他就完蛋了。如果他理解這個是過程,相對他原來看不到,這個叫修得好,所以好、壞沒有固定。

所以,我們當然要學一乘,對不對?就要高標準嘛,所以我剛才講那段,假設修得不好,未來還會看到很多。要不然心清清淨淨的,不需要有那些,那也不需要擾動,你自己就到位啦,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就到位了,你看,多好!那每天要看,很累!你說你們是每天作夢比較舒服還是一夜好睡到天亮?連好夢都沒有。對啊,這些會干擾我們的神識,那我們難免有潛在的執著,所以有外在就會拉扯,所以,不執著它就好,執著它,境界再好都是魔境界,掌握住這個原則原理,應該就比較容易。

如果有疑惑,真的又很掛心,就把相,找個時間講出來,幫你解碼解碼,把它解開就沒了。就好像有人解夢,你說夢重不重要?你執著,它就變重要;你不執著,它不重要。可是,不執著不是說我作這個夢的時候不執著,是你的人生不執著,懂嗎?你過程會有夢,你不是不執著這個夢的個案哦,是你的總人生是不執著的,那什麼夢都不重要啊,如果你執著的話,你又沒把它弄清楚、搞明白的話,它又會在你的生活造成你心思的散亂,這樣它是不是就叫不好?這時候你就要認真面對它,想辦法把它弄個清楚,弄清楚了就沒事了。

所以這個就是佛法為什麼有這麼多方法門徑?因為每一個人的個性不一樣。如果你遇到那種不定性的人,你把他介紹密意、一乘圓教的時候,他很快就成就了。什麼叫不定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容易被染來染去這種,他接觸什麼,他就哦、好、好、好這種,接觸那個,好、好、好,這種叫不定性。他的固執比較少,不過,他的性比較不定,他聽到什麼,他就說他就要什麼。所以,總在遇緣不同,當他遇到一乘,你直接跟他講一乘,他就:「是」,他也不會跟你說:「我聽不懂啦,我什麼都不會」,他只會照著做!當然,前面加個「密」,密意,密意就是說它不是顯在外面你跟他要解釋清楚的,你叫他怎麼做就對了。好比說鍋漏匠這種,雖然沒讀書,可是這種接觸到什麼就解決了。也是諦閑老法師嘛,直接叫他:「你就念佛,念到底就對了」,他就念佛、念佛,接受,他就成佛了啊!

你會發現這種人是不是少之又少?所以,之前我常遇到很多同參聽到我講鍋漏匠的例子,就問我說:「師父,那我們也想要找個地方……」廟不好找啦,租個房子好了,請個朋友每天三餐送飯給我吃這樣,我關在那邊,我也要這樣,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繼續念,念累了休息這樣,我三年也要剋期取證。我說:「三年?你三個月就變神經病了,還三年?」我們沒有他的質性嘛,我們會慌嘛,到時候變成什麼?密室恐懼症!因為我們本質裡沒有像他那麼沒妄想。他有煩惱障,而我們有所知障,因為我們讀過書,讀過書的人知道很多東西,但都沒有深入。換句話說,我們知見很多,所以只要我們照著他那種方法,我們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發瘋,所以不一樣嘛,不同人用不同的方法。

這個就是我剛剛比喻那個夢,不是清一色說你都不理它就算了,有的人就是很在意啊!你說:「你就是不要理」,他說:「我就是很在意啊」。你每天跟他在那裡論辯,那個就是針鋒相對,沒辦法。所以如果很在意,就找個時間,找個會解夢的把它解清楚,搞不好裡面有一些訊息,如果正確的引導,它可以讓你理解未來應該怎麼做,還可以有一個出口。那麼我用夢比喻等同化境,有的是化境、不是夢,都也許會有一些意涵,如果你心放得下、不理它,我往前走,照著正確的理路,修正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的話,不理它也可以。可是好像現在比較多人是要把它徹底理掉,現在好像比較多是這樣,要加個徹底,不徹底還是會有障礙啊,你懂嗎?那理解錯誤更慘,所以要找到那個會精準解碼的那個才可以啊,因為你理解錯誤會有更大的負面作用啊,如果這樣,還是不要理解好,對不對?比如說有的人看到就:「哦,那隻蛇的尾巴翹那個樣子,是6還是9?」是要簽6還是9?蛇代表什麼?就有很多這些穿鑿附會啦。

當然,夢的解析可淺可深,以前讀那個什麼佛洛伊德解夢,我們學美術的有時候要涉獵一下,「一朵玫瑰掉在河裡,河水往東」,玫瑰代表愛情,所以這個就表示,他的愛情向東流失掉了!用這樣子解夢,這叫有為法,可是事實上我們人生不是有為能夠解決一切,你要透過無為。關於解夢再拿一個例子好了,看到都是紅色的,讓我想到阿雲有一次作一個紅色跑車的夢,妳還記不記得?還是妳們都忘記了?紅色跑車!她還不知道那什麼牌子,我說:「妳夢到那台車是那個黃黃的標誌,其中有一隻馬,叫做法拉利」,她說:「對、對、對,就是那一台」,她不知道「法拉利」啦,她也不知道哪一台,她講一半,我們還要知道後面那一半,所以我去幫它做個解釋。

師父上人:跟妳原來想的有沒有落差很大?妳原來想怎麼樣啊?那個夢。

麗雲師姐:我會開法拉利。

師父上人:她原本可能想說「好好哦!」雖然不知道什麼品牌,也知道是跑車,再傻也知道跑車都會比一般房車還貴,還是我在開的,又是紅色,紅色代表「我會旺」,對不對?

我們那時候是在一間咖啡廳,我們坐在二樓,她坐在我這邊這個位置,突然就講說她有一個夢,很高興哦!如果是我,很高興的事就存在心裡就好了,她就一定要確認這個是真的值得高興的,所以要拿出來解一下!所以好就問啦,本來好像也沒叫我解釋,只是闡述感覺很好。結果看我面有難色,她就猜測會不會跟她自己的理解完全不一樣,而我相信多數人會相信她那個版本,對啊,因為從她的夢境裡面,好像那些出現的東西所代表的意思,跟她預想的那個劇情,是可以吻合的,我們畫畫常常也是這樣,對不對?一個少女捧一個什麼代表什麼啊,常常有這個,這個叫做畫畫裡面叫象徵主義啦,「象徵」嘛,它表法,夢也是。

結果我跟她解釋完之後,她眉頭就皺起來說:「怎麼差那麼多?」可是,第二個版本的解釋是有助她未來更好的啦,第一個版本她自己解讀,那後面就要慘了,就這樣子啊。第二個版本是我的解釋啦,第一個是她啦,第二個版本的是跟她的生命現狀符合的啊,第一個好像沒有嘛,第一個就是自己的妄想,自己覺得「很好」。很多人以為我妄想一切法就心想生了,人家是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那個心想生,不是我在那裡妄想就心想生!你妄想天上掉下來錢,我說有一天它真的掉下來就把你砸死,你想想看,那個銅板從那個十萬公里上面掉下來會怎麼樣?你用手去接都會穿過去!那個叫妄想。會不會得?會,但得了用不到,還不夠敷藥,對不對?所以那個法拉利故事就是這樣啊!

我們再進一步解釋清楚,拿這個個案當比喻,當一個教學工具。一個人他如果落在那個「我會很好」的執著裡面,就好像有算命仙跟他算說他的命運會很好,這個人就不努力了,你懂嗎?所以未來會很慘。阿雲她那時候可能想到股票啦,股票可能會賺還是怎樣,好像也沒有。我是跟她解釋說:「那個車子就是告訴妳,固然是好,人生要像那樣好,紅得發紫,不要紫得發爛。車子速度很快,表示我們精進要很快,可是,妳沒有剎車,就駕馭不了啦」,用剎車我是比喻,其實車子本身就有剎車了,可是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她那一台是跑車,一般人沒有辦法用開房車的習慣去駕駛那種跑車,開跑車要經過跑車的訓練。

我跟她說:「那台法拉利是真的很好,可是妳不會開跑車,所以妳那油門一踩下去,妳一定死啦」,對啊,這樣我才比喻說我們在學法上跟人生境界上有一些好的果報現前固然不錯,可是你要警覺,你要警覺你的剎車系統夠不夠好。跑車重點不在好的引擎而已,重點是要有更好的剎車系統,你的操控力才會更好,跟它的懸吊系統。你若一台跑車只有引擎,你沒有剎車,看你慘不慘,你一定死嘛,對不對?因為開了沒剎車啊,會這樣。所以裡面有很多,這只是其中一樣,她聽到這個就像是被冷水澆下來了。再講得更細微,就是說我們人生不能瞎闖,糊里糊塗,如果應對她身上,叫做我們不能一直大喇喇的過人生啦!我們天真無邪是很好的事情,可是,因為你們的命運,來到這一個時代,你們必須要遇到人事物,所以當你認知的天真無邪遇到一大堆人事物的運作的時候,那時候就會出問題,所以不能一直衝,是那個意思。

所以,有時候有的人你要叫他不要想太多!對不對?初念你就決定就好。有的人你叫他:「你要多想一些,知道嗎?你要三思顧慮,這樣才可以。」就是三思而後行啦!孔子講什麼?思,「再,斯可矣!」意思是如果你要想,你想第一遍就好,不要超過第二遍,會失準頭的啦,有的人要這樣啦。這不是規格化,你知道嗎?大家都說「再,斯可矣」,就亂了,你若跟大家說都要三思,三思而後行,很多人變優柔寡斷,你懂嗎?所以,她那時候的狀況,那台車的出現是要叫她要三思而後行,不是思,再斯可矣,不是!

說到解夢,我的版本一般人比較不會相信,除非當事人印證,還好有阿雲印證!印證有兩段,你在講的當下,你要先告訴當事人,這個夢境告訴你的你現在的狀態,這是當事人自己可以印證的;再來才是後面,後面如果你要照著怎麼改個性,或照著你人生要注意什麼,你就可以避開什麼災難。當然有的人這個印證不到嘛,因為他照做,他沒災難了,所以他說:「我又沒災難,我哪知道有沒有災難,我避開了。」不管怎麼說,至少總比遇到災難好。

約略講一下有這個化境啦、夢境啦等等這些現象,為什麼它可以有這些訊息?你的夢、你的化境一定沒離開你,甚至你的總人生也沒離開你,你永遠是主角嘛,因為是你心現識變出來的。而對於夢境或化境加以解讀的功力就是一般佛家講的禪定,禪定越深的人,他可以解得越深入、越到位。這個不是透過通靈哦,應該這樣修正一下,不是透過被通靈哦,被通靈跟通靈不一樣啊,通靈是我通祂,被通靈是祂來跟我講什麼。通靈的人,你的位階一定比那個靈高啊,這樣才叫通靈;被通靈不是啊,我們是工具,祂是主宰啊,當祂要透過我們去說些什麼時,我們不說不行!所以我們的狀態不是被通靈,這樣可以理解嗎?這樣還有很多化境有疑惑嗎?不然你改天收集一下寫成一本,筆記本抄一抄再說,再看是要從第一則開始解?還是從重要的那一則?

國欽師兄:…… 一天就開始寫,再說再說啦……

師父上人:慢慢就是要提升起來,這些都是一種過程啦,你不能否定它,可是不能停留在那邊,因為我們每個人過去都有不一樣的因緣。比如說有人跑宮廟、跟這些鬼神有交涉,有的也不乏很多靈動,有的說跑靈山的也好,甚至現在有的已經被請去當乩童了,用「請」比較客氣,你說他們真的願意這樣嗎?有的還在嚮往當中,剛遇到時有的會嚮往,為什麼?他如果沒有那個心念出現的話,就不會有應,就不會感得這樣的狀態,那表示他原來在不明白的狀態,他有這個喜好嘛!這個喜好的起源就有很多種了,有的是去看到人家這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時候,以為很威武勇猛,對不對?有的是自己的某些迷失,想要有某種他們認知錯誤的神通,對不對?等等這些原因不等。總之,已經變那樣的生命狀態,那個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如果他過去生沒有這些因緣也不會。如果有這些因緣,勢必會遇到嘛,遇到了,在他一生裡面一定會有那些現象的過程嘛。所以如果他是階段性的過程,是可以被理解的,可是如果這些人把這些現象當做是他追逐嚮往的最終目標,那就完蛋了,他的人生境界就會越來越降,在六道輪迴裡面就會越來越苦。

所以,透過階段性的過程再去提升,這件事情就非常重要,可是,不一定因緣都很好,有多數都會是遇到就不能再提升了。比如說有的人本來好好的,跑去跟人家學靈修,打坐啊、放空,咦?通了哦、通了哦,有東西會進來了哦,他們會把這個當做是一種優越,也分不清那是什麼東西啊,對不對?之後就會「咦?我怎麼會學狗叫」,啊!原來是狗的靈進來了!一隻還不打緊,去到道場才會,結果,再繼續,嗯?又有第二隻來了哦,一直來、來、來,有的是很多都是動物靈啊,那個就很痛苦,我們就遇過啊,裡面好幾隻哦,很恐怖吶!

通常這些如果沒有長時去處理的話,都沒辦法根治啦,最後多數就是兩個結果,就是傾家蕩產、家破人亡,最後就這樣。這樣就是這一輩子瞎攪和,然後下一輩子再更痛苦的活,在痛苦過活的過程,可能生生世世還有一些善緣會遇到善知識,再去看看有沒有機會,都是這樣子啊!所以,靈的世界非常複雜,除非你的境界有修到那一個層次,你才能真正去了解,要不然通常我們都是不知不解,決定權都在外在的靈,都不是在我們人。這時候怎麼辦?如果這時候,就是老祖宗講的那句話:「敬鬼神而遠之」,「遠」就是不跟祂學習的意思,可是,你要禮敬祂,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它並沒有說鬼神例外,一切眾生,所以我們應當禮敬諸佛,這個諸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

因為祂本來是一個自性,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啊,一心一智慧,十方──這整個空間,無止盡的空間,跟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如果從這角度,我們都有分,對不對?我們都是未來佛啊,如果努力一點的話啦,那個未來會快一點來,對不對?所以我們要禮敬啊!其實禮敬,敬鬼神那個敬其實就是禮敬自己,為什麼你人生會遇到鬼神?因為也是從你心現識變出來,祂還是你自己,只是你迷失的那個自己。所以你還是要禮敬,敬鬼神而遠之,可是,你不要跟你原造成的一個錯誤的境界再去錯誤裡面攪和,所以遠之,除非你提升了,很明白了,你可以去幫祂們化導、提升,解決祂們的困擾,解決我自性現出來的錯誤的境界,去幫祂修改底片,改一改之後,再重新放出來就很漂亮了,這個就要真實功夫。

所以階段性我們會有這些異感的人,現在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也確認一件事情,一定要在「戒定慧」方面有深入的學修,才有辦法去穩住,那一個剎車就是戒定慧,這些現象就像是那一台跑車,剎車很重要。

學員甲:師父,我剛剛一進來坐下之後,我整隻手覺得很麻很麻。今天好像所有現象都一起來、不斷不斷的來,我有時候真的想要學你說的,不要去理它、不要去理它,要趕快去剎車,但是有時候真的不知道怎麼去剎住它。

師父上人:因為我們雖然講說要踩剎車,可是我們的剎車根本還沒裝啊,你怎麼踩?不是每部車都已經將剎車裝得好好的。所以我剛剛為什麼這一部份會解釋比較久?我剛剛提到剎車,就說戒定慧很重要,戒定慧另外一個名稱就叫覺正淨,內在的「戒定慧」就感得外在的「覺正淨」;內在的「貪瞋癡」就容易感得所謂的「迷邪染」。我們把覺正淨擬形象化,就是一般你們講的諸佛菩薩,那麼我們把迷邪染擬形象化,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鬼魅魍魎啊!所以這樣就有一個對象了,對不對?如果從科學的角度就稱祂們就是一個能量場,能量場有正、負跟高、低這四種類型。如果我的能量低於祂,祂又是一種負面能量,我就會被祂負面影響而感到痛苦。如果我的能量少過祂,而祂是一個正面的能量,長時下來,就會影響我往好的方向挪移,階段性也許會有那種過渡期的痛苦,可是久了之後,我就會變成舒暢,所以就這四個能量在作用啊!

我們又知道能量是從我們的念頭起用嘛,為什麼叫戒定慧?因為戒定慧把持到的人,他才能夠真正把持到什麼叫清淨、什麼叫真正的慈悲、什麼叫真正的恭敬、什麼叫真正的真誠,他內在才會產生這個。所以他就會產生那一種好的正向能量,而且隨著內在的修持越強,他外在所顯現出來的好能量就越強。所以,因為過去生生世世的因緣,來到現在跟你有所作用而產生的那些能量,對你的影響就不足為礙了,是這樣化解的。你說會有嗎?也不是今天而已,只是你每一次的現象也許會有一些不一樣,這個也就是我們曾經有經歷過的這些……你如果把它擬形象化就是好朋友們啊,有時候也會藉著我們來共同學修成長。所以十方諸眾生,祂只要有機會稍微明白,祂都有願景想要去往上提升,這是一切生命的本然狀態,至於說既然是這個本然狀態,為什麼大家都沒提升?因為理解錯了、做錯了、習氣使然嘛……等等很多因緣卡住,所以來來去去就會有很多這些。包括以前常常不是有黑暗,後來變很亮了?類似這樣啊。

學員甲:對,可是今天  師父在開示、在講的時候,我整個手就是很麻,然後慢慢的,就是打哈欠啦、流眼淚啦,好像什麼動作都一起來了,所以今天真的就很坐不定。我也知道就是自己沒有學得很好,可是你說叫我不要去理它、不要理它,但是今天可以說是五種狀況一起來。

師父上人:沒關係啊,反正就是一種作用!我以前講說有的人吃中藥,沒吃的時候還好,吃的時候就這裡也酸、那裡也痛,對不對?可是如果了解中醫醫理的,他就知道那個是在通血路過程中的現象,如果你吃了那種藥,卻沒有出現那樣的情況,你才要奇怪哩。只有一種人不會這樣,就是死人啊,死人你跟他灌藥,他不會這樣,表示我們還活著,可是有各方面的堵塞。我剛剛是舉肉體的例子,而我們肉體跟整個外在這些應對,它是小周天跟大周天的應對,也就是說大周天也有這些堵塞的問題。所以透過這些淨心的能量,它還是會去做一種調和,在調解的過程裡面會有這些現象。

那另一狀況是什麼你知道嗎?就是有的會透過你們要來參,這個你們在有一些廟宇文化會比較知道,就是無形聖眾會透過人來參啦!在這邊我們比較傾向不要用這種方式運作,所以你們還可以控制住。我們會比較傾向祂們不要在這邊這樣,因為人會痛苦啦,你們會痛苦啊!祂在旁邊,這樣我就知道了,就可以不用那些運作。另外有的是為證明故,有些無形聖眾很慈悲,祂要顯出來讓一些不了解的人,知道有異次元空間的生命體的存在,不要讓很多人鐵齒得要死,一旦遇到又沒有機會知道,那他人生就會越來越慘。所以有的會透過你們多數這種體質的質性來參學,做一個表法。

就好像你們上次在台北啊,看到那個龍王來,有沒有?當然,他和祂的關係已經很多年了,也調節過了,所以不會痛苦;要是沒有調節過,祂一下子就來的,他就會痛苦。就好像說小克師兄他們以前也是莫名其妙被邪靈入侵,被捉去當乩童啊,一對夫妻都在當乩童,短暫的啦。太太降乩下來是關聖帝君,在那裡操刀,操得好累;先生降乩下來是註生娘娘啊,輕聲細語啊,那個畫面很有趣啊。然後那整個過程對他們造成很多困擾,就是人生都快不行了,然後邪靈一大堆又一直來,經過調整後,就剩下這一個良善的龍王還在,可是他不會有以前那種肉體上、心理上的那個負面的觀感跟障礙。但是那個都要透過時間慢慢去疏通,為什麼不能一次就解決?不行啊!有的藥或許可以一次清掉他的問題,但是他身體不堪受會虛掉!所以,陽剛之音去其穢、陰柔之音補其氣啊,所以要邊通邊補、邊通邊補,你如果一次把他抽掉,他就倒了,有的人是這樣子啊,這些能量的事情也是這樣。

學員甲:師父!我上次參加念佛會,在剛開始的時候自己身上好像被拍了一下,震了一下,然後到念佛會完的時候又好像被拍了一下,我又震了一下子。有這種狀況,我如何精進我自己呢?

師父上人:被拍的事,已經過去就算了,你要在平日當中精進,那是最重要的。比如說你當下在幹嘛?做什麼佛事?比如說那天念佛會,你當下的工作是什麼?專心念佛?對啊,我就專心念佛!那拍了,不干我的事,我現在是在專心念佛,再拍我一百下,我還是專心念佛,是這樣子練出來的,懂嗎?我舉的是你那一天嘛,那你那一天離開之後呢?

學員甲:忘記了。

師父上人:我知道!我的意思是告訴你,讓你更清楚學修這件事情,學修是活在當下,你當下的對象是什麼?剛好你那一天遇到是念佛,那個對象是對,如果你當天大家集起來我們今天來念鬼,那對象就錯了,你懂嗎?所以意思就是說你那一天四十幾分鐘在那邊念佛,你離開之後呢?你的身口意是落在哪裡的?所以在一般你們自己的生活場裡面修行,那是最重要的關鍵!所以你要及時把這些法意、法味、法句都提出來,在你生活場的時候你都在運作這些東西,那時候才會快速啦!你當天是遇到,那是對治,那不是真正的修行。

學員甲:對不起,我沒有講到,印象中念佛會那天好像剛好是我父親的忌日,所以那天大家就說好要為爸爸做念佛迴向。我那時候感覺好像是剛開始時,爸爸跟我講:「我在」,然後迴向完了以後呢?祂又跟我拍了說:「嗯,我已經收到了」,我自己在解讀這樣子。

師父上人:對,可是這個跟你剛剛問的問題不是同一件事情,我現在是跟你解釋剛剛問的那個,是關乎你平常的學修這件事情。因為依照你的質性,不是只有你爸爸會來拍你,你知道嗎?你爸爸也不會來掐你嘛,對不對?可是有的會來掐你的,你知道嗎?所以你平日的學修功夫是重要的。我在講的是畢其功於一役,確保未來這些問題越來越少的一個方法,就是在你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場上的運作,那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永遠在講個案,你懂嗎?你們常常有一個質性在講個案,講個案就是……講完了呢?你爸爸來了很歡喜,走了,然後呢?未來呢?未來你不會因為這件事情而有所改善啊,你懂嗎?如果理解一個問題只是停在這一個階段而已,對我們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你懂嗎?是你要善於從你發生的這些境緣裡面淬鍊出智慧,智慧它當然包含總體了,淬鍊出來,你未來人生都可以運作,這個才重要!

有句話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我們把失敗改成另外一個名詞,「困擾為成功之母」,你覺得合理嗎?不合理嘛!因為你永遠在受困擾,你永遠等於都在失敗,沒有成功!所以你前面的困擾是你現在的困擾之母,你現在困擾是未來的困擾之母,因此你的困擾會越來越困擾,那個母會越來越壯大。所以,要在困擾當中去設法了解正確理路跟提煉出方法,之後我去運作才會解決,這時候才叫做失敗為成功之母、困擾才會變成成功之母。這樣子可以理解嗎?若我們來說,最好是不用跟我拍背,我知道就好了,你知道嗎?「爸爸,我知道你來,不用拍背啦」,有時候我沒準備會突然被嚇到,對不對?所以它有很多級數啦,就像我剛剛跟同參講的,化境有N種,通靈啦,是被通還是通祂?你也可以看到、也可以聽到,也可以沒看到、沒聽到就知道啊!

你們要再理解一個重點,我們的人生絕對是我們心現識變,此滅彼消、此長彼增的一個理路。有的人說我怎麼都不會夢到什麼人?怎麼他都會夢到這些樣?你若每次都這麼想,久了,祂就來讓你夢了,祂來讓你夢有可能就對你數落,你知道嗎?都是你一直在想,害我離不開,對不對?因為你牽繫著我,讓我的能量還沒大過你的時候,我沒辦法去超生,是你牽繫住我的。你要祝福祂,祂若過得比較好就不用來啊,祂就走了,你知道嗎?可是偏偏很多世間人都是反過來的?好像要祂來讓我們夢一下比較對,沒讓我夢一下,好像不是最疼我的嗎?就一大堆這個,這個統統叫做情識作用啦,只要你在情識裡面,你自己一定不能解脫啦,你不能解脫叫做未能自度,而能度它,無有是處。

所以,如果我想要借助我們大家的力量為已故親人,做一個迴向、超度一下,要是我很懷念祂,就最好不要來這裡,你知道嗎?我如果很放得下,我是一個很理性的、單純的,那麼我來是有加分的。我若是看不開,我要超度祂,祂是無法透過我去超度的,甚至有可能因為超度祂要上去了,而我一出現就掉下來!所以祂每次就又會來讓我們夢,在夢裡就給你難看的臉。要到什麼時候才會讓你夢到感恩你?感恩你最近都沒在想祂,祂現在終於可以離開,祂現在是很好的相給你看,那一次才會給你做一個總結:最後一次的讓你夢。

所以這些理路要知道,如此一來,我們就知道在生活上怎麼去修持,這是緊密相關,因為你們的生活是小,整個宇宙大,太大了,對不對?盡虛空遍法界是你自己,所以你自己要好,關鍵也是在你的起心動念,你要壞,也是你的起心動念。所以有時候道似無情卻有情,這聽得懂嗎?所以,世間價值觀要去超越,要去符合聖賢的價值觀。有的人說這樣很沒感情,因為他沒感情,讓你未來又越好啊,較有感情,讓你未來越慘,你現在要哪一個?要掙扎一下,因為還有習氣,即便明理了,還做不到,要掙扎一下,這樣可以明白嗎?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於自身少病少惱,於天下則無災難,希望諸位勉勵。 

 

2014年1月15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3).jpg

2014年1月15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4).jpg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0119日 佛桌淨化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時間:10301月19日,1030

地點:美滿人生大樓

                                                   紀錄組恭敬整理

 

2014年01月19日 佛桌淨化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2).jpg

師父上人:其實那本來也不是他的冤親債主,有緣啦,但不一定是仇人。有的是有訊息要給我們,可是人接收不到、人誤解,我們人就是第一個就是先怕,害怕就要將人家降妖除魔,要把人家打掉。現在對方就會變成「怎麼這樣,我好心,想要有一個訊息告訴你,你現在卻這樣子!」結果就變誤解,兩方修養都不太好,就開始鬥了,變敵對了。變敵對,人生就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發生,生病、事業不順……,很多事就這樣冒出來了。

然後又去廟壇求神問卜,問的那些靈界的眾生不見得是很高層的,祂有可能也不了解,可是祂會想說:「既然人家來找我們幫助了,我們也要替人家幫腔,對不對?」這時候就又找人來打架了,越打就越嚴重,人家就越討厭、人家就越恨了。今天你打贏了,人家就開始去蓄積能量、招兵買馬,改天又換祂要來打你了,彼此打來打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高奶奶:這樣就跟我們的世俗人相同嘛!

師父上人:對!所以你想要了解靈界,用我們現在的人去將心比心,百分之八九十差不多,除非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案例。

高奶奶:就是像那種比較兇的那一類。

師父上人:對!如果是情緒方面的,兩方面的對待都差不多一樣,因為六道輪迴的眾生都不明白,不明白就是都自私,越高層次的越不自私,不過還是有,只是比較沒有而已,還是有。為什麼人會那麼多事情,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才會有對立,所以他如果是比較高層次的就知道要修,真正的修,把自己的立場修掉,所以他就比較沒有對立。一般來說就是比較會原諒人、比較會包容人這個意思,你想我們人世間那個比較能包容人的人,是不是比較不會跟人家吵架,就是這麼一回事啊!在六道輪迴裡的不管是天神還是鬼神、人類,都差不多這樣,越低層次的就越難處理。

鄭媽媽:就越不明理。

師父上人:餓鬼道也很多,讓你算不完,他越不明白你就越難跟他溝通,所以那時就要利誘,人世間說的要賄賂一下。高層次的就不用了,高層次的不會接受賄賂的,越是低層次的越需要,即便這個手法在生命理路不正確,不過在對低層次的同時就變成你要有一個引導,你如果用這個手法把他引導到好的,這個手法就是善巧方便。為什麼有些人拜拜要請那些好兄弟吃東西,那不是賄賂是什麼,對不對?但你這個賄賂的心和行為要轉成布施,所以賄賂與布施差別在你的心。我剛才比喻就像是人世間的賄賂行為是讓大家好了解,其實賄賂是不對的,是用一種奉獻的心,請客啦!請客的人不一定是賄賂,他是有一個愛心,因為對方就肚子餓,請他吃一頓,我們不一定要從他們身上得到什麼。

高爺爺:一種尊敬。

高奶奶:對啦!我們不是想要求他回報。

師父上人:所以有這些層層疊疊,我才說你若是在做人的階段不了解的,就是「將心比心」就解決了,你很多事情差不多百分之八十的問題就都沒有了,就都能解決,因為你反躬自省,所以可以解決。

高奶奶:用同理心。

師父上人:那你看現在大部分我們四周圍的人在處理事情都不是這樣。

高奶奶:都自私。

師父上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在處理。

高爺爺:都沒顧慮對方。

高奶奶:都先顧自己的立場,即便是錯誤的,還是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

師父上人:對啊!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在修行的世界這個問題也很嚴重,所以現在修行的世界有的人一聽到就害怕,對不對?不知道你在玩什麼把戲,因為錯誤的示範太多,所以有時候我都跟他們說:「啊!正常啦!」,外面有人覺得你們怪怪的這很正常,因為他不了解你們啊!跟他們聽到的不同,所以正常。正常的時候你就有定見,定見就是說我們自己是非邪正的分辨能力要很清楚。

若是在佛家,修行就是什麼?只有一個目標而已──覺悟,佛家的修行本來沒教你求東、求西。好!你若沒有求東、求西,你就沒那個自私需要滿足,當你沒有一個自私需要滿足,你就沒有一個機會讓你去對立衝突,或者是巧取豪奪,你就沒有這些了。巧取豪奪,或是這些奸巧、不如法的手段,要得到的都是建構一個自私──我要得到什麼,那佛家教你唯一要得到的就是只有覺悟這件事情而已,開智慧。你想到這邊的時候你就了解了:「啊!原來開智慧從外面也搶不到啊!」因為開智慧是你自己開智慧,不是別人有智慧你把它搶過來。

高爺爺、高奶奶:對啊!

師父上人:智慧搶不過來,別人有衣服你可以把他拿過來,但是別人有智慧你拿不過來,所以你了解到這一點,你就知道:「啊!原來佛家到最後就是放下。」所以這個放下就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放棄,放棄是消極的,這個放下是很積極的。你看當我一個人貪東貪西都可以拿到,是不是就有這些糾葛,但是假設貪的是智慧,我知道我沒辦法從任何人身上搶智慧過來,我這個時候就沒有這個貪了,這時候是不是我就反思到必得要靠我自己努力才有智慧,是不是最積極的?

高奶奶說:嗯!

師父上人:這個叫放下,你放下外面的貪,所以你這個人叫做最積極的人。所以我們若是不了解佛法的人,我們會認為放下是消極的。

高奶奶:我以前也是以為說放下是都不要理睬嗎?這怎麼能夠割捨得掉?

高爺爺:放下不是說放棄啦。

師父上人:不是不理睬,放下的人一定是那個關心度越高的,可是因為他知道追求的是智慧,有智慧他知道慢慢要去了解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點,找方法解決問題,他知道這個事情,所以他不會消極。而且他會在他的人生當中越來越沒有問題,因為他的人生運作一直都是這個邏輯,所以他等於一直在解決問題。你設想不關心問題的人,怎麼會解決問題?都嘛是把問題丟著,丟著等問題越來越大,就像黴菌,我們看到了,丟著,等整間房子都黴菌了,才來想:「不然換一間好了」,但是想換一間又沒能力,那時候就苦惱了,又沒能力又一定要住在整個不能處理的黴菌裡,要不然敲掉重建,你怎麼做都是問題,對不對?這叫消極的人生,所以會有這個邏輯。

我剛剛講的,這個人關心事情的關心度如果沒有比一般人高,他絕對做不到這一件事情,所以放下其實是最積極的人生。以前我在講的時候很多人聽不懂,因為我們人從小到大,被世俗的這個定義不明確的名詞置入性行銷太久了,比如我們現在人說:「布施,要布施呀!」我們現在大家都知道要布施,可是不知道布施真正的意思,對不對?布施是要「斷貪」,但現在你若這麼說,很多老阿婆老伯伯,你告訴他布施是為了斷貪,他就不要布施了。「我就是聽說布施有很多錢可以賺,我才要布施。」,這樣他願意布施,這在佛法叫做俗諦,依世俗的標準來講。那麼真諦是斷貪,你的圓滿的能量,每個人這個時候都是一樣的,這時候就有圓滿的福報。那麼你有圓滿的福報,是不是就等於你想要的東西都有了?就是這個理路。

因為這個真理的理路一般人不能理解,所以你要告訴他:「你如果想得財,你就財布施」,你若願意有布施這個動作出去,你是不是就比較不貪一點財?比較不貪,即便你是為了要貪後面的財,不過你願意布施出去,你就比較沒有貪了,相對於那個一毛不拔的,對不對?

高奶奶:嗯!

師父上人:所以他是先用這個手段,來讓你訓練一點點無貪,再一點點無貪,又一點點無貪,你為了後面那個貪,你現在就在訓練無貪了。

剛才說習慣,你的習慣若培養起來,你本來就是這樣了,習慣成自然。就像你們裝那個電梯的感應器,對不對?本來抱怨一下、抱怨兩下,不管你怎麼抱怨,你就在那邊刷一下、刷一下,刷久了,你這個習慣養成了,你就沒那個抱怨了。所以其實要得財,我們自性本來就是財富圓滿了,學佛的人沒了解到這裡,他很難用佛法去解決他的人生。你若了解到這邊,你就會發覺全世間你找不到比這樣的人更積極的。

他知道這樣,他不會空過時間,他隨時隨處都在培養智慧覺醒,智慧覺醒在佛家的專業用辭叫做明心見性,習慣讀經的,用讀經去開悟的叫做大開圓解。明心見性就是參禪的,他不一定要讀很多經,不過他隨時隨刻都在體會這個人生,體會放下這件事,一直體會,體會到完全放下,他就叫做明心見性。了解經教,了解到透徹的,他也放下了,原來宇宙人生就是這樣子,也沒什麼好爭的,他放下了,放下的那個動作讓他的智慧覺起,那就叫做大開圓解。

有人念佛的,一直念,專注在佛號,專注在一點,一點是不是我們其他的妄想就沒有了?當這樣的狀態變成他的生命常態的時候,有人說這叫功夫成片,到最後心不亂,叫「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他所有的妄想都沒有了,所有的妄想都沒有了就等於你已經無貪,我們有妄想才有貪,當你無貪了,你那時候也就覺悟了。無貪就是放下,只是用不同名詞在對應而已,所以他那時候也是覺悟,他那時候就叫「理一心不亂」。

所以「理一心不亂」、「大開圓解」、「明心見性」都叫做開悟了,都叫做大徹大悟。因為用開悟還不足以形容,開悟有小悟、中悟、大悟,大悟上去大徹大悟,等於說這三個名詞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得到了最高級數的開悟。好!最高級數的開悟就等於剛剛我們講的,那個要追求的智慧覺醒就得到了,一個人若是智慧覺醒了,他做什麼事情就都清楚明白了,所以那時候他的人生就叫做沒問題了。

高奶奶:這時間要很久喔!要慢慢訓練。

師父上人:對!都是訓練出來的。所以現在在這個人世間修行的人就是欠缺訓練,你剛剛說到了重點──訓練的機會,訓練之前欠缺接觸的機會,為什麼?因為我們剛剛不是有講,人家如果聽到什麼心靈成長、宗教的,現在的人不會把你理解成有教育的部分,即便這麼多年來我們說我們這是教育,可是很多人遇到就會問你們是什麼宗教的,是這樣子。無可厚非,為什麼?因為現在的人已經含糊不清了,你跟他說教育,他也不知道什麼是教育,你跟他說真正的宗教,他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宗教。我剛剛不是有說名詞含糊不清的時代,以前真正的宗教就是真正的教育,所謂的智慧覺醒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就是真正的宗教,現在不是。

現在人家聽到宗教就是往外迷信,因為你迷嘛,迷就理不清楚,因為你不清楚,就有機會被人家騙東騙西。所以那個在引導的人他也不明白,他也迷嘛,他迷,他就會把人家騙東騙西。一個會被騙、一個會騙人,結合在一起,才來說這個叫做宗教,所以我們現在的人就先認為宗教裡面的內容就等於是這樣。

高奶奶:對啦!

師父上人:現在這個時代,人如果要去學修,即使遇到真正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一個,就是說一百個都胡亂來,只有一個是對的,我們也會去懷疑這個對的。

高奶奶說:對!對!對!

師父上人:現在就變成這樣,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你要做這些聖賢的教育、這些如來正法的教育是最難的一代。因為第一個,你自己要做得很好,但是人家還會誤會你,人家還會因為不了解你而誤會。你跟他說:「不然你來了解我一下」,他也不要,這個時代就是這麼亂。但是即便是這麼亂,我們更要有定見,要不然這個社會會越來越慘、越來越慘,很多古師大德若要他投胎來這個時代他也不要,很多不要來了啦!

高奶奶:很累啊!這邊都難教。

師父上人:難教也就算了,還被人不分青紅皂白的誤會。

高奶奶:對,這現象我在菜市場最容易發現。一般人會覺得:「哪有那麼笨的,哪有人一直要做的,一定有什麼利益,一定有什麼企圖,不然不可能會一直做、一直付出。」

師父上人:我們現在若真正要用世間人講的利益,沒說一個利益他不相信,只有一個而已,我剛才講的──覺悟。好!這個你剛剛已經理解了,覺悟這件事情,從外面貪不到、騙不到,所以若真正有利益,學佛一定是有利益,沒利益誰要學,對不對?不過他們世俗人不知道這個利益是什麼,他都以為是這些身外之物。

高奶奶:對啊!

師父上人:結果他不了解原來是智慧這個東西,你有智慧了,你人生真的就有很大的利益了,你什麼事情都能解決,是不是就沒煩惱?所以路徑不一樣,都絕對有利益啦,可是一般人不知道。所以這種東西就要透過我們自己要真的深入去學習,才有能力為別人說分明,但說分明還不一定能解決。

高奶奶:不過若說分明,有一些人很〔盧〕(台語:不明理)的,到最後還是會不了了之啊!

師父上人:對啊!對啊!

高爺爺:有的人不了解!

高奶奶:很〔盧〕啊!有時候被〔盧〕到快煩死了。

師父上人:你就知道說就算你超越六道輪迴,仍然會遇到這些事情,所以有阿羅漢、菩薩跟佛的差別就是這樣,阿羅漢沒耐心,他就像剛剛老菩薩你說的:「厚!有夠〔盧〕的,不要理了,我自己做好就好了!」對不對?我跟您說喔,您看有一排房子,總共五間,左邊二間、右邊二間都失火了,你在中間這一間說:「我們顧好自己就好」,到最後你自己也會被燒掉。

高奶奶:對啊! 老師,您現在提到這些,我就想到菜市場有一個朋友我好像跟她講錯了,因為每次我跟她講,她就很〔盧〕啊,跟她講她都會跟我反駁,我就跟她說:「要不然你若拿你先生沒辦法,你就乾脆都不聽他的話,你就每件事都解脫了。」我這樣說好像也不太對喔?

師父上人:這要看解釋,我打個比喻:就像一本書的標題,你不能說標題對不對,你要看翻開後裡面的內容,比如說小學生寫作文,四十個學生都是寫同一個題目,可是寫出來的內容都不同,我們要看那個內容。他若了解,有的寫對了,有的寫錯了,可是都同一個標題。所以這個人了解的內容是屬於對的,你講的就沒錯了;如果他了解的內容是負面的,那講的就變錯了。包括佛法也是這樣,佛法的名詞也是這樣。

高奶奶:我這個朋友,有一天可能我會帶她去您那兒,我現在還很掙扎,因為我如果拿她沒轍的時候,我就真的要找您。她真的和她先生實在是〔盧〕到非常〔盧〕,〔盧〕到說……

師父上人:所以這就是什麼你知道嗎?這就是我們如果了解了,我們還可以把你說的那個標題伸縮。為什麼你和你先生那麼〔盧〕?我們要了解人和人生生世世來到這個時代,還會遇到叫做有緣,有緣才會遇到,緣就是機會條件,我們若沒有這種機會條件,我們沒辦法湊在一起。而這個機會條件裡面有兩大類:一個惡緣、一個善緣,你若常遇到都讓你很痛苦,那對你而言就叫做惡緣。為什麼會有惡緣?人就是討債、還債、報恩、報怨才會遇到,你這個問題很深,你的感受就很重;你這個問題若比較輕,你的感受就比較輕,就像說我們和陌生人這樣擦肩而過,也是有這四個緣分啊!

高奶奶:對!對!對!冤親債主,剛剛 老師在說的。

師父上人:為什麼有時候陌生人走過去,你看到他就會覺得:「哇!長得好漂亮喔!」好滿心歡喜;有的走過去:「怎麼這麼醜。」他又沒來抓你、沒來打你、也沒來踢你,你為什麼看到他就討厭?你看,這個討厭過了,你有可能回到家就忘了,這叫做淺,很淺,不過也是有這些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的關係。像有的人當同事,每天都要見面,心裡面就很折磨,這就很深、很深,而且你沒辦法忘記,所以這就要修,要很努力的修。

但是修要明白,你如果不先明白,你會抱怨,我們是不是一開始就先往外了:「都是他不對、都是他的錯…」,你如果了解過去生來到今世,有這些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的關係,你即使不清楚、不很明確,事相你不知道,可是理路你知道,你就差不多可以推測到說:「那大概以前我常常讓他討厭,所以現在反撲的力量回來。」好比說山壁,我們用手去打牆壁,是我們去打它的,對不對?結果下一秒鐘是什麼?我們痛,對不對?所以上一輩子跟這一輩子,就是前一秒鐘跟下一秒鐘的差別。我們先有這個動作,才有打到牆壁的痛,我們這時候不明白,下一秒鐘不明白,我們會認為是牆壁來打我,所以讓我痛,其實是我打牆壁才造成的,是這個關係。所以有可能是過去生我先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所以現在的力量反撲回來,變成我如果看到他我就很討厭,會這樣啊。

所以你如果常常這樣去了解的時候,你就知道:「啊!那就不是去要求對方怎樣做」,而是要正如孟子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了解了,那你就知道自己應該要修才對,你不一定知道修什麼,不過你至少知道修就是改變,你已經知道:「我要改變我自己,才有能力化解這個反撲回來的痛苦」,這時候你才有第二步。我們剛剛不是講,你遇到問題,你大概了解了,你才有再去找方法的機會,你如果連大概了解都沒有,後面的也就免談了,那是不是最消極的?

高奶奶:是!對!了解。

師父上人:接下來就剩下耐心,耐心就是習慣,就像你們的電梯,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制執行才能養成習慣,那就是某一種依眾靠眾,那叫做「戒」。一般人聽到戒,就怕得要死、討厭得要命,限制一堆。戒就像你們的電梯一樣,起初大家不要裝,現在裝了,沒辦法才一台電梯而已,你就是要這樣嘟一下、嘟一下,嘟久了你就習慣了,你就比較喜歡了,「咦!這還不錯喔,比較清喔。」起初你最不想要的動作現在讓你習慣了,你就避免掉了這整棟社區的麻煩,你避掉了,是不是就沒煩惱了?要不然一天到晚有人衝進來、闖進來的,或是又有哪一戶被偷了、哪一戶又遺失東西了…,那叫做煩惱、憂慮、牽掛。要解決這個一定要有前面這個戒,戒就是符合正確的規律去運作就叫做戒,一般人不知道,以為是限制東、限制西,什麼都不行,有夠難受的,不是這樣。沒辦法,你就用你們電梯去體會就知道了,我相信一開始在抱怨的人他也很痛苦,對不對,那現在看他會不會痛苦?

高奶奶:現在說不定還感謝呢!已經習慣了。

高爺爺:所以瑞騏那時候要做改變時在講,我說沒辦法迎合大眾目前的一個

師父上人:這就是佛家在講的「是道則進」,也不用去太多的顧慮,大概全面評估完之後,只要這件事情是對的你就去做。那你看放下的人多積極,我們如果不能放下,我們是不是在做的過程就這樣也痛苦、那樣也痛苦,怕被人家說什麼,現在這個抱怨來了,待會那個抱怨又來了,我們自己就每天睡不好,對不對?

高奶奶:對啊!

師父上人:那你如果了解這個理路,放下的人就是:「只要是對的,我做了,其他的我就放下了」,對不對?

高爺爺:對啊!

師父上人放下,你看時間到,路遙知馬力,到了結果產生的時候,你那些本來的其他問題就不見了,這個叫積極的人生,學習就是這麼回事,不是在那邊朝拜。

高爺爺:要學習啦。

鄭媽媽:可是如果有些人不知道這項決定是對還是錯,很多人真的是這樣。

高奶奶:那就是〔盧〕。

師父上人所以就要去了解,對不對有標準,比如說是依人的標準、還是依神的標準、還是依阿羅漢的標準、還是依菩薩的標準,若依佛的標準,菩薩以下都不對。若像你講的是修行的這些人,也很多人不知道對不對,所以這個修行的過程他就要「依法不依人」。

什麼叫「法」?目前來講,法有許多說法,現在大家比較好了解的就是依經典裡面說的,而不是依某一個人,如果是依某一個人,那這個人說的要合乎經典,有那個標準。可是現在的人對與不對很多都是依鬼神說的,比如說求神問卜的,鬼神說的我們為什麼會採用?因為我們人生遇到的問題我們會怕,怕不能成功、不能解決,所以我們病急亂投醫,我們就聽了。有的說得對、有的說得不對,有的在九十九項對的裡面摻雜一個錯的,那也是不對。

那天有兩個人來,之前去過黏黏屋那一群一貫道的其中兩個,他就說他們以前常常看這些成長的書,也不知道對不對,以前不知道對不對的同時你會去看,你就會把它認為是對的。對不對?一般人看書就是

高奶奶:書就是好的。

師父上人:人很奇怪,這個人說出來和這本書的內容是相同的,我會懷疑,而我自己看這本書我卻說:「嗯,對對對,都對、都對。」人會這樣子因為人而盲目,他沒那個高度智慧。所以尤其是出書的,我們會把他當成是名人,只要名人講的就變對的,現在的社會慘就慘在這裡。所以他那時候就說了一本之前很有名的一本書,兩個字的,他就很高興的說那本書的內容,有一次也是在黏黏屋,一位女的摩門教徒找我們去她家,請我們吃飯,她不是也介紹那本書嗎?我跟她說那本書就是四個字──「似是而非」。那個摩門教徒就愣住,為什麼?她算是摩門教的高級講師了,她就是拿著那本書做範本,在全省到處開講座。那本書的作者不是來台灣,她為了見到這位作者,一堂課好像四萬,一小時,他們去參加,二話不說,她說很難買票耶!就去了,然後學到一個「似是而非」四個字。似是而非就是你若去了解,你做出來就不對,你知道嗎?似是而非還是非啊,只是好像是對的而已。你說那隻兔子長得好像狗,難道牠就變成狗了嗎?牠還是兔子啊!你知道嗎?似是而非啊!

似是而非就是因為不理解,就是說他們會用很多這些經典的用詞,不過他沒有跟你解釋理路,譬如他也用《金剛經》的理論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想,你想賺錢你就一直想「我會賺錢、我會賺錢」,難道真的錢就會從天上掉下來嗎?要是真的掉下來,你還不敢接呢!重力加速度,你手伸出去那個銅板就把你的手穿透,對不對?所以這就是一個迷思。那當然「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本身是對的,可是它裡面的理論基礎怎麼建構,那就不只是這樣而已,「一切法從心想生」它已經包含了因、緣、果了,可是一般教育的教錯了,只告訴你「一切法從心想生」等於果,那就不對了,因為你不了解它的因是什麼,比如說「你要得財,你要財布施」,我告訴你這樣,也同時在告訴你「一切法從心想生」了,財布施等於你在戶頭存錢,你這個「想」好比你辦了很多提款卡,隨時可以在任何提款機提款出來。要是你的存摺裡面沒錢,你站在提款機前你就尷尬了,對不對?那這時候能夠說「你只要想,它就會來了嗎?」那個叫打妄想。所以你前面的努力是要有的,我剛剛不是有舉例,你如果有很多很多錢存在銀行,上億的,多到快淹死的那種,你隨便到哪一家銀行的提款機,你不論怎麼提都會有,差別在分幾次提領還是一次提領而已。如果你的存摺只有一千元呢?你要提五、六萬元,就沒辦法了。所以就不是你想就會領得出來,這本書沒有跟你細說。

比如說基督教的教義,現在我們常聽到的:「信我者得永生」、「信主得永生」。那你說這句話對不對?你如果了解內容的人它是對的,你不了解,它便錯了,就變成了外求,打妄想。所以它本來前面還有一句話叫做「主是真理、生命、道路」,「主」它已經定義了是真理的意思;是生命──你生命的自然狀態;是道路──一個明確的、正確的方向,所以為什麼叫經典?這個「經」,糸字邊的「經」可比那個ㄔ字邊的「徑」,路徑的徑,所以「那一條正確的大道的典籍」叫做「經典」。而中國人在講的「道」,道法自然,也就是那個自然法則就是一個明確的道路,所以基督教把主定義了──「主是真理、生命、道路」,所以「信主者得永生」,沒有錯嘛。你相信真理、正確的道路跟大自然法則的人,你相信它等於你做了,這個信也包含做,那你當然得到永生了啊,沒有不對啊。可是很多傳教士把前面這一段省略掉了,主是什麼?主是我們,我就是主,你信我得永生,那就錯了,你知道嗎?

高奶奶:這些話古早時代講有效,現在沒效。現在大家都會去那個

師父上人:對!就是我剛剛提到我們現在是名詞錯亂的時代,名詞含糊不清的時代,所以現在要學修,你若要靠透過名詞去成長的,你就要去了解那句是什麼意思。

所以那本書它有告訴你這個理路:你就想。我還有一個朋友,好像是○○○也是用這個理路,叫她想。她那時候其實年紀也不小了,每天在想愛情。結果,她就去參加○○○,就教她這一招說:你每天在你的書桌上寫你的如意郎君、白馬王子的十個條件,她就寫十個她嚮往的,我們是每天念佛、拜佛,她每天唸那一張,一直唸唸唸。結果她的如意郎君真的出現了,就是我另一個朋友,結果那時候兩個愛得死去活來的,三個月熱戀期過了就又沒有了,就開始吵了。你說如意郎君,你看你想得出來嗎?會!不過出來一定有一個副作用,醫學上說的副作用,副作用出來了,你不知道怎麼會有副作用,如果早知道會有副作用那我也不要,而且副作用永遠影響得最久遠,前面那個是很短的。她就真的這樣去做了,結果現在好像也都沒結婚,為了○○○花了近千萬,負債喔!不是花掉而已,負債近千萬,現在還在那邊浮浮沉沉,前陣子好像還有在上節目,賺一些通告費。好,那個想,讓你想出來了,那壞的呢?

高奶奶:對啊!這樣不是更累。

師父上人:對啊!後面就是更累。

高奶奶:對啊!更累,才三個月。

師父上人:所以這些書的內容表面好像都沒錯,可是似是而非,你要真正有深入「佛」,佛是覺悟,深入覺悟之法裡面,你才有辦法分辨出來。你看一本書的時候,可以很清楚:「嗯,他寫這兩句有瑕疵、這句話不對,那句話不對」,你才有辦法把整本書都看完。有這種定見的時候,再怎麼樣的書對你都是加分。當你沒有定見的時候,最好不要看,因為你會被牽著走,你沒去參加什麼錯誤的、騙財騙色的心靈成長,你自己也已經在被騙了。

高奶奶、高爺爺:對啦!對啦!

師父上人:只是對象是一個人或一本書、一篇文章,差別是這樣而已,還是宮廟寺院的木頭偶像,對象不同而已,理路都一樣。

高奶奶:感謝 老師,聽完感覺真好。

鄭媽媽:還有一個問題, 師父,要怎麼面對生命的痛苦?

高奶奶說:喔!這個你要聽。

2014年01月19日 佛桌淨化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1).jpg

師父上人:這就是什麼,若古師大德他就說得很簡單,他就教你要「看破、放下」。看破叫做「了解」,了解什麼東西呢?你看古時候的人很簡單,他跟你說看破,大家就知道了,這樣我知道了。我們現在跟你們說要看破,你們知道是什麼嗎?「看破」,我們現在的人會認為這兩個字是消極的,「我看破了,我不要理會了」,其實這樣是不了解問題、不了解事情,他選擇逃避叫看破。其實「看破」不是這樣,看破現在改成「看透」,看透叫做明白透徹,明白透徹什麼東西?宇宙人生的真相。什麼叫宇宙人生的真相?古時候用詞很簡單,「諸法實相」四個字,我們現在要長篇大論,所以越末法時期要去了解真理越難,古人說四個字就解決了,是不是很簡單,很輕鬆。

「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完了,這是什麼?還是不知道。好!那現在就要分節了,宇宙是什麼?我們生活的環境叫做宇宙。你說:「不是!宇宙是太空。」其實不是,那是我們在看這些媒體、這些書籍,它在說火箭發射到太空去,太空叫做宇宙。其實,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只是說我們的生活環境沒有太空人那麼廣,太空人他的生活環境就是在太空漂浮,這就是個人的因緣不同。所以總之宇宙這兩個詞就是「時間」跟「空間」,時間跟空間就是我們的生活狀態,這叫宇宙。有人的緣比較窄,所以他一輩子一個都市都不曾離開過,像塞尚,一生只在他的家鄉,不曾踏出家鄉半步,他現在成為世界知名畫家,對不對?有的人他是環遊世界,像眭澔平每天都飛來飛去,對不對?所以他們的宇宙就不相同,這些不同是因為我們過去生的因緣,沒什麼好比較的。而因緣來到現在就是一種「業」,業就是「結果」的意思,有的人結果比較寬,有的人結果比較窄。所以宇宙了解了,是我們的生活環境,裡面的林林總總,我們遇到,我們就可能因為它而起心動念,對不對?

好!人生是誰?是自己,換言之,你自己存在的環境,你自己從何而來?從何而歸?你來到這一個人世間的價值是什麼?它就有這個問題了。宇宙,你的環境裡面的人事物跟你是什麼關係?跟你不同關係造成不同對待,這個關係的「因、緣、果、體、相、用、理、事」到底是什麼?一般說的八面玲瓏,每一件事情背後都至少有這八個字的原因跟參數條件,每一條都不同,所以就是知道這些的真相。真正的理路在哪裡叫做真相,就是要了解這個東西,這就叫「看破」。你看!「看破」兩字很難理解,但是你如果沒看破,後面「放下」你做不到。

放下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做到」,做到什麼?做到不被外在的林林總總來干擾我們,來讓我們牽腸掛肚,讓我們痛苦人生,做到這件事情叫做「放下」。「看破、放下」有很多方向可以去做,最簡單的就是訓練我們的專注力、清淨心,在這個同時,一定會看不破、放不下,當下訓練。就像我剛一直說電梯的例子,起初反對的人,他絕對看不破、放不下,對不對?看不破就是不了解嘛,有夠煩的,對不對?現在他要每次做那個嗶一下、嗶一下,有時候還忘記帶磁卡,被關在電梯內,這叫做放不下、做不到,所以這個人他就要在這個電梯的理路慢慢去了解,一種是透過了解:「啊!我了解這真的對我們有好處,所以我們要記得帶磁卡」,把磁卡帶著這樣就是放下,做到了,我們就不會被電梯影響,我們還可以藉著這個電梯讓我們整個社區更好,他就做到了。

有一種不是,有一種他沒時間要去了解那麼多,他就沒辦法,只好逼著自己一定要想到:「帶磁卡、帶磁卡、帶磁卡」,這就是訓練清淨這個理路,就像學佛的人他若沒那麼多時間去想清楚,他就去找一個事情(佛事)去專注。這個理路就像說我們没那麼多時間去了解電梯設置磁卡的後續效應等等,我也不要了,不過沒辦法,遇到了,我只好每天要記得帶磁卡。你看,一張磁卡就都解決了,對不對?他這個方式解決久了,啊!這樣也不錯,所以他的煩惱就沒了,因為電梯和他原來的習慣不同,造成社區其他的錯誤效應,是不是就全部解決了?就一張磁卡。這就好比有人念佛,專注一心念佛,憂慮牽掛就沒了,這個電梯的困擾就沒了,你天天記得拿磁卡就好比是天天一直念佛、一直念佛。

所以這是一個從事修入理,有一種是從理了解入道,理了解入道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比如說上上根的人就是稍微講幾句道理,「這樣我明白了,好,我放下了」,這種人這樣就解決了。有一種是我了解,不過我會忘記,因為我們的習氣是對應的,會忘記,怎麼辦?我就要每天要有機會讓我自己去接觸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有可能是一個人每天告訴我們,有可能是一本經典,每天讓我們去接觸,去了解。這時候就要看解釋版,這種是為了要了解的,你天天接觸久了你就明白了,入了。做到有的是從理入、有的是從義入、有的是從事入,理入,一般人不容易;義入,稍微可以,可是沒辦法的時候就從事入,事就是行,事入是最具象的。就像那個人,你要跟他解釋這個電梯,你若解釋得動,就沒有安裝之前的這些怨言,因為你要安裝之前一定先報告過了,先解說過了,所以他就是前面聽不進去,義理也聽不懂,結果後來安裝了又抱怨,抱怨沒關係,他就從「事相」去入,反正每天帶著磁卡就對了,要記得!他就一直刷刷刷,就好了,沒事了!人生就像這樣。

高奶奶: 老師您用這樣的方式解釋,我全都能聽得懂。前面您說的那些代名詞我就聽不懂。真的!那是事實。

師父上人:所以那叫做講經說法,這叫做協談。

高奶奶:對我們這些老人就是要

師父上人:沒有啦,說真的,為什麼佛法非是定法,佛法本來無法可說,它是因為眾生有問題,而眾生的問題每個人都不同,所以應對他個別不一樣的問題去配藥,而有一種說法。就像今天說的這個,有的人說你一定看很多書才有的,但有哪一本書記載你們這個社區的電梯、記載哪個委員怎麼樣,有沒有記載這些?

高奶奶:沒有!

師父上人:所以這種東西就是一種應機、即席,佛法最後是契機契理,契機就是在當下,你們每個人的問題不同、情緒不同,他的生活背景、養成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所以照理說佛法並不是說:「來來來,大家來喔!今天要說《金剛經》。」照理說不是這樣,這個是綿延到後代才有這種事情。世尊住世的時候你有看過記載他翻哪一本經在跟你們說法?沒有啊!所以他是稱性而說,不過他說的就是經。而我們現在的人因為修養沒他好,煩惱沒他少,所以我們沒辦法稱性流露而說,所以我們只好去讀經,再恢復回來,是這樣。

所以前面說的那是一種理入,後面舉事相說明,事相說明就因時代因緣而不同,世尊當年也常舉一些例子,我們現在的人不知道,以為那是多神聖的例子,譬如他說「芥子納須彌」,他常拿一種菴摩羅果來比喻說:「這顆水果,整個宇宙都在裡面了」,當然這個理路又更深,是至上之理,重點我不是要說這個道理,我是說他比喻的這個例子。現在我們傳、傳、傳,傳了三千年,又傳到世界各國,再傳來中國。我們現在讀經:「喔,世尊當年拿的菴摩羅果…」我們就把它說是聖果,很殊勝,我們現在沒這個水果,以前的比較殊勝。結果不是,菴摩羅果人家經典查查查,就是像我們台灣的芭樂,芭樂在台灣會很珍貴嗎?

雅聰師姐:沒有。

師父上人:沒有啊!菴摩羅果就是當時的芭樂,四處都有,所以他就信手捻來拿一顆芭樂來跟你們說法,說那個理路就是像這樣,大家就像你們說的,很容易就明白了。法就是要讓人家明白的,若說一些飄渺虛無,大家就不能明白又做不到,說那些要做什麼?不是說那個不對,是你不應機,對錯了。我們說生病也要吃對藥,不是比較貴的藥就是好。

高爺爺:要對症下藥。

師父上人:對症下藥就是這樣,所以菴摩羅果就是類似這樣,這樣才會理解。人家記錄下來,傳承三千多年了,當中很多人沒有學的,掉三落四,結果現在翻到菴摩羅果就以為是聖果。要不然你也把今天說的記下來,三千年後搞不好變神聖的電梯、神聖的天梯,對不對?我們這個時代沒有,三千年前有那個神聖的天梯,所以可以讓人家開悟,對不對?就變這樣。

高奶奶:今天我們聽到的這個電梯,以後我們若寫書出來,後人要找這個電梯也是三千年前的事情了,因為會一直傳下來。

師父上人:是啊!對啊!

高奶奶:唉! 老師真的說得很好,讓我們可以聽得懂。

師父上人:所以要去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理一定要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剛剛前面的問題則是眾生依語不依義,你不知道「放下」的意思,我們依著這個言詞,都把放下等於放棄,我們大家就變成消極人生。依錯義了,依著語,不對!那依語還有很多深層的,比如說你了解它的意思重要,不是在於那兩個字要怎麼寫、怎麼講,譬如有一次我在台北之音好像說了兩個字­:「怖害」,恐怖害怕嘛,對不對?兩個字結合在一起,人家就笑你說:「你怎麼胡亂講話?」我說:「我的意思是這兩句­:「恐怖、害怕。」你如果捉摸在文字,你永遠不能了解是要表達這個意思,這就開始對立、不了解,很多都是這樣產生誤解的。所以「依義不依語」,你說慈悲也好、博愛也好,意思都一樣,對不對?有的說自己是佛教徒,就去否定博愛這兩個字,諸如此類啦。

再來,「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個世間人比較不容易理解,「了義」就是什麼?本來佛家嚴格的了義就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依這個了義,而不依不了義。那麼用事相來講是什麼?一個學法的人,他的目標在我剛講的開智慧,這叫了義,若以六道輪迴來說,就是你要成佛才叫了義。你若學佛只是要求榮華富貴而已,那叫不了義。你從這裡看就知道為什麼很多人學修都不能開悟證果,就是這個問題。在我們這個社會,以廟宇來比喻好了,廟宇比較多,過年快到了一定最多人,去廟裏面隨便抓一個人問:「你來廟裡求什麼?」每個都是求闔家平安賺大錢。你有沒有聽到隨便抓一個來問,隨機抽樣,他說要來求做佛?沒有,對不對?所以眾生都不會成就,都不能解決煩惱的意思,你成佛等於圓滿的解決了煩惱;你沒有成佛等於一定會有煩惱,差別在深淺高低不同而已,所以自己要了義。

最粗淺的了義,就是你學修第一件事情要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的總名稱叫做苦,從理上叫苦,苦的原因是不明白,不明白的樣子叫貪瞋癡,就是要把這些事情解決、都不要,這樣你就明白了,你就超越輪迴了。用人世間更容易了解的就是「執著」,我們執著就產生六道輪迴,不執著,完全不執著了,就超越了。

所以現在有人告訴你說:「現在我都不執著了。」那你說:「那你有沒有超越六道輪迴?」「哪有可能超越!」這樣就是他不知道他很執著,他把他的很執著當成不執著,這樣這個叫不依法。法就是這樣跟你說啊!我們人用自己的意思,什麼叫自己的意思,我剛剛比喻的:「我現在都沒煩惱憂慮牽掛了」,對不對?沒煩惱憂慮牽掛就超越六道輪迴了,那你說你現在在哪裡?「我現在在人道,我標準的人!」所以那就不是了,還是在六道輪迴啊!「看到神,是你要跟神頂禮,還是神要跟你頂禮?」「當然是我要跟神頂禮啊,我要跟祂求啊!」這樣就是標準的凡夫了。標準的凡夫就是標準的執著,他會認為他不執著,他是不知道他很執著,那個不知道他把它當做是沒有,你看,這當中是不是有盲點。所以你如果沒有依法而去依人的話,依人有好幾層意義,依自己也是人,我們很多時候都是我認為、我感覺,我!我!我!有一個我,那就是依人了。他,我覺得他講的……,那個他也是依人,所以把「我」跟「他」放下,依佛說什麼,這樣就解決了。

所以依了義,第一個是超越六道輪迴的,第二層高級的了義叫做超越十法界,六道輪迴超越後有一個學位叫阿羅漢,你們曾聽過吧?上去還有辟支佛、菩薩,這三個若與佛相較之下叫做不了義,那你想我們現在都是跟菩薩求,菩薩相較於六道輪迴已經算很了義了,對不對?所以一山還有一山高,一層一層上去。上面的對你們來說很抽象,我們說最下層的,最底階層的了義就是超越六道輪迴,這樣就解決了。要怎麼做?最低層的了義就是「不執著」,這樣你就知道了,學法是要學什麼?第一個目標就是「不執著」,不執著,你在人世間的苦惱就沒了,就絕對沒有人世間的苦惱,我們從這邊去想,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若不是呢?只是每天要去求榮華富貴,闔家平安賺大錢這樣而已,不是說這個不對,是說你的目標如果只是這麼短、這麼淺視,那你一定會有人世間的痛苦,你絕對逃不掉。至於痛苦的對象不知道,痛苦的事由、原因不知道,總之,結果你一定會知道痛苦,結果是知道的,這樣叫做不了義。

後面「依智不依識」,說太深的不好懂,我們說淺的,就是我們要明理,我們要有理智,我們要有理智的行事。「識」是意識形態那個識,識就是感情用事,用比較世間的講法叫做:「我們學法要理智,不要感情用事。」

所以這四條很重要,這四條你若符合,你在學法……不要說學法,你在解決你人世間的痛苦就簡單了,學法等於解決人世間的痛苦,學法是術語,要不然現在都說學修、要明心見性、要放下…都是術語,這都是術語,我們一般人怎麼聽得懂呢?

高奶奶:經過 老師的解釋我們才聽得比較懂。

師父上人:所以如此一來,一心往那邊,再把電梯的例子記起來,對不對?那個方法就有了。那麼這一些問題只是我們來到這一生的一個過程而已。過程表示會怎麼樣?會不見,如果說那表示你來這一生以後的目標,那就痛苦死了,目標、目的就是不會不見,過程會不見。所以它是目的還是過程,關鍵還是決定在我們自己的正確的學修、正確的態度、正確的看待、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行為模式,關鍵在這邊。

因為關鍵在我們自己,所以才值得我們去努力,若關鍵不在於我們,我們也不用努力,變成一定要別人同意,那我們就不用努力。求人比登天還難,就是因為靠自己就可以,所以我們有無限可能,這時候才真正叫做放下,所以放下一定是自己的努力。

高奶奶:謝謝!謝謝 老師。

雅聰師姊: 師父,有一天我在清晨醒來之前,瑞騏已故的阿嬤就來告訴我說她想要 師父的法寶,然後請我們過年的時候早一點去祭祖。當時我想說就這件事而已,醒來之後我就簡單的跟公公婆婆講,我本來以為說叫我們早一點是指起床早一點,結果我公公就想起來了,他說去年我們回去的時候是大年初二回去,大年初一回去習慣了,初二回去那時候就空空的,我們以為這樣很方便。我公公說阿嬤的意思是說叫我們初一就要回去。然後我覺得這個夢裡面阿嬤給我一個啟示就是她很認真,然後相對我自己很怠惰。

師父上人不會啦,這都正常啊,為什麼?現在這個時代跟以前不一樣,以前是人道很精進,這不是相對你這個人而已,而是大的人類來講。現在都變了,現在變成靈界比人道更精進,本來是人身難得,為什麼佛經只有說人身難得,因為人的苦樂參半,你說三惡道的痛苦得要死,不會想到要修行,要怎麼解決痛苦比較重要,不會提到超越三惡道、六道輪迴、十法界。你若當神,就享受得要死,我就是佛了,你還叫我學佛。對不對?有這個落差啦,以前啦!現在這個時代整個生活環境亂源太多,所以整個的氣場亂到不行,變成靈界他們的精進力比我們人還好,現在很多例子是這樣。

高奶奶:他們明白,知道要精進。

師父上人好像澳洲的淨宗學會那邊的出家眾在那邊十年了,沒有一個成就的啊!十年了,專業的!結果你知道他們的道場是誰成就?院子前面那兩棵樹的樹神已經往生極樂世界了!樹都往生極樂世界了,那些在幫人家超度、做法事的法師還在那邊浮浮沉沉,真的是這樣,所以看了讓人很灰心,你知道嗎?你看人會灰心,可是你看到那個樹神也能成就,你就建構信心,本來應該是人比他們更容易成就,結果連它們都有本事成就,為什麼人沒辦法?所以就是我們現在的世界的這些亂源太多,我們的心性太不穩定,夾雜在一起。靈界它們可能亂源沒有我們現在的創造力那麼強,對不對?我們現在就網路世界……等等的一堆。

高奶奶:會造成我們的雜念。

師父上人:對,現在都一直在產生新的,3C產品不是報導都出來了,我姪女的學校○○高中,那次我大嫂去參加他們學校開的一個老師與家長為了小孩事情的會議,全校一個很重要的會議,請心理醫生來,心理醫生就舉很多例子。這個會議為什麼召開,就是學生、家長、老師的關係都很差,才要來開會看要怎麼解決。其中說到一個重點就是現在3C產品造成小朋友的更難以教育、更難以溝通,她就說到其中一個例子:有一個校長和太太、孩子,他太太是那間學校的輔導室主任喔,他自己是校長,結果為了3C產品,包括電腦這個事情,鬧到他兒子把兩個家長抓頭抓去撞玻璃,類似這樣,撞玻璃,不知道怎麼辦,結果心理醫師最後也是沒轍。醫生說的方法就類似這樣,就是你跟小孩子談條件,你看,西方方式──換取,我讓你玩兩個小時,兩個小時就好了,然後我給你多少錢或是用其他條件交換,那小孩子胃口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因為你長養他錯誤的習氣,你沒有回歸他的本性,所以到最後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只能短暫,那個短暫可能是短到非常短,讓你很難想像,有可能是維持一個禮拜的好而已,這個禮拜以後會更慘,那更慘了之後又運作了兩三個月以後,受不了了,怎麼辦?再拿一個更大的利益換取,又換了一個禮拜的好,那一個禮拜以後又比這三個月更慘,這樣惡性循環,問題都來自現在很多的3C產品。

所以你說你限制也限制不了,一定要靠教育,從小要告訴他這些觀念。那麼教育的起始一定要自己先做好給他看,現在為什麼家長跟老師會開這個會議,我相信他們一定想把小孩教好,對不對?可是為什麼結果都是背道而馳?因為他們錯誤的教育,比如說我講那個校長跟輔導室主任與小孩的關係,校長做教育的呀,一般人是不是會覺得:「校長是做教育的,怎麼會不知道如何教育?一定是孩子難教,不是他不知道如何教育。」你看,錯了!他們著實不知道怎麼教育。我們古老祖宗的教育強調「傳道,授業,解惑」,第一個「傳道」很重要;後面這一個「解惑」也很重要;現在是「授業」等於全面的教育了,那不對啊!你只教他一技之長,一技之長是幹嘛的?是維生的,怎麼讓我們溫飽的。以前是這樣而已,現在是怎麼讓你榮華富貴、怎麼讓你得到所有眾生的掌聲、怎麼讓你去爭名奪利,現在的一技之長是不是這樣?所以人就從這個根基偏頗。那如果家長老是教他這個,常常表現出來也是這個,他當然學這個,所以你如果是這樣一個脈絡就沒救了。

好!傳道,你說終於知道傳道跟解惑了,傳道就是告訴他自然法則就是這樣的,道是自然法則,「傳道」用中國人比較好理解的說法,就是「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古代人有,現代人沒有,沒在教這些,所以孩子已經不信這一套了。現在我們知道很重要,開始教他這些,小孩子他很單純,他聽了,他不會給你否定,他何時會給你否定你知道嗎?他學一陣了,他再用這些來對你,「啊!你不是這樣,你做的都不是這樣!」對不對?

高奶奶:所以要身教啊。

師父上人:所以關鍵出在學校的老師沒做、家裡的家長沒做,所以這個小孩永遠沒救。如果現在大家知道了,那麼也不用花太多時間在小孩身上,花多一點時間在我們自己身上,對不對?家長花多一點時間調,老師花多一點時間調,小孩子活在這個成人的世界裡,他就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他看到這些就在學了,你不用跟他說道理,他也不好意思使壞,他會不好意思,因為你引導出他的良知良能。做教育的一定有一個基本而且是根深柢固的觀念,就是一切眾生本具良善之德──「人之初,性本善」,你不能先設定:「厚!那有夠難教的。」不是!「那小孩就是壞到透了。」不是!即便他的習氣表現出來是壞到透了,可是他有本具完美善良的本性,你要善於引導他這一部分出來。你若否定你也不用教了,對不對?你完全否定他,你就沒空間了,所以有這幾個關鍵。當然現在小朋友的世界很危險。

高奶奶:很危險,對啊!

師父上人:慢慢長大的環境一定是這樣子。為什麼?我們從我們現在的社會現象,大人的角度,多數有在學還是沒有?多數沒有。而有在學的又多數學錯還是學正確?

高奶奶:學錯了。

師父上人:所以你這樣篩選到最後,就是這些大人在影響這個時代的小朋友。

高奶奶:本來就是啊!

師父上人:所以我們如果了解這個問題時,只要了解都不遲,因為時間跟空間本來是抽象概念,是我們迷失,只要迷失,什麼都不早;只要覺悟,什麼都不遲,一即一切,所以我們要徹底把這個理路了解。也因此我才會跟最近來觀止中心,包括協談的,才來兩次的我也會跟他說:「如果你們以後有機會來到觀止中心,希望你們把這邊當作一個聖賢教育的示範點」,他們聽不懂什麼叫示範點:「要做什麼?要攬客還是什麼?」我說不是啦!你若是有機會來,你若是沒事情最好別來,沒來就表示沒事,好好的就好了啊,對不對?但若是有機會來,我用舉例的,你來兩次,你是不是會覺得你是客人來到這邊,現在你要回去了,你進去上個廁所出來,也許剛好有一個人從外面走進來,你會不會跟他打個招呼?一般人是不會,對不對?一般人就是我知道有人進來,可是我還是做我的事情,然後就出去了。這樣就沒有示範,對不對?所以如果你們以後來,即便你是才來兩次,以後有機會來,遇到你還是跟他打招呼,這表示你已經在學,而且你開始表現出來了,你在修了、學了,踏上修的地步了。

要叫你們在你們自己的生活環境做到這些很難,你知道嗎?因為你們的生活環境就是你原來的,你若原來是好好的,你就不會來了,對不對?所以你要把握來到這個空間的機會,你看到這裡大家來來去去都這樣,這一個教室就形成一種好的能量氣氛,你若有機會再帶你的小孩來,他再怎麼調皮,他看到這裡每個人都這樣,他也會比較收斂,他就在耳濡目染了。耳濡目染的狀態就一傳十、十傳百,慢慢擴大。擴大就左鄰右舍才會再感染,因為左鄰右舍看到會覺得:「這一間的人怎麼來來去去都這麼有禮貌,怎麼偏偏來這間的小孩都會跟人家打招呼,我們的孩子都不會」,他就開始反思了,所以這時候又影響了。

你不是跑到左鄰右舍,像古時候傳教,寫單子說:「來喔!我們在表達這個理念…什麼等等」,那是沒用的啦!那像在攬客而已,沒用。真正教育不在於你族群的多少,而在於精,來的人和內部在學的人能夠去做到,這是最重要的,不是說你的團體很多人,不是只有這樣而已。人數多是為了什麼?為了度眾生的一個願,你有人就有機會,你就有機會跟他分享推廣老祖宗的智慧,他若沒來,他就沒機會,是在這個層面。可是這個層面是一種度眾生,那麼真正我講的那是自己的真修實證,真正的修行,要正法久住一定要透過自己,跟別人都無關,透過自己的修行,正法就會久住。那麼要普度眾生這時候就對外了,對不對?普度眾生是要靠教育,教育也是要示範出來,才有辦法達到教育。現在教育會失敗就是沒有示範,說客氣一點就是沒有做到,我們自己學的人要努力去做到,你做到多少,你的正量,那個好的能量磁場就顯出來多少,踏進來你的能量場裡面的他就會轉化,除非無緣的,無緣的你也放下。

高奶奶:無緣的就不會來,我們就不用管了。

師父上人:無緣就放下,你的心隨時保持清淨,你隨時在保持好能量。無緣的總有一天也會有緣,對不對?因緣成熟的問題。

那個豆子,你現在不能給它施肥,它就還沒發芽啊,你施肥要做什麼?你相對要讓它開花結果叫作無緣,和開花那個階段是無緣,不過它的緣在哪裡?你給它澆水啊,讓它濕潤,讓它發芽,它的緣在這邊而已。你澆水之後,你要等它啊,你不可以澆水後馬上施肥,那它會鹹死,對不對?你要等它的芽發出來,定根了,生出兩片葉子出來了,你再給它澆一點水、澆一點水。等到它的根比較穩固了,你才可以施肥,而且施的肥每一個時期也不盡相同,開花的要施磷肥、氮肥,鉀肥是在長枝葉的時候,都不同,所以那就是因緣不同,你要等它某一個階段成熟了,你才對待它到什麼程度。

高奶奶: 老師,那我請教剛剛雅聰提到我婆婆那件事,感覺祂只是要我們早一點去就好了,還是…?

師父上人:妳剛才事情說完了嗎?

雅聰師姊:祂其實只是告訴我說希望我們能早一點去,然後我當下的解讀、自己的理解是說提早起床去,但是沒有想到是哪一天。

師父上人:所以其實祂也是給你們一個很方便的區間,也比較傾向不造成諸位的困擾,可是人客氣嘛,總是說可以越早來越好,像我們一般人這樣,越早來越好,不過也不敢造成你們的困擾,所以你們就酌量。你們了解這個理路,盡量去幫祂完善,然後當然你們要實事求是,在你們的生活狀態裡面能夠盡量提早去就提早,這樣就可以了。所以它不是一個固定時間,不一定是這樣。

高奶奶:不要有壓力。

師父上人:當然就看你們,你們如果覺得你們的生活作息可以最早,那個時間就最誠意,這樣雙方都比較圓融。

高奶奶:對啊!那一次我們本來就初一早上很早出門,然後改成初二是為了我們大伯母她家的女兒回娘家,然後她很注重這個小叔,她有五個女兒,就希望小叔初二一起回來,初一就不要去祭拜,然後高爺爺就配合。後來雅聰就夢了啊,夢說因為過年要到了,可能阿嬤緊張說:因為我初一都在等你們,你們卻初二才來,感覺好像比較慢,雅聰就夢見這樣,是不是這個意思?

雅聰師姊:說這件事的過程當中,我都忘記我們去年給人家改了時間,改成初二。

高爺爺:初二真的就像那個空塔,比較冷清,初一很熱鬧,是真的。

師父上人:是在什麼地方?

高爺爺:嘉義民雄。

師父上人:這個很簡單,這次是個案嘛,當然有一個個案後續可能會更來得圓融,這次你們跟祂稟告一下,在這個時空跟祂稟告一下說有這些問題,希望大家都圓滿。

高奶奶:那阿嬤您就注意聽喔!

師父上人:了解了,以後就不是說等過年才回去,你們若是生活上有空閒的時候,這些法寶就可以一併帶回去。

高奶奶:重要的就是那個法寶。聽雅聰說之前,我們兩老本來就計畫好初一要拚清晨五點回去,把他們全部留在家裡,沒有打算要他們一同回去。祂可能就很急了,趕快告訴雅聰早點起來,因為我們如果自行出門,是不會想到要帶法寶去給祂。

師父上人:要趕快交代一下,怕大家忘記。

高奶奶:對,因為我們兩個出門就沒帶祂要的法寶,沒這個訊息。然後雅聰就講:「喔!阿嬤很謹慎呢,這樣是不是法寶讓你們帶去,還是…」

師父上人:也是可行,所以你們行動的這個路程,以你們最方便的就好了。當然你們若是可以這樣,大家都沒什麼困擾,包括對你們兩個沒造成困擾,那就帶著法寶過去就好了。

高奶奶:我們兩個帶去沒關係,因為瑞騏是在想說 老師您有讓他們很方便就是說十點要拜年,我們就想說讓他們留在家裡,我們早一點出門,讓他們參加十點的共修,那我想這樣這個問題就是說我們先把法寶帶去,他們初二回娘家再去給祂祭拜一下,這樣可以嗎?

師父上人:可以啦!

高奶奶:阿嬤這樣您知道了嗎?我們初一會帶法寶,不是一定要雅聰,我們帶去就好。這樣您放心了吧!

師父上人:所以我說後續我們的生活如果可以的話,也不用很刻意,刻意大家都困擾,這樣人家也會愧疚。所以老人家的心願要去圓滿,在圓滿的過程也不要讓祂愧疚,對不對?這樣大家就皆大歡喜。我們處理事情一定是這樣,除非你沒辦法,一定要犧牲掉某些族群,要不然是皆大歡喜最好。這是這次,這次你了解了就是說以後若有空,常常去給祂做一個照護禮敬,對不對?這個可能是一個更扎實、更踏實的一種運作方式。同時也是像我們一般做孩子的人在求學,有時候出去像走丟了,過年是都會回來沒錯,不過對家裡的老人家有時候感覺回來像住旅館,出去像走失了,總是不太好,所以孩子讀書若有一些閒暇,他可以少出去玩,經常回來,回來也許沒事,對不對?可是老人家會有一種欣慰。這個就是我們在講聖賢教育的第一點:「孝養父母」,你連這個都沒有,後面就免談了。所以我們要表現出來,我剛剛不是說示範點,我們了解以後又去做到,那就沒話講了,所以如果你常常這樣運作,孩子的問題就簡單了。

高奶奶:要身體力行。

師父上人:小孩子常常在看,他們有良知良能,他們也會去反芻,等他慢慢長大:「我小時候看我的父親、母親都這樣,我長大了應該也是要這樣。」他顛倒過來,他還會覺得怪怪的,你知道嗎?

高奶奶:這個就是教育,好!謝謝 老師。

師父上人:其實這樣一併都有在提升啦(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我們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人世間沒離開因果存在,脫離因果的人就是去做佛了,去一般說的常寂光,降下來心現出來的時候,《金剛經》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心現的時候,產生了所謂的「實報莊嚴土」,那個也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就是超越我們說的第一層和第二層的了義上去的那個世界,叫做法身大士的世界,那個世界是完全沒妄想、分別、執著,很美好,每個人的真心現出來是美好的世界,心現出來的世界不會變,所以那時候是你們說的恆常,很多世間人要追逐永恆的世界,只有在那邊有,我們人世間沒有。

可是因為我們有「識」──第六意識,意識形態,會分別,所以就開始變了,開始把這個美好的世界轉變,開始產生三細相,三細相就是一般說的業相、轉相、境界相。業相就是一般人家說的阿賴耶識,就是你們生命的總記憶庫,就像電腦的硬碟,你只要打過、跑過它就把你記著。那麼產生的轉相,轉相就是變,開始變了,變了就開始境界為緣長六粗,我們的貪、瞋、癡、慢、疑、惡見就跑出來了,就開始變了,心現識變。這些產生了之後,就產生了我們現在看得到的、想得到的,這就叫境界相,環境就產生了,所以我們就活在這裏面。我們活在這境界相裡面,這裡面越變越雜等於林林總總的這個干擾就越多,如果我們不能夠去理解,你就會有衝突,有衝突的時候你的痛苦就會產生,所以這越雜的世界等於痛苦越多,這就是為什麼一來就從了解這個理路慢慢回溯回來。

心現識變,能變之後我們在這一個境界相就產生了,所以過去也有這些因緣,我們說雅聰可能也不是這一輩子比較容易攀緣,過去生可能就交遊廣闊,交遊滿天下,雖然說不一定知心很多,可是交遊滿天下,來到這一輩子總是業緣產生,有的善緣、有的惡緣,有的不善不惡不太重要的緣叫做「無記業」,來來去去才有這些事情產生。祂們說也沒關係啦,我們學佛的人不去分別事情本身的好或壞,是我們有能力把它變好就好了,若是我們遇到好的緣卻讓我們墮落,現在不是很多人因為好境界墮落嗎?那麼那個好境界也是壞的,那個過去的善緣也變惡緣。

好說現在這一輩子我們有承續到正確的如來正法,「如來者,如其本來,諸法如義」,諸法如義叫做如來,義者宜也,正確的意思,我們用比較白話來說:所有的這些人生的理路合乎正確,這就叫如來。那麼來到這個世界有在學修這個,所以漸漸的也可以透過這些雜緣,我們說好壞參半我們不去理它的時候就是雜在一起,這些雜緣裡面也可以有機緣把它轉化成善緣,可是祂說關鍵在於我們往後的一種面對的態度。那麼在這樣的進化過程當中,也不能說這些的所謂的介質上無主,本來有主啦,這些物品叫做介質,有主啊,有緣遇到也是一種彼此提升的一個契機。

最近也算說可以感受到這整個屋子裡面氣場的調和,祂說和以前好像差很多的樣子,所以也讓我們大家有一種皆大歡喜,即便心裡覺得怪怪的,可是好像每次面對也不是一種忐忑不安之心,是不是這樣?我是說你們住在這邊的,您們沒有忐忑不安之心嘛?就是說有這些的整個過程也覺得怪怪的,不過你們在面對時也沒什麼忐忑不安的心,是不是這樣?總之,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意思是說只要有一種如來正法能量場的流,你跳進去你就安全了,用比較具象的說法,就好像洪流中的一艘船,你跳上去的時候你就安全了,那個意思。祂說我們亦復如是,也很感激,感恩有這一個前主、後主的轉換之中,祂的主不是說祂的主人啦,就是說那個因緣,前面那個因緣、後面這個因緣的轉化,總是不會再去流浪,也滿懷感激。

所以在與不在,其實現在也不那麼重要,總算我們也有一些出路,也有一些能力可以在六道裡面層次比較低的境界裡面,可以比較去來自如一點。當然為什麼講「層次低」?因為畢竟還未成就無上道的時候,要在六道輪迴中超越現在維次空間的境界,階段性還有很多困難。可是在一種比較好的境界,就像我們剛剛說的,人家睦澔平可以環遊全世界,每天在那邊跑來跑去,但有的人連高雄都跨不出去,這不是能力的問題,這是緣啦,人家有那個緣。那你說每個人不是本具之德完美無瑕,能力上應該是都一樣的,那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因為遇緣不同,跟我們的成長的努力度跟到位處不同,所以階段性在事相上好像有這些限制區別,差別在這邊而已。

所以說紅龕上的觀音像要收起來也好、繼續停留也沒差,依你們主人家的方便為準。可是心現識變,剛剛講,念來即至,念無即散,所以這種教育表法的禮敬態度是最重要的,不要枉費古聖先賢傳承下來的一個高度智慧的一種工具。你說表面我們看是工具,就像你們電腦比較熟就能了解,你們沒打開電腦沒辦法上網取得資訊嘛,對不對?打開電腦的人如果亂按,他也沒辦法取得他想要的資訊。這就像輸入電腦的網址,誰能正確的輸入,就是那個有恭敬至誠之心的那一個人,他有這一個技術,所以重點在於激發我們的至誠之心,內在圓滿的這個清淨慈悲胸懷。暫時這個觀音像若還在,也可以藉著觀音像去督促我們的慈悲願力,畢竟觀音名慈悲,離開慈悲就沒有觀音了,所以觀音是擬形象化,你們的意識型態已經把它注入了形象了,要不然你把形象抽掉,觀音哪有長怎麼樣,對不對?祂無相,八十種相好、三十二應化身這都是略說、方便說,其實無量無邊,久遠劫早成佛了,豈是只有三十二這個數字可以框架。

所以看到觀音我們常常想到慈悲心,可是慈悲一定不能是濫慈悲,濫慈悲與真正的慈悲關鍵差別在於我們智慧理性的判斷,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一般學佛人沒有去關注到的重點,而常常流於「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看到的同時想到我們前面的登蓮臺,登蓮臺誰可以登?清淨心的人。換言之,清淨心到極處的人,才有真正的智慧,那時候才堪稱真正的慈悲,不會有副作用那一種慈悲。所以登蓮臺一定是想到自己坐的,你知道嗎?要往生極樂世界是你自己去的,又不是別人去,別人去,你還是載浮載沉,那你要怎麼帶別人去,沒辦法啊!他也要靠自己努力,所以父子上山,各自努力。可是在前面的理路,比如說我們要上山,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這是幾千公尺的,它的生態、氣候是如何,這些別人可以先教我們,對不對?那我們自己要準備,什麼樣的氣候應該準備什麼樣的衣服、什麼樣的工具,它的坡度是什麼,它土質是什麼,它是冰層的還是岩層的,這個事先是可以善知識先來跟我們提點教育的,當我們學到的時候我們是要自己去爬,所以暫時是可以這樣。

剛剛祂講的你們有聽到,方便上你們自己可以去決定。

高奶奶: 老師,他們的困擾就是說這個佛像、觀音像都在,早晚他們都在別的地方,就沒辦法早晚供水拜香,他們心裡也是有一種罣心。

師父上人:沒關係啦,這個問題就是說法理不外人情,尤其我們現在的工商社會,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你說每個人都有業,要讓人供奉的人也是有業,你知道嗎?這個業力的存在怎麼樣去讓它圓滿,圓滿並不一定是一種強求到位,而是一種真心的禮敬。你有回來的第一時間、要出去的第一時間去禮拜禮敬一下,然後當然它不是一個儀式形式,不要把這個當作是一個儀式形式這麼冤枉掉,冤枉是站在你們個人的角度啦!剛講了這一個網址你要常常透過這樣一個工具,去把握住那第一時間的機會,去成就自己的內在的真誠恭敬的一個能量的散發。你這樣你回來到出門的這段時間,你在家裡也會很平靜、很祥和。你要出門的時候,你先長養、先準備起來,你就帶著這個能量出去待人處世,你也會比較和順,是這樣,不要冤枉浪費了這一段。

一定要知道拜佛、禮佛的真正的意義,「拜」者,折服的意思,屈服我自身的無明,我們會無明、不理解。「禮」者,恭敬,恭敬自性,我們自性清淨圓明體,我們要很恭敬。那麼為什麼講自己?因為一切眾生相皆是我的自現相,所以你有這個真正恭敬的內在的時候,你應對到外在,那個「禮敬諸佛」就自然運作了,那時候你待人處世你就會謙下、謙卑,所以要了解這一段,絕對是不能冤枉而浪費掉的,而不是一直往外去求佛菩薩要給我們個什麼。佛菩薩要給我們什麼可以給得到,可是它的理路很妙,它的理路就是你自己要運作,這樣聽得懂嗎?佛菩薩的功能常常在於沒有祂們,我們禮敬恭敬之心長養不起來,有祂們就可以長養起來,所以很妙的功能。所以佛家常講舉外明內,透過外在的境界相,我們看到就很莊嚴,所以你想你如果是很恭敬在供花、供果的時候,你那時候的心也會很恭敬,那時候你的能量就出來了。所以包括現今最先進的科學家也印證這一件事情,所以還好科學家進步,去幫這一個地球三千年前的佛法背書,要不然大家都以為是迷信。所以這個重點是你們要去注意的,其他的就是方便,聽好!方便不是隨便,方便是「不離方正之理便於行事」,這兩個字的重點在不離方正之理,便於行事不是重點,重點在不離,你若把這兩個字的重點套錯了,你一定都變隨便。有基本上這些交代,若是這樣,這個佛像就可以往後,香爐往前。

鄭媽媽:那香爐要放在什麼位置比較適當?

高奶奶:香爐有需要移動嗎?

師父上人:對啊,往前面就好了。

鄭媽媽:爐要往前面,對,我感覺爐要放在哪個位置, 老師那個地方在哪個地方?

高奶奶:那他們不插香耶!他們不拜香。

師父上人:沒關係啊,不拜也可以有爐啊,以後如果有拜香的機會,他們就可以插香了,沒關係啊!往前就好了。如果有文公尺,當然不一定是要現在啦,你們到時候用那個文公尺量一下,從裡面出有紅字的,那就很簡單了。所以你們有那個拉尺,這樣擺,選擇一個適當的數字就可以了,你若覺得說這個太小張,你要加高也沒關係。目前為止是這樣,因為目前是以現在這樣來考量,以後就到時再打算,所以這也讓你們了解一件事,我們在做事就是要像《弟子規》說的:「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我們現在在這邊,我們就把這邊完善,我們先不要去想到可能幾年以後的,那先不要去想沒關係,把你每一步完善,它就完滿了。你們還有沒有其他的要了解?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929日敬師感恩活動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時間:1020929日,15:30~17:00

地點:太極藝術(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2)

                                        紀錄組恭敬整理

 

(按:昨天適逢教師節,因此本次明覺講座之後,台北同參安排了一些節目來表達感恩謝師的心意。節目最後,小克師兄向大家宣佈 弘聖師父上人第一本說法集結的書:《明覺講紀》正式出版,隨喜供養大眾。活動當中請金鳳師姐分享集結的緣起,另請素慧師姐分享參與的因緣,二位師姐先是謙虛的推辭,後來則應同參的請求而上台分享。二位師姐上台後侃侃而談,讓與會同參獲益良多。而素慧師姐精於出版事務,原本並不認識 師父上人及多數同參,卻因參與拜佛而得知出書一事,並發心協助,也讓同參感受到佛力的不可思議。) 

 

2013年9月29日 敬師感恩活動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4).jpg

素慧師姐歡喜分享參與《明覺講紀》出版的因緣

 

2013年9月29日 敬師感恩活動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3).jpg

金鳳師姐娓娓道來集結《明覺講紀》的緣起

 

師父笑說:這裡從小到大最不會講話的應該是我,所以素慧,應該是佛菩薩要你來拜佛。(眾人笑)

講到「拜佛」,它的意義應該先去明白瞭解,我們要善於舉外明內。「拜」好像是一種身形的一種起落,一般人常停留在一種往外的崇仰,事實上它有很深層的一個意義在裡面。「拜」有「效法、仿效、崇尚」的意思;「佛」是「覺悟」!所以當我們一上一下的時候,「內謙於己、外行於禮」的當中,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內化的佛有沒有流露、彰顯出來?我們的身、口、意在日常當中的運作裡面有沒有如佛?這個才是真正的拜佛,而不只是停留在一種外在的有為形式。

 

2013年9月29日 敬師感恩活動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1).jpg

 

一個善學者面對一切佛法的學修,統統導歸自性的時候,他就可以在他的生活當中非常快速的去「運用」。運用之後,他就可以非常快速的把他的人生做一個徹底的轉化,所以真正可以達到一種真實究竟圓滿的人生。這一個人生的圓滿,即是我們自性佛的流露,那麼假說四修德的運作,實則上只是我們性德的演化而已。很多人不瞭解什麼叫「禪修密法,行在彌陀」,我們講:禪者,佛之心,所以我們常常有一個覺悟的心,這個就叫做「修禪」,而不代表說一定要在那邊打坐、面壁。我們以前常說到,有時候常打坐還要準備一筆錢去推拿,因為坐到會痠、抽、痛,對不對?那個不是真正的禪,那個形式還是為了舉外明內,當你在那邊坐如鐘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我們內心如如不動。

所以內不動心謂之「坐」,外不著相謂之「禪」。不著相粗淺的意思叫做不執著,面對外在的人事物不去執著它,台語有一句話叫做「什麼都過得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是對外;當然對內則是要求自己甚嚴。古時候有一句話叫做「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那個寬以待人的「人」也包括事物,寬以待人事物這個就是一種不執著的形象、不執著的運作,這樣就叫做一種基礎性的「禪」。

所以「坐禪,坐禪」,我們要去瞭解它背後的義理,以這個佛之心去面對我們的人生,在我們二六時中裡面沒有離開,沒有分毫的斷層。那麼密法是什麼?密者「在染而不染」,你就能體會到宇宙深層的奧妙。所謂在染不染,如果你離開一個汙染,你哪裡有一個在染而不染。所以它即便是一個高段的方式,可是卻是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統統不能沒有遇到、碰到的一個生命狀態。在這個時代有多少人有這麼大的福報,可以躲在山裡面一個人,然後有另外一個人發心一輩子供養他,什麼事都不用煩惱!關在山上,蓋一間別墅,現在別墅還要存很多錢,然後關在裡面,然後每天有人供養得好好的,沒多少人有這種福報,對不對?尚且,有時候有人有這種機緣,他也受不了,古師大德有人可以這樣子閉關,然後讓人家這樣子供養,三年成就,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可能三個月就瘋掉了,因為我們耐不住!

所以一切的法都平等,可是還得看我們自己的根性的問題。所以與其望東望西、好高騖遠,不如拉回來,行在當下,佛家有一句話叫「直下承當」,白話叫做「活在當下」、「當下即是」。那個當下在哪裡?在我們的時時刻刻裡,所以你回家的時候在你家庭裡;你上班的時候在你的職場上;你出去的時候也許你去看個電影,在電影院裡,你要當一個看電影佛啊,對不對?你在看連續劇的時候有沒有執著,要不然你就連續劇佛,你知道嗎?可是這個東西單看我們的心染不染著,而不是外在的這些形形色色有所罪業,而是我們的「心」,起心動念造了罪業。

所以,跟外在毫無關連,是內在的起心動念的問題。這個密法用在生活當中在染而不染,一切都不染著。古諺有一句話叫做「念念自見,萬法無滯」,為什麼?你自見己性的時候,跟外面的一切萬法皆無關連。所以萬法沒辦法「滯」,有那種滯就要用化學藥劑擦掉,而最好的藥劑是什麼?是佛法。萬法無滯你就可以在一切時中如如不動,你就可以會得自我真性本心,所以如如之心即是真實,這個叫做「密法」。

所以不要把密法想成一般你們形象看到的西藏「藏傳佛法」,叮叮咚咚一大堆,琳瑯滿目,不是這個外相。這一個外相的顯化也是希望我們看到這個「外」,去內化成我們的「內」。外在的琳瑯滿目有沒有辦法誘惑我們的心?如果我們被誘惑了,那個也就不叫密法了,那麼「藏傳佛法」也就失去它的意義了。如果你在這琳瑯滿目當中的運作,你每一樣都契得了清淨的心,那些琳瑯滿目是幫助你成就的,那個又叫做密法了。所以佛法是在於我們自己會與不會當中,而不是外在的那一個法本身是好還是壞,所以與其望東望西、好高騖遠,然後迷心它求,不如回歸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的完滿即是。

事實上一個不管他有沒有福報閉關或者是關起門來念佛三年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他過去生生世世的這個業力還是存在的。除非他回歸了寂光,他契入了一真法界,回歸了寂光,他不用再應眾生感應道交了。回歸寂光淨土的時候,執著心也沒了、妄想的心也沒了、中間分別的心當然也沒了,那麼連妄想的習氣也沒了。所以那一個習氣沒了,不起作用的時候,它回歸常寂光淨土,那個非物質也非精神的自性本然的生命狀態,那時候連因果都空了。那麼這一個是上上乘法,一般不好去說,它必須要去親證出來。一般可以說的皆是方便法,畢竟「佛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那個唯說那個「說」也是方便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能講出來的都是已經方便了。所以既是方便,為什麼還要講?因為方便導引我們契入那個講不出來的真實。

「禪修密法,行在彌陀」,行在彌陀也不盡只是一個嘴巴一直在那邊唸阿彌陀佛而已,「口唸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契入一乘圓諦的彌陀念法,即是自心圓證。什麼是彌陀?彌陀法是什麼?即是所謂的「清淨、平等、正覺」。意思是說我們人生帶著清淨的心、平等的心、正覺的心去行事,你即是彌陀的代言人。那麼你顯化之處,你所遊歷之處即為淨土。所以,以彌陀行,行彌陀,而不是只是一個彌陀聖號一直唸。但是它也沒有錯!一個彌陀、一句佛號念到底,它是幫助我們達到剛剛講的那個十地,所以一句佛號念到底也是一個方便的橋段,它可以幫助我們達到圓滿自性。畢竟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憶佛念佛,當來現前,必定見佛,佛在眼前,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因此不要小看心念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他不瞭解,說那個沒有讀書的,看不懂經,才在那邊一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是他可以透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意象,他一切法心想生,他契入了,專注在裡面,制心一處的時候,他就顯化出彌陀的聖境。我們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為因,成佛為果」就是那一個理論。

整個虛空法界,尚且也是我們的心現識變,單看我們選擇要心現什麼?真心現出來的世界是一真法界,因為我們的意識形態作用把它扭曲了,就開始產生了這些四聖法界跟六道輪迴,這個叫「識變」變出來。要不然真心是顯現而已,它沒有變化,沒有變化你就沒有痛苦,沒有痛苦就容易回歸自性。那一個自性大光明藏毫無瑕疵,完美無瑕,這個不是一般世間凡人的邏輯可以去想像,可是卻有理論、方法跟方向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所以一個學修者應該去善於督促自己,往這一個方向去挪移、去契入。真正會修的,就是像剛剛素慧講的:「在槍林彈雨當中,毫無傷口,毫無損傷」那樣,人家在那邊砰!砰!砰,我們已經在那邊泡茶喝咖啡,閒話家常,人家還在那邊砰!砰!砰。

所以外在染境真的與我們無關,要善於去創立自己的佛淨土,當然階段性有一種仰賴外在,是一種督促而已。可是真正來講,最後還是要創造自己的佛淨土,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當你成就自己的佛性的時候,你顯化出來的依報不就是你的佛淨土嗎?只是說你可以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吻合,你也可以跟藥師如來的東方琉璃世界吻合,看你選擇哪一尊去想,你就顯化出來那一個狀態。所以「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所以是我們自心清淨圓滿的問題,而與外在的這些紛紛擾擾毫無關連。

 

2013年9月29日 敬師感恩活動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2).jpg

 

也感恩近來很多同參為了這些法寶費心,也占用了自己生活很多的時間跟空間,那麼它還是一句話:「凡發生必有利於我」。這個社會上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服務人的人,一種是被服務的人。以前我們常常講說,我們一般人喜歡去算命,算命的過程裡面都期待算命先生跟我說:「我人生充滿貴人。」一聽到「充滿貴人」,就很歡喜,安了!安了!我們也不知道他要「安」去哪裡?「充滿貴人」,就是註定我們是人世間最最遜的那一個人(因為我們到處都需要「貴人」來相助),台語叫﹝給路﹞(比喻能力很差,經常給人家添麻煩的意思),對不對?

所以當我們有緣在發心的時候,心裡就要期待算命先生說:我這輩子沒有貴人。沒貴人的人,就是那個人沒問題,他不需要貴人,不需要貴人就是自己沒問題的那一個人。再進一步就是發心,我要成就為一切蒼生的貴人。當你發心的時候,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能量就回來了,事實上是你本來就有的,也沒有回來的這個理路。你發心成就一切眾生的貴人的時候,外在的諸佛菩薩就無有條件但書要來護持你、護念你。這些龍天一併都來護持你,那時候你怎麼會悲哀,那時候你人生所有的槍林彈雨都有防護罩擋下來了,人家還覺得很奇怪,怎麼來到你這邊,鏘!鏘!鏘,就一直聽到鏘!鏘!鏘,這些子彈不但被你擋下來,最後還被你消納完,消納就是一個焚化爐,把它燃燒,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把這些身邊的垃圾,統統丟進來燃燒之後,產生無盡的電力,再去利益一切眾生。

畢竟一切虛空法界本然是一個自體,我們要是真的去瞭解這一個最基本的概念,人生很多事情你就自自然然可以去超越了。為什麼前面加一個「自自然然」?因為不假造作,你連想都不用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你只是把你的本分,本該有的正確的思惟守住,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講到「思惟」好像剛剛忘記感謝他喔!思惟是《明覺講紀》的美編(美術編輯),要感恩他,他很費心(全場掌聲)。然後把我們這個正確的思惟履踐,變成正確的行為,付出行動的時候,「行」最後就可以「證」,證實到真實究竟圓滿的人生。那時候,識得一則萬事畢,那時候就真的就畢業了。畢業叫「End」,剛看到好像「Never End」,Never End很可憐啊,你知道嗎?我要坐在這裡多久?〈眾人大笑〉都不能回去故鄉,希望大家都先走。

畢竟地藏菩薩祂也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弘願的話,每個人都是人間的地藏菩薩。地藏菩薩自卑而尊人,把自己處在最卑微的一個位置,所以那個「幽冥」不是很可怕的意思,不要聽到幽冥就想到鬼道,不是這樣的意思。「幽冥」是一個表法的言詞,是形容我們願意處在最幽暗的地方,也就是最卑微處、卑賤處,而成就一切眾生,讓他們都往光明。那就是以前電視常在演的,超人都在底下扛著,有什麼災難意外,上面塌下來他就扛著,把這些人都救完了,他就沒事。

所以,會的看電影就開悟,不會的禁忌一大堆,連讀佛經都造業。這是真的!你讀佛經有沒有貪?讀佛經有貪就造業了!所以本來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讀著、讀著,心清淨,萬緣就放下了,裡面的無量義,一即一切的義理全部都回授回來了,自己就知道了,這是我們的本能。

昨天有跟南部的一些同參分享說:「如果真正會的話,理論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四十九年的法,我們照理說兩個月就要全部會了。」這個的先決條件是「次第正確」,「次第」以現在用詞來說叫「步驟」,也就是說學修的步驟要正確。而這個前面,還有一個關鍵條件,就是我們的「根本智」要先取得。所謂的根本智就是「般若無知,起用無所不知」的那一個「本能」,為什麼不講「能力」?因為講「能力」,很多人會以為是外在得來的,其實不是。我們的本能是本覺本有、本自具足的一個能力,它不是學得來的,它是本來就有的,一切眾生皆有的這個「如來智慧德相」,統統有。它就是所謂的四弘誓願的第二願,四弘誓願的第一句叫做願景,叫做目標,目標還談不上步驟,有了目標方向我們才有步驟嘛 ,步驟分一、二、三這樣子慢慢次第上去。第一個步驟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無盡誓願斷就必須要去「專」,專注在一個點上,其他不會打妄想了,你煩惱就沒了。

所以學佛,佛法跟世間法的差別關鍵就在這邊,世間法也許要你貪多、要你望多,希望得到很多很多,可是佛法不是,一開始的關鍵叫你什麼?少!少、少、少到極處,少到什麼都沒有了,丟掉,它的術語叫做「放下」。為什麼放下即得?因為你放下一切了,你沒有得失心了、你沒有妄念了,所以你的根本智恢復了,丟得乾乾淨淨的,所以你的根本智的作用就是無所不知。所以佛法的學修依著戒定慧三學,最後可以讓你開慧,這個「慧」──智慧,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那個本能,這是跟世間法的學修非常大的不一樣的地方。

所以一個人如果接觸佛法以世間法的方法去學修,就太冤枉了,因為他會皓首窮經一輩子乃至於無量劫都不得成就!他最後頂多就是在他當世可以得到一些佛學常識、佛學知識,也許記憶力還不錯,應對人事物的時候,好說也可以嘴裡吐出很多象牙來,讓人家稱讚一下。可是對於人生怎麼樣去解除煩惱、怎麼樣去了生死、出三界,毫無關係、毫無作用。所以學佛的人,如果目標最後人生不是了生死、出三界,那麼就枉然走這麼一遭了。

昨天教師節,今天也感恩諸位延續教師節的心懷。我們要懂得「師」這個理路,師也不是只有外在的那個老師而已,我們瞭解它的時候,時時處處當願做眾生之表率,當願做眾生之表率,你就會虛心,所以一切眾生這時候也就是你的無上師了。你自己同時也就是一切眾生的所謂的表法,所以它還是一個師。整個宇宙是一如的時候,也不分你我,所以要從這一個角度契入,我們的心量才能廣大。所以在佛家講:「為師當為天人師」,不是做一種世間的傳授、工具而已,在這個境緣裡面,希望提醒自己,然後督促自己再往上一著。

要成就天人師的條件是什麼?至少至少最低標要超越輪迴,有超越輪迴的能力你就有希望成就天人師。最圓滿的當然是超越十法界。六道輪迴超越了,連十法界都超越了,契入一真法界,一般你們講的法身大士。而圓教初住菩薩是高標的低標,高標的高標就是圓滿佛,一般你們講的妙覺如來,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再上去,等覺再上去的妙覺,那麼這必須從功德契入,而不是從福德去捉摸而已。

世間法就頂多停留在福德,剛剛我們講的,你讀了很多佛經,你會去講一些,換取一些福利,這個叫做福!你講的也許也正確,也幫助了人家,可是你的心並未清淨、並未萬緣放下,所以你還是停留在福德的範疇。所以福德是可以給人的,功德是給不了的,不是吝嗇不想給,而是即便想要全部給出去,人家也收不得。我們做個比喻,福德就好像我們賺錢,有人缺錢我們可以給他錢;功德好像說我們的心很有清淨、我們很有智慧,請問你智慧要怎麼給他?你不能割下一塊腦,把它移植過去,不是這樣子。你的心清淨,他說我好煩喔!請你給我清淨,給我清淨的心,你怎麼給他?你沒辦法給他,這個叫功德。所以功德為什麼是自性內見,非是布施供養之所求。要把這一個理路拿捏住,功德即是出世法,即是佛法,那麼福德還是世間法。所以學修要在這一個標準裡面深刻去警惕自己,我們在人生的道途上,就完全沒有問題了。末後留點時間,看諸位有什麼疑惑沒有?

李叔叔:請把握,請把保握時間,老師很難得才來一趟

師父上人:不會。南部有位學員宜蓁,她上小妍老師的瑜伽課,有一次就跟小妍老師抱怨說:「你能不能叫師父不要重北輕南?」然後小妍老師就跑來跟我說重北輕南,我說我哪有重北輕南,北部的還很羨慕你們!對不對?所以當下!當下!沒有什麼多少的問題。

李叔叔:請問 師父,為什麼情愛是六道輪迴的開始?這包括人世間夫妻、父子感情的對待嗎?

師父上人:對啊!「六道輪迴淫為本,三界往返愛為基」,你說為什麼?它沒有為什麼?它就是因果,本來就是這樣子。我們常講,喝水就止渴,這個換成一個題目叫:請教諸位,為什麼喝水就會止渴?這跟我們喝礦泉水也是一樣的嗎?一樣的意思!所以到因果的理路它沒有為什麼?因為真理本來就是所謂的自然法則。親子的關係、感情這件事情統統是,所以為什麼佛法的四依法,最後一條教著我們要「依智不依識」。這一個「識」的嚴重,就是到了我們的一般現在人講的這個情感作用,它裡面帶著欲,欲望,它不是理智的。可是偏偏極度理智的人又極度感性啊,這一個感性裡面是理智建構的,一般講:「道似無情卻有情」,這一個情就不是這種情識作用的情了,這個沒辦法用言詞去講。

親子的關係跟夫妻的感情都是六道輪迴接觸的一種因果關係,這些關係遇到了之後不是叫你逃避它,逃避它是沒有用的,因為你的能量因子還在,你必須要去完善它,在隨緣了緣的狀態裡面去棄因絕果。聽好!前面有隨緣跟了緣,而不是直接你要棄因絕果,都不要它。這也就是佛陀教著我們什麼?依著四種因緣所謂討債、還債、報恩、報怨,有情識的作用就有這四個關係。在碰到這四個關係的時候,不要害怕,善於對待「討債、還債、報恩、報怨」,這叫做世間的因緣,善緣跟惡緣,學佛的人他就有辦法用著所謂內化的心,統統把它轉變成所謂的「法緣」,當法緣的時候,表面的關係好像是一樣,可是內在實質是不一樣的,這時候就超越了。

所以講到極處這些怎麼超越?到極處的那種,當你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這些統統沒有問題了,它只是我們來到六道輪迴,再回來酬業,你真的可以酬償掉了,酬償掉一定有那些對象行為,可是你的心要保持「無念」,就是清淨。所以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在六道輪迴的應化,統統不離開「清淨」這兩個字,因此八萬四千法門其實濃縮只有一種法,叫「寂靜之法」。它只是用著八萬四千種不同的路徑、不同的手段,統統要你得到同一個東西,叫「清淨」,所以一旦有清淨,這些一併就消除了,你頓念當然圓滿的那一種,你不能說:「我剛剛很清淨,現在這樣就不行了」,所以你能夠保持二六時中恆常的這種清淨,你當下就超越六道輪迴了,而不必等到斷氣。換言之,六道輪迴的痛苦也沒有了,六道輪迴的這些障礙你也沒有了,你那時候就是所謂的「再來人」,不是要去再來,你當下做到了,你那時候就是再來人了,所以你那時候的生活的感受跟你以前的你就完全不一樣。這個也是一種願力的彰顯,願力化解業力,這樣來的。至於為什麼?真的是沒為什麼?你可以試試看,它是可以試驗出來的,可是它沒有為什麼?可是我們常常勸著人家要實驗也實驗好的那一種結果,不要實驗到壞的結果說:「真的是吶!」所以這樣可以理解嗎?

李叔叔:師父,可不可以多深入告訴我們一些所謂討債、還債、報恩、報怨。

師父:討債、還債、報恩、報怨,廣的來講,我們處在任何一個跟你有關係的人,都離不開這四個。可是這四個又常常會重疊在一起、交錯在一起,絕對不會單一路向。譬如說我跟李叔叔,李叔叔就是來討我債的,絕對不會只有他來討我債這一點而已,有可能還會摻雜他討我這一筆,我討他那一筆,你看這兩個是不是互為討債。當然有的是我討他的比較少,他討我的比較多,所以讓我忘記我有討他的那筆少的,對不對?他討我的比較多,所以很明顯就是他來討我債的。所以報恩、報怨、還債亦復如是,所以我們的生活當中,統統是被這四個關係所糾葛。

所以修行為什麼在生活當中修?如果你不在生活當中修,你永遠沒得修,因為生活當中才是你的業力。那「修」是為了什麼?為了消業用的,業消福才來,福至心才靈。所以心到靈驗的時候,「覺」出來了,你才有辦法超越這一切的苦厄。所以你不在生活當中修,等於你放棄了你以前的業力,你放棄那些業力,它還是存在,它還會滾利息吶!後半輩子還會一直重重疊疊,一直深入、一直深入,最後你那個石頭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你越困惑,所以在當下即是。

只是說我們去到某些道場,只是要去練練功,我們去學秘訣,學了秘訣回來是要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去用上的。所以如果一個法你是不能學以致用的,那叫做白學,不要學了,浪費生命。一切的真法,理上來講應該都是可以學以致用的,為什麼講「理上」?還有一個「事」,因為事還得看我們有沒有努力去運作我們自己。如果這個「理」搭上「事」,圓融一致的時候、一如的時候,你面對這些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的關係,就非常容易解決了。如果你都不懂怎麼樣?就凡事當還債想就對了。凡事當還債想,不管它是來討債還是來還債的,它來還債的我們也當還債想,不用了、不用還了;來討債的,快一點、快一點還;來報怨的,趕快對不起、對不起;來報恩的,不要緊,到這裡就好了,不然會太過頭。當然報恩,世間法不是只有這樣,只是講這個你們好懂,還有很多很深層的,不好懂的,有待你們訓練一點點功夫出來了,你們再往下一層,那時候會比較得心應手。差不多了,感謝諸位!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東行】--大覺禪寺留雲亭內劉導提問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廣東行】--大覺禪寺留雲亭內劉導提問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4).jpg
大覺禪寺

 

時間:103223

地點:廣東省雲門山 大覺禪寺留雲亭

                                        紀錄組恭敬整理

 

劉導:佛教不是有許多宗派嗎?不同宗派是不是代表不同的學修方法?

師父上人:不同宗派它的切入點不一樣,舉例來說:我們講一個圓,你從這邊過去跟從那邊過去不一樣,但雖然路徑不同卻都可以達到圓心,只是這樣的差別。又譬如說:你住台南,而我住高雄,你必須要告訴我往北走的路徑,才能到台南,對不對?假使今天你的朋友從台北方向來,你就必須要跟他說往南走,南跟北兩個字不一樣,可是都可以抵達台南,如果你叫我從高雄再往南,你叫台北的朋友再往北,就越走越遠,目的地都達不到了,這個叫方法不同,就是佛教宗派的不同。

劉導:但是它歸結到目的地的路都一樣,只是方向、方法不一樣?

師父上人:對!方法不一樣,就是看這個人的質性而定,並不是說佛教本來有這麼多方法,不是!比如說:我本來沒有朋友住在高雄,我就不用老是跟人家說你要往北走到我家,就沒有這個說法!

 

【廣東行】--大覺禪寺留雲亭內劉導提問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1).jpg
大覺禪寺留雲亭內  師父上人回答劉導提問

 

劉導:或許是不是有每個人都想到達的目的地,但是每個人卻有不同的想法?

師父上人:對!所以佛家講兩句話:叫做「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歸到原點了沒有不一樣嘛,可是方便啊,每個人來處不同,所以他的方向都不同,那個方向的不同,就是所謂的「法門」的不同,可是達到同一個境地、同一個目的。所以修佛的人共同的目的就是要覺悟,所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

劉導:所以自己要找尋正確的好方法?

師父上人:理論上一定是這樣,你一定要找到一個你容易做得到的,本來法無高下,法──你講的各個不同宗派,它是平等的,沒有誰高誰低,只因為我們眾生的根器有利鈍的差別,所以顯示有高有低。現在的學佛的環境差異很大,變成各宗派相互比較,這個是不對的。為什麼這麼多方法?有的宗派有次第學修,譬如說:假設我只是小學生,我就不能去讀博士班,因為我沒那個程度;你已經是博士班了,卻叫你去讀小學,你就不對味,所以適合就好了。其實我剛講了,你們遇到的情況就是理論對,所有各宗派的理論都對,可是方法沒有,你就沒辦法達到,而且,方向也錯了,學佛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就是「不為自己的」,你才有辦法透過佛法的學修去成就無上道。

可是我們現在多數人學佛,第一個一定是想要自己得到好處,第一步就錯了,所以這一種「善」裡面有夾雜。學佛是好事情,可是夾雜了你的自私自利,果報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佛經上有一句話:「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你的初發心不對,你的動機不對,你做同樣一件好的事情,結果還是不如人意,所以學佛必須精精準準。我常用一個理路來形容,成佛之道你差一毫釐、一度都達不到!好比說:垂直這樣一條線走到極處就成佛,那麼我們走偏一度呢?原點出發時感覺不到有偏差,但是即便只偏一度,你是不是走越遠偏差的距離就越大?所以你要百分百精準無差那一度直達才有辦法,相對從別的地方來的也一樣啊,百分之百啊! 

 

【廣東行】--大覺禪寺留雲亭內劉導提問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2).jpg

師父上人解說成佛之道一度不能差的道理

 

劉導:那個偏差可不可以再拉回來?因為我們目標一樣,但是我可能走到一半已經知道方向偏差了。

師父上人:那個修正的時間會久到讓你無法想像,的確是可以拉回來,就是一般我們講,假設你偏離了真理,你的因緣、善根、福德都不錯,也遇到善知識他幫你引導回來,又正確了。你看,他從這邊知道正確方向,再引導回來是不是就有不同的路徑了?就是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回來,統統可以到達同一目的地,為什麼一定可以回到同一點?因為一切的幻化都是我們的「自性」起用,而自性無二無別,所以六祖惠能開悟後說的那一段話最後一句講「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一切萬法皆是自性所生,所以當然你在一切萬法裡面迷失方向,你都可以導回來,回歸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解決了。可是這些一定要符合我剛才講的,方法、理論、方向一定要精準無缺,不是我們拿本佛經看一看、讀一讀就有辦法可以辦到的,因為我們用自己的錯誤知見去理解,還是錯誤。

譬如說,我們光講一些例子好了,常常跟我們相處的親朋好友,我們就沒辦法完全了解,即便他活生生在我們眼前,我也很難形容讓你知道?甚至是我們也很難具體用言語來形容自己,讓人家了解你完全的樣子,所以,一定要放下自己,那個不能了解就是因為我們有偏見,佛家的術語叫做「見取見」、「戒取見」,最後產生「邪見」,前面來自「我見」、「邊見」,邊見就是「對立」,「我見」就是執著一個「我」,有「我執」的話,我們的觀念、思維是偏頗的,總合產生叫做「邪見」,「邪」相對「正」,正叫正確,邪叫錯誤,我們用著錯誤的知見在運作人生,我們以為好的事情都會變不好,所以很不容易。佛法的學修跟我們一般的學術不一樣,不是在那邊讀書,它講真才實幹,就像說:你知道一條道理你一定要去做到一條。

好比說剛剛我們遇到幾個老媽媽,也許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於內在的情緖不穩定,所以,導致於外在的現象受影響,所謂物理現象的基礎是心理現象,那轉心嘛!我們知道了,對不對?「知道,啊!可能為人要心平氣和、處世要和善一點」,我們都知道,但我們不去做,就沒用!佛法就是這件事情。假設你不知道,人家告訴你這句話「你要心平氣和哦!」你不知道有這句話,可是你本來就心平氣和,這個本身就是佛法,所以佛法跟這些知識常識的知與不知無關,讀經與不讀經無關、念不念佛無關,他跟我們的放下與不放下有關。所以跟高矮、胖瘦、男女、老少統統無關,跟我們的內在的執著、分別、妄想的放下有關。一旦放下了,你頓然乍現就是光明淨土。到那時候你應化人間是一種遊戲,遊戲不是敷衍了事,而是一種自在,自在喜樂。

「自在」的前提還有一個「主宰」,你沒有主宰權,你的人生也不會自在的,也就是說有絲毫的煩惱、憂慮、牽掛就叫不自在,「絲毫的」!有一種是細微到我們的知識層無法理解的,那個也算數,現在的科學家把它定義叫「潛意識」,潛在所以平常不知道,可是遇到境界卻會產生情緒,那個潛藏而絲毫的情緒,佛家講到最後連這絲微的情緒統統沒有,那才叫做主宰。你憑什麼主宰?真正能主宰整個虛空法界的人就是沒有那個「自己」的那個人。佛家才強調「放下」,你放下了天下你就得盡了天下,它是一如的。所以自始至終佛法講的是同體觀,而不是共同體,我們現在人普世價值都認同說生命共同體,要對待對方好,可是你想想看,你有一個對方,就是剛剛我們講的五見的第二個叫「邊見」,你跟我,那是因為我喜歡你,所以我對你好,我堅固一個「我」,我若不喜歡的時候怎麼辦?不喜歡就對你不好了,所以要把自己的這個「我」抽掉,抽掉以後對立就沒有了,那時候就叫同體。

我有基本的本份,應該對你好,當中沒有條件、但書,不談條件的,只是一種天職,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底層本來的樣子。好像剛剛看到那個柱子「念佛是誰」,參話頭,念佛是誰?想到極處也沒有一個「誰」,哪來一個誰念佛的時候,解決了!可是,這是理上,對不對?不容易,還是得透過訓練,現在的人根基不夠,能有如此領悟的人,基本上都是上上根人才辦的到,上、中、下根以降的,都需要次第去薰染,透過長時薰修、一門深入,把自己的惡習氣染、染、染…薰染去除掉,恢復了正常了。就像說把燈泡上面覆蓋的灰塵清掉,就恢復你本來那個燈泡,你本來就會發亮,而不是去外面找一個亮,我們現在人常常學修都「心外求法」,佛也告訴我們「了不可得」,後面那句話,偏偏要去心外求法,求一個什麼?佛也曾經講:「佛實不度眾生,唯眾生自性自度」是自己度自己,自己要幫助自己,就是最後「落實」很重要。

佛幫助我們理解,所謂「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開」就是「講」、「開破」的意思,用白話文翻譯這句話,叫做言教、身教。都是在告訴你,什麼叫正確的佛之知見,佛是覺悟叫正確,什麼叫正確的知見,正知正見。後面還有兩個字,一般我們講「開、示、悟、入」,後面有一個悟,開悟的悟,悟入是我們眾生自己的事,佛菩薩沒辦法幫我們,祂只管告訴你明白,你不明白,我表演給你看,事實上這是倒過來講法,其實日常生活當中祂的言行舉止就是了,是我們看不懂!佛為什麼祢要這樣做?為什麼祢要這樣待人處世?我們看不懂?所以祂告訴你道理,這叫「開」,所以示開、開示都好,不執著這個,那我們聽到了、看到了、學到了,我們就要有悟處了,用現在白話文,就是理解的意思,我們理解了,而「入」就是做到了,所以悟入是我們的事情。

現代人不能只停留在看書的角度,為什麼?因為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即便世間拿了十個中文博士的人,看著中文佛經看都會出錯,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於清淨心,我們的學識涵養雖然很高,還是有煩惱,只要我們有煩惱,就沒清淨心,只要帶著煩惱去看佛經,你的理解一定是錯誤的。這時候會「依文解義」,後面那一句叫「三世佛冤」,你看光這一句我就聽過人家解釋成三世諸佛都「怨」,怨懟這個人、太討厭這個人了,怎麼把我的本意解釋成這樣!佛不會討厭人,祂是量大、心胸寬闊的一個生命體怎麼會如此?所以「三世佛冤」的意思是:祂很冤枉,「我不是這樣解釋,你們怎麼把它解釋成這樣又做成那樣呢?我既不是做這樣也不是說那樣,你們卻把它解釋成這樣」,所以祂喊冤枉,冤枉誰?不是祂自己冤枉、受委曲,祂沒有委曲可受,祂是替這些眾生不捨,好冤枉的眾生,明明有正確的理解就可以得到幸福美好人生,怎麼搞成這個樣子呢?明明不要生氣就好了!心平氣和、量大福大好了!福至,心就靈了,心靈驗了不就開智慧,萬事都解決了?明明寬厚一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拿去用,人生就解決了,偏偏不用,光知道有什麼用?沒用!

而知道佛經的正確道理卻不去力行的人會徒增「傲慢」!因為我知道很多義理,也很會傳誦,所以大家都稱讚我,給我很多掌聲,無形中傲慢、優越感就產生了,你看!這就是一把刀。當年弘一大師講的「名聞與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諸善法,如劍斬人頭」,你看他的形容,好像劍斬人頭,很恐怖啊!名聞利養就像那把劍,其實他用劍比較溫和,用刀可能更狠一點,刀把我們的法身慧命砍死了,以致於我們不能成佛。學佛的人第一個條件是要求自己離開,不是離開這個社會,而是離開內在的「名聞利養、貪瞋癡慢、五欲六塵、自私自利」這四種心態。能離開這四種心態的人,頂多也只見到佛門,還沒有登門。比如說:假設此處《雲門》是佛門,就像現在的狀況,我們已經看到佛門了,卻還沒有走到那邊入那個門,你看!佛法有多高深?

那麼要走進去呢?必須放下「執著」,前面我講的沒有「名聞利養、貪瞋癡慢、五欲六塵、自私自利」這四種心態的人,已經很不錯了,在這個人世間已經堪稱「君子」跟「賢人」了!「聖」還差一點點。他看到佛門了,要走進去就是要把「執著」也丟掉,換言之,有那四種心態的人絕對有執著,沒有的人卻不一定沒有執著,把執著丟掉的人就踏進佛門了,雖然登堂卻還沒有入室,還要把「分別心」也丟掉,入室之後還沒有證果,必須把「妄想」去除才能證果,學佛就是這些學分!所以佛法是一個生命總合的教育,我們不講它是高深教育,我寧願把它講成是所謂的基礎教育,因為我們每個人,人人都需要,你只要懂得佛法,你會巴著它不放,除非你不懂,不懂的人執著在人世間的名聞利養,這樣的人他永遠不會懂,可是他的人生一定很痛苦、很不如意!

我們過年、過節常喜歡「歲歲平安、年年如意」的吉祥話,這是我們喜歡的結果。掛些吉祥話啊,寫卡片祝福朋友,祝福的美意是很好,可是我們常常忘記了,美好的結果它要有原因,不只是我們寫幾句祝福的話,或是收到朋友的卡片,我們就能夠歲歲平安、年年如意呀!「歲歲平安」的原因就是所謂的「諸惡莫作」,「年年如意」的原因就是「眾善奉行」。年年如意之餘,人還想更寬廣、更飛黃騰達,那更需要「自淨其意」,這個基礎的理路就叫做佛教。佛就是在教育著我們,如何讓我們達到幸福美滿人生。這就是總原則原理,可是路徑不一樣。路徑不一樣,所以產生剛剛你講的法門不一樣,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看這樣可以理解嗎?其實一切世間不要說佛法的派別,整個宇宙都是佛法,你說道教也是佛法、基督教也是佛法啊!我比如這樣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則現什麼身而為之說法」。應以基督身得度,則現基督身為之說法;應以老子身得度,則現老子身而為之說法;應以太上老君身得度者,則現太上老君身而為之說法,統統都是啊!

 

【廣東行】--大覺禪寺留雲亭內劉導提問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3).jpg

遊客不請自來,聚精會神聽法

 

劉導:佛教傳那麼久,是因為中間有所偏差,現在我們是不是再從頭開始學習?

師父上人:幸運的人當然直接契入源頭,但是「總在遇緣不同」。作一個比喻你好了解:如果我們拿我們世間的學習成長,從小學到博士班?如果今天我小學的年紀直接遇到一個博士,他願意直接「一條龍」的教育方式來教導我,我很快速地可以達到博士位階,我不用小學畢業再來個周轉,國中,再周轉,高中,高中還要考試,考不上還要流離失所,又重考回來,又大學…,是不是浪費很多時間?這個叫「總在遇緣不同」。你遇到的是最原點,你直接「一條龍」直接上道了,如果你遇到的只是中間位階,那麼你可能很努力,也只能達到中間位階而已,不一定有善緣,同時又能緊接著上去,那時候就有很多的境界出來。對於真實法來講,就是只有那個源頭,其他的都不用。

劉導:所以也有速成的?

師父上人:速成就是踏實啊!踏實跟薰染。比如說我剛講的,速成就是你有因緣直接遇到博士班的博士,你就巴著他,你就一直在他的氣場裡面薰染他的言教、行教(身教),感染久了你就變成那樣,就像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那就是踏實、就是速成。他們(指在場幾位師兄們)以前學佛很久!你可以聽聽他們的學佛經驗,就知道他們都在標準佛寺裡的學佛過程。我這邊插播一下,我講的標準就是一般我們講「傳統佛教」,我們跟傳統佛教不一樣,我們是「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之後才有傳統佛教,傳統佛教衍流到現在就產生了這個所謂的…。原始佛教是教育的佛教,傳統佛教裡有教育的佛教,有儀式,現在卻變成求神問卜的佛教、觀光的佛教、怪力亂神的佛教…一大堆各式各樣。未來會更多,還有邪教的佛教,各式各樣的佛教都產生,原始佛教跟傳統佛教這兩個是有保障的。可是很少人可以遇到原始佛教,原始是傳統的根,那你們(指在場幾位師兄們)那時候有遇到傳統佛教嗎?讀經讀很多,佛友很多。

劉導:所以原始佛教幾乎要失傳了是不是?

師父上人:幾乎啊!一億個人裡面看有沒有幾百個人,原始佛教也就是一乘。

宏哲師兄:光是佛法是一個教育,這句話就很多人不知道,以前我在學佛,現在回想…我也沒把佛法認為是教育,現在回想說我以前還沒有學佛前,我也沒有意會說佛法是教育,心裡面沒有這個觀念、概念。

師父上人:一般就是儀式、宗教、朝拜、修行,而修行的定義各有解讀,然後一種自我感覺良好,打坐,打個坐,嗯~我現在很好了,是真的好或假的好,沒有一個依準,就變成這樣。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413 和諧人生講座 (台北)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張棋研先生主講後開示

【心量大一點,自己少一點

 

2014年4月13日 和諧人生講座(台北)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2).jpg

 

時間:103413日,14:00~16:00

地點:太極藝術(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2)

紀錄組恭敬整理

 

念佛即是修禪,修禪即是念佛,「禪淨中有密,密中顯禪淨」。現在人就是依照「分別」、「著相」這種東西在運作人生,所以把我們的一個整然的生命體,切得零零碎碎的,然後再拿這個零零碎碎的概念來過日子,所以也真的過得零零碎碎。把一個十法界本來是一如的「一真法界」切成了十法界,在這個十法界裡面,又百界千如,每一法界又切成十法界,在這每一法界的十法界裡面的任何一個小法界,又切成十法界,這樣重重無盡,你看!我們活在這種概念裡頭,所以要不苦很難,真的是很難。

一個學修成長的人,他要有別於一般所謂的迷失的人的氣度。所以在古聖先賢的教誨中,必須要如理如法、殷殷切切的、如履薄冰的一個態度,很恭敬謹慎的把它落實到位。這一個「恭敬謹慎」的態度,可以換得什麼?大自在的人生。所以這個是一般我們用邏輯思維,很難去理解的一個生命狀態,但也必須去證明它,所以佛法到最後講到「證實」這件事情,其餘其實不說的。本來也沒有佛法可說,這些經歷也因著個人過去的背景不同,而再去演繹。這個過去,當然學過佛的人都知道,不是只有我們這一輩子從生出以來的這段時間,而是過去無量劫的過去,林林總總一直累積到了今天。所以,佛法講一句話就是「依妄止妄了不可得,但盡妄情莫更覓真」,「真」本來自顯,是我們真如本性的一種散發。

  所以念佛是什麼?當今之心,即是一般我們講的「活在當下」,「今」的下面一個「心」,你當下的心就是那個「念」!「佛」又是甚麼?不要把它想得太複雜,也就是說,從你們能夠理解的文詞去契入。從對法的角度來講,快樂跟悲傷、痛苦!你們可以理解快樂,你們現前的當下,體會到一種快樂的心境,那個就接近念佛。我們用一個接近比較保守的講法,它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這一個快樂可以深層的去體會,就是一種清淨的心,一種平靜的心,是一種平等的對待。講無上菩提心大家也不好懂,所以每天歡歡喜喜,每一個當下的歡喜,你就在念佛,所以它就不只是在嘴巴唸四個字「阿彌陀佛」才叫念佛,那是一種方便的引導。

  為什麼叫做「易行道」?就是說:它讓我們在生活當中,隨時隨處、非常方便的狀態底下,信手拈來不造成任何壓力,也不干擾任何周邊無緣的眾生,否則就造成一種惡緣,在不干擾的狀態下,你統統可以做到,所以它是一個「易行道」。可是這個易行道也不要太看輕它,它是相對八萬四千法裡面它容易做到,而不是相對世間法它容易做到,因為我們用著世間法的習氣要去運作它,還真有點難度。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要認知,有一個出離心,有放下的心,你才叫出離心;你有任何一件事情放不下,那個出離心就顯不出來,出離心顯不出來就表示你還留戀,留戀現在此時此刻,你留戀現在的煩惱憂慮牽掛,表示你沒辦法出離它,你就沒辦法契入清淨平等。

  所以那時嘴巴再怎麼念佛,十萬八千尊好了,統統被你念盡了,它也不叫念佛,它只是一種慣性的、一種時尚的、或者是一種感染、一種礙於面子問題,礙於自己的世間運作的價值觀的運作,所以統統不是。「念佛為因,成佛為果」,換言之,修禪亦復如是,和諧即是禪,禪即是和諧,真正我們契入和諧的生命狀態,你就入禪了。真正要和諧,必須把我們的自己的知見放下才有辦法,一般我們講的放下五見、五惑,這些見思惑、見思煩惱統統放下,再提升一層叫做塵沙煩惱也放下,最後無名煩惱也放下,這樣的人,他就真正契入了所謂和諧的生命狀態了。

  那麼,和諧裡面沒有一物不好,每一樣都是好的,那一個好,當然是世間的思惟無法想像,它超越邏輯的思考,只要有邏輯就有對法,佛家講現量、講即席,不講比量、不講邏輯。雖然它不講但也沒否定它,就好像六道輪迴這個說詞,本來佛家是沒有的,佛法的最初始是超越六道輪迴,哪裡來的六道輪迴。可是你說沒有,哪有一個超越?超越是因應著世間的俗說而去講的,因為世間人執迷,所以有六道輪迴這件事情。本來就該覺悟,佛家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來都是「覺」的,是智慧的開顯,它是一個清淨無染、純淨純善的狀態,當然沒有六道輪迴啊!在歷史的演繹裡,在佛教的典籍裡,為什麼會出現呢?因為佛法尊重「一切」的存在,當然它不只是所有的宗教的存在而已,「一切」大於所有的宗教。那麼,一切的存在裡面能夠讓你覺醒,這個統統叫做佛法;當然,包含所有的一切相對性的宗教,只要能夠讓你真正覺醒的,它統統是佛法。

  所以當年是婆羅門教講六道輪迴,因為當年在印度大地區這些學術單位,每一個學術單位都修禪定,這些修行者修禪定的功夫高了,他就可以見到、親自見到,這時候就是現量的世界,親自見到了六道輪迴這件事情,可是不了解它是怎麼產生的。可見得他四禪八定的禪定功夫,並沒有離開執著、分別、妄想,所以才有六道輪迴這件事情,可是禪定功夫也了得,至少比我們現在都了得啊!如果那些人,用那樣的功夫來真正理解念佛的義理,我想個個都能成就。只是你看因緣難定,佛法講這世間無常,無常就是:你既不定期、也不定性、什麼時候會遇到善緣,就算是具足了這些善根福德,沒遇到善緣還是不能開啟,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那個種子、土壤都俱備了,就是沒有水,它怎麼開花結果?統統不成。

  這個因緣沒有,造成了六道輪迴的思惑產生,這些現象顯現出來,剛剛你們講的這些自現境的問題,顯出來之後又迷失在自現境裡,造成自我苦惱。所以,佛法尊重這一個現象的存在即是合理,可是它的「合」是合乎那個「道理」,而不一定合乎那個「真理」,因為真理沒有這件事情、沒有痛苦這件事情。所以,你們聽過一句話叫六道統苦,是統統那個「統」,而不是同樣,它的苦不一樣,可是它統統痛苦,管它甚麼苦不一樣,反正只要痛苦都是苦就對了。為什麼必須要超越的原因就在這裡,你一點小小的苦也是苦!舉個例子好了,跟大家問卷一下,現在被美工刀刺到比較痛苦、還是被一根針紮到?都是一樣痛啊!只是工具長得不一樣而已,所以不要再以分別見起用了,它都是一樣痛的!

  這就是所謂「妄」的世界,偏偏我們世間就是在這樣苦的妄的世界裡面,在比較那個形式,所以我們逃不出來的原因就在這裡。如果你懂得痛苦都一樣的時候,這時候你就不會計較了,你也不會跟別人比說「我們家比較痛苦,你們家還好一點」就不會這樣子。你看我們常常是遇到一點苦,就永遠是用放大鏡看自己,然後把你的苦放大,本來你是那根針而已,結果呢?你變成全身好像歌利王被割截身體一樣,人家割截身體還不覺得,祂是痛苦的事情都用縮小鏡、越縮越小、越縮越小,縮到最後沒有,根本就不存在啊!所以世間在這個對法理面,永遠就沒完沒了,沒完沒了的痛苦產生。

  修法為什麼要覺悟?覺悟就是你明白這些了,你不要了、不要這些錯誤叫做「放下」啦!聽好,多數人對於「放下」常常理解成是很消極的,其實是叫你不要錯誤的、不要消極,那個才叫放下;你必須提起積極、提起正確,那個也叫放下。所以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名詞總有限制。我們在學修的過程裡面,一定要回溯回來,理解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正知正念」,學法的正知正念就是這句話而已「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看這句話是中性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也就是說你是你的主人,你是你的總生命的主人,「一切法從心想生」是理路,今天你要心想什麼生什麼,你自己決定,這叫正知正念,而不只是說一般人講,勸人家做善事叫做正念,做壞事叫做邪念,這個是「性相近,習相遠」上面的正邪對立。

  「人之初,性本善」的那個純淨、純善的這一個善,它是一個很中性的、完美無瑕的狀態,叫做「正知正見」。在這樣的理解下學習佛法,他的廣度就寬廣了,他的深度就可以深入了,而他的知見就不會被周邊世俗的一個運作給迷失掉!要不然,我們常常會被牽著鼻子走,知見常常是哪邊數量多、力道大,就等於正確,就往那邊靠攏,其實不是的,佛法不是以少數服從多數叫正確,「少數服從多數」是現代所謂「民主」的概念。那天跟幾個同參說,為什麼我們不去談民主跟共產?因為我們這個地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族群,有資格實行民主制度跟共產制度,統統沒有!要不然,到終極上來講,民主即是共產,共產即是民主,佛法講的,和光同塵、六和敬,六和敬是什麼?「利和同均」不就是共產主義,對不對?

  如果你把「共產主義」理解成現在時代底下的這種共產主義,那就錯了!因為那是一種自私自利,它是不圓滿的,共產主義是有瑕疵。換言之,利和同均是誰規定的?是我自己發心要跟你利和同均的,那不是民主嗎?我自己做我的主人。所以共產即是民主、民主即是共產,前提是要有高素質涵養的人才有辦法,但是這個地球找不到。所以為什麼要有出離心,因為在經典有一個你們比較熟知的地方叫「極樂世界」,在那裡就可以實行民主制度,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純淨純善,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所以才有辦法實行真正的民主,我們世間的民主都是講假的,因為依妄起用。換言之,只要有一個人有執著,那一個地方就不可能有民主,有分別、有妄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

  真正要民主是完全美滿的素質,佛家講的「六和敬」就是講這一個東西,六和敬是一個完美的世界,所以你就知道那個力量不可思議到什麼狀態了。地球只要出現一個六和敬的和合僧團,四個人為一眾,只要有四個人,這個僧不代表剃度的人,僧代表一個清淨無染的人,眾,四個為一眾;換言之,如果你們底下有四個人願意發心,湊在一起,去履踐六和敬這件事情,那麼整個地球就不會有災難了,你看看力道多大!你們四個人的正量就可以攝受住整個閻浮提(地球),你們現在居住的這個地方,完全不會有災難產生。換言之,現在找不到半個六和敬的僧團,找不到的時候,不能仰賴別人,一定要仰賴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啊!

  所以佛法是至極民主的一個法,它教什麼?第一個開宗明義就教你,自己本來是佛,所以要相信自己,它不是叫你去崇仰外在一個神祇,所以佛菩薩不是神,祂是覺悟的生命體,我們講生命體不講人了,人太渺小。祂不是關聖帝君坐在那邊要你燒香拜拜,也不是媽祖要你鑽鑾轎、求保佑,還沒鑽()到平安就先打架,過年還沒搶插到頭香就先被人踐踏過去,都不會平安,現在新聞不是都在報導這類的消息?很奇怪的人類啊!你不希望有大災難,但在求平安的廟裡卻已經不平安了!這些就是違背了自然倫常的生命狀態所產生的。換言之,不和了!那麼和諧要真正做到,就必須要有六和敬的概念。所以六和敬你們以為它很高段了,它卻只是佛法的基礎,你懂嗎!

  所以我們常常在講佛法,也聽到人家在講佛法,我們自己也在修佛法,我們都以為我們稍微會「讓」一下,已經很了不起了,其實都是假的,那只是自我滿足。以前我們常常講的「得少為足」的概念,爸爸媽媽叫我買個醬油,我會去。「你看!我弟子規修得多好!」對不對?買個醬油!買個醬油之後,放著、好了、打開電視啊…,那時候,我記得小學的時候,為什麼會馬上回家的動機,就是那個時間在播放卡通,一坐下來打開電視剛要看卡通的時候,「喂~沒鹽了」,「氣死了,沒鹽了」,沒鹽了要去雜貨店買鹽啊;買鹽買回來了,「啊!醬油也沒了」,「您怎麼不一次就說完」,第二次又去,回來又「那個什麼…麻油沒了」,又去。來來去去,結果卡通一分鐘也湊不起來,就什麼都沒看到,所以就生悶氣,痛苦到極點。

  這個叫什麼?學到長大之後,你就知道這件事情叫做自己的「業障」,沒事情,人家會來找我們麻煩啦!也就是眾生會來糟蹋我們,糟蹋!也有小狗會來糟蹋哦!只要是來糟蹋我們的眾生,統統是我們的業因果報使然。所以為什麼要明理?明白宇宙自然的真理,佛法很簡單叫「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聽得懂嗎?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現在宇宙人生的真相也不好懂耶,宇宙就是環境,你看,最後解釋完了喔,「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環境的真相,自己和身處的環境的背後的真正的理路」,你看!講完了,懂了嗎?變知識常識對不對?那我們也會轉載了:「我告訴你,學法就是學習宇宙人生的真相,懂了喔?」,「懂了!」然後一轉頭,突然發現我自己都不知道了,他們怎麼都知道?我自己講的人都不知道!我們學習的人會有這個矛盾點。

  所以佛法為什麼最後講「親證」,證實它。那你要證實這些,非得要有禪定的功夫不可,剛剛講了。有人說:「現在末法時期念淨土成就,那就不能禪定啦?」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一直在跟我們表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心思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就是說,禪是一個形容,佛也是個形容,剛剛我們前面講,修禪即是念佛,念佛即是修禪,「心淨則佛土淨」。換言之,古師大德告訴我們念佛是什麼?「無上深妙禪」,還加個無上,還加個深,還加個妙,妙不可言,那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那麼參禪呢?亦是念佛的極致!所以你到「不起心、不動念」你不就是佛了!所以它其實是一如,在古代來講,沒有這些宗門教下的分野,它只有根本的這一個根性的運作而已。

  只要回歸到這個理解,我們人生自自然然就有一個正向的出口,這就是依緣起用的一個人生造化;聽好,是依緣不是依你的「業」啊?業這時候變成緣了,不然我們現在是依業過日子,那叫做隨業流轉,那叫做迷失的人,所以他在過程當中一定有苦受。覺悟的人,這個業頓時變成他的善緣了,不管這個業過去生跟眾生結的是惡業還是善業,他統統在覺悟的運作底下變成善緣,就像你們剛剛在講的行車記錄器啦等等,是你會與不會的問題而已!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也不壞世間相,「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真正的佛法就是至少至少讓你這一輩子可以過著什麼?非常幸福美滿、非常和諧的一個功能的一個所謂的狀態,至少這一輩子啊!你這一輩子沒辦法這樣運作你的人生,你哪來的下輩子的提升?

  所以我們以前常常講,如果你覺得現在你好像在人間煉獄,那代表你斷氣的時候很危險了,所以要趕快換個心!學佛,學習佛菩薩!換言之就是轉換我們的個性,換一顆心而已!心現識變,你換一顆心,變出來、顯出來的就換掉了、換掉了這個螢幕了。所以學佛必需要從心底,古師大德講的根本修,這個根本就是我們的心「起心動念」。這個一調解了,一切也就如法如意了,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人一覺悟就是法逐人,人一迷失就是人逐法,人去追逐法啊,如果人覺悟是法追逐你,這是一個形容。也就是說,你在運用人生時就會游刃有餘、輕鬆自在,因為你每一個當下念佛,當下「念」,「今心」;而佛,覺悟。所以覺悟的人,一定輕鬆、愉快、自在、隨緣、喜悅、妙樂等等,如果你們有心的話,把所有的佛典的正向用詞,統統集結下來,那個叫做佛啦!這樣就知道了吧,知道要怎麼樣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跟運作你的人生!剩下五分鐘給各位一點時間,看大家有沒有念佛了?不是喉嚨喊破那種念佛喔!

  淑真師姐:師父好!現在在教育小孩的方面,有很大的疑惑,然後就是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好的方式,所以就一直在拿捏,到底是應該目前只是順著小孩子他的個性去發展?還是說我們必須要把他管得很緊,可是又怕把他掐死!然後我就在疑惑面對這件事情的時候,突然間就是有一個感受,就是有四大天王,有一尊是拿著琵琶.....

  師父上人:嗯!持國,無過無不及呀!

 

2014年4月13日 和諧人生講座(台北)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jpg

 

                 淑真師姐:我不知道祂是誰?所以我就上網查了一下,它上面就講說「持中道」,就是所謂的儒家說的中庸,那用在家庭裡,如果是持家或者是主持一個公司或是一國的君主,都要持那個中道,那我看了那個文字就是這麼的深奧,可是用在生活上面,不曉得如何用自己的學問去持那個中道?所以請教 師父。

      師父上人:「中道」這一個生命狀態,是一個很高段的一個生命體 。比如說:佛家不是告訴我們嗎?「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那麼從佛家的角度來講,不執著就是初級的中道,你看,多難!不執著,完全不執著,初期的中道就產生了。光是執著這兩個字,很多學習者就會錯解,不執著就變成消極,其實不是這樣。比較淺白一點就是有一句話:「該提起就提起,該放下就放下,就叫不執著,這個就叫中道」,可是這些話我們如果沒有平日修正自我的思惟,就會越聽越糊塗;哪時候是「該」?「該」這個字提煉出來到底是「哪時候」?此時就叫做智慧的起用;換言之,如果一個人沒有清淨的心,永遠不會!它不是一個知識常識的學習。

  所以佛法不是學術的原因就在這邊,它不是佛學,這些名詞你只要不會用,都叫做佛學、儒學,假設你從中庸的角度這邊,儒家角度叫儒學、叫道學,變這樣!如果你把古聖先賢高度智慧的真理,把它變成學術,統統用不上。剛剛你講到君王要用中道,那個君王說「我是末國昏君,我也不知道中道怎麼用,所以我把國家毀敗了」。因此不是放在誰該不該的時候,而是我們自己必需要有非常穩固的基底,這個叫什麼?根。如果現在一個人學修,放棄了根本的運作的話,統統不成。這個就是我前幾天,在餐會上跟沈老師跟一群學員在講的,《弟子規》為什麼很重要的原因在這邊,只要我們自己沒有做到《弟子規》,先不講別人,我們自己修學任何小經、大論、統統不能成就,這時候不講大論,連小經、小論統統不能成就,只要沒有履踐《弟子規》。為什麼呢?因為弟子規是根。

  我們這個世代,為什麼包括這些學校體制的主流教育,統統教不出眾生讓社會變成良善、平和、和諧的這一個狀態?也就是忽略了《弟子規》。可是《弟子規》千萬不要把它只想成那一本書,我們常講一千零八十個字是一種勉勵,為什麼?因為「多」我們不喜歡,所以一千零八十個字「少」,算少了嘛!可是這時候就會有人斤斤計較了啊,《心經》更少對不對?可是它比較深啊,而《弟子規》它有事相讓我們有所依循。這一個東西如果沒先掌握住的話,我們沒有能力理解什麼叫中庸之道,沒辦法!所以這一個中庸之道,即便是世間法的中庸之道,它還沒有達到我剛剛講佛法的最低標的中庸之道,叫沒有執著,儒家在講的這個標準還沒有去除執著。當然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那是另外一個層次。

  即便它還是世間的中庸之道,如果連《弟子規》做不到,還是談不上的;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沒辦法開一堂課來上什麼叫中庸,沒辦法!因為沒有夠基礎的學生,因為《弟子規》做不到。你會說:「不對啊!學校也在教,坊間也有很多的喜歡成長的讀書會,都在運作啊、都在學習這些啊!」,那叫學術!那個就是讓你懂得怎麼解釋,可是你還是用不上。所以真正的生命之學是練家子的,練家子就是說你剛開始不要懂太多,你必須要先修得什麼?清淨的心,這是最低標、最低標!如果沒有這個,你的學問再怎麼飽足,對你的人生統統毫無益處,下輩子該怎麼死生還是怎麼死生、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換言之,我們講到下輩子的級數還在輪迴,所以你這輩子的小孩的問題,當然不能解決。大的得不到,小的也得不到了;大的含小,是這個意思。

  從這一個角度,我們就懂得一件事情了,原來整個人世間的造作是一種能量的運作,能量變現物質訊息。所以孩子不是說二分法,我這時候到底要順著他的個性,如果從這個角度的有為法,我會建議大家,千千萬萬不要順著孩子的個性,因為個性就是習氣,習氣在善惡對法裡面,沒有一個是對的。「人之初,性本善」,以前常常講,純淨純善,拿一個善來代表,你看!「人之初,性本善」,是人本來那個完美無瑕的狀態,可是我們懂了,文字也會背、也會寫了,可是,是什麼狀態?我們回家還是不知道啊!這就是所謂的「沒基礎」。一切的生命能夠運作的這個法,統統從基礎來,基礎是萬丈高樓平地起,所以不能小看、忽視古人認知常常勉勵我們的那一個地基,千萬不能!你寧願沒有高樓,你也要有地基你懂嗎?你有地基,你蓋個茅房都很穩,你都還有遮風避雨的一個場所,你一旦沒地基一蓋高,你會崩垮得很慘,垮下來就叫做又輪迴了!

  所以小孩子的教育其實很簡單,依法不依人,拿佛法的標準,那麼依什麼?依聖賢的標準。所以老祖宗很慈悲的,他留下他的智慧結晶寶典的時候,「教、理、行、果」一定都有,有說教的部分,就是教育意涵、理路;教法怎麼教,理路;行,就是怎麼做;果,結果是什麼。他都講得很清楚,是我們不願意從基礎去涉獵、去學,所以佛法講「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今天只要你希望你的小孩做什麼事,而你自己沒辦法做到的,那件事情就先擱著了,為什麼?因為你做不到,要教孩子做到,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你的能量不足。所以只要你先做到了,那個能量自自然然顯化出去就解決了。

  這時候我就想到,比如說,那天沈老師不是跟你們講嘛?她說,她前一陣子作了一個夢,然後這個夢是什麼呢?她說突然夢到我,然後我跟她講,「沈老師啊,要上課啊!」這樣!她就,欸?嚇一跳!對不對?她就「啊~師父,不是我不上課,是因為還有冠諺啦」,你們知道冠諺還小,對不對?他晚上不能太晚睡…等等,也怕冠諺坐不住啦…。然後她就說:「可是我還是會找時間啦!」,這樣!這段都在夢裡啦!結果隔幾天是不是高雄共修了?她本來也想說「對啊!冠諺在家!」,因為冠諺那時候晚上都會去跟阿嬤住,所以晚上阿嬤就不能離開,結果共修那天快到了,她想說也不能去對不對?所以她夢裡已經跟 師父報備了,「因為我的原因怎樣,師父可以理解的」,結果突然那天到了,冠諺吵著說我今天要回去跟爸爸媽媽睡,他爸爸媽媽跟阿嬤不住在同一個地方,沈老師就「欵!怎麼會這樣子?」所以她就送他回去了,就有時間晚上來上課,那就開心啊!好像就遇到施瑞珠,就跟她說:「沈老師沈老師,好久沒看到妳了」,「還不是因為冠諺」,「可以帶他一起來啊」,我在她的夢裡也跟她講,可以帶他一起來,她擔心「可是太小怕坐不住」,我就跟她講,從我們以前的經驗法則,好像來上共修的小朋友,他都乖乖的坐整場,幾乎啦!

  很奇怪,然後他們這些小孩的老師,偏偏每次都說「吼!連五分鐘都坐不住都在那邊吵鬧」,我說不會啊,我們那邊二個小時,二個多小時,現在這些小朋友的程度比大學生還高!據統計,全球的大學生的品質,上課耐心只有十五分鐘、十五分鐘、十五分鐘到了,老師如果不講笑話就翹課了,所以現在在學校體制當老師很辛苦,他要準備很多笑話什麼的…要準備很多這些教材,這叫素材不叫教材,對啊!好,那麼小朋友是這樣,所以小朋友要教育他,最重要的就是感染、感染力!那麼話說回來,我們自己如果沒做到,那個不是眼睛看到算數,那是一種我們中國人講的一句話叫「氣質」,你也許沒有看到,他就是有一種氣氛,那個東西是從能量產生出來的,能量是從我們的什麼?觀念思想行為運作出來的。

  所以我們自己的觀念思想行為,如果沒有從紮根的教育去深入的話,剛剛談的那些,全部統統沒辦法談,因為無解。無解再談論表示浪費生命、浪費時間。就好像聯合國文教基金會,每年都在開會、每年都在開會,都為了一個主題「如何消彌世界的衝突」,可是到今天,世界的災難有沒有解決?不但沒解決還更嚴重,因為他們的主題是如何消彌,消彌就是對立。所以在美國,有一位多元文化的專家,針對如何消彌世界衝突,這位專家學者指出說,他們西方的方法就是「以暴制暴」,那是沒有用的!以暴制暴讓他們今天嘗到苦果了,就是以暴制的那個暴更暴,來再制我這個暴,我這個暴要想更大的暴,然後再去對制他,沒完沒了,在人間就好像走一種地獄道的輪迴了。

  如果了解這些,你就知道了,聯合國文教基金會開的會,每年都「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最後剩下資料檔案,所有提出的方法,分發給每個國家;尊重此報告的國家會收藏起來,不尊重的直接丟垃圾桶,這些報告統統沒用。為什麼?因為這些專家學者自己不願意做「修個性、改個性」這件事情。那麼,如果理解佛法的人就簡單了,不是遇到問題從問題本身怎麼思考解決,而是拉回來,把自己調整好,他漸漸的就調整好了。如果他的業比較深的,緣比較密集的、緊密的,我就會長出智慧。智慧的長出不是知識常識的傳輸、傳襲,而是你能量大到一個程度、心淨到一個程度,你面對這一個人、這個時空,你就知道這時候是鼓勵他的、這時候是打他一下屁股的、還是怎麼樣…這個是不定性的,那決定在哪裡?決定在於「智慧」。

  所以智慧的本身,有一個了辨的能力叫做「慧」,了辨叫做很清楚;了解、辨別的意思。所以你自自然然,就能夠清楚「我」怎麼決定,在佛家以兩個字表達叫「觀機」,你就有觀機的能力了。觀機的能力出來之後,還有一個「智」,智叫做裁斷,你就能選擇適當的方法,那個叫精準無缺。所以只要你沒達到心清淨這個最低標(清淨是最低標),這些問題統統解決不了。這也就是這個時代,為什麼越來越紛亂的原因在這邊,因為這個時代都在解釋名詞,「中庸是什麼啊?你面對小孩要用中庸的立場對待他」,中庸是什麼,又定義!定義也許沒錯,我的認知錯了,我的中庸對待他,不是真正的中庸,因為這叫知識常識,這叫沒智慧。所以智慧從哪裡來?學佛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從清淨的心產生。清淨的心從哪裡來?從「持戒」來,「依戒得定、依定開慧」解決了,就這樣!

  你還不用「聞、思、修」三慧喔!還不用到那個層級,只要「依定開慧」就可以囉!而且只要有小慧就可以,還不用大徹大悟,你在人世間的小小智慧就可以運用到,問題是我們先要問我們自己,我們有沒有小小的定、小小的清淨?很不容易,對不對?所以這些問題統統解決不了,如果能解決的,也是被你「賭」到的,賭到是開玩笑講啦!這個意思就是說,他的命裡本來就會好,你懂嗎?可是能不能保障?不能保障,因為他還有這整輩子要去過日子、整輩子的過日子,一定要跟環境接觸,跟環境接觸就染啊!

  前一陣子我一直勉勵我們的同參,尤其是有小孩的、或者是剛懷胎的等等;盡量不要超過五歲,這個已經寬鬆多了,以前是三歲,對啊!趕快加強聖賢的教育,第一件事情就是叫他背,把他的所有的時間塞滿背書,背的書特定是聖賢的書,其他的書不要背為什麼?要求「定」!讓這個小孩本身有定,他就有智慧,智慧有一個慧,他就可以了辨。你說「我又沒跟他說大道理,他怎麼知道?」智慧就是這麼妙,智慧是一個本能,能夠分辨是非邪正的一個本能,他自己就有了,對啊!三歲小孩圓滿了,生出來,懷胎到生出來一千天,三歲,就解決啦!所以能用這個方法養成到三歲的小孩,他長大你都不用擔心了,他就會穩定。

  所以古人才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生」,這都不是口號!可是我們現在也拿這句話去運用跟人家交流,「小孩子就三歲看…」,他是以三歲那個臨界點來看,他沒有去培養他三歲這一個過程,我們現在是缺少了這個過程的實質的涵養,所以現在的人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生」是不準的,可是古時候這個是非常精準的,如果依你們的統計學,為什麼老祖宗傳承五千年歷史,會有這樣的現象出來?表示那樣的教育出來都是這樣子啊!所以這三歲以前,如果這些聖人訓、《弟子規》這些理路、老祖宗的基礎教育的涵養,我們把它建構好了,你就不用擔心了,可是如果沒去建構呢?你照著西方常常講的「人本主義」,你們說的「我尊重他」,你順著他的個性,也就等於你是在尊重他的習氣,所以所有的大人們,年老了就要擔憂、害怕的等待,懂嗎?因為他這個時代的誘惑汙染比起以前太汙濁了。

  所以他們在「根」不穩固的時候,就是接受汙染,然後汙染的錯知錯見一大堆,你最後就會跟他有衝突!因為他沒有穩固的根。所以現在當務之急遇到是什麼?你先補其「根」吧!自己去深入,深入的重點在於「知道一條道理、做到一條道理」,這是非常重要的理路,不用去知道多。假設今天我是一個飽學多聞的學者,我會背所有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於《大藏經》我都會背下來,可是你只知道這些四書、五經、十三經、的兩三條道理你做到了,我是輸你的,你懂嗎?因為我還是不能解決我人生!可是你光有那三條就可以解決了。所以古時候很多人,是單靠一句座右銘就解決人生了!一句而已、一句話而已。所以,尤其修禪的人,他不搞多的,他一句參話頭參到底,一輩子他就開悟證果了,證果就沒事了,他的能量是好的。

  所以你們以前學過,能量變現出物質、訊息。小朋友是物質加訊息,你變現出來的啊!你的能量好他勢必變好,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教育,所謂的生命的教育。如果一技之長知識常識的傳襲教育,那就又另當別論啦!這不是我們的所求,為什麼?我們不否定人家運作,可是我們知道這個改變不了我的命運,所以不去往那邊發展。小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從大人開始,你就知道了吧!為什麼我們《弟子規》的課程要先從大人教起?大人很重要,真的很重要!尚且我們自己都不能勉勵自己了,對不對?自己都要求不來了,你覺得哪一個小朋友會信服我們?你們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小朋友會在你們身邊調皮,可是你帶他來我面前,他不常跟我接觸,但是就會穩定下來了,有沒有發現?所以能量很重要,我們又沒有要打他,我們還怕被人家告,你可以了解嗎?

  所以,由內而外。老祖宗的話真的句句屬實,我們一定要一句一句把它拿起來用,拿起來做,不要說講得很漂亮:「身治而後天下治」,你看,多漂亮!到底治了沒?沒有治,所以天下還未治。「身誠」誠心啦,恭敬的意思,「而後天下成」;「誠於中、形於外」,統統是講這個理路。所以只要那個內底(我自己),我自己沒有搞定,外在的都不用談了,他統統會流於一種學術,學術已經夠多了,你懂嗎!從古時候,佛法從古印度;中國的智慧,這些道家、儒家從古中國一直傳承,也不是從堯、舜、禹、湯出來才有的,在文字尚未出現、尚未記載的時候,就有這些傳承了,它是一個能量智慧的傳承,它跟文字無關!如果跟文字有關,六祖惠能也不會開悟啊!那麼,這些傳承到現在必有其理。

  那麼我們只要現在人,知道一句要求自己做到一句,這個要求非常重要,因為你想,我們大人習氣尚且自己要求不了,你一直尊重你的習氣,然後說「我尊重我自己的習氣」,最後就是我們現在還有這麼多痛苦的下場!我們自己這樣,然後我們也尊重小孩子的習氣,難道是大家約好一起來痛苦?所以「人本」本來是好的,是要尊重他的本性,不是尊重他的習氣,是要「調整」他的習氣。所以,《三字經》都教完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叉開了對不對?叉開不斷這裡有箭頭,不斷延伸,然後呢?「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你看!苟不教,那「教」到底什麼?中庸之道,對不對?中庸之道,還是不懂,因為我們沒做到。

  所以老祖宗講什麼?「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有很多人都在做,可是他沒去理解,他的無明會增生,無明就是會回過頭來,把原來理解的知見扭曲,或者是停滯,他欠缺深度了,所以他再也不能進步了;有解無行就是一直在延伸錯誤的知見,因為他沒去印證,他用著我們常講得「自認為」,我自認為的這個解釋,其實只要你「自認為」,統統是錯的,佛家的標準就這麼簡單,只要是你自認為統統是錯,因為你自認為就有執著,有執著就是錯的,就不是客觀的,所以這個無明邪見的運作人生,哪一種教育可以成就?統統不行!所以「苟不教,性乃遷」,他不是不負責任喔!老祖宗都跟我們負責任完了,「教之道,貴以專」,就是專,而專就是我前面講的,小朋友就一直讓他背書,他就一直專注在聖賢的理路裡面。聖賢的理路是次要目的,主要目的是要他專注而得到「定」,小朋友自然可以得到定。

  靈性這件事情,無關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統統無關。古時候好像龍女才十歲就成佛了,十歲呀,成佛!你們知道佛是什麼了!十歲成佛,你能小看說:「小孩哪知道?」,靈性是平等的,是被封閉而已,只要把它打開了,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的靈性是平等的,那個本靈就叫做佛,自己那個圓滿無瑕的靈性。為什麼要用「專」這一個字?貴以專,教之道既是貴以專,學之道當然貴以專,你自然就知道,為什麼我們現在知識常識流衍的時代不能成就?因為雜!雜心修道終不成就。所以「教之道,貴以專」,這個小朋友一直在背書,目的只是要他「專注」而已,專注就不會打妄想,心就定,就開智慧。所以如果一個人,從懷胎開始理路正確的話,嚴格來講,三歲到十歲他可以成佛!可以成佛啊!

  你說,六祖惠能二十四歲修成正果!以前的古師大德都很年輕耶!都很年輕就成佛了,為什麼?因為方法對,就是《三字經》講的前面的八句,還是四句而已,從「人之初」到「教之道,貴以專」就是這樣,就完成了!所以理論、方法、方向正確,就這樣子而已,沒有太多啦哩啦雜。可是現在你看!所有的學術,統統沒有這三個要素,統統沒有!所以學術上,你可以拿到人間的無數個博士,可是對生命毫無益處。可是我們人偏偏著相,要去追逐這種東西,社會的行頭,你哪裡知道台灣社會的行頭,有時候光是放到別個國家,人家就不承認,還不需要到外星球。而我們偏偏就去追逐這種東西,所以禪法有一句話叫「蝸牛角上何須爭」,地球人就像在那個蝸牛角,你們知道嗎?那個眼睛牠也才這麼一點而已,在那邊爭盤、爭地盤,在那邊求地位,笑死人了,笑死佛了,唉!真是小家子氣!

  這些理路,統統沒有離開「現實面」,現實面是什麼?你們可以得到的叫現實面。古聖先賢的方法非常多,統統都好。可是我們要務實,我們需要翻山越嶺在深山林裡追求的那種,我們會抓不到,所以不要去嚮往那些不確定因素。現在此時此刻,我們的確定因素在哪裡的基礎,就是《弟子規》,就這麼方便簡單。換言之,我們如果連《弟子規》都不要的話,所有的問題統統不能解決的,不是只有小孩子的問題,包括你們自己、身邊的家人、親朋好友的問題,甚至生老病死苦,統統不能解決,它只是一個安慰而已。所以這個就是修行跟搞學術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要修行。好說我們也得常常要證明,表演出來,所以講座中有些人的一些心得,可以值得讓我們去參考,參考講法比較保守,就是可以學習效法,人家怎麼變好,我也一樣兩個鼻孔呼吸,我們有比較差嗎?沒有啊!人家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只是差一個什麼?我們可能在克服習氣的問題上比較懶惰。所以我們的習氣這件事情,一定要咬著牙勉強自己把它解決掉,必須改善掉,這樣就解決了,小孩子根本不用擔心。

  要不然你看,你們現在不是坐得好好的嗎?他們在那邊,也沒有人敢造次。我們也沒有長得像凶神惡煞,讓人看到害怕,不會呀!所以這就是一種氣場,希望這個可以讓你們學到,不必執著在那個中道那個意思怎麼解釋,那個不是我們的工作。意思是說,你們今天有沒有要去大學賺講師費?若沒有,你就不用花那麼多時間捉摸那些文字遊戲,就不用!對啊,實際嘛!如果你說「有、有、我要靠那個維持」,那就是你的專業,你要去涉獵一下,可是人生要知道理路,錢也不是靠著講師費來的,錢是你的福報轉變出來的,福報從哪裡來?樂善好施。所以統統沒有離開這些根,根本教育。所以佛法,釋迦牟尼佛也常講「不學小乘,而修大乘,非佛弟子」,不要執著小乘兩個字;就是沒有地基你要蓋大樓,是不可能的意思,就這麼簡單。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46日 和諧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於何宏哲師兄主講後開示)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時間:10346日,15:00~17: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

                                        紀錄組恭敬整理

              

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當中提到學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所謂的從明師學戒,為什麼從明師學戒?這當中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明師」一個叫做「戒」,那麼,「戒」為無上菩提本!所以要成就無上菩提,也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成佛」,做主去,絕對不能缺少「戒」這一個狀態。那麼,「戒」學修契入得「定」,「定」開慧,「慧」就是覺,「覺」就是一般我們講的佛。為什麼從明師?因為誌公禪師也講「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即便我們用著聰明才智在世間廣學多聞,將從古至今的佛經,大、小乘統統涉獵,我們還是會去錯解、誤解它,關鍵在那裡?因為我們沒有清淨心,清淨心是智慧的根本,如果不先從清淨起用的智慧,我們一定是用著我們世間的知見去理解它,就會把學佛這件事情轉化成佛學了,佛學研究它達不到,因為它是用著我們的知見去理解它、定義它、闡述它,所以最後會變成一種知識常識的傳習、傳衍,這個傳習當中它沒有所謂的「行」,這一個「行」如果沒有,我們就沒有辦法去證實它。

所以這個明師在古時候又有一個條件,一般講「明心見性」的人叫做明師,他是一個非常高標準的,在教下他叫「大開圓解」,在修淨土的,我們講「一心不亂」的這一種人叫做明師,明白透徹。而明師是明白什麼東西呢?明白所謂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我們宇宙萬法存在背後的真理。我們活在這萬法的存在裡面,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件事情的話,皓首窮經一大半輩子乃至於無量劫以來,統統沒辦法成就,還是在輪迴的世界裡面流轉,也就是說我們永遠揮之不去的,就是世間人最關心的「苦」這件事情,顯於我們的生命狀態裡面,就有所謂事業上、身體上、家業上統統揮之不去的苦,它就會產生,那麼苦再延伸苦,很容易就往下墮落,乃至於剛剛講的,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他墮落了,他為什麼墮落了?因為他以為已經證得涅槃,所以他在臨終的時候,這個天人色相也會衰壞,衰壞的時候他才體會到原來不是涅槃境界。那這一個墮落,一般的生命在還沒有明心見性之前統統會往外責怪,世間人所說的會無端地怪罪到別人身上,只是一味往外責怪,這樣的錯誤的人生狀態就產生,然後把他往下拉墜,因為物極必反,非想非非想處天境界太美好了,所以容易掉落,誠如一般人講的“爬得高,摔得重”。

所以,在我們的學修過程裡面必須「從明師」,而明師還得要有緣遇到,那麼在沒有緣遇到的時候,我們就要依四依法去行持,第一條也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那一個「法」為什麼叫明師?明師就是彰顯出那個「法」的樣子來,那個「法」的本身的樣子就叫做「戒」,所以從明師學戒,廣義來講叫做學習,也就是他的教誨,教誨比較廣義。狹義上來講,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理解,所謂在家的五戒、十善、乃至在家菩薩戒、出家比丘、比丘尼,前面的這些沙彌律儀戒、出家的菩薩戒,它不太一樣,這些是狹義上的,這個是幫我們匯歸整理出來的古師大德,乃至於佛陀幫我們整理出來。而教誨這件事情就比較廣,它可大可小,為什麼從明師學戒而不是自己學戒?因為我們會學錯,我們用著我們自己的認知,通常我們學戒都是要求、指導別人,那是叫別人學戒而不是自己學戒,這就是做了一個最錯誤的示範。所以從明師的那個「從」是跟隨的意思,跟從有一種「效法模仿」的這個意思。

講到這邊,就會提到為什麼現在的佛學院這麼多,佛學院每年也畢業了這麼多專科班的學佛人,事實上應該叫研究佛學的人,不管是在家、出家,都很難見到開悟的聖僧?原因就在這邊,他不一定從明師學戒,可是他們大多是跟從學者研讀佛學常識,而光是研讀佛學這件事情達不到開悟的境界。他比不上我們古法的私塾教育傳承,以世間話講叫做「學徒制」,學徒一個一個跟。為什麼學徒比一般正科班的學習一技之長的會比較深入的原因,是他有機會二十四小時跟隨著他的師父,去看他的樣子、他的表現,就這一點才有辦法讓學習者提起所謂的內在的恭敬至誠,因為他有樣子可以學。一個根性比較高的人,他可以直接從經典上隨文入觀,轉化契入,他就可以從經典上看到佛陀的樣子、祂的言行舉止,他就可以去有一個化境也好,一般是精準一點叫隨文入觀、融入了,融入了而體會到整個行儀,所以是從行儀的本身去效法而已,並不是怎麼樣去解釋這些道理。

我們現在的學制因為西方的教育體制,變成了一種速食文化,在教育裡面變成了制式上的時間,以時間為規準的進程,所以他就失去了效法學習這個功能。否則,我們在學校讀書,每一堂課時間一到,就換下一位老師,我們是不容易在那堂課的講台上,看到老師講的道理、跟他做出來的樣子到底是什麼?這是不容易學習的,時日一久,我們就會把本來這個老師也許是有一些修養的智慧之學,來到我們身上就轉化成一種常識、知識,再這樣傳承下去,就會導致一代不如一代,一直掉越掉越多,我們這些後輩就越得越少,越得越少…,少到這個知見錯誤到極處,然後所有錯誤的人放在一起,他還是錯,因此,古時候有一些話,我們有時候聽起來還滿疑惑的,比如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個有時候聽起來很奇怪,當然它有「集思廣益」的意理、客觀一點的意思!可是你想想看,從佛法的角度,三個笨蛋勝過一個天才,這不太可能的事情啊!三個沒有智慧的人討論半天,勝過一個有智慧的人,那麼就不必成佛了啊!

所以,從本質上我們要去理解這些文字的表法意義,乃至於這些所謂的積非成是,它還是「非」,似是而非,它還是非。可是現在人在掉三落四的學習過程當中,他會把這些言詞,只要是講出來的就等於正確的。就好像在這個時代為什麼我們不鼓勵人家看書,不鼓勵人家看書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現在人會有一種迷失,只要書翻開的都一直看、一直點頭、都感覺書上說的是對的,可是現在人的知見卻不一定正確。當然要看角度,如果你是學習生命成長這件事情,所謂要去成就無上法、成道的這件事情,看世間書是沒有用處的,反而是一個干擾。但如果你是一技之長的專業領域裡面,它是一種參考書,那又是無可厚非。所以這當中,還是需要自我的一個智慧起用的判斷力,這個智慧又從那裡來?剛剛前面講的,從「清淨心」來,清淨的心絕對是從「戒」這個依循而得到的,戒依循久了,符合戒律的一種行持,久了自自然然心就「定」了,這個定就是清淨,心定深入了,自然的作用就叫智慧,所以世出世間法的不同,世間法跟出世法的不同,關鍵就在這「戒定慧」三個字。

這三個字先要有,才能談得上一般佛法專有名詞的所謂的「三慧」,一般我們講的「聞思修」,聞思修成無上菩提。那麼,聞思修三個字就是戒定慧的最後一個字「慧」,這個「慧」代表了三個字「聞思修」。聞思修又不是一個次第,它是一個整然,一即一切,接觸到了就理解、就明白了、就做到了,它是在形容這件事情,這個生命狀態就是智慧的作用。所以它就是戒定慧後面這個字,智慧本身就是,你一觸碰到了,聞嘛!聞就是接觸到的意思,你馬上就知道、了解,思是了解的意思,你接觸到的同時了解、同時就做到,這就是智慧的作用。

所以為什麼智慧能解決問題的原因在這邊,而知識常識不行。可是很多學習者卻把這個聞思修三慧的這個智慧,解釋成常識的作為。甚麼叫做常識的作為?「聞」-你要先去廣學多聞啊!廣學多聞之後你要開始思考,第二步要開始思考,把你廣學多聞的這些素材集合在一起再來思考、分辨、再來論辨,思考久了你才知道挑哪一個去修,這個解釋完全是世間法的運作,它本身不是一個智慧。它是一個比量,智慧的運作是現量,現量也就是即席,即席不是邏輯,它就是本來,就是這樣。

如果不是從這邊契入,我們是不容易理解佛法常講的「法爾如是」,他告訴你世間本來就是這樣,諸法本來就是這樣,他依自性起用,起用沒什麼為什麼,所以我們活在妄的世界也沒為什麼。為什麼我們解決不了妄的世界裡面的痛苦,因為我們被訓練成凡事都要問為什麼,問到極處最後一個為什麼,我們還是要找一個為什麼來問那一個為什麼,為什麼是這個為什麼,對不對?不斷延伸,就是一種妄的徹底延伸。所以只要你遇到問題你不去問為什麼,該做的就去做就好了,你就不用再為什麼來問前面那個為什麼,因為你已經沒有問題了,沒問題就不用再來一個為什麼。

聽起來好像繞口令,可是本來就是這樣子,我們現在虛妄的眾生,活在妄見裡面的眾生,本來就像繞口令一直在延續!不然那一天你們的煩惱有曾停止過嗎?只是對象換一下、程度換一下而已啊!煩惱統統來自於我們的愚癡,我們的愚癡產生的現象就是……,比如說我們照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執著?執著就是我有很大的愚癡,我有沒有分別?這也是很大的愚癡,統統從無明愚癡而產生。

所以真正的「覺」相對於無明愚癡,一旦你放下了無明愚癡,你就覺悟了,你就不會有執著、分別的這種生命狀態,乃至於妄想,這時就是「識得一 則萬事畢」。會學修的人是從最極處念頭上去止息,叫「不起心不動念」,所以止止無須問,「止」觀止的止,第二個「止」還是觀止的止,就不需要問了,這個要去參,這種話如果再解釋,你就不容易懂了,這種話要再解釋就有很多的「為什麼」。所以禪門的學法很妙,它就是「參」去,參去你可以存疑起,你不懂嘛。一般講「久久精思,方乃調熟」,你常常去運作,為什麼古時候學禪都要參話頭,常常在那邊念佛是誰,念佛是誰,參禪是誰,參禪是誰……;久了,你在看他好像是神精病一樣,走來走去撞到牆壁還在那邊念佛是誰,他已經契入了,念佛是誰了,所以他撞到牆壁他不覺得,契入了「無我」,所以你看,就是有一個「我」,人生的造作產生了弊病,產生了這些苦源,苦的來源。

說穿了《華嚴》的話好懂,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把它丟掉,丟掉叫放下,當下頓念即佛,這就是「上者一念間」,我們沒辦法,就只好一個一個來,從事相上這叫做「下者無量劫」。「無量劫」跟「一念間」是一不是二,所以你證得了一念間,你隨時隨處都可以契入無量劫的一切,這個一切就是宇宙萬有,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在表達的一個精髓。《華嚴》在表達的精髓,也就是期望我們透過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返聞聞自性、反躬自省,凡事匯歸卸除自己的劣根性,就可以在人世間即身成佛。這一個即身成佛,你當時要去那裡就去那裡了。所以不管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如來的十二願、還是釋迦牟尼佛的四弘誓願,統統沒有離開一個總願叫「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度」的意思是什麼?不是說幫助人家讓他肚子飽了,或者是甚至幫助他提昇可以未來去做個天人,不是!這個「度」在佛家只有一個意義而已,就是幫助他成佛,就是這樣子。

那麼,要幫助別人成佛之前,自己先要幫助自己成佛,所以惟是「自性自度」,佛不度眾生,因為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嘛!所謂「自心眾生」是什麼?我們的貪瞋癡慢疑惡見,這些錯知錯解的運作就是眾生。那麼我們把這個卸除掉了,幫助自己把這個卸除掉自己就成佛了,所以自心眾生無邊、貪瞋癡無邊。為什麼要三大阿僧祇劫,在事相上當然它是專對法身大士來講的,一般說要成佛要經過多久?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就是不可數的意思,“劫”剛剛有聽宏哲解釋了,是比喻很久的時間,數不完的長久時間叫做「三大」,還有三個,再乘以三,叫三大阿僧祇劫。我們眾生有耐心一點,再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佛了,不是!是從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算起,連阿羅漢都沒有資格契入這個福利,這叫福利啦!你看,三大阿僧祇劫是福利,我們現在六道輪迴眾生,光一個執著就卸除不掉了,從義理上就是什麼,就有所謂的高下。可是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所以這個不可數之義,劫是從那裡出來的?眾生的妄想出來的,對不對?

所以三大就是我們的貪瞋癡,這貪瞋癡無量無邊叫阿僧祇,這阿僧祇無量無邊的貪瞋癡會蔓延,它一蔓延就產生了所謂的時間跟空間這兩個不相應行法。所以時間、空間就是那個劫,你要怎麼去卸除掉三大阿僧祇劫?為什麼說是法身大士的福利?因為法身大士辦得到,一念間能把這些(貪瞋癡)放掉,所以祂有這個福利。我們如果沒有像六祖惠能祖師一樣的氣魄,唯求作佛不求餘物的氣魄,我們絕對辦不到。所以我們就要無量無邊劫,三大阿僧祇的前面那個「三」就要改掉了,「三」前面加個無量,無量的「三」乘以阿僧祇,又無量再乘以劫,你看看!這就是「下者無量劫」的原因。從明師學戒,就是過來人,佛陀是明師,祂是一個過來人,證得的這種叫做過來人,所以佛法講求「證」,最後一個字「證」,信解行是一個前方便而已,當然《華嚴》上「一即四、四即一」,信即有行解證,信解行證一而四、四而一。

我們善於從我們孰悉的、跟容易把握的、一個字挑出來去做,比如說有的人他可以「行」,你要他「解」他覺得太複雜了,頭腦沒那麼好,裡面要裝那麼多文字實在有夠難,像鍋漏匠那一類人。「行」,他就直接做啊!做些一般人常講的功課,那這些功課本身不是佛法,可是他是佛法的方便,所以他去做了,心也定了,符合那個理路。他做得越深入,「行」的同時,當下就有「解」就有「信」,那有「解」有「信」同時有「行」就同時有「證」。有的人喜歡讀書的,他就去從「解」,喜歡讀書不一定相信、不一定會做,可是他了解久了,就可以去理解明白,明白就會相信,相信之後信心產生,他就會督促他自己,自自然然去做到,做到也就證實到了。那麼,「信」有的人是「堅信」,這種人不簡單,他直接「真信」了,比如說在座的諸位,你們信不信佛啊?你們馬上點頭,是!我們是真信,那你們現在就是佛了,因為你們止於一個「信」嘛!止於一個「信」完滿的符合了就叫做「信」啊!那完滿的符合了,你們所有的妄念就不見了,只剩下一個佛念,所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為因,成佛為果」,如果一旦你只是很簡單的由「信」而契入了,就解決了。

所以,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宗教教法第一個字都要求我們「信」,基督教講「信望愛」,憑什麼一禱告,祂馬上能夠跟你契會感應到,上帝、耶穌、聖母瑪利亞的能量場,是因為你那個堅信的態度,真信!所以你在那個狀態裡面,其實是你本身產生出來、內化出來的,就是上帝的能量!很多跑宮廟的人能夠了解,玉皇大帝的能量,有的人去那邊求求求…求半天,好像祂保祐你,其實是你那個堅信而產生的能量。這是速成的一個捷徑,可是眾生不容易,因為眾生的「信」真的很難產生,他的「信」夾雜了太多的妄念,這個妄念以至於讓他的「信」會邪,而不是一種「正」。一般我們佛家在講的正信佛法,只講到正信,一般講不信啊,不信佛法,提昇叫迷信佛法,錯誤的叫「迷」,再提昇叫正信佛法,正信佛法還不成,最後一個叫真信佛法,真假的真,這一個「真」具足了前面的正信佛法,沒有在前面的迷信佛法跟不信佛法,這兩個都沒有。所以正信佛法加上真正的去做到,你理解了這個正確的理路這叫真信,如果光是一個「信」字,你就解決了所有修佛的課題了。

換言之,這些大經大論就是你的本身,釋迦牟尼佛跟一切眾生,本具一模一樣的如來智慧德相,所以四十九年所講的,當然所有的一切眾生當他覺悟的時候統統會講、統統會,會講卻不一定要講,因為隨緣而應化。那麼,佛佛道統,講的都是一模一樣的理路,可是形式不一定一樣,形式的不一樣來自於眾生的因緣不一樣。也因為這樣,他們才看得破、放得下,放下即得,得什麼?得無所得,也就是《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所以最後才能去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那一個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一切眾生的本來面目。所以何處惹塵埃,因他本來就是啊!乾乾淨淨的,毫無瑕疵,就是我們的本來的樣子。禪宗講的比較妙,就是所謂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啊!他加一個未生前,還沒生出來的時候,那個就是要去參的一個部份,他也告訴你,這個叫做不是一個輪迴的出生,在輪迴還沒有生出來的時候產生的境界的再前面,在四聖法界也還沒有的時候,一切萬有現象還沒有的時候那個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自性本然。講到這邊,看諸位有沒有什麼疑惑?時間也差不多,有五分鐘啦!有的好久沒見到。

小克師兄:各位同參,對不起!末學這邊有個問題想要請教 師父。剛剛從 師父上人有提到從念頭去止息這件事情,就是在一般人來說,有沒有比較簡單的方法,讓我們可以練習的方式?

師父:知道正確的去做,其他的都不要想,那「止念」一般我們佛家常講「無念」不是叫著我們放空,像一般很多人打坐放空、什麼都不要想、發呆,不是那個意思,它是叫著我們「無妄念」。為什麼不特別強調要「存正念」?因為生命的狀態,你沒有妄念的狀態本來就是正確的,所以他不需要再去強調。就好像我們一般講的「無智亦無得」,凡六百卷《般若經》裡面也只有幾句話,你把握住你就可以從當中開悟啊!「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為什麼叫「不可得」?因為本來就有,他不是得來的,所以叫不可得。因此他不是告訴你,空空的什麼都沒有,一般沒有學法的人聽到這個就害怕啊!我要幸福美滿,你跟我說連幸福美滿都得不到。可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你本來就是幸福美滿,這個幸福美滿是你的本能,本來就有,不是從外面追求而來的,所以這一段叫不可得,所以本來就有。可是那個幸福美滿的樣子,又不是你所能想像的那個樣子而已,它是好到讓你無法想像,不可思議。

比如說,你們有人看過《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很清楚的把極樂世界的樣子樣貌形容出來了,你知道長怎樣了嗎?祂也寫出來了啊!那個樹幾百由旬啊、多高、多大、多雄壯,對不對?黃金鋪地,樹都是珠寶、七寶結成,葉子都是寶石,寶石是軟的,你要如何想像?所以心現識變啊!它好到不行,可是你沒有親證,你就是沒辦法想像。可是它也不是外求得來的,它是本來就存在,是你本來美好的生命狀態就是這樣子。那要止念止息,就是你不要老是想壞的,壞的不想,本來就是,我們現在人就是好、壞夾雜,好、壞的觀念本身就是壞的,所以佛家才有那個次第法,叫做「染、淨皆離」。

所謂「染」就是好、壞這件事情,產生六道輪迴。所以因為這件事情六道輪迴才會產生,就是我們那個止念的功夫是最差的時候。止掉妄念、止掉不好的,我用一個不好的來講,妄念最差的時候就產生六道輪迴,因為你止念最差,所以你常常會煩惱、憂慮、牽掛,想東想西,它統統來自於自己的自私自利這個根。佛家祂怕得罪人,用詞比較中性,所以祂不講自私自利,祂講執著。「哦!你好執著」「哦!你好自私」,你如果跟他說自私他就跟你吵起來了!他會說「我哪有!我哪有!」很多都是這樣,如果你跟他說執著,他就會說「對啊!人怎麼這麼執著」,這就比較中性客觀,佛陀是有智慧的,所以執著、自私是一樣的意思。

自私到極處就是地獄,佛家用詞就是:執著到極處也就是地獄,所以就必須丟掉這些,方法呢?現在人又要去找一個方法來止掉這個,那個方法本身又是一個「妄」,只要直接不要就好了,人生什麼都不要,「好的」!人家需要我去做,我就好好好,是是是,這樣子很快就超越了,為什麼?沒為什麼,就做了就有,這樣可以理解嗎?剛好五分鐘到,準時!

師父:是你們的本來樣子!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東行】--廣東南華寺門口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時間:103222

地點:廣東 南華寺門口

                                        紀錄組恭敬整理

 

  只要一個修行人拿揑到學修的關鍵,很容易地就能改善人生,就能攝受住心。禮佛不只是跟佛菩薩問訊這麼單純而已,它包含著當「回溯」、「返聞」回來我自己的攝心,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行者以此得度世」,得度世他就有辦法超越。所以一個「合掌」的意義也是很多。 

 

【廣東行】廣東南華寺門口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2).jpg

              

   劉導遊:合掌跟燒香有不同的意義嗎?

                   師父上人:它都有它的表法意義在裡面,只是從不同角度切入而已,萬宗歸一心嘛,這些路徑統統沒有離開我們的心境,所以手一「合十」就表示你的心要「專注」,不能再過著一種三心二意的一種人生。專司一藝可成就,心凝聚在一點,念力就不可思議,佛法到最極處就講這個東西,近三十年來量子力學家所發現的也吻合這個理路,幫佛法背書,多好!

  佛法也說「淨極光通達」,清淨到極處,光就是智慧的意思,就通達無礙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一個簡單的合掌它背後有很多深層的義理教化著我們。「制心一處」就是控制心念在一個點上,就好像放大鏡,把光濃縮成一點,它可以把紙燃燒起來,光是有作用的;但一樣的光,總合沒有濃縮在一點上是沒有作用。所以我們人都一樣,我們的「心」有力量,將人心的力量凝聚在一點上,心念就有作用,但是心只要一散亂就沒任何作用。

                   劉導遊:我以前帶很多團參拜很多寺院,這寺院好像沒有什麼,但是…

                   師父上人:老祖宗高度的智慧在裡面,是我們現在人不懂,把它忽略掉了很可惜,我們變成是一種  

 

【廣東行】廣東南華寺門口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1).jpg

 

                   劉導:人那麼多那麼吵雜,這個怎麼修?

                   師父上人:你看,冤枉啊!佛菩薩三世都喊冤,冤枉啊!冤枉的是,我不是這個意思,眾生怎麼理解成那樣。理解成這樣,再返回來責怪我沒保佑他,有句話叫什麼?「三世佛冤」!是我們自己要成就,不要老是依靠外在,外在要去感恩它,因為有它可以「教導、發育」我們。

  你看,整個山林樹木你會想到什麼?「建樹」。你要像那些樹木,有它的價值,俗話也講「百年樹人」,所以「樹」包含了老祖宗的智慧理念。西方的教學卻是金字塔理論,廣學多聞層層疊疊,到最後「專精」,叫博士,博士頂多只知道一門知識,叫專士,其他都窒塞不通,最後變成象牙塔,鑽牛角尖。老祖宗的智慧卻是無量無邊,指導著我們一開始學習就是那個地下的「根」,根只有一個喔!深「耕」,深「根」,第一個根是耕作的「耕」,第二個根是紮根的「根」,你照著那樣做,先深耕,然後深根,就無量無邊的枝葉花果長出來,枝葉花果代表你人生的所有一切境界是無量無邊。你有N個朋友,你可以創造很多種事業,你的家庭關係有很多的層面…等等,無量無邊一直延伸出來,它都能健康的成長,因此,只要能照顧好「根」,基礎穩固,你的依報全部都會健康。

  在佛寺裡,老祖宗的智慧統統都有,「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所以,老祖宗的智慧偏偏在這裡被糟蹋了,「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明白的老師(明師)可以幫我們解析,讓我們更清楚透徹;如果沒有遇到明師的話,我們自己看經,用自己的理念去理解,還是自己的錯知錯見。所以你看光是一個「合掌」學問多大!

                   劉導遊:所以要有明師…?

                   師父上人:以前迷信的是乞求:「趕快!趕快!佛菩薩保佑我平安」,現在你懂了,哪敢賄賂祂、搶劫祂(意思是用供品拜拜求更多的回報,或是兩手空空拜一拜就要求東求西)?現在合掌起來是感恩衪教導我要攝心,心不要奔放、散亂。世間法也講啊,「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什麼叫放心?「放心」就是把奔馳出去的心攝受、安住。那句話是孟子講的,你看,義理又相通,所以「合十」。

 

【廣東行】廣東南華寺門口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3).jpg

廣東 曹溪 南華寺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東行】--廣東南華寺九龍泉前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時間:103222 

地點:廣東南華寺九龍泉前

                                        紀錄組恭敬整理 

 

九龍泉前天下寶林牌樓下  師父說法

 

眾生總是要有「相」,他的心才能夠去意味,一個真正學修之人離相即相,你不違背「相」,可是不要忘記「相」背後所意涵的理路,正所謂「性本空寂」,何來這些萬物造化?所以「禪」是一種平衡、均衡,事實上「佛心是禪」、「佛言是教」,而佛的行為就是一種「戒」。剛才從住宿的飯店離開時,飯店門口的牌板寫著,聞什麼?思什麼?修什麼?三個字如果拆開就不是了,你知道嗎?所以「聞、思、修」基本上是同一件事情,接觸到了你就明白了,你就做到了,是同一件事情,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眾生離「悟」這件事情太久了,因為我們迷失太久了,所以我們習慣了漸次。漸次也就是現在人講的邏輯,邏輯思維有次第,它是一個比量,可是我們真正的生命體性並沒有次第。所以回歸常寂光頓然乍現光明,沒有這一些所謂的幻化的存在。

可是依緣起用又可以映照萬物,所以「自他不二」,就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如果我們拆開就已經不是了,因此希望你們可以從這些境緣造化裡面去「返聞聞自性」,以致「性成無上道」的這一個路途。換句話說就是:人要懂得反躬自省,然後取其萬物造化的表法意義。正如「水」是什麼?水是智慧啊!你們不要只固執地守護著你們乾淨的手,而心裡面的「十」這個「一如」卻散亂不已。為什麼呢?佛家講「合十、合十」,手顯得很散亂,黑、白無常每天就跟著你啊!所以洗淨我們的無常之心,匯歸合掌,它是一個表法。而不是說那一口泉水,真的可以讓你喝了就飛天鑽地,不是這樣,這是一種迷失。可是它卻有表法意義,如果我們隨時存在這個「念」,先來洗個手,你要想到的是:散亂的心已經被洗滌了、乾淨了,用著最清淨的心去禮敬天地造化。

所以從祖庭的首位開始下去,拿「香」表達一種「信」,「堅信」跟六層次的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這六個信一定要具足。第一個不要不相信你自己,所有成佛都是自己成的,不是他佛啊!六祖早已成佛,祂坐在佛龕上與我何干?可是如果你能透過祂的行儀、表法,去返聞自性、反躬自省,那麼你也就可以成就無上佛道,到時候就「佛佛道同」,匯歸了。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欲知所有的一切佛性,也必須透過自己的「放下萬緣」,才有辦法回歸。所以當洗完之後,拿著一個信香,「信」有一個表達的意義:「宣示」!我宣示「我要成佛」!

當年六祖去會見五祖的時候,很有氣魄,他跟五祖說:「惟求作佛,不求餘物」。所以經常問著你們,你們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拜佛?大家都在求闔家平安大賺錢,這個不是佛法要告訴你們的,這個是本來就會擁有的,你不需要追求。所以看到六祖,不要只是要跟祂求個平安、求個財、求個幸福美滿而已。祂要告訴你的是,真正幸福美滿掌握在你們的手上,你們有沒有如理如法去行遍天下?比如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那是一種非常大自在的解脫。

所以我們常言:「山高豈礙白雲飛,竹密不妨溪水流」,所謂是「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用來形容我們的心清淨無染,也就告訴諸位:「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只是回歸我們本來的樣子而已,而不是往外去追求一個造作。我們眾生的迷失就在於「外」、「內」的差別,所以佛家講「外道」,不是說不信佛的都是外道,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你迷失了你自己,「一切十方三世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就是說你的本能本來就完美無瑕,是因為我們眾生動了一個妄念之後,科學上的用詞「時間」跟「空間」就產生了,我們活在時間跟空間裡面,然後所有形形色色的現象再返回來障礙住我們,這是多冤枉的人生!

所以教育著我們「放下即得」,放下什麼呢?放下我們內在的執著心、分別心跟妄想的心。第一念「妄想」產生後,「實報莊嚴土」就現出來了,那時候是諸佛的報土;再者,妄想再深入變成了「分別」,「分別心」一產生了就是所謂的「方便有餘土」;分別再深入,「執著」就產生了;這個「執著」現出了「六道輪迴」。所以一個人想要超越六道輪迴,其實不是往外求保佑就能夠超越,而是放下自己的執著心。執著是什麼?就是「非得要怎麼樣不可!」這樣的人生多冤枉!我們人生的幸福美滿,關鍵就是執著與否。聽好,是「人生」而已,不是「生命」,因為生命超越,他也許不化現為人。

人一旦放下了執著後,他就超越六道輪迴,那時候就是你們一般講的初階位。就是剛才經過的五百羅漢殿,阿羅漢是學佛的第一個學位,也就是考上了佛法裡的「高中生」入學班。阿羅漢沒有執著了,可是祂有分別,再把分別去除,就是我們在前面一些殿裡面,看到有的表法塑像叫「菩薩」。菩薩有祂很大的能力了,這也是一個學位,跟我們的本能回溯相應而已。再把最後一個妄想丟掉,就跟六祖惠能一樣成佛了。所以接下來超越十法界,成佛在所謂四十一個位階的法身大士裡面,只是哪一個位階的問題而已。哪一個位階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年級,小學有六個年級,大學有四個年級,他都讀同一科,只是他的圓滿度不同而已。

也就是說,人生的主宰權是在我們自己的,不要忘記這些表法的工具,可以讓我們返聞聞自性而成就圓滿的無上佛道。如果錯過了呢?我們那時候就叫做「外道」,外道就叫做迷信。「迷」相對「覺」,所有的佛都叫做覺,所以,佛者,覺也。一般講我們心要念佛,也就是說我們要隨時提醒自己那個念;念者,憶也,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謂之念;佛者,覺也,覺察身心勿令起惡,謂之佛。所以念佛這件事情,隨時在我們生活當中去運作,我們自己就叫做本來真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心外求法了不可得,他心覓法無有是處。無奈的是眾生只迷心他求,只求得外在的一個依皈,倒過來講叫皈依,而不自知真正皈依之意。

在唐朝時,佛、法、僧的定義已經被扭曲了,所以六祖惠能當年苦口婆心勸著眾生,去重新正名、定義、認知,所謂的佛、法、僧是何義。我們現在的人皈依三寶就是找一個法師,然後舉行皈依儀式,度牒拿到了,皈依也完成了,這是世間人認可的,佛菩薩可不承認!真正的皈依三寶,佛者,覺也,覺而不迷謂之佛;法者,正也,正而不邪謂之法;僧者,淨也,淨而不染謂之僧,所以真正三皈依是:皈依回我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你必須要把內在的真佛如來體性彰顯出來,那時候才是成就佛道,才是真正的供養無上佛道。

供養不在於金錢,當年禪宗也講,所謂的「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所以是你要見性的,明心即是見性,見性即是明心。換言之,明就是明白、了解的意思,了解我們心的造化。《金剛經》亦言:「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就是正念。所以你要創造你的人生,就要「去妄顯正」,你不起心、不動念即回歸真如自性,就是回歸我們菩提自性本來的清淨,所以有這些理路。因此,來到禪門祖庭,不要忘記你也要回歸所謂的禪淨,那個禪淨就是你們本來的樣子,所以人家才講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對不對?

為什麼「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因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一個「惹」字也是一個方便講,因為眾生有一個內、外,所以用個「惹」來去除他的內、外,事實上何處有塵埃?既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可是這個一乘諦,眾生不好懂,所以才有無量無邊的這些禪法。所謂南頓、北漸,它其實還是一如,所以八萬四千法,法法平等,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要不然本無一法可說,因為「道本圓成不用修證,見聞覺知,本自圓寂」,哪還有什麼法可以修?自性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瀟瀟灑灑的來此一遭,瀟瀟灑灑的回歸,回哪裡?皈依者皈無所依,因為本來無一物,你還要依什麼?

當你了解到這個一乘真諦的時候,我們頓然心是可以放下,因為那時候你不知道要求什麼,因為本來無所求。為什麼叫無所求呢?整部六百卷《大般若經》告訴我們幾個字而已,「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為什麼會告訴你不可得?因為你本來就有的東西,你去哪裡得?你本來就有的東西,你認為有所得,就不是你本來有的東西啊!所以真如自性,自性清淨圓明體,完美無瑕,那時候叫做「不求而得乃謂真得」。

 

【廣東行】廣東南華寺九龍泉前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3).jpg

【廣東行】廣東南華寺九龍泉前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1).jpg

南華寺九龍泉

 

簡簡單單跟諸位分享這一段,看大家有什麼疑惑沒有?所以有洗、沒洗都好,洗個手當作紀念也不錯,如果人多就讓給別人。佛法講一個字「讓」讓讓,讓盡天下,你就跟天下和平共處,和諧天下才會產生,千萬不要爭,為什麼?連「禪」都這樣講:「此宗本無諍,諍則失道意」。所以退下來講說,我們眾生在這個有為質礙世界裡,秉持幾句話,你的人生會很幸福美滿,因為是根,我們講「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忍則口和無諍,讓則尊卑和睦」,這四句話把它撿起來用,可以從家庭美滿到事業順暢,乃至於到道業的成就都不離這個根。

所以萬丈高樓平地起,事實上平地、高樓一如,它是不二,那只是它的承受度的問題。眾生有一個距離、有一個妄念,所以必須講很多,畢竟法是藥,眾生是病,所以應病與藥,隨方解縛,就路歸家而已,那麼藥到病除,病除藥亡,千萬要記住!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如果病除了,你還要吃藥,就叫做嗑藥,那時候就叫做吸毒了,懂嗎?所以本來乾乾淨淨的。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年11月22日 明覺法堂(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November 22nd, 2013 

 

2013年11月22日 明覺法堂(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20131122日,2030 ~ 23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麗雲師姐元和妙音唱頌

紋宏師兄元和妙音唱頌

宏哲師兄元和妙音唱頌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並釋義……

 

承佛威神,普觀十方,希望正法久住,眾生得普度。但是要正法久住還得要靠真正的修行,要普渡眾生也得靠真正的教育,現在這個時代剛好這兩樣最缺乏。也就是說有在言談修行的這一個環境跟這一個族群多,可是講到真正修行的還是少之又少。因為眾生愚迷,不解慧解之性即是真我本佛,欲外遠求他方之佛。也就是說對外、向外去求,不知道向內,往內在去修正自身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當他修正回來到沒有貪、瞋、癡,修正回來到離執著、離分別、離妄想的時候,那時候本來就是一尊如如佛。

從外面求的世界就會越來越濁、越來越濁,因為現在的五濁惡世也不是一夕促成,是眾生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的這個流裡面,造錯、想錯、行錯而使然,而「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偏頗,依報當然不會好到哪裡去。如果我們現在沒有回歸所謂真正的修行、真正的教育的話,這一個時代相對於未來,它可能還算是比較清的世代。你如果聽到現在相對未來可以稱得上是比較清的世代,就可以知道未來會多恐怖,對不對?

所以從一個人的生長過程來講就好了,我們小時常常聽長輩提到:「啊!要是能回到小時候的那個年代,多好!」同樣的,我們這一代跟我們下一代之間也常常有這個感觸,每一代都會說:「你不知道我們小時候多好!希望能夠回到那時候!」能不能再回去?心現識變,你回去是你那個有為物質縮小回去,還是回到你認知的小時候的那個生活環境,佛家講叫境界。當然聽到境界兩個字不要把它想得好像人家在講的什麼神通道力啊多高深,不要想到那一邊去,當然那也是一種境界,可是萬丈高樓平地起,所有一切修行還得務實。所以我們講說想要回歸,回到小時候也不過是說那種生活境界,好像比較快樂,現在人講的快樂,可是快樂它還是不究竟,還是依外在去建構而才有得的。

真正回歸到內心性德流露的那一種不滅的真常之樂,一般叫做喜悅、喜樂,那個悅自心中來。這一個東西就不是在有為的時空逆流倒轉它可以達成,而是我們要努力的為未來去創建美好的人生。現在因為少了真正的教育,所以也缺乏了真正的修行。畢竟古往今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個國家的建立,通常第一件事情就是籌備怎麼樣教育這一件事情,而歷代以來好像只有民國沒有,所以民國是大中華文化以來的一個最大的亂世。當然在歷史上以前也有三國時代、五代十國等等那些戰亂,可是好像怎麼亂也沒有民國時代的這種亂法。民國的亂法是不是怪民國?也不一定。它是一個全球文化的崩盤,全世界統統一樣,因為現在是地球村,文化的感染力相對以前來得迅速,又來得嚴重,那個力道來得比較強。

所以思古之幽情,那一個「古」是古聖先賢的智慧,如果當今教育恢復古聖先賢的教育;學佛的人叫佛菩薩的教育;基督教徒當然就說耶穌基督上帝的教育,統統好,如果能夠回復那些教育的話,我們現在所處的就不是一個這樣汙濁的環境。而先要教育正確才談得上修行正確,所以「學、修、證」三個字通常是含在一起而講的,只是世間的人分析習慣了,思惟歸納習慣了,所以把它拆開來,「先學而後知修,修而後能證」。所以要把這些名詞、名相搞清楚弄明白,我們才不會走錯路,才不會冤枉大半人生,乃至於生生世世都在這一種冤枉裡面,而求無出期。

「學」就是了解它,「它」是什麼東西?它指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乃至於我們這個肉體也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跟生活環境的關係,生活環境可大可小,有的人他認知小宇宙而已,對不對?量小,宇宙就小;量大,宇宙就大啊!我們先不講禪定的功夫,光是地球人來講好了,就有太空人他們這種少數族群,他已經脫離地球的軌道到達了月球、到達了這些外太空去了,所以他們的生活環境可以達到那邊。對我們來講就算想去也籌不出那些錢,對不對?現在不是有那一種太空旅遊嗎?只有那些富豪有能力參加,可是去了也不一定能夠在那邊生活。所以生活環境的大小,還當看人本身的這些力道才能夠去決定。

   真正本來我們、本來眾生的樣子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本來就是我們的自體,所以到極處是你的人生跟宇宙是一如,它不是切分開來的,整個生活環境跟你是同一個自體。因為我們不了解了,所以這些「分別見」越來越深、「執著見」越來越深,才把它切得越來越深、越來越深,所以我們的宇宙就越來越縮小、越來越縮小。你看有許多現代的文明病,什麼恐慌症、憂鬱症、躁鬱症等等都冒出來了。恐慌症的人可能他的生活環境只有他的房間,他連要出去那個房間都會害怕,看到人就害怕,所以越來越窄、越來越窄。為什麼這些奇怪的病會產生?就是因為我們自始以來的教育失衡了,導致人生跟宇宙的關係的一個正常運作、一種正常對待失衡了,到最後,我們連自己跟自己都沒辦法正常對待,所以產生矛盾。

因此,要化除外在一切世界的衝突,還得先從我們自體的矛盾先化解起。內感外應,如果我們內在有分毫的矛盾,我們對應於外在的人事物裡面就一定會有隔閡、不能融洽的地方。學佛要修三個學分,自己跟自己的關係永遠是最基礎的,自己跟自己的關係圓滿了,才堪稱得上開始修第一個學分叫做「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圓滿了,你就可以體會到往外擴張,變成應化在「人與大自然的關係」裡面;人與大自然環境的關係融洽了,你就可以擴張,變成「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一併去融洽。天地鬼神、不同維次空間重重無盡,事實上現在的人聽到會覺得好像非常不可思議,很難達到。為什麼它是一定可以達到的呢?因為整個宇宙是我們自己心現識變出來的,所以換言之,這三個學分畢其功於一役,真正能夠解決就是人跟自己的關係。只要把人跟自己的關係圓滿,前面加一個圓滿、調和、對待好的時候,一即一切,你的能量擴展出來、現出來的自現境,這些自現境包括不同維次空間統統涵納在裡面,所以那時候也一併處好了。這一個好裡面沒有不好,換言之裡面任何弊病都沒有,那時候叫做「回歸圓滿自性」,那之後修行正法才能久住,正法久住是為了度一切眾生,度眾生要靠教育,一傳十,十傳百。所以一般我們去宮廟寺院,乃至於這些我們身體病痛時去看的醫生,心理有問題的心理醫生等等,這都只是一種單向,它沒辦法全面醫好這個肉體、醫不好這個心理;醫好這個心理、醫不好這個靈性。永遠有缺失、有漏失,所以沒辦法完整。

之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出家,放棄他可以繼承國王的王子身分,他原本可以成為一國之尊,國家的武力、經濟、政治……統統掌握在他的手上。我們現在很多有志之人、有志之士,從小到大就是期望自己能夠成就一個政治家,因為他覺得如果像他這樣一位良善之士去從事政治的話,就可以解決人類的問題。像 國父他本是醫生,為什麼他不從醫,最後投身政治?因為他認為當醫生,一個一個救人,救不完,如果可以一併把政策搞好,全部都可以解救了。但是至今,你有沒有發現到哪一個國家因為經濟的研究,而搞好不管人類還是一切眾生的生命福祉?沒有。有沒有一個國家是因為政治而真的讓整個國家的人民沒有問題?也沒有。靠武力當然就更不用講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對不對?所以統統沒辦法。因此釋迦牟尼佛最後才去表演一套什麼?教育。

教育之前必須先把自己教育好,因為「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所以你看,這個自度就是我們剛講的三個關係、三個學分要修好的第一關鍵就是把自己調整好,自己調整好就是自度了。你自度好了,你度他也只是一種順應,自自然然的,你遇到了什麼跟你有緣,什麼叫有緣?聽你、看到你歡喜的,願意聽你講的,相信你的,諸如此類的叫有緣,你遇到的這一類,這叫善緣。那麼有緣不是只有善緣,有緣還有惡緣,比如說遇到很討厭你的,甚至於討厭你又會故意常常來找你麻煩的。討厭你,不來找你麻煩的,你也沒辦法,而只要他願意來找你,不管是來對你好、來對你麻煩的,統統都叫有緣。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祂並沒有告訴你佛不度「惡緣」之人,祂只告訴你無緣,所以跟你有惡緣的也是你可以度化的對象。那時候為什麼可以度化?因為你有智慧啊!所以我們不要把那個人狹隘當成一個個體而已,我們把它換成對象好了,跟你有善緣跟惡緣的對象,都叫做有緣人。

「對象」,古時候用一個字來講叫「物」,物裡面包含了人、包含了事,人事物都包含在裡面叫「物」。所以有一句話叫做「物惡獨勝」,「惡」就是厭惡、忌諱的意思;「勝」就是比別人厲害,要贏別人。為什麼「物惡獨勝」?因為「謙受益,滿招損」,一切的人事物最忌諱就是你強出頭,你認為自己最厲害,別人都不厲害,這是一個淺釋、淺說。換言之,「曖曖內含光」,常處低處,就不太會折損,樹枝也是一樣,越柔軟的,受風吹的時候越不會夭折。「柔弱生之徒」,所以自古以來都以柔能克剛為尊,剛講的,自己修好了,一切就解決了,這是個「一即一切」的概念。

這些都要透過教育才能辦到,而談到教育,就需要去定義它,因為現在全世界只要有人講、有人聽,大家就把它當作是教育;再者講的內容是什麼,而聽的是用什麼心態、用什麼態度、用什麼目的去聽,這個就更是N種排列組合了。其實只有一種是我們所謂的「真正的教育」,叫做「聖賢的教育」。有人要學聖賢,有人教聖賢之道,每一個人成就聖賢,這一個社會就解決了,安和樂利。從這一個角度來講,修行的重要處就在這邊──表演給人家看,如果現在的人只是出一張嘴巴,實際上好像也都是這樣子,或者是在一種技倆上的教育,其實也都達不到效果。但是現在這個惡世,即便人家表演出來的時候,有很多族群還是不能夠去信之、去接納,更何況我們沒有表演出來。所以我們這一年比較把身邊很多事情放下,濃縮一些時間在做一些所謂課程的規劃。一般外面想到課程規劃,好像就等於要去發展,其實不是,是要去深根,至於能發展到什麼程度,那個都是緣。

前面說的,不管怎麼樣,你在人世間總是會遇到過去的惡緣、善緣,而為什麼善緣可以度,惡緣也可以度?因為剛講的,人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他就有善巧方便能夠轉化一切境界。佛經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如來──如其本來,你本來的面目就是如來。那個本來的面目沒有好、沒有壞、沒有瑕疵,所以用一個純淨純善去形容,那一個世界就是我們所有一切修行人,欲願所求回歸的一個目標。這一個目標的樣子形容不出來,可是它卻有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去落實而一步一步到達。總之,世間人能夠理解的一句話叫做「離苦得樂」,那一個「離苦」是「離真實苦,得究竟樂」,兩個換過來講也可以,「離究竟苦,得真實樂」,後者可能更為貼切。現在人沒有所謂的「真實樂」,它只有短暫的快樂,佛家稱之為「苦暫停」,痛苦稍微停一下,以為那個叫快樂。現在的人因為量太小了,這樣就覺得很快樂,然後這個短暫的快樂隨著時間過去,再下來就是等著再痛苦!就像那個拋物線一樣,你把它丟出去以為要飛上去的時候,就是要掉下來了;而佛家講的真實樂,是你把它丟上去就掉不下來的那種,那一種還得靠努力。

我們剛談到正法久住需要靠教育,所以不是我們身為佛弟子、學修的人,常常在那邊發那種空願,或者去求什麼佛菩薩住世,就有辦法。我們常常講,你要求佛菩薩住世不如把你自己變成佛菩薩,自己愛住世多久就住世多久,對不對?求人靠不得啊!我們說登天難,求人更難,所以與其外求一尊佛菩薩,還不如自己努力做到那個恆常住世的佛菩薩。這時候說回來這兩個字──「修行」,「修」不容易,我們之所以說現在的人修行不容易,前提在於要真的理解很難很難。所以佛法本來是一種「知難行易」之法,因為我們世間人的教育把所有的事情都變成「知易行難」的概念,以至於我們連想法都有習慣。我們習慣了「知易行難」了,所以我們一時要認知佛法是「知難行易」還是很難接受。我們為什麼難接受?因為我們的「知」太淺薄、我們的「量」太小,所以這個淺薄的知,應對到我們的器量很小的時候,滿出來了,我們以為我們知道很多了,知道很夠了。當我們自己覺得很足夠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得少為足」的時候,我們就沒有進步的空間了,也就是說我們就沒有再深入的空間了。

那樣我們就會用著我們的淺見去應對到我們所有的人世間,然後就會依著我們自己淺見去認知人世間這些行為上的到位處,而當我們看到有古之行者的到位是那樣的結果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很難。我們明明知道為什麼我們到不了,但是就是會給自己找很多理由藉口,然後說:「其實我是知道,只是做很難」,對不對?而且也不是只有我自己做很難,是大家都很難,所以我的難是合理的,是不需要被要求的,對不對?也不需要被督促的,也應該被容許的。古時候有一句話叫「置之死地而後生」,通常置之死地的人它後面會生、會活起來,而我們就是退路太多、空間太多、理由太多,所以導致我們這個淺薄的「知」還真的是難行。要不然你真正了解透徹了,我們一下就做到了。

所以只能透過非常多的比喻來一再的解說,像當年世尊在說法的時候那樣,也是常常用著當下的一些人事物去做比喻。你看光是這一點我們現在人的「知」都會有問題,以前說法講到「芥子納須彌」,世尊就拿起一個「摩侯羅果」,說整個宇宙在這裡面,這是現代用詞,祂是說整個虛空法界,就像這個摩侯羅果。現在的修行人,乃至於這些佛教徒去到印度就可能要去朝聖,凡是經典上講過的任何人事物,他們都視為是聖蹟,當然這個摩侯羅果就變聖果了!然後就要去追逐這個果,到處找找找,最後殊不知這個果就是我們常常吃的番石榴、芭樂,只是說品種可能不太相同,總之就是一般人隨手可得的。因此在不瞭解的時候,只要找到一個,就趕緊買下來把它供起來,後來才發現菜市場全部攤位都在賣,卻把它當成聖果,所以你看這是不是人的一個迷思。

所以佛法真義在舉外明內,它只是信手拈來一個東西能夠去行教化之實,令我們超越提升、離苦得樂,就是這一個過程而已。為什麼「信手拈來無不成文章,左右逢源頭頭是道」?因為「一即一切」,一切萬法,萬法裡面當然包括萬物、萬事,統統不離自性,一切萬法亦由自性所生,所以你當然有辦法用任何一個人,乃至於一個灰塵去作比喻。只是說當我們在這邊講到「灰塵」這兩個字,現在的人可以理解,而不會去印度時,還要在那邊抓一個灰塵回來說這是聖塵,所以這是人的迷思。因此學法一定要去了解它的真義──真正的義理。會的從「理」上修,退而求其次從「義」上解,再退而求其次才從「事」上行。而我們現在多數的眾生因為根器低落,屬於在中下以降,所以「事」不能廢,不能把「事」廢掉。要不然以前上根人你只要跟他講理,他就「理事一如」了,我們現在要靠「事」。

所以佛法自始至終就是教育,教育本來就是一種傳輸,一種理體的對待,眾生本來就應該去落實到。可是在三千年的演變裡面,來到今天變得那麼多儀式(儀式就是事、事項)的原因也就在於我們眾生的根器低落。而古師大德慈悲,隨著時代因緣的不同,眾生根器的不同,喜好、妄見的不同,所以才開始發展設計出這些課程。而這些課程當然就是一種「事」,透過這些事的訓練去符合它,不間斷的運作,還可以慢慢地把我們的心安住,這個心安住了,慢慢地、慢慢地再去告訴他理,論及其中義理,讓他可以去理解。為什麼安住之後可以理解?因為透過事情的訓練,人的思想就慢慢淡薄,思想慢慢淡薄的人,他心就越來越定,那個定功就出來了,就是往禪定的方向在深入,那麼依定開慧,所以到那個時候你再跟他講這些義理,他比較有智慧能夠去理解,那時候叫作「相應」。從這一個角度來講,我們就知道為什麼當今許多研究佛學的學者都不能成就,重點就在於他還是沒有放下他的思,而思就是所謂的「分別心」,他一直用著佛法在建構他的更廣度的分別,所以越接觸就會越糟糕,越達不到所謂他原來設想的那個目的,這是很可惜的。而這些現象的偏頗,何嘗不是失去了教育的本質,所以現在要找到真正的教育不容易。

當今的眾生也要去發心,但不是只有求自己的命運變好,因為如果你自己的命運獨立變好,你周邊的人都沒有跟著你變好,你永遠還是變不好。你會有階段性的好,階段性的好,你不可能獨立存在,即便說你自己躲在山裡面,但是你要吃穿用,你也是要和那些人接觸,對不對?要是人家沒變好,當你要吃穿用,人家就給你毒食品一堆,而毒食品一堆,你吃了連帶的你也變不好。所以生命共同體是方便講,大家可以理解,所以既是生命共同體,就沒有條件但書,需要讓所有共同的族群去等量往上提升,所以自己未度的時候,我們就不知,不知就沒有理路方法可以去幫助人令其知。

所以我們自己要很深入,所以剛講到這一年來,花了一些時間在規劃這些課程,其實也不過是要再創造多一點的時間、薰染的機會,給諸位學員能夠至少每一個月裡面多幾次的薰染。也同時在這一個方向裡面去培養所謂的師資人才,而這一個師資人才並不是可以強求得來的,一定要眾生他自己發心,至心誠願。那一個心不是口頭禪,口頭上講一講的,那個是要真實的,他需要具足條件的。你要度人不容易,你要護持度人的人更難,所以前一陣子我才跟一些執事們講說「護法」不容易!我們現在好像在任何一個團體裡面做點事,我們就認知或者是套上一個名詞說在護法、護持。當然不是站在講台講、在做事、幫助的就等於是護法,其實不是。我們應該要認知是因為自己較為幸運,才有機會去分擔一些事情,然後透過這些事情,學習成長,乃至於有機會透過事情去培養自己的福報。要不然古師大德代代承傳到現在誰可以真正作護法,你知道嗎?是那個站講台,做弘法,做到退休的人,他才有能力,他才有能力去做護法,因為他比任何人都知法,都如法,而這跟願不願意無關。同時他也身經百戰,護法的工作一定是比弘法還要複雜的,一個人如果在做護持的工作裡面生煩惱,那個就是背道而馳了。

一個沒有得定的人,在做事的過程一定會生煩惱,所以原本沒事去做一個護法結果卻墮地獄。好好做一個聽眾沒事,做護法墮地獄,因為你會生煩惱,你會和人家結怨,心結難解,難解你就墮地獄了,因為那個叫瞋恨。所以以前在寺院裡面常常聽到一句俗話說:如果你想害你的法師,讓他去做住持就對了。因為住持要處理很多事情,如果沒有定功他一定會煩,有煩惱,你就把他害死了,對不對?他不但這一世沒希望,下一世還墮地獄,這樣是不是把他害得很徹底。所以大家要有一個了解,是從自己有機會去學修成長的角度,階段性我們沒那麼偉大說要去護持如來正法。雖然說我們沒那麼偉大,但是其實我們的本能是有的,可是我們的惰性習氣使然,讓我們把這個偉大給蒙蔽住了。

所以謙虛、謙遜、自卑尊人,以蒼生為念,一切眾生皆是我服務的對象的時候,如此也就可以了,更不用講剛剛說到的那種古師大德,他們非常深入法、理解法,他不是只有對人,連整個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知道怎麼應對,那一種人基本上才有能力、有資格做護法。要不然我們就是跟著去拾人牙慧,可以去做一點布施。有的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又很冤枉,明明有大布施的機會,可是因為心態不對,所以耗盡了很多的精力跟金錢,卻只得到一點點受用回饋。我以前常常比喻說:你花了一千萬,總是有回饋,布施一定是因,後面一定有果,絕對不可能你有布施沒有結果的,只是差別在你結果的回饋多少,有的人是布施一文錢,回饋萬兩黃金,這個投資報酬率很大,對不對?有的是布施一千萬,總和回饋一千萬零一元,對不對?總是有賺一塊錢,但是這種投資報酬率,好像沒什麼生意人願意這樣子做,連不是生意人也會覺得做這個划不來。所以它單看我們的心量,有的人根本一毛錢都不用花,他回饋圓滿,那個就是真正的布施。

真正的布施就是內在的「貪」斷除了,所以要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第一個關鍵就要卸除我們六根的欲望。把跟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些促進身欲的狀態斷掉了的時候,你的六度就圓滿了,因為他沒有貪,沒有貪就沒有依貪起瞋。所以這些布施是為了斷貪,持戒是為了除惡習,沒有貪的人他惡習基本上淡薄了,沒有瞋就不需要再一個忍辱了。這時候他在對治內在的這些六根,就堪稱精進了,六根對治完之後,本來就不起心、不動念,這時候就入禪定了,六根的意念斷除,這些無明也就斷除了,無明斷除自然是智慧,所以他智慧度也就圓滿了。

所以六波羅蜜不是往外馳求的一個目的,它只是一個對眾生沒辦法去理解到它真實義的一個方便講法。所以上根人有上根人的講法,下根人有下根人的講法,佛法無定法,它一切看眾生的標準在哪裡,只要隨其心門引入一乘法,這些方便統統合理。所以這一個關鍵就是教著我們不要執著,連「教」都沒有執著了,更何況是「學」,對不對?學得沒有執著,我們就佛法入門、入學了,那麼做一個學修者,剛講到為眾生服務、正法久住、普渡眾生,第一個成就自己。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要學修的這些課程,課程不是世間法訂下的這些課程,是我們到底要修什麼東西?修行、修行,大家都知道修正錯誤觀念思想行為,這個不是東西,那個對象是什麼?對象是你到底要以什麼做標準,這個才叫做對象。錯誤有錯誤的標準;正確有正確的標準。所以要花多一點時間去深解意趣,深入經藏,一般我們這樣講。可是深入經藏並不是叫我們去看很多本經典,而是叫我們深入,深入不間斷去了解,所以它後面加一個意趣,所以它的樂趣會產生,而不是只是它的條例、它的所謂的知識常識,不是這樣的。

所以這時候在看經就有一個辭非常重要叫做「隨文入觀」,你在看到哪裡的時候你必須去融入它,融入它的時候,你回溯回來的行儀就符合它了。因此第一關鍵要內化,所以在這一個過程裡面就有無量多種的善巧方便產生了,雖然大致也會因人而異,可是它的原則原理不變。上根人當然不需要那麼拉哩拉渣,可是當我們現在多數是中下根的時候,我們還得依循,有一個依循,所以第一件事情你必須要去了解經教。一般講說上智與下愚不疑,所以修行本來是不需要看經教的、看這些經本,本來佛法它只為對治一心,就是說你的起心動念關乎一心,你的心把持住清淨就解決了。可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人這一件事情不容易做到,久了之後我們也不知道到底什麼叫真正的清淨心,不知道就不容易做到,於是我們就會想要知道有什麼辦法能夠做到,所以這一節出現才有學習這一件事情。

成佛跟學不學無關,跟看不看書、看不看經、跟你在那邊磕頭禮拜、跟你在那邊嘴巴一直唸佛,統統無關;跟什麼有關?跟你本來清淨有關。本來清淨就兩個字,叫「放下」,萬緣放下。什麼是萬緣放下?就是不要被你活著的一切人事物的軟體硬體來影響你的喜怒哀樂,你保持那個平靜。所以一切人事物與我有緣,可是與我成道無關啊!真是這樣。我們為什麼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習?因為我們這一件事情不習慣、辦不到。我們習慣另外一件事情,所以才要再有學習的過程來洗滌。它只是為了把我們洗掉我們原來的負面習氣而已。所以在這個時候就會有一些規律的次第,比如說常叫人家去背個書、背個經。說到背經,你看剛我們講的,背經本身跟成佛也無關,對不對?你會背不會背無關,要會背的話,電腦的拷貝檔案那個軟體更會背,對不對?所以既然是無關可是為什麼又要背?因為它是一個善巧方便的手段。

背書,要先能「背熟」,背熟之後,第二階段才會背入,入了。背熟的人有時候沒背入,你看那個相聲,你們有看過相聲,很會背對不對?你看什麼樣的相聲的演員在上面會吸引你,什麼樣的不會?如果只是在那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按: 師父上人用語氣示範背熟但沒背入的樣子),這樣子在舞台上面講,你會被他吸引嗎?他們唸的時候還有起承轉合,那個起承轉合就是在感受那一個句子,你知道嗎?「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按:師父上人用語氣示範起承轉合),他讓自己融入那個句子裡面,階段性這個比較有入,所以他會吸引你的原因是因為他有入,有入是不是從他的角度叫自度?我們被吸引,是不是站在他的角度叫度他了?我們也被他吸引進去。背入還不一定產生圓滿的功德,還得要背入之餘去做到,而在這個過程裡面,輕重緩急自己一定要去拿捏。這所有的從背熟、背入等等這幾些過程,就是為了一件事情而已,我們的「定」。定功越深入的,他就越容易入。而不是在那邊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囫圇吞棗般唸過去,像一道風,「咻」就過去了。你看,不知道的人會以為這樣子很專注在背,其實那是一種昏昧,變成嘴巴的習慣了,可是他的腦袋是渾沌的,這個渾沌的一道風過去,你是沒東西的。

昨天遇到一個藝術家,我們聊了好一陣子,他最後下樓要離開的時候就問我說:「我現在回去每天都有打坐,這樣對我的狀況有沒有比較好?」我說:「沒有,沒有,這樣做對你不會很好。」他說:「你剛剛講不是要心定嗎?打坐不就是為了心定嗎?」我說:「對啊!打坐是為了心定,可是你打坐,心沒定。」他說:「我打坐時,什麼都不想呢!」我說:「那叫愚痴。」你都沒有覺照能力,那不是愚痴嗎?若打坐要這樣,那石頭比我們還厲害,你們的椅子比你們還厲害,它還可以扛著你們仍然靜靜在那裡,就是你現在坐的椅子,我們哪個打坐能像它那樣,動都不動?所以不是這個意思。他說:「打坐不就是禪嗎?」你看,坊間的教育變成這樣子,沒辦法。我說:「不是!禪是佛心。」他說:「佛心?」誰規定你坐著就等於佛心,不是什麼事都不做叫佛心。所以佛心是一種自在,是「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換言之,就是「不執著」、「無住生心,寂照雙融」、「不被影響」、「如如不動,不取於相」諸如此類的形容詞不一樣,可是統統要告訴你一件事情而已,你不被汙染,你不會被人家隨便鬧一下就發火了。

要不然你想,他說:「我坐著就沒有想了」,可是旁邊的人如果鬧一鬧他就發火了,所以那個坐著不想不是真的禪定。他說:「那到底怎樣做才好?」我說:「階段性對你來說可能是拜佛會比較好。」尤其身體又不是很好,很虛弱這樣子。若坐著,我們身體又沒在動,所以我就跟他講說:「對你比較好就是拜佛」,當然我不好意思跟他講瑜伽,瑜伽他還要去找,拜佛他還得對味的,總之不管怎麼樣,拜佛、瑜伽都比他打坐好,為什麼?因為打坐沒有正確的引導的人,或者是沒有基礎的人,他不是掉舉就是昏沉。你看我們眾生對於那個「解」很單薄,對不對?我們把昏沉解作空性、解作不想、解作心很平靜,你看看,多麼扭曲的誤解。就好像你問人家說:「你睡眠好嗎?」對方回答說:「喔,我一睡,就一覺到天很亮,我怎麼會睡得不好?」「你就是睡得不好」「沒有啊,我一睡下去就不省人事了。」咦!你看,形象是一樣的,可是本質不一樣,這樣也不行。睡下去就很昏沉,起來很疲累,他在睡覺的昏沉過程你搖搖他,他也顯得很睏倦,結果,他把這樣當成睡眠品質很好。好與不好,我們現在人的認知太薄弱了,所以一定要去深解它。

好比我講說打坐不適合,那麼這個禪心的啟用你講出來的話就叫做教,那時候叫禪,所謂的佛語。有禪心,心為造化主,有佛心的人、入禪的人,他的行儀流露出來就叫做「戒」,所以戒是禪行,因此真正修行還得從這邊契入。剛講的背書是一種方便,我相信現在小孩子都有一些要背書的課,有的是讀經班,甚至很多學校也強調德育教學。但是我們的經驗就是,只要你提到《弟子規》,每個家長都說:「有啊,我的孩子在學校都有《弟子規》,但是那又沒有效。」後面還給你補上「沒有效」這一句!所以他們普遍的反應就是「學《弟子規》要做啥?。不就背背書嘛。」要不然另外一種就是有優越感,「什麼?《弟子規》而已,我現在背到《大學》、《中庸》了,《論語》、《三字經》,我們早就背得滾瓜爛熟了。」所以都有偏頗,為什麼現在坊間學校體制也這麼多叫小孩子背書而沒有效果,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他不知道背後的理路基礎,所以他把同一件事情引導錯誤。所以你看學修都不是同一件事情的本身,而是你的本質是什麼?

你說喝水,好或壞?你喝過頭你會水腫,你喝剛剛好可以止渴,你喝不夠會口渴,所以你若是說喝水就等於好,那就不一定了。假如那個人已經水腫了,你還給他灌水,人家是駱駝上最後一根稻草,你這樣灌下去,就變成搞垮身體的最後一滴水,對不對?因為內臟整個積水就要送醫院了。所以恰到好處,那就是禪的運用。所以,我們說背書,背完之後得要去「行」、要去做的意思,你沒有到行的時候你不知道什麼叫「修」,你還沒到行的階段,你就不知道你到底知道的對或不對,知道的是深或淺?因為你行了,你才會發現:啊!原來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所以前一陣子有一些學員來跟我說:「師父!師父!我們沒做事沒事情,一做事好像處處錯,越做越多錯!」我說:「不是越做越多錯,是你本來就錯很多,只是透過做事情讓你知道你錯很多,你怎麼能怪事情做錯。」所以不能說,越做越多事錯,乾脆不要做就沒錯!不是這樣的,是你沒做本來就錯那麼多了。

很多人真正在運作過程都有類似的問題,這都跟這一個理路有關。比如說我舉一個例子──念佛。有人會說:「啊,我越來越不敢念佛,因為沒唸沒事,念了就有事。」我說:「不是念了就有事,你念完你發覺你有事情,你沒念,是你有事情,而你沒發覺。」你發現有問題跟你不痛不癢,哪一個慘?譬如說,以前我們在酒吧工作的時候,就常看到很多人會喝得爛醉,爛醉就開始打架,打架之後就不了了之,大家鳥獸散。隔天你就會接到朋友的電話說:「喔!我現在有夠痛的!」我說:「那你昨天為什麼不痛?」因為喝醉了,所以即便被揍到很慘,也不知道痛,你知道嗎?所以這個例子就像當你有在念佛或是你有真正如法在做事的時候,就是在「行」、「運作」的時候,那就好像酒醉在退去,那時你就發現你原來有那麼多傷口,換言之,你發現你有一堆問題的意思。這時候才會往下的第二步,你沒發現,就沒有機會去敷藥,敷藥叫解決,因此第一關鍵的「行」,只是讓你有機會發現而已。

所以在前面的「背」是沒有機會的呢!前面的背好像剛買到解酒液,還沒吞下去,喝醉酒就是我們「迷」了,眾生是迷,佛是覺,打從你一開始迷就酒醉了,是那個意思,迷越深表示越醉。好比說前幾天電視不是有什麼撿屍,那就是一個女孩子喝酒喝到完全不省人事,就像屍體,都沒意識,然後被撿走,那多危險。所以學習就是把我們覺性顯露出來,那時候我們就慢慢了解、慢慢知道。知道了之後,不一定知道怎麼敷藥,這時候才又有第三階段,第三階段你就知道要去努力,那時候真正叫「學」。真正的學開始了,你就開始深入,因為你要找正確的藥,你有很多病,你有很多種痛,每一種痛、每一種病要敷的藥都不一樣,所以一層一層深入,這時候才算上真正修行的軌道,還證不了。

所以你看我們現在講完「前方便」,我們在座有幾個前方便開始做到了?所以為什麼會很難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把前方便先圓滿,一下子期望有後面的結果,所以人的心就會失落,稍微做個幾下、稍微看個一下功課、看個幾本經就要問:「我的事情怎麼都沒解決?怎麼又生出新的?」就會在這邊心偏頗動搖!你看,「萬法唯心造」,再拉回來那個心,因為你心又偏頗、起伏,又躁動了,所以你的境界相就會開始又混亂。所以那就像我們形容的喝醉酒,稍微退一下而已,看到酒又把它灌下去,就更昏過去了,永遠在這個酒要退,還沒完全退,還有酒氣散發的時候,又看到酒,又喝下去,然後又昏沉。然後又稍微醒來,酒又要退了,這時手又有力氣拿酒了,然後又喝,永遠就在這邊循環,這就是「六道輪迴」,你知道嗎?所以這種生命很冤枉。所以為什麼佛說「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若能不退初心,成佛有餘」,這是真的。那你就知道為什麼我們初心會退?我們沒辦法著力今生了卻它,是因為我們沒把它真正搞清楚弄明白,所以失真了。

每個時代不一樣,但是這個時代學修證這個「學」要花很多的功夫,要花很多的時間。這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慢慢要去配比我們生活的時間,每天二十四小時我們到底要花一些時間在哪裡?花多一點時間在哪裡?少一點時間在哪裡?這又是我剛剛前面講的那一大段的更前面的關鍵,這個如果沒有掌握住的,那我剛前面講的那一大段的什麼過程也不用了,那是聽一聽、聽一聽,咦,我知道這個道理這樣而已。聽一聽也許還蠻歡喜的,這樣子而已,這種歡喜是快樂,不是喜悅,那會消逝靠不住。所以再往前推,就是我剛講的那一段,要去把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做個配比,不管怎麼樣,階段性究竟不究竟都好的佛事,選擇一樣把你的二十四小時至少占滿了十二小時,這樣,十二小時才平衡得過來。如果舉翹翹板來說,你們現在一定是壞的這一邊在下方,一定是這樣子,要不然你們不會坐在這邊;你們現在若是好的比較多,你們還會坐在這邊嗎?對不對!所以配比很重要,有的人喜歡看經,你就多一點時間看經,對不對?有的人喜歡拜佛,就多一點時間拜佛。總之在這一個配比的過程裡面守住一個原則原理,我這個階段是要求定的,求定的就是你也許不必太花腦筋。比如說看經的人,不需要花腦筋去想這句什麼意思,那句什麼意思,你只要佔滿你的時間一直在看就對了,不要想,這又是更簡單。喜歡拜佛的也是,訓練專注,不要彎下去想到這件事情,趴下去想到那件事情,對不對?叩下去又想到哪件事情,這樣沒有效。

所以統統在訓練,把你的配比佔滿了你至少一天一半的時間,那就恭喜你了,你那時候進入第二階段沒問題了,對不對?沒問題了。如果你沒有這樣,你永遠會在什麼?初階段倒下去,又喝酒,又倒下去,永遠都在這一階段,所以不能解決人生,人生永遠會僵滯在那邊不能得力。到最後我們要說無上道,那再說,因為我剛講到的那個狀態,我們是還沒開始學佛的,學佛一定要斷什麼?第一個關鍵五見,見思惑的見惑要斷掉,什麼叫見惑?「我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個一定要斷掉,這五個斷掉還沒出輪迴,多難,還沒出輪迴喔,可是算是佛法的一年級了,從大乘信位菩薩而言是「初信位」了;從小乘羅漢果而言是「須陀洹」了。須陀洹天上人間往返七次決定超越輪迴,不過祂得要往返七次所以還沒真正超越輪迴,為什麼?祂還有後面的思惑還沒斷,見惑無量濃縮五個,就是我們剛剛講的那五個,「我見」到「邪見」這五個,把它拆開即是八十八品見惑;思惑則有八十一品,所以前面八十八品見惑去除掉了,終於有能力學佛了,是這樣子。

八十一品思惑也斷除了,超越輪迴了,那時候叫做阿羅漢。阿羅漢是大乘七信位菩薩,七年級了,小學剛畢業,對不對?六年級小學剛畢業,佛法的小學剛畢業,叫阿羅漢。進入國中、高中了,所以要去努力。學法的唯一目標的起頭,唯一目標的起頭就是這邊,我剛講的,講到這邊,要超越六道輪迴。換言之,你把你的人生目標最低標定在這邊,你隨著你的努力過程,前提當然是要符合正確的理路。這樣你大概不用擔心了,你們就會隨著你們生命的越來越年長、越多人巴著你不放,為什麼?因為你越來越沒問題,而這個五濁惡世沒學的,當然越多問題,所以越多人巴著你不放。那你就可以稍微跟他講一下,丟這個解酒液給他,丟那個解酒液給他,當他酒稍微退,又要拿酒了,你就拿棍子打他的手,他手就縮回來,你就可以辦這一件事情了,這是比喻。所以要知道清楚明白我們的方向在哪裡。

剛講的那個還沒有契入真正的佛法,但是開始可以學了,學到圓教初住菩薩,分別心跟妄想心統統斷除了,那時候才真正入證位。那時候就是法身大士,那時候才能夠真正被堪稱為諸佛菩薩、諸佛如來。因為祂妄想也斷了,可是妄想習氣未了,約略有四十一品,所以有四十一個年級,在入那個所謂佛法研究所班、博士班還有四十一個年級。真正的佛法研究所班在那邊,所以換言之如果你到那邊的時候,一切人天都要以你為尊,那時候就叫天人師了。天人師有四十一個層級,其實是四十二個,進入妙覺果位再加一個,所以那才是目標,其實學佛的人目標在那邊。如果你知道這些目標,你的人世間的再多金錢、身體更健康、家庭更和樂對不對,這個就不是難事了。

為什麼我們現在遇到這些問題不能解決?因為我們不知道有更大的能量可以取得的,你懂嗎?所以你有取得更大的能量,你本身就是大能量,你就可以化解過去生生世世造成的這些業力了。我們現在的所有人生問題都是業力,沒有離開業力。所以古人才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裡面就有業力,你造善得善業,你造惡得惡業,你造無記得無記業,都是業,只是「善」、「惡」、「無記」的差別而已。總是你若有業,你還沒有開智慧,你就受它控制。如果你有業,你產生現在的目標比較長遠的時候、比較高的時候,你取得到那個學位的時候,你這時候這些業力轉化回來都變成你的工具,那時候你可以轉化它,那時候叫做諸佛如來。所以才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不是說「若能轉境,則同阿羅漢」,因為阿羅漢沒有進分證的那一段的苦,祂還不能轉那個境,所以則同如來。法身大士以上都可以轉境,所以那時候你不受後有,就是說你的「壞」是在你後面,追不你的,你若要被「壞」遇到,還得你停下來等它,等它是為了什麼?為了我要用這個壞去幫助一個人變好。你看看,那時候多自在,叫遊戲人間,所以學習要知道正確的方法、方向、理路。

剛剛我們講的這些所有統統你自己都辦得到,統統不需要靠別人,靠別人可以教你,可是這裡面所有只有一件事情諸佛菩薩都沒辦法幫你,就是你的精進、你的努力、你的肯與不肯。這一件事情任何佛菩薩都幫不了你,他只能告訴你,令你明白,最後做還是得你自己,所以「行」很重要,行最後就是「證」。諸佛菩薩可以幫助什麼?拐你一下、騙你一下,我們有時會聽大人說要哄騙小孩子,不是我們很壞心要拐騙他,是我們為了讓他好而去哄,用哄比較正確。祂可以哄你,哄你往那個正確方向努力,可是真正走還是你自己。善巧方便還得靠智慧去運作。

時間超過了,留一些時間看諸位有沒有疑惑?

古時候那個釋迦牟尼佛說法也是這樣,他無請自說的只有《彌陀經》,說淨土而;其他都是眾生有問,他才有答。當然有的是菩薩「利樂有情問」,有時候我們想不到問題,表示說我們就太醉了,不知道要擦哪一種藥,對不對?你的朋友他知道你醉得不省人事,他可以替你找藥來幫你擦,這就是「利樂有情問」,佛經有這麼一個現象。要不然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一時彌勒菩薩從座中起」,問了佛一些問題,彌勒菩薩不是已經等覺了,怎麼還有這些問題?你不會疑惑嗎?那就是眾生傻傻的不會問,祂們裝作不知道,而替我們問,祂們都是這樣子。不會啦,如果你們有問題,人家也不會覺得你們是有問題的,只會覺得你是利樂我們有情問。

法申老師: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開放兩個問題,請把握機會,沒有的話就要下課了。

紋宏師兄:師父好!師父剛講每天其實要有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這樣的一個不管叫功課或是叫定課上。我們在這種方面可能會選擇念佛、念咒或念經,像了凡四訓裡面也提到雲谷禪師傳授準提咒。那念佛是為了定,而念咒本身有它的意義嗎?

師父上人:其實對初學者來講,全部都是為了定。當然咒一定有它的意義,所以古之咒語有兩種,約略大分兩種,一種是溝通用的,所以溝通用的一定有意涵,對不對?那麼另外一種叫做治病用的,治病用的沒有意思,可是溝通用的有時候也兼俱了治病的功能,就是說它同時具足有意思有意義又可以治病。治病的這一種可以完全沒意思,它就是一種波動,一種現在人說的頻率。用一種波率去震動,比如說生病,身體某些地方出錯誤了,照中醫學來講叫作氣滯氣結,白話文叫堵住了,水管堵住了,水管堵住你要設法去清它,清有很多種方法對不對?比如說若不是鐵管,那個水管是外露的,堵住了,你在那邊踩水管,對不對?水管這樣踩個兩下,它就衝出去了,波動,你震動它,讓它裡面的垢,汙垢震開變碎,水沖過去就好了。所以咒其中一種就是這樣,這一種東西必須要很精準,所以自古以來是口傳,尤其修密的都知道為什麼要上師口傳,因為它那種東西是一種無為法。

在唐朝以前這個咒語還成效,可是在唐朝以後基本上都斷斷續續失傳了,為什麼?我以前舉過一個例子,就像那個綜藝節目戴著耳機,現在你跟他說一句話,傳到第十個話就不一樣了。以前又沒錄音機,對不對?沒有錄音機,沒辦法錄下來,所以它的聲音的大小、聲音的長短、發的音是什麼,他都有很精準的。這個是從有為法訓練就可以應對。比如說婦女病,你就跟他「嗡次吝」,對不對?那些子宮上的一些肌瘤,「嗡次吝」可以去化解它,你看,我剛講的「嗡次吝」,你們回去都「嗡次吝」看看,大小聲音不一樣,還得看個體的嚴重性,因此才說它是一種無為法,所以為什麼咒語這一個功效來到當今沒有用。可是有一種方法又可以讓這個咒語變得成效,叫做至誠感通。

至誠感通就是我們修定的清淨心一定要有的,真誠的人一定清淨,對不對?那個至誠我們現在又不能用我們一般人的邏輯來講。比如我們常會說:「那個人對你這麼真誠,你怎麼不要答應他呢?」比方說一個男的要對一個女的求愛,表達愛意,對不對?他買了一大束花,九百九十九朵,這麼有誠意,這個叫誠意嗎?這不是耶,這個叫感情用事,它不是我們講的至誠感通的真誠,不是耶。「一念不生是謂誠」,我買九百九十九朵花送給這個女孩子,希望她答應嫁給我,這是什麼?這是慾望。情識作用是慾望,只要有慾望就不真誠了。所以曾國藩講「一念不生是謂誠」,那個一念不生哪有慾望?所以真誠不好懂,可是偏偏至誠可以感通,所以真誠不好懂的狀態下,我們怎麼訓練真誠?清淨大家好明白,沒有煩惱大家好明白,當你清淨沒有煩惱的時候,那個剎那,你去為對方做一件好事,那個叫真誠。

所以透過這個可以感得諸佛菩薩的加持力,你再去作一句咒語,它又會產生功效。這是治病用的,你們在唱的音聲(元和妙音),就有這些功能。那這些功能從哪裡來?從你在唱頌的時候感得諸佛菩薩的本願威神力加持,所以產生效用。所以什麼人唱最會有效用?就是你本身修持很好的人;修持還不到位的人,在那個剎那有真誠心,有那種恭敬心等等,他還是可以感得諸佛菩薩的力道,可是那個力道相對來講就差一截,所以這個部分關鍵還得靠自修的能力,再來有一個是過去生的因緣。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的音聲它也可以納入一種咒語裡面,咒語,只是說它的形式也許不是一般梵唄、一般持密的人,他那種有為制式的印象而已,可是它本質可以是一樣的。我們是透過無為在應化有為,所以這一個狀態就比較「君臣佐使」,這是中藥的一個名稱。就是說一個人生病,一個醫生在開中藥方給他的時候,他不會單一味,他會配合這個、配合那個,有的當藥引先有一些作用等等,配合起來,才能產生化導的功效。有的要補一下,有的要瀉一下,才能平衡。

所以「君」「臣」佐使,一個國家也不是一個國王()就能解決,對不對?也不是一個臣子能解決,所以國王臣子需要配合得好好的,他們能夠去眾志成城,統理一個國家,把一個國家治理好。我們的身體像一個國家一樣,所以我們的音聲不是單味,比如說我剛舉的例子「嗡次吝」是治婦女病,若一個人頭痛你跟他「嗡次吝」就不行了,可是你們的音聲有一個特殊狀況就是什麼?你同一首,任何人有問題拿去聽都解決了。可是它有程度的問題,有的人不行,欲得南風當開北窗,這是從病患的角度來講;從你給的人的角度,你要圓滿,具足那個能量,你自然就等量提升。就好像你給出一隻手,有的人喜歡你這一支手指頭,他握住你這一支手指頭,他不需要你其他四支,可是不能說你沒有其他四支,對不對?有的人喜歡這支,握住,有的人喜歡這支,那是需求度的問題。所以這時候就是佛經有一句話叫做「佛以一音而為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類似這樣子,有這個功能。

我們再講第二種咒,有意義的。你有沒有看到很多佛經後面都會有一段咒,講完一個經之後,後面有咒。那些咒通常是有意義的,因為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說法教育的時候,不是只有人類,也不是只有印度人,也不是只有一種宗教的人。還有不同維次空間的鬼神類的、天神類的,這些諸神眾統統有,他們用的語文跟人類不一樣,所以有時候佛陀必須用咒語去跟他們溝通,所以祂講完的時候,祂也不會厚此薄彼,獨厚愛人類而遺漏掉他們。所以講完通常還會講一些咒語,再跟他們做一個結論,做一個統合,跟他們講一些法,讓那些通力不足,不能理解人類語詞的這些諸神眾,也能夠更具象的理解祂前面講的那些法是什麼。所以咒語的作用就這兩種,而一個初學者當然還沒辦法具足第二種能力,那第一種呢?第一種也沒辦法治病,就算只是幫人家念一念把病治好,初學者都沒辦法。

所以初學者是拿這些來訓練「定」。比如說「嗡嘛呢唄咪吽」,密法就會教你說,你只要去哪裡旅遊房間好像比較髒,你進去先念「嗡嘛呢唄咪吽」就會好了。有的人「嗡嘛呢唄咪吽」半天,睡覺還是鬼壓床,為什麼無效?他沒那個功德力。當然我剛講的那個第二種是用來溝通,溝通就有很多層面,剛我們講的釋迦牟尼佛講的那個是比較宗旨、比較單一講法。祂在跟他們用另外一種言語溝通,現在好像很多道場也都有這樣,講了一次中文,另外一個就翻譯一次英文,就像這樣子。只是說釋迦牟尼佛比較厲害,祂不用人家翻譯,祂自己直接翻。這是一種,另外一種就是驅動鬼神,它也是一種溝通,是這樣的意思,但是一般人沒辦法。所以「嗡嘛呢唄咪吽」你不知道它的意思,你也沒那個功德力,你又不清淨,對不對?你去旅遊,你在房間講那個有時候你還會遭鬼神所嫉、討厭!認為你在那裡花拳繡腿,有夠討厭的,所以會來糟蹋你,讓你不再搞怪。鬼神他們在想什麼,你將心比心就很容易知道了,我們人有什麼搞怪的,你對照上去就知道了。

像這樣你要怎麼化解?你要了解問題,才能解決問題。那你就將心比心,設想如果人跟人遇到這樣的糟蹋要怎麼樣解決?你就用這樣的態度去面對鬼神就解決了。基本上百分之七十不會有錯,另外百分之三十是什麼?過去生因緣太深,那個仇恨太深的那種,自己這樣的道歉不夠,那就還要找調解委員會來處理,這個就另當別論。咒有這些理路,所以比如說「嗡嘛呢唄咪吽」它的意義,它是有意思的,它表示「身口意如出汙泥的白蓮不染」。所以它有一個潔白清淨的一個光明的能量,因此你要去開啟它這個能量,你講了才有用。一般初學者沒有,是不是大家也都在念「嗡嘛呢唄咪吽」,這個叫持咒,這個的持咒跟念佛的意義就一樣了,是為了「求定」。當你透過你一直唸這一句咒,唸唸唸唸到你定了,有定了就產生好能量了,所以等於你念了這一句咒語就又有功效了,是這樣來的。

所以即便密法在持梵唄、咒語是有為法,最後會有能量也可以理解。因為他們不斷照著這個課誦一直在運作,我們剛剛講那個事的行一直在重複的時候,佔據了它的一天、一生的大半時間的時候,他就有那個大半時間的契入的定功,那一個定功就產生了那個能量,那個能量就可以透過這一句咒語去化解某一些層面的問題,是這麼來的。加上它們在持那些咒語的過程裡面越來越專注是不是等於也感通,對不對?越來越清淨是不是也越來越真誠,所以就會至誠感通,所以除了他們自己的定功會有產生能量以外,他們也會感得諸佛菩薩的加持力,所以雙管齊下。所以理路沒有變,只是說你們的音聲其實也是一種咒,咒是什麼?「是心即咒」,如果從字面意義解釋是這樣,「是」就是對,對的心就是咒;咒語是什麼?是心而語之,用嘴巴發出聲音,這個言語,加上一個語,咒語,所以你講出任何一句對的話,好的能量磁場的話,統統叫咒語。所以佛以音聲梵雷震,所以那個咒語震動整個虛空法界,迅猛獅子吼,統統在形容這個意思。

那麼梵音是什麼?清淨叫梵,梵音,你們說的,所以清淨的聲音流、清淨的波動現象就叫做梵音。所以你就知道你們在唱的宗旨、方向,你不能很操煩的時候,去運作音聲(元和妙音)的唱頌,有時候會反撲。我曾看過有一個人跑去柴山,在那邊面對著大海唱唱唱,自己很歡喜喔,回頭,咦,怎麼有猴子?柴山很多猴子,蹲在那邊這樣看。本來好好的喔,結果他就靈機一動,看我唱的功力怎麼樣,對不對?就對著猴子哼唱,結果猴子對他齜牙裂嘴他就嚇一跳,然後就不敢唱了,這是真人實事。為什麼差那麼多?你為什麼沒事要去招惹猴子呢?你那個起心動念是為猴子好嗎?還是要證明我很厲害,猴子你買個單,對不對?所以你看起心動念真的很重要,你就沒事在那邊:咦,我要唱給你聽喔,你坐好。不是這樣的,那是一種很自然的感應道交。

所以你們的音聲也是一種咒語,也是一種梵音,那是一種廣義說。所以在持誦它、唱誦它的時候,把握住我們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不好懂,慈悲心也好懂,你就從中挑一個你比較具象的,用心去深入它,那就對了。那麼至於深入到的深度多多,你的力道多大,那個還得隨順你的努力的因緣。所以總之你有預設立場就不對了,就造作了,因此它介在坐禪跟所謂的催眠當中,因為它有自主性,它又沒有催眠跟坐禪的危險性。你會問說:坐禪怎麼有危險性?因為現在的人妄想很多,以前少,現在的人在坐禪又自己在那邊亂坐,沒有引導師。即便是較幸運一點的有引導師,可是引導師本身又不會,本身又沒功力,所以他不知道,他沒辦法觀機契機,所以現在的問題是出在這邊,而不是坐禪不好;是我們的根性跟各方面的條件不足,我們去做這一件事情會有弊病。所以當你妄想多的時候,你去坐禪,沒有一個依準,你容易走火入魔,外在的邪靈,你們說的這些迷邪染,這些鬼魅魍魎,他就是趁虛而入。我們在坐的時候,我們平時做人又不是很好,每天在那邊貪這個、瞋恨那個,還在那邊愚痴、不明理等等,還愛和人計較、陷害,平常已經是這樣子了,你在坐禪的時候又妄想紛飛,他就會趁虛而入。所以內在的「戒定慧」你就會感得外在的諸佛菩薩,那時候理體上叫「覺正淨」,外裡一如,那是很圓滿的。坐禪本來應該是這樣,你想我們現在坐禪的人是戒定慧的還是貪瞋癡的?你只要會打妄想就是貪瞋癡!所以當你一坐下去你就開始發電波給魔,貪瞋癡、貪瞋癡、貪瞋癡,他就在十萬八千里外:咦,現在收到了,開始調,調頻道,很準。然後他就開始:太好了,這個要空出來給我用了,對不對?要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乩童,對不對?然後他瞬時就咚咚咚進來了,進去之後,然後你就會覺得怎麼會這邊酸這邊痛,對不對?現在平時怎麼會幻聽、幻覺,就開始來了,這叫走火入魔,所以很危險。而那個催眠是怎樣?引導師很重要,有的幫你催眠下去,讓你講一講之後,如果引導師沒注意,你的魂就回不來,因為你去到你的前世今生,有這種事,你不知道嗎?有的會閃神,我就有處理過這種個案,去被人家催眠了之後,回來都恍神恍神,在恍神狀態人家叫他,很大聲叫某某某、某某某,他就:哦,哦,你在叫我喔?平常做事都會閃神,都沒辦法注意,注意力集中,然後又靠我們的音聲調一調,又回來了,又精神奕奕了。音聲有這兩者的優點,沒有這兩者的缺點。它容易修定的原因在哪裡,你知道嗎?你坐禪,坐著,你妄想紛飛的時候,有時候你不自知,但是你試試看,你在專注唱歌的時候你想別的事情,你唱得好不好,你馬上會知道。這個馬上知道就是提起觀照力又再拉回,所以在這種音律流裡面在訓練禪定的功夫。所以八萬四千法統統是禪定的方法,只是它的門徑跟它的介質不一樣,我們眾生要選一個適合我們的去運作,這樣子。所以咒語,初學者當然是修定用的,像了凡先生他們的準提神咒都是修定用的。當然啦,學者就另當別論,學者是要修金錢用的,你研究那一句那一字中文是怎麼解釋,研究一堆,不過他們課堂上可以收學費,作論文,對不對?論文做得很多就可以去他的升等,升等是不是薪水會變高?就為這件事情而已,對人生的痛苦憂慮不能解決,這叫學者。學者也有這個作用,若他們沒錢,這樣也不錯,總是還得計溫飽。所以咒有這個理路,這樣可以理解嗎?

國欽師兄:我想請教 師父,就是像我們有時候遇到一些境界,比如說開車的時候本來心情很好,可是突然遇到一些違反交通規則的事情時,脾氣就會容易升起來,我們在那一個剎那怎麼樣去對治,比較不會說那個情緒一直上來?

師父上人:深呼吸一下,念佛。不是只有唯一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這個。叫你立刻停下來打坐,就不實際,對不對?你如果正好塞車,不管你是否塞車,你同時睜著眼睛看左右四方,因為你不可以出車禍,你同時深呼吸、吐一口氣,你同時念佛那是不影響的,所以我覺得這個方法是最方便的,最簡單可以辦到的。不然你說開車叫你趕緊念一部經,也很難,你還要趕快停下來翻經本。所以在這一個時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最受益的方法。

國欽師兄:或是說我可以想到某一個義理這樣子嗎?

師父上人:當然可以,那就是起觀照力啊!問題是你若沒有平常訓練有術,你脾氣一來,你會想到義理,沒那麼簡單,你要刻意想,不簡單呢!所以你說的這一段有人會做到,包括我也不排除你們可以做的原因在哪裡?要看平日的功夫。通常這樣的狀態你遇到事情會有那個的義理跑出來,是你平日的功夫到位,所以你已經內化了,內化了,你對待一個境界,你馬上就冒出來,是這樣子。所以為什麼要背書背得很熟很入,就是為了這些事情。你若平時沒在做那件事,你在那邊生氣,你還在那邊想半天,換人家生你的氣了。因為你會為了想而造成交通混亂,就變成他人的混亂,那時候你就又要去教別的人了。所以念佛,深呼吸一下,這個是應急最簡單的,可是它不究竟。究竟是什麼?我們要平日練功深入,讓這些事情本來就發生不了,就解決了。

所以前一陣子常常跟一些同學問卷,問說:「你們認為學佛是為了要幹嘛的?」他說:「要解決人生的問題的。」我說:「不是,學佛是要預防的。」(學員:預防?)你等到事情發生才解決就來不及了,學佛是你功夫練得深你很多事情就可以預防掉了。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叫做「見微知著」,學佛到最後你的「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統統會乍現,對不對?裡面有一個你們比較熟知的就叫做「六具神通」,六具神通是不是至少有一個預知能力,你會預知到那個弊病了,你就可以避開,這不就是預防。學佛是這樣,不是說我們現在很多事情,我們學佛就是為了要解決這些事情。這是沒辦法做到最好的時候,退而求其次來應對我們現在的事情。你如果有那個能力,你現在的事情,你就超越了,因為你的心會非常前瞻,對不對?一個前瞻的人,他不會被眼前的事情給擾亂,所以等於超越了,沒事了。我們不是說事相沒有,可是不礙你的心。心為造物主,既無礙,你的未來就沒有障礙了,有事無礙,所以才叫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華嚴》的最高境界,事事無礙。

你說:事情來了,一堆來了,不忙不忙,事多事多,不忙不忙。我們現在才一件事情而已,就到處跟人說:我最近很忙,忙得要死。對不對?忙是什麼?忙,就是心死亡了叫做「忙」,心亡曰忙。所以你可以事情多,但你不可以忙。忙,心亡了,眼也盲了,對不對?眼盲了看不清大海,對不對?所以加三點水,茫茫大海,所以人生就忙、盲、茫。

所以階段性比較方便的對治法就是深呼吸一下,調氣一下,這是藉著生理,對不對?再來念佛導致心理,讓你的靈性也沉穩下來,就解決了,這是應急方法。至於你剛剛說的想起義理,那個是平日要練功,平日不練功,到頭一場空。要不然你說為什要平時念佛,不是那麼容易,我們都知道理論,臨終一念,阿彌陀佛,就往生了,就解決了,這一輩子做的任何錯事都沒關係了,對不對?你看臨終那一念有沒有把握?有一次小妍老師她們去坐大怒神,我沒坐,我在下面邊看邊想怎麼有人愛坐這個?她們一伙人坐上去就說:「不要怕不要怕,念佛念佛。」對不對?(全場大笑)結果上去沒感覺,上去很舒服,越來越高看的風景越來越漂亮,現在停著的時候,大家就緊張了,結果下來你看有幾個人念佛,每個人都嘛:「啊~~~~!」哪有人念佛的(大家笑到不可遏抑),對不對?所以我們出事情都嘛:「啊~~~~!」對不對?都嘛怕,怕就入三惡道了,你知道嗎?所以那叫做平日不練功,到頭一場空。才上去下來不到一分鐘,也就是說一分鐘前大家都已經在討論念佛了,才一分鐘呢,就忘光光了,(師父笑)「啊~~~!」「啊」戰勝「佛號」。

所以深呼吸一下,要生氣的時候念佛,甚至同時又迴向給他,多好,對不對?你同時遇到逆境、逆緣,你又在度眾生了,多好。真正的學修是這樣子,當下即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是說等到你成就圓滿無上道的時候,你才倒駕慈航要做什麼,不是。我們說的自行化他,自行一,你同時就化他一;自行二,你同時就化他二。而不是說等你自行五了你再回來一併化他,所以這叫等量提升,那這一個化他是在當下即刻。

比如說剛剛那個境界,我們遇到了,我們可以選擇動怒,我們也可以訓練迴向給他,你看那叫做機會難得呢!會讓你動怒的表示過去你們有冤親債主的關係,即便你不認識他,對不對?冤親債主要化解,你動怒了,他又不認識你,他還跑掉,我們又跟他多結一個罪,你看,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還不知道對象,多可怕。這是冤枉的人生,你不知道,你迴向給他,你以後會怎樣你知道嗎?不但這一條冤業消了,你又對他好了,即便他也不知道你是誰,可是這個能量會牽繫住。總之他的能量體裡面訊息已經接收了,有一個能量對他好,你未來就會有很多,我們叫不可思議,用你們人間講法叫你的日子會越活越覺得莫名其妙,怎麼會有那麼多陌生人都對我這麼好,你就有這種境界,你知道嗎?我就常遇到,陌生人怎麼會對我這麼好。陌生人還會請客,連陌生人都會交代他的店員只要那個長頭髮的進來,都不用付錢。對啊,就是這樣子。

所以事出必有因,有可能就是我跟你們說的這個方法平時就在用。老鼠不是會投胎,老鼠不是只有愛大米,老鼠也愛對他好的人,你知道嗎?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老鼠就會去給牠祝福一下,祝福就是你們說的迴向。念佛迴向等等,你要把握機會。你說我們現在的時代,我們身旁會看到老鼠走過去,那也很難得。我們這邊有老鼠,我有時候去愛河邊,那裡也有老鼠,有時候就會供養牠一下。當然,現在的環保機制有時候讓人覺得很難理解,總以老鼠會帶病為由、要先把牠抓起來、把牠毒死,統統是這個,這個就是社會越來越慘的心態。你若是為牠好,牠有病毒,牠也捨不得傳給你,你知道嗎?牠們帶病毒要傳給誰?之前迫害我的那個、圍剿我的那個、拿夾子抓我的那個,牠就去傳給他,你知道嗎?所以理路就是這樣。好,統統沒有離開訓練,訓練最重要。

法申老師:師父,豪霆很焦急想請教問題,剛剛快結束的時候就衝過來,所以可以再多問幾個問題嗎?

師父上人:沒有關係,有疑當問。

豪廷師兄:報告師父,我最近就是遇到小朋友,他好像去外面回來,大家都會說卡到陰,然後去兩三間的宮廟收驚,說法都不一樣,可是我覺得很納悶到底是因為真的是外界的陰靈,還是他感冒不舒服引起的?

師父上人:感冒不舒服佔多數。

豪霆師兄:喔!

師父上人:其實主要也是感冒不舒服。

豪霆師兄:要不然為什麼要收驚?

師父上人:我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你們為什麼要去收驚,好好把他調理好就好了,他又沒有驚,要收什麼驚?

豪霆師兄:喔~~

師父上人:小孩子不舒服本來就會比較囉嗦,這是生理作用。我不是說社會上沒有被煞到這件事,我不是說沒有,不過你們這個案沒那麼嚴重。很多是本來沒有,到處抱去讓人家收驚,收到最後都全收進他的體內,為什麼你知道嗎?因為,我們前提設定這些廟裡面供奉的是你們認知的正神,你說正神不會,不過,那是公共場所,你哪知道靈界也有流氓、也有遊民,你要抱去找那個正神的過程你也要經過那些。有時候就會卡東卡西,就是這樣子卡過來的。你知道嗎?身體抵抗力差的時候,就盡量不要去公共場所,你感染病毒感冒。靈性也是,靈性抵抗力差的時候就不要常常去靈界的公共場所。要不然常常靈界的就會傳染給他。所以我也不知道你們抱去要收什麼?是去將別的收進來你家的?還是要抱去讓人家收去的?好好照顧他,最近天氣變化,這是主因,你如果說被煞到,你們的世界,到處抱去讓人家收驚也不是辦法,沒完沒了。對不對?

所以要怎麼樣究竟圓滿比較重要?學修,平日製造學習的環境給他,什麼叫學習的環境?我聽到的都是正確的,都是清淨的,都是正法的,我看到的也是,聽的、看的、吃的、碰的,眼、耳、鼻、舌、身、意,統統是正法的、教育的。這個小孩子在這個環境長大,就安心了,他就隨時在增加抵抗能力了。即便,那沒關係(按:這時現場有位小朋友一直在動,家長試圖要他坐好不要動,怕影響別人聽法。 師父上人慈悲的說:「沒關係」,並以之為例,講述其中道理。)即便小朋友這樣,他也在這邊薰染!他若如如不動他就不叫小朋友了,你知道嗎?

所以我套這個說一個例子,第一次我去馬來西亞說法的時候,還沒開始前,大家就先坐在那邊,前面就有一排小朋友,因為還沒開始,小朋友就在玩。開始說之後,那些家長聽得很歡喜,這當中有些小朋友坐不住,會起來走動,大人就會閃神。閃神之後,小朋友每次從他身邊經過,他就:嘖!嘖!嘖!大人一直嘖!一直嘖!我就繼續講。講著講著,然後講到一個期間,咦!小朋友都不見了,一看他們都跑到後面,也不動了,也不吵了。此時我才跟他們說:你不要小看那些小朋友,小朋友菩薩是來訓練我們定功夠不夠的?如果小朋友在那邊胡鬧,他們家長在:嘖!我們站講台也嘖!嘖!這樣我們就太遜了,所以不被外境給干擾。每個人的過程的習性,它是合理的,你知道嗎?合理表示你可以接受,話說回來,天底下有哪一件事情不合理?因果叫做合理,有因就有果,合理嘛。所以你要用著更大的耐心跟定力去散發,一直散發,散發到他自己感染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感染到他的所謂的本性良善慢慢引流出來,那時候就沒問題了。

為什麼我們現在人的每個習性會不同?因為我們過去生的累積都不同,我們過去生的造作、起心動念都不一樣,所以來到這邊,來到這個地球,你找不到一模一樣的兩個人。有雙胞胎,可是絕對不會有一模一樣的,你就算是複製人也不會一模一樣,因他的想法也不相同,他也永遠有一個細胞長得不一樣,因為「念」不同。我為什麼講這個?跟你剛剛那個問題有正相關,外面那麼多複雜的環境,你怎麼期待那些環境不存在?不可能。所以你只有長養我們的免疫系統。免疫系統不是只有生理、心理的,還有靈性的。所以靈性的免疫系統必須靠正知正念,清淨的力道,才有辦法提升。提升了之後,任何的靈都沒辦法入他的體了,所以就不用收了。但有可能他長大還會把他全部收過來身邊,收來教一教,以後不要去妨礙別人,把他超渡的意思。所以但看你們怎麼對待小孩,家裡,對不對?你可以創造環境。

好比說以前我的同學都會貼阿諾史瓦辛格拿槍的海報,因為那是他的偶像,那個本身就是在薰修了,他就在薰修很愛逞兇鬥狠。只是那時候人家不會聽我的,不能講,講了人家會認為我是神經病。把阿諾史瓦辛格換成佛菩薩,對不對?那你就每天看佛菩薩,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這樣。這個叫善於創造環境,軟體跟硬體。電視打開也是,你要看那些糾糾纏纏的事情,還是你打開電視都是這些正知正念的教育?就這樣子。

我舉一個例子,小克他的二女兒小靚,她是懷胎的時候就一直在胎教,因為他懷胎之前就認識我們了,所以她從小二十四小時就在聽音聲,給她薰染,然後爸爸媽媽也總是多多少少有在學,也都往這個方向在努力。結果她生出來多好帶,你知道嗎?她到剛會我聽說好像滿周歲以後,剛會走路不會跌倒的那個年紀,媽媽在煮菜的時候是不是小孩子會撒野,撒野時,媽媽要邊煮又要邊顧小孩子,是不是很麻煩?可是不煮菜又來不及;不照顧她,她又會在那邊撒野,不知道會出什麼事情。你知道她多好帶,你只要開電視,她就定住了,立正站好,播一小時她就站一小時,播兩小時她就站兩小時喔,你不要以為他播幼幼台給她看卡通台,不!看卡通台她一樣會在那邊亂闖,他就播講經的,她就定住了。你說為什麼這樣?因為她從小的薰染相應,所以他創造那個環境給她。你只要炒菜一小時,給她轉到講經的電視,那個小孩子就站在電視螢幕前面這樣站一小時,都不用處理。現在好好地收拾一下,關電視,吃飯了。就這樣子啊環境很重要,所以一切世出世間法得於成就,都在薰染的問題。佛家講「總在遇緣不同」,你讓她接觸什麼,不間斷在那邊薰染,她就成就那樣一件事情。重點是小孩現在到底是怎樣?

豪霆師兄:腸病毒。

師父上人:是收完了沒?收驚收完了沒?

豪霆師兄:我是不知道他收也是沒有效,最後看醫生發現是腸病毒,可是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卡到,到底是什麼狀況?

師父上人:對啊,身體的病毒是主軸,那個卡到是沒有。不過你若是再去第四間、第五間,我就不敢保證了。你說本來好好的沒有事,送去被外靈入,這哪有法度?你若還不安心,你就每天念佛迴向給她,對不對?透過你爸爸的愛心,親人力道最強,這一個禮拜每天就找一個時間,固定念佛大概半小時還是怎樣,一個禮拜七天念佛迴向給她。

豪霆師兄:師父,我不知道為什麼有時候看信而有徵或者是一些事相,是因為有感應還是怎樣,有時候會流眼淚,好像就會自己變得比較脆弱,是因為看完自己變脆弱了,才會……

師父上人:不是啦,是因為過去有那些因緣,當然這個講起來很多層面,有的是過去有機緣跟著,現在怎麼跟不上?有的是文章顯現出來的這些義理,我們過去也曾經去沉浸在那樣的一個教育的一個能量場合裡面,很好。可是來到這個時代,好像都掉三落四,我們若有所失,所以有時候就會若有所失的眼淚,由然自心中湧出,你知道嗎?會有那種感受。

好比說就像小孩子那樣,哥哥都和爸爸出去玩,跟得到,我剛睡起來,被跳過略過。現在回來,在講說:去哪裡玩,多好,就哭得淚漣漣,我沒跟到。我好像小時候曾這樣,我從小奇怪,全家人就是我不能出去旅遊,奇怪。我哥哥有,我哥他們還有畢業旅行什麼,我都沒有,但是我不是為這個。

那就是說前世因緣佔的比分重,有的人看經也會這樣,他若沒那個因緣修過那部經,他看了也不太會有此現象。有的他看了有時候自己也會莫名的鼻酸湧上。當然他很多的層面,主軸我剛剛告訴你的是這樣。你若說信而有徵這類的,就是曾參與過而現在都不能參與。是不是這樣?還是你我們就不要說看信而有徵,你就自己平常好像很多他們你知道這邊很多事情都很想參與,對不對?(豪霆師兄:對!)但不是每一項都能參與,這個時候還好好的,對不對?只是說:有夠可惜的,這樣而已,對不對?(豪霆師兄:是!)但是自己無法參加,如果看到去的人取經回來,還把過程閱歷寫得這麼豐富呈現出來,那時候心境就不只這樣了,就加碼了。

可是他們出去那都是有一些因緣的,而你們原則上也是有。所以說不是我的問題,我要再三強調,他們這些出去的活動沒有一次是我辦的,要不然會說:師父辦的都不約我、不配合我的時間。(豪霆師兄:我不會想這個啦!)所以過去的因緣,你們很多人本來就認識,只是說這個就是六道輪迴的問題,你都沒辦法自主,所以逝者已矣,來者可進,這比較重要。今生今世我們怎麼去修正,讓未來變作來去自如。「來去自如」你聽得懂嗎?自在主宰、解脫。解脫不是死掉的意思喔,來去自如,對不對?你成就,你要倒駕慈航,去哪個他方世界、此方世界,去玩哪有什麼不行的?你說:不是,人家佛菩薩不是這樣的心境,佛菩薩是要去度眾生,對不對?再來人。度眾生難道就要這麼的彆扭?你們去印度,去雞足山,你們有沒有在度眾生?我們不是就這樣去遊玩遊玩就度眾生了。輕鬆啊,愉快啊,法真的是活活潑潑,現在很多人學法學得死死板板,死死板板會替眾生做一個錯誤的示範。當然活活潑潑的前提下是不能隨便,要方便不要隨便。要隨心所欲,可是不要踰矩,是這樣,兩個配合起來就圓滿。

所以以後如果有活動要先跟豪霆說一下,讓他也能提供幾篇信而有徵,跟大家分享「我這次去了哪些地方?我看到了什麼?我體會到了什麼?」你姐姐回來,取經回來,你聽到也很激動吧?是不是這樣?

豪霆師兄:有一點!

師父上人:反而你姐姐好像

豪霆師兄:她好像沒什麼感覺。

師父上人:其實也有,只是沒像你那麼強烈,不能說她沒有,都有那個味道。比如說你們再續前緣,這個可以讓你們自己去信而有徵。不是說哪個江湖術士告訴你說你過去是一個神仙,是將軍,天上的將軍,你現在來這邊當人,你聽了很歡喜,到處跟別人講,對不對?有人是:咦!你過去是一隻豬,你現在當人。你此時就可以到處跟人家講,為什麼?進步了。人生要求進步。你過去是天上的將軍,你現在當人,你不就是被當掉退學,是不是這樣?世間人就是有這些錯知錯見。

所以努力,把握現世的機緣,去成就未來無上道比較重要。過去的你說的信而有徵那也都過去了,這一秒鐘所有的事都過去了。你睜開眼睛你所有的親人都可以讓你看見,你閉上眼睛沒有一個見得到的。所以要學習放下、自在。只要你學習這個放下,你放下功夫力道越強,你越沒有人世間的任何的疑難雜症可以牽制你,就沒有了,那時候叫做覺者。所以要做覺者和放下有關係,和讀書沒關係,和讀經沒關係,和拜佛沒關係,和念佛沒關係,統統沒關係,和你能否放下有關係。因此只有覺者有辦法解決人生,學者不行。

所以學佛唯一目標就是要學「覺」,成就覺者,覺者就是「佛」。古時候的話叫「佛陀」,覺悟圓滿的人,因為他覺悟圓滿,所以沒有一件事情是不能處理的。至於處理什麼方法,沒有固定方法,那是靠你的正量在運作人生的。正量是佛家用詞,科學家叫做:靠你雄厚正確美好的能量,在運作你的人生。我們現在的能量錯了,我們現在的能量,因為我們的腦袋想的錯了,所以我們產生的能量錯了,所以我們產生的人生錯了,所以我們現在開始就要用正確方法調整回來。人生如果你把握住這一個方向,一味往前,識得一,不用走一大堆岔路,萬事畢。所以包括孩子的事情,也都沒事了。

看這樣還有沒有其他的問題要問?

今天是他們幾個,那時候一直在那邊講說希望要再有共修上課,為什麼一定要固定時間?就算一個人也是上課。所以有今天,有今天,我就應。

國欽師兄:希望以後每個月都可以上課。

師父上人:不知道,你們還要去討論。下次什麼時候我也不知道?我都是配合單位,這次的時間也是你們和小妍討論的吧?

小妍老師:有啊,就是評估大家的時間以後通知,還是會固定十五號。

師父上人:十五喔?下次十五是什麼時候?

小妍老師:一月開始。

師父上人:喔,從一月開始喔?

小妍老師:每個農曆十五,這樣子。

師父上人:那個大年初一、初十五?明年大年初十五喔?

學員:下個月的初十五。

師父上人:下個月喔?

學員:不能等明年。

師父上人:(勉為其難的答應)好啊,要不然下個月十五是什麼時候啊?看能不能拖延兩回。

學員:十二月十七,星期二。

師父上人:十七,咦,十七馬來西亞回來了嗎?

小妍老師:回來了。

師父上人:(審慎查了一下)十七?啊,回來了。

小妍老師:那就都十五,農曆十五,就不用再挪來挪去了。

師父上人:好啊,如果有特殊狀況再調課,這樣嗎?

小妍老師:再停課,不用調課了。

師父上人:之前有人在問,然後我就跟他說這個不是秘密,也不用廣為推廣。我們人都分別兩邊,你說:「不要太積極推廣宣傳。」「那是不是不能讓人家知道?」你看,不是這邊,就這邊。那你若說不是,他會認為:「是不是就要廣為推廣、推銷?」就很累,對不對?自然就好了。

小妍老師:這邊還有一個問題想要請教 師父。

師父上人:好啊,反正今天就隨性講?

國欽師兄:師父,執著要怎麼放下?我還是想不出來。我還是

師父上人:不容易,你們如果沒有根深柢固的執著的習性,就不會來到這個人世間。你要知道,有的是從「理入」,有的是從「行入」。行入是所謂的訓練,有一些事情訓練,比如說,你們諸如所知道的這些佛事,覺悟的事情,包括你們聽過的N種功課都好,其中一樣,一直做,不間斷,這也就在訓練了。你當你專注、心平靜,你就不執著了,你知道嗎?這是從事入。

「理入」是什麼?你要了解,執著會帶給我們人生多大的傷害,你不斷去了解,你為了不要那個傷害,你不斷就會自心裡面提醒自己不要執著、不要執著。這也是一種訓練,這從理上的訓練。你再進一步去了解,執著深的,他未來就是什麼?地獄。地獄眾生是最執著的因產生的,最執著的因產生瞋恨、嫉妒,所以產生地獄。我們算是大的宇宙維次空間裡面第四層,第四差的執著,最深的是地獄,餓鬼稍微小一點,再來是畜生,然後我們是第四個。所以你就去了解,你未來想不想去當狗或貓?還是狗跟貓不夠,要當鬼?鬼還不夠,要去地獄。這就是越執著、越執著、越執著就往下。越不執著就往上了,執著完全沒有了,就沒有六道輪迴的苦了,是這樣。這個是從了解上契入,所以要不間斷薰修,因為這種事情除非你是上上根再來:「啊!我知道了,現在沒執著了。」這個就是我最期待的這一種。對啊,這個就是懶人學修法,你知道嗎?那你可能比較勤勞,我比較懶惰,不想在那邊訓練半天,對不對?訓練,又累。所以你了解:啊!執著就是沒有一處好的就叫執著,就對了。不管你的身體、你的心理、你的靈性、你的人際關係、你的事業、你的家業,你只要有執著,這些事情沒一樣會好的。只差在它是偏向哪一邊,深淺不同而已,就沒一項會好的。所以你要常常去了解,「常常」就是要經常訓練、經常接觸這樣的義理。

所以剛剛在講說你的小孩那種東西,其實不在講他呢,我為什麼說這個問題?你創造環境為了小孩,你是不是也在裡面?你也在訓練不執著了。所以執著是從這邊訓練回來的,這樣你知道嗎?清淨就不執著了,覺悟的人就不執著,慈悲的人不執著,真誠的人不執著,所以你要訓練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要訓練這個。這個是果,果不好訓練,所以你要常常做隨緣、念佛、放下這一類的訓練。

訓練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必那麼在意很多事情、人事物。對執著的人你要跟他說:你就任何事情過得去就好了。但對已經很散漫的人,你就不能這樣跟他講,你知道嗎?你要叫他提起,對不對?很散漫,什麼都不在乎的,他那叫偏空了,都墮惡取空,他都不知道,所以這時候你要勸他執著一個佛法。對很執著的人就是要常常說:「什麼人都好啦,不要緊;事情過得去就好了,不要緊啦;錢夠用就好了,不要緊。」要常常訓練這些。

那麼,其實佛法另外一個六度就是在訓練掉這個。布施,三布施,布施聽好不是只有在錢。布施如果在錢方面,就是在對治你對錢的執著。布施在食物方面,就是在對治你對食物的執著。譬如說:人家送我一盒餅乾,本來沒事,我把它打開:「喔!這是我從小到大最喜歡吃的。」很執著,趕快收起來,趕快收起來,你就又增長一分執著了。現在你知道不行,有學過了,不行,要布施,最愛吃的那個東西,對不對?好吧,很不情願也要把它送出去,這樣,你就在訓練掉你愛吃的執著了。所以統統在日常生活當中,布施。有錢的、有吃的、有穿的等等。那件衣服就是嘖!非得要不可,人家若把我點一滴黑點,我就怒氣衝天,對不對?那時候你就拿好幾滴汙點自己點下去,訓練執著。又好像有人愛書,寶貝得要命,書借人家若被折到,因為有人看書習慣折書做記號,他就氣得要命,很執著。現在他就要訓練自己先折好,折一折再借別人,當別人折到一下,他就不會感覺到很難受,統統是這樣訓練。所以布施,你最捨不得的那個東西就是你最執著的,所以真正布施要功夫得力,就從你最捨不得的去布施掉,因為捨不得就是執著的對象。

我們現在說的是一個層次而已,還有你的心,有的人有潔癖,心理潔癖,你要把那個潔癖布施掉。有的無畏布施,對不對?有的法布施,有的人知道很多東西,可是不願意分享給別人知道,很怕別人超越他們,那也是執著在我們要那個東西,那個都叫執著。執著的另一個名詞叫貪婪,貪深、貪淺、貪多、貪少、貪的對象不同,所以只要你去布施,常常在布施各方面,你的執著就在卸除了。這是廣的來講,剛剛我講的那個重點,要快,要快速又有力道就是從你最貪的那個去布施掉,你知道了嗎?

比如跟你們講,我以前讀書的時候,我不貪,可是我會最愛惜我兩個東西,兩把吉他,一隻Gibson的電吉他,當年的價格可能兩、三萬,現在這一種Les Paul吉他的價格可能已經漲到二、三十萬一把;還有一把是1993年的Ovation紀念琴,我從寧靜園到這邊的時候,我就把它布施掉了,送人了。寶劍贈英雄,胭脂送美人,我留那麼多要幹嘛,對不對?布施掉,你就沒有那個琴的執著了。現在叫做「無琴一身輕」,你知道嗎?要不然你要幫它保養,很貴。Ovation那一把吉他在1993年的時候就買四萬多了,那個都是紀念琴,都是限量的,現在價值都倍增好幾十萬了。布施掉!你就不執著。

你現在有什麼放不下的?一生都放不下,把一生都布施掉,丟掉,你就解決了,就一。這種修法最簡單,全部,叫一,統統不要了,對不對?那你就識得一,萬事畢。畢業了,對啊。人畢業了就什麼?就超生了啊!那時候你的肉體裡就不是人了,是好的那種不是人,不是做壞的那種不是人。布施真的是很好用的門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初發心一直布施,你想祂到圓滿佛果,祂難道就斷掉布施了嗎?是布施的手段善巧方便,方法、對象不同而已。你知道嗎?要不然祂講經說法是不是布施?統統是,而且一個法布施具足三布施,更高竿。昨天一對母女來,宏哲的朋友,我不知道她回去有沒有跟你(按:指宏哲師兄)分享?

宏哲師兄:她分享的比較少,是佩玲師姐有跟我說 師父在唱音聲的時候,她的一些感受,這樣子。她講那一段。

師父上人:我的意思是說,就一樣都是布施。因為她們很擔心這些冤親債主,要還來還去這些,所以我昨天跟她們講說:「你們也是我的冤親債主,我現在也是在還你們,都平等,我現在也在還你們,要不沒事我幹嘛一直在這邊講話,對不對?」日出千言不損自傷,還有時候很倒楣,人家聽了心境會比較好,你說當我們人覺得人家在障礙我們,我們要還債的時候我們很痛苦,對不對?其實說穿了,所有的人來協談我還不是都在還,你懂嗎?可是你可以還得很開心,還得讓對方更開心,你知道嗎?所以「還」何嘗不是一種布施,對不對?所以圓滿佛果還是在布施,要不然四弘誓願第一句怎麼說的?

國欽師兄:「眾生無邊誓願度」。

師父上人:「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看,那個「度」就叫做布施。把布施換成「度」,從初發心如果不布施,不能具足圓滿福報,不布施不能卸除貪心不清淨,清淨才能生慧,所以換言之,不布施,福慧就會雙不足。你知道說皈依佛兩足尊,對不對?那兩足就是「福報」跟「智慧」雙雙具足圓滿,叫做佛,所以都是從布施來的。

布施的手段可以解決掉執著的心,不但執著解決了,再繼續布施下去,分別也解決了,再繼續布施下去,妄想也解決了,最後就成佛了。所以執著不知道要怎麼斷,你就天天去做布施,就對了。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去布施就對了。布施什麼?我有的統統布施,那你就沒執著了。人家需要,我遇到了,我有能力就給,這樣,對不對?你說這個(指共修說法)好像也是我們布施,對啊。

一切幻化啦,要執著那麼多幹嘛?(師父上人問豪霆師兄)雞足山講座你有沒有來看?你不能來,很鬱卒,抱歉又給你提起。沒關係還有第二場。幻化的是在第二場嗎?

宏哲師兄:報告,在第一場。

師父上人:第一場喔,沒關係沒關係,三十號還有第二場,因為太長了,講不完。大家還很想聽,所以才有第二場。台北第一場是大後天,你有空要去台北嗎?

豪霆師兄:小朋友這樣子,可能沒辦法去。

師父上人:把小朋友抱去,去看一場之後,驚就收完了。這樣子你知道怎麼對治那個執著了嗎?

國欽師兄:就是遇到要布施的,就布施出去。

師父上人:服務人群。人家需要,我給他。布施在中國人古老祖宗就一個字而已,叫「讓」。我們執著就是「要」,才會執著。所以用讓,讓叫給,就不執著了。凡事都給,給物質、給情緒、給靈性,統統給。身心靈三而一,譬如物質你們知道了,對不對?比如說這杯子、錢,那都叫物質。有人需要我們就給他,剛舉例的,那是物質,就給他。什麼叫情緒?那個人把我惹毛了,他來惹我們,我們就給他惹,你知道嗎?這你懂嗎,我這樣比喻?他來找你麻煩,讓你情緒不好,你不要情緒不好,你就讓他找你麻煩,給情緒,給他對不對?像說靈,一堆靈,外靈來了,對不對,要來障礙你,我讓你礙,沒差。你若說要讓他礙,他就礙不著你了。你知道嗎?無我,因為無一個我,所以沒有一個你會被障礙。

所以之前好像小光他的爸爸,他們有位命理之類的老師,那時候來找我們的時候,說是為了要來保護他們,因為他跟靈界也有關係。來找我們認識了之後,後來都自己偷偷跑來,他跟我問一個問題,那時候他稱我叫老師。「老師,你是否曾經被卡過(指卡陰的意思)?反撲過嗎?」我都皺眉頭說:「怎麼會被卡呢?」他就說:「不是啊,我們幫人家處理事情,難免都嘛會被卡到。」我說:「那是你們,我不曾被卡過。」我沒辦法想像:「為什麼幫人處理事情的人會被卡到啊?」這是我的開玩笑的講法,但我知道。

他就說,他有兩個問題,第一個要先講,因他有被卡到,來要做什麼?要請我們幫他把那個卡在他身上的拉出來。一般人講的「收驚」,深度的收驚,他那個卡得很嚴重,深度的收驚,孩子的那個算淺的。來就有疑惑,我還要教他,為什麼你們會被卡?因為你們覺得你們很厲害,「我很厲害在幫你處理事情。」你不被卡,那誰要被卡啊?因為你有根深柢固的一個「你」。所以那個靈說:「我要卡這個人。你在那邊雞婆做什麼?你要來把我趕走,好,我放棄這個,我卡你。」他有一個「我」,他很百思不解為什麼我都不會被卡?

我也沒藏私,我跟他說「無我」,「無我」就不會。我不會覺得幫人家處理事情很厲害,我若處理事情就會:「嘖!有夠衰,又要還了。」這樣。

學員:心態的問題。

師父上人:對啊!你為什麼要覺得你很厲害、你有功夫要處理人家。是人家不得已來找你,對不對?而你剛好有這個火侯,稍微可以溫暖一下他,這樣而已。對不對?就順水人情幫忙處理,人家就好了,就皆大歡喜了。人跟靈出來的時候皆大歡喜,這樣各自過幸福人生。這樣有什麼不好?

其實跟你們說真話,很多被卡都沒辦法脫離的,是怎麼一回事你知道嗎?人的部分就把他關在裡面,太緊張啦,太害怕啦,所以整個的機制都是緊繃的。那個為什麼卡在他身上,他也愚痴,走錯路,你知道嗎?走錯路就進去,那裡知道他會被關在裡面?所以裡面的要出來,外面沒辦法讓他出來,兩個僵住,僵持到這個人的部分精神錯亂,那個靈也在那邊痛苦得要死,兩個都不要。

所以處理這些事情是有門道的,所以收驚不是那麼好收,收驚先要把這個人變成「不驚」,那個靈才放得出來。我們緊張就好像你們家的門窗,關得密不通風還鎖起來,強盜走錯路,本來要搶隔壁,被你關在裡面,你也緊張他也怕,門又出不去,這樣,結果兩個在裡面吵架,對不對?跟靈的世界,就像這樣子。

所以那卡到靈的出不去,那也很執著,才會這樣。所以「一切萬法由心造」,心放下了,萬法就平順了,就復歸於「零」,對不對?「零」最好啊!看這樣還有沒有其他的疑惑嗎?

現在到底知道執著怎麼放了沒?要訓練。階段性對初學者真的這個「理」知道,難「做到」。所以剛剛一開始他還沒來,前面我們不就是在說這一截。就是常常去把自己丟在學修的環境裡頭,這是第一步。這一步如果沒有,知道再多的道理都沒用,你知道嗎?這樣最簡單,把自己有時間就丟到學修上,是真正在學修的,不是相約來做一個俱樂部的這種。所以你們在這裡也要真正修,要不你們今天難道那麼無聊,不出去玩,卻來這邊做什麼?真正要改善人生,所以真正要去真正學修。

所以如果每個人在一個場裡面,每個人都是這樣的話,他創造出來的能量不可思議。你沒有在講經說法,你還是有那個能量。可是不講經說法,對現在的人的知見理解會薄弱,所以要持續,原因在這邊而已。要不然解決事情哪有那麼難?就光靠你那個能量而已。火要把紙燒起來,你需要跟火講道理、說理論方法,它才有辦法把紙燒起來嗎?沒有啊!道理只存在於人類的世界裡而已。真理不是道理,所以火要把它燒起來,它自己可能也知道只要接觸到就好了,你知道嗎?他只是這樣掃過一下是燒不起來的,它要接觸、一直接觸。所以把你自己浸泡在那裡就解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赤或黑,自己要去選擇,所以就有這些理路。執著,自自然然慢慢就去淡化掉,這樣你知道要怎麼做了吧?還有沒有其他的?

少人的時候有VIP呢,趕快把握機會,我那時候講說不要推廣就是這樣子,我很怕又滿滿的人,因為寧靜園時期後來都滿滿的,有夠擠。我看:到時候,你們要舉手都會怕,這麼多人在看你,對不對?你心裡又會:每個人又不是都很有涵養,覺得我是在利樂有情問。對不對?是不是越來越害怕?

你們最近都沒什麼問題喔?

芳美老師:師父,我最近會打哈欠,拜佛的時候。

師父上人:好啊!

芳美老師:會一直哈欠連連。

師父上人:好啊,清理一下穢氣。

芳美老師:真的喔?

師父上人:每個階段都不一樣。其實以前不講,其實你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廣義的易感體質,廣義上,只是說你們遇到這樣的緣要去深入,一層一層把它超越上去。譬如說沉積岩,不同地區的沉積岩它的層次是不是不一樣的,可是它都沒有離開一層一層,所以你要把它清到變清的時候,也是一層一層。所以沒關係,你是在拜佛的時候那個就盡量讓它打哈欠,要讓它清。

你們應該都算是在這種能量場底下照會還算保險。而不像外面有很多具有乩童體質的,像那天一對母女來,女兒已經要被抓乩了,身體也越來越差了,母親是乩童,然後很擔心女兒也變成那樣!擔心又不敢講,她當然不希望女兒也跟她一樣。那種東西有時候在人世間的現象,好像都有世襲的那個感覺,媽媽的公公也是,公公的爸爸好像也是, 好像整個承傳下來的。但女兒正值年輕,窈窕美麗,誰要去坐在那邊操五寶,弄鬼滿身是血,鯊魚劍你們看過吧?那很痛苦。媽媽就說:我公公老了,還要做,所以她要替他擔,肩膀很重。我跟她說,你如果好好的學就不會了,對不對?她當下那個眼睛都亮起來了,有希望了。

很多是嚇得都這樣了才想要來調整,那就很累了。你們還好,你們一下就知道正確的方向,有時候易感體質反而更好。因為易感比較開放性,你裝好的他很容易吸收,但是你裝壞的他也很容易吸收。所以一下子,一開始就遇到好的,當然大好。我剛講的多數的乩童體質的,他們是已經做乩童了,他已經裝很多不好的,他要先清,他在清的過程很難,因為他要清,人家還要向他倒,倒壞的,在這個過程很難。而且現在這個時代,要有叫他清得正確的機會又少,所以都緩不濟急,除非他很有決心。

所以盡量去清,會有那些現象表示有進化,有進步的淨化,透過這些你們看不到,可是存在的氣,把它清出來,透過這些把身上不好的物質轉化成氣體,散發出去不是更輕鬆嗎?但要加強努力。對啊!我說一個我們所有的人都有的一個經驗­­──放屁,你肚子吃壞東西什麼的,你放一個屁,咦,沒事了。

其他人有嗎?都沒事情了喔?

宏哲師兄:師父已經回答了。

師父上人:回答完了喔?

宏哲師兄:是。

師父上人:有夠好的,一下子就都回答完了。

小妍老師:那我們也要下課了喔?

師父上人:現在幾點了啊?十一點了,咦!我們不是一小時而已嗎?對啊,一小時就好了。

宏哲師兄:十一點,我看成一點。

師父上人:以一小時為標準,看狀況再因應?我們是很有彈性的。

宏哲師兄:百分之三百。

師父上人:不要像出去戶外那樣就好了,那個都五、六點就要起床了,操一整天,還要爬山。他們都累得要死,然後他們累得要死,忘記我這個也是肉體。晚上回來了,還要把人家操到一、兩點。一兩點他們回去,他們就很好睡了,因為累得要死,一定要拖到一、兩點,那眼睛就算要闔起來也要睜著,為什麼?因為要趕快充電充一充,整天的疲勞就消失了,就比較好睡了,人太疲勞不好睡。所以他們出去都很奸詐,都要利用我,以後活動如果都這樣,到最後換我不敢出去了!聽說什麼西藏,我昨天聽到誰在說要去西藏,你們又要準備去西藏喔?

麗雲師姐:思瑜她在講。

師父上人:他們那時候在講,安排,還說三、四月,天空正藍的時候。

麗雲師姐:過來她就一直忙,也沒和我連絡。

師父上人:這樣好啊!

麗雲師姐:她一直帶團。

師父上人:這樣好,她那時候不是要來請教事業,我就講了,她不是有說,我講一講,反正現在帶團好,你看跟你接觸的人忙賺錢忙到不行,不是很好嗎?要不然你要叫一個領隊導遊每天在台灣沒事做看電視嗎?一直帶團當然好。

師父上人:我是聽他們講的,西藏,你要去嗎?( 師父上人打趣的問豪霆師兄)

豪霆師兄:沒有,我不能去。

豪霆師兄繼續提問:師父,我上次去公園,看到人家在發海報說西藏密宗是不好的宗教,雙修什麼的,我覺得很納悶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

師父上人:聽說有的宗教都由好的演變成不好的,成之在人。所以古時候的人告訴我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是說密宗這兩字,或是淨宗,或是禪宗,跟這幾個招牌無關,跟那些人在運作有關。為什麼會演變?演變就是人的貪瞋癡,我用貪瞋癡去接觸一個正確的事情,最後也變錯誤。那個正確的事情也許是我的招牌,譬如說你們曾聽過一件事情叫「掛羊頭賣狗肉」,對不對?為什麼他要掛羊頭?有可能大家覺得羊肉好吃,但是可能那個時空,羊要養、要買、要花錢比較貴,它的成本較高,而他想說流浪狗四處都是,去外面抓就有,會比較便宜,所以賣狗肉。所以你看是狗還是羊的問題嗎?統統不是,是人心錯了。所以演變到現在也不是只有你講的那個密宗,這些包括所有的這些宗教裡面都有一些江湖術士,有一些神棍,騙財騙色等等,統統存在。這就是人心偏頗,演變到最後他要取他的利,他若沒有一個好的招牌,他沒辦法運用,滿足他的貪慾,所以他就要掛一個好的招牌。換言之,有可能密宗以前的招牌看起來是不錯的,對不對?修密當然是一個很高段的佛法,非常高級的佛法,當然我們講的是本質,不是你現在看到的琳瑯滿目的這些形式,我們不能因為這樣而對密宗產生一種偏頗的概念。所以學法的人,剛剛講的,學出「覺」嘛,覺就是智慧,你有智慧,你就自自然然有能力分辨,同樣一個體系裡面哪個是好的、哪個是不好的。不好的避開,我們取決好的來用就好了。

所以假設我們講密,雙修其實不是他們講的那一種方式。比如說道家很多是講陰陽調和,不了解不知道的他就誤解,就會被神棍拿去亂用,就好像男的跟女的做一種交合就叫做陰陽調和,其實不是。所有的這些宗教都有表法意義,它取這些調和、陰陽來比喻一件事情,你人生遇到的好事跟壞事,好的人事物跟不好的人事物,好的叫陽,不好的叫陰,要調和就是你都要能夠涵受接納它,這個人就陰陽調和、天人合一。

所以雙修為什麼雙?你看佛寺外面看似兩層,你進到大雄寶殿是一,所以它告訴你一多不二,那個雙的意思是這樣。所以有時候那個密宗的造像,一個菩薩男相抱著一個女的菩薩,它不是被扭曲的那一種修行法門,而是它告訴你是涵容萬物,就像道家講的陰陽調和的意思,而叫你不要有分別見,整個宇宙是一體。它是透過這樣的人分別兩個性別,所以最後就是用性別來講,就好像那天聽沈老師在講亞當、夏娃當年說什麼吃了蘋果,生起智慧,所以開始有這些分別,其實那個智慧也許叫聰明,不叫智慧。所以應該來講,是他吃了那個蘋果,生起了那些那些分別心,分別了嘛,本來我們沒有男跟女的分別,所以就沒那些問題,現在有分別出來就有那個貪欲,執著出來的時候,就有這些糾葛的問題。所以密宗那個神像的造像是要告訴你陰陽調和的事情,而不是那個男女關係的問題。因為佛菩薩本來無相,哪還有一個男跟女,你知道嗎?祂是一個終極的理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還會告訴你這些,用這樣的修行?沒辦法,就那些人他們要曲解它的意思,就有人要這樣認知,所以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就變成修成六道輪迴法去了,很可惜。沒辦法,他就沒遇到真正的「明心見性」、或契入三密法藏的導師,能夠把他引導成正確。就像說道教不是很多宮壇,有人說天人合一,要什麼陰陽調和,只要那些神棍,有女的有病痛,他就說一定要這樣才能解決。你哪裡知道眾生愚痴願意被騙,對不對?所以為什麼要學「覺」,就是讓我們學習智慧出來。

我們比較傾向教育,是師父跟弟子的關係,師父有天職義務教會弟子開智慧。宗教一般說教主跟信徒,好像信徒太多了,教主也沒什麼時間去教他們開智慧,所以這邊就有漏洞了。那麼一旦一個師父把學生教開智慧,學生有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哪個師父可以不如法?不如法馬上就被檢測出來了,就不理他了。所以不理他,當師父的就沒有騙他的機會。問題就來了,宗教如果沒有教育這一件事情,就會變成讓信徒愚痴,騙他,讓他變迷信,助長他的貪,跟他說:「你來我這邊滿足我,你就有功德」,騙他有功德可貪;或是助長他的畏懼心,威嚇他:「你如果沒來這邊,你會有多慘、多慘……」讓他心生畏懼心而不敢不來,才可以繼續騙他,最後就變本加利,予取予求了。錯誤的宗教是這樣子。你講的那種可能是變成這樣了,我覺得這個還是少數。

所以我們要覺悟。覺悟有智慧,就勝過聰明了。很多人有聰明沒智慧,他們倆個的差別是當中有分辨是非邪正能力的條件。有分辨是非邪正能力的聰明,就叫做智慧,所以你有分辨能力、了辨能力,你就不會被騙了。即便讓你遇到那些錯誤的宗教,因為你不會被騙,所以對你來講它也等於沒有,因為你根本不會讓他得逞,所以就沒那個結果。

你講的那個,有啊,包括前幾年不是有奧修體系講什麼譚崔修法,譚崔也不是那個講法,什麼雙修等等都導向那一部份去了。我們也覺得很納悶,為什麼這麼多愚痴的眾生?後來想一想可以理解,合理,因為現在沒有在教育,如來正法教育沒有,所以大家都在形式上。就別說什麼,光是供花供果就沒人教,很多虔誠的信徒天天在供花、供果,他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了,更何況那一個比較深層的,對不對?供果,是要給菩薩吃了嘴巴甜,今年過年給玉皇上帝稱讚我,叫玉皇上帝撥一些銀兩,叫財神爺送來給我,這樣就完全背道而馳,對不對?它是要讓你反省用的,因果不空,你要得善果,你就要種善因。這樣誰可以騙你,對不對?你來我這邊供養你才能得到善果,這樣講就騙不了你了,你已經知道你到處做善事,你本來就會得善果,跟我有什麼關係,對不對?就這回事。

所以人家在分那個傳單,就人家的事了,對不對?有人要這樣表演,有人要這樣造業,哪有辦法?所以學修到最後是自己的事情,透過這件事情也讓你了解,那你也迴向給他們吧!總是宇宙一體,沒有一個眾生應該墮落,而這還得靠我們知道的人,散發出一些能量,去把他們扶持上來。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遇到善的向他學習,你遇到惡的向他感恩,為什麼?他勸你不要變惡。所以從這個角度你就發現世間也沒什麼壞事,不管他們要怎樣亂來、雙修什麼的,和你又沒關係。他是來叫你不要那樣的,所以對你來講也是好事,你可以理解嗎?

豪霆師兄:了解。

師父上人:所以我們不要被騙。

豪霆師兄:好。

師父上人:會不會太晚了,大家?

師父上人:下次你們說十五?

學員:十五。

師父上人:十五,月圓啦。

學員:人團圓。

師父上人:期待諸位如月圓一樣,月亮代表分證佛,月圓代表圓滿佛,從月牙到月圓代表四十一位次,要去努力。所以月圓就提醒你們,你們要去想看看,了解如何變作月圓的佛。不然今天就先這樣,感謝!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525日 明覺法堂(台北)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Taipei, Taiwan 

on May 25th, 2014

 

2014年5月25日 明覺法堂 (台北)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1030525日,14:00~15:30

地點:太極藝術(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2)

紀錄組恭敬整理

 

有時候我也不知道大家為什麼要來學修?人是互動的,有一個學,有一個教,但是不一定大家都能夠得到好處,為什麼呢?因為基本的價值觀非常重要。你看我們現在社會形形色色的問題,包括現在新聞常報導的這些你們覺得很恐怖的事情,不斷在發生,你們住台北的有沒有更恐怖啊?我們來也是要坐捷運的啊,對不對?大家不要這麼恐怖。(按:這一場講座前不久,台北發生捷運殺人事件。)

首先,我們要去了解原因,有很多深層的原因,不是我們現在人從小到大,透過現在所謂學制的一個學習,乃至於我們現在的學術領域,有很多這些所謂的心理學、這些高度醫學、高度科學的一種學科的訓練,而能夠去明白理解的。不能理解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生命這一件事情若沒有徹底去明白它,我們對生命的現象就不容易去理解。所以,剛剛我那樣問你們大家,並不是在開玩笑,就是說,學修它的「為什麼」很重要!當然,有些同參比較早接觸我們,也聽我說過在學的過程,越少「為什麼」越好,而剛剛怎麼我又問大家「為什麼」呢?因為起始點很重要啊,也就是所謂的「價值觀」。

在學的過程,什麼時候「為什麼」越少越好呢?在接受的角度裡面。譬如說,你跟著一個佛菩薩學,乃至於現在坊間的老師,你要相信他,那樣,他講的你才能吸收,因為你願意接受。只要有「為什麼」,就談不上「接受」了!佛家講,菩薩最大的障礙是什麼?是「懷疑」。懷疑這一個事情的障礙有多嚴重呢?它會障礙到讓整個地球崩盤!但這一個深層的理路,是屬於「能量」跟「因果」的理路,現在的心理學是無法去探測的。而如果這些理路不了解,我們現在的社會現象,你們所講的這些恐怖現象等等,是無解的,它只會隨著時代的衍流,而越來越多!並不是表示台灣會很多啦,只是說它有一個潛在的爆發性因素。佛家講的那一個理解,就叫做「宇宙人生的真相」,當然這也是一個比較白話的用詞,佛家的術語叫「諸法實相」。

什麼叫「諸法實相」呢?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真理」。雖然我們常常也會說,我們要依著真理來過日子,可是並不知道什麼叫真理。「真理」兩個字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更淺顯的說,就是「人生跟宇宙的關係」。人生是我們自己,我們這個生命就叫「人生」;我們生活的環境就叫做「宇宙」。有的人想到宇宙就會想到什麼?太空,那些星雲、那些星系等等,其實那個也是;只是我們今天人類因為稍微遜了一點,所以我們活動的空間,我們生活的環境還達不到那邊。即便透過高度科學儀器可以探測得到,但是我們的能力還達不到。那麼你會說,如果那些地方達不到,怎麼會有你們講的外星人呢?對不對?外星人為什麼會被發現?那是他們來到了地球,他們有辦法從他們的星系來到這邊;換言之,能夠來到這邊的,基本上科技都比人類高。可是還有非常多科技比人類低的,你當然發現不到他們啊,因為人類的科技很低,所以沒辦法到別的星球去探測到;而科技比我們更低的,就更沒辦法從他們的星球跑來這裡,所以一層一層比較,這叫「宇宙」。

可是「宇宙」也不是這麼狹隘而已,我們現在會說宇宙是無量大,事實上沒有錯,可是佛家又有一個更精準的講法,叫做「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裡面有無數個宇宙,每一個宇宙都無量大,你看盡虛空,遍法界有多大!所以在《華嚴》的教法裡面,它也告訴我們了,徹徹底底的宇宙人生真相「小而無內,大而無外」,也就是說,大沒有再大,小沒有再小,可是它無量小,它無量大。它已經超越人間邏輯用詞,無法具體形容,這時候就變成必須要去「參」;若是要去研究,研究不出來。為什麼很多的社會現象,是沒有辦法透過「研究」去明白的?因為「研究」這一件事情有帶著「心意識」,也就是我們說的「執著心」、我們的「分別心」、跟我們的「妄想心」,這是有障礙的,這是所謂「妄」的世界。那麼依「妄」要去解「真」,了不可得;妄只能去了解妄的現象,它沒辦法理解到妄的本因層。

佛家在講的「理解」是所謂的「證」,證實到它,是真正的理解,退而求其次叫做「解悟」。一般能夠解悟也算不錯了,你了解是真的而不是假的。可是,我們現在世間人常會用著我們的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這三個我們用一個名詞來統括,也許大家比較好體會,叫做「經驗法值」。我們會依照我們的經驗法值,我們的知識常識去理解,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一件事情本身看到的深度是不足的,所以沒辦法發現到「真相」的意思。他可以去「知道」一些宇宙人生存在的現象,可是他沒辦法去「理解」到它的真相。只要你不理解真相,你哪裡能知道真正的原因出在哪裡,而能夠去轉化它、改變它?所以拉回到我們剛剛前面講的,為什麼要學?這叫做「價值觀」的問題。

如果學習成長這一件事情,對於我們的人生沒有任何幫助,我們來學習,便是一件愚笨的事情,你知道嗎?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即便世間法都強調「效率」,更何況是出世法,所謂的「覺悟的法」。如果覺悟的法是更懶散的,那我們還不如回到世間法,吃吃喝喝比較快,對不對?可是,真理的探索又不是一朝一夕就有辦法,不過對於上上根人而言,他偏偏又有辦法一念之間了透明白,它的關鍵就在於兩個字,叫做「放下」。所以佛家在在處處,其實也不只是佛家而已,所有宗教的典籍,你若深入到至極,統統是在叫你「放下」。

那麼它的初始點從哪裡呢?用一般的宗教來講,叫做「愛」!佛家為什麼不講「愛」?因為我們世間人有「經驗法值」,我剛剛講的執著心、分別心,所以我們對「愛」這一個字會有成見;好的也叫成見,不好的也叫成見。什麼是比較好的成見?是他還懂得付出,可是他當中有一個「我」,「我想要得到……」的這個意思;譬如說,我愛你是因為我想得到你,想得到你的什麼不一定,它有N種,也許我愛你,我希望得到「你對我好」,對不對?那裡面是不是還有個「我」?所以這一個愛裡面就帶著「情」。這個情,是因為「執著」產生的,所以在某個層面「執著」跟「感情用事」是同一件事情,只是深度不同的問題。這兩個字常常碰在一起,叫做「情執」,對不對?所以,當我們對待人事物的這個「情」重時,表示情執到了最深度,這一個情執的名稱也就是所謂的「貪」。學過佛的都知道三毒煩惱的病根,第一個字叫做「貪」,貪的最深度就是「情執」。

所以,現在時下很多的人,乃至於我們從小到大在學習的過程裡面,尤其是我們學藝術的人又更勝啊,更勝是更嚴重的意思,更有這個特色的意思。指哪一件事情更勝呢?指對於「情」這件事情,我們都會用一種讚賞的用語,叫做「純情」,有沒有?你們看連續劇那個愛情故事,大家不是最喜歡「純情」嗎?對不對!那麼你看,「情執」裡面加個「純」,就是純粹到不行的情執,你看有多嚴重,你懂嗎?換言之,如果從法界來講,你們了解的,有所謂的地獄,一直上來,到十法界上面的佛菩薩,「純情」就是在阿鼻地獄啊。因為你們知道,我們不能脫離六道輪迴的根就是「執著」,執著就是「情」啊,所以才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那個念「一」了,情就沒有。所以,有此凡情不留……,不留的意思就是說,做為一個學修者不在感情上用事,他完全理智。而這一個理智偏偏又涵容了所有自己的感性,這個感性不是情的意思。所以當有情執,我們生命的靈性就往下掉了,我們就越不容易了解到什麼叫「宇宙人生的真相」?因為我們有情識作用。

所以西方講「愛」,講到至極其實是不帶感情的愛,是沒有條件但書的愛。有條件但書的愛就叫做「情愛」,這個情愛依照佛家四個等級的慈悲來講,算是第一個等級,叫做「愛緣慈悲」。他也會對人家好,他也會對一隻狗好,當然我們要先把你們思惟拓寬一下,這個情愛不是只有這麼狹隘的男女關係。你對一隻狗你很捨不得,你也叫情的愛,因為你有情執的愛嘛。同樣的,如果你對這個面紙太捨不得了,這個也叫做一種情愛啊,只是對象不一樣而已。所以,你看我們一旦有這種生命狀態,是不是就會處處生煩惱?叫三毒煩惱的根。那麼,這一個情到了極處,就是執著到了極處的意思。

執著越淡薄的,生命狀態、靈性也就越提升,應該再講得比較精準的用詞,就是說你的靈魂就越自在。在假體裡面的那個你會比較接近真正的你的那個靈魂,所以你就會越自在。為什麼不講「靈性」呢?因為一旦到你真正是「靈性」的稱謂時,那時候表示你完全沒有執著的;一個完全沒有執著的人,他的靈魂這時候就叫做「靈性」了。所以,一般我們現在在講的「靈性」,都是坊間的說法;至於古師大德在講「靈性」的用詞,它的用意多數都是為著鼓勵我們這些薄地凡夫,例如說「你靈性會昇華啊」,「你靈性很高尚啊」。我們聽了,受到鼓舞了,才會「嗯!好,這樣我要學」,對不對?如果他說「你只是靈魂會好一點,而靈性不會有喔!」這樣你就不想學了。

所以我們在在處處對世界,不管是名詞、文字、人、事、物,統統有這一個成見、執著,那麼有成見、執著,我們就看不清楚真相了。所以,如果是用著這樣的態度去理解現在的整個社會,沒有一件事情是可以如我們意的,也就沒有一個辦法能夠去改善的。因此,有時候聽到很多名嘴在講,都各自提出一套說詞,但好像從來也沒有看到一個名嘴說「我這一輩子沒煩惱」。佛家講「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也就是說,你本身沒有證實到,你就沒辦法真正去理解到,好比說我們沒有親口喝到茶,我們是沒辦法透過人家的形容,來理解這一杯茶到底是什麼味道的意思。這還是一個比喻,而現在的人即便真正喝到了,他還是有點不知道什麼味道啊,為什麼?「情識」會障礙住我們真正敏銳的感知能力。

所以,佛家真正叫我們用著覺悟的生命狀態去運作就是,「覺悟」就是極度的理智,真正的理智那一種。而真正的理智,不是我們一般世俗有成見認知的理智,認為理智是冷冰冰的,不是那樣。「真正的理智」就是凡事恰到好處,凡事都是真的,也就是回到了所謂的「本性」的運作了,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我們是這一個本性迷惑了,迷惑之後產生了「心現識變」的世界。「心」產生了,心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術語「阿賴耶」,「阿賴耶識」大家不好懂,它是第八意識,以比較好懂的比喻,就是我們生命的「總硬碟」。你生命的所有造作都存在這裡面,你所有的軟體,業因種子都存在這裡面。一旦你遇到各式各樣狀況的機緣,你就會從這個總資料庫裡面拉出那一個軟體來運作,那麼這個軟體運作的熟練度,就是看你的執著跟分別的運作程度。

所以「心現」出來的世界,是無念的,是好的,現出來而已。可是依識,依情識作用去運作它,那個熟練度開始運作,就變質了,開始變成了什麼?開始變成了這個「方便有餘土」跟「凡聖同居土」;也就是我們這個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跟六道輪迴。本來「心現」出來只是一個完全沒有是非好壞、一個極度清淨的世界,叫「實報莊嚴土」。可是經過這一個「識」的演變,執著心跟分別心造作的時候,越深度它就越往下沉了;這時候就會把「靈性」這件事情轉變成「靈魂」,然後靈魂在六道輪迴裡面運作,所以我們的感受都是這個靈魂的作用。所以,一個人的快樂與否、痛苦與否,跟外在的人事物無關,跟你內在的這一個靈魂的自我認知有關。所以為什麼叫做「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是這一個心,就是講「心識」的意思。所以,當我們用著這樣的理解,世界上當然就無有一事可以讓你如意的。假設會有一點點如意,它也是苦,那只是不如意稍微暫停一下而已,所以那也不是真正的如意。 

所以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花時間去學習成長的原因,而且這一個學習成長要有一個很清楚明確的方向,叫做「覺悟」、「覺醒」,智慧圓滿的意思,回歸我們真性、本性的意思。如果不是這一個方向的學習,而只是世間的造化、造作,那麼我們該怎麼痛苦還是會怎麼痛苦,用佛家的一個理解叫做「隨業流轉」,我們會依著我們造作的能量體,來變現出我們生活上的訊息、物質。所以剛剛講到這個社會有一些恐怖的事情,而那些恐怖的事情是怎麼產生的?都是我們「心現識變」出來的。因此,你想要真正解決它,不是從外在的一個制度要怎麼去設置?法律要怎麼樣嚴苛?或者,只是浮面的講說我們要多花一點心關懷。我相信沒有一個父母不關懷子弟的,對不對?可是我們要怎麼做到正確的關懷,這就是大智慧了,對不對?

剛剛講到那一段就是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用著我們的愛,帶著「情」的這個愛,尤其最怕的是「純情」的這個態度,去關懷我們的子弟時,就會完蛋。因為我們純情的愛是處處成見的,我們自己被蒙昧在裡面而不自知,這樣一定會產生錯誤的結果。所以,這時候我們要先怎麼樣做?就是訓練自己,學修成長,去明白到底「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我們人生存在的價值意義是什麼?我們的宇宙是怎麼產生的?宇宙裡面包括人事物,講宇宙太大,有的人會說宇宙關乎我什麼事?我這一輩子也不想坐太空梭,也花不起那個錢去坐太空梭。那順便提一下,如果是坐太空梭,就表示我們的生命狀態是很低等的,你懂嗎?有學過法的都知道,不要說佛菩薩,說天神就好了,人家也不用工具啊。

所以,你們從這一個角度去看那些名嘴,你們就會有很精準的判斷力了,名嘴講的那些外星人都不是神。因為外星人還要駕個機器,只要還須使用工具的都叫「人」,所以,在佛法叫做「人道」,也都叫「人」,只是他是哪一個等級的人有所不同而已,他都叫「人道」、「人」。因此,只要是神,祂不用工具,祂也不需要太空梭,因此不用工具也不需要錢,你懂嗎?錢這個事情在那邊是失效的。所以,我們在這邊努力賺錢,想搬一大堆錢去,希望來生可以做比較有錢的天神,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聰明的人是善於把自己賺的錢的心意轉成「能量」,而能量是可以來來去去的。假設你下輩子能量比較低一點好了,想轉去跟玉皇上帝做同事、做同胞的話,玉皇上帝的世界是忉利天,銀河系的天主,你想去祂那邊,你不要笨到現在拚命在銀行存錢,然後想要提款過去,因為銀行的錢是寄不過去的,因為它在不同維次空間。那麼,我們就要把我們的好能量轉化,也就是說,我們與其花心思想要賺一點錢,不如多花心思去行「十善業道」,十善上品跟五戒是忉利天那邊的條件。我們人這樣運作、這樣想會產生這個能量,而這個能量就是可以讓你在那邊存很多錢的能量,當然那邊不用錢,我是用錢做比喻。存在那邊會讓你兌現出那邊受用的這些「訊息」、「物質」,那是精神世界跟物質世界的一個總體的本源,所以必須要去努力這一件事情。

如果你有辦法這樣去到那邊,那麼地球這些恐怖的事情,對你還存不存在?不存在。你說那邊會不會有恐怖的事情?不會。那邊不會有地球這麼恐怖的事情,因為那邊的人比我們更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知道哪種事情是對他們自己不好、對眾生不好,他不會去做。當然,相對於佛菩薩的高深,他們還是有盲點,所以是這麼一層一層上去。拉回來我們人道來說,至少就是我們要過得比較幸福美滿這一件事情。那麼學法,學修正確的生命成長理路,它等於可以讓我們得到真正的、我們喜歡的幸福美滿的人生,因為因果不空啊。所以這麼一來,真正的學修這一件事情就非常重要了。我們常常花很多時間去運作一個生命成長的事情,可是常常得不到如意這件事情,那表示不是我們認知的對象錯了,就是我們自己的努力錯了,努力包括心態,包括精進度。所以老祖宗講「四事因緣」非常重要,就是「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跟「增上緣」。

什麼叫「親因緣」?親因緣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本體,就是我們剛講的那個資料庫,那一個檔案,那一個硬碟裡面,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一樣多的軟體。換言之,我們每一個人成長圓滿度機會都均等,對不對?可是,有時候你不一定可以遇到好的因緣,也就是說不一定遇到好的教授,來教你怎麼樣去使用那個軟體。好比你們有些玩電腦的,在學習使用軟體時,有的人是自己翻書的,但有些書又看不懂啊,看不懂又很煩,煩的時候怎麼辦?要休閒一下,就來玩遊戲好了,一玩,那個遊戲的軟體又灌輸到你生命的本體了。

因此,「所緣緣」也很重要,我們用「教授」來方便做個比喻,所謂的這個教授是指有辦法教育你的人。而「所緣緣」就是你遇到什麼樣的教授?我們用層級來講,要看他是小學老師、國中老師、高中老師還是大學教授?那麼他才有辦法教你達到那個層級,是這個意思。當然層級越高的可以達到的目標越圓滿,如果我們的「所緣緣」能夠直接遇到一位覺悟的人,覺悟圓滿的人叫做「佛」,如果我們可以遇上「佛」來教我們,那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佛啊,對不對?因為覺悟這一件事情不是誰的專利,是我們一切眾生的什麼?本能的覺性,就叫做「覺悟」啊。只要我們有辦法遇到祂,我們就有辦法一條龍的學修,什麼叫「一條龍」?就是中間沒有斷層,我們可以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沒有斷層表示速度會比較快一點,會比較圓滿一點,就不會在那邊波折。好比有時候上到高中,然後被當掉了,對不對?然後又有波折,有時候退學、休學,然後幾年後又想到不行,我不能再過這樣的苦日子了,我一定要把那些好的軟體再調出來,這時候又想到要去找好老師、好教授。

這樣一來,你看是不是又花了很多時間,而你花了這些時間,並不是從你原來停的那一個立足點開始累積上去的,因為你空檔掉的學習時間,這些時間就會有非學習、反學習、反正向學習的訊息進來,其實它也叫做「學習」。也就是說,你空檔而沒有去學習正確的,等於你在學習錯誤的,而學習錯誤的又會讓你降下來。你哪裡有那麼多生命在那邊升,升快到了又降,降,降,又升又降!就像煮開水一樣,只要你那個火不持續煮到沸騰,水就開不了,我們現在的自來水好像不煮開沒人敢喝啦。所以有的人煮開水,煮到水裡冒出一點小泡沫了,就把火關掉了,有小泡沫大概八、九十度而已啊,這樣就等於沒有煮沸,你敢喝嗎?住台北的人可能沒感覺啦,住高雄的人還是不敢喝啊。你不敢喝,你又不再加溫,你關掉火了,它的溫度會停在八十幾度嗎?然後,你隔了一個禮拜再來開火,它會從八十幾度升上去嗎?不會嘛!所以它會退溫下來。

所以,學修成長就像這一件事情,只要你沒有一次就到達該到的位置,你中間都是進進退退的。只要退,隨著時間的推衍,你就會退到原點,差的還會退到冰點,冰點再要加溫,那時候是不是更累?所以,這就是很多學修者的感受,沒有一次到位,在一個進進退退過程裡面,他會覺得好累喔,怎麼第二次學比第一次還累?因為他有落差,這有對比,嚐到過甜頭的人再要去承受痛苦不容易,就好像老祖宗講的「由奢返儉難」;而「由儉入奢易」,是這一個理路啊。

所以,人的感受會有對比,而這一個對比的感受還是「妄」──妄見,也就是說我們剛剛前面講的,還是「情識作用」,還是分別、執著在作用;因為「妄」剎那生變,所以它不保險。因此,學修成長第一件事情就要認知到,我們是要學習怎麼去把錯誤(「妄」叫做錯誤)這件事情給化除掉,化除掉錯誤,就自然回到正確的。所以你不需要再去找一個「正確」,你知道嗎?因為你本來就是正確的,是因為你被太多錯誤給蓋住了,所以你的正確顯不出來。而這個蓋住的程度就是你的執著心,跟分別心的作用,越深的這個錯誤的灰塵積的就越厚,所以就要花越多的力氣去掃塵除垢。不過,只要你懂得前面講的那個理路,那個火不要關掉,你哪怕每天花一點點力氣就好,你也不必一次整個挖掉,只要每一天、每一天地做,有志者事竟成!你只要每一天不間斷往這個方向繼續,遲早有一天終會得到!

所以,為什麼古人叫著我們「但問耕耘,莫問收穫」?因為收穫本來就會有,你不需要花時間去問它,花時間去問它,叫浪費時間。你要把那些去求、去問的時間,趕快拿來用在「但問耕耘」這件事情上。所以,如果你是用這樣的思惟運作著你的人生,你的收穫一定會比一直問收穫的那一個人還快,一定是這樣子。那麼,接下來這一件事情,是為什麼我們講跟自己比而不跟別人比?因為每一個人過去生的立足點,跟來到這一輩子所謂的「所緣緣」不一樣。因為「所緣緣」不一樣,當然他的力道也會有所不同。

剛剛前面還有講到一個「增上緣」跟「無間緣」。那麼,我們先講「增上緣」,「增上緣」就是我們所遇到的而能夠幫助我們提升的這一個機會條件,它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件物或事。譬如說,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能依「返聞聞自性」而成道?那就是祂的「增上緣」隨時隨處都有,對不對!祂看到的所有人事物,都反芻回來,反躬自省,所以所有的人事物都是祂的「增上緣」。我們一般人不會這樣,如果對我們好的,我們以為是幫助我們提升的,叫「增上緣」;而對我們不好的,我們以為是來折損我們的,所以它不叫「增上緣」,就叫它「逆緣」、「孽緣」。

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態度,他就很難遇到真正的「增上緣」,為什麼?因為他會迷戀在好的。那本來是幫助我們提升的,他覺得太好了,他迷戀了,而這個迷戀是錯誤的價值觀,所以反而會使他停滯,乃至於往下降。所以,本來是增上的,反而變成「增逆上緣」,有這種名詞嗎?人家是「逆增上緣」,對不對?而這裡變成「增逆下緣」,很冤枉啊!遇到不好的,當然起瞋恨、負面的心境,而一旦起了負面心境,我們的靈性、靈魂就往下降了,那個「執著見」又增強了。所以,這樣一個人在學修成長的路徑裡面,是很難得到真正的幸福感,有真正好的感受。

像觀世音菩薩的「返聞聞自性」那樣的功夫畢竟是高,我們降到人間法來講,叫做「反躬自省」,人間尚且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對不對!如果能降到這邊,這個人隨時隨處還是有「增上緣」的氣味,他遇到好的,感恩,他也不迷戀,他也不執著它,感恩!遇到好的,他加個感恩!感恩又是好的,好上加好,所以他不間斷這樣做,越多好的事情他就越往上提升。那麼,遇到不好的呢?還是感恩!為什麼他會感恩?因為他明理啊。這時候我們就要提到前面講的那個「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如果不了解這一段,我們人是無法真正體會到「真正的好」這一件事情。

為什麼當我們遇到不好的人事物,有的人會感恩?而有的人就是氣憤?這個關鍵就是在於「明白與否」而已。因為有學過佛的就知道「業力」這一種東西,有「業障」,所以才要去「消業」嘛。在道法的,常聽到有人去「卸因果」,交了很多錢,然後去卸除一條因果。我聽說好像南部的一些學員,之前也都曾去卸過因果。好像卸一條因果就要15萬的樣子!我一聽15萬,說「喔!你家真有錢!」為什麼你知道嗎?因為只要我們有起心動念,都叫「業」,更何況「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有三百二十兆個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一彈指時間,五分之一秒,五分之一秒就有三百二十兆個念頭,一個念就一個業,你看看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有幾個念?我數學不好,你們回去學科學的算一下,下次來跟大家報告一下,一天總共有幾個「念」?而「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識」就是精神世界。所以,你五分之一秒就產生了三百二十兆個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你就活在這樣的世界裡頭,所以只要有起心動念就有這個,這個叫做「業」。所以,理論上,我們是無量業啊,那要消()到什麼時候?

我們前面講過的,如果你遇到好的人事物,你會起心動念好的嘛,所以它會產生好的形跟識,我們就容易迷戀其中。而我相信現在的人比較多是起不好的念,什麼叫不好的?我們說一個人很壞心叫不好,對不對?那如果這樣講大家壞心,我們的人身安全就會比較有顧慮,因為大家不喜歡,不喜歡就會起瞋恨。所以「不好」要從廣義上來講,什麼叫「不好的念」?就是你會煩惱、憂慮、牽掛,統統叫「不好」。在佛家中,只要你會煩惱、憂慮、牽掛,統統叫「惡」。那麼「善」是什麼?不煩惱、不憂慮、不牽掛,叫「善」。儒家還有加一個「至善」,對不對?至聖先師,至善之道,加個「至」表示什麼?完全不起心不動念,它超越輪迴了。

佛家常常加個「善」,善男子、善女人,看經典時常會看到這個,善男子善女人聽聞後皆大歡喜,對不對?信受奉行就成道了,對不對?我們常常在看經的,都覺得再怎麼樣,我們也不是惡男子、惡女人啊,對不對?可是為什麼經本裡面的善男子善女人,統統得度了,我們還在這邊,對不對?你們有沒有過這種想法啊?很鬱悶對不對?這時候你們會不會回過頭來,認為釋迦牟尼佛騙人!因為我們認為我們也不邪惡啊,所以這就是定義的不同。因為經典上只要講「善男子」、「善女人」,加個「善」的這個,統統是指「十善業道」做圓滿的。就是身不造殺、盜、邪淫,口不造兩舌、惡語、綺語、妄語,意不造貪、瞋、癡,這十樣都不犯,做到圓滿了,這個叫做善男子、善女人。所以,有時候我們看經就會誤解了,我們都會認為我也是善男子、善女人,錯了。所以「世間的善」是有「對法」的,而「出世間的善」是什麼?是「對法沒有了」,你就叫做善了,那時候才算是起跑而已。

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我們這個人世間只要有一個「善」,理論上就會有一個「惡」對應,一般你們講的,只要有一個好人,有可能就會有個壞人。這時候,這一個好人的定義就不是那個善男子、善女人,而是我們一般情識認知的比較善良這種人。譬如說,某人他對我不錯啊,他也會樂善好施啊,捐錢啊,看到小狗也會拿東西給牠吃啊……,然後哪天你跟他有金錢的瓜葛時,他卻想殺掉你。所以這個就不是「純淨純善」,不是真正的那個善,這個是感情用事上的善。為什麼我會對一隻小狗好啊?古人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而現在人不一定,他先看看週邊,啊!有人來了,假裝對牠好一點,對不對?如果人走了,他就對小狗「你閃一邊,你閃一邊」,對不對?這個叫做有目的。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那個「愛緣慈悲」,即便他也會對牠好,可是他有所目的。

剛剛我們只是舉例一種對象,不是全部都這樣。他的目的對象不等,跟深淺不同這樣而已,換言之,只要「有目的」的,他就不是真正的所謂「純淨純善」了。所以,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是這個目的沒有了,他也會去行善的那一類,而他沒有所求,沒有求回饋,有這個標準才有辦法信受奉行,踴躍歡喜,對不對?然後聽到覺悟者講了一番話他就超越了,他就解悟、證悟、證果了,要這樣才有辦法。因此,我們就知道,讀經的第三個目的,是為「印證」故,所以要常常拿起來用,如果我們看完而發現我們沒有經上說的那些美好結果,表示我們有諸多缺失,你懂嗎?

所以「萬丈高樓平地起」,拉回來原點,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慢慢的去徹底明白它。要徹底明白它,一般只有上上根不需要,而上、中、下根以降的,統統要花時間,花一點心思。花心思、花時間就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你才有辦法。什麼叫「價值觀」?假設你有五百元,這裡有三個產品,都不錯,你會把那五百元拿去買的那一個,那一個就是你的價值觀。我是用錢比喻,如果把錢拿掉呢?這三個東西都不用錢,而你有同一個時間,你會把這個時間花在這三個東西的哪一個?那個就叫做「價值觀」。所以,我們的生命活在這個人世間,統統是「價值觀」在驅使。那麼,佛家講的比較高尚,說願力啦、發願啦、菩提心願啦,世間法講立志啊,這些還是價值觀裡面屬於正確的那一種;若講整個價值觀,則有些是錯誤的。價值觀是一個初始,當然佛家不是從這個角度講,佛家的價值觀前面還有一個「起心動念」,我們剛剛講的那個「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的那個「念」。可是那個「念」我們一般人不好懂,只要你沒有深入去學修,學「明白」,修「落實」,只要你沒有深入去做這兩件事情的人,你永遠沒有能力去理解什麼叫「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

很多人在讀《心經》,《心經》前面就講了「照見五蘊皆空」,那麼再前面那一句叫什麼?「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我們也背很多、也讀很多啊,也看過註解啊,可是「五蘊」是什麼?不知道!我們常說「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是什麼?不知道,對不對?四大假合,以為是這個。其實現在的科學家好說也幫我們提出一個比較好,而且大家可以具象理解的說明,這個「五蘊」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微中子」,科學家發現到的最小物質,那一個東西叫做「微中子」,再下去沒有了。所以,那個物質是假的,對不對?因為再下去會沒有,表示它是假的。

所以從原子,質子,電子…這樣一直下去,發現到微中子;而佛家的用詞叫做「極微之微」。極微之微應該有一個名相,一般你們講的叫做「一合相」,那一個基本單位,量子力學家發現的那個名詞叫「微中子」。那一個東西具足了色受想行識,而不是我們這個人具足了色受想行識。你每一個細胞中就不知道有幾個微中子,而你每一個細胞裡面,那個一個單位的微中子,都具足了色受想行識,這一個單位就叫做「五蘊」。那麼,祂照見了「五蘊皆空」,照見了原來微中子這個最基本粒子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它就空了。所以,如果你不是了解到這個,你就沒辦法去萬緣放下,成就無上道;因為你對人世間的任何人事物,一定還有執著。我這樣比喻講,剛剛反問諸位「五蘊」是什麼?你們都知道,「色受想行識」也都對啊。你們理解到這個,你們願意放下你這個身體嗎?既然「色受想行識」是假的,你願意不在乎你這個身體了嗎?不在乎這杯水,不在乎你生命的榮華富貴、得失成敗嗎?你還是不會的,因為你只是感受上去理解而已。可是,如果你理解到原來這整個宇宙中,我們所認知的物質根本是假的,真正認知那個微中子根本就不存在的時候,你就比較容易放下。你比較不會說被刀子割到[惜命命](台語,比喻愛惜不捨的意思),被刀子割到,微中子再恢復就好了,對不對?真是這樣子啊。

所以為什麼忍辱仙人被割截身體而能夠懷著感恩之心,去感恩歌利王,還發願未來成就無上道第一個度他,歌利王就是當年五比丘的憍陳如尊者,而忍辱仙人(釋迦牟尼佛前身)信守承諾。忍辱先人被割截身體,那叫做凌遲而死,「凌遲」不是一槍斃命,而是一塊肉一塊肉割,所以真正不怕死的是這種人。換言之,什麼人真正不怕死?慈悲至極的人真正不怕死。一般你們在電視看到一些人,說他不怕死什麼的,其實他內心是很恐懼,很怕死的,為什麼?因為只要有一個「我」存在,這一個人一定怕死,只要有一個「我所」,「我所」就是「我的」,後面加個什麼?我的東西、我的花、我的杯子、我的水,這個叫做「我所」,只要有這個東西的人,這個人一定怕死。那麼,也許他只是到了極處而蒙眛了,因為極度的貪瞋癡,就是極度的愚癡,愚癡是分辨不出來的,而不是真正坦然放下不怕死,所以這種人是極度的怕死。因此,電視也有很多無上道在裡面,你們不要只是知道恐怖而已,你要了解這整個佛菩薩示現是在教我們這些無上道,讓你清楚一般逞義氣、很勇猛也不怕死的人,其實他還是很怕死的,所以怕死的人在臨終的時候就往下掉了。

所以,為什麼歌利王割截釋迦牟尼佛前身忍辱仙人的時候,忍辱仙人不會往下掉?祂還能夠成就無上道,因為祂不怕死。為什麼會不怕死你們知道嗎?因為祂了透那個「五蘊皆空」,哪有生死?對不對!全是聚合的問題,是緣聚、緣生、緣滅的問題,祂知道祂的肉體是假體,所以你愛割,你割沒關係,雖然會痛一點,痛一點幫我消業,感恩啊!為什麼那樣對待衪,衪還會感恩?因為祂明白、明理,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祂的感恩心才會出來。我們現在的人,只是在所謂的理上知道應該要感恩這樣而已,對不對?所以,我們要時常沉浸在一種價值觀的薰陶、薰修。譬如說,剛剛講的那個煮開水,你不是用火在加溫,你就是讓氣溫在幫它降溫,對不對?所以在加溫的,就好比是有接觸學修、古聖先賢教育的人,他有機會加溫,不斷加溫,去理解本來做不到的、沒有很深刻認知的,而至少他也有知見上的理解。啊!對人要感恩,即便人家對你不好,你也要感恩人家,他至少有這個知見。有這個知見就像水溫加熱一度了,對不對?加到我剛剛講的,你真正做得到就是那一百度滾了,這整壺水可以喝了,到那個程度時,才是佛家講的「真正的明白」,真正的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因此,他必須要透過什麼?「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高度智慧!「波羅蜜」是什麼?就是「到家」!我們練武功,練到家了,很厲害的意思,那個「練家子」的意思,叫做「波羅蜜」,而「般若」就是智慧。換言之,「行」就是落實,就是運作的意思。「波羅蜜」有另外一個名詞叫做「到彼岸」,「到彼岸」也是「到家」的意思,就是說你做到圓滿的意思啊。哪一件事情做到圓滿?智慧!智慧開啟這件事情做到圓滿,這一個人才有辦法「照見五蘊皆空」,透徹明白了。前面那一句是稱謂,叫「觀自在菩薩」。學「觀音法門」的人,基本上有三個依循的經,就是你們熟悉的《普門品》跟《心經》,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所謂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在楞嚴會裡面有闡述。你們聽到那個音聲,「元和妙音」就是屬於這一個脈絡的。修「觀音法門」基本上有這三個可以去依循,那麼他必須要深入到「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他才有辦法「自在」。

所以,「觀」是什麼意思?「觀」就是離心意識,去體會你的人生,起「觀照」嘛。以白話解釋叫做「了解」的意思;了解什麼東西呢?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啊。你了解了,起觀照力,你才有辦法攝受住,就是稍微做到的意思。這時候我用「稍微做到」去比喻,你若不了解,你是做不到的,所以你了解,你會努力去做,若能稍微做到,這時候叫做「照住」。那麼「照住」的層級,基本上就是你們一般講的「三昧正受」,禪定!得禪定的最初始了,最初級的禪定了。那麼有這一個禪定功夫的人,他基本上超越輪迴了,那麼,超越輪迴就不用忐忑人間的恐怖了,你懂嗎?

「照住」而後能夠「照見」,「照見」就是了透了;前面「照住」只是稍微有一點功力而已,「照見」就了透了。照見的人基本上就已經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就是「法身大士」,就是我們剛講的那個「心現而已」的層級以上,可是祂不是妄心,祂是真心的。我們現在人,六道輪迴、四聖法界都在「識變」,只有在「識變」的世界才有不如意,在「心現」那一個地方沒有什麼不如意的。所以為什麼佛家講的這些經典,我隨便抽一本,不曉得為什麼講到《心經》,可能現在的人都很神經,所以要有《心經》來對治,不要這樣太神經,為什麼神經?就是「執著、分別、妄想」很重,就是照不見「五蘊皆空」,對不對?照不見五蘊皆空的前提,就是不「行深般若波羅蜜」,所以不能「觀自在」,要不然如果這兩句把握住,你們每一個人都是「觀自在菩薩」啊。

「菩薩」是什麼?「覺有情」,大道心凡夫,他的「凡夫」的義解是什麼?不是指我們這種薄地凡夫,而是指還未證得圓滿果位的;一般講還沒契入「實報莊嚴土」,契入「圓教初住」以上的,在這個前面的叫做「凡夫」,是這樣講。所以從這個角度,阿羅漢也叫凡夫,阿羅漢叫做「內凡」,叫做「高級凡夫」,高級一點,對不對?學佛要有那個志向,我們不要只當高級凡夫喔,不要聽到高級凡夫,認為不錯,比我們現在的低級凡夫還好,對不對?那還是凡夫!所以要有氣魄,「唯求做佛!」做佛就不是凡夫了,就成聖了,去做主了。所以,只有那一個生命狀態福報圓滿、智慧圓滿,你才有辦法去解決這所有人世間,乃至於世間所有的煩惱、憂慮、牽掛,要不然,六道輪迴無有一處是樂啊,所以才叫「六道統苦」啊。

剛剛講「阿羅漢」,阿羅漢還有偏空之苦、不能成就之苦。所以他的苦不是我們凡夫可以理解的,不是說他痛苦到極處,而我們沒辦法理解;而是他有那一種很細微的痛苦,因我們感知力太粗糙沒辦法理解。除非,我們有辦法很清楚的明白到,我們五分之一秒就閃了三百二十兆個念頭過去,好比三百二十兆個底片,這個是數位的,用數位的還很難比喻。以前的電影底片一秒鐘二十四格,而這個宇宙真相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也是假的,你說那個微中子,「五蘊」啊,是怎麼在那邊聚合?每一個相一張,所以是我們念頭的「相續相」,我們現在這樣是五分之一秒,而我再這樣動,又五分之一秒,那我就有三百二十兆個底片,投影成我這樣。現在這個理路大家也不難懂啊,有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很先進的那個3D投影,而我們現在這個就是非常3D的投影,你懂嗎?投影。因此,我們這個投影的數據是三百二十兆個,用光點來講好了,三百二十兆個光點凝聚成這樣,五分之一秒有三百二十兆個。所以,你看我們一天會有幾個底片?如果這是物質,你看這個地球不知道多汙染了?而那些汙染就是我們不好的念頭所投影出來的啊!

所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等於我們知道怎麼去改善人生,講低一點是這樣子,把人生改善成無上好。而如果我們不花時間去了解,我們會很難懂得跟很難接受,為什麼古聖先賢老是叫我們要「讓」?老是叫我們要「受辱不屈」、「受辱不怨」之類的,要「逆來順受」、要懂得「吃虧」啊,我們會沒辦法理解這一件事情的。如果不理解,你頂多就是帶著無奈的心、怨恨的心、鬱卒的心去做這一件事情。而你看,當你帶著無奈、怨恨、鬱卒的心,那麼你的那個五分之一秒又在無奈、怨恨、鬱卒之中,你用著這樣不間斷在產生無奈怨恨的這個精神世界跟物質世界,希望能夠消掉你原來錯誤的這個行為,了不可得,你要運作到什麼時候?

所以學修成長要得到生活幸福美滿,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去「明白」。一旦這個人明白了,就叫「覺悟」,覺悟了他就不會做錯誤的生命行為了,就不會了,所以這時候就叫做「識得一,萬事畢」。這一件事情你得到了,你整個人生畢業了,你整個生命狀態畢業了。可是一般非上上根人,很難聽到一句話就豁然開朗、開悟,《維摩詰經》裡面講的「及時豁然,還得本心」,一般禪宗講的「頓悟」。而在頓悟之前也是要累積相當深厚的「漸次」,好比不間斷不間斷加溫。所以,我們再拿剛剛那個火跟水壺來講,你最後看到的那一百度,是不是最後一剎那,它瞬間變一百度的?不是嘛!它也是從前面常溫累積到那一百度的,它也沒有空過啊。那麼,我們不能只是去嚮往跟羨慕人家最後的那一個剎那,好像根基比較高。你要了解,所有的天才都是九十九分努力出來的,那麼也有現在的天才,他是過去九十九分努力的;有未來的天才,未來天才是從現在開始九十九分努力,所以人人都有機會。

這也就是學佛的一個基本概念,如果沒有這一個基本概念,我們就容易進入、墮到所謂的「宗教的迷失」,就會把佛教當作是宗教,而以現在錯誤的宗教觀來看待佛教了。如果是這樣看待,我們生生世世像這樣去接觸佛法是得不到利益的,而且常常還會有反效果,很不值得。所以,包括現在講的這一段也是「明白」,所以處處都是「明白」。那麼如果是這樣子去理解的人就知道我們為什麼學佛?你也就知道為什麼佛要出現人間。所謂「佛有一大事因緣而興出世,唯眾生迷惑、造業、受苦」,故佛來對眾生「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以令眾生得能入、悟佛之知見。」就是說,佛菩薩只有為一件事情來到人間,因為祂以前的同伴(我們都是祂以前的同伴,你懂嗎?)搞不好你們以前都跟釋迦牟尼佛一起上過課,跟著大自在王佛學修的時候,你坐在旁邊,對不對?現在人家成就無上道叫釋迦牟尼佛,我們還在這邊做薄地凡夫,很可憐。

祂努力成就了,我們還是過著昏昏昧昧的;祂覺悟了,然後祂說:感念啊,以前的那些同參,雖然也生生世世做過我的弟子,在弟子以前是同參啦,而現在做弟子。所以祂現在又倒駕慈航,為什麼?因為看到眾生迷失很痛苦,迷失、造業、痛苦嘛。迷失就會造業,迷失就「不覺」,不覺就會做錯事情;做錯事情,從身口意來,念頭想的、嘴巴講的、跟行為做的錯了。這個錯會產生錯誤的「能量」,我們剛剛講的,而「能量」會變現出「物質」、「訊息」,因此產生錯誤的「物質」、「訊息」,所以造成「業障」。有業障就不如意,不如意就痛苦;煩惱、憂慮、牽掛的總結叫做「痛苦」。痛苦了之後,就更沒有心思去理清楚,因此那個痛苦會加碼,那個知見錯誤也會更加碼,所以又更加迷惑。更加迷惑之後,就會更加造業,更加痛苦,這麼一件事情在不斷的循環,你們人間講「惡性循環」,這麼一件事情的深深淺淺,就叫做「六道輪迴」,苦啊!

祂感念於眾生如此,所以祂只是來這邊教著這些求出無期的苦難眾生們,明白這一件事情而已。明白什麼?明白本來就不是這樣啊,你那麼執著幹嘛?這些問題造業就是你的起心動念,有執著、有分別、有妄想產生的。所以祂來告訴你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要妄想!這個不要分別執著妄想卸除掉了之後,你就「覺悟」,你就變明白了,你的明白是跟祂一模一樣的。祂沒有的痛苦你都沒有,祂有的快樂你都有,所以那時候是「等無差別」。

所以,一個學修的人,如果要快速就是直接修「平等心」。「清淨心」證阿羅漢;平等呢?平等是菩薩,這一個平等是法身菩薩了,最後覺悟就是佛了。所以換言之,「覺悟」的基礎是「平等心」,「平等心」的基礎是「清淨心」,所以「清淨」是最低標。如果一個人生活上「心」不清淨,他就沒辦法平等,也就沒辦法覺悟的意思。所以我們要常常「自性觀」,所謂是「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你看「同一類」,一模一樣的意思,所以祂所有的好,我們統統有,祂所有的能力,我們也統統有;這時候你就能夠真正去幫助你現在感到不捨的世界了。「不捨」,我用比較廣義講,有的是對家庭的親子關係,有的對朋友,因為看到朋友墮落,有的是看到這個社會的現象啊,對不對?總之,這個總合,你要到那時候才有真正的能力去幫助;要不然,我們現在講幫助都是一種嚮往而已,你懂嗎?我們是沒有真正的能力可以幫助這個社會,因為我沒有覺悟。沒有覺悟的幫助,表面是做善事,可是沒有覺悟的起心動念會錯,而用錯誤的起心動念去做善事,它會有瑕疵,它還是惡,以高度佛法來講,它還是惡。

所以要幫助眾生,高竿的人是什麼?「自行」同時「化他」。那麼如果我們辦不到的話,我們會因為幫助眾生的同時,引來煩惱憂慮牽掛,我們這時候要稍微踩一下煞車。我們不要用高竿的人那一種模式,我們就用務實的這一種模式,就是先把自己調整好再說,這個不難理解。把自己調整成什麼呢?就是剛剛講的那個方向,先清淨,清淨就有能力了。什麼叫「真正的能力」?是當你遇到了這些錯誤的對象,你不會起心動念,你不會受他影響;如果是「我明明……你怎麼不要接受?」這樣,你就已經被影響了。所以,不受影響那時候叫做「隨緣隨分」;你遇到的,你伸出一個援手,若不行,不行笑一笑就好了,因緣不具足,那我繼續努力;努力不是去努力要他怎麼樣,而是努力讓自己趕快去成就「清淨」這件事情。隨著你清淨的功夫再深入,你平等了,哇!那時眾生就相當的有福報了,為什麼?因為那時候是法身大士了,「法身大士」是連妄想都沒有了,才有辦法平等啊!為什麼這時候不叫真正的「覺」?因為祂還有妄想的習氣還會障礙到一點點,可是這個障礙已不礙事,只是祂不像所謂的妙覺這麼圓滿,這麼光亮,這麼透晰,這是一個學修的路徑。

八萬四千法統統都是這一個路徑而已,所以不必執著在什麼法門的不同。真正會學修的,世出世間法是平等的,不是只講佛法裡面的八萬四千法平等,而是你跟所有的宗教,包括回教《可蘭經》,基督教的《聖經》,《玫瑰經》等等……,統統是平等的,乃至於《道經》、《道藏》等等,這些至少還是教善的;那麼再拓寬,如果真正你會修的,連世間的任何一個有為法,它都可以讓你成就無上道,差別只在於你會不會。所以基本上,我們學習成長的人先要有這一個包容的心量。可是,有這個心量同時也不能盲目,什麼都要,我們還得去慎選適合自己的,譬如說,什麼叫「適合自己」?你完全不理解的,你就不需要碰它;而你已經明白它的,你也這樣運作,但對眾生有傷害,你就不必去深入了。然後從生活當中有機緣知道一條理路,這不一定是在課堂上學的,你就去落實一條,你就在成長了。所以,像這樣一個人的成長就非常快速,加上你不明白的你可以去請教善知識,這是一個自主性。

還有一個叫做「無間緣」。剛剛前面講的「親因緣、所緣緣、增上緣」,還有一個「無間緣」啊。「無間緣」就是不間斷的意思,無間緣是在於自己,自己的精進努力叫做「無間緣」。所以,有很多眾生會潰敗在這一點上,對不對?他會「我都知道啊」,「功課很好啊,可是……」,「可是」都出來了,「但是……,沒辦法」,「但是」也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在這個時候要怎麼辦?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再去督促自己想辦法,想什麼辦法?自己若沒辦法,想辦法去「依眾靠眾」啊!自己一下子辦不到,想辦法少量多餐啊,這些辦法有N種的,那它也因人而異。所以,只要我們有這一個精進的動力,我們自己就真的會去想辦法,而你也就比較容易接受人家提供給你的改善方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就是又回到生生世世無量劫的輪迴眾生了。

所以剛剛我們講,菩薩最大的障礙是「疑」;另外一面是什麼?菩薩最大的善根就是「精進」。一個人為什麼會精進?「深信不疑」的人才會精進;我們會有怠惰的人,表示我們的總體性生命裡面有一個部分是踩煞車的。為什麼踩煞車?因為你「疑」,你懷疑,你疑惑,所以你會踩煞車停住。顯應在這整個社會的災難,「懷疑」就是讓地球板塊鬆動的一個主因。板塊鬆動到最大的障礙就是什麼?地層下陷啊!現在知道的那個亞特蘭提斯……等等這些地方,就是當時科技非常昌進,可是人心道德淪喪到了一個極處,而道德淪喪到一個極處表示什麼?大家對道德倫理因果的教育有懷疑,因此它才會淪喪,不相信它啊,所以你看就造成這些板塊的鬆動啊。

那你想想看,你們比較有在上網的,電視可能報得不是很多,我們現在從網路的訊息來看,現在的災難是不是比較容易理解到、看到?那現在的災難相對你們小時候來講,認知上是比較多還是少?很多,對不對!現在都有所謂的大自然災難,現在還有很多板塊鬆動的這一個部分;你看,包括這個北極融冰,大家知道溫度上升是「瞋恨」引發的,可是那一塊冰不見了,是不是疑心至極了?所以,「懷疑」是極度的「愚癡」。剛剛我們講極度的「貪欲」是什麼?「情執」!所以極度的「愚癡」叫做「懷疑」,懷疑到極度就是愚癡的極度。所以我們常常講說我們要勤修戒定慧,對社會有好處,而勤修戒定慧就是不要貪瞋癡,要卸除貪瞋癡,這要知道啊。

可是,我們常常知道這些理路,也希望這樣子去運作人生,但是我們卻常常用極度的貪瞋癡在過實質的人生,對不對?你常會說「啊!不要貪啦」,明明自己的情執好深,卻叫著人家不用貪啦,對不對?人家貪一塊錢兩塊錢,你就說「不要貪啦,大方一點」,卻不知道自己的情執很深;人家如果明理的話,他會笑你,你知道嗎?他會說「我不過貪兩塊錢,我情執還沒有你深,你叫我不要貪。」好比,極度貪的人叫小貪的人不要貪,就是那個意思啦。講到「懷疑」,一個人只是數學不太會算而已,被講「你怎麼那麼愚癡啊?」對不對?而講「你怎麼那麼愚癡」的人卻處處懷疑人家,「你昨天是不是跟誰出去啊?」這都叫「懷疑」。數學不會的人算是淺薄的愚癡,很淺;而卻被那個極度愚癡的人數落,你看,世間人都在攪和這種東西。

所以要改善這個社會、世界,第一關鍵就是「從自己做起」啊。那麼學教相長,教學相長,有兩個不同的層次。我們有些人喜歡把我們所知道的跟人家分享,好說叫做「法布施」。如果從這一個角度的人來講,應該自己要有一個深刻的警惕,這不是說我們學得很好,也不是我們有資格去教化別人,而是眾生給我們一個機會。這些眾生其實也是佛菩薩假裝來的,因為祂如果不假裝成眾生,你坐在這邊敢講嗎?不敢講,對不對!所以佛菩薩無盡慈悲,假裝、喬裝成眾生,笨笨的眾生,來給我們機會,讓我們可以用所學的,透過分享的角度,去修我們自己。分享是一個提醒,因為我們現在人有一個特質,就是很討厭人家嘮叨啊,對不對?嘮叨久了就反感啊。

所以,為什麼佛教的寺院裡面常常有這些佛像?那是高度的表法工具啊。我們好像很少看到去佛寺的人、在那邊頂禮的人,會討厭那一個佛像的。佛像這樣坐著,你們頂禮後不會說「嗯,也都不會講話,不知道在驕傲什麼?」「求它,它也不和我講半句話」,你們不會這樣說,你知道嗎?可是,當你們去請教某些老師,他一直跟你講,提醒,再三提醒,你反而會討厭他,你懂嗎?可是他比起那個佛像,反而跟你講得清楚,你懂嗎?包括理論、方法、方向、教、理、行、果統統解釋,還帶表演做給你看,對不對?但是你反而會討厭他,討厭得要死啊!人有劣根性,這個叫做貪瞋癡的運作啊!佛像真的是這樣,所以以後我們也學一下佛像,只要坐著就好了,都不用講話,對不對?然後他就一直在那邊求那個什麼的,求求求,然後自討沒趣了回去,卻反而說「喔!我好感恩喔!」在顛倒夢想的世界,眾生就是這樣子啊。所以,「講」不僅是「站講台」的意思而已;真正所謂「站講台」,是包含我們生活當中,你跟你的朋友在交流,這個都是;乃至於你對一隻狗講也是,不要以為對一隻狗講,而認為那個人是神經病。

最近我們常常跟我們的狗開會,你知道嗎?最近,南部觀止教室又來了一隻小阿金。阿金你們知道的,對不對?阿金是大隻的,而小阿金跟牠長得很像。這是有一次,我跟小妍老師去山上散步,結果從山上就跑下來一隻狗,一隻混種的狗;牠原本是跟著一對登山客一起這樣走下來的,到中途的一個亭子時,牠就走過來。因為小妍老師很愛小動物,對小動物也都很好,但當時沒有東西可以給牠吃啊,對不對?就跟牠講了幾句話,說:「哎呀!好可愛喔,要乖喔,要長大,要成長喔,要好好學佛啊。」結果講一講後,我們是要往上,而牠原本是往下的,結果牠就跟著我們了,一直走走走走。我們以為牠是有主人的,因為牠有戴著項圈,剛剛又跟在人家旁邊這樣一直走。所以我們以為剛剛走進涼亭的人是牠的主人,因此叫牠趕快回去啊、趕快回去啊,牠都不回去。我們就繼續走,不理牠,走上去到山頂的平台了,牠也跟我們到那邊喔。我說這隻狗怎麼這樣?然後就想,要不然給牠取個名字,你看那個狗多聰明,因為在壽山,不然就叫牠「阿壽」好了,叫牠「阿壽!阿壽!」牠在那邊亂跑,完全不理你喔。叫阿壽可能不喜歡,牠不喜歡,那個年輕的狗聽到「壽」,好像﹝老叩叩﹞(台語,指年齡很大的意思),不喜歡不喜歡。我說,要不然這個平台像柴山的那個雅座,就文雅一點也不錯,叫牠「雅座」好了,牠一樣蹦蹦跳跳的不理你,跑去那邊晃一下也不理你。牠會不會覺得太女性化了?對不對?算了算了,大概也不喜歡。我們又想說男人的那個魅力,而牠是男狗的魅力,對不對?然後就這樣「來來來,你叫善福。」牠就哈哈哈,就在那邊哈哈哈,就不跑了,就坐在那邊,然後耳朵、尾巴一直搖,好可愛這樣。我說:「好啦,善福,善福。」從此牠就叫「善福」。隨後不管牠怎麼跑,我們叫善福!牠就回來,這樣。然後我們就想說牠是山上的狗,對不對?我們就下山了,讓牠自己跑,想說到了山下,牠總要回去找他的主人了。結果,我們走到那個涼亭時,「怎麼都沒人?」都沒有人,狗還是一直跟、一直跟,當時我們還要承受很多的異樣眼光,你懂嗎?因為現在柴山的入山口,有一個大的公告,寫著「不准帶狗入山」,難怪沿路下來,大家都這樣看著我們,對不對?那你看,你如果是不了解真相的,你哪知道啊?對不對?後來,真的有一個「善心人士」口氣很差,我們走下來,他要走上來。

他說:這裡不能帶狗!

善心嘛,他好心提醒你嘛,而口氣真的差到不行。

我說:不是我們的。

他說:不是你們的,會跟你?

你怎麼解釋啊?我們是有口說不清啊,算了算了。那個善心人士他上去了,我們就下來了,善福就一直跟跟跟,跟到山下,我們要騎摩托車了,牠就跳上摩托車。然後到了觀止中心,進去裡面,比誰都像牠自己的家,真的是這樣子啊。你們都看過了,現在在那邊活得好好的。狗也有靈性啊,最近在開會,因為牠來時很沒有安全感,有時候都會好像……,怎麼會出現一隻阿金?有沒有?阿金都沒說「你怎麼來這裡?」善福對於阿金的存在,牠會很忐忑。然後,小妍老師很有靈性就把牠找來開會,「不行啊,要愛護阿金哥哥,對不對?」講講講,講到現在呢?真的啊,善福越來越愛護阿金了啊。所以,含靈蠢動皆有靈性,這是真的啊。

所以你只要有愛心,這個愛心就不是「情執」的那種愛心;如果是情執的,牠們就會計較了,對不對?所以「訊息」真的都是很敏銳的。所以,有時候常常跟同參在聊天,說你們看人家狗都會學、都會修了,而我們人不會,那就很窩囊了。所以,我們要善於從周邊的這些跟我們相遇的人事物裡面,去淬鍊出裡面的高度智慧。為什麼加個「跟我們」?佛家講「隨緣」,可是很多人對「隨緣」這兩個字不容易理解。「隨緣」就是你遇到的,你接觸到的,你不必攀緣去翻山越嶺。譬如說,我們眼前就有善福、阿金,對不對?你們聽完之後會不會想說「嗯!小妍老師這麼厲害,對不對?對兩隻狗這麼有愛心」,想到常常在電視上看到哈士奇、愛斯基摩人,對不對?那花個機票坐飛機去那個北極,然後叫「哈士奇們,來開個會。」這個叫做多此一舉啦。

所以,求法亦復如是,要珍惜眼前當下所知道、所意會到的,加個意會,是說你意會不到的就放下,放下當中沒有懷疑;意會不到是你可能有疑惑,疑惑在佛家叫做「疑情」。一個人有疑情,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所以,我們在理解這些佛學名詞的時候,要知道它的深義,深度的意義,意涵、義理,我們才不會依文解義。如果我們依文解義,不但三世佛冤,我們自己也冤枉了,對不對!所以這些不同的字,放在不同的地方,它有不同的意涵。善觀者,容易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再從「觀照般若」,從「觀行位」契入,到「相似即位」,到「分證即位」。當到了這一個「分證即位」,你就起「實相般若」了,就是真實的智慧起用。

一個人沒有到真實的智慧起用,他是沒辦法理解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所理解的統統是浮面、片面的。隨著他理解的深度,他這個「般若」的高度就越高、越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這一個邏輯大家不難懂。可是,萬丈高樓平地起,這還得從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去歷事練心。如果離開你們日常生活當中的訓練,我們前面講的,古人講的「逆來順受」、「吃虧是占便宜」這一類的話,你如果把它摒除於生活之外的話,你就真正得不到,你也就沒有機會去理解到什麼叫「宇宙人生的真相」了。換言之,你這一輩子註定的結果就是悲哀,是痛苦、不能解脫的意思,當然悲哀也有層級。一般人不能理解三界六道輪迴的解脫,起碼也要理解到一件事情,就是我對於現在活著的人生,我想要有一種自在感,那個自在就叫「解脫」,是不同名詞,而都想「解除一切煩惱」,對不對?脫離三界、十法界這是佛法上講的;那麼,我們勉為其難把這一句話降到世間法來講,就是「解除一切煩惱」。世間人是不是還是想要脫離一切苦難?要不要?還是想要啊!只是說,佛法講「脫離三界十法界」,它是講「究竟的苦難要脫離掉」,所以「離究竟苦,得真實樂」,是這一個意思。

那麼萬丈高樓平地起,要從我們現在活著的日子裡面,就要去轉化。我們現在的日子裡,如果沒有嗅得一點輕安、快樂,符合十善的這一個喜悅,我們也就沒辦法在未來世去到忉利天以上。如果我們這一輩子,這個煩惱、憂慮、牽掛,多來自於「貪念、貪欲」而不能滿足的話,我們大概可以肯定我們未來世要去鬼道了,以此類推。如果我們這一輩子,常常處在一種心緒的糾結,「糾結」就是「瞋恨」,對不對?糾結看到別人好,很忌妒;看到別人不好,很快樂,是這種狀態的話,我們大概可以預測,我們斷氣的時候是直下地獄的。另外一件事情是「愚癡」,如果我們處處都處在懷疑的世界裡頭,走到哪裡都疑東疑西,連不干我們的事的,我們也疑東疑西,我們大概可以推測我們下輩子肯定是畜生道了。聽好喔,畜生道不一定都可以像善福跟阿金,不一定有那麼幸運。牠們還可以修,修到胸前的腫瘤不見了、修到那個眼睛的腫瘤不見了!像阿金啊,都可以修啊。

剛剛漏掉一段,現在講到這個有修行成功的個案,可以多講一點。當時,善福就跟著我們走走走,走到山下了,從山下到平地又走了一小段路要去牽車,在這一段路上我們就看到地上一直有滴血,是善福一直流鼻血;牠可能爬上爬下太痛苦了,身體也不好,然後就一直滴血。而牠現在也不滴血了,你看,也沒有去看醫生,對啊!就是修行。所以兩隻狗都來做示現,你看多好!所以你們有身體欠安的也要加油,你們條件比狗好,畢竟是萬物之靈嘛,對不對!

我剛才出門,瑞騏來接我去坐車,牠們就被關在裡面,很想出來啊。剛剛那個門一打開的時候,你有看過那個電視在拍狗的慢動作,很高興的在跳,然後牠們會用耳朵這樣,有沒有?很浪漫的這樣飄飄飄,有沒有?就跑出來,很高興的。然後一出來還沒兜風到,就被叫:「進去!」因為我們要出門了,門要關起來,牠們就趴在那邊很沮喪。然後你看,牠們一等,就要等到……,今天南部有念佛會嗎?也不能等到那時候。所以等一下這邊課程結束,我要馬上趕回去了,趕回去照顧一下狗,對不對!你看,我好像也很不自在,這邊卡在這邊,那邊卡在那邊。可是換一個心境,佛法就是這樣,你在你的生活當中,你要用什麼態度去看啊。這邊工作結束,帶著歡喜心,回去面對兩隻狗,兩隻狗要好好做示現,要好好學修,統統好啊。 

所以,以前我常跟你們勉勵過,我們也是來還債的啊,對不對?大家都是來還債、報恩的,而且還要用著一個很開心的態度去還,對不對!假設我過去生沒有欠你們這一課,我為什麼要坐在這邊啊?對不對?現在的人常常是我欠你,而我還是很鬱卒,對不對?你們曾經有過還錢而很開心的嘛,對不對?當然鬱卒是錯誤的,還錢而還得很不開心叫「錯誤」。所以我們現在有學修就知道了,要還得很開心啊;那麼收你錢的人就會很開心。討錢的人也一樣,要不然討那麼久才還一點而已,如果你很開心,想「他還會還我錢,真好」,就這樣子啊,所以都在一念間而已,整部佛法就掌握一個字──「轉」。因此在你的生活當中沒有不能轉的事情,是你願不願意轉的問題。我們也可以說「累死了!現在來又要馬上趕回去,都不能等一下去喝個咖啡。」喝咖啡我們也不能空過呀,有跟我吃飯、喝過下午茶的都知道,比現在這裡更累啊,對啊,而「累」你也去體會它啊。所以,時時是好時,處處是好處,物物是好物,人人是好人啊,所以一念心轉,天下太平啊。

所以,恐怖的事情還有待你們能真正為這個社會去盡點心力,盡點心力不是在網上留言安慰,在那邊稱讚道好,不是這個。真正的為社會盡一點心力,是你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學修,把你們自己覺悟起來,你們就是一個正量,這一個正量不需要任何言語行為,只要你在的這個地方,方圓百里內不會有災難,這才是真正的學修。所以,從事過宗教行為的人都知道迴向,剛剛前面講的卸因果之類的,都是一種祈禱的模式。祈禱有沒有用?有!可是它再怎麼極度的有用也僅止於是治標,不治本。真正的想為整個宇宙、虛空法界,這當然不只是小小的地球乃至於台灣而已,要付出的心力就是「覺悟」起來。覺悟的力量不可思議,你覺悟起來之後,跟你有緣的一切眾生,他統統可以依著你而等量提升。那麼他相對於你來講,你就幫助到他了,你懂嗎?所以這是一個最究竟圓滿的;乃至於你覺悟了之後,你把維次空間轉化掉了,你的世界就沒有災難了。換言之,有的人說善福是不是得到加持?是只要跟你有緣也會在你的世界的,牠也會託你的福,託你的功德力照護加持,所以牠也沒有災難。所以,如果所有的人都這麼做,那麼這個力道是不是就太大了。

為什麼佛家一直非常深入在強調「六和敬」,它的原因在這邊;期望這個世間有一個六和敬的「和合僧團」出現,當然我們不能期待別人,我們要期待自己。四人為一眾,和合僧,「僧」是清淨無汙染的意思,跟出家在家無關。四個人,不管你是在家出家,共處一室生活,有那個機緣,哪怕是十分鐘一起生活,那十分鐘你們都秉持六和敬去彼此對待,彼此在那邊運作,這就是六和敬和合僧團的一個十分鐘的力量啊。你們如果將它變成是一個長期的運作,那麼這個社會就太有福報了。所以我們不能期待一切眾生來幫助我們,我們要自我勉勵能夠盡一點力,盡一點綿薄,把自己成就起來,只要成就的人跟成就的人放在一起,四個人,那也就是恆常的和合僧團。只要有這一個和合僧團,整個地球的災難,依現在來講,就可以大減百分之九十了,剩下的有一些定業我們不講。

所以你們在座,只要去發這個心跟落實,當然我們講「發心」都是講實質的願,不是空願,不是吃素四十九天要交換一個什麼的那一種。是真正期許勉勵自己,那從哪裡做起?從古聖先賢一直勉勵我們的一個最大的宗旨「讓」,讓盡天下,你就得盡天下,而其實也不是為了「得」,而是本然如是。

還剩下五分鐘不到,諸位有什麼疑惑?……,都沒有疑惑?資質優良啊。

小克師兄:師父上人好,剛剛 師父破題時有提到最近的事情,那我們也看到一些報導,大家都在找答案。學生也在這個事件看到一件事,譬如說,在奈及利亞有些女子學校被綁架,或者是韓國有船沉了,直到在台灣發生這些事,大家才開始緊張去找答案。那麼,我們也發現到,當我們直接殘殺一批螞蟻的時候,我們卻沒有感覺,所以我看到網路有一句話就是「我們也許都是鄭捷」。所以在這一句話裡面,讓人有一些憂心,也覺得是一個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想請 師父開示。

師父:我們都是什麼?

小克師兄:鄭捷!這位殺人犯。

師父:喔!鄭捷。

小克師兄:我們對其他的眾生並沒有平等觀。

師父:知事少時方為清淨,現在又知道一個名字,那就迴向給他吧,對不對?好!這些總而言之,就是來自「正確教育」的失落,就只有這樣子。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很努力,不求這整個世間的任何回饋,盡自己的綿薄,一直在這一條所謂學修的道路,成就自己跟教育。所謂的這個分享,是希望諸位也能夠在這個道途上去成就,原因就在這邊。因為只要這一個教育沒有,這個世界上像鄭捷這樣的人,會不斷的出現。

學修要有「正確的理論、方法」,現在的教育體制沒有這個啊。我們剛剛有講到「價值觀」,我們現在的價值觀嚴重扭曲了!我們以前常常做比喻,假設諸位你們有小孩,也聽說醫學系不錯,那麼你們會願意把小孩培養進醫學系讀書的目的是什麼?為了未來好賺錢,對不對?現在有人說醫生娘,你們希望為自己的女兒物色一個醫生來嫁,為什麼?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比較好啊,對不對?你看,都是這種價值觀啊。只要有這種價值觀,社會就不得安寧,你懂嗎?以前的人不是這樣,以前如果要把我的孩子送去讀醫學系,就是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能夠救濟天下的人!出來以後懸壺濟世都沒關係,有一餐沒一餐也沒關係,只要你這個人是對社會有價值,有正向價值意義的,我都完全支持。所以,古時候最値得人家尊重的兩個行業,這兩個行業表面看起來都很清貧,一個叫做「老師」,要不然怎麼會叫「窮秀才」?他不是真正的窮,他是取捨分明;另外,還有一個行業叫做「醫生」,「懸壺濟世」的,為什麼叫懸壺濟世?就是他都不定價的,就這兩個行業。

你看現在我們這兩個行業是紅牌的職業,因為好賺錢、有保障、福利多,對不對?是這樣。所以我才勸勉你們,你們只要在這邊有機會或有嚮往學習,也學了很久了,也有一些心得分享給別人,這兩個心態絕對不能有,包括兩句話:「近名利而不沾,明機巧而不用。」即便你有聰明智慧可以去巧取豪奪,而可以「溜」。「溜」你們聽得懂啦,溜來溜去,很聰明,可是不能去用它。接近了名利,你們要有正知正念,取捨分明,不該是你的,不拿。那你才有辦法完善自己,這是「正確教育」的根基,第一步。這一步只要沒有,就沒辦法,沒辦法做正確教育這件事情。那麼,只要這個世代沒有「正確教育」這一件事情,這個世代不可能會有幸福美滿的;而且這些罪業,這些犯法的事情、災難的事情,會不斷層出不窮。

所以恢復「正確的教育」,「正確」的意思就一般講古聖先賢的教育,中西不分,宗教也不分,只要是這些符合真理的教育,統統要去推行。可是,在這一個世代卻是最難推行的一個世代,對不對?因為「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一個錯誤的事情前面,必定有兩個關鍵,一個叫「因」,一個叫「緣」。好比說,你們講鄭捷這個事,過去本來就有這一個「種子」了,殺的種子(因)。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你們現在在座每個人都有,你們有沒有殺害過小動物?「殺」這件事,所以,你們都有種子,只是今天你們不一定有鄭捷的緣。他也許這個種子重一點,他的緣是什麼?「緣」就是你生活中接觸的。相對於種子(),「緣」就是水、肥料,假設他有殺人這一顆種子,那麼他又每天在接觸殺的概念,眼看的、耳聽的、鼻聞的、心想的,統統是殺的概念,這叫「緣」。你一直提供這個水跟肥料,你就一直在幫助這一個殺的種子成長。所以,一件事情發生了,不能只是說他玩網路遊戲導致的,不是只有這麼單純;可是沒有網路遊戲,也許他不會,你懂嗎?沒有這些殺的概念,它不會助長;就是說,你這顆不好的種子你不去澆水,你把它放在玻璃瓶裡面,它十年也不會發芽,那也安全,你懂嗎?

所以正確的學修必須要有「因」、「緣」的概念,那「果」不用講了,因為「果」會自然發生。那麼,它還有一個更深度的,就是過去生的因,換言之,被他殺的這四個人,跟他過去生也有因緣,對不對?可是,我們不能從這邊就認定殺人是理所當然,那就沒有慈悲心;而是任何人的關係,來到這輩子都是討債、還債、報恩、報怨,殺也是,討命債。你們以前有深入佛學的,應該聽過一個故事。以前的安世高,安世高這一個高僧來到了東土,為什麼來?因為他有神通,他知道他過去生以前殺過人,他不是故意殺的,雖是誤殺,但你還是要被殺啊,你懂嘛,所以因果很可怕,很嚴重啊,它沒有漏洞,法律還有漏洞。所以他有神通,他來到東土是為了還命債的,如果你們知道你過去生殺了一個人,你要不要去還命債?多數人不願意,因為我們沒有他的道。換言之,剛剛前面那一堂課講的,我們沒有理解到他的深度,因此他願意,他希望趕快還一還沒事了啊,所以剛剛為什麼講忍辱仙人被割,還感恩。

他來到東土後,他知道有一個人在某某時空會來殺他,他事先還特地交代了鄉里民,說什麼時候有一個人會殺掉他,請鄉里民慈悲對他,不要報衙門抓他,因為是我過去生曾誤殺他,我該還他,這樣子。剛剛是不是有講,只有誰不怕死?就是明白宇宙真理的人不怕死。所以,安世高他是一個有修行道行的人,他可以坦然,他被那個人殺了之後,他就了結這個願,重點是他「不起心不動念」,所以抵銷了,所以他的道業大幅前進了。所以他不必在人道裡了,他被擠上去什麼?天道,乃至於成就的這一條路徑上,這個就有一個「因果」的層面。我們現在的人,沒有人像安世高的修行的,一般講「修養」那麼好;我們會怨,所以這時候怎麼辦?這時候就要趕快避開惡緣,對不對?種善因,這樣子。會殺的人,平常也要教育他避惡緣、種善因;會被殺的人也要平常去種善因、避惡緣啊。怎麼避?像這個他不會避啊,沒辦法避的意思啊,那麼從生活環境來說,有很多的是非場所你不要常去,這是一種避,除非你都避到不行,最後你還是遭遇到這樣的狀況,那就「定業不可轉」。為什麼「定業不可轉」?因為你沒有學修啊,所以你就是老祖宗講的「隨業流轉」啊,你過去生遭受怎麼樣,你這輩子就是怎麼樣,對不對!

我們今天去菜市場買什麼飯回來,我們這一餐就吃什麼飯,對不對!因為你只有這個,譬如說,我只有滷肉飯,我今天哪裡有牛排可以吃?沒有啊,除非你再去補足牛排。那麼,我不想吃滷肉飯,我想吃牛排,我要改變,這一段叫做「學習」。我用比喻,「學習」你辦到了,就有牛排了,你就不必再吃滷肉飯了,是這一件事,而我們的生命體系就像這樣,因此,要怎麼改變就很重要了。那麼,我們也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學修,在「共業」中去拉出「別業」來,「共業」就是共同的造作,你一定要受的,所以「功」、「過」是不能相抵的,可是你卻可以在成就無上道的時候,不用受了,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緣」了,你遇不到了,但是要成就無上道才可以啊,至少也要脫離六道輪迴才有辦法。只要還在六道輪迴裡,你統統逃不掉的,今天你有可能在捷運被殺,明天你可能在餓鬼道被殺。你可能在人間殺人,你死了去餓鬼道,而你在人道的那一個仇人,他也許死掉也去餓鬼道,你們又碰在一起,他就在餓鬼道殺你。

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啊!也許我們兩個過去是狗啊,我們相互碰到就汪汪汪,在那邊互相糾葛;現在我們投胎做人,我們彼此遇到,就會莫名其妙特別討厭彼此,你找不出理由,這叫做「業因果報」。可是不能因為這樣,我們就認為這是過去生的因果,所以我討厭你有什麼不對?不能這樣!因為這樣子叫做「生生世世沒完沒了的冤冤相報」,你懂嗎?所以,一個覺悟的人他就可以脫離,雖然我們過去生彼此討厭,這一輩子因為我有學修,所以我知道不應該討厭你了。因此,你的討厭來到我這邊就停止,不再為我討厭你加碼了。所以也許你沒有修,你對我討厭,而我不討厭你,所以來到我這邊就化解掉了,就這一件事情啊。

就像安世高他被殺了,他還是歡喜啊,接受啊,對不對?好,如果他又糾結,那他下輩子又要去殺那一個人,就沒完沒了,這個惡業就會加碼。有的是彼此沒有這個因果,譬如說六祖惠能,有人要去暗殺他,他先準備了好像六兩錢,將六兩銀子放在桌上,然後晚上在房間等,也不睡覺,結果有一個刺客跳進來要殺他!一般人會趕快逃走,對不對?六祖不逃啊,他在刺客還沒揮刀的時候,他說:「你要殺我?」他就把脖子伸出去給他砍,結果這一個人看到,心想「怎麼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這一個人揮三下,砍不到,刀子掉下去,他慌掉了,「怎麼會這樣?」六祖都沒有防衛,任由他揮刀就是殺不到,結果六祖惠能就抬起頭來說:「我過去生欠你錢,沒欠你命,桌上六兩是欠你的錢,趕快拿走,你趕快逃。」真是這樣啊。為什麼叫他趕快逃?「要不然,你被我們寺院這些徒眾知道,你會被追殺,換成你被追殺,所以趕快逃。等到你躲一陣子,有機緣,你再遇到我,願意的話,來學,我度你,這樣。」他感恩六祖,趕快六兩拿著就逃了,對不對!但有點不上道,譬如說,要是我們有學的,我們會說:「不用還了,不用還了。」對不對?所以,你若沒有欠他命,他就殺不了你,你懂嗎?

杜順和尚當年在他的禪堂打坐時,杜順和尚是華嚴宗的開山祖師,唐朝的人。一次,有一個信徒經過,然後很熱心編了一雙新的草鞋要送他,然後看一看,看到法師入定,不好打擾,他就把鞋子掛在他的門口。當時是兵荒馬亂的時代,後來隔了一年,信徒看到鞋子還在那邊,問說「法師你怎麼沒有收起來?」杜順和尚說「唉呀,擔心什麼?我過去又沒犯盜業,誰會偷我的東西?」就是這麼一回事啊。所以明白的人,他就活得坦蕩自在,死也死得坦蕩,就這樣子啊。所以,死也死得坦蕩的人,他怎麼會有什麼糾結呢?

這一個理太深,世間人不容易了解;可是學修的人,為什麼比世間人還幸福?就是因為他的層次拉高了,他有辦法真正改變命運,不用活在忐忑的世界,還要拿什麼去對抗什麼的,不用,你懂嗎。所以,各有各的理路,這個細說不盡啊!整部佛法都在講這個啊,你懂嗎?所以最終結,當你腦子裝了太多,就想不起來,對不對?思考會互相觸電;其實只要回歸什麼都布施、都讓啊,我剛剛講的,「讓盡天下!」你懂為什麼也讓,你不懂也讓,讓到最後,你也就懂為什麼了。懂了之後,你心平了,那時候,你就契入佛道了。

釋迦牟尼佛也示現過跟「殺」有關的事,譬如提婆達多不是想要殺祂、害祂嗎?事情是,佛陀每天都要經過那一條路,旁邊好像跟著阿難尊者,對不對?結果,提婆達多把石頭推下來了,被韋馱菩薩用金剛杵擊破,而釋迦牟尼佛還是一樣走走走,啪!腳被小石頭砸到流血,阿難則「唉喲!」(趕緊避走)。兩者的差別就在這邊,一個是佛,一個是羅漢,了解的深度不一樣,所以態度不一樣,對不對!因為我如果該死,那麼感恩提婆達多,這時候讓我藉著這個因緣去成就無上道;如果是念佛的人發願的,就趕快去往生了!哪裡還會在那裡擔心說「阿彌陀佛怎麼不趕快來接我?」對不對?「接他」,表示他在人生沒了,他要走了,對不對?要離開這個肉體四大假合了;這樣在人間是不是定義為「死掉」?本來還苦無死掉的機會,你懂嗎?阿難尊者為什麼這樣走避,不用啊!如果我不該死,它本來就砸不到我,我怕什麼?每天我該做的事就去做,所以「活在當下」!修佛的人就是這樣啊!他並不是消極的在那邊等,他還是在做那個該做的;該做的做了,其他的就沒有他的事了,你懂嗎?所以這些例子要善於去體會,而不要落在對法裡面,只是一味慈悲。

最後就是說,談論也不過是談論啊,終究還是要拉回來我們自己,你要怎麼樣去完善比較對;期待是說,希望這一台捷運因為有我坐上去,就不會有事,懂嘛?當然不能是驕傲的那一種,這是期勉;不能說「我很厲害,我坐下……」,不能是這樣。因為言詞會有障礙啦,所以有時候要東講西講,這樣講可以明白嗎?

好啊,那先這樣了,最後還是音聲祝福諸位!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希望天下太平!感謝諸位!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727日 明覺法堂(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July 27th, 2014

 

2014年7月27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1030727日,20:30~22: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

紀錄組恭敬整理

 

珞晴師姐元和妙音唱頌

宏哲師兄元和妙音唱頌

瑞騏師兄元和妙音唱頌

 

我們說「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畢竟「了生死,出三界」這件事情跟我們所謂的「福邊影事」毫不相干。世間人在學習成長、修行的道途上總是錯解,把我們一般講的「福德」當做是「功德」來看待、來努力。所以,只要方向錯了,我們終其一生,乃至於終其生生世世,都得不到我們真正輕安自給的一種回歸自性的結果。「開悟」這件事情還是得靠「放下」,而不是往外去追逐、去索求、去貪圖。

那麼「福」貪得到嗎?貪得到!只要你用正確的方式去貪,它貪得到,一般我們講「布施是因,福德是果」!可是,「功德」這件事情就貪不到了,「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先去了解「功德」這件事情。什麼叫「功」、什麼叫「德」?就好像一個人在練功夫一樣,他在「功」法上的運作得力,最後得到一種結果叫做「德」。所以,「修功有德」叫功德,它不只是一個短淺的定義,在任何階段性都可以成立。比如我們說「內謙於己,外行化於人」,謙敬是「功」,而「滿招損,謙受益」,那個「益」就是一種「德」。從佛法的修學理論,就必須要依戒、定、慧三學,不能偏離這一個主軸,從這個角度來講,「修戒」是功,「得定」是德;再往上一著,「修定」是功,「開慧」是德!

學法,尤其是佛法來講,它終極目標就是要「開智慧」。早上跟幾位同參講,比如說一般我們講的修禪,大家會誤解修禪的目標就是「禪定」。事實上,這是搞錯了,禪定只是手段。一般我們講三昧、三摩提…等等,有諸多不同宗門教下的不一樣用詞,總之,這些都是過程中的一種手段和方法。善於掌握和運用這些手段、方法的人,他就容易得到最終結果叫做「開智慧」,開智慧就是「覺」,大覺是佛!所以才叫做佛法、佛教。

佛陀的教育在哪裡呢?「九法界」,意思就是說有一個叫做「九法界」的幻相世界。從地獄一直往上有六道,六道超越之後,有四聖法界,這些統統加起來叫「九法界」,也有人說十法界。其實百界千如,也不是只有這一個「十」而已,「十」是表法,有大的這一個界層,裡面又有無量無邊的小的界層,每一個界層都是一個完整,「一即一切」。要契入華嚴,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一即一切的概念不能忘記。像我們現在是人道,人道也有所謂人道裡的鬼道、人道裡的地獄道、人道裡的天道,你看,從九法界的切分來講,人是六道裡面的一個道次,裡面又重重無盡。人道裡有鬼道,這個人道裡的鬼道又有人道裡的鬼道的鬼道…,一直衍生,重重無盡的啊!

小而無內、大而無外,這些其實都是一種幻相,在《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麼誰能見得到如來?見諸相非相的人,他見得到如來。可是,「諸相非相」不好懂,用華嚴名詞比較好懂:這一個生命狀態已經去除「執著、分別、妄想」之心的人,他就能見「諸相非相」了,他就能回歸自我體性如來。那個菩提本來的清淨、本來的具足、本來的不動不搖、本來的能生萬法,這一個菩提即是自性,自性即是菩提。

我們現在修行的人不容易去契得這一個層面,大多修行人關心的是在我們生命、生活當中所熟悉的一些所求。比如說熟悉身體健康的問題;熟悉事業,一般講財物的問題;熟悉所謂煩惱、憂慮、牽掛的問題。(健康、財物)這一類還只是一種小的煩惱、憂慮、牽掛,換句話說,我們生活當中的不滿足、不如意,這些事情是小的煩惱、憂慮、牽掛。如果我們只是執著在這一個小問題上,我們是很難體會到真正有大的煩惱、憂慮、牽掛,也就是說你沒辦法「了生死、出三界」,這一個煩惱、憂慮、牽掛就非常大的問題了。

可是,小的問題太熟悉了,習苦為樂,就不太能夠去理解大的。就好像井底之蛙一樣,我們說青蛙在那個井水裡面有沒有牠的快樂跟痛苦?當然有!可是牠看到的天永遠就是那個圓盤而已,牠沒跳出來,永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可是,如果牠欠缺智慧,牠跳出井來,「大」也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牠會面臨到以往未曾知道的大災難的一種影響,這叫有、無智慧的決定。有智慧的青蛙,牠在這一個井的小世界裡面,牠可以悠遊自在,牠去受用快樂,牠同樣也可以接納苦受,一併超越它,所以牠在這個小世界裡就可以去修行證果。這一個有智慧的青蛙,跳脫出來小井外面的廣大世界,牠的態度是一樣,所以牠在大風大浪的廣大世界裡,遭遇各種的風風雨雨,也是可以去參得無上智慧;在廣大的世界裡的受用一切美好,也不會被誘惑所迷戀。牠會不著於相,內在如如不動,這樣在「大」和「小」裡面就「不二」了。

我們經常看到佛教的寺院裡,走進(寺院)都會看到「不二法門」的牌坊,通常我們都會很高興,對自己已經進入了不二法門而感到歡喜,然而你只是經過了和踏出來的差別。通常「進不二法門」這個概念,到最後也很少人說我留戀在牌坊下,不想出不二法門。其實我踏入不二法門了!那是很好,可是,走出去之後都不會再想到。人家走出去的時候,後面也是有四個字叫「回頭是岸」,可是,我們卻都「回不了頭」啦!這些都只是一種表法,一種提醒、警示。所以我們就知道了,佛門裡面有無量善巧方便的高度智慧跟高度藝術,這些高度智慧運用藝術去當做一種表法的象徵,用意在提醒我們、警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如理如法行持覺悟的一種方法門徑,甚至於回歸、回溯回來我們的真如本性。

如果我們太熟知了「福」的世界而已,我們就不太能夠去理解所謂的「自性」這一件事情是什麼?所謂自性產生的現象的關係是什麼?這一個理路也就是現在人講的真理,真理裡面有非常多的理路,如果我們了解了,「萬緣放下」了,那它理路也是單一,單一也是全一。可是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個理路就複雜到不行,它一條一條來,也才有現在的八萬四千法。八萬四千又是一個表法數字,你看,八萬四千又代表了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方法、門徑,統統是修覺悟的。無量無邊的方法、門徑,統統用什麼修得覺悟?用「禪定」修得覺悟!

所以只是方法、門徑、方向、契入點不同而已,形式不同,可是它的原則原理無二無別,這也就是「不一不異」的一個簡單的理解,既不是「不一樣」;也不是「一樣」。言詞上擁有障礙,不能夠用一種名詞去定義它,常常用一種對法,可是事實上,佛法也沒有對法。好比說有人讀過《六祖壇經》,六祖惠能祖師即將滅度之前,交待他的眾弟子,所謂教「撇步」(台語,比喻快速便捷的方法。祕訣、訣竅),他說:以後你怎麼面對人家來請教問題…等等,他就教以三十六對!這就是善巧方便,這「三十六對」對開悟的人有用,對沒開悟的人就又落在死法裡面了,畢竟「對法」非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六祖惠能為什麼會這樣講?因為分別亦非意,他面對的幾乎都是開悟的學生,所以他可以教以三十六對。

你們有的人背過、看過(六祖壇經)嗎?那麼你們有沒有試著在你們生活當中,用三十六對去面對你們生活當中的形形色色的人提出來的問題?或是找你麻煩時,你用「三十六對」對上去就沒問題了。似乎對不上去哦!因為我們沒有智慧啊!同樣的工具,你看,差很多。所以,佛法的修學有別於一切世間法,它的關鍵在於開悟與否,佛家講的,至少你要小悟。小悟在佛家來講,還不是真正到彼岸的意思,真正是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般我們講的大開圓解,修淨土的,必須「理一心不亂」以上,這才是真正的契入佛法,前面的都是善巧方便的引導而已。乃至於我們現在連它(佛法)的前面都還沒觸及到,這個叫先修班,先去補習一下,看補得好不好,補得好的話,才有能力考進去佛法的入門班。

入門還要登堂,登堂還得要入室啊!即便你入門了,到登堂入室還有一大段距離。我們現在不要講登堂到入室還有一大段距離,我們連登堂前面的入門都還有一大段距離。這段距離是不是具相的?不是!它也是個抽象概念,所謂抽象概念就是因人而異。在什麼前提之下?我們講說現在離入門還有一大段距離,只因為我們看不破、放不下的前提之下,對世間還有諸多的迷戀、貪求的前提狀態之下,所以導致我們離入門仍有非常遙遠的距離。

以前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放不下,學什麼東西都建構在自己的貪瞋癡慢、五欲六塵的前提之下,如果這個心態沒辦法去除、化解、丟掉,我們離佛法的入門就非常遠非常遠。遠到我們無可想像,遠到我們生生世世走不到,是生生世世,不是只有這一輩子。如果你了解到這一個理路的時候,你在生活當中極盡所能,只要你在二十四小時當中所有接觸到的人事物,每天隨時都能夠返聞聞自性,反躬自省,回歸回來,二六時中提醒自己這件事情,那麼入門的距離就拉近了,而且它不遠。如果我們能夠頓然放下這些,我們就看到那個門啦,如果沒有做到的話,我們是遠到連佛門都看不到。

所以,即便現在的台灣,佛教的文化好像不是很蕭條,我指的是氣氛,不是大家真正已經契入了那個氣質,不是那個氣質,只是氣氛!佛教文化氣氛不是很蕭條,可是真正來講,連能看到佛門的人還真是少之又少。因為只要不是在「教育的佛法」上去深入學習的,你終其生生世世,都看不到那個門。即便你每天都在進「不二法門,回頭是岸」的牌坊。而「不二法門,回頭是岸」回頭的都是去哪裡?去做法會、去交錢、去敲磬,當然,輪不到我們敲,我們只是跟著唸經,尤其今天(農曆)七月一日要開始了,人家的鬼門開,我們的歡喜月開始,你看,差很多!鬼門開會怕啊,你若知道是歡喜月,你還會怕嗎?就不會怕了,對不對?你們會不會怕?不會哦?我告訴你,不會怕。

你們這個月最好都少看電視,因為這個月電視節目一定最流行講鬼故事,介紹鬼屋的招牌景點,一切法從心想生,長時薰修,聞薰成種,你的那一個鬼種就在發芽了,而不是佛種,你知道嗎?我們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親因緣都一樣,下至地獄的種子、上自諸佛如來的種子統統具足,單看我們澆水澆在哪裡!所以這個月特別多鬼,即便佛法的氣氛滿興盛的,可是,你打開媒體有沒有看到播放「孝親月」的節目?沒有嘛,對不對?「歡喜月」?也沒有啊,都是「七月鬼節,鬼門開了」,都是鬼。如此經常地薰修,「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現在的人不僅是貪欲重而下鬼道,我們連本來在一天的繁忙,回家之後,清清淨淨地想看電視娛樂、休閒一下,結果電視打開又是講鬼的,本來在職場上的貪,回家稍微卸除一下,講鬼又把你引導到「鬼」去。

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現在人死掉,百分之七、八十或八、九十都去當鬼,這是合理的。當然,這一個合理不一定是大家想要的,可是也是因為我們自作自受的,所以它叫做合理。如果不要死後當鬼,我們就要暫時去避開這種種的緣,這是一種修淨的妙用,修清淨心的妙用,在我們還沒辦法有高段的淨功時,我們就用通俗的淨法去調化自己。高段的淨功是什麼?就像修密一樣,在染不染!你不但那個鬼的節目可以聽、可以看,你還去研究祂,你還去看有什麼不同的鬼,進一步去分類祂,然後所有的鬼都看透了,你頓然也不染著在心,這種人可以,但是我們一般人是不行。

所以有的時候早上我們會看電視,看到人家講有關鬼的報導、鬼的靈異影片,反而「神」方面的不多報一點,都是報鬼的啊!「神出」、「鬼就沒」嘛,結果神出鬼沒的節目都變成了「鬼出」、「神沒」啊,這就是跟我們心的嚮往相互違背。你看人類常常做內在矛盾衝突的事情,矛盾的根基就是「愚痴」,不明事理所以我會矛盾,我做的決定和我的心嚮往不一樣。所以,內在這樣子,養成習氣了,顯於外在的應對也就是這樣子。這個鬼的事情就常常植入了我們的生命,我們現在的人和鬼道的距離就會愈拉愈近,換言之,我們跟鬼道的維次空間就愈拉愈近了,而會常常相互干擾。

就像我以前講的例子,以前看黑白電視,常常發生「蓋台」現象,兩個影像出現在同一個頻道,你們喜不喜歡看這樣的電視?不喜歡嘛,窸窸窣窣、窸窸窣窣,兩個影像畫面在螢幕上閃來閃去啊!高段的禪功,它也可以很多影像同時出現,可是卻互不干擾,那一種生命狀態的確存在,那是我們人的本能,就是我們可以同時開好幾個頻道。比如說:我們現在在這裡也有好幾個頻道,就像以前我們常講的,沒有身分證的(指不同維次空間)比現在你們有身分證的還多,有好幾個頻道,可是你們多數的人不太會被干擾到,現在還可以保持。有的人會被干擾到,因為就像是我剛剛講的,以前黑白電視的兩個頻道打在一起,窸窸窣窣、窸窸窣窣,蓋台了。這時候,有時在幾秒當中會突然第一個頻道比較明顯,一下子又換第二個頻道,這個就是兩個頻道在那邊比,看誰比較強。這個叫做不同維次的能量互為影響,我們用電視機來做比喻。

那麼高段的禪功它可以同時打開不同頻道,所以它可以同時理解好多頻道的內容,還有你們現在叫做互動式的。你看電視沒互動,你們的網路像是LINE就有互動,可是你們LINE能不能同時有好幾個畫面?也不行啊,你看,科技還是落後,比神通還落後。所以,東方體系有的人說科技落後,可是很多人不了解原因,因為東方老祖宗他不需要科技,他有神通!而神通是每一個人的本能,只要你透過真正的修行,你本來就有。就好像我們說打開這宇宙的頻道,你只要契入禪定的功夫就好,禪定功夫愈深,那麼它的作用就愈強的神通,就是這一件事情。

所以這整個生命狀態,如果理解科學的原則原理,不是機械、不是物質的層面,如果理解科學的原則原理的人,他就了解了,原來佛法是最高段的科學。而且它沒有汙染、沒有碳跡,它在這些頻道視訊的時候,也沒有電磁波的傷害,統統都沒有。我們現在不管電視還是手機,是不是難免都有這些傷害?這些就是所謂機械科技的副作用,這個科技還是有它的瑕疵。真正高度的科技是去除掉所有汙染的,在東方這個名詞就叫「神通」。可是現在講這些名詞,眾生容易去誤解,不要講說「神通」二個字容易被誤解,連我們現在講的信仰宗教這件事情,都已經是被誤解的,我們誤解了宗教是什麼事情了。

大家說學佛的人要有正信,很多學佛的人連「佛教」這二個字也誤解了,所以統統是一個錯解、曲解、誤解這些名詞的時代。你連名詞都誤解了,你還要透過名詞去理解,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在佛家就叫做「以妄解妄,了不可得」,你用一個妄心要去了解一個妄的契入點,它是沒辦法的。要卸除掉這些分別見,這也叫做對立、成見,所謂的五見:我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都要卸除,我們才能真正清明,這時候誰再講「宗教」這兩個字,你大概就可以懂得那是什麼意思。

我們學習者來講,這些對外有什麼不甚重要,可是對於自己的未來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搞清楚方向,我們才能真正在學修的過程裡面得力,要不然就是真的盲修瞎練,不知去向。這一個「解」就必須要深入,愈深入它就愈明白、愈清楚,你深入到極處,一般講的再也無法深入,已經深到極處的抽象概念,那個就叫做「佛」,就叫做「圓滿覺悟」。所以為什麼佛是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原因就在這邊。我們眾生明明想知道、想辦到,可是卻沒辦法的原因,也就是在於我們缺乏這一個「深度的認知」。認知沒有,我們的行為就會不到位、不切實際。所以,在這一個世俗的學修當中,你又不能夠去違背,就是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在這一個世間,依這些既已俗成的形形色色,你沒辦法去否定它,可是,不否定它的同時,你又不能讓既已俗成的錯誤去影響你,所以你要保持一個清明。

如果真正會學佛的人,常常到廟裡不需要走到內殿,第一個四大天王殿,彌勒菩薩處的那一個殿,旁邊有四大天王,你只要走到那邊,佛法大概就已經解決了,四大天王的表法就已經告訴你正確清楚的方向了。可是,我們現在人去,你看,錯解了它,就會依賴、嚮往祂,並向祂索求,索求什麼?風調雨順啊!只要在四大天王前面各插一炷香就風調雨順,你看,有夠簡單的,這種生意很好賺。其實廟裡比較好賺,因為眾生有一個習氣,就是好逸惡勞、不勞而獲啊,我想要付出最少、得到最多,都是這一種心態。所以現在這個錯誤的宗教,為什麼可以如春筍般一直冒出來的原因也就在這邊,感應道交絕不失時,佛法它是中立的,它所有的言詞中立,是單看你怎麼運用。

所以一般人以為正信佛法就是多做善事,而正信佛法是否定了這些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體,其實不是,真正你要契入正信佛法,是你要認知到《金剛經》講的那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就叫正信佛法。誰決定好、壞?你自己決定啊!因為一切法誰心想生?我們自己啊!所以,我們自己心想生,如果你心想善,你得到善的果報,你心想惡,你得到惡的果報,這樣的概念都叫正信佛法。而不是說你心想惡、得到惡的果報這個不叫正信佛法,不是這樣。是告訴你這叫正信佛法,所以你要不要選擇這個正確的信仰、正確的信心。你在錯誤的路徑上很有信心,你當然得到很強大的錯誤,所以合理啦,它是中性的用詞,而不只是偏在一個善而已。也因為知道會這樣子,最後你才有辦法去意會、品味一下「兩邊不立,中道不存」的義涵。

「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放下了,你時時刻刻都在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意思是說你有六道輪迴的「兩邊不立,中道不存」,你還有六道輪迴的善裡面相較於四聖法界清淨的「兩邊不立,中道不存」,你還有清淨再向上一著的執著於空性的一個「兩邊不立,中道不存」,它是相對性的。這些所有的相對,你放下的極處,你就證得了所謂我們的「自性本然」,因為自性本然非物質、非現象、非能量。可是,它卻可以變現物質、精神世界和能量世界,一般我們講的自然世界,它卻可以變現出來,可是它什麼都不是,卻又能夠變現什麼都是!

所以,你如果沒有那一個中道思惟,你沒辦法去理解到這一個層次。沒辦法的時候,現在的宗教只好降格以求,變成了大家「求福」的一個慰藉。求福報、求希望自己命運過得比較好的這一種路徑的現象,這個我們稱為現在的宗教。你的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如果你這一個自性迷失了,也就是說正信佛法的概念迷失了,那麼你的福還是救不了你,因為你會求錯。你在求福好的這個過程裡面,你還是會有心的夾雜,所以還是有一個惡慢慢在形成,正等著你。我們人生沒辦法一路順暢的原因就在這邊,可是大概也沒有人一路悲哀的,總是會有好、有壞參半,好多或者是惡多的不同差別而已,總是會參半。也就是說我們人夾雜,沒辦法契入所謂純淨、純善的生命狀態。

如果我們了解佛法原來是這麼一件事情「要求覺悟的」,所有的手段都只是一個過程。因為是過程,所以才放得下,對不對,如果它是終極目標,你就放不下了。這時候你才能再去理解為什麼叫「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為什麼叫我們要把目標訂到最長遠?也就是佛家講的,你要修佛之前,你第一件事情一定要「發願」。這一個願,我們現在的人又把它誤解了,我們以為去找一尊佛菩薩,在祂面前磕頭,我發願要成就無上道就可以了,其實不是,這是一種形式。你看,高度的藝術表法又出來了,它是在時時提醒我們,我們的「心」,那個價值觀要放在哪裡。你發的願到哪裡,也就是說你的價值觀、價值定義到哪裡的意思,世間人講的志向,你的志向訂在哪裡,你終其一生大概就只能到那邊。

所以佛家叫著我們發無上願,無上菩提願,為什麼叫你先發願?就是要你先認知學佛這件事情的意思,而學佛不是只是在那邊求福報而已。你認知了,你才願意照著你的認知、你訂出來的計劃表照表操課,然後一步一步去尋求解決方案和達成的方案。開公司的老闆不是都這樣嗎?你看,人間法很清楚,修佛法就霧煞煞了。我舉個例:做業務的人今年好像就已經訂好明年的業績了,明年要達到什麼業績?因為你訂好,所以整個公司的營運就有一個方針,大家就有一個動力往那邊努力,這還是世間法。你訂好了業績,你不一定達得到,達不到再來開會討論為什麼達不到,找方法達到,就是這樣。你看,世間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多努力,可是這一件事情偏偏沒辦法讓你了生死、出三界,你就算超過你原定的業績,也不會了生死、出三界啊,你懂嗎?就算讓你超過了十年的業績好了,還是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最後那些錢還是會用光,用光了之後又受苦,這就是六道輪迴。

所以,如果我們學法能夠把這一個動力、心態放在真正的學法上面的話,每一個人都成就!為什麼「不退初心,成佛有餘」?那個初心就是無上菩提願心。你如果訂了一個無上菩提願心,你從來不退,按部就班而且希望很快達到,有的人訂了明年的業績,今年就完成了,有些業務員很厲害啊,他的精進度能夠提出來,把這些精進度和理解度放在學佛、學法,很快就可以成就了,那時候叫做一生補處,就可以當生成就無上道而不再累劫受餘殃。

我們現在人就是錯解佛法這件事情,在拼事業,事業是不是叫做「福」?剛剛講「自性若迷,福何可救」,這個福邊影事是救不了我們的,可是,我們會往這邊去打拼。你拼在這邊,因為你迷失了自性,你不知道你的人生、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為何,所以你錯把一隻小細菌當做整個地球這麼大,你就會在那隻小細菌的體積上去努力。事實上這個還是委婉講,我們現在的人就是錯把一隻小細菌當做整個宇宙。所以禪門才講:「蝸牛角上何須爭」,蝸牛角在那邊爬、爬,又慢、又小,我們現在的人都在爭那個又慢又小的東西,這個叫做爭福。那麼福何可救?不能救!所以一定要去徹底明白。

回歸回來發願,講到今天七月一日,人家鬼門開,為什麼佛家是歡喜月?當然有它的一段因緣,它源於「結夏安居」。當時印度這個時期是雨季,這些跟釋迦牟尼佛學法比較有成就的學生,在雨季之外的時間都出去應化,幫忙教化眾生、幫忙推廣佛法,讓眾生得到幸福美滿這件事情。雨季傳染病多,也沒什麼人有心去聽,所以就回到佛陀的處所來進修。現在的學校都有進修制度,我們放暑假,學生放假,有的努力的老師會去進修,就像這件事情一樣,這個叫「結夏安居」(編按:也稱為「雨安居」)。它是這些學修者的歡喜月,因為可以學習,再更上一層樓,所以會非常歡喜。

你們七月時會想到哪一尊菩薩?地藏王菩薩。那地藏王代表什麼?「孝親」。祂表法四大菩薩裡面的「大願」,對不對?你看,四大菩薩的最根基就是地藏菩薩為表法,地藏菩薩表法什麼?最大的那一個地基,初始的意思。初始是什麼?「願」!就是剛剛講的你要學佛,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有這個願心。如果你學佛這個願心提不起來,你學了生生世世都沒有用,你只是跟佛法結個善緣而已,未來世也許比較有機會再去遇到佛法。

就像我們這一輩子一樣,我們都遇到了,表示我們上輩子都結了很多緣,你懂嗎?還有像阿雲這樣結更多的,萬佛嗎?好像之前經過本館路和明誠路交接的涵洞,妳還記不記得?妳記不記得是那個地點?晚上將近七點十分左右。我們很清楚,然後旁邊還有眾,那個妳不知道就不要講了。那時候我們就在討論「念佛」這件事情,好說也有在修(),有修就會有疑,這個是疑情,不是懷疑,就納悶說:妳們以前都念萬佛,萬佛是一萬尊佛號嗎?有一本經,它有一萬尊佛號的意思。妳們唸一本要多久啊?一萬尊。

麗雲師姐:我們那時候是用拜的。

師父上人:拜萬佛哦!

麗雲師姐:念一句,然後拜一下。

師父上人:要更久的意思。一次大概都要花多少時間?

麗雲師姐:就自己訂,一個人大概一個月、二個月,自己訂。

師父上人:現在那些佛認不認識啊?

麗雲師姐:不認識。

師父上人:我的意思是那時候我跟她講說:「很奇怪,我發現妳們寧願花大半輩子時間跟萬佛結個善緣,都不要自己成佛。」她不理解為什麼我們這樣說,我說:「妳念一尊佛,是心念佛,是心作佛,妳就成佛了啊!而妳念萬佛,你在那邊夾雜,妳也成不了佛啊!」你看,你總算念了,也結了善緣,但是現在一問哪一尊?忘記了!下輩子遇到你還認得嗎?還是不認得啊!這就是學法的理路錯了。為什麼我們嚮往念一萬佛而鄙視念一尊佛?因為「貪」!可能基礎性上是外求,外求就是一種福,你知道你只要有貪求的心,就不會開悟、不會覺悟,所以這件事情和佛法無關。

你說它裡面都是佛號,怎麼和佛法無關呢?佛法就是這麼妙,會的人它是佛法,不會的人,它不但是世間法,而且是嚴重阻礙你成佛的世間法。所以,會念經的可以開悟,不會念經的可能念了會下地獄;會念佛的會開悟,不會念佛的,念了可能會下地獄。在百法明門裡面,以前慈雲灌頂老法師講說,念佛的一百種果報,第一種就是下地獄,很多人不知道,還傻傻的念…傻傻的念。為什麼呢?因為你做了錯誤的示範,你引導了很多本來不知道的人,以為這樣子就是對的,結果你的路徑是錯的,讓他生生世世不得開悟,所以你等於斷了人家的法身慧命。

你們都知道,稍微讀過經典的都知道一些佛學常識,以常數來講,斷人生命,四十九天後他(被斷生命之人)就回來了,就又得到一個生命了。意思說你殺了一個人,是不是算是非常的罪大惡極,但是這樣的罪大惡極還不一定會下地獄,還得看裡面的參數條件怎麼樣。可是他四十九天中陰身過了就投胎,又一個有形象的生命回來了,其實生命本來存在。可是,你斷人慧命,讓他生生世世不得開悟,這個罪結得比較重。你殺人生命,他四十九天回來,可能他有過去生的因緣,他有深植的這些法身慧命的善緣,所以他回來還可以遇到佛法,遇到一個正確人講的佛法,所以他會再成就,是這一個意思,所以它(殺人)的造業還小過於擋人慧命。念錯佛的人第一個果報下阿鼻地獄,你看多嚴重!

所以,凡事要清楚明白,佛法自始至終都是覺,覺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後面還加個「透徹」。你做任何事情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包括你念佛是為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佛當然有很多的效用,可是你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呢?我念佛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得到一些副產品,什麼身心會輕安一點、會比較快把你的福報提煉出來,這些都叫副產品。真正念佛,要以十地菩薩以上的那個態度,是心作佛,念佛為因、成佛為果。

所以在講念佛為因、成佛為果,一般我們講深信因果,發菩提心第一,再來深信因果,這一個深信因果是特指法身大士以上的因果。法身大士以上的因果就是什麼?念佛為因、成佛為果,就只有這一個。它沒有在跟你說什麼布施是因,福德是果;做善事是因,得到好命運是果;做惡事是因,得到壞命運是果;它沒在跟你強調這個,因為這些東西對法身大士而言,根本不用關心了!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一併就放下了。佛家本來講的因果就是「念佛為因,成佛為果」,所以念還得要專念,一向專念,我們一次念一萬尊,就不符合這一個原則原理,所以怎麼念,自己都沒辦法成佛。「一」你才有辦法放下「多」,佛法告訴我們要開悟、覺悟,第一件事情關鍵就在於放下,最後一件事情還是放下,自始至終不離放下,放下萬緣,萬緣盡捨。

如果你還留戀這個世間,你怎麼修佛都不能成就,你只能做個比較有福報的一個人。再來當「人」還客氣講,你留戀這個世間,要怎麼修佛?可能去做鬼道比較有福報的鬼王,就好像土地公,土地公是鬼王嘛,祂很有福報。好像現在的習俗,土地公每年的什麼時候都會發錢,所以很多人會去跟祂要錢,像車城福安宮就很熱鬧,大家趨之若鶩。其實,祂並沒有發錢給你,祂只是幫你把你原來的福報提煉給你而已,祂哪裡可以發錢給你?通常是你們發錢給祂比較多,金紙很貴!需要花很多錢啊,一燒都燒很多,很多人都有做這些事情。這些道理要明白,你縱然要做,你也必須明白它是什麼意思,你才不會做得很冤枉。你也要知道到底哪些道次收得到,否則如果你在燒的時候,你沒有真正的「願心」,也就是我們講的「念力」沒有真誠使出來的話,你燒的紙錢祂也收不到。亂槍打鳥還可以矇到,還有一種更次級的,叫做「空包彈」,空包彈就算你射得很準也打不死,你懂嗎?

所以,很多人在從事的這些是「法事」,並不是「佛事」,這時候講「佛事」是有點扭曲了,佛事就是覺悟的事;這些跟覺悟無關,叫做「法」,某一種方法,它是講得通的。所以,七月到了,你也要知道為什麼祭拜好兄弟,不是為了祈求你的平安,而賄賂好兄弟,這樣你不會得到平安的,可是你賄賂好兄弟,你可以廣結善緣。不錯,你的心還是要很純正,你是要做一個大布施供養祂們,可能在「餓鬼道」這個道次也有真正的這個狀態,除了祂們受用不如我們豐厚,我們學佛的人,假設有「七月鬼節」而忘記「孝親月、歡喜月」,你老是執著在「鬼節」,也要用一種正確的心態去面對鬼節。

這些鬼就是眾生,就好像你看到外面的流浪狗一樣,有時候你存一個好心,會給牠麵包吃,或者會分享你吃不完的便當,是這一件事情(指普渡好兄弟)。當然我們不能用這樣敷衍的態度,就算是你剩下的便當給流浪狗吃,你都要很恭敬。因為我們是學法的人,「布施」要把層級拉高變「供養」。布施跟供養的行為模式是一模一樣的,心卻不一樣,布施裡面加上無上恭敬之心,那個行為就叫做供養。所以,你們常常說「我們會供養佛」,你們有沒有常會說「我布施佛」的?可是你們常常說「我布施眾生」,你看,多不平等,所以,眾生一味供養。

供養就是普賢菩薩講的第一句「禮敬諸佛」的態度,《曲禮》曰:「毋不敬」的態度。情與無情標準都一樣,乃至於菩薩……就是說器世間、有情世間跟智正覺世間統統平等,一味恭敬就對了。器世間是什麼?你們講的礦物、植物的世界叫做「器世間」。有情世間是什麼?動物、有感情的這些,當然不是只有地球,還有不同維次空間的這些叫做有情世間。那麼智正覺世間是什麼?就是佛的世界,你開悟了、你覺悟了、你有智慧了,這個叫「智正覺世間」。這三個世間就是整個《華嚴》在講的一個範疇,《華嚴》在講的這三個世間,拆開就是無量無邊。

所以一開始《世主妙嚴品》裡面就講到這些山神、堅牢地神,還有很多這些天地鬼神的堂號,許多人不懂為什麼?我們知道能夠參加華嚴大會的當然都是法身大士,所以這些堅牢地神、天神、山神、河神幾乎都是,不是幾乎,而是全面都是法身大士所示現的。而不是真正鬼道的、神道的,因為真正鬼道的、神道的,幾乎都沒有能力參加華嚴大會。為什麼只有法身大士可以參加,加上旁聽生:「大心凡夫」!如果我們的心量不夠大,華嚴是不堪受的,是沒辦法有能力去理解它,不理解就會造成誤解。所以為什麼華嚴教法一般人比較少去講?它是屬於一乘圓教了,也就是說唯一的作佛佛道。

所以古師大德科判皆公認《華嚴》是第一大經,經中之王。《華嚴》是細說,說盡了整個盡虛空遍法界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得透透徹徹、明明白白。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去看還是不能理解,因為我們的心量太小,心量小的人智慧就會變低,智慧變低就沒辦法去理解它裡面的妙義,離文字相背後潛藏的深度無量義。無量哦,而不是說它一個名詞可以解釋兩個意思、一個字可以解釋三個意思,不是這麼狹隘而已,無量無邊。那麼塵說、剎說、無間斷說,今說、未來說、無間斷說,這一個華嚴也就是我們「自性起用」的整個生命狀態,也就是每一個人的人生,是這樣。既然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人生,為什麼看不懂?因為我們迷失了,剛剛前面講,把一個細菌當做整個地球、整個宇宙,你當然不能了解整個地球、宇宙有多大,如果你把宇宙當宇宙了,那就對了,等同如實。

所以,學法在這一個大的範疇生命狀態裡面,也沒有離開我們剛剛講,最初始地藏菩薩的大宏願,大願地藏菩薩。四大菩薩表法四修德──「地藏─大願;觀音─慈悲;文殊─智慧;普賢─大行、普賢行願」。四大菩薩的四修德合起來,「圓滿」,就是一尊佛的性德。所以,一尊佛拆開,當然我們取這四大菩薩,是因為跟我們東土眾生有緣,還有無量無邊菩薩,也都不出這四個根基。這四個根基又從大願開始,你就知道那個宏願有多深。「宏願」大家不好懂,其實大家也不難知道,我們四弘誓願的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如果你記不得普賢十願是什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又更多,又記不得,取其中,藥師琉璃佛十二願也記不得,什麼都記不得,你就只需記住這一願,叫做「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總願,這一個總願拆開,才有普賢十願、文殊十波羅蜜、藥師琉璃十二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這一個願的根基再拆開才有所謂後面三個行願,叫做「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才有這三個。這三個是手段,這手段是要圓滿第一個目的、目標、價值觀,這個最高價值。所以,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他不理解到原來就是要眾生無邊誓願度,包括我自己,我自己也是眾生,他不了解這個,他學佛是不容易得力的。他可以在人世間的福邊影事,這時候得、那時候失,再努力一點再得,還會再失,你看,永遠得、失、得、失……。「得失」這個概念就產生輪迴了,輪迴一直在那邊重覆,重覆有得、重覆有失,多少不等而已,總之,你有得失心苦,就有痛苦,痛苦終身。

了解「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如果等同發出願來了,「我存在的最高價值定義,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才願意卸除掉自己的那些貪瞋癡慢、五欲六塵、自私自利,才有辦法去看到佛門。這一個功夫深了,才有辦法踏進佛的不二法門,你才能踏進去。踏進去之後才談得上登堂入室,入室就成佛了,是這一個意思。如果沒有的呢?假設「佛」是一個佛寺的話,我們永遠在外面的山裡徘徊,徘徊無量無邊的日子,統統得不到作用。所以,學佛這件事情,它雖不離世間一切法,可是它也不著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不染著的意思,它不著、不取、不離,它才有辦法入不二啊,我們自己學修的方向拿捏出來了,其他的就好說。

所以前面我們常常加個自己!自己!自己!為什麼?因為學佛是學自己,學回原來的自己而已。那一個「學」是一個方便講,如果我們對學的概念是往外的話,就不對了。古時候字比較少,「學」這個字等於「覺」這個字,覺悟!所以「學」是什麼意思?學就是:自己明白的意思叫做學,當你明白了,你就是學到了,它跟外在你得到什麼無關。所以佛法講說「歸無所得」,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啊,「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為什麼叫「不可得」?因為你本來就具足圓滿,你要去哪裡得?如果你本來就有的東西,你想要往外得,你就忘記原來有,所以它講「不可得」是這樣的意思,而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剛好又讓眾生產生不安全感,是什麼都具足圓滿,所以不可得,你不需要,因為你動一個念往外好像有一個得,而你本有的具足圓滿,就被你遺忘掉、不見了。「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是具足圓滿。所以,放下即得,放下什麼?放下你往外想要,你就正覺回來啦,正覺回來,你就頓然發現原來我具足圓滿,那時你眾生無邊你也度了。

學法,「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善於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去揀拾,一點一點收集,收集對的就是你自己的啊!但是必須是對的,不能不對的。統統依歸在「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最高標準的基礎下,方向建構在這邊,就不會有什麼閃失、錯誤了。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因為知見太雜,欲心不斷,所以不得力,容易被世間形形色色的妄給擾亂而變得更妄。

我們剛剛講到(農曆)七月,七月你們用什麼心態去過?我依稀知道七月有很多民間信仰的體系,譬如一般在幫人辦事的宮廟都沒有辦事了,因為七月我們會特別忙,由此推測可能那些辦事的宮廟特別冷清。七月我們都很忙啦,為什麼?很多人說沒辦法,七月我們也是會出事情啊,可是廟裡七月不辦事,不替我們解決事情,那你說怎麼辦?這樣子也沒完沒了,不究竟,所以,教育是最究竟圓滿。「教育」還得要定義它,早上跟幾個同參講的,什麼樣的教育重要?我們為什麼要加一個「聖賢」的教育?中華道統文化的教育、古聖先賢的教育?前面都要加一個定義,不然我們單講教育,你會發現所有的人都說「我們都在從事教育啊!」教育的方向是什麼?多數都是你能「得」什麼,可是,佛法告訴你了,你不能得什麼,你能得的就是你本來就有的,所以「歸無所得」。

我們要學習放下,放下要明白、明理,不明理則放不下。如果明理之前,我們沒有一個方針,我們也不太能夠去明理,因為沒有聚焦,沒有一個依準。所以才叫「皈依」,皈依三寶,「佛、法、僧」,你看!時代因緣不同,人類的思惟不同,這些妄的世界的染著加深,我們就把老祖宗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扭曲到不行了。老祖宗講「皈依三寶」,人家就知道啦,三寶是誰的三寶?自己的三寶嘛!好,不懂的,最後就演變了,皈依佛、法、僧,講佛、法、僧知道,原來是自己的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現在造像表法久了,失去這個佛法的教育了,我們現在卻是找個雕像來皈依了、或者找個畫像佛像來皈依、找個經本來皈依、找個法師來皈依,就變成皈依外在那個佛、法、僧嘛!

唐朝已經形成了往外追逐的這個概念,所以祖師才特別強調:佛者覺也,覺而不迷謂之佛;法者正也,正而不邪謂之法;僧者淨也,淨而不染謂之僧。所以,皈依佛、法、僧即是皈依覺、正、淨!誰的覺、正、淨?是自己,所以皈依自性覺、正、淨!到最後也無一法可得,所以,皈依者,歸無所依。那依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慢慢慢慢,統統是方便法幫助我們導回我們的自性本然,自性一塵不染,無一物可立,可是偏偏能變現一切物。我們如果不了解這一個脈絡,我們學佛生生世世不得成就。

所以,古師大德開宗明羲才講啊,「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本來這樣已經解決了,你們讀的《六祖壇經》講到這一句話已經整部經講完了,後面為什麼還有哩哩雜雜,還要舉例說明,還要用一些生活上遇到的對待來建構?那是因為我們不懂得這四句話。這四句話前面也講完了,其實這四句話是解釋講完了,前面是綱領已經講完了,「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講完了,就是說我們眾生就是清淨心念,念什麼?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覺,大覺!就是一般我們講的「佛」。

為什麼在這邊不講「總淨心念,佛」?為什麼不說「心念佛」?因為在這個時代的人已經對佛有形象化了,對佛著相了!所以不講佛,直接講理體,摩訶般若波羅蜜。摩訶──大;般若波羅蜜──智慧到彼岸;就是大智慧圓滿的意思,我們是要念回我們的大智慧圓滿。念是什麼?存心,此時此刻,當下的意思,我們當下要存心,存著「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大智慧圓滿的生命狀態,就解決了,這樣我們當下就即身成佛了,本來是這樣子的啊!

所以,高段的禪法和高段的密法是無二無別的,跟高段的淨法也無二無別。剛才後面補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高段的淨法也等同高段的禪、密,禪、淨、密三而一,一而三。教(教下)呢?亦復如是啊!所以禪、淨、密、教統統一樣,到最後,殊途同歸,歸元無二路,只要掌握住重點,就可以這麼快速的登如來地。我們在因地如果不發這一個願的話,我們就很難成就,所以地藏菩薩的表法非常重要。

你在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的時候,你要想到你憑什麼能夠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當然知道啊,從字義上的解釋,我們要斷掉我們所有的煩惱,所有無量無邊的煩惱。可是憑什麼斷?憑我們良善的個性斷啊!什麼是良善?《書經》講:「滿招損,謙受益」,所以,對自己的宏願等同你對自己的謙卑,就是地藏菩薩在表法的。幽冥教主,處於最低處、處於最角落處,「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啊!祂願意墊底。跟韋馱菩薩的精神差不多,賢劫九百九十九尊佛都成佛了,我最後再來成佛,那就是韋馱天尊。韋馱天尊因為發這個願,所以堪稱娑婆世界賢劫的最大護法神,原因在這邊。你看,能夠這樣處於低下而成就一切眾生,我們現在用詞叫「成就他人」的意思,這樣的人不至極謙卑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成就「眾生無邊誓願度」也必須至極謙卑,至極謙卑的人絕對不會有這些瞋恨心、嫉妒心、傲慢心、貪欲心,沒有這些負面心態,這個慈悲心它就會生成。慈悲生成,觀音菩薩就表法出來了。所以不管你是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的智慧,或者是普賢的十大願王行願,統統沒有離開地藏的宏願,也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那麼「一即一切」,佛法在理解的時候,你要理解到它的「理、事、因、果、體、相、用」,剛剛講了,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裡面包含了極度的謙卑,它有對內、對外的意思。極度謙卑做為一種根基的時候,你的慈悲心流露出來;慈悲心流露出來,你的智慧開啟;智慧開啟,你不能成空,所以你落實在普賢的願行,「大行」的意思;你落實到了,這時候還不夠,還要去體會那一個行的普及,普及到小、普及到大,整個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普賢道場。「普」就是一切的意思,絲毫沒有落掉,普遍、普及啊!

所以為什麼叫「普賢行願」?人家講:「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意思就是說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道,最後就匯歸在普賢行。普賢十願總開頭亦是如地藏宏願的總開頭一樣,「禮敬諸佛」!所以從這邊做起,一個人就好修行,他就可以去把他的智慧障礙去除掉,也就是打開智慧的意思,他就可以比較明理、明白而不會亂兜。現在我發現很多學佛的人,你跟他講一,他想成六、七、八,很厲害耶!他想的都不對,比如說我跟他講「你要怎麼做」,他說「我不會讀書,不要叫我讀書」,我說,我沒叫你讀書,我叫你怎麼做,「做」跟「讀」是兩回事,這只是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前面那些智慧不開,我們就容易把這些誤解、曲解,所以《開經偈》的最後一條:「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沒辦法達成,我們就一定是誤解、曲解、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錯解、誤解,我們就會造下更多無量無邊的罪、無量無邊的業,然後我們人生就更加的滯塞,更加背道而馳。

總之,它沒有離開從普賢行願的前面地藏菩薩大願開始,這個大願的根基,就是剛剛前面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最後完善在「修十善業」,這是一個最基礎的根基。十善業道是一切佛法的基礎,一切佛法咸共以十善業而得成就。所以,佛法的學修不能不知道十善的標準,十善是從人天開始到至極圓滿佛法成就的一個根基。當然,不講三惡道,三惡道就是跟十善背離了,背道而馳才會有三惡道。如果你下輩子還想做人,至少十善要有中品。那你說怎麼少了一個下品?有沒有發現?上品做神,四無量心、十善上品。下品是什麼?就是阿修羅,阿修羅也做善事,他也樂善好施,可是他的嫉妒、內在錯誤的心態沒有去除。

即便不要講阿修羅,我們講天魔波旬,你們聽到天魔會不會覺得很可怕?我告訴你,我們在座的沒有一個比得上天魔的修持,你懂嗎?天魔波旬是六欲天主,我們在欲界,祂也在欲界,我們在欲界還不是「天」,我們只是「人」。天有「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個「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就是天魔波旬,你看祂的福報多大。如果祂的境界能夠提升到六欲天,而且還當天主,你覺得祂當年為人的時候沒做大善事嗎?祂做的善事比我們都大,你懂嗎?所以,天魔不是長得青面獠牙的意思,羅剎、夜叉、厲鬼才是那樣的東西。天魔不是,祂是個大福報,只是說祂的貪瞋痴未除,習氣還重,還有嫉妒心,所以祂不希望祂的魔子魔孫……誰是魔子魔孫你知道嗎?我們就是魔子魔孫啊,為什麼?我們有貪瞋痴,我們就是祂的魔子魔孫。祂一旦看到我們有人很努力學修,快要超越六道輪迴的時候,祂就緊張了,因為祂就少了一個魔子魔孫。祂統治的世界,六欲天底下都是祂統治,統治的子民又少一個了,也就是祂的勢力範疇又少了,所以祂會緊張。

為什麼緊張?因為祂有貪、瞋、痴、慢、疑、惡見,祂有這些根層的六道輪迴眾生的惡習,三毒煩惱未除,可是祂有很大的福報。所以你們要了解六道眾生,不能只是縱向的理解,它是立體狀的,多D的,不是只有3D,它有縱向的境界,也有橫向的境界,還有斜向的境界……一大堆境界。如果你能這樣理解,會幫助我們人有一個什麼心態?平等心!你的分別心就不會出來。要不然有時候聽到「魔」,我們多數會瞧不起祂,「那是魔,魔來了」!你看,好像自己很傲慢,然後看人家是魔,瞧不起。殊不知,魔在那邊說:「你連當魔的資格都沒有,你還講什麼?」人家還比我們優越哩!

你如果了解這個義理,學修者那種慚愧心就會油然而生,但你的勇氣也長養出來了,中國人有一句話:「知恥近乎勇」!那個慚愧心:「我連一個魔王都比不上」我們會這樣想,你知道嗎?「我連一個魔都比不上,我太遜了」你的知恥心就出來了。這個慚愧心會督促你的勇氣,我到底人生要何去何從?我難道要做一個這樣子,永遠傲慢自己的芸芸眾生嗎?然後比上不足、比下也沒什麼餘……你懂嗎?因為我們現在跟三惡道的眾生比,我們有比較好嗎?我們也沒有比較好,所以比下也沒什麼餘,你知道嗎?只是說大有機會,百分之八十的機會在三惡道,所以要趕快努力。如果你這樣想的話,天魔祂也就是諸佛菩薩大權示現來成就我們的。

佛法講到極處就是大權示現,整個虛空法界只有你一個是學生的時候,你哪有什麼魔啊、鬼啊,也沒有了啊!今天鬼門開了,都是好兄弟,不是鬼,都來啦,來了你就要好好去善待祂。你們有拜拜的習俗,就要用正確的心態去拜,像我沒什麼拜拜的習慣,就落得清閒。人家找我們拜呢?照拜!沒什麼好執著的,而不是跟人家拒絕說:「我沒在拜拜的」,你看,你又表現得很高尚了,人就是這樣隨時隨處在撐自己的優越感!這個就是我們不能明性、境界提升的最大障礙。所以,佛家講「和光同塵」,至少人間你都懂得四攝法中的同事攝,你跟虛空法界不同維次空間為什麼不用上去呢?

所以,人跟人關係處好、人跟大自然環境的關係處好、人跟天地鬼神的關係處好,三個關係處好了,在和好的關係裡面沒有一點不適感。人跟人的關係的基礎──人跟自己的關係要處好。人跟自己怎麼處好?化解內在矛盾衝突!怎麼化解?明理!怎麼明理?學!學什麼?佛法,覺悟的法!然後你的人生時間就該去配比,我到底要把我的時間花在哪裡,就是這樣的意思。這個是已經降、降、降、降到最低層了,一個非常具相的有為形式,可以讓我們去依循的一個邏輯,是這樣子。這時候不講現量、即席,不講你「頓然放下,成就無上道」,我們都要做那個「上者一念間」的,那「下者無量劫」的是誰?沒有人!因為都是鬼以下了,所以都沒有人了。「上者一念間」不容易,萬丈高樓平地起,上功不昧下行,我們要好好把握分分秒秒不得空過。

所以,應重新理解「念」這一個字,念什麼,成什麼。今心是謂「念」,當下存心就叫做「念」,當下在想什麼就叫做「念」,當下在做什麼也就叫在「念」,所以身、口、意一如。一個念不是只有空泛的抽象概念,包括你認知到具象的行為模式,統統是那個念。所以最好的念就叫「佛」,念佛你就去作佛!不是「去」而是「返回來」作佛了,你的本佛彰顯出來,也就是學佛最終的目的。你如果這樣學到了,那個學的過程就變成一種戲曲表法的作用,戲曲可以讓人家看,看到你的表演,知道依循,對自己而言,就沒有學的問題了。

即便說,學無止盡,話說回來,止盡無學啊,止盡無學之後,又有學的樣子,是倒駕慈航悲憫眾生。眾生沒有依循就永遠沒有頭緒,所以諸佛菩薩即便到位,成就圓滿佛果了,祂還是會因應眾生的需求,而表演各式各樣的因應去因應他。祂為什麼可以辦得到?因為祂不染著、不執著,祂沒有自己的成見,沒有自己的認知,所以祂一切「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學佛就是學這樣的生命狀態,我們的人生走到哪裡,處處也就是自在,就沒有所謂的「束縛」,這也就是「無念」的一個境界相。不是的話呢?不是就會被陰陽所縛,因為未能無念!

所以我們要學得「無念」,無念不是空空如也,是我們的行為都恰到好處,那個恰到好處的行為才是無念的彰顯。所以,在你們的生活場一定是最好的練功場,如果沒有這些人、事、時、地、物的境界緣,你就不知道你的功夫到哪裡,你也就無從修起,所以真正的學修是在生活當中,不要忘記!去到各大山頭聽法師講課,也就是去搞個明白而已,明白了之後,要用在你們的生活當中,這是比較重要。會的人是:當下開悟證果,不會的人就是我剛剛講的:回來練到會,回來自己的生活境界去練到會。這樣子學佛的人,他隨時隨處都會體會到法喜,他就會愈學愈歡喜。

換言之,如果我們學佛學到現在,愈學愈束縛、愈學愈多的忐忑,愈多的這個「好意思」、那個「不好意思」,那就表示我們都學錯了,懂嗎?不一定是教的人錯,有可能也是教的人錯、學的人也錯,統統錯;那麼教的人對、學的人卻錯了,還是錯;教的人錯、學的人卻對了,還是對,這樣懂嗎?很多人不知道哦,要不然怎麼會有所謂的「不二法」?你看到不好的,你學到教訓,所以你好了,那一個不好是他不好,不好就不對,可是你對啦,就這樣啊!那一個表演對的人呢?對啊,但我學不好,我還是不好,所以關鍵統統在「自己」身上。如果教的人錯,學的人就等於錯的話,善財童子就不會成就了,因為他五十三參裡面有三個示現貪、瞋、痴啊,貪瞋痴在你認知是不對,可是他看到貪瞋痴,他卻可以成就無上道啊。所以,法是活的,依我們自性起用,大權示現,所以學善財童子一生補處,成就圓滿佛道,就不枉費你們來此一遭。

契得一乘圓教的學教方法跟理論基礎,在這個世間也必須要去面對生活,才有辦法讓你們落實真正的佛法,佛法不離世間,世間即是佛法。所以,世間法的成就圓滿即是出世法的成就圓滿,如果你體會到這個,恭喜,你就入華嚴境界了。從「理無礙」、「事無礙」提升,契入「理事無礙」,最後匯歸契入「事事無礙」,凡事沒有障礙,沒障礙存留一心,還是單看你的心想生。最後,用蕅益大師講的那一句話勉勵大家,「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最後匯歸回來調心,你就是在學佛了。看諸位有沒有什麼其他的疑惑?

紋宏師兄:師父今天開頭談到福德,也知道生死大事福德不能救,更談到功德須自性內見,弟子對於功德和福德,其實概念上還不是很清楚,特別是功德須自性內見,這個「內見」它怎麼來?或是功德它可以累積的嗎?

師父上人:好,請坐。「自性內見」簡單講,你們常聽的一個名詞,叫做「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有功德,沒有明心見性沒功德,懂嗎?你就知道怎麼明心見性?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是為了讓眾生明心見性而已,所以你說明心見性是什麼?世尊四十九年所講的,你都學會了,你就知道明心見性是什麼了。

我再講淺白點好了,功德和福德的差別在哪裡?形式上沒有差,福德,你們都知道布施就有福德,對不對?布施約略三大類歸納:財施、法施、無畏施!細說你們也大概知道它的常識。總之,這是在行為上,它唯一不一樣的是在「存心」,功德就是你在布施當中,你是清淨的、你是不染的、你的心是沒有夾雜的。佛家有一句專業術語叫做「三輪體空」,我、物、對象,對象我本來想要講人啦,其實對象不是人而已,你布施給狗,你不能說牠是人,你們七月布施要給誰的?好兄弟!也不是人,所以對象指的是眾生,眾生比較好知道。器世間、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你去對它布施,統統有福德,可是沒有功德。當你在布施這些對象的時候,你是三輪體空的,你的心裡既無一個「我」,也無一個「眾生」,亦無一個「物件」,那樣子就有功德。

所以,功德不容易哦,那樣的人一定見性啊!毫不染著,所以他見性啊!所以「功德須自性內見」,見自性的意思,往「內」,而不是往外去求一個什麼,非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你看,那個「求」出來了。所以,「無所求」這句話很好懂,其實如果了解「無所求」三個的真實義諦,無所求行於布施就是功德。菩薩用另外一個名稱叫做「無所住,行於布施」,或者是「無所著,行於布施」都好,依義就好了,是這個味道。你在布施的過程當中無所住、無所著、無所求,真正達到這一個境界,你的整個行為模式,最後果報就是功德,就是這樣子。

所以,功德不是累積出來的,功德是到最後「頓現」出來的。過程可以累積,結果是最後剎那產生的。你說明心見性是不是累積出來的?如果是,就沒有頓悟啊!我見性一分了哦,我們現在努力,我見性二分了哦,這個就不叫見性了,你知道嗎?見性是:一見一切見,所以信手拈來無不是,隨拈一物皆是,隨拈啊!並不是說,我現在拿這個是見性,那個我還沒見到,不是這樣子。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明白了整個宇宙並不是大爆炸出來的,科學家研究星球慢慢往外擴張符合爆炸理論,對不對?它符合爆炸理論,可是它不符合整個世界產生的理論,它有它的理路在。佛經也告訴我們,明白了整個宇宙的產生是什麼?我們的世界頓現啊!頓現沒有原因,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說這樣子的邏輯眾生不能理解,因為眾生還沒見性,所以永遠不能理解。你在剎那間明心見性,開悟、頓悟了,你就豁然開朗原來真是這樣,真是這樣的時候會怎麼講?所以,世尊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話,就是這個理路,懂嗎?

所以,功德和福德能夠解釋的,簡單的解釋讓你懂就是這樣。「無求、樂善好施」,這個就是功德;「有求、樂善好施」,這個叫做福德,就這樣。有求就有貪,無求就無貪,無貪、無瞋、無痴、樂善好施,布施就叫功德。所以說持戒有「功」,得定是「德」啊!這裡面有沒有叫你要得到什麼?不是叫你要得「定」,是「定」自自然然本來就存在、就流露出來,那是自然有的,不是從外面誰給你一個「定」的,不是這樣子。不是說摸摸你的頭是功,你氣喘變好是德,不是這樣子。灌頂傳授你無上大法還不是功,是你要吸收到無上大法、你要體悟到無上大法叫「功」。你體悟到無上大法,然後去運行、落實了,所以你得到了一個境界,那個叫做「德」。功德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要見性。

禪宗好講,讀經是功、大開圓解是德,所以叫功德。你讀經卻沒有大開圓解,你沒有功德。讀經能讀到大開圓解,迴向,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利益。讀經沒有大開圓解,迴向,福邊影事多少有一點而已,所以那個不叫功德,那只是福邊影事,福德稍微傳輸一下。就像燒紙錢,鬼眾拿到了,這也不是功德,它是因為生命當中有了一些福德和有緣,你傳輸給祂了,所以祂得到。祂得到,假設轉化成祂那邊的介質,錢,對不對?當然那個不叫錢了啦,祂只要花掉也沒了啊,是這一回事。所以,只要有功德,無關乎你花掉多少錢,它都還在,因為心不染著嘛!所以為什麼「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瞋心起,功德就沒了,因為它跟內在有關係,它跟外在的那些受用無關,跟內在有關。所以只要你內在貪、瞋、痴起,功德就沒了,就是這麼一回事。這樣可以比較明白嗎?

紋宏師兄:師父,這樣功德可以了生死、脫輪迴嗎?

師父上人:你了生死就是功德,有功德就一定了生死,了生死的那個生命狀態就叫功德。

紋宏師兄:所以,我們其實都沒有功德?

師父上人:對!抱歉!說實話,不要傷心,趕快努力!我們都沒有功德啊,你們若有功德,你們就不會坐在這裡了,你知道嗎?你們就開始被人家追殺了,懂嗎?有功德的人,現在真有嗎?有啦,要躲起來,曖曖內含光,柔弱生之徒,你們國文課不是有教嗎?功德就這麼一回事,依法去印證它。

所以,做法會有沒有功德?不能說沒有,要看你那時候有沒有清淨心,我們不要那麼自暴自棄嘛,沒有清淨心就要努力做到有,如果你喜歡做法會的話。你沒有看到「做法會僧」?有的人叫「讀經僧」,做法會有德;貪、瞋、痴都可以佛示現了,更何況做法會?為什麼講這一段?不是叫你們再花很多錢去做法會,而是平等觀,一旦我們學了一個「不要冤枉在錯誤的路徑上」,我們不要回過頭來去否定裡面(做法會)也有正確的。不是停留在做法會的形式上,你要做到心無染著、明心見性,也是有功德,可是卻不容易,因為「初發心」決定。

沒功德哦!所以好好修,萬緣放下。要不然喝水也有功德!有的人喝水會嗆到,喝水時不知道在想什麼,太夾雜了,嗆到就可能沒功德。所以,順乎心性、合乎自然,學法學個解脫,解脫就是功德,功德就是解脫,所以它不二。禪定,剛剛講,修功有德,持戒有功、得定是德,最後我們講的當然是高標準,你沒開慧,就沒有得(),就是這樣子啊!從我們沒開慧的角度都叫沒功德。所以,一定要很努力,我們不要講那個「如果什麼定義也可以叫功德」,我們不要給自己退路,置之死地而後生!破釜沈舟!用這樣的心態去學法,沒有不成就的。那時候也不論功德,因為你證得功德的時候,你也沒感覺。這個講起來又要四十九年了,如果往後還有四十九年再慢慢聽吧!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32日 和諧人生講座 (高雄)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於劉紋宏師兄主講後開示)

【態度決定一切──淺談如何培養正確的學修態度】

 

2014年3月2日 和諧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jpg
 

時間:10332日,15:00~17: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

                                        紀錄組恭敬整理

所謂是愚公移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而它的前提其實還是在於對「價值觀」的認定。剛剛講座中提到的那個抽鈔票的比喻,那邊放的是一大疊很高很高千元大鈔,這邊放的是一大疊寫著「阿彌陀佛」的紙張(抽一張,代表念一句佛號),其實不是抽一張(阿彌陀佛)勝過這邊一張鈔票,是勝過這邊無量疊,懂嗎?是無量疊,為什麼?因為你在阿賴耶識田裡面,種一個佛的種子,你就有可能成佛!可是你種了鈔票的種子,鈔票會花光,所以會不見,佛的種子不會讓你花光,所以這個是價值認定的問題。

以前我們舉類似的一個例子,在三歲小孩前面放二顆蘋果,一顆是金蘋果,千足金的,另一顆是真蘋果,它們的樣子一模一樣,你覺得這三歲小孩會拿哪一顆?(學員一致回答:可以吃的。)他會選那顆可以吃的嘛,對不對!那你們呢?所以這個關鍵在哪裡?你的明白與否而已。你對整個虛空法界所有的萬象萬物的價值認定,你會把你一生的精力,投資在你認為最有價值的事物裡面,所以這個價值認定,可能是所有的生命在未成就之前的一個最大關鍵。如果缺少這個價值認定的人,他就像浮萍一樣,風吹這邊飄那邊,風吹那邊飄這邊,所以智慧永遠顧不得,永遠是他人言說。要不然,智慧本來是自家悟得的東西,跟別人無關嘛,別人的言說頂多到我們這邊只是一種知識常識。知識常識運作人生,不能解決煩惱憂慮牽掛,更談不上所謂的「真實究竟圓滿的人生」,所以這個價值認定非常重要。

一個學習成長的人或是所謂學佛的人要知道一件事情,為什麼是叫佛法而不是叫善法,或者是其他的名詞?因為它自始至終要告訴你的,就是開智慧而已。學佛的人就是要「開智慧」,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的真實智慧可以解決一切生命的問題。智慧是用來解決問題的,解決了問題之後,你就沒有東西存在了,所以歸無所得是這樣。那個所謂的「沒東西」偏偏起作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個就是我們的「般若智」、「根本智」。取得根本智,有能力去應眾生,而產生的一種應對上的理解這叫一切的「後得智」。所以根本智、後得智最後也是一如、圓融,到最後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如果我們認清不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人生的價值就會是在那一疊鈔票,我們勤著抽、勤著抽,最後還是花光,最後還是沒有。而且可能抽來的錢要去幹嘛知道嗎?看醫生啦!因為他的手會扭到,需要去推拿,對不對?如果你真正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空妙有的生命狀態裡,你會去抽那張佛號嘛。那個「抽」是隱喻、比喻,因為抽一張佛號就比喻你念一句佛號,你們看過經典的人,知道經典有一段話,叫做「十念必生」,會的十句就往生了!我們現在十年再乘於十再乘於十,十十……,十的旁邊N次方,還是不能成佛,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價值不在那邊,我們基本上遇到學習成長這件事,只是因為我們人生有某些的障難,聽說接觸什麼可以幫助我解決一下,並不是一個要直接超越的價值認定。所以我們的態度當然不會設定到最高層次嘛,如果你取法乎上上,就決得其上,對不對?那我們僅得其中,都是這樣子。 

所以只要你認定了,你的人生價值是往圓滿自己的覺悟,也就剛剛講到六祖惠能祖師講的──唯求作佛。意思是說什麼?我的人生為什麼來參五祖,我只求一件事情啊,就是「圓滿智慧」,作佛就是圓滿智慧嘛,求達到圓滿智慧這件事情,其他的我不求。為什麼?因為圓滿智慧得到了,其他的你全部都得到了,不用求得那麼辛苦。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叫「不求而得,乃謂真得」,你只管做自己確定的因素,不確定的因素不要去欲求,因為不確定因素本來就不該是你生命當中的,如果得到你會不堪受。

我們常常用種子來比喻,種子在吸水,每天吸水的那個飽和度是有限量的,它吸到它的極限的時候它冒芽,冒了芽之後,它的吸水的限量又比原來還沒冒芽的還多,所以當你還沒冒芽的時候,你不要去欲求冒芽的那個水分這麼多,這叫做本末倒置。所以你要安住在當下,把你該吸的都吸夠了,你該吸的是你所懂得的,你的能力所及可以做的,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確定因素」。你把你的確定因素掌握住,埋頭苦幹去努力那個確定因素,用愚公移山的態度,一直往那邊一直落實。久而久之,你自己這個生命體就提升了,你的涵量就像那杯子,升級變成大杯子,到那時候就會自自然然相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這是一個大自然法則。

你若無感,佛菩薩無所應,大自然的這個好能量應不來的,因為我們不堪受,不堪受會壓垮,所以這樣一個生命狀態叫做不吉祥。所謂吉祥如意我們都喜歡,那麼吉祥是什麼,你該得的得到了,你不該得的得不到,這個叫做吉祥。你該得的得到了,你不該得的也得到了,就會有憂患在後面等你,所以叫不吉祥。意思就是說,假設我人生努力十分,我現在該得的回饋是十分,那是該得的。十二分要給你,你得到了,你就心驚膽顫了,那個會有一個負面能量反撲。所以,你努力十分該得十分你卻得到十二分,那個就叫不吉祥。可是眾生是不是喜歡這樣(努力少,卻想得到很多),最好不要十二分而已,兩億分啊!兩億兆分啊!最好是這樣。

所以眾生苦悲,永遠活在痛苦的世界裡,這個眾生不是只有我們人類,連神都一樣,神仍然不圓滿,所以還在六道裡面,六道統苦,就是這個欲求來的。因為我們不容易安住在我們的確定因素,去自自然然的運作。你只要安住在你的確定因素,不假造作的去運作人生,意思是說不需要勉強的,那是一種自然而且很輕鬆愉快的。為什麼我們會運作過頭、會刻意去造作、會要多一點努力,會有那個「多一點」?本來是恰到好處啊,你幹嘛要多一點?就是因為我們有欲求,欲求在那些不確定因素中,我們會多得一點,所以就攪亂了我們原來的確定因素。 

這樣的人生都處在一種浮動當中,所以這塊湖面的水波永遠平靜不下來,也就永遠看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個水波平靜無痕,照映的那個山河大地很漂亮,我們的心就是那個湖泊,風一吹、浪一起,所有的美好就打碎了,風浪起得越大,景像越破碎,大到你完全看不到影像,所以你就失去了。要不然本來就是你的,本來就是「所得」嘛,那為什麼講「得無所得」,因為你本來有的東西,你再加一個「我得到」,是不是很奇怪的事情?所以它的無所得並不是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的意思,而是自性空無一物,它起用卻能造化一切萬物,所以它是一個不可思議境界。

所以佛法很少去告訴你,境界長什麼樣子,很少,當然也講啦,為什麼?教、理、行、果,後面的果就是最後的境界嘛。可是為什麼我們少講它,而對於前面的「教、理、行」背後的原則原理講得多?教是這個教體,教育,裡面包括它的方法理論等等;行,告訴你怎麼做,行包括表演,不是告訴你怎麼做而已,而是把祂自己怎麼做,也就是佛自己怎麼做的樣子也告訴你了,所以這個叫做科學驗證。所以我們很慶幸現在的科學家比以前進步很多,至少比五十年以前的科學好太多了,因為科學發展四百多年來,基本上一開始的第一步就錯了,當然現在的第一步還是錯的,可是現在的錯比起以前的錯,已經較少了!

我先講這一個,兩個都錯的「錯」,錯在哪裡?在第一個字叫「疑」,學習科學這種現代的學術是以「疑」做為立基點;學習聖賢教育剛好相反,是以「誠信」為出發點。所謂是「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解行證、信願行、信望愛(基督教的信望愛),為什麼這些都把「信」擺在第一?它由不得你失真,由不得絲毫的不真誠。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就是所謂的「信」──誠信,所以誠信通性,有人講說誠敬也可以,它裡面就是必備「信」這個字,所以你看「信」跟「疑」剛好是兩個極端。學習聖賢教育得不到人生的美好果報的原因統統出在這個字,信不足,信不足代表疑多,這個疑是「懷疑」不是「疑情」。早上才跟佳容(一位學員)分享一段疑情跟懷疑的差別,懷疑是菩薩成就的最大障礙,「疑情」是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但是如果是「懷疑」,就變成是小疑有小「誤」、大疑有大「誤」,你的人生就誤掉了。

所以說,「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一假呢?就一切假!剛講的「錯」,只要方向錯誤,一錯一切錯,萬境皆塗塗,就是這樣。所以第一關鍵就在那個誠信,信什麼?「信自、信他、信理、信事、信因、信果」。我們先要對自己有信心,第二要信諸佛菩薩的教誨,這個信要真切,一定要去確信!後面四個先不講,因為那些會流於一種所謂的知見。如果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你心中有所疑惑,而設想他們如果是錯的怎麼辦?那就不要學了,對不對!因為你學一個東西,如果你認知他錯的那就不要學了。那麼接下來就只好再去遇、或者是撞、或者去找,自己認為正確的,但是我相信永遠找不到!

為什麼他們可以確認是正確的,因為有所印證,剛剛講的「教、理、行、果」,他把結果搬出來給你看了,任何人照那樣去做,結果都會是一樣的。那就是現在所謂的科學驗證,可是不是科學態度喔,科學驗證是有的,但沒有那一種「懷疑」的科學態度,所以必然成功。現在的科學用高度的理路,我剛講的這五十幾年的科學家,我們也非常感恩他們,因為他們的努力去印證了佛法的真實。要不然現在的人都會把佛法當作一種迷信,如果你把它當作一種迷信,你就不會願意真的去了解它,你不了解它,你就做不到!從科學的角度來驗證的好處,在於它可以用高度科技把佛法的這些現象,顯示出來給現在的眾生看,所以等於幫它(佛法)背了書。

但是即便如此,科學家還是有所不及,因為他的研究沒有離開所謂的心意識,離開所謂我們講的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沒有離開這些!這個是佛法跟世間法的最大的分野,有所謂的心意識──執著、分別、妄想,我們一定已經落在所謂的「世間法」,所謂的這些十法界,六道輪迴裡面,意思就是說「不圓滿」。所以科學家縱使再努力,我們推測也頂多就是能緣到阿賴耶識,能夠了解到、發現到這些宇宙萬有的現象。你們會說科學家能夠「發明」,其實從文字相來看,「發明」兩個字已經告訴我們了,他是「發」現「明」白。他不是從「沒有」去創造出一個東西,而叫作發明;他是發現明白宇宙有這些的現象。以前我沒發現到,現在發現到,我發現了之後我再去了解它,然後我明白它的理路。

比如說火,可以用來燒開水,水滾了可以喝,你說火是人類發明的,沒有錯嘛,人類發現這個「可以產生火」的理路,然後拿來燒開水;但如果說火是人類創造的,就不對了!火是生命本來的存在,它原本就有這麼一種現象,而被以前的人類發現這一回事,所以他們把它用上了。他們明白火這個東西,只要煮開水它就會滾燙,煮肉它就會熟,熟了就好像比較好吃一點,細菌比較少一點等等,這個叫發現明白它。

我們整個宇宙的存在,本來是頓現的,本來就存在,一個人有一個念頭產生,啪,出來了!就好像一個底片,燈光一打,全部的畫面本來就具足了,整個畫面的內容是同時顯現出來的,它不是一打光,先有角落,再有旁邊,再有中間,不是這樣,是頓現的。所以為什麼要頓解、頓修?前面有頓悟、頓解、頓修、頓證,因為本來的生命狀態就是這樣!可是因為我們迷失了,我們性相近,習相遠的這個層面,把我們的性格跟思維模式,落在執著、分別、妄想上,所以我們現在的學修都要次第。當然能夠「就有為」而「入無為」也不錯,所以這些次第法,我們並不否定它,可是你不要忘記了,我們最後還是得捨下這些萬緣,捨盡萬緣,你就得了盡虛空遍法界。那個虛空法界還是一種方便的形容詞,換言之,它就是你得到了你自性本然回歸!

自性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宇宙,所以自性不可思議。既是不可思議,你要怎麼契入?就是不要思、不要議,「棄」思「絕」想,佛家最後統統導歸這一個理路。方便有多門,從次第法來說,你次第深入了,接近了那個味道之後,你的疑情一個一個理解了之後,你就積小悟成中悟,積中悟成大悟,大悟積到臨界點,臨門一腳上去就是大徹大悟!那時候你就窺得了我們的自性,那個自性你了解了,你就知道整個宇宙是怎麼一回事。所以那個角度沒辦法形容,只能去比喻,那比喻之所以是比喻就不是真實嘛,可是可以幫助我們。好比造橋,我們是為了渡到對岸的,不是要站在橋上面而已,當然去風景區旅遊的另當別論;你要是執著在那個美好風景,表示你渡不了岸!所以為什麼佛家教我們最後就是放下而已,放下什麼?放下執著、分別、妄想心,佛家用一個字來比喻,叫「緣」,所以說放下萬緣即得,得無所得的本來自性,無量無邊美好的那個生命狀態,就會得到那個東西。 

我們形容那個「東西」,其實它也不是東西,它既非物質、又非精神、也非自然現象。科學用懷疑,所謂的數據、理論跟比量的思維,能夠去理解到的,永遠不離這三種現象──自然現象、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不離這個現象與精神裡面。自性裡面沒有現象這件事情,可是它偏偏能夠生一切現象,你看多妙,這叫真空,一切現象叫妙有,妙有本無本空,那麼真空呢?真空卻含量一切,所以最後禪家就叫著我們參去。用「參」的,就是不要想,一直聽……聽到有疑惑,那個疑情存著就好了,再聽聽聽聽到臨界點,前面講的就是那個可確定因素,一直把握可確定因素,把握把握把握到了,你臨界點過了,你原來不確定因素的那個層級你也確定了。一層一層,種子發芽了,發芽再一直吸水,吸它飽足含量的水一直吸一直吸,它會一直在長大,對不對?葉子生出來了,它又會吸更多,等到長成一棵大樹,它吸的水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嘛。所以,「天雨之大,不能潤無根之草」,因此,人要善盡本分,那個本分也就是我們可確定因素。 

今天看到一個新聞專訪,那個人是誰我也不知道,聽說也有出書,他就提出一個論述,說這個世間平等是不可能的。從佛家講,眾生皆平等,從他們世俗話叫做人人平等,他說這個論點是錯誤的,是不可能的。他是從現代的現象去看,有的人就是有錢啊!他也從打官司的角度去說,有的人結結巴巴沒讀書,所以在法庭上,當法官在審判的時候,就支支吾吾,所以緊張了,法官就認為他不誠實,其實他是沒讀書不知道怎麼表達,但是因為這樣就被判得很重;相反的,有讀書的就可以口才很好,找法律漏洞然後講得頭頭是道,法官就覺得這個人很有誠意,沒有犯罪。他們會從這些現象,去判定眾生不可能生而平等,這個就叫做不了解因果!

他不知道有前世今生,今生因、來世果,他不知道有這種東西,所以眾生本來平等,是從立足點上平等來講。可是因為他在他的生命過程時間流裡面,努力不同、理解不同,所以造成他沒辦法齊頭式平等,這才叫真平等。意思是說,努力的得到,不努力的沒得到,這樣算不算平等?可是現在的人會只看在「得到跟沒得到」的結果,而說那是不平等的,他不去考慮一個曾經努力所以他得到;一個不努力所以得不到。所以如果不努力的得到;努力的沒得到,這樣是不是平等?同樣的,如果努力的跟不努力的都得到了,好像也很難說服人。

所以為什麼要學佛、學覺悟,覺悟就是明白,明白宇宙人生的徹底現象,最後你清楚明白了,你就自然放下了。所以回到剛剛講的,你明白了,這堆一千元的鈔票,你是連一眼都看不上的,你知道嗎?太少了,塞牙縫都不夠!我們以前常常跟同參講,現在整個地球的首富,這些錢全部加起來,還少到不行,你知道嗎?要給我們,真的還看不在眼裡,塞牙縫都不夠!你要有這樣子的氣魄,本來就是這樣子啊。

佛法用一個例子告訴你們,玉皇大帝,有聽過嘛,對不對?剛說的那些首富的錢統統加起來,都沒有玉皇大帝多。玉皇大帝在佛家叫做帝釋或釋提桓因,在佛法中是這樣子形容的,釋提桓因看到郭台銘以為他是乞丐。當然我這是比喻,佛經裡面沒有寫郭台銘是乞丐,只是比喻啦。大梵天王,初禪至尊,初禪天的天王看到玉皇大帝覺得祂是乞丐;摩醯首羅天王是三界至尊,三界就是六道輪迴,衪是六道中最有錢的那個人,看到大梵天王覺得衪是乞丐;阿羅漢看到摩醯首羅天王,以為他是乞丐的始祖;菩薩看到阿羅漢覺得龜笑鱉沒尾;然後佛看到菩薩,就不用講了,你懂嗎?所以只要你能做佛,什麼沒有?整個虛空法界是你啊!你自己啊,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啊!統統不求而得,就隨順你的應,而不用動念你就有。

這種東西人家不要啊,偏偏要去抽那個鈔票,抽到最後手扭到,還要去推拿,所以冤枉!這叫價值,所以佛法的好,一般人不了解,也是造成現在學佛的人,沒辦法精進的原因在這邊。為什麼我們常用錢比喻,錢有時候真的是很不足一提的事情,可是我們現在人卻常常被錢給困擾,為什麼?因為我們對人生理路的認知錯誤了,也就是剛剛講的態度錯誤啊,錯誤在哪裡?身口意的運作嘛,就是你態度的總和嘛。換言之我們的身的行為造作,可能有錯誤我們不自知,不符合正確的標準;我們嘴巴的造作講話,表達出去的這個話語,可能有錯誤我們不自知;我們的起心動念,想法、觀念有所錯誤,我們不自知。這三個決定你的人生態度,決定你的價值目標,所以這三個只要符合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的標準就叫做正確。正確裡面的第一個叫「方向的正確」,再來有層級,層級就是深度。我用人生的運作當比喻,以所謂會賺錢跟不會賺錢這種相對的二分法來說明,會賺錢叫正確,因為可以滿足物質所需;相對的,不會賺錢叫做錯誤。而我方向正確了,就好像說我會賺錢啦,接下來會賺錢還有深度的層級,會賺很多錢,會賺非常多錢……這樣一層一層嘛。

這個也是剛剛講的8橫過來的那個符號的意思──無限大。所以在這個價值裡面的運作就有這個味道,只要我們拿捏住這個味道,只要方向正確,你越走越深,你會法味會越來越無窮,你的人生就會越來越豐足。而這個豐足我們老祖宗講「悅自心中來」,就不是外在的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所能夠建構給你的。這種外在建構的,會有短暫快樂,可是那是苦暫停而讓你覺得稍微快樂一點,苦恢復了就痛苦了,六道輪迴眾生沒有一個逃得出這樣的理路。我們頂多就是六道輪迴裡面的人道嘛,你要是嚮往神明,你去車城那間全台灣最大土地公廟,去跟祂要錢,祂會說衪也在苦惱錢還不太夠,你懂嘛?即便是土地公公,衪還是有苦啊!哪天你再去跟衪商量啊,說,土地公公你想不想再更多,你百千萬劫難遭遇,我是唯一一個來這邊,不是要來跟你要錢,而是來教你怎麼賺錢的,懂嘛。

只要學佛覺悟了,所有的資糧就有了,所以為什麼形容佛叫做「福慧雙足尊」,雙足尊不是說有兩隻腳、最尊貴的,不是那個意思,雙足就是雙雙圓滿具足!福報這件事情圓滿具足,毫無瑕疵;智慧這件事情圓滿具足,毫無瑕疵,這兩個雙雙具足,那個人就叫做佛。所以那個生命狀態才叫作正常,我們都是不正常的人生,因為我們想的、講的、做的是有所瑕疵的,所以不正常。所以學佛,就是學回來理解、明白宇宙的真理,明白它而已嘛。做一個正常的人,過著一個正確的生活,就是這麼一回事啊!所以要財,一定有方法可以得財,要身體健康一定有,要聰明智慧也肯定有,只是我們知不知道。

所以現在的學佛的人,第一個字「學」非常重要,學就是了解,了解它;第二個字「修」,非常重要,你所了解到正確的理路要去「做」,勇猛直前。做了之後你就證實到了,證不用去理它,因為它本來就會有,好好照顧植物,本來它就會開花結果。開花結果不是我們的問題,好好照顧這一棵樹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的人生這一棵樹。簡單說到這邊,時間也到了,看諸位應該沒甚麼問題了。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十方三世一切佛,若無眾生不能成佛,生生世世乘願再來。 

感恩諸位。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429日 明覺法堂(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April 29th, 2014

 

2014年4月29日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103429日,20:35~22: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女淇師姐元和妙音唱頌

麗雲師姐元和妙音唱頌

如芬師姐元和妙音唱頌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佛亦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識得一則萬事畢。」這個「一」,一般我們講叫「全一」,華嚴上亦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眾生之所以在五濁惡世裡面輾轉流衍,苦無出期,也就是沒辦法識得這個「一」,才有這些「妄」,這些依「妄」起作用的分別、執著,所以就產生「對立」,這樣的狀態下,就沒辦法回歸我們自性本有的那一個全然。

畢竟,「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你們在唱頌元和妙音的時候,很多人會看輕它。以前有機緣跟一些同參在一起時,我們常會問卷調查,說:「你們會覺得學習『元和妙音』比較簡單呢?還是你們看過的拍打搓揉按、音韻療法的這些肢體運作,比較簡單?」後者比較像是我們一般坊間所謂的針灸、推拿、點放、拔氣。我問卷下來的結果,幾乎百分之百都說「拍打搓揉按」比較難,然後我就「咦!怎麼會是這樣子?」換言之,大家把元和妙音看輕了,所以會認為這些針灸、推拿、點放、拔氣的這些工法比較難。

事實上,「難」跟「易」其實也是不二啦!可是,我們世間人以「有為知見」去認知時,他可能會錯解,以錯誤的見解去對待它。因此就會把元和妙音當作只是世間的一種具有技巧性的傳唱,如此一來,就永遠不得其精髓,沒辦法透過元和妙音契入。如果它是非常簡單的,為什麼觀世音菩薩久遠劫的成佛之道是以音聲而入?所謂的「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在一個平等法上來講,法法平等,八萬四千法門無有高下,是因為我們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而有相對顯於外在的,就好像「法」有高有低。「法」就是方法、門徑,能夠讓我們成就,能夠讓我們生命變得更美好的一個手段。

元和妙音其實不容易,這一陣子我也跟幾個同參講,好像很少聽到你們講到對於元和妙音的心得。我們都會常常在看到人家的行誼有所體會,而去闡述這些心得,可是,這些心得的闡述只是一個比較淺而易懂的一種有為契入;而元和妙音的體會就不是那麼簡單,所以,很少聽到你們有關這方面的心得闡述,尤其有在唱頌的人,應該大家還是以為只是一種歌聲。事實上,元和妙音不是依著我們耳朵耳膜式的一種美不美、悅耳與否的感觸問題,它是一個「正量」的問題,關係到正量的問題,就關係到所謂修行的問題了,而關係到修行的問題,就不能離開三個字,叫做「戒定慧」。所以最近我常跟一些同參講,元和妙音要唱得好,第一個重要的法則就是要「持戒」。

最基本的戒就是我們常講的五戒、十善。五戒──殺、盜、淫、妄、酒,其中這個「酒」叫做「遮戒」。遮戒,以前用一個「酒」來代表,現在這個酒的義涵就很廣啦,現在有吸毒的、抽菸的,以前好像也沒有這麼多品牌的香菸,還有什麼原住民的水煙,什麼都有。換言之,這個酒(遮戒)的意思就是說,有一些外在的介質,我們去碰觸了它之後,會影響我們的心性。所以有句話說「酒後亂性」,亂到什麼性?亂到前面那四個──殺、盜、淫、妄這四個戒,這四個戒叫「性戒」。這四個戒是不管你形式上有沒有持戒,你做了就是犯戒。例如:出家的受比丘、比丘尼戒、沙彌律儀等等,還有大家常聽到的菩薩戒;我也常看到一些在家修的老參去受了在家菩薩戒,這好像是戒裡面最基本的。即便它是最基本的戒,你們有沒有發現,身邊好像沒有半個人做到,所以那個受戒就叫假的!

假的,世間人會拿來傳頌,會得到人家的稱讚、拍拍手,如此一來,就會再繼續長養我們的「假」,這個假叫做貪瞋痴。只要有名聞利養就會繼續長養這些東西,而這個跟「道」違背。這個假的受戒,佛菩薩不承認,當然這是將佛菩薩擬人化而說的,事實上,祂也沒有所謂的承不承認。它是一個理體,意思是說,它跟我們真如本性不相應,它不是一個實質的生命狀態。所以,「戒定慧」三學沒有,人就屬於世間這一類,那麼世間就等於一個字──「苦」!在佛家來講,「世間」兩個字不只是我們人道而已,是所謂的六道輪迴,包括你們現在認知的天神,統統在這個範疇裡面,它還是苦。所以,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一些因緣而跟人家去宮廟裡面,而我們過去的原因,是因為裡面出了些問題,然後必須去,去也是一種人情世故。我們就發現那個紅龕桌上抱怨的聲音都比人還多,紅龕桌就是佛桌上面,佛龕上面的這些諸眾神都很無奈。

那天,端容(一位學員)的一位波蘭來的外國朋友,剛好有機會來這邊住宿一個晚上,她是來走訪一些風土民情的,就有機緣接觸到所謂的如來正法。我們在跟她講述這些的時候,她就有個心得,她說:「很可惜,她不會中文!」為什麼呢?因為她從由居中翻譯的人所轉述我們的講話中,感覺點到她的一些問題;她的敏銳度很高,她知道一些義涵,可是她說這些如來正法一定有更深層的理路,而不是用英文能夠翻譯得出來的,所以她非常遺憾她不會中文。我說你不要遺憾,我們台灣人全部都會中文但也聽不懂,為什麼?因為它是深度的問題,不是知見的問題。

所以,要了解佛法,第一個就必須跟所謂的佛法相應,它的最基礎叫做「清淨心」。佛經一字無量義,我們前面是不是講「一」,「一即一切」的那個「一切」,就是無量的意思啊。所以,離開這一個理路,我們就沒辦法真正契入所謂的「佛法修行」,我們一定會有所謂的隔閡障礙。如果要能夠契入這一個理路,勢必要取得它的關鍵,也就是這一個清淨的心境狀態,我們的生命狀態必須要第一個守住「清淨」。它跟前面講的「戒」有什麼關連呢?前面講的戒,也就是清淨的手段,所以,每一個目標、每一個目的地,都有前面的方法手段,這是我們一個學修人必須了解的。

回來講剛剛那一個外國人,那天我們有個機緣跟她去墾丁,回程經過東港,東港最招牌的就是東隆宮,對不對?一般我們學藝術的人去,都把它當作名勝古剎而去接觸、參訪它。你看!又「一切」了哦,「一切」又來了,一個東隆宮,會去的人有各自不同的目的,它都成立。這一位外國朋友是天主教徒,到了東隆宮之後,看到那邊有「抽籤」這種東西,她也有興趣,也去抽一下,然後,咦!怎麼抽都抽不到。那次是莊家勝老師他陪我們,擔任地陪,他跟東隆宮滿熟的,他爸爸好像也在那邊擔任執事,東隆宮的那些簡介,好像也是他太太幫他們企劃、撰寫的。他看到她一直求不到,然後就跟翻譯的人說:「你跟她講,不要再求了,因為那個王爺聽不懂英文。」(眾人大笑)

很好笑喔!她聽了之後無奈的表示,這樣只好死心了,可是心裡真的有很多的惆悵。然後,莊家勝老師就說:「王爺聽不懂,你為什麼不直接請 師父幫你翻譯就好了?」她說:「還可以這樣子哦?」然後我們就說「好啊」,你沒講,我們落得清閒啊,你有講,我們就有工作了啊,就直接跟王爺打個照面,翻譯一下。王爺就跟她講了一些她在波蘭的某些人事上、生活上、處境上的困惑。咦?她說王爺怎麼這麼厲害,我講英文祂是聽不懂的,可是,我沒講話,祂居然都可以跟我講得很清楚。

所以,是以心通,有時候語文是一種障礙。我們眾生生命狀態有一種最根本的感知能力,它原本是非常美好的,可是被我們的知見障礙住了。王爺祂們也有侷限,因為畢竟還在六道裡面的道次,如果你沒有真正超越六道輪迴,放下執著,你還是有界。「界」叫做「侷限」,就像我們現在人也一樣,國界、區域不同,就有這個界限。同樣的,維次空間也有,所以,要突破這個,勢必得第一關鍵放下執著才可。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如果沒有去持戒,得不到清淨心,依戒得定,「定」的最低標叫做清淨;如果我們沒有具備這個條件的話,我們要「不執著」是不可能的,做不到「不執著」,我們當然就在這個「界」裡面限制重重。

一個執著越深的人,他的障難就越大,以至於痛苦就越大。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執著」兩個字等於一個字──「苦」,執著是因,苦是果。因此,為什麼這一個部分要不斷再重覆、不斷再重覆?聽了會很煩,對不對!所以,剛講到東隆宮的王爺,有時候我們還滿羨慕祂的,即便祂的無奈也很多,並且跟我們講說:「為什麼要羨慕我們這麼多無奈的天神呢?」可是祂們只要坐在那邊,不用講話,大家就都「是!是!」對不對?我們講破嘴了,講得口乾舌燥,最後人家對你也是所謂的「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現在的人還不僅如此,現在的人是你沒打破也要賠,胡亂栽贓。像祂們木頭偶像,就坐在那邊,大家就在那邊叩頭、感恩,也不知在感恩什麼?祂又沒說話,大家就在感恩啊!多好啊!

所以,當年我好像有跟同參問卷過,我問他們以前有沒有常常去寺廟,或者是道觀裡面,道觀就是道教體系,寺廟是佛教體系的。他們說「有啊、有啊,常去啊」,可能裡面是我最少去的。我說你們去那裡都在幹嘛?假設用佛寺來講,有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不管是三寶佛,還是西方三聖…等等。大家到那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很恭敬的頂禮,對不對?然後感恩啊,一直感恩,在那邊叩頭。我說這個木頭偶像曾經幫過你嗎?沒有啊!那你所有的問題祂跟你解答過嗎?沒有啊!喔,那你怎麼如此虔誠,一直感恩?你曾幾何時對於身邊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曾經照顧過你的人,你跟他感恩過?你會這麼虔誠的跪在地上跟他磕頭,三叩首、七叩、八叩、九叩首的?他們說:「沒有啊!」所以,這就是我們人的矛盾,這也是一種分別心,這也是一種著相,這些林林總總錯誤的行為都來自我們的「執著」。

「執著」來自「分別」程度的加深,分別程度的加深來自「妄想」,而妄想來自我們的一念「無明」,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些貪、瞋、痴、慢、疑、惡見,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就產生了,以至於在我們人生的運作裡面處處都是錯的。所以,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這不是一種玩笑話,或者是一種說得太誇飾的話,它是一個著著實實非常吻合我們現在地球人的一個形容詞。閻浮提就是地球,而地球在娑婆世界裡面。

你看,世尊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地藏經》就已經告訴我們,現在的地球人就是這麼一種狀況。為什麼祂知道?因為祂覺悟啊!為什麼祂覺悟?因為祂清淨啊,因為祂不執著、祂不分別、祂不妄想,所以祂就有這一個能力。那麼,祂也告訴我們大家,「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我們都知道這些道理,可是我們不容易做到,而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還得不斷在重覆說:「不要執著!不要執著!」也得不斷重覆說:「不要做壞事!不要做壞事!要持戒!要持戒!」一直不斷說、不斷提醒,不然人是很健忘的!

今天早上跟一位加拿大那邊的人在網路協談,有時候網路這東西真的很麻煩,一句來、一句去。像真人部落,他們坐下來,就像跟王爺這樣,通一下、解釋一下就知道了。不用像這樣,在那邊打字打得半死,手上還會長繭,然後眼睛還會變差。早上在網路上,對方就提出一些疑惑,因為他們在那邊好像比較有名的是少林寺,少林寺在那邊有很多的分院,所以開設很多課程,武功課以外,當然也不乏禪修課。歐美地區在佛法上最流行、風行的就是兩大類,一個叫做「禪」,一個叫做「密」,至於是不是有它深解的就不一定了。

然後,他就一直問我一些問題,本來很不想回答,因為雜思太多的人在請教問題的時候,他會亂兜,尤其是你們講的這個簡訊,簡訊這種東西一句來一句去,不容易去理解,因為它就是文字相,在文字相的統統是錯。我剛剛是不是講了,要跟佛經相應,第一關鍵就是你必須要有「清淨的心」,更何況像「禪」這種更高層次的學修法門。我們交談中,其中有一段講到禪,他說之前問了很多的師父,他們對於「禪」的定義,都是說:禪就是活在當下,然後他也就寫來說:「禪就是活在當下」。我一看,嗯,對啊,活在當下。那當下怎麼活?很多人都告訴你這些標準的名詞,可是它的義涵統統沒辦法去解釋。

所以一個真正圓滿的教育,第一關鍵就是要有圓滿的理論,加上周詳的方法,還要連帶有表演。什麼叫表演?你們講的「做到」,將做到的那個樣子表現出來!向你證明,你認為不可能的,他都可以辦到,讓你清楚的看到這些!這樣才能夠完成一個正確的教育,要不然只是一種禪話頭的對應。

那接下來就一直講,講、講、講啊,你和他講這個,他跟你聯想那個啊!前半段他們講得很高深,提到很多像是「空無」的這一類名詞,有沒有很熟悉?你們也都會講嘛,對不對?講到最後,就說到「上求下化」。我就跟他說「無求無化」,他說「不對!」明明就是「上求菩提、下化眾生」,後面還冒號,這叫做「菩提薩埵」。那菩提薩埵是什麼?不知道。對啊,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你看啊,又著一物、二物了,前面是空性,後面還是回來著相了。

我回什麼你們知道嗎?我寫說「菩提乃覺,本覺本有,故無求;眾生不覺,不覺本無,故無化」。沒有的東西你要求什麼?沒有的東西你要化什麼?所以,「禪」不容易,在話頭裡面,它其實不是用你的知見去解釋的,而是你智慧稱性而應而已。我回信之後,接下來他就沒回了,好像去睡覺了吧!

所以,萬丈高樓平地起,前天在台北,我也跟台北的同參說,因為我們大家的程度比較差,所以我們的學修要從《弟子規》做起。而那天聽到一個同參講說,他們的基礎起跳是《論語》,他們的標準是君子,第二階段叫做《易經》,這也不錯啊。可是人家的程度好啊,而我們程度差,所以我們要從《弟子規》開始,《弟子規》沒做到的人是什麼?就「不是君子」啊!換言之,《弟子規》沒做到的人,下輩子不要說不是君子,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所以我們必須從《弟子規》做起,原因在此。有些同參之前也都有經驗,剛開始都讀大經大論,後來漸漸的、漸漸的就開始變成《十善業道經》,然後又漸漸的、漸漸的開始對《太上感應篇》有興趣,乃至於《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等等這些比較小的經。像這樣,我們都會給他一句老實話,叫做「你進步了」、「大躍進了」。為什麼?行家就懂得,因為萬事萬物都要有它的根本,如果沒有根本,都是虛幻的。

像我們裡面的這些花,至少還有根,它們叫「氣根」,所以它可以開得很久。如果這個是用插花的,大概這些花不到一個禮拜就會凋謝,對不對?像這些有氣根的,再稍微加以照顧的話,它可能還可以活著一、兩個月。我們樓上有一盆花,就放在那邊不理它,也開了八個月,連阿源(一位學員)都嘖嘖稱奇!當然啦,這個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這個就是修行,你修行就有所謂的正量、能量的問題,「能量」變現出「物質」、「訊息」。你的能量是什麼,決定你的人生是什麼。為什麼講人生?剛剛講訊息而已,因為你的人生就是兩個世界,一個叫精神世界、一個叫物質世界。而你的精神世界、物質世界來自「能量」,換言之,不就是你的能量決定你的人生嗎?所以,要改變命運的人,切勿切勿迷心他求,心外求法了不可得,他心覓法畢竟無有是處,所以,一定要老老實實的回來,把這些所謂生命宇宙人生真相的理路搞清楚弄明白。你弄明白弄清楚之後,接下來你還得要花很大的精力,跟提起很高度的毅力去「落實」!因為這一點是一般人最難做到的。為什麼要加個高度、很強、很強的?因為我們無量劫以來根深柢固的習氣非常強。

所以,對一個已經明白的修行人來講,接下來就只是對抗他的習氣而已。其實,這一種明白的人,他還不算是一個真正明白的人。一個「真正明白」,統統在講什麼?一乘!真正一乘人他就「無事無做人」!你真正明白了,你就沒什麼事好做了。你的人生只剩「遊戲」!這裡所謂的遊戲並不是說自己有那個欲望愛玩,不是那個意思,而是「遊化」,是哪裡有人需要,你去應對一下。因為你的真心、至誠之心已經把你的習氣給撐破了,你的心量,量大福大,福至心靈,你這一個量已經跟虛空法界等同了。所以,你接下來只是在什麼?隨緣消舊業,你不會造新殃。所以你看,「隨緣」兩個字是多麼輕鬆愉快的事情,你就自自然然消掉業啦!

我剛剛講,我們明白之後要有很多努力,這個明白是在知見上的明白,它還不是在生命體質上根本的明白,只是所謂的「正知正念」的明白而已,它還不是所謂一般講「正信」上的明白,也不是所謂的「真信」上的明白。如果你有辦法提升到「真信」,那麼你的修行就太過輕鬆了,因為那時候叫「道本圓成,不用修證」,因為「見聞覺知,本自圓寂」,是完美無瑕,你本來就是這樣,法爾如是!這樣的學修方式接近禪的學修方式,為什麼?要修禪的第一關鍵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你看一念不生多難,萬緣放下多難,所以,如果我們萬緣放不下,沒有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去接觸「禪」,所有的這些禪話頭來到我們這邊,都變成分別、執著、妄想的語彙。當它變成是一種語彙、文字,就有去解釋的問題,於是乎,就會變成我們跟別人對立、辯解的工具。

所以,佛法它基本上不能去用解釋的,它只能去用體會的。因此,在佛法的禪修裡頭,它不講研究;當然在「教下」它還可以通融一下,用「研究」這兩個字,可是修禪的人絕對不能講研究,因為研究落在「心意識」,你就沒有能力修禪了。所以,它講一個字叫「參」。「參」叫「離心意識」,禪宗言簡義豐,用這個「參」字來表示。「參」若還要再去定義,以為有另外一個解釋,那勉為其難就是離心意識的去什麼?觀止、止觀。不斷的去起觀照,不斷的去什麼?放下!可是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心意識。沒有心意識,也就是沒有我們的想法,沒有我們的思考,沒有我們、沒有我、也沒有建構在「我」這個字之上的所有一切延展,例如:我的、我要、我想,統統沒有這些東西。所以,第一關鍵就是把「我」抽掉,所以那時候最低標也就是要「離四相」。離四相,一般講是小乘須陀洹,初信位菩薩,祂還沒有完全脫離輪迴,可是祂至少離了四相了,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祂有辦法去學習參禪這件事情。所以,它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去自修的,當然,有人幸運可以遇到識途老馬、過來人,他還是可以幫助你,引導你怎麼樣去透過一個正確的禪修路徑,而去真正參得這些理路。

再回到剛剛說在網路上回答問題這事,我們以前常常講,人是健忘的!這些請教問題的,以前也常常來接觸,也都熟知了我們常常講的語彙,比如說,「坐禪」這兩個字,禪坐啊,他們在所謂學理上就會說以前根本沒有靜坐這個觀念,所以修禪的人也是反對靜坐的。事實上這是從形式上來講,可是真正修禪來講,它沒有反對任何形式,它是問你自己「會不會」的問題,而不是說坐在那邊不行!當然,以前也很少用「坐」的這個方式,而是直接以「心」嘛。最後講到現在的禪,變成坐禪是一種方法,必須要有坐禪的方法才能去參禪,你看,還是落在行為上。

以前我們已經講過多次這個方便上的定義了,所謂的「坐」,乃是我們「內不動心」之意,「禪」是「外不著相」,不執著,心不被擾動,不被任何人事物擾動,如如不動,不取一相。《金剛經》是不是用這兩句話?「如如不動」就是「坐」,「不取於相」就是「禪」,這是《金剛經》上講的。那麼「內不動心,外不著相」,這是《六祖壇經》上講的,都已經幫我們定義得很清楚了。你看,常常在講,可是一轉眼,出個國大概兩年全部忘光了。

所以,我們常聽到:不要執著、不要執著啊!弟子規,聖人訓啊,什麼「父母呼,應勿緩」,常常在講,你們哪一個真的牢牢記住的?沒有啊!因為我們的程度不高,必須這樣重覆。所以,我們目前的資格還不敢說完全從《論語》開始,可是這也是方便講,如果前面講的那個「一」你真正掌握住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還是可以契入「一即一切」的生命狀態。所以,從大根大本上著墨,一門深入下去,《弟子規》可以讓你發現不可思議的人生境界,那麼,你很快就又超越《弟子規》這三個字了。

那天,我有一個心得,因為剛剛講的,他們也算是很有心在經營聖賢教育的一個族群,這個是非常可取的,也值得鼓勵。可是我們剛剛講,一個正確的教育不能缺乏周詳的方法跟圓滿的理論,而不只是東抓一點古人的東西,西拿一點西方的古人語彙,不管東西方,湊在一起,把這些名詞搬上來,它就等於是一種所謂的聖賢教育,不是這樣的。從那一天的對談裡面,你就體會到高、低有時候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比如說,剛剛我們講說對方是從《論語》起跳,可是最後回過頭來問我說:「咦?你們《弟子規》針對小孩子……」你看,又小孩子了,那麼表示《弟子規》是完全做不到的。一個人只要認為《弟子規》就是針對小孩的,那個人絕對《弟子規》做不到,你放心好了。

《弟子規》做不到的人,君子標準就沒了,《論語》做到是高等君子,《弟子規》做到是標準君子,標準君子上面還有高等君子啊!透過高等君子再契入低等神仙,低等神仙再慢慢修,變成高等神眾。最後突破了六道輪迴,那時候就是所謂的覺悟的最低標,也就是我們常常跟諸位講的,真正修佛的條件是在那邊。我們現在只是先修班,先修班就要有一個很踏實務實的態度,往先修班的大根大本。我們東方老祖宗常在跟我們警惕鼓勵的這些「萬丈高樓平地起」,登萬仞之山,雖必攻其頂,也不離這些平地一步一腳印的起修。

所以,只要你願意往這邊,這一個踏實的路徑走,你走多少就算多少。可是如果你違背了這一個理路,這個理路就是方法,周全的方法,如果你違背了這些方法,初階的方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麼,我們所有的這些畢生塞進腦袋裡面的聖賢語彙,統統沒有用。沒有用就冤枉啊,因為所學必須要學以致用才是真嘛,我們如果學的東西不能真正去改變人生,我們叫做浪費生命、浪費時間啊!所以,學的東西不要多,而要精純,精純才能幫助你深入。所以剛剛講,在閱讀、在涉獵佛經的人,他就是深入的問題,他不是多少的問題或解釋的問題。

這個深度也會因人而異,依眾生的根器而有不同。我們大概也知道眾生約分為三大根器,所謂的「下根、中根、上根」。上根「一聞千悟」;中根的,你苦口婆心勸他,他還是可以去努力、去提升;下根的還是可以。基本上我們可以去檢測自己。上根也就是一聞千悟,不用講,當然,上根上面還有一個上上根,他不但一聞千悟,他一聞即證,就證到了,那個叫「真信者」。那麼,上根的在學修過程速度非常快,他也隨時在把自己的習氣運用在學修的當下就化解掉了,這是屬於上根的。他不是說:「哦,我知道了,我要開始來我的生活當中試煉了」,他不是這樣子,他是「我知道」的同時,他已經化解掉他這些業障的根本,也就是起心動念的問題了。

比如說,我知道瞋恨不好,你跟上根人這樣講:「瞋恨不好,不要瞋恨」,那也許你再加碼,跟他講為什麼不好,因為瞋恨會傷身、會怎麼樣、會火燒功德林等等,就所知道的佛學用詞統統搬出來。他聽到了,他當下就不瞋恨了,所以他遇到任何事情就不瞋恨了,這是上根人。那麼中根是什麼?你跟他說這些名詞用語,他也知道,可是他知道卻還做不到,可是他要去試煉一下,遇到的時候他會憋得住、忍得住,趕快把它轉移掉。他要不斷一次一次的遇到,一次一次又修掉,一次一次,漸漸的,每一次遇到,就比上一次還淡薄還淡薄,這是中根的。那麼,下根的是這樣還不成,他要不斷犯、不斷犯、不斷犯,最後去踢到鐵板,痛得好大,結果頓時攝受住,這樣子才有辦法去改掉。

可是下根的還可以成就,下根人就必須要透過所謂的「專一學修」。下、中、上根其實都要「專一學修」,可是他專一學修的事相就要很慎重,不斷在事相捉摸。比如說我跟你們講「首親善知」、「次經教」,再者是「儀軌」,那麼下根人,儀軌就很重要,不間斷用一個儀軌在訓練訓練,再攝受住。下根的透過像這樣子不斷運作的狀態,也容易契入所謂的「定共戒」,因為他專注在那個儀軌的當下,慢慢慢慢專注了,慢慢慢慢平靜了,他也不犯戒了。所以,清淨的人他不會犯戒,所以不犯戒的人他就不造業,不造業是不是就減輕很多了,接下來只是了緣消舊業而已。還有一種叫做沒根,沒根是種形容,大家都有根,那就是當世絕對不可能成就。

下根的人最容易成就的就是淨土,所以為什麼世尊在當年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的原因就是這樣,因為以一個大數法則來講,末法時期下根多,所以透過專一念佛、持名念佛,容易把他提升上來。通常這種人也多數要花很多時間,因為他一門深入的時間要很多啊,也許他從二、三十歲開始修,大概七、八十歲會有一點點體悟,是要這樣算的。那麼中根的,也大概要二十來年,二、三十年。上根的也大概要五、六年,他才會有真正的體悟,五、六年到十年。那麼上上根的,就一念即得,所以「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啊!

人貴自知,在學修的族群裡面,我們是屬於哪一類的,我們要去體驗,有很多方式是可以去檢測,比如說,古時候的人會用背書這些方式來檢測,以一般的書來說,唸兩次就可以把一張背起來了,這個就是上根,就讀兩次這樣,這樣這樣就背起來了。各位之前背《弟子規》有沒有這麼快的?所以,上根都無望了,但可以訓練的;中根大概要唸個十次到二十次才可以背下來;那下根呢?下根人四十次吧!你可以這樣去檢測一下自己。當然,裡面的內容不能同一個字,比如說「一」,二十行都是一,誰不會背,對不對?這是一些方法,可是它不是絕對的。

當然,這些上、中、下根都不要緊,只要他們都可以符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周全的方法,統統可以從下提升為中、中提升為上,而上要提升上上比較不容易,可是可以是在上根裡面的最頂級。那樣在修法就是一種乘數效應,倍數的進步,那時候會很開心。我們現在修法的人最大的一個難處、障礙,通常是在你「曾經好過,要再更好」的這一個階段不容易。「曾經好過」的這一段不是因為我們修得好,而是我們更早之前太不好了,因為太不好了,一接觸到法,有一些正確的薰染,我們會把不好的丟掉,很明顯就好像好了嘛,對不對?很明顯比較好的時候,要再進步就不容易,這個叫「得少為足」。

得少為足,我們的心就產生惰性了,然後我們就產生傲慢,所謂的優越感,我們就覺得我們自己很了不起了,會有這些現象。這些現象就會造成一種障礙,這個障礙容易讓我們又跌下去,也就是一般講的「爬得高,摔得重」那種狀態。摔得重,要再爬起來就不容易了,那時候就在那裡遲疑了。以前可能一次你有辦法爬十層樓,為什麼?我常形容說「後面有狗在追」啊!因為你曾經很不好,很不好就像是那隻狗,用狗來形容,而且是瘋狗,瘋狗有強度,會咬死人啊!被瘋狗咬到,會得狂犬病啊!對不對?因此你會很害怕,所以你一衝就衝到十樓了。到了十樓你覺得好像沒事,就開始覺得舒服了,一不小心搭到電梯就掉下來了,電梯是往下的啊。掉下來之後,要再爬上去,以你同樣接觸法的機率來講,這時候爬,同樣的機率、同樣的時間,你大概都只爬個一、二層而已,就會再掉下來,一、二層再掉下來、一、二層再掉下來。

所以,為什麼我們常常講,要學法就一次全速到底,就像我們在煮開水一樣,不能將瓦斯爐開開關關、開開關關。好不容易將水煮到那個氣泡快冒出來,大概九十度左右,這時你要出門了,怕水壺燒過頭會釀火災,就關火。你出門去玩回來,口渴要喝水,但水還沒煮開,不敢喝,只好再開火!即便你很口渴,卻還是得等到那壺水煮開才能喝,多痛苦啊!結果,煮的過程又有人打電話來找你了,要講個電話,怕會忘記,又把它關火,好不容易水溫又升到五、六十度,又關火了,那你永遠煮不滾啊!你煮不滾,你每次關掉,它都退回常溫。第一次煮到九十度了,你出去玩一天回來了,它是不是退到常溫?比如說常溫二十六度。當你第二次煮,它會從九十度加上去嗎?學法就像這樣子。所以,學法當你還沒開悟之前,統統沒有累積性,所以要一次到底──開悟。

那麼,什麼是「圓滿的理論」?所謂的聖哲的這些經教,統統是圓滿的理論,乃至於不同宗教的。會的人,修任何理論,他都可以圓滿開悟,這個叫圓滿的理論,比如說,你去拿《聖經》,你也可以開悟啊!你說不對啊,若依科判來講,《聖經》所講的科判跟佛家講的《十善業道經》裡面的科判是一樣的啊,一樣的境界啊!如果從這邊講,《聖經》是不是只達到天神的境界?那是就所謂人的根性來講;如果一個圓人(圓滿的人)他去修《聖經》,他也可以成就無上道啊!所以,那時候叫「上帝佛」、叫「耶穌佛」,去修《玫瑰經》的也成就,叫「聖母瑪利亞佛」啊!

當然,不同宗教也許有一些見解不能認同也不一定,可是修佛的人就知道佛不是神,祂也不是一個外星人,祂就是一個圓滿的生命體。所以,任何宗教都追逐圓滿,「到達那個圓滿」,在東方的形容詞就叫做「佛」,是這個意思。而不是一個創造世界萬能的天神,我們都是祂的子民,不是這個意思。祂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理體,這一個理體圓滿無瑕,只要你照著正確的理路把它開發出來,你自己就是佛了。這些理路一定要深入去瞭解它,畢竟「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換言之,圓人修法也無法不圓啊!

講這一個煮開水的理路,你要去體會到一定要一次到底。那麼一次到底,照著「正確的方法」基本上不難,它一般常數來講,只要十年,你就可以開悟了!我們很多人都是修了無量輩子,而不得成就,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方法錯誤,就這麼一個小關鍵而已,因為方法全部錯誤,以至於我們現在是這樣。「方法」當然包括我們的「態度」,我們不能「持之以恆」也是一個錯誤的方法,不能持之以恆就是違背那兩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對不對?所以,這個方法是老祖宗高度的智慧,言簡義豐,就用這兩句話就解決了。如果能把持這兩句話,基本上只要十年,尤其修佛的人,只要十年,我講的是中根以下的,只要十年,他就有辦法開悟,開悟的結果就是最後一句話叫「觸類旁通」。

觸類旁通就是凡你所接觸的任何的整個宇宙、虛空法界,不只是地球的學術,你沒因緣接觸的不算數,你有因緣接觸到的,有需要用到的,你就會了,而且一目了然。你不只是所謂的出世法,佛法經典你會而已,你還觸類旁通,「類」是所有一切跟你原來不一樣的,你觸類你就旁通,你就通達了,這個是我們生命的本能。所以,佛法的學修不是叫你去外面取得一個什麼東西,去追逐一個什麼事情,而是叫你把自己的圓滿,把自己的美好給顯露出來而已。你自己圓滿美好顯露出來,你的人生就是你的顯露,所以你的人生是不是就是你的命運,你的命運就因此而變圓滿了!所以,這是一個改變命運最簡單、最迅速而且最輕鬆愉快的方法門徑,可是現在人殊不知有時候太過於欲望使然,不能去理解這一個方向,常常做的是反方向,所以求出無期的原因是這樣。

學佛的人在這個世代也不難,你只要看到這個世代你不歡喜的這些汙染、染著,你去查它的原因,這些人都怎麼想、怎麼做、怎麼講,你只要跟他不一樣,就大概百分之七十是不會錯的。那我們是不是常常……不能說是同流合汙,因為我們不一定知道那個叫「汙」,可是我們是不是常常是趨炎附勢,而沒有自己主見,就像那句台語俚語說的「西瓜偎大邊」。而你看現在「最大邊」的是什麼?是善還是惡?是惡啊!就像太極符號黑色的那一半邊,是所謂「陰包陽」的時代啊!現在時下整個地球環境、社會,多數在運行的這些行為、思想,這些人的活動運作,包括這些物質有為,多數是錯誤的。如果我們習慣「偎大邊」,自然就會往多數那邊靠攏,因為我們害怕自己是社會中的少數,所以我們會去符合多數,所以就從眾。而學法不是民主、共產這個問題,你不能把現在的這個比較不圓滿的民主觀帶到佛法裡面,要不然你就會吃大虧。因為目前為止,在地球上正確的永遠是少數;那如果講民主,是多數決定。

所以,三個臭皮匠其實應該不會勝過一個諸葛亮才對。老祖宗講這句話,當然有它背後隱含的詼諧義理,可是我們要自己很清楚,我們不能迷失在這種表面的數字上。再說,一個諸葛亮也不一定勝過一個佛啊!所以,以前我們會很嚮往、羨慕諸葛亮,因為當時的我們會覺得他很有智慧。可是你看,這個智慧是人間智慧,對出世法來講,他造業很大,殺業太重,這不是一個生命的「本然」,因為「本然」應該是更超脫的。而唯有佛最真實究竟圓滿,佛是覺悟之意,所以我們眾生透過這個「專注力」,就可以開發出我們覺悟的這一個生命本然的狀態,所以才叫「一門深入」。因為這個階段是我們還沒開悟的時候;如果是開悟的人,他就不必這麼堅守,若他會堅守一門深入的狀態,也是表演、做樣子給人家看的,要不然會做一種錯誤的示範。

我最近開始會看一些佛經,你們放在那邊的法寶,我也去翻一下,要不然以前都做了錯誤的示範。因為以前有人跟我們學,說師父都不用看就都知道,那我們也不用看,就跟著這樣吊兒郎當的過日子,結果命運還真的變很慘!現在想一想,翻一下經也不錯,人家看到這樣就會去努力讀了,比你講破嘴還有用。我現在漸漸也要學那個王爺,你知道嗎?就坐在那邊就好了,坐在那邊,底下的人就會學一學走了。

不過,講起王爺的事很無奈,因為王爺下來也會在那抱怨:「你看,很傷腦筋」,真的!那天去的時候,不是在處理人的事,而是在處理神的事,很累!因為整個虛空法界,不同維次都互相牽繫著!王爺祂們那個道次不高,很接近人道,所以祂們常常會被人道這個汙染的能量場給影響,你沒看現在的人常常突破維次空間,都會說「遇到鬼」,有沒有?遇到佛菩薩的機會比較少,遇到鬼的機會比較多,因為鬼道跟人道比較接近,所以這種維次空間比較容易突破。

就好像說我們現在比較容易遇到大陸同胞,可是不容易遇到冰島的人,或是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因為他們比較遠;在不同維次空間也有這一個現象存在,比較近的會遇到。祂們天道接近我們的是欲界天,而其中忉利天跟四王天又最為接近我們,祂們兩道也常常受到我們現在人道的汙染影響,因此祂們也很煩。所以,現在鬼道的精進度比我們人道還高,意思是說,從鬼道修佛往生淨土的好像滿多的,反而人道很少。好像連樹神往生的也都比人多,對不對?就有人在山林專修,一邊念經,樹神跟著一邊聽,結果念的人還沒往生,反而樹神聽一聽往生去了。現在的修道就有這種諷刺意味。

古人也講了,「地獄門前僧道多」。「僧」不特指出家人,僧是泛指修行人、在學法的人。「僧」這個字本來是清淨的意思,僧人就是清淨的行者,在佛門裡面用「沙門」這個名稱。我們通常會用「僧」來形容僧侶的意思,因為出家第一關鍵就是要清淨,修到清淨;因為出家唯一的一個願,唯一的一個想法,就是要做「天人師」,出家等於天人師,是有這一層的意義。當然這是從義理上講,從形式上講,我們現在的人不一定做得到,所以我們現在若從形式講,就很難去講清楚,因此我們現在看到形式要會去想到那個理體,這樣就比較沒有爭辯。

這個「僧」代表著清淨,清淨的行者,也代表著一個傳法的人,也代表一個修行人,修行人本身不一定在講台傳法,可是他的樣子就必須是一個傳法的樣子,利濟蒼生叫做傳法,它有弘、護兩個層面。那麼,為什麼「地獄門前僧道多」?僧道身分的這些修行人,照理說要比一般人還好才對,為什麼都下地獄比較多?因為做了錯誤的示範,他只是徒有樣子,沒有實質,這樣子就會罪上加罪,因為他知罪犯罪。連道教都講說,一個人如果他不知道,無心犯過,你不能怪他,可是,如果他明知道又犯錯,他就知理而犯錯了,便要嚴懲他。

這是一個善巧方便,當然這也是一種愛的教育的顯示啊!不是現在被扭曲的愛的教育,現在愛的教育等於不打罵的教育,你們有在學校教書的,是不是這樣?所以你們當老師也很痛苦,對不對?我們這邊比較不會痛苦,我們這邊用不到什麼打罵,我們這邊愛來就來,不來就算了,多輕鬆愉快!「只聞來學,不聞往教」啊!「緣來勿拒,緣去勿留」啊!把自己完善好就好了。你說這樣太不慈悲了、太沒有愛心了,不幫這個社會!其實不是不幫啊,菩薩住世無盡慈悲,菩薩離世亦是慈悲。因為人家不聽你的,你硬是要跟他講,人家會起煩惱,你會害他造業,這樣你就是不慈悲。

所以,「法」這種東西無定法,可是它在衍流的狀態裡面都是一種自自然然的,所謂「自行化他」,自行而已,其實真正只有自行,沒有化他,你知道嗎?「化他」是對方喜歡,撿去用,你哪有什麼要化他、要化解他的問題?沒有。是他遇到你,而剛好你有這些東西,他認同,也是有用的,他把你的東西撿回去用而已,你只是在做布施而已,你並沒有一個念頭要幫他,所以這是一個最自自然然的生命狀態。如果有一個真正要化他的概念,有那個念頭的話,他還有一物執著,所以他還是不能圓滿。所以,連「本來無一物」,那個「無一物」還是要放下,要不然你還是執著那個「無一物」啊!所以,禪不好修,可是常常去體會,還是可以去會得一點禪話頭,那也不錯。

師父上人:要留一些時間給你們。

雅聰師姐:媽媽說要跟 師父感恩!就是外公過世這件事情,讓我自己也學習到很多。剛才就是 師父有提到「一念不生謂之誠」,那個「喪盡禮,祭盡誠」這個部分,在我自己的部分,我可能還有那個想要幫外公的心,所以剛才有反省了,可能這樣子的念頭也是有一個執著。昨天是頭七,大家就是燒了很多的那個假房子、假車子要給外公,可是在誦經的時候,因為唸那個佛經,就是想要接引外公去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又跟他講說,有燒很多很多的那個金山、銀山,還有汽車、洋房,然後裡面有那個……。

師父上人笑:有沒有傭人啊?

雅聰師姐:有啊,就大概有幾位這樣子。當下我就傻眼了,然後就覺得這個法會怪怪的。

師父上人:不會啦!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學法的人比較脫化,當然「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說真的,有時候真的是「喪者無憂,生者魔擾」,喪就是死掉的人,他不一定有煩惱,都是活著的人在那裡擾亂,你知道嗎?所以,你們就為了二位往生,整個家族在那裡吵吵鬧鬧,這是不值得的啦!當然,我們不能去要求沒有學的、不理解的族群。「沒有學」是這個社會的常態,所以狀況一定是這樣的,而有學的,只有一個而已,這個力道不夠,因此你也不能去改變這些,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說燒這個、燒那個給人家,人家若高興就好,那沒有關係,你若不放心,你請你阿公把那些布施掉,送給不能往生的那些,送他房子、送他車子,再配給二個傭人,對不對,都好啊!鬼道的人也會很樂意接受啊!

雅聰師姐:所以他們法會結束之後,我就趕快跑去阿公的靈堂,跟阿公講說,「阿公,那個是假的,你不要被騙了,真的去住那個洋房,你要記得你是佛,你已經什麼都不缺了,你要記得你是佛,不要忘記!」我怕阿公被眾人……就是民主時代,大家那個……。可是,剛剛聽 師父說死掉的人已經無憂了,是活著的人吵吵鬧鬧,這樣我大概就明白了,自己有時候也是煩惱的其中一個。

師父上人:對啊!所以,自不能倖免啊,當我們不能倖免,我們要再去讓人家有一個清晰的生命境界,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啊,絕對沒有離開這個理路!有的人當然在現象層,會看到好像跟這個理路不太吻合,那個都是變異的那一段。就好像有的人做善事,為什麼生命過得不太如意?我們現在不是常看到這種現象?那有的人,你明知道他無惡不做,但是卻過得那麼的沒有災難?要吃、要穿,什麼都比人家還好。這個是因為我們只看一世而已,因果是通三世的。它有前因、有後果,我們不能只截取一段去看,截取一段是我們自己的無明,通常事情不是我們眼前看到的這個樣子。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因果理路,這非常重要啊!

那麼,這個兜過來我們講的,如果你沒有自度,你能幫得了人……真的有的人好像這樣子,對不對?他自己並不圓滿,可是被他幫的已經幫到了!那個是因為人家自己的善根現前,而不是你真的幫助他,不是你啟發出他的。如果在有為上講,那是因為人家的福報現前,而不是你幫助他的。比如說,我要讓你變有錢,但不是透過教你如何賺錢的方式,那是不是我要想辦法給你錢。可是我自己也沒錢,我怎麼給你錢,讓你有錢?我沒錢給你,可是你卻真的變有錢,那是不是某個層面講,是你自己去創造出來!真理是不會違背這個理路的。所以,認清這個道理的人,他就沒有退路,在我們學修的角度裡面,沒有縫隙可鑽,要不然我們學修如果不把這些理路搞清楚弄明白,我們一定會溜來溜去。

所以,學修的人當中最吃虧的,就是那種現在被世間稱讚是絕頂聰明的那種人,是最吃虧的;學修是要有智慧,而智慧來自於「老實」,而不是一些小聰明,因果不空,學佛的踏實路徑是一個成就的關鍵!如果你是講世間法的話,不一定人家是這樣講,比如說當一個小偷,那就要有一點聰明,知道嗎?你不聰明,你偷不到東西。不過,那整個行為的運作是錯誤的,它會產生錯誤的因果,所以你看,這叫聰明反而自誤,智慧的人有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所以他不會去用在錯誤的地方。「智慧」不等於「聰明」,智慧裡面一定有判斷跟解決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絕對會有,那在佛家叫善巧方便,有智慧的人就有無量善巧方便。那麼,無量善巧方便這一件事情,就不一定是從頭腦來的,是從我們的「清淨」起用而來,它沒有固定的方法。

所以,亡者不要去牽繫,知道嗎?要去把自己的功課深入,透過對亡者的一種憂心,回過頭來,變成自己成長的一個督促力量,這就對了。為什麼?《地藏經》你們看過,婆羅門女是怎麼度她媽媽的?她要先成就自己才能度媽媽!為什麼她會去度媽媽?因為媽媽生前造惡業,毀謗聖賢理路、毀謗佛法、障道,死後果報墮地獄!所以,她心生不捨,她只是希望媽媽好,這樣而已,一個初心,初發心,所有的這個督促力量都拿來成就自己,這樣而已。要不然怎麼度?媽媽已經去地獄了,她不能成就菩薩,她就沒辦法下地獄去幫助媽媽。因為地獄只有兩種人去得了,一種是受罪的人,一種是菩薩,一般人不能。有人說「遊地獄」那種,那不是真的去遊,那個只是像你們在看電影,那是到某一個道次,顯現一些現象,不一定是真正去遊地獄!那要能遊地獄,也必須要有一些菩薩才能夠去幫助他,因此我們不能迷失在那個環境裡面。所以,亡者現在還有很多努力空間,大家去緩和平靜的心,別人不行,我們自己要深入,要去把持。

雅聰師姐:謝謝 師父。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師父上人:所以有時候,我們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人礙於生前這一個肉體,所以有諸多障礙,而且我們小時候也沒有受到正確的生命、靈性昇華的教育,因此讓我們一代傳一代而淪於未知當中。所以我們自己的兒孫有這麼大的人生境界的問題,不和、歧見很多,這何嘗不是來自於我們自己手下調教出來的。所以,當我們離世而有這個通力的時候,後悔總是無濟於事,應該有更大積極正向的所謂生命的價值可去努力,畢竟四十九天,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可以去做一個昇華。萬宗也不離其心,也是要我們自己去心造現相,我們自己要去創造我們自己未來的路徑。

能量薄弱也是一個督促力量,「該捨諸有止無求,但願眾生得離苦」,要把它撿起來做為一個願景、一個嚮往,「不為自己求安樂」。那麼,在中陰身裡面還是有很大空間可以去昇華,可是,切莫只是仰賴這些他力的一種推促,畢竟,沒有功夫、功德力的法事是了無濟事的,一點作用都沒有,那只是湊熱鬧而已。也不能僥倖,用僥倖的心態,好不容易遇到,就拉著人家的腳,拉著就想要往上。當然,有能量的灌輸,諸佛菩薩無盡慈悲,會做一種安頓,可是,還得要自己去努力,畢竟,父子上山各自努力;這個路是可以引導、可以稍微扶持一下,沒問題,不過,不能只是一味仰賴。我們少了所謂的肉身,至少這五個通力回來了,而「漏盡通」你們沒有;但是,可以去知道這個生命的理路的這個觸角,會稍微敏銳一點,也藉此課堂上……第一次課堂變超度法會的。

該放下的就要放下,不能把這種能量帶著,這樣一定生生世世去輪迴,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們做子孫的也要去努力,畢竟,一子得度,九祖七玄升天!但可別聽到這樣,每個老一輩的都不要努力,都指望孩子,所以就要大家一起,有志者事竟成。

佛是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所以,「真如」其實是我們自己的本覺本有,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是本來存在的,不要迷失在妄的世界裡面。妄的世界是一場夢,你們現在做了一場大夢,在這種大夢稍微醒一下,又契入另一個更大的夢,那也是夢,所以要到什麼時候才不是夢?除非你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可是,對於我們現在從未有這些如來正法基底的人不容易,那麼至少我們不要在六道輪迴裡,在三惡道裡面頭出頭沒,所以一定要至少往善道。可是,殊不知善惡一如,它也是不二,你再怎麼善,你的夢做得再怎麼美,你還是在做夢,你還是在睡,昏沉的睡;所以你做惡,你也是在睡。

那天我在台北講,還有一段模糊空間,有的人醒過來,含含糊糊在做什麼夢都不知道的那一種,我們人生不就像這樣嗎?有人過得很痛苦,叫做惡夢;有的人過得很快樂,做美夢;有的人是完全拿捏不出他未來的方向是什麼,每天渾渾噩噩過日子,這就是含含糊糊,今天忘記昨天到底在做什麼,明天又忘記今天在做什麼。總之,這三個都是夢,夢是假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該作如是觀,把握機緣,早日去成就無上佛道;奠基在至少可以去昇華,不再為人道以下的境界,趕快去努力,好自修行!

師父上人:大家還有什麼疑惑嗎?你們可別讓亡者搶機會了。

沈老師:師父,中陰身這麼短的時間,他要怎麼努力?

師父上人:四十九天念,就是一個念,所以這個也給大家做一個常識來講好了。一般我們做法會,不是都爭取在四十九天?有的人會很周到,七天做一次,七個七嘛!那為什麼是七?因為我們生命的自然狀態,就是斷氣之後它每逢七…就是說它的週期,大概七天,人道的七天,會有一個變異。在變的時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就如一般我們說人死掉,那是第一個,斷氣的時候,四大假合在潰散的時候,這個佛家講神識,你們說的靈魂。對於沒有修行的人,靈識要離開的時候,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假設說,這個大體躺在床上,你在旁邊稍微敲他一下,雖然你沒有碰到他,他在那時候的感受,就如天打雷劈那麼可怕的聲音。

所以,為什麼說當人斷氣往生的這個過程,至少八小時以內不要去觸碰他。現在大概八小時都不太夠,為什麼?因為現在的人比以前執著,所以在離開的速度會比以前的正常周律來得慢一點。因此,最保險是十二小時,有的人幸運二十四小時,不要去觸碰他,他在走的時候會比較不受干擾,而少一點起瞋恨心的機率。我們若被吵被鬧,我們會不舒服,是不是會起瞋恨心?瞋恨會往下,隨著瞋恨的程度他會往下。那我們以瞋恨來相對歡喜,這時候我們捨略了這些什麼貪,細說的貪跟痴,捨略了這個,而以一個瞋恨來代表,所以就是兩個方向,非常平靜歡喜的、和很痛苦瞋恨的這兩個。

所以,在四大假合脫離的時候,人就像生龜脫殼這樣,很痛苦!他這個週期每七天會有一次,七七四十九,七個七的這個期間,就是他整個中陰身。所以,為什麼很多人沒辦法每天做的,至少七天都會做一個迴向?我用你們好懂的話來說,迴向就是把你們善的能量灌輸給他。他有善的能量,他在轉化的時候,他會比較所謂的有精神,在做什麼都比較爽快的那個意思,所以七個七,每一個七都會這樣子做,是這個意思啊。

這樣是不是就代表他可以去極樂世界了?當然不是啊!極樂世界是必須自己有「信願行」的。是亡者自己這個靈魂,佛家講「心」,當然你們好懂,我就用「這個靈魂」好了。中陰身的這個靈魂要有「相信」,要有「願力」,願力就是嚮往的意思,如果這個靈魂沒有嚮往極樂世界,也不喜歡阿彌陀佛,那你怎麼為他助念都無效,是這樣。那為什麼還要助念,給他阿彌陀佛的訊息、知見?就是他有可能在那個過程裡面,他就了悟了,所以這個時候如果再透過超度,也會去極樂世界,我特指這個地方,也是因為他有轉念了,這個靈魂有轉念了,所以他頓時就容易超生。

可是,聽好!多數的人是不是執著的,所以,如果在中陰身你沒有加上開示的話,當然,祂在脫離的時候不要開示啦。在脫離的時候,一般沒有正量的人不要開示。你就是一直讓他有念,念會感染。比如說,你們常常會說在某一個環境,有一個人跟你嘮嘮叨叨,嘮叨都講那些話,雖然你離開很久了,你那時候耳邊還在一直圍繞,你是不是都有那個念。所以,助念就是把不好的嘮叨換成佛號,換成佛號的時候,他在走的時候他有那個念,他就容易超生極樂世界。

一般如果不是這樣的,通常的超度,有功行的可以用他的功德力,給他一點福利到哪裡?最頂層到忉利天。就好像你們有些修佛的知道《梁皇寶懺》,《梁皇寶懺》就是梁武帝的愛妃往生,他很傷心,請寶誌公禪師為她做一個法會,專為她做。《梁皇寶懺》的因緣是來自梁武帝的愛妃,創始人是寶誌公禪師,他幫她做,頂多就是超度到忉利天,忉利天就是玉皇大帝那裡。人道、四王天、忉利天,到那邊,那邊可以享很大的福。

為什麼你知道嗎?因為到那邊,「善」就可以了,不必禪定。忉利天上面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上面這四層,它們都還叫做「欲界天」,顧名思義還有欲望,這些世界的人的生命都還有「欲望」這件事情。這四層天加上四王天和忉利天共有六層,這六層就叫做「欲界天」。那人道當然也是欲,三惡道當然也是欲,可是不叫「天」,所以,欲界共有十一層,其中「天」有六層。那麼透過超度的功力,只要亡者本身不是迴向到極樂世界,他頂多就是到忉利天去享福。為什麼只超度到忉利天?因為忉利天不必禪定,再上去的那四層天需要禪定功夫,只是它的禪定不成熟,它這種禪定有那個味道,可是不到位,叫做「未到定」。

忉利天上去的這四層天的頂層(他化自在天)再上去,就叫做「色界天」,色界有十八層,色界必須要有真正禪定的功夫。一般你們講的「四禪」,有的人在修禪定,打坐,說要修四禪,初禪、二禪、三禪,這個可以到達這個色界天十八層,當然,會依隨著你的禪定功夫的深度越往上。這十八層再上去,叫做「無色界天」,這時候要修「四空定」,當然,前面的那些善也都是必備,不能丟掉的,加上這些四禪、四空定。所以,四禪加上四空定,就是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四禪八定」,不是四禪外面還有一個八定。欲界十一層加上色界天十八層與無色界天四層,這整個世界就叫做「六道輪迴」。

所以透過超度的能力,可以超度到的頂層是忉利天。為什麼?依科判看,寶誌公禪師是觀世音菩薩再來,觀世音菩薩親自只能把梁武帝愛妃超度到忉利天,那請問現在那些脫了道袍還在那裡抽煙、喝酒的,這些沒有道德修養的,他怎麼可能為你做一個法會,就把你超度到那個極樂世界去?所以,超度到極樂世界這種特殊狀況,就是在中陰身裡面有佛號,然後引導,然後包括這個主法者可能很有力道,他可以說服這個亡者,這些因緣聚會具足,他就可以去了。所以,也是有滿多人這麼幸運的,當然,這個滿多相對實際來講是少之又少啦。

所以,以前佛法是在超度活人,而來到現在已經變質,反而多數都是在超度死人的。活人怎麼樣超度?「超」─超越,「度」就是幫助,度脫一切煩惱,超越一切困苦,是活著的時候才可以努力。比如說你們現在,你們在座各位是希望等到斷氣時,人家再來幫你超度,還是……?為什麼呢?因為斷氣時還有很多冤親債主會來障礙,那些無形的、有無形的障礙啊!所以,是要透過我們現在還很有體力、頭腦很清楚的時候,趕快努力啊!努力到最後是自己超度了自己,不需要任何人。往生,顧名思義就是生命往上提升,往上提升也表示生命比較有自主權,因此,往生是頭腦清楚,神識很清楚,你的靈魂要去哪裡,自己可以決定。現在講往生都是一種委婉說法,因為現在很多人都是往死,死掉了,為了不讓大家更傷心,所以才說往生。

有兩個境界沒有中陰身,直接上天和直接下地獄的;其餘中間的會有,那中間的可以值得努力啊!事實上,學佛的人要明白一件事情,不管你去三惡道或三善道都是消業的,一個消善業,一個消惡業。去天上,對不明白的人,你跟他說好,對不對;對明白的人,你跟他說要把握機會,趕快再超生,不要迷失在天道的福裡面。下三惡道的,對不明白的,你安慰一下他;對明白的,你說很好,在那邊你才有機會消掉過去無量劫以來,因為無惡不做而造下的那些很重的業,你沒去,你消不掉。如果一個修行者保持這樣,他就容易入禪了,因為他善惡不二了,他是平等的。所以,要成佛的第一個關鍵就是什麼?平等心!如果你對三惡道比較鄙視;對三善道比較讚許,你有這種不平等的看待,你是成不了佛的。

所以,一個成道的菩薩,祂可以周遊列國,這個列國不是孔子狹隘的那個小中華地區而已,祂周遊的列國就是這些維次空間。可以周遊的原因在哪裡?因為祂平等,祂平等突破法界了,突破法界就可以來去自如,即便在三惡道,祂也沒苦受,因為祂無心。所以,老祖宗有一句話:「自以無心應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這個萬物的「物」已經代表一切人事了。還有一句話叫「物惡獨勝」,當然「物」裡面也包含人,它的意思就是說萬事萬物最忌諱「獨尊」,也就是「謙受益,滿招損」那個理路。所以你就可以萬物圍繞而不礙於心境,那時候是平等,平等法界,那時候你就契入一真法界了,那個「一真」又是假名。所以,到那時候,那個人才勉強真正可以去做超度,坦白講是這樣。

所以,我們現在多數的超度都是給活著的人安心的作用比較多,可是,如果從我們活人安心的角度裡面,我們又體會到,因為你在超度時,是活人在念經,法師開示,我們活人在聽,對不對?所以,希望在超度的過程裡面,活人要比亡者更精進,因為活人就可以知道原來我以前的人生從來不關心這一個層面,今天有機會透過我的親人往生,帶給我這一個無上的機會,你們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如果他是講佛法,在靈堂上講佛法,而你真的去隨文入觀,你自己的靈性提升了,你是不是透過你靈性的提升迴向給你往生的親人,他就加一分力量,這是實質有用的啊!可是很多人就不是這樣子,很多人是花錢請法師,而法師還得趕場,邊唸邊看時間:「來不及了,要趕下一場……」對不對?這個就很冤枉!這是活人在心安而已,說真的,也安不到心。

所以,真正還是要回歸到練家子的修行,真正修正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所以,修正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也不是只有人,還有這些諸多無形神眾。有時候那些沒身分證的比有你們有身分證的還多,他們可以擠得下;而我們因為這些肢體的執礙,沒幾個人就擠得要命。所以,維摩居士示疾,為什麼一個小寮房,而虛空法界一切天眾、神眾、菩薩眾能夠統統來,都擠在那一間,因為那間就是虛空法界啊!所以,誰決定?心念決定,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心念決定。所以,心造萬物,「一切法從心想生」,是我們要不要選擇造好的、造清淨的,如果我們都選擇造好、造清淨,我們未來的生命是不是就美好到不行了!不需要靠我,我們也最希望大家都不需要靠我,要不然我比較倒楣啦!

沈老師:謝謝 師父。

師父上人:這樣還有什麼疑惑嗎?該拿到的也走了啦,那就先這樣了。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928日 教師節敬師感恩晚會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2013年9月28日 教師節敬師感恩晚會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jpg

 

時間:1020928日,19:00~21:00

地點:中山大學西子樓校友會館三樓中信廳

                                        紀錄組恭敬整理

 

                   我們說:「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以一個讀書人,他要有一個最基本的態度,他不是只是處處時時,都想到自己的高名、厚利、跟美色,而是要把我們的身心奉獻出來。佛家有句話:「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是覺悟,我們自性覺悟即為,所以又廣而言之,是整個盡虛空、遍法界同體,所以要報恩,報盡所有一切恩,而不是一種小名小利的完善。連世間人都這樣講:「計名,當計天下名;求利,當求天下利」,這當中它也在表達著一種寬廣的心意。在「應化」的當中裡面,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的概念,我們人生會有所障礙,而它都是來自我們心量的狹隘。

今天是「教師節」,師表、師表,可為「師」是一種引導,他要給周圍一種表率。這一次去「雞足山」,我有一個體會,也非常的欣慰,在從「雞足山」下來的那一段路程,大約走了三個多鐘頭啦,我的腳程稍微快一點,也累了大家。那位導遊一直很努力的跟在我旁邊,整趟到下山的時候,就突然聊開了。看看我們這種老師,好像也沒什麼身分,也沒什麼格調,所以,好像還滿好相處的,所以開始聊開了。

聊著當中他就說了一句話,他說:「咦,你們這個團體不一樣喔!」我說:「不一樣在哪裡?」他說:「你們這個團體是我帶過的團,至少是帶到雞足山這一個行程的團,最不一樣的!」我說:「到底不一樣在哪裡?」然後他就說,以前帶的團,常常不是跟人家「要東、要西」,就是「嫌東、嫌西」;怎麼你們這個團,是反過來的?常常「關心東」、「關心西」。然後看到你們這個團,好像都互助合作,所以剛剛才有阿杜(一位學員)前一包、後一包、左一包、右一包的幫同參背行李,只差沒有頭上也頂一包而已,就是說互助合作啦。

他就一直稱讚,稱讚這一個團,三十幾個人嘛。當然他在稱讚的時候,當時後面的人沒有聽到,所以今天我在這裡,也順便轉達他對大家的稱讚,讓大家高興一下。聽著他在稱讚的時候,我就信誓旦旦,很有把握的跟他講一句話:「他們學佛!」他馬上說:「對,學佛的人就是這樣子!可是以前帶的那些學佛的,怎麼…?」我說:「不能怪人家,對不對?『學佛』是要來真的,而不是在形式上捉摸。」,所以我們學佛」,有兩句話勉勵自己,非常重要:所謂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還只是一種世間的標準。對一個學佛的人,「師」的表法、意義來講,有一句話叫「為師,當為天人師。」天上人間至尊導師,那個就叫「佛」。

所以學佛的人,如果不成佛,他對這個「師」字是有愧對的,如果依「上法」上來講,是不如法的。所以「佛法」是「師道」,它當然建構在「孝道」的基礎上;師道的完善,才能夠再更上一着,落實真正的慈悲」;慈悲願力的真正落實,普賢十願、文殊十波羅蜜才有辦法去真正的完善。如果這兩個生命狀態沒辦法去完善,我們沒辦法真正成就「圓滿佛道」;所以一切人世間的這一些學法,統統是一種枉然、枉費,在人生的流衍裡面,沒辦法去超越六道輪迴,更何況是所謂的「十法界」。

六道輪迴眾生統苦嘛,統統都苦的意思,不管你今天做一個天神,還是做一個凡夫,還是墮三惡道,沒有一處是快樂的。頂多也只是一種苦的暫停,暫時沒有苦,以為它是快樂的,在「福」跟所謂的「災」都消掉的時候,你才有辦法去提升。在「善道」是一種「善福」,也是一種業叫「善業」;在「惡道」是一種「災業」,所謂的「惡業」。只要是「業」,統統要去消除、化解它。所以不能執著在裡面,固然沒有人喜歡,可是也不能執著在裡面,兩邊不立,中道不存,謂之「中道」。這一個「中道」可以幫助我們階段性超越「六道輪迴」。

可是「四聖法界」的卸除,還得要我們「淨」、「染」不二,「淨」跟「染」皆離,那時候才謂之真正的「覺道」,也就是說,它才能夠幫助我們超越「六道輪迴」、「十法界」,契入所謂的「一真法界」。這時候還不一定是圓滿成就,因為還有所謂的「妄想習氣」要慢慢的卸除,直到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完全淡盡之後,才有辦法圓滿佛道。這一個「圓滿佛道」,當然是最圓滿的天人師」,而在這前面的四十一個位次,也已經可堪稱為「真正天人師」了再往下一點,「相似天人師,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從「阿羅漢」算起。那麼「修禪」也好,「持淨」也好,或者是「修密」統統好,他統統不能只停留在「六道輪迴」的執迷。

「天人師」是古時候出家者的最低志向!現在人出家啊,古時候人也出家啊。出家,跟我們現在的真正剃髮、不剃髮其實不正相關,它其實是所謂「出」離生死之「家」、「出」離田宅之「家」。換言之,用白話文講,叫做什麼?出離煩惱。一個人不想要有煩惱,這時候等於他自己發願成就「天人師」了,因為一切「六道輪迴」眾生,統統都有煩惱嘛。要出離煩惱,他的最低標的級數,就是成就「阿羅漢」這一個生命狀態,而他的功課無非就是放下「執著」,「放下執著」也就是「六道輪迴」眾生的第一個課題。所以我們在學習成長,我們希望我們的人生變得幸福美滿,就要把對象跟方法搞清楚。

這一次去大陸雲南回來,我相信很多同行的同參也都有一些感觸。這個所謂的「正法」的傳布,在現在的地球還是「少數」!如果沒有常常去外面遊歷的人,他很難去理解為什麼當時佛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包括所謂的「中土難生」?這個「中土」倒不是狹隘的只是中國,用國家來形容的,而是有這些「道統文化」的地區叫做「中土」。相對「中土」而言,其他地區就稱為「邊地」這些「邊地」就是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聖賢教化」的地方。所以它不是從形式上講,而是從實質上講。

因此這次去雲南,就發現好多的大陸同胞,即便他們在參學的過程,有可能都比我們精進努力、比我們勤快。聽一位當地同胞講說:幾乎所有這些名山古剎,他統統跑遍了,西藏也去,什麼…,有時候我們聽到西藏,就想到高山症,還要再選擇一下,對不對?想到九華山,還是在台灣的九華山就好,不要到大陸的九華山,等等……啦。我們會有惰性,但他們好像看起來都沒有這些惰性,都很勤快,可是我們發現,連你們曾經聽過的最基本的,他們都沒辦法了解。

所以「學法」,尤其是佛法,論實質不論形式;在在處處是教我們,在生活當中去履踐,去行化出來的。畢竟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我們能夠去將古聖先賢的這些高度智慧的「教化表法」演繹出來,而不是我們捧著這些書、經典,就等於我們已經覺悟了所以我們在人生裡面,不能沒有正確的方向,跟所謂的「恆心毅力」,如果沒有的話,我們一直想要的幸福美滿人生,也不過是一種「幻相」而已,我們已經生活在「幻相」裡面了,它是在「幻相」當中的「幻相」,那麼就可惜了。

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一定要「立志」,當然啦,一個學佛的人,希望他的立志是剛講的「為師」,當為「天人師」嘛,自己做一個表率出來,說得更白話一點,就是做個好樣子給眾生看。「為人演說」,「演」在「說」前,一定要先表演出來,至於你說不說已經是其次了。「說」也不過是一種溝通解釋,那麼,如果一個人沒有把它做出來的話,他的「說」會變成是一種騙人。我們常常講的啊,「聖賢」跟「凡夫俗子」,它的差別就在於聖人是「先行其言」,在他講之前,他先去做;賢人是「言而後能行」,他是很努力的,即便在講的當下做不到,可是他非常努力的極力的要去把它辦到;那麼我們凡夫俗子是屬於騙人這一類,叫做「言而後不行」,甚至「言而後,反其言而行」,做完全相反的嘛。所以從這一個標準來講,我們就好自能夠去學修成長。

對於「學修」的對象是什麼,有時候就不需要太去計較,它只要是「聖賢」的理路,我們把它抓住一樣,剛開始單純化,要先成就「煩惱無盡誓願斷」,再去周全「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無盡誓願斷」也就是先求得我們的「定」,「定」能夠開啟我們的「根本智」,「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的這一個能力。這一個「本能」一回來,我們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一種非常簡單的事情了。可是多有眾生,在「學修」過程裡面,無量劫當中,「煩惱無盡誓願斷」都得不到,為什麼?因為「雜」!「雜」相對於「專」,「專」是一,「雜」是多。即便說真理法則是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可是這是從「果報上」來講,而不是從「次第的學修」的基礎上講。一個還沒有得定的人,談不上有什麼果報,所以第一個階段,我們要想辦法去得到有圓滿、一即一切果報,前面的前方便,叫做「定」。

人有清淨心就會得「定」,「清淨心」到極處,你「定功」就到極處。這個「定」的前方便就是「一」,所以不是在比較法門的高下,而是我們有沒有「從一如終」?我們有沒有將我們的心安住在一法上?在一法上,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自自然然就能夠去得「定」。理論上,一個得「定」的人,在兩三個月內,就有辦法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統統學完,在二到三個月當中,理論上啦。這個所謂的「理論上」,在「事相上」也有,譬如說龍樹菩薩,他不是三個月就把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法,統統學完了嗎?中國古代宋期的「六祖惠能祖師」,他幾幾乎乎也是這樣子啊。一念放下,萬緣俱備,對不對?他可以參學到什麼?「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本自具足既然本自具足,理論上是一念間就可以學完一切釋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裡面所講的一切法,乃至於通透「世出世間法」,你統統通達明瞭,這是一個「佛法」。這一個學修跟「世間法」教育的最大差別,它可以一通一切通,萬境自如如

「世間法」因為它沒有「戒、定、慧」的前方便,所以他在學修的過程裡面,必須辛辛苦苦的一樣、一樣來,每一樣要花很多時間。如果你在「世間法」的學修裡面,有契入了「戒、定、慧」三學,你就有辦法一即一切,一通一切通。所以,所有一切的才能,只是你要不要運用而已。而這一個要不要運用是應眾生的需求,你需不需要運用?應該從這邊來講,你不需要,你就放下;你需要,你稍微提起,你就會。所以包括人世間的一切有為的,這些所謂的「才藝」、「技法」,你統統有辦法在「頓念」之間,就有辦法去成就,可是剛剛前提講的,你需不需要?畢竟感應道交絕不失時,也還得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不是在表現自己。

所以「佛法」跟世間人的需求,也就是一個「感應」,應應而已。所以在應應的過程裡面,並沒有作意,我們的意念並沒有去運作。祂是「自以無心應萬物」,當然「何妨萬物常圍繞」啊,祂自自然然有辦法,去應對他。所以學修」,要把我們的步驟,先理清楚之後,才能夠談所謂的成不成就的問題,否則統統只是流於世間的知識常識學術的運作。這個東西,沒辦法解決我們人生生命的問題,它只能階段性去護蔭到階段性的障難而已,可是它不能解決。換言之,要真正解決,還得要如理如法學修,慢慢的拉回來。

那麼,希望諸位也能夠為這個已經千瘡百孔的地球,去盡一些所謂的心力」,這一個心力倒不是往外馳求,去集結、去組團體要做個什麼慈善。其實覺悟的人,他的能量場就好,如果我們能夠在我們各自的生活裡面去完善,完善這些所謂的業消福來」的事情,在福至心靈的狀態裡面,至誠覺悟的生命狀態,我們就是一個圓滿的能量場。當我們處的一個地方,至少一百個人比一,對不對?我們可以幫助一百個負面磁場的人,如果每一個人都這樣子去勉自己,這一個地球要美好,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事情。而不只是像現在的環保人士,很努力可是得來的卻是一種無奈,怎麼做環保統統沒用。這是在物理環保的層面,那麼心靈環保,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把自己覺悟起來,在覺悟起來的同時,透過這些所謂的學法的理路的運作,它階段性還是可以達到一種禱告的效應。禱告的效應還是可以去幫助我們的人生,做一種低標的維持,維持他的好的狀態,可是不能究竟圓滿的解決,所以還是得回來自我的「覺悟」。

看諸位這樣還有什麼其他的疑惑嗎?

薏晴師姐:各位同參,有沒有什麼問題要請教我們 師父上人的,可以把握這樣的機會喔!

師父上人笑:大家都會比較保守一點。

薏晴師姐:你們太客氣了,你們要學學馬來西亞求法的精神。那麼遠,就把我們 師父給請過去了,現在呢,師父就在你的面前,好好把握機會。咦?

師父上人:那位蔡先生。

薏晴師姐笑:有一位歐里桑,蔡先生。

鎰名師兄:大家好,我叫蔡鎰名,是薏晴的先生(眾人笑)。

薏晴師姐笑:我們家歐里桑啦。你有什麼事?

鎰名師兄:其實我接觸到 師父,也是有大概五、六年了,可能是因為我的那個因緣還沒到,沒有正式拜師。不過在這六年來的話呢,我從 師父這邊,所學到改變的也是滿多的。,因為我的習氣滿重的,人道的習氣滿重的,不過以前在明覺講座,聽了 師父說法,學習以後,會改變,至少在 師父講座說法所學到的,是我人生守則的一個準繩,甚至是我行人道」、人道的一個規範。啊因為可能是我的習氣太重…。

薏晴師姐:麥克風拿靠近一點(眾人笑),我也很緊張,我不知道你要講什麼?(眾人笑)

鎰名師兄:我的習氣不好,不過至少在聽法以後,我的生活習慣,我會覺得…比如說,朝著是進二退一」。所謂進二就是聽完以後,可能我會進步到二,不過,過了一段時間,習氣來的時候,可能會退但至少進二退一是往前面進的,是往上、往好的方面去走。不過因為這段時間我們高雄停止明覺講座以後,好像是喪失這個機會,所以我這邊,我是個人啦,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參,是不是我們大家也能夠學習馬來西亞那些同參的精神,啟請 師父…。

薏晴師姐:同意的,熱列掌聲!

鎰名師兄:重開共修講座。

薏晴師姐:我講一下話,我想我們家…我們這一家,我有點語無倫次了,其實我先生他今天會講這個話我想他是鼓起相當大的勇氣,因為他不是一個很擅於言詞的人,而且也有一點像我們李媽媽說的害羞內向。所以我想他應該是有滿大的的感受,來利用這樣子的時間表達出來。誠如他所說,沒有的薰習之下,人的習性會故態復萌,進二退一,現在沒有薰修,不但沒有進,還退二,所以損失很大。因此呢,我想我跟各位同參一樣,有這樣子的心意,只是真的是弟子不肖,所以才一直沒有讓 師父能夠點頭。我想我先生最起碼也說出了我的心聲。那還有沒有什麼心聲要表達的?各位踴躍發言。

師父上人:不應該讓你們發言(眾人笑)。沒有啦,這個事情就像以前…你們剛剛有看到嘛,小克播放那個影片的主題─行跡,稱不上什麼弘法啦,走來走去這樣子。其實,自始自終都是一種感應道交。我從來也就沒有為自己,所謂開半堂課過。你看剛剛小克整理的,從以前到現在,就是自自然然的。所以你們來,我就得講啊,啊你們沒來,我落得清閒,對不對一直以來是這樣子嘛。

因為我從小到大,也未曾有所謂的站講台的欲望,也未曾有真正站講台的機會。譬如說有的小朋友他讀書的過程,就倍受栽培,所以我老是看著我的同學,常常參加一些學藝競賽啦,有全校的、有高雄區域的,我們則是從來沒有接受過這種訓練。所以只是一種回應啦,有人聽,我們就講;沒人聽,我們就包袱準備好,趕緊走。

所以剛剛蔡先生…蔡大哥啦,這樣講比較親切,因為你喜歡親切,對啊,好像上次在跨年的時候您也提過一次。這一年來,我比較把重心放在所謂,為大家的一個平台的鋪陳。真的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佛法近悅遠來,如果我們大家能夠一傳二、二傳四,乃至一傳十、十傳百,這種對眾生的利益是會比較大的。如果單看一人,還是有它的侷限在,畢竟我們不是在造神運動嘛,也不需要有太多的這些所謂的崇仰的架構。可是,我們很希望在我們有緣會面的機緣當中哪怕是五分鐘、十分鐘,能夠給諸位有一種對人生的深切認知。希望不只是不虛此行,而是能夠在每一次與佛法會遇的因緣之下,能夠不虛此生。

來此一遭,重要的還是得去成就我們圓滿菩提覺性的流露。這一個東西當然不單只是靠聽聽在講台上的講課,感染一下而已,他必須要把這些概念攝受住,然後用在我們的生活上。那麼剛剛講的我懂,其實好像有人也會自己約著來家教班,而且通常那樣都比上大班上課的,收穫比較多。家教班如果人數慢慢增加了,也好像就變成大班課程嘛。所以,其實這一個問題不是我耶,是大家耶!不是我要不要,而是大家需不需要?不需要,我們就放下啊。需要的話,我們目前還在高雄,還在台灣嘛,對不對好像也跑不掉嘛。我們現在的那個也還沒開悟、也還沒證果,所以也坐化不了嘛,對不對?所以也許還有啦,那當然是應你們啦,看你們啦。

現場同參:要、要…(眾人鼓掌)。

薏晴師姐:要的話就要拿出行動力出來,不能光說不練。

師父上人:對啊,學修主要就是(行動力)這個東西我也常常告訴你們說真正是在持續,而不是…。譬如說以前還有一個月兩次,那麼真正的學修也不是在那兩次,而是那兩次之後如果你有所收穫,是要把它運用在你生活中的各種對待上。你們一定要記住,學法不是去到一個道場叫「學法」,那只是一種練功場而已。真正的道場」,在你的生活當中、你的家庭裡面、你的親朋好友的對待裡面,甚至你的工作場裡面,這叫練家子的學修方式。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什麼叫做「禪修密法,行在彌陀」彌陀清淨嘛,平等覺悟嘛,所以你的言行舉止就要跟清淨平等覺悟相吻合,你就是行「彌陀之願、彌陀之行」啊。

是佛心,佛的心無所住行於布施,那麼,佛心為禪。所以你們日常生活當中必須常常有這個佛心的提醒:處處「不執著、處處「不分別、處處「不妄想,這個叫做佛心,這個叫做禪心。「密法」,」:在染而不染;也就是說,把這一個佛心運用在你們的生活當中即便累生累世,在未成就以前,曾經在無明的狀態底下,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跟結下無量無邊的冤親債主,來到這一世,都沒關係,只要你秉持著密法的什麼?「契待」─契入對待,就不會有什麼問題。用禪心去應對,我們「此即淨土,淨土即此」,畢竟「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所以慢慢的把學修這件事情,把它擴張開來,而不只是一種形式,是一種實質的運作,希望諸位可以往這一個方向去努力。至於開不開課?就是以後你們自己討論吧。

薏晴師姐:謝謝 師父上人的勉勵。我想 師父的開示也留給我們一個好好思考、反省的空間。現在時間也差不多了。今天的晚會到此告一段落,現在呢,我們…。

師父上人:李叔叔好像,還是他們又要元和妙音是不是?所以說訊息,好啦,感謝。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汝若欲得心要,當一切善惡皆莫思量,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與諸位勉勵,感謝。

薏晴師姐:最後,我們一起恭祝

                師父上人光壽無量!教師節快樂!法輪常轉!也祝福在座所有的嘉賓,教師節快樂!大家再會。我們一起恭送 師父上人,謝謝 師父上人。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